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概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文化的概述

篇1

二、包装造型结构的差异性

日本的木结构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样式,比如伊势酱油的纸盒包装是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包装设计领域的应用。设计者把包装结构的合理功能性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外形特征构建相联系了起来?,把简洁明快色彩与日本古代传统建筑的常用色结融合,甚至把现代设计的简约、直线风格与高度单纯的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理解插图的意义必须要熟悉传统建筑的日本消费者,而中国消费者理解起来较吃力,图案由的白描的手法表现,也体现“实中有虚”与“虚中有实”的传统艺术理念,伊势品牌稳中有变、特色不改的悠久历史感也尽在不言中。而中国的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连包装设计也讲究规规整整,大多的酱油瓶都是圆柱体的玻璃瓶,如果有设计感的作品会加入一些中国的建筑元素,但只是作为图案出现,而不是形状出现。这个鸢尾花型的包装其实并不是一个标准包装袋。它的结构和前面提到的那个类似。当拆解开的时候,它的折痕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传统折纸技术。如同传统折纸技术一样,这个“包装袋”仅是一张方形纸形成的立体构成而已。不同的是,日本的包装设计打开的过程是一直被专注的。就像从一个形态到另外形态的转变,从购买商品的那刻起,开始被吸引到拆开包装时的期望,一直到见到商品的惊喜再到欣喜,这一过程被人们极大的关注着。整个礼物的拆解过程中,花费的很多的精力,也无形中使得礼物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以不再仅仅是关注内在的那个商品,而是从接收到,拆解,知道到找到心灵礼物的整个过程了。这就是日本文化中“礼”的精髓。然而在中国的包装中,普遍都已经西化了,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样是糖的包装,一撕开就可以吃,速战速决,中日在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注重过程,一个注重结果。

三、包装设计中的人文思考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习惯,每当打开中国的磁带盒、VCD或DVD包装时,都感到非常的麻烦,常常把塑料盒弄坏。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特性,具有把东西层层密闭起来的技术,似乎认为包装、密封是生产厂家的责任,而把它打开要靠消费者的努力。只要密封好,后面的事就不管了,不像前面所谈到的具有人性化的后续,而在中国为消费者提供开启产品时的方便却考虑不够。在日本,卖板栗都有板栗专用“开启器”奉送。那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金属件,有了它就能让板栗壳轻而易举地裂开,这就是对生活的细节思考,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简单却贴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在包装设计中,中国的方方盒盒都是用胶水粘死的,属一次性产品,用完就丢弃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日本受当地的“结”文化影响,大多的包装中采用了丝带打成结的模样,整个外盒用完后还可以重新装东西再次送给别人,不断地循环利用,而这时候中国人很纳闷为什么用过的东西还可以送人呢,在中国甚至送礼送的就是各色的精美包装,过度的包装只能是浪费资源,由于日本是个节约的民族,本土资源有限,他们不会在乎是不是别人用过的,照样能够接受,所以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地理条件使得设计作品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2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语言 宗教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文化比语言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 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 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

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汉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且已经影响到了英语、汉语的语言行为以及两国的人民。

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国十分常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教堂里是不贩卖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会因此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习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此外,英国人坚信上帝、天堂、地狱、恶魔的存在,受圣经的影响,很多英语习语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为例:“My God”(天啊),“God bless me”(上帝保佑),“Thank God”(谢天谢地),“God forbid”(上帝不允许),“God knows”(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 damn you”(上帝诅咒你)等。

来自《圣经》的另一个例子就是:“there is a bit of old Adam in us all”(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个亚当)。“old Adam”的人物形象来自圣经,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相关。亚当是人类的祖先,但他却由于人类本身邪恶的自私品质背叛了上帝。也就是说,上句话的含义是“人人皆有恶”。

在中国,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国人信佛,所以寺庙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建筑。中国的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佛、寺庙和和尚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萨心肠”,“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当中国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会祈祷“菩萨保佑”。

四 影响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在语言表达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确切地说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语言本身。

1 中英在地理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环境。英国是一个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渔业和航海业是英国经济的两大主要产业。中国是陆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在汉语中找到与英语习语完全对等的话语表达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在船桨上休息),“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头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 at 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 other fish to fry”(换条鱼炸),“drink like fish”(像鱼一样饮),“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只有鱼会碰网),“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绝不要教鱼游泳)等一些习语表达,就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

另一个影响英汉语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气候差异。中国坐落在东半球亚热带,主要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所以中国人喜欢东风,因为它是春风,带来生命和力量,而西风却是带来萧条和悲伤的标志。然而,英国坐落在西半球北温带,主要气候是海洋性气候。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西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稀缺的雨水,给万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国最伟大的诗人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正是歌颂了西风的到来。相似的是,在中国,夏季往往与似火的酷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骄阳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热。与其相反,在英国夏季是一个相当凉爽的季节,人们描述夏季的词汇往往是“lovely”(可爱的),“nice”(美好的),“tender”(温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中就可以找到证据: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将他的爱比作了夏天。

2 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也会体现在语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英国坐落在北温带,主要的工业产品是小麦,畜牧业也在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国的主要生产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这两种食物出现在英语中就不足为奇了。例如,“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一半面包总比没有好),“earn one’s bread”,(挣某人的面包),“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黄油),“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body’s mouth”(从别人的口中夺面包),“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和你的黄油面包争吵),“cry over spilt mike”(为洒了的牛奶哭泣),“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过多的黄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然而在中国,由于其历史悠久的水稻耕种产业,中国的传统食物是大米而不是面包。在汉语中,与“饭”相关的词汇随处可见。如“饭碗”指代事业,“夹生饭”指代不成熟,“鱼米之乡”指代美丽富饶之地,“生米煮成熟饭”暗示了结局已定,不能在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暗示了没有最基本的条件,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成功。

3 中英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的产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习俗,中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动物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认知观念和情感。以狮子为例,在英国,“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了勇敢、强健和力量。英国的狮子可以代表这个民族。一些与狮子相关的英语习语有:“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入狮穴捋狮须),表示挑战力量强劲的对手;“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头置狮口),表示处在危险当中;“A lion in the way”(路上的狮子),表示巨大的困难,相当于汉语中的“拦路虎”;“The lion’s share”,指代最大的利润。

但是在中国,与力量、强健和高地位相关联的动物是“虎”而非“狮”。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中国习语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等。更重要的是,汉语中“虎”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我们有“虎符”,“卧虎藏龙”,“生龙活虎”等。当然,与英语相通的是“虎”也象征了危险,如“虎口脱险”。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感时,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去表述,而对于同一动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趋向。

汉语中,“hare”(野兔)常常与“灵活敏捷”相联系,我们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写一个人动静皆宜,转换快速。但是在英国,“Hare”是胆小的标志,如“as timid as a hare”(兔子一样的胆小)。

相似的是,另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产生相反含义的是“dog”(狗)。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且讨人嫌的动物。大多数与“狗”相联系的习语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国,“dog”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因为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者),“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4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的文化承载了强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社会文化之上的中国语言特点,透露出强烈的封建系统特点。例如“打官腔”,“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

在英国历史上,其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在英语中可以明显体会到其他文化的渗透。例如一些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的习语:“fortune favors the bold”(幸运青睐胆大者),“art is long,life is short”(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two dogs over one bone seldom agree”(垂涎于同一根骨头的两只狗达不成协议),“after dinner,mustard”(饭后吃点芥末)。除此之外,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来源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比喻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佩内洛浦的织物),指代永远完成不了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万恶之源。

五 结语

从以上5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外来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是充满神奇,难以完全掌握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如若没有出生,成长在目的语文化社团中,就只有通过后天辛勤的努力来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家Hall的观点,文化可以被分成3个层次:技术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无意识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难掌握的部分。的确,语言根植于文化,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语言所处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对语言掌握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见,除却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对语言能力都有影响,由此,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David Crystal: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4] Mildred L Larson:Meaning 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

[5] 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3

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时期开始,历经各朝各代,吸纳了各家思想发展至今。宋朝时期由于茶叶逐渐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茶文化得以接近民众生活,在市井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茶文化中“清”、“静”、“和”的思想倡导人们对于自身要拂去社会生活的喧嚣,注重修身养性;对于他人,要以和为贵,和谐共处;为官要清正廉洁,为己则要修养身心。这些思想对于现世生活仍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史书古籍中有着诸多关于茶的概述,其既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又称为其语言艺术的承载物。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尽管茶文化在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较短,不及中国茶文化的三分之一,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及其对本土文学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美作家对于茶的青睐随处可见,其描写茶事的内容之多,不少于其他事物。下面我们将对中外茶文化、文学差异以及茶文化与英美文学间的联系进行概述。

1茶文化的概述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中国人向来喝茶,对茶的喜爱与研究也是处于世界前列。世界上很多地方喝茶的习惯就是从中国传出,所以普遍认为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也有其他一些证据说明茶来源于印度,现如今世界文化呈现一种相互交融的态势,不管茶源自于哪里,世人对茶文化的理解是共通的。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中国人对喝茶是有固执的喜爱,不管是富甲一方的富豪或是耕耘天地的农民,喝茶已然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工序复杂的品茶,还是一壶开水泡一壶热茶,其中美妙各有人知。我们在喝茶的同时也品味着我们的人生,总说“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我们把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品味着茶,品读着人生。茶文化涵盖方方面面,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生活领域无不与之相融,自古以来,诸多儒雅文人就对茶文化进行了记载,他们对茶的认识我们在史书典籍上可知一二。从政治领域来讲,茶象征着清正廉洁,帝皇往往推崇茗茶,希望在朝文武大臣能够从政清廉,真正为百姓做事。在某些朝代,也有“茶政”一说。在经济领域,茶业在宋明时期盛行,茶商遍地,后来还逐渐在民间孕育出了茶商文化,一直到今天,世人都推崇其中不怕苦累、勤劳勇敢、相互友爱的精神。在生活领域,茶叶由皇家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逐渐发展为民间家中必备的日常饮品,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首选之物。从文化领域来说,茶文化中倡导的修身养性、“和”、“静”等精神与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等皆可相互贯通。从狭义的解释来看,其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定思想的融会,让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家,百家争鸣,释道儒三家并存,深刻地牵动中国历史进程,也影响茶文化的发展。世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起,祖辈们对于茶叶的研究与应用便开始了,由此发现了茶叶在保健、美容等方面的效用,这些在史书典籍中有着诸多记载。直到如今,人们在享受着茶叶风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承了茶文化。在如今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茶文化更是备受推崇,成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1]。

2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美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和作品表达上和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别。英美文学善于把控情感、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段的对话描写,这样可以使文中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中国文学的根基来源于数百年前的诗词歌赋,因而文人们在文章中表达含蓄,意蕴深远。例如在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红楼梦》中,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物进行人物神情心志的描绘别具一格,通过人物的笑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以及笑得姿态、动作各有千秋,独树一帜。通过人物的言谈嬉笑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描写中让读者品味人物内心活动和无穷无尽的人物形象,使人回味无穷。这两种文学不仅生长的根基不同,发展的轨迹也不尽相同。由于一个国家的文学来源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氛围,各种文学在表达的主题内容、叙事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美国家的文化较具包容性,政治上多为多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依托广阔的海洋,与世界联系较多,因而其文学氛围较为开放,作品注重直接表达,多使用白描手法,主题鲜明,现实主义流派盛行。相对而言,中国文化氛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保守,中国文学在表达上多以含蓄为美[2]。

3茶文化视域下语言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相对于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日本而言,英美国家的茶文化历史较短,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对英美文学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3]。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读到对于人物饮茶场面的描写。在英美文化中,茶一般与高雅的贵族生活相关联,是贵族的日常消遣之物和社交礼仪的一部分。作者时常借用“茶”这一象征高贵典雅的事物去刻画人物形象,或间接描写人物的家世环境、教养素质,或反衬人物的粗俗、鄙陋。在诗歌方面,茶更是受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青睐,被时常描写。此外,茶还能带给作家灵感和方向,提供写作内容与场景。除了茶文化的表面意义,英美作家也会在作品中借用其延伸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英美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灌注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4英美文学与茶文化的互相促进和影响

篇4

关键词:

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大众的视线。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运用创意能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模式。闽茶文化产业园属于福建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但兴于宋代,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统计,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选址不好,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注重科学选址,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完善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题,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构建产业链条,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2]员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

篇5

引言

英语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体现出英语的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更加完善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能够激发社会各阶层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茶文化与英语语言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深受中国人民以及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