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篇1

奥地利一向主张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是预防金融犯罪的根本保证,金融监管尤为重要。奥地利负责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是联邦财政部、金融市场监管局和奥地利央行。这三个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控主要通过《金融市场机构法》、《奥地利银行法》、《保险监管法》、《有价证券监管法》等专项立法予以保证。同时,三部门间密切协作,专门建立了金融市场监控委员会作为合作平台,就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风险等交换信息和意见,并讨论国内金融政策及商定对欧盟金融政策的立场。

集中权力高效监管

最能体现奥地利金融监管集中、有效的机构是2002年4月新成立的奥地利金融市场监管局(FMA)。它被看成是奥地利金融监管体系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的标志。

金融市场监管局成立后,将原本由联邦财政部负责的银行、保险和养老金市场监管和奥地利安全局有价证券监管部门的职能和资源集于一身,成为一个由宪法保障其独立性的唯一直接负责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的机构。它的独立性还使所有在奥地利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为了加强该机构的强制力和保证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法律还赋予它行政刑事权、强制执行裁决和单独相关法令的权力。

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市场监管局向所有在奥地利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颁发执照并详细登记备案。为了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金融市场监管局将所有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的名称在网上公布,以方便交易方在金融交易中进行核对;对无资质进行金融活动或者可能存在金融诈骗、违规操作的金融机构也会在网上公布。

在银行监管方面,中央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金融市场监管局实施金融监管的一个延伸。从评估金融风险到监管银行机构金融犯罪,这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奥地利中央银行在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实地金融审查、检验信贷资格、提醒金融市场参与者注意金融风险及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货币支付体系和有价证券结算领域监管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2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金融市场的进步,而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相关金融理论也日益完善,如金融数学。当前,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充分发挥了完善市场信息、提供精确指导的作用,其已经成为促进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数学学科概述和前景阐述

(一)金融数学的学科含义阐述

金融数学多数应用在金融市场中,是一种基于数学优势构建的金融模型,以此分析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多领域交叉理论学科。由于金融数学的主要功能,其也被称为数据分析金融学和数理金融学,深受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青睐。例如,很多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都利用金融数学研究金融市场的内在变化规律,以此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综合来看,金融数学是一门融合数学与金融领域的尖端经济学科,其不仅具有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广泛涉猎金融领域,还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将金融理论和数学建模紧密结合,以此精确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从金融领域来看,金融市场中传递的信息数据庞大,各项信息内容烦琐复杂,这给市场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结合当前金融市场发展形势,科学利用数学建模工具构建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信息成为新的重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我国各大高校也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开设了金融数学专业,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金融领域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该专业的开设还有助于促进金融数学学科应用范围的扩大[1]。

(二)金融数学学科的前景

在20世纪90年代,数学学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成为现实,这是数学学科和金融领域融合的萌芽时期。1995年,美国的经济学教授刘遵义最早利用数学模型思考金融问题,其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及模糊评价等数学手段,成功对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当时经济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及由经济危机引发的金融体系崩溃与重塑情况进行预测。自此之后,数学科学对金融市场的预测可行性得到验证,相关领域人员开始关注这种利用数理方法与金融信息结合预测金融市场的方式。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这种方法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体系,并得到大范围应用,如今更是形成了金融数学学科,深受相关领域人士的关注。金融数学学科的形成不仅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也简化了原本烦琐复杂的金融行业入行流程,降低了经济领域入市门槛,这为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金融数学学科的发展可以有效指导经济领域学者和专家利用数学模型等工具强化数据分析精确度,构建更为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且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保障系数,为经济市场实现稳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另外,金融数学学科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我国经济市场平稳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研究前景极为光明。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金融市场在运行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安全可控、互赢互利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安全、稳定发展理念,对金融开放时机和开放力度等进行充分把控。同时,我国也一直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此为国内金融市场增添生机,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支持。现阶段,金融市场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下,已经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为外资金融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投资环境,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国金融企业的吸引力。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成熟,我国逐步取消了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另外,在日益完善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指引下,金融市场监督管理方式逐渐呈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尤其是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等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体系后,我国的金融管控体系更为完善。此外,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开始对内投资、开展金融活动,并与我国金融机构深化国际合作,金融市场大门彻底打开[2]。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持续发展完善

近些年,我国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参与交易的市场品种,使我国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对我国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安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如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汇率会随着发展不断革新,这为国家金融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好地发挥了市场供求关系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另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外汇储备管理机制,推动了外汇市场的有效发展,为金融市场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是强化发展的根本,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发展是保证市场自律性、透明度的关键,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发展是保证市场秩序的基础。

(三)金融机构顺应形势不断深化改革

金融机构不断提高竞争力可以明确展现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而结合时展形势不断深化改革,则是有效预防与化解金融风险,为新时代金融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找准金融市场定位,大幅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地位。另外,在改革支持下,金融市场的创新力度在不断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改革的局面,有效促使金融市场以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标准进行创新,并对现有的金融工作流程进行完善,以此为金融市场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开创更多具有贴合实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目前,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先进金融工具、技术理论转化为具体成果,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动力。因此,顺应时展形势积极深化改革是推动金融市场向高端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3]。

四、常用的金融数学模型

(一)现值公式模型

在金融行业中,投资者要想提高投资成功率,必须要了解待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科学落实资产评估。只有投资者正确计算出想要投资事物的具体价值,才能得出正确的报酬率,然后再依据折现率和现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现值公式完成计算。现值公式需要利用复利公式进行推导,复利公式为:F=P(1+r)n(其中,P代表本金,r代表年息,F代表最终值)。在此以下述内容为例进行阐述。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成为流行的购物模式,为激发大众的购买欲,获得更多的客源,大多数网上购物平台开始推出分期付款服务。

(二)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模型可以实现模拟计算和评价,也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能够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指导。该模型主要是通过minZ变量函数公式(Z:决策变量;x1,x2:非负),结合目标函数计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以线性等式作为函数的约束条件,从而最终确定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得出可行解。同时,以ST函数公式为约束条件,Z为最优值,求得最优解。若无最优解,则说明该线性规划为无解。在财务活动中,决策是支持活动落实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财务相关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出最优解,并结合获得的结论指导财务活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是促进投资活动实现科学决策、降低投资风险的有力保障[4]。

(三)金融风险效用函数模型

财务投资是一项风险较高的经济活动,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有效规避风险是所有参与人员关注的重点。在投资活动开展过程中,科学评估未来收益决定着该项投资活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同时,此项环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时间、政策等都会对最终的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为精确评估投资活动,掌握投资存在的风险,可以根据风险效用函数模型中收益和期望值之间的偏差程度进行判断,如果偏差程度越大,则代表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

五、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和优势

结合上文关于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常见金融数学模型的分析可知,如今金融数学与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并且在金融市场中创新应用金融数学是应对当前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为其提供动力的关键。结合时展形势,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中金融数学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金融数据库

金融市场基于金融数学学科理论,以精准、真实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库,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支持[5]。而金融领域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可通过信息收集整合及建立数据库的方式为其发展进行有效背书,并通过科技化手段有效促进金融数据实现精确化应用。同时,在建立金融数据库之后,其可为银行等一系列经济主体有效开展相关金融活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在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下,增强业务的安全性。另外,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还可更为直观地展现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金融行业整体发展曲线,便于金融市场参与者浏览、分析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优化金融业务处理

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成为时代主题,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体系支持下,传统复杂烦琐的经济交互和金融手续处理模式得到优化,并且处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中数学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化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此时,各类企业主体及民众进入金融市场的手续不断简化,门槛逐渐降低,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活力,并且技术的支持有效提升了金融业务反馈及处理效率。因此,在金融数学手段助力下,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逐渐普及,实地办公层面对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到有效优化。

(三)数学模型分析

金融数学在不断发展应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并且金融数学的普及也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资本化发展进程。在金融市场秩序建立过程中,金融数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股票行业、保险行业等传统金融行业在新时期适应发展变化、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标。具体来看,通过构建金融数学模型,可实现精准分析及预测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规律和发展方向,也就是借助金融数学模型,可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可参照的真实指导信息,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可以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另外,金融数学模型获得的分析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有效降低金融市场崩盘的风险概率,还可以为金融领域相关政策的推行提供准确的保障和反馈。因此,利用金融数学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模型运行机制,是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有效保障[6]。

六、结语

在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数学为金融领域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金融数学领域知识内容,搭建金融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可实现精确化分析、预测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同时,借助金融数学的支持,原本烦琐的金融工作流程得到简化,促使传统单一的金融领域逐渐向股票行业、证券等领域拓展。除此之外,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也可以助力风险管控体系更加完善。由此可知,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阐述了常见金融数学模型,并探究了金融数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创新应用方法,以期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21):157-159.

[2]薛博文.浅谈金融数学在市场层面的创新应用[J].商讯,2021(26):106-108.

[3]陈白露.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研究[J].商讯,2019(28):81-82.

[4]赵梓竣.探讨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94.

篇3

>> 学术观点导读 学术观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学术观点 2013年22期 学术观点 2013年22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增加金融可得性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 尹志超等

“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

和家庭资产选择”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WP503号

对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发现,金融可得性增加会提高家庭对正规金融市场参与,同时会促使家庭增加在正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资产配置。

小区银行数量每增加一个,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和股票的概率分别增加0.02和0.01,而家庭持有风险资产和股票资产的比重分别增加2%和6%。

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家庭作为非正规金融市场参与的借入方(需求方)还是借出方(供给方),金融可得性提高都会降低家庭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参与,同时降低家庭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风险资产配置。

同时,小区银行数量每增加一个,家庭参与民间借入市场、借出市场、民间金融市场的概率分别下降0.07、0.01、0.02,而家庭民间借出款占比会下降3%。正规金融的发展会使得家庭更多地参与正规金融活动,对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抑制作用。而随着正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家庭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会不断提高。

家庭资产、收入、教育水平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体工商业、风险厌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且风险资产在金融资产占比也有相同变化。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工商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教育有负向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可得性的增加,会使家庭更积极地参与到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等风险市场,增加资产中的风险资产投资,这有利于家庭资产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可得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正规金融市场替代非正规金融市场,减弱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影响,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因此,未来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制度 劳动合同法保护农民工略见成效

哈佛大学经济系 理查德·弗里曼等

“中国新劳动合同法如何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

NBER工作论文19254号

中国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生效,它要求企业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合同,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并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予以处罚。尽管普遍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但《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保护已收到一些预期效果。

首先,《劳动合同法》的管辖范围扩大,给予了农民工捍卫自己合同权利更大的能力;其次,提高了农民工的法定社会保险的额度;再次,减少了工资拖欠;最后,增加了农民工在工作场所成立工会的可能性。

然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有可能会减少农民工未来的就业机会。但其对劳动力的影响达到一个较大程度,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在短期内,《劳动合同法》似乎已经朝着实现其目标的道路发展,但还没有产生《劳动合同法》反对者所担忧的一些不利影响。 观点 对儿子的投资没有更高的外溢效应

北京大学 雷晓燕

“儿子是否偿还了父母投资?”

第15届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

年会简报之一

篇4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要义及内涵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FinancialCentre)又称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或市场)涵盖了资金借贷、外汇黄金买卖、证券交易、离岸基金与保险等各种离岸金融业务,并由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了离岸货币市场、离岸资本市场、离岸外汇市场、离岸共同基金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离岸咨询市场,以及离岸黄金业务(市场)等。当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也存在负面影响,若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就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为投机性的资本外逃及洗钱提供条件,从而加大风险。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创新。任何国家和地区,凡以自由兑换外币为交易手段,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由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独立的资金融通市场,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又不受所在国的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联,交易瞬间达成,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的跨国流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监管,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众多的离岸金融市场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建立起了离岸金融市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它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间的时空距离,为全球性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它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它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它为所在国带来多种利益———增加其外汇收入,增加其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其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金融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两江新区”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一)两江新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及意义

要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建设好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境外资金的有效回流,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防范汇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也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提高发行成功率,规避制度性的制约外,还可以有助于实现我国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目标,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海外的投资机会,促进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二是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重庆保税区功能政策上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重庆直辖市对西部及长江上游经济区域的服务功能,进而加速重庆在西部开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央对重庆直辖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驻渝中外资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重庆经济贸易增长以带动重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四是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关联,交易瞬间达成。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促进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缓和国际收支失调,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为其所在国(地区)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概况

1.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23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98年5月13日颁布并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1日施行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上述几部法规对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条件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等方面做了明文规定,这些是构成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框架和政策依据。

2.重庆市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及背景。第一、有胡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要求,其中提出了要构建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而在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却是其重要基础和支撑;第二、有重庆市委薄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设计;第三、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保税港区;第四、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正式设立“两江新区”提供了条件;第五、2010年2月26日,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成立,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第六、国务院已在2010年5月7日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两江新区”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目前重庆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这就决定了重庆必须尽快研究拟设重庆离岸金融市场(中心)的运行方案并实施相应举措。

三、对论证创建“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可行性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要进行国内外离岸金融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三是要分析重庆市在岸金融背景分析;四是论证重庆是否具备了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要素条件。五是要组织专家论证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六是要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进行推介、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创建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七是开展对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和专业市场运行模式等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创新;八是对重庆离岸金融市场筹建的步骤要进行科学规划运筹;九是要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我们认为,目前,在重庆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条件、环境已基本成熟,重庆与西部及其它长江中上游城市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国家对重庆的战略定位是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的经济增长极(这应包含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其次,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我市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在中西部是唯一;再次,今年五月国家又批准重庆建立国家级的开发特区———“两江新区”,这标志着国家打造的第四个增长极已横空出世并将展翅腾飞;最后,重庆本身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蜚声中外。所以,重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这既有利于助推“两江新区”的加速崛起,又有利于重庆尽快建成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268-01

一、文献评述

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最早的是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了技术在企业成长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国内关于金融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李悦(2008)分析研究了金融在不同产业阶段对科技创新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发现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产业阶段的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张小凤(2010)则认为在不同产业阶段技术创新都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金支持,而金融市场则可以提供资金,帮助分散风险,因此创新活动的展开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秦军(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系统全面地论证了金融支持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在政策金融领域方面,龚天宇(2011)通过分析比较间接平台、政府主导和直接合作这三种模式,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模式改良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王宏起、徐玉莲(2012)则从二者的协同关系入手,通过实证分析科技创新与金融的双向关系。针对此现状,徐玉莲和王玉冬(2013)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和协同发展管理模型对二者的协同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国内研究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文献大多进行片面研究,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开讨论,这难免忽略了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的整体作用,为后续研究留下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二、金融支持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一个完整有效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具有多层次化,包括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子系统组成。金融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帮助企业预测并分担创新风险,对创新过程中的企业信息起到揭示作用。绝大多数科技型企业都要经历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金融市场能够为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在研发期、种子期和创业期,研发初始成果尚未投入市场,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研发的升级,金融市场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成长期,金融市场为研发的初始成果的升级提供所需的资金;在成熟期和饱和期,面临不断增加的成本和市场上产品的普及,金融市场为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和产品的进一步改造提供必要的资金;进入衰退期后,企业产品开始落后并逐渐被淘汰,此时金融市场则为企业的重新转型,即“二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总之,科技创新主体无法靠其内部资源来满足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并完成产业产品的创新升级,而金融支持是创新主体不断成长壮大所需的必要的条件。另外,金融支持体系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还表现在,使得科技创新的主要活动者——企业,在融通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资金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各投资机构的监督与约束,从而促使企业将所得到的资源以最大效率地应用于创新活动中去,并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政策思考

研究表明,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是指自身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系统。因此应积极完善金融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与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区域性金融政策,从整体上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通过完善对科技创新的保险服务,降低科技创新投资风险,吸引资金流向技术创新领域,以摆脱科技创新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严成樑,龚六堂.熊彼特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9,03:1163-1196.

[2]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①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35-40+85.

[3]张小凤.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现状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0,11:85-86+90.

[4]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01:79-88.

[5]龚天宇.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模式研究——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05:84-88.

[6]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129-138.

篇6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是由金融调控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构成,并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发挥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30年来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一条“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而且这种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围绕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其核心内容是金融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变革。而金融市场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绩效也并不显著。总结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必须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才是今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落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H.T.帕特里克(Hugh.T.Patr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前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即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供给的增加,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市场主导”。后者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机构主导”,即通过变革金融机构来增加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但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帕特里克的这一分析比较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但主要是强调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先后顺序问题。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默顿(R.Merton)和博迪(Z.Bodie)提出了金融体系改革的“功能观”理论,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功能为基础,对金融业的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默顿和博迪认为,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再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又要取决于时机和技术。他们指出:金融体系的最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有利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显然,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功能,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金融中介和市场功能上的差异。默顿和博迪(1993,1995)在功能观的框架内提出了“金融创新螺旋”理论,即如果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确是两个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在金融体系中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然而,如果动态地看待整个金融系统的演进,则两者恰恰呈现为互补性的关系,彼此相互加强,相互促进,并以此推动金融体系朝着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前进,这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中市场和金融中介关系的认识,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变革与调整进行研究,即所谓的“机构主导”路径。该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滞后是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史晋川(1998)、李玮(2000)、彭川西等(2001)认为,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农村信贷增长缓慢;马晓河、蓝海涛(2003)认为,农业银行的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也是重要原因。王芳(2005)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结构性缺陷,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缺乏效率。虽然农村金融组织有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及民间金融等多种形式,但却缺乏多元性、复合性和有效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坚持机构主导。宋涛(2005)认为,“供给优先”金融模式必须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谢平(2001)则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党国英(2004)也认为,合作金融组织有历史过渡性质,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应鼓励它走商业银行之路。

从以上的研究看,尽管视角不同、方法不同,但都主要是从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围绕着“供给优先”模式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即通过金融机构的变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机构主导”或“机构观”改革路径。

其二是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完善进行研究,即所谓的“市场主导”。光(2003)、林家彬(2003)等认为,农民贷款难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管理过严造成的,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张军(1997)、江署霞(2001)等认为,非正规金融对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市场准人的限制,其作用难以发挥:刘玉平(2006)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农村融资制度的每一次变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融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金融浅化”趋势日趋明显。问题的原因既不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也不在现有的金融机构,更不在亿万中国农户,而是在于“机构观”所架构起来的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因此,以金融“功能观”来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思路,这才是唯一出路。何广文(2001)认为,根

据中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特点及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路径在于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途径在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才能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另外,姚耀军(2006)李喜梅(2008)等也对农村金融改革选择“功能观”路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上观点认为,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必须辅之以金融市场的改革,并把市场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消除市场垄断,才能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市场主导”改革路径的分析

所谓市场导向就是建立和培育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金融产品结构和供求结构,实现供求均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改革30多年来,我国早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已被纳入到市场体系当中。然而,作为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却远远落后于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农村金融市场依然是一个半封闭、被分割、无竞争、低效率的市场。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因此,农村金融制度无论如何变革,金融机构无论如何调整,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改革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改革思路,选择“市场导向”的改革路径,才能破解农村金融改革的困局,消除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一)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分析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是连接市场供求主体的纽带,离开市场就无法完成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来调节供求结构和供求规模,实现供求均衡,满足供求双方各自的交易目的。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有促进资本集中、引导资金流向、方便资金转换、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功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金融市场不但具有上述市场的一般性,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金融市场所交易的是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资本商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既发挥着价格信号的引导作用,又是各种商品和要素完成交易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金融市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二)从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

一个发育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这是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市场功能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准人的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金融市场主体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市场供给主体缺失。这便会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即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产生和兴起,尽管在不同时期金融监管当局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打压,但农村的民间借贷市场一直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缺陷。二是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只有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金融供给主体,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由于人为的业务分工不同,农发行只负责农产品购销等政策性业务,服务范围有限;农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以后,调整了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撤并了农村基层的部分网点,收缩了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也就成了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但由于信用社自身的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总量小等,难以支撑起农村金融的需求。而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其它金融机构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的形成,垄断使市场缺乏竞争和低效率,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借贷成本高,借贷条件要求苛刻等方面,这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金融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农村金融市场成为一个被分割的市场。这种分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交易成本高以及特质性风险的存在,严重扭曲了金融机构在城乡之间的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即把负债业务主要放在农村,而资产业务却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据严浩坤(2009)推算,截至2007年,农村资金通过金融管道流入城市的数量至少应在5万亿元以上。二是表现在区域之间的分割。主要是县域之间的分割,这种分割限制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加剧了市场的垄断性。

(三)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机构导向”的改革路径进行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次变革与调整,对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这说明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不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但要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还必须有一个机制灵活、运转有效的金融市场,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才能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功能。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为什么这些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并不如意,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开放、竞争、运行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开放金融市场,培育竞争机制,才能实现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理论分析或是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以“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都未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今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功能。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总体而言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过渡,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所以,以“市场主导”的改革路径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

的必然选择。

(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限制

放宽市场准入是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增量调整,促进金融机构多元化的主要手段,并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型铺平路道。促进农村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规范化,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适度竞争的市场机制,使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是农村金融改革从“机构主导”向“市场主导”的重大转折,对今后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是资本使用的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实现市场均衡。价格高低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作为借贷市场价格同样具有引导资金要素配置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贷款利率受到严格限制,农信社的利率浮动也非常有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导致农村借贷资金供给不足。而民间借贷由于实行了市场化利率,其借贷活动一直比较活跃。金融产品是一种同质性的产品,其竞争主要是围绕价格进行,没有市场化的利率,也就谈不上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创新、没有效率,更谈不上均衡、合理的利率。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想使商业金融机构回归农村市场,使农信社改革顺利进展下去,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但在规模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结构上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在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村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证券融资解决农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农村资金拆借市场,为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机构融通资金提供便利。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转移农民所面临的价格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经济补偿、抗灾防损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单个农户和企业承受能力低,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各种保险产品与服务,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健全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规范政府及各类金融主体的行为,提高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完善宏观政策环境,消除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歧视,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农村金融基层网点布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在支付结算、信用卡、、咨询等中间业务方面,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真正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十年来一直持续增长,奇迹般的速度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逐渐出现了许多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层面出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与根本原因。纵观所有这些专家学者出具的研究数据与文献资料,虽然对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不尽相同,如对于以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体系在经济增长中到底起何重要作用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关于金融发展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大有助益这一观点是得到了公认的。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长远发展的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发展可以将更高比例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追根溯源,经济活动的资本来源于居民储蓄,而金融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能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将众多分散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先要吸收一部分储蓄资源,这一方面是因为金融体系提供了金融服务,需要收取相应的报酬,而另一方面则与金融体系的市场效率有关。高效率的金融活动安排能够大大减少在动员居民储蓄过程中的交易与信息成本,能将闲置与不动的储蓄资产转化为流动的资产,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

2.金融发展能够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充分发挥金融系统信息的优势,将经济活动中的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中去,这也是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一般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通过收集信息,科学评估投资项目;第二是通过分散风险来促使个人向风险更高同时效益也更高的项目进行投资;第三是促进经济活动的整体创新,包括活动主体的创意意识与活动项目的技术创新。比如,金融中介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先对投资项目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据此甄选出最高效的项目,省去了个体评估的麻烦与所需的高额成本,在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3.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储蓄率来影响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可能会提高储蓄率,也可能会降低储蓄率。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分担,金融市场可以分担人们的禀赋冲击与收益率风险;二是影响家庭借贷,随着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深入发展,金融借贷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经济活动模式,但如果借贷不合理,或消费信贷与抵押信贷市场体系不完善,会使一些家庭的信贷产生流动性约束;三是影响利率效应,金融抑制下的低利率会阻碍储蓄率与增长率的提高,但利率随着金融抑制的解除而回升后,它对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二、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事业随着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发展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金融体系不健全,市场垄断性强。在我国,重国营,轻民营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都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而对非国有企业实行贷款利率高、贷款总额限制的政策限制,导致非国有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阻碍了市场资金的自由流动与价格机制自发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严重制约了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金融资源价格不合理,金融抑制现象严重。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的最主要表现特点,而当政府制定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不相符时,利率就失去了其反映金融市场资金状况的作用。而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利益分配与抑制通货膨胀,但它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这种非市场选择的资本配置大大降低了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与总体回报率,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财富积累。

3.国有银行的改革调整不到位。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国有银行历史烙印深重、盈利水平不高、金融资产质量较差以及严重的借贷门户观念,只对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无法适应当今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4.金融融资渠道过于集中且融资工具单一,资本市场未得到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一直经受着严重的抑制,货币市场上一直是国有金融机构高度垄断,资金往往只低效循环于国有金融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导致金融市场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市场价格自发性调节能力丧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三、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体系。首先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重国营,轻民营的思想观念,促进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一个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2.合理控制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作用。国家过度的金融抑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金融市场的自发性调节对完善金融结构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家需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使利率与金融市场相应的自发调节保持合理统一。

3.积极推进国有银行的深化改革。可以充分利用股份制与上市契机,优化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其创新意识,整合其业务流程,引入竞争机制,以经营效益为最终目标,实现业务经营转变。

篇8

二、FDI通过效率不同的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金融市场效率原来是指资金在融通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1)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对各类信息的反映灵敏程度。(2)金融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3)金融市场的金融商品数量及创新能力。(4)金融市场剔除风险的能力。(5)交易成本。由此我们得出三种效率不同的金融市场:弱式效率市场、半强式效率市场和强式效率市场。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金融市场效率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金融市场的效率还可以表示为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的分配效率,即金融市场作为中介可以在多大程度促进自变量对GDP的影响。本文使用的金融市场效率概念就属此类。参考Alfaro建立的金融市场作用机制模型,金融市场可以按以下指标划分为五种,即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负债(LYL=M2/GDP)、商业银行资产(BTOT=商业银行资产/商业银行资产与央行资产之和)、私人部门贷款(PRVCR=金融中介对私人部门的贷款/GDP)、银行贷款(BANKCR=储蓄存款货币银行对私人部门的贷款/GDP)和StockLiquidity(股票市场交易额/GDP)。其中每一种金融市场对应一种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在FDI技术溢出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先进技术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转移到内资企业时,内资企业需要通过结构重组、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购置新设备等手段吸收和利用FDI的先进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内源融资来筹集资金,但原有技术与新技术间差距越大,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源融资需要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依赖于国内的金融体系,即国内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流动还可以通过建立新的企业,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然而条件是必须先支付大笔初始的固定创业成本(包括学习费用、谈判成本、购买关键技术以及设备的费用等),这也需要在国内金融市场中进行融资,东道国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将决定创业者能否在有效时期内获得贷款以支付这笔固定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国内金融市场的效率就非常重要,资金的及时到位,意味着企业可以将新产品率先投放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获取利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越高,融资成本越低,人力资本从外资企业转向国内企业就越容易,而且建立新企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能通过人力资本扩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大大促进一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三、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来源

为了分析的需要,我们建立FDI通过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线性回归模型:GDP=α+βFDI+γFINANCE+η(FDI?FINANCE)+μ(1)模型中,GDP———每年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FDI———实际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按照当年实际有效汇率折算成人民币计算;FINANCE———金融市场效率;FDI?FINANCE———FDI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目的是用来检验FDI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是否需要受到国内金融市场效率的限制;α———常数项,表示除FDI之外其他所有要素投入对GDP的影响。根据Alfaro建立的金融市场作用机制模型,金融市场效率可以分别用以下5个指标来表示,即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负债LYL(M2/GDP)、商业银行资产BTOT(商业银行资产/商业银行资产与央行资产之和)、私人部门贷款PRVCR(金融中介对私人部门的贷款/GDP)、银行贷款BANKCR(储蓄存款和货币银行对私人部门的贷款/GDP)和股票市场流动性资产SL(股票市场交易额/GDP),这五个指标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均被视为金融市场效率。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以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主,本文专门选取流动性负债LYL来反映信贷市场的效率;选取SL反映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为了避免各效率指标之间的自相关性,在实证过程中分别选择LYL和SL替代FINANCE。考虑到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且通过对数化以后数据序列易得到平稳序列,能够有效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GDP、FDI等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得到新的时间序列,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GDP、lnFDI、lnLYL、lnSL、lnFINANCE表示:lnGPD=α+βlnFDI+γlnFINANCE+ηln(FDI?FINANCE)+μ(2)将LYL和SL分别代替FINANCE后得到公式:lnGDP=α1+β1lnFDI+γ1lnLYL+η1ln(FDI?LYL)+μ1(3)lnGDP=α2+β2lnFDI+γ2lnSL+η2ln(FDI?SL)+μ2(4)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FDI流入量较少,而股票市场也仅从1993年后才有完整的年度数据,故选取1993-2009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对FDI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数据皆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原始数据如表1:

四、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利用时间序列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时,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为此,有必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主要是利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2。表2显示,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lnGDP、lnFDI、lnLYL、lnSL、lnFDISL、lnFDILYL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二阶差分则都拒绝了单位根假设,说明序列是平稳的,即都是I(2)序列,可以对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

(二)回归分析

为了研究FDI、金融市场效率与经济增长的作用,用OLS法对公式(3)(4)分别进行估计,得到方程lnGDP=2.528755+0.484420lnFDI+0.776113lnLYL+0.562029lnFDILYL(5)(1.663244)(0.134816)(0.211544)(0.157909)R2=0.948278DW=0.804392lnGDP=-1.423599+0.348668lnFDI+0.210552lnSL+0.223899lnFDISL(6)(-0.940813)(4.598603)(0.974321)(1.150293)R2=0.895707DW=1.182914由方程(5)得到lnFDI前的系数是0.484420,即GDP对于FDI变动的敏感性系数是0.484420,这表示FDI每变化1%,会引起GDP正向变动0.484420。同理可得lnLYL、lnFDILYL对GDP的影响。其中lnLYL系数较大,说明我国信贷市场对GDP有显著影响,即信贷市场是有效率的。相应的lnFDILYL系数为0.562029,FDI通过信贷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明显。由方程(6)得到lnFDI前的系数是0.348668,即GDP对于FDI变动的敏感性系数是0.348668,这表示FDI每变化1%,会引起GDP正向变动0.348668。同理可得lnSL、lnFDISL对GDP的影响。其中lnSL前的系数为0.210552,相对于借贷市场,股票市场对GDP影响较小,即股票市场是缺乏效率的,相应的lnFDISL系数为0.223899,FDI通过股票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效果较差。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得知,国民经济与FDI、FINANCE和FDI?FINANCE正相关。相对于股票市场,信贷市场更具效率,FDI通过信贷市场能够更明显的促进经济增长。

(三)协整检验

第二步得到的回归方程反映了lnGDP、lnFDI、lnFINANCE和ln(FDI?FINANCE)之间的统计关系,从统计意义上看,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要对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只要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即可。我们对基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模型为:Δ^μt=γ?^μt-1+εt结果得到ADF统计量为-2.431284,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70978,拒绝原假设,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可以得出lnGDP、lnFDI、lnFINANCE和ln(FDI*FINANC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有意义。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只表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检验结果表明:(1)我们有98.16%的把握确定FDI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即FDI的流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2)GDP分别和SL、LYL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GDP与金融市场效率之间能够相互促进。(3)GDP分别和FDISL、FDILYL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篇9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因而优化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

大体上说,我国金融体系的演进过程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银行起着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重要功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缺陷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贷款的投放对象上,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的金融体系的制度性扭曲,导致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偏好倾向。二是在存贷款的期限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缺位,存在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明显加大的趋势。三是在金融风险管理上,商业银行表现出过度回避风险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倾向加大,重视股东收益和短期利益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目标。四是在金融风险的承担机制上,商业银行与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呈非对称性,风险分担机制尚未健全。

结合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应的须从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向资本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过渡,并最终确立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虽未健全和完善,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皆有不足,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尚有较大差距,但与以往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已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交易场所,交易种类也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期限集中在7天和20天,并有向7天集中的趋势。实际上,我国一些金融机构的拆借资金并不是用来弥补短期内的头寸不足,而是被用于弥补贷款缺口,甚至被用于扩大固定资产贷款规模或被用于补充自有资金不足。第三,拆借方式单一,风险较大。我国目前的拆借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信用拆借,即使是期限较长的拆借也没有抵押或担保。因而违约现象较多,融资风险较大。第四,利率形成机制仍然扭曲。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各类利率之间的正常关系应当是:民间借贷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但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实际上不仅高于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而且高于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利率。这表明,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各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是扭曲的。第五,货币市场的分割状况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仍然没有通过基准利率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利率体系,如银行同业拆借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有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第六,市场不完整,金融工具相对单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只有同业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同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没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同时,票据市场不仅规模小,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而且发展不平衡。

(二)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国库券)开始建立的。80年代中期以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股票成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同时,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也呈扩大趋势,债券品种开始增多。为适应股票债券流通变现的需要,1986——1988年我国进行了证券转让流通试点。在试验、摸索的基础上,1990 年和1991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并营业,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式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已初步完善,但还存在一些甚至较为严重的问题。第一,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表现为:统一的国债市场被分割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凭证式国债发行市场,彼此间没有联系。流通市场不统一,主要是国债二级市场不统一。第二,定价机制扭曲。第三,市场主体行为扭曲。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把股票市场视为单纯的融资场所,上市的目的也在于融资。因而不注重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派生出一系列扭曲的行为。第四,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仍不健全。第五,缺乏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第六,金融工具单一。我国的资本市场工具主要是原生工具,不存在衍生工具。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市场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提升,市场结构将更加优化,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将更加紧密,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1.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突出表现就是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一,未来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强大的动力。第二,金融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断增强,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市场主体进行资金余缺管理,投资融资以及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产品创新将更加活跃。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为未来的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金融市场主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都认识到产品创新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各个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创新空间,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加快,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我们除了发展期货市场、互换交易等以外,信用衍生产品将会迅速发展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3.市场结构更加优化。首先是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直接融资规模大大提高。其次是市场结构将出现变化,比如同业拆借市场随着放松管制,投资者主体、交易品种、定价机制都将发生变化。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成员结构、上市公司结构近年来也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这些市场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市场之间互动将会更加明显。市场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动、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首先是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利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IPO 之间的关系十分显著,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次是基础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互动。由于基础市场发展的规模扩大,利率、汇率的变化对衍生产品产生了需求,促进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今后衍生产品的创新将会大大加快,衍生品市场和基础产品市场之间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5.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将会继续加快。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包括了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市场本身的对外开放方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开始推行,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亚债基金获准进入我国债券市场进行投资。在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进入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可以参股我国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允许在我国经营的外资公司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和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06-0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货币已成为大国谋求战略核心利益的重要载体,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培育和发展上海人民币产品市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民币产品中心,对于配合我国经济的战略崛起、服务国家的核心利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上海人民币产品市场在我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然要在一个较发达的市场上来行使其交换及支付的职能,如果没有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将缺少推进的基础。人民币产品市场在本币国际化中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民币国际利益的重要保障

人民币国际化,仅仅实现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资本结算、外国政府储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避免国民财富或经济权益在各种不平等的金融交易中流失,实现货币的国际利益。实践证明,一国货币所拥有的金融市场的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发展程度越高、体系越健全,该种货币就越可能掌握金融交易定价的主动权。比如,20世纪末以来,美国凭借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牢牢掌握着世界主要能源、自然资源、外汇等金融商品的定价权,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优先发展各种类型金融市场,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民币产品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广阔的交易平台,逐步实现由经济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强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的保障。

1.2 人民币国际输出的重要通道

货币输出规模是衡量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国货币的输出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通过该货币自身的自我强化机制形成交易惯性,逐渐增加使用频率和交易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从国际经验看,一国货币输出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两个渠道来实现的。贸易渠道的人民币输出就意味我国要维持一定的贸易赤字,但是贸易赤字意味着一国就业岗位向境外的转移,这与中国现行经济结构或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在消费比例大幅度上升、服务业崛起之前,中国不存在通过贸易大规模输出人民币的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金融渠道的资本输出,借助于金融市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品种和金融工具。目前我国拥有巨额美元储备,经济项目有望维持长期顺差,随着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松,人民币产品市场有望成为未来人民币“走出去”的主要通道。

1.3 实现人民币保值功能的资产池

一国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除了成为结算货币发挥支付功能外,还需要具备储值功能。这就要求货币发行国必须为其国外持有者提供相应的货币“资产池”,使国外持有者能够用很小的成本获得该货币,从而方便地使用和持有该货币。这就要求该国货币兑换要基本不受管制并拥有一个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这样国外持有者才能自由迅速地进出该市场。一个高度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金融交易工具,从而给不同利益主体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持有者的高度安全性和赢利性要求,为该货币的国际需求和供给提供便利。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投资功能,形成满足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需求的“投资池”,吸引境外人民币重新回到国内,形成合理的回流机制,从而有利于增强境外人民币的持有动机和升值预期,从而保持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反之,如果没有人民币资产池,人民币就只能作为结算工具和流通手段,而不是价值储备手段,会降低交易双方人民币交易的积极性。

1.4 国际货币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

货币国际化将使一国的金融风险增加。其原因是,货币国际化后,国外持有者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大量该货币,一旦该国的某一经济环节出现问题,便会成为国际投机家进攻的目标,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基于本币的金融市场能够从多个层面提高货币发行国金融危机应对能力。首先,东道国可以以比较优惠的条件通过金融市场举债或筹资,有利于增加应对国际收支风险的手段;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最后,本币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增加金融产品定价权,有助于及时消除各种投机风险。总之,一个健全而有效的金融产品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我们在构建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同时必须强化市场风险管理功能,有效阻隔国际风险的传递,切实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

1.5 沟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桥梁

从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史来看,发达的本币金融产品市场和拥有国际金融中心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同时,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部署,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最终奠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是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关系的战略性思考,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产品市场在沟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

2 上海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的功能定位

作为我国货币金融战略主要载体,上海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必须结合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的历史机遇,依托雄厚的综合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立足新兴加转轨的制度现实,为全球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货币金融服务。从目标定位上,上海人民币产品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

2.1 人民币产品操作平台

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我们必须尽快构建一个人民币产品市场作为服务全球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与清算平台,为所有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提供资产转换、流动性管理、价值增值、风险管理等服务。同时,我们的人民币产品市场必须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并对所有国外官方和投资者开放,这样国外持有者才能自由迅速地进出该市场。人民币产品操作平台作为人民币全球服务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人民币的国际接受程度,是人民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为给予人民币国际化以有效支持,我们要尽快使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产品的运作平台,为国际市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

2.2 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平台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序展开,上海人民币产品中心所涵盖的各类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渠道和依托。人民币产品中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一是流动性锁定。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和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广泛应用,货币超额供应将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经常性现象。人民币产品中心要具有各种期限和种类的金融产品的供应能力,有效锁定外汇占款和人民币回流所形成的多余流动性。二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人民币产品中心建设要对公开市场业务开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形成良好的倒逼机制,推动我国早日建立符合宏观调控需求的金融市场体系。三是为我国应对外来风险提供着力点。上海人民币产品中心强大的市场功能有助于国家掌握金融主控权和防范外部冲击,并支持我国在国际上提出有实际操作共性的动议和主张。

2.3 主要金融产品定价中心

作为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核心利益。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即远期价格决定了我国能否以合理的价格从世界各地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国际主导货币的种类和汇率波动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下,美元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了国际商品的价格和各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人民币产品中心建设,有效扩大各类人民币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份额,使得上海逐渐成为全球主要商品定价中心。中国的GDP总量和增长率决定了人民币资产的高成长性和高赢利性,决定了中国具有建立人民币定价中心的可行性。我们要积极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使上海成为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确保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包括:掌握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定价权,实现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的自主发展;完善股票和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有效隔绝外来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出以人民币标价的铁矿石、煤炭、稀土、铅、白银等商品期货交易,形成大宗商品定价的“中国机制”;推出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期货交易,以境内市场形成对境外市场的影响力,防范定价权旁落的风险。

3 对策建议

尽管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受我们市场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监管能力等的限制,条件还不很成熟,但这些条件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和反复的试点逐步创造。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综合考虑国内承受能力和国际接受程度,积极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高效有序地推进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力争有所突破。

3.1 着眼现实,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我们可结合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业务:一是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境外企业在上海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构建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资金通道,努力扩大境外人民币资金存量。二是吸引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参与上海金融市场,向境外主体开放境内人民币投融资渠道,逐步实现本地金融市场国际化,构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国际投资池。三是适时推出期权和期货等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开发各类金融避险工具,确立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地位。

3.2 聚焦重点,优先发展债权型金融产品

当前,债权类金融产品已成为国际货币竞争的焦点,并在国际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2008年,在全球178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构成中,包括国债和私人债在内的金融产品达83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资产总构成的50%,是股权类金融产品的2倍多。在人民币产品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债权类金融产品市场的积极作用,坚持将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作为重心,进一步扩容我国债券市场、丰富和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加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力度,为境内外人民币提供交易和投资的“资产池”。同时,我们还要正视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作用,要在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基础上,积极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结构。

3.3 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健全人民币产品市场体系

在股票市场方面,全力支持各类不同规模的优秀企业上市,扩大和增强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债券市场方面,加快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增加期限结构,丰富债券品种,推进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化改革,发展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债券信用保险机构。在期货市场方面,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沥青等期货品种,适时推出铜、铝等期权产品,开发铅、白银等期货及商品指数期货,试点推出交易型黄金凭证和黄金支持债券等金融产品。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方面,适时推出股指期权及以国债、利率、外汇、股票等为基础的期货期权产品,积极培育以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银行贷款、信用产品等为基础的衍生产品。

3.4 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人民币金融服务产业链

人民币产品中心的发展和集聚离不开财务、法律、咨询等相关产业的支持和辅助。要加快交易所和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扩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主体的创新权限,将市场主体本身应具有的品种开发和审批等权限逐步下放,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组织和主体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要大力发展资信评级、会计与审计服务、资产评估、经纪公司等金融辅助产业,支持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大批市场竞争力强、服务特色鲜明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辅助体系,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刘仁伍,刘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评估与控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篇11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信任的重要性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交易成本、不完全信息以及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信任进行系统性研究。

金融体系就像一幢摩天大厦,由各类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市场相互连接,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精巧的有机体。这座摩天大楼除了看得见的建筑主体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基石,那就是良好的信用和坚定的信任。单个金融机构的失败不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就像一扇窗户的破损不会影响大厦的稳定,但基石的破损便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倾覆。金融危机就像一座大厦的倒塌,它的基石发生了动摇,信任不复存在,信用烟消云散。可以说,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坚定良好的信用则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

一、信任的经济学诠释

(一)信任的一般解释

无论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都存在普遍的社会信任和特殊信任之分。社会信任主要关注人们对包括陌生人在内的一般社会大众的整体信任水平,而特殊信任仅局限于特殊的个体、区域或组织机构,常常针对特定情景。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信任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看,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诚意、善意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的信念。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言辞、承诺及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期望。郑也夫在《信任论》中提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表现为对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和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的三种期待。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信任更多地体现为交换与交流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采用介绍人、信物、誓言、抵押等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但本质是信任感。信任是在交易达成之前,委托人认为人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自己利益的一种肯定性预期,或是在不确定下对交易对象合作行为的乐观预期。有学者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必需的公共品。信任是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行为,是一种可以减少监督与惩罚成本的社会资本形式。

(二)信任的金融解释

信任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体现为特殊信任,也称金融信任。金融信任是指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及股票分析师等的信任程度,它直接影响到金融决策及经济效果。

具体来看,金融信任包含信念和偏好两方面内容。从信念上看,是对他人值得信任程度的预期;从偏好上看,是由个体特征决定的个体本身的信任度和被信任度。其中,信念部分随着经历和信息的变化不断更新,而偏好部分是相对稳定的特征,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不仅需要根据既有信息对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析,也要考虑金融信任,即投资者需要确信所有的信息和数据是正确的和可以依赖的,也需要对整个金融市场及运行机制具有信心。这一方面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客观特征,如信息和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投资者的主观特征,比如对金融市场信心不足的投资者投资金融产品的意愿较低。

由此可见,金融信任对于吸引投资者、增强投资者信心以及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信用与信任体系

建设安全稳定的金融体系,防范新的危机产生,首先必须巩固信用与信任基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工商企业、家庭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缔造者与关联者。

(一)政府对信任构建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强化市场对政府的信心与信任。从以前的几次经济危机来看,盲目乐观、过于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不够审慎的监管政策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需要尽快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增强市场对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事务能力的信心。政府要提高对经济运行态势的预判能力,制定和执行更加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发生类似之前欧洲国家所发生的财政危机、债务危机,防止发生由通货膨胀引发的货币危机,以及经济不稳定、政策不协调或政策失当而导致的汇率危机。同时要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着力修补监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防范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提高监管者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和处置风险的能力,加强包括跨国和跨市场在内的不同监管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监管合作,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机构强化信用体系的建设

金融机构要强化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投资人和存款人的信任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所在,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信用建设,维护信誉。金融机构要致力于良好公司治理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构建有效的内控体系,制定更加安全、稳健、科学的激励政策,约束不审慎经营和过度冒险的短期行为。同时要建立高标准的资本储备和流动性储备,提高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和对风险资产的覆盖范围,一方面用于约束和防范过度投机和过度冒险,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美国次贷金融危机表明,当危机来临时,只有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才是惟一可靠的。因此,美国金融救助法案最终将购买不良资产计划改为向问题机构注资来增强市场信心。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企业应建立更加审慎的财务管理理念,不能总是靠投机、靠银行的过度贷款支撑扩张,要实施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更加稳健的财务政策,而且要建立良好的资本和流动性的管理。家庭和个人也有责任为建设良好的信用体系规范自己的金融行为。

三、总结

篇12

大连保税区于1992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序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开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加工、商品展示。大连保税区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宽松的贸易政策。保税区周围环绕着六大港口码头,以大窑湾港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公路与沈大高速公路相连,从大连市内到保税区有轻轨列车,交通十分便利;保税区距离最近的铁路货运站仅2公里,与东北铁道动脉相连,并贯通全国六大铁路干线,客货运输可达全国各地。大连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作为大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对大连保税区合大连出口加工区行使管理职能。大连保税区比照国际惯例,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享受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境内外的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均可在保税区设立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港澳台资以及内资等企业;企业类别包括贸易公司、加工企业、仓储企业、物流分拨企业、商业服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区内水、电、气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大连保税区已经根据保税区的特殊功能和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区经济发展已具规模,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塑料家用电器为主的加工产业,以汽车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大市场,进口汽车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信息服务不断创新。同时形成了以其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促进了大连地区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的移用了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大连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东北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大连保税区配套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与大连保税区取得的成就相比,大连保税区尚未形成与之职能配套的金融市场。所谓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和贷方的市场,是外国贷款者、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信贷业务活动的场所。它为国际金融活动开拓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开办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现实途径。国际实践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塑造利用外资新格局、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具有巨大作用。大连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及境外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常驻机构比较集中的5个城市之一。大连要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过渡,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不仅为大连开拓了一条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重要通道,而且进一步拓宽了货币市场空间,健全了市场构架,增强了大连金融市场的功能辐射,有助于大连东北亚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在当前大连保税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保税区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外资来补充保税区内资金的不足,培育和发展保税区金融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样化筹资,也是当前吸引外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建立一个与保税区相适应的规范化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大连等沿海地区设立保税区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行特殊的政策,采取特别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外资大量流入我国。其具体途径是通过独资或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在保证其自身外汇平衡的前提下,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外汇资金,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充足的外汇,因而有能力真正面向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最终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给从事转口贸易的买卖双方提供外汇资金的开户、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便利,这样就能吸引大量外商来保税区从事转口贸易,达到大量吸引外资的目的。

大连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享受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特殊优势: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是在海关监管下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具有“境内关外”优势。特别是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隔离优势: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可有效保证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监管优势:大连保税区内具备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体系,可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客户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有专家认为,离岸金融帐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帐户,在保税区中试验,为现有政策许可范围。因而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可开设离岸帐户。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

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起一个“记帐中心”的作用,其产生的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国民收入效应很低,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成本却不低,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既可以产生资金渗透,又可成为“洗钱中心”,该类型的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又较高的要求。该类型的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市场是由政策诱导、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所创设。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地冲击。该类型的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范,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大连目前的金融实力,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应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帐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这是因为,如果实施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建设资金,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部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资。因此,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以内外分离模式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渗透的具体模式应采用如下方式:在渗透的方向上,宜采用只允许俩看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国外渗透,即只允许(OUT-IN)交易;在渗透的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的管理上,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及时、管理可控”;在渗透的规模上,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过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适度或者最佳的渗透规模在理论上要符合一下几点:渗透规模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外资的要求为准;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宜。当然,渗透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何时采取这一模式还需视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发展情况和我国国情及国家政策而定。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创建策略

目前上海、深圳已经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天津保税区正积极向国家申请。而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尚处于研究论证阶段,为加快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步伐,建议由大连保税区管委会会同各有关方面组成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筹建小组,开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运作。

积极申请争取大连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办事处、大连市金融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加大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保税区都在争建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下,大连保税区一旦成为我国首批自由贸易区,国家就会给予相关的金融政策,那么在自由贸易区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即属正常。

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软硬件环境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所需软件和硬件环境建立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监管体系。作为一个完全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启动,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放宽限制。如取消外汇管制,允许离岸帐户内交易货币实行自由兑换;除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流动性要求;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不进行现场监管,只进行非现场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收支不加限制。第二,降低经营成本实施宽松的税收制度。如减征或免征离岸交易营业税、印花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和股息预提税等;收取较低的(个人、公司)所得税。第三,既放宽限制,又降低成本。如免缴存款准备金等;建设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网络,尽早开通与国际性数据通信系统和全球银行电讯协会的联网,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及配套设施,提高金融通讯和金融业务电子化、自动化水平。

积极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前来加盟

因为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约80%以上的业务是银行间同业往来。大批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全球各大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离岸业务(见表1)。

由此可见,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发展,离不开中外符合准入条件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因此,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筹建小组应千方百计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前来加盟,尤其应想方设法吸引海外各大国际银行及跨国金融财团加盟。此外,还应积极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盟来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篇13

二、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分析

作为曾经深深服务于广大农村的国家正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相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来说,存在违约风险大、业务枯萎的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组织能够在各种时间节点上,对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情况灵活调剂资金,满足借贷者的申请,它是内生于农村金融需求,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核准的正规金融服务机构,农业银行的运作脱离不开行政体制束缚,加之它外生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化的管理方式让它很难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不得不作出撤离农村市场的发展战略,并撤并农村落后地区的经营业务。综合来看,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背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所设计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金融产品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产品,但作为市场产品,在供需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出售产品前必然要开展需求分析,否则容易造成供求不平衡。虽然农业银行在农村经营盘踞多年,但是大部分的金融产品却紧密围绕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脱节,无法有效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与农村市场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和人均资金使用量都非常小,来自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大部分都为小额信贷申请。由于小额信贷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一般不愿意提供这方面的资金供应,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二,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由此产生的资金需求也有很明显的时效性。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农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也需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这就容易耽误农业生产时间。加之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畏惧复杂的信贷申请流程,转而求助民间金融借贷。由于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闲散资金无法有效利用,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想借款又借不到的尴尬情况,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民间金融应运而生。

(二)人员聘用上不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各领域都加快了人才战略的实施工作。各行业公司热衷于追逐高学历人才,一时间人才抢夺战烽烟四起。农信社作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个体,在人才招聘上也有过之而不及,但是高学历人才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长期生长在城市,对农村金融工作知之甚少,比如高学历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尽快掌握信贷流程和业务,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有效识别农业信贷申请者的信息真伪。同时,高学历人才要求高薪水,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苦果,严重影响企业综合效益。

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公共财政在农业银行服务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大的实际,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在市场商业化经营思维下,撤离农村金融市场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农业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行,要有效解决其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和市场商业化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出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农业银行顺利剥离了不良资产,并于2008年完成股改上市。对如何确定上市后的农行市场发展方向,吸引长期合作者顺利上市,还要依靠日后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

(二)农业银行金融产品及人事任用的误区调整

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农村和城市都面临发展失衡的困惑。经济非平衡发展必然带来不尽相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生产性借贷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而在中西部省份,生活性借贷则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农业银行必须要对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才能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目标,最终赢得发展机会。

要想更贴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农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尤其是农村信贷工作岗位,要彻底改变唯高学历是从的落后观念。作为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国有商行,农业银行必须将业务重心放在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农村地区,如果依然采用高学历的人才发展战略,而由于高学历人才对农村信贷工作的诸多缺点,必然会严重阻碍农村金融信贷业务市场的推进速度,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三)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善征信体系,打造良好信用环境

受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民间对从国有商业银行借来的资金表现出了较差的还款信用,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信用极低的严峻问题。要想顺利达到“服务农村金融,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农业银行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环境。首先,要成立专门部门对乡镇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其次,通过登记农民信用记录的方式,来改善农村信用氛围;最后,除了做好前两项工作之外,还要加强金融信用宣传工作,全方面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四、结论

在本文中,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业银行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应性现状,并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建议和措施。笔者认为,农业银行重回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05):45-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