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品在化学中的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化学实验是我系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实验类专业必修课,是食品专业教学计划中第一门食品类专业实验课。本实验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课程的配套课程,是食品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是食品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食品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验前通常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甚至连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也一一交代,学生只要按食品化学实验书或讲义上的步骤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创新精神和合作实验的能力。为了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现状,笔者在食品化学实验课中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食品化学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几个环节:
(1)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实验大纲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参考新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教学目标,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确保实现培养学生食品化学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
(2)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本次实验要完成的任务,提出讨论问题。
(3)实验活动实施,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开展实验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对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实验总结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对难点问题集中分析讲解,加强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
基于问题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包括了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实验活动实施、实验总结评价等几个环节。由于“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始终,所以确定实验教学目标和讨论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方面。本文将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2 以淀粉性质实验为例的教学活动过程
本实验教学的内容选自程云燕等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第九章实验实训部分的实验三——淀粉实验。
2.1 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淀粉性质实验是在学生学习了糖类这一章节中关于淀粉的理论部分后开设的。通过理论的学习,对于淀粉性质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如学习了淀粉的种类和结构性质的差异、淀粉水解是分步骤进行的等内容。在这些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淀粉性质实验,将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食品化学实验中去。因此,我们确定了实验技能与知识目标:掌握淀粉检验的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理解淀粉遇碘变蓝的实质;通过实验掌握淀粉分步水解的检验方法。
淀粉性质实验内容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验证内容的现象观察和结果记录而忽视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会和收获。在本实验教学设计中,我们确定了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淀粉与碘的几个实验,探究不同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不同实验方法合理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实验反思,提高分析能力,学会与组员合作进行实验的协作能力。
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完成实验记录。在淀粉水解实验中要求学生每隔2分钟做一次检验,直到水解完成。这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实验态度。根据实验内容,我们确定了实验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提高对淀粉理论部分学习的兴趣。
2.2 实验讨论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按照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并由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原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讨论问题。学生实验活动不再是单纯地验证实验现象,而是围绕实验讨论问题自主探究实验的过程。
这个实验分成两个部分: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教师在实验活动开始前,根据淀粉性质实验内容,结合理论课上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了本实验的要求,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在淀粉与碘的反应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1号试管中酒精灯上加热后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变化?如果颜色冷却后没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2)仔细观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的颜色变化,并与3号试管对比观察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3)3号试管加入乙醇后颜色有什么变化?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4)通过这三个实验,分析推测淀粉与碘以什么形式结合?结出合理的解释。在淀粉水解实验中,提出几个讨论问题:(1)怎样判断淀粉水解完全?(2)最后一个步骤中用班氏试剂进行实验的作用是什么?利用的是糖的什么性质?(3)最后一个步骤怎样保证实验成功?
2.3 实验活动实施
围绕教师提出的关于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实验的讨论问题,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尽量不参与实验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活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前就把实验的注意事项交代了,学生只要验证即可。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没有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看似简单的实验,不同组的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们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学生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找出原因,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在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1中,有的组冷却后颜色又恢复为蓝色,有的组却没有变化,仍然为无色。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通过学生们自主讨论,他们提出恢复为蓝色表示淀粉与碘结合了,没有变化表示淀粉与碘没有结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实验不同组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冷却没有变化的组加热时间较长。学生们推测,加热时间过长,试管中的碘不见了。再结合中学学习过的碘易升华的性质,正确地解释了实验现象。没有变化的组重新做了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再如,淀粉与碘的反应部分问题3中,有的组颜色没有变化,有的组颜色退去,有的组变浑浊。有了前一实验的经验,他们组间组员进行了交流,发现跟淀粉浓度和酒精加的量有关系。
通过基于问题的实验活动,看似简单的实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实验探究的乐趣。
2.4 实验总结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淀粉与碘的反应、淀粉水解等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总结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本实验的重难点内容。
淀粉与碘的反应的三个实验中,问题1酒精灯加热时间过长,使得溶液中的碘升华,所以有些组开始的实验冷却后没有变化。这也证明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然是以分子形式存在;问题2和问题3的讨论结果,氢氧化钠与碘发生化学反应,对比3号试管,2号试管为无色透明,而3号试管却呈碘液的淡黄色。这也证明了3号试管的碘还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是溶解到酒精中去了,没有跟淀粉结合。当淀粉浓度过大时,3号试管中的淀粉溶液变浑浊,证明了淀粉的溶解度小,酒精的溶解度大,水被酒精夺去;问题4的讨论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淀粉与碘反应,碘仍以碘分子的形式存在。
淀粉水解反应中,问题1很容易回答,学生们都能给出答案,水解后的反应液不变色就表示淀粉水解完全了。通过实验,有些组水解的速度更快,有些组水解速度更慢。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发现跟加酸的量有关系。问题2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实验书上班氏试剂的配制方法,了解班氏试剂的成分,推测它的作用。学生们对班氏试剂不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讲解了班氏试剂的性质和作用,书写了方程式。问题3,根据问题2,学生们分析讨论最后一步骤的关键是要加足量的碱中和酸。这个部分实验中,要注意加酸的量适当,酸过少水解速度很慢,二十分钟都不能水解完全。酸过多水解速度过快,没办法观察到分步水解的中间过程。
通过实验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突出的组员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结合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各组按A、B、C等级打分,以此激励各组学生,也做为实验期末成绩评价的依据。
3 结语
我系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是分小组教学,每组最多20人,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不断进取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合作与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变传统呆板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围绕问题积极主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不再只是只重结果的验证式实验教学方式,而是以实验技能与知识、实验过程与方法、实验情感与态度等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重过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可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孔爱华,何占魁.例谈“基于问题的二次实验”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20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5-0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具体过程由“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分析问题并建构假设―界定学习目标―收集信息―提交学习报告并共享信息”七个步骤构成。该教学方法实现了从“填鸭式”教学向“能力提升型”教学的转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代谢变化的学科,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实践性很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课程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纵横交错,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取了部分章节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旨在为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 PBL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对象
我校2013级食品专业共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45人,二班56人,将人数相对较少的一班作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两班在任课教师、教学大纲及课时总数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需理解和记忆教师所授知识,在学期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实验组选取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将全班45名学生分成5个实验小组,便于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某一章节的问题。问题是PBL的核心和起点,该问题是教师基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与学习内容相关联,问题也可以由学生确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PBL中设定的问题必须是能够探索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问题确定后,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预期的目标及标准,便于学生围绕中心解决问题。每个小组要明确将要解决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标,并做好小组内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任务的分配。如学习核酸代谢时,医生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为什么患者去医院检查时要测定尿酸水平?问题提出以后,各小组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在预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主动承担起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学习责任,学生在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课下根据各自所搜集的信息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次重申问题,本着各抒己见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予以回答,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修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延伸并提出新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可做适当提示和启发。课堂上也可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形式多样,组内和组间均可进行,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结束后,教师可结合讨论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答,并对课堂上同学们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很快从中得到正确的知识反馈,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热情。
3.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后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试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侧重于是否符合下列标准: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论证科学严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信息量与深浅度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反映本科学领域的技术应用效果,教学内容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进行评价,侧重于下列标准:课堂组织能力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现现代技术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信息量大,激发兴趣,加深重点、难点理解,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收获。卷面理论测试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用同一套试卷,严格遵照大纲要求,试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但论述题偏重于应用。
问卷结果调查表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但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的满意程度较高,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感觉书本上的理论更贴近实际生活。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无形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发现问题后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理论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主要体现在对论述题的解答上,对照组在解答论述题时思维很难展开,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实验组学生则能以知识点为中心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知识的纵向联系较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二 讨论
在食品专业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分静态生物化学和动态生物化学两部分,该课程结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工业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角度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合成与代谢过程,是食品专业的学位课,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课程理论体系庞杂,代谢途径相互交错,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串联理论和实际生活,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将生物化学理论融入人类生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并与组内学生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增强了对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对未来从事食品行业的敬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在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搜集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时,锻炼了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及捕捉、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对于教师而言,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系到PBL教学法的成败。因此,教师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挖掘和提炼出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控制课堂节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和学术争论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从而为后续的教学积累宝贵的资料。
PBL教学法诞生后,曾在应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中大力推广,并逐渐从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领域,我们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在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熟悉专业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建立在深厚的专业底蕴的基础之上,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提炼才能提出科学和严密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保证。对学生而言,一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对设置的问题很难进行深入探究,再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调查和研究,如果每一章节均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同样很难保证。所以,我们在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覆盖整本教材还需要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20-02
随着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的不断变化,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都受到了很大挑战。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众多教师都在尝试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项目活动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出发,讨论完成本项目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现以中职食品理化检验课程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归纳总结和评价反馈等五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市售鲜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项目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明确任务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任务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因此,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设定项目,明确工作目标,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完成该项目所需要的工作条件。
1.“市售鲜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项目设定
维生素C(C6H8O6)又名抗坏血酸,是维生素类药物,用于防治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当下,食品健康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健康和美丽,很多消费者都在补充各种各样的营养品。而维生素作为人体的必需营养物质,人们也是对此趋之若鹜。而常见的市售饮料又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首选,因此,有必要弄清楚不同市售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对消费者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同时,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是食品中级工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之一。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有多种方法,结合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的实际,采用直接碘量法。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难易适中、易于评价与考核,因此,选取“市售鲜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为工作项目。本工作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市售含维生素C饮料的购买和脱色、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操作、含量计算以及评价评估。
2.工作目标
本工作项目通过对常见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了解饮料中维生素C 的含量的不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直接碘量法的原理,能正确使用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等仪器,同时能借此让学生理解化学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意义。能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同时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通过实验的学习,对于遇到的问题,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初步写出学习报告。
通过小组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
3.资源准备
完成本工作项目所需资源有:调查报告、网络资源、市售含维生素C的饮料、工具书、多媒体环境、基础化学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照相机等。
(二)制定计划
本阶段包括两个内容:指导学生分组与岗位设置,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
1.分组与岗位设置
分组与选择岗位时,教师应根据岗位内容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行分组、自行选择岗位,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班分成6组,每组7-8人。组内人员再分工,收发岗1-2人,取样岗1-2人,分析检验岗3-4人,复核者1人,每组设组长1名,由上述人员之一兼任。
2.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流程,填写工作计划表,确保计划的可实施性。
(三)实施计划
本阶段是模拟企业食品检验工作流程进行的。
1.在教师的指引下取样岗成员采购样品,并交由收发岗。
2.收发岗根据教师的任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教科书等途径查找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完成表1。在教师的指引下,结合实验实训场所设备的实际,确定表1中的直接碘量法为首选方法。
3.分析检验岗接到检验任务后,根据检验方法制定检验步骤,准备检验所需的相关仪器、试剂以及其他相关物质。然后检验岗成员每人分别取样、检验,记录检验过程与结果。合并该小组结果,计算结果偏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操作水平,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应给与适当指引,但应遵循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4.复核岗成员复核原始记录数据,如有异议可要求检验者重新检验,再进行判断。
(四)归纳总结
工作任务完成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成员对工作过程以及完成情况进行讨论,总结其原理、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畅谈收获的同时交流不足之处。各组之间交流,填写检验报告书(见表2),完成工作总结PPT并汇报工作情况。
(五)评价反馈
在“市售鲜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项目教学中,笔者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评价体系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更要关注学习者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二、项目教学法反思与建议
首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还应让学生学会创新和开发。因此教师应提前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去解决实训课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同时,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特点,教师应由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学生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能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其次,在小组分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碘滴定液配制一周后才能标定,应提前安排。再次,小组学结阶段,各小组均能较好地完成工作总结PPT并汇报,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从各小组精美的PPT展示和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应提倡这部分的交流。
总之,“市售鲜橙汁种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模拟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训场所为生产情景,将教、学、做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主旨,充分展示了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特色,使得理论课堂比较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参与此次项目教学活动,学会了利用直接碘量法对市售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测定,提高了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收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健康问题,不容许过失,不过都是早些发生“苏丹红事件”,还没有被人淡忘的是一个国家的“毒奶粉(SanLu三聚氰胺事件)事件,所有地沟油在食品安全的挑战人们容忍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可以起到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改善食品感观性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藏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提高原料利用率等作用。按其来源、功能和安全性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分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人工化学合成添加剂,按功能分为防腐剂,漂白剂,着色剂等22种,按安全划分为A、 B、C三类。
三、食品检测中的方法分析
(一)、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1、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检验人员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
2、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
3、IC法(离子色谱法)
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
(二)、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
2、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四、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之大事,作为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检验,以上介绍的化学添加剂在食品检测中的检测方法,随着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噁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1、前言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将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化妆品化学课程项目设计方案时,对方案选择,信息收集,应该从实例入手,要对项目执行中的技术问题及成果进行评价、探讨和分析。
2、项目教学法在美容美发专业化妆品化学教学中策略与应用
2.1项目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同于实操课,理论课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所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而且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课题中选取,这样学生能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设计要求能体现实际工作环境的特点。
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即按照实际工作“调研策划创意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但设计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企业。本文涉及对象是美容美发专业新入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多少美容美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顺利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弄清化妆品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也可采取将虚拟项目按照真实项目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或者利用每一次小项目导入来解决美容美发行业的问题。这样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2.2项目设计要注意来源于生活
项目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能够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内容,要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项目设计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在学目标的任务框架下,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任务模块,通过掌握一个小的目标任务来实现大的学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大小、任务知识的含量、前后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分散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太容易会使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而倦怠,而难点相对集中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心理。
如化妆品PH的测定,这一项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项目可分解为化妆品的成分、化妆品显酸性原因等若干子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减少原有课本知识的繁琐,教师和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许多感兴趣的新知识,同时增强了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2.3项目设置的生活化趣味性策略,契合职业高中生的学习的心理
在项目的实训部分,设计贴合实际的项目任务,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与就业要求充分贴合。如在选择适宜化妆品这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走进理发店,牙膏的选用、护肤用品的选用,既体现实用性,内容上也具吸引性。再如洗发香波的制作,教学内容包括洗发香波的成分、洗发香波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实验过程中成分用量变化,引起香波性能的变化等,让实验内容更好地贴合实际,是项目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2.4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能力设置
选用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中职生,既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国家课程标准,这是进行项目教学面对的首要问题。参照了2010年国家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表》中“美容美发专业”的内容,在“专业(技能)方向”中,化妆品化学涉及的领域是:美容店、美发店和化妆品行业,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所设定的项目应为短期项目,这样实施方便,学生易于完成。
本文将化妆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设立为多个项目模块:化妆品基础、皮肤与毛发的结构、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美容用化妆品、化妆品质量检查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而教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大小,顺序,安排好这些教学内容,使得任务之间是互关联,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轻松获得,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例如在《洁肤类化妆品》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应考虑到这一章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分析护肤化妆品的成分及功能,学生学会正确选用护肤化妆品。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合理掌握成分、功能、用途、比例、优缺点等因素,对学生完成此项目的要求是能够多角度考虑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为和谐、统一的项目方案。
2.5项目设置中要以养成学生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强调多遍,教师认为新知识的讲解是整节课最关键的部分。而项目教学法中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不是教师给予的。项目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是教师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项目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决繁琐问题可行的方法,教师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炼。这样,学生才便于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独立设计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52-01
办公自动化系统(OA:office automation)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1]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笔者就视频教育平台在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与思考与同道探讨。
一、系统架构
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科室众多,结构复杂。医生、护士、教学、行政不同的人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人甚至身兼数职,在一个结构庞大多变的组织架构中,我们会发现各个科室的信息和事物交接极易出错;上下级和部门之间无法协同工作,难以及时沟通;OA系统是工作交流的平台,能使单位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提高办公效率,实现高效的集体协同工作。
二、开发环境
(一)开发语言:Python
作为最受欢迎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python已经在科学计算,医学图片处理,三维可视化处理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们选择其作为本系统的开发语言主要有两个原因:1.语言本身简介、易读;2.易扩展。
(二)开发框架:Django
Django是Python著名的开源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采用MVC设计模式,即模型M,视图V和控制器C;2.完全面向对象,支持视图V之间的继承;3.优秀的ORM设计便于操作和维护。
(三)开发数据库:MySql
MySQL是最受欢迎的开源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由MySQL AB开发、和支持。MySQL服务器支持关键任务、重负载生产系统的使用,也可以将它嵌入到一个大配置(mass-deployed)的软件中去。
三、视频学习平台介绍
随着医院OA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解决员工高效率的办公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医院OA系统建立“视频学习”给员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学视频教学资源以及其他管理类的视频资源,使员工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可以随意选择播放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在线视频文件进行学习。
(一)视频学习的优点
视频学习可以提供丰富真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将理论以多种方式嵌入实际工作环境中。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对其内容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过程,其中,感觉、知觉和记忆就是信息的接受和保存。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直观性和结构化有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感觉、知觉和记忆。作为一种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信息的媒体,视频资料能形象、直观和按一定的结构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将信息呈现在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范围内,这对于人们接受和保存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涉及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需要形象化的内容,如果使用视频资料,将宏观世界的内容“缩小”,将微观世界的内容“放大”,将需要形象展示的内容“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动态地呈现在教室内的投影仪屏幕上,就能用较少的时间让学习者准确地感知学习内容。
(二)视频学习的缺陷
首先视频文件一般容量庞大,需要用较大的存储设备来存储,在学习者相互交流时必须带上相应的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而由于容量的因素有时候学习者通常只能将学习部分的内容做拷贝学习,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学习内容的不完整与缺失。其次看学习视频若有疑问或想法,无法及时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
(三)视频学习解决方案
1.在线播放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和交流,避免视频容量而带来的不便。本系统特别开放出一块学习交流的模块作为视频交流的模块。该模块的中的视频由系统中管理员来统一添加与管理。管理员可以在系统的管理页面做设置与修改。为了使视频能在系统中实现在线实时的播放,我们采用视频点播技术。网络中的视音频数据以实时数据流的形式传输。数据流一旦开始传输,就必须以稳定的速率传送到浏览器上,以保证其平滑回放,数据流不能有停滞和间断;网络阻塞、CPU争用、瓶颈、内存问题等都可能导致传送的延迟,引起数据流传输阻塞。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已有资源为视频点播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本领域一个重要问题。
2.交流与学习
在每段视频下面都有一块评论模块专门供大家评论与交流,若学习者有疑问或某些想法,能够及时与交流。而系统中的其他人也能够方便的查看到相关的评论,对学习者及时的进行支持与帮助。由于视频文件的容量因素,虽然FLV对视频本身做了一定量的压缩,但如果服务器视频文件过多会导致服务器运行缓慢,乃至系统崩溃,为保证存放空间足够及系统运行流畅,在选择硬件时我们会选用大于1T空间硬盘,由于有可能产生较大的缓存文件,我们会选用8G的内存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会在系统中设置定时重启程序以保证系统内存能够及时得到释放。
(四)视频学习系统展望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拼音教学是重点,学习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小学生打好拼音基础,学会拼音,才能顺利完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内容。由于小学生在识记拼音时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对一些拼音的读法、写法产生混淆,为了提高拼音教学效果,笔者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结合多媒体,实施生动直观的拼音教学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初学拼音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积极地进行拼音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当前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构建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网上搜集下载一些有关拼音教学的小动画,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利用动画片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用到了《蓝猫学拼音》这部教学动画片,截取了其中一些有趣的教学片段,配合正常课堂教学,发挥出了较好的作用。小学生在看到视频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蓝猫读拼音,还会学扮小猫的样子,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二、结合儿歌,实施有节奏、有韵律的拼音教学
为了让拼音的一些规律更好记忆,儿歌教学一直是拼音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具有节奏性、韵律性的特点,学生容易记忆。拼音儿歌有很多种,有的是专门为了记忆单个韵母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拼音韵母“弧o、e、i、u、ü”时,这些韵母都可以直接标注字音,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记忆韵母的读音。如“唬嘴巴张大啊啊啊”、“o,公鸡打鸣喔喔喔”、“u,火车鸣笛呜呜呜”。教学声母时可以利用形象化的儿歌,如“小拐棍fff,小椅子hhh”。有的是为了记忆一些特殊的拼音用法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ü”这一韵母拼音标注时,必须要让学生记忆清楚其与声母“j、q、x”之间的特殊关系,明确“ü”在和“j、q、x”组合时要去掉两点,变成“u”的写法,但发音仍为“ü”。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小鱼碰到j、q、x,摘下墨镜打招呼,去掉两点还念yu”。
三、结合游戏,实施游戏化趣味性的拼音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而游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拼音学习的游戏设计比较简单,将拼音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中找类似拼音字母的物品。还可以结合拼音教学资源中的“找字母”游戏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拼音字母,然后还可以让学生用找到的拼音字母来拼成完整的字音。从声母和韵母搭配的角度来看,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扮演不同的声母,一组扮演不同的韵母,声母和韵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组合对不对,如何读。通过这些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能够快速地学好拼音,打好基础。
四、结合卡片,实施图形拼音记忆的有效教学
对于拼音的学习和复习来说,教师还可以利用一种较为传统的卡片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拼音教学卡片都是有正反两面,正面是拼音字母,反面是与拼音字母能够联系起来的图片,比如发音口型图片、同音事物的图片(如,j的反面是一只小鸡)、相联系的汉字图片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形成互动教学,采用图片的反面作为提示,让学生进行联系记忆,从而实现拼音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简便,能够随时用来进行提问,能够随机进行应用,在课堂上操作起来简单,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拼音初期教学的常用方式。
五、字音结合,实现拼音汉字的同步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后,还可以利用拼音和汉字的结合教学来巩固学生在拼音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教材文章是进行拼音标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之前先拼读拼音,将所有的字词拼一遍,再进行朗读。另外,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不会读的字词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查字典,将查到的字的拼音标注在字上,并自行识读拼音,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和纠正。通过字音结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拼音能力方面能够获得更快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做好各种教学准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拼音学习课堂,使拼音教学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的读法和用法,从而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直流稳压电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图片,如手机的万能充、学生直流稳压电源等引出本节学习的任务,然后展示教师的作品并展示其基本功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做什么产品,怎么去做。学生角色发生变化,既是电子设计师,又是焊接操作工,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二、小组合作,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负责协调小组活动,然后教师下发任务书,教师引导学生把任务细化:根据原先的知识储备进行原理分析,如利用二极管的单相整流电路构成桥式整流,利用电容是储能元件可以进行整流,三段集成稳压器引脚识别等;利用万用表根据任务书进行元器件的识别和质量检测;利用虚拟仿真软件EDA仿真设计;实训台电路的搭建调试;如何用电烙铁进行电路焊接;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进行调试分析故障等。
各小组分组设计,首先由各组的小组长向小组成员讲述任务分工,组员进行相互合作。学生对需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答疑;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观察虚拟结果,实训台搭建电路直观验证,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答疑者,又是实训项目的指导者。
三、多元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课时评价、项目评价和产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时评价采用考勤、作业和随堂检测等方式;项目评价指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资源的整合,如实习任务书、实习报告、实结等内容的反馈,教学考核从“交试卷”向“交作品”的转变;作品评价分别从学生作品的完成态度、效果、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作品。最后,根据产品质量,从包括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和产品功能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评定一个“最佳技能奖”和一个“最佳团队奖”。通过建立评奖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并从中了解了职业责任,培养了职业意识。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是现代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知识,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能。然而通过调查得知,化学在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状况并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化学在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本文将以体育类高职院校为例,就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现状
与普通高校相比,作为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相比感受最大的就是体育类院校教育对象和教学机制的特殊性。体高职学生多为“普高热”竞争中的失利者,缺乏积极的求知情感,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氛围沉闷,教师难教,学生不重视,与教师矛盾突出,无形中弱化了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研究。化学教学处于低迷状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在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化学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短,再加上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常常以传统的灌输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能力的目的。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仅仅通过理论教学的化学课堂,学生很难在化学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得不到激发。除此之外,再加上高职类院校的考试制度过于简单和敷衍,因此想要提高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翻转课堂与微视频资源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新的教育模式逐渐渗透到课堂中,解决了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化学课堂资源利用率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一种。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室转移给学生。通俗来讲,翻转课堂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转到课下,由学生通过听讲座、看网页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学习;与此同时,学生的课下作业则要通过课上来完成。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翻转课堂与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创新之处,是教学不断发展的新成果。
微视频资源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与视频资源相比,微视频资源指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播放且时长较短以及具有连续画面的视频片段。微视频资源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独立且具有连贯性的视频短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资源的获取方式更为便捷,同时教师和学生也更容易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微视频资源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通过微视频资料进行课堂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碎片式”的学习积累,并且因为视频时间短,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可以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由于用微视频进行学习不受学习场所局限,甚至在时间分配上利用零碎的时间就能学习,这更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便利。因此,将微视频资源融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进行教学可以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开展。
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上文针对体育类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翻转课堂以及微视频资源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于化学基础薄弱且学习兴趣不足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需要做出改革,因此利用微视频资源,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是促进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化学,并提高学生化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用。
1.构建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非一个完整的课堂体系,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构建化学网络教学的平台,并与学生相互沟通,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够被及时监督和反馈。
例如,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即我们需要观看的微视频有哪些,通过观看这些微视频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教学内容,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哪些部分,并要求学生着重观看记忆。其次教师应通过构建的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自主观看视频的情况进行监督,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高效及时地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将一些重点、难点汇总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巩固学习,同时还可以设计在线测试,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成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由此,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成完整的反馈体系,使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高效进行。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教学
由于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当中。
因此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甚至可以通过实践来总结理论,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在微视频学习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多观看一些具有实践性质的视频,例如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反应、化学现象等进行记忆,通过观察现象进而熟记化学结论,这样的方式摆脱了传统化学教学的枯燥,也让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找到简单而有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看化学实验,自主根据实践经验操作一些类似的化学实验,并将实践过程录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纠正,进而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3.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新事物,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学习明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自身的提升,用新的知识和方法武装自己,在教学中切忌“老瓶装新酒”,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使学生的化学学业荒废。同时虽然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思考,不断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化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将“微视频资源”和“翻转课堂”引入化学教学,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以上是我根据体育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对如何将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运用于化学教学中进行的阐述和研究,希望能与广大化学教师交流分享,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DVD;交互功能;真实情境;文化输入;形式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司空见惯的今天,视听材料如新闻报道,电影和电视节目等已经成为了大学英语课堂上的重要学习工具。而目前这类材料的主要载体就是DVD(Digital Videodisc or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化视频光盘。DVD具有容量大,音质画质高,容易获得和便于携带等优点。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利用其各种交互功能,尤其是结合教学目的对双语字幕的灵活运用,为语言教学开辟出新的途径,这是传统的文字或音频输入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值得一提的是,DVD作为教学资源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有其特殊适用性的。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 除了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一定深度的了解。而在中国英语作为外国语(EFL)的环境下,多数的学习者没有或少有与英语母语使用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学习者们制造了很多障碍。针对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材料尤其是交互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视频,将学习者带入各种动态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情境,是辅助教师帮助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有效途径。另外,在中国很多大学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多媒体设备不足, 浏览互联网资源受限等因素,实现完全的电脑辅助教学还很困难,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取单一的纸介授课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室,DVD可以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播放自如,并实现其完整的功能,甚至可以按照教学需要与其他资源编辑整合成课件。而如果不具备电脑设备,普通的DVD播放器和电视也能完成任务。这就使得DVD相比其他媒体英语学习资源如即时新闻,原声电视节目, 网上资源等更易获得, 更适于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后自行使用。
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新型媒体或多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教辅技术的提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与合理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法的优化创新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文从外语习得的视角,以情境学习,文化输入和交互式形式教学的原理为依托,提出在中国的EFL大环境下,应将DVD数字化视频技术融入大学英语课内教学,讨论其发挥的作用及实效性。
1.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以其丰富多样性和良好的成长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对教育思考尤其是对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启迪。情境学习法简单的说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意义构建的过程,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因此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不同于大多数传统课堂抽象、脱离背景的学习活动,情境学习强调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背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高文,1997)。就外语习得而言,情境学习就是指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目的语,在使用中逐渐提高该种语言能力。然而,在中国的EFL环境下,课外没有目的语文化氛围,英语学习所需的真实情境如何实现呢?McLellan(1994,转引自高文,1997)总结出“真实情境”可以是:
1)真实的工作场景;
2)高度的真实,或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虚拟”的代用品;或
3)一种可以停留的环境,如:影像或多媒体程序。
由此可见,应用视频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学习者希望参与的目的语世界带入课堂,使他们接触到该语言文化的各种社会语言情境,为激发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理由和背景,同时也提供了涉及相关语言情境的模式与范例。自从DVD取代了VCR(卡式录像机)成为视频的主要载体,其简便却强大的可操控性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使用视频的效率。DVD集成了视频、多轨道音频以及同步的可切换的多种语言字幕等数字化信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得语言交流情境不仅可视可听甚至可读,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及目的,设计组织针对语法、词汇、口笔译、语用乃至社会语言学研究等等各种涉及语言习得的学习任务。
2.文化知识输入(Cultural Knowledge Input)
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是外语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而且,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多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表现得体的跨文化行为举止,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乃至文化分析推理方法与掌握该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样重要。在中国,传统课堂依靠文字和图片材料组织英语教学,课外又没有英语文化氛围,很多学生无法把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兴趣。没有了内在的推动力,语言习得也随之无法实现。对此,很多教育研究者都同意,观看体现目的语真实社会情境的视频对于获取日常文化知识很有帮助。Tudor(1987)在阐述视频作为文化导入途径时指出,语言应该被视为特定文化的表现,学习者也应在该种文化所涉及的信仰,价值观等背景中体验语言。视频中所展现的整合的,溶入背景的文化设定,为了解外语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Baddock也认为学习外语应该像母语使用者那样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而不是学习语言学家和课本编者“创造出的”语言。反映人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的外语视频是很有价值的媒介,不仅使言语表达的表面意义变得立体可视,往往还描绘出该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如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宗教信仰、地域、时代和种族的人们的差异(Baddock,1996:3)。由此可以肯定可视性材料在英语课堂上的实用性。但是真实情境中人们的语言交流是快速复杂的,所以就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不仅要能放慢这种交流行为,还要能强调突出其多样性的特征。DVD技术将集成的视频、音频及文字字幕等内容转换成了数字化信息,使得丰富的交互功能得以实现,而且操作简单,可控性极强,完全可以胜任上述任务。
3.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
语言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还是以形式为中心的争论由来已久。研究指出完全依赖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法,靠大量输入还不足以使学习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语法和社会语言运用能力,应引导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Swain,1985)。因此, 多数研究者同意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基础上关注语言形式教学有利于促进习得(Ellis,2001;Spada,1997,转引自林琼,2009)。在此基础上,Long(1991)和Doughty(2001)等人提出了“交互式形式教学”(Focus on Form)的新理念,主张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注意交际中偶然出现的语言成分(转引同上)。将DVD视频融入交际语言课堂,一方面可以为开展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从技术操作角度,也使得关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等各个层面的语言“形式”成为可能。在学生理解影片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词法句法等语法形式;语体、韵律结构、语调模式和肢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姿态等语用形式;乃至宏观地从目的语社会文化层面去理解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EFL环境下,整合了数字化视频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相似于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学习条件,同时能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学习者向外语习得的目标迈进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Baddock, B. Using Films in the English Class [M]. Hemel Hempstead: Phoenix ELT, 1996.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10-01
目前国内药品市场伪劣产品依然存在,药品监督部门很多情况下都是抽取样品到药检所检验,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且浪费人力、物力。因此,有必要探索出可行的快速检验方法并研制一种方便携带的试剂箱,即把简易实验室搬到现场来进行现场鉴别。我们将微型化学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到药品检验中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快速检验的要求,探索了一些实验方法并研制了微型试剂箱。这些实验方法和微型试剂箱可供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进行初步的真伪鉴别。
1 实验仪器的选择
1.1多用滴管
普通实验室常用胶头滴瓶盛放试液,该瓶瓶口为磨口,倒置则漏液,且体积较大,不宜携带。为此,我们选用微型化学实验常用的多用滴管来盛放试液。多用滴管由具有弹性的聚乙烯通过吹塑制成,它是一个圆筒形的吸泡连接一根细长的茎管而成,吸泡体积约为4 ml,该滴管集储液瓶和普通滴管的功能于一体,体积细小,且具有不易漏液的优点。将贴有试液名称标签的多用滴管整齐地排放在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盒中,各种试液一目了然。
1.2小型折叠电吹风
普通鉴别实验中的水浴加热、蒸干,需用电炉、水浴锅等,携带不方便,不宜现场使用,为此,采用电吹风吹干可代替原方法中的水浴加热、蒸干的操作,同时,也可用热风代替酒精灯来加热试样,方便快捷。为了尽量减少体积,我们选用体积较小的可折叠电吹风。
1.3防风丁烷气打火机
微型化学实验技术所用供试液较少,体积细小的打火机可代替酒精灯用于加热试样,也可用于金属离子的火焰反应试验,操作更为方便,使用更为安全快捷。
1.4井穴板和小型试管
微型化学实验常用的井穴板由聚苯乙烯或有机玻璃经压塑制成,具有试管、点滴板的功能,通常有多个孔,相当于多个试管,有时还可起到一组比色管的作用。
1.5 其他
箱内放入少量试剂瓶,用于储存蒸馏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一些用量较大的试剂和一些固体试剂,以及硫酸、硝酸等需特别储存的试剂。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蒸发皿、试管架、漏斗、量筒、移液管等必需的仪器均收入其中,不同的是,所有仪器均为小规格品种。
2 试剂的种类的选择
2.1 液体试剂
根据需要,可将实验室常用的试液吸入多用滴管中。对于一些容易变质的试液一般可在出发前吸入多用滴管中,以保证试液的质量。
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等强酸均用特殊玻璃瓶盛放,外套塑料瓶以保证安全。
2.2 固体试剂
一些常用的固体试剂和一些需临用新配的试液所需的固体试剂,盛放于试剂瓶中。
2.3试纸
常用的试纸如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等均应收入其中。
2.4试剂箱的要求
根据试剂箱应体积较小、携带方便、试剂(试液)品种较多且试液瓶不漏液、各种实验仪器能基本满足实验要求等特点,设计了该微型试剂箱。本试剂箱采用一个30 cm×10 cm×40 cm大小的公文箱作为外包装,可防压又便于携带。
3 微型试验法
在原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对取样量、试剂用量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对乙酰氨基酚的鉴别,药典的方法为“取本品约0.1 g,加稀盐酸5 ml,置水浴中加热40 min,放冷;取0.5 ml,滴加亚硝酸钠试液5 滴,摇匀,用水3 ml 稀释后,加碱性β-萘酚试液2 ml,振摇,即显红色”。本方法对取样量、试剂用量等进行相应地减少,为药典方法的1/5。
省略某些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的步骤。如药典中盐酸四环素片的鉴别,需加乙醇提取,提取液蒸干,取残渣加硫酸显色鉴别,而本方法直接取片粉加硫酸显色鉴别,省略了提取蒸干的步骤,但又不影响结果。
多用滴管的液滴体积可预先进行标定,测得每滴试液的体积,采用试液的滴数来控制试液的用量。
采用电吹风的冷风或热风吹干代替原方法中的水浴加热、蒸干的操作;用电吹风的热风或打火机来加热试样。对于一些必须采取滤过处理的样品,采用滤纸吸取试液的方法在滤纸上进行反应。
4 讨论
本微型试剂箱目前只适用于采用化学反应进行鉴别的药物,有些药物虽然原标准中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鉴别,但由于所用试剂较为特殊,而本试剂箱内没有放入,故无法用本试剂箱进行鉴别。
本试剂箱内的多用滴管、各种仪器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多用滴管内的试液可在出发前装入。在药品监督过程中,若有目的地对某些品种进行监督检查,则可在出发前对所需试剂、仪器进行选择,选用更小的外包装(外箱)更加便于携带。
近年来,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师资结构、转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施,深入贯彻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扎实推进技工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笔者有幸参与此次教学改革,见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成长,教学能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定义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二、应用
在学校领导们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学生的支持下,笔者在食品检验教学领域实施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深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欢迎。现将“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大纲要求,笔者将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划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食品物理常数检验;模块二:化学滴定分析;模块三:仪器分析;模块四:食品卫生微生物指标检验。这四个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该课程是其他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综合,也是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课程的考前培训课:总课时要求为112课时,每个模块28课时,其中知识讲解10节,实训课时18节。
根据“一体化教学法”,笔者为上述四个模块精心设计了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动手尝试等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讨论分析
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随机抽取学生来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总结讲解,分析同学思考的不足,肯定表扬其发言中的闪光点。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同学们思考表达和总结的能力。
2.观察发现
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分析检验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r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例如在测定硬糖中还原糖含量时,通过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样品液,当滴定到达终点时,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停止滴定后,由于样品液又会重新被空气氧化变成蓝色,所以终点的变化只是在比较短暂的几秒时间。通过完整的演示,让学生准确观察到滴定终点,从而在正式实训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3.问题罗列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如还原糖滴定终点实验现象中,学生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大多数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包含该项目约70%的重点内容,剩下的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思考,再次提出补充问题,教师与学生间互相合作,相辅相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提问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具有相对的片面性,所以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也要充分,当学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所提问题较少时,这时就可以由教师来发问,引导学生回答。
5.动手尝试
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学以致用,当讨论分析、观察发现、问题罗列、教师提问后,这时提供和类似演示样品的材料,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测报告,通过对一个独立食品样品进行完整的检测,完全掌握该知识点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并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成效
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成效十分显著,获得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对检测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考证通过率极大提高。笔者将成效总结为“四加强四提高”。
1.加强教育特色,提高社会认可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技工教育的核心。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加强了技工教育的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加强教学趣味,提高学习热情
通过“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方式,增加了课堂趣味,突出了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课程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课程衔接非常紧密,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了教学效率。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笔者学校食品检验工考证课程课时从原来的140课时调整到112课时,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加强教学条理,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后,加强了教学的条理,有利于学生总体认识课程内容,把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紧急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方向
尽管在食品检验工中级实训考证课程中实施“模块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今后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三点。
一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这就要求与时俱进,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修订课程教材,添加新技术新方法,切实加强课程教材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