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制度》为了适应扩大“双分录”会计处理业务,在净资产中取消了老《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又增加了“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两个科目。
(一)关于“资产基金”科目
“资产基金”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有7个方面,即主要是对行政单位的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共7个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在实际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在“资产基金”科目中下设“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 等7个明细科目,按类别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贷方登记预付账款等以上7个内容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金额的增加额,借方登记预付账款等以上7个内容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金额减少额。本科目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二)关于“待偿债净资产”科目
“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要是对行政单位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需要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该科目的借方反映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在净资产中增加的应当冲减的金额,是行政单位实际产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时的金额。贷方反映行政单位偿付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在净资产中减少的应当冲减的金额,是行政单位实际偿付的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的金额。本科目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尚未偿付的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由此可以明白待偿债净资产是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抵减项目。
二、“双分录”业务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的“双分录”会计业务共有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9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是行政单位在开展购货、服务等业务活动中,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及行政单位依据合同规定支付的定金。特别要注意的是行政单位支付可以收回的定金不属于预付账款的核算内容。为反映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制度》新增了“预付账款”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实际预付但尚未结算的预付款项。主要账务处理为:
1.当行政单位按照合同发生预付款项时,按照行政单位预付给供应单位款项(含支付的定金)的实际金额:
借:预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贷: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当行政单位收到所购货物或服务时,按照之前实际预付账款的金额:
借: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贷:预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若收到物资还要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类有关科目
贷:资产基金——有关明细科目
3.对于发生的补付预付款项,按照实际补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二)关于“存货”
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主要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家具、用具、装具等实际成本。为反映行政单位存货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制度》新增了“存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行政单位存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行政单位存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实际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主要账务处理为:
1.当行政单位外购存货收到验收入库时,按验收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存货
贷:资产基金——存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存货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若有尚未支付存货款项的,应当按照应付未付存货的实际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2.当行政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等发出、耗用存货时,按照发出、耗用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存货
贷:存货
关于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确定,行政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来计算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三)关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行政单位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以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行政单位的新老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强调一点是“固定资产”科目是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原价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主要账务处理为:
1.对于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时,按其外购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 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若外购固定资产需要安装时,待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以其实际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同时冲减在建工程: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3.对于外购固定资产若尚有未付款的,应当按照应付未付款的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
4.对于经批准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作待处理财产损溢,作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按账面已提折旧)
贷: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5.对于经批准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则不用转作待处理财产损溢,直接冲减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按账面已提折旧额)
贷: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四)关于“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行政单位使用的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基建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新《制度》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该科目主要用来核算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行政单位使用的基建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行政单位发生的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行政单位建设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在建工程”科目除按具体工程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外,还应设置“待摊投资”和“基建工程”两个明细科目,用以分别核算需要分摊计入不同工程项目的间接工程成本和由基建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这里主要介绍除基建工程以外的改建、扩建、修缮等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非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处理。主要账务处理为:
1.若单位将固定资产转入改建、扩建、修缮时,应先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处理:借:在建工程(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还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拆旧(已计提折旧)
贷:固定资产(账面原价)
2.如果单位将改建、扩建、修缮的建筑部分拆除时,则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按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
贷:在建工程
如果对改建、扩建、修缮的建筑部分拆除产生的有残值收入,则对残值收入作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经费支出同时还应该按残值收入部分: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3.单位支付并结算改建、扩建、修缮工程款项时,按实际支付的款项:
借:经费支出 (实际支付的款项)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同时按工程结算金额作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结算工程总价款)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若有应付未付的款项,则按照应付未付款项的实际金额作会计处理: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4.在建工程项目结束时,若有需要分摊间接工程成本的,则要按照应当分摊到该项目的间接成本作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在建工程——待摊投资
5.单位改建、扩建、修缮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按其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项目同时按相同金额: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对于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暂扣的质量保证金,按照暂扣的质量保证金额会计处理为: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长期应付款
6.单位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按照购入设备的实际成本:
借:在建工程(购入的实际成本)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7.在安装过程中发生的安装支出,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在建工程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时按照相同金额:
借: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8.在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后,按照交付使用设备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同时按照相同金额: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五)关于“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新《制度》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用以专门核算行政单位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本科目借方登记增加的无形资原价,贷方登记减少无形资产的原价,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同时规定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原价和摊销年限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具体会计处理为:
1.对于单位外购、自行开发、接受捐增增加的无形资产,按照取得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无形资产
贷: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若外购有未支付的款项,则按尚未支付的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2.根据规定按期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按照应计提摊销金额:
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累计摊销
3.行政单位经批准出售无形资产时,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按其账面价值)
累计摊销(账面已计提摊销)
贷:无 形资产(账面原价)
若行政单位将无形资产对外无偿调出或捐增,则直接冲销:
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其账面价值)
累计摊销(账面已计提摊销)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
(六)关于“政府储备物资”
政府储备物资是指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新《制度》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管理的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增加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减少的政府储备物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主要帐务处理为:
1.行政单位外购、接受捐增、无偿调入而增加政府储备物资时,按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政府储备物资
贷: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按其实际支付的款项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行政单位将政府储备物资发出、无偿调出时,按照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算其发出实际成本,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
贷:政府储备物资
若对外出售则应将其转入损溢,会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政产损溢
贷:政府储备物资
(七)关于“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城市交通设施、公共照明设备、环保设施、防灾设施、健身设施、广场、公共构筑物等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新《制度》增设了“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其借方登记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减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主要会计处理为:
1.行政单位自行建设而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按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公共基础设施
贷: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按同样的金额: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若行政单位接受其他单位移交而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则按其确认的原账面价值:
借:公共基础设施
贷: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
2.对于行政单位向其他单位移交公共基础设施时,按照移交时的账面价值:
借: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账面已提折旧)
贷:公共基础设施(账面原价)对于报废、毁损等原因而减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应转入损溢,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账面已提折旧)
贷:公共基础设施(账面原价)
(八)关于“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主要是指行政单位因购买物资或服务、工程建设等而应付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款项。新《制度》增设了“应付账款”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的增减变化。其主要会计处理为:
1.当购买物资或服务、工程建设等而产生增加应付款时,按照应付未付的款项: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2.当偿付应付未付款时,要作“双分录”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待偿债净资产
同时: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九)关于“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主要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一年(不一年)的应付款项。新《制度》增设了“长期应付款”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尚未支付的长期应付账款的增减变化。其主要会计处理为:
1.当产生增加长期应付款时,按照应付未付的款项: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长期应付账款
2.当偿付长期应付未付的款时, “双分录”处理:
借:长期应付账款
贷:待偿债净资产同时:
传统无形资产之所以具有价值,能够成为资产交易和评估的对象,是因为它能够给产权主体带来超额收益。这种收益的取得在于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对该无形资产的垄断(即排他性)使用而给产权主体带来成本降低或收入增加的好处。它的存在能使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更多或更快地得到市场的承认,促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可见,传统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一种条件作用,只不过这种条件作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所发挥的条件作用有所不同而已。
人力资源的价值虽然也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源的具体运用,即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过程中,物力资源(包括传统无形资产)发挥的只是条件作用。同时,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还可以增加个别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加商标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人力资源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价值的真正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及特征不同
虽然人力资源与传统无形资产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是,两者所依附的载体及载体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传统无形资产,或者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如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或者作为一种权利(如特许经营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或者作为一种关系(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企业中的机器、设备、生产线等硬件才能发挥作用。简言之,传统无形资产的载体是“死的”、“物化的”,载体对无形资产效力的发挥程度不具有能动作用。
而作为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能力则不同,它们所依附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劳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作用。然而,人是有需求、有思维、有情感的高级动物,人以怎样的态度劳动将最终决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即人力资源载体——人对人力资源效力的发挥程度具有能动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是无形资产占重要地位的时代,无形资产信息与会计信息用户的决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然而,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揭示显得过于简单,很难反映无形资产日益多样化和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步重要的实际情况。
一、无形资产披露不足的原因剖析
传统会计实行的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资产观。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按照工业经济模式来设计和运作的,主要以有形资产的披露为中心, 强调的是“客观存在性”和会计上的“可计量性”,是一种“历史观”。而大多数无形资产由于未来结果不确定,它的计量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所以,传统会计将大量的无形资产排斥在确认系统之外,许多企业自创和新兴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反映。
对“谨慎原则”的过分运用。谨慎原则尽管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会计惯例,但这一惯例的运用,却没有多少会计理论基础,而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的反应,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因此,它通常不被认为是一条必须遵守的会计原则,而是与“重大性”、“成本效益原则”等一起被称为“修正性惯例”。诚然,在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稳健原则对于防止对前景过分乐观的估计、减少决策的风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一原则的过分运用,又与相关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相背离,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会计准则的规定情况来说,在某些项目的会计处理方面是有些过分“谨慎了”。运用“谨慎原则”的一个后果就是:在信息质量的选择上,强调“可靠性”重于“相关性”。无形资产的无形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给其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谨慎原则的指导下,会计准则宁可牺牲“相关性”来换取“可靠性”。
企业缺乏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动机。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资本市场有效性不足,对一些重要信息的相关价值缺乏敏感性,致使公司经理人自愿披露的动机不足,懒于披露。另一方面,财务分析师也缺乏要求完全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动机。财务分析师特别是与公司管理当局关系紧密的财务分析师,他们一般通过电话会议、背景介绍等途径已经从公司经理人员那里获得了关于公司创新活动的足够的信息,所以,企业对外报告中是否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对他们已无关紧要。事实上,如果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上公开披露反倒会影响他们的信息优势。
二、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披露的思路
丰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方式。其一,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在某一时点上无形资产存在状况的信息应该全面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其二,在利润表中,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下各设明细项目,或者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其三,在现金流量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主表内,并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另外,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企业根据内部管理与外部需要,也可以编制 “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对报表信息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报表附注的内容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报表附注可以反映那些在会计报表中不能确认、表述或者是非量化的无形资产的重要信息,比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无形资产处理,笔者认为这是有道理的。相比其它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现行会计模式下对它进行确认计量难度极大,因而人力资源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进行披露还有许多技术困难尚待克服。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束缚,在诸如资产的定义、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以及财务报告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适当创新。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现行会计模式下,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人力资源进行披露比较理想。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除了披露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人力资源维护使用成本外,还可以披露反映员工文化素质的学历、反映员工技术技能的职称、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等信息。
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监审。社会中介机构的监审不力,是造成当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客户的现状,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可以由行政监督机构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督机构作为审计的委托方。或者由行业监管机构通过招标的形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资质、实力、内部管理水平等因素选择会计事务所。(2)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3)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审计对象的审计年限,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与授权单位的关系过分密切,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4)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对于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责任人员,应当依法严惩。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引言
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资产要素,而且是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决定意义的资产要素。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的鼻祖――凡伯伦把无形资产视为业“合成资源的核心”,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战略学派知名学者――波特甚至将无形资产称为“高等生产要素”和“特殊生产要素”,认为相比属于“通常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更具决定意义。薛云奎、王志台(2001)对我国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公司(1995-1999年度)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有关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详细信息,至少也应该列明当年的管理费用中含有多少数额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详细信息。葛家澎、杜兴强(2004)针对当前财务会计的诸多缺陷,对未来财务会计的趋势做了一些预测,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针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改进。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李寿喜、李若山、洪剑峭(2005),邵红霞、方军雄(2006)等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对投资者的有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与企业未来的业绩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无形资产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刘义鹃、潘一相(2010)对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家上市公司、在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家外国公司2004年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无形资产信息的充分披露问题,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上述文献没有系统的研究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后果。既然无形资产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无形资产信息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共同关注的核心信息,那么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为什么不能系统地反映和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呢?无形资产披露不足会产生什么社会后果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 一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偏低,且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本来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低,而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中却占了将近一半,而在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报表中很少。赵敏(2009)以沪市制造业下的4个子行业:医药业(33家);电子业(14家);金属、非金属业(36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42家)共125家上市公司的资料为样本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披露的行业特征。研究结论是:从无形资产内部结构比例看,这4个行业的共同之处是土地使用权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除了电子行业2006年、2007年土地使用权的比重分别为34.81%、47.27%,其他3个行业的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重均在75%以上。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总额中占了极大的比例,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以2007年为例,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司数均在90%以上,绝对领先于其他一些无形资产项目,其中医药业33家公司中有32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6.97%;电子业14家公司中所有公司均拥有土地使用权;金属、非金属业36家公司中有34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4.44%;石油、化学等行业42家公司中有38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0.48%。其他相关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从本质上看,土地使用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而通过圈地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更不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渠道。而我国披露的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占了大部分,本文认为,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将其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进行核算较为妥当。
( 二 )表外披露过少,存在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部分公司说明了无形资产各组成部分摊销的年限,有些公司在年报中未计提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只用了“期末,未发现无形资产有减值情形,故未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语带过。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许多公司没有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对重大无形资产或其变更也不加以说明。无形资产的转出可能是因为合并范围的变更引起,也可能是因为处置无形资产引起,对大金额的无形资产价值变更不加以说明,很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与此相关的决策。如某ST公司在对其置换取得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如是说明:“公司本年对所持在的专有技术使用权己按账面余额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对该“可收回金额”的确定过程却未做任何说明,也没说明这种差额具体形成的原因。这种披露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意义,还可能被公司当作进行盈余操纵的手段。所以,无形资产披露最主要的突出表现就是披露不足,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披露或披露的无形资产极少,这与无形资产信息的重要性及战略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一)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原因(1)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表面原因。一是无形资产的知识本质等特征导致其难以用货币计量。无形资产的本质是知识,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内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路径依赖性,特别是一些缄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因而无形资产具有组织依附性,无形资产价值创造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其所依附的特定企业环境。无形资产最主要的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且其成本与价值非对称,价值具有易变性等,这些特征使其计量非常困难。目前众多的无形资产之所以没有在会计报告中进行确认和披露,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难以计量。因为人们看不到这些无形资产,不能直接计量无形资产,往往会采用间接地计量工具,通过衡量无形资产对其他可计量的变量的影响来衡量无形资产的作用和重要性。如众多学者从研发的投入与企业增长的关系、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等方面来反映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二是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的缺陷。从形式上看,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主要是源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制约。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要求,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才能进入会计系统,并在最终的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报告(FASB,1985)。按照可定义性,一个项目只有当其(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无形资产的产权不是单一的,很多无形资产的最终产权都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无形资产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因为大部分无形资产是企业专属的默会性知识,既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其所创造的未来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因此,无形资产信息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2)无形资产披露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经济后果观认为会计准则会对不同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具有一定经济后果,导致会计政策变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利益相关集团利益之争的结果。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变动也是由于其利益集团各自行为的结果。即无形资产信息舞台上主要参与者(管理层、审计人员和相关的财务分析师)复杂的动机及各自的利益驱动。一是管理层担心披露会削弱竞争优势和承担法律责任。由于公司的很多无形资产会涉及到公司的商业秘密,如对某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企业大都是秘密进行的,如果将这些信息对外披露,将会使竞争者获悉,从而降低自身的竞争优势。当企业向资本市场公开披露无形资产信息时,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会免费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进而洞悉企业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的泄露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Arya和Mittendorf(2005)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私有信息会让竞争对手获悉这些商业秘密,如果竞争对手了解这些信息并据此调整战略,将会消除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管理层不会积极披露这部分无形资产。除此之外,管理者还担心会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会计法规定了公司应该披露真实的信息,否则相关责任人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很高的风险,其价值取决于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过早披露,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所以管理者不会轻易披露。二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师的利益驱动。审计师所关心的是其审计报告是否因未适当揭示风险而遭到投资者的法律诉讼。由于无形资产具有高风险性,尤其是研究开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上市公司对其资本化并经营失败,很可能会导致不满股东的诉讼,从而也会增加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所以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数额越大,资产的整体风险越大,审计师可能遭到诉讼的风险也就加大,所以审计人员倾向于能降低审计风险的会计规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披露,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愿意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从而使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很多都未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反映。财务分析师则主要利用自己的内部信息赚取收益,如果无形资产充分披露就失去了信息优势。财务分析师特别是与公司管理当局关系紧密的财务分析师,已经从公司经理人员那里获得了关于公司创新活动的足够的信息,所以,企业对外报告中是否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已无关紧要。如果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上公开披露反倒会影响信息优势。所以,并不是没有办法进行披露,只是参与并有权决定信息披露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以无形资产难以计量为借口阻碍了无形资产信息的充分披露。
(二)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经济后果(1)误导投资者,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葛家澍(2004)认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经济后果是“极度的信息不对称性的信息缺乏信号传递功能和缺乏透明度。……留给投资者一种浑浊、最小的、不充分的和缺乏透明度的信息”。这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缺乏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的低估”。会计实务的此种现状严重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有关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判断和相应决策。由于企业的真实状况并未得到反映,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2)危害资本市场公正。企业内部与外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可以借此获得超额回报,而内部人的超额回报以其他投资者的相应损失为代价,这就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逐步丧失,最终将导致大量资本逐步退出市场,造成市场萎缩。通过内部信息获取利润同样歪曲了一些管理人员的动机,他们可能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操纵,使他们做出对股东和社会并非最优的决策和行为。(3)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增加了企业价值的可变性,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会要求较高的报酬来进行补偿,从而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众多国外学者(Amihud and Mendelson,1986;Boone and Raman,2001;Shi,2003)的研究都表明,由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尤其是无形资产信息分布不对称的存在,投资者需要用高额回报来补偿高交易成本。(4)妨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会加剧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整个社会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列弗等的研究表明,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增长的公司通常会被投资者系统地低估(研究开发费用支出高增长但收益增长率相对较低是新生的无形资产密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然而,几年后这些企业一般都会产生高额回报。这种状况也说明由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足,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结果会导致能够产生高额回报的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社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四、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的治理对策
(一)提高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透明度美国 SEC(IASC)“核心准则”声明中,提出“透明度”应作为“高质量”的属性之一。已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大多支持“提高透明度是有利的”这一观点。Fama and Jensen(1983),Healy and Palepu(2001)的研究表明,企业借助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可以降低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轻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Fishman and Hagerty(1988)认为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可以增强股票价格的有效性,而股票价格的有效性可以引导公司的投资行为,提高管理者投资的效率。提高信息透明度,有利于降低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股票的交易,从而增加股票流动性,有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提高披露水平有利于外部投资者降低未来收益的预测风险,并且可以减少对内部交易及盈余管理的疑虑,投资者要求较低的风险回报,对股票出价更高,从而降低公司再融资成本(Handa and Linn,1993)。现有的实证结果,一般都支持股权资本成本与信息透明度负相关的理论推断。正如现有的文献所研究的,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会减少信息披露不足造成的危害,给企业带来好处,表现为公司声誉的增加、股票流动性的提高、机构投资者关注的上升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二)建立多层次的无形资产披露体系 美国的Paul B・W・Mille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中指出:产生QFR(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最可能的途径在于提供大量的补充披露信息,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所有已确认的和未确认的无形资产。同时应该使用这些补充披露来描述所有无形资产的来源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价值。当衡量无形资产时应该描述可能的价值分布。所以,无形资产的披露可以采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尤其要增强表外披露。(1)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性披露。由于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正相关,能降低风险和资本成本,那些通过提高透明度能够提升公司价值的公司,应该更有动力去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张宗新等(2005)的研究认为,好的资产拥有者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区别于劣质资产,利用信号传递原则,就会采取积极性的信息披露策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业绩好的信号。因此,政府和会计准则委员会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披露。由于强制披露,管理层可能会担心承担法律责任,所以要使无形资产信息充分披露,应构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无形资产信息报告体制。虽然是企业自愿披露,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捏造披露信息,披露的数据和资料应该真实可靠,要说明来源和根据和分析的方法。(2)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体系。无形资产的知识性和非竞争性使得人们在反映和报告无形资产信息时,更多地关注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能和战略实施能力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很难用单一的计量尺度――货币进行计量的,所以必须结合无形资产所依存企业的特殊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借鉴国际上无形资产披露的做法,进行综合反映和报告。一是完善财务报告的披露。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无形资产信息可以借鉴固定资产的披露方式,应该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净值,即表上的“无形资产”项目以账户上的原始价值填列,“累计摊销”单设一项,作为“无形资产”项目的减项,两者之间的差额列在下边,作为“无形资产净值”。在利润表中对于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其他业务利润”项目、“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项目下设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明细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应将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以披露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其次,在附注中应进行详细披露。具体包括:详细说明各无形资产的项目及其计价依据;适当披露每一项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摊销方法、摊销金额和摊余价值;分别列明本期转让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及其转让收入和本期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及其增值或减值额;报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安排和合作协议的重要条款,以及发生的费用和补偿性收益情况。最后,财务状况说明书披露。在企业财务状况说明书中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主要是增加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反映无形资产变动的指标包括期末、期初无形资产总额比较指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指标。二是建立无形资产计分表。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无形性、不稳定性、难以计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很难用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应建立无形资产补充报告单独地予以披露,这主要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方式。目前常见的无形资产报告模型有:斯堪的亚知识资本浏览器、平衡记分卡、无形资产监控器、价值链记分板、价值创造指数等。这些无形资产计量报告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设计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各类渠道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处理,为无形资产报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可以立足中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已有的无形资产报告模型成果,来建立我们自己的无形资产计分表。这将是一个热门课题,现阶段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披露问题仍需要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通信制造业的格局也渐渐被改写,最早时候可谓国际传统电信设备巨头独霸市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默默无闻,在经历了学习期和模仿期以后,现在已经进入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独立研制阶段,特别是在移动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集群通信系统等领域,获得了一些产品的完全知识产权,甚至领导了这些通信产品全球标准的商讨和制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能够在科技密集型行业脱颖而出,走在世界某些通信产品领域的前列,有赖于在核心技术和专利上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决定通信类高新技术企业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国际上对于R&D支出会计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的争论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正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市场价值和现金流量,因此建议将其资本化。国内学者在R&D支出方面的论文主要侧重于中外会计处理的比较上,实证研究较少。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将研究与开发阶段应予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一定条件,企业可确认一项无形资产。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已经执行了三年,其执行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试图为准则的修订以及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二、R&D支出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科技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绝大部分都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每年在研究开发上均会投入巨额资金,但是纵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R&D支出信息披露极不规范,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我国目前通信及相关设备板块上市公司共有55家,剔除其中的通信服务业,本文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信、烽火通信、永鼎股份、中天科技、大唐电信、东方通信、亨通光电、南京熊猫、武汉凡谷、上海普天、高鸿股份、闽福发A、中电广通、长江通信、三维通信、宁通信B、深桑达A、光迅科技、特发信息和日海通信,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其总资产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沪市主板10家、深市主板5家、中小企业板5家。为了观察新企业会计准则施行以后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本文数据选取自以上20家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对外公开披露的年度合并财务报告,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省略)”、“东方财富网(省略)”和“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省略)”。
(二)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应根据“研发支出”会计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20家样本企业披露“研发支出”项目的企业只有6家,占样本总数的30%,和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竞争的加剧,中兴通信、武汉凡谷、和高鸿股份等企业的“研发支出”项目从2007年至2009年均呈上涨趋势,其中,中兴通信 “研发支出”项目的金额最大,三年合计达到151339万元,每年增长幅度也最大,说明该企业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项目较多。除了以上六家企业外,其余14家企业“研发支出”项目金额均为0。企业某一年“研发支出” 项目金额为0,表明本年末没有正在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并且满足资本化条件的项目,但是连续三年均为0,可能说明该企业在日常核算过程中没有使用“研发支出”会计科目,在将科技创新视为企业生命的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行业似乎不太正常。
(三)利润表中的“研发费用”项目披露情况 由于中兴通讯同时按中国和香港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因此样本中只有中兴通讯在利润表中单独披露“研发费用”,具体数字为2007年3210,43万元、2008年399415万元、2009年578158万元,其他企业都将研发费用包含在“管理费用”项目中。大部分企业在“公司经营情况”中都笼统说明“管理费用的增加系研发费用增长所致”,但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又没有单独披露管理费用的明细资料,导致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费用数字不明确。如长江通信2007年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管理费用为7804 万元,同比增加15.73%,主要是下属的长飞(武汉)光系统有限公司研发费用和技术提成费支出增加”;中天科技2009年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管理费用11342万元,同比增加66.66%,管理费用同比增长,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研发费投入及工薪费用增加所致”等。以上公司虽然将管理费用的增加原因归为研发费用的增长,但是又没有详细披露研发费用的具体数字。
(四)会计报表附注中R&D支出披露情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总额及其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高低,应当是衡量其成长性的重要标准,因此财务报表附注中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如样本中20家企业对研究开发支出详细披露的有五家,占样本总数的25%。如(表2)所示,在财务报表附注关于R&D支出信息的披露上,中兴通信、大唐电信、高鸿股份、中电广通比较规范,而武汉凡谷和三维通信2007年和2008年均没有详细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但是在2009年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了公司最近三年的研发支出投入金额以及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时武汉凡谷在财务报表附注明确表示:“由于研发活动的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难以严格区分,因此本公司研发支出于发生时全部计入生产成本,通过销售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中电广通2008年将开发支出全部确认为无形资产,2009年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四)资产负债表中的“专项应付款”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的“专项应付款”项目,反映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20家样本企业2007年至2009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专项应付款”项目有金额的有9家,占样本总数的45%,金额合计分别为17387万元、30443万元、11241万元。“专项应付款” 的主要明细项目为:××项目、××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科技创新基金、××技改专项、××项目开发及产业化等等。从以上明细项目中可以看出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主要是相关技术的研发拨款。
(五)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益”项目披露情况 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益”, 反映企业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在资产负债表中,有的企业将其单独列示、有的将其包含在其他流动负债里、有的将其包含在其他非流动负债里、有的在其他流动负债里将递延收益和科研经费单独列示,可见上市公司关于“递延收益”的列示方式比较灵活。20家样本企业2007年至2009年资产负债表中 “递延收益”有金额的有12家,占样本总数的60%,金额合计分别为23271万元、32260万元、39909万元,其中2008年比2007年增长38.62%,2009年比2008年增长23.71%,可见国家财政以及当地政府对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情况来看,“递延收益”的主要明细如下:××项目拨款、××项目财政资助资金、××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研究开发专项资金、××技术研发拨款、××科技成果转化拨款等等,基本上都和项目(产品)的研发有关。
三、R&D支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缺乏行业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要求企业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企业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准则规定五项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样本中的20家上市公司在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部分,对于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会计政策其中19家都是照抄准则原文,其余1家(即武汉凡谷)于发生时全部计入生产成本。由此可见,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没有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进行详细的划分说明。
(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强 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一般都将自主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R&D支出相对较大。企业提供的R&D支出会计信息只有相互可比,才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掌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情况,了解企业的技术优势、成长潜力。而从目前上市公司R&D支出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往往采用不同的披露形式,使信息缺乏纵向可比性,如“中兴通信”2007年和2008年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而2009年没有披露该信息,仅仅披露“开发支出”的年初数、本年增加、本年减少和年末数。同时,由于不同企业R&D支出往往采用不同的披露方式,样本中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也不强,比如利润表中有的企业专门列示“研发费用”、有的没有列示;会计报表附注中有的企业列示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有的企业列示研究阶段支出金额和计入开发阶段金额、有的企业仅列示开发支出项目中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金额等等,由于R&D支出信息披露采取不同形式,导致信息的可比性不强。
(三)利润表中没有要求单独披露R&D支出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利润表中单独列示R&D支出,而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包含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中,同时准则没有要求披露“管理费用”明细项目。企业一般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各种费用的变动情况,很多公司都将管理费用的增加原因归为研发费用的增长,但是在会计报表附注部分又没有披露管理费用的明细资料,从而使得研发费用的具体数字不明确,导致会计信息不明晰。同时很多企业也没有按要求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导致财务报告前后文字及数字不能相互对应,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研发支出的投入情况。
(四)政府补助及投入资产没有明确列示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企业每年收到的政府补助以及政府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数额较大。从明细项目中可以看出,“递延收益”和“专项应付款”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专项研发款,基本上都和项目(产品)的研发有关,但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单独披露政府补助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个别详细披露的企业使用该部分资金主要是购买固定资产,没有形成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影响。
(五)没有单独披露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 上市公司一般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对于无形资产按类别披露“年初数、本年增加、本年减少、年末数”等四项信息,其中本年增加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外购、自行开发、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形成,但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专利和技术才有可能使企业站在行业技术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披露本年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不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研发能力。
四、R&D支出信息披露规范的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应用的研究 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实际操作起来很不容易,因为研究和开发活动往往相互混杂,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带有开发的成分,而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带有研究的成分,因此,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界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非常困难,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结合所处行业、本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信设备制造类上市公司每年增加的无形资产中,除了“土地使用权”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软件、系统和专有技术。对于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软件和系统,应将技术可行性的取得作为分界线,即在取得技术可行性之前发生的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设备的调度、人员的安排等作为研究阶段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在取得技术可行性之后发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费用等等资本化为无形资产;对于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专有技术,建议采用“实际结果决定法”进行处理,先设一个过渡性的账户来归集研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待开发成功再将其转入无形资产,否则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二)改变利润表的信息披露形式 目前我国利润表中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包含 “管理费用”项目中,而没有单独列示。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数额巨大,将本期应予费用化的R&D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研发投入情况的了解,因此,建议高新技术企业单独设置“研发费用”会计科目,该科目属于损益类,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阶段支出和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并且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 项目之后单独列示“研发费用”项目。
(三)规范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形式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有原则性的规范,但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在编制财务报告的时候,对于财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形式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建议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R&D支出的信息披露形式:第一,规范R&D支出的披露形式。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的“无形资产”部分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鉴于上市公司对该类信息披露形式比较混乱,建议按(表1)方式规范R&D支出的披露形式。第二,注明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于无形资产要求分“年初账面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期末账面余额”等分别披露“账面原价”、“累计摊销额合计”、“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合计”、“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合计”,对于本期增加的无形资产没有披露来源渠道,这样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建议注明本期增加无形资产的来源渠道、通过公司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期末账面价值的比例。第三,披露政府补助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资金所形成的资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收到的政府补助以及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数额较大,“递延收益”和“专项应付款”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专项研发款,最后应该形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建议披露该类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类别。
目前上市公司R&D支出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很不规范,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的了解,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才能够展示企业的内在价值,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使得报表前后文字说明以及数字能够相互对照,增强说服力,本文试图对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的信息披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探讨――以鼎盛公司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1日
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世界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特别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有关环境的深刻影响;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相同的,这使得每个国家把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放在关键突出的地位。同样,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就被每一个国家及企业放置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中国企业要达到国际标准,必须指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整企业的管理理念,把无形资产管理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来做。本文以当下时代为背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经济环境,针对中小企业提出合理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有关无形资产管理的理论
(一)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对其进行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世界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特别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受有关环境的深刻影响;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相同的,这使得每个国家把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放在关键突出的地位,同样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就被每一个国家及企业放置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当前阶段,中国中小型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中小企业更注重的是实物资产的管理,导致缺乏充分的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而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2、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不是很准确,导致大量无形资产损失。一方面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评估的软目标,而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法律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和机制打击力度还不够强,导致评估时受其方法、方式和程序的影响比较大,选择不准确的无形资产评估,导致大量无形资产损失,使企业利润降低。
3、无形资产利用效率低。无形资产的潜在功能(如企业融资、品牌延伸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无形资产在向有形化、物质化转化过程中,受无形资产信息具体化及可操作性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以及市场反馈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使无形资产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中小企业无形资产发展情况。总体而言,无形资产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管理理念:从一般性资产转变为战略性资产。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本竞争,而是进入更为激烈的技术竞争时代。所谓战略资产,是不可见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积累时间长期的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产,它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二是管理模式: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三是管理职能:从控制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无形资产过程管理强调无形资产的管理是多项管理职能。在这个系统完整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开展控制业务的工作(诸如计量、评估等),更需要开展管理业务的工作(例如无形资产的计划、组织、协调等);四是管理领域:从单一领域向综合领域改变;五是管理方法: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六是管理主体:由部门管理模式转变为跨职能的团队式管理模式。
(三)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
1、不能明确选择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无形资产评估法主要包括市场价格法、资产回报率、重置成本法等。相同或相似资产的成交价格是市场考验的结果,因此市场价格可能会使双方当事人都接受。资产回报率所依据的是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资产价值这一原理来估算资产评估价值的,它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转让的形式。重置成本法是通过公式:资产的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以此来反映资产价值的。由于市场是不完美的,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差异的原因是:(1)某些方法的前提不具备;(2)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3)委托方提供的数据资料信息失真。总之,在评估方法的选择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而论。
2、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环节缺乏有效的制度。无形资产的价值很难得到提升,由于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缺乏适当的系统、管理机制和人员配置,这样严重影响无形资产作用的充分发挥。大量无形资产流失,由于企业人员没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使用和管理无形资产,导致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3、部分无形资产没有被重视,导致损失严重。商标被抢注的事件时常发生。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商标保护观念淡薄,自己的商标让人抢注、商标被盗用或商标随意被授权使用的现象比较多,这严重破坏了无形资产的形象。不少的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资产,但他们没有利用有利于经济无形资产积累的合法手段(如技术发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而是盲目地使用不正当手段(如虚假广告,或者用这些钱去买一个考核奖旨再建立品牌意识)来欺骗无形资产的获得。另外,我国对于自己的老字号商标往往也缺乏保护意识,如联合利华公司已将众人皆知的中华牙膏纳入其名下。
4、在许多企业中缺少无形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首先,我国企业往往是临时从其他组织并从其他部门暂时抽调人员;其次,企业往往缺少详细的投资预算及可行性研究分析,没有充分考虑投入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从而无法实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目标。
(四)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意义。中国企业要达到国际标准,必须指出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整企业的管理理念,把无形资产管理作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来做。第一,有益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示升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企业,公司继续积累资金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生产力;第二,有益于全面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水平,鼓励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竞争,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第三,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基础产业以及交通、建筑、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良。
二、鼎盛公司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无形资产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但目前企业没有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作为公司财务的软目标(企业融资、品牌延伸等),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自身规模太小、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观念落后,尤其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更大的问题。今天,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大量损失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漠;其次,无形资产在向有形化、物质化转化的过程中,因无形资产信息具体化、可操作性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以及市场反馈不及时等复杂因素,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的收益有一定的难度。
(一)鼎盛公司概况。北京鼎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保健品、食品、生物制剂的研发、销售为一体的高新科学技术公司,市场精英现在有若干名,从事健康产品的开发、销售以及营销推广业务。成立至今,其产品的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文化内容日趋丰富,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使得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到2013年末,公司具有560万元的销售收入,期末产生1,820万元的净利润。
(二)鼎盛公司无形资产现状。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席卷市场,使得整个市场经济低迷,鼎盛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从2013年以来,鼎盛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无形资产总体规模过小。2013年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2%,净额总计600.3亿元。
2、无形资产结构不合理。2013年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项目(专利、商标、版权等)占的份额仅为4.5%,而土地使用权和特许权这两个技术含量和增长潜力相对有限的项目却占有95.5%的份额。
3、无形资产经营管理不善。具体表现在:(1)存在数目庞大的账外无形资产。鼎盛公司账户中无形资产占20%,80%都在账外,这说明多数无形资产没有被有效地监测;(2)许多专利被抢注;(3)在对外合作中,有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被折合,而是被免费使用;(4)由于评估标准不明确,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往往被低估。
三、鼎盛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的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初步业务活动中不够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关于无形资产方面也没有掌握充分的相关信息;在计划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数量少,从而出现忽视无形资产的情况;另一方面没有有效地实施无形资产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
(二)缺乏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如今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往往较高(甚至有的中小企业80%为无形资产),这样直接忽略无形资产审计或是将其归入有形资产一起审计肯定会影响审计质量以及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和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无形资产价值难以确定。大多数中国公司不能有效地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因为他们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是混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无形资产会计标准中分为两个阶段,并且这两个阶段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很重要的。而费用产生的无形资产资本化或费用化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但是我国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准确保证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第二,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不明确,在实际使用各种方法时,评价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口径以及复杂多样的元素使其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检查不合理、不规范,主要原因如下:(1)摊销期限不合理、不合规;(2)无形资产摊入的会计科目不正确,有的摊入管理费用,有的摊入制造费用;(3)无形资产减值等问题的考虑。每一期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之后,要重新确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重新计算摊销额,并且所计入的科目完全不同,这样无形资产的摊销程序就很复杂,也就容易出错。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谨慎能力不是很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需要提高。由于竞争加剧和市场混乱容易使审计人员忽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因,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和自身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导致审计人员容易接受客户的观点、声明,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实施相应有效的审计程序,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这些都对无形资产审计的工作效果及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就会阻碍审计人员发表正确恰当的审计报告。
四、鼎盛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有关建议
(一)重视无形资产审计。由以上的论述可知,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它是总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首先,在计划阶段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落实风险评估流程,了解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和认定层次的风险水平。此外,为了避免被遗忘在无形资产审计期间,无形资产目的和要求的审计必须体现在审计计划中。
1、确认范围过于狭窄。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入账并予以披露的无形资产范围十分狭窄。规定的无形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7项,而商誉仅对产权变动商誉确认,对自创商誉并不予以确认。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名称、报刊刊头、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和特许权、版权、专利和其他行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等14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有20多项。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我国仅仅披露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
2、披露信息失真。(1)计量基础。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企业通过交易取得的无形资产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而自创的无形资产现行的会计报告中也仅仅只披露历史信息,对无形资产的现在信息以及未来预知的信息却几乎没有披露,而事实上很多无形资产仅仅通过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依据是不能正确的反映其价值的,更无法披露前瞻性的、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风险信息,这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决策者容易造成误导,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2)研发费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费等费用确定,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对于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前期开发等大量费用支出无法资本化为无形资产,使得其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实际价值,导致无形资产成本计量失真。同时,研发过程中支出费用化这种做法也使得企业研发支出期间利润减少,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管理当局研究开发活动的积极性。(3)无形资产的摊销。我国会计准则主张采用直线法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单一地使用直线法摊销虽然说实务操作很简化,但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无形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逐期降低,直到减至零。但是,有些无形资产,尤其是商标、专有技术等存续期较长的无形资产其功能和价值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和减少,反而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国无形资产摊销原则过于绝对,缺乏灵活性,应当允许企业选择更合理的摊销方式。
3、披露信息内容不充分。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不披露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就披露部分而言也仅仅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6、17、19号意见书》以及其他权威性会计文献,都对无形资产的报表揭示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要求每一项主要的无形资产都要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若拥有大量的无形资产,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为详细地列出每一项的金额。购买无形资产的支出必须清楚、明确地反映在“财务状况变动表”上。无形资产摊销额,一般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账户,但也允许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反映。英国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详细披露有关无形资产和商誉的信息。
我国这种披露模式使得许多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对决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信息,不能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报表信息使用者基于这些不充分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增加信息使用者所面临的风险。
二、针对信息披露不足提出的建议
1、重新设计核算体系。借鉴汤湘希的观点,利用斯堪地亚导航者会计模式理论,对现行会计上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重新设计,引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理论,将无形资产核算内容分为四类:一是经典无形资产,即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包括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表现形态主要是知识产权;二是边缘无形资产,即土地使用权,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固定资产;三是组合无形资产,即商誉,表现形式是超额利润的价值表示;四是合力无形资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即通过各种技术、知识、技能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
2、提高信息真实性。(1)改变计量基础。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扩大,使得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内容将极大丰富,也意味着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急剧扩大。现行会计惯例中计量属性的种类有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时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对于无形资产,具有特别的适应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曾明确表示:“在未来准则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当应用现值技术在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和重新开始计量时,本委员会预期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市场价格。在现代会计实务中,无形资产的计价应逐渐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2)合理的处理研发费用。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有条件的资本化,这克服了费用化的弊端,是一种较为公允的做法,使得企业本期的成本和收益的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从而使盈利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有利于企业加大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对无形资产审计重视不够现在一些CPA审计业务中,很少涉及到无形资产审计,即便涉及,也很简单,很少有针对无形资产的专门审计程序,更不会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对其进行审计,这与无形资产在总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的现状很不相称。对无形资产审计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计划工作中不够重视,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很少通过了解程序获取客户无形资产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很少考虑到无形资产,缺乏针对无形资产的审计程序,这势必会导致在实施审计时忽略无形资产;其次,未能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程序,在以风险为导向审计的今天,通过风险评估程序对各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进而确定审计的重点。但是,在审计实务中。很少会对无形资产进行专门的风险评估程序,也就难以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再者,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未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审计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应该在对审计中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而在目前,CPA在形成审计意见时一般都没有考虑到无形资产审计的结果,很少出现因为无形资产审计状况而影响和改变审计意见的情况,使得无形资产审计的风险问题大大提升。
(二)缺乏有针对性的测试程序 无形资产表现为文字,图案,关系,公式,配方等各种形式,不像有形资产那样具有实物形态,那样直观地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其收益难以确定,所以对无形资产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必然应有别于有形资产审计。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针对无形资产审计的具体业务准则,在审计实务中,要么忽略无形资产审计,要么将其归入有形资产一起进行审计,在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极低的以前,这样做基本不会影响审计质量,还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在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的今天。再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审计质量。从形式上看,有形资产审计和无形资产审计的区别并不明显,要区分有形资产审计和无形资产审计应从本质上考察。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有形资产的可触的、有形的和可视的因素赋予其审计价值,有形资产的审计价值来自于它的物质特征,尽管其财产权利是无形的,但它来源于其物质特性。在对无形资产进行审计时,仅仅是对在会计账簿有记录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与数量的审查,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逐项检查每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数量是否真实,合法,核对资产负债表上的无形资产与会计账簿无形资产是否相符,总账无形资产与明细账无形资产是否相符,会计账簿上的无形资产与实际现有无形资产是否相符。而对在会计账簿有记录的无形资产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其增减变动及其摊销的记录是否完整、使用寿命是否合理和摊销政策是否恰当、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完整、方法是否恰当和减值准备发生和转销的记录是否完整、期末余额是否正确和披露是否恰当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审计程序,而这些,仅仅依靠常规的审计程序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通过执行有针对性的程序和方法,来对无形资产进行更有效的审计。
(三)无形资产价值难以确定 相对于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重点和难点是其价值的确定。同样这也是无形资产审计的关键。然而我国在无形资产会计方面处理上比较混乱,账面价值往往不够准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的计价,其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资本化费用是否符合准则的要求,这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而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相对较低,难以保证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在审计实务中忽略此内容或轻易认可被审计单位的处理,缺乏必要的审计程序;二是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欠规范,一方面,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等,但是在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中,评估要素和参数的计算口径和方法非常复杂,很难找到统一的评估口径。如收益法在使用中,收益被界定为由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而超额收益的形成渠道有很多种,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导致企业相关产品的产量增加、销量增加或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的节约,形成了生产费用的节约额,另一方面,评估结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者的能力与专业素质,不同的评估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评估时,结果应该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但因评估人员在选择参数时的个人判断能力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三是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摊销的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无形资产摊销不合理、不合规的问题,主要有:摊销期限不合理、不合规,对已确定的合理摊销期限任意变动,无形资产未摊入“管理费用”中而摊入生产费用或销售费用,任意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人为地调节财务成果的高低。每一期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之后,还得考虑无形资产减值问题,并且所计人的科目完全不同,导致会计人员容易出现错误,而且也等于间接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对表报使用者来说,也增大了理解的难度。
(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审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主体一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我国无形资产审计质量不高也与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不高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在对无形资产确认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竞争加剧和市场无序容易使注册会计师忽视职业道德,其独立性易受到来自诸如经济利益、关联关系、外在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其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未能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能就会轻易地接受客户声明书的观点或出具与审计结果不同的观点。有的注册会计师即便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客户的无形资产存在问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不会在审计报告予以披露,甚至与之同流合污。其实,自1993年以来的中诚事件、原野事件、琼民源事件。一直到引起巨大震动的银广夏事件,无不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有关。证监会查处的每一个虚假披露的上市公司背后都有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受到处罚。在这些事件中,有的注册会计师不但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尽到揭示错误和弊端的审计责任,反而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合谋”,出具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不但自己的职业独立性丧失殆尽,还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整个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专业业务素质不高,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复杂,要做好无形资产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相应的审计
知识和技术,更要熟悉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如相关的法律知识、知识产权知识、资产评估知识等,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虽然专业素质和技能都有所提高,但是,能够根据无形资产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完成无形资产产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还较少。由于学历、专业知识、经验、个人因素等原因,导致多数审计人员还不具备专项审计的能力。这必将影响无形资产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不能保证审计良性效益的发挥。
二、无形资产审计的完善策略
(一)重视无形资产审计 在计划审计阶段,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初步业务活动时,应关注其无形资产业务,并分析其重大错报风险,在此基础上,在审计计划中反映对无形资产审计的目的和要求,免得使无形资产在审计过程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对无形资产实施控制测试,重点是如何对其实施实质性测试,以及对获取审计证据的要求,值得说明的是,鉴于无形资产业务的偶发性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在对其实施细节测试时不宜采用审计抽样方法,而应进行详细审计;在审计报告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对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形成审计意见时,应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审计的结果,以提高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1、历史成本的确定
对于外购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除了直接反映其购置费的账面价值外,对于在培训、消化、改进等试运行过程中的投入也应计入历史成本之中。因为这些投入保证了被引进技术能够适应生产环境,发挥效能,使得无形资产价值得以确立。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其历史成本则一般包括开发研制费中的研制人员的工资、奖励费用、物资消耗费、仪器设备使用费、技术培训费、信息资料费、调研咨询费、评审鉴定费、试运行费等等。由于开发研制费中通常还包含设备购置费,这部分费用经资本化转为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应从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投入中剔除。
2、使用投入的确定
这类投入分布于从初始购入(或自创)至评估时的全过程,可考虑分不同的阶段予以确定。比如在重大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升级过程中,将容易计量的有形的固定资产投入从总体投入中分离出来,而将剩余部分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实际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技术投入维护。为保持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而投入的技术维护费,可从设备更新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总投入中予以分离,分离的比例可视其技术难度和水平而定。②开拓功能维护。依据设备状况而对原技术资产予以改进,从而拓展其功能。所增加的资产价值,可以拓展功能的实际投入为基础予以确定。③适度规模投入。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为使专有技术适应新的规模,必然伴随知识和物资的投入,可以参照规模扩大的比例予以确定。以上所有的价值量,最终都要转化为评估时的现值。
3、使用过程中的损失
它包括技术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其中技术性贬值是指技术进步中出现了性能优越的新资产,使得原有技术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价值而造成的贬值;功能性贬值是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自制或购买的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存在功能性障碍,或与现有设备水平难以匹配,无法实现预期功效而导致的价值损失。
二、整体型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
整体型无形资产,是指以企业整体为荷载的无形资产,如商标、商誉等等。它们可以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和超常的预期收益。之所以能够这样,是由于企业具备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包括有利的经营关系,良好的管理方法,优良的职工素质,和谐的内部关系,优越的地理环境,完善的销售网络,畅通的资金渠道,高度的企业声望等。而这些条件的获得来自于诸多方面超常投入的长期积累,既存在物资的投入,也包括知识的投入,如广告宣传、职工培训、调查研究、收集情报、建立销售网络、开辟信息渠道等。
1.商标
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其价值变化量包括产品宣传、企业形象、质量检测、管理咨询、市场调查、战略研究等项耗费的累积。同时,企业收益的增长率,还将影响企业商标的价值增量,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企业整体声誉受损,市场占有率萎缩,企业经济收益降低,则商标的价值应当从投入价值中扣减适当的份额。因此,商标价值应等于历史成本折现值与使用过程中价值变量之和,其中,历史成本可用企业开办费和产品试制费予以计量。
一、问题的提出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的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者“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世界著名的高科技投资专家麦克・莫菲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至少应占高科技企业营业收入的7%(见《高科技选股策略》)。而西方国家SIC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则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应高出普通制造业的5倍,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的比率应高出一般企业的10-12倍(王少豪《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2)。按照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D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达8-10%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美国商务部则将R&D投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规定R&D投入的年增长率达到5.8%的企业即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则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R&D形成的技术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因此,如何在会计上更加科学地核算和报告R&D支出,是予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是当前会计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旧会计准则的处理规定及其缺陷
2001年实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R&D支出是这样规定的:“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R&D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R&D支出的处理全部实行费用化方法,或者为形式上的资本化而实质上的费用化,因为企业的绝大部分研发支出都花费在了研究阶段。应当说,这种规定是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严重、中介机构公信力差等情况和诸多技术难题做出的安排,它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可以让企业及时收回投资,而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但对于R&D支出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R&D支出全额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却存在许多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一)全额费用化违背客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
R&D支出信息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发展潜力高度相关。如果采取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必然使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期努力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仅仅是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特别是对于那些保密性强、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益的无形资产,如自创非专利技术,企业出于保密考虑很少去注册,也就没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因此,企业会计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既不符合客观性会计原则,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和企业的实际财富,又违背了相关性会计原则,不利于外部投资者充分了解和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对于同样的无形资产,因取得途径不同而使确认、计量的入账价值不同,背离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当企业从外部购入无形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为成本入账,而当企业自行研发取得同样的无形资产时,只能以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确认为成本入账,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会使同一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较大差异。处理标准和方法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二)全额费用化阻碍企业正常的投资活动
当企业以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由于其账面价值只包括很少的申请费用,不能客观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由此很可能导致投资企业在双方确认公允价格时吃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投资企业往往会采取“曲线”投资的战术,即先把无形资产卖出,再按照其目标价格买进,使目标价格成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再进行投资。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活动,而且增加了交易费用,虚增了企业的营业收入。
(三)全额费用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才能保证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对R&D支出实行全额费用化处理,结果必然是高估企业当期的费用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扭曲企业的整体价值,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如果投资者对企业利润高低的原因判断不清,很可能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对企业失去兴趣,使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活动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将R&D支出全额费用化与我国大力扶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反之,如果将企业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计算的企业盈利无疑会更高一些,当前证券市场上被认为过高的市盈率相对会趋于合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相应提高。
三、新会计准则的处理规定及其优点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研究与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不难看出,新旧会计准则的明显区别是开发阶段的支出实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即当满足既定条件时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对于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失败或中止的开发项目,则于失败或中止时开始按期摊销费用。这样规定的原因一是失败项目从性质上看,也是一种投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了减值,如同建造机器设备后由于技术进步而失去效用一样;二是开发活动虽未形成资产,但相关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潜化到智力资本中,并在未来的R&D工作中产生效益,所以其价值是存在的,受益期表现在未来会计期间,理应采取一定方式在未来会计期间摊销而不应当全部计入当期。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具有以下优点:
(一)符合研究与开发阶段的不同特点
一般情况下,随着研究与开发过程的向前推进,研究与开发风险会不断降低。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技术可行性测试,目的是调查、分析实际情况,搜集相关信息,产生研究成果,而研究成果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讲,研究阶段的风险较大。因此,这一阶段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费用化。当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进入开发阶段,其目的是将开发成功的技术运用于实践,并产生实质性改进。开发阶段的未来经济利益较为确定,失败的风险较小,因此应将这一阶段发生的费用加以资本化。
(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剩余收益计价模型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企业账面净值与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判断会计准则优劣的两个重要标准是:1.是否能够使企业账面净值与企业内在价值保持一致;2.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盈利的预测能力。经验证据表明,对无形资产投资进行资本化处理更符合上述两个标准,更能保证企业账面值与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对无形资产投资予以资本化,可以使各期的成本和收益确认更符合配比原则(特别是无形资产投资逐年增加的企业),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由于资本化的无形资产与其他有形资产一样列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有助于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评估的信息, 为评价企业革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提供基础。
(三)与国际惯例更加趋同,有助于“商业语言”的形成
21世纪,知识、技术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国外理论研究普遍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仅有10%至50%由硬体资产创造,而其余50%至90%源于软体资产。”不可否认,今后无形资产将逐渐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产业则是典型代表。
一、文献回顾
(一)外国文献
无形资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点领域,近来的研究更加注重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扮演的角色,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企业价值相关性。例如,Halletal(1998)的研究发现专利权的引用次数与企业市值密切相关;Ely和Waymire(1999)研究了已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者发现已确认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但是在投资者眼里,资本化的无形资产没有有形资产重要。
(二)国内文献
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相对滞后。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有形资产的相关系数;邵红霞和方军雄(2006)研究无形资产明细分类构成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陈兴华和陈旭东(2010)在研究信息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无形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都与企业营业利润存在微弱的负相关性;王轶英和王书林(2010)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正贡献作用显著,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对业绩贡献率有所下降。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以及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行业中,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比重是否与国外同类公司趋同呢?无形资产有没有发挥出国外同行业公司所起的作用呢?为了明确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参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择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观察值。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样本选取时剔除了样本数据不全以及三年期间净利润为亏损的公司。最终获得79个有效样本。本文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
三、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鉴于本文的研究需要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披露所存在的局限性,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及其他三个部分。其中,技术类无形资产内容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软件等;其他包括:商标权、著作权、许可权等。表1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分别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三年来该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保持稳定,均值始终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中位数水平也一直在2%左右。相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大于无形资产的比重,数值达到了11%左右,但是固定资产的最大值却远大于无形资产,2011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最大值达68%,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区别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是,在个别情况下,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会超过20%。但是这也与国外同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50%-60%的情况相去甚远。表2是近三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具体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内部结构中,从均值角度看,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三年的均值比例都超过了无形资产总额的一半;而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小于技术类无形资产,这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比重情况有所区别;从中位数角度来看,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与技术类无形资产相差不多。
虽然,这样的情况好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组成状况,但是与国外相比,相去甚远。且依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表的披露,我国上市公司技术类无形资产自己研发为少数,多数为外部购买所得。而根据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回归分析
1.研究设计。为研究无形资产在信息技术行业所产生的作用,本文参考Aboody、Barth & Kasznik(1999)及Aboody & Lev(1998)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薛云奎、王志台(2001)研究中所设计的模型,构建模型(1)来检测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OPINCti=α0+α1PPEti+α2INTANti+α3MBti+α4ASSETti+εti模型(1)
其中:OPINC表示公司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业绩指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所起作用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是考虑到无形资产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并且剔除了其他业务收支与营业外收支项目和所得税的影响;PPE表示公司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额;INTAN表示公司t年末的无形资产净额;MB是公司的净资产倍率,即市净率,主要控制公司的潜在的风险和成长性影响;ASSET表示t年末公司总资产的对数,主要控制公司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另外,为研究无形资产不同内部分类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本文参考邵红霞、方雄军(2006)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及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构建模型(2)来检验土地使用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MVti=α0+α1Intan-Lrightti+α2Intan-Techti+α3Intan-Otherti+α4Eps+εti
模型(2)
其中:MV表示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在t+1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市场价值。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显示,每年的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法定时期,假定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价已经完整吸收了公司的会计数据的信息,能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Intan-Lright表示t年末公司的土地使用权;Intan-Tech表示t年末技术类无形资产;Intan-Other表示t年末除土地所有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Eps是t年末公司的每股收益。
2.研究假设。基于现有理论认识,一般企业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无形资产,而信息技术行业则是例外,因为信息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以知识、科技等无形的资本投入为支撑的。因此,提出假设1:在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
表3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利润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平均在90%左右,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高,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良好。自变量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三年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均大于固定资产,且无形资产的T值相对来说更加显著。由此可知,无形资产对于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度要大于固定资产,从而证明假设1。
依据前文的无形资产分类,可将无形资产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而按国外同类企业数据分析,只技术类无形资产一项,就对企业价值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提出假设2: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土地使用权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表4列示的是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成分价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模型拟合度平均在80%左右,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回归结果可靠。从回归系数看,所有自变量都通过了T值检验,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技术类无形资产三年中有两年却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对企业价值起了抑制作用。
从表4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与本文先前假设完全相反,也质疑了邵红霞、方军雄(2006)所研究的结论:高新技术行业,土地使用权不仅无助于提高当期股价,相反导致股价下降;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与股价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论中,土地使用权的回归系数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说明投资者对于土地使用权变动影响的期望要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价值是靠土地使用权提升的。究其原因:首先,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含金量低且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类无形资产,且大多数技术类无形资产并非自我开发,而是属于企业外购取得,这一部分无形资产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但却无法为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支持。其次,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今的房地产市场状况,土地作为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而大受欢迎,企业倾向于持有大量土地来投资增值,而投资者也普遍认为企业的土地投资能够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财富,愿意高估企业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行业的价值也较依赖于土地。
参考文献:
1.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一、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概述
利润最大化理念说明企业的一切行为和企业利润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说企业资产等要素都是为完成行为进而创造利润而存在的,那么它的价值也应该和利润是存在逻辑联系的。
(一)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定义
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是指企业价值评价时,考虑企业“人格化”软环境,在定性评价企业文化基础上,计算企业文化转换值,如果企业文化转换值和企业文化定性评价是一致的,企业文化转换值加企业账面价值就是企业价值。此方法假定企业利润与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差额主要因差异技术无形资产和企业文化而形成。
(二)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公式
企业文化转换值
式中,Pe——企业利润与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差额;β——企业文化对利润的贡献系数;i——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率。
Pe、i容易获取,如果评价面向的是上市公司,相关公开数据就可获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得β值;如果所评价企业所在行业是技术成熟行业,企业间无技术差距,那么β值取1,否则,我们可先研究账面可计量差异技术无形资产(技术型无形资产,且是可辨认的研究对象和比较对象间具有差异的技术)的贡献系数,如果设账面可计量差异技术无形资产的贡献系数是α,那么β=1—α,此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得α值,在企业中,差异技术无形资产的来源有两块:一是外部购买,二是自己培育。不管是外部购买,还是自己培育,都可通过统计,测算因其而每年增加的收入和成本,从而测算出因其而增加的利润,此利润除以利润差额就是α,对于外部购买差异技术无形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也可应用年金系数求出入账后差异技术无形资产每年净现金流入(为简化计算,净现金流入可取平均摊销值),此净现金流入就是差异技术无形资产创造的利润差额,它除以总的利润差额,就是α值。
二、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应用注意点
(一)分析账面价值公允性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之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资产或债务价值。它体现了交易的公平性,是成交价格的标准,其和企业的内在价值往往具有特别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我国财务会计目标更多倾向于经济责任有用观、生产资料二级市场和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之中、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等原因,目前的会计准则规定的要素仍有许多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所以可能就会导致计量数和要素公允价值存有差异,影响计算结果的“公允性”,从历史来看,价值“高估”和“隐藏”的例子不乏其举,例如:巴菲特所投资的哈撒威公司借壳重组新贝德福德纺织厂多年后,决定剥离纺织产业,但问题出现了,织布机账面价值达86.6万美元,而每台5 000美元的织布机成交仅卖每台26美元;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第五频道电视台账面价值仅250万美元,但以4.5亿美元出售;中国铝业在数年前还巨额亏损,但是现在却年盈利超40亿元,而SEB国际收购中国公司“苏泊尔”,价格也是涨了又涨,显然这些公司的账面价值都曾经被低估。为此,在具体应用倒算差额利润评价法评价出相关对象的金额后,要根据重要性原则调整相关要素的计量数,从而进一步调整企业价值初步计算数,以避免价值“高估”和“隐藏”。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存货、固定资产等要素仍可能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这就产生了价值“高估”和“隐藏”制度“缺陷”,所以,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关注重点应有异,比如:存货多的企业,应关注存货价值的“公允性”、固定资产多的企业,应关注固定资产价值的“公允性”。具体评价时,不宜一味地为了追求“公允性”的精确性而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这样倒会失去方法的简易性和效率性,只要能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实质帮助就是应该接受的结果。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要先于收益表。早期的复式记账法只编制资产负债表,却很少编制收益表,对收益情况的了解是通过直接查对收益类账户完成的。这一时期的会计报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的,它与人们的观念、规定等密切联系。具体而言,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第一,尽管当时已出现财产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但是人们对委托管理责任的认识只限于对委托财产的关注。早在中世纪,贵族的庄园就已交由“管家”进行管理经营。作为受托责任人,管家的责任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相类似,承担着保护委托人财产完整、并使之增加的责任。但当时的财产所有人只关心其财产的安全性和增值性,对于保值、增值的过程和手段并不重视。换言之,人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收益才是资产增值的原因,从而造成人们只关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情况,而并不关心收益表所揭示的收益情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就不奇怪了。
第二,当时以资产为税基的税收法规也使人们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例如,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的税法主要是以财产税为主。税法规定以业主的应税财产为计税基础,并以业主的净财产确定税率来和征收税负。计算财产税所需要的数据完全集中在资产负债表之中,企业经营者、业主以及税收管理当局都的将资产负债表视为企业报告的重点,对其反映的信息特别感兴趣。
第三,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偿债能力的信息倍受人们的关注。20世纪以前,欧美国家无论是政府借款还是商业借款,多以短期借贷为主。短期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债务人按期提供有关短期偿债能力的详细信息。当时,人们受传统观念的,认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资产就具有强的偿债能力,其贷款就是安全的。所以债权人也会更加注意资产负债表的信息。
此外,存货资产存在多种计价,人们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产计量上,也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会计报告的中心。出于对资产负债表的关注,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表,使之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其使用者的需要。
二、收益表中心论
20世纪后,资产负债表中心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收益表逐渐成为会计报表的中心。这一变革是会计观念的变化直接造成的,并与经济、等因素变化密不可分。
首先,随着委托关系的深入发展,受托责任人的地位不断突出,并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最重要使用者之一。受托人希望更多的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效果,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而此时的委托人也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因为它可以用来评价受托人工作业绩,成为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同时伴以人们对配比观念的更深刻认识,会计逐渐从以所有人(即财产委托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兼顾委托人的会计模式。与此相对应,收益表中心论逐渐代替了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其次,人们逐渐意识到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并不全面,它是以企业破产为前提的,即企业只有在破产清算时才会直接以长期资产等来偿还债务。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企业的收入才是按期偿还债务的安全保障。不仅对债权人如此,“对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保障也总是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除非企业的生产努力是成功的,否则企业的资产对任何利益集团都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各利益集团都更加重视损益表,希望通过它了解企业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信息。
再次,税法的变化使资产负债表逐渐退居次席。近现代的税法不再以财产税为主而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以企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应税对象,企业税务的计算和征收需要依靠收益表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收益表在税收管理上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最后,现代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收益指标。政府和资本市场都偏重于对公司以往业绩的监管;对公司的评价,也主要以相关利润指标为基础。针对个别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铤而走险的行为,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的基础,其规范的重点自然的偏向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
另外,其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这一转变。例如,20世纪中期,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在以短期借贷为主,融资方式更倾向于长期资金的筹集。对此收益表要比资产负债表更能帮助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会计报表中心的新变化
会计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正如会计报表中心的第一次变迁一样,收益表中心论正受到新观念和新理论的挑战。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FASB在着手起草概念框架时,又开始运用资产/负债观念来决定收益,似乎再次把财务报表的中心从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进入知识。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物资产的作用已退居第二位。投资者已不再只关注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多的关心企业未来的趋势。在股票市场中,高企业股票的市盈率相当高,尽管其中许多企业并不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其股价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因为投资者更看中其未来的盈利能力,相信高科技企业拥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创造利润的能力。在此观念下,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再偏好于现在和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更希望了解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因为资产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
人们希望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由于无形资产在盈利中的作用,资产负债表必须能详细的提供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无形资产中人力资源的情况,开发费用的情况,自创无形资产的情况等。但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很少提供这样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进行预测。这也正是会计报表体系中收益表仍占有重要地位,资产负债表的中心地位并不明显的原因。因此,改进资产负债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应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揭示无形资产的有关,改革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我国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内容列示非常笼统,其种类、组成结构、质量等重要信息未得到反映。而且无形资产多以成本计量,无法展现无形资产的潜在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详尽的揭示无形资产的组成情况,并以无形资产未来所能创造的经济利益的现值加以计量。即使出于对信息可靠性的考虑或受计量技术的限制,难以直接在报表中反映现值价值,也至少应在附注中加以补充说明。这将有助于揭示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
2.突出人力资源的内容。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他各种无形资产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源的信息更应详细、突出。利用未来收益的净现值法对人力资源计量时,其价值中有一部分体现为创造其他无形资产的能力,这部分价值已经在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加以核算了。所以,人力资源的核算应与其他无形资产相分离,以免发生重复计量。
3.充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信息。自创无形资产的本质与外购无形资产并无差异,但是目前会计中对两者的核算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但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而且不能全面的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信息的相关性受到极大。为了提高资产负债表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测水平就必须合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