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挑战评估创意经济走向及作出明智的决策[电子资源]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2008年。网址:http:///en/docs/ditc20082cer_en.pdf。 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创意经济:一个可行的发展方案[电子资源]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国2010年。网址:http:///en/docs/ditctab20103_en.pdf。
[3]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其顿,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
[4]俄罗斯在2005年经济转型期出口份额:音乐50.86%、影视制作70.49%;设计:图形及建筑设计38.2%、时尚25.94%、玻璃艺术28.16%、室内艺术21.6%、珠宝首饰61.01%、玩具18.03%;新媒体:视频游戏33.45%、在线影音下载85.16%;视觉艺术:绘画0.62%、摄影21.91%、雕塑87.38%、古董0.0%。
[5]俄罗斯在2005年经济转型期进口份额:音乐22.08%、影视制作16.13%;设计:图形及建筑设计33.40%、时尚49.86%、玻璃艺术58.33%、室内艺术5.13%、珠宝首饰12.42%、玩具63.58%;新媒体:视频游戏47.72%、在线影音下载14.5%,视觉艺术:绘画61.78%、摄影34.14%、雕塑53.75%、古董82.16%。
[6]影视制作占视听艺术出口总量的1.11%,进口总量的1.17%。
[7]参见:Zelentsova.梅尔维尔.文化政策和文化经济:建立区域战略经济。2010年。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0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07- 04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合计10313.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仅次于金融业,是北京第二支柱产业。本文将基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政策建议。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整体现状
2012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 205.2亿元,比2011年增长10.8%,增速明显下降,比2011年回落了6.4%,但依然高于GDP增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比2011年提高0.1%(VK 图1所示),仍稳居第二支柱产业地位。2012年全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计达到15 575.2亿元,比2011年增长20.3%,实现收入合计10 313.6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4.4%。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吸纳就业平均数达到152.9万人,比2011年高出12万人,就业形势良好。
从增加值增速情况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增速达到14.2%,仅次于广播、电视、电影领域增速的15.3%,文化艺术领域增速也达到11.8%,均高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增速的10.8%。其他辅助服务领域实现负增长为-3.2%,说明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重要性降低。
从就业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是吸纳就业的最大行业,平均就业人数69.8万人,占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就业人数的45.7%,远高于其他领域。其次为其他辅助服务和新闻出版业,平均就业人数分别为16万和15.6万,占比分别为10.5%和10.2%,但其他辅助服务业就业相比2011年呈现负增长为-5.4%。
从资产情况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资产总计达到6529亿元,占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计的41.9%;其次为广播、电视、电影,资产总计1570.7亿元,占10.1%。从资产增速上看,艺术品交易增速最快,达到76%,这也和国内快速增长的艺术品需求有很大联系。
从收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收入最高,为3 888.1亿元,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的37.7%。其次为其他辅助服务行业,收入1 370.8亿元,占比13.3%。排名第三的是广告会展业,收入1 256.8亿元,占比12.2%。其他依次为新闻出版,旅游、休闲娱乐,艺术品交易,广播、电视、电影,设计服务,文化艺术等行业。
从收入增速看,2012年艺术品交易领域的收入增速最快,达到43.4%,其次为广播、电视、电影,增速为22.9%,旅游、休闲娱乐增速也达到20.2%。此外,设计服务增速19.8%,新闻出版增速16.9%,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增速16.3%,这3个领域的收入增速也都高于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增速的14.4%。而其他辅助服务业呈负增长为-3.5%,说明其对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长的重要性降低。
1.3 产业发展模式现状
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传承以及现代的城市建设,针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制定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集群发展”的发展模式。即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尊重市场自由、鼓励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其中,促进全方位的发展渠道的形成;再一方面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双向结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内部企业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 000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人民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在北京居民对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的带动下,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形成了多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 798 艺术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中关村科技园雍和园、中关村软件园、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北京 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等。集聚区的形成,一方面彰显了市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伴随着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向多元化、自主选择性和多样性的趋势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市场可以起到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全国创意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消费潮流的革新。政府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通过制定各项政策,积极引导资金投入,并对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进行市场开拓性的引导,促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现有发展模式的形成。
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情况上来看,由于体制、产业、政策、资金、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看存在以下几点:
2.1 投融资体系落后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企业建立初期及成长期的早期,政府的引导及优惠政策尤为重要。而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不足,税收等优惠政策缺乏合理的政策标杆。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评价机构、担保机构尚不完善,财政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每年的专项资金被少数套利企业所占据,资格审查上缺乏监督,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还未能形成,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倍增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利用。现有的状况是政府投资是投融资体系的主力军,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投资的热情,落后的投融资体制,加剧了文化创意企业资金的缺乏。
2.2 产业内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低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于科技和文化的结合。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内科技型文化创意企业中,主要是存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融合的方式主要是简单地叠加,尚未形成要素融合,两类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环境等仍处于分裂格局。科技型企业主要是以技术研发为主,主要利用文化内容作为广告宣传。文化型企业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增强了产品的传播能力和推广力度。两者的运营方式和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环境等要素,仍然沿袭各自的传统方式。目前,融合后的成熟产品仍然分布在两个领域里。其中,在文化领域主要是演出、影视制作、文化展示和宣传等,用现代灯光、音响和多媒体的普及增强了销售能力,但基本未改变文化行业原有的规则和产品性质;在科技领域里,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增强了文化内容的传播广度和使用方式与频度,产品形式、运营模式和销售方式都已经突破传统方式,但仍然遵从科技运营模式,大部分科技文化型企业缺乏将文化要素和科技要素进行渗透融合的内生模式。
2.3产业集聚区协同效应差
对于产业园区来讲,文化创意企业公共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和完整的产业链,最终集聚效应能产生1+1>2的效果。但是,目前部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量并不多,有些非政府主导的商业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迫于盈利压力,往往会招纳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进驻。这样,就会导致产业园仅仅是局限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没有真实产业集聚的效果,并会破坏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大生态环境。
由于部分集聚区内部管理水平较低,集聚区内的企业更为强调自身的利益,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信息等资源;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少,不愿意与为其提供智力支撑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合作;部分企业仅贪图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意识,也不利于血统效应的形成。
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对策
基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产业的角度提出完善投融资体系、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推动合作共赢、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吸收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针对性建议,以此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绩效。
3.1 完善投融资体系
(1)注重间接融资方式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是指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的行为,主要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商业汇票贴现等。在我国,银行贷款是文化创意企业间接融资的最主要方式,而我国银行体系却未能给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处于大型商业银行不愿贷款,中小金融机构无力贷款的两难境地。当前,注重间接融资方式创新,对于拓展融资渠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鼓励民间资本积极进入,丰富资金来源。民间资本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投资资源,将其引入附加值高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缓解文化创意产业资金压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民间资本获得良好的投资渠道,取得高额回报。
(3)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降低融资难度。解决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高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能力,关键在于要解决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高等方面的问题。北京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进一步向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3.2 推动产业内资源整合,推动合作共赢
(1)机制融合促进资源整合。①鉴于资源主要集中在体制内的现状,建议通过体制内外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②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体制内机构的创新,实现体制外的资源共享。比如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合一”,是自愿在体制内外充分流动,增强体制内的创新动力。
(2)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整合。①政府引导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共融共赢的平台,不断开拓各行业、各环节、各部门、各产业的合作领域;②通过税收、奖励、资金扶植等措施,支持多种行业应用的统一平台建设,用扶持平台建设代替企业扶持;③打造影视制作、新媒体、数字出版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内科技与文化的融合;④为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和储备平台,增强要素资源共享;⑤建立跨界、跨部门合作工作平台,开展跨界资源交流与共享,推动多领域合作。
(3)组建企业梯队,培育创新组合。①通过公平竞争机制,打造航母型企业,并通过政府引导和公共服务,鼓励这些企业在平台商业运作模式进行创新,为更多企业参与创新提供平台支撑;②培育一批旗舰企业,为这些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服务,并鼓励这些企业为其他企业进行文化、科技融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③为优质企业创造创新氛围和条件,使这些企业具有稳定的资源和人才队伍,专心制作精品,增强后续竞争力;④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规范一批配套企业,使这些企业为优质企业、旗舰企业和航母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并保证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性,关注微小企业的利益诉求,保护企业权益和竞争力。
3.3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
(1)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不是一种可以遍地开花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产业水平相对较低的条件下,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着相当的难度。因此,必须明确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所必备的条件,全面考察北京区域内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和特色文化等条件,从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的战略层面决定创意产业的时机和路径。
(2)文化创意产业依托的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地理区位的相对集中,还要求在生产和创作上要相互匹配和协调。因此,应该统一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引导从事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到统一的区域内发展。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分类特征,分类型、有步骤地实现产业集聚。
(3)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凸显和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发挥,有赖于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优化。因此,应当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链,强化分工与协作,将产业上游的开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市场营销及衍生品的开发集聚到一定区域内,形成整个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已形成一定产业优势和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区域流动,从延伸特色产业链入手,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集聚。鼓励优势企业的衍生、裂变和被模仿,在现有的龙头、优势企业周围,就近实现产业集聚。
[1] 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胡艳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2012.
[3] 孔令刚,蒋晓岚.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7(6).
[4] 蒋三庚,张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江苏省文化创业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状况调查研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品牌建设与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一个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企业、公司、集群的重要标志。在同质化日趋严重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集群品牌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才可能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同企业的品牌发展规律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它主要影响集群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协同发展效应,集群品牌如果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样也会影响到集群内每一个产品品牌的市场销售。因此,研究集群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是发展集群品牌,使产业集群走品牌战略路线。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都应重视集群品牌的建设并运用品牌的力量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已形成不同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很多地方都能结合当地的文化及风俗特色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差异很大。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地方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是集群品牌的产业主体,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靠近、社会文化形同的基础上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中不断扩大,集群品牌也因此形成,如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东莞市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等。从区域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分布最为密集,特点也最鲜明,发展速度与水平也较其他地方更加先进。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文化创意创业集群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数量与规模也位居全国之首。在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方,人们更加重视集群品牌的建设,品牌意识更强,优势更加明显,集群品牌的建设相对于其他地区亦更加有利。沿海地区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氛围,创新、创业能力较强,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集群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开发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聚较少,人们对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还认识不清,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行业分布不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在各个行业中的分布亦不均衡。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型包括:文化艺术类,新闻出版类,广播、电视、电影类,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广告、会展类,艺术品交易类,设计服务类,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类及其他辅助服务类。其中,以传统类型包括文化艺术类、新闻出版类、广播、电视、电影类在内的产业集群还占据主流,影响力较强的集群品牌仍然以国企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类型为导向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势不可挡。大多数创业人都比较倾向于这些新兴产业,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也多以电子、网络、计算机服务为主。动漫、电子信息科技、计算机服务、广告、设计等是出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行业,因此也更容易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集群品牌。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过程较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精品名牌不多,缺乏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大型集团企业或知名品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应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很多行业对资金、技术、人才、生产或办公条件要求不是很高,再加上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是很好,企业即使缺少专利技术,也可以从市场上抄袭、借鉴其他成熟产品进行模仿生产。多数中小企业还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来维持企业的运营,不愿加大品牌的宣传建设,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集群品牌的发展。
(二)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较低,协同意识不强。当下,许多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然而,政府虽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对此也制定出许多相关的制度与优惠政策,但由于对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研究不够,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一系列支持措施,因此制定的战略和政策都不够清晰、完善,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方式也过于单一。这一方面阻碍了集群品牌的建设,使品牌运作水品较低,没有最大的发挥集群品牌效益,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尚未清晰地意识到集群品牌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意识到企业品牌建设及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不足、企业尚处于成长阶段等因素,使得企业对品牌的设计、宣传策略等方面并未做出具体、清晰的规划,自主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仍然专注于自身的产品开发设计与企业内部建设。这不仅制约了文化创意企业自身的品牌发展,而且对整个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由于政府的整体战略规划不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运作管理体系,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只是简单的空间聚集,并没有形成与之关联、配套、协同的效应。这样,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公关产品和服务缺乏,集群内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效果。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自主品牌开发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内容创新和产业环节创新等方面都明显滞后,缺乏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存在“有品无牌”、“大而不强”的情况。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价值评估制度不完善,使得文化名人、文化产品、文化创作及内容都无法通过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确定其价值地位和影响。而且一些企业文化与集群难以与所在的地域文化相融合,这样的集群很难在该地域有持续的发展动力与创造力,也很难迎合当地市场的需求。
(四)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智力型产业,它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意人才。高端创意人才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文化创意类产业都缺少高端创意人才。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复制模仿型人才多,高端创新人才少;单一知识技术型人才多,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少。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型人才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需求矛盾。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制约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的瓶颈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尤其缺少了解行业现状及需求的高端人才。除了特色产业及高端行业的人才匮乏,对地方产业来说,人才流失也是一个制约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以江苏省徐州市调研情况为例,大部分企业在访谈中表示许多人才流往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招聘对口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或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十分困难。其次,企业的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也随之下降,这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件不小的损失。从长远方面来说,单一文化创意企业品牌的建设失败,在产业园区没有形成一些较有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的带动,也不能形成具有说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
三、对策建议
要解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所存在的问题,政府起着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与快速发展的重要依靠。
(一)注重营造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提高集群品牌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的成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许多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拥有良好的创新文化作为根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因此要想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积极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注重创新创意,不断研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地方政府要积极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体系,积极创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环境,不断提高市场主体行为的可预见性和信任度,进而不断降低市场交易的信任成本。另外,还要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保护自主品牌的合法权益,增加集群品牌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
(二)制定完善的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品牌的协同运作能力。基于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以掌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发展现状,对集群品牌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设立品牌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的集群品牌管理;设立商标注册机构及专利申请机制,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实现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积极引导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防止恶意竞争。跟随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集群品牌发展规划,提高品牌的协同运作能力。
(三)创新产业发展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的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来说,关键是要建立集群企业共享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品开发孵化平台,提高集群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产业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断开发出能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政府出台鼓励积极创新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创新。同时,加大招商引智的力度,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进入产业集群,以带动整体集群品牌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防止人才的不断流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物质需要通常是个人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是个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职称的晋升上,要导入切实可行的竞争机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完善人才的选拔、考核、激励、职称评聘机制,把各类人才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出来,让其在岗位上尽展其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强工资制度改革,实现薪酬市场化,防止人才流失。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整体品牌形象,培育差异化的品牌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地方的经济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品牌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进行独特的经营管理,依托人文、区位优势,造就时尚生活环境,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再提升,从而更进一步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引言
创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创意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更是提高学校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校园创新与创意产品的发展承载着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于时尚、前卫、活跃的大学生们,校园创意文化产业的挖掘塑造与创新推广,有利于同学们在文化产品中感受到强大的校园文化魅力,这不仅对增强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影响力有着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更是为广大学子感恩感怀母校,心系母校提供一种途径。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依据数据显示,2014年的GDP总量约为65.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将近7.4%,以平均汇率估计,2014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为6.1460,GDP约10.3557万亿美元,虽然总值在不断生长,但是中国在文化产业方面依然较别的国家落后,开发文化产品类人员匮乏,没有太多的创新创意,太多的模仿使得中国的创新思维一直没有涌现出来。
2、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而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投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长期以来,融资机构没有合理的融资机会给予企业,渠道十分不顺畅,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文化创新创意企业发展的问题。并且顺应文化工业发展水平的融资工具还非常短缺,政策扶持力度不强,许多中小型企业无法继续开办;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在于创新性,其中包括本身具有创意天赋的人才,也包括将创意产品商业化带向市场的人。因此如果缺乏原创性,我们将在分工中一直处于模仿和代工等低水平制造环节,所以能够有一个创新型的思想队伍无疑是开创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宝典;[1]再次,中国一直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化创意品牌,许多企业都是中小型,没有品牌影响力,因此开创一个优秀的文化品牌是重中之重。
三、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1、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现状
文化创意产品行业,是以我们很熟悉的个性产品定制产业为主,当今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他们不满足于现成商品,因此文化创意产品非常适合校园这个文化市场,另外在高校中,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一直是个空白,很少有比较全面的文化创意市场,所以开拓和推广校园创意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平台。
2、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问题
产品品牌化效益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没有比较出众的品牌,虽然是设计人员设计,但大多数较为普通没有特别大的创新性,销售商仅仅满足于初级生产,忽视了对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创新,致使校园文化产品不能走企业化和品牌化的道路,而且在私人订制专属产品上没有太多明确的标准判定,许多顾客以个人的喜好去评价,没有良好的公正性。
线上线下电商平台利用效率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创意品的消售方式很单一,大多数只有线下销售,多数消费者会选择在实体店中进行消费购买。大多数的制造者和经销商固守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没有开发新型的电子商务渠道,低效率的线下购买无法提升订单数量。
四、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策略(如图1所示)
图1营销策略框架图
1、“线上线下”电商营销策略
“线上线下O2O”销售模式。线下以传统方式销售文化创意产品,在各大高校招收分发传单,提高知名度,并且将在校园固定区域成立画室和手绘创意基地,将大量喜爱创作的朋友们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创造出更非凡的创意品,在后期可以将一些优秀功底的朋友纳入团队;线上方面将开设一定的公众平台和淘宝店铺以更方便更多客户购买了解到品牌,并且在一些门户网站积极发表刊登文化创意产品的新闻,提高品牌知名度。
2、C2B客户服务模式
C2B模式更加注重于用户资源的转化,强化文化品牌概念以获得消费者认可,使产品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品牌印象。私人订制创意品就是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打造专属的定制产品,使得产品更加具有专属性和独一无二。
3、开创文化产品设计理念
校园文化的产品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对社会前沿信息有着超常敏锐力,校园文化产品能够较好的指导师生更进一步了解和促进学校发展,而在目前,我国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仍处在初级成长阶段,但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成长空间也是巨大的。因此校园创意品有助于沉淀历史、保留校园青春风采回忆。高校作为滋养文化的重地,其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宣传会直接影响周边地域文化。我们将清楚地认识到校园文化产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其建设与完善任重道远。[2]
4、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创新产业生长的核心焦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还相对缺乏,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今后应当努力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一份属于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更多创意人才创造出更好的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5、完善政策法规,以对文化创意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是以市场为基础作用的,但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支持作用。[3]
五、开发校园文化创意品牌运营项目――“优趣文化创意坊”运营模式
1、项目简介
该项目主要是以校园风景、风采、青春记忆为主题,开发出一系列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如图2所示,紧密结合电子商务发展潮流,将渠道扩展至线上结合线下营销,打造属于高校的“优趣”品牌,理念价值在于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宣传及校园美景的传播,而更为珍贵的意义在于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深切留念。
图2校园主题徽章海报样图
2、商业模式――“线上线下O2O”营销方式
项目将产品发到网上或者在线下摆卖,顾客可以通过宣传了解直接从线下进行购买;也可以在网上选购已经设计好的物品,或是提出自己的喜好给设计人员,设计人员将为其私人订制,并由配送人员进行物流配送,完成线上线下O2O电商结合模式。
3、特色服务――“私人定制”打造品牌
项目设计人员将为大家提供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的私人定制业务,根据顾客的喜好打造专属的定制产品使整个交易过程充满惊喜与趣味,并致力于打造属于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加深顾客心中的品牌印象。
4、整体营销策划方案
图3营销策划方案
项目发展拓展的整体营销规划为“O2O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线上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贴吧作为宣传推广,并将网站与淘宝店铺作为平台主营的业务销售,线下主要以轰炸式宣传单和节假日促销产品为主,后期不断招收和线下设点推广宣传。
【参考文献】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概况和模式。在美国,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被称为“版权产业”。早在1996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对外销售额和出口额首次超过汽车及配件、计算机业、航天业、农产品等行业,达到601.8亿美元,居美国各行业的第一位,成为美国出口份额最大的经济部类。美国版权产业的增值持续涨高,就2010年而言,美国整个版权产业的增值额为16269亿美元,占整个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10%。
美国在经过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全面干预”等阶段之后,进入了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美国文化企业实行自由企业制度,通过反托拉斯法和保护中小企业法等措施来限制文化产业垄断,并减少国家行政干预,加强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
产业分类和产业集群。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类别有:核心版权产业、交叉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美国的创意产业是一条完整的、商业化的产业链,整个产业环环相扣、相互制约。迪斯尼王国、好莱坞影视、百老汇戏剧产业园、硅谷科技创业园等耀眼的名牌向我们展示着美国创意产业的丰硕成果,它们无一不是产业集群效应的产物。
版权保护政策。这主要是对内逐步提高版权保护水平,对外先游离于当时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之外,然后主动融入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并在全球推行美国的版权保护霸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逐步提高国内版权保护的总体水平,包括范围不断扩大、版权保护期限不断延长、版权侵权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当国内版权产业落后时,美国政府长期庇护国内出版商对欧洲尤其是英国作品的盗版行为,并长期拒绝加入《伯尔尼公约》,但又谋求美国作品在《伯尔尼公约》缔约国内享受版权保护。三是当国内版权产业有竞争力时,美国主动融入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并主导全球版权保护立法,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保护标准,以顺应美国版权产业海外扩张的需要。
版权产业推进中的措施。一是完善法律制度,重视版权保护。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第一部版权法;1980年颁布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82年通过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97年通过反电子盗版法,1998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4年最终达成TRIPS协议。二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美国对国内非盈利性文化团体和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对外国进口文化产品征收重税,以保护美国的创意产业。三是加大版权产业的科技投入和创新,重视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广泛应用。四是注重人才战略,重金培养引进、储备大量专业人才。
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概况和模式。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出版业已成为法国的第一大文化产业,仅图书销售额和版权贸易量就占到了全球图书市场的14.7%。法国旅游业发展良好,每年接待外国游客超过8000万人次,为法国创收约350亿欧元。法国的三大精品创意产业:法国香水及化妆品、时装、葡萄酒以其独特的法兰西文化元素享誉全球,征服了全世界的消费者。
对于文化,法国与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艺术创作,采取“公共投入为主、国家扶持、多方合作”的政策。法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涉入较深,属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强调文化与国家形象互相结合,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重点文化产业。一是电影业。法国号称“世界电影之父”,每年举办26个电影节,其中以1939年开始举办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最负盛名。2010年法国电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61部,比2009年增加31部;电影生产制作增长31%,高达14.39亿欧元;票房收入增长5.6%,达到13亿欧元。
二是出版业。法国有各类出版社5000多家,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法郎的有40多家。以阿歇特图书发行中心为例,它是法国最大的图书发行中心,总部设在莫尔帕市,面积4.4万平方米,可容纳8000万册图书,承担60多家大出版社的图书发行业务,每年销售图书1.1亿册,占法国图书发行总量的28%。
三是设计业。法国设计业所涵盖的设计领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19个行业。其中,产品设计占所有设计公司业务量的60%,是设计公司主要的业务内容。
四是旅游业。法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1.4万座古代建筑和遗址被列为历史古迹,有4000多个博物馆,还有很多新型的文化设施,如蓬皮杜文化中心、新国家图书馆、大卢浮宫等。这些名胜古迹和文化设施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法国曾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创意产业政策与推进措施。法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政府的大力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欧洲国家中最早设立文化部,负责协助文化的发展,并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把文化列入五年计划之中。同时,法国积极与美国文化抗衡,“无国界的电影”、“文化例外”等政策都与法国密不可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法国通过开展净化法国活动以大力宣传本国文化、在资金方面资助本国影视制作业的发展、对美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实行限额制度、加强同欧盟国家的合作等措施来保护法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独立性。二是政府大力支持。法国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支持表现如下:中央政府直接提供赞助、补助和奖金等;地方财政的支持;政府通过减税等措施扶持企业发展。三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和建设。法国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投入大量资金维护和修复建筑遗址、城堡等,同时加强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概况和模式。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成熟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从整体来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市场空前繁荣,201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131.15亿元;国际文化贸易逆差逐渐减小,以我国核心文化产品为例,2010年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笔者认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以政府和市场混合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即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
分类和产业集群。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北京分为9类,杭州市分为8类,香港分为11类,台湾分为13类。我国比较典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有以北京为主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大理丽水为主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等。
产业政策。一是扩大准入的政策。国家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二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的改革政策。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一大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三是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政策包括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对新办的文化企业免征1~3年所得税、对符合规定的文化集团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文化类产品的进出口免征所得税、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
推进措施。在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等为核心的措施构架。
对比分析及启示
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体现了各国不同的经济文化基础,也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是与自由市场相适应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法国是“公共投入为主、国家扶持、多方合作”为主题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我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的政府和市场混合主导型,三者都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本国创意产业的主导产业,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推进措施,大力推动、扶持和发展主导产业,这一发展模式是相似的。美国和法国还非常注重完整产业链的建立,以文化为核心,依托优势产业,发展相关产业集群和衍生产品产业。
茶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已然成为苏州茶业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从苏州旅游、茶馆、演艺业、展会等方面阐述了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苏州的特点,在政策扶持、资源深挖、人才共育等方面寻求有效对策,以期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长效发展。
关键词:
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对策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被提升到了21世纪新兴战略产业的高度。2014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6.5%。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
苏州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2013年,苏州已拥有7个国家级、11个省级以及39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涵盖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影视、动漫等多家企业,初步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全覆盖,初显了产业集群效应。然而,发展的背后也透露出不少问题。目前,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由于一拥而上的建设,带来了品质参差不齐、缺乏标杆企业示范、缺少特色的运营模式,最终导致产能弱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
二、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苏州的茶文化产业复苏势头迅猛,与茶相关的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具体表现为茶文化旅游、茶艺馆、茶博物馆、茶博会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化发展苏州太湖旅游产业协会依托其自身优势,将吴中太湖自然山水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体验之旅,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苏州每年春季的“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已然成为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活动与形式,并在当地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随着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列入苏州吴中区“非遗”名录,苏州茶文化旅游又新添亮点,深挖苏州虎丘———山塘街线寻找苏州“三花”文化旅游线,苏州平江路上苏州好风光土特产店成为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之地。
(二)茶馆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苏州的茶馆先后经历了多次的洗牌重组。最初的茶馆多以亲民价格、单一茶品的“清茶馆”和听评弹说书的“书茶馆”等传统茶馆为主,之后兴起了以自助茶点为特色的杭派茶馆,再到现如今多元化发展的茶艺馆,创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成为这一时期茶馆的特色。苏州现有的茶馆,在设计与功能上都越发重视文化特色,不同文化主题的茶艺,如禅茶茶艺、文士茶艺、商务茶艺等,纷纷出现在各大茶馆和茶文化展会活动中,处处彰显现代的苏式慢生活节奏。众多茶馆中,苏州旺山“挹翠轩”茶馆是最具苏州特色的中式清饮茶苑,因绝佳的环境和深厚的隐士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苏城独具特色的茶馆,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荣誉。此外,2014年8月,苏州斜塘老街开设第一家公益茶馆“施斌茶馆”,以茶为载体,为茶客们免费开设评弹讲座、免费培训苏州话,旨在传承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苏州茶馆的新星。这些正是苏州茶馆走向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尝试。
(三)茶文化演艺业初试牛刀苏州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曾先后邀请国内知名的明星刘亦菲和苏州籍明星韩雪担任苏州吴中区旅游形象大使,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品牌代言人,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导演张晓春拍摄吴中旅游形象片,强强合作,扩大了苏州茶文化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苏州茶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在茶为主题的演艺业方面首推福建,起步早、影响力大,主要作品有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以及乌龙茶动画片《乌龙小子》,这些已然成为了当地茶文化演艺的代表作。
(四)具备一定规模的茶文化展示场所2010年10月,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作为苏州地区首家茶博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由东山茶厂投资建造,是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博物馆。馆内系统性展示了苏州碧螺春茶的悠久历史与辉煌文化。此外,展馆还配套有以太湖水产为主的餐饮“得福楼”,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宾馆“碧螺山庄”,以品茶观景为主的茶馆“紫金堂”等。江南茶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地产碧螺春茶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此外,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览中心也成为苏州茶文化展会的重要场所。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的平台以及一流的展会环境、专业的展会服务,该博览中心已成为苏州展示茶文化的新窗口。
(五)举办丰富的茶会展活动在茶会展和茶活动方面,苏州正不断地做大做强。2012年,苏州举办首届茶博会,展会活动主要集展示、鉴赏、交流、交易于一体,旨在通过大型展会以茶会友,促进苏州茶文化的发展。如今茶博会已然成为常态,定期举办,成为推动苏州茶叶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推手。
三、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总体来说,苏州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萌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茶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尚显薄弱以往苏州茶产业主要固守于传统产业方式的发展,相关协会、行业只把文化作为单纯的营销工具,流于表象,缺乏对文化创意产业普遍的深刻认识。因此,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普及工作亟待加强。在苏州的茶业界,“三万昌”是百年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末,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把“三万昌”金字招牌重新树立,加快店铺连锁经营建设。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曾经辉煌的“三万昌”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原有的茶叶门店经营和传统茶楼的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面对“茶产业文化化”的发展形势,苏州茶企逐步意识到唯有将茶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能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市场变化,成为业内的万年青。
(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苏州碧螺春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积累和沉淀意蕴之深远可以肩比杭州龙井茶文化,碧螺春茶早已融入苏州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然而,苏州的茶文化资源不止于此,尚有许多资源未被挖据与利用起来,例如方兴未艾的苏州地产碧螺红茶以及其衍生茶产品,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苏州茶文化资源的利用还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三)茶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短缺茶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发展的产业形态,它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各大院校对茶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偏向于茶文化基础知识及茶馆经营管理等方面,而针对茶产品设计、策划等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导致传统产业的人才已不能满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苏州许多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茶学专业或茶相关课程,为苏州市场输送着具备茶知识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正不断壮大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队伍。
四、助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倡导茶文化消费2014年,苏州成为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给茶文化消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开展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积极创建茶文化消费氛围: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茶事活动,如“武林斗茶”擂台赛、茶学专题研讨、专题茶展会等;在全市的基础教育中增设与茶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聘请茶专业人士给中小学生开设茶艺课外活动课,在苏州各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公益性的少儿茶艺体验活动,从娃娃抓起,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并走进茶的世界,崇尚中国茶文化。
(二)构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苏州的茶企业、茶叶店数量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茶业城纷纷出现,苏州茶产业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改变原有的小而分散的格局。目前,苏州建有大龙港茶城(2000年)、美地茶园(2006年)、港龙国际茶城(2011年)以及天荼茶城(2013年)四个初具规模化的茶叶专业市场,并在长三角地区打响了品牌。应对“茶文化产业化”的市场趋势,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苏州大龙港茶叶市场转型更名为大龙港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经营项目集茶叶茶具、茶文化交流及培训、茶工艺品设计、仓储物流及茶相关产业为一体,积极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充分挖掘,巧妙利用苏州茶文化资源茶文化资源是茶文化产品的创作来源,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苏州茶文化产业集聚区。苏州除了知名的碧螺春茶之外,一些养在深闺的名茶如茉莉花茶、虎丘白云茶及相应的文化等还有待挖掘与利用。利用现代传媒的推广力,加强对地方产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苏州茶俗文化,复苏苏州传统的茉莉花茶制茶工艺,大胆革新碧螺春红茶制茶工艺。同时,巧妙地将茶与苏作工艺有机融合,打造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产品,丰富苏州的茶文化市场。
(四)培养人才推动苏州茶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未来,苏州高校培养的专业学生必将成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打破院校间的限制,将茶文化相关课程推广为国际教育园区网络共享课程,从而普及茶文化专业知识。同时,依据市场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罡.关于苏州高职教育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夏良玉,官玉琴.论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闽茶文化产业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3]李令群,谢向英.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武夷学院学报,2014,(1).
[4]郭莉.闽台茶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亮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J].当代旅游,2012,(4).
[5]毛雪莉.浅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10).
现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农业领域的发展。在推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着很大的改变,并推动了农业旅游以及观光等领域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影响下,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符合时展的趋势,需要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坚持走创意农业发展道路,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更长远发展。
1农场园区景观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创意经济的发展时代,在各行各业中创意的元素得到充分的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农场园区景观建设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与生态旅游联系起来,给人们更多休闲的场所,并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景观环境,逐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农场园区景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缺乏特色,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农场园区景观需要对一些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很多农场景观设计时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从而使得当地或者自身的农场特色无法体现出来。同时在很多农场园区景观设计时没有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特点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些景观有些突兀,缺乏当地的特色展示。一些农场园区景观设计时过于追求一种形式美,而使得一些原有的本土的生态美得到破坏。很多时候人们在建设农场园区景观时缺乏环保的意识,使得一些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了整体的农场景观的特色。还有,在农场景观设计时过于模仿,使得一些设计的元素与农场结构存在相似性,并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从而制约了整体农场的持续发展[1]。
1.2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而言,体现出经济利益以及生态利益等多个方面。很多时候一些农场的经营者由于缺乏一定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得缺少自身的优势。同时由于一些当地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存在。还有,在园区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指导,使得一些农场园区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以及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影响的农场园区的整体效果[2]。
1.3营销力度不够
农场园区景观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农场园区的经营主体而言,很大部分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并缺乏完善的市场影响观念,从而使得该农场园区的影响力不够深远。由于营销观念的缺乏以及专业的相关人员,使得一些营销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与精彩,营销渠道不够成熟与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园区的发展。
2农场园区景观创意设计的新策略
面对农场园区的发展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重视,并积极进行创意设计,来改善农场园区的发展现状。创意是指一些具有创造力的想法或者一些新颖的构思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种艺术的设计以及审美的功能。对于农场园区景观发展而言,需要加强创意设计,推动发展创意经济。同时创意农场需要在农业的基础上,对于农业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发掘,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创农场发展的新思路。关于农场园区景观创意设计的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整合不同资源的整合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设计的过程,应该考虑到历史文化、生态自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元素,需要做好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对于资源的整合是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规划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加强对现今市场的概况了解,并对当地的文化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对于不同的空间布局来说,需要对当地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既要做好水资源、建筑以及农业设施等多种物质景观资源整合,又要深入挖掘一些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合理运用,才会使得农场的特色得以彰显。
2.2创新设计方法与途径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其很大程度在于设计方法的创新,突破主题,加入不同创意理念的设计。农场园区景观一方面在于人们旅游与观光,另一方面在于做好服务的工作,这时需要一些创意的元素,来使得整体的农场更加有亮点。人们来到农场园区不仅仅是为了观光,而更多的享受一种舒适与惬意的精神状态。这说明农场园区设计时需要做好外在与内在的结合,通过一种景观来传达一种文化韵味。外在修饰在于不同的农场空间布局,可以通过色彩的搭配以及加入不同形状的石头、树木等元素;在内在文化的展示也是通过外在的修饰,并运用一些科技手段,使得外在的一些元素具有故事性,并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氛围。
2.3做好全面规划与定位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场园区景观的创意设计,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与管理,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体制,以及一定的营销策略,并做好合理的市场定位。农场景观的创意设计不仅仅体现在一些空间布局的独特性、文化氛围,而且需要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来突出农场设计的优势与特色。对于农场园区景观的消费者定位主要以一些游客为主,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完善整体的规划。
3结语
对于农场园区景观而言,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时代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强设计观念的更新,重视一些科技的运用,并加强宣传的力度。在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一些农场经营者需要加强创意设计,注重自身农场特色的开发,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职艺术专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新的历史时期,因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文化市场需求无法给予满足。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而对于诸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具有严重滞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是实践教学平台的欠缺,实践实训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这样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实际操作经验缺失;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产业经营和人文素养的匮乏,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摒弃。在设置专业课上,应有机的结合市场意识、操作技能和人文素养,将以往不分专业的素质教育中,没有密切结合产业需求的不合理的专业设置的弊端摒弃,通过诸多实践环节,如定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技能训练等,对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成为一专多能的文化创意人才,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环境。
2 高职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拥有创新型人才,能对文化市场发展需求最大化的给予满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产业,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集创意、技术和艺术于一体。注重创新是其根本的教育理念,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合创业、创造和创意理念。
2.1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填鸭式,而在班级管理上,是采用“集体圈养式”。“集圈养式”的管理,不求个性,只求共性,对整体利益过分强调。“填鸭式”的教学不求创意,只求经验,对知识的积累过于强调,这样不能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设置课程体系方面,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是局限在必修课上,则完全不适应文化创业产业下复合型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交叉性和跨界性,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却普遍匮乏,人才培养机制相对封闭、传统和单一。这样即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对创意人才的成长形成了阻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应通过跨专业、跨学科交流渠道,全方位的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如利用文秘专业的《社交与礼仪》和《外国文学》等,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文化礼仪。利用法律专业《知识产权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加强版权体验。利用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掌握营销技巧,加强文化体验,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为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夯实基础。
2.2 构建多渠道校际合作,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因为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人力、财力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普遍存在,使艺术设计专业也有着不均衡的发展,目前亟待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实训,倡导开放式教学,开展校际合作,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开展校际合作的方式,既能使师生的视野更加开拓,也能使一些院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能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造力。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即可使创造的技能得到锻炼,还能使创造的动力增强,同时使创意的构想更加丰富。这种跨校的合作,和专家之间共同对创意、经验和知识进行分享,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创造的乐趣。
2.3 开展人才创业型实践,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较晚,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规划体系。在产业链的两端,缺乏创意产品的经营者和创意的生产者。由此,更加凸显了我国高职艺术教育的弊端,即存在着严重的轻产业、重设计的问题。学生往往对作品的设计过于关注,而不考虑作品在市场的运作情况。一些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所设计的作品与现实脱轨,因为对消费者的感受不重视,而不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
在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制定时,首先应采用驱动教学,引入企业的真实面目,将封闭式教学模式打破,注重学生与市场接轨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如《室内设计》课程,可通过小组形式,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通过实地勘察,参与项目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掌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室内设计通常又分为住宅室内设计和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两种,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作为重要的观摩和休闲的场所,需要彰显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目前室内设计风格中,蕴含了现代式、欧洲古典式和中国古典式等诸多风格,对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体现。如现代式风格通常倡导的是造型简约、纹理自然的设计风格。
3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努力构建完善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培养更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成为一专多能的文化创意人才,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环境。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杨,王艳琦.高校艺术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 张杰.设计哲学的人文属性[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 朱瑞波.高校展示设计教学中儒家文化理念的扩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4] 梁瑾.浅析如何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J].电子测试,2015(24).
注: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2003A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并实现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已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是弱势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衡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1.发展基础良好
衡水市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品资源优势与产业比较优势明显。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2.基础设施完善
衡水市的交通设施完备,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大广高速开通,衡水已经融入环京津2小时经济圈,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3.政府政策支持
衡水市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政府从税收、人才、资金等各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政策扶持,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规划,培育龙头,这些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成果供给不足。
2.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机构或部门,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文化单位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市场范围还处于行政分割状态。
3.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政策环境: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资金、重点企业等方面尚需专门的政策。市场环境:缺乏行业自律,中介服务不足。知识产权观念较为淡薄,创意、创新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
4.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并且竞争力不强
衡水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规模小、水平低的初步产业化阶段,缺乏国际和国内市场拓展能力,这成为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肋”。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复合型人才匮乏。
据初步统计.衡水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讲,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二、加快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衡水市文化产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文化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依靠优势企业,培养文化产业龙头。内画博物馆、金音乐器、生态农业采摘园、武强年画等项目都具有进一步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潜力。鼓励优势企业深挖文化因子和产业特色,引入创意思维,建立完整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衍生品,增强文化集聚能力,采用与国内外创意、出版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文化项目、文化团队、增加与国内外同行的文化交流,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多元经营,发展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产业的集群,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存在高端与低端的类别设定。不管是哪类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存在改革、升级的问题。衡水文化产业也存在升级的问题,应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寻找发展机会,扩充文化内涵与产业内容,推动衡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集思广益,用创意凸显衡水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脑子”,缺少创意人才是制约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国内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力不够,运营形式相似、内容单一。
(四)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产业集团
在衡水推行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着眼市场、研究消费者,不断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发展园区,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和经济增长点。在衡水,老白干、鼻烟壶内画在国内外名声最响,衡水湖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最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要围绕这三种关键产业做文章。
(五)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强化产业智力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有效利用衡水市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对文化创意人员的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通过举办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创意文化节、博览会,开展“优秀文化产业园(企业)”、“优秀文化产品”评选活动等,激发创意人才的激情和动力。
音乐创意专业与其从业人员个人的音乐创造力、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创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它并非是一项可以量化的资本,而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音乐创意专业人才集其个人才智、创造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于一体的综合资源。资源与资本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可数,应该说,不可数的音乐创意专业加速了音乐专业的产业化进程,使音乐专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其自身的附加值,进而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在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发展的本世纪,音乐创意专业的发挥空间被进一步拓展。而与之十分不协调的现实是: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极其有限。事实证明,以音乐表演或音乐创作为专业的人才更趋于从事与音乐本体相关的工作,而他们恰恰是音乐创意专业中的稀缺人才。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是:缺乏具有音乐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音乐创意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需建立。
二、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一)音乐创意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从文化人才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音乐创意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
1.音乐专业能力。由于音乐创意专业是以音乐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因此,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对音乐专业所涵盖的理论作曲、音乐史、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响制作等各学科均能有所了解。可以说,音乐专业能力是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创新的技术基础。
2.调查研究能力。创新是音乐创意专业中的核心内容,其创新的内容并非是空穴来风,凭空想像而形成的。音乐创意专业人才的创新内容必须切合市场实际需要,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这便要求音乐创意从业者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每一位音乐创意从业者在做音乐创意项目之前都应当根据客户需求对市场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市场现状,研究市场信息,以此作为创新基础。
3.市场掌控能力。市场掌控能力主要包括:与客户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与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音乐创意专业人才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市场占有率。
(二)音乐创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现有的音乐创意专业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音乐创意产业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中开设音乐创意专业人才课程显然是缓解供不应求的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就高校音乐创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构建。
1.专业能力层次。专业能力层次主要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受我国艺术专业招生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初只具备少数几门的乐学科知识,而对本专业其他学科内容知之甚少,如,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很难涉足于民乐专业领域,声乐专业学生很难涉足器乐专业领域。这便造成了学生无法掌握到全面的音乐专业知识,也很难将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音乐创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广泛学习音乐专业中的各学科知识,使之具备全面的音乐专业能力。
2.综合能力层次。在综合能力层次的课程中,学校应当培养学生的媒介传播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各类文本写作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音乐资讯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应该说综合能力层次的课程内容是音乐创意人才开拓市场的基本保障,惟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有可能取得人才市场的认可,争取到最大的市场份额。
3.岗位实训层次。音乐创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应当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的同时,开设以实训为主的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实训课程并非一门突击完成的形式性课程,它应当是一门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都要持续开设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实训课程来开拓个人视野,积攒人脉,积累实践经验,以便其在毕业时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26-03
About the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Tianjin
LI Qiu-le,MA Zhen-lo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survey of the status of Tianjin, Shanghai, Hangzhou and other citi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ells about thesis from the government policy, industrial park positioning, market ecology, industry chai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ianj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o carry out deep thinking.
Key words :Tianj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ountermeasure; city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ternet :.cn
一、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一)创意产业现状
近来,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小巨人”等计划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2015年投资超过100亿元用来推行了近60项市级文化项目。同时,作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动漫产业,也随着政府政策的出台和滨海新区动漫产业平台的建立,集合了一批较有实力的企业与动漫人才,形成了一定集聚趋势,动漫产业在天津正逐步成为优势产业。
(二)创意产业园现状
目前,天津市级的创意产业园(基地)超过50家,涵盖了建筑设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科技研发、影视制作等多个领域。具体分布如下图:
二、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力度不够,政策还有待完善
创意产业与园区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这些部门的管理责任范围各不相同,如一些管理扶持资金申请,有些负责园区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等,导致城市优势文化资源不能更好的应用于创意产业,甚至在一些园区里还存在着交叉管制的现象,种种的矛盾在创意成果被产业园区中企业的应用别突出,这是阻碍天津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其他相关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二次融合及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难题,如认定发展成果的归属权等。从本质上看,反映出了政策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割出现争议。
(二)运营模式存在弊端且缺少适宜软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过程中一路走高的租金让一些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为了生存难免会沦为追求商业化甚至纯商业之流,对于这种原创力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软环境是避免于此的重中之重。艺术家及创意产业发展帮助政府和商家实现了“旧城改造”与土地增值、盈利的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艺术家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利益诉求。当创意园失去百家争鸣的创造活力而完全演变成一个手工艺品或其他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与售卖的大型商业化市场,创意园出产的创意变成了工业化复制的批量生产,甚至变成某些文化产品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十分明显的阻碍了天津市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缺乏原创支撑力
天津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创意产业,现有的产业内容仍集中在普通服务行业、广告及产业链下游加工制作的层面上,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原创支撑力,仅仅只是作为产业下层的基础工作并不能对天津整体的产业产生深程度的影响。同时,目前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园在市场反应和群众认知度方面显得略为平淡,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影响。从总体看,由于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支撑力,其在增长速度、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创意产出及对经济的贡献力等方面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四)产业园与市场脱节
天津市目前的创意产业园区由于市场选择机制不充分,没能从创意内容上进行差异化设计,导致过于单一的园区建设模式。同时,企业增长速度无法匹配园区的扩张速度,设施大量空置,产生空心化趋势,此外,园区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不能配合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消费要求的消费等级与其中的产业配置不匹配。
(五)缺乏稳定产业链,品牌效应不足
天津文化创意产业离高级乃至顶级的产业地位还有较大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缺乏文创产业研究的领军人物;其次,没能发展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品牌;第三,“城市名片”还未能建立。北京的798园区、杭州的国际动漫节等作为国内文创产业发达城市的“城市名片”,对城市整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天津没有形成稳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支撑,亦缺乏有支撑力、影响力的事件及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还不足以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一)国内外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
1.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之间需要更密切的协作
文化创意产业想要迅速的发展从而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首先就要看政府有没有在观念上对其重视、有多少重视,其次看是否合理运用各种公关政策扶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政府特别注意制定一些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个人扶持措施的实施,特别是英国还专门建立了可以全面收取社会各界意见的跨政府特别行动小组,只有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更密切的协作,才能摆脱单一的政策制定模式,从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就国内而言,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办公室”以市、区两级来协调全市的产业发展,通过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搭建了项目引导、产业集聚、人才开发及投融资等一系列平台针对性的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产生的分割混乱问题。
2.积极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尊重创意个体或企业,完善法律法规为其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保障其合理化经济收益,这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美国为了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和法律实施机制,更好的保护本国的版权产品和产业,积极加入了国际版权保护体系并推动达成了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还制定了《跨世纪数字版权法》针对性保护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相关的产品及产业。而日本不仅出台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还为保护互联网时代下内容创意著作权发明了避免复制的技术。在国内方面,发展较好的上海市《上海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等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对本市文化市场的覆盖式监管。
3.创意城市开发与创意产业发展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现代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在日本特别注重创意城市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结合,如东京、名古屋、横滨等城市都提出了以城市优势产业为中心,与文化创意产业并行发展的政策。而英国以伦敦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更是全世界“创意城市”的典型。在国内,上海、杭州等城市充分发挥创意城市开发与创意产业发展结合的联动作用,确立“设计上海”“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等的城市品牌。
(二)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深层思考
1.政府引导调控,创新管理机制
天津市政府主管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思路,创新出多元化的合作型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创意产业的多种管理模式,如与企业或是社会各界部门之间进行集团制管理,共同制定和完善符合天津城市特征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对管理及扶持内容、标准和程序实行公开化、透明化与规范化,为创意产业中企业、个人的成长及初期发展提供合理、适合的软环境。另外,政府还应当注重结合与市场调控,加大在土地政策、商业发展、投资融资及建立网络等方面的引导调控,让产业及产业园在“无形的手”的保护下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融合天津特色地域文化,确定重点文化创意产业
天津文化创意产业要寻找突破的方向和出路,抛开发展中的其他因素,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特色与定位,在天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哪些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而言是独具一格的地方,比如天津丰富的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伊始的外来“洋”文化与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发展至今的“民俗”文化,这是天津区别其他城市的特色标签;第二从天津目前的产业发展而言,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相对其他产业有自身的优势,怎样利用好现有产业中发展较好的产业优势,是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着重考虑的突破因素之一,利用优势产业带动整体产业进行错位互补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创意、生产、经营的上下游产业联动效应。一方面推动天津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层面来说,融合天津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二者相互促进,既保护了自身文化遗产,又同时填充了创意产业文化内涵,实现双赢发展。
3.合理定位产业园,丰富市场生态环境,进行差异化发展
天津目前的50家创意产业园中,有同质化现象出现,园区与园区之间有很多重合、重叠的部分,甚至不管适不适合自己就照搬似的发展其他成熟园区的模式,这样不利于园区之间的优劣势互补,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因为“一窝蜂”的发展同一个产业而导致其他产业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优势没有发挥优势作用,劣势而更加劣势。实际上,发展产业园应根据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状态,分析产业发展状况,对产业园进行合理定位,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只有市场生态环境多样化、多元化发展,通过行业信息与交流合作的平台,每个产业园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效应,也有利于带动产业园区创意个体、企业之间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4.扶持原创作品的生产并注重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原创”是设计之魂,文化创意产业更是深深依赖于此。鼓励扶持各级、各类企业及个人创作、推广优秀实际的原创产品这是发展原创、保护原创的前提,在这其中重点扶持其中群众接受度高的具有艺术创新性的原创产品,让天津的创意产业发展氛围变成“独尊儒术”与“百家争鸣”共存。还要努力增强原创及衍生品设计开发的能力,让原创人才、企业与推广平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循环,借此培育出一批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及企业,全面把握产业联系,构建产业自我良性发展的内生运作机制,从而逐渐形成原创、生产、推广的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形成具有天津风格的创意品牌,并加强其国际影响力。
5.充分发挥京津冀联动发展优势
通过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所知,文化创意产业是第三产业,因产业以“人”为本的本身模式,极少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都将其作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天津市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大规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不仅可以顺应现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全球发展趋势,还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及天津自身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一批高新企业、高校已在“中关村”这个平台上辐射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给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广阔的人才资源。同时,利用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制造中心”的定位优势,结合天津自身发展较好的动漫设计、工业设计产业,再加上地靠北京的“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厚市场资源,通过引入成熟的企业扶持本地企业,人才、市场资源互相流通、学习,让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充分发挥京津冀的联动优势,扩大品牌企业影响,建立天津的“城市名片”,帮助天津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突破现有瓶颈,发展到新的影响高度。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文化建设十大成就及启示[N].中国文化报,2012(11):10.
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我们在设计的理念上、功能上、语言表达和形式上都受到国外艺术风格的影响。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设计艺术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人类生存方式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思维、新理念,这使我们打破了过去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到的法则,固有的符号现象被解构,设计必须与时俱进。新的历史使命要求设计艺术专业要牢牢掌握发展方向,大胆进行理论研讨和设计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艺术的规律和理论体系,满足市场经济不同方面的需求。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94-1
一、广告设计创意的现状
广告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这些年创意也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但是与世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的广告创意相比,中国的广告创意略微稚嫩。所谓广告创意就是在广告创作的时候出主意出点子,是知识与智慧的结晶。通过很多作品的学习,我们深感创意是广告生存的灵魂,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商品的差别,以及不同载体的呈现都有所不同。
(一)广告设计创意在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形容每个行业人才辈出的现状,但是每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联系,他们不是单个的群体,也不是独立的一个分支,他们共融为一个社会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彼此之间是制约着前进,所以广告创意用在不同的行业当中,这种现状是我们每一个学习设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创意在不同载体呈现上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广告设计的创意表达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通过载体的呈现让消费群体了解明白创意中的含义与表达意向。然而,现在在国内广告创意的表达因载体的不同也存在着五花八门的问题,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在公交车体上会有女士美体衣的广告喷绘图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大众化的媒体波及范围是越来越广阔,形式表现也是别出心裁,公交车本事一个城市文明出行的标志,每天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在人们上下班等车的高峰期,倘若一副大胆模特与性感内衣的画面闯入人们的视线,不仅给文明城市带来一些不雅,同时也给广告的宣传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在国内广告设计创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有的地方需要我们后辈进一步改良。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现状:
首先,广告创意水平参差不齐现在在国内很多孩子学美术考艺术不是因为兴趣,只是因为艺术生在高考中文化课比别类同学低,就盲目的去报画班速成班,急于求成的进入高校,最后在从事的行业中基本功不扎实,设计不出好的作品,在美学方面知识欠缺,最后想出来的创意也不尽人意。其次,广告创意被模仿,抄袭过多广告创意中的“创”即是应使用具有独创性的主意,这种“主意”是别人未曾使用过。中国广告的创意抄袭,模仿也是屡见不鲜的,不管与自己所作设计作品的需求符合与否,看着创意好,就拿过来照搬,这样,不仅自身得不到进步,还会形成创作上的一种惰性,对原创者也是一种伤害与侮辱。
二、中国广告设计创意的未来
如今中国的经济在蓬勃的崛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扩大,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广告创意市场的比例将会越做越大。
(一)中国广告业未来呈现的发展趋势
中国广告业现正处于转折时期,回顾近年来广告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对市场、传播等环境变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品牌服务一体化”的公司逐步崛起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建立和发展品牌作为广告的最终目标,追求的是长期的广告效果,差异化的优势形成受到重视;广告公司的价值目标是把产品提升为自己的品牌。中国未来应该有全方位的品牌整合机构,把各专业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品牌服务。
2.市场将被分化开来
市场分化是广告公司发展的必由之路。每个广告公司基于专业化服务,都拥有自己立足的行业。专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鲜明独特的行业背景,从而也形成广告服务的独特性,因此寻找独特的细分市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广告公司未来将面临更多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没有一家广告公司能够彻底实现客户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纵观国际广告业合作潮流,广告公司在未来面对的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广告公司的合作有两种方式:
1.联合营销。是指具有互补性的广告主基于共同的利益,采取互相合作的营销方式,如共同广告、联合进行促销等等。
2.多家。现在的世界性大广告主几乎很少使用一家公司,而是充分利用业之间的竞争,以期得到最佳的广告方案。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