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业发展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旅游业;回扣;导游;“推-拉”理论

旅游回扣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阻力。旅游业的回扣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供给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等)为了销售产品,给旅行社和导游等各种名目的好处费,这部分收入既未如实入账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协定中公开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罪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论处。”显然旅游业的回扣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旅行社导游收取回扣已经成为一种“行规”。

一、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分析

(一)导游拿回扣的“推拉分析”

早在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对人口的转移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中,提出了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他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推拉理论主要是用于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笔者在这里将导游从旅行社向旅游购物商店转移的行为看作一种新的迁移表现。推拉理论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取其中一部分来分析导游带游客去商店购物,拿回扣的现象。

1、导游拿回扣的推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推力主要是导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导游自身素质低、工作职责所需。我国导游员报酬的构成是:少量基本工资或零底薪+回扣+小费,且导游不享受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导游服务是一种高智商、高技能的服务工作,它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脑体高度结合的工作。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导游作为经济人,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薪酬制度完全不能满足导游人员的需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导游人员只能靠拿回扣和小费。导游人员的报考条件低,且在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正规的培训增加其业务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导游与旅行社之间是委托-关系,导游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导游自身的素质。导游人员的门槛低,导致很多低素质的人员进入导游队伍,他们缺乏伦理道德,经常昧着良心把游客带进商店,赚取黑心钱。旅行社削价竞争,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其采取把损失转嫁出去的办法来弥补经营利润。旅行社向导游收取按旅游团人数计算的人头费,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还要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任务,旅行社的损失主要靠游客的各种消费回扣尤其是购物回扣来弥补。

2、导游拿回扣的拉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拉力主要来自旅游商品经营商。旅游商品经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促销自己的产品,采取非法回扣的方式,主动向旅行社和导游提供高额回扣,并且有些购物商店会按旅游车的座位数、在商店停留时间给予导游和司机一定的回扣,称为“茶水费”,或者赠送导游和司机一些礼品,以诱惑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导游拿回扣的推拉模型如图1所示:

(二)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

1、削价竞争。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是同质产品,旅行社与旅行社之间打的是价格战,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削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旅行社的利润,有些旅行社甚至以零团费、负团费接团,为了保证旅行社经营必要的利润,旅行社只能发给导游很少的工资或者不发工资,更有甚者,要求导游人员垫付团款,承担过路、过桥费用。近年来,导游带客购物,私拿回扣的现象被媒体频频曝光,旅游购物单位又推出“人头费”和“购物签单”,诱使导游人员带客购物。导游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带游客进店购物。

2、旅行社数量众多。旅行社只要交纳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即可以成立,门槛很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而我国旅游业的“蛋糕”有限,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旅行社收入利润率连续六年在3%以下,利润总额也从2001年的12.28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5.79亿元。我国旅行社数量从1996年的4252家增加到了2006年的18475家,规模扩张了4倍多。有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末旅行社的利润率还在8%左右,但到了21世纪的最近几年旅行社的利润率已经跌到了2%左右,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三)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

1、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对旅游产品并不了解,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促使了导游带领游客购物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旅游者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旅游地,不得不听取导游的建议与安排。旅游者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或者是图便宜,往往会在购物商店购买许多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才给了导游和旅行社赚取回扣的机会。

2、游客的有限理性。西蒙最早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概念,他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做出的决策。”“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的成本”(Stigler,1967)。旅游者往往由于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需的时间成本太高昂,而宁愿让旅行社为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做充分的旅行安排。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导游带他们去的定点商店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是否质价相符,就做出购买决定。

(四)旅游产品供应商竞争激烈

1、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不能适应游客的真正需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力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很容易被他人模仿,企业和设计者本人均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目前我国旅游商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缺少能代表当地特色、旅游景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又加剧了竞争,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的销售量,旅游产品供应商只能采取给旅行社和导游回扣的方法,让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

2、购物点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机制不成熟。在同一条旅游线中销售同类型商品的商店设置过多,在同一个旅游景区(点)商场设置过多,造成过度竞争,旅游商品供给过剩,为了招徕顾客,旅游商品经营者只能给导游和旅行社高额回扣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旅游商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也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他们竞争的结果取决于供应商与旅行社签订的书面合同或与导游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当前旅行社低价竞争,靠回扣补偿低价竞争的损失,导游无底薪或微薄底薪,靠回扣维持生计,旅游商品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旅行社和导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供应商必须迎合导游和旅行社的需求,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利益。

(五)政府监管不力

1、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职责上来说承担着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重任,各方面也期望他们在制止愈演愈烈的回扣风上发挥主导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向上级和公众说明本辖区内旅游管理和市场秩序良好,会对本辖区内出现的旅游回扣问题低调处理,而不公开公正处理。对于游客的投诉也是内部处理,受到投诉的导游也只是被扣分和罚款,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违法者和警示旅游者的目的。

2、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属于寻租行为的范畴。根据塔洛克的定义,寻租是指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并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甚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确实给寻租的官员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或获得了一定的享受。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使市场更加混乱。寻租是社会腐败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寻租现象的存在,使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执法不力,监管失效,从而使旅游回扣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旅游业回扣现象是旅行社、导游、旅游者、旅游商品供给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到的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没有达到“帕累拖最优”状态。旅游业回扣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

二、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回扣现象是由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导游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其机会主义行为、旅行社弥补其经营利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寻租、旅游商品经营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等共同引起的。旅游业回扣问题的解决已有很多文章给出了对策。其中,佣金是将回扣合法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使佣金公开化、信息透明化,旅游咨询公司的存在是必要的。借助媒体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佣金存在的合理性,从意识上接受“购物旅游”,使导游将带领游客购物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的一部分,按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很必要的。政府应严格监督,使整个旅游行业运作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塔克洛著;朱大可译.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鑫鑫,张秀娟.旅行社经营现状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9).

篇2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篇3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篇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到了2000年3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多万人。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2005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个亿接管了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2007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比2002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发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龙凤公司退出山经营权,6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随着2010新宁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985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

2002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国际旅游收入6.13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国际旅游收入5.69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篇5

从1994-2013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的变化来看,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我们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指标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涉及各个方面。笔者主要探究几个与旅游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因素,具体如下:

(一)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是我国居民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花费,考虑一个经济主体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它的总收入来反映,本文就以国内旅游收入来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将国内旅游收入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Y来分析其他解释变量Xi对其的影响程度。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自己可以随意花费的钱,不受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收入决定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可以自主决定消费的一笔收入,也是农村居民可以自由投入到第三产业的花费,是旅游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四)旅行社数:旅游业的欣欣向荣,必将促进许多第三产业的进步,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行社,也呈现出了一股繁荣之势。旅行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增多,酒店管理者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酒店的管理能力、基础设施等等。星级酒店的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对旅游业投入的钱的增减会影响到我国旅游业收入。但由于城镇居民生活的多样化,所以与旅游业收入的相关程度也是不确定。

(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农民们在旅游业的花费所占比重也是逐渐增长,通过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的数据统计,能够看出农民对于旅游业的关系程度以及影响力度。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

经分析,设被解释变量Y为国内旅游收入,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旅行社数X3、星级饭店数X4、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5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X6。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检验,从中得出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然后得出一些建议。

(二)建立模型

通过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所考虑的解释变量作简单回归,然后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的方程为基础,再逐个引入其余的解释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我们可以得到消除了多重共线性的计量经济模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说来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增加27.19648元。而星级饭店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将减少0.503342元,这说明了我国的星级酒店数与国内旅游收入呈负相关,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所以,星级酒店数的增加,已经不能再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酒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趋近于饱和状态,想要发展旅游业,需要相关部门控制旅游业的发展,并保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建议

(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收入对于消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能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保障力度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有能力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促进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建立农村生活的“安全网”

我国能够通过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手段,提高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减少对未来生活意外支出的预期,增加对旅游方面的支出。

篇6

1、旅游资源中知名度高的景区少

近年来,南昌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参与景区的等级申报。但是,高级别不等于高知名度,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有限,很多有极高价值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相比井冈山、瑞金的红色旅游资源,并不占优势。而且缺乏名山大川,优质的自然景观较少。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低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政府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资旅游业,社会资源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硬件设施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管理和科学规划

南昌市着手开展旅游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市的统一规划不足现象仍然很严重。主打“八一”品牌并没有形成一个链条,集聚效应较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4、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南昌市经济欠发达,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在人才引进上受诸多限制。这客观上造成了旅游行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级管理人员,缺乏高级别导游人员,涉外酒店的多数服务人员外语水平极差。一些景区服务人员、交通服务人员素质低下。

5、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部门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颇具优势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可以解读。宣传力度不强,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

二、南昌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发挥政府作用上,南昌市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用,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法律、人才支持和保障。加强服务意识,从全省着眼,用战略眼光发展南昌的旅游业,做全省旅游资源的整合者,拓宽发展思路,要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2)做好整体规划。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南昌市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旅游产业战略规划方案,以指导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防止盲目开发和不合理重复建设,保证旅游结构与布局的合理。在旅游扩展、延伸、优化、创新、精品化、系列化等多个层面上,开发产销对路的旅游休闲产品,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

2、树立品牌意识,做特色旅游

南昌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却缺少自己的品牌。而红色旅游是无疑南昌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关键是红色旅游,让游客了解并喜欢各个旅游景点。在旅游业发展中,突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赋予历史新的文化内涵,提升南昌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做南昌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名片。

3、增加旅游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对旅游的宣传投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南昌市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4、发展优质生态旅游

南昌市环境优美,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资源优势,更符合当前及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做大做强农家乐,完善市内到郊区的交通路线,市内到各县市的交通路线,形成交通网络,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拉动周边县市的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5、重视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针对南昌市缺乏旅游业人才,可以自己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引进力度,同时重视对景区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培训。尤其是导游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旅游服务的轴心。必须重视南昌市导游人员历史知识的普及,提升导游员的素质,杜绝“宰客”、强卖的现象。

6、做好旅游纪念品开发工作

旅游纪念品是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因而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开发旅游纪念品投资少,效益高,既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传播,又满足了游客的留作纪念的需求。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大,开发具有南昌市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印制各个景点的明信片、销售当地特色的食品和玩具等,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整个旅游产业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全功能上进行重新审视,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窗口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促进就业的富民产业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昌市政府2006-2011政府工作报告

篇7

一、引言

贵州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旅客人数,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全省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2.36%。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这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贵州旅游业的充分肯定和期望。旅游产业作为成长性很快的朝阳产业,抓住了将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立足省情,正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奇异的自然风光。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地带,年均气温15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贵州是山地王国,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 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2)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如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这些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3)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低,一些民族村镇的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许多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如苗族的“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织布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这些民俗文化,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香飘四海的茅台酒,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是我国名酒之冠,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5)区位优势。贵州在宏观区位上处于大西南中部,属近海的内地前沿,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同时,贵州在旅游区位上处于桂林、石林、九寨沟、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专业人才奇缺。贵州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信息化建设滞后。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贵州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各级政府大力扶持。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

(4)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挑战分析(Threat)

(1)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贵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2.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路和人才,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牌战略是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核心战略,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要想使贵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入手,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旅游景点深深积淀的文化底蕴,将之反馈给游客,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通过品牌与旅游的“联姻”,以人文资源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5.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提高旅游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上查询、预订和结算。

参考文献:

篇8

一、交通不畅与游客快行慢游之间的矛盾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六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连接线路、组合产品与输送游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高低,而可进入性是旅游产品构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不仅是联接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中心线索,而且是旅游产品能够组合起来的前提性条件。同时,旅游交通决定了旅游者的旅行成本及旅行时间,从而影响着客流的分布。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旅游者会考虑经济收入水平、出发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及所花费的时间来选择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都希望快行慢游。因此,一个没有良好交通条件的旅游目的地是不可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的。

河南虽然位居全国中心,有京广、陇海和京九等全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但是始发车并不多,特别是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洛阳和开封,开往各地的始发车屈指可数,常发生“游客进得来,出不去”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河南的形象。另外空中运输,虽然我们有新郑国际机场,但是国际航线较少,海外游客很难从空中走廊直接来到河南。而公路运输也不理想,通过多年的发展,虽然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地处偏远的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山区,均因交通不便而游客稀少。比如,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被列入世界生物圈的宝天曼风景区、栾川国家森林公园等,都受到交通的制约而不能快速发展。

河南的交通客运就总体而言已能基本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但在具体适用性上还存在旅游交通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交通的要求是舒适、方便、快捷。而许多地区运送游客的豪华大巴数量不足,车辆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城市开往景区的游览车少之又少。

二、旅游产品供给与旅游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资源、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 要部分,它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的类型。而旅游目的地所依靠的旅游资源具有定向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自身的数量、品位质量以及表现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供给的定向性,并影响着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服务设施多属于固定资产投放以后,一般情况下改动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旅游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消费方式、消费结构、人口特征变化较快,因此旅游市场需求结构是不断地在变化着,存在着多样化要求。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旅游者”,他们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出游态度更加灵活,出游行为更加独立。伴随着的散客化、个性化与商务旅游朝代的到来。这就使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面这一对矛盾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

河南是以人文资源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只能开展以文化为主的观光性旅游活动,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致使旅游者停留天数少、花费低,因此许多旅游者评价河南旅游是“白天逛山看庙,晚上回来睡觉”;另外,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而做为九朝古都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以及七朝古都开封和四朝古都安阳,还未真正地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其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状况;虽然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展生态、休闲、观光、度假等旅游活动,但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并且开发的程度很低,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即使开发的景区,也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区的开发缺乏科学性,许多景观和别的地区相同,内部也存在相似性,这就使需求的替代效应更明显,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并且景点内容比较单调,观赏性多、参与性少,设备不配套,综合接待能力差,不能满足游客“行、游、住、吃、购、娱”的全面需要。另外,人造景观,严重损害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形象。

三、大旅游、大产业、大联合与旅游产品结构、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

1998年,河南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是指构成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的一组行业群。产值一般相当于GDP的8%以上)。在”十五”计划中,又明确了旅游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是,要真正把河南的旅游业培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真正理解大游 的含义。大旅游的根本思想是旅游产业、多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发展大产业旅游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它包括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区域结构、旅游消费结构,从而形成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一致,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发展协调,旅游产业关联效应得到发挥的良好局面。另外,大旅游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行业之间要加强协调性。而实际上,河南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市民参与发展旅游的意识不强,行业之间协作能力差,特别是河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管理体系交叉重叠,主要旅游景点分属文物、旅游、园林、民委等部门,部门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旅游业的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协调、监控不力。大旅游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在区域结构上旅游热点高度集中,没有形成一个网络。我们主要依靠少林寺树立河南的旅游形象与品牌地位,形成了到河南旅游就是到少林寺旅游。在产品结构上河南仍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缺少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性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缺乏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河南是文物大省,古文化旅游产品一直是我们的主打产品,特别是“古、河、花、根、拳”是我们特卖产品,而从已开发的情况来看,全省至今仍未形成像西安兵马俑那样极具有吸引力的“拳头”产品。并出现了“四多四少”,即:“文物多、风景少;看的多、玩的少;古的多、新的少;死东西多、活东西少;在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旅游商品花色单一、品种单调、雷同,缺乏特色、质量意识不强,制作粗糙、质量低下,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旅游者的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在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和“娱”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旅游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

篇9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40 -02

一、锦州旅游业基础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明显

锦州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东端,东接“沈阳-大连”城市群,南临渤海,西连“京津唐”工业城市群,北依松岭山脉,它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连接东北内陆与渤海的黄金走廊,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辽宁省重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锦州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不可或缺的沿海开放城市、辽宁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正积极努力构建辽宁省沿海第二大城市,发挥沿海区位优势。

(二)旅游资源丰富

锦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类型多样,景观奇特,人文遗迹众多,各具特色。现有已开发的景区(点)33处,国家级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温泉旅游资源20余处。

(三)交通设施便利

锦州市位于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处,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交通体系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京哈、丹锡、锦阜、锦朝等多条高速公路及102线国道在境内纵横交汇,锦州与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等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城市群”,是交通部批准的辽西唯一一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四)宏观政策机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锦州旅游产业将引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旅游业作为锦州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应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品牌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旅游产业链,破解旅游发展瓶颈,加速产业要素聚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扩大旅游消费。

二、锦州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锦州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但在旅游产品的深度挖掘方面做得不够,旅游产品未实现品牌化发展,且缺乏高品位旅游产品和集参与、娱乐、知识为一体的多元化产品。首先,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滨海旅游还停留在传统式的观光旅游上,海空、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和渔村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者参与、体验互动的旅游项目少,滨海旅游资源旅游价值缺乏有效和深入的挖掘。其次,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此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创新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模仿、照搬的跟风现象,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合,缺乏具有地域垄断性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

(二)旅游营销定位亟待加强

良好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的重要砝码,而当前锦州旅游宣传定位模糊不清,宣传主体不鲜明,制约着锦州旅游业的发展。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是市场开拓和巩固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各地旅游目的地都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销、推广旅游产品,努力提升锦州旅游鲜明的总体形象,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广阔的客源市场。锦州市虽然也在努力做市鐾乒愫托传,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比较落后,城市旅游文化核心形象传播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极具潜力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东北亚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京、津、沪等国内旅游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广阔的旅游市场并未取得较理想的旅游经济效益。

(三)经营管理体制仍需理顺

旅游业除涵括餐饮、住宿、交通、景区、商业活动、娱乐体验等基本的旅游要素外,也涉及生态、环境、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相关领域,属典型的综合型产业。当前锦州在项目设立、产品开发、资金投入、资源保护、宣传促销未能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管理组织或指导机构。锦州市旅游委是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部门,但旅游经营企业相关的人、财、物都由旅游局的上级或其他部门管理,旅游局很难从全局规划、发展、指导和监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严重阻碍锦州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近年来,锦州旅游业发展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旅游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与旅游人才素质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服务中未得到有效推广,如现代化的交通引导系统,科学合理的旅游解说系统以及保障齐全的游客服务中心,没有科学地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其次,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服务质量较低。尽管锦州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已有很大改善,但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依然十分紧缺,行业高端精英需求十分迫切。

三、“十三五”期间锦州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篇1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于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再乐于接受那些“赶时间、看经典、拍照片”的传统套路,而是开始追求以文化积淀为核心的精致、休闲、优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讲究静、净、闲、悠的茶文化日益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读茶的文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兴旅游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茶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综述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就被人们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既是高雅悠远的上层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众文化。可以说,茶叶在某种程度上是连接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种生活、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关于文化艺术、历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饮旅游、新闻出版、医学保健的部分,还有关于茶叶品评、茶道操作、品茶环境的内容。它是我国各家优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发展完善着的中华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够与旅游业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可将产茶之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水人文情结深厚,在产茶地区多有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风光旖旎的诗意山水以及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例如,著名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自然风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设茶乡的过程之中,宜宾市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并被冠以“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生产基地以及“西南红茶及特种茶”生产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茶园风光。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吴觉农指出,高山地区多出名茶,这是因为高山之上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芬芳物质的积淀。例如,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连绵延续,整体地形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海拔落差比较大。此外,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区内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同时,宜宾市茶园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等地的土壤之中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产自这里的川红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拥有“板栗香”的特点。加之宜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茶文化历史悠远,茶产业初具规模,使得宜宾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起来。无独有偶,武夷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武夷岩茶、庐山清丽的山间风貌与庐山云雾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风光与西湖龙井茶等,产茶之地与茶叶之间无一不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名茶将产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发扬光大,茶文化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核心,带领游客在休闲轻松、亲近自然的旅游过程之中,静心体会茶文化之内涵,感受茶园自然魅力,体验茶叶产地民风民俗,学习鉴赏茶叶品质,实现提升身心修养的特色旅游项目。它是一种基于现代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项目。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茶叶品鉴学问、茶文化赏析等内容融为一体,旨在通过优质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展会、茶文化节庆,使得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光大。

2我国茶文化旅游现状

茶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新兴板块,以其独特的自然气息与人文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文化旅游的热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园、茶事、茶艺、茶俗等资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一,以茶园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备受游客青睐。我国茶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都位于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之处,这正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为依托的生态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温。茶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古今医学家证明拥有显著的保健作用,这些在《神农食经》、《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体现。饮茶活动可以帮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机能的恢复与提升,长期饮茶更可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这正与当前大热的生态保健旅游不谋而合。其三,以茶艺茶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不断涌现。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观赏茶艺表演,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茶叶冲泡、烹煮、品饮之中的深厚学问,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获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兴建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馆、茶社等文化交流场所,在为茶文化旅游增加项目、注入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茶艺一样,茶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开采出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资源。参与茶俗活动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化游客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层次,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讨交流会为契机的茶文化旅游推陈出新。我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于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产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重庆、成都、武夷山等地举办的茶文化旅游节同样成果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宽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3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历来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为各个文化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实现长足的效益增长。第一,设立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知名文化品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产茶地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构建不同的主题风格,借助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茶点为主题,开办茶文化美食节,推出一系列围绕特色茶餐饮的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消费;可以茶艺为主题,开展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国内与国际上的茶艺爱好者提供文化与技艺交流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创茶道精神之旅,让中外游客置身茶园之中亲身体验茶叶采摘的过程,在茶社之中切身体会茶叶品鉴的乐趣;可以文化特色为主题,设计专题旅游栏目,包括茶文化寻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业之旅、现代都市茶馆之旅、传统茶社之旅、茶园自然风光之旅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将茶叶产地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卓越的姿态呈现出来,提高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水平,同时帮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历史文化为积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叶产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关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项目设计中着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展现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将景区服务人员作为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媒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本地的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茶事、茶俗等民间活动,提高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产茶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则立足于项目内容的参与度与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茶叶生产地区的茶事与茶俗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戏等引入旅游内容之中,并让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同时,还应当积极吸纳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门的旅游项目,比如茶园自然生态游、茶叶保健休闲游、茶艺学习赏析游、茶叶制作工艺游、茶叶品鉴游等,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现出来,令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大好的茶园风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第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茶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各旅游单位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不断推出具备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媒介,积极打入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还可以通过盛大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公关推介活动、新闻会等,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茶产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游览线路,同时可以依托名人效应,邀请茶文化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或者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借助他们的效应来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将茶叶产地发扬光大,促进茶叶的宣传与销售,形成茶产地与茶产品之间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宣传,多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益,实现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对于传统的旅游行业来讲,如果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的模式。因此,本文简要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从而能够为促进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模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对我国的各种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总结和分析得知,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业的生产。在传统的旅游行业中,由于旅游者和服务者都对旅游行业的信息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因此旅游生产和开发方面往往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或者是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出现。然而,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这种现象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当我国的旅游业对某个地方的资源进行开发时,资源开发的消息会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快,因此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行业都能够及时地回应,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二是旅游电子商务使得旅游信息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快速传播,所以各个旅游行业的开发人员必须要及时地提高自身的快速开发能力,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电子商务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得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资源被开发和利用,而且可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的其他行业迅速发展,所以说旅游行业的管理内容非常多。传统的旅游行业中,对于这些内容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当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以后,进一步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很多旅游管理都采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对复杂的旅游项目内容进行管理,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旅游电子商务能够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很多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能够及时地处理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咨询、建议投诉等等,而且可以及时地对意外事故采取救援措施。

(三)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变。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人们通过网络这种模式来进行消费,面对面的交易方式正在逐渐地减少。因此,可以说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行业消费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都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旅游服务,而不用亲自去旅游企业的所在地进行办理,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服务;二是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很多著名的旅游企业开始崛起,因此人们在选择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每个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信息,从而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服务企业;三是人们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背景下,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通过现金支付,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交易,而且可以获得一些红包或者返利等,这些都是可以消费的方式。

(四)旅游电子商务对贸易的改善。人们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主要是购买旅游企业的服务,然而服务在购买方和提供方来讲,可能在理解上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旅游行业也是出现投诉较多的行业,而旅游者投诉退款的流程比较长,也比较麻烦。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对这种传统的旅游贸易模式进行了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了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就是说旅游人员不会在交易结束前将钱财直接转入到旅游企业的账户中,而是暂存在第三方的手里进行保管,如果旅游者对于旅游企业的服务满意,确认付款后第三方才会将钱转入旅游企业的手中,因此就很容易解决相关的问题;二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行业来讲,人们必须采用当面交易的方式,这种交易方式耗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而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善了这种传统的贸易方式,使得旅游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易。

二、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外在影响

(一)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各个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同时对他们的价格、服务和其他信息等都能够进行方便了解。所以,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这一方面来讲,旅游电子商务增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旅游企业为了更好地获取自身的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从而能够确保自身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在这一竞争的背景下,很多旅游企业都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二是旅游企业提高了对信息的利用率,旅游者可以通过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样,旅游企业也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能够获取用户的喜好,可以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更好地促进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旅游电子商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旅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旅游产业必须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使用电子商务时代,才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进行服务。因此,旅游电子商务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电子商务通过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使得旅游企业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二是旅游电子商务将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而且提供住宿、饮食和交通等服务,使得旅游产业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三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传统的旅游产业来讲,其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当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之后,传统旅游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结语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开始对旅游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我国传统的旅游业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本文简要论述旅游电子商务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会芳.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之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篇12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旅游联合化与一体化的加强,江西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2年至2009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6%;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9.8%,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江西作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低,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对缺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地区而言,其旅游产业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否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对明确这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极为关键[1]。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改进和提高。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多数学者是将旅游发展潜力作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来研究的。对于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类型的旅游产品发展潜力、旅游市场潜力等方面,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非常少,对于江西省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更是少有涉及。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几年开始引入定量研究。E.Canestrill(1991)等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应主要看它的发展潜力[2]。马勇 (1997)从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持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3]。此外,杨敏(2006)、曹新向(2007)、武传表(2009)、丁悦等(2010)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评价进行了探索,不同的学者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从评价方法来看,主要为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因子分析法等。[4]~[7]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区与江西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价。

2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区域旅游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和支撑,本文将这些保障和支撑条件,归结为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场供需双方作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客体,也必将对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区域旅游的需求潜力、供给潜力、潜力保障力、潜力支持力四大类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区域间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了43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潜力 评价指标

旅游需求潜力(A) 国内旅游人次数(A1)、国内旅游收入(A2)、入境旅游人次数(A3)、旅游外汇收入(A4)、近5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A5)、近5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A6)、近5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A7)、近5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A8)、近5年客房平均出租率(A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A10)

旅游供给潜力(B) 旅游资源品位度(B1)、旅游资源丰度(B2)、旅行社数(B3)、星级饭店数(B4)、星级饭店床位数(B5)、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B6)、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B7)、旅游企业人均固定生产原值(B8)、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B9)、每百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B10)、旅游院校数(B11)、旅游院校在校生数(B12)

旅游潜力保障力(C)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C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2)、人均邮电业务量(C3)、每万人卫生医疗床位数(C4)、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C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C7)、烟尘排放达标率(C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C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10)、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C1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C12)

旅游潜力支持力(D) 人均GDP(D1)、GDP增长率(D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3)、人均财政收入(D4)、财政收入增长率(D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D7)、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D8)、每万人专利申请数(D9)

2.2研究方法

由于评价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指标较多,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众多评价指标转化为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消除了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对每一类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 式 1) 。然后计算每类的均方差贡献率并将其作为各类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综合竞争潜力评价值( 式 2-4) 。

( 1 )

式中: F 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fi为每一个主因子得分;θi为主因子贡献率。

篇13

关键词:缙云山;旅游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不少学者对缙云山旅游业发展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如贺小群进行了缙云山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潘英武对缙云山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蔡洁等进行了缙云山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敬洪飞等的缙云山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研究等。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缙云山旅游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仍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旅游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发展。基于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缙云山旅游业发展进行较详细地分析,有助于明确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与措施,以提高缙云山旅游业开发层次,提升其旅游综合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区域是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风景区、白云竹海景区以及北温泉风景区。

、优势(Strength)(一)旅游资源优势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县境内,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起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内又设有缙云山风景区,坐落于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缙云山距重庆市中区约60km,距北碚城区约15km,总占地面积76km,平均海拔750~830II1,最高海拔1030m,森林覆盖率达96.9u,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缙云山同时是重庆市植物园所在地,与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缙云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旅游景点众多,分布广泛,集山、水、峡、泉、洞、石、林、寺、观于一体,具有巴山蜀水幽、险、雄、奇、秀的突出特征。

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越的温泉资源、良好的佛道文化养生资源以及众多的人文景观资源奠定了缙云山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见表1。

(二)区位优势

缙云山位于素有“重庆后花园”之称的北碚。北碚是重庆市著名的花园城市,199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是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区,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区;同时还是国家卫生区、国家环保模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重庆市优秀旅游城区。2003年,北碚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获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范例奖”。此外,北碚还是重庆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抗战时期,机关单位、社会名流、文化名人汇聚北碚,被誉为“陪都的陪都”。

9卷第9期俞亮源等:重庆缙云山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7全山体缺少瀑布、山泉、溪涧、水库等地表水体,少了许多灵气。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旅游项目少,缺少体验性的活动项目等是缙云山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劣势。

(二)旅游客源市场小,辐射效应不足尽管缙云山景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开发规划,加上长期缺乏资金以及营销观念淡薄,导致缙云山的知名度很低。

同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之一,缙云山的名气却远不及青城山和峨眉山,其旅游形象定位也不鲜明,不为世人所熟知。再加上缙云山景区仅具有观光游览功能,导致其客源市场范围狭小,缺少“回头客”。据调查,到缙云山旅游的多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居民,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天气晴好的时候游客就多一些。其中,45为北碚当地居民,35为西南大学的学生,10来自重庆除北碚以外的区县,其余极少的部分为外地游客。并且缙云山的游客多为半El游,基本不在景区过夜;景区接待的大多为散客,极少有旅游团光临。再者,景区各处健身梯道的建设,使得市民更多地是到缙云山登山锻炼,导致节假日及周末人流量较大,但为景区门票和相关服务的贡献却不足。

(三)特色发挥不明显,核心价值不突出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有三点: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其灵魂,也是旅游业的灵魂。缙云山景区已经开发了观光和科研价值,但是其文化、教育及启智价值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拥有1600余年历史的缙云寺和温泉寺、500多年历史的绍龙观和禅岩寺,以及白云观和多处民国历史建筑、伟人故居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同时,其佛道养生文化、历史人文资源都是景区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景区解说系统不完善,这种无形的资源未得到有形化,没有展现其文化内涵,从而不能加深游客对缙云山的识别和记忆、不能树立清晰的旅游形象。

丰富的植被资源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而景区独特的温泉资源和佛道养生文化资源则是缙云山的核心资源,为缙云山打造“中国养生文化名山”和开发核心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对缙云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却还处于游览观光的低级阶段,并未将休闲养生游和度假旅游作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使得缙云山景区的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缙云山景区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第一,目前的开发项目只处于山门这一块,对景区西南部的关注与投入不足,使得景区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第二,景区用于开发、管理和保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景区门票收入和政府拨款,而景区内交通、住宿、餐饮和旅游商品等旅游服务的收入则很少。这导致用于景区保护、资源开发、广告宣传和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资金紧缺,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经济效益。第三,景区缺少环境保护标语和应有的环境治理措施,对游客的宣传教育不足,使得景区内部分景点垃圾随处可见。第四,由于管理不到位以及保护、修缮资金的缺乏,出现如缙云古寺香火不旺、建筑多有破败之处以及文物建筑荒废、年久失修等问题。第五,缙云山景区与区外的白云观、绍龙观和北温泉景区形成独立单元,各自独立发展、独立经营,缺乏一个大区域的广泛合作和有效管理。第六,广布山麓与山腰的农家乐、度假村和酒店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它们的大量涌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但也导致了景区用水高峰期的缺水现象。从水文资料分析,供水不足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将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市场营销缙云山风景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颇负盛名的“川东佛教圣地”,出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景区目前的旅游宣传不足,导致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都不高。通过调查发现,整个景区周围以及北碚城区范围内都很少能见到风景区的宣传广告和招贴画,除了交通道路指示牌以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宣传性资料与广告了。并且,景区营销手段单一,没有自己专门的旅行社和网络系统,也不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或进行联合促销;营销手段陈旧,景区门票价格单一、不灵活、无针对性;没有专业的营销队伍开发市场。缙云山景区缺乏整体的策划包装及整合宣传,没有自己突出的核心价值品牌和竞争优势,使得本来很具备市场前景的旅游体系未能得到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假Et经济”的发展以及成渝经济区的联动发展和“西三角经济圈”的逐步实施,都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五个重庆”的提出、“一小时经济圈”的快速推进、“两江新区”的建设、“中国温泉之都”的成功申报,都为北碚区缙云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资料来源:缙云山风景旅游休闲区规划LS]和作者调查所得。

此外,缙云山的旅游交通方便快捷,风景区紧靠212国道、渝武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重庆市二环高速公路出口、嘉陵江航道,还有襄渝铁路、渝遂快速铁路穿境而过。景区距重庆市核心区60km,距北碚城区15km,有北碚一一缙云山旅游专线大巴直达山门,缙云山索道直通山门,各处健身梯道也可通往景区。规划中的三环高速可将北碚提升至“--/b时经济圈”范围内,轻轨六号线、地铁一号线也在建设之中,可使主城各区直达北碚,使得缙云山旅游交通日益畅通,可进人性极强。同时,嘉陵江小三峡、金刀峡、金果园、胜天湖、磨滩瀑布、偏岩古镇等6O多处人文、自然景点以及雅舍、老舍故居、烈士陵园等100多处文物景点,还有在建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十里温泉城等均位于北碚,有利于其旅游资源优势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竞争力。

(三)市场条件优势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具有特别丰富的旅游资源,它正在将旅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成为重庆新的支柱产业。缙云山位于重庆市西北,是重庆市旅游规划北线的重要节点,是重庆市北大门的绿色屏障和主城区附近的天然氧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养生度假游、生态观光游、温泉疗养游等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同时,缙云山与嘉陵江小三峡、合川钓鱼城一衣带水,形成了良好的客源市场互补优势。依靠重庆市旅游发展的良好辐射效应以及北碚区内旅游资源的互补整合优势,缙云山景区未来将形成与北碚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静观——金刀峡探幽访古休闲区、水天城时尚运动休闲区、龙车寺佛家文化生活体验区、歇马生态农牧生活体验区等五大特色旅游片区客源互补的优势。此外,便捷的交通也为都市核心区以及周边地区游客的流入创造了优越条件。

二、劣势(Weakness)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缙云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水文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极大的科学考察、观赏和教育价值。但是,部分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首先,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几乎所有景点仅具游览观光功能,其参与性、娱乐性、文化性都未得到开发和体现,存在开发层次不高、仅停留在观赏层面的问题,也因而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景区东部,位于景区西南部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一些历史名人故居未得到修缮与开发,历史文化内涵未得到深层次发掘,出现开发利用“头重脚轻”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缙云山旅游的发展。再次,8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网址http://xbg]xt.SWU.an2011年9月四、威胁与挑战(Threat)(一)外部竞争21世纪,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就北碚地区而言,本区景点的不断开发,势必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来自周边地区如合川钓鱼城、大足石刻等景点的外部竞争也必然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内部忧患

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还要看到景区内部存在的问题。由于政府主导的旅游业发展存在一系列机制与管理问题,使得景区建设与开发投入不足、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没有自己主打的核心资源优势品牌和核心旅游产品。这导致缙云山景区旅游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其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无法形成良好的外部竞争优势。

五、缙云山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观光游向度假休闲游过渡观光游是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活动。而度假游是利用假日外出、以度假和休闲为主要目的和内容、进行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活动。与观光旅游等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度假游具有以下特点:目的地相对固定;更加强调休息;在一地停留时间较长;回头率较高;无需导游陪同;对娱乐设施要求较高。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时,观光旅游开始发展;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度假旅游逐步兴起。200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到2008年超过了3000美元,2O10年增长到4400美元。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人均年收入已突破9000元;2009年重庆人均年收人为6527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l_9万元。由此可见,观光游向度假游的转变已经进入发展期,以度假休闲为主的客源市场将非常广阔。缙云山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环境资源、空气质量好(空气负离子浓度达到1000~2000个/cn13,是重庆少有的几个空气负离子含量如此高的地区)¨,且是离主城区最近的天然氧吧;是开发“森林浴”、森林保健、森林养生、森林探险的极佳地区。

此外,道教、佛教的养生秘笈,温泉资源的养生功效都极大地丰富了缙云山的核心价值。因此,深度开发其独特的体验价值,增加休闲娱乐设施,提升其体验性、休闲性和娱乐性才是景区的创新点所在。

{二)科学宣传促销,打造核心品牌缙云山拥有优秀的旅游资源,核心价值资源突出,但是广告效应不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运用营销策略打造“缙云山——中国养生文化名山”的品牌,提升其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广告效应,举办佛事节庆活动;接人互联网,设立旅游网站;与旅行社、酒店合作以多种有形方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手段、多层面的科学营销进一步确立缙云山在市场中的品牌魅力和广泛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