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生银行前景

民生银行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生银行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生银行前景

篇1

民生银行是中国上市银行中由民资主导的公司,人们寄希望于这家企业能够体现民营企业的顽强、信用与高效,很可惜,他们说得比做得多,在诚信与效率方面均没有显示超出同辈的水准。

2009年11月,迫于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压力,民生银行进行H股IPO融资,彼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对外郑重承诺,在未来三年之内不再进行股权融资。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面对国内银行的再融资潮直率地对外界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我们怎么张得开口?”只要有人接盘,融资再融资就说不上是丢脸还是光荣。董文标先生说的丢人是指银行的盈利模式丢人,基本上走的是盈利靠信贷扩张、存贷差,增长靠规模扩张、风险靠资本市场与政府救助的路子。

不到一年时间,董文标先生对他人所有的批评都应验到自己身上,他撕毁了自己对市场做出的口头承诺,并且以低价定向增发激起了小股东的冲天怒火,证明中国的银行没有办法离开圈钱、做大规模、增加总资产、再圈钱的套路。

中国银行业受到严格的行政制约,一方面享受体制内的利差,一方面被剥夺了信贷定价权与创新的尝试。

民生银行在严格的行政制约下生存,不论主要股东是不是民营企业主、资金性质如何,这家银行所受到的监管与其他公司国企同样的行政色彩浓厚的监管。对于自食其言的再融资,董文标将责任归咎于监管层的不近情理,“是监管部门逼的”,如果不融资民生银行将无法满足监管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开展业务。

早在2001年12月,董文标就在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成立5周年庆典上表示,银行专门做做存、贷款很愚蠢,作为中国内地惟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控股的商业银行,其经营必须闯出自己的路子。这就是建立前台和后台、后台服务前台、而前台全力以赴服务企业,也就是通过客户经理服务制,为企业提供授信、投资理财等服务。

直到现在,银行业的特色仍然不鲜明,各家银行处于同质化竞争当中,从2000年到2009年,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复合增长率达到50%以上,上市金融机构路径规模壮大并不值得炫耀,不过是信贷疯狂扩张的另一种说法。

民生银行风险极大,“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很难实现,在现行税费体制下,对中小企业过多的贷款必然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与风险的大幅提升,名为商贷通的短期贷款被认为存在巨大风险。民生银行不可能因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税收优惠,换句话说,这家银行前景莫测。

一方面受到政策的严厉挤压,另一方面民生银行却展示出民营企业让的狡黠与不诚信,受到市场的严厉质疑。主要包括,与主要股东企业之间的关联贷款挥之不去,而其中一些大股东的明显存在操纵资本市场获利的嫌疑。

篇2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银行业改革领域一直走在前列的民生银行,始终积极探索和实践经营模式转型和产品服务创新。目前,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民生银行也在持续发力移动金融,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自2012年开始,民生银行就果断试水移动金融,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移动金融服务,带来手机银行业务的高速增长,到今年7月客户数已突破1600万,在股份制银行中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小微移动金融领域,民生银行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保持了在银行业中强劲的竞争力,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手机银行业务高速发展

早在三年前,民生银行就敏锐地捕捉到移动金融市场机遇,开始重视移动端建设,大力布局移动金融。

2012年7月,民生银行正式推出手机银行不久,该行决策层即明确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战略并进行系统规划,要求全行上下协同、开拓创新、快速抢占移动金融制高点,为民生银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供保障。

记者也注意到,民生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战略时,也把手机银行业务放在重要位置。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曾表示,为大力布局互联网金融,民生银行在持续发力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的同时,始终以“打造客户首选的移动金融和移动生活服务平台”为目标,不断创新手机银行产品和服务。据了解,今年就相继推出指纹支付、IC卡转账、外汇买卖、工资等特色功能以及医疗挂号、易到用车、流量充值等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拓展支付应用场景,以创新产品来驱动战略的顺利执行。

一步先,步步先。民生银行2012年手机客户数100万户,第二年大增至550万户,第三年突破1300万户,截至2015年7月11日的最新客户总规模已跨越1600万户。同时,其客户交易活跃度领先同业平均水平,继2013年跃居手机银行交易量首批突破万亿行列之后,2014年全年交易量再上新台阶,达到3万多亿;今年只用半年多时间,也即7月13日,其手机银行渠道处理交易金额超3万亿,达到上一年全年水平。

七大原因导致市场份额迅猛增长

在参与主体日益多元、竞争程度渐趋激烈的移动金融领域,民生银行在短时期内为何能实现赶超。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以下七个因素。

一是战略上高度重视。民生手机银行推出不久,决策层就明确大力发展手机银行战略并进行系统规划,这为该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投入上加大力度。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变换频繁,同业竞争愈加激烈,要想领跑行业,赢得更多客户,需要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创新。

三是构建完善的产品体系。在产品体系建设上,民生银行采取客户细分原则,围绕其重点战略业务和不同客户群体特点,打造相应的专属手机银行版本,继个人版手机银行面市后,又陆续推出小微版、企业版、信用卡版、直销银行版手机银行 ,2013年还推出了微信银行、短信银行,形成了银行业最为齐全的移动金融产品体系。

四是独创丰富的特色功能。民生手机银行不仅具有账户查询等传统金融服务,还打造了个人手机银行网点排号和预约取款、跨行账户管理、手机号转账、二维码收付款、网购扫码付款、自助注册客户小额支付、信用卡跨行自动还款、信用卡在线办卡等业务。

五是推出众多便民服务。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银行除了提供银行服务外,还应为客户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医疗服务为例,民生手机银行客户只需滑动指尖,就能在线预约挂号、咨询医生,确保到医院后能及时取号就诊。据记者了解,民生银行新推出的手机银行医疗服务涵盖全国一千多家重点医院,成为目前业内手机银行医疗服务覆盖面最广的银行。

六是持续优化客户体验。为抢滩移动金融市场,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手机银行和拓展客户,如果客户体验不好,客户即使开通了也不会使用,因此客户体验已成为移动金融竞争的重要战场。

七是探索新型营销宣传模式。在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民生银行积极探索特色营销模式,全面立体开展手机银行宣传推广。

持续发力小微移动金融

在银行业探索创新上,民生银行一直居于领头羊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在小微移动金融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堪称行业范例,也助力其在业内保持一贯的强势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民生银行负责网络金融和小微金融的相关部门协同一致,根据小微客户的结算特点打造小微版手机银行,推出众多专属服务,如工资、公私账户集中管理、贷款在线申请和签约、自助偿还贷款、大额汇款、回单验证等。

篇3

董文标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之一,他的“中国本土经验与国际最佳实践相结合”的改革创新理念、“提前十年想、提前五年做”的战略转型远见和“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转型发展目标在中国银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民生银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引领了中国银行业商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超常规发展的带头者

1991 年,在河南省银行管理学院任副院长的董文标调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任行长,短短两年时间让郑州交行总资产从2 亿元增长到40 多亿元,跃居郑州银行业老大,创造了“郑州交行奇迹”;其后,董文标调入交通银行总行任执行董事,接下来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并出任第一任董事长兼总裁;1995 年,董文标受到中华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先生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首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任筹备组副组长。

1996 年1 月12 日,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经叔平担任董事长,董文标被任命为副行长。从成立到2000 年,民生银行的发展并不很顺利,资产规模增长缓慢,不良贷款增加很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赢得了从股东到管理层广泛认可的董文标,在2000 年4 月成为民生银行第三任行长。

董文标担任民生银行行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发展战略调整。民生银行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行业,包括电力、电信、路桥、航空等行业和这些行业的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因为这些行业都是大企业,信用非常好,贷款风险很低。在当时的状况下,可以说这是民生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战略选择:走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在这个战略定位下,民生银行几乎所有资源都向规模扩张倾斜。几年间,民生银行在激励机制、风险管理、产品服务等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以适应这个战略定位。在这个背景下,从2000 年开始,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创新异军突起,快速跃居股份制银行前列,成为民生银行首次腾飞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董文标推动民生银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一线员工的创利积极性,实现多劳多得,同时还建立充分的保障机制,增进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就任行长之后,面对高不良贷款这一中国银行业的世纪难题,董文标开始在中国银行业率先推行独立授信评审体制改革,迈出了授信评审独立化、专业化的关键步伐,从而消除了巨额不良贷款产生的土壤。使得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在中国银行业率先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水平,打破了中国银行业高不良资产的魔咒。战略调整到位、机制优势发挥、独立授信评审,再加上2000 年2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了40 亿元的资本金,这些都使得民生银行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实现了高速健康发展。到2006 年,民生银行总资产从2000 年的600 多亿元增长到7000 多亿元,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奇迹。

战略转型的先行者

虽然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董文标并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银行的高速健康发展,依然是采用粗放式、外延型的传统银行业增长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增长将难以为继,必须向集约式、内涵型的现代银行业增长方式转变。因此,2006 年7 月就任民生银行董事长之后,董文标开始考虑民生银行的转型问题。从2007 年开始,董文标又推动了民生银行全面的调整转型,向着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

董文标认识到,针对传统客户,首先必须摆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模式,通过提升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来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认同,这就需要实行专业化经营。因此,2007 年下半年开始,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首家启动了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把高风险的公司业务从传统的总行─分行─支行“两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事业部“一级管理、一级经营”。虽然一开始受到了各界的广泛质疑,但是董文标用数据和业绩证明了事业部改革的成功。几年来,民生银行各事业部在专业化经营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让广大客户充分享受到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依托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各事业部在风险控制、贷款定价、中间业务收入创造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民生银行业绩持续提升的重要基础。

事业部改革之后,民生银行的支行不再从事公司业务,这也为董文标接下来推进民生银行的分支行转型奠定了基础。2008 年,董文标意识到中国近5000 万户小微企业蕴含着银行服务的巨大前景,决定全面进军小微金融服务这一蓝海,不再从事公司业务的支行成为民生银行全面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平台。面对传统小微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的世界性难题,董文标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小微金融服务理念,开创了一套全新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并进行持续升级,成功的破解了“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从2009 年2 月全面进军小微金融服务到2013 年9 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 亿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2 万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将近170 万户,贷款不良率只有0.52%。民生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上的成功不但引起了同业的效仿,也使得小微金融服务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董文标为中国银行业开创了一条小微金融发展之路。

篇4

对于转型的目标,银行业界认识也很一致,那就是通过转型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银行,这既可以选择一个目标银行作为参照系,也可以用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衡量,其中,资本回报率(ROE)/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ORAC)是关键指标。在民生银行,我们把建设“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确定为转型目标。

对于转型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设定清晰的转型路径并稳步推进以实现转型目标,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做法,也取得了不同的成效。

民生银行是中国银行业转型的较早实践者。2005年,民生银行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时代全面到来将给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颠覆性挑战,必须未雨绸缪,及早推进转型。从2006年开始,民生银行主动推进转型,先后进行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和事业部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作出了全面进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蓝海的决策,并提出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客户定位。

进入2010年,民生银行转型的成效开始充分显现。2010年和2011年,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净息差水平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等重要财务指标均居同业前列。

笔者认为,银行转型并不是在某个业务条线或者具体操作层面进行调整那么简单,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战略调整来实施和实现。过去几年来,民生银行精心设计、周密规划、大胆推进,从管理模式、风险偏好、客户定位、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调整,确保转型路径清晰,向着“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的转型目标稳步迈进。

以管理模式为突破口

民生银行把管理模式变革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在中国银行业率先启动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和事业部制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高度同质化,各家银行都通过传统经营方式进行客户争夺和市场竞争,银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客户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这种状况的形成,源于中国银行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国的银行一直按照总―分―支行的块状体制来管理,分行和支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业务都做,什么业务都不精。民生银行的转型就是从打破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始的,以此来实现运营专业化、改变服务同质化。

2006年初,民生银行启动了公司业务集中经营改革,在半年的时间里,把246个支行的公司业务上收到分行的176个行业金融部,支行不再从事公司金融业务,初步形成了行业规划、市场定位、专业化团队、专业化营销和专业化评审。

在此基础上,2007年9月,民生银行全面启动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把地产、能源、交通和冶金等高风险的公司业务由支行―分行―总行“三级经营、三级管理”的体制变为事业部“一级经营、一级管理”的体制,通过专业化运营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2009年2月,民生银行开始全面进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全国300多家支行都成为主要服务小微企业的窗口。2010年之后,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深入推进,管理模式的调整也开始提上日程。

针对广大的小微企业群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行业特点和在某些地域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域特征,去年3月,笔者提出,民生银行要加快小微专业支行的建设,为行业和地域集中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化服务。今年,民生银行每家分行将拿出3家-5家支行进行小微专业支行建设试点,在全国建设大约100家小微专业支行,这将是支行管理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管理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的水平相应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民生银行逐步调险偏好,率先进入“中度风险”的客户领域。

提升风险偏好

民生银行调险偏好,把主要贷款对象从传统的“贷款安全港”客户群体向“中度风险”客户群体转变,变防范风险为管理风险。

世纪之交,巨额不良贷款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成为很多国外主流媒体报道的大标题。1999年末,成立不到四年的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达到了7.92%,虽然远远低于国有银行,但是也让民生银行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当时民生银行感到,首先要保证贷款的安全,然后才谈得上发展。

2002年,民生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率先建立独立授信评审体系,通过授信评审的独立化、专业化运作来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实行风险隔绝,通过独立授信评审把中度风险和高风险的企业和项目排除在贷款对象之外,仅向风险很小甚至基本没有风险的“贷款安全港”企业,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发放贷款。

不到两年的时间,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到1.5%以下,资产质量率先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

但是,随着风险防范战略在银行业的推广,各家银行对 “贷款安全港”企业的争夺日益激烈,导致银行基本丧失了贷款定价权,虽然贷款风险较低,但是贷款收益也很低,并且这些“贷款安全港”企业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最低,一旦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了,利率市场化了,这样的“贷款安全港”企业将首先离开银行体系,对银行经营模式形成较大冲击。

面对这种趋势,与管理模式的变革同步,民生银行逐步调险偏好,贷款对象从传统的“贷款安全港”企业逐步转向“中度风险”企业。笔者提出,要变防范风险为管理风险,通过有效的管理风险,能够从“中度风险”企业群体中挑选出低风险的企业作为服务客户。

2008年初,民生银行正式成立地产、能源、交通、冶金四大行业金融事业部,对于这些传统上被认为风险较高行业的公司业务实行事业部经营,依靠专业化运作来管理风险。2008年到现在,虽然上述行业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但是依靠事业部的专业化运作,民生银行的这些行业贷款的不良率始终很低。截至2011年末,四大行业贷款不良率分别是:1.72%、0.54%、0.26%和0.20%,通过有效的管理风险,传统上的较高风险业务实现了低风险的发展。

同时,民生银行从2008年起逐步进入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民生银行实现了对这些客户群体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到2011年末,民生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9%;小微企业贷款2325亿元,不良贷款率只有0.14%。

经过几年的风险偏好调整,民生银行逐步建立起管理风险的文化,并率先进入了其他银行不愿进入的“中度风险”领域,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在保持较低不良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贷款定价能力。2011年,民生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7.16%,净息差达到3.14%,均高居上市银行前列。

迁移客户定位

与风险偏好的调整相适应,民生银行也调整了目标客户定位,从大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零售高端客户转变。

2000年之后,民生银行把目标客户定位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行业及其关键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几年下来,民生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已经是大型国有企业。在同业竞争中,民生银行维护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

到2009年底,民生银行把将近7200亿元的公司贷款投向了6500多户企业,其中,4300亿元左右的贷款投向了不到2300家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机构。无论是从信用风险集中度还是从核心客户的流失风险来看,这种客户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2009年初,在公司业务事业部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当年下半年,民生银行董事会确定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客户定位。

2010年和2011年,民生银行进行了大力度的客户结构调整,一方面把新增的贷款资源主要投向目标客户,另一方面逐步调整原有的客户结构,退出一些不符合民生银行客户定位的原有客户。

随后,民生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9年末,民生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888亿元,占对公贷款的比重43%;民营企业贷款客户4249户,贷款客户数量占比65%。到2011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842亿元,占对公贷款的比重达到60%;民营企业贷款客户数11353户,贷款客户数量占比达到84%。2009年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8亿元,贷款户数3.2万户;到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25亿元,贷款户数将近15万户,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从大约5%上升到大约19%。民生银行在两年新增贷款3222亿元的基础上,民营企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新增3830亿元。

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生银行对于民营企业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有着更高的贷款定价能力,这种客户结构调整正是民生银行贷款定价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因素。

但是,民生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并非利用其短期资金需求而一味提高贷款利率。比如:如果小微企业是民生银行的长期客户,有着很好的信用记录,贷款利率可在原有基础上适度下浮;如果小微企业客户把结算账户开设在民生银行,每年的结算量达到一定规模,贷款利率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度下浮。

民生银行的服务策略是,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与客户共同成长”。

2009年底,民生银行提出民营企业战略的“5515”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民生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5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球500强,50家民营企业进入亚洲500强,100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500强。根据这个经营战略,民生银行相继与400多户大型民营企业和高成长性民营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战略民营企业客户提供“金融管家服务”,并通过“上市直通车”等投资银行服务帮助高成长性民营企业走向资本市场。

开发特色行业

调整了风险偏好、确定了目标客户之后,主要为哪些行业的客户提供服务、如何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在经营策略上,民生银行从主要开发支柱性行业向重点开发特色行业转变;从“什么业务都做”的全能型服务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化服务转变。

以往,民生银行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行业作为主要的服务行业,各分行都选择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行业中的大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渐渐我们发现,当地的支柱行业不一定就是我们的目标行业。进行行业选择时,还要充分考虑行业的主体企业特征、金融需求特征、金融竞争程度等等,往往是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支柱行业进行激烈竞争,很多前景广阔的行业却几乎没有金融机构关注。

同时,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不断提升,我们发现,很多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行业,规模并不算小,但是金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以水产行业为例,仅是养殖和加工两个环节,年产值就超过1万亿元,而银行对该行业的渗透率还不到40%;服装产业链的年产值在1.3万亿元以上,大量服装生产企业、销售商户却得不到金融支持。针对这种情形,民生银行决定进军特色行业金融服务。

2011年四季度,民生银行分别在昆明、青岛和厦门联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举办了翡翠、渔业、茶业三个特色行业的金融论坛,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未来几年将分别拿出几百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2012年,民生银行把服装、物流、水产、茶叶、石材等行业作为重点发力的特色行业,并根据这些行业主体企业是小微企业的特点,把特色行业金融服务与小微专业支行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专业金融服务促进这些行业的产业整合,提升整个行业和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特色行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就建立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既保证了业务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的整合优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伴随着事业部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小微专业支行的全面建设,对于目标客户,民生银行从“什么业务都做”的全能型服务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化服务转变。

对于绝大部分客户来说,金融需求或者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很多,但是很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是银行所擅长提供的;即使银行自己提供了这些产品和服务,客户满意度也不高。民生银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核心就是要解决客户服务的专业化问题,也就是通过专业化运营,为客户提供自身最擅长的、最能够满足客户生产/流通过程某个环节的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所有服务都由自己大包大揽。

各公司业务事业部是民生银行专业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小微专业支行的建设,也是要为具有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篇5

社区银行前景广阔,而围绕社区银行展开的激烈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事实亦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市场定位,很容易转化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突然被叫停之后,近日,监管部门终于发放了首批社区支行牌照,这其间,经过了半年的煎熬和等待。 据悉,此次社区银行牌照的发放中,民生银行是最大的赢家,有700多家社区金融店获得了社区支行牌照,但仍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雄心勃勃的一万家社区银行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浦发银行紧随其后,也获得300多张牌照。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多家社区支行获得牌照。业内人士称,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小区金融驶入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社区银行前世今生 何谓社区银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介绍:“社区银行”概念发源于美国,本意指的是规模较小、经营地域狭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以存贷款为主)且依赖“关系融资”技术的银行。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国内所指的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机构的整体属性,而只是关注对社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本身。 西部某银监局农金处人士亦表示:我国的社区银行分类区别于国际上通行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从服务方式、服务范围上进行界定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差距大,社区金融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情况的确如此,社区银行概念的金融门店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便百花齐放,尽管定义争论不休,但阻挡不了各种服务方式的“社区金融服务站”“金融便利店”“驻人式自助银行”“便民服务站”“社区金融超市”和“理财超市”等“一拥而上”呈现在市民面前,有银行员工提供服务的,有外聘人员看守的,有卖理财产品的,有提供保险产品的,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事实上,在民生银行“爆发式”的“圈地运动”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数年的社区金融服务的探索。2012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会〔2012〕190号)出台,各省联社先后开展了“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的相关组织工作,从东部到中部到西部,各省农村信用社努力消除金融空白点,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深入到了乡镇直至偏远的居民点,很多农信社还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村级“便民金融服务点”“挎包银行”“流动银行”“村周银行”等等接地气、顺民意的社区金融服务方式。天津、山西尧都、浙江绍兴、宁波等地方的地级、县级农村金融机构的便民服务点几乎覆盖了当地所有的乡村,真正做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和部分城区的社区金融服务上默默耕耘数年,但是,最终是民生银行在社区的“跑马圈地”将社区银行的概念包装成了“眼球”新闻。 正是民生银行对社区银行的规模化推进,使得社区金融服务在概念、理念和关注度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引爆了商业银行在社区金融服务中的对决,角逐日渐白热化,各类金融机构现身其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异常活跃。截至今年3月末,民生银行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突破3000家。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上海农商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和宁波银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己本土银行的优势,坚守一隅,当仁不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步步为营,不但使区域内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几乎达到了每村一个,让村民脚不出村就能办理常规的存贷款业务,同时,也把触角深到了自己的“软肋”――城市社区。上海农商银行计划在今后三年,全面实施250家社区银行网点的改造,将营业网点由业务操作中心转变为营销和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网点产出;广州农商银行已在番禺、华南新城、花都等地开设了多家微型社区理财中心。 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也倚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迎头赶上,放低身价,“屈尊”社区,用各自的路径积极探索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前述银监局人士认为:“社区金融服务应该允许更多形式上的探索,农村地区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和城区的社区银行都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是社区金融服务的不同形式。”

群雄割据归于理性 曾刚表示:“不管概念上如何去判定,对社区银行关注度的上升,反映了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普遍加大了对零售银行业务的拓展力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推进,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议价能力和获利空间受到较大削减,亟需拓展新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零售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也开始迅速显现。更多的银行试图介入小银行的传统领地,拓展所谓的“社区银行”服务,则成为很自然的战略选择。 正当各类银行机构在社区金融服务的领域中“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之时,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以下简称277号文)。通知要求,在支持中小银行转型社区普惠金融的同时,本着“鼓励和规范并举”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建设,厘清相关规则;并要求此前部分银行设立的“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按照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 简而言之,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社区银行的设立明确了态度,对相关事宜进行了规范,具体指出社区银行分为“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无人”模式必须自助,有人值守的社区营业网点将需要申请牌照。 浙江某农村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该行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城区业务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大银行回归县域、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深耕”城区的多重压力下,该行希望通过设立社区银行等便民金融服务点,增加城区客户的黏性,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但是,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租门脸、搞装修、买设备之后才发现,一个符合277号文的有人值守社区银行的牌照,经过了3个多月也未得到批复。对此他表示了理解:“合规的社区银行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的,监管部门审慎处理可以理解,因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社区银行也是新概念、新业务。” 不可否认的是,277号文之后,社区金融网点进入了实施者和监管者理性思考的“静默”期,市场从“”转向了观望状态,发展趋于平缓。 曾刚认为,理性的思考是必须的。从对美国社区银行的观察来看,社区银行由于业务模式单一,拓展非利息收入的能力有限,分项比较来看,除传统的储蓄账户服务收费外,在信托收入、金融市场收入、服务收入以及证券化收入等方面,社区银行业务的贡献力明显较弱。因此,尽管社区金融服务是符合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但也绝非一个能在短期内轻易获得巨大回报的领域,是需要巨大投入且冒一定风险的战略选择。 直至近期才大规模发放社区银行牌照,应该说是监管者对于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深思熟虑和审慎监管。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可以说是众多的股份制银行用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倒逼了国内社区银行的规范和监管的跟进。” 赚钱还是赚吆喝? 目前,各类名目、五花八门的“社区银行”物理网点遍地开花,各种装潢、不同服务的社区银行出现在乡村、城市。社区银行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下,从农村的“便民金融服务点”到城区的“社区银行”,社区金融服务的方式呈现出“百花争鸣”的趋势。 由于城区良好的经济优势和客户素质,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区是目前社区金融服务角逐的“黄金地带”,各银行对在城区设立社区银行的热度远高于农村。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城市居民在经济实力和教育素质上均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凝聚客户,对于商业银行占领核心区域、瞄准核心人群、吸收存款、培养客户黏性是一本万利的商机。早点设立社区银行,就早日划出了势力范围。”于是,民生银行豪气冲天地提出了“三年内建立一万家社区银行”的豪言壮语,光大银行曾计划2013年内推出200家社区银行网点。 但是,社区银行的扎堆也容易带来恶性竞争。目前,社区银行瞄准的大多数是城市的高端人群和高端商圈,这意味着对社区银行的租金、装潢和人才的高要求,背后都是成本的增加,总投入并不低。而且,各社区银行的服务模式、产品种类等等并没有太大差异,如何找到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合适的盈利模式并持久发展,仍是需要观察的。 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随着金融脱媒的推进,物理网点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高端客户、推广产品,现在很难断定,毕竟,成本较高的物理网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点还是包袱,近年来一直有争议,因此,社区银行前途难卜。 以小搏大农信抢先 尽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都把热情投向了社区金融,但是,支持小微、扶助地方毕竟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和强项,曾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因受外部条件的制约,‘社区银行’的确是其现实的战略方向,事实上也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他说:“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小银行,包括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在内,大都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客户,业务模式相对传统,更依赖重视客户‘软信息’的‘关系融资模式’等等。”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社区金融服务有天然的优势。 事实证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小做微的方向很容易成为进入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上海农商银行是较早发起设立社区银行的金融机构。2010年5月18日,上海农商银行在徐汇天平街道正式启动“金融便利店”建设,到2012年末便在全市开满100家。 上海农商银行侯福宁行长透露:该行的金融便利店通过延时、错时服务和“人工+自助”服务,形成“您下班、我营业”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对接社区,共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截至2013年末,全行101家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合计193亿元,受理发放零售贷款合计57.6亿元,销售理财产品167.5亿元。 对于监管方面,曾刚提醒:“对监管部门而言,应把握风险管控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应有序推进,对社区银行网点扩张实施适当的准入控制,既防止局部市场的过度竞争,也有助于控制现行模式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则应考虑社区银行网点的特殊性,适度提高监管的弹性。建立与普通网点有差异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为银行的创新与战略调整提供更灵活的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建议:“我们在监督体系的建设可以部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特定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社区银行的监督管理体系。此外,政策偏向是农村社区银行存在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在推动力,需要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优惠力度。”

篇6

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渤海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是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中的杰出代表,获得 “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奖项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手机银行前景广阔。民生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这方面建树颇丰,双双荣获“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为应对行业巨变的冲击,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出创新举措,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走在行业前列,双双荣获 “最具创新力银行”奖项

粗放式以量取胜的发放信用卡模式已经过时,在产品创新、活动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成功之路,因而双双荣获“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对于银行业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当下银行业面临的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宏观经济依然低迷,传统行业的不良贷款继续增加,银行面临利润下滑的窘况将成为常态;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利差不断缩小,利润增幅减缓;随着政府对民营银行全面开闸,新兴民间力量注定会成为旧有格局的“搅局者”。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小贷、社区银行、P2P等新兴金融服务主体,正在不断地向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渗透和包抄,逐步消解银行的客户基础,银行旧有的经营模式遭遇挑战。

但时常来说,危就是机。为帮助银行业更好地应对时代的巨变,国家已在政策上给予了银行业一定的松绑,银行业的束缚逐渐被打破。

6月24日,国务院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银行资金成本由此下降,从而刺激信贷有效增长。

再往前追溯,6月16日,交通银行收到央行《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做好交通银行深化改革工作的通知》,其深化改革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交行率先试点破冰,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这将为银行业注入一股活水。

银行本身也积极求变。在多种因素的倒逼与冲击之下,传统银行实际上已经行走在变革的大道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示,现在我国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模式,才能成功应对挑战。

各家银行都在竭尽所能,寻找新的业绩突破口,成效也是冷暖自知。《投资者报》一直关注银行业发展的每一步变化,积极在市场中寻找勇于革新并卓有成效的银行,希望它们的经验能给重重压力下的银行业带来启迪。

为此,“《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聚焦巨变时代下银行如何革新这一重大视角,对国内银行经营能力、服务质量、业务发展、创新举措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客观公正地评选出20家最佳银行。

最具投资价值银行

宁波银行、平安银行

在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反弹、利率市场化的多重夹击下,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业绩下滑早有预期,但是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最先开始转型的银行逆势增长,成为市场整体低迷中的一抹亮色。

今年一季度,宁波银行以16.6%的利润增速领跑同行。而在不良率方面,宁波银行已经连续五个季度没有上升。

在券商分析师看来,宁波银行盈利增速超预期,影响利润的关键指标也在纷纷好转,公司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基于此,宁波银行荣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投资价值银行”的奖项。

去年平安银行净利润实现30%的增长,成为股份制银行中增长最快的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1.38%,高于市场对于银行业的预期,成为《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投资价值银行”的获得者。其中,平安银行在不良风险方面整体可控,存贷款都在稳步增长。

此外,平安银行业务转型加速。例如持续利用综合金融的优势,重点部署同业、投行、小微等业务领域,同时持续稳步推进大零售发展战略。中小企业线上平台“橙e网”注册客户29.59万户,较年初增长35.40%;个人客户手机银行“口袋银行”目前拥有639万客户,较年初增长18%。

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

渤海银行、工商银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传统银行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

作为全国股份制银行中在互联网方面表现突出者之一,渤海银行一直不遗余力地搭建“互联网+”战略网络,并借此不断赶超同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奖项。

今年4月份,渤海银行推出了“好e通”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是渤海银行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与智能银行之后在“互联网+”战略上布下的又一个关键棋子,直销银行的推出带来了更智能化的操作和更优秀的用户体验,将助推渤海银行“互联网+”战略模式的转型升级和整体服务品质的全面提升。

在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在今年3月份正式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

工行的“e战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融e购”电商平台,对外营业14个月时间,注册用户已达1600万人,累计交易金额突破1000亿元,交易量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工商银行也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互联网金融银行”的奖项。

最具改革力银行

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交通银行可以说是上半年内最受关注的银行之一,期待已久的银行业混改大幕即由其揭开。交通银行由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改革力银行”奖项。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将12条混改举措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国有股仍然要占控股地位,现有股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民营资本、员工持股等内容;第二是深化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包括三项内容,即用人薪酬考核机制的改革、建立发展责任制和建立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第三是经营模式的转型和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都要转型和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作为股份制银行的龙头招商银行如今正在进行第二次转型。2013年初,田惠宇担任招行行长之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对内部部门架构进行调整,并确立了“轻型银行”、“一体两翼”等战略。4月份,招商银行也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迈出了“混改”第一步,由此招商银行也获得了《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改革力银行”。

最具创新力银行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

为应对宏观经济低迷、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出创新举措,中信银行、浦发银行走在行业前列,双双荣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力银行”称号。

在零售等传统业务的转型与创新方面,中信银行一向积极主动。2014年行长李庆萍到任以后,对大零售战略、二次转型下了很大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银行也加强了零售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薪金煲”、“房抵贷”、网络贷款、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产品相继推出。

浦发银行也不断在业务创新上下功夫。早在2012年,该行就将移动金融等电子银行服务列为全行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在业内率先从战略上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例如,信用卡业务被称为该行“最具互联网基因”品牌,2014年高达35.71%的发卡量让同业望尘莫及。

今年7月7日,浦发银行还正式对外推出“spdb+”浦银在线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串联和整合浦发银行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立足整个集团,打造与线下无差异服务的全新“线上浦发银行”。

最佳小微金融银行

北京银行、华夏银行

小微企业成为眼下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市场,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小微金融银行”奖项。

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北京银行探索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合作模式,并从全行战略层面,创新推出小微企业“四单管理”,即单设机构、单列计划、单独管理和单独考评,确保小微贷款顺利实现。

目前,北京银行为1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累计为近3万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200亿元,占北京市场份额的1/3,位居同业领先水平。

华夏银行也是一直立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规模化和专业化金融服务。例如,2010年7月份推出的“商圈贷”,创新多种担保方式,以信贷业务为切入口,为商圈内的小企业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华夏银行推出了“年审贷”。顺应互联网时代,华夏银行还推出了“平台金融”,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电子金融服务。

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

光大银行、广发银行

粗放式以量取胜的发卡模式已经过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各家银行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光大银行信用卡应时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活动创新和服务创新,赢得了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

2014年年报数据显示,光大银行信用卡全年新增交易金额7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6%;时点透支余额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36%。由此摘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广发银行信用卡也一直以创新和市场细分领跑于中国信用卡市场,因此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创新信用卡银行”奖项。

截至2015年,广发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近3500万张,新增发卡量同比增长近四成,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广发信用卡注重创新,推出车位、购车大额分期业务;充分利用电商、微信平台加强与客户互动,更关注客户体验,与业务转型前相比,营销合作商家的数量、营销活动都增加了50%以上,“广发日”、“逢双有折”等系列活动为持卡人带来了多元化的增值服务。

最佳手机银行

民生银行、建设银行

随着移动金融需求的大爆发和大释放,移动金融快速发展,作为其核心代表的手机银行前景广阔,各银行纷纷布局移动金融领域。

去年,一共有10家上市银行公布了手机银行用户量。股份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增长率明显高于四大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量均实现翻番。

自2012年民生银行试水移动金融,该行手机银行业务就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到今年7月客户数已突破1600万,在股份制银行中遥遥领先。特别是踏入2015年,民生银行还持续发力小微移动金融,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保持了在银行业中强劲的竞争力,由此摘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奖项。

在2014年上市银行年报中,有7家银行公布了手机银行交易额。其中,建设银行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其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额均是最高的,分别达到了30.42亿笔、7.38万亿元,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长155.1%、101.35%,因此同为《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手机银行”获得者。

最佳普惠金融银行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

对银行业来说,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个发展新机遇。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普惠金融银行”奖项。

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农业银行历来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在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有效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大力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提升对农民的金融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认真做好商业化金融扶贫工作,保证最弱势群体享有金融服务权利。

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发展也不错。邮储银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强化风险管理,注重信息技术,践行促进金融平衡发展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5年5月底,全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万亿元,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3万亿元,为800多万农户和1200万户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担当起“三农”金融服务生力军与县域小微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最佳电子商务银行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电商的蛋糕已越做越大,银行业在各种压力、动力的作用下亦开始试水电商领域,工行的融易购,建行的善融商城等银行电商平台陆续上线,两者双获《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佳电子商务银行”奖项。

2012年6月18日,建行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上线。对国有商业银行转型互联网金融却有“开局”的意义。与天猫、京东等电商的B2C模式不同,建行分为两条路径:企业商城的B2B模式和个人商城的B2C模式。上线三年,建行善融商务平台累计入驻商户超过5万户;2014年,善融商务全年累计成交额近500亿,交易笔数超过200万笔。而如此漂亮的数据来源于建行积累了大量商户基础,同时融资产品丰富,可给入驻商户提供便捷的供应链融资。

此外,2014年工行推出的“融e购”当年全年交易量突破300亿,短短一年时间就进入了十大电商之列。数据显示,被工行称为互联网转型三大平台之一的“融e购”电商平台的交易额数字已经累计突破1000亿元。根据工行方面所给出的信息,理财产品、汽车、信息消费、3C数码是“融e购”平台中消费量最大的几个领域。

最具竞争力区域性城商行

南京银行、重庆银行

城商行由于船小好掉头,在银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双双获得《投资者报》第二届最佳银行评选之“最具成长性城商行”奖项。

南京银行去年盈利56亿元,同比增长25%。今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24.86%,盈利增幅领衔16家上市公司。

篇7

国内金融市场的重大转折

首先,工行上市A+H上市模式的制度创新,不仅为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新尝试,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合作推上了新水平,此外,在发行中大规模引入A战略配售、引入绿鞋机制、在A股发行中引入分析师大会形式、创造性地解决境内外信息的同步披露问题、在H股采用预披露机制等规则的推出都给内地及香港证券市场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其次,工行上市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两个重大转折。一是意味着银行业的市场化或商业化基本完成。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四大国有银行又占有绝对的地位及份额。因此,随着中行、建行、工行的上市,特别是工行上市的完成,意味着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来巩固及发展这些成果。而国内银行业改革的深入,同时也标志着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向纵深发展;二是工行上市意味着国内证券市场的重大转折。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仅是清除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些障碍,而并没有改变上市公司质量。工行上市将促使国内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大盘蓝筹股票时代已经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近30年持续增长,深厚的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日益增加的富裕阶层,为大盘蓝筹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持。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资本市场行业改革的序幕,2006年开始的股票全流通为我国大盘蓝筹股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保、保险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资本的加入,会使股权结构逐渐进入多元化时代,有利于大型国企转制公司,提高公司治理结构水平。从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以来,有些大盘股票表现明显落后市场。而规模巨大、实力强大、成长性良好是优质大盘蓝筹股票的主要投资特征。工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基石,其估值和定价对于证券市场走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行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超过了7万亿,存款超过了6万亿,资产规模带来了规模效益,特别是在银行业,规模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在大规模技术投入上的分摊成本比较低。工行的资产规模大,丰富的客户资源,不仅带给它坚实的存贷款业务基础,而且随着盈利模式的改进,可以给它带来相关中间业务的收入,譬如短期融资券发行业务、资金托管的业务等。从个人客户来看,工行有1.5亿的国内客户,1.8万个营业网点,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内银行,庞大的网点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非常密集,这方面可以带来业务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带给它更多交叉销售的机会。规模优势为它未来收入结构的改善,为盈利不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工行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定的混业经营的架构,但受到分业监管体制限制,市场份额目前还是比较小,非银行业务这一块盈利还很低,可以说工行在这一块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但是随着未来银行收入结构的提升,国内银行综合经营的步伐逐步加快,工行凭借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网络优势,会为其综合经营的开展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按照国际惯例和公司发展前景,预期工行的合理估值区间在3.80元以上,长期来看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而且,鉴于近期银行板块在香港和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交通银行自H股上市后,股价已经上涨了100%以上,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工行的预期以及证券市场整体估值空间的提升。对比A股市场,由于很多大盘蓝筹股的P/B尚不足2倍,工行上市后必将提升沪深300、上证50等主要指数的估值空间,指数的长期走势值得进一步看好。

整体来看,最近一段时间,A-H股之前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香港、纽约股市的大涨必然带动整个A股市场的走强,港股和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港股的大涨主要动能来自于大盘蓝筹品种的走强,而对应的那些有H股的上市A股也存在估值提升的要求。工行的A-H同步发行意味着沪港两市的估值将趋同,这样或许将刺激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优质银行股的估值水平提升,并对估值尚处于低位区域的其他品种也有着积极的提振作用。

现在很多大盘权重股的估值不高,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随着今后越来越多的大盘股上市,特别是以A+H的模式同股同价发行,由此产生的比价效应会对那些股价低迷的大盘权重股产生刺激作用。

篇8

作为一个企业,银行需要保障的是不允许犯错的大众财产。可是银行自己怎么保安全?怎么才能把自己锁进保险箱,历经各种磨难都岿然不动,面对各种诱惑都持之以恒?

对外,银行要抵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严防外部恶意攻击和恶意贷款;对内,银行还要防止企业蛀虫。

信息化能助银行一臂之力。

风力来源: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是银根紧缩还是银根放宽?国家经济政策的哪怕些微调整,也会引发各个行业的连锁反应,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还记得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之后,由于各大银行被要求收紧钱包,一批行业企业只好将贷款方向转向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由此抢走了不少国内银行的用户,并借以打开了国内市场。国内各商业银行见此情况,也只能望洋兴叹。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上半年,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指引》,对商业银行的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对银监会的相关风险监管措施进行了规定。由于《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导致许多以房贷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遭受打击,尤其是上海、杭州一带的商业银行。

在银行所要承受的政策风险中,货币风险首当其冲。货币风险包括汇率变动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政策带来的风险。对从事外币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汇率的变动将对外币的业务收益产生影响,而人民币的升值更是会直接影响存取款比例。利率风险则包括了前文所提到的银根紧缩。要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与此相关的还有政府对其他行业的政策,比如国家对某些行业的紧缩政策,或者优惠政策取消,都会使银行对这些行业用户的贷款造成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种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人们更加难以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而由此所带来的存贷款风险等,使得借贷双方都很难十分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贷款的风险就被放大了。

其次,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也会将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大。如何降低政策风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政策变化的预见性,事先预防,事后及时修正。在市场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假若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必然带来银行决策的盲目性,从而产生银行风险。

他山之石

因为每个国家的金融政策各不相同,因此国外银行应对政策风险的手段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似乎借鉴意义不大。比如由于国内外利率管制程度不同,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就无法与国外所采用的系统保持一致。在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利率就像一个魔方,其多维、立体的参数设置和组合,在打通银行及相关混业领域、连贯各产品方面发挥着灵活的作用。在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作为最核心、最重要的交易要素主要体现在价格功能。但国内现阶段,利率是一种金融管理工具。按照人民银行的利率管理办法,对于各种类型的存款或贷款,利率要求都不尽一致,特别是针对部分种类的存款和贷款更有特殊的规定。这些都造成了国外的经验我们不能照搬,要走自己的道路。

避风高招

1. 政策风险无法避免,但可以依靠对政策走向的准确判断和事后的处理降低损失;

2. 银行应该增强对宏观形势反应的灵敏度,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落实,更多地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做好行业分析;

3. 信息化不能为规避政策风险作预防,但是可以辅助银行收集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让自己的企业更灵活,更能适应风险变化;

4. 一旦政策果真影响到了业务,别无他法,尽快调整流程、工作内容,降低政策风险带来的伤害。

风力来源:无法评定贷款企业的信用额度,使得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崩塌的德隆系拖累了不少银行。上海、湖南、新疆等地的众多银行曾对德隆系公司发放过大量信贷资金,随着德隆系的崩盘,这些信贷资金将陷入难以收回的处境。据银监会调查,全国金融机构对德隆系的贷款总额在百亿元以上,其中仅一家与德隆关系密切的银行对德隆系的贷款就有几十亿元。

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呆账坏账过多是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银行金融改革的主要障碍。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相关问题。

调查分析发现,一方面银行要承担体制所遗留的问题,如国有银行必须担负支持地方经济运行的职能,使得他们过多地承担和充当了地方政府财政“金库”的角色,很多政策性贷款应运而生,银行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另一方面,面对一个没有背景的企业,银行又没有充足的手段判定其贷款偿还能力,使得贷款风险加大,甚至有贷出去收不回来的风险。

专家认为,银行信贷风险分如下三种:第一,银行与企业之外的环境风险。这种风险超出银行的控制范围,即使对于最安全型的借款人而言,这种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第二,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银行对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借款者的风险和质量类型做出错误的判断,即逆向选择;同时有能力履约的借款人故意毁约的风险,即道德风险。第三,银行内部风险,即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针对一笔新增不良贷款,总行难以区分不良贷款是由分支银行草率行事造成的,还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总行作为委托人,期望付出既定的工资且只愿承担最小化的风险,是风险规避者。分支行是对信贷风险负有责任的人,它往往表现为风险中立者。

目前,银行系统一般采取定额薪酬,导致激励不足。分支行在审贷和监控贷款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相对有限,也没有足够的动机在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信贷交易的内部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周期性,在我国突出表现为信用观念的缺失、金融体系演进的特性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些又加剧了不良资产的新增。

一般而言,银行的努力只能使后两种风险降低。银行可以通过加强客户识别和严格监管等信息方面的努力,也可以通过信贷合约和机制设计等激励手段来降低风险。

他山之石

由于在“不对称信息”市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里茨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尤为严重。因此,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避风高招

1. 遵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导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2. 建设高质量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信贷风险分析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条件;

3. 采用工作流技术,实现法人客户信贷业务及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控制自动化;

4. 收集信贷及相关业务信息,为各层次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分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5. 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将风险控制、管理的侧重点由原先的贷后宏观分析转移到贷前微观控制;

6. 加强同业沟通,推广银团贷款。

管理风险

风力来源:某些利欲熏心之人,钻政策或管理的漏洞,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2001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前行长许超凡、余振东、许国后,于1993年至2001年间盗用资金4.83亿美元;2003年12月,中国银行前行长以“”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12年有期徒刑;2005年1月,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支行被查出有逾8亿元客户存款失踪,支行分理处主任高山携巨款潜逃。一个小小的分理处主任卷走数亿元,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各个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许多严格的内部规定。一般来说,提取5万元以上现金就需要进行审批,超过30万元就需要支行主管行长审批,超过50万元需要支行行长审批;提取百万以上现金,就超出了支行级行长权限,必须由上一级行主管行长或主管部门审批。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上的巨大漏洞。

这些金融案件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无不数额巨大。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不善,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其中之一――银行内部管理风险。

银行内部管理缺位并不仅仅只是指以上的经济违规。它有以下的表现形式:第一,银行机构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银不分,有时候执行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简单的分级管理,缺乏激励机制、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导致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差。第二,治理结构的确立需要一段过程。目前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中,国有股已经不处于控股地位,但地方政府照样向银行派出整套的干部队伍。多头决策、相互掣肘,导致股东和董事会形同虚设。第三,内部人员控制不严密。对关键部门及其高管内部监管不力,此类问题在中国银行系统中依然存在。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命脉,而商业银行当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内部管理风险影响着国民经济。怎么办?

这就要求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断的管理深入,建立有效的内外部监管机制;建立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在全行建立以总行为核心和管理机构、各分行为责任中心的统一管理、统一控制,合理调配企业资源的调控机制;建立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立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实现良好的内部管理。

那么,信息化在其中可以做什么?信息化可以借助技术的手段,加快以上目标的实现,从而降低由于内部管理引起的风险。

他山之石

美国混业经营在金融监管方面正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传统的手工检查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金融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

避风高招

1. 加强集中管理,明确岗位机制;

2. 建立统一平台,加大审核力度;

3. 从人制到制度制,用信息化保证制度的执行。

外部风险

风力来源:银行交易系统被非法入侵,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时被窃取或篡改,以及账户被他人盗用。

前段时间,美国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用卡资料泄密事件,原因是一家为银行处理信用卡系统资料的公司发生资料外泄,导致包括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多家国际信用卡组织受到牵连,全球超过4000万张信用卡资料被黑客窃取,近2.5万名中国客户受到影响。这些资料包括持卡人的姓名、账户号码等。凭借这些偷来的资料,黑客就能制造伪卡,大肆刷卡。

2005年春节前,一位姓张姓女士准备在ATM上取款,发现ATM机上的键盘边缘裂开。原来键盘下面还有一个键盘,键盘上小液晶屏幕显示的数字竟然是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张女士马上报警,银行工作人员确认这是窃贼安装的无线盗码装置。

类似以上的事件不胜枚举。银行,这一特殊的服务机构,无时无刻不受到黑客的攻击。特别着随着网上银行、ATM机等自助服务的使用及推广,其脆弱的一面更是成为窃贼下手的目标。美国一权威机构统计,全世界每100美元的信用卡消费,就有3美分被盗用。

从形式上说,夹卡、复制卡、窃取密码、出钞口窃取和现金伪造等是ATM犯罪的几种主要方式。具体来说,如采用直接盗窃或安装铁钩等装置窃取持卡人的磁卡;窃取持卡人密码、卡号等相关信息资料后制作伪卡;制造假升级通知或在ATM上张贴虚假公告,骗取客户把资金转至其账户等。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ATM设备提供商对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需要银行与ATM设备之间建立应急处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当ATM有故障或异常时,银行可以马上感知到,并关闭ATM系统。

日益兴旺发达的网上银行固然方便了用户,节约了银行的资源,但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我国已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安全技术措施、业务安全措施、内部安全监控和安全审计等,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例如,设立防火墙,隔离相关网络,分隔互联网与交易服务器,防止互联网用户非法入侵;设立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器,使用可信的专用操作系统,保证只有合法用户的交易请求能通过特定的程序送至应用服务器进行后续处理;同时24小时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实时入侵检测。另外,身份识别和CA认证也是不错的防范方法。

他山之石

目前,许多ATM厂商已经行动起来。最近,NCR为ATM安全防范度身定制了两款全新安全功能和部件―检测传感器和欺诈设备预防器,其中防欺诈智能检测方案能够检测犯罪分子安装在ATM上的各种欺诈设备。欺诈设备预防器能够在欺诈装置被加装在ATM上时马上感应到。当检测到欺诈装置时,向银行发出警告,使其能够马上关闭ATM系统。另外,在国外,已经使用“认人的ATM机”,即ATM见到储户才吐钱。犯罪分子有了某人的银行卡和密码,也无法把卡内的存款提走。

避风高招

1.银行内部建立ATM、自助银行监控系统;

2.客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乱丢弃交易凭条,输入密码时注意保密;

3.网上银行客户要定期维护个人电脑,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和安装防火墙,不要轻易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4.绑定短信服务,账户的资金只要出现交易,客户就会收到银行交易的短信。

运营风险

风力来源:系统宕机,软件故障,网络拥堵。

今年五一长假刚过,银行纷纷开了门,然而颜先生却吃了闭门羹。在安定门附近的商业银行网点,他排了整整一个小时的队,也没有取到钱。

前段时间,张先生在民生银行自动提款机办理业务时发现不能完成任何操作。之后从民生银行了解到,由于一套数据库出现异常,民生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业务都已经停止……

支撑商业银行业务正常运转的是以综合业务系统为核心的一整套IT系统,而银行不允许出错的特性,对IT的7×24小时运行提出了高要求。

要求归要求,系统并不是每次都能满足要求。近年来,银行业务系统新问题不断发生。除去外来恶意攻击不说,银行内部运行的各种系统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也不小。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几种。

第一种是系统宕机。服务器、存储,没有永远不坏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备份和应急措施,也就是常说的灾备。现在银行的系统最少都是实时双机备份,一旦一台机器出了问题,能迅速切换到另外一套备用机上,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种是软件故障。在以前,有些商业银行的运营系统是以省为单位的,由于条件和经验不足,这些系统确实存在着运行风险。不过现在各商业银行逐渐将业务集中到总行,由总行负责全行的系统编写、安装和调试工作,这当然为软件运行上了一把安全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软件运行完全没问题,很多商业银行还是建立了庞大的系统运行部,不断对系统进行优化,以增加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种是网络拥堵。由于网络同一时间并发进程太多,导致系统瘫痪其实就是网络拥堵。出现网络拥堵的情况,一般都是由于银行或相关业务的突然变更导致业务量成倍加大,压迫网络资源而致。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但是银行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解决。一般情况下,银行上系统之前都会作压力测试,以验证相关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压力测试一般选取最大并发数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如果实际并发数远远超出测试范畴,系统瘫痪也是正常。对于银行来说,当然构建冗余量足够的系统是必要的,但也有浪费的嫌疑。目前来说,银行还没有明确公布对待这一突发事件的方法,不过从源头上把住关,在客户端控制进程频率,恐怕是目前明智的选择。

他山之石

国外银行做灾难备份的程度远远高于国内银行,和监管有很大的关系。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不取决于银行的认识程度,而取决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法律对于它的要求。美联储就要求,商业银行如果有一个系统要投入使用,就必须在异地投入一个同样的系统作为备份。如果这家银行没有这样做,美联储每年的检查会把该银行这个方面的评分降低。评分低到一定程度,这个银行就有可能被关门。

避风高招

1. 尽量做出系统冗余,让机器也有喘气的时候比较保险;

2. 合理的灾备以及灾备之后的紧急处理方法很重要;

3. 吃一堑,长一智,每次风险累计起来就是未来系统设计的蓝本。

记者手记

魔高?道高?

小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过一个圆,他说:你们的知识有限,所以圆比较小,而我的知识相对较多,所以圆比较大。他说:你们的圆小,所以你们所接触的圈外空间较少,而我的圆大,所以我未知的东西会更多。

看到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必须要说,随着银行手段的不断丰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抵抗风险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所有方法和系统所能抵御的风险都是我们可以想像到的,或者是我们曾经历的风险,但仍然有无穷的风险在外面等着我们。而且,与老师所画的圆一样,银行业务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大,所面临的未知风险也会越来越多。

于是乎,银行没有了永远的保险箱。

篇9

一、中国银行业理财冲击波

金融理财是通过储蓄、贷款、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对个人(家庭)的资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管理和运作,以提高财产的效能,实现个人(家庭)的人生目标的经济活动。银行理财则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以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订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的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增加迅速。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约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财顾问的指导和咨询。国际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们在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咨询时,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之间。目前200多家外资银行已经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各家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新兴股份制银行都正在不断开发和推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据我国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全国理财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000亿元左右,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理财业务将像银行存取款、汇款一样成为银行的一项标准服务项目。像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广发银行的“真情理财”、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时空服务吸引着各个高端客户的眼球,丰富着银行理财市场。他们正在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多元互补和动态跟进的理财服务,使客户实现终身快乐的理财目标;获取家庭和个人财务的最大自由。总之,这些银行正通过自己的理财智慧为客户进行着美好的人生财富规划。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现状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目前已经达到了118家,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仍存在着规模较小、人才不足、科技手段滞后、资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贷款多、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对金融理财业务还处于朦胧状态,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空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的要求下,为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仅仅做一些保险、基金、信托业务等初级理财产品。城市商行的理财观念有待灌输,理财市场有待定位,理财产品有待研发,理财渠道有待拓展,理财原则有待确立,理财人才有待培养。总之,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做出自己准确的理财市场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后,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属于地地道道的小银行。“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的思维模式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有大的突破。这就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必须服务并服从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即在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发现和挖掘潜在客户。通过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进行目标营销,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一个人一个尺寸”。懂得谁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服务主顾,然后由专业理财人员对其进行信息搜集、整理与评估,分析客户的生活、财务现状,依据客户理财目标,帮助其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总之,为中小客户和城市居民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财定位。

四、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策略

(一)理财对象:为中小客户理财

首先,这是由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决定的。目前,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18家,其中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多在500亿元以下,它们还都属小银行之列。从当前情况看,其经济实力,人才资源,科技支持,研发能力,理财工具等都不具备同工、建、中、交、农、招等大中型银行竞争的能力,更不具备同花旗、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竞争的实力。不能为高端客户进行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硬伤。

其次,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决定的。中小客户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群,中小客户需要理财。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了26年。这种势头还在继续,GDP、人均收入、存款余额等这些对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个人家庭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都大幅度地增长。前25年,国民收入就提高了22倍以上(名义增长)。同时,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也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确保自己日后生活在理财方面达到独立、安全和自主,更好地享受生活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及广大的城市居民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以年均30%高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也要求城商行必须把握机遇,细分目标市场,为中小客户理财。

(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应以理财业务和联合运用开发为主

从目前全球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看,品种极为丰富。各种理财产品相互组合,分散风险,依照客户理财目标,“可控风险,追求最大利润”是银行理财专家理财的基本原则。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看,理财队伍的理财艺术刚刚处于“萌芽阶段”或“幼稚园阶段”(夏保罗语)的起步时期,“稳健经营”是首要原则。理财产品的选择可分步进行。

首先,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如目前部分城商行正在营销的产品:保险,债券、基金均属初级理财产品。

其次,逐步介入自己相对熟悉收益较大的产品。如股票、信托和房产投资业务。随着理财人员经验的丰富,不断介入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本身就是智慧(知识)、判断,经验和胆识(眼光)结合的结晶。准确的产品选择是理财客户取得稳定收益的保障,而收益的增长又是取得客户信任,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基础。理财产品应及时推出。

再次,联合开发和创新新的理财产品。目前,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有精力和实力创造出高端的理财产品组合。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行100万张银行理财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域环境看,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在100万人左右。每个城市人均持有一张同一银行的银行卡是不现实的。因此,自行发卡不是明智选择。而同大中型银行联合推出理财产品,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联合开发有三个渠道:一是与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联合。他们的理财卡已形成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如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廊坊等商行同石家庄商行共同运用石家庄商行的“如意卡”的小范围的联合,初步形成了合力,利于市场发行和竞争。三是在银监会或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共同研发“中国城市商行业理财卡”,实现互惠共赢。

(三)营销渠道:发散式营销为主要模式

发散式营销是指在银行现有客户的基础上,通过客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的指导和努力,使现有客户带动潜在客户,从而达到客户倍数增长的营销模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都培育了众多的基本客户群。许多客户正是在城商行的业务支持下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他们也以城市商业银行偏平化的管理模式,方便快捷的决策等灵活的机制,成了“赶不走的客户”,培育了相互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客户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在划分目标市场时必须首先熟悉市场所在的物理环境、情感环境、文化环境与智力环境。在此基础上,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客户。这样,理财的基础市场才会尽在掌握之中。如果营销方式得当,他们的上下游客户,乃至上下游客户的客户,就会从潜在的客户迅速转变为现时客户。

(四)理财目标: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原则

2007年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间的相互参股和并购日益显现,实力强大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种会越来越丰富,城市商业银行的边缘化地位更加严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的目标客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有自己的强势产品,而理财成为了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理财的终极目标是增加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但是近期目标应以“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理财的基本原则。一是稳定现有客户,使其财富在城商行的管理下照样能不断增值,以加强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通过理财,增加客户资产的额外价值,提高城商行超值服务水平,激发客户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培养成长型客户;三是树立理财服务典型,扩大潜在客户,从而提高城商行在中小客户中的市场占有份额;四是在优质的客户稳步增加或减少流失的基础上,加快特色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使城商行逐步走向精品小银行之路。

(五)理财关键: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

银行理财对城商行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可怕的概念,可怕之处在于缺少理财的主体———人才。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培训人才。中国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正呼唤着我国金融理财师的出现和发展。为了迅速培养合格的理财专家,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五批53项职业标准中,理财师正式被纳入了国家职业大典中。2004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通过了《金融理财师考试认证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又正式成立。这为我国理财师快速培训成长奠定了基础。城商行必须赶上这班车,加快理财人才的培养。

其次,长留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承认人的需求,满足之;尊重人的个性,容纳之;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之;开发人的潜能,利用之;鼓励人的创造,奖励之。”这是招商银行的人本理念,也是他们的致胜之本。花旗银行前总裁史蒂尔曼。洛克菲勒在1965年就指出:“如果我们把最近这几年里所做的事情全部放倒,然后再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那么就可以看到,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所倾注最多的精力,花了最多的时间,并且今后也将继续这样做的事情是———人的问题,对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在花旗银行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岗位安排和发展,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能人,而在人才的使用上,花旗银行前亚洲区资产融资部总裁,现任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说:建立激励制度最重要,花旗银行为此实行了“九方格图”绩效考核制度。“重用人才、重奖人才、尊重人才、长留人才”是花旗银行的选择人才观,与招商银行同工异曲。这也是现代银行的成功之道。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要使自己的团队成为精英团队,在金融市场中有优势兵力,强打猛攻,最大限度地提高理财市场占有率,培养人才,长留人才是致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现状与诱因

(一)会计管理的现状

伴随商业银行业务品种持续增加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现有操作流程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柜面营销能力欠缺

会计业务核算处理一般全部通过营业网点的柜面完成,柜员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于业务操作,在应付完各类业务处理之后,往往无暇顾及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浪费了许多发现高端客户的机会,这就失去了营业网点作为营销阵地的主战场功能。

2.服务效率有待改进

随着银行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出,交易品种日趋复杂化,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导致需要网点柜员通过系统录入的业务交易要素越来越多,加之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就必然导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客户排队现象日渐明显,服务效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3.业务操作风险依然存在

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独立处理各种类型的业务。但现实的情形是,柜员不可能全面清晰地掌握所有业务,而且业务操作分布在不同的营业网点,导致风险点覆盖面广,风险的集中控制难度大,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此外,柜面授权人员履行事中控制时因缺乏有效时间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其审查授权职责也容易流于形式;事后监督也因过于简单和透明无法有效防范内部案件的发生。

4.人力资源占用过大

目前各行综合业务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网点开办的业务种类也日益齐全,而且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营业网点配备柜员的需求有增无减,授权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数量也需同比增长,导致网点人员需求不断增加,而业务量可能因季节或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明显波动,相比之下,人员配备的弹性显得不足。

(二)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银行”,但其营业收入构成、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领先的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深层原因表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手段、责任管理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几个方面。

1.监管制度落后

银行会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之后,特定风险增加较多。例如,现金支付业务中的“记账”、“复核”、“出纳”都是由银行柜面人员单人独立完成的。尽管银行已经配备了高端摄像头和其他监控设施,同时加强了员工培训和监管,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存在协调性不足,监督力度不强,部分制度建设与现实条件脱离等问题一定程度的风险仍然存在。

2.会计管理模式不合理

从我国和西方的管理实践发展来看,能够基本满足企业需求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责任会计模式、全面成本管理模式、全面预算模式、量本利分析模式等。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实际出发,选择全面预算模式较为合适,因为全面预算模式是对业务运行规划的价值体现,是以全面预算为立足点,带动商业银行全面计划管理的一种运行机制。与传统的责任会计管理体制相比,全面预算模式更加全面,更有利于战略思想的实施,更能实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但这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3.人员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的临柜业务实现综合化以后,业务相对更加复杂,很多临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理想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运用了全功能的综合银行业务系统,相关软件的更新很快,银行业务项目繁多,分工细致,导致银行柜员的操作规程较为复杂,银行柜员的操作难度增加,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就可能降低,甚至出现差错,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方面要全面精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银行会计的信息来帮助创新银行金融产品等。然而,现实情况是,会计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柜台的操作工作,也与银行的产品营销产生严重脱节,往往只能起到监督和辅导作用,而真正的会计管理职能却难以发挥。

4.责任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责任中心网络需要以纵向上的各级分支机构和横向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在责任中心内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各级银行与责、权、利统一体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一直游离于成本与效益的考核之外,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目前已形成的纵向预算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落实计划和预算,但预算的具体执行者却常常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与平衡,这也违背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优化的对策

为解决传统会计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业务流程优化的角度出发,改进业务管理关系,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实施业务流程改进

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可借鉴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领先银行的经验,成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对会计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专业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连续作业,成为国内许多银行的共同选择,其中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在实现业务集中处理方面走在了同业前列。实施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是将前后台进行业务分离和职能分解,网点负责业务受理、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交易处理、账务核算及业务管理等工作;网点负责单据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核,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账务的正确核算和处理。理想局面是形成“网点全面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运营格局,实现业务的高效处理、风险的集中控制、人员的优化配备、服务质量的全方位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主要借鉴国际一流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网络技术、影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下,通过影像分割、OCR识别、工作流技术、电话银行回拨、同步替代异步等等方式,实现业务的集中处理。其要点如下:

1.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离化、凭证影像化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的核心是前后台分离,业务受理和处理实行前后全分离,前台柜员经过单据初审后进行凭证扫描和业务录入,将凭证影像流和业务数据流传输给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通过影像分割等技术,系统将补录、审核等不同环节分发给后台中心不同的人员处理,必要时系统还需进行电子验印以确认印章的真实性,全部环节完成后自动进行账务核算处理。

2.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标准化、处理专业化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对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必然会逐步实现业务操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将资金汇划、外汇汇款、跨行支付等可统一操作标准的业务品种配置标准化流程,实行统一标准拆分;将操作内容和操作方式类似的环节进行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

3.会计操作风险控制的系统化、过程化商业银行实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后,后台处理中心对单据的要素审核通过影像分割后二次录入比对的方式进行,变传统人工审核控制为二次录入系统控制。并且由系统将业务自动分配给不同的人员处理,不仅实现了前后台操作分离,而且在后台实行了多岗位相互制约,实现了业务运营风险的过程控制和系统的硬控制。

(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基本理论是对管理会计问题的本质的规律性认识,是探讨其他会计理论问题的基础。防范人为风险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制度防范,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适应,使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加强检查监督,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制度得到落实;三是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会计人员自觉增强自律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篇11

数据显示,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3.45亿元,同比增长26.4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16.96亿元,同比增长14.24%,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高达26.06%,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三季度单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41.65亿元,同比增长19.82%;实现营业收入139.19亿元,同比增长40.52%。

如果说在以前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的时代,银行股投资更多看重规模和业绩增长的因素的话,那么现今在银行去同质化的大趋势下,专属于自己的特色更被市场瞩目。如同浦发银行的自贸区概念,民生银行的小微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平安银行在集团背景下的战略转型和协同效应尤其应该被市场关注。

三季报揭开了战略转型的盖头——2013年以来,平安银行深化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加大风险定价管理力度,提高资产收益率并控制同业资产规模。第三季度存贷差达4.57%,环比提升0.26个百分点;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达到2.14%和2.31%,环比均有所上升。

平安银行战略转型在贷款结构的变化上得到充分体现:零售类贷款占比同比上升近10个百分点,信用卡类贷款更是呈直线上升。公司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78.44%,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86%,比重较2012年末提高近5.5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平安银行投行业务、信用卡业务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使前三季度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66.71%,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同比提升5.37个百分点至22.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强劲,在平安综合金融平台的模式下,未来协同效应的良性势头继续看好。

贷款结构正在变

有市场人士统计了平安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与第三季度的细分数据,结果显示,7-9月营业收入为139.2亿元 同比增长40.52%;而1-9月营业收入为373.5亿元,同比增长26.46%;7-9月净利润为41.65亿元,同比增长19.82%;1-9月净利润为116.96亿元,同比增长13.05%;7-9月利润增长为19.82%,幅度小于收入增长40.52%。

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在于拨备和减值的变化:三季度拔备额为149.4亿元,较中报140.2亿元多提了9.2亿元;而三季度减值额为17.2亿元,同比2012年的6.4亿元,多核销了10.8亿元。

或许,银行贷款结构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银行公司贷款为5084.1亿元,较年初减少134.7亿元,不良率为1.15%,上升0.03个百分点;住房按揭贷款为674亿元,较年初减少30亿元,不良率为0.49%,上升0.01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为843.3亿元,较年初减少291.5亿元,不良率为0.59%,降低0.24个百分点;汽车贷款为430亿元,较年初增长219亿元,不良率为0.18%,基本持平;其他贷款为369亿元,较年初增长76亿元,不良率为0.7%,上升0.08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为925亿元,较年初增长428亿元,不良率为0.96%,上升0.01个百分点。

综合以上数据,平安银行的公司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较年初有所下降,经营性贷款已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却大幅增加。尤其是汽车贷款不良率仅为0.18%,在所有种类贷款中最低,这说明平安银行在这块资产中的风险控制颇有成效,且增速已达年初的1倍,未来发展空间颇具想象力。

更为重要的信号是,无论是汽车贷款还是信用卡贷款的大幅增加,不仅只是贷款结构调整的结果,更是平安集团各子公司业务和客户整合后的必然结果,综合金融的初步成效开始在平安银行业务上显现。

稍显不足的是,截至2013年的三季度末,平安银行总不良贷款率是0.96%,比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较2013年6月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6.02%,贷款拨备率为1.79%,分别较年初提升3.7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虽然总体而言,平安银行不良率比较稳健,但也仅是勉强持平。

三季度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为80.32亿元,较中报76.37亿元增加3.95亿元。减值准备149.4亿元,增长19.36%。计算可知,平安银行实际不良增加21.15亿元。只是在计提和核销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不良率才与年初和年中基本持平。

如何看待贷款和收入增长可观,而不良率未有明显好转的反差呢?

除了和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大背景有关以外,一个和平安银行自身发展阶段相关的观点是:在综合金融和战略转型的大框架下,在新管理层磨合日趋成熟的前提下,平安银行会有一轮新的跑马圈地式的高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平安银行的发展,市场或许可以接受其不良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幅提升,前提是收益会大大覆盖风险。

整合思路清晰

超出市场预期、年度业绩计划提前达标,使得市场对纳入平安集团的平安银行的前景充满期待。

此前,基于保险文化和团队磨合的担忧,人们对平安银行与集团及其子业务板块的整合均持怀疑和忧虑的态度。而平安银行的三季报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市场对平安银行2014年的业绩爆发有了更多地期待。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这种信心主要来自以下三点变化:首先是战略更清晰、战术很得当;其次是平安银行在集团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最后是团队和文化融合效果比预期好。

整合思路清晰、集团支持力度较大首先表现在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三季报显示,平安银行正在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小微和零售业务等高收益资产,置换现有低收益资产,改变以往资产收益率偏低的局面。截至三季度末,小微贷款余额为814亿元,较年初增长46%,占总贷款比例提升至10%;零售(含信用卡)贷款余额3242亿元,较年初增长44%,在总贷款中的占比提升7.6个百分点。在此情形下,第三季度净息差环比上升10BP至2.31%。

资产结构调整是为了改善资产端的收益率,而负债是资产配置之源,因此,聚合集团之力发展负债业务便是整合的题中之意。平安银行正在充分整合平安集团的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负债业务,如加快保险客户的迁徙,获取直投客户衍生存款。

前三季度平安银行存款为12523.66亿元,增长22.65%,远高于贷款8326.4亿元、15.52%的增速,增速领先同行,实际增量已达到2012年全年的1.36倍,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其存贷比同比下降,从而为资产结构调整腾挪出较大的空间。

尽管一个处在上升期的银行可以适当容忍不良率的微升,但也要在适当控制的范围之内。报表显示,平安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长5.2%,不良率环比略降1BP至0.96%,资产质量基本符合预期。如果还原核销清收后三季度不良贷款毛增额,较二季度增长11%,不良贷款真实生成率环比上升3BP至0.26%,这主要与二季度关注类贷款快速上升有关。

不过,从另一方面分析,平安银行资产质量领先指标却出现了边际改善,这是其资产质量中的一个亮点。三季度逾期贷款生成率环比下降30BP至0.12%,其中90天以内逾期贷款生成率为-0.26%,关注类贷款新增额较二季度减少58%,或预示平安银行资产质量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篇12

可转债发行条款的设计,是发行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意思表示,它界定清楚了发行人与投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更确切的说是界定清楚了流通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投资人三者之间的损益关系。基于控制权利益,本文根据2000年至 2004年我国35家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条款的设计,对可转债5个主要条款做如下 分析 :

(一)债券条款的设计

对投资人来说。可转债的收益特点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下有底,上有顶”。“底”是极为明确,就是可债券的纯债券价值。债券条款是对可转债包含的纯债券价值部分的要素限定,主要包括发行额、发行期限和票面利率三项,其中票面利率的确定及其支付方式是 影响 债券条款的关键因素。从可转债发行额的总量来看,呈上升趋势且增速很快。其中,2000年为28.5亿元,2002年为41.5亿元,2003年为185.5亿元,2004年为209.03亿元。从可转债发行额的一般特征来看,发行额最大的是招行转债65亿元,最小的是山鹰转债仅为2.5亿元,两者相差26倍;35家可转债的平均发行额为13.27亿元。关于发行期限的设定,有31家选择了5年,仅有4家选择了3年。在2000至2004年期间,可转债票面利率及其支付方式的改变最引人关注。2000年和2002年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年利率较低,在0.51%—1.8%之间且每年支付一次利息。但2003年和2004年可转债票面利率的确定及其支付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2003年发行的16家转债中有12家选择了逐年递增的浮动利率方式,仅有4家选择了固定利率方式;此外,还有8家附加了利率到期补偿条款。而2004年发行的12家转债中全部选择了逐年递增的浮动利率方式且有7家转债附加了利率到期补偿条款。

在发行额和发行期限不变的情况下,可转债从每年支付一次的固定利率方式改变为逐年递增的浮动利率且到期补偿的方式,明显地增加了可转债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导致可转债利率及其支付方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我国股市受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预期的影响,投资人对股市前景不看好,股价持续走低,导致具有股票期权特性的可转债一级市场发行受阻,投资人认购的积极性不高。中签率直线上升,其中燕京转债导致承销券商包销余额过半。面对我国可转债市场的严峻形势,为了实现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融资最大化目标,发行人无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大幅度修改发行方案。为了吸引投资人,在债券条款的设计中,采用了票面利率逐年递增和到期补偿的方式。考虑wto与利率波动因素,在可转债条款设计中加入利率浮动条款,以保护发行人与投资人的利益是必要的。但由于可转债具有期权性,转债利率通常低于纯债券利率。国外可转债的发行一般只有垃圾债券才采用高利率,而我国可转债的信用相对较高,且可转债到期期限最长的只有5年,受利率变动风险的影响相对有限。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采用低成本融资才是理性的选择。但在非流通股股东拥有控制权的情况下,发行人通过票面利率及其支付方式的变化提高融资成本,虽会影响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价值但其控制权利益不受影响,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现金流价值的损失能够得到控制权利益的补偿,最终对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来说没有实质性影响;而流通股股东只有现金流价值没有控制权利益,最终受到损害的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二)转股条款的设计

转股条款涉及转股期、转股价和初始溢价率三项 内容 。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结束6个月后,持有人可以依据约定的条件随时转换股份”。在2000—2004年发行可转债的35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把转股期设定在发行结束6个月后,仅有5家把转股期设定在发行结束12个月后。我国可转债初始转股价格的确定与国际上通行的一致,即以发行前一个月或一周的股票收盘价的平均值为基础,再上浮一定比例作为转股价格。为了吸引投资人,确保可转债成功发行,发行人把可转债的初始溢价率定的很低,2000年平均初始溢价率为4.44%;2002年为4.8%;2003年迅速下降到1.0257%;2004年为1.3%。从35家可转债初始溢价率的一般特征看,初始溢价率最高的是燕京转债10%,而初始溢价率在0.1%-0.5%之间有19家之多。过低的初始溢价率使得可转债逐渐蜕变成一种变相的增发。侵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在核定的融资额度内,初始溢价率低,可转股的数量就多,流通股的扩容压力就大。

截至2004年底,我国可转债市场上交易的可转债有31只,根据31只可转债的发行规模与初始转股价格模拟 计算 ,如果转债到期全部转换成股票,流通股股本的增幅远高于总股本的增幅(如图1所示);此外,考虑到转股价可能不止一次的向下修正,流通股股本的扩容比率就会相应增大很多。以民生银行的可转债为例,总规模为40亿元,按初始转股价格10.11元计算,如全部转换,则流通a股将增加39564.79万股,占民生银行52325万股流通股本的75.61%,而民生银行总股本的增幅仅为15.30%。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进行再融资,当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回报不能弥补因股本扩张对业绩的稀释时,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伴随转债转股,将再次受到侵害;由于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股权不流通,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的控制权利益*以及现金流价值却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三)回售条款和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的联动设计

回售条款为投资人提供了一项安全保障,当股价过低、转股可能性极为渺茫时,投资人可以将手中的转债按约定的价格卖给发行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是投资人向发行公司转移风险的一种方式。而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虽是发行人拥有的一项权利,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投资人在持有期内,由于标的股票价格持续走低而无法行使转换权利时,仍能在约定的时点进行转股价格的重新设定,促使调整后的转股价接近于当时的股票价格,鼓励转债投资人选择转股来获利。通常回售不是可转债投资人愿意接受的价值实现方式,但重要的是,当发行人把可转债融资作为一种“后门权益”时,回售的发生更是发行人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虽是发行人拥有的一项权利,但并不是说达到设定的条件,发行人就必须执行。在没有回售压力的条件下。发行人不会主动向下调整转股价格。只有当发行人面临回售压力时,才会修正转股价,使转债的价值超过回售价格,从而诱使投资人放弃回售权。

35家可转债发行条款中绝大部分(仅有机场转债和钢钒转债是无条件回售)都做出了如下规定,在回售期内,当公司股票价格连续1个交易日低于转股价格的一定比例(如70%或80%)时,投资人有权按照规定的回售价格将转债回售给发行公司。同时,为了避免投资人将转债回售给发行公司,实现转股的目标,35家可转债发行条款全都规定了,当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n2(n2<n1)个交易日低于转股价的一定比例(如80%或90%)时,公司董事会有权在一定的幅度内下调转股价。董事会一般1年内只能调整1次,但股东大会通常有权超过上述幅度和次数进行调整。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的触发条件,不论是交易日时限上的要求,还是股价走低幅度上的要求,均要松于回售条款。当股价持续走低时,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首先得到满足,其后才是回售条款。这时发行人根据实际情况,在回售条件满足之前对转股价格进行修正,使回售条件处于“失效”状态,避免了投资人回售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压力。这样,投资人无法行使回售权,回售条款对投资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由此看出,回售条款和转股价特别向下修正条款虽是保护投资人利益的两个重要条款,但现实中我国可转债发行人对上述两个条款的联动设计,使其成为实现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融资最大化目标的服务手段,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并没有落到实处。此外,发行人调低转股价催促投资人转股的同时起到了下拉股价的作用,这就使附有可转债的a股股价上涨困难,因此也就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没有实质性的 影响 。

(四)赎回条款的设计

赎回条款是给可转债发行人设定的一项权利,在赎回期内,当公司股价持续超过转股价的一定比例时,发行人有权按照小于转换价值的回购价格赎回发行的可转债,促使转债投资人主动转股,把投资人的收益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没有赎回条款,理性的投资人不会主动转股,投资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股价的涨幅,并不存在收益上限的“顶”(如图2所示的赎回价格线)。

目前 35家可转债中有34家对赎回条款做出了相似的规定,在赎回期内,当公司股票价格连续n3个交易日超过转股价的130%时,公司有权按照一定的价格(如转债面值加上当年利息)在一定的时期内(赎回通知期一般为30天)赎回该转债,截止2004年仅有3家可转债行使了赎回权。发行人通过实施赎回条款,迫使转债投资人提前转股,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债的回报率,使投资人在遇到股价大幅上扬时只能获取有限的增长利润。这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并节约了可转债的利息成本。由于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价值与股价的涨幅直接相关,股价上扬时赎回条款的实施效果和股价持续走低时转股价向下修正条款的实施效果对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影响截然相反。相对较高的转股价格和相对较低的流通股股本扩容压力对流通股股东较为有利。但目前我国股市受国有股减持及全流通 问题 的影响,希望通过股价上涨满足并实施赎回条款,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可能性非常小。

篇13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浙江网商银行创立大会将在 3 月 16 日这周举行。

顶着民营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双重光环,蚂蚁金服集团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下称“网商银行”)尚未开业已颇吸引市场的眼球。

1月27日,负责筹建网商银行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在会上透露,网商银行预计在3月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材料,争取5月-6月开始营业。

《财经》记者获悉,浙江网商银行的创立大会将在3月16日这周举行。届时,公司将确定董事会及高管人员名单,各股东的股权比例也将得到厘清。之后,网商银行将向浙江省银监局报送材料,申请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通过之后,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浙江网商银行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上海复星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万向三农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网商银行上述股东各自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8%、16%,剩余11%股份的股东暂未确定。

从支付宝到余额宝、从小贷公司到网商银行,蚂蚁金服的金融板块逐渐成型,网商银行的批筹与设立,使得阿里这个做了十年类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终于“扶正”。而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网商银行与近期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下称“微众银行”)一道,宣布了中国网络银行时代的到来。

由于背靠蚂蚁金服和阿里,监管层希望其能发挥带动效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服务于个人及小微企业,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财经》记者获悉,浙江网商银行所使用的底层技术平台将与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集团其他平台相同。一位阿里内部人士表示,如果把蚂蚁金服所打造的整个金融生态圈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网商银行就像其中的一个房间,它和同样进驻大厦的其他金融机构一起,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同,蚂蚁金服COO井贤栋将网络银行的业务模式总结为商业驱动的金融。前者遵循由金融机构创设产品、再通过销售渠道向客户销售的单纯商业逻辑,后者则基于互联网平台商业活动本身的金融需求,是一种融合了金融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跨界产物。

远程开户、大数据征信、无网点运营这些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引入,在为银行业带来革新之风的同时,也引发新一轮的监管思考。

虽然人们一直在惊叹互联网金融非比寻常的商业力量,但事实上,其尚难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自身资本金及业务定位的限制,网络银行注定不是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银行,不会对现有银行体系造成冲击,二者更多是互补关系。

但有一点无可争议,在未来的金融商战中,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定位小微

2015年1月27日,负责浙江网商银行筹建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在蚂蚁金服的一场会上透露,网商银行预计在今年3月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材料,争取5月-6月开始营业。从俞胜法的表态来看,网商银行应该是申请了筹建延期。

银监会要求,民营银行筹建工作应自批复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如果从2014年9月26日网商银行获得筹建批复算起的话,其筹建期应至2015年3月25日。如发起人未能按期完成筹建,其应在筹建期限届满前一个月向银监会提交筹建延期报告,筹建延期不得超过一次,最长期限为三个月。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杂志的回应中称,其能够在筹备期内如期完成各项工作,达到开业的目标。目前,正在进行IT系统开发和测试工作。《财经》记者了解到,因为浙江网商银行是自建系统,所以很多时间花在了底层系统的搭建上。

与传统银行业不同,网商银行的业务将与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集团整体的平台化战略相符,用蚂蚁金服COO井贤栋的话说,是商业驱动的金融。因此,网商银行会围绕平台化的大方向在一些领域谋求创新,小额存贷款将是主要业务之一。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的书面回复中指出,相比其他同业者来说,网商银行的优势是基于电商平台的客户和交易数据积累。目前已有数以亿计的网络消费者和商家在阿里的电商平台上发生买卖交易,并产生了交易数据的积累,这些消费者和商家符合其“小存小贷”的市场定位,也与阿里及蚂蚁金服经过多年模型所验证的小额分散的风险控制手段相适应,同时小额度高频率的特质也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性,适用于标准化的、集中线上运营的方式。

与网商银行相类似,前海微众银行的目标定位也是 “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微众银行行长曹彤表示,小微客户要求更低成本、更便捷、更接近的业务方式,在这些方面传统银行并没有做得很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微众银行是一个补充者。

浙江网商银行的注册资本为40亿元人民币,比此前开业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略多。负责网商银行筹建的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曾表示,网商银行会坚持小存小贷的业务模式,主要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融资需求,具体来说是指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

远程开户有限突破

在此之前,远程开户的问题一直为监管机构所“坚守”,但对于没有实体网点的网络银行来说,这条限制不突破就寸步难行。

一位央行权威人士指出,远程开户要满足开户实名制的要求。传统银行的做法是通过面签、面查、面谈的流程来完成,这其中涉及到人工的判断,远程识别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远程认证技术是不是比人工识别更可靠。

《财经》记者了解到,身份识别的有权管理机关在公安部,在远程开户这个问题上,公安部是主要的决策者,但央行等机构也会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相关人士看来,有效的实名认证技术必须能够准确判定认证对象的法定身份且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上述央行权威人士表示,初步来看,技术的可靠性似乎超过了面签、面查、面谈,但他亦指出,很多风险是在应用中慢慢才知道,一些隐藏的风险点现在还无法看出。

另一位央行权威人士对《财经》记者说,考虑到网络银行的开业需要,远程开户的放开已经是大势所趋,放开之后会对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一体适用,但是即便放开,可能做的业务也会受到有一定限制。

但最近有消息称,腾讯向监管机构所提供的“人脸识别信息安全检测报告”,针对对象是可控区域的可控人群中的人脸识别,目前还不能用于作为远程开设银行账户的依据,因为开设银行账户针对的是完全开放的人群。这又为远程开户能否放开带来了一层阴影。

在此之前,开户是否放开就曾有过争论。

2014年3月,央行曾向各银行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讨论稿),对电子账户开户实名认证作出了明文规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强实名”和“弱实名”的概念。对于未在银行柜台与个人见面认证开立的电子账户,央行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只能用于购买该银行发行、合作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不能转账结算、交易支付和现金支付;而对于银行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了身份认证或通过了柜台认证,以及电子账户和绑定银行账户的开户行为同一银行的,央行界定为“强实名”电子账户,可作为银行的结算账户、活期或定期存款账户。事实上,“强实名”和“弱实名”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了“柜台认证”。

在很多监管机构人士看来,开立账户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被突破,开的口子实在太大,因此倾向于采用强账户、弱账户的业务区分,可能暂时不会给网络银行全业务账户,以便于风险管控。 思维冲击

网络银行的设立,让传统银行也感受到了冲击。在一些资深业界人士看来,网络银行的冲击与其说在业务上规模上,毋宁说是在思想上。

一位央行权威人士说,虚拟银行对传统银行冲击更大程度上是在理念上。比如,无网点银行会促使传统银行思考自己网点的转型和布局。在地租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传统银行只要将网点适度减少,利润就会马上提升。同时,互联网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也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学习的。

波士顿咨询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对《财经》记者说,未来银行的资产端收入增长趋缓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成本的下降就尤为重要。银行需要考虑,如何来解决成本收入比高居不下的问题,

网络银行无疑提供了一种思路。蚂蚁金服曾做过内部的测算,传统金融机构的一年的IT单账户成本在50元-80元,而互联网银行的单账户成本不到1元,这意味着,很多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没法做的业务,是可以在网络银行上开展的。

事实上,传统的银行也正逐渐网络化,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都已经展开了直销银行的试点,未来传统银行和网络银行的界限将越发模糊。Brett King在其著作《Bank 3.0》中指出,未来的银行将不是机构和网点的概念,而是一种服务的概念。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种服务完全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终端来完成。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说,一方面,现有的金融体系在今后会逐步网络化,传统金融机构会引进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条件下风险管理技术,而另一方面,互联网银行也需要借鉴现有的银行管理方式和多年来成熟的模式。在他看来,互联网银行做的是增量的业务,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改变更多是在边际上,还不可能取代现有的金融体系。

双方更多是一个补充的关系。何大勇分析称,在中国6亿多网民中,大约1亿人是传统银行的服务对象,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将近2亿的长尾用户,未来还有3亿左右的人有可能陆续成为长尾用户。

目前,银监会给两家网络银行的业务定位是小存小贷。由于自身资本金的限制,网络银行注定不是一个规模迅速扩张的银行。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初期其资本金规模在40亿元,如果乘以12.5倍的资金放大系数(按8%的资本充足率来算),可放贷资金最多也就在500亿元,从这个角度上看,充其量就是一个村镇银行的级别。 风险与监管

互联网银行在带来新的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并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海微众银行行长曹彤指出,其目前最关注的三个层面的风险:第一是欺诈风险,第二是信用风险,第三是数据风险。

他表示,微众银行在短时间内服务的客户会比较多,单个客户的交易金额可能不像传统银行那么大,但是需要银行具备的同时服务能力比较强,这对系统要求就会很高。再比如,线上模式欺诈的风险可能会高过线下的模式,所以会特别注意防止这方面的风险。在他看来,小而分散带来的是另外一种风险。

蚂蚁金服在给《财经》的回复中指出,网商银行并不会因其互联网特质、不进行线下网点布局等特点,而在风险控制、负债稳定性等方面低于传统银行。相反,在过去几年,蚂蚁微贷(即之前的阿里小贷)积累的贷款业务经验,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降低风险控制的成本,降低坏账率。

如何对网络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保持统一的监管标准,也是监管机构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采用功能监管,即网络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如果做同样的业务,就要适应同样的监管标准。

从国际的经验看,目前对网络银行的监管目前主要有美国和欧洲两种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