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质信息化建设

地质信息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质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质信息化建设

篇1

1.1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已取代了历史条件和自然资源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推动力,走信息化建设道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质档案作为推动地质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不仅影响着地质单位内部的管理成效,还对我国地质工作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实现了地质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地质档案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为社会的生产发展做出贡献[1]。

1.2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一套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在运用了现代科技的基础上,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盘刻录机以及扫描仪等硬件,借助于网络和数据库的使用,对地质档案进行综合管理。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一般包括对地质资料的接收,加以分析后进行编目和着录,最后对其进行统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档案信息系统内进行快速检索,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料。

二、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载体在档案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复印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缩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地质专业的档案主要是工程勘察设计文件(如:勘察报告、图纸、计算稿、施工日志、野外工程地质资料等内容)、工程勘察的批复文件以及工程竣工资料等,查找翻阅非常不方便,如果采用光盘和多媒体技术,利用缩微胶片、光盘、磁盘、磁带等新型载体,这对于档案的储存、保管、查找、复制、利用等都将是新的突破。只要用现代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管理地勘档案,就能在几分钟内、十几分钟内把馆藏档案迅速查找一遍,并可以随时复制出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资料,这样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实现地勘专业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很多,最主要、最基本的有3个。一是必须具有先进的设备。比如缩微机、计算机、录像机、复印机、光盘机等,有了先进设备才能使费时费力的手工劳动变为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二是必须具备一批有知识、有文化并能操作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随着先进设备和技术在档案管理中大量使用,档案人员必须掌握设备的性能,熟练的操作设备,对设备和生产流程进行科学管理,这就要求现职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尽量用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以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的需求。三是要搞好档案资料的基础工作。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档案的整理,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开发、检索、传输手段,要做到有目可查、摆放有序、完好无损、上机能用,逐步走向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三、加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对地质信息化建设加强重视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思维观念的碰撞是必然的,如何让管理人员接受现代创新理念才是关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由传统的对档案进行实体管理转变为以信息化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一些新突破:一方面,管理理念要更新。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从注重储存和保密的传统观念里走出来,接受注重服务用户的现念,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点。借助网络和科学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有序整理,在遵守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共享,发挥地质档案的有效价值。

3.2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要想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实现整体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一,注重人才建设。地质单位可根据需要引进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能仅限于对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选用。第二,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壮大需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或者专题培训等形式对科技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断适应对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地质单位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往往造成人才流失,为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改变内部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很重要[3]。

3.3 加快信息设备建设

篇2

长久以来,地质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而地质资料正是地质工作的成果价值体现和主要信息载体。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资料与信息化已密不可分,作为国家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基础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推动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每个地质资料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内涵

地质资料信息化是依据相应的标准,按照一定的规范,借助现代化信息设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手段,对地质资料进行著录、编目等加工处理工作,将地质资料所蕴涵的信息开发形成能在信息设备中运行的矢量化、标准化、结构化、数字化等产品,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以在线查询、网络传送等多种形式提供给终端用户的行为。究其本质,就是地质资料管理模式的转变升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实现地质资料的共享。

2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纵深拓展,累积了种类繁多的海量地质资料,但我国地质资料管理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标准不统一、缺乏合理规划、资金渠道不畅、地质资料信息分散且纸质信息载体比例较大、开发能力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很多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与信息高度发达时代不相适应,无法为社会提供便捷快速的地质基础信息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先行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地质信息的需求,提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开发出通用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起标准统一的数据库,构建起合理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加速管理人员的职责转变,最大限度的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源共享,加快推动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

3 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整体考虑,制定长期和短期建设规划,从制约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入手,采取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资金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目标考评、运用需求导向等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

3.1 健全规章制度,推动规范建设

严谨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规范建设的有力保障。根据当前的地质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制度,并适时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做到去陈推新。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强化地质资料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建设,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管理性、业务性、技术性标准规范制度,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保障;建立地质资料共享制度,正确界定地质资料利用范围,拓展服务渠道,提升地质资料信息载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保障;建立信息化建设监督管理制度,增加刚性要求,完善监督体系,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监督保障。

3.2 完善资金保障,加快硬软件设施建设

经费的预算和投入贯穿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其基础和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建设这个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中,服务器、扫描仪、刻录机、路由器、计算机等硬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软件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预算,加快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上要具有持续性和适度超前性,做到有的放矢、万无一失。建设单位要吃透信息化经费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充分保证建设资金的连续投入和工作运转费用的充足,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3.3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人才是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关键,在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新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开发利用形式的多元化,对信息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一定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技能。因此,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只有建立起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常态化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单位要加快转变认识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地质资料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制定人才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储备,为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3.4 引入目标考评,促进良性发展

目标考评是推进工作的指挥棒和主要抓手,在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中引入目标考评,这将会极大地提升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单位要紧贴实际,坚持客观全面、长短结合、定性与定量形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和对应奖惩制度。层层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明确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明晰工作要求,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到人。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过程监督,实时监控,对目标完成进度滞后的要及时预警,充分发挥考评的作用。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考评情况严格兑现奖惩,要达到奖惩的刚性化,避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使考评具有科学性、激励性和导向性。建立起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特色目标考评体系,对有效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3.5 运用需求导向,提高服务能力

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快捷、方便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核心,采取以调查问卷、参考咨询等方式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以次作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积极利用地质资料资源,开发系列服务产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精品化服务,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为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打好基础。

篇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上了足不出户但也能了解社会的动态,互联网发展的迅猛可见一斑。地质科技档案的存在意义是为了向社会实时反映各地区地质方面的问题,但是档案的管理由于被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无法正确或者迅速地被找到,这就造成了规范很到位、实施效果很差的?Y果。科技化的地质资料伴随着信息化的辅助很容易做到整合与分类,能够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取代人工的整理与管理,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地质科技档案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所以两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为了能够赶上潮流,而且实现地质资料的加工整理存储与共享,非常需要信息化的建设,所以意义重大。

二、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科技档案的基础业务工作信息化的水平较低。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但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管理主要由人工进行,纸质作为媒介,简单的电子表格作为辅助工具,粗糙的显示是无法实现科技档案意义的,虽然时代在改变,管理者也逐渐重视起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但是脚步还是偏慢的。因为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设备,人力、物力、财力等等,这些成本上的支出是管理者很难一时改变的,所以信息化的建设还很落后,而且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些比较专业的人才去实现,没有一个专业能力强的系统化、信息化的团队无法很好地促成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所以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管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

(二)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的数据成果质量非常差。因为没有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所以仅依靠人工水平以及简单的电子表格,数字成果很粗糙,质量很差,无法进行细致分类,更不用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了;标准化的程度很低,传统的管理方式所呈现的结果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据了解,经过抽查,能够合格的档案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过于落后的管理方式所造成的文档信息不全面,无法符合规范要求,这些就是当前的质科技档案管理所显现的问题。很多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所用的数据库是比较落后的,包括很多大学的图书馆,用的电脑长时间不更新,数据显示不全是一方面,所展现的功能也是非常少的,而且我国的山寨技术发展更快,各种盗版软件的滥用,就更加无法提高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这也就为以后实现资源的利用共享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三)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建设很慢。换句话就是,管理的业务范畴很广,项目很多,但是团队的建设很少,没有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很多管理者为了降低成本,就容易让一个人身兼多职,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根本无法统筹规划好所有的管理,很容易疏忽一些细节的工作,而且各个岗位上的人才建设欠缺,服务意识不好,没有专业性一说,所以一旦遇到问题,做的更多的就是忽略而不是提出并解决;管理建设没有统筹规划,各业务之间的衔接也非常低效,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往往比较容易忽略过程,忽略数据的反映,也就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地质科技档案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去规划去管理,再加上系统更新的频繁,建设的过于盲目,很多所谓的更新后的系统还未上手可能又被换掉了,因此信息化的建设过程非常缓慢。

三、推进地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信息化建设需要一部分资金支持。所以要加大这资金、设备、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推进这项工程的建设。当前的一些现状反映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信息化建设出现停滞,无法加快进程。所以第一个就是重视这方面的作用,然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购进强大的信息整合工具,配备各个环节所需的专业性人才等,能够为地质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做到有力的支撑。

(二)需要一个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团队。团队的建设是整个工程能够更快更好推进的辅助资本,所以,一个专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遇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不断地改善管理方面的经验缺失等问题,保证各个环节都能顺利衔接。做好统筹规划和团队建设,需要团队的努力及配合,为更好地信息化服务。

(三)改变地质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地质科技档案服务方式已经无法实现现阶段(下转第91页)(上接第65页)的管理模式,过于粗糙的人工技能,和无法展示完全的电子表格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弊端,因此需要改变信息服务的方式来取代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

篇4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01-03

1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建设的内涵

地质工作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是社会发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推荐我国地质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使其发挥出促进经济建设的高质量服务性作用,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是未来地质建设的发展重点,为地质工作的全方位提升带来巨大影响。

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开展地理工作的时候,会将自身在实践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就是地质档案资料。地质档案资料对于地质工作的进展具有相当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当前的地质工作提供系统化的总结规划,使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进行[ 1 ]。其次,地质档案资料是未来地质工作继续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具有地质工作发展史的作用,可以为未来的地质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对我国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而言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结合是新时期地质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促进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科学化、完善化,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在我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我国地理资料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重点。

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是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提高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使地质资料档案的完整性、体系性更加完整,为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所难以实现的高质高效。

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者在进行一系列地质工作和矿产挖掘勘察所激励的重要资料系统,是地质工作在一个特定时期所能取得的一切宝贵成果的综合体现。地质资料档案的存储形式不仅仅有文字,还可以是图表、音像以及其它电磁介质的多媒体资料形式,当然还包括很多标本或样本的实物资料形式,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各方面内容均有涉及,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工作。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铜鼓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对地质资料档案等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收录、编辑、统计、归档、检索等工作环节,为地质资料的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一个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精确化的管理方法[5]。信息化管理方法不仅仅有助于地质资料档案的保存和查阅,它的运用还未地质档案资料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一个高速便捷的网络分享平台,可以体现地理资料档案管理的网络传输和在线查询,提高了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加快我国地质资料信息管理的改革发展进程,并逐渐实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社会服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局限性。

地质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实现了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职能转变,传统的管理重心已经逐渐被现在的服务性重心取代,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以往的档案保管、提取和查阅向着当下社会化共享服务模式转变。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降低地质工作成本、节约地质工作时间、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在信息化模式下,地质工作的开展可以对所需资源进行快速检索、精确定位、安全提取、前面利用,对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提高资料的利用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质资料应用潜质的二次开发,从更深层次对地质资料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并促进地质资料档案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事实证明,我国很多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挖掘,都是建立在对以往的地质资料档案的再次研究利用基础之上,如果没有信息化,就很难实现这一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信息管理应用的时空局限,实现了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为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的开放平台。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的诸多弊端,例如安全隐患的问题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以后大大降低,自然灾害或人为意外等不会造成地质资料档案的丢失或损毁。

2 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相当可观,但是并不意味着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问题,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去摸索完善。

地理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都欠缺一定的规范性[3]。当前我国一些地质工作部门的档案管理出现分裂装填,条块之间的管理彼此孤立,缺乏协调一致性,缺乏统一的领导机制,各自保管条块的内部资料。难以实现整合共享,从而阻碍了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进程。

地质资料档案的内在价值挖掘不到位,很多有意义的信息没有被合理利用,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更多资料的利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表面化,对于资料档案的深层次内容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与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利用情况相比较没有大的突破,进步较小,没有体现出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优势水平,对信息化的利用不彻底,很多资源应用一次后就被长久废弃搁置,二次利用的情况很少。

我国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因信息化设备本身落后所导致的发展问题。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化高技术管理方法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应用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设施支出,但是信息化高技术管理模式的运用在综合效益的提升是巨大的,很多地质工作部门对信息化的优势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资态度有些消极,因此导致我国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缓慢,技术设备陈旧,缺乏应用价值,或者对于投资没有长期合理的规划,导致技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设备更新不及时。

地质资料档案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国家和法律规定的保密内容,是与公开平台上可以通过查阅分享利用的资料相对应的需要加强保护,严格防范的重要管理模块。在这部分档案的额管理工作中就涉及到了资料的安全隐含问题,该问题随着信息化的运用而升级[ 1 ],很多资料档案的保密工作在信息化平台山出现新的安全隐患,传统的机密档案通过密级、解密和降密等相关管理方法得意保护,但是管理过程更加繁琐的信息化平台上,迫切需要建设一套科学完善、有实用价值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障碍。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中存在大量珍贵资源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这部分资源多以纸质形式保存在传统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体系中,是我国自建国至今,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工作记录,其中包括矿产资源、水文资料、物探、化控、遥感等多方面内容,这些资料对于我国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针对这些资料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难题,诸如查找方式繁琐、资料利用率低下,甚至有些资料已经成为死资料失去应有价值。对于这部分资料的整理与数字化过程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大难题。

3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综合性的立体工程,它不仅仅关系着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从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系统和经济命脉,是国家对重点资源保护战略的制定依据。因此,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和长期上考虑,按需建设,循序渐进,结合实际,从制约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的瓶颈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从根源上解决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散乱、条块分裂的现象。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地质资料答案的管理负起领导监督的责任,成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带头人,并与有关部门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统筹规划力度,力求建立一个上下互动,内外互联的高效运作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2 ]。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工作行为,加强对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绩效管理和规范,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的各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力度要到位,监督范围要全面,增强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的执行力,使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健康运行,有的放矢。

加强对现存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效率,是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能深入挖掘现有地质资料档案中的利用价值,那么建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与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发挥出信息化对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价值与发挥出地质资料档案的二次利用价值在是当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要想建立一个高效优质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针对现存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价值进行再次挖掘研究,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有计划与秩序的将原有地质资源中的地矿信息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筛选,深入研究考察,大胆发现创新,将老资料的新价值赋予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使地质资料档案中无人问津的符号记录转化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生产力效益。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地质资源的二次开发,应该不仅仅定位于地质价值的研究,更应该综合考虑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全方位价值标准,赋予老旧的地质资料档案以全新的信息观念[ 4 ],将前辈们的工作成果的价值在当下的建设背景下发挥到最大限度,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运用新的成矿、找矿理论对地质档案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其中一大问题就是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这是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支柱,如果资金紧缺、技术落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面临严峻考验,甚至会长时间停滞不前。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大力投资,因为技术的支持需要大量先进设备的运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前沿的信息技术,这就需要在管理系统内部配备高质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设备体系能够高效运作,彼此协调、整合统一。另外,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出现资金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例如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资金的后续投入停滞问题是导致地理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很多问题的根源。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久工程,它的建设意义是我国甚至世界的永久财富,因此对于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性和超前性的资金运作机制,确保资金的及时供应,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同时还需要建立管理监督机制,对资金和技术等相关事宜做出科学规划,严格监管,确保资金的投入进入正常运作的轨道,确保资金有效利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技术支出,做到大力投资,绝不浪费,平稳推进、综合提高。

针对地质资料档案中的保密资源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方式,要将公开资料档案与保密资料档案区别开来,按照不同的资料级别设置不同的管理系统[ 1 ]。对于开放资源要加强分享利用,信息系统确保其开放性、共享性和普及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再利用的巨大促进作用,保证数据库的全面、科学和优质,在查询方面,要力求快捷简单,高效运作,提高远程查询档案的有效性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向。针对保密级别的档案资料管理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严格加密监管,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子系统,对于保密资料档案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加密处理,加密系统的设置一定要科学有效,要聘请信息系统的高级加密管理人员开展加密工作,确保保密级别资料档案的安全性系数达到最高,确保万无一失,使加密资料文档在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中比在传统的非数字化管理环境下还要安全,发挥出信息技术在管理地质机密资料档案中的优越性,促进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加密系统内部的重要资料档案应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地质管理部门要针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安排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都受到严格考核培训的人才进行管理,管理人员不仅仅是针对加密资料库中的资料档案进行维护,还要定期根据有关规定,对于降密的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化处理,对于解密的资料档案则要及时公开化,与公开分享平台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协调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开与加密工作。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系统中保存了建国以来甚至更久远的珍贵资料,对于这部分资料必须予以重视,不能因为它们的管理难度大,信息化程度不高就漠然视之或置之不理[3]。加快针对传统地质资料档案中的珍贵文献的数字化工作进程是当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展开对这些资源的信息化录入则是工作中的难点。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技术的直接载体,是技术的直接运用者,对于旧资料的数字化这项工作则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因此地质资料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针对自身内部的资料情况单独组建一支整理开发团队,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要相对提高,既要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又要具备很高的地质专业知识和地质档案管理知识,通过长时间的整理挖掘,将传统地质资料档案库中的珍贵文献数字信息化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使是这部门资料的价值转化为促进我国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顾勤勤.浅析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3(11):154-155.

[2]田莉莉.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5(1):47,52.

篇5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国际网络化技术的影响已覆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档案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而且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质档案是采油厂40多年来在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科研、决策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重要的信息资源,是采油厂生存与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物质财富。基于激烈的竞争形式,采油厂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尽快形成数字化档案馆的管理模式,以提高采油厂的经济效益。

一、加快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如何抓住网络时代赋予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推动采油厂地质档案资源建设的步伐,是档案工作者光荣的责任与使命。档案工作者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明确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1.地质档案信息化是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作为采油厂开发和发展的活动记录,与采油厂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全厂信息化管理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地质档案的发展只有朝着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迈进,才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为目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采油厂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实现开放式、全天候、互递性的地质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最佳的技术和途径。“十一五”期间,采油厂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为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和主体,为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3.地质档案信息化是网络时代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地质档案是采油厂开发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普遍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档案的利用者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地质档案工作要取得新的发展必须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这一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大力开发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地质档案资源的开放步伐,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地质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地质档案工作是采油厂的一项重要工作,地质档案在整个油田的建设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人们面前。采油厂要取得创新和发展,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加强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的管理能力。传统的资料收集、筛选、分类、编目、归档、立卷、统计等繁杂的工作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来完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加强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缩小保存空间、扩展存储能力。采油厂历经四十多年的开发,地质档案的库存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造成库房拥挤、保管困难。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使档案信息达到图、文、声一体化传输,信息化的档案资源可以很方便地存储在储量大、成本低、易传输的电脑和光盘上,从而缩小了档案的存储空间,扩展了存储能力,方便了地质档案的保存及开发利用。(3)加强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地质档案的检索更方便、快捷。用户在利用网络中的档案信息时,可以方便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本身的优势,按照自己的需求向档案信息网络系统提出检索要求,从而快速、准确、方便地获取利用档案信息。(4)加强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可利用网络系统加强档案信息的网络交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多,充分利用这一系统,可以加强档案工作者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档案工作者之间的学术讨论,激发科学创造,从而推进采油厂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档案资源信息化可以粗略地描述为:档案资源信息化是指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工作与管理过程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的开发利用,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1.科学制定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规划,保证档案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和实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对建立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所涉及的资源配置、馆际合作、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等要进行可行性研究。

2.建设丰富的档案资源数据库,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源。丰富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地质档案是采油厂生产、经营、科研、建设、决策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重要的信息资源,它以特有的内涵囊括了勘探开发、油藏研究、措施上产、油田规划及调整方案的编制、测井、试井、及深层油气资源的科学研究、对外合作等方面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档案部门如果没有丰富的档案馆藏,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档案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统一集中的档案管理网络,使采油厂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时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形成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资金投入,为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建立数字化地质档案馆,实现地质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地质档案信息的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数据存储服务器和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软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所需的人才及技术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物质基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以便加大资金的投入,为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4.丰富地质档案库藏资源,奠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地质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主要应看其是否完善、准确的利用了完整准确的档案。地质档案部门如果没有丰富的地质档案做为物质基础,则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也必不丰富,因此,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将是一句空话。

篇6

【中图分类号】G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2-01

一、引言

人事档案记录了员工的个人经历、学历和思想品德的情况,是员工奖励、惩罚的有力证据,真实反映了员工的社会活动和工作情况。人事档案是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员工的重要标准,对员工的未来发展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因为电子化的信息管理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力,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促进了工作效率。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资料涉及到企业的精神面貌,与各个不同的专业信息系统都密切相关,因此,怎样抓住信息化建设给地质部门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是地质部门人事管理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建设在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优势

1.电子化档案的保存,减轻纸质档案保管的压力

人事档案的纸质资料成千上万,需要腾出大量的空间进行保存且不易保存,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容易因室内温度或者湿度不适而引起纸质人事档案资料褪色、变质;放在仓库里的纸质人事档案资料容易瘦老鼠、虫子等有害生物的侵袭而损失掉一部分重要资料。而电子版的人事档案管理是通过计算机输入保存的,不受天气和有害生物的侵袭,并具有永久性保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保存人事档案资料的原始资料,而且电子化档案大大节省了保存的实地空间,为企业节省成本和空间,减轻了纸质资料保存的压力。

2.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有关工作人员能够随时对变动的人事资料进行及时的更改,快捷的文档输入有利于工作人员对人动及时实行动态管理,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人事档案的信息化能够对表现好的地质工作人员及时的记录,也能记录工作欠佳的工作人员的某些过失,档案管理员经过简单的输入并保存后,再把资料规范化、流程化,在这一过程中将人事档案分类、排序、组卷、装订等,改变了从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繁琐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得人性化、现代化,提高了地质部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

3.方便查询人事档案信息

在地质部门领导作出人事调整的决定之前时,他们往往需要查询有关人事档案资料以便筛出合适的人选,而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则可以帮助领导快速查询有关信息。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是通过高级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管理的,它具有快速检索、高级检索等多种综合查询方式,既可以快速地得知纸质档案的存放情况,又能及时获取人员的简历、出勤情况、奖惩情况等基本信息。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摆脱了传统的查询方式,方便了地质部门领导查询有关人员的信息,为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条件。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实施方法

1.收集整理好人事档案原始资料

只有做好人事管理的基础工作才有可能有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从基础做起,收集好地质工作人员的基础资料,定期对他们的最新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再对收集好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确保人事档案管理的第一步具有真实性。这是以后评价地质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依据,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第一步工作,绝不能出现作假的情况。

2.配备计算机等硬件设施

要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完善的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地质部门的人事管理要配备好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来对地质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使纸质资料转换为电子化档案管理资料以便保存。

3.建立电子人事档案

通过纸质的分类扫描之后对数据进行入库建档管理可以实现建立电子人事档案。存档人员和派遣人员持电子档案后,有了唯一的与其档案材料对应的代码,即电子档案的代码只有需要查询人员档案信息的有关用人单位才可以进行信息查询。因此,电子人事档案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了便捷、诚信和权威的服务,使“死档案”、“黑档案”变成了“活档案”。例如,有些人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他们认为既然被地质单位聘用了,那么人事档案便无用处了,于是他们把自己的档案放到单位后不闻不问,使档案成为了“黑档案”,但是地质部门对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很高,并要求他们有一定的道德,电子人事档案就为地质部门对工作人员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电子档案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人事档案的认识,有助于档案的查询,有利于盘活档案资源。

4.利用专业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电子档案

要有效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离不开通过专业管理软件以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对变更的人事动态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人事档案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实行日常的电子化管理。第一,地质部门的企业要在市场上选择较为成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当然有能力的企业还可考虑研发该类软件,这种软件应当具备以下功能:电子档案管理,包括建档管理、归档管理、档案综合检索、有关档案的借入及借出登记、档案转出处理等;人事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输入、修改、查询、能自动对数据库的信息生成相应的花名册等基本功能;第二,要依据数据库的特点设计动态信息收集的流程、规范收集的内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只有通过设计具有以上特点的数据库才能满足地质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的有效管理,减少他们对档案管理的时间,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对地质部门的工作人员起到监督的作用;最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对信息数据库进行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以确保系统的规范运行,这样做也可以避免一些重要的人事档案资料丢失,做到人事档案管理所具备的谨慎性。另外,要注意人事档案与其他资料实行物理访问和存储的隔离,以保证人事档案的资料的真实性受到其他资料的干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可估量的后果。

5.建立人事信息网络化平台

可以通过建立人事信息网络平台对有关人事信息进行必要的共享。例如,有些领导要及时了解某位员工的表现情况,而该领导有无法马上直达地质人事部,这是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来为有需要的领导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领导对员工进行基本的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流程,节省很多时间,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需要注意的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信息的内容和相关要求,对各种资料进行加密级别的设定,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部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当前地质部门发展的需要,地质部门要认识到人事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利用好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各种优势完善地质部门的人事档案信息,促进对信息化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档案管理人员要遵循相关的规定,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为地质部门在人才利用、高职聘用等方面提供第一手准确、真实的资料,为地质部门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 地理信息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用地理和相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分析数据,从而为测绘制图服务。作为基础测绘测量,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技术,学好用好地理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本文从测绘制图的角度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制图1. 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评价、建模和输出的计算机系统。近几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测绘遥感、环境治理、灾害预测、地质填图、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矿产资源评价和测绘制图等各个领域,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数字化子系统、图形编辑子系统、拓扑结构处理子系统、数字高程模型子系统、地图建边建库子系统、专定属性定义及管理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图像分析子系统、图形输出交换子系统等功能模块构成。各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 具有各自功能,又共享其数据信息,可实现综合查询和信息分析。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在结构上该系统采用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混合结构,并完善了国内外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所采用单一数据结构或侧重某一种数据。结构的局限性,以满足不同问题对矢量、栅格数据的不同需求,而且两种数据库结构的信息可以有效方便地互相转换和准确套合;二是在应用上该系统分为输入、编辑、库管理、空间分析和输出五大部分组成。

2.1输入手段:具有扫描仪输入、数字化仪输入、GPS输入等功能,也可接受DBASE、FOXBASE等数据库的数据,并且具有完备的错误、误差等校正方法。 2.2编辑功能:具有直观实用的属性动态定义编辑功能和多媒体数据,具多重数据结构的属性管理能力。 2.3地图库管理:具有较强的地图拼接、管理、显示、漫游和灵活方便的跨图幅检索能力,可管理达数千幅地图。 2.4空间分析:具有功能齐全,性能良好,并且具有拓扑空间查询和三维实体叠加的分析能力。 2.5输出功能:具有齐全的外设驱动能力和国际标准页面描述语言的Postscript接口,可输出符合任何公开出版质量要求的数字化产品图件,并具有能自定义的灵活性报表输出功能。

3. 地理信息系统的缺点分析 3.1格式转换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具体的、相互独立和封闭的平台开发的,它们采用完全不同的空间数据模型,对地理数据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差异。据统计,现在的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格式超过了 100种,而目前还没有软件可以实现100种以上数据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使得在不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上开发的数据交换存在困难,采用数据转换标准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限制了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的发展潜力。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套应用广泛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它采用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混合结构,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共享。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编辑系统只能调入输出自己的标准格式文件,所以地理信息系统本身提供了数据转换模块,支持当前主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格式的转换。但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相对通用的平台,不可能完全满足各个应用领域的所有要求,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存在一些数据转换问题。 3.2误差问题 3.2.1测绘图件数据信息载体介质不同产生的误差。 原始图件数据信息载体介质分为纸介质,透明薄膜介质及刻图薄膜介质3种。在3种信息载体中,纸介质变形最大,其次与其它制图软件数据转换问题为透明薄膜介质变形较小,刻图薄膜介质变形最小。纸介质变形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折叠、褶皱、气候影响,变形误差一般在1-2mm。薄膜介质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产生褶皱,薄膜受温度影响等,图形数字化输入方式的不同产生的误差。 图形数字化方法分为手扶跟踪数字化仪输入和图形光栅化扫描矢量化方式输入两种。数字化仪的基本原理是将地图上的位置信息通过数字化仪的定位器以数字信号的方式传送给计算机,使计算机记录每个点、线、面的位置,形成相应的数据文件。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在数字化过程中手扶游标不稳左右摆动,或者数字化板晃动,从而造成采集点位不准确。其次是一幅图未完成,关闭数字化仪后,重新开机,造成定位系统坐标与上次不同而形成误差。图形扫描矢量化形成的误差主要有:扫描仪精度不高,扫描的光栅图像变形产生的误差;光栅图像没有配准就矢量化图形,形成的误差;在矢量点,线过程中图像放大倍数小形成的误差。 3.2.2子图库,线型库定位点(定位线)不精确形成的误差。 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系统库包括子图库、线型库、色库、图案库。子图库是各类基础地理及专题要素的符号库。线型库是各类地物界线及专题要素界线的符号库。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实地物体与现象的特点图解记号,它是地图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地理信息得以传输的媒体。地图符号按地面物体和符号的比例关系分为依比例尺,半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符号。在传统制图理论中,任何符号都有它的定位点和定位线。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都有严格的规定,它决定了地物在空间的分布位置和相互关系。符号库(子图库,线形库)形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不在规定的位置上。制图人员在数字化制图过程中往往把符号移动到与原图相同的位置,当坐标点可见时,符号的定位点(定位线)和符号的坐标可见点不在同一点上,其误差在0。1-0。5mm之间,图件比例尺越小其误差变形越大。 4. 地理信息系统对测绘地图的优化作用测绘制图是测绘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展多学科、多途径的测绘科研研究中,自始至终都要运用测绘地图来表现研究成果。在传统的测绘制图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成图步骤。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制图过程主要分为资料准备、图形输入、图形编辑、颜色设计和图形输出等几个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两种图形输入方法:一种是数字化输入,即采用数字化仪人工手扶游标跟踪,将原图资料转化为图形数据;另一种是扫描矢量化,通过扫描仪扫描原图,以栅格形式存贮于图象文件中,并经过矢量转换为矢量数据。以上功能可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入编辑子系统来完成。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就要进入图形编辑数据校正、图形的整饰、误差的消除、坐标的变换等工作,由地理信息系统图形编辑子系统、误差校正、图形裁剪属性库管理等系统来完成上述各项功能。颜色是测绘地图表现的一种重要要素,它直接影响测绘地图的表现力和图面效果。因此,测绘图对颜色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地理信息系统对测绘制图作了颜色的要求,在分析了测绘地图印刷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灵活、方便、精确的颜色定义和色标系统。图形输出是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制图的最后一道工序,通常是把显示出的图形数据,经过以上步骤,在基本符合要求后,由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出系统将编辑好的图形显示到屏幕或指定的设备上。经以上处理过的数据,可以实现测绘图件的数字化,并建立图形和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数据库。测绘信息数据全部存储于计算机中,可以将具有同一特性的图形要素放在同一层中,即是将图形数据分幅录入这样易于管理和查询,而且可灵活地进行分幅检索、添加图幅、删除图幅。 5. 结语

总之,测绘制图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技术,也大有潜力可挖,同时也存在着无穷的技巧和乐趣,只要我们在测绘制图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数字化生产的工艺流程,降低误差,同时结合本专业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测绘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谯章明. 地质图绘制[M]。北京:测绘出版社。 [2]吴信才.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篇8

根据规划,地铁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包含ERP、EIP、CPC(协同产品商务)、PM、CRM在内的复杂系统,这些系统将分阶段在地铁公司内部实施。这次规划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点:首先是通过IT规划方式运作,这意味着地铁公司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另一个亮点是采用了CPC系统,这是CPC系统在地铁建设行业乃至建设行业的首次应用。

选择CPC的缘起

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额巨大(每次投资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量级)。从管理的角度讲,有效地控制项目投资和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是两个最重要的目标。

一次完整的建设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部分,从建设周期的角度来看会包括以下阶段:预可行性研究、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初步设计等阶段,而地铁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咨询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在这些不同的参与者中,业主(地铁公司)基本上是起到整体协调和项目管理的作用。由于地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涉及到土建、电力、通信、机车、消防等不同专业。

众多的参与者给管理者带来了如下问题:首先是众多的参与者如何实现协同问题。一个完整的设计成果需要经过以下单位的处理才能最终变为成型的物理产品:设计单位形成设计成果设计咨询单位进行审核业主审核施工单位。在具体的业务运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参与者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因此,从整个工程设计与建设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之前,设计成果的转移和协调是手工完成的。“手工”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是设计成果的传输物化过程效率低下且很容易出错,为了保证数据在整个过程中的一致性,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设计成果在物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而每一次反复几乎都需要牵扯到不同的单位。从这些业务过程的描述中不难发现,有效地解决协同问题将有助于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并降低相应的投资额度。

其次,设计单位在设计建筑图纸时,每天都产生大量格式化图纸和技术文档,特别是采用CAD技术之后,由于设计人员可能分属不同的专业,以及设计活动的分散性,使信息常以不同的格式和介质动态地存储在不同的部门,由此可能产生大量的异构数据。如果延用原来的手工管理维护,不仅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工作效率也较低。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把大量图纸、技术资料管理起来,在节省存储空间和人力的同时,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技术资料,这是最低层次的信息管理要求。

尽管建设行业的每一个企业都存在这些问题,但对于立意求新求变的地铁公司来说,这并不是回避问题的理由。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地铁公司意识到地铁设计是一个典型的协同设计过程,尽管具体的产品(地铁系统)和离散制造业并不相同,但在协同设计方面和那些生产汽车、飞机等复杂产品的制造企业有类似之处。因此,借鉴这些企业在协同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能有效地解决地铁公司在设计环节的业务之痛。有了这些认识,地铁公司决定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之中,采用离散制造业在协同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CPC。

CPC实施之旅

在建设过程中,地铁行业普遍采取招投标制选择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这一次选择软件产品,地铁公司也是操起了娴熟无比的工具――招标选型。经过角逐,最后地铁公司在CPC系统上选择了PTC公司的WindChill。

实施系统之前,咨询公司先花了一段时间帮助理顺设计过程。在理顺设计过程之前,尽管相关的业务人员都很熟悉和自己相关的那一部分业务过程,但却很少有人完整地了解设计的整体过程以及设计和施工的衔接过程。通过“理顺”工作,地铁公司的相关人员第一次全貌地了解了整个过程,这种认识显然有助于培养协同作战的观念。

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分别从文档管理、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和BOM(物料清单)管理等三个方面展开,从而有效地解决地铁公司在业务上碰到的问题,最终有效地提升了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传输效率。另外,文档共享也有助于使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能尽早得到解决,无形中降低了工程变更的频率,并使工程变更尽可能地向设计的上游移动,最终降低变更带来的成本和时间花费。

从制造到建设,尚有待完善

当然,亮点中也有些许遗憾的地方。由于具有探索的意味,在实施CPC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做得不是特别到位的地方,需要后续的持续改进。

首先是针对设计环节的管理咨询,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起了一个整理的作用,并没有针对地铁设计的特点进行更深的挖掘和改善,使CPC的潜力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比如,地铁公司没有在工程设计环节确立正式的项目管理机制(尽管业务过程体现了项目管理的因素,但体现得并不充分)。另外,没有充分运用并行工程的原则――从实施过CPC的众多案例看来,许多企业是在实施并行工程的基础上,实施CPC有效降低开发周期的。要知道,信息系统只是并行工程的一个使能器(有助于实现共享,消除变更等),单纯由信息系统驱动的改善幅度是有限的。

其次是,在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有对离散制造业模仿的成分。比如,对地铁公司这样的企业,是否需要BOM(物料清单)管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企业级的产品主模型,BOM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产品的配置上。在多品种和信息系统集成要求高的情况下实现BOM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地铁系统这样的单一产品且集成环节相对较少的系统来说,BOM的作用值得怀疑。在这种情况不采用BOM管理而代之以目录型的结构同样能解决问题。

篇9

建设用地的规划是一项大型课题,需要相关人员在充分了解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进与完善。传统标准中,不合理情况较多,因此新标准的制定需要合理规划出正确思路,确保土地的优化使用。

一、传统建设用地标准的弊端

(一)制定依据的不合理

传统标准制定的依据是根据人口数量来制定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在相关标准第4.0.2中,明确规定了用地的计算范围必须要与人口数量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人口数量的统计主要在于非农业人口。但在现实计算方面,多数城市的统计数据都是以常住人口为主,以此来申请到更多土地资源。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城市固定人口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人口数量统计上的差异性。

另外,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用地容纳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例如,大中型城市寸土寸金,其土地资源的空间聚集程度高,利用率也相对较高,而相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小型城市土地利用率偏低一些。同时,像一些港口城市或是旅游城市,人口往来频繁,因此人口与空间两者之间相对应的程度并不同于一般城市。所以说,单纯的依照人口来制定标准并不科学。

(二)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目前,土地配置仍然会受到市场资源的较大程度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会受到两方面影响,即政府控制与市场调节。但在土地需求前景并不明确的条件下,土地资源逐渐呈现出市场化导向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下,原有的用地标准会呈现出滞后性特征,造成供求关系在时序上出现失调,直接导致一方面土地呈现紧缺状态,另一方面土地无法合理应用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城市周边开发区域范围内,在耕地被建设为城市建设用地时,可能出现效益低下情况。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性

根据原有用地标准来看,对于一些发展较快城市而言是极不合理的。例如我国珠三角或是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还处于工业化成长快速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要高于国家各城市的平均发展水平,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更多。

同时,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也对土地需求有影响,例如我国香港这类产业升级已经处于完成阶段的城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呈现出稳定局面。而像是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其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更大。城市投资必然需要用到土地资源,因此经济发展对用地标准的制定具有制约性。

(四)新兴行业的冲击性

目前,我国各类新兴行业正蓬勃发展,这类行业的发展会让原有建设用地标准受到一定冲击。例如,物流业目前的发展已经达到飞速阶段,与传统物流经营模式不同的是,现有的物流行业更注重整个物流活动的模式化,即从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以及信息管理这些角度展开一条龙式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是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资源的紧缺。一般而言,物流园区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作为仓库以及各类设备的使用场所。目前建设用地标准中将物流中心用地划分到仓储用地中,需求量远远超出供给量。

换言之,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会不断增长,传统用地标注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类行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趋势,造成用地的不合理情况。因此新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具有发展前景以及存在土地需求的行业,根据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作出合理调整,确保用地的规范化,提高土地使用效力。

二、用地性标准的制定要点分析

(一)深化制度

标准的制定应该落实到实处,通过各项标准的变化让规划者看到与以往的区别,而不是仅仅表现为形式主义。从土地规划初期到现在,我国土地使用已经经历了有偿——无偿——有偿的变更,这与我国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传统土地转让制度使用的是协议形式,这种形式并不利于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统筹管理。目前,我国土地买卖已经实施了拍卖制度,让土地得到了更为合理的使用。

在不同时社会背景中,土地使用制度的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必然的。在新标准中,相关制定者应加强对共用土地的筹划,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让空间更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土地资源整体效益。

(二)规划标准层次化

1、人均单项用地标准

这项标准应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土地,例如居住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绿地建设以及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中应注重绿地广场或是轻轨、地铁等公用面积的土地资源规划。

同时,新标准中应该将工业用地之类的土地资源单独考虑,工业人均用地指标应该不同于普通土地,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区别处理。

2、实地考察

这项标准的制定需要通过人均用地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同时,地段所处的气候区域也需规划到标准的制定考虑范围中。另外,像一些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山地城市或是以工矿类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经过实地考察后再实施规划。

3、规定比例

建设用地并不仅仅包含居民的居住用地,规划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人口数量、公共服务、绿地广场以及交通设施。这五项在规划中所占比例应该呈现出基本上固定模式,避免出现某一项所占比例过多影响其它四项发展的情况。

也就是说,新标准的制定应合理指出用地各项标准的比例,通过比例间的配合达到合理规划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例如旅游城市这类倾向化较明显的城市在比例上应注意调剂。

(三)实施公众政策,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用地标准

建设用地标准的制定首先需要保障用地主体也就是居住者的相关权益,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合的住宅。无论何种土地规划措施,最终都应该回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中,通过经济的合理调配引导消费者合理购买土地资源。

例如,规划者可以通过对土地购买征税来达到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将目标规划土地分为商业用地与公共建设用地两种。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体现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

结束语

建设用地的规划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切不可一蹴而就。土地规划不仅关系到居民是否能够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合理使用。总之,新标准的制定必须认清传统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思路为指导,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篇10

一、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现状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主要是面向药物制剂课程的实训部分组建的模拟药品生产的学生实训场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学生熟练掌握制药设备操作技能,较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通过检索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院校对药物制剂实训课的改革研究大多数都是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训场地,教师为学生提供岗位操作指导。这种实训模式存在很多弊端:①实训基地受资金和教师资源的限制,建设规模较小,空间相对不足;②由于制药机械程序复杂,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机损人伤的事故,存在安全隐患;③医药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完全模仿实际生产企业的运作模式,学生不能真切体会药品生产的实情实景;④校内实训项目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呈现单一单薄化,教师只能针对某一制药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然而药品生产的整个环节需要多台设备、由多种岗位人员共同完成,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药品生产中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与衔接就显得无所适从。进入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也只是观摩式学习,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制药设备的生产操作要领和精髓[1]。

二、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建设措施

受到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影响,教学资源已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共享资源,因此,为顺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建设网络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应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已屡见不鲜,最常见且学生最为受益的就是多媒体课件。林琳[2]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冯丽珍[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都非常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体现药物制剂实训课程的专业特点,资源库构建要更多地体现以下几项内容:在多媒体课件内加入药物制剂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动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引入机械操作真人视频,让实践教学更直观;使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搭建三维仿真技术平台

刘烨[4]在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了制药设备仿真技术,GMP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真实制药设备几乎相同的操作界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维仿真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生产情景的真实再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便可以随意模拟任一操作岗位,达到了有限资源无限利用的学习目的。周云[5]也提到,三维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设备和空间不足、所需经费高、实际操作危险性大、实际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补充。

3.组建在线考核系统题库

药物制剂工技能等级考核是检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相关技能操作的一种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设备数量与考核场地相对不足,加之考核教师主观评价不一,容易存在不公平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反映每位学生对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夏晓静[6]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药物制剂综合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在线考核系统设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在线考核系统的组建,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制药设备技能操作考核,学生通过鼠标操作完成药品生产的模拟操作,考核系统全程跟踪学生的操作生产过程并对操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给出操作失误报告,学生可以根据结果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调整,教师也可将结果作为技能考核的参考指标。

4.其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微课,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符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它内容短小,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在学习上更灵活,更便捷,提高了认知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短、平、快”的需求[7]。制作制药设备生产操作的微视频,放入资源库共享平台,学生下载后,可在课前或课后及时预习和复习,简化教师授课繁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方便快捷的交流软件(如QQ、微信、易信等)走进校园,这方便了教学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共享互用,并且专门为信息化教学和管理而开发的APP软件更以丰富的内容、专业的应用方式,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8]。因此,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移动交流软件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途径和手段。例如,将实训设备相关资料放入网络共享平台,针对实训基地现有的每一台制药设备制作资料链接二维码,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扫描二维码下载设备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同时,成立药物制剂实训基地QQ群,培训优秀的实训教师作为群内成员,在线解答学生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建立药物制剂实训微信订阅号,随时与制药设备相关的前沿科技信息,学生关注微信订阅号后,便可以随时了解制药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技术发展的新步伐。

三、小结

应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融入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构建立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药物制剂实训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9]。所以,药物制剂实训基地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钟方丽,邱 俊,王晓林,等.地方工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2012(1).

[2]林 琳,张 勇.多媒体教学在常用制剂技术与设备课程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3]冯丽珍.《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

[4]刘 烨.浅谈GMP仿真技术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0).

[5]周 云,余 霞,张 玲,等.药物制剂GMP实训教学仿真软件使用的研究[J].药学研究,2015(6).

[6]夏晓静,胡 英.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在线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药物制剂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

篇11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高职教育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campus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23-02

0 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如果没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高职学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建设和谐高职校园,培育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地方高职校园文化起着引领作用。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高职学校要不断巩固思想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职工、教育学生。

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职学校通过共同理想教育,使全体教职工把共同理想同各自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同学生个人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发展目标。要善于运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及群众的切身经验,进行生动的共同理想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掌握的世界观,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懂得实现共同理想的困难和艰巨,树立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增强实现共同理想的本领。

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职学校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让青年大学生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并积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好本领,练好内功。

树立新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值得高职学校青年学生践行,并从平凡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是由以前几所大中专合并组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沿用中专阶段的一些经验或做法,或对中专阶段的一些好的经验作好系部校园文化进行拼接成学院校园文化,学院层面缺乏宏观设计。没有充分挖掘出地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的职教元素和地方特色,没有充分彰显出地方区域文化优势,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雷同。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具有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彰显出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从哪里来?“特色”终究是外化的东西,必须找到“特色”的承载物。课题组认为,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特色的承载物是 “职教元素”和“地方元素”。如果要建设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彰显职教元素和地方特色。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和“渐次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渗透到高职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作用,并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以下几个对接:

3.1 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对接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培育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要有主题,最好每月结合时政热点,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庆祝党的生日、庆国庆、一二九等关键时间节点,每月确定一二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精心策划,与学生的专业及思想贴近,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培育奋发向上、勤于学习、健康成才、报效祖国的良好风气;营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融为一体的核心价值教育氛围。若遇重大历史事件,适时开展相应教育活动,如今年9月份我们学院就结合问题开展理国系列教育活动,10月份开展颂歌献给党,喜迎十活动,只有结合时政热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学院及系部党课、团课教育培训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系统学习理解,起好正面引领示范作用。

3.2 校园文化与专业课程文化对接 在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中,我们注重与专业课程文化对接,通过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方式举办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及社团活动,并充分展现职教元素,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来开展。学院学生自发成立了10多个专业社团,较好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专业对接,如我院财经管理专业开展风云班级争霸赛,护理系开展国际妇士节,旅游专业开展现场导游讲解大赛,机电系开展机电技能大赛;学生团体中的笃志会计协会与用友软件公司共同开展会计文化节、投资咨询活动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E时代商务社开展网上开店,金融社开展网上模拟实战股票投资大赛,针灸推拿社团,利用周末在沫若广场免费为市民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学院及系部组织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将文化请进寝室,使之超越单纯的竞赛,强化寝室间的联谊,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寝室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寝室同学的凝聚力。

3.3 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教育,所以其校园文化必须带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将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优良道德传统和行业规章制度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突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积极到企业参与顶岗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教学中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在校园中积极引进企业文化。财经管理系在举办“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学生职场大赛,邀请了本地知名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主管等来担任主考官,根据学生现场表现决定是否录用,让在校学生真实感受到了企业的人才标准,也让学校教师零距离地体会了企业文化,推动了校企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财经管理系与乐山建设银行联合举办点钞大赛,在校学生与银行在职员工同台竞技,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找到与企业员工的真实差距。机电系开展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创意大赛;护理系在512国际护士节模拟大赛中聘请了各大医院护士长为评委。

3.4 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对接 地方高职院校在整个地方文化系统中必须通过传承、研究、创新地方文化并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校要积极利用自身学术环境、思维活跃的师生、专业的研究优势来进行地方区域文化教育与研究,引领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融合,已悄然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区域文化研究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引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我院成功组建乐山硅材料职教集团、新开办硅材料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专业、物联网应用工程、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农产品质量检测这些新专业,就是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和教学资源优势,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专业,以适应地方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院在人才培养中根据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实际,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适时改革课程体系,将地方特色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旅游专业教学及实践中将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作为导游讲解内容和教学实践基地,我院硅材料实习工厂被乐山市科协授予“新能源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生命科学馆”为“乐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在科研方面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地域的自然、经济、文化特点,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加强地方区域文化研究的同时,寻求多种渠道将新文化、新知识向社会传播和辐射,实现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3.5 校园文化与新媒体对接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关键在创新,活动要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要,用好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取得实效。学院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财经系出版了网络版《团情快讯》,通过网络传播院系团学工作动态;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杂志,满足当代大学生时尚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新途径需要;财经系在国庆歌咏比赛和班级风云争霸赛中开通腾讯微博,先后留言近2000余条,吸引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新能源和护理系学生电视台坚持贴近学生,及时传播健康的校园文化,唱响了主旋律。随着学生无线网络用户的增多,部分辅导员也在相继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班级教育和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

1 背景分析与现实状况

1.1 背景分析

随着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席卷,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在文化领域的投射,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引发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也就进入了它的第四次革命――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的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的学习变革正在进行,宽带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为变革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的发展任务,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2012 年 5 月 4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5]5号) 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辽宁省建设成教育强省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带动下实现适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结合辽宁省实际,辽宁省教育厅特制定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在该计划中辽宁省明确提出教育的发展要充分的融入信息技术,并通过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改革当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环境。

1.2 现实状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比较认可的方法,并通过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但现阶段校企合作在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现阶段合作的程度还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学校为企业定向提供实习的层面;其次则是注重形式,而实际的培养中缺乏互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中,目前现状是学校教学主导,企业参与不多,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关注很少,缺乏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就变成了学校的校内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初想法相偏离。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渠道,为解决校企合作建设困境的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与长效的突破口之一。

审计学专业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高职院校开设比较多的一个学科,其专业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除具备理论外,还必须具备操作技能,如办公软件、审计软件、文字表达能力、沟通等能力。目前关于审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有许多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之后会发现,仍然存在着:(1)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缺乏总体认知;(2)经过模拟实训和实践实习,实务出现的问题与理论学习无法结合联系,提升知识的认知。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审计专业学生培养中,没有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和机制, 与一线工作要求不够紧密,缺乏企业人才需求的审计技术方面等各的培养与训练,为此,本人提出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 基于信息化的高职审计专业“请进来,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2.1 建设思路

高职审计专业信息化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合作共享、开放交流的目标,通过实训环境配置、软硬件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深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建立多功能实训基地、审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2.2 建设方案

结合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实际,提出以实训基地为中心,并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学习平台的等资源的整合思路,从而形成更为开放的多功能的实训基地。

2.2.1 “请进来”战略――校内外实训场地理论培养

与企业合作建立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审计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符合以熟悉审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掌握查账方法为重点;以培养以风险导向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案例分析、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通过师生互动相结合的形式,从单项能力提高做起,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模拟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审计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高度仿真实训室是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系统实验平台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对基本的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对各种各种不同功能软件的应用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实操的能力。

2.2.2 “走出去”战略――校外顶岗实习职业训练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设的遍布各地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保障,为学生胜任审计机构相关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与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真实业务锻炼的机会,在顶岗实习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将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运用,形成实用推动下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职业要求,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到自我学习的不断提高的认知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提高沟通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多类型、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2.2.3 “请进来”与“走出去”校企联合实训的对接――信息技术现代化网络平台

其一,构建高校网络数据库。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开始普及,从而使得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库中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资源平台多渠道、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方式进行学习,使得现代的学习概念完全被冲破。

(1)标准库――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创建以最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完整的标准库。达到审计理论教学紧密围绕审计准则、标准,使理论教学与现行准则有效结合,教学联系实际。及时更新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相关内容,真正体现标准库的时效性,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2)案例库――丰富辅助案例教学。审计理论抽象难懂,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才能生动展现理论提出的动机、目的、方法等。案例教学为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了必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提供某教学案例,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案例库中不仅有经典案例赏析,还要有分析型案例、拓展角色扮演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角色进入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模拟反思,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途径,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3)软硬件库――拓展攻击的使用,提高学生对审计技能认识。审计实务中,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问题、找出疑点,确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如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结构;这些都对现代审计人员计算机软硬件拓展工具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项目库――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习乐趣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教师在项目库里选择题目,请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角色,小组共同完成经典案例项目的审计合作,为学生提供课余时间可以选读国内外的经典学术著作目录和电子版本,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深专业知识理解。

其二,制作教学视频,多媒体自助平台。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自助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机安排教学视频点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其三,校企互动视频系统。依托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通过互动视频传输,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时图像传输到校内,既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又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氛围,使学生与企业更好地互动。这种形式打破了额原来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与时间。通过构建的互动视频,实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通过校内的监控,实现对校外学生企业实习的监控,从而形成互动交流的平台。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审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单纯的是技术引进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如何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从而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根植到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

同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网络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和信息化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13).

[2]邱俊如,董瑞丽.基于信息化的财经类专业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 10).

篇13

1医院实现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一所医院,最主要的工作当然还是治病医人,只有在自己的本质工作上做好了,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信息化建设下的医院档案管理,可以较大地跨越医院的管理工作,极大的改善医院与患者的关系。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建设不仅是使档案信息全自动化,而且极大地推进了交流信息与档案管理的医疗内部机构的发展,保障了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够无障碍,在管理档案信息的安全方面也能够得到保障。因为信息化建设下的医院档案管理融合了现代化管理手段,还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中,融入了更加先进的管理查询档案方法,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进行更新和接受,对医院患者的服务品质与工作效率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品牌形象与工作效率。

1.2体现了高层次的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高低体现了医院的整体素质高低,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是身为医疗事业主要组成的医院必须重视也必须做到的。随着社会的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也不断地扩大了我国各医疗机构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模,提高了各医院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医院在档案管理上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方式是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不仅可以提供机遇和可能性给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而且还能够重新将医院的业务进行组合,使医院在医疗工作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和了解,从而在档案数据信息方面为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1.3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医院档案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实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话,不仅提高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方式,而且还可以大幅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般而言,一名合格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方面进行提升,在医疗工作的专业素养方面则需要培养处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信息化建设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和素质方面会有更高一层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以上两点基础素养外,他们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素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基本的网络技能,从而能够在运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真正进行实践操作,信息化建设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还要求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注重细节问题,避免在管理医院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严重错误。

2医院实现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2.1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一所医院而言,它的规模再大、建筑楼再高、外观再美观,医疗器械再先进,也比不上一所医疗水平足够高的医院,因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医疗水平。由此可见,医疗水平对一所医院的重要性,与其医疗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对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医疗水平再高的医院,只有低水平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也不能够将它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去,影响医疗水平持续进行提升的主要还是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只有在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上打好并打稳基础的医院,才能够将及时的医学参考信息和临床医疗信息传送给医院的医护人员,医学参考信息和临床医疗信息等这些都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信息,使这些重要信息得到了保障,那也就是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保障。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者的整体职业素质和个人素养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他们提供信息化实时的档案管理信息,才能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他们在先进信息化管理中的业务水平和医疗技能。

2.2上级进行决策的必需品将所有患者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实时录入和永久保存是信息化建设医院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些重要的患者档案信息为上级领导在进行决策时提供了数据方面的基础。当上级领导需要进行相关制度决策时,就可以自行通过网络虚拟通道下载相关档案信息,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确保上级领导在下载档案信息的同时进一步检视和查询相关患者档案资料。上级领导还可以根据下载的相关档案信息资料,拟定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在相关政策制度方面进行更加科学的布局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为上级领导提供了决策方面的参考和指导,是上级领导进行医院发展决策的必需品。

2.3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相比起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只需要进行计算机系统操作,从而对珍贵的档案原件进行了保护,并且改善了各类医疗档案文件资料的归档方式,在整合、检索和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时候,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也会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它使整个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