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妇产科护理病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240-01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学科,教学内容抽象、内容繁杂和凌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对于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枯燥,缺乏兴趣,掌握知识单靠死记硬背,起不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人在教学工作中采用病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明显加深。现将本人的教学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病例的选择
平时注意收集病例,可取材于临床出院病历,或到图书馆以及上网查询资料,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和加工,将具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以备课堂教学使用。选择病例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2)病例简洁,但包含丰富的信息:考虑到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应收集有代表性、扣紧教学大纲的案例;(3)围绕病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
二、病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一)课前展示病例。每次课开始,展示一份完整的典型病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如讲前置胎盘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病例:孕妇,30岁,孕2产0,孕28+5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血泊中急送医院。面色苍白,无痛苦表情,Bp 80/50mmHg,P 120次/分,呼吸22次/分,胎心118次/分。提出问题:她为什么大出血?为什么无疼痛呢?从而造成一种深刻的印象或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易于学生理解记忆理论知识。
(二)课中插入病例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较特殊的临床专业课,产科部分几个主要妊娠并发症的症状都是以阴道出血为主,妇科疾病主要有四大症状:阴道流血、异常白带、下腹痛、下腹包块。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容易混淆,不易理解,讲课中应用病例分析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当病例分析通过多媒体进行时,可以随时展示,使这一过程更方便。例如葡萄胎的临床表现和流产很相似,讲课前先展示出典型的葡萄胎病例,让学生分析病人是不是流产,和流产相比有哪些明显的不同点,以加深印象。讲到临床表现时,再展示出病人的资料,让学生总结病人主要的症状体征有哪些,从而避免了学习中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疾病概要部分讲完后,再通过典型的病例,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讨论,按照护理程序,用自己学习到的有关疾病的知识对病人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针对病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学生自己解答完毕后,再对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具体病例具体分析的道理,讲述从特殊病例到该类病例的一般原则,并查漏补缺,使之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层次,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这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也激活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和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妇产科护理学特别是产科部分内容较抽象、繁杂和凌乱,尤其对于初学者更不易理解,且操作性较强,传统的“讲稿+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可使静态(文字、图表、图形等)与动态(录像、动画)相结合,使许多复杂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易学易记的信息,从而解释深奥的理论,补充课堂单纯讲授的不足,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例如对分娩机制的理解需要学生有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以往用骨盆模型讲解演示,一个个动作是割裂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可以把胎儿通过产道的整个过程清楚、连续地展示出来,配以文字和解说,学生印象非常深刻,过目不忘,容易理解接受。
三、病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在授课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病例,并且有效地将各种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整合起来使用,找到最佳的比例,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更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易感知、易体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但选择病例时要有针对性、代表性,要能突出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要避免内容的相关性不大,使学生不清楚要说明什么问题。同时病例分析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教师应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仍需要进行系统讲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需注意讲课的速度和节奏,因为多媒体呈现信息速度快,信息在课堂上的停留时间较短,而人脑在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速度过快将使学生跟不上节奏而丧失兴趣。同时要注意讲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集中在投影屏幕上而使其感到授课方式单调,因为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手术室共收治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53例,其中,宫外孕破裂所致休克13例,产后出血9例,子宫内翻出血3例,前置胎盘2例,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17例,卵巢黄体破裂所致休克2例,胎盘早剥4例,腹腔妊娠所致出血3例。本组失血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均≥900ml,且≤40000ml。
1.2急救护理措施
当医院接到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一边要迅速地向患者家属或者是120急救人员了解一下病人的基本病情和发病的全过程,另一边护士要立刻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抢救方法决策,并迅速成立紧急抢救小组,抢救人员要沉着冷静,使得各项抢救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要对其做出详细的记录。[1]在抢救室中,病人的下肢要抬高加20-30度左右,头部要抬高10-20度左右。给病人及时给氧,流量在3-4L/min,增加氧浓度,改善缺氧昏迷状态,若病人的舌头后坠,要用舌钳夹出,以便保持呼吸畅通。并立刻抽血送验血科,注意准确抽取病人血样本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快速的检测。对病人的血压、呼吸、体温、心跳、意识等生命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正常循环血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造成供血不足、缺氧的现象。所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扩充血容量是抢救失血性病人的重中之重。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选择一条静脉通过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各种方法来扩容;另一条静脉给与止血,同时用于各种急救药液的输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尿量变化,失血性休克将会影响肾部血液流量的减少以及肾部血液的异常,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有研究资料表明,休克病人的尿量少于25mL/h,说明肾血容量不足或者是收缩压降低,肾血管痉挛。对此,我们要及时进行血液灌注,在正常情况下,当失血性休克症状好转时,尿量也会随之恢复的,当尿量在30~40mL/h,表明以上情况已经改善,尿液循环开始好转。对休克病人的尿量动态观察中,要给患者停留尿管,准确记录每一个小时的尿量。在休克病人的临床观察中,对休克病人除了要严格按照医生开出了一系列的医嘱去执行外,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因为随着休克病人的病情变化,会伴随着各种危险现象的发生。如果失血性休克病人出现脸色苍白,血压降低、皮肤湿冷等现象的时候,不能视而不见,要考虑病人的病情是否会加重,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要迅速向主治医师报告,以便医生能够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病情。护理人员要注意药物、液体的使用顺序,并掌握好输液的速度。但病人的血压很低时,要适当地加快输液速度,由刚开始的20~30min注射500~1000ml,到现在1hour可加至1000~2000ml。当血压、尿量均恢复正常后,适当降低输液速度,保证每小时500ml即可;当生命的体征表现正常时,可以在24小时内输液在3000~3500就已经足够了。[2]
1.3抢救有效的诊断标准
经过抢救治疗后,休克病人能够恢复意识,由烦躁不安转为平和安静,由反应迟钝到说话自如,皮肤由苍白无色到红润,四肢由冰冷到温暖,口干舌燥感减轻,血压回升正常,脉搏跳动有力,尿量恢复正常。这些现象均表明抢救是有效的。如果休克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不是这样的,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同时要加强护理工作。[3]
2结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07-02
为减产科综合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从根本上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杜绝,本人将本院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妇产科综合病房收治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和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排列出多项引起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制定出相关应对的护理对策。以下是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妇产科住院患者6240例,其中包括3832例妇科患者,2408例产科患者。患者年龄从21至42岁,平均年龄为34.8岁。
1.2 方法 以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为基础进行分析,以各方面信息包括:妇科和产科不同年龄、手术感染部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的因素来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1.3 诊断标准 判断是否出现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项:①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②医生和护士的记录。③患者的各项化验检测结果。
2 结 果
2.1 感染率 624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中,共发生感染病例130例,包括96例妇科患者,感染率在2.5%,以及34例产科患者,感染率为1.4%。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妇科感染部位分布情况:38例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占39.6%;20例患者消化道发生感染,占20.8%;18例患者胃肠道发生感染,占18.7%;14例手术切口发生感染[1],占14.6%;6例患者宫腔发生感染,占6.3%;无泌尿道感染患者。产科感染部位分布情况:14例患者呼吸道发生感染,占41.2%;6例患者肠胃道发生感染,占17.6%;12例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占35.3%;2例患者泌尿道发生感染,占5.9%;无患者出现消化道和宫腔感染。妇科和产科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呼吸道感染上,占感染者中的较大比例。
2.3 妇科医院感染年龄分布情况 所有感染患者中,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有4例,占4.2%;年龄在30至39岁的患者有20例,占20.8%;年龄在40至50岁的患者有24例,占25.0%;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有48例,占50.0%。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感染患者占最大比数。
2.4 妇科医院感染和住院时间 妇科:患者中未出现医院感染症状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4d,出现医院感染的96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3d。感染者住院时间大于未感染患者。产科:患者中未出现医院感染症状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1d,出现医院感染的34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8d。感染者住院时间大于未感染患者。
2.5 医院感染和危险因素 妇科:96例感染患者中,74例患者因为留置尿管引起感染,感染率为77.1%;44例患者因为年龄大于50岁引起感染,感染率在45.8%[2];24例患者因为住院超过9d引起感染,感染率在25.0%;8例患者因为化疗引起感染,感染率在8.3%。产科:3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28例因为留置尿管引起感染,感染率在82.4%;16例患者因为妊娠合并症引起感染,感染率在47.1%;并且所有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超过6天,感染率为100.0%。
3 讨 论
3.1 呼吸道感染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在妇产科中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最多,占比重最大,基于数据中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因此其组织器官功能较弱并且免疫调节低下,由此引起呼吸道感染。并且在妇科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也容易造成呼吸道损伤,是引起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不少患者和家属还保有产后要避风的传统思想观念,住院期间将门窗长时间关闭,室内空气质量因此较差,加上住院期间探视家属较多,病房内充斥着污浊的空气,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注意对病房进行消毒,适当开启门窗进行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空气质量。在妇科手术中,必须以严密的无菌操作流程来完成患者的全麻气管插管,动作缓和温柔,最大限度降低呼吸道损伤。手术后帮助患者在早期进行咳嗽排痰,如果发现排痰困难者及时给与雾化吸入,以此来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
3.2 泌尿系统感染 本次报告研究数据表明,妇产科医院感染患者中因为置留导尿而引起感染的比例较高。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的操作错误或者留置导尿时间太长都会给尿道粘膜造成损伤。为降低泌尿系统的感染率,手术后实行留置导尿应该尽量减少,如必须留置,时间上要做好控制,尽量降低留置时间[3];实行留置尿管的插管操作时,手势动作尽量缓和轻揉,有效降低尿道粘膜受到的损伤;督促患者多喝水,以排尿行为来进行生理性冲洗;对会分做好护理工作。
3.3 化疗 化疗期间,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免疫力较为低下,各类因素都容易引起患者出现感染,此时对患者的皮肤黏膜护理就尤为重要,可以从根本上对化疗后感染进行预防。
3.4 手术切口 产科中感染患者的一个重要感染部位即为手术切口,产科手术多会切开会阴,会位因为生理位置容易被粪便感染,其次会阴出现感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后恶露。在产科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切开会阴,如果无法避免进行会阴切开术,手术后的护理就相当重要。护理人员需告知产妇注意自身会阴卫生,卫生护垫要勤换并且在便后擦拭时应该从前向后;增加自身营养摄入,尽快恢复自身体力和抵抗力,使伤口更快愈合。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6-02
妇产科腹部手术在临床上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因腹部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患者术后易出现腹痛、腹胀、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1]。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完成基础护理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使之身心达到较愉悦的状态[2]。本文选取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57例,采用优质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11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其中:年龄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41.2±11.6岁。患者手术类型分为:剖宫产52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32例;卵巢囊肿切除手术17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宫颈癌根治手术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相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1)患者入院后,护士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并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2)常规给予患者行术前准备。(3)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于对医疗环境及医护人员均较陌生,再加之对预后担忧,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不良心理,此时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根据患者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心理疏导[3],以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2)环境护理: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较舒适、温馨、安静的治疗环境,在病房中为其播放舒缓轻柔的音乐,将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调整舒适的状态,减少噪音,避免外来不良刺激,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及提高睡眠质量。(3)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对于腹部切口手术患者,饮食调节非常必要,护士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按照适度能量、低膳食纤维与脂肪、少量多餐原则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4]。(4)护理:患者术后采用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方式,将床头抬高至20°,在双膝下垫一软枕,以放松腹部的肌肉,患者在咳嗽、翻身、大小便时,指导其用双手压于腹部,以减轻切口张力。保持患者衣物、床单清洁与干燥,避免切口感染。(5)疼痛的护理:术后护士要通过患者语言表达、表情、姿势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积极给予镇痛治疗,鼓励患者以看书、听歌、深呼吸、想些美好事物等方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减轻疼痛感。(6)切口护理:护士需认真观察切口恢复情况,对于贫血、水肿、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患者更要密切注意切口是否有渗血、渗液情况及切口张力是否增加等,对切口恢复不良患者,要给予红外线或微波热疗,以促进其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脂肪液化发生。(7)康复护理: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在床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与活动范围,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第二天即可搀扶患者离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利于患者术后胃肠道与膀胱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机率。(8)术后并发症护理:对于腹胀患者,护士要加强基础护理,多给予患者翻身,并注意其的舒适度,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患者腹胀症状较严重时,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对发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并积极寻找发热引发因素,便于医生给予针对性治疗。对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可给予切口敷用庆大霉素,拆除缝线、清创,加用引流条等方法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把均数±标准差确定为参数数据的表示方法,参数比较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而切口甲级愈合率却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女性患者由于其心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临床给予提供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以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优质护理是从细节出发,克服了常规护理机械性完成护理任务的缺点,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服务,注重患者生理变化与心理需求,在每一个环节均给予适宜护理支持,利于促进患者机体快速康复[5]。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而切口甲级愈合率却高于对照组,这与胥巧仙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了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医院的护理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静.105例老年妇女妇产科手术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05):98-102.
[2]崔雅云.浅谈妇产科手术护理[J].当代医学,2011,22(01):122-123.
【关键词】妇产科;心理;护理
1 心理因素与疾病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群居于社会之中,群体气氛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团结气氛可使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互相猜疑、妒忌,则使人感到压抑。无论社会或家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和支持,常使人精力充沛,勇于克服困难。尤其对患者而言,更为重要,可使其减轻后顾之忧,增强治疗信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具有经常性与稳定性,女性较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致心理失衡。当处于愤怒、抑郁、悲伤、恐惧时,机体则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调整,使皮质醇增高,T淋巴细胞减少,致细胞突变肿瘤发生,有报道72%的癌症患者发病前受过精神打击;有人研究表明70%~80%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问题,可见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
2 妇产科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2.1 焦虑与恐惧。绝大多数病人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缺乏对环境的信任。常见于初次接受手术的病人和初产妇,因为病人缺乏足够的妇产科方面的医学知识,对特殊诊断检查、分娩和所患疾病的手术治疗缺乏正确认识,造成心理障碍。易使患者失眠、食欲下降,引起疲劳、脱水和体力消耗,可出现宫缩乏力而难产。手术患者易担心手术不顺利及术后会出现性格和生理等方面的改变,影响夫妻生活和生育能力,病人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中,部分肿瘤患者在未确定良恶之前产生焦虑,寝食难安。
2.2 紧张、害羞心理。妇产科病史常涉及到生殖、月经、性方面的话题,许多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患妇科病后怕被人误解而非常紧张,有的甚至不愿到医院就诊。入院后不愿与医护人员交流,觉得羞于启齿,不便详谈,有疑问也不愿向医护人员咨询。特别是未婚先孕者,怕被熟人发现、怕手术疼痛、怕出血多、怕手术后遗症影响今后的正常生育和月经而非常紧张和敏感。
2.3 忧郁、多疑心理。子宫、卵巢切除术患者,常出现自身脏器的损失感及术后女性特征、、生育能力、家庭生活等的损失感,担心手术失去女性特征、失去吸引力而影响夫妻感情,感到精神压力大;部分患者丈夫认为切除子宫、卵巢会降低、失去女性特征,对妻子做生殖器手术忧心忡忡,从而加重患者的忧虑心理。更年期患者,内分泌功能和心理常趋向紊乱,此期又是许多疾病的好发年龄。患病后常担心给家庭、工作带来困难,担心医疗费用,担心父母和子女的抚养及自己是否成为丈夫的累赘等。有的一时得不到确诊而怀疑自己得了绝症,常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爱挑剔等心理。
3 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患者来院后,护士应紧张而热情地接待患者,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要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的真诚。要善于忍耐,对患者及家属过激的言行切勿计较。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3.2 设法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急救室内可放置鲜花,抢救时医护人员动作要快而不慌乱,态度神情镇定自若,操作时认真细致,动作轻、稳、准,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且指导患者放松的技巧,对强烈克制疼痛的患者给以鼓励,并允许她们,允许家属陪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发展,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果断地处理各种“应激”状态,遇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有分寸地向患者说明情况,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3.3 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保护患者的自尊心,使患者感到受人重视,有独立人格。医护人员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疾病发展及预后时,要根据患者的个性差异、心理承受能力尽量说得客观些,无论预后如何,都要给予肯定的支持和鼓励。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向患者解释治疗、护理、检查的项目和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及时了解检查结果。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患者能配合,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其放心家中的事情,安心治疗,尤其避免在患者面前哭泣,以免加重患者的焦虑。
3.4 消除患者自卑等心理。患者自卑等心理的产生,不利于患者自身的治疗和康复,因此,护士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开导患者,同时也要鼓励和安慰患者,从而帮助患者消除顾虑,让患者懂得生活的意义,使其自身积极去治疗疾病和战胜疾病。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使患者消除悲观、失望、绝望的心理。对于出现自卑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更正患者的这种心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劝慰患者,使其不要过分自卑和自责,要勇于承认事实,积极面对现实,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身的状况。
总之,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正确估计不同性格的患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给予她们更多的温暖,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陌生感,以良好的情感交流给予鼓励支持,提高其适应力。“治其病先攻其心”充分证明了心理治疗与药物、手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在妇科患者中更好的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珍菊.心理护理在妇产科临床中的作用[J].world health digest, 2008, 5(2):177
[2] 王娴.妇产科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4(5):74-75
[3] 张林燕.妇产科患者手术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2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