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法律与道德辩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06-01
辩论式教学是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对话作为教学载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各项语言技能以用的综合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思想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上有表现出丰富性与拓展性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最为贴近。将辩论式教学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增进了解。
一、辩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它的教学内容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生如何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和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二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对于上述教学内容的实现,比其它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
辩论式教学优于灌输等方式。第一,就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说,如果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教育、接受灌输、接受思想塑造的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尤其是面对思想活跃的“80后”、“90后”学生,那是行不通的。任何课堂教学方式都无法强制人改变其内心,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想转变思想,谁对他都无能为力。内心与思想地改变更多的是靠自愿自觉。因此道德教育如果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调动不起学生从善的意愿,不能使主体自愿自觉地转变并提高心性,教育目的就可能落空。辩论式这种生动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乐于接受道德的感化与教化,培养起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愿。辩论是锻炼认识、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对学生提高分析识别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自觉远离假、恶、丑,趋向真、善美,有较好的作用。第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潜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辩论式教学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采用辩论式教学来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程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是具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大致有两种方式:“竞赛式”和“群辩式”。 所谓“竞赛式”就是按照辩论赛的模式进行组织,两个辩论队在台上进行辩论,其余同学可以作为观众或者裁判的形式参加进来。所谓“群辩式”就是将全班同学按照一定的标准(按照学号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院系专业不同来划分)划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围绕同一个辩题进行辩论。“群辨式”不同于传统的讨论式教学方式,“群辩式”增加了对抗性,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群辩式”对辩手才能的要求不高,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使全体同学都得到锻炼。
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一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找到适合的辩题。辩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辩题要紧贴时事热点、时代脉搏,能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才辩论中寻求问题的正确观点。比如:结合教材第三章的相关内容,可以选择“追求道德与追求金钱能否统一”的辩题;结合教材第六章的相关内容,可以选择“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或者是“校园爱情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辩题。在教师确定辩题以后,要向学生提前布置,让学生查找材料,充分准备。
教师课后要认真总结。评论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对辩题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充分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评论总结时才能游刃有余。评论总结大致包含三个内容:第一,对正反双方发言的内容、辩论的角度、逻辑性进行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第二,对参加辩论同学的表达、互相配合、风度和机智幽默等进行评讲,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第三,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辩题进行总结,通过辩论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三、辩论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变化
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弱化。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辩论思路、辩论方法、信息来源的指导,而非理论的直接灌输者。通过辩论式教学,学生会尽量搜寻已有知识和固有观念,其中,有正确观点,也有模糊认识,还会有错误看法。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学生思想的动态,有的放矢,实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03-03
一 何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也有悠久的历史。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浪潮已席卷整个世界,成为世界各国一种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合作学习专家王坦将之定义为:“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自兴起以来发展迅速,从大量文献来看,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复合的教学活动,有着深刻而宽广的理论基础,如群体动力理论、选择理论、教学工学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精致化理论等,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使目前实践中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和模式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从古至今,合作是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一定单位(人、国家、民族)在“地球村”中交往、互动、合作、分工和竞争的过程。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国与国的联系空前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领域都呈现着分工合作的强劲态势。但是在我国,合作学习模式很难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尤为显著。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低,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升入高职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习,学习能力较低,学习缺乏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学生虽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强调竞争,而合作意识、集体协作意识欠缺。新形势下,过高的学费又导致了家庭困难学生心理上过于自卑、孤僻,不善与人沟通交流、合作。
第二,在高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中,大多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过分注重传授,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讲授空洞乏味,缺少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缺少启发性;学生学习消极被动致使思想政治教学缺少实效性。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学习意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无法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第三,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最根本的要求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综上所述,将合作学习方式引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利用课堂中合作交往的动态因素,体验社会、感悟现实,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大社会、大世界,学生在分工、合作、竞争中既掌握了政治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更可以把自己融入社会现实中,体验情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形成现代人、世界人的意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师生、生生合作的民主氛围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及集体观念,更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对教师而言,实施合作学习,体现了人文精神,实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能开拓现代教学的新领域,丰富互动教学理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三 政治课教学合作学习模式之一 ――热点问题辩论式
在合作学习领域中,目前尚未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尤其在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并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适合的方式进行。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有其独特性,在教学要求上强调实践性,教学组织上更加突出教学生产,使教学更加接近实际。因此,高职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学习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是将大社会、大世界浓缩的课程。实行合作学习,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理实一体化的特点,是符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模式。笔者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
――――――――――――――――――――――――――
* 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3sz054)
合作学习模式分为以下几大类:情境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现场实践式、热点问题辩论式、知识竞赛合作式、小分队合作式、社会实践立体合作研究式等模式。本文以热点问题辩论式为例,来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由沙伦设计的小组调查法变式而来,适合目前社会上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的辨析、新闻人物的评论、课堂两难知识的化解,是合作学习动机与理论的最佳体现。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当团体取得成功时,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同伴做任何有利于小组成功的事。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尽最大努力去获得成功。因此,这种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奖励的方式创设了积极的人际关系,它使小组成员对同组同伴所做出的努力给予积极的社会强化,如表扬、鼓励。这在竞争性结构的课堂上是没有的。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构成辩论正反两方,每大组内又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兼顾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组员构成兼顾不同的学习基础、民族、性别以及性格差异。小组间分工、团结合作,分别在教材、网络、图书馆、社会上去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经过多次讨论酝酿,形成辩论陈词及相关资料。为战胜对手而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最终在辩论赛中通过团结协作充分展示双方观点,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其流程为任务呈现――搜集资料、准备辩论稿――小组辩论――评价反思。其中紧紧贯穿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关系。合作流程如下:
以“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问题为例,来具体说明辩论式合作学习模式的操作过程。
1.任务呈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同学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举行一个辩论会,请大家分组确定正方与反方,正方观点: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道德。反方观点: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法律。
2.搜集资料、撰写辩论陈词
这个环节大约需要1~2周。学生首先进行分组,确定正方与反方,每方选出四个正式队员,两个预备队员,其余同学作为啦啦队。然后大家分工去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上网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进行专家访谈,有的学生负责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最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后,撰写辩论陈词。
3.小组辩论
学生按照辩论赛的模式,选举一名主持人,由各组派出学生组成专家评判组。辩论赛开始后,正、反方四个辩手分别陈词,然后进行自由辩论。辩论双方的技术战术在自由辩论的阶段得到充分的发挥,辩手的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自由辩论,在这个阶段,智囊团、啦啦队也纷纷参战,向对方辩手提问,回答对方辩手问题,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全民辩论阶段”就此展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卷入论战。
正方1: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我方观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应以道德为主。理由如下:(1)道德先于法律存在。在法律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力量。法律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2)道德使人修身、行善,强调的是自律,主要依赖于内心信念来维系,这种内心信念促使人们更好地遵守社会秩序。(3)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与规范,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守法的自觉。法的创始人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道德。”
反方1:我方认为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首先,法律在指引和衡量人们行为上具有明确性。道德判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是仁者该听智者的还是智者该听仁者的呢?其次,法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道德无法比拟的。道德主要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等来维持是软约束,对违法犯罪行为没有约束力,只有法律既有惩罚力又有威慑力,能做到标本兼治,在维护社会安定方面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再次,法律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在维系社会秩序上能标本兼治。人们自觉立法来约束自身行为,确定社会秩序的内容与规则,使生活有序化、规范化、条理化;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人人自觉守法护法,更保证了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
正方2:康德还说过:“在人类存在的社会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光看表面呀!对方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请问法律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证守法的自觉。
反方2:道德的约束力真的有对方辩友说想的那么强大吗?那如果你家被梁上君子光顾过了,你是立刻报警呢还是坐等那个不知名的小偷良心发现?
4. 评价反思
教师在这个环节不仅要对双方的观点、现场的气氛、辩手的表现进行点评,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全面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场辩论赛中所体现的合作精神进行鼓励。让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展多边合作,使学生突破教材束缚,吸收他人的观点,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站在现实的角度,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它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在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为实现个人取胜的目标,就必须要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在团体获得成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因此,他们息息相关、沉浮与共,形成了真正的合作关系,也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热点问题辩论式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的变式之一。情境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现场实践式、热点问题辩论式、知识竞赛合作式、小分队合作式、社会实践立体合作研究式等其他模式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都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学生们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一荣俱荣”的感觉,感受到合作的可贵之处。
合作学习是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针对性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从实际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高职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持续努力,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求合作、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考试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有时连基本的礼貌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二)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本为指定教材,教材中礼仪、道德、法律都占据一定篇幅,但中职老师在上课时,各自倾向不同,有些主讲礼仪,有些适当穿插道德,有些只讲法律。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些内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依赖个人专长,忽略学生,忽略礼仪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处理失当。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实操性。
(四)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无论学生或学校都有一种认识,如果专业技能过硬不愁没工作,所以对德育课在思想不够重视。
(五)课程课时安排不当,任课教师倾向于某一专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而且2008年国家下达的新的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但有时保障不了课时,学生觉得课时紧凑,不够用。
另外目前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任课老师有些是政治课老师、礼仪老师或其他类别,倾向于自己专长。而一旦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时,尚不能做出十分到位的理解。有次参加培训时,某地方学校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他自身都无法理清犯罪客体“是什么、怎么讲”,如何对学生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时间。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理顺教材教学内容顺序,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主要对外贸易往来国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标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讲解国家网络安全的职业道德;针对会计专业,侧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不做假账”的专业道德……
教师所授内容要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比如讲解法律常识时,我们可以突出合同内容,找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面试问题、薪金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科技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轻松获得各类知识要点,解答“是什么”的疑惑。教师只有不断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怎么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会、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方法。我在教学中曾事先拟定一个生活中常发生的辩题:“欠农民工钱要不要?”让学生辩论。因这个班级人数较少,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看似简单的辩题,却需要学生课下做很多准备,查询更多信息,学生辩论积极性高涨。这种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排课体制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
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资金、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拔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课体制上可以尝试分阶段分教师上课,如:前半学时可以让礼仪、德育教师上课,后半学时可以尝试法律专业教师上课,既保障课程的教育性又保障了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
辩论赛辩手开场白一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五月鲜花盛开,在这花香弥漫的季节,林则徐小学开展了一系列读书节活动,今天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集中在这参加我们读书节的辩论赛活动,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评委入座。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通过双方的辩论,让观众能从中得到启示思考,明辨是非对,辩论这种形式,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对其中流程,不是非常清楚。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辩论赛的程序:辩论必须有一个话题,今天的主题是“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对这一主题正反双方各持意见,展开辩论。辩论时一般分成4个步骤:
1.、是正反方一辩陈诉观点
2、攻辩,由正反二辩,开始依次
3、自由辩论阶段
4、总结陈词,在正规的辩论赛,还有一个观众提问环节因为是比赛,必须有时间限制,如正反反陈诉一般在3分钟左右,其他攻辩时间控制在2分钟,每次发言包括答题和提问
2部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被问方必须回答。好了,双发辩论都已经严阵以待了,信心十足,今天究竟鹿死谁手,花落谁家,这是要看每一位辩手的智慧和辩手才了。下面掌声有请小主持人上台。
点评:今天的辩论赛开展的不错,双方的辩论十分精彩,辩手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读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途径,让我们明回了“为什么要读书”和“该要怎样读书”这两个问题,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从辩论中我们知道,既要多读书,更要有选择的读,老师在这里有几点建议,在大型的辩论赛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没说完的也不能再说,否则被扣分,其实,同学们准备的资料很好,但最好要脱稿,要化作自己头脑的东西,到时有个随机应变。
在辩论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足,引要恰当
2.迅速抓住对反及错误,切中要害反驳
3.反映敏捷,语言表达要清晰流畅逻辑严密,普通话要准确
4.表情丰富,端庄,幽默洒脱
辩论赛辩手开场白二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来自----
我方的观点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人脉比技术更加的重要!
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从上述的定义不难看出人际关系本身便是建立在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我们的创业本身便是一种便是一种生产生活活动。
我方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是人脉重要还是技术重要我们完全可以以在创业所用的时间、创业过程所经历的难题、创业最终成功与否来决定。我方认为创业人脉比技术更为重要,其理由有;
第一点:在创业初期我们便要面对着比如资金、项目、市场等困难。而这些条件都是需要我们与外界交流,不是我们单纯靠能力便能解决的,因为市场瞬息万变等你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认为准备充分的时候市场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在21世纪我们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十分的便捷了,但便捷的同时并不代表这我们能够随时取到我们有用的信息着。而当我们有了足够的人脉后这些信息便能够随时的关注到。这些可不是只靠工作能力强就能办到的!
第二点;
相信大家在平时做小组作业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闭门做车不管是怎么的努力到最后却依然是失败。而这个时候便需要一个组
长,他也许并不能做多少事情,但是当有了他以后事情便有了合理的分工。这样不需要每个人都能作很多,只要你会一部分,在组长的统一协作下我们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而这个和我们创业的过程是想通的,我们并不需要有多么大的能力,但是我们必定需要有足够的人脉能够协调统一,集合大家的能力。
第三点;
就是我们的一些长辈他们的成功创业,无不都经营着完善丰富的人脉也正是这些人脉成就了他们的成功。曾任美国某大铁路公司总裁的史密斯说:“铁路的95%是人,5%是铁。”美国钢铁大王及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所以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并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无怪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奥运商业化利大于弊。谢谢各位!
辩论赛辩手开场白三正方:从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应当入刑
反方:从小悦悦事件看,见死不救不应入刑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对方辩友围绕小悦悦事件,列举了一系列的类似案例,一直在试图让我们大家接受“见死不救应当入刑”这一概念,但我方始终坚定立场,坚持认为“见死不救不应入刑”!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不应用法律来代替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一种合乎正义和道德的高尚行为,见死不救是一种有违道德与正义的为人们所痛恨的行为。见义勇为、见死不救,同为道德问题,同无法定的救助义务,见义勇为就可被视为英雄而歌颂,但见死不救却是犯罪,要遭受刑法的处罚,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不公正!我方认为不该用法律来代替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把见死不救入刑,反而会降低见义勇为的含金量,升高道德的门槛,从而导致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下降、正义感减弱,使更多的人从“围观党”变成“跑路党”。
第二,若将见死不救入刑,就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咱们学法律的人都知道,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存在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之中,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的驱使、社会舆论的褒贬作用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以精神的强制来保证实施。若将见死不救入刑,那么为了不犯见死不救罪,人们就得见死相救、见义勇为。如此一来,见义勇为就从主动、自愿的道义变成被动、强制的法律义务,这不仅改变了行为本身的性质,还提高了该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还有人会以为不犯罪是一件非常高尚的事而引以为荣吗?对方辩友显然没有考虑过这种混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的行为,将会导致不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
第三,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看,惩罚“见死不救罪”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对方辩友认为将见死不救入刑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假设“见死不救罪”成立,立法者首先就会面临何为“见死”,何为“救”何为“不救”的问题,法律显然是无法对此作出明确界定的,而过于模糊的立法又会不利于司法实践的。对方辩友一直回避我方提出的取证问题,然而在司法实践方面,公安机关将会面临取证的难题。大家关注小悦悦事件,很大原因是摄像头拍下了见死不救的18位路人,但不是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有摄像头的,况且公共场所的人员流动性大,公安机关要查清哪些人见死不救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彭宇案”这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案件就是的例子。所以我方认为,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惩罚“见死不救罪”的可操作性都不强。
第四,见死不救入刑的刑罚过重,建议可立法但不应入刑。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的教学,要以大学生在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为主线,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建设人才和党事业的接班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要打破长期以来该学科课程授课形式单一、内容僵化,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呈现其实用性而导致该学科受到了大学生普遍冷遇的现状。因此,需要老师在进行授课中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趣味性、时代感、实用性,来构建生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活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一)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课程知识的导引虽然在新教材中也穿插了大量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语言和事例,但是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并结合社会热点及时补充一些贴近生活的新事例在教学中作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导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更好的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在讲“遵守社会公德,创造人生价值”一章时,老师可以近期风行各大学校园的网络神曲《大学生自习室》来作为本章知识学习的导引。运用多媒体将这首歌曲的文字、图像、声音和谐呈现在课堂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老师可以请学生站在本节知识的立场上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剖析歌曲里呈现出的社会公德现状,最后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眼中的大学校园中不文明现象以及就如何提高大学校园公德行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积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二)结合学生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思想道德修养是属于内在化的品行,难以对其量化评估,所以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要想容易让学生认识到其内在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就需要选取恰当的分析范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表明,专业特色和本课程的相互结合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强化知识、规范自身行为。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职业道德、操守已成为用人单位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不仅如此,对相关专业来说,求职者对职业法律规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用工单位评价工作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比如,在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课时,对他们强调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安全知识就很有必要,在给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授课时,对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知识普及也对他们自身素质提高很有帮助。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活课堂教学手段的设计(一)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关于生活素材问题的讨论大学课堂应该是思想火花碰撞的场所,所以在进行该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将书本知识升华,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会的形式来开展对该学科的学习,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就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就业理想,以及想要从事这份工作需要具有哪些方面的必备素养。另外,还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让同学们展开关于“一毕业就创业好还是先就业再创业好”话题的辩论,在辩论过后,有同学们进行辩论内容整理,最后老师再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最后总结,提出几点适合学生毕业去向的有效建议。这样的学习课堂就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习探究兴趣。(二)通过生活案例,实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情感的协调发展大学老师对该学科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情感,但是目前在新教材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所占篇幅以往明显减少,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被弱化。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将弱化了的部分通过案例的解说来体现社会生活中基本的法律理念、法律思想和法律思想将其疏导给学生,来帮助培养法律情感。除此之外,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不仅要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对案例中道德层面的剖析,来促进社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法律情感获得的协调。比如在讲授宪法中人权保障一章节中, 可以选择对孙志刚案进行剖析, 进行案件所涉及的刑事诉讼法中“疑罪从无”价值的解释,并根据该案情中所涉及的人性道德内容穿插讲授,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引起社会道德的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能够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我国大学教育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在该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要想改变目前该学科教学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分别从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课程知识的导引、结合学生专业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关于生活素材问题的讨论方面来构建生活学习课堂,来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真正做到通过该门课的学习,引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思考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