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税法的经济作用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税法的经济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税法的经济作用

篇1

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国税部门应主动按照规划要求,按照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功能定位,深入调研并积极落实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一)争取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项目、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加强技术开发,抢抓低碳经济机遇。

(二)搞好政策引导,积极引导化工、铸造等高能耗和碳排放量较高企业,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强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应用,降低能耗指标和碳量排放。

(三)积极落实有关鼓励低消耗和鼓励废弃物的再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帮助企业化解生产调整所带来的冲击。

(四)加大对碳的捕获和储存技术相关产业税收政策调研。荣成依托千里海岸线和200万亩的可养水面,具有全国最大的贝类复合养殖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生态固碳效应,年可吸收、转化、转移7.8万吨碳,约占全国的6%。针对这一实际,加大对海水养殖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并落实农(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五)搞好在建和新引进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配套服务。对装机容量900万千瓦左右的高温气冷堆和压水堆核电、 25万千瓦风电场、光伏发电,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年产1000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项目,搞好政策配套,跟进服务,重点搞好政策衔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经济基础。

总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政策范围内,要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减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要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业要求,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发展,

二、更新理念,提供税收服务支持

税收服务是国税机关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国税部门应主动增强服务理念,落实服务措施,改进服务方式,力争使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广大纳税人能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高的效率,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具体说来,要做好五个转变:

(一)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国税部门应该摒弃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才予以服务的陈旧观念,主动为纳税人服务,尤其是在宣传有关税收政策以及办税程序等方面,应采取深入到企业的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税收政策向纳税人解释透彻,使企业与国税机关的信息交流始终畅通,减少由于了解政策不及时或不全面出现的问题,真正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作用,税收管理员必须经常深入企业,采取实地调查和查账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产销结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经济效益、税款实现、资金收支等情况,并及时反馈到有关科室,为企业提供深层次服务打好基础。

(二)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国税机关应针对纳税人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服务。如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的政策辅导,采购国产设备抵免税政策的宣传等等,充分遵循纳税人情况不尽相同这一客观实际,对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在公平执法的前提下,做到区别对待,变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纳税人的需求。

(三)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国税部门要本着简捷、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办税程序。只有简洁、高效的程序分工,才能提高国税机关的工作效率,才能切实体现高水平的纳税服务。要明确程序分工,首先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寻找合法化和效率化的结合点,建立务实的行政管理机制;其次是完善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

(四)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服务的目的是使纳税人依照法律更好地纳税。作为国税机关,应把办税服务与日常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预算收支结构情况、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情况、每月货款回收情况等综合信息,为更好地组织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综合服务是深层次纳税服务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办税服务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处处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对纳税人更好地管理,使用权其更好地纳税,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

(五)由咨询服务向执法服务转变。当前,在国税部门提供的服务中,主要的是办税服务,即是接受纳税咨询、为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服务。如办税服务厅,既为纳税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办税通道服务,又为纳税人提供信息反馈的咨询服务,成为征纳双方交流的平台,使办税服务过程成为征纳双方即时沟通的过程。深层次的服务并不只局限于办税服务,还要把服务根植于行政执法当中。国税部门应把深层次服务作为推行依法行政、完善税收管理的有效补充。如坚持公开执法,通过下达税务稽查告知书、举行听证会、向纳税人公开处罚标准、处罚依据等方式,使纳税人在公开执法的环境中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使深层次服务体现在税收执法的规范、公平之中。

三、深化改革,提供税收环境支持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国税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审批改革,实行税务公开,提升队伍素质,营造一个宽松的税收发展环境。

篇2

随着时代信息不同的更迭,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已不同于往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财务管理条例,加大了对财政的监察力度。因此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使资金的发挥运作受到了阻挠,无法发挥其的最大效益。因此,针对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科学化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修改完善对于财务工作的控制管理制度。

一、财务工作对于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身后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但同时因此项工作所具有的非标准化和主体基层化等特点,使水利工程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难题。当前看来,水利工程逐渐为人们生活发展所需,政府也逐渐加入到投资公共服务建设的领域当中来,但同时也对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体系提出了相关要求,使得资金控制管理难以进行两全决策,缺少科学合理规范的财务预算编制以及高效科学的执行控制管理等。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重与日俱增,使得当前建设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主题对象、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多水利企业而言,为了推动自身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应主动适应国家制度的变化,对自身水利资金加强控制管理制度,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加强管理水利财务工作的能力,推动水利经济发展。

二、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机构的缺失

当前水利发展日新月异,而自身定义也从传统的大型科技性水利工程逐渐演变为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水利工作。而当前不少水利部门仍沿袭以前的管理机制、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造成对管理的忽视,使得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有所缺失。并且导致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专业素质不足,办事能力低下等问题。这对水利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的极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办事效率。此外,水利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完善,管理层对法律意识浅薄,监督与检查力度不足,缺乏督查有效性。导致管理人员挪用公款、接受贿赂等事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控制管理,阻滞了水利经济发展。

(二)投资渠道单调、资源匮乏

现大多水利企业仍停留在过去为社会效益而服务的层面,忽略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投资体系单薄,投资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赖以存活。而今出台的中央财政对水利工程的相关条例,导致自身性质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企业也结合时展,抓住机遇,谋求更多效益。因此水利企业自身应该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拓宽自身的业务渠道,建立完整的投资骨架,改变以前的无偿投资方式、专注于为社会效益服务的体系,转变为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元化的投资方式逐渐深入企业管理,增长自身经济效益。

(三)财务管理团队建设不完善

财务管理部门无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当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团队人员寥寥无几,且大多专业能力低下,文化素质不强,使得对财务的控制管理难以继续推行。而且大多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不强,职业素养一般,难以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水利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忽视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没有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培养,导致人才资源的怠慢甚至流失。对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来帮助企业的经济发展。吸收接纳拥有较高文化素质、优秀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企业自身门槛。培养人才的自我发展提高意识,学习更新更多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促进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合理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当前中央出台的相关财务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自身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管理制度,采取先进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使财务管理制度有序高效的进行。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如财务监管部门、监督部门、审计部门等,加强管理人员的监督审查力度,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树立超前先进的法治理念,使财务管理制度发挥最大效益。在完善健全的制度保证下,在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同时,加大额外的投资力度,推动水利经济效益的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当前投资体系单薄,仍旧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大多考虑对社会效益的发展而忽略了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与追求。因此应该积极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使多渠道发展齐头并进,增强投资方式,建立水利基金,加强投资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投资网络。因此,管理层应该将水利基础产业细化到每一处细节,工作落到实处,改革水利投资结构,把握好社会资源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合作关系,加强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展在法律法规允许下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拓宽投资渠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靠中央财政的投资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投资,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机制,改变以往单纯的无偿社会性投资,转变为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投资方式,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系。

(三)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工作也十分必要。管理层应加强深入管理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的预测与前瞻性工作,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公费支出进行控制管理。应该狠抓预算编制的执行质量,认真落实财政部下达的要求,细化每一个管理细节。积极做好并收集评价成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项目前期,对项目库的管理严格控制,将预算项目的规划投资范围扩大,使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增加额外资金收入。在项目采购阶段中,对事先规划好的计划预算严格执行,监察审计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督促检查力度的加大,做好检查工程设施进度的同时,防止乱拨款的现象出生,监察部门应该强化自身监察力度,增强预算的透明度,使得项目发展顺利且高效率进行,保证了水利工程项目的高绩效性。

(四)强化财务管理团队

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强化措施,离不开每个部门的沟通交流、全力协助。而工作人员作为每个部门的组成部分,则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吸收接纳拥有较高文化素质、优秀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同时,应该加强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思想素养,定期开展提高业务办理水平的培训班,方式应趋向多样化,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可以设立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工作热情,随着时代不停的进步,社会乃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应不断发展,吸收新的财务知识,不断更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不仅对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公司企业带来了推动的作用,使得经济效益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四、结语

财务工作中的问题覆盖范围广,应得以迅速合理地解决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效益。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断推移,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显著性已逐渐发挥出来,成为水利经济发展不断进步前行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根据以上论述的通过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投资体系、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团队等措施来推进财务工作的进行。此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时时关注中央出台的相关管理条例,促进水利经济发展。增强自身与政府的沟通交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推动自身企业经济建设,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希来.如何加快发展水利经济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0(06).

[2]张莉,赵兵,李爱武.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与城市水环境“双赢”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3(05).

[3]高锐,侯连权.浅谈水利工程经济评价[J].民营科技,2012(02).

篇3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世界各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变暖的共识逐步加强。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形势所趋。世界各国纷纷针对减少碳排放问题做出了庄重的承诺。交通运输领域是能耗最大的产业之一,其排放的污染物与污染气体不利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反,水运以其特有的能耗低、运能大、占地省、污染少的优势,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但我国内河运输还有待发展。

一、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即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制度创新,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减少CO2等加剧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运是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水运具有能耗少、低成本、载重量达、污染少等特点,应当作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调查数据表明,在相同运距和相同载重量的条件下,水运产生的污染物较少。例如,CO的排放量,卡车是船队的9.5倍,火车是船队的3.2倍;碳氢化合物,火车和卡车的排放量分别是船队的5倍和7倍。由此可见,水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优选择,它不仅好能少,排放的污染气体也少。我国水资源极为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领先的水运大国,其水运布局也有很大的优势,在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选择水运,不仅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成本相对较低,是物流首选的运输物资的方式。水运在我国交通运输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水运的低碳经济运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船舶类型复杂多样

目前,水运船舶根据载人还是载物大致分为两种:客船和货船。对于货船,按用途又可以将其分为干货船和槽货船。干货船又可以根据载物种类分为杂货船、木材船等多种;油槽船可分为: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船,每一类船舶又有不同的型号。还有一些专用船舶其分类更为多样。因为每一种型号的船舶都有区别于其他的零部件,船舶如此复杂的分类给船舶制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工大量不同的零部件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反而不利于我国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另外,一些零部件的使用是一次性的,无法进行循环利用,不利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运营船舶老化严重

由于船舶造价成本高等原因,水路交通运输船舶更新换代速度较慢,十年以上的船舶成为运输的主力军,运营船舶老龄化严重。甚至,有些船舶运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不注重船舶的保养和维护,船舶燃油消耗率高升,降低了水运节能减排的效果,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削弱了水运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内船舶运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能耗系统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中,受经济发展和工作量大的限制,中小型企业有意忽视了低碳减排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部分企业能耗统计仅做成本核算用,没有建立系统的燃油能耗统计管理制度。同时,政府推进低碳理念的难度较大。目前普遍的情况是,船舶运营企业在效益不好时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技术投入,效益好的时候不考虑低碳减排问题。此外,由于物资运输的不对称性,船舶难以保证往返都能载运货物,船舶空载率较高,增加了能耗。

三、加强水运低碳经济运作的措施

(一)加强船舶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

在今后的船舶设计中,应尽量实现船舶零部件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在简化船舶制造工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制造系统的运行效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船型与船体型,实现低碳减排的目的。同时,应使用年限较高的低碳环保材料,这就给船舶设计与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品在超过营运寿命后材料的循环利用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碳的排放量与能源损耗。

(二)加强监管,减少老龄船的应用

目前,很多船舶运输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忽视船舶的使用寿命,加剧了使用船舶的老龄化程度。从长远考虑,企业应当加强对于老龄化船舶的监管,定期对船舶进行维修和保养,通过减速航行、加强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控制船舶的燃油消耗、降低成本。对各种类型的船舶的燃油消耗进行跟踪比较,通过信息系统分析船舶营运过程中的燃油消耗,确定各类型船耗油定额,实现对船舶燃油使用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健全燃油耗能管理制度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的燃油耗能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船舶运输企业运营活动。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觉树立低碳理念,建立系统的燃油耗能管理制度。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应当建立低碳经济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进现代化低能减排技术,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外,应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运输业务,降低船舶的空载率。建立航运信息系统,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空载率的同时,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顺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促进水运的发展与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此外,人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会享受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大量发展低碳经济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姜海洋.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及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7:26-27.

[2]卢现祥,柯赞贤,张翼. 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市场失灵[J]. 当代财经,2013,01:12-22.

[3]王晓辉.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3:60-61.

[4]何翔宇. 水运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 河南科技,2014,20:192.

篇4

放松宏观调控、扩张内需都是应对突发危机、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对策,在经济学上也属于短期调节措施,其中的某些政策,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相抵牾。在采取短期对策应对危机时,不能忘记所面对的长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二、面对新形势,财税政策大有可为

(一)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构成与程度,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可能超过财政支出总量。

财政支出方向调整对于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意义。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方式问题无法完全依靠尚不成熟的市场自身来熨平。因此,发挥政府之手来化解发展方式落后与市场失灵不可或缺。

(二)通胀过后为了防止经济“硬着陆”,财税政策可相机抉择

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也就是说,要进一步弱化或减少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建设性投资的支出,严格控制“人、车、会和网络、招待”等支出增长。

(三)促控并重的财税政策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限制性财税政策,把“外部性成本”纳入价格中,有效地克服环境保护中负外部性问题。以鼓励性财税政策倡导节能,支持技术创新。

三、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

这不仅有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能有效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比例,加快人力资本培育。加大对卫生、社保、贫困补贴等的支出比例,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不振的问题。

(二)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积极探索减税机制,使税制能够随经济周期波动而伸缩有度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有效刺激消费,建议在税制方面进行如下调整:计算工薪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按照税收指数化原则,取消全国“一刀切”的税前扣除额的规定,各个地方可根据本地生活费用指数(物价上涨指数)适当调整扣除标准,以应对通胀对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冲击,消除通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企业所得税合并后,仍然面临后续改革。与新法相配套的一些优惠目录、操作程序应尽快出台,以便于实际掌握和执行。

(三)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控并重的作用,通过建立约束与鼓励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提高环保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环保税制

关于建立健全环保税制。要从源头上加大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倒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一是要完善现行的资源税:二是要开征环保税:长期以来,我国是通过环保收费来解决环境的综合治理问题的,但借鉴国外经验,今后可以考虑通过法律形式适时环境保护税。

2、以节能创新为导向完善现行的财税政策

利用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社会的建立,要求对现行的财税政策体系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

篇5

二、水力发电建设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水力发电作为无污染、见效快的一种能源形式,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年发电总量还是水电撞击总量,都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一些农村利用自身优势,修建的小水电建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峡枢纽工程、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完工,以及一大批在建或者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都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水利建设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并促进了社会发展。如果防洪工程没有做好,不仅仅是百姓的人身安全以及农田淹没的直接威胁,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灌溉除涝工程的开展促进了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极大丰富了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为繁荣市场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设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和保护的作用,使整个大的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并改善地区的气候,大大降低了灾害的发生频率,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水利建设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影晌

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的进程都依赖于水资源。城市的发展国模越大,人们对于水的要求和标准也就越高,城市不单单要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的供给,还要为城市的旅游业、商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水源;在工业生产中,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洗涤、水冷却、很多工艺流程都离不开水,因此水资源的供给量决定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规模。我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我国,仍有300多个城市有缺水的现象,在其中有100多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有的城市日供水能力只能达到城市用水量的7成左右。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荒漠地区以及东部的沿海地区,这些条件的束缚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

五、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的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水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泥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中的泥沙可以使得肥田造地、以固堤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较好的增加土地资源。不利的是:当水中的泥沙超过一定的标准时,河流会使河道发生冲淤变化,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二)干早缺水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水资源华北、西北都是属于比较缺乏的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几局、经济发展、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进一步短缺,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大;一些内陆河、内陆湖以及一些小水库的水体面积在不断缩小,在一些干早、半干早的地区,湖泊、水库及河流中下游的河道甚至出现了干涸、消亡而沦为荒漠;人们为了抗旱救灾,对地下水过分开采,使得水源枯竭,并导致地表下沉。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5.45.0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向着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给区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物流产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天水市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老工业基地,现辖两区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千米。天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近年来物流产业初步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物流总量显著增加。

1 天水经济发展现状

2014年,天水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6.8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6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93.0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213.22亿元,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537.76亿元,增长2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29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5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4982元,增长13.6%。

2 天水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4年以来,天水市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天水商贸城、天水会展中心、秦安西部小商品城、国家级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清水兴盛物流园、天水城市蔬菜仓储分拣中心加快建设,天水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有序推进,甘谷浙江商贸城一期、张家川商业城建成运营,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0个,建成便民蔬菜店50个、农家店230个。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道路货运服务业总数达到200多户,物流从业人员约12000人。全市拥有道路货运站场12个,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3 物流业对天水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重要的新增长点。在产业结构上,天水市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今后发展第三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其中包括为生产服务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里面包括交通运输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的优化。从2008―2014 年天水市的各项产值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见表2)。

3.2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物流业是由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功能集合而成的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从业人数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十二五”期间,天水市积极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甘肃省发展规划,天水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发展装备制造业并辐射陇南和平凉、庆阳等地区,而这一区域或城市就成了经济增长中心。物流作为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物流子系统发展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经济水平的高低。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因城市物流设施齐全,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城市集中,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

3.3 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天水市为内陆城市,运输主要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2014年天水市全年公路通车总里程1.04万千米。全社会公路客运量4310万人,比上年增长16%;客运周转量17.24亿人千米,增长17.2%。货运量2682万吨,比上年增长23%;货运周转量52.42亿吨千米,增长25.88%。2008―2014年7年全市公路通车进程增加了7229千米,货运周转量增加了40.1785亿吨千米。如表3所示。

物流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劳动力就业的促进力,同时又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也是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集中体现。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水平,也是该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物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现代物流向着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区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水市2014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篇7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和税收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省的税源结构仍不够合理,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征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省的经济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发展仍需加快

近年来,河北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战略,进一步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但是,从税收的贡献度分析,第三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度仍然偏低,调结构的力度仍需加大。

(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但能源消耗仍然较高

“十一五”时期,省政府紧紧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双三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全省经济正逐步向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是,2009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8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63吨标准煤/万元,按每亿元GDP产出计算,分别减少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32.9万元和63.3万元。

(三)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但仍需调优调强

我省认真贯彻“增量调优、存量调强”的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主导产业整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结合起来,产品附加值稳步提高。但是,从出口退税政策的角度分析,我省出口产品“被限制的多、受鼓励的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省经济仍未能完全适应国家出口政策调整方向,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三驾马车”同向驱动,但投资拉动相对突出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近几年,我省积极贯彻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刺激居民消费。同时,强力推动进出口贸易,并把扩大投资作为调结构、促发展、增后劲的着力点,加大项目建设协调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保持了消费、投资和出口规模的较快增长。但相对于消费和出口,投资增速较快,对国税收入的影响也较大。

(五)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较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偏低

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高度关注民生,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从个人所得税收入情况分析,2008年全省个人所得税收入106.2亿元,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缴纳所得税43.9亿元,占总量的41.3%,比全国平均水平60.3%低19个百分点,表明我省职工工资仍处相对偏低水平。

二、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构筑环首都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期间我省必将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为调结构、转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全省国税机关要及时跟进,紧紧围绕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积极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全力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坚持依法治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强有力的财力支撑,需要国税部门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保持税收收入的稳定、协调、均衡增长。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税部门在组织收入工作中面临着很大压力。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给国税收入带来很大的减税效应;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由于财政支出压力大,对国税部门下达了超出经济税源承受能力的税收任务,这不仅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阻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也不利于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面对“一减一增”双重压力,各级国税部门必须坚持依法治税原则,既要应收尽收,将应该收的税全部收上来,又要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虚收税款,决不能为了满足短期财政支出的需要而寅吃卯粮,决不能为了满足部门利益而作出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行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税收工作的领导,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使税收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河北的经济发展。

(二)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的产业导向,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今后,各级国税部门仍要继续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做到应减尽减、应免尽免、应抵尽抵、应退尽退,充分发挥政策的产业导向效应。要着眼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着眼于改善民生、刺激消费,认真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着眼于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三)严格税收执法,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严格、公平、公正、规范执法,促进税收公平,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税收执法的内在要求。从目前不同生产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水平分析,缴纳税收规模大、集约化生产程度高、财务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税负普遍较高,而数量众多且生产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体系不健全的中小企业税负相对较低,由此形成在同一行业内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税收负担不同,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各级国税机关要在抓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同时,针对中小企业涉税违法风险等级高,能源消耗水平高,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关、停、并、转任务大等特征,充分运用税收手段,加强对中小企业及专业化市场的税源管理,强化数据信息应用分析、监控评估和税务稽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四)优化纳税服务,减轻企业办税负担

篇8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篇9

一、“营改增”的涵义

“营改增”是属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词汇。长期以来,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处于并行状态,这为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自2012年元旦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率先进行“营改增”试点工作。紧接着该项工作从上海市扩展至北京、天津、广东等十多个省市。这是继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在税制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改革。“营改增”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我们现行的财税制度提供改革的动力。

二、“营改增”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说,“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等。从宏观层面来看,“营改增”对经济总量产生影响:其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其二是为部分行业带来了税负降低的优势,形成减税效应。这两者结合起来影响和带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具体来分析:首先,“营改增”的实施,避免了重复征税,并且许多增值税的税率较之前的税率低,为企业减轻了税负负担;其次,这些减税行为产生的良好的经济影响:“营改增”后,进项税从不能抵扣变为允许抵扣,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营改增”后,许多生产企业纷纷采用服务外包经营方式,转变了经营方式;“营改增”后,缴纳的是增值税并同时允许抵扣进项税额,许多服务部门从母体企业分离出来;“营改增”后,许多税率降低,保护了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营改增”的结构调整效应

“营改增”具有结构调整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实施“营改增”后,许多企业精细了产业分工和加深了专业协作。许多企业的主业和辅业得到有效分离,这样主业得到加强,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辅业同时也可以做大。提高了产业层次,加强了产业的内外部融合。

(2)需求结构得到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其中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营改增”后,首先企业税负减低,进而引发整个行业的整体性税负减免,这样就调整和改善了我国的需求结构。

(3)出口结构得到优化

我国目前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档次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水平偏低。“营改增”后,有利于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和水平,生产业会得到大力发展,提升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使得出口结构获得优化。

三、“营改增”促进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

“营改增”属于结构性减税,它不同于全面性减税。它是同时具有减税和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的双重效果,因此它产生的功效,会超越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而延伸至财税体制改革领域。

1.推动了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体系的重建

“营改增”实施之前,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中半数以上是营业税收入。随着“营改增”的逐步推进,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将逐步被增值税取代,这对于地方政府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会引发矛盾。依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最迟到2015年,“营改增”将全面覆盖我国所有地区和所有行业,这就要求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财政收支要发生新变化,必须要重建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制体系,重构地方财政收支格局。

2.尽快建立直接税体系

截至2012年,全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占39.%,营业税收入占15.6%。“营改增”后,增值税收入将升至50%以上,这不利于税收收入体系布局的均衡性,财政风险将加大。因此,在进行“营改增”改革的同时,要尽量做到“扩围不增”。这就要求加快建立直接税体系,增加直接税会相应降低间接税的比重,这是现代税制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3.重构分税制财政体制

我国目前财政体制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要求增值税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以75:25比例进行分配,所得税收入则是60:40的比例进行分配。“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将全部作为增值税纳入税收系统。原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基于归属关系建立起来,若归属关系格局发生变化,那么分配比例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和行政关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会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也要进行相应改革。

4.引发全面财税体制改革

由于财税职能和财税体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的运行范围遍及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和政府的活动。因此,财税体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仅“营改增”一项改革的影响不仅仅会影响财税领域范围内,同时还会触及经济体制改革,直至社会、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的改革。意味着,“营改增”作为即将开始的全面性改革的导火线,将带动和引发财税体制改革、甚至是全面改革。

综上所述,鉴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要抓住“营改增”这一难得的契机,对中国现行税制体系做结构性的重大调整。

参考文献:

[1]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N].中国财经报,2011(06).

篇10

浙江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水利投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水利建设作为公益性极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与GDP的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水利投资可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在水利设施和工程建设方面的投资对浙江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一、浙江省水利投资概况

1.水利投资力度

1996年浙江省的水利完成投资额为94331万元,到2002年,当年完成水利项目投资额669526万元,投资额增长了6倍,年平均增长38%,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1996年~2002年,全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0.8%)。

2.水利投资结构

浙江省的水利投资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工程、水库工程、除涝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和水电工程上,近些年来,随着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上述工程的投资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由于水利项目建设的超前性,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的水利投资正日益沿着可持续水利发展的方向在调整,浙江水利建设将为浙江省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动力支持,浙江“九五”期间水利投资情况见表1。

二、水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对水利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基本上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缺少定量的佐证,往往认识上产生偏差,把握上缺乏尺度。

面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水利事业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全新的视野,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量化分析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水利投资对GDP的影响来说明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定量影响关系。

1.水利投资WI对GDP的绝对影响分析

选用如下经济计量模型来对水利投资WI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定量的分析,(1)式用来对WDI、GDP二者关系作普通的线性回归分析,以定量地说明WDI和GDP的相关程度。

GDP=α1+β1WI+ε1…………………(1)

其中(1)式的α1为常数项;β1为系数,即WI每增加一元,GDP的增加数;ε1为随机扰动项。依据1996年至2002年水利投资额与GDP值(见表2),分析并建立了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GDP=3652.214+0.004*WI (R=0.937)

式中,GDP――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元),WI――当年水利投资额(单位:万元)

上述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7,说明上述方程具有很高的拟合效果。从方程中可以看出,作为基础设施投资,浙江省的水利建设在浙江省GDP的增长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拉动作用,每1000万元水利投资额能够带动GDP增长4亿元,即水利建设每投入1个亿,浙江省的GDP将增长40个亿。

2.水利投资WI对GDP的相对影响分析

用如下(2)式用来作弹性分析。

lnGDP=α2+β2lnWI+ε2………(2)

其中(2)式的α2是常数项,β2为弹性系数,即WI每增加1%,GDP将增加百分之几。同样,利用上述资料得到如下方程:

lnGDP=5.311+0.259lnWI(R=0.875)

上述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5,说明上述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效果。从方程中可以看出,浙江省的水利建设在对浙江省GDP的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重要,水利投资额每增加1%,将带动浙江省GDP增长约0.26个百分点。

3.水利投资结构对GDP的影响分析

在水利投资的不同结构中,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GDP=3356.012+0.002*水库工程投资+0.046*供水工程投资+0.017*水电工程投资(R=1.00)

上述方程说明,在浙江省的水利的不同投资结构中,对GDP有贡献的投资中,供水工程投资对GDP增长作用最大,供水工程每投入1000万元,将带动浙江省GDP增长46亿元;水电工程每投资1000万元,将带动浙江省GDP增长17亿元;水库工程每投资1000万元,将带动浙江省GDP增长2亿元。

4.水利投资的滞后效应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表明,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且,投资虽然在当年表现为增长的需求效应,但一旦投资形成,在滞后几年中则可以表现为产出的供给效应,水利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一个部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样具有当年的需求效应和滞后年份的供给效应。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水利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分别利用线性型式和对数型式的滞后分布模型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仅用滞后1年及2年的水利投资进行计量检验),检验模型如下:

GDP=α1+β1WI+β2WI(-1) +β3WI(-2)+ε1…………………(3)

式中,GDP――国民生产总值

WI――当年水利投资额

WI(-1)――上一年水利投资额

WI(-2)――前二年水利投资额

经过计算,得到浙江省水利投资WI,WI(-1),WI(-2)与GDP增长的各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902,0.954,并且其双边检验值均小于0.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的要求。因此,建立上述方程是合理的。

由此可见,GDP与当年水利投资额及前两年的投资额有相当大的关系,并且经过分析计算,建立了如下的回归方程:

GDP=1916.082+0.004WI+0.004WI(-1) +0.004WI(-2)(R=0.880)

式中,GDP――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WI――当年水利投资额(单位:万元)

WI(-1)――上一年水利投资额(单位:万元)

WI(-2)――前二年水利投资额(单位:万元)

上述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80,说明方程是比较可靠的,从方程中可以看出,浙江省水利投资每投入1000万元,当年GDP将增长4亿元,并能给将来的2年的GDP都带来每年4亿元的增长。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三、结语

明确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关系,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做好水利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进行重大水利活动的决策依据。依据1996年至2002年的有关数据分析得,浙江水利投资对浙江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用,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相互促进关系。水利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持,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水利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今后水利事业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调整发展思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在水利生产的前期阶段,项目所需材料的采购与生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更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缩短生产周期。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必须在提高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才能建立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做好材料管理对水利生产有很大影响,探讨最大化如何发挥仓库的作用,对于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市场经济下,社会生产和服务由市场自由价格机制引导,通过供需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形成自我组织的效果。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生产的需求与日俱增,水利项目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日趋成熟。在水利生产管理中,材料的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关系到项目造价的高低,甚至还影响着水利生产的质量、工期甚至安全。我们在水利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材料的管理工作,将其提升到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地位,通过有效的材料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保障工期,确保安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得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优势地位。

在材料管理中,仓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仓库的参与便没有材料的妥善保存与有序流转,可以说材料管理是建立在仓库管理基础之上。仓库管理的职能包括材料点收、存放、清洁、存量控制等诸多工作,需要依据5S要求和领料单、备料单等做好材料的接收、存储和发放,详细、认真的做好材料出入库等记录,为材料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现代仓库与传统仓库的区别在于,其不仅仅是贮存物品之所,更是注重经营收益联系各生产部门和环节的关键所在,因此仓库的价值与作用被进一步放大。

对于中间仓库而言,作为贮存、流转半成品的仓库,与一般仓库相比既有许多的共同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间仓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中产生或需要的半成品,而非一般仓库的成品,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体现于为后续环节提供材料,更在于联系前、后环节的生产,在材料或半成品由上个工序流转到下个工序时由中间仓库进行接收、贮存、发放和记录,能够在标识物资转移过程的同时方便成本的计算,确保物流与资金流实现动态流动。对于水利生产而言,由于涉及到的生产环节众多,所需的材料种类丰富,半成品种类和数量也十分多,如果不合理设立中间仓库,不仅难以准确统计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更难以合理安排材料与半成品的贮存与使用,降低物流与资金流的周转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生产的顺利开展,导致生产停工,造成一系列的不必要损失。由此可见,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设置中间仓库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需要努力提高中间仓库的管理水平,最大化的发挥其“中间”关联的作用。

二、中间仓库作用最大化发挥的管理措施

仓库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为人们提供贮存物资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仓库的作用不断延伸拓展,已成为推动生产、扩大收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仓库的设立,需要合理布置,科学管理,和相关制度,灵活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以最大化提高仓库工作效率。

(一)中间仓库设立需考虑的原则

设立中间仓库时,我们首先应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针对生产各环节的具体情况科学衡量中间仓库设定的必要性,合理选择仓库的位置,达到运输路线短、换装次数少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督促监管仓库管理工作,使其适应生产节拍,满足生产需要;另外要坚持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仓库管理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的支持,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仓库贮运的技术化水平。

(二)完善仓库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是仓库管理的依据与保障,仓库管理者需要结合仓库管理相关规定和生产实际,合理制定仓库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出入库制度、结对账制度、安全制度等内容,我们要做好各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

人员岗位责任需要予以明确,要从制度层面明文规定仓库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以最大化调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出入库方面,仓库保管人员严格清点检查物品,具体包括名称、数量、规格、票据和质量,确认无误后方可填写入库单或出库单,领料人与保管员均需签字确认。结对账方面,仓管人员认真制作库存明细表,定期对仓库内物品进行盘点,确保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安全方面,必须按规定要求完善安全设施,做好防火、防潮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务必将安全隐患消除。

(三)应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仓库管理通常仅关注于硬件配套设施的管理,例如库区设置合理来达到物品摆放规律的要求,而现代仓库管理在做好硬件管理的同时更重视软件设施的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多维图形化数据分析,等等。

我们需要为仓库管理提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帮助仓管人员利用仓库管理软件来实现出入库录入,实现出入库账本的电子化,使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备注物资数量、质量等情况。水利生产中有些物品需要的数量较大,使用软件管理能够妥善处理物品种类多、数量需求不一的复杂情况,合理安排各项物资的贮存和流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水利生产各部分的仓库信息进行整合,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沟通,实现系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场地管理,避免材料损耗

除了要求仓库管理人员认真做好仓库场地的管理,确保物资处于24小时监管之中,避免材料物资因人为或场地环境原因而受到损耗之外,对于材料的运输、储存等环节,要防止多次辗转运输,以避免增加运输成本;要严格、及时盘点,防止材料丢失或质变,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三、中间仓库作用发挥的保障措施

要想最大化发挥中间仓库的作用,不仅要从仓库管理层面着手,坚持科学的原则设立中间仓库,完善仓库管理制度,实现信息化管理,做好场地管理,降低物资损耗,还需要我们从人员观念、素质培养等层面着手,为仓库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树立重视仓库管理的正确观念

观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和决定因素,没有正确的观念,便无法有正确的行为,更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因此,我们在水利生产管理中,必须从上到下提高对仓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中间仓库设立的必要性及其能够产生的价值,将中间仓库管理成效与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仓库管理的意义,才能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参与仓库管理工作,为提高中间仓库的管理效用奋发努力。

(二)做好仓库管理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重大,在端正工作态度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教育培训手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首先,我们需要上岗人员掌握基本的仓库管理理论和知识技能,包括中间仓库的作用、岗位责任、出入库的流程、常见问题的处理,等等;其次,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应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操作,掌握简单软件故障的处理方法;再次,要重点培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确保防火、防虫鼠、防潮等工作万无一失,发现安全隐患或事故时能及时按规程要求处理,以消除安全隐患,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最后,要不断结合当前最新的仓库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鼓励、引导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以全面提高仓库管理的水平层次。

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采用传统的“传帮带”方式,也可以通过培训班等方式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还可以通过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开阔视野。为了保障教育培训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培训与绩效考核相联系,将考核结果与待遇、岗位晋升相关联,为优秀的员工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对学习优异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以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确保教育培训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语

水利生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水利生产管理利国利民,而水利项目投资大、工期长、环节多而复杂,需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为水利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水利生产管理中需要重视仓库管理尤其是中间仓库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总结,全方面、多角度提高中间仓库管理水平,以最大化发挥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浪费、保障质量和工期,从而提高水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应对市场经济下的要求与挑战。

篇12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抓住有利时机,顺应相关政策环境,适时启动实施了“借港出海”的战略,积极建设无水港,改变了传统的运河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具体做法为:构筑对外开放新通道,利用海港加快自身对外开放进程,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展开,以达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内部竞争优势的目的,使淮安的开放型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09年11月,淮安无水港正式开通,不靠海的淮安市从此实现了与毗邻连云港市的“区港联运”。无水港的开通使口岸服务功能延伸至内地,淮安自古无海港的状况彻底改观。

一、文献综述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天然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价值。港口和腹地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区域经济联动机制,两者之间往往呈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因此,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功能优势以及加强腹地城市与港口的经济合作,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A Kautz于1943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开创了港口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他提出,海港的区位优势包括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资本投入三个主要因素,海港腹地的地理范围、经济规模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Talley(2004)认为,一个有效率的港口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生产单位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当地较高水平的产出、收入和就业。郎宇和黎鹏(2005)探讨了港口和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以及一般演化规律。刘桂云、阮士平(2005)认为,港口通过港口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日益成为其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所谓无水港,是指在非沿海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若干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其中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进出口客户提供通关服务。无水港是港口与腹地城市进行区域经贸合作的产物,能够有效加强两地的经济政治联系,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淮安市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和“无水港”的建成,标志着该市与连云港市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对于两市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江苏省长期滞后,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本文尝试从区域经济开放的角度加以解释,论述无水港的建立对淮安开放型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希望为淮安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找到一条新路。所谓开放型经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向型经济,后者以出口导向为主,更多地表现在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与利用上,而开放型经济对国际分工和交换的介入程度更深,强调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开放,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为主要手段,因而是一种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更高的经济模式。

淮安经济的整体开放程度在江苏各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离真正的开放型经济还有着很大差距。如何迅速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把区域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淮安市当前面临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

淮安无水港的建立和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极大推动淮安全面对外开放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届时,以连云港港口为龙头、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为纽带,地理上临近,但却彼此孤立发展的若干区域将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面对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实现彼此间更加深入细致的分工协作。各区域的政治经济资源被充分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利益共分、联动发展,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另外,淮安无水港的建立绝不仅仅是淮连两市间物流与交通运输等地理意义上的对接,更是观念意识上的对接,这将为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水港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促使淮安经济从运河时代向海河时代嬗变。历史上淮安的城市经济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然而到了近代,形势急转直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淮安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连云港港口是距离淮安最近的深水海港,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淮安的企业选择连云港港口作为进出口岸,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陆运费用少,货物从淮安到连云港陆路距离短、费用低;二是两市间有河道相通,淮安重化原料和产品可以通过散装船进出口,并且随到随装。无水港使两市的运输和物流实现了无缝对接,连云港发达的交通网络从此可以被淮安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拉近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

第二,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与连云港经贸往来关系,有利于两地实现资源共享、经济互补,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安与连云港两地的互补空间十分巨大,主要体现为:一是两地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两地产业具有错位性,三是两地交通具有便捷性。

第三,无水港的建立,使淮安有机地融入到港口经济圈中来,外向型经济将在优势互补中更加稳健地前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整体发展速度,因此区域之间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贸易经济等方面通力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成熟的区域经济体。在其示范下,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武汉都市圈、成渝经济圈、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经济体。

无水港的建立标志着淮安有机地融入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经济圈。在港口经济圈中,港口处于中枢地位,以综合运输体系为纽带,以相关产业为支持,以腹地经济为依托,拥有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资源;腹地城市处于,在经济圈的庇护下得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充分发挥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纵观整个经济圈,港口与腹地经济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实现共同发展。

四、无水港推进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连云港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当前淮安企业货物的进出口大部分取道上海港,如淮安的淮钢集团每年的货运量大约1200万吨,真正从连云港港口进出口的份额很少。原因是连云港港口的海运费较高,集装箱航线少,船期不定,时常会延误交发货时间,从而抵消了陆路运输的成本优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跟上运力增长的需要,超负荷运营现象十分严重;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也亟需提高。

第二,配套的内河运输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淮安的内河航道尤其是盐河航道尚不能满足海河联运的需求。盐河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干线航道,也是淮安、宿迁等苏北腹地及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长期以来,盐河航道大多处于自然状态,水深不足、弯道多、碍航桥梁多,因此航行船舶吨位小、航速慢、事故多,难以适应水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无水港的货运软环境尚需规范。目前无水港在货运环节存在管理乱象,如收费不规范、利用低价冲击市场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及时引导和规范。

五、为充分发挥无水港优势的对策建议

第一,淮安市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淮安无水港的建立,是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淮安市要抓住这一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淡化腹地意识、增强沿海意识和开放意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推进大旅游、繁荣大文化、发展大物流,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最终提升淮安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立健全淮安、连云港两市合作交流的沟通协调制度。两市要从全局高度出发,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充分发挥淮安的货物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港口优势。因此,一些正式的沟通协调制度必须被建立健全,如两市要建立合作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以便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两市合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络制度,定期相互通报相关口岸的进出口情况等。

第三,以无水港为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淮安、连云港两市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培育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自身力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倚重国际国内的先进生产力。连云港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交汇处,还是日韩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因此,淮安要通过无水港借助利用连云港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甘当配角,最终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六、总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缓和与动荡并存,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和连云港两市间的经贸往来关系,淮安应当紧紧抓住连云港港口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整体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的开放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并促进苏北地区早日实现崛起振兴。

【参考文献】

篇13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抓住有利时机,顺应相关政策环境,适时启动实施了“借港出海”的战略,积极建设无水港,改变了传统的运河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具体做法为:构筑对外开放新通道,利用海港加快自身对外开放进程,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展开,以达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内部竞争优势的目的,使淮安的开放型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09年11月,淮安无水港正式开通,不靠海的淮安市从此实现了与毗邻连云港市的“区港联运”。无水港的开通使口岸服务功能延伸至内地,淮安自古无海港的状况彻底改观。

一、文献综述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天然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价值。港口和腹地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区域经济联动机制,两者之间往往呈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因此,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功能优势以及加强腹地城市与港口的经济合作,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A Kautz于1943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开创了港口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他提出,海港的区位优势包括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资本投入三个主要因素,海港腹地的地理范围、经济规模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Talley(2004)认为,一个有效率的港口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生产单位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当地较高水平的产出、收入和就业。郎宇和黎鹏(2005)探讨了港口和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以及一般演化规律。刘桂云、阮士平(2005)认为,港口通过港口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日益成为其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所谓无水港,是指在非沿海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若干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其中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进出口客户提供通关服务。无水港是港口与腹地城市进行区域经贸合作的产物,能够有效加强两地的经济政治联系,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淮安市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和“无水港”的建成,标志着该市与连云港市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对于两市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江苏省长期滞后,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本文尝试从区域经济开放的角度加以解释,论述无水港的建立对淮安开放型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希望为淮安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找到一条新路。所谓开放型经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向型经济,后者以出口导向为主,更多地表现在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与利用上,而开放型经济对国际分工和交换的介入程度更深,强调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开放,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为主要手段,因而是一种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更高的经济模式。

淮安经济的整体开放程度在江苏各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离真正的开放型经济还有着很大差距。如何迅速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把区域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淮安市当前面临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

淮安无水港的建立和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极大推动淮安全面对外开放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届时,以连云港港口为龙头、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为纽带,地理上临近,但却彼此孤立发展的若干区域将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面对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实现彼此间更加深入细致的分工协作。各区域的政治经济资源被充分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利益共分、联动发展,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另外,淮安无水港的建立绝不仅仅是淮连两市间物流与交通运输等地理意义上的对接,更是观念意识上的对接,这将为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水港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促使淮安经济从运河时代向海河时代嬗变。历史上淮安的城市经济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然而到了近代,形势急转直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淮安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连云港港口是距离淮安最近的深水海港,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淮安的企业选择连云港港口作为进出口岸,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陆运费用少,货物从淮安到连云港陆路距离短、费用低;二是两市间有河道相通,淮安重化原料和产品可以通过散装船进出口,并且随到随装。无水港使两市的运输和物流实现了无缝对接,连云港发达的交通网络从此可以被淮安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拉近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

第二,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与连云港经贸往来关系,有利于两地实现资源共享、经济互补,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安与连云港两地的互补空间十分巨大,主要体现为:一是两地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两地产业具有错位性,三是两地交通具有便捷性。

第三,无水港的建立,使淮安有机地融入到港口经济圈中来,外向型经济将在优势互补中更加稳健地前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整体发展速度,因此区域之间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贸易经济等方面通力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成熟的区域经济体。在其示范下,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武汉都市圈、成渝经济圈、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经济体。

无水港的建立标志着淮安有机地融入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经济圈。在港口经济圈中,港口处于中枢地位,以综合运输体系为纽带,以相关产业为支持,以腹地经济为依托,拥有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资源;腹地城市处于外围,在经济圈的庇护下得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充分发挥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纵观整个经济圈,港口与腹地经济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实现共同发展。

四、无水港推进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连云港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当前淮安企业货物的进出口大部分取道上海港,如淮安的淮钢集团每年的货运量大约1200万吨,真正从连云港港口进出口的份额很少。原因是连云港港口的海运费较高,集装箱航线少,船期不定,时常会延误交发货时间,从而抵消了陆路运输的成本优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跟上运力增长的需要,超负荷运营现象十分严重;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也亟需提高。

第二,配套的内河运输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淮安的内河航道尤其是盐河航道尚不能满足海河联运的需求。盐河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干线航道,也是淮安、宿迁等苏北腹地及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长期以来,盐河航道大多处于自然状态,水深不足、弯道多、碍航桥梁多,因此航行船舶吨位小、航速慢、事故多,难以适应水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第三,无水港的货运软环境尚需规范。目前无水港在货运环节存在管理乱象,如收费不规范、利用低价冲击市场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及时引导和规范。

五、为充分发挥无水港优势的对策建议

第一,淮安市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淮安无水港的建立,是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淮安市要抓住这一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淡化腹地意识、增强沿海意识和开放意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推进大旅游、繁荣大文化、发展大物流,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最终提升淮安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立健全淮安、连云港两市合作交流的沟通协调制度。两市要从全局高度出发,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充分发挥淮安的货物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港口优势。因此,一些正式的沟通协调制度必须被建立健全,如两市要建立合作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以便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两市合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络制度,定期相互通报相关口岸的进出口情况等。

第三,以无水港为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淮安、连云港两市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培育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自身力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倚重国际国内的先进生产力。连云港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交汇处,还是日韩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因此,淮安要通过无水港借助利用连云港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甘当配角,最终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六、总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缓和与动荡并存,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和连云港两市间的经贸往来关系,淮安应当紧紧抓住连云港港口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整体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的开放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并促进苏北地区早日实现崛起振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