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工智能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篇1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叫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卡鲁尔(J.B.Carroll)。认知法主张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并掌握语言规则,从而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运用语言。它重新肯定了语法—翻译法(Grammer Translation Method),因此被称为“改进了的现代语法—翻译法”。认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A.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而不是习惯体系,人类学习语言绝不能仅靠模仿记忆,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认知法的基本教学原则如下:1.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操练外语,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操练。3.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4.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时,适当地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5.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对于影响交际的错误要加以纠正,对于一般性错误不必有错必纠。6.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张兼中,1983:191~194)

功能法认为成年人学习外语和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成年人学习外语一般是在人为的语言环境(教室)中进行的,学习者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来学习外语的,而且成年人的学习具有自觉、有意识等特点。因此,功能法的优点在于重视成年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强调智力的发挥,主张在理解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二、功能法概述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又叫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语法大纲情境大纲和意念大纲》一文中被首次提出。当时,西欧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这样的环境要求有更多的人能够熟练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同时,由于学外语的人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不同,对运用听、说、读、学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因此,功能法便应运而生。功能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是相互作用的。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y)则提出了“语段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功能法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语言学,代表人物是费利克和哈思。

功能法的主要教学原则有:1.以功能为纲,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且实用的语言材料。2.教学过程交际化,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多样化。3.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训练相结合。4.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有一个容忍度,那些不影响交际的一般性错误可以不必纠正,不必过分苛求。5.圆周式地安排语言材料,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常见的方式是以话题来安排顺序,把功能和结构统一起来,每个话题要有几次循环,每循环一次就增加一次难度。(盛炎,1990:175)

功能法的优点是:教学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大都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选用的语言教学材料大都是本专业人员所必需的,在教学方法上也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而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要求或侧重。

三、认知—功能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授课班一年级留学生为教学对象,下面是笔者的汉语综合课第三课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杨寄洲《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一册(上)。我们将“认知—功能教学法”应用于对全英班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中,具体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一)教学过程展示

课文:第三课《明天见》

A:你去邮局寄信吗?

B:不去。去银行取钱。

A:明天见!

B:明天见!

第一步,展示。我们在PPT上通过图片展示有关的地点名词和行为动词,例如地点名词:邮局、银行、食堂、教室、学校、宿舍、厕所、超市、医院等;行为动词:吃饭、睡觉、学习、买东西、看病、寄信、取钱等。这些词语跟课文中出现的句型有关,是留学生为在中国学习生活急需习得的。

第二步,语言要点练习。我们从课文中提炼出了本课的重点句型——“Sb+去+P+V”①,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例如举例说明“你去邮局寄信”“我去食堂吃饭”“他去银行取钱”“妈妈去超市买咖啡”,或者通过使用是非问、特殊问等,要求学生用该句型回答。做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该句型的语言结构形式。

第三步,语境练习。通过游戏,将前面的语言材料放在有语境的游戏中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这个句型的结构特点,我们设计一个游戏,命名为“不可思议”。游戏操作具体如下:1.教师课前准备好三个纸盒,并在其中分别投入写有“学生姓名、地点名词及行为动词”的数十张小卡片;2.课堂上,每个学生依次从三个纸盒中抽出一张,并把所得的句子读出来,如“张红去银行睡觉”“李明去厕所吃面条”“王华去教室取钱”等。这样的句子既可以活跃气氛,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第四步,实际运用。要求学生在“打招呼”这个语境中,重新组织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自由对话。这一步是模拟性的交际活动,特点是无限制、完全自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上述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主要是教给学生相关的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如地点名词、行为动词;第二步主要是教给学生相关的语法结构,如重点句型“Sb+去+P+V”。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如果学生发音不清或错误,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交际活动;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基石,没有它作为建筑材料,学生就无法构建句子,也无法表达思想,所以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语法即语言的规则,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规则,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言语都要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和制约,学习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现象,并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这两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材料,掌握语言的结构、用法和意义,强调学习者智力的发挥及对语言规则的理解正是功能教学法的核心观点。我们将这种过程归纳为语言的理解。

在理解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则之后,学生还要有能力正确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教学过程的第三步就是培养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可思议”这个游戏,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类似这种理解性练习还有很多,根据这课的重点句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进行动作反应练习,即老师说句子,学生根据句义表演。例如,老师说“小强在教室洗澡”,然后让一位学生到讲台前将这个句子表演出来。这个阶段主要是运用了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但从教学方法上看,我们运用了听说法或视听法的某些练习形式。这种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语言练习过程,我们称之为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只表明学生掌握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交际能力,所以要进入第四步的实际运用阶段。如上文所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对汉语技能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听和说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来设计相关的练习语境。自由对话是一种模拟性的言语交际活动,学生可以脱离课本,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对话。这些对话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并作必要的补充。在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还可以进行知识扩展,增加医学词汇教学环节,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因为留学生和中国人在意义的表达和言语的使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介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或进行中外语言文化对比,以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汉语的能力。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需要,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有不同的侧重,这体现了功能法的教学原则和优点,我们将这个环节归纳为语言的运用。

注释:

①本文的缩略语符号——Sb:某人;P:处所;V: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参考文献:

[1]邵菁,金立鑫.认知功能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王继根.外语教学中的三大学习理论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

[4]薛燕华,刘桂琴.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心理学基础[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46-02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简介:孙厌舒(1979-),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在此基础上,卡梅伦建构了隐喻的应用框架:1)理论层面;2)加工层面;3)神经层面(Cameron, 1999)。近年来,第一层面主要研究隐喻的认定和分类,第二层面主要指隐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用和解释,第三层面研究处理隐喻时的神经活动。国外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Gwyn(1999)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医疗中的应用研究,Clarke (1999)对儿童话语中隐喻的分析,Forceville(2000)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要少得多,仅有零星的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庞继贤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卡梅伦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2005)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但是隐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亦很少,且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对英语国家课堂中出现的隐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对本族语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隐喻性理解和表达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也都没有直接探讨外语教学和隐喻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1.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Cortazzi总结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外语教学的借鉴之处时指出,“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系统地组织概念”(Cortazzi,1999)。隐喻在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投射中,一些特征在被形象化、具体化的同时也系统地被提炼。在语言学研究中,不同的隐喻用来明确不同的概念。例如,Saussure认为,Language is a game of chess.Chomsky提出 Language is growth,而Halliday则认为Language is a resource。在外语教学中,一些较抽象或较陌生的概念可以借助隐喻来明确。写作教学中的“大纲”(outline),阅读教学中的“框架”(scaffolding)等,都是利用隐喻来明确概念的。(2)隐喻性的映射可以用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说明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了解词的演变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很多词汇产生多义的原因。Lakoff举过“foot”的例子:the foot of a mountain,the foot of a list中的foot正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产生的意义。再比如通过了解表示空间概念的词,如“up”、“down”等在语义扩展中的意义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中介词意义的多元性和抽象性(赵艳芳,2000)。(3)借助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隐喻性语言。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辞及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隐喻的认知模式,帮助学生理解隐喻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6册15课“Teaching as Mountaineering”中,教师被喻为登山者。这里教学是源领域,登山为目标域。源领域和目标域之间基于相似性而成功地被映射,固然是因为两者都有艰难险阻,都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教师必须像登山者一样善于“结绳”,即帮学生串起一个个知识点,或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对源领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把握,教师可以比较顺利地把隐喻蕴涵的意义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2.交际层面

① 选自Istvan Kecskes(1999)。语言的普遍隐喻化表现在词汇和语篇中,也表现在受情景制约的言语中。Lakoff(1980:4)说:“隐喻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Richards(1936:94)则指出:“我们的三句话里就有一句隐喻。”交际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隐喻源于我们的隐喻概念系统,而这一系统又源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知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隐喻的认知基于身体体验,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约(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give me a break”①在特定情境中,它们意思并不是“让我休息一下”,而是表示一种拒绝或反对。当我们用“give me a break”表示拒绝时,所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区所共同认可的交际行为。再如,在某特定情境中,“get out of here”①的意思也许并不是“leave”,而是“don’t fool me”。可见,我们交际中使用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不仅普遍,而且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化表达既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面对交际中大量的隐喻化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隐喻性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缺乏专门隐喻性表达的训练,外语教师甚至尚未建立起培养学生的隐喻化思维和隐喻化表达方式的意识。蔡龙权曾撰文指出,“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构成,应该把它设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高级性学习目标”(蔡龙权,2005)。王寅(2004)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两位学者都提出要把隐喻确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项内容,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3.文化层面

隐喻的认知模式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如上所述,隐喻产生于体验,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Lakoff指出,“我们所说的体验决不仅仅涉及某个个体,确切地说,每一种体验都是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前提下产生的……所有体验都完完全全是文化的产物”。隐喻本身的文化意蕴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外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也已是外语工作者的共识。Swiderski(1999)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问题。

的确,讲授隐喻固有的文化意蕴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然而通过分析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通过考察隐喻的认知模式,考察隐喻对概念的整合功能和对信息的筛选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中,语言层面是基础,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38~42.

[4]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2005(6):21~26.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086-05

引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语音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最重要的,是任何形式交流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处于英语学习关键阶段的中学生而言,课本词汇的掌握对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极大。但是,据工作在中学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反映,国内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词汇学习。具体的学习困难体现为:一是学生单词学得快也忘得快。比如初中生语言模仿能力较强,对于新单词或短语,跟着老师重复几遍就会说了,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和良好的强化和反馈,很快就会忘记。二是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忽略应用。外语教学对词汇的要求之一是,学习者应该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一定的具体意义,并能在口语和书写中自如使用。但是初中学生大多都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翻译,不重视单词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导致他们不能恰当地使用词汇。三是课堂教学缺少强化过程。四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单词学习指导。

由于国内缺少真实的语言练习环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口语学习都是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的,但是由于班额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一对一口语练习的时间和机会都十分有限。同时,学习者在课余也没有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缺乏真实的语境、高质量的互动和反馈以及应用机会,成了我国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困难的主要“瓶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智能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与教育中。其中,英语智能教学系统以其能提供灵活的反馈、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和积极的学习者激励等特点,在现代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国内外优秀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和国内初中英语教学需求的分析,以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为指导,我们设计并开发了“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并从原来的提供场景对话等辅助教学功能的聊天机器人出发,扩展到包含词汇和语法测试以及课程管理等功能。

一 智能教学系统

1 智能教学系统简介

智能教学系统是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用于管理各种类型的知识,从领域知识到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其设计和开发通常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教育、人机互动和软件工程等。

在智能教学系统的框架中,生成和使用相互关联的模型来指导教学过程:一个描述专家行为的方式,另一个描述新手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个教学法模型用于指导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专家模型反映了以目标和次级目标形式表示的理想的解决途径,这一理想的解决途径是通过深入分析学科专家面对同样的问题或问题类型时的认知过程步骤而得H{的。同样,新手模型可能包括几个分模型,每个分模型描述了新手学习者面对特定的问题或问题类型时可能步入的错误解决途径。教学法模型用来指导教学和学习活动。

2 智能教学系统的知识表达

智能教学系统一般包含三个模块:教师(专家)模块、学生模块和教学模块。

教师(专家)模块,由系统呈现给学生的领域知识组成,包括所教授内容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两方面。前者是陈述性的基本事实,后者是程序性的推理机制。推理机制表示专家在解决特殊类型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专业领域知识的表示方法有:语义网络表示法、过程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和框架表示法等。

学生模块涉及表征学生学习进步的方法,用来对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非最佳的行为策略提出假设,以便使教学模块能指出他们的错误,说明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答案。

教学模块是指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一组教学规范。针对某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取决于学生模型中获得的诊断信息。

3 英语智能教学系统的特点

智能教学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程的教与学中。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外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的反馈。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能基于对学习者的学习历史的掌握,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反馈。比如E-Tutor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给予学生的反馈是基于学习者总体语言水平给出的,“学生模型”在跟踪学习者学习的同时计算出适应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智能教学系统中关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知识对于正确地处理错误、决定错误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有些错误是由于拼写、粗心造成的,而有的错误是误用了语法造成的等。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报告管理功能够使学习者查看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同时,能够针对每个学习者生成相应的练习。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还可以根据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反馈。在有良好教学设计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中,答案的呈现是灵活多样的,学习者可以从给出的反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和自己更倾向接受的答案。尤其是对于能够独立进行学习的优秀学习者,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能给出一系列与问题相关的反馈,拓展学习者的思路。

(2)提供良好的学习激励。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将学习者置于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鼓励学习者进行独立学习,同时,能指导和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的错误。比如imPRESSions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可以实施一种延迟的反馈,系统标记出错误并提升和鼓励学习者进行反思,然后再给予学习者正确的解答。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还能够提供额外的情境化帮助,将提供的帮助与语法指导、字典和其他资源相联系。

(3)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好的智能教学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系统实现重用功能的重要设计因素之一是“模块化”,这包含了将学习者的输入分解成为几个单独的部分或者模块,这些模块能够序列化的运行,或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模块选择。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新,或者在未来加入合适的模块。语法模块和分析过程会因为第一语言的不同而不具有迁移性。具有可重用性的系统能够使不会编程的使用者自由添加或者编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智能英语教学系统需要具有界面友好的接口。

(4)具有复杂分析的功能。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对于学习者输入的识别和评价不仅是准确的,同时也是复杂

的、流利的和有创意的。它们能对输入的复杂度进行分析,比如,能比较句子的长度,计算每个分句的关键词,检查句法的复杂度,和分析词汇的复杂度等。

(5)提供真实、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和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由于能够有效地减少在交流过程中的面部表情、性别、种族、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能良好地激发英语学习者口语练习动机。此外,在智能英语教学系统中,不同对话场景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沉浸在不同的情境中,比如邮局、银行等,从而能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体现英语教学法特点。优秀的智能英语教学系统能反映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教学法的特点:一是互动学习,互动练习对于学习材料的长时间记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词汇课堂,学习者可以反复多次地听材料,直到他对句子或者短语的组成成分非常熟悉的时候,再转向学习下一个短语或句子。二是注意力维持,为了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智能英语教学系统中的句子和词汇不是一次全部呈现给学习者,而是一次只呈现出一个或者一少部分,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者聚焦。三是学习动机激发,由于良好的英语教学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理解水平的学习者,因此,系统针对性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动机。四是情境学习,研究证明学习者必须沉浸在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够有效地掌握外语的句子结构。尤其是在学习英语短语和对话的时候,真实的情境能够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短语和对话的实际使用方法。

三 “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的设计

1 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斯金纳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中提出“言语行为是条件性的,由形成性反射及塑造非语言行为一样的刺激和强化物来塑造。”同时,他指出:书面语言行为是视觉刺激控制下的语言操作。当书面语言帮助建立起其他语言反应时它们也得到了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化是使反应增强的作用,强化物或强化刺激是指任何在反应之后出现的使反应增强的刺激或事件。比如,在准备英语考试时,学习者学习了各种词汇,当这些词汇出现在测试中,他们就得到了强化。斯金纳认为学校给予学习者的强化太少,每天每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可能只有几分钟,当学生课堂练习时,老师不能给予每个学习者及时的反馈,因此不能保证学习者掌握所有课堂教学内容。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作为一种对以学生学习行为的强化物,在语言习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境学习理论在考虑到学习对认知条件的依赖的基础上,强调创建合适的情境来鼓励学习活动,并鼓励学习者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进行练习。应用在语言学习中,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借助恰当的情境交流促进语言学习。

2 系统构成

通过前期对国内外优秀英语智能教学系统特点的分析和对国内初中英语教学困境的调查和总结,我们以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沦为指导,设计并开发了“希赛可”智能英语教学系统,目前的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以下我们将分别介绍其组成要素:智能英语口语练习系统、智能英语单词测试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

(1)智能英语口语练习系统

本系统中的智能英语口语练习系统是“希赛可”智能英语聊天机器人系统的一部分。开发者在“希赛可”智能英语聊天机器人系统中添加了“情境对话”的模块,在该模块中,录入了中学课本中的情境对话,学习者登陆系统后,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对话场景,观看或者参与对话。同时,系统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对话”模块,学习者可以在该模块中,选择微软动画人物,观看或者与动画人物之间进行文字输入或者语音对话。该模块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情境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与单词学习系统的功能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体现在:一是促进学习者学以致用,学习者可以在该系统中使用新掌握的单词,与机器人进行交流,加深记忆;二是标准发音,促进记忆。该系统提供的“观看对话”功能中,有标准的英语单词发音,学习者在观看对话的时候,字幕的提示能够促进学习者记忆单词的拼写:三是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在情境对话模块中,系统能模拟课本中的真实对话情境,学习者使用该模块学习时,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2)智能英语单词测试系统

智能单词测试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智能英语单词测试系统中包含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同时包含若干单元,比如,单元练习、动词形态练习等。在每个单元中,同时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测试题,比如,填空、选择、“填空+选择”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教学需要添加、修改或者删除课程、课程中的单元,以及具体的测试内容。具体测试题目是根据题型和单词特点进行梯度设计的

由易及难。选择题的设计要求学习者根据系统的发音选择其相应的中文含义,填空题要求学习者根据发音进行完整的单词拼写,“填空+选择”题的设计要求学习者选择听到单词的词性、进行拼写并选择其中文含义。

在智能单词测试系统中,学习者进入单词测试界面后,单击“开始”按钮后进入答题界面。答题时,学习者根据系统给出的每一道题的发音进行作答。每答完一道题后,单击“提交”按钮,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反馈,在完成一整套题目测试后,系统会自动记录学习者的答题时间以及答题结果,同时,生成相应的“错词本”,便于学习者对单词的巩固和掌握。学习者利用智能单词测试系统的学习过程如图3所示。

通过上述的学习者单词测试过程分析,可以看出智能单词测试系统能有效地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单词学习,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学习者“专属”测试题。系统能为每一个参与答题的学习者提供一套其“专属”的测试题目,即一个班如果有三十位同学一起参与答题,系统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的一套题都是不同的,虽然这些题目是从同一个数据库中抽取出的。

二是“一对一”的听写。系统中的每一道题目都有标准的英文发音,学习者根据系统发音回答相应的题目,就好像教师“一对一”地给学习者听写单词,不仅能使学习者清晰地听到每个单词的发音,而且可以多次聆听,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是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梯度测试题型。每一个学习单元的测试都提供了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形式:选择题、填空题和上述两者的结合。学习者刚学习完新单词时,由于记忆不深,可以参与选择题形式的测试,当经过反复巩固,学习者对单词的拼写有了较好的记忆后,可以选择“真空题”进行测试。学习者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可以参加单元测试,其中每道问题既包含填空也包含选择题。

四是及时、灵活的反馈。系统能及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反馈,反馈包括:答完每一道题后的对错提示和完成每一套测试题后系统生成的针对每个学习者的“错词本”。系统采用

延迟的反馈方法,即不直接给出题目的正确答案,只提示答案的对错,鼓励学习者进一步选择,在此,学习者可以重复多次收听系统单词发音,并做出回答。为了鼓励学习者尽可能牢固地记忆单词,每多选择或填写一次,系统会进行相应的扣分“惩罚”。答完测试题后,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生成的“错词本”,及时巩固和强化没有完全掌握的单词。

综上所述,智能单词测试系统以其具有标准的单词发音、难度梯度题型和及时灵活的反馈等特点,不仅能在课堂或课后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单词测试功能,帮助其强化单词的记忆,还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展开个性化的单词学习。

(3)课程管理系统

课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管理功能,教师登陆教学系统以后,可以在“课程编辑”模块中对“课程名称”、“课程描述”等课程信息进行修改,同时,系统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的添加、删除、修改和隐藏功能。

二是题库管理功能,在管理系统的题库管理模块中,教师可以导入或者导出试题,也可以根据需要创建不同题型的试题,比如填空、选择题、描述题等。

三是学习过程管理,管理系统中的“活动报表”模块能使教师清晰地看到学习者的使用该系统的学习过程,比如,学习者登陆系统的时间、完成了哪些单词测试内容和测试分数。

四是成绩管理,管理系统能详细地显示出每个单元,每个学习者的详细成绩,便于教师查看和管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作为学习者的动机激发方式之一,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系统组织“单词小竞赛”,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系统进行答题,测试结束后,老师可以立刻将所有学生的成绩投影到屏幕上,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五是用户管理功能,教师可以添加、删除使用系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修改使用者的权限。如图4所示。

四 总结与展望

篇4

0 引言

教学结构(teaching structure)是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并在一定教学环境中实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不乏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渗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前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外界刺激,其学习行为是迫于压力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一教学结构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发挥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这两者都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一场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2]。其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及教师的教学主导角色,体现教与学的和谐并重。我们可以把奥苏贝尔的发现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作为“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Web2.0时代。诺丁汉大学的GordonJoyes教授认为,Web2.0技术将为教育教学提供能够实现协作性学习的环境和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使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3]。我们可以把Web2.0技术作为“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构建的实践环境。因为Web2.0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增强互动学习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体现以个性化和参与性为特点的学生学习主体作用;Web2.0为教学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体现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为特点的教师主导作用;Web2.0的应用也为英语教学资源的共享、课后交互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构建,并使这一教学结构成为英语教学新的主流教学结构。同时,基于Web2.0的英语教学结构也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因为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形式更便于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英语学科也曾经历了两种教学结构:一种教学结构是以教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教学结构是以学为中心,貌似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1.1 以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口授,黑板书写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以听记为主的脑力记忆和手记。这种结构因为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特别是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教师偏重语法讲解,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训练,这是与英语学习目的背道而驰的。同时,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现在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结构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另外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学手段的重复性和单一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致使教学事倍功半。基于这一状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本校和周边院校的高职高专学生,其中包括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见表1。

从表1能够看出,55.56%的学生希望英语课堂是课堂面授与教学活动和网络教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6.67%的学生希望以面授为主,只有17.78%的学生希望教师只负责辅导答疑。因此大多数学生认可网络辅助教学这种方式。

1.2 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

当以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应运而生。这一教学结构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营造图、文、声、像交互式学习环境,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的教学媒体或其它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5]。为了了解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学生中也作了问卷调查。见表2。

表2显示,认为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产生较大影响的为“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便捷的交流与分享”,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80%和64.44%,认为“更富于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和“更有效的知识管理和检索”均占53.33%,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对网络的自主利用率较高,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负面影响,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大,自由度就越高。

学生在缺少教师及时、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结构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用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优化教学过程和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能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

奥苏贝尔的发现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6]。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7]。Web2.0技术及其体现的教与学理念正好与这两种“学与教”理论相吻合。在Web2.0 时代,博客(Blog)、维基(Wiki)等社会性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简称SNS)取得的成功以及web2.0在网络中表现出的互动性为“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撑。

2.1 Web2.0教学平台

Web2.0是为了区别以往的门户为代表的Web1.0的称呼,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等网站为代表,以Wiki,Blog,RSS, Tag,SNS,等社会软件和“新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8]。见图1。

图1中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师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使教与学具有开放性。Blog(Web 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师生通过博客进行知识共享,交流教与学,使知识显性化,并收入知识库以便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搜索和学习。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聚合内容的技术,可以提高师生查找所需信息的效率,并提高阅读效果。Tag是一种分类系统,能在教学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便于师生互访标签,共享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群体不同时间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及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是一种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中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协作性和情境性。

2.2 利用Web2.0教学平台实施英语教学

在Web2.0教学平台上实施英语教学,既能促进“学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构建,又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既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方便教师课后辅导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2.2.1 课堂教学

利用Web2.0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利用“直播课堂”等模块可以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讲解以及进行师生间和同学间的的交互。教师首先把要讲授的材料,包括文本、图形、声音以及视频内容等以多媒体信息的方式存储在Web服务器上,课堂上通过Web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利用内嵌在Web页面中的表格(Form)输入要提问的问题,反馈学习情况以及其它有关信息,然后利用与浏览器相连的CGI程序将表格上的信息送回Web服务器。教师端的Web服务器启动程序后读取信息并反馈给教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难。见图2。

图2是Wiki协作学习模式(The Wiki collaboration learning mode),一种基于Web2.0的实时教学系统,此系统通过网络、多媒体以及现实技术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学评价,通过实时交互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2.2 课后辅导

利用Web2.0教学平台还可以实施课后辅导。教师首先将编制成HTML文件形式的学习材料、测试题等存放在Web服务器上,然后要求学生通过Web2.0教学平台上的公共类模块和用户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复习和自我测试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可以通过“在线答疑” “在线讨论”等功能模块与教师互动。正如安德森提出的协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在线学习模型。见图3。

安德森在线学习模型展示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协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方式可以形成学生、教师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这种教学活动没有时空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和地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师生双方或多方都在线还可以实时交互,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

3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及优势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同样强调“以学为中心”,但它是基于Web2.0教学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实施教学的,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同样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人机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相结合、教师控制与学生自主控制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凸显了“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优势。作者在任教的教学班把传统教学结构与基于Web2.0“与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作了对比。见表3。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相比,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还具有时空开放、多样、动态等特点。因此,这一教学结构优势明显。

首先,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凸显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者。同时,学生得益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形成协作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中五项基本技能的提高。

其次,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凸显了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基于Web2.0的教学平台不但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利用它进行协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与学环境和在不同情境下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

再次,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证明了书本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基于Web2.0教学平台能够扩展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势必事半功倍。

综上,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特点。

4 结语

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是基于发现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相应的网络技术而构建的一种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学四要素的传统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意义建构者,教材作为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只是课本,还包括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认知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工具,教学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技术Web2.0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带动了教学结构的改变,也引起了教学过程的变化。人工智能与协作系统相结合用于英语教学是必然趋势,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而是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结果。“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还将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以及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技术通讯,2001.

[2]刘润清.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3]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

[4]何克抗.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5]宋宜贞.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2.

[6]David P. Ausubel.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M]. Grune & Stratton,1963.

[7]J. Piage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8]维客网http://wiki.en/[DB/OL].2007-9-18.

篇5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及图书馆、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式的重大转换。

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

为了实现英语考试评价信息化,提高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评价信度及评价工作效率,江苏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语中实行省级统一命题、测试、评价为一体的听力、口语合二为一的“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该测试总分3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涉及的题型有:图片型对话理解、短对话理解、长对话理解、完成信息记录表和短文理解。口语测试总分10分,涉及的题型有:短文朗读、情景问答和话题简述。该部分的测试成绩直接记入中考英语总分(英语中考总分130分,其中卷面笔试100分,人机对话测试30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管理的一种测试形式。它是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任务。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过程中,每人单独使用一台电脑并且戴着配有语音输入功能话筒的耳麦,整个测试过程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考试时,电脑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问题和指令都由电脑发出,考生根据从耳麦中听到的要求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试题指令和要求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电脑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的答案和语音信息进行保存和录音。

笔者认为,“人机对话”自动化测试彰显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

2.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相关理论

认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计算机相结合,在认识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理过程,使行为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它借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的学科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更稳定的领域。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更新了测试的方式,拓宽了测评的视野,完善了评价手段,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都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提供了理论支持: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为测评客体提供测试语言的逼真情景。通过与计算机交互测试中体现的形象性、简易性、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实效性已凸显其测试的优越性。

3.“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新启发

3.1 语言技能――“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基础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据认知理论,听、读是信息输入过程,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写是教学对象对输入的信息内化后的产出性活动,是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的整体性。从语言信息输入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补充和教材相关联的、难度稍大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可以设计相关阅读题型帮助学生理解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补充材料的理解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和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读磁带、模仿朗读等方式促成学生的有效输入。在语言信息输出的层面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和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和改写等。比如,对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可以采取当堂的口头复述形式检测学生的信息输出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

3.2 语言知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源泉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生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他们的听力水平。因为语音中的连读、弱化、失去爆破、语音浊化等发音规则会使单词的独立发音有别于具体的语音群中的发音。除了语音知识外,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如果学生的词汇数量和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交际要求,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听力障碍,影响听力效果。同时,语法、固定用法和搭配等知识的不足会造成听力和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比如,习惯用法“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看似是否定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是十分肯定的含义。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每天的英文值日报告中增加天气情况汇报、新闻简述和热点关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说英语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真正提高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医院看病、图书馆借书等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而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保障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生上课时心情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就会形成一个“过滤器”,阻挡语言的输入。 所以学生在听力、口语测试时,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过滤器”就会影响学生接收声音信号及语言信息,并且还会影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解码的过程。

诚然,学生在“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过于紧张和焦虑将给整个测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榜样激励等方式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组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凝聚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形成合作精神;通过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4 学习策略――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战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在听力测试中,预测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预测技能指听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现有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联想、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因此,一个人预测信息的能力越强,其听力就越强。

为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重点进行技巧点拨讲解。比如,在该题干“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如下两点:把握时间“this afternoon”;重点听女声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比如当题干变为“What is the man doing now?”时,我们就要对重点听力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时间“now”;重点听男声内容,从而不但帮助学生学到听力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3.5 文化意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文化而独立存在。G. Brown(1997)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对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比如,图1、图2这道听力试题和文字稿,不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英语基本技能听懂对话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一些西方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或特有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不但要从词汇、语法、情景等角度讲清楚字、词、句的正确使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图1 听力测试模拟试题

图2 对应试题的文字稿

4.结语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不仅是外语考试形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更是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变革、引领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的航标。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最大化地优化课堂;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生成动态教学资源捕捉的灵敏度和运用的科学性、实践性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G.Brown.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7.

篇6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有效听读训练不足,检查、监督、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口语作业的布置无章可循,检查费时费力,评估辅导困难;对于学生而言,口语练习枯燥繁多,发音问题求助困难,练习缺少乐趣;对于家长而言,受限于自身辅导能力,无法督促孩子。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尝试开展了“基于畅言网平台系统优化小学生英语口语作业”的策略探索。

 

一、关于畅言网平台系统

 

我们使用的软件畅言网是科大讯飞研发的智能口语学习平台。该平台通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单一、片面的缺点。师生、家长通过PC浏览器使用平台提供的教学服务与学习功能。该系统对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强,对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有较强的解决意义。

 

二、基于此平台的实践探索

 

近两年的研究中,我们利用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口语练习的有效性。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在平台分层布置口语作业。学生自主地完成口语练习。后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检查作业,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评价及指导。

 

(一)巧用平台,营造作业乐园

 

1. 交互练习,成就一口漂亮语音

 

口语学习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语音的问题。儿童学习语音,是靠模仿来形成反应的。智能语音技术通过人机的交互练习,标准的示范朗读,反馈纠音等功能,提高训练质量。如单词朗读的作业,平台能立即进行测评打分,还能精确到音节,帮助学生纠正元音及其音素组合的发音错误,效果非常好。

 

有的学生朗读句子总是一词一顿,不会连读。在句子训练时,平台先进的语音跟踪技术能实时跟踪,准确定位句子,记录朗读过程,并主动提示学生不熟悉的单词,防止错读漏读。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认真的模仿,反复的磨炼,最终赢得一口漂亮的语音。

 

2. 分层布置,提供学生多样化定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多方面、多角度地设置差异化的学习任务,提供多样性、适量性、开放性、分层性、趣味性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畅言平台提供了紧贴课本内容的五大基础习题,包括基本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等。学生通过平台的“朗读、跟读、背诵、听写、辨识”五大练习方式,高频率、大容量的知识再现,有效地练习口语。平台作业可以自主选择,反复练习、以测促学,帮助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口语辅导。这些多元化的有声作业题型覆盖了听、说、读、写各个层面,纯正的语音易模仿,视听结合的训练方式形象生动,更为学生所喜欢。借助平台,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基础知识和实践训练有效的融合,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 灵活配置,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口语作业的落实向来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教师及时准确的作业检查和反馈,能起到有效管理学生、随时随地督促学生练习英语的目的。畅言平台实现了作业的在线管理,帮助教师轻松地布置作业,自动检查作业、统计分析成绩,借助平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能够实时掌握整体与个体动态,提供教学参考。

 

如作业布置: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差异,灵活地选取平台的作业包配置题型。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只要找到对应的项目,通过简单的点选操作即可。同时,系统还会动态地评估作业耗费时间,方便教师合理选择作业题量。

 

作业检查。平台提供给教师简单便利的作业检查方式。打开“我要检查作业”按钮,系统会实时显示每个班级的作业状态(未布置、未完成、已完成等)、不同班级作业的截止时间以及完成人数等。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一项“成绩报表自动分析”的强大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繁重的成绩统计负担,轻松高效地掌握班级学情。

 

(二)有效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评价和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评价要尽可能做到主体的多元化、形式内容的多样化、目标的多维化。借助平台,我们可以比较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从而调整英语的学习策略,树立提高学习的信心。

 

1. 针对性评价

 

畅言网平台提供不同版本的评语,方便教师参考使用。借助平台,教师能迅速地浏览学生作业,及时捕捉亮点,再选用机选和自写结合的方式编辑好评语,最后,及时发送给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激励性评价

 

对学困生的评价,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教师可以采用平台单次评价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其建立自己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优等生的评价,要有意识地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激发他们成功的愿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图3、图4)

 

3. 互动性评价

 

英语教学中,评价应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更多的开放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喜欢评价、对每一次的评价都有所期待。畅言平台的评价功能已经越来越丰富,如班级动态、学校排行榜、互送小红花、同学互评、个人空间等。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英语学习。

 

篇7

    1.本年主要继续担任科技英语的教学。第一学期继续承担的是《电子商务》的教学。这是我第二次带这门课,这次除了认真备好课外,继续不断扩展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课外知识,争取在讲好课文本身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次比上次讲解更详细,而且讲解章节覆盖更广,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学期承担的是《计算机科学概论》的教学。这是我第四次带这门课。但是为了精益求精,我把课本详细地进行了整理,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件上补充了一些图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增加讲授课人工智能这一部分,并且沿承以前的方式,针对大一新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每节课布置作业,坚持批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的情况,对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重点讲解,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在讲授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中不能做到深入和精确,另一方面在教学进度和学生所要求的教学速度上未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些问题是在新学年中我要努力攻克的,希望能在同事和自己的帮助下使得科技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2.担任了信管083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信管0834班是我从大一第二学期接-班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和班主任沟通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成绩,课下也和学生保持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尽快完成我和学生互相的了解与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地完成了从比较基础的《新概念英语》到难度加大的《新视野英语》再到四级强化的教学任务。结合上次的经验,针对各个学生鼓励教学,及时总结学生成绩情况。

    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和以前上科技英语课的不同。公共英语课强调的是英语基础词汇和应用的培养,而且小班教学更需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所以虽然担任的都是英语课的教学,但是要因材施教,,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承担了06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和07级英语专业汉英翻译的教学任务,翻译是英语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这门课之前请教了同事,参考了多本资料,教学中补充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点,通过大量的例子讲解翻译的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这是第一次上这门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面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改进教学方法;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尤其是科技英语老师,在教学上不能浅尝辄止,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毕业论文指导

    圆满完成了20xx届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工作。这次所带论文涉及经管类经济、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方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涉猎,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初稿、中期到终期答辩都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最后十个学生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并有几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都选择了大方向、大角度入手,缺少贴身的、时效性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分析。所以,在论文的深度把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一门学业,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我们老师也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受着每一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心灵闪现的火花。与其说是老师指导学生,还不如说是我们师生共同上了一回社会大讲堂。

篇8

语音识别是模式识别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把人类讲的声音、单词和句子转换成电子数据并保存在计算机内。语音是人类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在现实语言学习环境中,如果学生能够以最为轻松的沟通方式,即语音进行学习交流,则学习的收获将是最大的。使用计算机作为语音输入的难点在于人类语言和多数传统的计算机输入存在巨大差别。计算机程序能够对正确的输入产生一个准确且可预知的答案,而人类语言和所讲出的词汇和句子却不是精确的,甚至是模糊的。每个人的声音不同,相同的词语使用不同的语调、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即使如此,语音识别技术在近十年来依然克服了不少困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语言教育中,利用计算机系统和模式识别技术,识别语言教育中学生的读音是否正确,句式发音是否标准,不但能纠正学生的语音,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习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传统语言教育

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媒体是语言教学的工具,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内容,学生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体来讲,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学设计而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是语言教育主体的客观事实,使得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很难自由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语言教育要求听、说、读、写4个环节缺一不可。在语音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中,读、写环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占比例较重,而听、说则由于多种原因而被忽视。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外文电影和语音音频在网络中越来越普遍,很多网站还提供在线广播,大大地缓解了“听”这个环节,但“说”的环节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法确定发音是否正确,以及句式理解和整个语句发音音调是否满足要求,这必然造成所谓“哑巴”英语的普遍存在。在香港和澳门以及台湾地区,英语应用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学生能够将所学语言直接应用到生活中。但大陆恰好相反,尽管大陆地区已经将英语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社会使用率依然很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鲜有人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没有“说”的环境,因而无从知道自己是否能将所学语言准确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相当于是学习了一门“哑巴”语言。

2新一代语言教育系统

新一代语言教育系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解决语言学习环节中“说”的关键环节。另外,也要提供听力资料、多媒体游戏和其它寓教于乐的学习资料

2.1普通语言学习课件

基于互联网络的语音学习课件在网上非常多,简单的如背单词、在线广播、听力测试等。这些学习软件都解决了学生是语言学习主体的问题。不如背单词软件,学生不但可以选择内容广泛的词典进行背诵,如英语四级词典、六级词典、toel词典、gre词典、考研英语词典等,有些还提供英文小说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单词,利用简单的鼠标点击操作可选入学生自己创建的生词本中。对于生词本中的生词,采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要求学生在规

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并对学习的单词进行分级管理。

记单词的同时,还可以用图片、语音提示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词汇,不仅仅是记忆字形和音节,还能根据语音和图片联系到词汇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线广播能够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最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知识,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如英语教学时,有时连教师都难以分辨清楚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发音规则,即使在网上可以查询到相关资料,也很难真正地体会明白。借助于在线广播,这一问题可以轻松得以解决,如果能听懂语言广播,则语言应用必定可以达到新的高度。许多在线网站不但提供音频资料文件,有些还提供讲解,甚至提供英文视频加中文翻译。

上述所讲到的学习课件中,有些是基于windows平台,有些是基于移动平台,如android或apple。这些课件利用网站服务器作为中转站,学生可以在各平台的学习中做到数据同步。

2.2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

上述所讲到的课件能够推动学生掌握基础英语学习,但不能促使学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如果有一种软件能够像教师一样随时监督学生学习,纠正学生发音和判定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基于模式识别的语言课件其核心功能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学生的发音,比如音标和单词的发音、句子的发音、段落的发音、实时场景对话等。语音识别技术实际上已经应用得比较广泛,典型的有google的语音输入法、qq的语音输入等,但将语音识别用于语音教育却少之又少。

如果能够将人脸识别,甚至行为识别结合在一起,则语言教学软件更能将实际问题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由于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加上技术本身的难度,因而限制了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硬件技术的提高和识别算法的改进,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将成为可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表情、声音、行为,识别到准确的思想表达。

2.3rosetta stone

美国rosetta stone语言科技公司是语言教学领域的领先者,它提供包含英语、中文、法语以及其它冷僻小语种在内的30种语言学习课程。和其它语音学习方法不同,该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人工识别技术,模拟了母语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必切换到熟悉的语音环境,直接利用新学到的知识处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它可用超乎想象的速度帮助学习者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图像、动画、声音、文字永远联系在一起,学习者通过观看图片或者视频、听标准语音和查看文字提示进行语言学习,像学习母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学会外语。

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语言的标准过程,rosetta stone全面提供听、说、读、写4种语言技能的互动,同时提供预习、练习和测验多种模式,还有游戏、小说阅读等多种互动,为学习增加乐趣。

在听方面:学习者听到的是标准发音,系统平台就如同母语“外教”一样,可以按照要求解读每个单词、短语、句子,以图片的方式解释其意义,还可以放慢语速读出发音。

在说方面:这是该软件最有特色的部分,利用语音识别系统和评测仪,它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学习者的发音与母语发音的区别,并提示学习者重新发音,进一步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读方面:有别于其它软件,系统提供视觉化的图像和与其紧密联系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要求学习者快速匹配和阅读,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习对文字和句意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

在写方面:软件利用键盘输入式和字符块式两种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在语音或者图片提示下,自动检查并快速诊断学习者的拼写错误并不断提供更多机会帮助学习者练习,从而提高正确率。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提高,模式识别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瓶颈得以突破,必将在语言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一作用是传统语言教育无法实现的,它使得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模式识别技术的软件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环境,学习者利用此环境,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真实场景,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篇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26―07

一、引言

中国远程英语探索面临新的超越,探索完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服务的机制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学习技术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使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比重提高,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整合成为开放学习自助服务的关键,英语信息化资源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同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为适应不同学习需求,提供远程英语教育服务的新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移动技术为远程英语教育提供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方法,远程英语移动学习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远程英语教学环境中整合移动技术的研究进行实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获得对远程英语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启示,为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的设计打下基础,提高移动学习的实效性、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和远程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课题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Paton,Rob,2002)。建构主义更强调内因, 认为人的知识获取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认知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策略上表现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学生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更加强调对信息选择、接受、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Whitelock,Denise and Watt,Stuart,2008)。

在认知发展上,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提出“发现学习”教学模式(Rüger,Stefan,2011),是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即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纳入教材内容,并围绕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用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英语移动发现学习模式正是在建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延伸和尝试的,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① 学生自己创设英语学习的问题情景;② 假设,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检验;③ 整合移动网络上的资源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发现学习”教学不仅具有认知效果,而且有情感效果。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理论(Clark,Herb,2011)是上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在对自身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背景下,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和杜威、维果茨基等对认知过程中主客体交互活动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关注的启发,结合了社会科学方法,通过对社会实践共同体中认知现象的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移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Creanor,Linda and Walker,Steve,2010)是一个典型物理分布式和文化分布式环境,有很好的社会分布性,因此分布式认知是分析和构建计算机及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很好的理论框架。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不应只是信息呈现工具,更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它强调信息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应以协同建构有意义知识为目标,是学习理论的又一次创新(Taylor, Josier,2004)。制品是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术语,包括工具、思维、方法等。它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① 制品在应用时拓展了人的智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② 人在使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留存(Cognitive Residue)现象;③ 使用制品有助于发展使用者的元认知能力;④ 能很好地分担学习者的认知负荷;⑤ 提供认知给养,制品,特别是智能制品(包括任何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移动资源)是丰富的认知给养之源。在移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则可以认为认知分布于移动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中,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多媒体在一个协作的共同体中有着与教学主体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知活动可以被看成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计算过程。分布式认知思想在人机交互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机交互性强,所以分布式认知理论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

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

移动技术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它不仅可以用于学习者日常的通信交流,而且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也可在工休期间充分利用短暂时间进行学习。移动服务所具有的随时随地性,使得它在某些环境下具有比E-mail和Web更为优秀的表现。国外利用手持式设备(如手机、PDA等)开展教育研究(崔向平,2010)时间虽不长,但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形式也多样,涵盖了社会培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终身学习、技术创新等很多方面。这既反映出移动教育(学习)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也说明了国外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在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如何造福于教育时(Laura Naismith,2008)一直不懈努力。

课题组从认知和教学角度出发,考查远程英语信息化资源整合建设应用于实际英语教学和学习及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可行性。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来检验移动资源及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在辅助学习时的有效性,经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论证在何种学习情境下使用最为有效。在现阶段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把“CAI英语1”、“CAI英语2”定为项目试点课程,先行把彩信(MMS)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设计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数字图像的生成和传送,教学环境为计算机教室+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为自主、协作和发现学习相结合。

为避免移动学习资源的重复建设,课题组组织在全省各地的试点课程主持教师定期参加网上集体备课活动,共享共建试点移动课程资源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为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的设计奠定基础。在学习项目中,教师为学习者创建一个可操作的远程英语移动教学和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计算机、WAP手机(无线通信的智能手机、上网本、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等)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音频、视频、录音、电子书、电子词典、电子邮件、手机QQ互动、彩信、图片、动画、网页、微博等。

以“CAI英语”为例,现有试点课程资源平台及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的界面如图1。

课题组合作编写和制作的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更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新鲜清晰的课堂演示和快捷方便的学习方式,涵盖音频播放、视频播放、电子书、电子词典、彩信、图片、动画、网页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移动课程、移动考核试题库的分解视频截图见图2、3。

课题组使用移动设备就“CAI英语1”、“CAI英语2”两门试点课程的移动教学资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并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参与实验和调查的有广东汕头、佛山、珠海斗门、东莞等各市电大的专科英语专业班学生,每个学校各选定1~2个班,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书面或网上问卷调查。参与实验和调查的学生情况见表1。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

试点课程资源平台、试点课程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等英语移动教学资源是建立在技术支持学习的特点上,资源建设的设计功能主要的优点体现在:便利性、融合性、持续性、可用性和技术性,即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学习,能与已有的知识和技巧适当配合,不管技术如何变迁,学生都能不断积累知识,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等进行有效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能适合日常的交流、参考、工作、学习和讨论等需求,操作简单,不会因学生技术水平限制而影响移动学习效果。

在实验期间,笔者对使用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 、PDA等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统计数据见表2。

经过实验,学生们对使用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几个特点的同意系数有所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 、PDA等移动设备学习CAI英语课程的特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

在输入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承载着丰富教学/学习内容的活动来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获取、理解、识记以及发现学习的能力。在输出环节中,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可以得到外显和检验,教师也需要设计一系列活动来锻炼和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英语移动教学资源的技术及资源优势。

(二)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

在了解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成本可行性方面,得到的调查统计数据见表3。

各项的同意系数在实验后期都有提升。

(三)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

在调查学生喜欢哪种现有试点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和移动资源中的资源形式后,得出的统计数据见 图4。

调查结果显示,以试点课程资源平台、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移动课程等英语移动教学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外语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资源, 69%~89%的学生认为资源难度适中,对课程学生有很大帮助或有一定帮助,19%~61%的学生都很喜欢网络和移动资源中的单元学习重点(72%)、习题助考(55%)和学习技巧(41%);这些资源和课文同步搭配,对复习助考有较大帮助。我们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的同时,重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丰富学习资源以利于组织协作学习,设计移动考试课件系统、自测及评价功能、互动系统等,使试题的表现形式和讨论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分班分科建立学生网上考核档案,收集学生上网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作业完成的情况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这一研究项目的其中一个阶段就是要进行课程模块的开发、测试和评价,尝试把技术和设备应用于英语学习,从知识的输入以及能力的输出两个环节来设计学习活动。学生访问网络课程和移动课件,除了最关注的期末复习指导(47%)、教学辅导(35%)和多媒体导学资源(30%)之外,还可得到教学文件(26%)、互动教学(11%)、消息通知、电子邮件、英语新闻信息等服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浓厚的语言氛围,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语言环境,大大增强英语学习的实践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吸收知识快,记忆时间长。

关于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调查数据见表4。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持同意态度并给予肯定,其效果系数和实验结果良好。各种移动资源突出成人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社会需求进行分类,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找到相关的英语资源,课件内容更加完善,功能模块设计比较合理,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正确,文字符合标准,交互性良好,导航清晰, 链接准确,界面设计合理,能充分反映学科知识要点,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链接的资源丰富,很多学生都感到满意,显示着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际效用和实验成功。

(四)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

在了解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性方面,得到的统计数据见表5。

在实验前期,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系数依次排列为:讨论学习(0.4783)>学习共享(0.4348)>练习/测试(0.3913)=资料收集(0.3913)>协作学习/创作(0.2609)>问题解决(0.1739)=学习反思(0.1739)>讲授课程(0.1304)>阅读学习(0.087)=角色扮演/游戏(0.087)。在实验后期,随着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作用的提高和各种移动学习资源智能制品的配备运用,远程英语学习活动环境与移动技术支持角色的有效系数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依次排列为:学习共享(0.6522)=练习/测试(0.6522)>讲授课程(0.6087)=资料收集(0.6087)>阅读学习(0.5652)=问题解决(0.5652)=讨论学习(0.5652)=学习反思(0.5652)=协作学习/创作(0.5652)>角色扮演/游戏(0.4783)。移动技术支持在学习共享、练习/测试、讲授课程、资料收集等方面最为有效,通过移动课程、多媒体课堂、白板等进行资源分享和内容传递,利用QQ、移动博客进行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利用多媒体和移动课件、课堂反馈系统进行即时训练与反馈,也可以利用移动工具进行信息检索、下载、记录、感知、探究活动和发现学习。43.48%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方式是英语学习的趋势,对终身学习产生变革性影响,且其将逐步取代常规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新颖,能吸引学生尝试,比较有趣,资料多,氛围好,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视听、阅读能力,能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实用性强,方便快捷,学习效果好。

五、整合移动技术的远程英语

教学环境实验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曾将一个iPhone开发课程的视频放到iTunes U,反响很大,其下载量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了440万。绝大部分视频的品质都非常高。这些名校甚至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等,斯坦福大学iPhone开发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Mobile iPhone课程视频截图见图5和图6。

为更好地拓宽开放大学英语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认知给养、智能制品以丰富认知给养之源,课题组从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中以及斯坦福大学iPhone开发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 Mobile iPhone课程开发得到启发并设计数字化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Mobisite Connecting across the TVU), 使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以在线方式进行,数字化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的构建框架和功能模块见表6。

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上的课程通过在线环境提供,学生要使用计算机、手机、上网本、PDA、便携式或平板电脑等无线设备和移动QQ、手机短信和手机邮箱等在线小组合作工具,浏览移动课程的内容,并参与移动学习论坛的讨论,英语移动资源网分解视频截图见图7。

经过一年来对整合移动技术的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实验,以及远程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建设的探索,该项目研究发现,学习者对新技术的使用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奋感,他们非常愿意在学习中使用这种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实验发现,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和服务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发现,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不能较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因此该教学设计模式应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等教学策略,教师在移动教学活动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脚手架支持。

开放大学技术的创新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预示着:远程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的建设需要采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优化管理对策、信息用户激励对策等来促进资源建设和资源管理,整合移动网络上的资源并应用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提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效性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例如: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学习移动网络技术、电脑技术及教学理念,整合移动技术与教学环境,开发更多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包括各个主修科目的课件库、素材库、案例库、移动课程和网上考核试题库;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何晓军,2010)的九个步骤――接受、期望、工作记忆检索、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来创设移动学习环境和优化资源管理;利用人工智能领域新兴的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Cased-Based Reasoning,简称CBR)为整合移动技术和远程英语教学环境提供技术手段,依据英语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特征进行教学决策的推理和解决方案的执行,提高资源库的积累数量和系统的推理水平,结合移动Agent的智能性和灵活性,用于网格环境下开放式支持系统的构建(魏倩倩,2006),通过应用人工智能、Web Services等先进技术,实现支持系统的分布式、智能化、集成化、松散耦合等特性,建立一个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智能数字化资源系统。同时,强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介绍和发展新用户注册,例如订立一个信息用户激励的分成标准:每获得一个新客户,就能获得20~30元的提成,从而鼓励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外语网的管理、教学和销售人员开发新客户;面向学生,则可适当订立一个奖励学分或平时表现成绩的激励对策,对点击率高和下载次数多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促使更多学生访问网络课程和移动资源,激励并确保在任何一个24小时时间段里,有更多的开放大学的学生在线学习英语课程并登录使用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

六、结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度科研课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网络资源建设研究”(GAQ2809)的实践探索和整合移动技术与远程英语教学环境的成功实验及实证研究,有利于整合现代移动技术与共享教育资源,有效拓宽远程英语教育的新途径,更是顺应学习需要的现实趋势,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本项目的探索为移动设备和移动资源更好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做了铺垫,也昭示着开放大学英语教育移动资源及移动校园彩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为建设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英语移动学习资源网奠定基础,能提高远程英语移动学习的实效性和英语信息化移动资源的设计质量,开辟一条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路子,为实现中国远程英语探索真正的超越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 Paton, Rob (2002). Constructive constructivism -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esign and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Neely, Andy D.; Walters, Angela and Austin, Robert Daniel ed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2002 Research and Action. Cranfield, U.K.: 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 Centre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

[2] Whitelock, Denise and Watt, Stuart (2008). Reframing e-assessment: adopting new media and adapting old frameworks.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33(3), pp. 151-154.

[3] Rüger, Stefan (2011). Multimedia resource discovery. In: Melucci, Massimo and Baeza-Yates, Ricardo eds. Advanced Topic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Series. Heidelberg: Springer, pp. 157-186.

[4] Clark, Herb; Kirsh, David; Goldin-Meadow, Susan and Rogers, Yvonne. Interactivity and thought. In: CogSci 2011, 20-23 July 2011, Boston, MA, USA.

[5] Creanor, Linda and Walker, Steve . Interpreting Complexity: a case for the sociotechnical interaction framework as an analytical lens for learn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 3-4 May 2010, Aalborg, Denmark.

[6] Taylor, Josie (2004). A task-centr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a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edagogical soundness. In: Attewell, Jim and Savill-Smith, Carol eds. Learning with mobile devi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UK: Lear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 Agency, pp. 167-171.

[7] 崔向平.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策略[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报,2010,(6).

[8] 杨玉芹,钟洪蕊,焦建利. 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新进展[J]. 远程教育杂志,2008,(2).

[9] 何晓军,郭学文. 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J]. 教学与管理,2010,(4).

篇1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岗位需求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真正担负起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引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技术手段,把创新设计贯穿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显著提高了计算机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的范畴,准确地说其应称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功能。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由于可以做到人机交互,因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的教学,其效果要优于电视、录像的教学。因前者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积极的,有利于调动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而积极的教学气氛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而后者的交流是单向的,仅限于被动的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

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CAI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激并重,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之中,从而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优质的课件设计成了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

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要从引导学生的土观能动性上「功夫,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课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课的方法,并不断地在学习中让学生培养起爱学习的习惯。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三个方面。现在以“Unit12:WhatIsaNetwork?”为例,创新设计一该课的计算机英语课件。

(一)教学准备的创新设计

教学准各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中专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没兴趣学英语,但是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却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比如,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网上聊天、下载音乐、网上看电影、搜索资料等等。按照常规,对这样的学生就是批评教育,但是往往取得的效果并不好。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喜欢玩游戏等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从创新设计的角度设计计算机英语课件。

选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职业英语系列之《计算机英语》。本教材以培养听说技能和交际能力为主,综合、均衡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使其能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于第12单元《WhatIsaNetwork》中的听说部分。木课时主要学习用英语来描述网络的应用,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职业场景,有利于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用网络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在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中,能力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本课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交流中学会基本句型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知识重点,通过充分的联想、大脑风暴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情感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德育教育,通过在学习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正面情感,抵御不良习惯,即健康网络,远离网瘾。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

复习:把复习的内容做成蕴含娱乐性的幻灯片,通过提问和点击幻灯片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复习Unit1I所学过的重点内容,检查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导入:在导入部分中,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10个专业词汇和4个典型句子,以同桌为单位扮演学习伙伴。在课件中,选择学习的角色,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情境中。故任务型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地把兴趣与新知识“网络”联系起来,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教学呈现的创新设计

1.单词学习的创新设计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重点掌握network,bus,present,ring,spur,via,global,server,arrange,prefer。在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中,用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把单词的一记忆方法同课件的创新设计结合起来,把词汇的学习与场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读一认一记”(大声朗读一辨认实物一用心记忆)来学习并掌握专业词汇。在课件创新设计中,这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加快了学生习得语言的速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1)释义:

networkn.网络;网状物:广播网;电视网

①演示法:呈现图片T:WhatdoesitmeaninChinese?Ss:说出这个单词一一net

②拆分联想记忆法:net表示网,在网上的各个节点放上电脑,成了可以工作的网,即为network

③应用举例:Howtoreject`networkforce''''?如何拒绝网络暴力?

(2)领读单词,由2一3个学生示范读单词。

(3)利用图片学习单词bus,ring,spur,server,via,globalo

(4)利用专业词汇分辨4种网络连接类型。

设置问题:Thestarnetworkisthebest.Why?~下次课将会学到。

2.教与读的创新设计

在教与读的创新设计中,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创新设计的着力点,按照“教—学—练”的步骤进行教学。先讲述一个一与网瘾有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再以学生为主进行朗读练习,然后围绕四个句子采用问答情境(现场)教学,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当场打分予以鼓励。

(1)Explain

①Tellastorietteaboutnetaddiction.

②Showsomepicturesandexplainthefoursentences:

Icanplaycomputergamesagainstmylittlebrother.

Ourschoolnetworkallowsustoaccesstheschoollibrary.

Theysharedataalthoughtheyareindifferentcitiesallthroughthecountry.

Myunclerunsadotcombusiness

(2)Study

①领读。

②学生跟读。〔鼓励学生勇于开口)

(3)Practice

围绕四个句子提问:

T;Whatarenetworksusedto?

S:Icanplaycomputergames/downloadmusic.

(学生利用网络教室里的设备进行回答,现场打分,鼓励)

3.听与练的创新设计

在听与练的创新设计中,以练作为创新设计的着力点,通过具体的生活及职业情景来展示材料,为会话表达和口语练习提供范例,将听与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按照“教—学—练”的步骤进行教学,并把枯燥的语言学习以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聊天的形式来进行,即转化为学生的动脑、动嘴、动手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记忆。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Explain

Explainthedialoguematerial.

Keypoints:

Icanplaycomputergames.

Networkscandoalotforus.

Youcanmakenetworksworkbetterforus

T:Isitgoodtoplaycomputergames?

Ss:…

(2)Study

学生用此材料练习对话,模拟句子的使用。

Sample:

A:Whatarenetworksusedto?

B:Icanplaycomputergames/downloadmusic"""

A:Wherearenetworksusedfor?

B:Theyareusedathome/school"""

(3)Practice

学生打开网络聊天工具,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4.角色扮演的创新设计

在角色扮演的创新设计中,以具体的电脑游戏“星际争霸”为教学的突破口,对星际争霸引出的相关论点展开辩论赛。在这项活动中,所有学生全面参与,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易于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活动中暗藏枯燥的语言知识练习,不仅让学生勇于开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辩论也让学生明确了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最后,在放录音环节中,有了前面大量的口头训练作基础,学生很容易听懂并辨别对话中的句子,这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1)Explain

活动:辩论赛,正方一家长,反方一孩子

议题:玩电脑游戏好吗?

要求:尽量使用刚学过的简单的句子。

正方:Itisgoodtoplaygamesonline.

Icanplaythegame`StarCraft''''

Ithinkplayinggamescanletmerelaxandforgetaboutthebadthings.

IfeelpleasantwhenIplaygamesonline.

反方:Itisnotgoodtoplaygamesonline.

Idon''''tthinkso

Playinggamesistowastetime.

Somestudentsskipschoolforplayingcomputergames

Weshallplaythegoodgames.

Wecan''''tforgettodoourthingsthatweshallespecallyfin-ishourhomework.

(2)Practice

①以电脑游戏“StarCraft”为例,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②展示漫画图片,教育学生不能沉迷于网络及游戏。

HealthnetworkFarfromnetaddiction(健康网络,远离网瘾)

(3)Listen

放录音,学生辨别句型。

(三)教学总结的创新设计

篇11

一、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不脱离课堂教学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师生之间既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深入、自由的多向交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的开展促进了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渴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创造语言学习的新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创造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是非常不容易的。信息时代的出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它在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的同时,鼓励他们开口讲外语,使他们能够最终告别“聋哑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听觉和视觉并用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外语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说”的愿望。

2.打破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代,使得学生从固定的教室、教师、课本、上下课等传统的界限中解放出来,使得学生具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3.提供了交互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教师的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和进度。

4.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观的综合刺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人类知识有80%来源于视觉,但记忆功能仅保留这部分知识的11%;知识来自听觉部分较少,但存留比例较大,两者综合运用时,保存率可提高至5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5.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图形、动画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情境教学自古就有,它是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富有感彩的具体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集中在一起,使信息表现为文、图、声并茂,将学习材料转化成主动、主观的形式,提供大量的情景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模仿、再现英语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2.营造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围。

充满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性化交流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并能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和意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信任学生的潜能,建立融洽、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把教师当作最可靠、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其次,要建立便于感情交流的空间环境。信息环境下的学习中既有人机交互,也有人人交互。在人人交互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头像、表情图、声音、图像等,直接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学生能直接感觉到教师和同伴真诚的帮助和理解。

3.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信息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工、处理学习材料的技能,如利用网络浏览、搜索学习材料;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教授给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使学生拥有熟练地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各种软硬件工具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其次,是教授给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搜索引擎、“帮助”等信息工具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以较少的时间从信息源获取符合自己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需要的有用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教授给学生善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重组、加工、存贮,将所得到的信息化为己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各种信息的能力;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的能力;正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4.重视优化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占有主导地位,教学手段的优劣,采用的教学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因此,学校要重视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优化教学手段。因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充分合理地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视听语言输入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拓展信息渠道。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激活英语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教师更要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学习,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一人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

总结

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与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自己选择的学习环境之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并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雪梅.试论普通高校远程教学模式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2007,(03).

[2]陶胜.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外语教学模式初探[J].新西部(下半月),2007,(05).

篇12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实际应用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关于图式理论最早是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一个人反复接触某人、某事或某物,就会使他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概括,从而形成一定的图式。图式理论最早并未用于语言习得中的各个方面,而是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后来学者们用它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本文在简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探索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二、图式与图式理论

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它的解释不同:Pearson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Widdowson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但是,不管他们对图式的定义如何不同,他们一致认为,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成一个个空档,图式的实现即图式的激活和空档的填充,从而达到语言的理解。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因此这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前者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这种方式又称“材料驱动”。后者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语言习得者可以从潜在的众多图式中推理出适合文本情景的一个来帮助解释文本内容;语言习得者在已选择出的图式中进行推理,从而使其各组成部分起作用;当“缺省值”(Schema Absence)(即某些信息在文本中缺省)被用于文本时,语言习得者可以从已有的背景知识中推理出该内容,填充空档,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总之,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

三、图式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词汇习得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部分做出明确规定:四级水平的学生必须领会式掌握4000单词及一定量的常用词组,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抓好词汇教学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虽然我们在英语教学上一直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词汇的教学,但学生在口头交际、作文表达时表现出来的词汇匮乏现象证明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词汇量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接收和语言表达的质量,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改进词汇记忆法,扩大词汇储量,掌握辨认和应用词语的技巧,就可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2.图示理论在词汇习得应用中的可能性

单词也是图式。Rumelhart(1980)指出,熟练的阅读者“具有更多的发展完全的单词图式”。他所指出的是那些能够被阅读者立即自动识别的单词,即学者们所称的“视觉词”。图式理论要求学习者掌握尽可能多的视觉词。在外语学习中,能成为视觉词的显然是那些高频率词。掌握尽可能多的视觉词是继续扩大词汇量、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像视觉词这样的已自动化的信息不会占用容量有限的短期记忆空间,因而能腾出空间便于其它信息成分的处理,这样阅读效果就会大为提高。相反,正如Perfetti & Lesgold(1979)所指出的那样,如果阅读者识字特别吃力,他的短期记忆负担就会加重,精力就花费到了辨认文字一类的“自底而上”的处理方式上,而无法利用前后语境,进行效率更高的“自顶而下”的处理。由于高效率的读者能“自顶而下”高屋建瓴,因此对他们来讲不仅能很快理解词汇信息,而且还能根据语境提供的图式,预测可能遇到什么词汇。他们还能不断精炼语境中遇到的词汇,记住这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用法的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语境中学习词汇,也就是将词汇置于某种图式之中,以方便理解和习得。

图式理论有助于解释词汇习得与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习相关词汇,另一方面,学习词汇就意味着学习概念,学习新知识。词汇知识和涉及概念的图式知识,包含了涉及该词的网络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的单词和概念。

3.图式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启示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可以为学生们创造贴近生活的事件场景或故事情节之类的图式,让学生们列举与之相关的词汇,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充分联想,记忆和认识更多的词汇。由于有特定的场景,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也会更深,需要使用的时候也易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例如到外地旅游这个场景包括:购买车票或机票、预订旅馆、准备要用的物品、上车或登机、下车或飞机、到达目的地、游览、购买纪念品、返回等。这样一系列的事件会引起学生或读者对很多相关词汇的提取和联想,包括buying tickets,making reservations,making preparations,boarding,reaching the destination,visiting,buying souvenirs,等等。另一方面,图式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还在于从上下文或语境中来猜测或推断生词的意思。这也体现了前面提到的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上。这里的推断即是指基于学习者广泛的知识和已有的关于周围世界和语篇的经验,为遇到的生词建立一个图式,即根据已有的证据和学习者的相关推理,来得出所遇到的生词的意思。例如学习者遇到这样一个句子,“Gorgeous weather today,isn’t it?Why not go to the park?”在这句话中,学习者很有可能不知道gorgeous这个词的意思,但从这个语境中又可以推断,这个词应该是类似beautiful,fine,nice等一类的词,因为如果天气不好就不会建议去公园玩了。因此,学习者便能从上下文中推断出这个生词的意思。猜测和推断生词的意思对于习得词汇是很重要的,因为学习者或读者可以通过如上过程这样不断地积累,来识别和记忆这些词汇。

一般而言,中国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往往较强,在阅读和听说时能够辨识单词及其意思;但是他们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能力却很有限。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注意将词汇的接受性知识转变成产出性知识。这与传统词汇教学中为教词汇而教词汇的做法有关,教师孤立地教单词,学生则在没有意义的语境中练习,只学到一些关于词汇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词汇的具体用法。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精心设计各种有效的练习,创造运用词汇的环境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说、写、译等活动,将词汇知识变成词汇运用能力,提高使用已知词汇的流利程度,同时让他们有机会在使用中复习和巩固已习得的词汇。

四、结语

总的来说,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外语词汇学习中“大量接触”是基本原则,但由于外语学习的特殊条件,这种“接触”应比母语中的接触投入更多有意识的努力。各种能帮助增加接触,有利于借助母语图式的方法,如善用双语词典、使用笔记本、使用记忆术等,都是词汇习得的有效辅助方法。另外,由于听、说、读、写在语言习得中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探讨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综合能力上的运用应该是研究者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arrel PL.Eisterhold GC.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J].TESOL,1983,17,(4).

[2]Perfetti. C. and Lesgold. A.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nd Sour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In M. Just and P. Carpenter(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Comprehension[C].Hillsdale,NJ:Erlbaum Associates,1979.

[3]Rumblhart DE.Schem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Erlbaum,1980.

篇13

引言

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写作教学是其中一个要求最高最综合的子系统,它与听、说、读等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统一体。写作教学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和技巧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近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训练相对滞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中单独开设的写作课极为有限。在有限的作文指导时也只是要求学生模仿一些范文的写作,背会其中教师勾画出的重点句型和表达法。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写出的文章如出一辙,极少有创新。教师大多只注重写作的结果――习作。没有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写作框架,也就未能为学生后面写作降低难度,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惧怕写作的心理。大学英语作文写作训练也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探索一种新的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思路就迫在眉睫。

1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frame semantics)作为一种认知理论,近年来在语言输入性的阅读和听力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笔者认为,该理论对语言输出性的写作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和多媒体等手段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已有框架,从而大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的“框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计算机专家明斯基将心理学的图式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认为人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的,用以表征常见的定型化了的情况(刘宇红,2005)。多个序列相关的框架就可以说是个脚本(script)。因此,框架在许多方面与Rumelhart1975年提出的图式理论以及schank和Abelson 1977年提出的脚本(script)理论相似,schank和Abelson明确提出“框架理论是‘脚本理论’的前身”(转引朱永生)。我国教授王寅认为(2005)“脚本”是框架理论或图式之一,它是一种共有信息的原型代表,其内部所含信息往往呈有序列排列。

最先把框架理论引入语言学中的是Fillmore。他将框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1985年他说框架是统一的知识框架或统一的经验图式。Fillmore认为框架起码有如下要求:(1)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的特征。(2)原则上独立于语言表达。Fillmore还认为,在同一个框架中,要对任何一个概念的意义进行阐述势必要涉及这个框架内其他相关的概念。在不同的框架之间,可能存在多种联系方式,其中主要有等级关系和次框架关系两种。

框架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如何通过词语的意义,在大脑中搜索相关的概念框架,激活与这个框架紧密相关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框架理论把语篇意义的产生看作是对框架成分的填充,如果所有的成分都得到了填空,语篇就是完整的,否则是残缺不全的。此外,框架理论不仅要发现框架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而且还力图分清这些成分当中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同上)。

2 框架理论和英语写作教学

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人们在理解和吸收新输入的信息时,会将输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框架联系起来,对新输入的信息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框架。因此知识框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英语学习过程首先是输入与词汇相关的信息,当语言符号与这些信息相关的框架被找到后,就产生了理解。只有当头脑中形成了语言符号与框架之间的稳固对应关系,学习者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由此可知,英语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框架对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吸收和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框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新信息更容易地被理解和吸收到已有的框架中,丰富头脑中框架的内容,则无论是写作的哪个阶段都会比较得心应手。

根据框架不同的特点,我们可将框架分为语言框架,内容框架和文体框架。语言框架是指语法范畴或型式结构将其框架强加给构建框架的材料(Fillmore 1982:123)。内容框架也就是概念框架,是”关于话题的一般背景性知识,它给写作者提供有关事件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就是概念框架之中的各种概念。例如“饭店”框架之中包括“服务员、顾客、厨师、餐桌、食物”等。文体框架是“关于语言的修辞结构和读者关于某一特定类型结构的知识,如新闻报道,期刊文章等。”(Richards et al,2005:604)是关于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是对文本格式的排列和结构的安排等。。写作过程就是在充分激活已有框架的基础上,再补充进新的内容,建立新的框架,以书面的形式将新的框架中的概念和一系列的事件和行动表达出来的过程。

目前,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当中的困难除了“词汇匮乏,搭配不当”(这跟英语学习的基本功有关,也跟框架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暂不涉及)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句型误用,语法不通;(2)写作思路不清,文章意义不连贯;(3)缺乏文体意识。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信息处理凌乱,缺乏逻辑性,跑题现象频繁出现。这三个方面都跟框架有关,分别对应于语言框架、内容框架和文体框架。

写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编码过程,及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和重组之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输出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前阶段:写前对与主要观点相关的信息收集的过程,主要是激活写作者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认知框架。第二个阶段是对第一阶段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逻辑组织和加工,要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框架组织段落和文章,这一阶段叫做写中阶段;在第二阶段之后,就进入了写后的修改和检查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对照内容框架和文体框架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的修改,最后形成定稿。可见,写作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人脑中的框架知识紧密相连。在三个阶段的辅导中,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写前阶段要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开展两个方面的指导:(1)着重帮助学生确定文体类型并就确定的文体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文体框架;(2)就作文主题帮助学生分析内容框架及其具体概念,设法建立概念系统或概念网络。在写后阶段的辅导中,主要在语言框架上下工夫。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思维创造过程,学生记忆中与作文主题相关的认知框架能否被有效激活是成功构建英语文章的关键。因此,将框架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认知框架能够被真正激活并进而形成完整的写作思路,学生不仅不再,瞑怕英语写作,而且能够为写出符合文体要求、意义完整和语句通顺的文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