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

篇1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2-03

图书馆发展正在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人工化向信息化、由“文献收藏查阅中心”向“信息传递创新中心”的过渡。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存在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操作的手工性、服务的单一性等不足,这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新时期信息化的高速推进使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宽度、传播深度、传输量、可获得性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子资源得到了广泛青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革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引进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以及SFX等先进的电子资源管理技术,建立万方、维普、CNKI等超大型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为我国高等教育及科研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的定义尚不统一,对图书馆信息化也没有明确定义,本文在总结以往学者对信息化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理解后,认为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图书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种信息化代表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充分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各种文献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图书馆的管理、资源储藏及服务趋于合理化状态。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化的本质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伸,是各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的图书馆资源、信息转变为数字0和1,再把这些数字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大规模地从模拟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进而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基本过程。这种数字化可以有效处理和存储各种空间、时间的信息资源,可以跨区域、全方位地面向对象的网络搜索和传播,是超大规模、分布式、可以实现各种数据资源无缝连接和智能检索的虚拟化世界。

2.信息管理集成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对图书馆各种资源、各种功能进行整合,使其以最为合理的结构来提供服务,产生集成效应。邹玉华认为高校图书馆集成化是以馆藏资源数据库为核心,实现文献访问、录入、典藏、流通、检索、文献信息加工等综合功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对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集成化并不是单一的系统,它是由多个分系统如文献检索系统、文献编目系统、文献采访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文献咨询系统、馆务管理系统、系统维护系统等组成的综合模块。高校图书馆的集成化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整体性,实现资源的集成、共享,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3.信息操作电脑化。图书馆信息化要求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流程基本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操作电脑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信息录入电脑化和信息检索的电脑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众多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这些资源都要经过数字编码来进行输入,经过译码进行输出,整个这一过程离不开电脑的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网络,信息的检索、传递过程也离不开电脑的使用。此外,在众多集成管理系统的作用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也呈现出信息化的趋势,馆员的基本信息、图书馆每天的借阅种类和数目以及对读者的管理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迅速查找和完成。

4.信息覆盖社会化。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将会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它将通过有限访问权(部分文献信息是付费的)来适应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资源供给和接受群体的多样化。其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与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信息共建,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以及各文献储存单位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对比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凭着信息科技革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加以借鉴、创新、改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信息化建设理论。图书馆信息化起源于美国,早在1995年,美国琼斯交互有线电视公司就展示了通过同轴有线电视电缆高速传输数字化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的“全球电子图书馆”,该方案是汇总全球各地大型图书馆的数字化收藏,借助因特网逐步为各地小型图书馆以至家庭提供共享的信息。我国高校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信息化建设,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准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仓促开始的,建设概念、基本模式、建设框架、发展方向等几乎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做法,这直接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在发展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与国际协议不相容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现在国际上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关的行业标准和协议大致有39个,国内一般只支持其中的4个,即Z39.50,TCP/IP,IS02709,IS010160/10161。

2.图书馆联盟化。在信息化的作用下,馆际共建成为高校图书馆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的高校图书馆于1967年发起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万所高校,在全球的图书馆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起步晚,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China Academic Digital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等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联盟不仅略显稚嫩,资金、资源匮乏,缺乏统一的规划,人才短缺,基础理论研究滞后,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范围狭小,服务目的也相对单一。此外,在管理模式上,国外的图书馆联盟一般是自身管理型联盟,而我国基本上政府主导,联盟的职能、建设等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国外大型的图书馆联盟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理事会、全球委员会、地区委员会是其三大管理机构,而我国多数仍采用中心馆制,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联盟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馆,国家图书馆主导和管理着该联盟的发展。

3.资金投入。英、美等国高校图书馆每年建设投入几乎都占到学校年度经费支出的10%,这些投入中超过半数都被用来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均建设费用相对较低。美国排名前111名的大学,其图书馆在1998年的年度平均购书费用就达到550万美元,而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2010年的平均购书费用不到500万人民币。我国高校更加注重对纸质文献的采购,每年花在纸质文献购买上的经费远大于对电子文献的购买经费。有关调查显示,中国456所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费总额约为6.73亿元,馆均约为148万元,仅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32%。目前,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加紧推进信息化建设,但是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电子书刊一般只在内网使用,校外读者、利用外网的本校读者基本没有使用这类资源的权限。另外,各高校的学术地位不同,获得的资金支持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如调查显示的我国高校电子文献购置费排在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约1568万元;清华大学图书馆,约1311万元;浙江大学图书馆,约1135万元;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约1106万元;复旦大学图书馆,约1098万元。

三、结论与建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卷帙浩繁,但绝大多数是非数字化的,对这些资源的保存、传承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在因特网的数十亿网络站点中,中文站点仅占十万分之一;所有网页的编辑语言使用中,中文网页还不到5%。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宝库、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须开启新的发展模式,坚持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依托,坚持适度原则,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速图书馆信息化进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中枢地位,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新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图书管理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图书服务信息化三个角度展开。

1.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种图书管理集成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图书管理工作,如全文检索系统、Information Agent和SFX系统等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相对成熟的部分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有效管理。但是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多是借鉴国外技术或者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因此,高校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理论的研究,坚持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图书的录入、编目、查阅、检索、传递、反馈等相关系统的集成化建设;探索虚拟服务器的使用条件,推动虚拟化进程,进而减少经费开支;加速电脑操作的普及,减员增效,提升管理效率。

2.图书资源信息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文献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资源的版权保护。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不仅要注意各类数据库及其数据的整合,还应该根据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科研需要,建立起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库。各高校在加强自身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强化各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统一规划,推动图书馆联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而促进图书馆资源真正实现自建自用到共建共享的转化。在版权保护方面,首先在立法方面要参考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尚有争议的版权问题应该结合我国的历史传承、新时期科技文化发展需要、文献的具体特点等综合考虑。其次要在技术方面妥善解决好电子信息的版权问题。目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ata Rights Management,简称DRM)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体系。DRM是对数字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允许网络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控制浏览、阅读其数字内容的访问权限。通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内容提供者(著作权人)就可以有效防止非法复制及使用,减少被侵权的风险。

3.图书服务信息化建设。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与以前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新时期,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观、阅读偏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不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读者互动;在服务过程中重视读者的主体性、个性化,挖掘读者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此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对馆员以及读者的信息化培训,熟悉图书馆服务信息化的基本流程,从而促进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盛玲玉,潘淑春.国内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5):28-31.

[2]萨蕾,梁惠玮,尹铭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联盟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78-84.

[3]宫占凤.美国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6-10.

[4]王美君.浅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46-148.

[5]王琛琛,李红艳.浅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问题[J].新闻界,2009,(1):35-37.

[6]陈默,张媛媛.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报业,2012,2(下):219-220.

篇2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80-02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享受着高科技信息技术带来一切便利,这导致大家对高校的财务信息化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实现财务信息化对规范高校制度化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更对学校的高效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所以,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刻不容缓,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要。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第一,财务工作的质量高效并且快捷。在财务网站平台上,师生可以在互联网或者手机上完成报销、审批签字工作、学费收缴、学生津补贴、教师工资的发放,使相关业务变得方便和快捷。同时,财务核算系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导入,避免手工录入,省时省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制单、审核、记账、结账等财务工作。

第二,财务信息的披露更为及时和充分。财务信息化不仅可以及时进行会计处理,还能及时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师生可以在财务信息系统里随时查询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报销业务所处的状态,经费使用明细、学费、工资、补贴等具体状态,个人财务信息查询更加便捷,财务处服务水平由此得以提升。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财务决策者提供全新的决策思路,海量的财务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准确识别和采集,进而转化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第三,信息资源的共享。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与学生系统、人事系统、教学系统、后勤服务系统、设备采购管理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相互共享融合,形成学校云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共享。每个系统都可以从该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补充数据,实现智能校园,同时也免除了手工重复进行数据的采集、输入和统计,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取得网络技术和财务管理的双重效益。

第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根据《经济学人》201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未来二十年最容易被机器所抢走的“饭碗”包括会计这类岗位,财务信息化这一科技的创新可以帮助财务工作者从乏味的手输凭证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人才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去,人们将更加关注战略、管理、发展等方面的事务。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财务各信息系统有待优化。现在的财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预核算系统、学生劳务费发放系统、工资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经费查询系统、工资查询系统、学生津补贴查询系统,以及银行出纳和现金出纳对接的银企直连系统、公务卡发放系统等,同时还包括单线接入财政系统,教委的前置机系统等等。就目前来看,各个财务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并不能做到资源共享,薪资发放系统和劳务费发放系统并不能和财务报销系统相对接,各个系统管理员不得不手动重复输入新增的项目、人员及经费,同时也不能智能地对管理层所需要相关决策提供很好的支持信息,目前所提供的仅仅是一条一条项目支出明细。因此,财务各信息系统资源之间的共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高校内部的云数据库有待建立。高校数字校园已经实行多年,目前仍然有多所高校并没有实现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尚处于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即各部门围绕一个个业务工作,开发相应的程序,而这些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程序一般不会考虑数据标准或是信息共享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目前,高校主要存在的f调部门包括后勤、学生事务、人事、设备、科研等,这些部门相关信息数据最终将汇集至财务,而目前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和纸质文件进行传输,造成信息基础资源的浪费,各学校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常见,而各部门职能分工也割断了统一的数据互联,所以集成统一的云数据库刻不容缓。

第三,财务信息化亟须专业复合型人才。财务信息化成败关键在人,充足的高素质财务信息化人才是财务信息化成功的保证,目前许多高校财务会计人员很多,精通会计的人也很多,但是他们之中精通计算机知识的人却很少,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并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所以遇到财务软件上的问题,往往只能求助于软件公司。同时,受困于软件服务商,目前许多财务软件上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方案并不能得到满足,更不用说建立全校性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所以长期以来,缺乏综合财务信息化人才一直是制约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推进的关键因素。

第四,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风险增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报销、网上收费、网上工资发放等具有新功能的财务信息系统被开发出来,使得数据处理速度大大加快。然而,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给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大量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可以使黑客很轻易的获取到相关数据;二是服务器一旦中病毒,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计;三是财务处理越来越依靠电脑、网络,一旦它们发生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会造成工作的瘫痪,进而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信息化趋势不可逆,保证高效财务信息系统正常、安全、高效运行,是财务信息化进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三、财务信息化的相关建议

第一,组建财务信息化建设小组。为进一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化解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隔膜,建立信息化建设小组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小组的建立,可以对高校未来信息化总体方案进行规划,可以明确思想,确定任务,制定目标,并通过校规划处上报的方案最终审议方案并执行,同时还可以对任务的完成程度进行监督和检查。财务处可以专门设立一个财务信息管理办公室,在建设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与全校各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实施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可以协助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第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应与实际相结合。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应立足高校本身的发展需求,从高校的发展现状和自身需求出发,在总体上制定统一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想。在健全软件功能、内容和监管过程中,要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核算,还要在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增加预算管理、工资管理、收费管理、决算管理等内容;要分阶段,有重点、抓关键的稳步进行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同时除依靠软件供应厂商外,发挥学校相关信息学科的有利资源,对软件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升级;还要重视对财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加工,将有利资源进行分析整合,供决策层和审计使用,达到物尽其用的最优目的。

第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财务信息化人才。首先,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培养会计人员在职业品德上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在表达能力上,在团队协助上进行提高,真正让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坚持准则等。其次,加强会计人员对财务知识的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以分批次对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一是πA斓冀行信息化培训;二是对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三是增加培训的时效性,可以组织专业咨询公司为学校提供财务信息化方面的培训。

第四,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会计核算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财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均依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在操作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用户名、权限和密码,以保障数据的安全,系统管理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好程序更新和杀毒软件升级等工作,为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另外,一定要实施财务网内网和外网相分离的措施,在网络上架设防火墙,防止外部非法用户的访问,为数据的转化、传输设立电子屏障,可有效地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准确。

四、结语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数字校园的核心,对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学科建设、科研发展等多方面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财务信息化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金融技术能等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涌现并被大家广泛使用,但是高校的财务人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适用于本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我们需要本着服务师生的基本原则,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时代特征的财务信息化系统。要充分进行政策引导,学校内需,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技术来推进财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外,在财务信息化进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需要高校的财务人员积极解决和维护财务信息化这个新平台,才能更好地维护财务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办学质量、打造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文全.财务信息化发展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0,(12).

[2] 李华丽.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0,(6).

[3] 律素华.对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冷思考[J].新经济,2014,(17).

[4] 殷雪峰.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5] 刘洁,,杨兴涛.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对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影响[J].会计师,2014,(13).

[6] 肖文广.大数据运用与高校财务管理变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

[7] 韩勤.浅析构建高校财务信息化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0,(6).

篇3

[11] 高昭N,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19-22.

[12] 刘凡茂.基于云计算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3] 马文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 肖兴政,张帧,陈敏,等.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2,7(6):41-43.

[15] 无.山东省昌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16] Garg AX,Adhikari NK,McDonald H,et al. Effects of computeriz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on practitioner performance and patient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2005,293(10):1223-1238.

[17] Oxendine V,Meyer A,Reid PV,et al. Evaluating diabetes outcomes and costs within an ambulatory setting:a strategic approach utilizing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 Clin Diabetes,2014,32(3):113-120.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45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课程信息化建设背景

1.1 当前高校Office课程教学现状

Office的熟练应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办公能力,随着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技术在办公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使学生通过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学习、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更好地利用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化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基础课程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合这一问题,在针对高校普适化信息类课程――办公自动化课程调研中发现,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学生信息化意识不重视,将信息技术能力停留在网络应用层面,对未来的办公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基础、专业认识差异较大;教学环节组织不合理大量采用传统授课形式;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网络教学及互动平台等。在学生基础差异无法规避的情况下,就高校教学改革而言,其中制约高校Office课程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和实际行业技能对接的脱节以及现代化教学互动平台的缺少。

1.2 课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

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普遍还是存在发展的差异化,诸多高校信息化基础课程教学多以“演示+练习”的形式出现,即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例子或讲解一个知识点,演示完后学生依教师的讲解比对练习,但对要掌握的知识点印象不深刻,不能举一反三,切实的掌握技能;甚至出现厌学轻学的情绪,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因此改进教学模式在Office课程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依托自身网络平台运用搭建系统的方法,立学为本,以B/S或C/S模式充分利用F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和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从而获取或利用信息资源,以支持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综合高校办公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系和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机构深度合作,根据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需求,依托合作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办公自动化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全面变革。

2 系统的核心优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结合本院对办公自动化课程建设的需求,综合考量“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的优势,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委托开发的方式引入了该认证机构的教评系统、学评系统、测评系统和认证系统,以实现本校Office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练模式调整为依托平台的案例讲授和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点细分和学生模拟练习相结合;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从单纯的课堂延伸到课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实现个性化学习;将传统的“试卷+上机”的考核形式,调整为使用“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实现全面上机考核;依托行业平台信息技术规模化地解决了教学模式考核模式陈旧的问题。

2.1 平台内容规范、测评权威

Business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s Certification(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简称BAP认证),其发证单位为GLAD全球学习与测评发展中心,是全球测评发行行业协会ATP的成员之一,总公司位于美国第二硅谷之称的加州尔湾市,是由一群对创新教学与测评研究发展有经验有兴趣的专家所组成。

2.2 平台全面优化了课程教学流程

引入“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授和考核中,采用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评和考试测评三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调整了本课程的讲授形式和考核方式,优化了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国际能力认证BAP为授课指导,结合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实现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的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Office应用能力。平台引入后的课程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改变原有的课堂反馈机制,利用课后学评、实时测评、调查问卷等方式,更准确的获取学生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课程动态观察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同时,并且可以分析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3 将行业认证和课程考核相融合

打破原有“试卷+上机”的课程考核形式,通过课程测评系统、认证系统,实现学生纯粹化上机考核,并将考核最终成绩与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相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与产业界要求的接轨,学生在课程考核通过的同时也通过了行业认证,具备获取行业认证的资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一专多能多认证。

3 高校实际应用实施情况

综合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的优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从2014年开始在办公自动化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引入了“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到该课程的教授和考核中,全面调整了Office技能的讲授形式和考核方式,实现了课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在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单位依托平台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科研项目多个角度展开教学改革,并逐步取得了相应的实际效果。在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考核形式的改革最为凸显,利用线上考试系统实施该课程的考核,规范了课程考核和评定,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指导思想,通过“能力+证书”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工学结合的层面,强化实际动手能力。

3.1 指导思想

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行业证书(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相衔接,选择使用“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实现课程日常讲授和最终上机考核。该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有机模式,学生端自主登录,考试环节中监考教师时时监控的方式自主完成考试全过程。考核环节为60分钟,30道考题由远端服务器随机抽取并派发,知识点与Office技能对应,满分1 000分,学生完成相应考题操作后,即会显示课程考核成绩,并由系统将学生的考核成绩导入并存储在服务器上,以便教师查阅、统计,考核达到700分以上达标并可获得行业证书。

3.2 改革形式

考试改革使用的测评认证系统,所有题目均以案例操作的形式完成,内容涵盖了所学知识点和大学生办公自动化课程的能力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办公自动化课程中Office 2010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结 语

“BAP商务专业应用能力国际认证系统”引入到高校Office课程的教学环节,无疑对于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有明显的助力作用,是高校依托行业优势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有利案例。该系统对于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整体教学流程优化、课程考核形式改革、教学效果的深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

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完成的,通过行业认证助推教学改革的实施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信息化建设不完备,教学模式单一,W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从而全面提高高校Office课程的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依靠信息化手段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学生资助政策的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对学生资助工作要求、构建完善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学生资助工作发展创新的首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7年资助工作开展以来,福建省学生资助政策不断更新、资助体系不断完善。2014年全省安排助学资金13.5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5万人次,全省资助政策已覆盖了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1]。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福建省开放并逐步完善“福建省学生资助网上公示平台”,初步完成了与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相关联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资助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管理保证和技术实践。然而,各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过程中,仍发现一些不足:

(一)决策过程繁杂,利用程度低

尽管福建省各类学校特均已使用了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但大部分学校仍使用奖助学金发放的手工操作。发放过程中各个部门沟通仅通过简单的电子手段衔接。面对繁杂的决策过程,亟需提高信息化效率。例如: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金,其发放的流程一般包含了15个步骤,从申请到发放历时长、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多,极可能出现受助学生身份不符、信息填写错误等问题,势必影响奖学金发放工作进度。

(二)系统建设滞后,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已实现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奖助学金的受理功能,但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基础环节如社会资助管理、资助问题在线交流等功能未实现。尤其是该网无法与各基层资助系统衔接。同时,作为福建省学生资助体系的子系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部分信息化建设发展走在前列的高校其系统建设模块已经比较完善,而大部分中职中专院校其系统建设基本为零,各类信息系统无法同步使用。

(三)资助种类繁多,难以全程监管

以2011年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出台《关于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园保教费补助的通知》为标志,福建省首次实现学前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比全国要求提早了半年。至此,福建省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阶段,涵盖学前教育、低保家庭保教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三免一补、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并逐步实施免费教育制度,以及高等教育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完整的资助政策体系[2]。如何监管好各类资助发放、掌握学生受助信息成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借鉴西欧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模式,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生资助归档制度,成为解决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之道。目前,福建省乃至全国针对不同类型资助的监管工作尚未开展。

(四)建设成果众多,运用程度不高

各级单位或开发或购买了各类资助应用软件,如“福州大学学生工作网”,其包含了目前福州大学学生资助体系中的绝大多数模块;如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均已构建了本校资助系统,实现资助基本功能;虽然建设成果众多,但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信息数据的交叉统计、运用效果有限。

二、短板成因分析

(一)从建设主体进行分析

不同的建设主体对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引导作用,是造成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即从政府职能部门到基层资助中心,由于对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不同,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所使用的信息化建设载体也就大不相同。如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应用在于对资助数据的统计、对资助过程的监管、对资助问题的研究及解决、对资助体系的完善和维护;各类学校主要应用体现在对学生基础信息的搜集、对具体资助流程的网上办理、对学生资助教育的掌控等。

(二)从建设技术进行分析

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进程中所应用的方式方法大相径庭。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基于UML建模技术,同时与B∕S模式相衔接的系统构架,所使用的编写语言有C、C#、java,所用的数据库有Acess、SQL、Oracle等等,虽然实现的功能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运用技术的不同,导致了各系统模块之间无法兼容,同时导致了系统建设滞后、功能尚未完善,虽然建设成果众多,但是整体运用水平有待大幅度提升。

(三)从建设结果进行分析

从目前的建设结果来看,信息化建设所提供的各类成果还未能够完成提升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实现资助工作的无纸化这四个目标。如平台的使用,未能使奖助流程脱离手工操作;便捷的技术手段未能形成完善的资助宣传渠道;数据库等后台处理工具也未能被充分使用,数据分析无法完成。因此,建设结果的一致性成为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

三、决策建议

各级建设部门、建设主体应牢牢把握七大原则(全面性、有效性、科学性、系统性、便捷性、统一性、可持续性),统筹考虑两大内容,健全六大机制,努力促进各级各类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一)完善两大内容

1.门户网站建设所谓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作为政府、学校、学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学生资助工作的门户网站的建设能否在人机交互使用上达到使用便捷、操作有效、模块齐全的标准,关系到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满足日趋增多的资助工作管理要求、能否满足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受助学生的需求、能否满足对专业能力日益提高的资助工作人员的刚性要求。根据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现状,学生资助工作门户网站应包括政策文件浏览、资助问题在线交流、奖助学金申请审批等十大模块,应涵盖从学龄前儿童到高等教育学生的所有资助内容,并当能通过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功能建立起每一位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档案,持续跟踪其在学习期间受所的资助情况、心理发展状况、职业发展水平,适时干预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同时该门户网站所搜集的信息,应能分年龄、分节点对同类贫困生进行分析统计,以供有关部门参考,为今后学生资助工作新方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持。2.新型媒介运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载体的运用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微信等新型媒介载体拥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即时操作的优势,信息传播速度也非传统媒介可以比拟。针对现代化信息发展特征,除了建设好作为门户的网站,也要配合传统媒体的发展广泛应用新型媒介,促使新型媒介成为今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如在通过传统渠道资助信息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微信、飞信群、公众号等及时资助内容,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其中来。

(二)健全六大机制

1.健全领导组织全省高校针对目前现有的资助体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负总责,综合协调,研究和解决学生资助工作中越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资助中心要切实加强对各所辖部门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同时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对接,及时请示汇报有关情况。地市资助主管部门对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督办、亲自解决,充分发挥所属高校带头作用,对于一些交叉进行的工作,要明确牵头部门,主动协调配合,避免推诿扯皮。2.深化队伍建设首先,要推进市县学生资助机构建设。针对现行资助队伍体制不顺、机制不全、队伍不稳、人员不专等问题,一要理顺全省91个已挂牌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校队伍的运行机制,二要继续推进小部分市县学生资助机构的建立。其次要继续加强有关人员技能培训,市县学生资助中心与学校间在政策解析、资助宣传、技术运用等方面取长补短,携手发展。通过继续教育制度,试行持证上岗,保证队伍稳定,不断提高信息化技能水平。再者继续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省情的绩效评价奖励机制。3.注重技术保障技术保障是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没有了技术保障,所有的信息化建设都无从谈起。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战略统筹和综合协调信息安全工作等。同时要加强服务器、主机、宽带等硬件技术的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辅助设施发展,切实保障受助学生归档信息的安全。4.创新方式方法如何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各单位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就研究成果展开了试点运行。下阶段,福建省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要在大力推广各单位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如:针对全球信息技术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模式创新,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全球信息共享的优势,打破传统对信息数据单独获取、个别运用的模式,各单位要分工明确但又尽量不交叉,以利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共享目的。5.完善监管体制福建省虽然已在“福建省学生资助网”上实现了“网络公示,阳光运行”新机制,但其他社会监督机构无法通过该门户网站对其他渠道所进行的资助以及对各资助中心人员办事的公平、公正性,和办事的科学、系统、有效、透明性,实行全程监管职能,确保资助的有效实施。今后要建设体制完善化、对象广泛化、力度有效化、效果显著化监管体系,建立学生资助信息定期审核、监控、分析、、通报、清理制度,确保各资助资金下达拨付及时。6.抓好成果转化首先,成立适应福建省情的相关机构。机构工作人员和专家可来至企业、大学或科研部门、以及某些产业领域。通过这些人员,可以寻找新技术新发明,可以负责与具有能力、资源和兴趣的企业进行联络。机构根据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技术类型、开发程度、市场前景,与企业签订合同。其次,要大力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按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搭建投融资、工程化和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立新型成果分析、研发、使用、销售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审计;审计策略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system;audit;audi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P39;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207-02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1 硬件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硬件设备的配置。硬件设备主要为服务器、计算机、信息交换设备、数据传输线路、信息存储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等。服务器经过信息交换设备由数据传输线路把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信息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硬件的基本体系结构。硬件体系结构十分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庞大,实现同一功能的硬件可来自不同商家。硬件的性能和品质不同,工作稳定性和生命周期不同,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标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建设费用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1.2 软件建设 在信息化系统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运行于硬件平台的软件真正体现信息处理和资源管理的智能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的支持。通常软件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系统管理软件以及固定功能的工具软件等,而应用软件是指运行于操作系统或系统管理软件之上的各类与具体事务处理相关的软件,应用软件种类很多,如财务管理软件。目前,许多独立运行软件的功能被集成在校园网中,高校内部事务几乎都由网络系统或相关功能的软件进行处理。

1.3 系统维护 确保信息系统正常、高效和稳定运行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系统维护是信息化建设关键环节,小病不除必将酿成大患,直至信息系统瘫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系统维护内容非常广泛,从修复一个电源开关到更换一台服务器,从修改软件的一项配置到安装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每项工作都属于系统维护的范畴。良好的系统维护工作有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更有利于综合费用的降低。系统维护费用的合理性也应属于信息化建设的审计内容。

1.4 系统升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信息系统的升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升级主要是指提升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品质等特性,系统升级比系统重建费用少很多,甚至免费。建设初期的系统方案设计以及软硬件的选购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升级费用,合理的软硬件结构,如开放性等,十分有利于系统升级,即以合理投入提升系统的功能和品质特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而非推倒原有系统重新建设,否则造成建设资金的较大浪费。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因素,是高校实力的象征,信息化建设被普遍认同和接受,使用者总是希望网络速度更快、功能更全、性能更好。从审计角度分析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是制定审计策略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

2.1 信息化建设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大 信息科技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信息化建设大多选择最新或较新的软硬件版本,高技术应用潮流化,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技术含量大。技术含量大的软硬件,尤其是最新面市的软硬件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司报价,不排除舞弊因素,终端用户所面对的价格会更高。审计人员需要对系统总成本严格把关。

篇7

0引言

在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整个社会环境都处于信息洪流之中。各个行业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为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高等院校也不例外。

1制约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高校管理工作还处在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建设的转变时期,因此工作难度大较大,传统的管理模式程序繁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需要。保障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的标准发展,不断对高等院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加以重视,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1相关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

工作的成效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努力是维系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许多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目前为止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工作当中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大多数时候,信息化建设的停滞不前,与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有关。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需要在有效运行之后才能显示出其先进性。在建设之初便否定其功能是极为不可取的。目前,阻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决策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缺少充分的认识及建设热情。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进行过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管理的理论基础不足,工作能力与管理需求不相匹配。这些都是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

1.2相关人员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惰性较强,缺乏持久的建设动力,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不主动学习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功能认识不足。在对新事物认识的过程中,表现出十足的惰性。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就导致在建设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目前来看,这些也是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与传统的管理工作相比较,信息化管理更具创新性。从建设之初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到后期的整体调试运行,都依赖专业人才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在传统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管理惯性,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对信息化建设产生了许多人为的阻力。

2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在目前仍存在诸多阻力,其中包括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两种,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看,人为因素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更大。信息化建设既然是必行的,那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人员要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从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长久影响出发,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开拓进取,保持科学的学习姿态,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稳步向前,遇到任何问题都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及对策,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步向前推进。

2.1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对比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的建设水平,相关的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不容有半点疏漏,否则在后续的应用阶段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不是一个暂时性的状态,而是要长期保持,持续热情高涨的状态,用长久的活力适应时展的需要。

2.2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不断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业务培训及有效考核,使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及管理能力有显著提高。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招聘之初,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保证其自身的素质基础。通过一定程度的业务考试及综合能力测试,使新招聘人员能够具备基础的岗位工作应对能力,在入职之初,对本职工作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综合素质高,可以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在高等院校内部,针对信息化建设,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岗位培训。设立相关讲座,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开展相应座谈等。从中选拔出相应的管理人才,进一步推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2.1通过广泛的调研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开展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大量的同类调查,同时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其一,能够保障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方针、教育特色定位、教学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要求相适应,保障在后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软件的配置与实际管理需求想匹配。其二,在内部调研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广泛的外部调研。内容包括到相关兄弟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借鉴相关经验,对本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梳理,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进行补救。通过学习,寻求最适合的管理系统,以方便在建设完成之后能够更高效地工作。其三,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部门之间要能够保障有顺畅的沟通,达到资源的有效共享。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将会对信息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保障系统。

2.2.2提高培训质量,强化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

高校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教职员工将在教学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成为受益者。在建设之初,教职员工承担着信息化建设主体实施者的角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所高校,都在寻求最高效的信息系统,但任何先进的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实际操纵者的综合素质,如果管理人员无法使管理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性,那么再先进的管理系统也形同虚设。由此,提升教职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就尤为重要。作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高校的管理人员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和素养,在信息化建成后的应用中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能力来适应新的管理方式。

2.2.3建立专业部门,有效保障高校的网络安全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网络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对网络安全所做的保障工作还比较初级,包括无法做到全面监察、监督步骤存在疏漏、定期巡检形同虚设、实时监控无法实施等诸多问题。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必然对网络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业务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网络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应招聘专业的人才,确保网络安全不是一句空话。

3结论

信息化技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便捷,在教育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更符合时展的需要。有效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因此,调动一切力量,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校园管理工作的持续稳步发展,是目前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112-03

学校以教学为本,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可见,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一。随着教务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教务管理模式的推广普及,教务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提高教学水平保驾护航,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务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1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及问题

近年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使得许多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也不断分化,学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学校办学模式也由一地办学走向多地办学,单一校区管理走向多校区管理。这些变化使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是增大了工作难度。这些变化的同时也对学校教务管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改进高校现有的教务管理模式,提高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教务管理必须走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即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必然的选择。因此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革和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务管理最为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工具。

1.1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果

1.1.1促进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互动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促进了教务教学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管理确立了开放的管理服务模式,而网络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资源共享的要求,教学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以授权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相应权限的信息查询与修改,改变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层层交换数据与信息的模式。利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信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查询、提取历史数据。

1.1.2促进了教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模型,数据库中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排课、调停课、学生学籍信息、学生成绩、学生奖惩、评教评学等数据信息,每个数据信息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庞大的、涵盖整个教务管理过程的数据库系统。各教师和学生都能以各自的身份登录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公开、程序透明,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有效促进了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和规范。同时,系统中在各个数据入库接口处增加了数据的检验功能,极大地增强了教务教学管理数据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教务管理系统程序设计的依据是已经被大部分院校所接受的较科学和规范的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教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到目前为止,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学生学籍、教师档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成绩信息、评教评学、考勤系统、考试考务管理等常用教学管理功能。这是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最实用、最积极的成果,是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进步。

1.2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固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由于现存高校教务管理体制的一些特点的制约,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效率低、功能难以实现、数据比较不准等若干问题,制约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2.1教务管理软件系统与高校实际管理体制不相符,影响着教学改革由于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软件公司开发的教务管理系统是根据大多数学校的要求修改,在促进本校向科学的、现代的、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迈进的同时,又与具有每个学校特色的管理体制产生了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不相符的地方。随着教学改革需求的动态变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功能模块,需要有强大的后期技术投入和支持,但由于某些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技术人员能力、学校资金投入等因素的约束,教务系统的后续开发往往难于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阻碍了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2.2组织机构在职能上与教务管理系统流程不相符,影响系统的效能发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适应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教务教学管理的效率,通常是在原有组织职能基础上构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往往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也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对系统的基础数据库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流程是否与教学信息管理相适应、组织机构是否适应的有效考虑相对较少。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职能化管理的模式上,存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对业务全局的考虑与关注,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效管理体系。于是,管理制度和系统操作流程相矛盾,人为干扰系统流程、随意性情况严重等问题。教务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缺少了相应后继的保障,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流程、业务规则、管理制度。学校教学管理组织职能结构的封闭性,管理规则混乱强烈地制约了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最终将导致系统应用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效能的充分发挥。

1.2.3在实施中执行力缺乏

基本上,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由教务处(部)具体负责的,但由于部门领导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程度不一,因而信息化建设缺少有力的技术保证,技术应用与管理目标不明确,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教务教学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着信息和能量交换,经系统各要素间活动有序性加工和有序性转化所构成的不间断过程,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各类教学信息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为一种动态,具有从信息输入到加工再到输出的整个过程的流程性。因此,教务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新的信息维护、数据更新、系统开发。而目前教务管理部门作为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还需承担系统后期建设与数据维护与挖掘,部门的平级部门很难推动流程优化与持续改进,造成系统建设中多部门协调的困难,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

1.2.4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控制不规范,影响教务管理的效率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存在着学生、教师、课程、教室、实验室等各种信息数据,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维护与更新。如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其贯穿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教材,毕业审核等过程,几乎与教务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课程数据管理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决定着系统应用的成败。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改革同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革新,都会要求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到位,出现了不规范的课程名称,致使相同内容一门课程,出现几个名称,几个课号,或者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出现同专业同门课程不同学分,致使出现一个专业的一门课程,不同的课号,不同的学分,而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组织实施、学生的选课、学生的成绩认定,影响了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2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整个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不仅指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一个在教务管理各项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平台,还涉及技术应用以及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革新,昆明医学院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体现了重微观轻宏观,没有将技术与组织、流程、规则、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1引用新技术,做好软件的开发与利用

技术革新是软件开发利用的前提,而“工作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基于工作流的管理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工作流技术不但应用到银行、医院、保险、制造各个行业之中,而且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基础平台,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是其开发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工作流”是用活动及活动之间变化的过程表示的业务流程,教务管理系统即是由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组成,很适合将工作流技术引进到教务管理系统,以灵活设置教务管理的业务流程,为过程重组提供支持,并能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缩短业务处理周期,通过更好的规划工作流程,并行执行相互独立的活动,减少文档的传递时间。目前就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而言,一般高校均采取购买现成的管理软件,解决开发周期长、技术难的问题,快速实现流程管理的原型。要做到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高效,必须采取“引进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二次开发才可以有效实现学校管理的个性化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2.2完善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

教务管理的客观性,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全校各个部门,因此建立和遵守一套规范的教务管理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确保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性。

首先,必须建立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依”。信息系统要强化数据库定义、程序控制和业务规则,建立、完善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约束用户操作行为,由于系统不能做到或不能完全做到对教务管理系统的完全定义,这就需要用户自定义规则与管理制度来实现。比如,课程数据库必须实现课程号的唯一性,但无法控制用户用两个课程号表示同一门课程,需要用课程号管理规则来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

其次,要遵守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必依”。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使用人员必须强化信息化方面相关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流程管理理念,自觉遵守业务规则,避免发生随意性、盲目性的人为错误。

2.3加强组织建设,加大教务管理的执行力

由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系统工程,领导的重视和组织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的程度。目前高校的教务管理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职能化管理的传统模式上,为了保证信息系统通畅、高效地运行,学校应以流程任务为出发点,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人员设置,工作任务进行必要的重新划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人员规模、任务进度安排、成员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在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同时,尽量考虑成员的专长和优势。

2.4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的管理,增强工作责任心

教务管理信息建设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应用,因此,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能力,还必须熟练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停的加强学习和提高,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务管理人员多思考,建立相应的培训计划,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高校间可以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参观学习、工作交流,拓宽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视野,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日常的教务管理,也可以参与到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实现从有到优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领导的重视、管理者的能力、管理的规范化都是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闫丽.基于UML的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J].实验室科学,2010(2).

篇9

(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音乐院校专业的特点,虽然在教学管理上已经应用教务或办公软件处理教学事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因资金或是教师问题,仍然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教学的方式为主。仅少数专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投入,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建设资源共享课、网络精品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拓展与课后实践。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全国高校音乐类专业相对较少,“211工程”院校仅一所,受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缺乏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及其建设成果,在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上没有普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但在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课后实践、批改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上仍停留在纸质媒介、人工操作上,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仍不健全。(四)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音乐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应突出强调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要求,使每位学生和教师均可在更高质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还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教学效果、严把质量关、质量监控措施到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处理到位。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机构上成立工作组分项组织实施。

篇10

“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强化,通过网络安全设备的加固和制度体系的规范,实现信息安全防御从内网到外网、从网络层到应用层、从项目建设到制度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络交换能力、网络带宽总量和外网访问速度有大幅度提升,无线网信号实现全校园覆盖,提升了用户上网体验;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初见规模,对学校教学、科研、宣传、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网络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建设多媒体资源平台,数字媒资数量名列全国外语类院校之首。卫星频道及网络电视频道数量大幅提升,为各院系部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为“十三五”规划建设、创建“智慧国关”、“互联网+国关”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模式,精细化服务教育教学

“十二五”期间,我校结合实际,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完成一系列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我校提出“精细化服务教育教学”的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我们从课程建设出发开发应用系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推动作用。

我校外语学院开设的英美报刊选读课是我校传统精品课,从上世纪60年代开设以来,这门课就以教学内容新、信息量大而著称,对学生学习“活的”外语、开阔视野、追踪前沿、提高语言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多采用教师选取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教学的互动性也明显不足。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逐渐成为一个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新闻以网络形式出现,其时效性更强,获取更为便捷。教师也试图寻找时效性强、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有吸引力的英语新闻作为阅读材料来替代传统教材,但苦于专用系统的短缺,不得不使用人力上网搜索,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因为教材时效性存在不足,更加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基本停留在语言教学本身的层面。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对课程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技术部门相向而行,双方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确定了建设我校英美报刊选读系统的目标,即针对英美报刊选读的课程特色,构建一个可在任意主流终端使用的网站系统。经过共同努力,这一系统已经投入使用。目前,该系统可对当今全球主流的英语新闻媒体网站上的新闻做到实时采集、存储、抽取、检索以及分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工作,使师生能够便捷、高效、直观地获取相关知识。

深度融合的另一个例子是我校课程中心项目。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通过建设校内优质课程运行的辅助平台及相关软硬件网络环境,打造了一批优质共享课程资源。课程中心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打造了能满足教师多元化教学需求,尤其是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满足课程管理的多功能平台;建立共享课程接入系统即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对内可满足混合式课程的录播需求,对外可进行高质量的跨校直播互动,为学校高水准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和引入外部优质共享课程资源提供基础保障。目前,我校已建设了10门混合式课程,部分优秀课程达到了对外共享的建设标准。

三、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学生德育工作

“互联网+德育”概念的提出不仅创新了学校的德育生态,而且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为此,我们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地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网络德育信息内容的创新工作。

1.网络化社会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

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的自由属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时空也得到了扩展,课堂内外、网络上下都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的工作阵地,教师八小时内外都可以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已经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由国内延伸到国外。

2.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对网络信息提高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的媒资平台建设稳步发展,除了满足教程教学、资源更新,也注重对学生思想引导。面对网络上丰富而复杂的信息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是“互联网+”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我校的媒资平台正是基于“互联网+德育”创新这个理念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包括“校园文化”、“党宣园地”在内的九个大类的内容,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了健康、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为我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这种常态化的媒资管理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正确的网络文化,增强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四、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校园信息化

实现校园信息化,既需要软硬件的建设,也需要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与师生对校园信息化、智能化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大量业务系统、硬件设备亟待更新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十三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统筹规划信息化工作,坚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建设智慧校园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1.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我校信息化工作

既重建设又重应用,既重管理又重服务,既重物的质量又重人的素养,使信息化的每一笔投入、每一项工程都始终围绕着“人”这个核心,让技术的成果充分满足人的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人的粘合度;始终围绕着教育教学和科研这个办学中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度;始终围绕智慧校园这个目标,不断提高校园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要加强领导和团队建设,提高全员的信息化素养

篇11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主要体现在:(1)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认为硬件是有形的,是能够马上见效益的,忽视了软实力也就是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建设。(2)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3)理论研究成果脱离实际。主要是因为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大多不是教育一线人员,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与教育脱节。2.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教育信息化需要能担任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一般理工院校虽然不乏这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大都位于教学岗位,不从事业务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所急缺的,是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应用问题。如何避免信息化系统互补连通,避免“信息堡垒”现象;如何将信息技术正确合理地应用到教育信息化过程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线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信息化知识不足以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二是学习者学习方式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灵活利用信息技术,导致理论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信息化进程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双面性影响。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工具,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当前信息工具对人们的影响来自于信息工具的现代化,目前“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的重要工具,成为他们日益发展和不断进取的有力助手,但同时,随着应用这些信息工具程度的加深,大学生产生了依赖作用,甚至产生了很多的负面作用,由此产生的思维变异和心理失衡也随之而来。

篇12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信息化仍存在诸多不足,信息化建设仍任重道远。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信息化使学校的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资源和成本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得到遏制,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1.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发展

以课堂与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信息化的冲击,网络、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不断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不再是老师单纯的板书和讲授,整个授课过程更具生动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技术含量和知识量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进步明显。

2.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培养人才的素质

高数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使得高校教育更为灵活,学生学习更为自主。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其信息素养与自身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促使知识价值的转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培养新型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强力的催化作用。

3.保障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效益的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困扰各个高校的一大问题,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来进行教学容量的扩充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许多高校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对本校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4.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许多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管理层面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快了学校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服务性功能进一步突出,许多日常管理工作更为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

当前,数字化、信息化应用不断进入企业、政府乃至家庭的各方各面。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高校纷纷开始建设高效发达的信息网络应用体系。然而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资金投入只是以满足现有的应用为目标,由于信息产业的更新换代极为迅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后备资金不足,势必造成升级和维护的困难,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化理解不深,未能统筹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全校各个部门协调统一,全局考虑,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这样全校资源才能有效共享,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而许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思想和认识,缺乏合理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不平衡。信息系统的开发由校内各部门根据业务分工不同自行组织实施,各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和技术实现方案差异很大,造成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和代码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非常困难,影响了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种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显得零乱和低效。

(2)制度和政策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应是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方针,而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关于信息化工程的规章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使得信息化建设难以规范,信息化成果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

校园信息化建设无论从基础设施论证、规划和建设,还是相应制度、政策制订和日常管理都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这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因此成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对于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缺少这样一个强力的管理部门。

2.规划不合理,重硬件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现象突出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大问题是建成易,维护难。在建设过程中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初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成后,是否能有效利用却是无人问津。有些部门缺少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无力进行相应的后续更新和维护管理,空有一流的设备,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还处于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化应用的过渡阶段,许多高校投入巨资兴建起信息网络,开发或购买了大量应用软件,建设成了很好的基础平台,但对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却不能物尽其用。多数高校主要的软件应用平台有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它们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不能有效共享。真正能应用于网络教学和管理的高信息化配套建设还很薄弱。

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项开发建设,但用于建设的资金分配却不甚合理。有统计资料表明:高校投入资金的47%用于购买硬件,40%用于购买软件,9%用来开发,只有4%计划用来培训。“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了购买来的计算机半数以上没有充分利用而处于闲置状态。这使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资金利用不合理,一方面却又陷入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窘境。

3.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高校许多部门信息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维护能力较差,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教育,但许多高校对于人力方面的建设做得极为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形成固定的长期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有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参加相关培训积极性不高。造成了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化的节奏,信息化素养不高,应用效率较低。致使主要的应用开发和维护工作仍严重依赖于校外公司技术力量或校内学生,导致项目生命周期短,可维护性差且维护费用高。因此,为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工作稳步、协同、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建设。

三、加强理念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空有优秀的技术人员是无法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在高校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落后和陈旧的理念,严重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要从源头,从思想观念上来提高认识,全民动员,这样才能解决。理念的差异造成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以往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突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高校各级人员的思想观念和相关理念,致使信息化建设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中的理念建设,提高高校各层次人群的信息化素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领导者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把握信息化趋势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几乎每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部署都是由校级领导亲自把关。信息化建设中,领导是关键,不但制定建设规划,设定建设基准,对设备、资源、人力和培训等进行详细的规划,而且要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信息化建设后的管理和使用能有章可循,其目的是保障信息化成果能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因此领导的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局观强,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要有清楚的认识,并能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理论,这样才能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全盘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长远目标。

现在许多高校提出了建立专门的校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立对学校办学目标、策略理解透彻,对信息化建设能全程负责的首席信息官CIO,使信息化发展能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这种设想的提出,也反映了需要加强领导者的理念建设,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先进理念的领导者。 转贴于

2.教师的理念: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

信息获取能力、识别能力、接受能力、存储能力、评价能力、利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信息能力。而有的教师却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意识较弱,观念陈旧,他们排斥用多媒体系统来上课,不愿使用网上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信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信息检索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如果抱着这种传统的观念,不认可信息化的优势,或是因教学、科研繁忙不愿花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宁愿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必将对信息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自身能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不能看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信息化理念的培养,着重提供各种培训和体验活动,使其能体会到现代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的帮助,并颁布各项条例鼓励或规定其使用信息技术,使其从思想理念上认可信息化,并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要循序渐进。

3.学生的理念:要充分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自觉学习信息化技术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学习上已不再单纯依赖书本和黑板,现化化教学信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当前高校一卡通的实行,大量信息终端的设立,使传统的学习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的信息化内容,对学生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现阶段对信息化知识的学习态度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极对信息化持积极态度,他们从思想上认识现代化信息手段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理论的学习有迫切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学习信息化知识;而另一极则仍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思想上认为只要从书本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不愿投入精力进行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

学生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很容易使他们从理念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但同时也要给以合适的引导,使他们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和网上诱惑,使信息网络能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因此要合理引导他们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校内公告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热情,正确引导他们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应培养这样一种理念:应像看书写字一样利用信息网络,不知如何利用网上信息,就等于成为了高校中的“文盲”。

4.管理人员的理念:应着重培养服务的意识,自觉利用信息化办公平台

高校管理人员是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主体,网上办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不同于教师阶层,我国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存在素质不高,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习惯于按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日常办公。因此加强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加强管理人员在观念上对信息化的理解,在理念上跟上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培养办公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其能对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化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精神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起贯穿和指导作用。

5.技术人员的理念:应加强服务意识,树立合作意识,强调管理和维护

专业技术人员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建设和维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他们建设的出发点基本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对各部门实际的需求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与一般技术人员不同,高校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加强与校内各个部门和实际使用者的交流和合作,深入调研,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创新性和务实性,综合考虑技术层面和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建设。同时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和维护”这一理念,强调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结束语

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要发展,理念要先行,信息化理念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依赖于理念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才能促进信息化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各高校要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每个人都要把信息化技术作为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工具,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的信息化知识,解决相关的信息化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优势,利用信息化系统为自己、学校服务。

参考文献

[1]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11):11-13.

篇13

中图分类号:TP39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教育部颁发《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信息网络,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目前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

1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1 信息化意识相对淡薄,对高校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较之企业信息化及政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事相对滞后的状态,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以及未能深入理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等原因,导致对高等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模糊不清,一些高等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运作模式,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1.2 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当前,我国中心,但基本均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组织和协调机构。当然为解决部门内部业务需求而形成的独立应用系统的存在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后从整个学等院校发展上讲并不突出。由于学校内各部门数据资源的类型及管理信息系统各异,导致可共享数据重复录入的状况。各项应用入口及界面的不统一,导致认证方式的各异,也就致使管理维护方面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策略尚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1.3 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开发和投入

高校的网络的利用率低,软件方面投资少,导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学及管理方面的资源不能及时整合。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又花时间和财力去想办法进行软件的开发。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设施轻信息资源建设的严峻问题。

1.4 教师队伍中信息化人才缺乏,素养亟待提高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一批优秀的信息系统设计及维护人才,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而当前大多数高校中只有一些日常网络维护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很少。除此之外,高校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的信息化对师资队伍信息素养的相关要求。究其原因,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接受新思想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次,为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化能力、综合素质都亟待提高。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对策

信息设施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应用是目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建设,保障则是政策措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2.1 增强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它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所在。高度重视并增强信息化意识是高校的决策者及主要领导当前必须做到的,那么抢抓时间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及未来发展计划,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具体讲,高校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前提,组织并稳定一批信息和技术队伍是关键,同时更要制定出有利于信息建设的政策,并加强该项工作支持力度。

各部门根据各自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及计划,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所有信息中心人员需共同参与。信息资源必须统一管理,论证做到利用充分化、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除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

2.2 统筹安排,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规划和实施细则

各高校需要在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指导下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有一个系统实施规划及实施标准。遵循“自上而下、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规划和实施细则。另外,需要在严格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后确定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投资,做到够用为度、应用为先,确保能够积极稳妥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经费效益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一种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的良性运行机制。

2.3 提高高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受高校教育对象多样性及复杂性,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因素不仅由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所决定,还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所有组成因素影响。

把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并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要始终关注高校教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讲解方式,及学生通过何种途径获取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在这种师生交互中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校园文化的熏陶等对学生的人格内化以及科学素养所产生的作用,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所不能替代的。

2.4 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应不断提高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运在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及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高校应根据教职人员岗位职能不同,来安排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其次,还要加强对在校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训练。据相关对高校在校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情况,因势利导,创造优越的条件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做学问做研究,使他们能够在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进一步发展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过程。所以,正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及时认真及的纠正思想偏差调整方式方法,才能使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6.

[2]雄伟,王振旗.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15-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