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

篇1

初中化学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尽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所学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例如,在讲“化合价”时,我把化合价变成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铜汞钙镁锌,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齐全,氧是负二最常见,单质为零永不变.另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电子、原子、分子、离子的结构和运动,以及化合物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学好化合物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现代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促使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现象看本质,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形成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例如,对酸的教学,先通过常见的盐酸、硫酸的直观教学,归纳出酸的概念和通性,然后利用酸的通性和概念去分析其他酸,如硝酸、磷酸的性质和用途.另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抓住元素是由核电荷数决定的,核电荷数同时决定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又决定元素化合价D元素化合价决定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而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新课标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教师都应该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要作适当的补充和改进,提高实验效果.

五、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化学教学独特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及学生自主性较强等特点.化学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经受实践锻炼和发展智能,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化学课外活动,并且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化学课外活动.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联系社会学过的课内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做化学实验和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1. 学习化学知识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2.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1)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深刻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化学概念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原子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3.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物质的存在、制备、用途都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如依据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来推导它的用途、存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篇3

一、分析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和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新课改后的化学教材,教学知识重点有些改变,教师对新教材的了解不够完善,教学的重点把握的不太准确,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头绪,思维混乱,对酸碱盐知识的区分点不明确,很容易记混。学生只理解表面知识,并不清楚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生不同反应的条件、温度及特点梳理不清,让学生越听越糊涂。

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甚至息息相关,常见的化学反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一旦教学变得空泛,脱离了生活实际,这些化学知识便成为枯燥的知识点,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也会变得失去吸引力,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学生缺乏实验训练

化学反应要通过实验才能明显的感知出来,但是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因为是很平常的反应,反而容易忽略实验教学。不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只借助教师的讲解,很难对酸碱盐知识理解透彻。缺乏实验课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对酸碱盐具体的反应变化没有直观的印象,很容易混淆知识点。

二、有效解决酸碱盐教学问题的策略

面对上述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为了更好的实现酸碱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记忆这些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变化,学好这部分的知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出调整。

1.总结归纳酸碱盐知识特性,把握教学重点

要想理清酸碱盐各物质的特性,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总结,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重点知识,对各物质特性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对学习酸碱盐知识的目的要明确,才能引导学生合理的记忆掌握知识点。教师分别归纳总结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跟金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总结酸碱之间中和反应以及物质的变化,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标记清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记忆,对于特殊的物质变化,尤其提醒学生注意,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变化都按类别归纳,方便学生明确掌握。特殊的反应也要特殊记忆,这样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才能有清晰的条理,不容易弄混。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通性也要理解清楚,便于学生复习,在老师深究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重点,充分了解酸碱盐知识。

2.改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教的方式,以学生为本,利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利用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出一定的化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看似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碱NaOH、小苏打的用途以及常见化学反应,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还便于学生回家观察实验。教师还可以介绍酸碱盐在化工、纺织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碳酸钠在玻璃、洗涤剂、造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等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酸碱盐变化,如何去除水垢、如何清除铁制品的锈迹,让学生自己利用酸碱盐的特性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还有观察化学反应后试剂颜色的变化,了解人体中常见的酸碱变化,让化学知识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化学现象的好习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通过必要的实验,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酸碱盐的物质特性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的区分,所以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一定不能忽略实验课的作用。教学时除了关键知识点的讲解,还有必要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区分实验现象,理解酸碱盐的物质特性,直观的感知和观察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反应变化,加深学习的印象。化学微观的离子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变得很形象,通过感知形成化学思维。教师带学生观察酸碱盐物质的实验样品,学会通过颜色、气味、形状等各自的特点来分辨,吸引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奇妙与乐趣。通过PH试纸的测定判断酸碱盐物质的分类。通过实验,让学生实地体验感受酸碱盐的特性,帮助学生构建酸碱盐知识的框架体系,进一步加深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帮助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效果。实验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教师在传授实验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的时候,对实验应注意的关键点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同时在实验课上可引入一些趣味实验,特殊的鉴定试验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酸碱盐知识,需要带领学生熟练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盐之间的化学变化,了解这些相关物质之间的反应变化和化学性质。酸性物质和金属之间的反应,酸性物质与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碱性物质与金属、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都要区分清楚,并能熟练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只有理清这样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总结方法和规律,真正的将酸碱盐知识活学活用,不用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各种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明白了反应原理,学习化学自然会变得轻松,酸碱盐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初中化学酸碱盐的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确实很多,对于容易出现的误区,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借助习题训练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真正融会贯通,并能学会举一反三。比如,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还与反应的温度、浓度等多种条件相关,并不能一概而论,要善于分析物质特性。对于浓盐酸、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两种物质打开瓶口时的变化,用水稀释后状态如何,有什么样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学生对这两种物质的区别就很明确,浓盐酸瓶口有白雾,浓硫酸吸水性很强,稀释后产能大量的热,对于两种化学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差异就有了深刻了解。同类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的,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断硫酸与金属之间的反应以及盐酸与金属物质的反应,对于物质的个性之处,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通过积极自主的思考与探索,逐渐将酸碱盐的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总结和强化关键点的区别和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化学思维。

三、结语

要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和初中化学的重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并提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归纳知识重点,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挖掘教材,构架合理的知识框架,合理借助化学相关实验,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解决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化学实验;术语;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1],初中生常常因为化学专业术语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存在过多的前科学概念,无法主动、准确地运用化学专业术语[2],而化学实验术语是化学专业术语中较重要的部分[3]。目前我们对化学专业术语的关注仅限于“化学用语”[4],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化学实验术语。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查看初中化学教科书后,归纳总结出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术语,并对“化学实验术语”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教学窥探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初中化学实验术语及其分类

化学专业术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描述化学实验的专门词语。化学实验术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专门词语[5]。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一步操作、每一个仪器的名称、每一个实验现象都需要用专门的化学术语表达,如“烧杯”“称量”等等。每一个化学实验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或指称,如“高温”和“加热”,温度达到800℃以上指“高温”,实验室一般要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而温度在800℃以下为“加热”,酒精灯就可达到这个温度。目前,对化学专业术语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在查阅文献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后,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大致从“化学实验”“物质的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三个板块进行了分类[6]。其中,化学实验术语又分为仪器名称、药品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见表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术语包括符号术语、微观结构术语、类别术语和物质的名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术语包括符号术语、物质的性质术语、物质的变化术语[3]。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术语作了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7]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主要包括:知道药品名称;看到相应的仪器、操作、装置或实验现象能够指出名称,或能说明名称对应的仪器、现象、装置或操作;对于相近的、易混淆的名称能够区分清楚。

二、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

根据化学实验术语的分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由易到难分别是仪器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药品名称。学生对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的表达情况良好,而且将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与直观仪器、装置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易掌握;对于操作名称和现象名称的表达情况一般,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名称,如“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等等;对拗口的药品名称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恰恰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仅仅限于经验型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自创化学实验术语

学生有自创化学实验术语的毛病,他们会把“胶头滴管”表达为“胶点滴管”或“胶头点管”,“发生装置”表达为“制造装置”,把“收集装置”表达为“集取装置”,“量筒”表达为“量管”等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创造力很强,对教师上课讲解的规范术语,他们“听懂了”,头脑中有印象,但是之后如果没有强化,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他们可能会根据仪器或装置的外观、用途创造性地为它们命名,这就出现了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术语的现象。

2.学生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

化学实验术语用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尤其是同音字杂乱使用。比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长径漏斗”,“试管夹”写成“试管铗”,“酒精灯”写成“洒静灯”,“量筒”写成“量铜”“量桶”,等等。错别字应该是由语文老师来纠正,但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错别字,化学教师就有义务及时指出并更正。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量筒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量筒”,它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如果没有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本,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桶状的,所以是“量桶”,这就出现了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现象。

3.学生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

学生实验术语表达过于口头化,把“试管夹”表达为“夹子”“镊子”,“移开导管”表达为“拿出导管”“拔出导管”“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表达为“灭掉酒精灯”,“伸入集气瓶内”表达为“放在瓶内”,“带火星的木条”表达为“点火星的木条”等等。学生在口头化表达的同时,头脑中反应的仪器或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用更准确、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而且化学专业术语要求单名单义性,如果用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4.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学生区分不清

初中化学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主要有:“加入”、“通入”和“滴入”,“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分解”和“分离”,“点燃”和“燃烧”,“高温”和“加热”。加入、通入、滴入都是指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不同的是放入药品的状态,“加入”通常指固体或液体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中的操作,如把粗盐加入水中;“通入”一般用于气体,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则是指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药品,如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光和火焰是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光”通常是固体(低熔点固体除外)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一般是气体、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烟和雾是不同状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聚集形成的,如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大量白烟;“雾”则是大量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溢出”通常指液体太多,容器中放不下而溢出,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中接满水,待水满溢出后用毛玻璃片侧推盖住集气瓶;“逸出”则指气体太多,如敞口锥形瓶中稀盐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就从瓶口逸出。“分解”指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如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是物理变化,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点燃”是物质燃烧前需要的条件,在化学方程式中作为反应条件标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不可作为反应条件。加热和高温都是一种反应条件,“加热”通常是800℃以下,用酒精灯就可达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进行;“高温”则在800℃以上,一般酒精喷灯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需在高温条件进行。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之间本质的区别,才能区分清楚。

5.教师的术语素养需要提高

(1)教师术语意识薄弱

大部分教师化学术语意识很薄弱,仅仅限制于一些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基本不对其他化学术语作任何研究。在教学时教师能使用规范的化学专业术语,但往往不会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大多不会留心教师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认为只要听懂教师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不会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化学语言是化学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化学专业术语,日常语言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化学思维。

(2)教师自身术语不规范

观摩了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平时也随机听课,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进行双氧水分解的实验时,教师解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跑了”,准确的表达应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跑了”是过于口头化的表达;教授金属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把“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成“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硫酸有浓有稀,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并不产生氢气,这些都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表达,给学生作出良好榜样。

三、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术语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和教师的教学。

1.渗透实验术语意识,分散教学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穿插一些化学实验术语,把化学实验术语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采用“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分散教学,学生通过每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新术语,巩固已学术语,日积月累掌握越来越多的实验术语,对于易混淆的实验术语随时指导学生认识其不同用途或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读”实验的习惯

实验前,指导学生在未学过或不理解的实验术语上作出标记和注解,以便其在实验时体会这个实验术语的真正意义。

3.利用重读和复述等语言学策略学习实验术语

重读会强化焦点信息的知觉认识,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学的实验术语,教师应适当采用重读策略,加深学生的知觉认识。复述策略是教师利用学案或者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到化学实验术语,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化学实验术语,加深对实验术语的理解,又锻炼了术语表达能力。

4.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学生思维仍以直观为主,理解抽象知识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首先,可以在幻灯机或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投影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药品的颜色、状态和真实的实验现象。其次,可以从网上下载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者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有危险性的实验,将直观的现象和抽象的实验术语结合起来,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术语。

5.教师应提升术语修养

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余多研究化学专业术语,特别是化学实验术语,体会每一个术语的含义,提升自身的术语修养,争取做到课堂上每一个术语都是准确表达,形成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雪莲.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爱民,张建英.初中学生化学用语常见错误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2(2).

篇5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从表面形式的课程改革回归到教育本质,即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抓住育人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成长为根本,向学生的未来成长方向前进。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主要是放大了化学的应试,弱化了化学自身的学科素养培养。初中化学老师长年经营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当中,教学经历和教学视野注定了教师自身素养很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少初中化学老师不能将化学教学建立在大学科领域去培养学生的学科r值、思想方法以及学科知识体系。

所以,我认为学科启蒙性这一基本目标应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关注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学科本源和学科本质的高度立意,追求有学科品质的教学。

在这种教育期望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彰显四个关键特征,以满足教育本质的现实需求。

一、明确的教育对象和内容

化学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学生,教学改革,是为了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部分,剔除功利的、浮躁的追求,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从现存的实践出发,回到“人”这一主体对象,才能确定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也才可能开展有效的改革。

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化学学科知识、核心思想和基本概念等这些更是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部分,开展教学首先当围绕这部分进行。

就初中化学而言,氧气性质和实验室制取,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都是重要知识。物质的转化、分类及物质结构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是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物质间相互转化,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观点,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观点,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相互联系的观点,化学变化中能量与质量守恒的观点,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观点等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形成的核心学科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清楚学科重要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就事论事,应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原子论、分子论及元素周期律的发展,透过整个研究进程就发现互相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更看出化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对人类进步做出的推动。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甚嚣尘上,洋思、杜郎口以及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等,大量无效的讨论引入课堂,热闹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学活动把改革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淆,模糊了课堂教学方法与目标对象的不同。

化学教学当回归本质,形式模式不重要,科学有效的方法无外乎提高兴趣和培养能力。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化学学科兴趣培养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实验教学。实验可以增强学习兴趣,现场体验实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等,更何况这些附加值会反过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二是化学教学不能只是讲题。化学课堂除了讲题应该还有其他很多知识需要传授。比如化学历史、化学与社会、优秀化学家故事、化学发展等等,包括各种化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验性的,可以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可以是科学史料或前沿科技的。即使做题也该是在情境之中完成,而不是孤立的为做题而做题。

三、高效而明晰的教学过程

彰显教育本质的化学课堂教学,其过程应该是高效明晰的,目标明确,对象清楚,没有太多的形式和炒作,也不需要过度的复杂机械。简洁的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去除修饰,平淡是真,顺应学习规律,老师做好引导。其次,明确具体的聚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根本。第三,把握基本的核心要素,适合是最好的选择。

四、愉悦的感受,合理的学习收获

每件事情都有其自身规律,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要让师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或者沉浸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要自然。这种自然的感觉使人精神轻松、身心愉悦,既能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助于师生水平的更好发挥,核心素养的自然渗透。

篇6

铁元素本身有多个化合价,在与氧元素进行结合时,可以展现出+2价、+83价和+3价.+2价的氧化亚铁(FeO)粉末呈现出一种淡绿色,通常是从亚铁盐的溶液中得来的;+83价的四氧化三铁(Fe2O2)呈现黑色,由铁在空气中燃烧形成;而氧化铁(Fe2O2)也称三氧化二铁,是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与氧气进行缓慢氧化反应或者电化学反应的产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铁锈.纯净的铁锈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而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掺有杂质时的土黄色.

二、橙色的甲基橙

甲基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常用的指示剂,对于溶液酸碱性的鉴定或者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实验都有重要的用途.橙黄色的甲基橙呈鳞状晶体或粉末.稍溶于水而呈黄色,不溶于乙醇.在供水中,利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将pH4.5以上的滴定终点定义为总碱度或甲基橙碱度,代表碳酸氢盐离子(HCO2-)与强酸反应生成碳酸(H2CO2)后的pH.

三、黄色的单质硫

硫(S)又称硫磺,是一种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名称与颜色非常相符合.硫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化学反应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包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有气体二氧化硫(SO2)、气体三氧化硫(SO2)和液体硫酸(H2SO2),至于硫酸盐、亚硫酸盐就不计其数了.硫磺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SO2.黄色SO2浓烟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工业生产中要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倒吸的装置溶解到碱性的溶液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另外,以煤炭为供热原料的产业在煤炭进行燃烧之前,对煤炭进行脱硫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四、绿色的氯气

氯气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文Chlorine,很显然是根据物质的颜色进行翻译的.Cl2就其颜色来说其实是黄绿色的,是初中化学接触到的重要气体物质.氯气的绿色是其分子状态下的颜色,一旦分子的结构破坏掉,颜色也就随之消失了,比如氯化氢HCl,次氯酸HClO等都是没有颜色的.绿色的氯气对于饮用水的消毒作用是我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途.

五、蓝色的硫酸铜

干燥的硫酸铜实际上是白色的粉末,但是这些粉末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为变成了漂亮的蓝色晶体,也就是所谓的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实质上五水合硫酸铜的颜色是2价铜离子的颜色,这表明在有水和无水的状态下,硫酸铜中的铜离子的状态不不一样的,不同的状态使得它们的能级有所不同,因此在吸收光线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特征.

六、紫色的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中的锰元素Mn呈现出+7价的高价态,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氧化性.高锰酸钾的紫色也就是其中+7价Mn元素的颜色.在初中的化学课程中,最早对高锰酸钾接触就是用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HCl氧化成Cl2,对亚铁离子、亚铜离子的氧化更是不在话下.由于高锰酸钾特殊的颜色,使得它成为研究扩散现象的首选化学药品,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投入到水中,可以看到高锰酸钾粒子在水中的溶解,以及溶液中的紫色部分缓慢扩散到整个烧杯中,对于学生理解扩散这个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46-01

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就是冷冉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思想。情·知教学思想的作用就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教学观念,使人们开始不再将教学仅看作是知识与智力的教学, 而应该是同时重视情感与性格的教学。也就是把认知教学与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 并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性过程的和谐统一, 即所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这一教学思想应该说具有划时代教学意义, 它纠正了以往人们因片面追求知识与智力的教学而导致的新生一代片面发展的问题, 使学校教育步入了正确的思想认识轨道。

冷冉老先生的情知教学强调的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辩证统一。在今天的化学课堂该如何促进这两个目标的和谐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真实、新奇、有趣的感受,以便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经过笔者所在学校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了如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动力。

1.实物情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物质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学习,如氧气的性质的学习,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组合作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气味,并引导学生通过装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这一事实依据让学生自行推断出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的性质。在时间充裕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观察夏天池塘里的鱼“浮头”的自然现象,从而得出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涉及物质的颜色、状态、结构和用途等内容。笔者建议可以带领学生去自然博物馆观察金刚石和石墨的颜色、状态,借助模型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结构,让学生初步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道理。

2.模拟情境。为了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幻灯片、音频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可以将电影《大魔术师》中演员梁朝伟表演“火”的魔术一段作为引课,让学生感受到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并渐渐步入文明。利用火,人类可以做饭、取暖、冶炼金属。这样,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了解了火可以用如此多的用途,改变了以往“谈火”就想到火灾的恐怖的局面,给火以正面认识。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恰当的利用火,就会发生火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曾通过播放电影《》中英法列强的片段,引导学生认识不恰当的燃烧带来的危害,这样做将课程巧妙地过渡到了灭火的原理上。

3.想象情境。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中微粒的性质时,通过课件呈现如下数据,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启迪学生得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通过呈现一滴品红扩散到水中变成品红溶液,堆放煤的墙角变黑,到公园闻到花香的事实,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分子不断运动的有趣情境。

4.实验情境。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中心展开的,化学实验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进而体验化学的奥秘,使学生拥有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工作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团队合作过程。例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手扑火”、“口吞火”、“烧不坏的手帕”三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燃料的合理运用与开发》,笔者将向盛有小食品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的小烧杯中滴加少量水,并在小烧杯盖上铝箔,铝箔上平坦着鹌鹑蛋,学生观察到氧化钙溶于水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鹌鹑蛋,演示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放热的感性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动力,使得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笔者根据化学学科的自身特色——以实验为中心展开和“从生活中引入化学”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量身打造了实物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实验情境四种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使连年笼罩在中考压力下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不再是只有单调的知识点呈现、雪片般的练习卷、教师独自展示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创设于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觉得化学源自生活,在化学课堂,不仅能学到化学知识,还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且能感受化学的奥秘、美的享受、化学的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篇8

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向上的现代人,是德育工程的宗旨。但有些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德育就是各班班主任和学校德体处的事情,自己只要把学科教学搞好就行了。实际上,这种观点极为错误,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首先要把德育搞好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教学,因此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教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增强德育意识,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从教材中找到德育渗透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作为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从而充分发挥初中化学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教师应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色,发挥其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国情教育和品质教育,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双赢。

二、环保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目前,全球的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对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远。由于初中化学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所以我们可以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初中化学的学科教学中。

一方面,在学生学习空气、水和其他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实例,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事件,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学习防治污染的知识。鼓励他们努力学好化学知识,积极投身实践,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

另一方面,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总是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的,它们散发到空气中、水中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而且,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化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又有助于环保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初中生的国情教育,可以让他们认清形势,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树立为祖国繁荣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树立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决心和意志;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化学工业一度非常落后的历史事实;也要让学生了解到解放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在石油、化学工业和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在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还存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还比较低的实际国情,从而增强他们节约能源的意识,激发他们为祖国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和开发新能源的决心与信心。

四、品质教育

篇9

一、从物质的特殊性质入手

1.根据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入手,看其颜色,观其状态,比如以物质的密度、物质的颜色、物质的溶解性等为突破口初步确定某些未知物质,然后进行推断验证。

常见物质的颜色:

(1)白色固体

MgO、PO、CaO、NaOH、Ca(OH)、KClO、KCl、NaCO、NaCl、无水CuSO;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

石墨、炭粉、铁粉、CuO、MnO、Fe3O。

(3)红色固体

Cu、FeO、红磷。

硫为淡黄色,KMnO为紫黑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的溶液呈蓝色,含Fe的溶液呈浅绿色,含Fe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沉淀:CaCO、BaCO(溶于酸),AgCl、BaSO(也不溶于稀HNO)。

②碱:蓝色沉淀:Cu(OH);红褐色沉淀:Fe(OH)。

(6)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NH、SO。

(7)温室气体

CO、CH、O。

例1.A―J分别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纯净物,它们存在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为铁锈的主要成分,E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H的溶液呈蓝色,I是黑色固体。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其中B是有毒气体,J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反应②、④的个别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E、J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E ,J。

(2)化合物W的组成元素是: 。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本题首先由“A铁锈的主要成分”可推出A为FeO;又根据“E为无色液体”推出E为HO;B是有毒气体,为CO;常温下B、D、F、J均为无色气体,从而综合进一步推出C是Fe,D是CO;再由H的溶液呈蓝色可推出G是Cu;再由E通电的特征推出E是水;再由I是黑色固体推出F是O,I是黑色固体就进一步推出I是CuO;再由J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得出J是NH,进一步推出W中含有C、H、O、N四中元素。

答案:(1)HO,NH。

(2)C、H、O、N。

(3)Fe+CuSO 高温 Cu+FeSO

2Cu+O2CuO(此题答案较多,合理与符合题意即可)

2.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方面所表现的特征入手,初步推断一些未知物质,然后再进一步推理分析验证。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CO、H;

具有可燃性的物质:CO、CH、H、CHOH;

B是有毒气体为CO;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

二、从特殊的反应入手,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O);催化剂(双氧水制备氧气、KCIO分解制O);高温(C和CO,CaCO分解,C、CO还原CuO、FeO);加热(KCIO、KMnO、Cu(OH)CO等的分解,H还原CuO、FeO)。

例2.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A、E、F、G为单质。

回答:(1)乙的化学式;

(2)乙和稀盐酸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Y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NA+D。

三、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O变黑)的气体是H或CO,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熄灭的气体是CO或N;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

4.能使白色无水CuSO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5.在O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和H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CHOH等。

7.能溶于盐酸或稀HNO的白色沉淀有CaCO、BaCO;不溶于稀HNO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

8.温室气体:CO、O、CH。

四、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质子数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O。

8.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

11.最常用的溶剂是HO。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O。

13.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C)。

14.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Ca)。

15.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6.运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Fe。

17.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18.金属之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P4)。

五、以物质的特殊用途为突破口

如,常用的建筑材料碳酸钙,常用的液态干燥剂浓硫酸,常用的固态态干燥剂氢氧化钠、碱石灰、氧化钙,常用的溶剂水,配置波尔多液的药剂硫酸铜和熟石灰,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酒精、工业上常用炼铁的原料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工业上用熟石灰和纯碱制备烧碱等。

例3.(2008年黄石市)A、B、C、D、E、F、G、H、I都是初中化学学过的物质。其中E、F、H均为黑色固体B为紫红色固体,D为混合物。他们之间有下图的转化关系(部分生成物已省去):

(1)用化学式表示D的组成 、 ;

(2)FG的反应类型;

(3)写出FE的化学方程式;

(4)指出B的一种用途。

解析:本题首先由“B为紫红色固体”可推出B为Cu,又根据“E、F、H为黑色固体”推出H为CuO,F为碳,E为Fe,从而进一步推出A是H,再由CuO和硫酸反应推出C是CuSO,再根据CuSO与Ba(OH)反应推出D是Cu(OH)、BaSO,再由G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I推出G是二氧化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72-01

1.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练习与学法的指导

没有过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所涉及的基础的知识,并把它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现在谁都知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很重要,应如何来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条途径值得重视,一是指导阅读,二是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特别建议: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初中化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思考性、可读性强。且正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兴趣。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对教材中的文字说明、图像图画、数据等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3.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3.1 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4.弘扬理性,让化学造福人类

篇11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练习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种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再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气体发生装置为试管,规律为只要是通过加热一种固体药品或两种固体药品用来制取气体都要用到如同制取氧气的装置,抓住规律可以加以运用如给出信息题告诉实验室制取甲烷气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部分知识,但根据固体受热制取气体的装置规律可知同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这些概念理解是否准确,是否掌握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非常重要。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三学生对概念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也是中考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1)元素及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之大;硫酸因浓、稀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上有本质差异。所以必须把物质的性质与基本概念、理论联系起来学习。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规律性较强,知识系统都是从单质到化合物,都按存在性质用途制备的顺序进行的。因此,学习中应紧紧抓住物质的性质。

(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即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如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四、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的。对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对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篇12

一、前言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现阶段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呢?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新世纪更需要综合能力型人才,因而学校应重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其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在化学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全面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积极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化学素质主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处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同时,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等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是否使学生积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新世纪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积极推动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新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教育部新制定的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阶段的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新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素质,因此中学的化学教师正确执行新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上来。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节课中去。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化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五、学习方法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项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我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素质教育的问题,一要提高认识,二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黄朝荣.回归化学实验,重视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11.

篇1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实践与反思,我们一次次体验到它给课堂带来的成功喜悦与快乐。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就多媒体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与同仁交流、分享。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课堂“趣”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设计充满有情趣、刺激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为整堂课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物质的分类》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导课:让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品尝两杯液体并猜测是什么。其过程如下:“老师从家里带来了两杯液体,谁能勇敢地品尝一下?”教师说。学生带着的好奇心品尝其中的一杯液体,教师问:“什么味道?”“没有味道。”“你能猜测一下是什么吗?”“是水。”“确切地说是蒸馏水。”学生发出阵阵笑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谁能品尝这一杯液体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品尝,其中一名男生拿起一饮而尽,同学们发出愉快的笑声。“什么味道?”“甜的。”“猜测一下是什么?”“汽水。”“确切地说是雪碧饮料。”又引来一阵笑声。在这样的气氛中,师生心灵的距离拉近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课前设计的概念图表,并提出问题:蒸馏水和雪碧饮料分别属于物质分类中的哪类?之后,以两杯液体贯穿全课,复习了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十几个概念。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在此种情境中油然而生。另外,多媒体的应用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突破难点。

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课堂“趣”浓

如果良好的导入使课堂生“趣”的话,那么这种兴趣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石,而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就会促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情趣。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积极的学习情绪,并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提高大脑的思维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例如,我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配合课前设计的动画片,编排了幽默诙谐的小品“玻璃店里发生的故事”,引来学生的笑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金刚石很硬的性质并能刻画玻璃的用途有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学“石墨的性质和用途”时,我用6H到6B型号的铅笔在电脑中绘制了一颗心,并结合这样的语言导入:“送给同学们的爱心和送给支持我帮助我的人的感恩的心。”既渗透了德育教育,又让学生了解了石墨的颜色和质地软的性质,使之对石墨能做铅笔的用途有认识,也帮助学生从元素的视角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有进一步认识。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给学生参与实践和操作活动留有“一席之地”,而且要让活动教学成为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环。如在《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复习课中,我们设计了几组用不同仪器、装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同时邀请学生参与气体检验的实验,并把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用数码相机照下来。在总结中通过计算机回放,让学生找错、改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昂,兴趣浓厚,进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归纳、概括和总结与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