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篇1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传统的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地展示地理知识,提供最新地理信息,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望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如果能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恰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就必将令中学地理课堂焕然一新,极大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能促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职能。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颇显成效。地理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但传统教学手段常用的空间载体却是二维平面的地图。因此,学生在进行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活动时,需要在脑海中将平面的载体转化为三维空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效果一直不理想,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2.能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

基于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与野外考察和区域调研,可能性有限。此时可以借鉴影片、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料,向学生展示各地风光、民俗文化等地理知识。利用网络,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资料(文字、图片、影音资料),既可以简化课件制作,又可以大范围地获取所需资料。另外,有许多地理现象是很难通过野外考察来认识清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地质运动,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演示,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清楚地了解全过程。

3.能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培养地理思维、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指导学生抓住地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历程是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不是教育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功能上的成倍放大。任何技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更大效益。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却没有取得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再好的教学环境也将失去意义。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强弱上。毋庸置疑,无论是流行已久的CAI课件辅助教学,还是近两年才兴起的网络化教学,计算机与地理教学的联姻是地理教学史上教学手段的一次空前的飞跃,对全面增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在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之后,对其他教学媒体就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计算机教学,全然不管是否适用,也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有的甚至连黑板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大有非多媒体不上课之势,特别是课例评比,授课比赛等,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技巧的权重往往大于其他项目,许多课例甚至以多媒体及网络来作秀,其结果是课堂上轰轰烈烈,课下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动画俱全,可谓丰富生动,但是下来以后多数同学要求老师按常规方法重上这节课,于是,出现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问题。这也是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目前最热衷探讨的一个极为现实、颇为棘手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常有一种误区,课件制作为“课件”而“课件”,导致教师本来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却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件制作上。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是多媒体唱主角,教师和学生则是衔接者和看客。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那些一目了然,很快就能让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可不必费时、费力地制作成课件。

2.重美观,轻实效。

在课件制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教师为体现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采用绚丽的色彩背景、不适合的字体,制作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动态放映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导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保证教学过程简练,突出重难点。制作课件要避免“花哨”,应为教学主题服务,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重容量,轻难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适当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因此盲目加大课容量,一味求多、求全,这样的“压缩饼干”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反而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没有思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放映员”,“满堂灌”。

现在有种说法,如今做地理老师比过去容易得多:不需要劳神费力设计板图、板画和板书,书写差点儿没关系,反正可以不用板书;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也没关系,反正上课只简单解说课件就好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那也容易,课件做得生动、丰富就行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为了体现自己反传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老师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往往变成了自由散漫,无所事事,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又缺乏相应地理知识的积累,无从讨论与探究,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要么一片空白,要么是一锅粥,杂乱无章的信息大量堆积,很快就仅剩一些残缺的记忆碎片,尚不妄谈能力的提高,连必要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获得,仅仅应付考试都困难。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我称其为新式“满堂灌”。

三、在地理教学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1.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那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模拟和表现,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辅的,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有些内容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并不能完全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取代。

2.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现在许多中学地理教师设计课件时,更多的是考虑创设情境等方面的效果,而在启发思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存在不足。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而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教育技术学科修养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使教师真正把计算机当作教学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依赖或摒弃。

篇2

地理教学是学生了解世界地形、人文景观的有效途径,图像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丰富多样的地理知识,形形、色彩鲜明的图片为学生叩开地理学门提供了宝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剂良药。借助于图像,学生能够从繁琐的文字中解脱出来。在刺激视觉感官,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图像的引导下,化繁为简,更好地寻找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对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成效大有裨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笔者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提高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

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等优势,能够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习必须依托于图形,以图像为载体获取知识。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后,新教材在与旧教材的对比之下,其文字表述部分更为精简,图像内容大幅度增多,许多文字叙述表达的知识点都转换为图片。而且图像的类型更为丰富多样,包括地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和漫画等,且黑白式图片均换为色彩斑斓的彩图。这种知识点负载于图像上的教材改革下,如果不提升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教授给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绘制图像的能力,是不可能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图像教学的意识,提高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强化读图技巧的教学

初中地理的新教材中有丰富的图像,包括景观图、示意图、地图、统计图和分布图等等。这些图像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的技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图像,提高地理图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地理图像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教材中的插图,教授给学生基础性的识图技巧、读图方法,让学生会读图、读懂图。考虑到初中生逻辑思维不强,认知视野有限,在读图过程中容易被表面图像牵引而忽略图像实质内容,导致学生识图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图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所侧重。如对于地图而言,由于其在地理图像中的比重较大,几乎都会出现在教材中每一个角落,在图像教学时,就应当以此为重点。且地图教学要从最基本的三要素入手向学生讲解如何在地图中识别方向、看懂不同的图例和注记之后,再向学生讲解比例尺的换算方法。又如,读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读图的要求,在图像上找到明确的目标,其次是定位,对目标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进行定位。再者是分析,根据目标事物和图像中的有关地理事物、现象,基于所获取到的地理信息,分析内在的联系。

三、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

学生在读图、识图环节中,提取相关联的地理信息之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培养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可以巧用数据结合图形,从图形上的直观数据,让学生尝试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如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光照和气温数据,分析会产生何种类型的天气气候,会形成何种自然景观。又如,在识别冷暖气团之后,分析冷锋、暖锋形成的缘由,并预设天气气候的变化。再如,在地形图像中,可以根据地形的特点,让学生分析河流、城市分布状态。根据海拔高度和范围,分析地势类型和走向,进而推测河流走向和分布形态。而根据河流上下游的高低,解释该区域水利资源状况及其河谷平原的成因,推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总之,图像是地理学习的有效资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图像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图像能力,还可以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绘制图像,或者选取学校附近街道的地图,让学生找出地图上的指定位置,或是引导学生观赏喀斯特地形地貌影片,领略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等,引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图像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盛开友.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 2016(35).

篇3

思想素质教育包含道德素质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1.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地理学科可以全面系统地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2.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

加强国情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目前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形势,避免有的学生有盲目的崇洋或妄自尊大的情绪出现。例如不少同学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讲到“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章时,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2)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后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而且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 当讲到我国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缺水严重、不少地方的人吃水都成问题时,不少同学在课堂上表示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文化素质教育最好的方法: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强心,探索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结束时可以巧设悬念,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他们去探索和思考科学奥秘,并为下节课的讲授埋下伏笔。地理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成功地构筑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把教材中的知识学活教活。只有这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使学生不仅取得好成绩,而且获得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方法,以求得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是为了用。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授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他们所住的房屋夏季有阳光而冬季晒不到阳光的原因、房顶上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面的安装朝向和角度、本地区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在遇到和地理有关的时事或新闻时,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分析或解释。如从电视上得知“神十”升空的消息后,教师可把“神十”的发射过程向学生们作详细的讲解,然后让他们列举出在“神十”发射和返回过程中用到的和地理相关的知识。虽然不少同学的答案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身体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地理课中自然景物的教学和实地景观游览或想象旅游,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领略、感受地理风光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仅能使学生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自然美,还能通过户外活动使学生既吸取知识养分又增强体质,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体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它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园一角建地理园地,测风向、温度,做天气预报;节假日里带学生去远足,同时进行了野外锻炼、野外考察,树立了学生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提高了身体素质。

篇4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检验所学知识,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引入数理概念,巧释地理疑问:如用物理大气压强的知识来解释大气层中气压的变化;运用物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来学习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立体几何中的“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过该两点的大圆上的劣弧的长”来解释航空航海最短路线的一般选择;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问题;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等等。

2.利用生化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如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CaCO3+H2O+CO2=Ca(HCO3)2;运用光合作用方程式来解释绿色植物的出现对原始大气的改造作用以及植树种草对建立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的意义。

篇5

先与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接触交流,以便更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性别、性格、地理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分出四个大组。在此基础上,每大组又分成三个学习合作小组,即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这样可以保证在上课时学生不需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全班大概可分出十六组,每组四人。在各小组人员确定下来后,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本小组的学习带头人。这样,合作学习小组才正式成立。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分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更方便地交流,更深入地思考,更有效地合作,也更大程度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对于学习小组人数的确定一定要做到合理,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最为合适。

对于小组内的成员组合也要做到科学,学习小组成员不同的性别、性格、心理、学习特点等正是分组时必须考虑的。分好了小组,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时甚至可以优化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努力营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努力营造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情境,制定好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所有学习程序,并当堂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地形》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各小组共同完成一幅可以拼起来的中国地形图。具体要求如下:先用简笔画画出我国的轮廓图并描出北回归线、30°N、40°N、50°N四条纬线和90°E、100°E、110°E、120°E四条经线,然后用纸片剪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轮廓并写上地形区名称,再由小组合作把剪下的地形轮廓贴在中国轮廓图中。各小组的任务由小组长分工,于是,学生们画图的画图,描线的描线,剪纸的剪纸,填名称的填名称,忙得不亦乐乎。我边在下面巡视边观察各组学生的动向,偶尔还提一两个问题:30°N这条纬线经过哪些地形区?90°E这条经线又经过哪些地形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地形区的位置。下课前,我将各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出来,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简要评价,指出各组的优点与不足。地理新教材中每一章均可以设计出两到三个适合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多肯定成绩,多找机会激励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且持久开展,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其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开展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以及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教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夸奖的动作都可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由合作成功带来的愉快与喜悦。

此外,对于小组,可根据各小组的课堂表现由全班学生集体投票评出“最具活力小组”、“团体金牌奖”等;对于小组里的成员,也可由小组内部成员根据其表现推荐出本组的“表现最佳奖”、“最佳合作能手”等,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彼此了解,也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同时,还能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6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包含三大逻辑,分别是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教的逻辑决定教学活动思路与教学行为类型,学科逻辑是对某学科认知方式与规律的呈现,学生认知逻辑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表达,三者必须紧密联动、互为支撑,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了解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不能主观臆断、仅凭过往经验做出决策。三是动态性。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不会固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运演中,因为教学过程随时充斥主观因素,加之实际矛盾不断出现,需要依托动态逻辑进行应对和解决。例如,教师规划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循相关逻辑,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也要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另外,学生具有的两大特征也是驱动逻辑关系动态运演的重要因素,一是学生处于思想不成熟与价值观不稳定阶段,容易产生“新情况”或“新矛盾”;二是学生数量较多加之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教师不能采用同样方式进行应对,必须基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篇7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好已有的自然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爱国、爱家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老师主动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探究社会现象,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努力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利用好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使学生身在其中,培养地理情感,增强对家乡故土的喜爱之情。

二、紧扣大纲,重视实践

教学大纲是老师通过长期教学,依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关键内

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是这门课的关键点,是其课程的精华。但如果老师只是介绍书本上的知识,无论多么生动的讲解,都只会让学生产生只要好好看书,就没有问题的想法,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懒惰性。为了防止这种心理的产生,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就要学会让所学知识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采用类比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进而过渡到专业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愿意参与思考,理解和接受也较快,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利用当地资源,开展专业实习,进行实践教学

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地理教学,最能反映当地的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民生问题,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阅历,分析能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地理优势,而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还能够进行调研、考察,做一些基础的研究性工作,为将来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必定产生许多与自然不协调的现象,如何解决和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学生对事件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会感到很抽象,但是如果用身边的,一些可触摸的例子,向学生们去描述,则会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会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讲生态农业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生态农业指的是遵循生态系统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集约化经营,在保护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新时代农业发展模式。但是,这是书本上的知识,仅靠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和例子,学生对生态农业仍然会感到抽象和陌生,这时我会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有没有看到农民在水中养鱼,水面养鸭,池塘边养猪,再用猪的粪便去养鱼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生态农业,以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塘边养猪为例,说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生物学中的食物链的原理,这样既能获得丰富的、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又能改变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防止污染,是一种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地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这样学生也就更加容易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了。

恰当地将高中地理中的基本原理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

参考文献:

篇8

中学各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就地理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开展课外活动尤其重要。

1.地理科学发展的需要

当今地理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发展十分迅速,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而且互相渗透。各种建设事业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愈来愈广泛。例如,国土整治这项伟大的战略任务,涉及的问题和领域是多方面的,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作战,其中地理学的知识往往在许多方面被运用。但在中学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把地理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发展他们的智能,使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

2.改变当前教学现状的需要

目前,安于课堂教学的状况,在各学校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不少学校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得相当活跃。他们通过形成多样、内容丰富的地理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搞好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两个不同方面的措施,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各种基础知识,智能也得到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意义,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局限性的弥补,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和认识大自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

地理课外活动的课堂主要是大自然和社会环境,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从课堂获得,但这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还要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和补充。如笔者上了《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课后,曾组织部分学生用日影杆法测定本地的太阳高度和地理纬度;学习了《 水资源的利用 》后,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水库区参观和调查,找水文站的同志了解水库基本的水文特征,调查水库的综合利用状况和坝址的位置。这样做,既补充了地理课堂知识的不足,又把书本知识变成了真知。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并表现为一定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智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笔者在讲《 地球在宇宙中 》时,就组织学生观察“九月的星空”,指导他们观察“银河”与常见的星座、恒星、行星和卫星,并通过大熊星座、仙后星座和北极星的关系找出北极星准确的地理方位。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怎样用肉眼辨别恒星、行星、人造卫星?神话中的牛郎织女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相会可能吗?通过科学的解释,学生会懂得许多天文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学得生动活泼、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空间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地达到开启学生智力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的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理性知识,而课外活动则是引导学生到研究对象的所在地点进行直接知觉,这对揭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附近的一块地(大约50平方米)下陷了10多米,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部分群众认为这是我们的圩镇建设征去了风水宝地,触犯了土地神而引起的,并且传得神乎其神,部分学生听后信以为真,当时刚好已上到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有关知识,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亲临现场进行考察,当他们知道那里地下是由石灰岩组成的时候,通过结合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和过量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陷的等相关知识去科学地分析、解释,懂得了产生如此地陷的真正原因,从而学以致用,破除了迷信思想,培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后来一位学生说:“想不到这次小小的地理考察,使我真正地懂得了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周围出现的自然现象,懂得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实就在我们的脚下,对我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次绝好的教育。”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9

高考地理主要是以考察个人能力为主,但是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就像是空中楼阁,落实了基础知识,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进行复习的前提条件。高三的总复习,必须要回归课本,获得全面的基础知识。

二、设置专题复习板块

在复习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几个相对比较全面的专题复习板块,整体构建知识的网络。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充分突出复习内容的难点以及重点,并且进行系统概括,覆盖全部知识点。专题复习要以课本为基础,但同时也要打破课本的局限性,设计出应用性比较强,比较全面的复习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当下的热点问题来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某个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知识点和角度来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分析。专题复习应该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课本知识。

在高三的总复习中,结合时下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很多的时事新闻和地理知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高考的地理题型中也会出现一些图文相结合的题目,来考察学生的读图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在地理的总复习中应该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空间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和地图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地理现象、物质分布、气候的变化还是粮食的生产以及人口的分布都会用到地图。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读懂地图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方面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读图能力,了解图表中的各种符号语言,熟练掌握地理分布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必备的基础技能。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解答地图题型的技巧。

四、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

在高三总复习的过程中,涉及的难点以及重点是进行复习的关键。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出发,及时了解学生的对知识的真正的掌握情况,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难点以及重点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复习到气候的时候,季风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要全面掌握季风的知识,详细了解并对比几种季风气候的突出特点。通过全面的总复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并掌握季风的相关知识。当然,在复习这些难点以及重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讲和练有机结合

教师应该在注重提高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之上,来精心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培养锻炼学生的解题的相关能力,让学生可以对高考应对自如。设计的练习题应该符合所有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设计难到易的所有练习题。练习题的安排应该与教师的讲解进行穿插,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消化知识。当然,练习题的设计不能只是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应该让学生全面来掌握知识,并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知识予以进一步的细化,促使学生自觉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改正。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入高三总复习后,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相当明确了,同时也具有了相对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并不适合教师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所以,总复习必须要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来置身于自主探究,有效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扮演的是配角,应当积极地为学生讲解难题,以此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简洁。

篇10

当前,地理作为高考中文科综合的一科,其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不少的同学因为高考中地理失分严重,不但影响了文综的成绩,也影响到高考的成绩。笔者调查发现,不少的中学生对地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其中固然与地理本身较为抽象,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化有关,这些使学生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地理基础打不牢,知识上欠债多,从而不可收拾。一位教育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开始,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如讲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时,需要复习的内容较多,如果单靠教师口头归纳总结,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也很枯燥。若运用投影来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再结合谈话式教学法,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

二、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篇11

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育人作用。很多名牌大学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硬件投入,并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都高度重视和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在大教育观影响下,高校的办馏理念与服务理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载体和文献资源也开始转向数字化,电子图书、视频资源也逐渐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文献资源,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大教育观视野下第二教育资源的价值

大教育观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观,要求高校的办学者、教育者、学习者要拓展办学视野,跳出学校看教育和办教育,要把挂会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都纳入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与没用,既要发挥好高饺内部十分珍贵而有限的第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又要利用好发挥好高校以外的无形的第二教育资源。第二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蕴藏着众多的育人元素;第二教育资源对大学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具有开拓价值。现代大教育观的教学目标更强润素质教育,更强调刨新精神培养,更强调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面对的第二教育资源广阔,所在地域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发艉状况、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发展变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城市管理状况、城乡商贸流通状况、地方科技发鼹状况、地方文化发展状况等都是可以开拓的第二教育资源。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有很多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文献资源种类的局限。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由于历史悠久,文献资源种类还较为丰富,更多地方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种类偏少。还有较多学科,较多专业的支献资源奇缺,给高校教学、科研带来诸多不便。其二,文献资源信息内容使用的局限。高校纸质文献资源信息来源缓慢,纸质文献从采集、撰写、出版、发行需要一个过程,其周期较长,较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传到读者手中,其实用价值已不高。其三,反映地方特色资源偏少。当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纸质文献资源反映高校地力特色的资源奇缺,不利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地方资源的使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杜会建设输送人才。而地方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地方丰富的第二教育资源脱节。教师不了解所在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了解所在地域社会发展状况,更难有的放矢的去研究自己的学习途径,更难学到有用的知识。

2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第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理

篇12

气候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像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荒漠化主要的自然因素。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气候这一部分的地位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相当显著。高中地理教材中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大量的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很有必要比较分析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1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1.1气候的形成没有占用单独的章节,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高度概括

人教版高中地理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述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其主要理论知识只有两小段话,第一小段主要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小段主要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有文字都是结论性的概括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2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没有全部列出,只以案例的形式出现

主要在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气候具有明显地带性,高一学生刚学完三圈环流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很好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因此,述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显得得心应手,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基本特征。

1.3论述气候形成的综合因素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活动

课本给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多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然后提出问题,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从而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初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2.1气候的形成机制占单独的章节,由浅入深详细论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用整整一章内容专门讲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详细讲述了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相关知识。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由于把气候一部分分四节讲述,因此特别具体详细,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2.2讲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逐步分层展开,篇幅较大

课本第三节把世界各地气候差异主要归因与太阳辐射的差异,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第三节并列分层讲述了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3世界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全部列出

课本第四节列举了世界主要的十种气候类型,按照温度带的差异排列,首先先讲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其次是对比较分析亚热带的两种气候,温带的两种气候;最后是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每一种气候类型主要让学生看图得出其分布位置,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认识其气候特征。

3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初高中气候类型分析讲述相似点分析

初高中地理教材在气候一部分的安排分别符合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突出地理教学特色,运用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初高中地理教材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学生的“活动”设计占了较大比重,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不同点分析

从前面“初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初高中地理的不同特点,高中地理教材由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出气候类型,内容精炼。初中地理从对气候的认知开始,详细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而且在区域地理中把不同类型的气候具体化,在不同的世界地理区划中像“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都把气候和区域地理特征结合起来,成为区域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深刻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

3.3高中气候类型的学习应该重新温习初中内容,然后提升总结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07-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自也在不断地扩大,地方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种机遇、挑战的焦点和核心,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3月份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地方院校应科学定位,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实施“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战略。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结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保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并且这个过渡时间相对较短、比较集中,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大众化教育深入的影响,高校重心普遍放在办学规模扩大、外延发展上,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重视不够;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条件发展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速度,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要求;三是教师资源不足,随着大众化教育深入尤其是教学评估期间,高校比较集中地引进了一些年青教师,导致年青教师较多,教学能力及教学经验需提高,教风建设有待加强;四是高校招生规模过大,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差距,学习氛围受到影响,学风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人才培养模式沿用传统模式,不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与企业、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六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不适应大众化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七是教学管理缺少先进理念、技术、机制,缺少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效果不佳。

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只有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文件,缺少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缺少相关的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是实验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三是生师比偏大,教师工作量、压力大,教师既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往往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四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基础有差距,部分学生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五是教师实践能力、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没有工程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指导不上去,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院校实践教学重心较多放到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方面来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我校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在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这个思想,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并与教育部“质量工程”接轨,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理念,确定了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种类和开展的周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起了严谨的、科学的并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课程建设评估体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评估体系、生产实习评估体系、课程设计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了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地方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前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采用了线性权重法将三级指标(二级指标)转化为一级指标,权重的选取主要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同时充分考虑到每项指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五是保证和提高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贯穿始终。

三、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我校依托评估中心和教务处,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2005—2012年连续八年对本科专业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评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评估,分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评估,突出了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不同特点。评估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过程进行检查,进行学风和教风检查,掌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进度和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深入毕业答辩现场,跟踪答辩过程;第三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专业进行自评,同时,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阅;第四阶段:专家组进行复评(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反馈交换意见,评出等级,结果向全校公布。通过毕业设计评估,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每年都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评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设计(论文)质量好。近几年,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公开200余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对厂矿企业起到较大作用。

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和课程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实验室随机听课;第二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实验室自评;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实验室,得出评估结论,反馈交换意见。生产实习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掌握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阶段:专家组逐个单位考察,评出专业等级,反馈交换意见。课程设计评估专家组深入到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开展实验室、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评估,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常年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形成了以校、院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每年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示范教学”、“专家讲座”、“十佳教案评比”、“实践教学大赛”、“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获奖多媒体课件、教案观摩展等活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在我省进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教师在省内其他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以专业、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制建设,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2011年依据评估体系对59项专业建设项目、40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考核评估,得出了考核结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考查,反馈交换了意见,有效地推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0个,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Z201201251)部分成果;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2.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