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篇1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传统的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地展示地理知识,提供最新地理信息,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望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如果能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恰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就必将令中学地理课堂焕然一新,极大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能促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职能。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颇显成效。地理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但传统教学手段常用的空间载体却是二维平面的地图。因此,学生在进行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活动时,需要在脑海中将平面的载体转化为三维空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效果一直不理想,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2.能提高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

基于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与野外考察和区域调研,可能性有限。此时可以借鉴影片、录像等视频教学资料,向学生展示各地风光、民俗文化等地理知识。利用网络,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资料(文字、图片、影音资料),既可以简化课件制作,又可以大范围地获取所需资料。另外,有许多地理现象是很难通过野外考察来认识清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地质运动,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演示,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清楚地了解全过程。

3.能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培养地理思维、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指导学生抓住地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历程是信息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不是教育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功能上的成倍放大。任何技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更大效益。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却没有取得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话,那么再好的教学环境也将失去意义。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强弱上。毋庸置疑,无论是流行已久的CAI课件辅助教学,还是近两年才兴起的网络化教学,计算机与地理教学的联姻是地理教学史上教学手段的一次空前的飞跃,对全面增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品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在尝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甜头之后,对其他教学媒体就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计算机教学,全然不管是否适用,也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有的甚至连黑板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大有非多媒体不上课之势,特别是课例评比,授课比赛等,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技巧的权重往往大于其他项目,许多课例甚至以多媒体及网络来作秀,其结果是课堂上轰轰烈烈,课下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动画俱全,可谓丰富生动,但是下来以后多数同学要求老师按常规方法重上这节课,于是,出现了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问题。这也是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目前最热衷探讨的一个极为现实、颇为棘手的问题。从目前来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常有一种误区,课件制作为“课件”而“课件”,导致教师本来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却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在课件制作上。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是多媒体唱主角,教师和学生则是衔接者和看客。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只顾观看,无暇思考与练习,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奴隶。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那些一目了然,很快就能让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可不必费时、费力地制作成课件。

2.重美观,轻实效。

在课件制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教师为体现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采用绚丽的色彩背景、不适合的字体,制作出各种眼花缭乱的动态放映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导致喧宾夺主,冲淡教学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把握恰当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时切入,保证教学过程简练,突出重难点。制作课件要避免“花哨”,应为教学主题服务,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重容量,轻难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适当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便于充实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因此盲目加大课容量,一味求多、求全,这样的“压缩饼干”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反而会让学生分不清主次,没有思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容量与难度的关系,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放映员”,“满堂灌”。

现在有种说法,如今做地理老师比过去容易得多:不需要劳神费力设计板图、板画和板书,书写差点儿没关系,反正可以不用板书;语言表达水平不高也没关系,反正上课只简单解说课件就好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那也容易,课件做得生动、丰富就行了。事实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媒体,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绝对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教师的讲授、适当的双边活动来传达给学生,学生仍然要遵循一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甚至包括必要的知识讲解,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于是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反而处于次要地位,被课件牵着走;一些利用网络教学的,为了体现自己反传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老师则整节课满堂转,充当一个网络管理员的角色,而学生似乎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更感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往往变成了自由散漫,无所事事,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又缺乏相应地理知识的积累,无从讨论与探究,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情绪激昂,轻松愉快,下了课大脑中要么一片空白,要么是一锅粥,杂乱无章的信息大量堆积,很快就仅剩一些残缺的记忆碎片,尚不妄谈能力的提高,连必要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获得,仅仅应付考试都困难。

传统“满堂灌”的教法,是绝大部分时间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这种新式“满堂灌”主要表现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呈现过量的繁杂的信息:一幅接一幅的图片,一段再一段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甚至图文声像纷至沓来,一番狂轰滥炸,令学生目不暇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体现其学习的主体性,教育教学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我称其为新式“满堂灌”。

三、在地理教学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1.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那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概念、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模拟和表现,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辅的,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对于有些内容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并不能完全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取代。

2.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现在许多中学地理教师设计课件时,更多的是考虑创设情境等方面的效果,而在启发思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教师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存在不足。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多媒体的操作技能的培训,而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教育技术学科修养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使教师真正把计算机当作教学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依赖或摒弃。

篇2

地理教学是学生了解世界地形、人文景观的有效途径,图像作为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丰富多样的地理知识,形形、色彩鲜明的图片为学生叩开地理学门提供了宝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剂良药。借助于图像,学生能够从繁琐的文字中解脱出来。在刺激视觉感官,带给学生眼前一亮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图像的引导下,化繁为简,更好地寻找到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对加深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成效大有裨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笔者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提高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

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等优势,能够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习必须依托于图形,以图像为载体获取知识。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后,新教材在与旧教材的对比之下,其文字表述部分更为精简,图像内容大幅度增多,许多文字叙述表达的知识点都转换为图片。而且图像的类型更为丰富多样,包括地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和漫画等,且黑白式图片均换为色彩斑斓的彩图。这种知识点负载于图像上的教材改革下,如果不提升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教授给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绘制图像的能力,是不可能提升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图像教学的意识,提高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强化读图技巧的教学

初中地理的新教材中有丰富的图像,包括景观图、示意图、地图、统计图和分布图等等。这些图像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优点。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的技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图像,提高地理图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地理图像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教材中的插图,教授给学生基础性的识图技巧、读图方法,让学生会读图、读懂图。考虑到初中生逻辑思维不强,认知视野有限,在读图过程中容易被表面图像牵引而忽略图像实质内容,导致学生识图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图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有所侧重。如对于地图而言,由于其在地理图像中的比重较大,几乎都会出现在教材中每一个角落,在图像教学时,就应当以此为重点。且地图教学要从最基本的三要素入手向学生讲解如何在地图中识别方向、看懂不同的图例和注记之后,再向学生讲解比例尺的换算方法。又如,读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读图的要求,在图像上找到明确的目标,其次是定位,对目标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进行定位。再者是分析,根据目标事物和图像中的有关地理事物、现象,基于所获取到的地理信息,分析内在的联系。

三、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

学生在读图、识图环节中,提取相关联的地理信息之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培养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可以巧用数据结合图形,从图形上的直观数据,让学生尝试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如根据不同的降水量、光照和气温数据,分析会产生何种类型的天气气候,会形成何种自然景观。又如,在识别冷暖气团之后,分析冷锋、暖锋形成的缘由,并预设天气气候的变化。再如,在地形图像中,可以根据地形的特点,让学生分析河流、城市分布状态。根据海拔高度和范围,分析地势类型和走向,进而推测河流走向和分布形态。而根据河流上下游的高低,解释该区域水利资源状况及其河谷平原的成因,推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总之,图像是地理学习的有效资源,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图像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图像能力,还可以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绘制图像,或者选取学校附近街道的地图,让学生找出地图上的指定位置,或是引导学生观赏喀斯特地形地貌影片,领略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等,引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图像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盛开友.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 2016(35).

篇3

思想素质教育包含道德素质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1.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地理学科可以全面系统地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2.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国情教育

加强国情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目前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形势,避免有的学生有盲目的崇洋或妄自尊大的情绪出现。例如不少同学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讲到“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章时,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2)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然后通过举例分析,说明了中国地大但物并不“博”,而且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 当讲到我国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缺水严重、不少地方的人吃水都成问题时,不少同学在课堂上表示要节约每一滴水。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学生掌握基本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文化素质教育最好的方法: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强心,探索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

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结束时可以巧设悬念,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他们去探索和思考科学奥秘,并为下节课的讲授埋下伏笔。地理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成功地构筑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把教材中的知识学活教活。只有这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使学生不仅取得好成绩,而且获得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方法,以求得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是为了用。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例如,在授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他们所住的房屋夏季有阳光而冬季晒不到阳光的原因、房顶上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面的安装朝向和角度、本地区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在遇到和地理有关的时事或新闻时,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分析或解释。如从电视上得知“神十”升空的消息后,教师可把“神十”的发射过程向学生们作详细的讲解,然后让他们列举出在“神十”发射和返回过程中用到的和地理相关的知识。虽然不少同学的答案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身体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通过地理课中自然景物的教学和实地景观游览或想象旅游,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领略、感受地理风光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仅能使学生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自然美,还能通过户外活动使学生既吸取知识养分又增强体质,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身体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也是比较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它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园一角建地理园地,测风向、温度,做天气预报;节假日里带学生去远足,同时进行了野外锻炼、野外考察,树立了学生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提高了身体素质。

篇4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检验所学知识,使知识进一步深化。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引入数理概念,巧释地理疑问:如用物理大气压强的知识来解释大气层中气压的变化;运用物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来学习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立体几何中的“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过该两点的大圆上的劣弧的长”来解释航空航海最短路线的一般选择;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问题;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等等。

2.利用生化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如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CaCO3+H2O+CO2=Ca(HCO3)2;运用光合作用方程式来解释绿色植物的出现对原始大气的改造作用以及植树种草对建立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的意义。

篇5

先与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接触交流,以便更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性别、性格、地理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分出四个大组。在此基础上,每大组又分成三个学习合作小组,即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这样可以保证在上课时学生不需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样全班大概可分出十六组,每组四人。在各小组人员确定下来后,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本小组的学习带头人。这样,合作学习小组才正式成立。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分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更方便地交流,更深入地思考,更有效地合作,也更大程度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对于学习小组人数的确定一定要做到合理,人数一般控制在4―6人最为合适。

对于小组内的成员组合也要做到科学,学习小组成员不同的性别、性格、心理、学习特点等正是分组时必须考虑的。分好了小组,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给每位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时甚至可以优化学生的性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努力营造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努力营造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情境,制定好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所有学习程序,并当堂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地形》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各小组共同完成一幅可以拼起来的中国地形图。具体要求如下:先用简笔画画出我国的轮廓图并描出北回归线、30°N、40°N、50°N四条纬线和90°E、100°E、110°E、120°E四条经线,然后用纸片剪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轮廓并写上地形区名称,再由小组合作把剪下的地形轮廓贴在中国轮廓图中。各小组的任务由小组长分工,于是,学生们画图的画图,描线的描线,剪纸的剪纸,填名称的填名称,忙得不亦乐乎。我边在下面巡视边观察各组学生的动向,偶尔还提一两个问题:30°N这条纬线经过哪些地形区?90°E这条经线又经过哪些地形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地形区的位置。下课前,我将各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出来,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作简要评价,指出各组的优点与不足。地理新教材中每一章均可以设计出两到三个适合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多肯定成绩,多找机会激励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且持久开展,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其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开展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小组长以及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教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夸奖的动作都可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由合作成功带来的愉快与喜悦。

此外,对于小组,可根据各小组的课堂表现由全班学生集体投票评出“最具活力小组”、“团体金牌奖”等;对于小组里的成员,也可由小组内部成员根据其表现推荐出本组的“表现最佳奖”、“最佳合作能手”等,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彼此了解,也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注入新的催化剂,同时,还能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