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农业市场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基于产品供给能力的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过程研究

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产业供给能力是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源泉,也是实现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融合的本质属性。武陵源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是其发展旅游产业的根本,没有古老悠久的开发历史,没有帝王祭祀、历代圣贤题留的碑刻铭文,它却具有另一种原始的野性美和自然美,正是这种独有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让武陵源成为人类科研宝地、览美天堂、生态旅游的乐园[3]。因此,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在融合过程中一些先行产业组织与机构,首先应该对武陵山区与旅游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的旅游经济开发功能进行识,鉴器别优势互补之处;然后对两者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为两者的融合找到突破口,消除两者之间的障碍进而淡化原有的产业边界;最后再结合两之间的内部功能所发挥的市场价值活动,进行市场的开发,在价值链与市场价值探索上达到共识。

三、武陵源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过程模型构建

篇2

(一)、项目名称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

(二)、项目简介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林沟壑地貌,项目区有松柏林660亩,经济林200亩,水库、坝系、梯田等水利建设工程标准完善,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方面享有盛名,村内陕北农家生活氛围浓重,文化底蕴深厚,区内风景独特,环境优美,旅游区距210国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现拟开发梯田观光、二郎庙攀登观光、水上游览、安桥焉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三)市场前景分析

项目区靠近210国道,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并与我县的杨家沟纪念馆、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市场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236.5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41.94万元人民币,5.6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六)合作方式

独资或合资合作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高西沟村

联 系 人:姜 良彪

联系电话:0912-6438100

邮 编:718100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高西沟生态旅游区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距210国道10公里,项目区位优越,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和过往游客的光顾。

2、气候条件:旅游区年平均气温8.4°C,极端气温最高36.6°C,极端最低气温-26°С,年平均日照为2761小时,无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

3、自然条件: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这里有660亩松柏林,200亩苹果园200亩大扁杏,有400亩被誉为黄土高原“金字塔”美称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坝、偃窝、水库等水土保持经典工程。总之,项目区林木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雅,有“陕北好江南”的美称,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4、基础条件:项目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纳入政府规划,即将实施,基础条件优越。

5、社会条件:高西沟已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将全力打造高西沟生态农业旅游这块品牌,制定各项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村民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经积极性十分高涨。

篇3

二、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贵州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走绿色生态、优势特色、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11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

2.科技优势

形成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队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3.环保优势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大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全省大型工厂寥寥无几,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小,对天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低,土壤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业几乎没有,这就对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环保优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贵州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南于不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生态产业的成本会很低,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发展。

4.环境优势 由于贵州省工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较少,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存的较为完整,对贵州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适合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这个环境优势是其他各省不曾拥有的。

5.时间节点优势

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来看,日前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1.资金劣势

资金短缺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日迟迟未能付于实行。

2.市场劣势

贵州省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农民参与度很低,这和贵州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有很大关系,农民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去市场贩卖,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不能给与帮助。所以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水平。

四、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对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针对贵州省落后的工业化水平,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速度,尽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建设生态农业化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措施,笼络更多人才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农民进行生态产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2.改变观念,树立生态发展观

贵州省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落后,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对本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削弱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观。

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问题;细则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它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文化、民风习俗、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运用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生态建设原理、旅游学理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生态规划[1]。形成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游人观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业知识、体验淳朴乡间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对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2.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一、稳定的市场特征: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对回归田园,悠然自得的渴望。二、旅游项目多专业性强: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了田园风光、乡间生活习俗、农事劳动、传统手工艺、农村节日庆典等旅游资源,专注于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开发规划专业性层次性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2]三、具备独特的地理性特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特色地理性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二、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具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海拔最低拔500m,最高点1465m,平均海拔为850-1100m。二、气候条件宜人,独山县属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429.9㎜,年均温在15℃,最高温32℃,最低温零下2.0℃,植被茂密,绿地覆盖面积高。三、农业特色突出,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梯田分布特色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地区的代表性农作物有水稻、白玉米等。

2.社会区位条件和优势一、靠近国家级旅游景区荔波漳江景区,紧靠黔南州州府都匀,市场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都匀市区人口35万,荔波漳江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给独山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区位优越,地处西南与华南经济圈交叉点,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路。铁路交通方便,黔桂公路贯通全境,通往荔波樟江风景区的公路已建成通车。

3.资源条件和优势独山县耕地面积25.5万亩。县内建有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区主要休闲方式有植物花卉欣赏,蓝莓、西瓜等果木观光采摘。园内还具有农家乐、生态餐馆、休闲度假区等场所提供烧烤、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在体验完农事生产后还可体验独居特色的独山布依族苗族的山歌舞蹈,观赏独山花灯、野性斗牛等独具特色的乡间文化活动。

三、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旅农业游不能只依靠一个城市的客源生存,也不可能把全县农业资源都开发为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稳步发展旅游拓宽客源途径,形成旅游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3]。

2.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农村优美的环境,幽静的生活,淳朴的乡间民风。让饱受城市喧闹、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感到轻松、愉悦。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吸引力所在,一旦吸引力被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发展将举步维艰[4]。因此,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开发保护相协调。

3.因地制宜,地方开发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注重特色开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制定开发策略[5]。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效发展模式。

四、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细则

1.搞好品牌效益、实施产业化发展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企业资金注入,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视对景区品牌宣传,打好品牌效益的竞争赛。

2.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与乡间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农事劳动、景观欣赏方面,生态旅游需要有机的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做好牵头带动主导作用、对旅游部门进行管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带动的作用,创造发展的机遇条件,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改变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观念学习,研究,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五、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要改变传统旅游开发理念,形成独特的新兴旅游业开发模式,以依靠农业资源为开发基础,结合乡间人文景观,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辐射范围,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安,高阳,郝革宗.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以马山县为例[J].市场论坛,2006,(2):13-14.

[2]曾晶,李威,陈昭颖.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天兴洲为例[J].知识经济,2008,06(100):64-65.

[3]问建军,文录凤,张青山.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2):24-25.

篇5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