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行业竞争格局

医院行业竞争格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院行业竞争格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院行业竞争格局

篇1

这个新方案似乎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号:政府整合医药商业的思路正在发生转变,商业企业的命运更多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平等竞争,其配送资格最终由中标生产企业决定。当然,有一条是不会变的:那些有实力、网络覆盖能力强以及有诚信的配送企业,会赢得中标生产企业的青睐,最终在竞争中胜出。

有乐观者甚至认为:原本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终于可以站在同一平台竞争,政策的开明将会使产业格局发生改变。

中小民营企业仍无机会

本次“扩容”的前奏起始于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药监局主持启动的针对《短缺药品目录》、《低价药品目录》和《公开招标目录二》等目录药品配送商的遴选工作,制定了《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遴选工作方案》。

该方案明确表示:由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领导机构根据专家评选结果,确定10家配送商和2家备选配送商。配送范围为北京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配送品种按照卫生局的《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执行。

这意味着:入选的10家企业将拥有200多家公立医院客户,分享每年220―250亿元的诱人蛋糕!

幸运的10家人选企业名单在200多家落选企业艳羡的目光中尘埃落定。它们分别是:国药股份、国控北京、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北京华鸿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普仁鸿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天星普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嘉事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京卫国康医药有限公司、北京美康永正医药有限公司。

这份名单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轩然大波:多家主流国企入选,而多家民营企业却被排除在外,即便是如九州通这样全国排名前三、民营医药物流排名第一的实力选手,也意外落选!

随后,多家民营企业鱼贯而入,争相游说北京市卫生局等部门,拟争取名单扩容,口诛笔伐直指该名单偏向于国有企业,甚而,各区县拥有医药物流的企业也纷纷表示不满,与北京市药品招标领导小组进行交涉,10加2方案被迫搁置,这也为北京市配送企业遴选留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

谜底揭晓于9月上旬。根据新方案,247家医药企业都能参加配送权争夺。一部分企业雀跃欢呼,但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在他们看来,没有门槛的扩容,看似处于一个纯竞争状态,实际上,面对那些来势汹汹、实力数十倍甚至百倍于自己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必然所获无几。

一位医药零售商表示,中标企业一般会优先考虑配送企业的实力、网络覆盖能力以及品牌信誉度,这些方面,国有企业具有先天的优势。

某商业零售企业负责人称,“之前,北京市18个区县分成六组,中标企业每个品种每个组能选3家配送商,6组相当于一种商品有18家配送商,现在这六个组合而为一,只允许三家存在,使得竞争更为残酷。”

而北京另一家企业负责人则表示,“生产企业只能选3家,恐有变相垄断延伸,但相对之前方案,已有很大改进。”但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中标一个产品,也就是面向全北京,范围扩大了,配送链延长了,相对之前是一个好事。”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记者,这个方案对现有的医药物流行业格局并无很大冲击,现有格局基本不会发生很大改变。

“从10家到247家,原先的方案是被迫取消的,全部企业都可以参与配送,而且选择权掌握在中标生产企业手里,生产企业最后选择的大多会是大型国有医药物流企业,因为他们的信誉好,实力强。”郭凡礼认为中小民营医药物流企业仍然没有机会。

谁将是赢家?

“对于民企大鳄九州通来说,这是一个壮大自己的好机会。”郭凡礼表示,一直以来,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在政策、税收、准入等方面有先天不足之症,此次北京市政府率先放开,使九州通这样的民企得以同国企处于同一起跑线,对它来说是一大利好。

虽然位列三甲,九州通一路走来,却是一路血泪。据记者了解,以“快批”起家的九州通最早凭借“低成本、低收益”的低利润模式在国有豪强四起的医药流通领域拼杀出一条血路。虽然做到民企老大,利润却只有不到1%之低,最重要的是,九州通的“草根”出身,决定了它一直徘徊在主流医院渠道之外,利润主要来源于厂家返利;其客户70%以上是药店和中小批发企业,这部分小客户订货量少,货值低,使得物流作业量大而琐碎;郭凡礼提到,这种客户格局也决定了九州通对客户的依赖性大,一旦厂家政策生变,公司的利润就会失去,这使得九州通的商业模式非常脆弱。

对九州通来说,最大的利好还是新医改的实施给了他们进入大医院市场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加大医院市场的销售份额,加入这一市场的竞争是必然趋势。”据九州通医药集团高层介绍,2009年12月31日,集团成立了医院开发部,不仅将医院市场开发提升了重要日程,并作为该公司的业务重点。除了设立医院开发部,九州通已将物流供应链延伸覆盖向了国内大部分行政区域;同时,电子商务2009年销售额突破了10个亿。

在郭凡礼看来,另外的赢家应该是来自国企板块:国药股份、北药股份、国控北京、嘉事堂等企业将会成为这次新方案的赢家。

当九州通开始磨刀霍霍的时候,国药的流通帝国初长成了!截止目前为止,国药集团已经是医药流通当仁不让的巨无霸。尤其是在成功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央企医药平台。2009年,国药以高达446亿的销售额位居冠军,远远甩出第二名上海医药146亿!

国药将最大受益于北京地区的商业整合。2009年北京就开始对医院和社区捆绑招标,对公司的深度纯销十分有利。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已经与北京340多家医院有长期稳定良好合作的基础,此次医药流通配送,国药将再次借政策东风挺进北京社区市场,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在这,公司2009年就已经和北京一些三甲医院展开药品信息管理合作,在医院配送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优势。

今年3月10日,半路出家的北京邮政物流力挫五家对手,在北京平谷岐黄制药的招标中大获全胜,成为岐黄制药唯一物流服务商。在各地医药物流市场的竞争中,不时闪烁邮政物流的身影。以中国邮政在北京的配送中心为例,约有60%~80%的货物

都是药品;在出口业务中,药品配送更是占据了绝对份额。郭凡礼表示,邮政完善的终端渠道,是其进军医药物流的主要优势。

与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相比,邮政物流的全网运作优势十分明显:他们不仅有专业的药品配送队伍;有完善的内部处理流程,能够确保药品的及时运抵;提供实时的货物邮件跟踪查询服务、国际药品邮件的报关业务等,还能提供邮政数据商函业务,为客户迅速打开国内药品市场销售通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邮政为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将受惠于医药配送。”

整合是大势所趋

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医药流通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只有3家,这三家企业的销售总额占医药商业市场总额的19.21%;百强的入围底线由2006年的5.8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6.3亿元。2008年,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已由2007年的6.3亿元提升到7.4亿元,销售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企业已达到了6家,前三位企业占医药市场销售的比重明显提高,市场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2009年,销售百亿企业已经有8家,而2009年度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已由2008年的7.4亿元提升到8.5亿元。

尽管如此,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业行业集中度低和利润率低却是不争的事实。郭凡礼认为,新医改实施后,“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政策将提升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改变现有流通领域格局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表示,由于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要求将大大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企业收购,2010年医药商业流通集中度提高将成必然。

有消息说,即将出台的《医药流通行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明确打出市场牌,让不少寄望医药流通市场整合与大医药物流发展的地方龙头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看到了整合中的机遇。《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医药流通行业将重点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零售连锁业态的发展,《规划》的核心在于用市场化的方式配置资源,靠行业自己推动,而不是靠行政的力量。比如,《规划》指出,将培养1~2家千亿企业,20家百亿企业,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前十大医药分销商存在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潜力,行业前五大企业也将通过并购和资产注入来强化行业竞争力,医药流通行业从此将跨入“资本大鳄”时代。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前三名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而德国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其中前3家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

可见,兼并重组是趋势。未来医药商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即配送额占当地市场一半以上。

郭凡礼谈到,“尽管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但国家压低药品价格、缩减中间流通环节的基本框架已经很明确。”他表示,过去靠医药代表和对营销资源巨大投入的药品流通模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药、批发、配送等医药流通环节以后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

“以前都是靠一些行政化的命令,现在则是提倡用市场化的手段,民营资本有望从中获益。”

此时的医药流通市场,国药、上药先后完成重组,在先后注入优质资产后,国药的龙头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从百强排名前十名企业可以看出,国药以高出上海医药146亿销售额高居榜首;雄踞华东的“新上药”目标非常明确,要超越国药;两强压力之下,民营企业九州通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同时加快了电子化进程;最新杀出的黑马华润也加速了增持北药的步伐。

再看看十强的后几位:这些企业无论销售收入、规模、实力、资本、网络覆盖面和信用度等方面日趋同质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郭凡礼认为,这些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必须从以前的拼规模转为拼服务、拼售后、拼电子化及信息化。

篇2

独家品种忧降价

作为新基药目录中大幅增加的类别,独家品种的价格调整仍扑朔迷离。虽忧心基药独家品种降价,业界对具体的价格调整政策仍在观望。“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独家品种的定价问题。”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市场总监邓景赞毫不忌讳。奇星药业入选基药目录的独家品种是华佗再造丸,上个目录周期,该产品整体销售增长超过了50%。邓景赞心里明白,同时原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虽说这类产品价格基本没变化,然中药材的成本却在上涨,人工及营运成本大增。即使总体销量有较大增长,公司的总体利润增长却是低于预期。”邓景赞坦言。

他认为,基药的定价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对调整后的价格进行核查和评估。“成本是在不断变化的,价格太低或者太高都需要及时地调制。”邓景赞分析道,这还要综合日服用量、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考虑,不能只看药品的单价。

实际上,独家品种的定价“特权”也在风雨中飘摇。年初,行业内热议的独家品种试行国家定价被写入《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分析人士认为,独家品种究竟怎么定价需要等待具体配套政策的出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可能会继续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方式。

对此,河南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深以为然:“若基药中的独家品种降价,那也是在整个行业范围内的价格调整。除非是降价幅度太大,否则独家品种价格下调不会对公司造成太大影响。因为新基药目录的施行会带来市场扩容,企业因降价而被削减的利润空间可以通过销量的增加来弥补。”

当然,企业的营销战略如何穿到自认为合适的“鞋”还需具体分析。邓景赞说,此前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层医疗,而且没有限制基药在医院的使用比例,再加上二级以上医院的药品竞争比较激烈,导致企业在二级以上医院的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现在大医院市场成为新的方向,市场也会逐步扩容,公司的产品战略会逐步向二级以上医院延伸。怎么贴近这块市场是我们内部正在热议的问题。”邓景赞告诉记者,二级以上医院释放出的空间对品牌企业是利好。

抗肿瘤药进退维谷

值得注意的是,与旧版目录相比,新目录多了很多外资药的身影。其中,抗癌、血液系统等领域大量纳入了施贵宝、辉瑞、默沙东、罗氏等外资巨头的品种成为基药。看起来很美,但外企也是心有余悸。因为上版唯一进基药目录的舒降之以降价52%的策略并未换来热销的场面,这让他们看到了市场的残酷。

而这种竞争的残酷同样令国内的企业并不轻松。例如多柔比星、奥沙利铂等品种,海正药业、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国内企业要与外企同台竞技。他们都无法摆脱降价以满足招标要求或者放弃基本药物市场的选择题。“对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讲,进入基药目录都是很尴尬的。”先声药业营销副总裁田家伦说。

田家伦分析称,基药目录主要覆盖基药市场,但各个省的招标却是以省级医疗机构为主,在基药招标时,外资企业会坚守价格,保证利润,如果执行基药价格,很多外资企业会优势渐失。

而在医院没有彻底解决“以药补医”的前提下,医生使用价格高的进口药的冲动仍旧存在。国内某创新型制药企业的老总则表示:“外资企业若不选择主动降价,就会选择放弃基药市场。以抗肿瘤药为例,其市场需求量不高,不同于需要长期使用的慢性病药品,抗肿瘤药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而且国家规定要批量配备的医疗机构,使用却很少,抗肿瘤药多集中在专科医院,特别是三级的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才有较大使用量。可有些国产药已经疗效很不错了,价格也明显具有优势,却反而没有市场,原因就在此。”

可见,要抢占更多的市场,国内企业要主动融入到医改趋势中去。田家伦告诉记者,药品高毛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仿制药应主动降价,通过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销售来保证和增加利润,最终保证企业生产能力。“中国的仿制药无论是胶囊还是粉针制剂,进入基药目录,市场会扩容,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他认为,这也需要外部的推力,国家应扶持民族医药企业的发展,让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定价、招标等环节中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普惠产品拼品牌

针对基药定价的问题,此次基药制度“升级版”做了一些改进的措施,记者了解到,对经多次采购价格基本稳定的基药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少数基层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基药,采取招标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进入基药目录会带来市场扩容,但也面临着降价的风险和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宋瑞霖看来,“很大一部分基药产品都具有临床可代替性,基药与非基药之间的这种竞争肯定是残酷的”。

篇3

在中央相关文件发放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止

2013年8月,我国医院达2.4万家,其中公立医院13420家,民营医院10686家。但是根据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我国医疗机构服务量测算”的调查结果,目前我国民营医院的服务量为医疗服务总量的10%,综合性医院极少。

政策方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并且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但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竞争中,公立医院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尽管民营医院在发展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多元化办医格局的相关研究

(一)医疗领域所有制研究。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对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是有利的。不同所有制的安排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公立医院、私人非营利医院和私人营利医院。每种形式各有利弊,公立医院有利于保护消费则的利益,提高低收入者的社会福利,但可能效率低下;营利医院有较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机,但医疗费用昂贵;私立非营利医院可能会过分追求质量、成本较高。

(二)多元化办医中的概念和认识误区。我国在医改中坚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然而在实践中,不在少数的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还有学者对多元化办医存在认识误区。医院的产权属性由医院资产拥有者的身份所决定,而医院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性质由资产所有者的投资目的,确切的说是医院投资者对医院利润的处置方式所决定(高解春,2011)。要根据医疗机构的经营行为、提供的医疗服务性质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界定。实际上,无论是公立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还是营利性民营医院,均应有正常盈利,以保证医院的发展和运作,这与医院承担的公益性责任并不矛盾。

二、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竞争合作现状

目前民营医院与深化医改前的2008年相比,数量从5403所增长到10686家,增长率达97.8%。与此同时,公立医院数量由14309所减少到13420所,占医院总量比例从72.6%减少到

55.7%。民营医院数量及提供的服务虽然都在快速增长,但是远未形成于公立医院竞争的市场力量。总体来说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截止2012年4月,我国8000余家民营医院中,三级医院占

1.57%,二级医院占8%,一级医院占到90%以上,而民营医院床位数虽然年增长速度都高于公立医院,但其床位数仅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12.5%。现有的民营医院经营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部分托管模式、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以及集团连锁式式管理模式。不论何种模式,都需要与公立医院进行竞争。

公立医院在数量和提供的医疗服务上增长缓慢甚至是减少的,但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上仍占主体。公立医院由于治理机制和产权的问题,虽然要求其具有非营利性的性质,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在被迫追求利润。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越到基层越少,趋利性增强,过分强调硬件设计、各医院间热衷“军备竞赛”、百姓看病费用高涨和套保、骗保等欺诈行为的发生,并产生诱导需求行为。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在互相竞争的同时,目前合作更是双方需要的。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利用公立医院的人才、设备、科研项目等资源优势扶持民营医院的发展,也有利于向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值得提倡的合作方式有: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软硬件资源实现共享、建立内部会议和双向转诊制度、人才培训、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横向联合。

三、其他国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发展现状

美国: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有三种:数目有限的公立医院、占主要地位的民营医院以及私人开业的医生。民营医院中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为主导。截至2009年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占美国所有医院数量大约50.4%,公立医院占总数22.5%,营利性民营医院占17.2%美国大多数规模较大、设施配置好、医疗水平高的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基本由个人或者团体的慈善捐助建立。

英国:截止2000年,英国公立医院占所有医院总数的95%以上,有5%的营利性民营医院。英国是世界第一个福利国家,实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由政府提供全民的免费医疗。公立医院就医费用低,但是服务的可及性极差。

德国:德国的公立医院由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承担某些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或组织建立,其管理方式注重医院的自治。由于公立医院效率的底下,德国也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体系。1992至2003年间,德国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由

45%减少为36%,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则从15%增加到25%。

四、如何构建我国多元办医格局

(一)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一大宗旨就是既要结合区域医疗需求的特点,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也要避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恶性竞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要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盲目扩大,尤其是举债建设。同时要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

(二)公立医院着重基本医疗。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一部分是保留,一部分进行改制,允许社会资本的进入。对于改制的公立医院产权要界定清楚、明确投资收益和回报形式,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改制过程。对于公立医院,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其的投入。同时,正视医生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事实,在破除“以药养医”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医疗服务收费。

(三)民营医院多方向发展。 按照投资目的不同,民营医院分为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营利性民营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团体或是个人的慈善捐款以及服务收费,其获得的纯利润不可用于分红。二者都应该依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发展方向。国家进行医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增加全社会的医疗服务供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可以尽可能地压低资本开支,获得的利润留一部分作为社会分红。在扶持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差异化服务,使其与公立医院有序竞争。于此同时,深化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合作。

(四)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建立合作机制。 除了在上文提到的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各自资源建立的合作机制以外,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一方面,政府部门推动守门人制度:患者在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首诊,自下往上逐级转诊。同时支持鼓励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搭建患者输送桥梁(周钦、樊敏杰,2013)。

(五)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对民营医院,市场准入条件要放宽,但是监管一定要严。重点对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行为、财务以及营销方式加强监管。对于公立医院,在监管中主要要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还应该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同纳入医疗治疗评估检查范围,对于民营医院尤其要实施日常的业务指导。除了政府监管以外,民营医院要形成自身的行业自律。

篇4

一、背景呈现

背景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调查显示,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被排在第一位,这是第一次,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反映比较强烈。从2006年3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按照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进行社会抽样,调查显示,199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至2006年,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医疗支出占11.8%。

背景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趋势下,近几年发改委在医药行业的管理重点在降价。从1997―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次数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但这么大的降价力度下,百姓还是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医药市场出现药品“降价死”的怪现象。19次降价及其伴随的价格检查,仍难以降低公众眼里、患者手中的药品高价。

背景三:药品价格虚高,但制药企业并非受益者。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亏损额达44.63亿元,同比增长27.73%。

二、成因探析

1.行业垄断下,“以药养医”的收入分配格局

在我国,医疗机构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医疗机构的准公共产品特点要求它主要应由政府来投资与管理。目前,全国90%以上的卫生资源都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偿有三个渠道:财政、医疗服务、药品。财政补助现在不足8%,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实行低价政策,所以药品收入成为医生和医院的主要补贴。在药品收入利益分配格局中,医院非透明收入占据了整个药品价格的50%,其中医院获取的药品差价占30%,从生产企业获得的赞助占5%,医生个人灰色收入占了15%。由于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把药企、医院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

2.药品销售价格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药企业对医院和药店销售药品,采用两种价格体系。一些药品在药店销售更接近出厂价,而销到医院则包含了流通环节、医院加成等多种成本。若以零售价为100%,则生产环节占30%,商业流通环节占20%,医院则要占到50%。其中,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的进价比批发价低15%左右,而批发价大多比市场零售价低10%左右。普通的零售药店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而医院的药品则高达40%~50%。现有药店价格平均降幅大多在45%,依然有10%的利润空间。

由于价格体系中,价格构成比例的失调,使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仍相互采取虚高定价、扩大折扣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促销,导致企业定价的药品价格不降反升,药品价格形成畸形竞争的怪圈,价格杠杆失灵;在药品批发环节,因进销差率较大诱发过多的商业流通企业从事药品的批发,影响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引发了不正当竞争。药品价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之间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竞争。

3.监管的偏位滋生腐败

由于我国并非所有药品都是政府定价,医药企业拿到了“新药”指标就等于获得了单独定价的权利,自然对新药趋之若鹜。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这给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带来了空间,公共权力异化转化为私人权利,产生大量的“租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近5000家,生产药品品种上万种,其中90%以上都是仿制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年受理新药注册上市10009种,而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一年受理注册新药仅为148种。审批权力之下产生的“关系经济”是“旧药翻新”给药监部门官员的巨额提成,通过权力寻租为药品注册报批,注册新药带给药品生产企业高额利润,形成药品注册审批腐败链。

三、难题思考

1.关于医药机制和体制改革

药品行政降价,一方面导致企业高额负债,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医药负担并未减轻,降价策略只是治标行为,并未触及医药机制和体制的深层矛盾,要想治本,改“医”重于降“药”,核心是改革“以药养医”的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医药问题,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1)建立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立医院高度垄断的局面。医疗行业进入壁垒的诸多因素,如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政策法规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等,关系最大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治理的关键,是在政策上解放思想,放松民营医院的进入管制,适当引进民营资本对部分国有医院进行产权改革,引入民间资本不但能够缓解国有资本不足导致的医疗行业投入不足,而且会加强产权的激励效果。产权激励的作用会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这对于降低药品价格是非常有用的。

(2)废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构建“医药分业”的新格局。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逐步将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组织,把价格的作用作为目标,发挥价格与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扩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促进竞争与优化资源配置,消除药品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2.关于政府定价成本监审

在我国,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企业自主定价三种。政府只管理列入报销范围的药品和部分垄断性药品,且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不控制出厂和批发价。政府定价采用社会成本法,定价的核心是以成本为基础加上合理的利润,即成本加成法。零售价=含税出厂价×(1+流通差价率),含税出厂价中的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是定价的依据的核心。我国5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为防止药品生产企业虚报生产成本的现象,在药品成本监督管理中,应改变以往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对企业定期上报的成本数据事后审核的办法,加快建立以企业生产信息管理流程为源头的成本监控系统,解决政府和企业成本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制定出药品的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药品定价成本的构成项目,测算医药企业的社会平均费用,明确药品成本的审核标准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凡列入成本监审目录的药品和医疗服务,未经成本监审的,不得制定和调整价格。需要举行价格听证的,必须进行成本监审,成本监审报告应提前印发给听证代表。以此形成对药品成本变动的硬约束。

3.关于药品价格监管体系

(1)实行药品价格管制制度。药品价格管制制度是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相互关联的两个环节,其应从以下两个环节配套着力。一是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二是形成较完备、务实的药品定价管理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应从过去单纯降价的做法,转向综合调整。政府定价的调整,更主要的方式是对药品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单一品种、剂型的简单管理。

(2)建立多维立体的审批监管体制。完善审批过程中权力的配置,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形成审批人员集体负责制,防止个别人员滥用权力;实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违法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实行审评审批检验人员公示制,将药品审评审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3)建立并完善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一是利用药品电子交易平台,高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药品的供求动态,为政府定价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建立物价部门对企业的定期审价制度,为物价部门制定和调整价格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专家审议价格制度,建立审议价格专家库,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医疗管制信息咨询机构和信息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

(4)借鉴其他国家的药价管制方法。大部分国家没有采用政府定价的方法,而是通过医疗制度对消费控制来影响价格。如美国,大部分消费者都加入了医疗保险,若药品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对药品销售就有很大的影响。美国的药品价格是市场竞争以及与保险公司谈判的结果,它引进了具备专业知识的第三方的组织来对医疗消费进行监督,克服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供求双方的谈判力量得到平衡。所以,要解决药品价格及其监管问题,还要涉及整个药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篇5

与其他地区相比,宿迁今天这个以民营为主体、市场化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在“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并不比那些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差。就这个意义而言,宿迁已经不再需要公立医院。

宿迁市县、区政府成立卫投中心的原因,不是因为宿迁需要重建公立医院,而是为了拿到上级政府“补供方”的财政投入资金,这些财政资金原来的去向是“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而宿迁已基本实现了医疗机构民营化。于是乎,上级政府竟然以此为由,拒绝把这些财政资金投入到宿迁。宿迁感到不公平,想要拿到这笔资金,所谓宿迁“新问题”正源于此。

新医改的根本目标是“使所有人民群众都能享有基本的健康权利”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也好、民营医院也罢,哪种办医形式更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显然,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资金是服务于这一根本目标的,而并非仅仅为了养活公立医院,更不是为了让某些部门谋取自身利益和权力。由这样的视角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出,宿迁今天遭遇到的问题,将我们现行行政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将所谓的“补供方”政策所存在的内在矛盾真真切切地体现了出来。

宿迁不需要公立医院,绝不意味着宿迁城乡居民不该“享有基本健康权利”。没有公立医疗机构可供投入,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向就应该是增加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贴,即所谓的“补需方”。要知道,宿迁的新农合人均筹资额还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财政若有能力,更应该投入到新农合中去,那对城乡居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更为根本的问题是,除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等需要政府直接举办的医疗机构,大部分地区并不需要政府投资兴办公立医疗机构。高州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的成功实践已经表明,即使是公立医院,也不需要政府直接投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财政“补需方”比“补供方”公平得多、也有效率得多。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均应该通过提高医术、改善服务、降低收费等一系列公平竞争手段,通过吸引患者来间接赚取财政补贴。简言之,在“补供方”的情况下,医院只要让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就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补贴,而在“补需方”的情况下,医院只有让患者满意才能挣到足够多的收入。

显然,让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医保资金跟着患者走,让各类医院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争取患者从而获得收入,更有利于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

此外,所谓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公立医院,从而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实际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法。

当然,我们理解宿迁的无奈。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改变凌驾于其上的行政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它甚至很难拿到那笔定向投入于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资金,更遑论主动提出变更这笔资金的用途,由“补供方”变更为“补需方”,尽管这样做更简便、更有效率,而且也更符合宿迁城乡居民的利益。

也许是不得已,宿迁市政府试图通过参股、借款等形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民营医疗机构中去。

不过,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以及潜在的危险。

首先,政府若以借款形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民营医院,借款是否收息?收息谋利尤其是从医疗机构谋利不是政府该干的事,无息借款意味着财政补贴私人,必然成为人人争夺的肥肉,从而容易滋生腐败;其次,若以股权形式投资,非营利机构本就不会分红,那所谓的国有资产增值根本就没有道理,连国有资产保值都是很不靠谱的事;再次,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医疗行业的监管者,政府自然拥有通过法律手段、以及适当的行政手段,保证医疗机构维护社会公益的权力,并不需要通过股权投资来谋求这种权力。而如果政府通过股权投资介入民营医院的管理层选择和经营管理决策,那完全是用己所短,取代民营医院所长,必然会遭遇民营资本的抵触。同时,也会极大地打击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信心。

更为关键的是,假如宿迁各级政府通过参股获得了医疗机构的控股权,并通过这种控股权获得医院的人事任免权和经营决策权,所谓的民营医院实质上就重新倒退成传统的公立医院。如此一来,宿迁医改后自然实现的“管办分开”格局就会丧失,“管办不分”历史就将重演。如果这样,可以断言,宿迁医改可谓功亏一篑。

篇6

公立医院集中了我国主要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促进健康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立医院所占全社会医疗资源比重过高,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的功能分工不清晰,公立医院的规模、结构、布局亟待调整。目前在这方面存在两种极端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公立医院从医疗服务市场大范围后退,另一种观点则建议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活动范围,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公立医院完全退出医疗服务市场是不正确的,国际经验表明,在医疗服务市场上保持一定数量的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在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私立医院不愿意提供的福利服务以及开展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对中国来说,在医疗服务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仍然十分沉重的背景下,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院是十分必要的,在进一步推进医改过程中,公立医院还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现行公立医院的活动范围要适当收缩,同时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我们主张在未来卫生机构规划布局中,适度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现有公立医院要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示范作用。新增医疗机构优先考虑社会资本举办,着力建设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议在保持公立医院规模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将优质公立医院资源集中到一批承担疑难杂症治疗和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三级医院,将公立医院的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内涵建设上来。

2.建立适度集中的卫生行业管理体制

卫生行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公立医院的举办体制碎片化,政府体系内部对公立医院的管理职能非常分散,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卫生行业管理。建议在横向上将分散在组织人事、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价格等行政部门关于公立医院行业管理的职能适当集中起来,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明确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让其真正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在纵向上应尽快实现公立医院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当务之急是要下决心打破区域、单位、行业、企业的界限,所有公立医院,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逐步达到国家医改提出的县以上各级医疗机构归口由市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实行行业管理。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在“两江”试点时就已经提出来了,但举步维艰,主要是利益格局难以触动,非典时期曾经有条件解决,但时机错过了,现在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这项工作。

3.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具体实现形式

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医改确定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涉及卫生行业管理职能和公立医院举办职能的关系,即“管”行业和“办”医院的关系。目前各试点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作为一项触及政府基本职能的改革,仍需要中央提出更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指导。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要改变政府直接办公立医院的体制,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主管部门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从具体事务性管理转到用政策法规管理,从行政隶属管理转到行业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但政府举办公立医院职能如何从体制上实现尚需探索,各地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参照国资委模式,建立一个与卫生行政部门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有的设在卫生系统内部,有的设在卫生系统外部),履行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举办职能,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制度创新,代表着正确发展方向,下一步还需研究在这一体制下,如何打破公立医院事实上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方式,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构,让公立医院自主开展业务活动,自主确定内部分配方式和人才使用方式。不过,尽管各地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模式,但是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始终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即表面上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是否真正解决了公立医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果仅仅为了实现形式上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而不着眼于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改革的成效将极为有限,因此对各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模式应从实际运行效果而不是从理论上进行评估。

4.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公立医院主动改革

过去的经验表明,不触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仅靠公立医院自律和自我改革,难以使公立医院放弃逐利动机,回归公益性,真正履行政府办医院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当前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尽管有必要,但关键还是要从外部环境上形成对公立医院的约束机制。比较有利的是,两年多来的医改成果为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全面确立,随着医疗保障基金规模的扩大和占医疗总费用比重的上升,公立医院的补偿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改变,医疗保障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制约、引导作用明显加强,迫使卫生系统加强自身改革。过去依靠公立医院自身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希望通过发挥医保制度的政策导向作用得到破解。不过,在医保政策导向方面,目前还做得很不够。一是由于体制的局限,医保经办机构没有足够的激励运用其强大的购买力代表病人向公立医院购买服务,从而对医疗服务的品质和价格实施有效的监控;二是由于技术和信息的局限,医保经办机构没有足够能力管理好公立医院的行为。事实上,医疗保障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方面还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公立医院改革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这应该成为改革的重要抓手。近期特别要抓住门诊统筹和付费方式改革两件大事,促进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转变管理运行方式,建立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的谈判机制,通过医保的制约作用规范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形成公立医院主动改革的内在机制。

5.加快培育多元医疗服务供给主体,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除发挥医疗保障的外部制约作用外,还应重视多元化医疗服务供给主体的发育。我国公立医院和从业人员长期按照行政方式运作,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主要是依据从业人员的业务习惯来设计流程,自主化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市场远未形成,主要是由于现行体制制约和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还不够充分,多元办医格局远未形成。在公立医院实际上主导医疗服务市场的背景下,靠公立医院自我改革和自发改革终究摆脱不了旧体制的束缚,还会造成新的问题。应借鉴十六大以来将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做法,将卫生划分为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卫生部门应自觉促进增量改革,培育健康产业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办医格局,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医疗机构合理竞争的局面。通过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市场压力,反过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最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发展格局。

6.建立适应公立医院特点的财政投入机制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后,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公共财政投入职能,主要分歧在投入机制上,这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主要分歧在于是投入供方还是投入需方,养人还是养事。我们认为,在业务活动极其复杂的公立医院,简单采取某种极端的投入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实际上,中国医改的基本方向是,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卫生机构集服务提供、筹资和购买于一体的体制,逐步将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卫生服务提供分开,形成由医疗保障筹资购买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模式。在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向全民覆盖且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医疗保障资金(包含相当规模的政府财政补助资金)最终将全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转化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为公立医院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逐步成为公立医院补偿主渠道,实际上履行了补需方的功能。但是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医疗物资的购置、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方面仍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履行补供方的职能。从近来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的绩效工资改革看,由于医疗服务活动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医疗服务项目都能简单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因此有关购买服务的改革探索需要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7.努力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

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是国际上医疗服务机构合理分工的基本原则。当前患者盲目涌向大型医院等不合理就医行为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目前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效果不太显著,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导向不明显、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薄弱,同时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画地为牢的管理格局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不能够自觉分流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从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方面看,要积极发挥门诊统筹的政策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补偿政策设计,支持参保人员首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对未经转诊在其他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原则上不予支付。国务院已经就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提出了指导意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薄弱的局面预计将逐步改善。从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衔接和分工看,主要涉及利益调整。一些地方进行了体制创新,比如不少地区实现一、二、三级医院的纵向整合,成立区域医疗集团。纵向组建医疗集团的好处在于能够从全局考虑,统筹安排各类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特别是能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医疗水平,真正实现“强基层”。医疗集团还可将分割管理下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益矛盾,通过一体化在内部消化,能够根据医学规律合理引导患者就医行为,从而打通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有效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当然医疗集团将来如何与全科医生制度衔接,还是作为一种过渡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

8.建立适应医务人员特点的人事和薪酬制度

篇7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篇8

部分药房靠租金求生存

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报纸分类广告中“药店转让”字眼屡见不鲜。尤其是一向行事“神秘”的三九药房挂牌出让,不禁让不少行外人士感到疑惑:药店真的已经到了难以维系的地步了吗?

记者了解到,药品零售行业竞争加剧、生存日益艰难,除了开店越来越多、大家互相挤压利润之外,还和平价药房的冲击、抗生素限售令以及GMP认证等政策和环境有关。药店行业的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挤兑中,受影响的主要是单体药店和经营不善的部分连锁药店。对于其他规模比较大的药房,真正遇到困境的,主要还是经营管理不善所致。

除了三九药房,在广州最早打出平价旗号的“特别大”药房,业内一直在传其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五羊分店,记者看到其药房门店越缩越小,只有一条通道可进店。专业人士说,这是公司分租以获得额外收益的一种方法。

多元经营并倚重自有品牌

经过2004年的市场低潮之后,今年部分药房又活了过来,不仅加大了行业的整合力度,而且重新燃起了开店热。

广州本土的金康、外来扎根数年的老百姓以及深圳海王星辰,都是今年开门店数量较多的代表。

继去年国药控股让深司持一致药业股份后,今年一致药业再次控制国药90%的股权。而之前一直在业内流传将要被卖掉的二天堂同样似乎看见了曙光,近期在广东的不少地方可以看见其新开的门店。

药店重新活跃的另一个标志是,除了多种经营之外,经营自有品牌快速升温。金康在广州三元里新开的店中,保健品的陈列、品种有了很大变化,格外抢眼。据金康总经理郑浩涛透露:“我们正在探索创立自己的品牌,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进行贴牌生产。”而一直以传统药材见长的采芝林也开始叫嚷要开卖化妆品。而老百姓大药房则大张旗鼓地开进了广州东山口,在开业之初,就明确表示“药材会有自有品牌”。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平价药店其实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它是通过减少药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来压低药品价格。而经营品种的求全求新势必使自身的进货渠道复杂化,从而增加经营成本,丧失在成本结构方面的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连锁药房盯上自有品牌以及化妆品的深层原因。

医院药品市场蛋糕难啃

由于目前的大额用药市场还是在医院,因此平价药店诞生之初就以“低价”向医院发起了挑战。但时至今日,医院的堡垒地位仍然没有被撼动。

篇9

比如,某祛咳颗粒以前走逐级批发的程序,在药店的统一零售价是26.5元,现在由药厂直供,价格降到了16元。某一补钙产品的出厂价是14元,直供到药店仅售14.4元。据此推算,直供药品比传统逐级批发的零售药品,价格降20%左右。

据此,该报在总结一些专业人士的说法后得出结论:药品生产企业让利于消费者,药品零售企业将重新洗牌。

在此,笔者不敢苟同。试分析如下。

该药店所售药品中,也仅是其中包括某集团产品的才由某集团直供。也就是说,其他产品还是沿袭逐级批发的程序。一个药店,所售产品少则成百,多则上万品种,某一集团的产品最多也只能占其的多少多少分之一而矣。如此小的份额,就想让在市场根深谛固上十年的传统药品零售企业市场重新洗牌,我想是绝对不可能的。

作为传统的医药批发环节,之所以能生存下来,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也同金字塔状一样,几个大型企业盘踞上端,占据市场较大份额,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是蹲在这个塔状的中下端,分食余下的市场。中小型企业的强势在于生产,没有也不可能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做市场铺货市场开发,能将生产这一块儿做好做精,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就是一种高要求了。所以,将市场运作这一块儿交由专业医药批发公司来打理,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医药批发公司的强势在于市场运营,与精于生产的制药企业通力合作,才是市场共赢。所以,医药批发公司才有了合理生存的土壤。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其实,任何一个行业也一样,都有好几个层级的批发环节,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品没有关系到国计民生,没有引起民生艾怨,也就不为媒体或大众所关注罢了。

将一件美好的东西置入放大镜之下聚焦,影响视觉感观的一些东西就会被无限放大,美好的一面也会湮没在非议中。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美好的东西却是如此陋不可堪。这就是思维陷阱。我们将医药批发公司放在显微镜下,就会发现,原来为老百姓所诟病的药价虚高,竟然都是他们惹的祸,却未曾看到药批们在流通环节的努力,为百姓健康所付出的艰辛。

问题的关键是,目前的国内药店尚没有这种实力改写零售市场。能够直接向药店铺货的是处于金字塔上部的一些大企业,规模大,财力足,药品直供省却中间批发环节,直接掌控终端话语权。对于更多的中小型生产企业来说,根本就无力直供。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存与发展,而不是操纵市场,这些让专业批发公司来做更省力省心。

现在一年三次的全国药品交易会(据说2008年调整为一年四次),一年比一年红火,参会者无不是药品批发人士,终端药店很少参与,就是很好的佐证。当然,药批们的经营模式也在适应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如现在兴起的全国大包商,仍然是药批们在唱主脚。

再说说制药企业让利于消费者一说。现在的医药市场竞争惨烈,药店终端被一些平价连锁大药房垄断,新生药店要想占领导市场,在没有其他竞争优势的条件下,降低价格就是唯一选择。同时,一些大型药品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大,成本高,需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规模效应来抵消生产成本,在现有的医药市场格局下,最好做的也就是直接把产品直供给终端药店,省去中间环节后,就可以更低的市场价格来抢占市场,以弥补价格降低产生的利润萎缩。

篇10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由于用药安全的原因,此前国家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禁止处方药网上销售。根据目前实行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网上药店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且需要自行建立配送网络。

还有观点认为,此次《意见稿》的另一大亮点是,网上药店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按照此前的监管要求,连锁药店申请网上药店的“通信证”――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没有问题,但单体药店则不行。在新的《意见稿》中,单体药店也将具有申请资格。

多年以来,囿于国家的严厉监管,处方药成为网上药店不能碰的“禁忌”,医药电商一直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如今,政策开闸,业界欢欣鼓舞,医药电商的春天似乎近在咫尺。

十年举步维艰

早在2004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就已经开闸。《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在当年。次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正式出台。正是这两部条例,定下了网上药店的门槛以及处方药不得网售的基调。去年年中,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相关领导依然对外强调:国家不会放开网上药店的牌照,更不太可能准许处方药网上销售。

数据显示,在过去十来年的时间里,已有184家企业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资格。尽管“玩家”不少,取得良好发展业绩的却不多。本刊记者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在获得资格的企业中,已投入运营的网上药店约120家,而真正发力医药B2C的企业不足20家。现今销售业绩不错的网上药店,多是销售保健品、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家用医疗器械等,药品并非主力军。而整个医药电商行业的生存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中国药店医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药B2C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9.3%,费用率为20.6%,平均利润率为-1.3%。

实际上,比起亲自“冲锋陷阵”,相当一部分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资格的企业选择“借鸡生蛋”。数据显示,2013年天猫医药馆的交易规模达20.4亿元,占国内医药电子交易47.89%,同比增长172%。相比之下,自主式医药B2C网站则逊色不少,它们的年交易规模为16.8亿元,占比达39.44%,同比增长98%。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医药电商虽然历经10来年发展,如今依然在蹒跚学步阶段。首批医药电商试水者金象网CEO牛征认为,行业始终没有出现垂直电商巨头和品类局限性有关。他指出,“中国的医药市场格局,医院占主导地位,并不是充分自由买卖的市场。”

国内医药电商举步维艰,《意见稿》的出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意见稿》降低了医药电商的准入门槛,只要具备药品销售的能力,不论是全国性的连锁药店,还是区域性的药店,在线下能销售在线上也能销售。”九州通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彩芬的兴奋溢于言表,“新规制定的思路是行业放开,未来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药品经营最终依靠网上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和医药服务实力。”

开闸放“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业界多方已经达成共识:一旦《意见稿》实施,医药电商在短时间内迎来井喷已然是大势所趋。

6月3日,华润集团旗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健一网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成为首家获资本青睐的网上药店。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健一网获得高额融资这一微妙的时间点,很难说与国家放开非处方药的网上销售全无关联。而市场对于医药电商未来“钱”景的看涨,或许还仅仅只是开始。

根据国外医药行业的数据,美国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占整体销售规模的30%左右,日本为17%,欧洲则是23%。相比之下,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所的《2013中国医药电商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网上药品销售总额39亿元,与上万亿的药品销售额比起来不足0.5%。

因此,没有了处方药的藩篱,比照国外医药电商的占比,国内医药电商的发展规模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医药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处方药总额占比70%-80%,如此算来,处方药的总额将超过7000亿元。对比2013年39亿元的网上药品销售额,未来的市场空间难以想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处方药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非处方药。

分析人士认为,《意见稿》落地必然导致网上药店的产品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批量增加,处方药需求具备长期性且更利于网上营销的客户转化,将引发国内医药电商井喷式发展,同时也将大大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药价。相应的,医药电商的市场格局将发生明显分化,形成第三方电商平台、全国性网上药店,以及专注于细分领域和区域性经营的网上药店。而长远来看,医药电商的竞争层次将迅速升级,这将从各个方面提升药品市场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医药行业和医药电商走向规范、有序、集中发展阶段。

政策落地的难题

虽然政策开了绿灯,不过医药电商真的要染指处方药的巨大市场,依然还横亘着巨大的“拦路虎”。

有分析指出,虽然现在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处方,病人拿到手里的不再是过去的“天书”,但电子处方并不对外公开,医院之间的处方信息仍不能共享,病人只能在就医医院完成药品购买。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无疑是医院利益和垄断。

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政策放开背后有一番利益博弈,医药电商欢欣鼓舞,但是还有医院和线下医药大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因此,《意见稿》要想真的落地,让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自由流通就成为了首要任务。

然而尴尬的是,电子处方的自由流通非食药监局之所能,它基本控制在卫生部门手中。虽然医药电商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通过设立坐堂医生、自建医院等,来实现对处方的控制,但这样做成本过高,非治本之途。

篇11

宇通客车是校车市场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校车市场增长。宇通客车是校车市场的先行者、更是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2008年10月,宇通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专业级校车ZK6100DA正式推出。2011年,我们预计宇通校车销量将达到约2000辆。我们认为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将成为校车市场增长的最大受益者。

5000辆专用车项目有望年底投产,产能瓶颈得到缓解。公司5000辆专用车产能提升项目进展顺利,我们预计将于2011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公司客车设计产能将达3.5万辆,缓解一直以来困扰公司的产能不足问题;此外,我们预计公司配股募投的1万辆新能源客车项目将于2012年四季度投产,为公司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操作策略:该股基本面良好,走势一直处于多头格局,“校车事件”将成为公司新的爆发因子,后期仍可看高。

安琪酵母:回归箱体是确定性事件

目前在博弈阶段,大宗价格正在谈判。糖厂榨季已经开启3周,大规模糖蜜交易还未开始,仅有小批量的糖蜜在1000-1100成交。糖厂目前已经进入与酒精厂和酵母厂的博弈阶段!

整体看,糖蜜价格下降是大概率事件。从整体情况看,食用酒精的重要原料玉米和木薯价格已经开始下降,从生产的经济性角度看,用玉米和木薯生产酒精的利润已经大大高于糖蜜;从产品价格角度看,食用酒精价格会随着原料的下降而下降,从而进一步压缩糖蜜酒精的盈利空间,使酒精厂对糖蜜的需求降低,原料上对糖蜜的供应更加充裕。从石油价格上看,全球经济收缩不支持高油价形成,燃料乙醇价格的下行压力较大,使燃料乙醇对玉米和木薯的需求会有所降低。

2012年毛利率有望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的38.68%。根据我们的测算,若2012年糖蜜平均价格下降25%,即从1200元/吨下降到900元/吨,同时其他销售成本中的组成部分根据CPI调整提高5%,则2012年毛利率会相对2011年提升5.92个百分点,因此公司毛利率将整体走高至38.68%的位置。

爱尔眼科:上行空间将被打开

眼科领域潜力巨大,适合民营医院生长。在中国的公立综合性医院中,眼科通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未取得应有的发展。这一特点为民营眼科专科医院预留了充裕的发展空间。眼科诊疗服务行业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位居各医疗服务业前列,在具有较高毛利率的同时,相对的医疗风险较低,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很强。

全国网络日益完善,连锁铸造行业龙头。公司所采用的“三级连锁”商业模式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全国分散、地区集中”的市场格局;在资金、场地、设备与操作人才到位后眼科医院能够快速有效的复制,使得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三级连锁的业务模式也大大提升了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的竞争力。

手术业务稳健发展,主要项目量价齐升。医疗服务业务是公司的主要业务,约占公司全部收入的75.2%。公司的医疗服务以各类手术项目为主,主要包括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白内障治疗手术等。公司的医疗服务业务增长迅速,2006-2010年,公司的门诊量复合增长率为28.9%,手术量的复合增长率为38.9%。近三年手术量与门诊量比值保持在11-12%之间。

操作策略:该股今年以来走势极为稳健,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效应,目前在前方高位附近徘徊,有望形成突破。

广电信息:短线或创历史新高

重大资产重组获得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证监会29日批复广电信息的重组申请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预计收购资产将于2011年报实现全年并表。按照收购报告书,广电信息将成为SMG唯一的新媒体平台。我们认为未来不排除进一步整合集团的新媒体业务的可能。

篇12

医药体系与医疗体系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医药价格问题也将逐步浮出水面,目前针对企业部分主要看企业的自身实力的竞争,国家放开多种渠道的价格梯次,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同时保护中小企业在目前环境下的市场份额,但在真正执行上可能会有一个漫长过程,笔者认为目前配合政策性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具体落实需要看整体体制转轨后的效果,现阶段的医药价格政策重点落实在社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流成为下一步价格调整的主要方向,由于国家将拿出大量补助资金对社区医院与医疗机构的大面积补助,药品价格的直接反馈就是大面积降低零售或者平价药品出售,因此,国家出台的政策有一个延续性,在08年主要的药品价格波动在社区、乡镇医院,直接将带动周遍的药店与辐射影响正规医院,特别是销售普药的企业与普通类药品的销售,直接对生产普药的企业有较大的利好。

那么,发改委提出药价管控的新思路对我国医药企业会造成哪些影响?

1、医药的研发、引进、成本、原料价格是有一定控制的,企业自己无法预计,比如研发成本,引进的技术科技成本等,如果参考价格要印刷在包装上,这样将大大刺激仿制药品的出现,对创新医药不利。

2、出厂价格是否考虑营销、广告、管理成本也是一个疑问,企业整体的价格体系是否可以保留多种价格自主定价,如公开成本,那么产品的零售价格有谁来制定,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公开仍然心中没有底,到底增加多少才是合适,是否还是国家来定,那样企业的价格自主权将全无。

3、如果价格竞争上企业之间大量重复,那么如何来突出优势企业的价格定位,竞争不仅仅是依靠价格,所以不利与企业后续发展,企业会浪费在大量的市场价格竞争上,而忽略对本身品质的竞争。

4、目前形成的惯例格局要打破,竞争的压力会出现在原料上,自主原料的企业会比较顺利,靠引进原料的企业成本会增加,那样控制原料的局部会形成垄断,反而不能够体现价格的公正与公平。

5、从市场角度看,首先要规范批发、零售后两种价格的控制,所有环节的利润必须是透明的,在差距上企业实力越大空间与竞争的力度就越大,不利于民族企业与中医药企业的整体发展,如果光是照顾消费者,那么医药企业的利润就无法保障,对于医药企业成长不利,这估计会导致业内企业的反弹,也不利于流通。

出厂价格明示主张如果真正实施,需要首先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至于规范包装出厂价格,执行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因此如果出厂价格执行印刷统一标准,对中小企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市场根本转变。如果真的要执行价格明示,必须具备:

1、药品要按照年限来制定价格,怎么来平衡年限是难题;

2、市场规范难度大,区域与地域之间的原料价格垄断需要打破;

3、营销与管理、广告成本要有合适的成本价格梯度控制,而依靠政策性的控制执行难度更大;

篇13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五力作用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行业结构分析的工具。利用此框架,对我们分析医疗行业业结构会很有帮助,五种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了医疗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一个医院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竞争战略。下面将五种竞争作用力结合医疗行业实际分别论述。

一、替代品的威胁

医疗服务和其他服务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他服务可以通过价格来调整替代品和被替代品的市场占有率,但医疗服务方面如出现替代品后,替代品就会完全取代被替代品,因为医疗服务的替代品往往是高端技术服务,具有准入门槛高、价格昂贵、操作难度大、创伤性小的特点。如超声内镜的开展,使之前需要开胸开腹的手术,直接在内镜下进行操作,但在一定区域内能开展该项技术的往往只有极少数几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或三特医院,使其他一般医院开展常规手术的业务需求变为零。随着科技的发展,极少数高等级医院提供的高端技术服务具有完全替代其他医院开展的技术服务,形成天然的技术垄断。

二、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采取分级管理,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分为三级十等,同时要求各级医院之间建立与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和逐级技术指导关系。本来,患者方便就医的要求决定了医院服务的辐射范围,由于医疗行业先天性的经济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零散竞争格局,限制了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期望值的提升、交通运输的便利,高等级医院的就诊量剧增,高等级医院承担很多低等级医院的任务,同时使少数高等级医院的规模急剧扩大。

高等级医院规模扩张过程中,投入巨额的固定成本和人力资本,使其在提供高端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仍然愿意承担中低端的医疗技术服务来消化自己的前期的固定成本和人力资本。而医疗需求市场的增长相对缓慢,使中低等级医院的就诊量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医疗行业资产专用程度高,退出机制模糊等原因致使退出壁垒高,迫使经营不善的医疗机构继续留在行业内,使其在中低端技术方面进行剧烈竞争。

三、进入威胁

对于医疗行业来讲,进入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规模经济。一定区域内,少数几家高等级医院可以自己的品牌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有效地整合其成本,获得高额利润。例如,地区性大医院托管县里的一些医院,凭借大医院的品牌优势,只需很少的投资便可利用它的品牌等获得非常可观的经济利益。

2.客户信任度。高等级医院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地区内甚至在全国都具有非常大的声誉,同时高等级医院往往具有医学高等院校为背景,几个因数使患者对其忠诚度和信任度极高,使高等级医院具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3.医疗技术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技术采取分类管理,根据技术的安全性、风险高低、资源的稀缺程度等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二、三类技术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准入门槛高,很多高端医疗技术只有少数几家高等级医院能开展,其他医院根本不可能进入。从进入壁垒分析可见,少数高等级医院存在天然的垄断。

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提供给医疗机构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企业,数目众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没有对医疗行业形成高的转换成本,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对医疗行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医疗行业对供方有强大的控制力。特别是大医院对供应商的控制力更强,甚至可以要求提供附加在产品上的其他额外服务,如免费的产品使用指导,产品特殊包装等。

五、客户的议价能力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在医疗服务的数量、价格、质量上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医疗行业的独特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大小在不同等级医院的体现是不同的。在医疗行业中的医疗机构由于处在不同的竞争地位,对患者的控制力截然不同,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医院对患者没有多大控制力,患者可以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高等级医院提供的高端医疗服务,由于技术和数量的垄断,患者根本没有议价的能力,也没有多大选择的空间。

从五力分析模型可以体现出医疗行业竞争的现状:

医院的分级管理,将各级医院在整个行业里进行定位,促其进行有序的竞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级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且高等级医院本身存在天然技术垄断的优势,使一般中高等级医院被高等级医院挤压被迫参与中小等级医院的竞争,出现中低端医疗服务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医疗行业资产专用程度高,退出机制模糊等原因致使退出壁垒高,迫使经营不善的医疗机构继续留在行业内,容易引发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邵伟,刘军.战略环境分析工具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012(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