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改革

健康教育改革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改革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改革

篇1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育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与实践形成的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 “学科中心论”影响犹在,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以增强体质为主”形成的重视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的“体质中心论”更加根深蒂固。另外,一些人打着“维护体育学科性地位”的旗号,旧瓶装新酒,做着“技术教育”的事;一些人形而上学的理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认为体育教育天生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却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教学很少从多种价值上整体关注教材,从多种角度去整体研究运动教材。如球类教学,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把一项完整的运动教材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运动技术进行教学,单纯的传技,而对于球类运动的文化价值从不理会。教学缺乏“多向性” 、“批判性”,无法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发达肌体、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运动技术的工具,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教“教材”而教,讲究授业、解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方围绕窄小的机械分割了的技术苦苦追寻。教学活动统的太死,学生成了承接教材的奴隶。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为此,我们觉得,我们现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省思。首先,认清“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意。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必须包含健全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然后痛下决心改革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搬掉“体育学科中心论”这块绊脚石,建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摸索中认识,在认识中顿悟,在顿悟中学到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决不可以套用老方法简单地把“体育”课换成“体育与健康”课就完事。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体验和领会。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道。一堂课上,不应追求教学生多少东西,而是注重让学生体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

我们绝不可以片面的理解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能因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身体素质是人健康的基础,而素质教育中有身体素质的成份,就简单认定高中体育教育贯彻创新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灵活多样的发展身体素质,再走回到“体质中心论”的老路上去。我们必须清楚,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它有三个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而且人是万物之灵不是机器,这三个层面的素质要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不是象机器零件一样一件件组合一层层叠放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的。

篇2

据调查,我国教育内部结构有了大幅度调整,有些地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比逐步接近1:1,职业教育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体育健康教育仍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模式,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且与专业实际相脱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逼迫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的改革,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更加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最终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的更新

(一)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具有特殊性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殊,故有着自身的特点:

1.教学时数少

因专业、学历层次不同,故学制一至三年不等,并常有实习穿插其间,教学时数少,连续性差。

2.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最基层的工人、技术人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3.有专业要求

各专业不仅仅对身体各部位力量、柔韧、抗疲劳等指标要求不同,并且对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大大不同。

4.理论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专业要求,还需要介绍卫生知识、救护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

(二)职业学校体育效益观的更新

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不应仅把视野局限于职业教育的内部、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而应把视野扩展到职业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扩展到社会宏观系统中去。在进一步提高短期效益的同时,重视长远效益,为学生从业与终身发展着想。

(三)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教学目标应从单纯强调体质向兴趣化、习惯化、终身化方面转变。

学生是否积极、自觉、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应作为学生是否受到良好体育健康教育的标志。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康的教育已成迫切之任务:即“提高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技能,使之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转贴于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结合专业精选教材,实用为本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时数的限制,需精选教材,突出实用性,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教材体系。要以“少、精、活”为原则,应包括娱乐、健身、竞技体育等多项内容。譬如:增加健美操等新型项目,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也为毕业后独立健身提供方法与手段。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材,因材施教,预防职业病

学生参加工作后,其动作轨迹多为固定持续的,易产生职业病,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材,编排不同性质的徒手操,有针对地加强不同肌群肌力的训练。如:对长期伏案工作的电脑、财经、会计等专业学生,应加强肩带肌力,训练指腕灵活性,大脑反应速度等;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则应加强上、下肢肌力与腰部力量的训练。

(三)扩展理论教学的广度,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救护知识

职业中学多数不开设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而与此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体育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书本上没有的健身知识,要利用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讲授保健知识(如家用推拿术);普及救护知识(如心肺复苏等);讲解运动创伤的预防与处理等。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

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更新

(一)在组织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健康分组、能力分组等多种因材施教的形式。对于不同层次需要的应有不同的措施与方法,不能以简单的自然分组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设计课的结构不应拘囿于单调的“三段式”,应根据课的任务、要求不同而不拘一格。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点,重视能力培养,注重心理与个性发展。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操、带操,并给予讲评与评分。从编操中,发展想象力;从带操中,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四、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的更新

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同一年级不同体型及体质状态的学生,均采用划一性的标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及经过努力提高的幅度,在评价中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因而,主体取向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相互驱动,强调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现代体育教学提倡学生“全面+个性”的共同发展,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坚持个性发展和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要从对学生的认识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在评价方法上,从仅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自杀或他杀的事件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多次下文要求各级政府及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后,全国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工作,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纵观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多年的摸索,从自发到自觉,从介绍引进到开展自己的研究,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无序化到逐渐规范化,从冷到热,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工作机构、队伍、方法等初具雏形。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和取得积极成果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有不少主管领导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不少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出成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导致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工作流于形式。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有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或是专业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这些现状都制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校观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成绩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

受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接受程度较低。有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或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或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心理问题。也有一些学生讳疾忌医,出现心理问题时宁可去普通医院拿药也不肯接受心理咨询。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高校应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1]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大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努力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还包括所有的学管人员,因此也不能忽视对全体学管人员的业务培训。[2]尤其是长期处在学管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日常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管人员,将他们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极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应走出课堂,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校报校刊、黑板报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采用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同辈辅导员队伍,充分调动同辈学生和朋友的力量更及时更高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建设,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教育和预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篇4

健康教育是针对“素质教育”而提出的教育主张,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健康教育是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已有发挥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挥水平内充分发展,它既包括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素质,也包括主体的发展能力、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健康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健康,其中包括思想健康、科学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和有一定的生活技能。健康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二、高校体育贯彻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适应性

健康教育的教学思想早已深入到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工作之中。在日本,提倡“打破教学计划一致性、硬直性和闭锁,以尊重和发展个性为目标”;在德国,提倡“不仅要求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能力、个性,还要努力加强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在美国,强调“对学生体育智力及社会情感方面的细心培养”。在我国,表现为重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等方面。世纪之初,如何构筑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如何主动适应跨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体育极为重视,但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观与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有限范围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

(二)高校现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区别、针对性差。

(三)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不合理。

(四)考核方法竞技化注重竞技结果。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健康教育的关健是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体育过程教育,淡化结果评价,体育育健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三是吸取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对高校体育、体育教学的目的的进行重构。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理顺。

(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代高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在修订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建议:(1)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运动项目教学,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流分考虑学生获得体育能力的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把在校培养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2)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3)要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如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生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方面的知识内容。选择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4)增加综合性和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系统化和重点化趋向。

篇5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他们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等,大学生中心理不适现象日趋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因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研讨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心理教育课程群,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远程教学、短信督导、在线研讨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由于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亟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1]。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设计原则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遵循以下具体的设计要求:紧扣心理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本学期心理教育的主题方向和单元题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和具体,不能笼统,泛泛而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年龄特点。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都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主线,不能偏离方向,同时要注意各环节内容的衔接和过渡。教学准备要充分,要考虑好教学场地,准备好所需的教具和有关材料。

(三)课程内容要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目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教授的重点内容之一[3]。

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多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参与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弘扬学生主体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体性、参与性的教学中习得知识,构建积极的心理,促进积极人格的生成,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4]。

(二)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投身于各类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重视课外教育与大学生自助体系的结合,多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大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建立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和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建立学生朋辈辅导中心。通过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同学们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平台。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龙活动、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在新生班级开展促进彼此相互认识、相互沟通、信任以及增强凝聚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带动各新生班级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以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毕业生班级开展以规划未来和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挫折、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生命意识缺失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力开展有益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团体训练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运用心理体验式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篇6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思想停滞不前科学的、明确的教育思想能促进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就消防部队院校的教育观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把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或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部队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系统的世界观对学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让军人形成符合国家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形成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兼具适应性教育、成长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三者的特点,关注于个体如何将先天素质和后天能力良好结合,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心理健全、意志坚强的军人。假如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会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附属品,其价值和意义无法很好的体现。二是采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病理观和机械观过分纠缠于心理疾病这一类的单一现象上,而忽视了学员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正向情绪的体验。在消防部队院校教学中,常以心理问题为教学中心,以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和整体性为目标,所研究对象不但是人的某一片面行为,而是人性整体,并不断启发人的潜力以实现自我发展。三是缺乏本土化研究,多采用西方研究成果。中国文化无论是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调节和历史传统方面,还是在价值概念、生活准则和习惯风俗方面都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台湾师范大学张春兴教授认为[1],“中国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截然不同,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一本多枝式的,是逐渐演化的;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断层式的”。然而,无论心理学理论模型的构建还是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仍是全盘模仿,无批评接受。美国学者推蒂斯指出,中国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当今心理学的成果,否则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2]。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凌乱消防部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为选修课,或为必修课,所用教材多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适当结合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由于教师专业和兴趣不同,课程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程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加之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理论性太强,所阐述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与生活实际脱节,对学员不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学员在军校自我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使他们在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最初阶段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学习完课程后,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但由于课程内容陈旧凌乱,与学员实际的生活、学习及其心理需求等方面相脱节,学员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刻板落后消防部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中更强调参与和体验,而大多情况下,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消防部队院校的课程教学仍以便于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法为主,对心理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大多停留在介绍讲解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虽然辅助有多媒体技术,增加案例分析教学和观摩体验教学等形式,但没有改变教师教授学员听课的本质,教学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这大大削弱了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应用价值。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从而抑制了学员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导致学员逐渐丧失了思考研究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僵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教学大纲中的概念、心理规律作为出题要点,忽视了学员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在学习过程中对心理科学知识的运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法

1.加强心理学教学研究。军校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职业教育,学员毕业后不单能打仗,还要懂管理。但是,单纯的运用政治思想教育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因此,作为消防部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和重视心理学教学,是当代和未来部队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笔者认为当代军校心理学的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让学员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也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并培养他们对自己及对部队、家庭甚至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某些内容上,用具有针对性或普遍性的案例,甚至可以用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来说明问题,逐步改变传统心理学的理论讲授法,不断融入以体验性学习和案例教学为主的活动教学,并将其作为心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3]。

篇7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学生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现代研究表明,大一大二是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峰期,在大四时期,随着毕业、考研和就业的到来,其心理健康问题又会迎来新一拨的高峰,且大多数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自卑心理、人际障碍、学业压力等[1]。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而是选择逃避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其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值得被大范围推广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二者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可以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需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一段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2]。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处理。首先,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为兼职老师,未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其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其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实际的帮助,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信心不足,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不强。其三,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后,会觉得难以启齿而选择逃避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切实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策略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支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重大措施之一。老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轨迹,因此,各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老师的师德教育工作,积极组织老师培训进修,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组织老师之间相互探讨学习。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组织相关老师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讲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整体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专业老师之外,其他各科老师和辅导员也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尊重学生个人隐私,与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理解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独立的人格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措施。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适时引入心理健康案例,是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避免了学生只知理论而忽略实际状况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并无过多差异,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也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充分结合,启发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度思考,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想法,老师做最后的点评工作。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充分认识是非对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老师还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抗压能力,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解压方式,理性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考验,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勇于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4]。

(三)加强高校校风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上,还应充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点滴中。由于社交软件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许多人都愿意在社交软件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各大高校可充分利用学生社交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入社交平台;在公告栏、教室食堂、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设置醒目标语;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讲座、知识竞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是非观念。某高校在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运用社交软件,切实解决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校在校园论坛上设置了在线心理咨询这一功能,负责心理健康咨询的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思想政治老师和心理健康咨询师,学生们在虚拟场所中,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拘谨,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倾诉自己的心理障碍,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疏通开导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该校还定期发表有关心理健康的文章,开展心理健康宣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更为开放自由,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切实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烦恼,使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篇8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篇9

长期以来,在体育健康教学观念上,学校存在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认为像高职类的学校,体育健康课就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让学生有一定的活动量就行了。这样的认识,一是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建设等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每学期购置的器材就只是最常见的球类、跳绳等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器材。要想开设民族项目还必须得自制器材。使得教师开课的内容、项目非常有限。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活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持久性。三是个别教师没有很好执行制定的体育教学计划。目前在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达标化等现象仍然存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忽视学生身心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学生为考试和标准测试处于被动和应付的状态。

1.2、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实践中这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动技能、技术却成了课程的惟一目标,无论是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大大小小的考试,运动技能、技术都是惟一的内容,学生只不过是运动机器而已。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健康成了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目标,健康状况差的学生甚至可以免修体育,因为他们的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育态度和行为的改善以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等,都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这种思想和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我校步入高职办学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体育教学盲目向其它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们民族高职师范体育健康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1.3、教学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陈旧,加之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落后。现阶段我校公共体育健康课项目内容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与中小学基本雷同,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的结构基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程序一般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比赛、评价,教学方法手段也落后单一。项目繁多,蜻蜓点水,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情意功能重视不够。一节体育课学什么内容,用什么器械,做什么动作,一切由老师决定,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关心。究其原因,主要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对新时期高职体育健康课教学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没有把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

1.4、体育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体育经费投入少,场地设施差,运动器材短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运用,严重影响和阻碍公共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开展。要上好一节体育健康课,不仅要有好的老师,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场地器材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我校场地器材设备设施较差,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更无法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发展。形成的局面是: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安排不灵活,教学计划不全面,教材内容少价值,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教学中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1.5、缺少交流的封闭式教学阻碍了民族高职师范体育教育的发展我校是少数民族学校,受人文环境的影响,缺少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学管理体现一定的统一性、固定性,指令性。具体表现在:固定班级,固定教师若无特殊情况一直教到毕业的授课方式,这种固而不动的教学模式,虽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但却难以发挥教师的技术特长,也很难使学生很长时间接受一种教学模式,进而压抑了学生对教材教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教学资源的限制,每学年的教材内容规定过死,缺少置换内容,进度缺乏伸缩性,造成盲目授课,形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等。另一方面,我校的大多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形成的理论体系大同小异,教学组织过程也能难免同出一辙,缺乏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我校由于经费短缺,每年外出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师得不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也很难将外面的新信息、新技能、新观念、新教材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带入自己的授课中,教学领域没有开放性,势必造成我们教学水平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2、推进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健康课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1、转变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制约民族高职师范体育课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是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和高职教育、体育发展实际与需要。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转变观念,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民族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要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兴趣。

2.2、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以民族体育内容为活力,推进民族体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体现民族高职师范公共体育教学地域特色,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进行教学,极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和可行性。在多年的民族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蒙古族语言口令指挥队列,利用蒙古族的安代舞做准备活动,更易唤起学生的兴奋性和活动的积极性;放松活动抛开传统的练习,把学生组织成圆形,手拉手用轻盈蒙古族舞蹈放松,气氛和效果就好的多;把摔跤、布鲁、奔布格、毽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学生喜学乐练,也为民族地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如果让学生认真收集当地民族地区的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根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字叙述的完整性设计活动锻炼项目,这样既促使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总之,在民族高职师范大力推广民族体育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弘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2.3、改变场地器材不足的措施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领导、教师在注重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功能,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资源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对现有器材设备进行开发与利用,或是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还可利用自然地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篇10

Keywords: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的根本,人才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体育专业的规模扩张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体育、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发展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同时,体育学类各本科专业也面临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1]。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以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建设,2014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从国家层面出发研制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完成《国家标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体育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在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准确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方向,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作为蜚声全球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经历了百余年的长足发展后,其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热爱体育、崇尚体育、享受体育的价值追求已深深根植于加拿大人的文化理念中[2],其下辖的教育学院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教学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作为教育学院的分支,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每年为加拿大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其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教师模式现发展较为成熟[3]。本文以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其改革和发展特征,以期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有所启示。

1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基本概况与培养目标

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隶属于教育学院的体育科学系下辖三个专业,即跨学科研究专业(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DKN)、体育与健康科学专业(Kinesiology and Health Science,KINH)、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PEDH),其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已经通过加拿大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科学协会(CCUPEKA)认证,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培养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来看,从1946年开设第一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到1952年1月正式成立体育教育系,再到如今更名为体育科学系(见表1),在长达70年的学科发展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逐步发展成熟。

在加拿大,体育学科属于全国统一招生,没有体育科目考试成绩要求,与其他专业学科申报条件一样,参报者通常是对体育运动和健康行为等研究感兴趣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才多样化。因此,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学生成为享受健康积极生活乐趣的人,毕业后可在公立或者私立机构从事与体育活动和课程管理设置相关的领导和教学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体育教师,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在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方面,UBC推行体育科学系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授予双学位(The Dual Degree)的方式严格把关体育师资质量。所谓“双学位”,即先在体育科学系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然后进入教育学院教师教育项目(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TEP)学习一年,经过五年的培养成绩合格后,即可获得体育学学位(Bacholar of Kinesiology,BKIN)及教育学学位(Bacholar of Education Degree)。如果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需获得双学位才可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小学任教。如果想从事其他职业,只获得专业学位即可。目前“双学位”政策只对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食品营养和健康专业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开放。总之,其培养目标与方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尊重个人兴趣选择,改变单一化培养模式,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为成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针对不同学段,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初级阶段(Grade K-7)要求体育教师可以教1-2个班级所有的课程,在中级阶段(Grade 6-9)可以承担初级阶段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为高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高级阶段(Grade 8-12)要求教师除本专业教学任务外,还要教授非本专业1-2门课程。因此,为进一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不论是本科四年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育项目(TEP)的课程设置都颇具特色。

2.1分层设置课程且体系完善

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满120个学分,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学年修得30个学分,最多获得33个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将课程按照年级水平进行分层。一般来讲,一、二年级学生选择课程的序列号为100-200,三、四年级学生选择课程序号为300-400(如表1所示)。

另外,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包括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以及其他类课程3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每一类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代码,例如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课程代码为KIN,课程与教学系(curriculum& pedagogy)课程代码为EDCP等,非体育类课程代码为Non-KIN,不同模块针对不同的年级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只有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结业。

2.2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培养“通才”

从表2 可以看出,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与体育学科有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中理论部分、实验操作部分较多,课程涉猎范围较广,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了解到与社会健康相关的政策,专业学科基础性强,学科交叉性明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大三大四阶段,课程的编排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加强学生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及运动赛事编排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体验式教学,将游戏融入课堂之中,加强训练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等。另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除学习教育及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选修通识类课程。这些不同知识体系的科目以人文、社会学科、工具学科为主,其中包括英国文学与写作类课程、加拿大历史与地理类课程、实验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加知识面,符合UBC “通才式”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为学生入职后教授其他非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加粗部分的课程包括实验操作部分;标*为第一、第二学年必修专业课,其他为推荐选择课程;括号内为相应学分值;3、选修课程中要包括艺术、贸易、营养科学等学科课程

2.3根据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进阶式学习

从表2中不难看出,像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人体动作行为学等这些专业必修课分为I和II两个部分,而运动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和团体动作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这两门课程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分为A/B部分,但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需求而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例如,如果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第二学年)对运动生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在第三学年选修相同课程进行进阶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更加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也使得学生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4强调动作行为分析类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纯术科教学比重非常少,且大部分术科教学都是强调相应的教学法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要修12个学分的行为分析类课程,强调通过理论学习解释人类如何操作技能,进而分析在个人和团体运动项目中的动作行为等一系列精细化动作,为更好地教授学生动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5 根据职业发展需求选择课程

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若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体育教师,那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师教育项目(TEP),教师教育项目会针对学生的求职意向推荐在本科期间学习的课程。另外,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正式进入教师教育项目前,还需根据求职意向选择相应的组别(如表3),如毕业后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则需在TEP项目中选择初级组课程,毕业后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则选择高级组课程等。因TEP项目隶属教育学院管理,具体的课程设置本文不再赘述。但总体来说,在体育与健康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选择相应课程,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较高职业认可度的体育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数量少而精且分工明确

体育科学系共有专职教师23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从已有资料来看,体育科学系教师,多从事体育科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神经机制学和综合心理学方面,大部分从事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或具有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隶属于教育学院下设课程与教学系(如表4)。在本科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与科学系教师为体育与健康专业学生教授专业类课程,如运动与健康、运动生理学等,而关于教师教育或教学法类的课程则由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师承担。这样一来,双方分工明确且专业化程度高,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为培养专业技术强、理论性积淀深的未来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3.2教师角色多变全方位培养学生

作为UBC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体育教学法、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等课程,而且还负责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内容,Butler和Jeanne两位副教授是典型的代表。这样一来,从课程知识的传授到教育实习再到就业分配,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培养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4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社区参与实践活动是学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大对社区参与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UBC现已将其列入到战略计划之中。从目前情况来看,UBC不仅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也卓有成效。作为学校战略计划之一,体育科学系在社会实践战略目标达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特色。

4. 1社区活动组织形式多样且服务人群广泛

参与社区活动能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个人健康和社区发展方面带来的良好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区居民,从而更好地了解社区活动开展现状。由于学校的支持和系(院)的努力,截止到2013年,与体育科学系有合作项目的社区、企业和学校共有51家,目前有43家还继续保持着合作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早在1992年体育科学系就与社区进行了合作,合作项目中不仅包含服务类活动、学习类活动,还包括咨询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种方式,借助合作渠道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参与合作的人群广泛,职业各异,有学生、妇女、老年人、物理治疗师、教练等,让学生深入实践中接触不同性质的对象,对增强学生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4.2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方面,UBC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参加实践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在巩固所学理论的同时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的锻炼和磨砺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如表6)。

运动比赛与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分析KIN369

大学山小学 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学。此项目由7名来自大学山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参加为期6周的课程。课程的评价方法为:视频回顾、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授课地点为体操馆、体能中心和网球场

游戏教育的概念与方法KIN415 青少年组织运动队 课程要求在长达四个小时的运动中,学生观察和分析青少年儿童的行为

运动处方KIN469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残疾人联合会、老年人健身中心、基督教女青年会 针对不同人群定制运动处方

另外,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部分课程还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些项目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邀请主讲嘉宾进行报告。通过项目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开阔学生视野而且为理论研究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例如通过和大学山小学(University Hill Elementary School)进行项目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战演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现象的发生,为学生进入小学教师岗位奠定基础。

4.3将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合作项目之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术研究之间有很大关联。因此,UBC通过激励机制、开发资源和给予奖励来鼓励学生、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相互学习,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研究并服务于社区,在实践过程中穿插讨论与学习模块,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合作和研讨的方式,建立相互支持的双方关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专业问题展开对话和合作以扩大研究领域。对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学习途径,完善了知识体系,为今后开展研究性工作打下了基础。

4.4 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及中小学教育实习经历

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从事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工作,本科期间对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时间都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其社会实践经历包括在课堂上做过志愿者或者助教、舞蹈教师、团体运动中当过教练或者在暑假夏令营中当过辅导员、在少年儿童机构中参与志愿服务等,参与时间累积需超过75个小时。进入教师教育项目之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方面,在初级组中,教育学院针对小学阶段教授的课程安排实习生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模拟教学;在中级组中,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教师候选人自主学习能力,实习单位通常为指定学校,如兰利中学(Langley School)、温哥华中学(Vancouver School)、新威斯敏斯特中学(New Westminster School)和高桂林中学(Coquitlam School),在实习过程中,除教授一些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之外,作为职前教师还应学会艺术、戏剧、体育、音乐、家政和技术教育等科目中的一项,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使用。另外,在初级组实习过程中,通常将三至五个班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位实习教师为90-150人小组团队的负责人,负责支持和规划整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实习教师了解团队中的成员;在高级组中,实习生可选择两个区域,之后会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个基地进行教育实习。总体来看,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教育实习,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学生在入职前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工作岗位。

5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要求

加拿大拥有严格、完整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教育部规定,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要有由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只有获得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师监管部门(Teacher Regulation Branch)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候选人,才有资格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从事K-12年级的教学工作。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委托UBC教育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对教师候选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对UBC体育与健康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获得体育学(BKIN)和教育学(BED)双学位,便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资格证申请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历,而且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性格特征,当教师候选人获得教师资格证后,就可以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从事中学(8-12年级)的体育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获得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只在本省和本地区有效,一旦教师离开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还需要向其他省教育部相关部门提请申请执教资格。

6 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6.1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国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5]。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如今面临着专业“沉没”的趋势,所谓专业“沉没”,就是指向专业教育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通过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回报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就业率下降[6]。相比之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改变了单纯培养师资的现状,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变培养模式,尊重个人兴趣选择,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通过教师教育项目深入学习,通过专一渠道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面对体育教育这种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在考虑其突出专业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类型院校发展的特色,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6.2 在满足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兴趣自由选择修读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国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内容,存在限选课多,任选课少,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7]。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明确提出课程所修学分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增加选修课选择范围,淡化文、理学科的区分度,实现学科基础知识交叉学习,注重学生对写作、阅读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建立“通才化”培养模式。另外,将不同课程按照年级度进行区分,将同一课程按照知识体系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我国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加大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力度,重视未来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延续性培养。

6.3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关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分为集中型实习模式、集中于分散结合模式及分段模式,对于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缺乏一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体系[9]。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只重视专业水平实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缺乏。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将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计划之中,从而加大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在社会实践方面,首先,在本科阶段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并通过项目的参与研究多项课题;其次,学校、系(院)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践能力水平,而且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方向和机会;最后,有专门项目(TEP)负责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和监管,通过该项目,使得一部分有意向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学生真正有机会进入中小学教学,在实践培训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特点和课程教学工作。因此,我国师范类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中小学等体育相关机构的联动与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全面培养能力,避免学生只接受高等教育而与社会实际脱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意向深入基层进行职前“实战演练”,为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4严格把关教师职业资格审查及准入制度

篇11

健康体育教育是以提高个体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通过传授相应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运动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进行的终生受益的教育活动。

快乐体育理念是一种创新型体育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与学生个人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更多德育教育内容与身体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大体育观。寓教于乐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传统限制,打造趣味性更高的课堂,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现代化与创新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健康体育与快乐体育相融合,那么不但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将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怪象,将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事业发展。

1.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设置落伍较为严重,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适应性较弱。大学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科”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易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性;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强,不能依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导致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脱节,对学生上课积极性有较大打击,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再次,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管理过于单一,课程管理大部分以单项教学目标为管理单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或老师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在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与学校或老师交流和沟通,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最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比较单调,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具体项目成绩评定学生学习体育情况的现象很普遍,体育教学以体育达标为指挥棒,这样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进行评价,而轻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会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大为减弱。体育教学变成灌输体育技能和技术,技术达标和取得好成绩的单一活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与快乐体育的融合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融合

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是一项大工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应加强体育教学结构的快乐化改革。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较为简单、枯燥。因此,要运用快乐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教学结构进行改革。具体来讲,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运动项目的技术难度,简化体育运动规则,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结构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体育活动,这样对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快乐感很有帮助。其次,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改革。将快乐体育理念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乐教,更需要学生乐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些趣味性体育学习内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促进快乐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通过自己示范反面体育技术动作加大体育课堂中的诙谐度,实现快乐体育教学。第三,加强体育教学方法个性化改革。教学方法的快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快乐性。要将快乐体育理念成功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感受,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减负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心理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制定和安排不同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体育带来成功的快乐感,从而提高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体育的融合

健康体育锻炼是一个动态连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健康体育锻炼的意义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趋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饮食外,健康体育锻炼已是现代大学生唯一或主要的身体活动方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中必须融入健康体育,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适应不同工作奠定身体基础。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就是要求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改善、维护和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平。体育不等于健康,但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健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加强健康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二是转变大学生的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完善的状态。”从现代化健康观点来看,健康应包含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具备良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实现社会健康。大学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培养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摆正健身与增进健康的关系,并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体现健康教育。

“健康体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势必会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全面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54-02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范围的高等教育讲授体系,进入高等教育的普通化培养阶段,但人才培养形式和培养结构大体上仍然难以顺应经济的转型、改进驱动和产业进级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接连存在,同结构化、同质化生长的方向很严重,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突出因素。[1]本文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钻研重点,领导部分有意愿的以及有条件的本科高校向技术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发展。这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前提,同时也能推进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产业升级等,能够实现更大的教育价值,为学者铸就一个重大改革,从而更快速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

一、健康评估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规[2014]895号)的要求和观点,为全面鼓动我院整体转型发展的工作,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可结合我院转型发展工作实际,推进健康评估核心课程教学改革。[3]健康评估是进行整体护理的一个关键所在,它不仅是实施护理过程中的第一部分,也是针对护理全过程的一个出发点。健康评估是本科班护理专业四年制的二年级学生一门专业平台必修课,它是从护理研究和诊断的角度,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所反馈出的临床思维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外,健康评估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一般采用结合实践和理论教学方法为一体,总课时是64个学时,48个理论学时,讲解的是体征与症状等理论知识;实践课16学时,讲解的是身体的评估技能。总体分析,身体评估技能部分常常会占用大部分学时,课堂上所安排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凑,学生普遍反映其具有学习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难以记忆等问题。

随着医疗理念和现代护理模式的应用和培训模式的推广,护理程序所指向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作为护理程序的第一个部分,健康评估是指护士采取对所服务对象的心理、身体、社会角色等方面经过全方位的、有计划的收集和整理出相关资料,从而找出护理对象护理方面的诊断结果及健康方面的问题,以便确立下一步目标,以及为制订下一步护理措施提供相关依据。[5]从护士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直到其全面康复的整个护理过程,评估贯穿其中,这个过程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健康评估这个课程进行传教。在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具较强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健康评估在改革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成绩很显著。2012年,健康评估被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应依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所指定的课程标准,确立健康评估课程在该专业的中心骨作用,强调创新与个人素质的作用,及以学生为重的教学模式,所学理论与付诸实践并重,教学内容要突出“够用”和“实用”的特点。一方面,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健康评估,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关注健康评估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在身心方面掌握最新健康资料,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要将健康评估课程中融入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

(二)因材施教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要细心备课,还要提前了解学生信息,熟悉他们以往的认知结构和个人爱好,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积累上,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学生刚入学,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应多利用平时教学时间,对学生多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三)探索强化培养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

过去单一的理论加实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急需改革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之余应科学安排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使用角色扮演、边说边练、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经过形象化设计,使得这些知识便于学生识记。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健康评估相关技能时至关重要,教、学和做要一体化,要多加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和实践教学设备等,然后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传递新知识,学生则通过边学边练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总体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各个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而且能使其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学应该采取变以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并结合运用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过程。相关方法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教育法、病例分析法、任务教育法等。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政策的相关改革应以课程确立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结合每门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采用以任务驱动为基础的考核模式,强调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针对体育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为了便于客观并全方位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采用阶段和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较直观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主讲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自我检验,从而对教师授课后的反思、总结工作提供便利,便于改进教学。

三、课程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按照教学岗位和学生学习情境的构思,并且依照临床护理相关工作健康评估的所有内容和护理查房内容,来相应地对教学内容实施优化整合,以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预实施的具体改革内容包括:1.长期以来,健康评估教学方法往往受到临床医学传统诊断学的影响,使得护理专业往往缺乏其专业特点和专业针对性,而是简单地变成诊断学的缩略版。因而在我院健康评估课程设置中,查体部分的课时分配过多,占到本课程总课时的近三分之一。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病人每日查房中的查体工作主要由其主治医师完成,故本项目课程改革计划适当减少查体部分学时,转移部分课时用于补充课堂讨论、情景扮演等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对于课时的需求。2.目前健康评估课程内容安排中,对于心电图部分内容的课时安排过少,教师对于此部分知识进行压缩讲授,造成学生整体对于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心电图知识是护士进行心电监护的重要基础。本项目课程改革计划增加心电图部分的授课时数,并在授课中采用多途径教学方法。3.突出、强调预见性症状的重要性,培养护护士生独立辨识、预见临床症状的专业素养,如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对于肺性脑病、肝性脑病、脑血管疾病、酮症酸中毒等临床疾病先兆症状的辨识和处理能力。

四、结论

通过对该核心课程进行改革并实施,我院护理专业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系统化健康教育改革措施,包含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及考核方式改革措施。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将形成高度符合护理专业特色及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并建立健康评估教学资源库(含丰富的教学课件、授课录像、电子教材、作业习题、师生互动、视频);考核方式改革将提交一套多元化健康评估课程考核方案,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并通过课题进展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临床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等。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其形成初步健康评估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的后继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2):20-24.

[2] 胡荣良.对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考[J].大庆社会科学,2013(1):136-139.

篇13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健康第一”是新课程体育的基础理念,而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是“健康第一”的基础,也是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体育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认真上课,严谨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体育课堂氛围。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我们如何在既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又能保证体育课堂安全进行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希望我们所有同行能勇敢地面对,并切实承担起体育教师应有的职责。

一、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一是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二是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应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尤其是对某些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更不可轻易地点名批评。否则,既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好用婉转的口气和暗示的方法来提醒,或者使用不点名的批评方式,通过较隐蔽教育手段,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即使非点名不可的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挖苦学生。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