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与着装惯制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环和核心内容。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以一种“标志”纹饰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这时服饰上的纹样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色发展
1.从服饰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服饰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综上所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带有强烈的“礼制”的色彩标志。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02-01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二、服饰要素之一——服色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饰的三要素。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以服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官吏品级高低为手段的服饰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影响深远。
(一)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从奴隶社会开始,各王朝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偏好,从而影响着某一时期人们对服色的选着。这一时期关于使用服色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形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严格的礼制等级制度已无法形成,相关的服饰等级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无不影响着人们对服饰观念的理解。但在此时等级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对服色的理解和选择上。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确立和成长时期,儒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服饰制度中服色的制定有了初步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的大迁徙促使胡汉交杂,南北交流,在着装服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服饰制度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服色选择范围扩大,但以服色来区分身份、等级的服饰制度仍没有得到确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服色制度得到了相应的确立。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在其实行的服饰制度中,开始首次对服色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服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中国服饰制度史上,以服色来规定人身份等级的服色制度最终形成。
(二)服色的文化内涵。
从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它和“五行说”及衍生出来的正色至尊观念、封建社会中服饰制度反映等级制度的严格化是分不开的。
先秦至汉代,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正色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衣正色,裳间色”暗含了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观念,“正色为尊”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的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频繁的政权更迭淡化了“五德终始说”,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色选择“正色”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从服饰制度中服色制定的历史沿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服色中正色间颜色的尊卑地位思想的改变,反映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思想留存在服色制度之中。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礼仪性、等级性在服色制度中得到了一次展示。
三、服饰要素之二——服饰材质
衣料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的衣料,特别是在丝织品领域,曾长期独占甚至领先于世界。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中国已有细薄柔软透明的丝质衣料,并且在这之前,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已经十分多样了。
齐国的纨、鲁国的缟、卫国的锦,都以其质优闻名于世。魏晋至唐朝,锦的品种、花样繁复多变。这种衣料在不断的向美观、多样的方向发展。到唐代,还出现一种新品种叫“撩绫”。织这种绫不但费力,而且也很费心。从宋元到明清,丝织品不断扩大和优化品种,如北宋创造了缂丝,南宋出现了织锦缎,明代又锦上添花,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妆花缎。据《丛书集成》初编《天水冰山录》说,明代妆花缎有十七个品种。《红楼梦》第三回凤姐出场是上身所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也是妆花缎的一种。此外,我国古代也充分利用野蚕丝。
我国古人对衣料的改良从来没有停止过新的追求,质地要优良,要轻、薄、柔软适体;性能要优异,做好集冬暖夏凉于一身,又要能防风防雨,又要能防火防水;外形要美观,令人看了眼花缭乱……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过来并必将向着更加完美的明天开创新的境界。
四、服饰文化的意义
服饰,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既需要满足人类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又需要满足人类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
作为文化载体,同样表现并记录着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具有文化的最高特征的“品格”。因为服饰是人类的物质创造品, 这一点等同于其他物质财富。但是, 服饰经人创造之后,不只是单独存在, 即成为与人脱离或是相对存在的“物”。相反, 服饰必然要与人合为一体, 即构成服饰形象,才能真正存在于社会, 作用于社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即物质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人类在创造服饰的同时,又将他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乃至、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附丽其上,故服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
[2]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3]鸿宇.中国民俗文化——服饰.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4]张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感,[J]文化论苑,2008.8。
[5]文平.《浅析服饰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4。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影视服装是以影片内容为出发点,对人物的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对其服饰及相关配饰做出整体设计,从而直观地展示影视人物所处的年代、地域及故事情节。影响影视服饰的因素众多,如时代特征、社会潮流以及文化氛围等都会对影视服饰产生影响。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服饰可以有效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影片整体气氛的塑造也离不开影视服饰的作用。此外,影视服装也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体现,反映了时代特征。
二、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
(一)影视服装传播传统文化,反映政治、经济与生活特征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实行等级制度,而且非常严格,人有等级之分,相应的,服装与颜色也有了等级的区别。古代中国,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是着装者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反应。自古以来,我国便有“衣冠王国”的称号,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经济和文化获得了极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服饰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突破。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影视剧,可以体会到隋唐时期服饰文化的灿烂多彩。如(《大明宫词》中,人物服饰造型设计不乏现代时尚气息,同时也融合了浓厚的古代特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体验,是对唐朝时期社会与文化繁荣的侧面展示,勾勒出一幅幅如梦般的画面。在影视服装中,讲究神似而不是刻意追求外形上完全一致,充分利用现代面料的多样化来表现服b的美感,对唐朝服饰中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因素进行完美展现,例如宽大衣袖、露肩露胸等,这也正好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该剧的服饰整体呈现出唯美、俏丽的感觉,就像一首诗词,无论是否能够真正表现出唐朝时期的大胆衣着及华丽浓艳,仍然给人时空交错的美感。
而另外一部我们熟知的影视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表现唐朝时的繁华,然而却是在展现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乱世,该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帝王更换频率最高的年代。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影片中却使用了大量金黄色铺陈,女子穿戴方面也是极力妖艳,以此来突出场面的华丽。据相关史书中对中国服饰的记载得知,大约在晚唐时期,服饰便开始呈现秀丽精致的特点,盛唐时期宽大的衣袖也开始发展成窄身合体的类型。五代十国时期,裙腰基本落至腰间,相应的,裙带也比较狭长,盛唐时期服饰的这种雍容丰腴特点,被五代时期的秀润玲珑之气取代。
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可以反映出影片所对应历史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正是影视服装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服装设计师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特点进行考量并通过服装进行反映。
(二)影视服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而服饰文化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在服饰方面便有了诸多学问,例如平民不能戴冠,绫罗绸缎专供贵族官员享用,老百姓只能穿着素色粗布衣服。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色泽把青、红、黑、白、黄当作正色,来代表天下各方的颜色。其中黄色最为尊贵,古代皇帝朝服便是以黄色为主。在古代传统礼俗中,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变换服装颜色,也就是春天对应青色,夏天对应红色,长夏对应黄色,秋季对应白色,而冬季对应黑色。十二章纹在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一直是历朝历代皇帝冕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都不曾改变。在中国古代的十二章纹中,黄色以及龙的图案都代表了帝王的最高权力。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补子图案以及女眷的服饰图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的塑造都是通过传统服饰文化而进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民俗文化属于一定时期的民间风俗习惯与现象。民俗文化主要可以体现在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范围,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婚嫁、祭祀以及民俗等一些重大盛典中人们所穿服装具有非常多的学问,红色代表喜庆,黑白表示哀悼,通过不同的图案传达不同的祝愿,例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连年有余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祝福寓意的图案。此外,民俗文化受各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例如,儒家思想由于重视封建伦理纲常,所以在服饰色彩中也是极力主张本色,提倡简朴。能够表现民俗文化的影视剧非常多,例如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夜宴》等,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服饰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影视服装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除了民间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以及巫术等。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影视作品中,神话人物的造型设计能够突出展示中国特色及民族特性,这与西方动画造型完全不一样。孙悟空、唐僧、玉皇大帝等人物的服装造型灵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敦煌壁画、剪纸以及皮影等等,都是其服装造型的来源。
(三)影视服装是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以及现代艺术的融合
服装设计师通常根据剧本以及导演对故事中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而展开服装设计,在影视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影视文化的影响。在影视文化中,视与听、动和静、表现和再现集于一体,融合了戏剧、舞蹈、文学与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欣赏者能够有美的体验。虽然各影视片中展现给欣赏者的服饰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各异,但是所体现的服饰文化是统一的。影视不仅把传统文化及现代时尚理念相融合并加以传播,而且也使得其中的服饰文化流行起来,这又使得人们对影视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提升了影视的艺术效果。服装设计师在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中,综合利用了款式、色彩以及面料等多种元素,使得服饰的艺术表现力更强。例如《花样年华》是人们所熟知的电影,电影中有关服饰文化的画面众多,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中服饰、音乐、场景等来读出主角的内心思想。为了表现影视剧的怀旧情怀,导演采用了色调灰暗的上海旧阁楼,昏暗的灯光以及怀旧的歌曲等。演员张曼玉身着的所有旗袍,无论是花色还是面料都各不相同,加之高超精致的裁剪,使得演员在人物塑造中表现出忧郁、悲伤、大度等情怀,把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欣赏者角度来看,服饰与影视这两种艺术的结合,故事情节在光与影的变换中进行,能够尽展影视服装的魅力。
(四)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物塑造
对一部影片而言,服装也许并不是关键因素,然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却和服装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物塑造中,尽管离不开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内在性格展示,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欣赏者直接欣赏到的是人物的服装。可见服装是影视人物塑造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服装的色彩、面料及图案代表了人物的身份及地位,人物的性格及酆靡部梢酝ü服饰来表达。例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属于比较经典的电视剧。在该剧中,对人物林黛玉的塑造中,将其造型设计为以清、雅为主,因此,其服饰主色调采用了白、蓝、粉三种颜色,由于梅代表了冷艳,兰代表了馨雅,因此林黛玉的服装图案多以梅、兰为主,为了展现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服装面料主要以纱、丝等轻薄面料为主。这些服装设计的细节之处是对人物个性最巧妙的展示。
三、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影视服装设计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便是通过影视作品来对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弘扬和继承。影视服装设计随着传统文化和服装发展的演变而变化,其中,影视服装设计又对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的迁徙做了记录。影视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通性。影视服装取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视服装设计者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大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第二,不同性。影视服装体现了影视片中人物特定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人文特点以及民族民风等特点,影视服装设计者要认识到这一特征,并且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加工,因地制宜。第三,顺承性。影视服装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相辉相映,相互影响,相互体现。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变动中的大众审美与流行趋势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截然不同。要在不断变化中追求公共性,在不同中。根据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政治动向、潮流风向、社会导向等趋势,既要符合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观众个体的审美情趣,又要寻求创新突破,才会让影视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