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古代传统服饰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篇1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与着装惯制是古代礼制中重要的一环和核心内容。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以一种“标志”纹饰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这时服饰上的纹样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色发展

1.从服饰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服饰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

综上所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已经俨然僭越精神文明的界限,而成为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服饰体现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带有强烈的“礼制”的色彩标志。我们只有深入发掘、整理研究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系,才能展现中国服装事业发展中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性,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服装文化。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02-01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二、服饰要素之一——服色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饰的三要素。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以服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官吏品级高低为手段的服饰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影响深远。

(一)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

1.先秦时期。从奴隶社会开始,各王朝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偏好,从而影响着某一时期人们对服色的选着。这一时期关于使用服色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形成。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严格的礼制等级制度已无法形成,相关的服饰等级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无不影响着人们对服饰观念的理解。但在此时等级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对服色的理解和选择上。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确立和成长时期,儒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受儒家思想影响,服饰制度中服色的制定有了初步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的大迁徙促使胡汉交杂,南北交流,在着装服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服饰制度随政权的变化而变化,服色选择范围扩大,但以服色来区分身份、等级的服饰制度仍没有得到确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服色制度得到了相应的确立。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在其实行的服饰制度中,开始首次对服色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至唐代,空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服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中国服饰制度史上,以服色来规定人身份等级的服色制度最终形成。

(二)服色的文化内涵。

从服色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它和“五行说”及衍生出来的正色至尊观念、封建社会中服饰制度反映等级制度的严格化是分不开的。

先秦至汉代,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正色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衣正色,裳间色”暗含了人们对服色的选择观念,“正色为尊”是人们对服色的选择的思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频繁的政权更迭淡化了“五德终始说”,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色选择“正色”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从服饰制度中服色制定的历史沿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服色中正色间颜色的尊卑地位思想的改变,反映了严格的等级观念的思想留存在服色制度之中。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礼仪性、等级性在服色制度中得到了一次展示。

三、服饰要素之二——服饰材质

衣料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的衣料,特别是在丝织品领域,曾长期独占甚至领先于世界。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中国已有细薄柔软透明的丝质衣料,并且在这之前,中国的丝织物品种已经十分多样了。

齐国的纨、鲁国的缟、卫国的锦,都以其质优闻名于世。魏晋至唐朝,锦的品种、花样繁复多变。这种衣料在不断的向美观、多样的方向发展。到唐代,还出现一种新品种叫“撩绫”。织这种绫不但费力,而且也很费心。从宋元到明清,丝织品不断扩大和优化品种,如北宋创造了缂丝,南宋出现了织锦缎,明代又锦上添花,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妆花缎。据《丛书集成》初编《天水冰山录》说,明代妆花缎有十七个品种。《红楼梦》第三回凤姐出场是上身所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也是妆花缎的一种。此外,我国古代也充分利用野蚕丝。

我国古人对衣料的改良从来没有停止过新的追求,质地要优良,要轻、薄、柔软适体;性能要优异,做好集冬暖夏凉于一身,又要能防风防雨,又要能防火防水;外形要美观,令人看了眼花缭乱……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这样不断发展过来并必将向着更加完美的明天开创新的境界。

四、服饰文化的意义

服饰,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明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都既需要满足人类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又需要满足人类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需求。

作为文化载体,同样表现并记录着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具有文化的最高特征的“品格”。因为服饰是人类的物质创造品, 这一点等同于其他物质财富。但是, 服饰经人创造之后,不只是单独存在, 即成为与人脱离或是相对存在的“物”。相反, 服饰必然要与人合为一体, 即构成服饰形象,才能真正存在于社会, 作用于社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即物质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人类在创造服饰的同时,又将他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乃至、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附丽其上,故服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

[2]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0。

[3]鸿宇.中国民俗文化——服饰. [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5。

[4]张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有感,[J]文化论苑,2008.8。

[5]文平.《浅析服饰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4。

篇3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篇4

影视服装是以影片内容为出发点,对人物的年龄、身份以及性格等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对其服饰及相关配饰做出整体设计,从而直观地展示影视人物所处的年代、地域及故事情节。影响影视服饰的因素众多,如时代特征、社会潮流以及文化氛围等都会对影视服饰产生影响。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服饰可以有效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影片整体气氛的塑造也离不开影视服饰的作用。此外,影视服装也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体现,反映了时代特征。

二、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

(一)影视服装传播传统文化,反映政治、经济与生活特征

众所周知,古代社会实行等级制度,而且非常严格,人有等级之分,相应的,服装与颜色也有了等级的区别。古代中国,服装代表了身份地位,是着装者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反应。自古以来,我国便有“衣冠王国”的称号,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经济和文化获得了极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服饰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突破。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影视剧,可以体会到隋唐时期服饰文化的灿烂多彩。如(《大明宫词》中,人物服饰造型设计不乏现代时尚气息,同时也融合了浓厚的古代特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体验,是对唐朝时期社会与文化繁荣的侧面展示,勾勒出一幅幅如梦般的画面。在影视服装中,讲究神似而不是刻意追求外形上完全一致,充分利用现代面料的多样化来表现服b的美感,对唐朝服饰中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因素进行完美展现,例如宽大衣袖、露肩露胸等,这也正好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该剧的服饰整体呈现出唯美、俏丽的感觉,就像一首诗词,无论是否能够真正表现出唐朝时期的大胆衣着及华丽浓艳,仍然给人时空交错的美感。

而另外一部我们熟知的影视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表现唐朝时的繁华,然而却是在展现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乱世,该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帝王更换频率最高的年代。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影片中却使用了大量金黄色铺陈,女子穿戴方面也是极力妖艳,以此来突出场面的华丽。据相关史书中对中国服饰的记载得知,大约在晚唐时期,服饰便开始呈现秀丽精致的特点,盛唐时期宽大的衣袖也开始发展成窄身合体的类型。五代十国时期,裙腰基本落至腰间,相应的,裙带也比较狭长,盛唐时期服饰的这种雍容丰腴特点,被五代时期的秀润玲珑之气取代。

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可以反映出影片所对应历史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正是影视服装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服装设计师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特点进行考量并通过服装进行反映。

(二)影视服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学问,而服饰文化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在服饰方面便有了诸多学问,例如平民不能戴冠,绫罗绸缎专供贵族官员享用,老百姓只能穿着素色粗布衣服。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色泽把青、红、黑、白、黄当作正色,来代表天下各方的颜色。其中黄色最为尊贵,古代皇帝朝服便是以黄色为主。在古代传统礼俗中,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来变换服装颜色,也就是春天对应青色,夏天对应红色,长夏对应黄色,秋季对应白色,而冬季对应黑色。十二章纹在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一直是历朝历代皇帝冕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都不曾改变。在中国古代的十二章纹中,黄色以及龙的图案都代表了帝王的最高权力。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补子图案以及女眷的服饰图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的塑造都是通过传统服饰文化而进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民俗文化属于一定时期的民间风俗习惯与现象。民俗文化主要可以体现在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范围,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婚嫁、祭祀以及民俗等一些重大盛典中人们所穿服装具有非常多的学问,红色代表喜庆,黑白表示哀悼,通过不同的图案传达不同的祝愿,例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连年有余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祝福寓意的图案。此外,民俗文化受各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例如,儒家思想由于重视封建伦理纲常,所以在服饰色彩中也是极力主张本色,提倡简朴。能够表现民俗文化的影视剧非常多,例如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夜宴》等,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服饰本身就是一大看点。影视服装设计创新的灵感来源除了民间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以及巫术等。例如《大闹天宫》这部影视作品中,神话人物的造型设计能够突出展示中国特色及民族特性,这与西方动画造型完全不一样。孙悟空、唐僧、玉皇大帝等人物的服装造型灵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敦煌壁画、剪纸以及皮影等等,都是其服装造型的来源。

(三)影视服装是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以及现代艺术的融合

服装设计师通常根据剧本以及导演对故事中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而展开服装设计,在影视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影视文化的影响。在影视文化中,视与听、动和静、表现和再现集于一体,融合了戏剧、舞蹈、文学与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使欣赏者能够有美的体验。虽然各影视片中展现给欣赏者的服饰文化的形态与内涵各异,但是所体现的服饰文化是统一的。影视不仅把传统文化及现代时尚理念相融合并加以传播,而且也使得其中的服饰文化流行起来,这又使得人们对影视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提升了影视的艺术效果。服装设计师在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中,综合利用了款式、色彩以及面料等多种元素,使得服饰的艺术表现力更强。例如《花样年华》是人们所熟知的电影,电影中有关服饰文化的画面众多,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中服饰、音乐、场景等来读出主角的内心思想。为了表现影视剧的怀旧情怀,导演采用了色调灰暗的上海旧阁楼,昏暗的灯光以及怀旧的歌曲等。演员张曼玉身着的所有旗袍,无论是花色还是面料都各不相同,加之高超精致的裁剪,使得演员在人物塑造中表现出忧郁、悲伤、大度等情怀,把人物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欣赏者角度来看,服饰与影视这两种艺术的结合,故事情节在光与影的变换中进行,能够尽展影视服装的魅力。

(四)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物塑造

对一部影片而言,服装也许并不是关键因素,然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却和服装是密不可分的。在人物塑造中,尽管离不开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内在性格展示,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欣赏者直接欣赏到的是人物的服装。可见服装是影视人物塑造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服装的色彩、面料及图案代表了人物的身份及地位,人物的性格及酆靡部梢酝ü服饰来表达。例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属于比较经典的电视剧。在该剧中,对人物林黛玉的塑造中,将其造型设计为以清、雅为主,因此,其服饰主色调采用了白、蓝、粉三种颜色,由于梅代表了冷艳,兰代表了馨雅,因此林黛玉的服装图案多以梅、兰为主,为了展现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服装面料主要以纱、丝等轻薄面料为主。这些服装设计的细节之处是对人物个性最巧妙的展示。

三、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影视服装设计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便是通过影视作品来对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弘扬和继承。影视服装设计随着传统文化和服装发展的演变而变化,其中,影视服装设计又对传统文化及服饰文化的迁徙做了记录。影视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通性。影视服装取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影视服装设计者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大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第二,不同性。影视服装体现了影视片中人物特定的民俗文化、历史背景、人文特点以及民族民风等特点,影视服装设计者要认识到这一特征,并且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加工,因地制宜。第三,顺承性。影视服装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相辉相映,相互影响,相互体现。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变动中的大众审美与流行趋势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截然不同。要在不断变化中追求公共性,在不同中。根据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政治动向、潮流风向、社会导向等趋势,既要符合不同背景、不同喜好的观众个体的审美情趣,又要寻求创新突破,才会让影视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篇6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着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篇7

一、引言

服装的艺术表现不仅是社会政治的气候,也是经济基础的晴雨表。现在的影视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在这些唐代宫廷题材的影视剧中,摄制组对剧中的服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艺术处理。这些服装在视觉上冲击力较强,但是服饰却丢失了原有的内涵,出现了很多穿错衣戴错帽的现象。因此,本文从唐代的服饰文化和服饰制度的发展去研究,从唐朝日常服饰特点去研究。

二、唐朝服饰文化与制度的发展

(一)唐代冠服制度

中国服饰的冠服制度起初建立于夏商。到了唐代时期,冠服制度的发展得到了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冠服制度是皇室权力地位的象征,将官府制度与儒学相结合,强调冠服制度必须遵循礼法。

唐代宫廷女性服饰有如下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朝服、公服是后宫妃嫔与命妇、女官在朝会时穿着的大小礼服,祭服则是在祭祀时穿着,前三种皆为正式场合着装。常服是唐代宫廷女子的日常穿着。唐代宫廷女子的日常穿着,通常着装方式是上半身穿衫与襦,下半身是束裙,肩上披着帛。衫大多为薄衣,襦有加厚的,也有带棉絮,衣身的长度较短。唐代的女性的裙子较长并且摆幅较大。除去这些,常服还包含有袄、半臂、衫等。袄指的是夹衣,比襦稍长比袍稍短。半臂流行于唐朝前期时穿着在衫之外的短袖紧身上衣。衫为唐代女子舞蹈时所穿的短小易脱的罩衣。唐代宫廷女性服饰变化多端,但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襦搭配长裙,窄袖衫,胡装三大种类。

这三大种类构成的服装款式则是襦裙、长衫与披帛。唐代的女装服饰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必不缺少的。从初唐之盛唐,条纹裙渐渐地被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裙所替代直至从主流的款式中销声匿迹。

(二)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以腰带饰物规定),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楸蹋。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B石。

从唐高宗开始,唐代官服在反复修改发展中有了较为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色定为天子常服专用的色彩,对官服的服装色彩又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三品之上袍为紫色、束金色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淡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因此唐朝百姓的衣服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平民的又一代称。

唐朝的服饰图案文化,不仅用龙、凤传统等图案创作,而且也开始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创作。晚唐时代的衣饰图案则更为精巧美观。花鸟、动物、团花在帛纱飘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相斗艳。因此,这时期衣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出更加自由、饱满、华美、圆润的艺术风格。

唐代不仅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艺术表现风格,又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前无仅有的高峰。譬如花鸟图案在当代服饰中的应用,充分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联合所产生的意蕴和精神。唐代的服饰文化、色彩文化、图案文化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三)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成长至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随身佩鱼(龟)的目的,不仅是用它作为朝君面圣的凭证,而且还是用来表现文武百官,黎明百姓的身份尊卑。常服佩鱼(龟)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武则天时期将佩鱼范围进一步扩大,因玄武与武姓相合,所以改所有人佩龟改为鱼。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的衣着服饰想要改为绯、紫色,必须经过朝廷严格审查,并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的官员才会授予。章服制度不仅继承周汉传统的礼法制度,而且从服装服饰、面料、色彩、纹样等方面表现出来,让体制进一步加以规整。

三、唐朝服饰制度与文化在现代影视剧中的应用

将唐代服饰艺术表现到现代影视剧的服饰造型中,要汲取唐服饰中的主要元素,如制度、地位、色彩、图案、面料等与影视服装的艺术表现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具有正确的历史观、鲜明的时代感的现代影视剧。将传统唐代服饰与现代影视剧服饰设计的结合,可以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剖析与沿用:即传统唐代人物服饰的“形”、“意”、“神”。

将唐代人物服饰的“形”、“意”、“神”进行揣摩、构思后,再运用到现代影视剧服装的设计中。TVB宫廷剧《宫心计》中的服装设计理恰如其分地将唐代服饰的特征融入了现代宫廷影视剧的服饰造型中,既还原历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设计师以传统唐代宫廷女性服饰内涵为设计元素,取其形,表于意,传其神,将浓厚的色调感与华丽装饰主义风格融入影视剧中演绎唐代宫廷女性服饰中的精髓,不仅是一味的在承袭唐朝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改良,更是是古典与当代的完美再创新。

在有的影视作品中,唐宫廷女性服饰的设计夸大丰胸、细腰。女性体态丰满,有余,端庄不足,虽取材于历史,但没有拿捏准其神韵。而《宫心计》不仅凸起盛唐时代的服饰的多样性,人物形象也得到了完美体现,而且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图案纹样都经得起推敲揣摩。因此可以说《宫心计》之所以如此成功,这与影视服装设计师对传统的研究和创新是分不开的,这种成功的提取和衍生为国内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提供了一种借鉴。

四、结语

将唐代宫廷女性的服饰融入到现代影视剧中,并不是意味着将古代的服饰造型胡乱搬上荧幕,而是以原有的古代服饰造型为蓝本结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影视造型的需求进行再设计,创新出既符合历史又能迎合市场宫廷剧服饰,这是与复兴汉服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张萌.唐代宫廷剧中的女性服饰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D].武汉,2015.

[2]祖倚丹,张红雨.论唐代服饰文化的政治特征[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3]吴功正.唐代服饰美学[J].思想战线,2001(04).

篇8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篇10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设计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时尚服饰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服饰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民族象征符号特征的风格构成了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极深的历史沉淀与极为神秘的历史传统,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特征内涵。民族文化元素是意识的载体。服装表面上是御寒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工具,而就其形态、内涵来说又是意识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他人和社会认同度决定着其是否能独立独行。历史上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在服饰上表现又极为突出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他为避免当时的政治迫害,遂醉酒佯狂,放荡不羁,其服饰观直接反映了他当时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的极为反对和叛逆的思想意识。其次,服饰中的内涵精神是无形的元素,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的意识观念。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传统,其中儒家提出的是对规范、中庸态度及严谨、秩序的追求;道家提倡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都是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平面结构形式,装饰风格产生的影响等。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利于对中国民族元素的提炼,加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最终达到创新的风格。

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了优秀的哲理,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我国多元传统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观,立足本民族,与国际接轨,力创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寻找品味本民族文化内涵,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内涵,用现代的手段,表现其内涵,用现代的技术体现其个性。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看到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朝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佳韵”、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还是清的“纤巧”,无不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无不体现其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其次,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扎染,蜡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应用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造灵感的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其元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典型的与时代合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穿着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其造型并未显示女性的性感特征和体现女性的形象美,但经过改进,发展,创新,大家看到今天的旗袍的造型已能充分体现,展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说明。

三 挖掘传统服饰文化 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的关注和青睐,并已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来源之一。现代服装设计中借鉴、继承传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再创造。我们应该激发创作灵感,在创作灵感的基础上再分析、解构,重组并加以提炼,最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设计。在历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了大量既有民族传统服饰特色又强调现代时尚性的优秀作品,如首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设计的“鼎盛时代”就是对大唐妇女传统服饰的一次成功的解构与组合。

篇11

中国一直以”衣冠王国“美誉天下,”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早在易书上就有描述。从商代开始,汉人的服装形式就确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国古代服装,直线剪裁,轻视服装结构塑造,重视服装本身的装饰,男女装的区别以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判断。西方从十六世纪开始就以突出人体美、立体裁减的方式形成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体型性风格特征。经过历史上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中国服装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轨迹里有了飞跃发展,继20世纪50年代的”蓝海洋“、60年代的”绿军装“、70年代的”绿灰蓝三色虫“、80年代的”百花齐放“、90年代的”国际迷狂“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唐装“成为现代中式服装在国际舞台上的名片。

”唐装“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服饰潮流中,引起国人的钟爱,与其特有的中国服饰文化内涵密切相关,从构成服饰三要素———面料质地、结构造型、色彩构成人手,研究图案装饰特点,就能了解它的现代意义。

1.唐装的服饰特征。

1.1面料以发光艳丽的丝质品为主。

唐装以丝绸面料特有肤色区别与其他服装。丝绸起源传说中的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无疑是我国最早发明,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现代科技为面料纺织技术克服了天然丝绸产量的限制,用人造丝缓解了丝绸市场的供需矛盾,保留了丝绸的外观特点又克服了天然丝绸本身的性能上的缺憾,为唐装提供了丰富的面料来源。

1.2结构造型上强调中式服装的领型与布纽系结方式。

唐装对传统的款式结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中式服装:一是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连接,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分组成。但唐装塑造人体的挺拔身姿很少连袖,改变传统中式服装不收腰的缺点,根据时代变化,裙子下摆放大,旗袍开襟降低,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1.3唐装色彩以传统的民族服色进行搭配。

唐装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紧密相连,表现了中国色彩特点。我们的先民从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五种基本的色相———青、红、黄、白、黑,进而以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时间密切联系加以附会,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赋予吉利祥瑞的寓意。中国传统装饰较多地使用正色,形成了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的色彩个性。如:青色为植物初生之色,象征着青春和生命;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历代帝王以黄袍袈身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黄色也是中国最崇拜的神物”龙“的基本颜色,它代表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是神圣吉祥的化身。再则是红既紫,紫气东来,以紫代表富贵,红色代表喜庆、表达快乐。无论是玫瑰红、深红、紫红都有神秘而优雅的含义,表现沉稳及雍容,最具中国色彩的特性,也是唐装的典型用色。

篇12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5-01

中国服装史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皇权,是一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清朝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被列入了冠服制度。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着。清代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龙袍,其它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前“挑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这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被称为蟒袍[1]。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龙袍”是由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所穿着的“龙袍”,名字叫做“东方祥云”,灵感来源于清代龙袍,而范冰冰穿上后在法国影展上艳压群芳,尤为显得设计师设计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服饰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时尚的把握。

一、“龙袍”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国特色的服饰纹样――龙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服饰纹样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融合及合并中华民族众多鸟兽图腾的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心中产生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心理效应。一个看似简单的服饰或图腾,无疑都是图腾形象的原生态或历史演变产物,它们负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内容,散发出如此庄严神圣的氛围感,这是那些从纯功能性的角度和纯形成审美角度看服饰的人所不曾预料和难以想象的。龙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纹样构图表现为辩证的黑白动静和疏密虚实;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质。

二、“龙袍”的时代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世界时尚界和各种重大会议出现了许多极具中国风味的服装,如顶级服装设计师Dior、John Galliano、Chanel等等;奥运会颁奖服饰“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等;亚运会礼仪服饰“行云流水”;奢侈时尚的“解放鞋”和“蛇皮袋”等。世界刮起“中国热”之风,国内设计师也是大玩中国元素设计时尚礼服、服装。国内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红毯礼服,中国元素东方祥云、孔雀装、梦回唐朝、丹凤朝阳、踏雪寻梅、梅花三弄等是永恒的主题。

三、“龙袍”展现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时尚与传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生理需求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龙袍”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龙纹、云彩纹、色彩、工艺等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将刺绣、蜡染、扎染、手绘、挑花、编织、织花、抽纱等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四、“龙袍”突出穿着者的个性

艺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尤其是着装方面,不仅可以显现他们的地位及品位,也可以显现他们的个性。欧洲心理学者将其称为人格。

中国风礼服“龙袍”如宫殿般的金碧辉煌,范冰冰一出场的气势就压倒一片,等着大家对东方女王的膜拜。高明度的明黄色绣以中国祥龙图案的礼服,华丽夸张的鱼尾设计,吸引众场。用渐变的蓝色云彩图案,作鱼尾下摆,倒也别具匠心。单肩的设计凸显时尚气息,颇有弧度的设计,更能衬托出身材,而高高的单耸肩,则更有霸气。与“范爷”的个性相吻合,时尚、霸气、强悍、百变等。

篇13

1、民族服饰文化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体现着民族的理念情操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艺术的角度讲,传统民族服饰图案是母体艺术,本元艺术,是当代服饰图案之根,对当代服装图案设计和改良现代服装所必须了解途径。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非常丰富极具特色的多元化的民族服饰文化财富,服装设计师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继承和不断创新补充到今天还不太成熟的中国服饰设计中去。

新世纪的民族情结,世界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多种风格的轮回和交替。民族文化精神以其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2、民族文化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不仅只对于设计师,同时对于普通的民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大型的明星红毯,还是普通的街头小巷,随处可以发现有些人穿着具有一些民族元素修饰的服装,来展现她们对于这个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展现出对于本国家的热爱。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加追求时尚,民族性、个性化风格备受人们的重视。设计师必须及时的看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随时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快速的吸收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文化。

设计师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格、图案、色彩、式样和材料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民族风情的艺术魅力,更多的是为了表现自然,从民族习俗中抽取自然赋予的灵性,从而设计出一些别人所喜爱的多变的服装。

东西方不同民族风情的融合,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寄托着人们对远离战争、和平安宁、富裕美满生活的期盼和珍爱的心声。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时尚的影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和再现,它是现代服装设计师全新的创造。设计师们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得到创作启示,激发创作灵感,从中提炼出精华所在,并结合现代时尚精神和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出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现代时尚精神的服饰艺术作品。

3、《龙凤呈祥》的服饰文化体现

东方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又一次传遍世界各地,为设计师进行服饰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东方风格的细部设计如流苏、刺绣等,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华贵,并增添了流动感和趣味性。2012年的春晚《龙凤呈祥》所设计的服装,不仅她的整个舞蹈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她的服装也是运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代表色彩中国红、金黄两个色,在服装的设计上采用流苏,形象的羽毛来展示龙凤的特征。使人感受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历史的悠久,历史的文化同样可以通过服装这种很直观的方法来传递给人们。

《龙凤呈祥》不仅是在服装上有其心理的把大众握,同时有其后深厚的中国文化寓意。整个舞蹈的演员服装分为男女服装,有些细微的不同设计,设计师不仅要对中国吉祥物龙凤的特征了解,同时又要结合在服装上,是别人能区分出龙凤的不同。对于表现凤的服装上多采用凤尾的麟做为修饰,以及头上的装饰羽毛,都表现出凤的柔美同时也体现女性的柔美。与龙的阳刚形成对比,龙装上有中国象形的龙的图案,同时都用金黄色来表达,中国红和金黄都有吉祥,喜庆的寓意,整个舞台又集合高科技的背景设计,给人另一种的视觉冲击。《龙凤呈祥》不仅抓住了中国民众的心里,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创新,这也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多而不繁琐,大气而不凌乱,阴柔与阳刚集合,服装与舞蹈的完美集合,展现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

《龙凤呈祥》作为承载着中国本元艺术的基石,深厚的图案写意,无论是在纹样造型上,亦或是色彩上,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偏向和思维内涵。

3.1 纹样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样、博大精生,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喜欢借助无情的山水、花鸟等,将其物化到本民族的图案中,用来寄托人的情感等,《龙凤呈祥》亦是被抽象为多种意识形态,并逐步通过不同的造型,将其思想传达出来,构成了不同的审美维度,促进了纹样表现的多元性。

3.2 纹样的标识性

在纹样题材内容的应用上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地位,图纹被统治阶层应用,以图纹来表示身份地位以及所推行的一种统治轨制,例如古代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它是社会心识在图案中的集中反应,充分体现了纹饰这门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位置。同时从纹样色彩上表现人的等级,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器具有鲜亮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异的标志与象征。

3.3 纹样的寓意性

中国传统图案极其讲求寓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汉代动物图案中常见茱英纹,这是因为茱英是古时的祭品之一,有去灾辟邪的寓意。《龙凤呈祥》所展示的舞台图案以及舞蹈着的服装都不难看出她所透露的寓意。作为积厚流光、蕴含丰富的文化景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记和象征。龙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中所代表的地位,固然是龙排第一,凤排第二,犹如古代帝王的代表。神性的互补和对应,龙是众兽之君,凤为百鸟之王;一个变更飞腾而灵异,一个文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妙的互助配合关联树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吉利寄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民族传统风格的前景展望各民族服饰风格的回归与互补,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文化现象,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影响中前进和发展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龙凤呈祥》也适应了当代的审美心理需求。

四、总结

随着这些服饰文化共同特征的逐渐深化,民族风格不再以某种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更多地表现为既结合时代特征又具有多样性以及界限的模糊性。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其心理、情感、性格在长期的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实践中积淀、演化的结果。它体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之中,在表现形式、审美心理、造型手段以及材料肌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多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将时代感的共性融入民族风格的个性中去,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共识和追求。

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时尚,每个时期无不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无不展现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涵。(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