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篇1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篇2

关键词 发展;新课标;素质培养;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方式的反思和优化无疑是在这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促进作用,积极采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浓厚的兴趣,让学习有动力,有明确的方向,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的科学素养,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自古以来,都是教学相长,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有主导作用,使教学拥有更好的指向,拥有更好的成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受到各国各个省市的极大重视。那么,我们所讲到的新课标的改革在高中生物方面究竟是怎样的,结合我国生物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个具体的对比和总结:

(1)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许多著名高校不免把重点大学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待学生时自然就会有优劣好坏之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精力的投入上就会有所区别,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辅导的重心自然也会向其倾斜,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不仅给其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其信心受到影响,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就会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成绩的两级分化。

针对这一方面的现状,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要求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和准备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内容授课时,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接受能力,规划好合适的教学容量和深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拓展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提倡探究性学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质和特征就是不断地探索。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因此,学科的特点更应该体现在学科日常课程中的教学之中。学科本身探究的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更加丰富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我们教师所应该探究的是新课标要求下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将会成为今后生物课程改革中新的亮点。

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探究重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在教授新课时,有效的课程导入会使探究的效果事半功倍。首先要设置好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选择好恰当的学习方法手段。其次,充分运用好实验这一平台,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彼此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给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表达过程,让其培养出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经验。最后,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性,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要用心,要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将我们以往的教学重点,由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生物学学习上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各个领域中,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于思维、品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也要逐步加深,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有全面发展。

将科学素养引入到教学中时,不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也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的合作、交流,增强科研意识。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入前沿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抽象的知识更加“有血有肉”。新课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搜集自己所在省市地区与生物相关的新科技新发现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自主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增长知识又开拓视野,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教师们不免有时也会有感慨,有些内容在讲述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其实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或是通过动画视频把生物形态结构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既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更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关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科学。无论如何,新课标再次给我们指明了改革传统教学的思路,从行动上追赶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我们也深信,通过长时间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一定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奠下扎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史爱先.《生物课堂应以“活”求创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

篇3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着重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紧扣教材内容特点和抓好实验教学三方面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但是说到具体措施却往往找不到答案。实际上要想使学生思考、探究,首先应该先让学生学会质疑。只有学生急切地想要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时,其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此,我以“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为例进行一下说明。该节内容包括两个小实验,一开始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生物学家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思路和选择噬菌体的原因等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就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了铺垫。然后开始演示实验,并告知学生这个实验存在一定的问题,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找出问题所在。实验之后,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依然有放射性,但是很低,原因何在?二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为何也具有很低的放射性?三是两个实验中得到的沉淀物颜色为何不同?四是为何分离后得到的T2噬菌体颗粒与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质量不同?学生找出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要给学生释疑了。不少人认为,教师对问题解释得越全面、越清晰越好,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问题。因而,释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坚持激励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才是最好的做法。

二、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好例子。

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去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笔者在讲述孟德尔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而我们教者与学生一起找寻探索未知领域之路,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从科学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狭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探究生长素生长作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启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猜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科学素养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4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全国二卷)第29题(10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来自必修一第五章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前三问都直接与该实验有关。看似并不复杂的实验题,最终平均得分仅5.78分。取得这样的分数让考生和老师都不满意,因为这个题涉及的实验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过、练过,学生非常熟悉。但这里所说的“练”并非在实验室里“练”,而是在做“纸上实验”,以讲代练。以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在教材中的用意不仅是告诉我们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怎样控制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应变量的变化、怎样检测,再通过准确的操作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在阅卷过程中可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却浮于对原课本实验结论的记忆,在本题对原课本实验改编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对实验基本原理不理解等问题,造成了失分。表面看,是学生答题的问题,其实这一切缘于平时学生实验课、实习课、活动课太少,缺少直接过程体验,缺少积淀相应能力的机会。要知道,能力的习得非一朝之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实验题在高考和水平测试中的分量,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实验室”,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在急功近利“走捷径”,练了很多实验题,总结了很多实验题的解法,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命题教师的命题方向,但最终却收效甚微。高考生物实验成绩“节节败退”恰恰是缘于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初高中生物教师对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坚持,对实验教学效果缺乏认同。实验教学出现要求做的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一概不做,课外实验几乎为零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实验素养低下成为一种必然,新课改的趋势正是强化能力为主,考生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是拿不到高分的,更不用说这样的考生今后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2.(全国二卷)第31题(8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简易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在教材中属于开放性实验,实验方案小组自订,实验材料要学生自己确定。这个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给学生“讲”这个实验,几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探究,所有实验结果都是我们通过理论臆想出来的,至于“实验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因素?实际条件下叶片会不会按照设想上浮?”等等都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我想只有我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同时我们的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才会提高。这道题的平均得分为3.74分,可以说是全生物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我们都嗟叹学生在如此熟悉的背景下的实验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分,忽略学生的“熟”只是熟悉实验的结果,我们把结论“背下来”却不是学生真正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那么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篇5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深化对于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研究能力,才能够对于很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这是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形成的基础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要将知识的讲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自主实现的知识探究与获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深化.例如,在讲“参考系”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个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我提出思考问题: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为知识教学形成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又如,在讲“加速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而且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提升教学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时应当掌握基本的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透过良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并且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过程.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不抽空气,观察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展开模式,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