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篇1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篇2

关键词 发展;新课标;素质培养;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方式的反思和优化无疑是在这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促进作用,积极采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浓厚的兴趣,让学习有动力,有明确的方向,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的科学素养,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自古以来,都是教学相长,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有主导作用,使教学拥有更好的指向,拥有更好的成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受到各国各个省市的极大重视。那么,我们所讲到的新课标的改革在高中生物方面究竟是怎样的,结合我国生物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个具体的对比和总结:

(1)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许多著名高校不免把重点大学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发展和生存的重中之重,那么对待学生时自然就会有优劣好坏之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精力的投入上就会有所区别,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辅导的重心自然也会向其倾斜,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不仅给其心理上带来更多的学习压力,也会使其信心受到影响,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就会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成绩的两级分化。

针对这一方面的现状,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要求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和准备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内容授课时,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接受能力,规划好合适的教学容量和深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拓展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提倡探究性学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质和特征就是不断地探索。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因此,学科的特点更应该体现在学科日常课程中的教学之中。学科本身探究的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更加丰富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我们教师所应该探究的是新课标要求下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将会成为今后生物课程改革中新的亮点。

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探究重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在教授新课时,有效的课程导入会使探究的效果事半功倍。首先要设置好个性化的学习目标,选择好恰当的学习方法手段。其次,充分运用好实验这一平台,给学生自己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彼此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给学习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表达过程,让其培养出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经验。最后,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性,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要用心,要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又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将我们以往的教学重点,由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从生物学学习上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各个领域中,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于思维、品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也要逐步加深,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有全面发展。

将科学素养引入到教学中时,不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也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能够为人类服务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很重要,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的合作、交流,增强科研意识。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入前沿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抽象的知识更加“有血有肉”。新课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搜集自己所在省市地区与生物相关的新科技新发现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自主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增长知识又开拓视野,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教师们不免有时也会有感慨,有些内容在讲述时,如果只用语言讲述既费时又费力,学生还觉得抽象难理解。其实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模型,或是通过动画视频把生物形态结构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既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若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更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相关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给学生以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科学。无论如何,新课标再次给我们指明了改革传统教学的思路,从行动上追赶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我们也深信,通过长时间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一定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奠下扎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史爱先.《生物课堂应以“活”求创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

篇3

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着重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紧扣教材内容特点和抓好实验教学三方面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但是说到具体措施却往往找不到答案。实际上要想使学生思考、探究,首先应该先让学生学会质疑。只有学生急切地想要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时,其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此,我以“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为例进行一下说明。该节内容包括两个小实验,一开始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生物学家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探究思路和选择噬菌体的原因等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就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了铺垫。然后开始演示实验,并告知学生这个实验存在一定的问题,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找出问题所在。实验之后,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依然有放射性,但是很低,原因何在?二是第一个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为何也具有很低的放射性?三是两个实验中得到的沉淀物颜色为何不同?四是为何分离后得到的T2噬菌体颗粒与被感染的大肠杆菌质量不同?学生找出了问题所在,接下来就要给学生释疑了。不少人认为,教师对问题解释得越全面、越清晰越好,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研究问题。因而,释疑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坚持激励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才是最好的做法。

二、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实施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及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渗透科学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好例子。

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去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笔者在讲述孟德尔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而我们教者与学生一起找寻探索未知领域之路,从而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从科学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狭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教材增加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探究生长素生长作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启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猜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科学素养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4

一、答题情况分析

1.(全国二卷)第29题(10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来自必修一第五章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前三问都直接与该实验有关。看似并不复杂的实验题,最终平均得分仅5.78分。取得这样的分数让考生和老师都不满意,因为这个题涉及的实验大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过、练过,学生非常熟悉。但这里所说的“练”并非在实验室里“练”,而是在做“纸上实验”,以讲代练。以我的理解,这个实验在教材中的用意不仅是告诉我们温度和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怎样控制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应变量的变化、怎样检测,再通过准确的操作动手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在阅卷过程中可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这个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却浮于对原课本实验结论的记忆,在本题对原课本实验改编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能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对实验基本原理不理解等问题,造成了失分。表面看,是学生答题的问题,其实这一切缘于平时学生实验课、实习课、活动课太少,缺少直接过程体验,缺少积淀相应能力的机会。要知道,能力的习得非一朝之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实验题在高考和水平测试中的分量,但是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我们没有把时间花在“实验室”,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是在急功近利“走捷径”,练了很多实验题,总结了很多实验题的解法,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揣摩命题教师的命题方向,但最终却收效甚微。高考生物实验成绩“节节败退”恰恰是缘于不重视实验教学这一主要原因。客观地说,相当多的初高中生物教师对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缺乏信心、缺少坚持,对实验教学效果缺乏认同。实验教学出现要求做的也尽量少做或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一概不做,课外实验几乎为零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实验素养低下成为一种必然,新课改的趋势正是强化能力为主,考生如果只是背概念,而不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是拿不到高分的,更不用说这样的考生今后有什么创新能力了。

2.(全国二卷)第31题(8分)(题省)

本题涉及的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中的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简易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实验在教材中属于开放性实验,实验方案小组自订,实验材料要学生自己确定。这个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老师都只是给学生“讲”这个实验,几乎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是告诉学生该怎样去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亲自做实验探究,所有实验结果都是我们通过理论臆想出来的,至于“实验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因素?实际条件下叶片会不会按照设想上浮?”等等都应该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来,我想只有我们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同时我们的实验品质、实验思维、实验能力才会提高。这道题的平均得分为3.74分,可以说是全生物卷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我们都嗟叹学生在如此熟悉的背景下的实验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分,忽略学生的“熟”只是熟悉实验的结果,我们把结论“背下来”却不是学生真正自己通过动手得来的,那么对它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

二、对今后工作的一些思考

篇5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深化对于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研究能力,才能够对于很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这是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形成的基础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要将知识的讲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自主实现的知识探究与获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深化.例如,在讲“参考系”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个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我提出思考问题: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为知识教学形成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又如,在讲“加速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而且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提升教学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时应当掌握基本的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透过良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并且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过程.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不抽空气,观察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展开模式,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

篇6

一、通过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关于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实验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探究性学习”是《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而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通过主题探究设计来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中生物主题探究的课题一般可从联系生活实际,课堂知识延伸与补充,生物实验改进等诱发产生。选题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生物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拓展、应用与评价; (2)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的联系与渗透;(3)生物学科实验技能、方法和材料的改进;(4)生物学科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系;(5)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如“生物在环境保护的作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改进”、“安定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危害和对策”、“中学生近视眼调查”等均是较好的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研究意向,为选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1.培养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不能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放飞,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著名哲学家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生物课堂上的“问题解决”,要求生物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问题探讨”环节,可让学生尝试解决第2道讨论题“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还可继续引导学生讨论第3道题,即“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或假设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篇7

二、以物理实验为媒介,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探索的深度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创新的高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中,融入自己的认知和特长,在或独立、或合作的学习中突破自己、实现创新。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思考,在运动过程中怎么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上一节课所学的“加速度”的概念,知道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就要使其产生加速度,从而得出实验探究的主题:1.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2.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主题进行讨论,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选择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同样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在小车的下方系上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的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的实验,选择两个不同质量的小车,系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以探究小车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成功突破了原有的认识,发现了牛顿第二定律,实现了学习的高效率。四、以物理人物做榜样,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探索物理的长河中,流淌着很多感人的故事,科学家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浇灌了物理的成长。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家的典故趣闻,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物理探索道路上的辛苦与欢乐,体会那种坚持不懈、执着奋进的精神,从而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成长。

篇8

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了五个科学态度:1. 好奇心;2. 尊重实证;3. 批判地思考;4. 灵活性;5. 对变化世界敏感。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中要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这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下面就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谈谈个人教学心得。

一、明确尊重实证的含义

所谓实证,就是在任何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不作伪,要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的。

实证意识就是在科学探究或者在生活中,都有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和思想;实证意识就是实事求是的意思,以科学态度来描述所接触的实验现象、自然现象。

尊重实证就是指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学生遇到问题常常凭空想象,人云亦云,主观臆测,随大流。

生物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将这种想法转变为“铁证如山”的思维方式。这需要教师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收集丰富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思路,让学生在不同的矛盾和冲突的实证中思考、判断,养成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尊重实证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基本的生物研究方法

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很多,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资料收集法、分类法、调查法等。

1. 学生要懂得灵活应用,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培训。这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进行培养。如课堂上,设计练习:①要了解青蛙是怎样生殖的?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是卵生还是胎生?②要知道鲫鱼尾鳍的作用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③水稻、小麦、黄豆与桃,它们间的亲缘关系应该用什么方法区分?④要了解校园内生物的种类应该怎么办。

2. 学生还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如观察法的应用,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形态结构到内部构造。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摄像机、录音机等仪器。实验法又可分为好几种:如鱼鳍作用的探究可用剪鳍法、捆扎法、模拟实验法等,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模型的制作、实验的操作步骤等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看到的实验结果不一定就是事实,还要重复做实验,比较他人的实验。

(二)培养敢于质疑的勇气

1. 从教材中找寻资料,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在“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之前的人们甚至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如肉汤里就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而巴斯德敢于大胆怀疑,不盲从名人,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鹅颈瓶”实验证实:肉汤腐败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从而了自然发生论。又如血液循环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大胆怀疑、实验证明的过程:古罗马医生盖仑通过解剖动物创立了“生命灵气”说,16世纪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指出了盖仑学说的错误,却因此触犯宗教而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17世纪哈维用捆扎手臂等实验证明血液循环的动力是心脏,后来又有几位科学家不断完善了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从中也让学生知道科学的进步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有不畏惧权威、不怕牺牲的精神。

2. 在教学中发现闪光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在课堂上常会发现:当大部分同学对某一问题持相同的意见时,少数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常常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盲从大多数学生的意见,甚至有些学生会用语言侮辱这个学生的不同意见。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关注,言传身教,及时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要敢于质疑,这是爱学习、善于思考的表现;教导学生对待其他同学的意见要持尊重的态度,如果回答错了也不要嘲讽别人;用赞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对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在课堂上只有对看法的尊重,而没有对错误回答的指责。如刚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有个别学生把头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老师应先表扬他的好奇心,但同时要指出光学显微镜的标本只有“薄而透明”才能透光,看清物像,而头发标本达到这一要求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观察显微镜的要点。又如在《植物的生殖》这节课的实践操作中,对紫背天葵如何扦插容易成活,我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家人、农民等进行过扦插吗?是像我这样做的吗?大多数的学生都赞同,只有一个平时不太举手发言的女学生举起了手,但又很快放下了,我发现后就鼓励她说说看法,她轻声地告诉同学们看过爷爷扦插地瓜的过程,老师的操作方法是错误的。此时有一小部分同学开始讽刺她,这位女学生看到同学们用这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她,本来不太说话的她低着头不说话了。此时,我笑着赞扬了这个女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接着教育学生:老师不是权威,也会犯错误的。具体应该怎样操作,大家可以看看课本或查查资料、问问家人或农民是怎样说的,大家课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又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凡事较真”的精神

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而这些事实的获取的途径很重要,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等探究活动来获得。不经过探究活动得出来的结论是虚的、不可靠的。所以,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掌握探究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关注细节,得出比较正确的数据,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 资料论证。如在讲授《生命的起源》时,有关这方面的观点很多,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课前可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图书馆阅读、调查周围不同人群的观点,收集对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课堂上教师再丰富学生的各个观点的证据,通过辩论,形成较统一的观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还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推测法。

2. 实验论证。在演示“酵母菌发酵现象”这一实验时,有一现象是产生气泡,根据已学知识的经验,经过交流,学生判断出这一气体有两种可能:氧气或二氧化碳,如何辨伪存真呢?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丰富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进行判断,先引导学生回顾证明这两种气体的实验验证方法,再叫学生进行演示实验进行论证。通过实验现象:把燃烧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发现木条熄灭;用石灰水验证发酵产生的气体会变浑浊,得出实验结论:发酵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通过这样的论证,不仅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尊重实证的科学精神,而且知道了论证的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动手实验。

总之,培养学生尊重实证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善于质疑,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大量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实证意识,有助于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生物课程基本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39-01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探究学习的潜力可挖,关键是教师要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合作意识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3.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科学本质,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中,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适当选取或处理相关史料,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单元课题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使学生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至创造性思维方面多些感悟。

4.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科学精神,能为学生一生中技能、能力的发展和运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长久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合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学中我通过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并引用一些课外的"科学家与他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例如,在学习"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内容时,要通过介绍或播放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与合作者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后,永不气馁,不断总结,执着追求,最后获得成功,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动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与成功,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他们的每一步成功都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不断地探索通力协作,才能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教材中,"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孟德尔和他的遗传规律"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素材。教学中,尽可能地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这种隐性课程资源,再现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培养科学素养,要变革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的功能,适时高效的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及效果。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单一纸笔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观察、实验等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及技能的准确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等。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 讨论"问题,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巧设质疑,诱发兴趣。二、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书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推理、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答案。辩论式的学习方式不但能使上层的同学更加积极参与思考、辩论,也把中层特别是下层的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辩论式的学习方式既符合中学生的争辩心理,还能使学生形成敢于对知识进行大胆质疑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改善生物学教学的大环境;优化教学方法、手段;重视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取得最佳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层发展。

篇10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包括:(1)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2)理解、探究能力即科学过程和方法;(3)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伦理和情感三部分的内容。

一、注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的职能作用

虽然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高中阶段社会和家庭还是要高考成绩,教育主管部门以至各级学校领导、家长都以高考作为最终目标,过分地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考了多少个重点大学,多少个本科,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包括生物科学素养在内的培养,这也是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普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的培养和全面提高。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专家和教师们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某个热爱此领域的“发烧友”的事情,而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大事。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在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果家长的科学素养偏低,很少跟孩子交流科学类的话题,那又如何能让孩子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多数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上各种辅导班,他们又认为生物是一个“副科”,使他们难以具有培养青少年生物科学素养的意识。而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并不民主,这样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所以加大对家长的宣传的力度,增强家长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部分构成。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的要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必须依靠全体生物教师的团结协作,只有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生物学教师,才能使生物学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所以提高生物学教师的素养是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采取以下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1)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重视继续教育;(3)掌握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研究。只有所有生物学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展本专业知识和追踪学科发展的动态,才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渠道

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除从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取科学信息资源外,还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中获得,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家庭和社会等的教育功能还未发挥出其相应的功能。因此,可以从拓宽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职能入手。①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②渗透生命科技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③重演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史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④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种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⑤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联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⑥城乡差异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⑦渗透STS理念,教会学生模拟决策。五、结论与建议

总之加强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充分挖掘教材和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在一种在课堂和课外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体系,逐步形成立体交叉的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网络。

(二)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加强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建立更多更好的科技活动场馆,增加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种科普活动的普及率,进而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在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已经打破了应试教育原有的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素质教育要真正取代应试教育,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相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评价体系。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83-01

在实施新课改、狠抓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应高度重视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它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等,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此时,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解答,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篇12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好例子。在讲授“生长素发现”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变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推理和想象,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思维过程。

二、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是进行一切探究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即使能合理地设计出验证假设的方案,也无法得到最终的结论。技能要在多次动手操作后才能形成,如果学生对实验操作比较生疏,那么就谈不上有实验的技能。尽管新教材与过去相比,增加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如生物组织样液的处理、花生子叶薄片的处理、洋葱根尖的处理、洋葱表皮的处理等,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比例。

三、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设计好实验的方案

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比如,在探究生长素对的生长作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的方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启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猜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开展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植物种植、饲养小动物、做一些调查等实际活动。科技活动能有效地培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使学生亲近社会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开展好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呢?

1.采用自愿报名与教师挑选相结合的方式。

课外活动要用去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参与,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因此要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很多学生有随意性,看别人参加了,自己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报了名,其实他们对生物学不是很感兴趣,当他们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做探究实验的时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小组内的任务不能完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探究进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做一些挑选,当然前提是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地关心。

2.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渴望。

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各种实际的机会,比如搞一块实验地,向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查资料,网上搜索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请专家进行生物学的讲座,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创设学生思维的空间。

课外生物活动不能盲目地让学生独立进行,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和探究方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我们要做旁观者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保护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精心选择课外活动的课题。

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要服务于教学,我们要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我们在选择活动课题的时候,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5.明确活动的目的,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思路。

课外探究活动带有很强的科学研究性,因此,我们要加强方案的设计。在学生活动之前,我们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准备,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尤其是设计方案的时候,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具体的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实验的设计方案,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分工、信息的收集工作。

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能力,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篇1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52-1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学生科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生物教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形成内在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根据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高中生生物科学素质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重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时都不是资深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是由于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科学想像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通过学习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使学生建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习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时,我们知道:细胞受到体内外较弱的刺激可能发生凋亡,此时通过人为调控能阻止并逆转细胞凋亡的发生。若刺激因素过于强烈,细胞死亡形式将向细胞坏死转变。一旦发生坏死,细胞生命就结束了。这说明,虽然凋亡与坏死是细胞两种不同的死亡方式,但两者不是孤立的,细胞凋亡可以向细胞坏死转化,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质量互变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量变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就会引起质变;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反作用于自然,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总之,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的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

显然,科学的探究方法是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应突出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让他们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目标展示——启发质疑——小组讨论——学导结合——训练达标——教学反思”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伴性遗传”这节教学中,先设疑:①父母色盲,他们的子女是否一定色盲?②为什么色盲患者总是男性多于女性?③为什么近亲结婚危害大?然后安排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为了求得答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把一部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看,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创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辩等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为:创设问题(课题)理论探究(假说)实验探究(佐证)科学推断(结论)迁移拓展(应用)。

在做完“叶绿体中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圆形滤纸中心;③用载玻片的边缘沾取色素提取液画滤液细线;④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进行提出假设、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科学史的教学

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生命科学史是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会他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如:通过对酶发现的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酶的化学本质,而且会敬佩两位年轻科学家奥尔特曼和切赫敢于向权威和“定论”挑战,尊重客观事实,最终纠正“酶是一种蛋白质”这一统治生物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的理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