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icu优质护理服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和体会
1.1 全科动员、转变观念,强化“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010年初,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医院通过召开院周会、全院护士大会,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了深入动员和部署,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目标、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相关标准和要求,充分调动起广大护理人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不仅如此,科室最初每周组织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学习和讨论,每个人就如何落实好基础护理、如何有效改善服务、如何使护理工作贴近临床和服务患者,进行了思考并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强调基础护理对病员身心康复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感受“如果我是病人,我希望……”。通过学习和动员,使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全科护理人员率先递交了优质护理服务承诺书。大家统一认识、郑重承诺:转变过去“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1.2 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改变排班方式:自开展优质服务以来,在院领导的支持和配合下,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和组合,护士与床位比由原来的2.5:1增加到3:1,新入icu的护士也由过去一毕业就到ICU改变为至少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能力强的护士。实行弹性排班, 护士长每天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当班护士的个人能力进行床位的安排,实行24小时全方位、不间断的个性化整体护理。除分管患者的护士外,每班有一名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护理质量的监控。从而从人力上保证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1.3 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ICU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医疗设备繁多,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也多。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并能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因此,科室在原有分层次培训基础上,每月加强一次理论学习和一次临床技能培训,每周三晨交班后进行10-15分钟的小讲课。在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派人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进行进修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4 加强基础护理:强化落实基础护理应是护理工作的根基、源泉、护理人员的基本功[3] 。尤其在ICU, 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丧失,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细致的慎独精神,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头发、口腔、皮肤的清洁护理。为了确保基础护理落实到位 ,护士长每天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班由组长进行基础护理的检查和指导,护士长抽查。为此,我科专门增设了两台洗头机,每周为患者洗头1-2次,每天为患者口腔护理、擦浴、冲洗会阴,下午用热水泡脚,使患者清洁、舒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5 加强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护患间良好的关系及交流是良好的护理效果的基础[2]。ICU患者面临生命的威胁和病痛的折磨,加上无家人陪伴,大都有焦虑、孤独、绝望的不良心理,除了做好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外,应多和患者沟通交流,主动向患者介绍目前的治疗情况,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对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患者(如气管插管、切开患者)提供交流的技巧(如手势、写字等);采取各种方法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家属能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鼓励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1.6 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保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各种监护治疗设备的报警音调至能听见的最低音量,正确设置报警线,一旦报警要及时查看原因,及时消除报警。医务人员不在患者床旁谈论病情,避免大声喧哗,走路时避免拖沓,工作人员的手机调至震动,避免在病区内打、接电话。打、接工作电话时声音应轻;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或抢救时,把布帘拉开或用屏风遮挡,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既保护了患者的隐私,又避免对旁边患者的影响;取舒适的,定时为患者翻身;减少肢体的约束;适度镇痛镇静;提供亲情护理。
1.7 做好术前访视:对术后需ICU监护的患者,术前一天由ICU护理人员到病房了解患者的情况,做好ICU相关情况的介绍和术后可能面临的情况,让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接受术后治疗。
1.8 热情接待病人:病人入ICU时,护理人员面带微笑,迎上前去,轻呼患者,判断病人的意识、麻醉苏醒情况,对清醒的患者介绍其现在在哪里,主管的医生、护士等。亲切的言语、和蔼的面孔、细致的讲解,很快就能缓解患者入住ICU的陌生感和焦虑、疑虑。除了作好患者的入室宣教外,还给家属详细介绍ICU的有关制度,需要注意和配合的事项,使家属放心。
1.9 护送病人:患者转出ICU时,由主管护士通知家属和病房,作好相应的准备。护士护送病人。并仔细向患者讲明出ICU后的注意事项:如何有效的咳嗽排痰,预防呼吸道感染;如何均衡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如何识别身体不适的异常信号等等。其间,每周一次抽出时间去病房探望患者,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直至患者康复出院。
1.10 简化护理文件书写:实行护理文件表格化。开展优质护理以来,我们对各种护理文件书写进行了反复的设计和修改,不仅使其符合临床护理文件书写的需要,也大大节省了时间,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把时间还给护士, 把护士还给了病人。
2 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一年有余,无论是护理质量还是患者、家属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优质护理服务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注重细节,重视病员及家属的反馈意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各项工作,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宗旨,规范护理行为,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最终做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
[1] 陆皓,张华,李娟,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 ] . 护理志,2010,27(8):1206-1231
关键词:优质服务护理;ICU;家属焦虑;影响
ICU收治的患者大多情况危急、病情复杂、变化难以控制,患者家属常常会有危机感,精神上的压力不可小觑,相关研究报道,患者家属所承受的痛苦远远大于患者。ICU特殊的环境造成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不够,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度降低,对医院的信任感不够,极易发生医疗纠纷。为此,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2月住院的64例ICU患者,调查患者家属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况,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2月住院的64例ICU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干预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2±10.3)岁,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9.4±9.8)岁,两组患者的家属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干预组32例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对照组32例患者家属采用一般宣教,在患者入住 ICU 后 24~72 小时,采用护理焦虑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由医护人员在护理干预前(患者入院24 h 内)后(患者入院 72 h 后)分别发放 SAS,该表含 20 个项目,每项目分 4 级评分,适用于有焦虑症状人群,患者焦虑则 SAS 评分 >50 分。
1.3统计学处理 观察的结果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一般护理干预措施 探视时间为4:00~4:30;医护人员解答患者的疑问,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
干预组行优质服务护理干预措施:①每天设两次患者家属探视时间,10~20min/次;②早上查房后,告知家属夜间患者情况;允许患者与家人电话或视频交流;③护士主动告知家属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情况;④对患者家属行安慰、鼓励、暗示等心理干预措施,鼓励其放松身心,积极勇敢面对;⑤营造良好的病房氛围,保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增加病房生活气息,如放置患者亲人照片、杂志等。
3结果
干预组护理干预后的 ICU 患者家属得分高于护理对照组的 ICU患者家属,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P
4讨论
从ICU患者家属焦虑发生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原因为患者病情危重和不了解病情。ICU收住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A后不良,加之护士往往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对病情的监测和护理工作上,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询问以及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从而导致患者家属常有不同程度的伤心、焦虑、不安和恐惧,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降低。针对这一点护士除了要监护患者以外,还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介绍ICU制度,告诉家属疾病的预后,患者病情治疗进展情况及诊疗、护理计划,并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询问。不能与患者交流也是患者家属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ICU限制陪人探视及陪护的特点致使患者家属无法与亲人交流而担心患者有孤独感,同时又因无法亲自照顾处于病中的亲人而内疚,从而导致焦虑的产生。针对这一点在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下,ICU应该给家属提供照顾患者的机会,如允许家属短时间的探视,参与患者的饮食、翻身、口腔清洗等简单护理。另外,经济负担较重也与家属的焦虑产生有关,ICU往往医疗费用较为昂贵,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担心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浪费钱这种矛盾心理。
ICU护士素质越高,越能清楚地认识到患者家属的需求,更能为患者家属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因此ICU护士应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护士与ICU患者家属接触最为密切,护士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家属的心情变化,因此,ICU护士在工作中应敏感察觉患者家属的需求,尽自己的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引导其积极面对事实,建立起信任关系,使他们在患者康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危重患者住进ICU对患者家属是一种刺激,他们能感觉到危险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情绪。护理干预组对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ICU期间接受了主动的心理干预,加强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为家属提供缓解焦虑的方法,帮助他们准确的理解这一事件,并能够有效地应对。焦虑程度也因此明显减轻,比一般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因此,ICU护士的角色决定了ICU护士必须承担的职责,在工作中应增强对家属需求的敏感性,在加强患者护理的同时,应重视患者家属心理的疏导。引导和鼓励他们倾述其真实感受,主动介入,提供支持,并尊重家属的权利,建立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以有助于家属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有效地配合治疗并发挥其在患者康复中的作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从而有效的降低医疗纠纷隐患。通过本研究的研究,干预组护理干预后的 ICU 患者家属得分高于护理对照组的 ICU 患者家属,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实施针对性的优质服务护理干预可以减轻 ICU 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积极配合医生,增进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尤丽萍. ICU患者焦虑状态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11):170-172.
[2]李杰,郑蕾蕾,侯春香,等. 心理护理在ICU患者家属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1):221-222.
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且危重,并执行无陪护制度,因此护理人员较其他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承担了更多的基础护理工作。因此护理质量不高,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患者满意度相对较低。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必须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要重视基础护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明确一个主题:”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满意服务[1]”。我科作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试点科室,自2011年2月以来,我科对重症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有16张床位,40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28名,护士7名。专科毕业8人,本科毕业32人。
1.2 方法
1.2.1 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析,制定相应的优质护理方案。对于不同原发病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并实施现场护理质控等创新工作思路。
1.2.2 加强基础理论及专科理论培训 规范护士基础护理技能,完善专科知识,形成书面材料供护士自学,安排资深护师专科讲课,要求每人必须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特点、临床表现、病情观察要点、沟通技巧、安全管理等方面知识和技能。
1.2.3 全面提升基础护理质量 患者的所有生活护理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比如患者面部清洁、足部清洁、喂药及鼻饲等等。在此基础上,科室将基础护理各项目纳入各班职责;在护士长日查房中将基础护理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规范的交接班流程,为患者实施安全护理,保证有效治疗,提高护士的疾病观察意识;设立两名助理护士,增强护理人力,为基础护理提供人力保障;开展了皮肤管理品质圈,增强了护士的皮肤护理意识,提高了危重患者皮肤护理质量,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了。
1.2.4 以“患者为中心”,为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创造良好的人文化环境 对于极危重症患者适当延长陪护时间,对于外地探视者适当予以照顾,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利用探视时间,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并评价护理质量,以促进护理工作的提高;同时,科室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予以积极解决。建立陪侍区宣教专栏,编写ICU患者及家属入院告知书,使每一位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重症护理工作,以取得理解与支持。
1.2.5 提供优质全程小组责任制护理 完善护理管理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排班模式,实行APN排班,按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互相搭配排班[2],分成6个小组,A班由2个责任小组成员负责分管16张床位的患者所有的治疗和护理工作。P班和N班,由责任组长兼医嘱班工作及病房管理工作,责任护士分管患者。小组成员一同参与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及时完成分管患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对责任护士无法完成的技术操作和临床判断,组内成员团结协作,责任组长随时给予帮助,特别是一些复杂病情演变的判断,责任组长要起到指导作用。交接班时,责任护士对分管患者进行床头交接,责任组长之间把科内重点患者和重要事项进行交接,使护理工作的连贯性有双保险。护士长每日根据次日危重患者数实行弹行排班,在护理工作薄弱时间段、节假日增加护理人力,保证患者在各个时间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护理。
1.2.6 简化护理文书的书写 废除原来入院评估单,修订了特级护理记录单,将曲线图和表格式记录融合,简化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工作,通过曲线图记录一目了然,替代了以往各班需书写的方式,而在书写内容上要求精炼,具体记录患者阳性症状和体征病情变化及采取的护理措施,改进护理文件书写后明显缩短了护士书写时间,将护士还给患者,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重症护理质量,使护理回归本源。
1.2.7 建立健全护理薪酬和激励机制 运用绩效考核,达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目的,并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护士工作的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出勤率等进行考核,同时结合护理岗位技术职称进行奖金分配,对于高学历护士、骨干护士,还应将其自我价值实现也作为激励因素,科室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条例,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2.8 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 采用本院现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家属探视或办理出院、转科手续时进行调查。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调查内容包括护理和环境方面,采取打勾方式,用满意、不满意来回答,对于不识字的患者家,责任护士逐条解释,患者家属自行打勾。
2 结 果
2.1 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分组负责后,护士责任感增强,病情观察及时,增加了护理安全系数,每个月科室医院感染、护理安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与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的检查内容达标率达到98%。未发生护理纠纷,基本上达到了零投诉,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99%。
2.2 便于本科室护士长的管理 通过分组可以更加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绩效考核还可以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轻护士长的一些管理压力
2.3 提升了护士自身价值 优质护理开展以来,护理人员争先恐后地参加了医院等一系列有特色的护理培训,拓宽了护理内容,提高了护理品质,为成为护理专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有6名护士在参加医院优质护理活动中获得了优秀个人奖。
3 讨 论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态观察病情的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危重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基础护理质量;同时由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基础护理是患者舒适度、安全性的基本保障,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精神的直接表现[3]。落实基础护理,要以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做支撑。不懂专业就做不到优质。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优质护理”不是机械地将基础护理项目分解开来完成,而是要围绕患者的病情、诊疗效果、医疗安全、转归和康复的需要,将基础护理专业化,将基础护理、人文关怀以及专科护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整体护理,从而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4]。
参考文献
[1] 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1.
[关键词] 优质护理;ICU;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133-02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在不断发生改变,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由于各项生命体征都十分不稳定,需入住ICU进行治疗,否则会随时失去生命[1],ICU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高低对患者病情改善的影响较大。为了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在ICU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该文将44例ICU糖尿病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ICU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44例作为该研究对象,均属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20;年龄范围44~86岁,平均年龄(65.41±11.12)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22±2.39)年;合并症:高血压22例,冠心病22例。
1.2 方法
对44例ICU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 加强监测力度 ICU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是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危险边缘,一旦出现异常,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糖以及血压等生命指标,并做好记录,以此来评估治疗效果,若发现患者病情加重,要第一时间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防止出现死亡的情况。大多数ICU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会失去意识,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半坡卧位,促进静脉回流以及颅内压的降低。保持呼吸道通畅,佩戴义齿的患者要及时将其取出,采用物理治疗技术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 s以内,避免因痰液粘稠而湿化气道。
1.2.2 营养支持与控制血糖 大多数ICU糖尿病患者的耗氧量较高,需大量消耗自身能量,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不利于疾病恢复,因此需给予营养支持,无消化道出血症状出现,则给予患者瑞代或瑞能服用,立即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持续推注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每小时测量一次血糖水平,结合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待血糖稳定后,将血糖测量频率更改为1次/6 h。
1.2.3 并发症预防护理 ①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变化大,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要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如发生低血糖立即停止胰岛素泵入,神志清楚者可进食糖水,昏迷患者立即给予50%GS20~40 mL静脉注射,半小时后再复查血糖。②压疮。ICU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需长期卧床休息,容易产生压疮。因此,护理人员应每天使用温水为患者擦拭皮肤,保证皮肤清洁,每隔两小时帮助患者翻身一次。③感染。ICU糖尿病患者会接受较多的侵入性操作,例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相关导管等,比较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对引流管、会阴、口腔等部位的护理工作进行强化,若发现患者皮肤有破损,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④酮症酸中毒。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现患者有酮症酸中毒的早期症状,例如极度口渴、多尿、多饮等,要及时扩容补液和泵入胰岛素。⑤糖尿病足。做好足部清洁工作,保证足部干燥、清洁,采用低于37℃的温水擦拭足部,发现患者足部出现开裂、水疱等现象要及时进行处理,神志清楚患者询问足部是否存在针刺感疼痛、脚麻等不适感,观察皮肤色泽变化情况,积极预防糖尿病足。
1.3 观察指标
①测量患者入住ICU时和出ICU时的血糖水平;②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算并发症发生率;③统计患者在ICU接受治疗的时间。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均经SPSS 18.0统计学版软件处理,入住ICU时和出ICU时的血糖水平、ICU治疗时间用(x±s)表示t检验;用%表示并发症发生率χ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的血糖水平
出ICU时,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入住ICU时(P
2.2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ICU治疗时间
44例患者中,仅出现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5%,ICU治疗时间为(11.21±2.64)d。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成人发病率高达10.5%[2-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临床上主要以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为目的采取治疗措施,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4-5],各N并发症发生突然且进展迅速,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入住ICU的患者病情通常比较复杂且危重[6],糖尿病患者出现感染、压疮、便秘等慢性并发症的概率也较高[7-8],临床需引起注意。
在治疗的同时进行病情监测、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ICU糖尿病患者而言十分重要,是缓解病情、减轻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优质护理中加强日常病情和体征的监测力度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进行早期营养支持维持肠道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9-10],同时定时检测血糖水平能够维持血糖稳定,促进机体恢复;各种并发症的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该研究结果中,ICU糖尿病患者入住ICUr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高,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出ICU时的空腹血糖(6.14±1.28)mmol/L、餐后2 h血糖(10.32±1.51)mmol/L均低于入住ICU时的数据,P值
综上所述,在ICU糖尿病患者中采取优质护理服务不但能够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将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出ICU,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燕.对ICU糖尿病患者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服务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3):173.
[2] 吴丹,莫海燕,洪普,等.优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病人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3(8):729-731.
[3] 罗应琴.优质护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3):240.
[4] 王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优质护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3):140-141.
[5] 刘淑珍.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康复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200-201.
[6] Sandoval Garrido FA,Tamiya N,Kashiwagi M,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quality indicators at health car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requiring long-term care in Japan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J].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2014,14(2):301-308.
[7] 陈党柱.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优质护理对预后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0):150-152.
[8] Stausberg J,Berghof K.Quality of hospital care in Germany: Analysis of the trend between 2004 and 2008 from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data [Qualitt der stationren Versorgung in Deutschland: Eine Analyse der Entwicklung zwischen 2004 und 2008 aus Daten der externen vergleichenden Qualittssicherung][J].DMW: 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 schrift,2014,139(5):181-186.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44-03
自原卫生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有我就有满意”的口号以来,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应用于临床各大重点疾病[1-3]。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该理念应用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报道所见甚少。本研究总结既往临床工作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经验,查找既往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缺陷,制定重度颅脑损伤护理流程,把“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医疗服务环节。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ICU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3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②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为3~8分;③患者家属要求积极治疗,并好转出院;④患者和患者家属愿意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安排,治疗依从性高;⑤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患者非重度颅脑损伤;②患者为孕妇或者妊娠期妇女;③患者和患者家属不愿意听从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安排。其中,男63例,女4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4±12.59)岁。将患者分为A组(n = 46)和B组(n =57),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B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干预措施,进行皮肤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用药护理、加强患者呼吸道的管理、防止患者误吸和细菌移植等常规护理和指导。B组患者则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之前,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知识培训,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和具体实施细则,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精髓。具体措施如下:
1.2.1护理人员的配置 根据动态监测APACHE Ⅱ评分结果来配置护理人员和实施护理对策,每隔4 h评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情况1次,按照APACHE Ⅱ评分总分将配置方案分为3档次(分别代表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即1档次:0~
1.2.2 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护理处方 出院前1周,责任护士与主管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家庭护理康复措施,从患者仰卧、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平衡到步行。根据患者卧床与否和不同肌力分级选择运动方式:①卧床期间患者肌力在1和2级时,进行肌肉静力性收缩或助力运动,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助力,切不可盲目增加助力,而患者肌力恢复至3级时则调整康复方案,以主动运动为主,患者肌力恢复至4级后才开始行抗阻练习和床上转移、起坐、头和躯干的控制和坐位平衡练习注意避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②非卧床期间,患者进行站立、扶拐行走练习。同时,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手技巧性、灵活性和四肢精细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简单实用的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通过投球、拨珠算、进食、洗脸、洗手、洗澡、上厕所、穿脱衣服和刷牙等反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根据Orem自理理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生活辅助器具,尽量限制健侧肢体的替代功能,训练贯穿于患者出院后的日常活动中。③定期组织重度颅脑损伤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共同学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护理方式和方法,组织患者和患者家属观看电视节目、VCD,使患者得到直观形象的重度颅脑损伤防治知识,通过网络、报纸、发放重度颅脑损伤知识宣传资料,设立脑卒中咨询热线等途径,提供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举办重度颅脑损伤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建立QQ群、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B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56.52%(2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4,P < 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车祸、撞伤、挤压和高空坠落等颅脑损伤的人数也明显增多[4-7]。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是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具有病情凶险、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和后遗症多等特点,患者治疗效果直接与医师的技术和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8-11]。为此,优化重型颅脑损伤意义重大,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总结既往临床工作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经验,查找既往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缺陷,制定重度颅脑损伤护理流程,结果发现,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2-14]。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前先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这能够加深全科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理念和精髓的理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该理论和精髓贯穿于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找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②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后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重型颅脑损伤进行评估,根据动态监测APACHEⅡ评分结果为重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配置护理人员和实施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整体的、连续的、个性化的的综合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护理措施个体化的重要性,找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出院护理处方,详细指导患者卧床与否和不同肌力分级下的康复训练方式,同时,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手技巧性、灵活性和四肢精细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简单实用的各种物品的使用方法,通过投球、拨珠算、进食、洗脸、洗手、洗澡、上厕所、穿脱衣服和刷牙等反复训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做到定期组织重度颅脑损伤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共同学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护理方式和方法,组织患者和患者家属观看电视节目、VCD,使患者得到直观形象的重度颅脑损伤防治知识,通过网络、报纸、发放重度颅脑损伤知识宣传资料,设立脑卒中咨询热线等途径,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掌握更多的重度颅脑损伤知识提供平台,确保贯彻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还可以举办重度颅脑损伤经验交流会,鼓励患者和患者家属间相互通讯、联络,或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交流经验或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高患者出院后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活动能够明显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对ICU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晓琴,宋锦平,郭晶.四川省各级医院护理管理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面临困难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96-1698.
[2] 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87-788.
[3] 邱丽红.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590-592.
[4] Var FA,Rajeswaran J. Perception of illness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Indian J Psychol Med,2012,34(3):223-226.
[5] Niemeier JP,Perrin PB,Holcomb MG,et al. Factor structure,reliability,and validity of the Frontal Systems Behavior Scale(FrSBe)in an acute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 [J]. Rehabil Psychol,2013,58(1):51-63.
[6] Moreno JA,Arango Lasprilla JC,Gan C,et al. Sexuality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critical review [J]. Neuro Rehabilitation,2013,32(1):69-85.
[7] Suskauer SJ,Trovato MK. Update on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agit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children [J]. PMR,2013,5(2):142-147.
[8] Dean PJ,Sterr A. Long-term effects of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J]. Front Hum Neurosci,2013,7:30.
[9] Mioni G,Mattalia G,Stablum F. Time perception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A study comparing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J]. Brain Cogn,2013,81(3):305-312.
[10] 张晓丽娜,衡新华,张小梅.云南省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70-1772.
[11] 徐航.乌鲁木齐市冬季严重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预后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06-2408.
[12] 钟雁飞,陈秋琴,朱文英.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