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学的学科素养

数学的学科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学的学科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学的学科素养

篇1

当前阶段,数学学科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小学生如果可以学习好数学这门学科,不仅会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还会进一步的激发出学生无尽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心健康情感的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欠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当前阶段中,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是为了应付部分的公开课。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还是需要紧紧地依靠扎实的练习,不然课堂学习质量是不会全面提升的。数学教师持有的这种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但是大量反复的练习数学题往往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创造发展,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会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前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

(一)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

大多数学教师觉得,想要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靠系统机械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种观点还没有对数学素养的实际意义做到充分的认识,进行大量的日常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也在一些问题上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造成限制,故而很难实现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目标。

(二)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但不得不说的是,数学课堂的教学和数学教材的内容之间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说明了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学科素养培养意识非常的淡薄,但是一定要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小学教学的学科素养。

三、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建议

(一)教师需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还需切实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一种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手段,而且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一些辅助的教学工具,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文具盒、粉笔盒等。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长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清晰逻辑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生动形象,使自身的教学有独特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清晰地表现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容。另外,教师可以自主设计自己的教案,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这样不仅更好的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促进作用,而且也确保了教师能够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在实际学习时的状况。

(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数学教学资源

当前阶段,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料。小学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部分知识之间,需要对这些教材资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门课程时,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最终引出圆柱课程。教师需要出示两个底面相等但高矮不同的圆柱。在学生细致地描述后,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总结。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学生逐渐对于圆柱的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对于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我们去植树”“了解自己”“一起做游戏”等等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提升自己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开拓学习能力

教学之中,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故而是以找到方法最为珍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切实结合详细的教材内容去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学习上的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相应的举例,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案应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事实证明,这种方案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不仅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挖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且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长期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和小学生能够发展更为全面的需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教育小学生学习的观念,看重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的关键地位,进一步结合学生自己学习时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运用数学教学资源,最终完成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学习的进程。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养成数学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仅是简单的解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依赖于数学技能和相关知识,并且高于知识和技能,凌驾于数学方法和思想之上.想要真正理解和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建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就需要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进行准确的掌握.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持续性、阶段性、情境性、抽象性、习得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现代教育要求小学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自身存在的个性化获得良好的发展,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的数学发展.

一、数学文化熏陶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数学文化存在属于数学本身的变化特点以及本质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数学文化熏陶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促进,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数学文化具有加强的美学价值、智力价值、理性价值以及知识价值等,能够通过数学图形、公式以及符号等帮助学生深入欣赏数学当中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分析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1].数学文化当中包含数学思想、显性知识,还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态度以及情感等一些隐性的东西,当数学精神、方法、思想以及知识等共同作用时,学生能够在数学思想当中感受到数学精神的发扬,有效地丰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数学理性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从素养不同的发展角度来讲,不同学科应该使用不同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有效地实现将核心素养融入每一门学科当中,这对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数学这单一的学科来讲,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理性思维紧密相连.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经历、体验和观察等过程逐渐形成一种能够理性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2].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游戏加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将学校中的球架、旗台、教室、大门等主要建筑画在同一幅图中,并且标注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很多小学生对方向感和位置感的掌握程度非常弱,教师可以应用这种数形结合思想,使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更加形象化,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位置与方向,提升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数学课程改革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更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充分利用教学提升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w性以及差异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坚持以生为本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将数学核心素养也包含于课堂教学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落实[3].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加法与减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问题,如,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详细地认识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构建分数单位的概念,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性质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研究中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根据其制定符合现状的教学指导,对如今数学学科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数学学科的素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素养,是人们用数学化思想思考和观察世界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的提高也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根据数学科目核心素养,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进行讨论。

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理解

近些年来我国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常常会提到数学核心素养等词汇,比如有的教授会说,数学素养就是人们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对于周围环境的情况处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有教授认为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的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很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做出判断;另外有教授的观点表明了数学素养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期自身的努力学习所形成的某种状态。

综合来讲,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充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以熟练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够以数学的角度来思考转化问题,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这种积极处理问题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可以说是指在学习数学之后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指的并非某些知识或者技巧。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而是一种反应了数学思想的、基于数学知识却高于知识的综合、持久和阶段的能力。我们可以将数学核心素养理解为和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相关性,对于理解数学本质、更深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评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三方面,下面具体说明一下这三方面。

1.综合性

指的是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基础学习能力和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会了基本的运算方法、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需要学习思考使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这一能力实现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学习。

2.阶段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方面也会出现不同水平、阶段的差异,就好比同一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的方法不同,解决起来也会有难有易,有快有慢,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的现象,这种情况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持久性

持久性不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值得关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会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到的思考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知识,而且还会长久的拥有并运用学习到的能力,成为学生的财富。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记忆,因为数学知识能够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通过逻辑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将知识联系在一起,加深记忆,更好的学习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还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一定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说学生在掌握建模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利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掉,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考分析联想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建立在批判性的思维之上,所以说对待事物需要理性思考,在对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运用分析思维推理提出方案,最后解决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

教师要创造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更好地求知欲望,设计一个铁盒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满足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问题,教师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帮助,引导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是很具生活实例为载体,经过教师的指导建议,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的确定和实际的操作,在最后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由于传统课堂上这些步骤全都省略掉了,依靠教师的讲解,使得探究性活动成为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了实践操作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更应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数学教学并没有体现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使得数学文化仅仅停留在抽象符号和逻辑推理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明确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讲解教授数学文化,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品质。

篇4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文科生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采用“低起点、拉网法、递进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同学们对基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做好错题笔记,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纠正的办法。对于课本中的典型问题,教师要深刻理解,防止谬误;反思方法,精益求精。这样可以深刻理解这类问题,有利于扩大解题收益,达到“学会一题,解决一类”的效果,这是跳出题海的有效方法。

二、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有想象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大量实物、图形等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出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

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同学们的应用意识,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其创新能力。文科生的运算求解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是指依据统计或统计安全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高中文科生的数学能力,如“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开门造车”,注重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能力;注重联系,重视通性通法的讲解等等。

三、重视对文科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听文科生说最怕数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克服这种畏惧心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兴趣高昂,就会事半功倍,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好与坏,与导入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开始,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我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设疑导入新课

如在上新课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引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喜欢听故事,我就利用这一点,经常在讲授新课前,讲一些与内容有关的短小故事。

2.游戏贯穿,激发兴趣

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劳逸结合,穿插一些游戏形式的练习题,供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这样的游戏形式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演示,以看促想带说

激发兴趣、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说理,是学生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演示。

4.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

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想—说”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能自觉地思考问题,才在思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习作为乐趣。而文科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化难为易,减轻教与学的负担。

6.表扬竞赛,激发兴趣

适当的表扬与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甚至年级之间的竞赛来强化兴趣、保持兴趣、促进学习。如个人、小组之间的数学竞赛中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数学竞赛,使学生产生责任感、成功感,长此以往,胜者表扬、败者鼓励,创造条件,下一次再战,直至成功,使学生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兴趣。

7.要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跟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荣辱感和自尊心,所以,教师要保护文科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激发出新的思考能源。

8.结合知识,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往往是教师讲解知识过于单调,单一地传授知识,不与实际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9.结合数学的美,激发兴趣

我通过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统一美、创新美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尝试,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初中生既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又能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还能够对他们所习得的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学会举一反三,了解数学的意义。数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学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它对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也是初中生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使其掌握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从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维、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三个方面,讨论教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其学会主动思考,以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数学。这并不只是为了让初中生在未来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工作,而是为了让初中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爱学好问的好习惯。在《圆的有关性质》一课中,我利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让学生观察画图过程,总结圆的定义,系统学习圆心、半径等知识。然后,我问学生:“除了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是一致的,还有其他的点与圆心的距离一致吗?”有的学生想了想,说:“没有。”然后,我让他们再亲自动手,探究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否正确。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思维性,要想学好数学,单纯依赖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灵活应对任何数学问题。由于很多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先进,他们还没有转变以中考为指向标的教学意识,从而过于重视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反而忽视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做某道数学题,但凡这个题目往更深层次发展,或稍加变动,就会让初中生束手无策。尤其是初三学生直接面临中考,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学习任务很重,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压抑。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数学教学的基点放在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科素养上,使其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在提高他们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减轻他们的负担。在《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我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小组探究点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每个学生都需要在小组内发言,将他们亲自动手测量的结论在小组内进行阐述,然后,小组内部要将所有的结论进行整合,从而总结探究出“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圆外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这个数学结论。每个区域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可被认为是一个集合,这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我让学生展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自学活动,让学生如法炮制,学会学习,初步树立空间意识,掌握数形结合等相关数学思想方法。

三、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

初中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科强调的是抽象思维与逻辑思S,这就为初中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增加了难度。然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知识,因此,教师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学“圆”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让学生指出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际例子。学生指出车轮、自来水管、奥运五环等。在将这些实际例子的特点总结出来之后,展开探究,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圆的概念、性质等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方面。教师要注意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学会主动思考,提高他们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初中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使其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感触更深,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篇6

教师是是什么?我不禁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能够给学生多少?我想教师应该是行走在“教与学”的中间地带,在这个地带中,教师用智慧思考着课堂教学,而在思考中又有着更多的理解和感悟。荷兰极负盛名的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经提到:“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正因为此,数学教师应该做一个教改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

2013年的10月份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课程标准培训。期中有一节特级教师张卫明老师的课《确定与不确定》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整节课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一直都很开心、兴奋,即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又完全没有给学生枯燥感和负担感。让我意识到,数学课也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很快乐的。

和小学相比,初中的课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课程数量增加了,难点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数学学科,有些知识点还相对枯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也就减弱了不少。

由于进入初中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导致他们不愿再被控制,所以我们很多老师都把提高学习兴趣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切入点。那么,有趣课堂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

一、 有趣课堂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数学课堂的教育学,应该有数学的气质,而这种气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学生的影子,有学生的气息,有学生的认知特点。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主角是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课堂成功的主要增长点,我们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宰。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出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服务对象。这个思考的过程也让教师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能够达到的程度,这和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学生在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会加深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包括情感、技能技巧、思想方法等在内的很多素养。这让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让教育目的最终定位在了人的发展上。

二、有趣课堂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

1、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更加生动有趣,是教师角色改变的驱使。

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普遍关心教育对培养儿童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理论。

2、有趣课堂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必然结果。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者主张意义学习。学生天生有好奇心、求知、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张老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更加轻松的领略数学知识的魅力。在这样一节数学课的背后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被很好的保护起来。

3.有趣课堂是师生关系发展的选择。

人本主义者非常重视教师的态度和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气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其表现为:真诚,认可,移情。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只有以这些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才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

人本主义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三、有趣课堂应该注意的课堂增长点

对那节课总是在脑海中有那么多的影像在一一回忆,在回忆中我有着太深的感受和感悟。课堂中我们不仅要追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求索知识的笑脸,探索知识的微笑。让学生在聆听知识的同事,感受到数学体验之美,数学理解之美,数学的创造之美。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学生自身和谐的发展。

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应该是能够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借鉴,“笑声背后的思考”,给了我深刻的启迪和激发。

1、我们只是将课堂教学的基调定在了轻松自然上,而不能让笑声偏离教学本身。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传递知识,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还是重点。

2、课堂氛围的形成主体在教师,教师在气氛调节的时候要建立在积极、健康的基础上,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和思考。

篇7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气质等修养。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当前与未来的个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笔者以为,数学素养是指通过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让儿童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用数学理解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习惯和品质、精神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众多数学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素养。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质 

1.内隐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无形之物。 

素养是人的内在之物,数学素养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感悟的结果,并将这种结果内化为自我的数学头脑和数学品质。它作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现实问题,使儿童形成自我的思维方式、数学模型与数学能力,并不断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整体性的核心要素,从而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统摄性——数学核心素养是有形之魂。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对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维与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如果说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的结晶,那么素养往往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当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般的、必需的、个体的,是在数学学习、生活、生产和创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征 

小学数学教育旨在让儿童通过六年的学习,拥有数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等。 

(一)儿童的数学情感 

数学情感不仅是指儿童学习数学的动机、需求和兴趣,还指儿童学习过程中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数学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数学情感来自儿童对数学内在美的追求,来自数学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来自儿童在探索中对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理智体验。数学情感在于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数学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及共鸣的道德体验。 

(二)儿童的数学思维方式 

1.结构化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运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 

2.建模思维。数学模型是根据事物的特征以及数量间的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观察生活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儿童的数学建模思维,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释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的数学关键能力 

1.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是指用语言、符号、模型、图式等方式对数学问题、数学原理、数学规律等进行表达的能力。表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表征,就是在头脑中构建模型思考问题;一种是外在表征,就是将数学问题通过文字、语言、符号、图表、模型等方式进行表征。儿童经常借助图形、图像进行表征,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 

2.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不等同于解决问题,它要伴随着儿童对生活的观察、简化、抽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儿童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帮儿童达成对数学知识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四)儿童的数学精神 

1.求真,拥有数学的理性头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实验、探索发现、争论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数学世界。数学的世界充满了美——数学规律的优美、解题思路的简洁、观察视角的独特、探索过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归、问题结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让儿童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三、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构建 

(一)体系思考,情感体验,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 

1.营造儿童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儿童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儿童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测、实验、检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认识》,课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圆有几条边?”“为什么说圆是无限正多边形?“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圆形的?”……一个个问题均来自儿童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开启儿童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找到儿童数学学习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泵”,善于营造有利于儿童探究的场,让儿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发地创造。要通过问题引导,如“你能试一下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让儿童从整体上观察和研究问题。要鼓励儿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面对具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性问题。 

3.构建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构网。 

整体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需要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的视角透过生活现象洞察数学的本质规律。例如:可以以数学整理课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分与合的模型,将加法和乘法作为合的模型,将减法和除法作为分的模型。“数学整理课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如下表所示: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在衔接各模型间的联系。在单个模型的基础上,把相关联的各个模型构建成一个数学模块,接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整理是载体,模型群的建立是关系,方法链的衔接为要义,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方法结构、数学模型。 

(二)问题解决,数学建模,发展儿童的关键能力 

1.以数学问题解决为核心。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时,应将儿童置于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实践问题联系起来,如自行车与儿童身高的问题、抽水马桶的节能问题、游园路线、安全疏散模型、峰谷电是否划算、红绿灯的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现实水平为起点,让他们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由表及里逐渐认识规律。 

2.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 

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数学建模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首先要将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验证数学模型是否适合,进而运用数学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例如:通过解决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形成“一笔画”的数学模型。运用这一模型,能顺利解决动物园的“游园路线问题”,从而设计出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性走完动物园的最佳路线。 

(三)思想渗透,表达交流,提升儿童的结构化思维水平 

1.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便于儿童用一种模型解决多种数学问题。比如,教学“运算律”时,有学生询问: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运算律,除法和减法却只有运算性质呢?其实,如果从整体的视角来观照,就会发现,减法和除法分别与加法和乘法互为逆运算,学习了负数,减法就自然变成了加法;学习了分数除法,除法就自然转化成了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不是核心的“源头”,而是产生的“支流”。 

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儿童学习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而是整体性的、模块化的,便于他们形成数学观念与结构化思维。另外,通过数学结构中相似模块的组建,可以让儿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多题一解,有助于他们整体地思考问题,有序地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建构数学模型体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能够进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炼。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儿童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逐步把相关联、相似性强的模型构建成模型体系。如教学“转化”思想,可以引导儿童体验运算中的转化(小数乘除法转化为整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转化(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使他们明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核心思想。 

3.营造数学交流场域。 

教师应注重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引导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要引导儿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想法,注重儿童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在静态上,要研究其各个要素;在动态上,要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 

篇8

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从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小学生被动地学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此只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正确的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所以,要想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教师要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另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所以,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专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思想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根据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形成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同时,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活跃思维的促进和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位数学家必备的数学品质。

2.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所具有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点中去,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解答问题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不被成见所束缚,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条件”,分析问题,从“条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可以初步培养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学有法,思有路,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篇9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授课能力,并不断补充新的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因此,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授课能力,并不断补充,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第一、要提到的是我们应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对我们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理念。比如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共10个方面的教学理念。而这些教学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经展开大面积应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数学教育观念上的一场变革。评判青年数学教师是否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不仅要看他掌握数学知识量的多寡,更重要的是看他在谈论数学时的深度和广度、使用数学时所反映出来的意识水平以及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深度。这就要求作为青年数学教师,既要对传统现代数学教学观进行合理继承和发扬,又要树立现代数学观,包括:(1)系统集合观;(2)离散连续观;(3)无限逼近观;(4)量化测度观;(5)抽象推理观。只有很好地掌握现代数学观,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的数学观念,并用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要巩固和完善专业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标强调: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其人文素养。教学向学生展现的应是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统一;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全面扩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五个模块:集合与函数,立体几何初步初步与平面几何初步,统计和概率,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与不等式。选修课程设计的范围较广,涉及四个系列,包括五个模块和十六个专题。必修部分,老教师一般都没多大的问题,选修部分就不一样了。没有教过,甚至自己学的都不一定好。因此如何应对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没有一桶水,就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更高的高度学习数学专业知识,熟练的掌握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所教每一个知识点的课标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定好位,制好靶,也才能够收放自如的把握课堂教学,培养多层次的数学人才。

第三,我们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闭门造车”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行不通了,不开放、不学习、不进步,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普遍展开,各地都涌现出了大量尝试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成功案例。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可通过参观学习、观看光盘录像、浏览网络等方式学习新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吸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四,我们要提高自己数学教学的技能。高中数学的专业性质很强,要教好它,就必须具备数学教学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数学水平也都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不利于我们教学的。比如好多的学生不看好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喜欢有难度的高中数学,懒于计算等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用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多媒体展示和互动式教学平台就比传统手段有更好的效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移动媒体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要虚心的向年轻的教师学习,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的教育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五,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修养,学会反思,从校本研修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修养。

我们数学教师看过几本教育方面的论著?苏霍姆林斯基、奥苏伯尔这样的教育大家,我们知道多少呢?也许许多教师都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拜读,但新的课程改革亟待我们教师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就是说我们已经到了非学不可的程度了。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教师培训是提高理论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挤出宝贵的时间去拜读那些现代教育大家们的论著,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

第六,我们还要扩充和提高其他方面的素养。比如教育教学态度的素养。数学教师太辛苦,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的心理认识,高考的压力、繁重的教学工作,要做到“苦中有乐”,我们就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再如教师的人文素养。许多优秀的数学教师,都爱好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喜欢看时兴的文学杂志,这样的爱好既可以舒缓我们紧张的教学压力,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更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恪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不够的,青年数学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知识形成“源头活水”,同时,对自己提出学者化的要求,方可使教学工作永葆青春活力。顺应教育的改革大潮,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行,我们才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收获更多的教育果实。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19-02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助力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及学生个人的成长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莘莘学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而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助力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鉴于传统应试教育考试制度的相关要求,教师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向学生讲述和传递知识点为己任;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将大量的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对教师的教学言听计从等作为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师生之间的友好平等关系难以建立,师生之间主要是以支配与听从这样的特点来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师生之间缺乏平等而自由的沟通。然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师们为了更好地提升个人教学业绩,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优异的成绩,教师们不得不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改良和调整,以便于使得自身的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业绩,我们不仅仅要在自身的教学能力上下足工夫,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热爱数学学习的意识。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第一,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师生互动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力争培养的是那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二者皆强的学子,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果我们一味地坚持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没有益处,因为,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对于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高素质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英力量,而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撑。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和计划,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及时地改良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形式的一些不良行为,转变以往所坚持的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观念,转为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个体发展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而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使得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在师生良性互动的映射下变得越来越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少走弯路,继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学科素质。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活动时间,增强班级内部学生的团结意识,努力构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班级学习氛围。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曾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下,对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些被淘汰的教学方式百害而无利,而是因为它们不再适合当前环境下数学教学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促使学生能够在新课改下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我们要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发言和表现的机会。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数学定理的求证过程,也可以在学生们课间休息的间隙,给学生们播放一些思想积极向上的视频和歌曲等,以此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篇12

一、深入挖掘内容

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与财经知识相关的内容,要充分挖掘其在财经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确定财经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既不影响原有教学任务,又能够自然地渗透财经教育。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们可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理解人民币与物品之间的等价交换,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了解人民币的历史,拓展到世界各国的货币知识。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教师可将知识逐层深入,从面值到换算,到虚拟购物体验,再到了解货币历史,最后了解世界货币。这样,学生有了体验,有了直观知识,财经教育目标就凸显出来,并能得以实现。

二、构建学习项目

构建学习项目是实现财经素养教育渗透的关键,下面以数学项目《旅游攻略》为例,阐述学习项目的构建。

《旅游攻略》项目是基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小数乘法》,整合六年级的“折扣”“统计”等知识单元而形成的一个项目。在本项目学习中,教师通过创建“亲子游华东”的项目背景和驱动问题,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完成包含交通、住宿等时间和费用的最优计算,最终形成了“旅游策略”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项目一共用10个课时完成,具体如下:

1. 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共2课时),教师首先需要通过驱动问题引入学习项目,“爸爸妈计划在这个暑假一起组织一个‘亲子游华东’的旅游活动,请同学们研究、制定喜欢的旅游策略”。然后,教师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华东五市的名称、特色、风土人情、著名景点等;通过华东五市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五市的大致方位,思考华东五市的旅游线路和顺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华东五市,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依据学生所制定的旅游线路和顺序进行分组。

2. 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共6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学习中插入六年级“折扣”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通过原价与折后价钱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让学生收集与处理不同交通工具、酒店的信息,制成统计表格,以此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选择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最后,让学生用图表、PPT来整理收集的资料,形成阶段成果。

3. 结束阶段

在此阶段(共2课时),学生需要进行学习项目成果的汇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介绍小组制定的旅游交通、住宿方案。在汇报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丰富知识,并通过分享交流,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项目学习将课程延续到课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百分数”时,往往是通过举例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并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模仿例题来完成相关的练习题;而在项目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建真实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的应用。同时,学生分组学习的形式,由局限于课本的学习模式变成校内外小组探究活动的学习模式。传统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及其变式应用;项目式课程的教学重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化的教学情景,以现实问题构建学习项目,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项目学习,形成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在《旅游攻略》项目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定旅游方案,提高了自身在理财、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财经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形成项目序列

教育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学生财经素养的培养也不是进行一次项目式课程就可以实现的。因此,农林下路小学一直致力于构建序列式的项目式课程,将价钱预算、货比三家、网络比价、货币换算、打折原理等知识,系统、有序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形成环环相扣的数学学习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式课程序列,逐步培养、提高自身的财经素养。

例如,五年级的《爱心传递》项目,以“自制蚊帐、传递爱心”为主题,以《蚊帐天使》的故事引入,给学生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课外,教师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到商铺实地了解、向父母请教等方式,自主在电脑里设计、制作“传递爱心”的蚊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更多儿童的受益”。课堂,教师适当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和资源,紧紧围绕驱动问题开展互动学习、交流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让学生对提交的蚊帐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和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和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这是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财经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项目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货比三家”“价值最大化”等理财理念。

又如,综合“小数乘法”“折扣”“统计”等知识,设计《选购圣诞礼物》项目。《选购圣诞礼物》项目通过选购圣诞礼物方案这一驱动问题,让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小数乘法、折扣、统计等数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调查自己所选的圣诞礼物在商场、购物网站、港澳地区以及国内外的价格,通过计算折扣、运费、汇率后制定出最优化的购买策略,最后形成小组的选购方案。

四、教学反思

1. 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学科整合

篇13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对“数学素养”这个词的含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它是指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受到的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知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也能促使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我们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际经历,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论证和阐述,希望能对广大数学教学同仁有所帮助。

一、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思考

1.数学是理科,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数学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这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2.新课改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结合下采用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差异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使贫困生向中等生进行转变,中等生向优秀生进行转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1.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的话,就无法实现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探究式的数学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本质和数学猜想的素养。

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章时,我采用的就是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性、直观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让学生根据平移的定义想象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图形平移这一原理,让学生对平移现象的定义有初步的认识。接着,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事例,如:在商场里我们坐手扶电梯时的移动过程、电视机在传送带上的移动过程等,接下来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举出一些其他体现这一原理的生活实例。然后,我们就能顺势引入课题并提问学生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之为平移,让学生在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对平移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最后,再让学生根据他们对平移的理解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巩固。这样通过把教学内容统一在一个探究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自主探索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数学本质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数学素养。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很难得到学生的回应,整节课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自演讲,学生根本不能参与其中,课堂上呈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养成学生想提问、敢提问的数学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阶段是每节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提出需要讨论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以书中P2图1-2、图1-3、图1-4为例,先让学生观察图1-2中的正方形,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图1-3和图1-4,提问:“图1-3中,A、B、C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4中,A、B、C之间是什么关系?”“从这三幅图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接着,我们继续向学生提问:“这三幅图中,你可以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你们发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了吗?”等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回答完毕后,我们就可以顺势向学生引出“勾股定理”这一内容了。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提问问题,既给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敢于接受挑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非一件容易的工程,它既需要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付出努力,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式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学途径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如: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开展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身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顾沛.十种数学能力和五种数学素养.高等数学研究,2003.

[2]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金战,刘东升.改变孩子命运的8堂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