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三数学相关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相关分析及结论
(一)2011届高考成绩总体分析
1 标准差、均分等数据分析
结论:
(1)标准差分析从表中数据分析,语文科的标准差最小,理科9.89、文科8.56。说明语文科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小。学生要在语文科成绩与同学拉开差距每一分都很重要。英语科成绩的标准差也较小,体现离散程度较小。总分、理综成绩和数学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学生成绩差距较大,即成绩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2)标准差与均分的结合分析标准差较小的语文和英语,均分不同,数据的集散中心不一样。理科语文成绩是在9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理科英语成绩是在63分的均分上下集中。从结果看,我校的语文科成绩对学生高考总分达到平均分以上贡献不小,而英语科要达到相同程度距离还是很大的。
(3)从中位数看成绩的两极分布理科数学的均分91.06,成绩中位数是95分,体现该科高分段成绩不错,但部分学生的成绩是较低的,总体拉低了均分。理综、数学和总分分布状态类似的,标准差都较大,表明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
综上,本次考试高考总分指标状态与数学、综合科较为相似。文科和理科大体相同。
(二)高考总分与相关学科的横向分析
结论:
1 学生高考总分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0.93,呈现显著相关;理科高考总分与数学成绩相关系数为0.87,相关性也很强。数学成绩与理综成绩相关系数为0.77,相关性也较大。
2 英语和语文虽都属语言类学科,但在高考成绩中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理科为0.26,文科为0.31,相关性都非常弱。
3 文理科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非常弱,体现在理科0.23,文科0.13。
4 文科综合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6,文科总分与数学的相关系数为0.81,都体现显著相关。
综上,本次考试中,理科考生数学成绩和理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文科考生数学成绩高和文综成绩高,高考总分就高。都有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对1班和8班个体进行分析,和年段的总体分析无显著差异)。
(三)、高考成绩与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的分析
1 高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成绩的纵向分析
结论:
(1)学生的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性为中等水平,理科0.57、文科0.61。
(2)学生高中三年学习成绩发展情况,各期末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逐年增加,总体上学生表现出较好的进步势头。
(3)高三上学期期末的市质检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关系数为最大,理科0.86,文科0.84。
综上,学生在我校的三年发展情况,除高二上学期会考的复习对学生的高考科目造成一定的冲击(体现在这次考试与高考成绩相关性下降),整体表现出较好发展。
2 高三年第二轮复习的三次大型考试考试与高考成绩学科间的横向分析
(1)文科、理科的四次综合考试总分与各科成绩的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四次考试中,理科的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语文和英语则相反。
②在四次考试中,文科的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而语文和英语相反。③在四次考试中,理综成绩与总分的相关性在高考时达到最大,文综成绩与总分一直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综上,学生在二轮的综合应试中数学成绩、文综成绩、理综成绩是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但总体表现文科较理科缓和。
(2)三次模拟考试理综、文综三学科相关分析
结论:
①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物理学科和理综总分的相关性都很强。生物学科、化学学科与总分相关性下降。
②在二轮复习的综合应试中,文综的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下降了。
综上,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很关键,理科学生在物理学科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3)四次考试中数学学科与理综、文综学科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①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理综学科的相关性越来越大。
②在这四次大型考试中,数学学科和文综学科的相关性虽有波动,但到高考时相关性最大。
综上,我校二轮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理科综合成绩、文科综合成绩展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数学成绩是与理科综合成绩相关性最大。
三、几点启示与思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e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Cui Na, Liu Yunyan, Gao Bian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ging 4007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 in senior students. Methods Test Anxiety Scale and Achievement goal Scale were administered to 329 senior students. Results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group has significant higher scores than performance-approach group and master goal group in examining anxioty. Examining anxioty show positive correlation significantly with performance-approach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Mathematics score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xamining anxioty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whil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ster goal group. The performance-avoidance can predict examining anxioty quite well, examining anxioty and master goal and performance-avoidance are the predicting variables for mathematics examining score.Conclusion Examining anxioty exists widely in senior students, It affects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with Achievement goal.
【Key words】 Achievement goals; Test anxiety; Performance of examination; Senior student
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 theory)是国外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学业成绩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即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在学习领域主要将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型: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本身是一种内在动机,在评价情境中,很少会产生焦虑,而成绩目标会产生评价压力,对威胁的感知,对结果的焦虑并且破坏任务卷人[1]。Elliot等提出三因素目标取向模型,即把成绩目标再分为成两类:趋向型(approach)成绩目标和回避型(avoidance)成绩目标[2]。尽管这两种取向都关注自身表现的结果,但前者关注的是展示自身能力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评价;而后者则着力于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避免得到否定性评价[2]。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也称测验焦虑),是由各种考试、测验所产生的焦虑。也有人称之为成就焦虑(Achievement Anxiety)或学业评估焦虑(School Evaluation Anxiety)。Sarason认为考试焦虑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中学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评价情境,对预期成绩的关注,名次的认知,与他人比较的被评价都是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目前,有研究者将成就目标看作是考试焦虑的预测者,并认为考试焦虑是成就目标与考试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2]。本研究试图考察目前高中生的考试焦虑状况,及不同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水平是否有差异,以及二者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淄博市第五中学高一到高三6个班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340人,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回收率96.7%。其中高一124人(37.7%),高二112人(34.0%),高三93人(28.3%),男生198人(60.2%),女生131人(39.81%)。
1.2 方法 采用Elliot和Church1997年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该问卷分为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目标3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6个项目,共18个项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难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作1~5分。相关资料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本次测试3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0.63、0.69,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0。对18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限定抽取3个因素,各维度高负荷的项目与原题目设计的目标完全一致,3个因素可以解释47.065%的总变异。
采用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Sarason于1978年编制完成的考试焦虑量(Test Anxiety Scale,TAS),该量表共37个项目,涉及个体对于考试的态度及个体在考试前后的种种感受及身体紧张等。各项目均为1~0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或否。Newman(1996)提出,TAS得分12分以下考试焦虑属较低水平,12分至20分属中等程度,20以上属较高水平。15分或以上表明该被试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因要参加考试而带来的相当程度的不适感[3]。本次测验的α系数0.82。
以自然班级为单位在考前两天进行测试,施测完毕剔除无效答卷,然后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成就目标定向、考试焦虑两个变量以问卷所测的分数为统计指标。2006年12月份月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程考试成绩以年级为单位换算成T分数,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指标。
2 结 果
2.1 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状况 329名高中生考试焦虑量表(TAS)得分平均15.85±6.19。TAS得分12分以下者为考试轻度焦虑83人(25.2%);12分至20分为中度焦虑173人(52.6%);2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73人(22.2%),见表1。
2.2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考试焦虑是否存在差异 男、女生TAS总均分为16.11±6.38和15.47±5.90
(t=0.907,P>0.05),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间的比较显示,高二的考试焦虑水平略高,但3个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2.3 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考试焦虑水平的差异 按照成就目标定向3个分量表的得分,将平均数以上的划归为高分组,平均数以下的划归低分组,在一个分量表上属于高分组而在其他两个分量表上属于低分组者,就可以作为本分量表测查的典型样本,如果某学生在成绩接近目标分量表上属于高分组,在成绩回避目标、掌握目标两个分量表上属于低分组,那么这个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是成绩接近目标。总共筛选出有效样本102人,其中,成绩接近目标人数23人,成绩回避目标41人,掌握目标38人。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组考试焦虑水平有显著的差异(见表3)。俩俩比较结果显示成绩回避组和其他两个组考试焦虑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成绩接近组和掌握目标组无差异(见附图)。
2.4 目标定向、考试焦虑、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考试焦虑与成绩回避,成绩接近显著正相关,与掌握目标负相关不显著。而3门考试成绩里只有数学成绩和考试焦虑显著负相关,数学成绩和掌握目标呈显著正相关,和成绩回避呈显著负相关。总分和成绩回避呈负相关,和掌握目标呈正相关。
2.5 回归分析 为讨论考试焦虑,成就目标、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先以成就目标定向的两个纬度(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做自变量,以考试焦虑做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只有成绩回避进入回归模型,它对考试焦虑的解释率为15.4%(见表5)。从相关分析看出,只有数学成绩和考试焦虑显著相关,并且总分和成就目标的相关主要来源于数学成绩的贡献,因此数学成绩可能是一个相对敏感的指标。故用其作为因变量,用成就目标定向的掌握目标、成绩回避和考试焦虑做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3个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但变量对数学成绩的解释效力不大。累计解释率为6.1%(见表6)。
3 讨 论
考试焦虑现象在中学生中比较普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中度考试焦虑(12~20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2.6%,重度考试焦虑(2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为22.2%,男生和女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才康对大学生被试、郑希付对中学生被试的测查结果一致[4,5],与其他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同[6,7],关于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很不一致,这可能和测量工具样本选取有关。本次调查中,不同年级的考试焦虑水平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关分析表明,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和考试焦虑显著的正相关,和掌握目标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以成绩作为目标的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考试的评价性后果,把考试成绩看作是对自己能力证实及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8],或担心在考试中暴露问题,或担心成绩不好会挫伤自尊并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从而引起对考试的不安情绪。而掌握目标的个体将学习视为目的,强调学习中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8],更多的把考试看作对学习的阶段性自我检测,较少注意到考试的评价性信息。因此有较低水平的考试焦虑。成绩回避组比其他两个组有更高水平的考试焦虑,可能是由于成绩接近组主要期望能从考试中得到正性的评价情绪,成绩回避组主要是回避负面的评价和情绪[9],由失败而招致批评的沮丧比没有成功而未被表扬的失落更容易让人产生对目标的焦虑,也就是说人们对回避负性评价和情绪的要求可能比渴望正性评价更为迫切。
考试焦虑和语文、数学、总分都呈负相关,说明考试焦虑确实对学生的成绩产生负面的影响。考试焦虑和语文、英语的相关不显著,但和数学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这很有可能是学科特点造成。一般来说,理科类考试的时间紧迫感要强于文科类,而且传统观念中好的数学成绩与高智商相联系也强化了数学的评价性价值。成绩回避目标和各门成绩都负相关,而掌握目标和各门成绩都正相关,并且在数学和总分上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不同成就目标可能会影响学业成绩。
对考试焦虑的回归分析表明,成绩回避可以很好的预测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回归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和成绩回避预测低的考试成绩,掌握目标预测高的考试成绩,成绩接近目标无显著的预测。但是预测力并不强。这可能是由于成就动机可能只是一个影响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它通过影响对课程的喜爱度,持久兴趣,动机,学习策略的应用等变量影响学业成绩。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都发现掌握目标对这些变量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有负向预测作用,成绩接近目标则无显著的预测作用[10,11]。
考试焦虑现象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并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确立积极的成就目标,放下思想包袱,以更积极的心态取得良好的成绩。
4 参考文献
[1]Sansone C. Competence feedback, task feedback, and intrinsic interest: An examination of process and contex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9,25:343-361
[2]Elliot E.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72:218-232
[3]Newman E. No more test anxiety. Los Angels: Learning Skills Publications, 1996
[4]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在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96-98
[5]郑希付,高宏章.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153-154
[6]黄高贵,吴燕,张丽琼.高考学生考试焦虑性别差异的探讨.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8
[7]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855-857
[8]Dweck C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6,41:1040-1048
[9]Elliot AJ, Harackiewicz J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461-475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6?0095?03
从探测机理上三红外火焰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易燃易爆等火焰探测。因此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火焰探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矿井、油田、石化企业和储存易燃物的场所[1]。三红外火焰探测器软件算法优劣对其灵敏度、抗误报特性有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准确的将火焰信号与其他红外辐射干扰区分开,提高抗误报能力和探测灵敏度,采用数学相关性分析技术将因探测距离增大而衰减并淹没在干扰信号中的火焰信号提取出来[2?3],但如何利用三个波段的辐射信号间的数学关系,达到快速检测火焰信号的目的,成为实际工程设计中的难题[4]。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信号相关性和平均功率的三红外火焰探测器软件算法。
1 软件算法原理分析
火焰探测的算法有闪烁频率分析法、持续时间法、信号间的数学相关分析法、与储存的频带曲线对照分析法和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火焰识别算法等。其中,前5种方法都是目前火焰探测器常用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智能火焰识别算法,需要使用已知的训练样本和相应的输出模式对识别火焰的判别规则进行反复调整。但影响火灾的因素很多且随机发生,实际上不可能获得所有状态的样本且由于网络训练时初始权重和阈值是随机的[5],因此这种方法的漏报和误报率都较高,实用性不强。
在红外探测器的实际使用环境中,不仅存在碳氢或含碳化合物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同时也存在白炽灯、荧光灯、卤素灯等人工光源辐射和背景辐射发出的红外干扰辐射,这种复杂的检测环境不仅降低了红外火焰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而且容易造成误报。因此,本文设计的三红外火焰探测器选用三个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作为探测器件,第1个传感器用于探测由碳氢或含碳化合物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中心波长为4.4 μm);在大于和小于CO2峰值辐射波段各选择了一个波段,用于鉴别人工光源辐射和背景辐射。对任意一红外辐射源来说,其在这三个波段的光谱特性的数学关系是惟一的,通过分析比较这三个光谱特性的数学关系实现高可靠和远距离探测的目的。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了信号间的数学相关分析法和信号平均功率法的三波段火焰识别算法。该算法以数学相关分析法为核心解决远距离探测问题,通过信号平均功率法实现弱信号间的分析处理及比较问题,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本文用信号的平均功率表示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强度,其表达式如下:
式中:k表示采集信号的个数;[x(i)]为每次采集电压信号。
则对于三红外火焰探测器三路信号平均功率为:
式中:[x1],[x2],[x3]分别代表三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根据传感器的光学特性,这三个传感器输出信号均包含了真实火焰信号、人工热源干扰信号和背景干扰信号。k值的选取与火焰的大小密切相关,它间接反映了探测器的响应速度:如需探测器快速响应,k的取值需较小;如需提高探测器可靠性,k的取值需较大。
本文所述的三红外火焰探测器设置有5个报警阈值(分别对应5个灵敏度),它们分别与5个时间特征值的k值(该值表示采集火焰数据的时间)相对应。为保证探测器抗误报特性和可靠性,时间特征值k越小,对应报警阈值需越高。在同一标准火焰条件下,判断时间越短,响应速度越快,时间越长,抗干扰能力越强。本文按照阈值法原理,选取4.4 μm波段下的5个平均功率值与其对应的报警阀值依次按照式(3)进行比较判断:
式中:[P1(k1),P1(k2),P1(k3),P1(k4),P1(k5)]分别代表5个时间特征值下的平均功率值。其中k1m5,报警阈值是依据有火条件下采集火焰数据确定的,阈值要小于真实火焰条件的有效数据,同时满足抗误报要求。由于信号辐射强度间数学关系不随探测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且探测器对4.4 μm波段下响应幅值最大,所以在满足相应特征值下不等式(3)之后,再判断此时间特征值下三波段对应平均功率是否满足下式:
式中的a1,a2为3路传感器之间的比例系数,为固定值。当三波段对应的平均功率同时满足上述两个判断条件时,则判断有火。为减少误报,在不满足火警条件时,需进行预警判断,预警算法与火警算法方法相同,区别在于预警阈值要小于报警阈值。
2 软件算法设计
三红外火焰探测器的软件算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部分和主程序。本节根据上节算法原理分析给出了软件算法具体设计实现。
2.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在中断中完成,由于火焰的闪烁频率在7~12 Hz之间,根据香农?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设定中断每3 ms采集更新1次数据。通过抓火实验发现,若放大电路的末级输出饱和,火焰算法判断将出现问题,此时需将放大电路的次级输出采集的数据作为火焰判断依据,即数据有效的原则为“若当前输出级数据饱和则看前级数据”。为减小算法的复杂度,此时采集的数据不能直接使用,需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照三级之间的放大倍数,统一归一化到末级的采样数据。然后将归一化之后的数据作为求平均功率的有效数据进行存储;同时在中断中进行5个时间特征值(功率)的实时计算更新,分别作为火焰判断的依据供主程序读取。每次数据采集中断占用的CPU时间为小于200 μs,剩余CPU资源全部留给主程序进行火灾软件算法判断和探测器功能实现。这种软件框架能够保证主程序的实时性和主程序软件算法执行的连续性。
2.2 软件主程序单元设计
主程序单元包括系统初始化模块、火焰判断算法模块以及报警输出模块。在系统初始化模块中将完成MCU功能初始化和自检测,并对数据处理中需要的基准电压进行初始化,然后根据火焰判断算法的判断结果对火警状态进行输出,流程图如图1所示。火焰判断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首先将4.4 μm波段下得到的5个平均功率值与其对应的报警阀值按式(3)进行判断,若满足某个时间特征值下的不等式之后,再判断此时间特征值下,三波段对应的平均功率是否满足4.4 μm波段下的平均功率值均大于其他两路和一定的比例要求,若满足,则判断有火,进行火警输出,流程图见图2。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验证该算法的性能,设计了相关验证性试验。首先,为了验证算法在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对火焰信号和干扰信号做出正确的响应,设计了报警验证和重复性试验;其次,为了测试探测器响应速度和灵敏度,设计了报警响应时间试验和探测灵敏度(距离)试验;最后,为了进一步考察算法对不同干扰源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了抗干扰试验。
3.1 软件算法报警验证
设置三种实验条件来验证探测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探测距离均为30 m。第一组将标准火作为火焰信号;第二组将调制频率处于10~20 Hz之间的黑体辐射和白炽灯作为干扰信号。第三组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两种均作为探测信号,验证结果见表1。
由表1看出:在单纯的火焰条件和有干扰的火焰条件下均能报出火警,不会漏报;在只有干扰的条件下,不会报出火警,没有误报。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根据GB15631?2008特种火灾探测器标准的要求,为了确保采样信号具有普遍意义,需要通过重复点火实验对此火焰识别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同上述数据均保持一致,验证了此算法的可靠性。
3.2 报警响应时间试验
样机报警响应时间的试验按照样机的灵敏度设置,将标准火(入射角均为0°)正对探测器并将探测距离分别定为10 m,15 m,20 m和30 m,时间记录见表2,结果表明样机的响应时间满足设计要求。
表2 报警响应时间实验结果
3.3 探测距离试验
三红外火焰探测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探测距离,本试验在标准火下测试了样机探测器的探测距离(火焰的入射角为0°,5 s内输出火警信号),结果见表3。实验数据表明样机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3.4 抗干扰试验
本实验用太阳光、白炽灯、荧光灯等干扰源对该探测器进行干扰(入射角均为0°),从表4可以看出,算法能够对各类干扰源准确无误地做出响应。
4 结 语
三红外火焰探测器软件算法是实现其高灵敏、高可靠、低虚警率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远距离探测、弱信号处理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号相关性和平均功率结合的三红外火焰探测器软件算法。该算法以数学相关分析法为核心解决远距离探测问题,通过信号平均功率法和阈值法实现弱信号间的分析处理及比较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可行,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火焰探测器的灵敏度,降低虚警率。
参考文献
[1] 姚秋霞,李民,莫崇典.红外技术探测原理及其在工业消防领域的应用[J].电气应用,2006(3):40?43.
[2] 周向真.基于多红外波段的火焰探测系统的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 胡幸江.多波段红外火焰探测器系统研究与产品开发[D].杭州:浙江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6-0004-04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多围绕“主体性”而展开,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成为高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学习主动性(learning Initiative)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持久地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和行为倾向。王云海、武丹丹和李峰[1]研究指出,学习主动性是由学习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习目标以及激励人和推动人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对学习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学习主动性的定义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强调其自觉性和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主动作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的行为倾向。
国外目前对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工具是 Bateman 和 Crant[2]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e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主动性人格是“个体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或行为倾向”,它是影响主动学习行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近几年,国内对学习主动性的探讨已经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转化,一些学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探讨过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学习主动性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和特点,但是使用的研究工具都缺乏科学的测量学指标,信效度有待验证。关于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成分和测评工具开发的直接研究鲜少,这不利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本研究旨在整合、提炼已有文献关于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成分的分析,编制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测评量表,以期为评定当前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现状及发展特点、探讨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广州市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的2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96份。有效数据分布为:高一年级718名(40%),高二年级449名(25%),高三年级629名(35%);其中男生624名(34.7%),女生1172名(65.3%)。施测过程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指导语,使用包含30道题的初始问卷。
(二)理论维度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中对学习主动性概念的相关探讨,并结合我国高中生的实情,提出以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元认知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个方面来构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
(三)方法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的题项来源有:第一,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已有相关量表的挑选与合适的项目,初步确定问卷的结构;第二,对200名高中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其中高一 80 人、 高二 80人、 高三 40人),请他们描述日常学习中主动学习的表现。对问卷调查结果加以分析,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整合、提炼文献检索和开放式调查所形成的条目,编写成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的初稿,经过专家修改,表面信度良好。初始问卷由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 个维度构成,包含30个题项。问卷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7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学习主动性越强。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6.0 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的分析
每一个题目的区分度是求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显著表明该题目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相关系数不显著则表明缺乏区分度。统计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全部予以保留。
(二)项目鉴别度的分析
Study on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Shao Shujuan, Wang Jingqun, Dou Wennu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m them. Methods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ocial Support Review Scale(SSRS) were used to assess 32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1)Gender,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 grade,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2)Single-child or none-single-chile,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income had no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3)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Conclu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尊心或自尊感,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Branden认为,自尊是我们与生活相适应,并且与生活的要求相适应的感受,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而且作为一个起中介作用的变量,它对个体的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广泛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当个体在面临困难或威胁时,这种联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国内外一般把社会支持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自尊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探讨他们的自尊和社会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关系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于2006年11月在江西某厂矿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该校6个年级347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3份。男生185名,女生138名;初一42名,初二64名,初三65名,高一40名,高二54名,高三58名。
1.2 方法 自尊量表(SES)(Rosenberg,1965)。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数越高,自尊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1986)。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2]。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李艺敏等人的做法,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3]。将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儿女两栏删去了,第6题和第
7题中的“配偶”改为“父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全部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状况 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上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女生的自尊得分21.30±4.63高于男生的自尊得分20.07±3.58(t=-2.70,P0.5)。
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在自尊发展水平上,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高一与初一、高一与高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年级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自尊水平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明显,这与其他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2 不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状况 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经济收入上无显著差异。见表2、3、4。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在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见表5、6。家庭气氛为和睦安宁与偶尔争吵、和睦安宁与父母分居之间的自尊水平也显示出显著差异。不协调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学生在自尊和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2.3 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自尊得分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236、-0.201、-0.200、-0.185。由于自尊分数越高,自尊越低, 所以自尊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它的3个维度之间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越好,越有利于中学生自尊的发展。
3 讨 论
中学生自尊水平存在性别差异。M.Bolognini[4]的研究表明,女性青少年倾向于有着比男性青少年低的自尊;Harter[5]的研究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报告内部的冲突,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际关系、情感联系,而男孩则沿着更加独立和自主的道路发展,女孩致力于维持这种多种的关系,并保持其协调,自我中心矛盾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
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不受是否独生、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这与以往的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成长的压力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而家庭会给予子女尽可能多的的物质资源和心理支持,子女所能得到的物质和心理支持也就不存在差异。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所以是否独生、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在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上不造成显著差异。
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受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的影响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主观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除了客观支持外)在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上显出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极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支持作为“被感知”心理现实,成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总分及它的主观支持度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纬度在家庭气氛和教养方式上显出显著的差异,而客观支持在不同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上没有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与中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不受是否独生、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相一致。
自尊与社会支持有显著正相关。可能原因是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依赖性较强,能否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严重影响他们的自尊水平。
自尊并非与生俱来,它的发展是以个人成长的社会经历为基础,受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和社会支持水平,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当代社会大词典》编委会编.当代社会大词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0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
[3]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3):34-3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5-0008-05
今的青少年越发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大量研究表明身体意象始于儿童阶段,西南大学陈红教授的研究显示,身体不满意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人群,主要的负面身体自我问题是相貌、体重、身高等。自尊是人格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尊的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研究主题 。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指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与自尊需要相联系和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1]。
负面身体自我(Negative Physical Self,NPS)也叫身体意象障碍,是个体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调控[2]。也就是说,负面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体形、体重等身体外貌的消极认知和评价、消极情感体验以及相应行为控制的综合。
自尊也叫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外界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以往研究发现,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有极密切的关系,不过大多集中在肥胖者和临床案例中,很少涉及除了胖以外的其他负面身体自我维度,也许是由于肥胖现象普遍,人们更容易意识到此现象,而不是意识到自己矮或长得难看,此外,也因为肥胖是可控的[3]。研究内容集中于研究负面身体自我的人口学变量特征,查明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它的作用机制进行实验研究[4]。目前国内外对其他身体特征与自尊的研究还很缺乏,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关系密切,而自尊的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影响重大。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的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初中生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公正客观地评价自我,促进初中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体自我和健全人格。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实验中学的6个班级(初一、初二、初三各2个班级)的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团体施测,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75份,有效问卷率为91.7%。其中初一学生88名,初二学生99名,初三学生88名;男生123名,女生152名。被试的年龄在12~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67岁。
(二)研究工具
1.负面身体自我量表
本研究采用陈红教授[4]编制的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该量表共48项,包括了整体、相貌、矮、胖和瘦5个维度,其中整体维度(NPSS-G)有5个项目,相貌维度(NPSS-A)有11个项目,矮维度(NPSS-S)有11个项目,胖维度(NPSS-F)有11个项目,瘦维度(NPSS-T)有10个项目。采用0~4五级评分,0代表从不符合,4代表总是符合。如果总分及各分维度的均分小于临界值2分,表示个体对该维度是满意的,如果均分大于2,表示个体对该维度不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越不满意。NPSS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三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9,分半信度为0.83,同时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2.自尊量表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5]编制的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共10项,采用1~4四级评分,1代表很不符合,4代表非常符合,其中1、2、4、6、7题为正向计分,其余3、5、8、9、10题为反向计分,所以得分范围是10~40分,得分越高的自尊水平越高。SES常被用于评定青少年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的总体感受,大量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三)研究假设
假设1: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现象普遍存在,对各维度都不是很满意。
假设2:初中生的自尊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假设3: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显著消极影响和预测作用。
(四)研究程序
由本研究者担任主试,被试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作为助手,按照统一的施测程序,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在限定的10~15分钟内完成所有题项,问卷完成后统一收回。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 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的总体特点
1.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特点
通过对负面身体自我问卷数据的处理,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平均得分(1.09±0.47)小于临界值2,总均分大于2者有13人,仅占4.7%。总体来说,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满意的。不过在整体特征这一维度上,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程度高分的比例很大,大于临界值2分的有131人,占总人数的47.6%,其他四个分维度从平均得分上看,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是满意的。
由表1可得,负面身体自我总分以及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显著,数据比较发现,初中生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整体特征(l.85±0.87)、矮(1.23±0.90)、胖(1.14±0.92)、相貌(0.91±0.73)、瘦(0.71±0.64)。
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结果发现,初中生在负面身体自我总得分上(p>0.05)不存在显著性别和独生子女差异;初中生在负面身体自我总得分上(p
2.初中生自尊的总体特点
由上表1可以看出,自尊的平均分在30分以上(30.24±4.28),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另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差异,结果发现初中生在性别、独生子女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城镇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镇初中生的自尊水平高于农村初中生。
此外,根据标准正态分布将自尊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分数值在-3S~-1S 之间为低水平,-1S~1S之间为中等水平,1S~3S之间为高水平。-1S和1S为切分点,接近切分点的自尊分为26和35,不同自尊水平的人数、百分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得,自尊在中高水平的初中生占总数的81.8%,低自尊的初中生仅占总数的18.2%,可见初中生的自尊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二)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采用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初中生的负面身体自我及其五个维度与自尊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初中生自尊与负面身体自我总分及整体、相貌、胖维度与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
为了进一步分析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献检索法研究的结果可知,在负面身体自我和自尊二者之间,负面身体自我可作为自变量,自尊作为因变量受到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因此对二者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4可知,负面身体自我在总体上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2.1%,达到显著水平(p
三、讨论
(一) 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满意的,均分大多数小于临界值2分,但也有负面身体自我现象也存在,从各个维度看来,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整体特征、矮、胖、相貌和瘦。这一结果与陈红[6]和陈瑞[7]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她们的研究发现青少年身体不满意由高到低依次是整体特征、矮、相貌和胖(由于瘦的不满意较低,故删除了瘦维度)。本研究结果与平凡[8]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相貌特征的满意程度大于胖维度,他得出高中生最满意的由高到低依次是相貌特征、负面特征、身材特征和运动特征。原因是近年来由于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显著增长,肥胖问题已经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关注,也因此导致青少年对肥胖的不满意增加并超过对相貌的不满意。相比较其他维度,在负面身体自我的整体特征维度上,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高于2分的比例很大,并且对整体特征负面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的维度,原因是负面身体自我具有弥散性,对身体任何一方面的负面程度都可以引起整体的负面程度[9]。
本研究分析了性别、独生子女和城乡对负面身体自我的影响,结果发现,女性的负面身体自我程度比男性要高,原因是身边有关女性理想身体标准的信息要多于男性,使女性更加关注并内化这种标准,另外由于男女生性格的差异,女性更重视相貌和苗条的身材,而男性更希望自己强壮有力;非独生子女的负面自我程度高于独生子女,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其他孩子作为比较对象,性格相对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我的评价相对较高些;农村初中生的负面身体程度要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城镇初中生在生活条件和各种物质资源等方面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初中生,所以很多来自城镇的初中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优越感,对自我评价也更加乐观积极。
(二)初中生自尊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自尊量表得分范围为10~40分,量表的理论中值为25分,初中生自尊总体平均分为30.24分。这一研究结果与冯晓阳[10]和孙艳玲[3]的结果基本一致。冯晓阳以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初中生为被试,自尊平均分为29.24分,孙艳玲以青少年为被试,自尊平均分为29.39分。本研究得出初中生自尊均分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初中生自尊水平普遍较高。对此,研究者认为,接受调查的初中生普遍为00后群体,在当今愈加强调自信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初中生个人的自尊水平也相对较高。
(三)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积差相关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较高的负面身体自我对应较低的自尊,反之亦然。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11]。因为个人的负面身体自我不仅受身体本身的特征、个人的人格因素影响,而且自尊对于负面身体自我也有重要作用,过低的自尊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更加消极,从而导致高负面身体自我。同时负面身体自我也受到社会比较、同伴、家人等的影响,并最终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在个体的身体自我方面,如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同伴对其身体的谈论、父母暗示其控制体重,这些都会引起个体对自己身体评价较低,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引起自尊下降,最终影响整体的自尊水平,即具体领域自尊的变化会影响整体自尊的变化。另外对二者做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较高的预测力。
四、对策
身体自我对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身体自我建设的教育不重视以及部分学生存在较高负面身体自我的现状,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第一,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初中生正处于内心比较敏感的时期,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并适时地鼓励他们,促使其客观评价自我。
第二,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需开设有关身体自我建设的课程;大部分学校教育仍存在对心理教育工作投入较少、人员配备不足等情况,学校应在教育中融入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高负面身体自我的学生开展团体干预活动,使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身体的负面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认知和评价,建立科学正确的身体观,最终让学生拥有完整而健康的人格。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应该给予高负面身体自我初中生的家庭更多的关注,例如在社区多组织一些接纳自我、发掘自我优点的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客观公正,改善身体自我的不满意状态,真正地接纳自己,使自我达到和谐状态。
五、结论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初中生对自己的身体总体来说是满意的,负面身体自我总分大多数低于临界值2分;各维度由高到低分别是:整体特征、矮、胖、相貌和瘦。
(2)初中生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自尊,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得分在中高水平。
(3)初中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负面身体自我对自尊有显著消极影响和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
[2]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3.
[3]孙艳玲.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对其自尊与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4].大学生负面身体自我调查及身体不满意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张汀.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6]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 理论与实证[J].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6.
[7]陈瑞.汉、彝族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影响因子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8]平凡.高中生身体意象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冯晓阳.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2-0008-04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多围绕“主体性”而展开,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现阶段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学习主动性(learning initiative)是指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持久地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及其功能,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自觉自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隐态度和行为倾向。王云海、武丹丹和李峰[1]研究指出,学习主动性是由学习内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主动性对学习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主动性的内涵大体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强调其自觉性和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主动作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的行为倾向。
国外目前对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工具是 Bateman 和 Crant[2]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etive Personality Scale,PPS)。主动性人格是“个体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或行为倾向”,它是影响主动学习行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
近几年国内对学习主动性的探讨已经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转化,一些学者已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探讨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初中生学习主动性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现状和特点,但是研究工具都缺乏科学的测量学指标,信效度有待验证。少有研究针对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的维度和测评工具的开发,这不利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析。本研究旨在整合、提炼已有文献关于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维度的分析,编制高中生学习主动性测评量表,以期对评定当前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现状及发展特点、探讨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来自广州市某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的2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96份。有效数据分布为高一年级718名(40%),高二年级449名(25%),高三年级629名(35%)。其中男生624名(34.7%),女生1172名(65.3%)。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用包含30题的初始问卷施测。
(二)理论维度的构建
参考已有研究中对学习主动性的概念的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高中生学习的实情,提出以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元认知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等四个方面来构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
(三)方法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题项的来源有:(1)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已有相关量表中挑选与合适的项目,初步确定问卷的结构;(2)开放式问卷调查 200 名高中生(其中高一 80 人、高二 80人、高三 40人),请他们描述日常学习中主动学习的表现。对问卷调查结果加以分析,选择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条目。整合、提炼文献检索和开放式调查所形成的条目,编写成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的初稿,经过专家修改,表面信度良好。初始问卷由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4 个维度构成,包含30个题项。采用7点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7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主动性越强。
(四)数据处理
用SPSS16.0 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项目区分度的分析
每一个题目的区分度是求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显著,表明该项目能够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相关系数不显著,表明缺乏区分度。统计结果发现,所有项目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全部予以保留。
(二)项目鉴别度的分析
第一,求出量表各样本总分。
第二,将被试按照测验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序。
第三,找出样本上下27%处的临界分数。
第四,依照临界分数将观察值在量表的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第五,以独立样本t检验检查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差异。
第六,以差异是否显著作为项目的鉴别指数。如果差异显著(即p值小于0.05),说明项目具有一定的鉴别性,不显著说明该项目不具有鉴别度,可据此进行项目筛选。统计结果表明所有项目的差异均显著,因此全部保留进入下一步的因素分析。
(三)因素分析
对问卷的3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lett 球形检验和KMO值对样本充足度和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Bar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差异,χ2=28431.653,p
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对问卷作初步分析,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可解释总变异的56.238%,根据主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其曲线在第4个因子后开始趋于平缓,每个因子对累积的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方差贡献率小于3.000%),故提取前4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238%(见表1)。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因子的负荷量均在0.40以上,30个项目共同度介于0.340~0.668之间,具体数值见上页表2。
由因素分析结果可以建立4个维度,根据每一个公共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对这4个维度的命名如下:
维度1主要涉及学习目标与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命名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
维度2主要涉及利用机会与资源提升自我学业的意识问题,命名为学习资源利用性。
维度3主要涉及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调节与监控,属于元认知内容,命名为学习成效监控性。
维度4主要涉及学习兴趣与动力问题,命名为学习兴趣调动性。
(四) 信度分析
信度又称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一致。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如表3所示,整份问卷的α系数达到0.950,说明总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量表的α系数从0.760到0.927。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编制的量表信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五)效度分析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量表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本研究考察了自编问卷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1.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内容效度来检验问卷是否可靠。专家评定是一种提高问卷内容效度的常用方法。在初始问卷编制完后,本研究请几位教育心理学专家、学者对问卷的题项进行了反复的推敲、评判,他们一致认为,该问卷基本反映了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品质,能有效评定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题项的代表性较强。从各分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表4)得知,各分维度与总量表的相关均显著,表明其内容效度是比较理想的。
2.效标关联效度
本研究选用主动性人格量表作为效标题目来考察关联效度,参考商佳音和甘怡群的修订将原量表译成中文版本。量表共17 个项目,要求被试评价条目陈述与个人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7 点评分,其中1 代表“完全不符合”,7 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主动性人格倾向越强。在本研究中,主动性人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效标题目作为高中生学习主动性发展的效度指标。根据被试对主动性人格量表的回答,计算学习主动性30个项目总分与该项目得分间的相关,结果如表5,效标题与自编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713,在0.001水平上相关显著。
四、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结合了高中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的典型表现,考察高中生学习主动性的状况。测验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首先,经筛选后的 30 个项目构成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0,分问卷的信度也在0. 75以上,显示该问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次,该问卷也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编制的高中生学习主动性问卷得到了相关专家的仔细推敲和修改;此外,该量表各因素和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85~0.922之间,基本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说明高中生在学习自主性各维度上的反应具有一致性;与作为效标的主动性人格量表存在中偏高的相关程度。这些数据都表明其内容效度是比较理想的。
(二)析取因子
在确定问卷初始维度时,考虑到中国高中生学习过程竞争激烈、以升学为目的以及高压力等特征,并参考前人对学习主动性的界定,提出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管理、学习过程与成效监控、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资源利用四个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符合初始构想,形成四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学习资源利用性、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兴趣调动性。这四个维度大体上概括了主动学习的特点,符合学习主动性的定义与特征要求。田澜和杨晶[3]参考齐莫曼和商柯对学习自主性要素的划分思路编制了高中生学习自主性问卷,包括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时间管理、目标竞争意识及学习耐力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有两个与我们编制的问卷维度相近,有两个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是因为学习自主性与学习主动性的概念之间既相近又不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题组[4]研究指出,主动学习不等于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探究、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能使学生在发挥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
五、结论
高中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问卷共30个项目,分为学习计划与目标管理性、学习资源利用性、学习成效监控性、学习兴趣调动性4个维度。总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50,4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760到0.927之间,内容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的结果都比较理想,可以作为高中生学业主动性发展状况的有效测量工具。当然,本研究仍存在样本取样范围狭窄的问题,今后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取样,进一步验证问卷的代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63.
[2]Bateman T S,Crant J M. 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103-118.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一)
本学期担任高一(某)(某)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某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2、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二)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某班与某班两个班,其中某班是文化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某班是美术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并且有音乐生某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三)
一、制定的依据
随着高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本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际阶段,本计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三个:
1、第二学期课改的理念:一个为本、三类课程、三维目标
2、新数学课程标准(详见《某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三本书:课本、教参、练习册
4、本校教研组对本学期学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况分析
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来看,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
1、有潜力。
2、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聪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聪明,上课积极,但不够勤奋、踏实;女生认真,但上课效率不高,学得不够灵活。
3、从期末统测来看,差生的比重大。
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极差。
5、平时学习不够用心,自觉,专心思考、钻研的时间太少。
6、一些同学学习成绩起伏大,不稳定。
7、一些好学生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思想放松,导致成绩退步。
8、学习兴趣,动力,上进心不足。
三、本学期力争达到的目标
1、完成三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性课程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要适当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课程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习惯与品质。
2、完成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3、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
4、转化学困生,提高成绩。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以为不是块读数学的料,久而久之,产生放弃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由此,我在学习中,要多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耐心指导,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其喜欢数学,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一手提高优秀率,一手减少不及格人数,力争班与班之间无明显差距。
四、具体措施
1、从期末统测来看,学困生的比重大,优秀率没有。为此要进行分层教学,学困生要注重基本题、常规题的反复操练,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好学生要避免无谓失分的情况,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高三。总而言之,学困生还是继续注重双基的训练,将做过,讲过的题目再反复操练。另外也不能忽略了高分学生的培养,给好学生布置一些有质量的课外题,定期查阅,批改,答疑。这样,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做到全面不遗漏,要以考纲为标准。另外,每节课要安排必要的练习时间,多安排随堂测试是有好处的。试题讲解时要突出方法,突出思考、分析过程,要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不就题讲题,注意适当的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积累解题经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订正,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
3、从期末统测看学生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教师要通过平时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审题、数学建模的能力。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背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
4、期末统测中选择题普遍得分不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由于选择题只有答案,所以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合理、迅速、检验,要善于转化,避免机械套用公式、定理和“小题大做,舍近求远,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习惯。另外,由填空题的错误表达和解答题的计算粗心、考虑不全面而造成的无谓失分,导致了分数上不去和好学生考不出高分。所以,为保证得到该得的分数,要求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弄清概念,思考全面,正确表达。
5、注重讲练结合。要多安排课堂练习,当堂检测。当日作业,周练,月考要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讲评。平时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适当题量,恰当难度,精选精练),规范书写,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反馈矫正(建立错题集,进行再认识)。坚决反对只练不讲,只讲不练。评讲中要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缺漏,发现问题要跟踪到题,跟踪到人。本次统测中许多试题平时讲过,练过,考过,但错误仍然很多,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五、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关爱学生,严格要求,用情实现师与生的沟通,用景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难度要适当,要追求最有效的训练,要清楚哪些学生需要哪些训练,切实注重部分学生的补差和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基本教学要求要有效落实到位;
3、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内容和方式要更新,有层次推进,多角度理解,反思总结,重视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
4、激发兴趣,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错误分析型学习;
5、重视开放性、研究性问题的教学,关注主观评判性问题的学习,研究新题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数学能力。
6、结合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参,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7、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加强课外辅导,利用中午和晚间休息时间辅导学生答疑解惑、找学生谈话等等。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9、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过关。
10、学生除配套练习册外,每人订一本《一课一练》作为补充练习,并要求每周写学习感悟与学习疑惑,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收集错题,?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诳伪玖舭状ψ龊每翁帽始恰A硗猓易约河谐渥愕氖奔溆胱柿希邢疤饩∮肓废安钩洹?/p>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本学期一定要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同时抓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规范,作业质量等细节问题,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力争消灭不及格,并使那些因无谓失分而导致分数起伏不定的学生能稳定下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率。
目前,我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还非常多,好在学生的学习势头保持良好。我和我们班的全体学生,将尽我们所能,力争在本学期能有所收获,更进一步。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结合二期课改,将“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积极开展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训练,但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举一反三,突出方法,总结经验,采取变式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方式。
3、针对本学期三角公式多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学习支持材料,如公式默写表,公式背诵口诀,公式记忆方法,公式小卡片等。
4、借助“TI图形计算器”强大的图形功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5、利用“Bb”系统建设e课堂,建设网络学习包。
6、写数学感悟或一周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讨论交流,答疑解惑,给予学法指导。
高一高二学生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突出反映在学习适应问题、生活适应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学习自我效能4个问题上。王凯荣等(1999年)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李荟等(1999年)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绩(语文和数学)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佐斌等人做了学习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路径分析,学习自我效能对学业成绩的总效应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绩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托马斯・约翰(Thomas John)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那么。学习适应、心理健康、和生活适应水平对学业效能是否有影响作用呢?这三者之间,以及与学业成绩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本文探讨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性、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以及学习效能因素上的差异,并对四者之间以及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山东省潍坊中学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高一、高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0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回收率为81.8%。其中独生子女127人,非独生子女3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6.5%和23.5%,平均年龄17.5岁。
1.2 工具
1.2.1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采用周步成、方真等人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共150个题目,得分越高学习适应性越好。本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71~0.86,重测信度为0.75~0.88。亦尚具建构效度。
1.2.2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共60个题目,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1.2.3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共27个题目,6级评分,得分越高,生活事件带来的负性影响越大。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 学生学业自我效能问卷 由王振宏(2000)根据Pin―trich和De Gr00t编制的自我效能问卷发展而成,问卷共24题。有关研究报告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问卷各题的区分度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效度符合要求。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心理健康、生活适应和学习效能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1.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及其因素上的差异分析见表1。
表1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习适应总体水平和4个因素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2.1.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及其因素上的差异分析见表2。
表2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两个因素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不平衡因素上二者的差异十分显著。
2.1.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生活适应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见表3。
表3表明,高一、高二学生在生活适应总体水平以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素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效能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见表4。
表4表明,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效能不存在是否独生的显著性差异。
2.2 学习适应、心理健康、生活适应、学业效能、学成绩的相关矩阵见表5。
表5表明,心理健康因素与生活适应因素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心理健康因素与学习效能因素也呈现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7,生活适应与学习效能呈现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31;学习效能因素和总成绩的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20。
3 讨论
3.1 学习适应状况 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在是否独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学习环境”因素的得分是相对最低的。“学习技术”一项,无论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其得分都是最高的,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了该校学生在学习技巧上的探索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技巧培养的重视。而且这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对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辅导,加强学习适应的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强化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环境”因素的重视,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
3.2 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3个方面,即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家庭中,子女同母亲的关系较密切,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自身性格修养的高低以及其行为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发育过程;单亲家庭的学生有更多的问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在学校开展学生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介绍有关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知识,不断改善家庭气氛和教育方式,配合学校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是否住校这2个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而学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的,作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学校、家庭及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尽量减少分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学生自身因素主要涉及性别因素、年级因素、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等。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不同所致,体育锻炼也是其
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校。对于新的学习环境还不太适应,因而易产生一些情境性、状态性的心理问题。新生对学校、老师、同学都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学生的种种不适应,再加上有些农村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也可能出现不适,但随着自我的调整以及对新环境适应性的增强,进入高二、高三后,其心理逐渐地调整过来,开始进入正常状态。
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要继续做好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教育工作。要创建一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同时,着重针对少数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教育工作。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自身保健能力,使其掌握应付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技巧,塑造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在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学习效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强相关,这就告诉我们,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之外,还应该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时,学校还应该采取措施,使学生家长也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点。
⒈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
⒈⒈细微现象放大化
反应规模小而课室大,多数学生观察比较模糊。我们国家实行班级授课制,每班都有几十人,很多实验现象靠墙边的与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清楚现象。利用投影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好的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将一些简单、安全、无腐蚀性的实验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只能演而不能示、可见度小的缺陷高效课堂,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投影技术使实验现象的可观察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条件。例如《氯气的生产原理》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实验装置本身就比较小,实验现象很难观察清楚。这时利用投影辅助教学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诸如此类,很多在小试管、小烧杯等中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可见度小的,都可利用投影技术。
⒈⒉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许多概念抽象复杂,如电子云、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同分异构、顺反异构、手性碳、杂化轨道、大π键、电解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还可以把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用实验演示的动态过程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去领会实验事实和掌握化学概念。
⒈⒊实验原理显现化
化学教材中的理论部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感到较难理解,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单单靠实验手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把实验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实验原理。如在溶解热测定实验中利用动画辅助讲解溶解的变化过程,使实验直观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又如,在“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教学中,溶液中离子的流动方向,电子的流动方向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动画模拟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水溶液中各种离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甚至可以展示两极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了反应机理,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便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站。特别是有机基础中的反应机理如消去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聚合反应、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等。这种整合还可以针对有些实验只能看到结果,而实验原理很难清楚反映的实验教学中。
⒈⒋工业流程真实化
化学新课程对工业生产非常重视,课程标准中要求了解、体验、参观的工业生产很多。氯碱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氨气、工业制硝酸、高炉炼铁与炼钢等。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有利条件高效课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如本省的巨化、镇海炼化等大型化工企业中的合成氨车间、硫酸车间、氟化学车间、炼油装置,杭州的四堡、七格污水处理厂,本地的自来水厂,印染、制药、塑料等化工企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条件不具备的,也可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或从网络中去查找(也可由教师从网络中下载)。[2]教师实地拍摄本地化工企业工业生产,既真实,又亲切。学生的认同感强,很快会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⒈⒌实验课堂绿色化
化学实验教学历来都强调要实验的安全性。对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主要考虑爆炸、燃烧、强腐蚀、中毒以及化学实验产生有害环境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于有毒、有害、危险的实验,制作成录像并播放给学生看,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钠与水反应、制取SO2、Cl2等毒性实验。另外,化学中有毒、有污染、危险较大的实验易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畏惧心理,因而不利于化学教学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若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避免上述实验的缺陷,达到了实验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⒉⒈有利于自主学习
现行高中的化学实验课,特别是学生实验课,很多的实验是验证性?笛椋教Ω学生学习任务,认为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但缺σ导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苏教版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基本上是教ρ菔臼笛榛蜓生分组实验。但栏目仅给了学生学习任务,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究等。如苏教版化学必?2教材《化学反应速率》中《观察与思考》“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并比较两个反应放出氢气的快慢。”《活动与探究》“【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mL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高效课堂,观察发生的变化。”教材给了学生学习任务,教师若利用投影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就能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自主学习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实际上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
⒉⒉有利于合作学习
在日常的学生实验课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小组或同桌两人一小组。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实验课表面热闹实际上课堂秩序较混乱。这时若利用投影,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更有利于互实验进行。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实验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不仅仅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共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总结结论等。而这些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设计等需要投影等信息技术的辅助。
⒉⒊有利于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趣味性,如今再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实验情境,能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更能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酸雨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把酸雨造成树木、农作物枯萎,文物古迹如石雕、塑像的侵蚀等实物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这种适时适度的整合使学生耳目一新,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⒊实现高效课堂
⒊⒈增大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往往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高三实验复习课。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 由于知识点多, 内容乱,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 重做实验从时间上是不允许的, 而且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对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 它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对原电池、电解池、酸化反应、水解反应、乙烯的实验室制取等实验的复习中, 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反应机理模拟成宏观动画加以演示,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实验的印象, 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使记忆深刻。如果采用动画、录像等形式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 对没有做过的实验进行“演示”, 则会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这样, 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⒊⒉减少实验时间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实验学习的效率。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没有一定的数据量,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测量,不能很好地理解、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近几年来,特别是传感技术的发展,由计算机控制采集、存储、计算、处理高效课堂,这种方法可以完成一些常规仪器难以完成的实验,不但提高实验测量的精度和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对实验涉及的知识进行思考, 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工作,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站。如区别强、弱电解质实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实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等。在数据处理平台系统中,实验反应装置只需要连接上计算机,打开系统就可以自动得到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数据处理自动化, 简化了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
⒊⒊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最佳条件,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近几年的高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源于教材而突破教材,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创新性,考查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室进行气体制备实验,考虑到某些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氨气等,都要进行尾气处理。可用计算机再现常见的尾气处理装置,并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会怎么样?③我认为还可以怎样做?其中,①和②是源于教材的知识,③是需要创新的思考。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既完成了复习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⒊⒋有利于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 让学生亲?砀惺艿酱砦蟛僮鞯奈O?, 从而避免错误操作的发生。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又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通常都会反复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往往不深高效课堂,而使用计算机课件模拟水倒入浓硫酸时的沸腾和四溅现象,很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一操作的认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实验操作能力,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⒊⒌有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体现教育育人的本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创设实验情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化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讲述化学家研究化学的艰辛等化学史,努力创设情景,不仅使学生偷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部学习动机,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需要的作用。例如模拟舍勒发现氯气,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这些仿真实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探索欲。另外,一些环境污染的事件可从网上下载,通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事实和相关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心社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对化学的热爱。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化学教学中要重视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也要以现实的化学实验为基础。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彰显化学学科的魅力,更要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化学学科模块教学指导意见化学与技术(选修).wenku.baidu.com/view/013e1889680203d8ce2f24dc.html(下载)2011年11月8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