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音乐特色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决定了老师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如果课前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证你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所以,我认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
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拓展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3、备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二、发挥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吸引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课堂中能做到静心聆听,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如欣赏《大海摇篮》,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蓝蓝的海水,静静的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浪花吻过我天真的笑脸,螺号拨动我快乐的心弦......
三、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能力较低的孩子,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
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
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样的!""加油哦!"等话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新奇多样、灵活多变,在音乐课堂中以"趣"贯穿始终,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
教学方法的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实效性。比如说在音乐课中运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二)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本论文是课题《喀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民语言班级声乐课程特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DZ1308
G642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和重点课程,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乎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衡量音乐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开展声乐课程特色教学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探索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本途径,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提高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声乐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Z水平影响学习积极性
语言始终是影响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国语水平较低,这样的语言能力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对汉语歌词的熟练程度较差、普通话咬字发音准确性不高等。长此以往,本来对于歌唱很有积极性、很喜欢歌唱的许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倦怠和抵触,积极性也就越来越差。声乐课就会出现学生旷课、请假或者无法继续课程学习的现象。
(二)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学习积极性
由于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识谱能力非常差。少数民族学生在艺考之前音乐知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较差,更没有针对性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艺考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完整演唱一首视唱曲目。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后的声乐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一首作品要经过声乐教师课堂上反复教授,不仅浪费大量课堂教授时间,而且作品的课后完成情况也是不容乐观。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处于模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状态。学院派、西方化教学形式充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缺乏本地特色。教师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够,一味的追逐西式化的以美声演唱为所谓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忽视了因地制宜、此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与民族地区音乐学专业学习特点、需求的脱节则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材体系难以支撑专业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以中西方声乐作品集为主,中国声乐作品集基本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声乐作品,西方声乐作品集则主要以意大利语为主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为主。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音乐背景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声乐教材体系很难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使用传统声乐教材体系带来的的教学结果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状: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呈现西方化倾向,但却无法完整掌握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所谓的科学训练基本丧失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的能力,民族音乐的元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培养出来的学生变成了“中不中、洋不洋”的所谓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特色教学对策
(一)坚持民族文化传承观
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与表现方式。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人文特征较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声乐教学不但可以将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通过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传播,还可以通过以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丰富当前的声乐教学模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又是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构建体现“双重乐感”理念的声乐教学体系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家曼特尔・胡德提出的一种多元文化思维体系的音乐理论。其核心是指当我们去研究一种音乐文化的时候,就必须具有参与这种文化体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与体会后,才能更好的描述这种音乐的特征。从根本上讲,“双重乐感”思维是让我们摆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文化格局,即打破过去一元化音乐审美标准,主导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新模式。
注重和推动“双重乐感”思维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就是要将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当前声乐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学生多重音乐的鉴赏与实践能力,防范走向完全西方模式与单一化的民族内卷化发展模式,不但要将少数民族声乐元素与世界声乐艺术接轨,更要独创出一条特色化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与实践
要使农村音乐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就需要在思想上使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艺术对智慧和心灵会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勇于接受新的思想与新的理念;同时要加大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真正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课程开设。
我校能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每班的音乐课、美术课每周各2课时,书法课每周1课时。我校艺术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为确保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加大课程管理力度,坚持领导每天巡课,确保到课上课,坚决杜绝艺术课被挪用或挤占,较好地实现课标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艺术教师配备。
我校共有3所农村小学,规模小,人数少,目前共有675名学生,专任教师69人,开设22个教学班,有音乐专用教室3个,美术专用教室3个。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艺术课程的要求,目前艺术教师有22人,有3名专职美术教师,1名专职音乐教师,兼职教师也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艺术学科组还难以建立,在艺术学科教学专题研究上还不够深入。但我校兼职艺术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态度很认真,坚持备好上好每一节音乐、美术、书法课,努力做到唱好课本上的每一首歌曲,画好每一幅画,写好端端正正的规范字,不折不扣地完成艺术教育工作任务。同时,我校艺术教师能够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业务培训,专职美术教师盛彧、张敏等多次在各类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省市级各类艺术比赛中,学生多人次获奖。
三、艺术教育管理。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各校均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并实施学校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对于艺术类课程,各校教导处严格按照课程管理制度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教材征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进度表制订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此外,学校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安排艺术教育经费,保证艺术教育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正常开展。学校还制订了有关艺术教育工作的奖惩条例,年终对取得成绩的老师进行奖励。
四、艺术教育投入。
目前,学校艺术教育的设施为江苏省四配套时配置,达到教育现代化三类标准。平时,各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添置器材,设备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舍得在艺术教育上投入经费,只要是教学的需要,总能优先考虑经费的安排。同时,学校仍在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不断改善学校的艺术教育条件,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五、课外艺术活动。
我校的艺术教育突出“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特长育人才”办学方针。我校开展的艺术活动是群体性的活动,坚持学生全员参与,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目前,我镇各校均开设了音乐(器乐、合唱、舞蹈)兴趣小组和美术兴趣小组以及书法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100%。平时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时间、地点、训练人员有保障,对学生的训练效果我们在全学期分两次进行考核评定,发给星级奖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起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为艺术人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唱响校园”是越江小学的特色品牌,学校组建了“新月合唱团”、舞蹈队,班级成立文娱队,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柏木小学、越江小学参加靖江市美术作业展评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征文作品获市“春之声”一、二、三等奖。在建党95周年前夕,越江小学还把“红色歌曲”送进了滨江新区的华阳、江阳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艺术节,有班级合唱比赛、小合唱评比、器乐演奏、书法展览,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提升和浓化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六、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努力创设特色浓郁、个性鲜明的校园氛围,配合宣传栏、文化标语、校园广播等,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生活在快乐、友善、洁净、富有艺术文化意蕴的校园中,让他们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步入每所校园,走道两边树、花、草相映,绿、美、香结合,高大的乔木、姿态优美的小树,四季常青的草坪,与洁净的校园、小道、操场形成浑然一体的文化景观,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感到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在涌动。校园内艺术家的画像或名言比比皆是,不但可以美化校园,使校园更富艺术情调和艺术感染力,还可以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立志献身艺术,长大后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七、重点项目推进。
按照市政府办公会决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滨江新区正积极对接,筹划越江小学搬迁新建,柏木小学原地重建也已启动。
八、自评公示制度。
学校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予以公开,接受师生群众的监督。对由上级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获奖师生和团体,都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奖励。同时,我校在评选先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时,艺术教师享有和其他教师同样的待遇,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公示。
关键词:杨浦区;民乐教育;特色
当前青少年学习民族器乐活动蓬勃开展,上海市各区县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青少年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杨浦区学校各民乐团队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发展,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在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广大的少年儿童,从小学习民族器乐技能,领略民族器乐文化,升华民族精神思想,逐步成长为热爱民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优秀学生,并形成了杨浦区民乐教育特色。
一、名师引领,夯实基地
众所周知,开展民族器乐教育培训活动师资是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决定了民乐活动的质量。在开展各类民族器乐教学的同时,杨浦区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艺术修养。
1.依托高校乐团聘任专家任教
区教育局、艺教委、少年宫等部门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师大艺术系等单位聘请闵慧芬、夏飞云、王永德、何占豪、顾冠仁、朱晓谷、徐超铭、左翼伟、刘瑗等专家教授为民乐培训班的导师,定期开展民乐知识讲座、观摩研讨、专家点评、演出比赛、带教指导、课题研究等工作,指导教师们的民乐综合能力,培训单项技能。专家们课程设置多样,既有集体指导,又有个别教学,还有团队实践排练。通过与顶尖的音乐大师一同交流、释疑,使受培训者受益匪浅。
2.发掘资源优势聘请名师指导
除了聘请高校、专业乐团专家之外,杨浦区特聘请特级教师上海市民乐二团指挥曹建辉老师深入到各个民乐基地从乐队的管理、活动的编排、指挥的规范等方面手把手地教授各学员,并让学员们参与、观摩民乐二团的重奏、齐奏、合奏等多形式的排练,主动为教师学习掌握民乐知识技能“引路子、架梯子、压担子、搭台子”,帮助他们成才。
3.强化民乐基地组建研究机构
2005年起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民乐基地落户杨浦,在民乐基地的基础上杨浦区成立了中小学民乐教育研究室,以普及青少年民乐教育活动为目的,以研究中小学音乐艺术教学、民乐教育方法为重点,研究民乐活动规律、技能基础训练、乐队合奏排练、合奏总谱编配、民乐梯队衔接等影响学校民乐进展的情况,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研究室老师们汇聚在少年宫民乐室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开展民乐基础训练课、排练公开课、团队展示课等交流活动还有,大家找到了各自学校民乐活动特点所在,扬长避短,为形成团队特色找到了努力方向。
二、宫校结合,团队共建
杨浦区民族器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本着“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宗旨,在区少年宫的支持下创建区民乐研究室、建立学校民乐分基地。通过上海市青少年民乐文化培训、上海市音乐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等平台,将民族音乐的普及弘扬,推广到了大中小各类各层次的学校,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民乐教育一条龙衔接,宫校联合、团队互补的有效机制,使各乐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对区域青少年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与教育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1.宫校结合修改民乐课程设置
杨浦区的13所民乐分基地注重课程设置,以“校外课程打基础,校内课程促提升”的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在民乐教育过程中,与少年宫互为补充、互相合作、相得益彰。作为“孵化基地”杨浦区少年宫每学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针对性较强的民族器乐培训课程并细化为“单项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艺术实践训练”。其中单项训练内容有:竹笛、、唢呐、二胡、中阮、筝、扬琴、琵琶8个项目的演奏训练;综合训练分重奏、齐奏、合奏、协奏四种形式;艺术实践训练包括各类外出展演、比赛。这些课程分别由音乐学院专家、名师以及少年宫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各所民乐分基地的学校因地制宜地开设活动课、选修课、拓展课并逐步形成各校校本课程。校外打专业基础,校内重团队实践,较好的兼顾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乐队的融合。
2.宫校结合实现民乐师资共享
在民乐师资方面,杨浦区以少年宫专职教师为骨干,民乐研究室教师为基础做到了有效衔接,资源共享。少年宫安排专职教师到各基地学校担任专业指导,协助常任指挥一同排练,基本做到每个团队都有少年宫的指导教师进行蹲点式指导。每学期少年宫都聘请上海市的专家到部分基地进行排练,民乐研究室成员都积极参加,通过观摩学习提升了实践指挥的水平。随着民乐研究室成员水平的提高,骨干成员也逐步向基地以外的民乐团队拓展,成为指导教师,充分发挥了民乐研究室团队的辐射作用。
3.宫校结合完成民乐教育连续
民乐分基地的各所学校每年都有专项的“招生”工作,通过自愿报名、专业测试,招收喜爱民乐的学生,使大、中、小学民乐学生凝聚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旋律中。由于门槛低,师资强,团队多,以及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优势,吸引了市、区的优秀民乐学生,每年都会招收到近五百余名民乐爱好者。通过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各团队推荐优秀队员参加少年宫的民乐二团。而少年宫民乐二团的团员们以专业的技能、团队的意识在各团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有效地形成了杨浦区特有的宫校互补的“金字塔式”学生梯队培养模式。
三、各具特色,创建品牌
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民乐基地拥有杨浦区少年宫、控江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同济一附中、上音杨浦学校、复旦二附中、国和中学、凯慧初级中学、杨浦小学、建设小学、杨浦小学分校、复旦小学、控江四村幼儿园13个民乐分基地,使5000余名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每所学校根据乐队的编制、乐器种类、队员年龄结构,因地制宜地建立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乐队。
1.普及型团队拓宽民乐教育对象
建设附小民乐队将民乐课程普及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每天固定7:30-8:30为学生练习课,每周固定2节合排课,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民乐训练模式。在一年级招收队员,开设琵琶、竹笛、二胡、中阮、扬琴课程,全校每个班级都有1/3的学生学习民乐,通过大课集体排练,小课专项指导,乐队的学生进步明显,五年级毕业时大多学生都通过5―7级的专业考级。
2.特色型团队突出民乐教育特色
复旦二附中在众多的民族器乐学习中以中国打击乐为载体,建立鼓乐团,以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各种中国打击乐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民乐教学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桥梁作用。教师选择《龙腾虎跃》、《安塞腰鼓》、《老鼠娶亲》、《鼓诗》等作品将中国打击乐的各种音色特点、各种节奏的组合、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中国打击乐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等因素有机地融合。杨浦高级中学民乐队创办于1998年,作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特色项目,开设了专用民乐教室,确定固定时
间进行训练,设立专用经费供购置大型乐器,学生的演奏水平稳步提高。目前有队员四十余人,每周2个小时的集中训练,从不间断,雷打不动。从高一到高三各年级层层衔接,业余考级都在九级以上,能演奏合奏、重奏、独奏曲目多首。历年来,在市区各类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大型演出和中外联欢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3.综合型团队体现民乐教育水平
上音杨浦民乐队充分依托上海音乐学院资源,聘请上音的专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学校开设民乐校本课程,将民乐课程纳入到必修课中,每周安排乐理课、专业课、练习课,每个年级都有60余名学生学习民乐,学校乐队声部齐全,乐队编制整齐,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每学期乐队都有专项的汇报演出,并由音乐学院的专家点评,较好的凸显出上音杨浦学校的民乐教育特色。
音乐是美育的载体,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学以基础性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核心,主要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用音乐抒感、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体会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就目前的融合实践来看,依然存在教师对微课认知有误,微课与音乐教学内容整合程度不足,微课切入时机不正确等问题,导致微课应用的实效性偏低。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把握好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功能,探寻其与音乐教学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微课优势,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基础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小学音、体、美三门学科的教学地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也对三门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者要优化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小学音乐教学可运用的教学媒介、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及教学软件愈加丰富,小学音乐教师也在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路径。在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微课作为时长短、内容精练、知识集中的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显著扩大音乐课堂知识容量,激活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表达与演绎音乐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对微课应用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知程度明显提升,并积累了一定的微课应用经验,甚至,部分教师能够设计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在内的微课辅助音乐教学。但就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效果来看,现状不容乐观[1]。首先,部分教师设计与选用的微课时间较长,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不知道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内容上,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并弱化微课的应用价值;其次,部分教师通常将微课应用于课堂导入阶段,尝试通过直观、形象的微课视频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入效果,但学生并未在微课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微课成为除黑板、教材之外的知识呈现载体,未能发挥其总结、引导、启发的功能;最后,教师所采用的微课资源较少,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真正融入每一教学环节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意义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以知识灌输、教师范唱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音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课堂氛围压抑僵化,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应付、抵触、厌倦等不良心理,长此以往,便会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小学音乐教学逐渐边缘化。而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有机整合,契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特征。其一,微课可以将抽象笼统的乐理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鲜明立体的情境、案例、故事等,有效突破音乐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培育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撑下更加灵活自由地以音乐表达情感[2];其二,有助于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传统音乐教学以教材为核心,知识面狭窄,而基于微课的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民俗民风、特色文化、歌舞视频等引入到课堂,使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特色,这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使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包容、接纳、取长补短的心态看待多元音乐文化;其三,可深化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奥尔夫倡导“诉诸感性,回归本源”的音乐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诠释与表现音乐。微课能直观呈现音乐内容、音乐形象,以形象化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体会到音乐中自然流露的情感。
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路径
基于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整合现状及意义的分析,建议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以下策略将微课融入音乐教学。
(一)微课乐理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音乐乐理知识如人声、民歌类型、民族器乐类型、著名音乐作品、音符、各类记号、读谱识谱、基本节奏型等虽然基础性较强,但对于思维活跃、天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很可能会诱发学生的畏难心理,弱化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并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若教师将乐理知识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化抽象的乐理知识为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以音符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音符儿歌”微课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跟随视频内的音乐律动身体,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音乐表现中并初步感知音乐世界中绚丽多彩的音符。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借助微课呈现音符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音符的外形特点,并思考这些音符的形状“像什么”,如全音符像圆圆的鸡蛋,二分音符像空空的脑袋,四分音符像弯弯的勺子等。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将音符与实物建立关联,利用微课呈现音符知识顺口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音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音符知识,还能学会联想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微课歌唱教学,化静态为动态
在传统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作品聆听—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尝试独立歌唱的教学流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指出,表达情感与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而以音乐、舞蹈、歌唱等抒感则是人类固有的能力。上述歌唱教学流程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局限在课桌之前,制约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积极推进微课与歌唱教学的整合,以微课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感受的机会,从而化静态的歌唱教学活动为动态的音乐自主表现活动[3]。以《丰收之歌》歌唱教学与微课整合为例,这首充满丰收喜悦的丹麦民歌节奏欢快、旋律优美,体现出丹麦人民勤劳踏实、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描绘了丰收时节人们欢声笑语的场面。为使学生直观感受音乐内容,教师可以播放庆祝丰收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打造视听一体化的审美空间。接下来,播放歌曲微课音频,请学生闭上双眼,回忆自己刚才看到的视频或亲历过的丰收场面,感受歌曲旋律的自然流淌、节奏的疏密及强弱的变化,律动身体并拍手配合音乐。在微课的带领下,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配合着律动与打拍子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播放结束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应当带有何种情感演唱歌曲,并请学生尝试演唱,其余学生点评并补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了歌唱技巧、情感的自主建构,相对于传统歌唱教学而言更为生动活泼。
(三)微课乐器教学,化笼统为具体
由于部分小学音乐方面的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资源不足,目前,小学乐器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往往对乐器的形制、音色、演奏方法等一语带过,这不利于发展学生音乐特长,培育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并且,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乐器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建议教师将乐器教学与微课结合为有机整体,将笼统的乐器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演示。以《新疆之春》为例,此部分教学内容涉及新疆手鼓知识,为体现新疆手鼓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新疆音乐伴奏中的地位,教师可以设计并呈现新疆手鼓微课,以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展现手鼓的形制,展示手鼓演奏时的手型、持柄姿势、拍击的位置,请学生体会与感受敲击鼓面不同部位发出声音的音色特点,体验手鼓演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展示结束后,教师请学生结合《新疆之春》的音乐风格、旋律等尝试自主演奏手鼓并进行配乐,不断调整拍击的位置使其音色逐渐向整体风格靠拢。微课与乐器演奏教学的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乐器演奏实践机会,深化学生对民族器乐的情感,并提高学生即兴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四)微课节奏训练,化枯燥为有趣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在节奏把握上困难较大,这会影响学生的歌唱与乐器学习成效。为此,建议教师将微课融入节奏训练,一方面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降低学生学习节奏的难度,帮助其掌握感知节奏的方法[4]。比如,在讲解《小鸟,小鸟》歌曲节奏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小鸟欢快跳跃的节奏:xx|x0xxx0xx|x0xxx0|,小鸟自由飞翔的节奏xx|xxxxxx|x.xx|x.|,引导学生跟随微课中的小鸟做动作,感受跳跃或者自然流畅的节奏。在学生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休止符的停顿、附点的时值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节奏,自然而然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再如,讲解基本节奏型时,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型微课,如引入“擦窗”节奏游戏,教师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做出节奏指令,如“tiritiri”等,学生在教师指令的引导下有节奏地做出上下左右擦窗的动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参与到节奏学习及训练中,感受音乐魅力,并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微课游戏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和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它关乎着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让微课短小精悍且同时具备视听效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使教学活动更好开展。例如,微课游戏教学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利用微课制作一些视频,设置合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参与感。比如,在教学经典儿童歌曲《火车开啦》时,教师可以先用微课制作好一段火车开动的视频,然后把游戏规则详细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按照制定好的游戏规则站成一个数列,然后,后面同学的手搭到前面同学的肩膀上,接着,教师就可以大声告诉学生:“火车开啦!”学生们则要问“往哪开?”教师可以随即说一个地名:“北京”,然后,指引做火车头的同学往北京的方向移动。依此类推,每一个同学都要说一个地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播放《火车开啦》作背景音乐,进而烘托课堂氛围,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六)活用微课,增加教学内容
有时,学生们在学习歌曲时,对待一个发音点,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发音的节奏和曲调,这个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教师只能反复讲解,这一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还很一般,但是,有了微课就不一样了,微课除了暂停、播放、前进、倒退外,还具备快放、慢放的功能,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进行倒放和慢放,让学生更加准确地发现教学难点中的节奏规律和发声规律,这十分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除了这个功能外,微课还可以进行舞蹈剧的教学。舞蹈剧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很多专业的动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但是,如果要练习,学生们又缺乏充足的时间。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自己录制好一段跳舞的视频,然后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再融合视频制作成微课,然后发给学生家长,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遇到不是很通顺的地方时,学生就可以拿出老师制作的视频来观摩和学习,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更多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授课内容,还能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教学的美学特点。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小学音乐教师逐步认识到微课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价值,但是,目前的微课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过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微课时间长且内容复杂,切入时机不正确,微课资源较少等。小学音乐教学与微课的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并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探索微课与乐理知识教学、歌唱教学、乐器教学、节奏训练的契合点,发挥微课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提升音乐教学质效,培育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微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11-12.
[2]张婧.微课在小学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博览,2021,(24):87-88.
在时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唱歌、欣赏、器乐、活动四大类型为主体。对于这四类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采用如下的教学方式:
1、唱歌课
在学习一首新歌前,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倾听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读歌词,了解作品内容。随后,教师让学生跟琴演唱,有个别老师会针对难点进行重点练习。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会让学生分组演唱,或拓展进行表演唱,也可能会针对作品的创作者或相关背景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能够基本学会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优美、动听。
2、欣赏课
在对一首声乐或一首器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的基本流程为:完整播放全曲,介绍与作品相关的文化或知识,再让学生欣赏全曲或片段,体会作品的情绪;再次欣赏全曲或片段,根据其特点设计器乐伴奏或请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品表现的情景。同时,也可能针对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哼唱、记忆主题,随录音边欣赏边倾听主题出现的次数。最后,完整欣赏全曲,其中有可能设计随音乐进行表演环节。如果教学条理清楚,学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结构,对个别主题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记忆深刻。
3、器乐课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的比重很小。器乐教学的内容多以竖笛和口风琴为主,在教学中多体现为随唱歌或随堂进行欣赏教学。进行器乐教学时,教师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练习曲,首先哼唱练习曲的曲调,让学生熟悉作品,再让学生学习指法,然后进行演奏。反复练习几次后,教师会分小组或请个别学生进行演奏,部分老师会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再请学生进行表现。最后,请全体同学共同演奏。总体来说,由于乐器配备或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少有学生能够在中小学时期灵活掌握一门课堂乐器。
4、活动课
活动课的界定在当今中小学课堂中不是特别明确,经常在唱歌和欣赏课中参杂进活动课,成为唱歌综合课或活动综合课。在活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对不同的分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但对于分组后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有效的引导,活动课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活动课效率过低。
二、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后的音乐课展望
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多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基础性的普及教学。虽然一再强调音乐教学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但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将关注点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此情况下,是否可以换变教学思路,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客体身上。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人是学习主体,内容是教学客体,当对主体的把握与关注度不能够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是否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客体上,使客体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现,进而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而实现音乐教学主体向客体转化,提升音乐教学课最大效应的方式正是细化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也必须实现教学思维转换,试想转换为关注客体后的音乐教学模式:
1、唱歌课
对于唱歌课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唱好歌。唱好歌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具有准确的节奏、音高和让人愉悦的音色。如果转换思路,将教学重点定义为抓住唱歌教学中的音乐要素,那么唱歌课的教学情况可能转换为:教师针对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点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对声音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关练习,循序渐进完成练习的高质量反馈后,再深入展开教学,最后完成歌曲的学唱。
2、欣赏课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课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编者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多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作品都为了满足一定的欣赏目的而进行。如果能够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重点将转换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结合一切教学手段体现作品的特色,将作品具有特点的部分进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进而欣赏完整的作品。
3、器乐课
器乐教学的根本是技艺教学,对于技艺教学,不应该回避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更多时间来练习的客观现实。教材中的器乐教学是依照教学进程,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小型曲目展开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进展进行充分地练习,学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课堂乐器的。转换为关注客体的音乐教学思路后,器乐教学的关注点将完全改变,教师只要强调每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基本内容进行反复的练习,最终能够熟练、完整地完成教材内容,就能够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4、活动课
针对目前活动课目标不清晰,活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如果转换教学角度,应该会有很大提高。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活动课的音乐要素提出要求,对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义,再结合此目标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引导和指导。学生为达到老师的目标作出的音乐上的努力,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乐要素
如果在中小学课堂上实现抓住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那么势必要对音乐要素抓准确、抓具体,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可如何抓住音乐要素呢?
首先,需要明确音乐要素的内容。在乐理中,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定义为: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四个方面,这是音乐的基础。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扩大音乐要素的范围,使其更利于音乐教学的展开。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作品,篇幅不会过长。对于这些作品,如果仅从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来进行教学要点的分析,会过于零散。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要素进行扩大化,定位为:以音乐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风格类别等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地分析与了解。这一点看似简单,并本应该是音乐教师应该做到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与了解,应建立在对作品熟悉的基础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过多次聆听与分析曲谱来实现的。如此,可以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复聆听――分析曲谱――阅读相关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时代性等。
最后,提炼音乐教学内容中属于作品特点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风格的音乐要素,围绕其进行音乐教学手段的设计。
四、抓住音乐要素后的教学实践
找准音乐要素,也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却没有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就如同鲜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厨艺烹炒一样,会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乐要素只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需要怎样做呢?
1、分析该音乐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教学方法才最具有课堂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包括课堂常用的音乐课组织方式,比如视唱、律动、器乐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乐教学法的方法,如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只要是音乐教育类的教学法,无论是针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还是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法,都可以从中寻找利于中小学音乐基础教学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乐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实现音乐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强调课堂效果。教师经常考虑的是教学内容如何展开,而忽略了展开后的效果。只有活跃、吸引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效果才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学习结果。所以,对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并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的课堂效果做出预测。转换教师身份,从己身推及学生本体试想是否能够激发课堂热情,不断调整教学细节,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增加对音乐要素中传递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本体性的内涵。使音乐教学具有指引意义和厚重感
为音乐要素寻找到合适的音乐教学方法只是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时代性、历史性、风格性或音乐本体性的内涵,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加重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进而对学生的审美和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更深刻的意义是影响人们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观,让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体悟人生。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少有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音乐具有导人作用,自然不能够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加深对音乐中传递的时代意义、历史厚重感及音乐本体内涵的认识,并融合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研训目标:
以xx版《音乐课程标准》和《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根据市教研院、市教师教育院、区教育局和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以“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和音乐、美术学科质量监测为重点,努力提高艺术学科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研训重点:1.鼓励和督促本组教师多外出学习和加强自身素养学习帮助基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本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课改深度研究。
2.以市美术特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市中小学书法特色课堂教学录相评比为活动为平台,鼓励我校教师观摩学习,营造教研氛围,提高教师施教能力。
3.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音乐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岗位提升培训活动,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个人研修和集体研讨相结合、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相结合,提高我校音乐美术教师的教科研能力、音乐美术技能水平、课堂教学水平、课外辅导能力。
4.协助xx区教育工会组建xx区教师艺术团,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表演技能的水平,促进学科特色发展。
5.认真组织我校学生参加区级音乐教学质量抽测,及时了解我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
6.以艺术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实践,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全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做好艺术节学生辅导工作。
7.突出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基地和平台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
本学期主要围绕“区艺术节比赛”,“初三音乐美术中考”“区学本课堂教学改革建设年活动”、“区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区校本研训管理办法”、“区xx年上半年科研训工作的工作部署”、“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具体工作
(
(二)教研组层面:
1.举行开课研讨活动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研讨主题:艺术学科“;有效提问的艺术”教学模式
确保开课数量:
(1)90学分及区级以上且学习时间达2天以上的教师必须开课。
(2)参与师徒结对的新教师。
(以上两类教师如不开课,在期末目标考核中按一节同级别的公开课予以扣分。)
(3)自愿要求开课者。
(4)除以上三类教师外,部分教师在一学年内尽量要以随堂课、职称评比课等形式开课,但不享受公开课待遇。
每个教研组至少还要开出3次5节以上带有评课活动的公开课活动,技能类的备课组(体育、艺术信、综合、心理),每组至少开出2次2节以上。不完成的,优秀两组一票否决。
2.至少推荐一名教师参与校统一组织的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
3.积极鼓励艺术组教师参与区级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4.及时组织本组教师参与区16学时集中培训。
5.鼓励本组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师业务评比活动,如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必须组织集体磨课活动,尽量发挥集体智慧,力争出精品。同时,及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上级相关的学生竞赛活动并组织相关辅导。
6.认真及时完成活动后的记录工作与宣传工作。所有的活动记录都统一填写在区中心统一印制的活页记录表,并提供相关原始材料。具体资料月研训计划单,活页活动记录单、考勤单、相关书面资料(开课教师教案或理论学习讲稿等)、相关照片,单次活动一小本,学期内多次活动合并一大本并附以精美的封面。
7.做好严格的考勤工作,考勤采用出勤实名签到制,考勤结果与期末目标考核挂钩,与学科素养提升考核中的“校本研训”分挂钩。
8.举行特色学生素养活动
要求:发挥学科组教师自身优势;活动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科素养;能形成活动模式,能有经验积淀,以慢慢成为本组今后学生固有的特色活动;活动有组织、有记录、有奖励,活动过程严谨,材料整理美观;全组教师与教师参与,气氛活跃;通讯报道及时跟上,努力形成轰动效应;每组每学年至少活动一次如艺术组开展艺术节的三独比赛,尽量选对内容与时间。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笔者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成立于1994年,十几年来为河南省各地区,尤其是为焦作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初级中小学音乐教师,逐渐成为各个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回顾历史,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有着潜在的品质和能量。展望未来,我们的任务艰巨,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任重道远。十几年来,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来说,足以构建其学科框架,但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还较薄弱,课程设置和同类院校较为雷同,在学科布局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学科建设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还没有构建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学科,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围绕这个核心学科建设一个全面发展的专业学科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要想走特色鲜明的道路,要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学科定位、学科布局结构规划、学科建设方面必须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以这次教学评估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的深入研究,笔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产生了一定质疑,同时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构想与建议。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专业主干课方面没有突出师范教育的关键性。在专业主课和专业基础课方面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区别,两个专业界限模糊,特色不突出。下面是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
从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的对比上看,两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区别甚小,两个专业界限模糊。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主干课中没有与音乐教育学原理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布局直接导致专业学科布局不合理,核心学科不突出,学科建设偏离了培养目标,让人困惑和忧虑,不知道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该往哪里走,甚至出现音乐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不会设计教案、不会说课、不会分析教材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结果给我们一个危险的警告: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怎样才能拨云见日、找准位置,是音乐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1.明确学科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趁着这次教学评估的大潮,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目标已经明确,但是还要明白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样的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个学科,怎样服务社会,在什么领域、以什么方式服务社会。学科建设如果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地,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层次是为河南省各地区(主要是焦作地区)培养初级中小学音乐教师,毕业生的能力结构是必须掌握音乐教师必备的知识,即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摇篮,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高扬师范旗帜,突出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学科建设要以音乐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为核心学科,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初级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地方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创建一个教学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建设队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是最终目标。
2.确定核心学科
音乐教育学科布局定位后,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之间的模糊关系就明朗化了。那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什么课程体系为核心,聚焦哪里,切入点与载体怎样明确,是应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008年,笔者所在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使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以人才培养评估为切入点,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提出学科框架建设概念: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以音乐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学科。音乐教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现代技术和手段、教学实习等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群。把作曲、合唱指挥、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舞蹈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把普通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史、职业指导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群,全面发展科学的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才能决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功能、特色和可持续性发展。学科布局框架的构建已经提出,那么如何来建设呢?
1.以“短、平、快”速度,实现“实用性、应用能力强”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职高专院校在校时间比本科院校短,有限的学时使我们不可能像本科院校一样从容地设置课程,加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像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老师能够出色担任,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法还不够熟悉,导致这些课程还不能全面展开,只能采用全校的普修课程。所以就要采用“短、平、快”的教学策略,在有效的时间里选择“实用性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强”的课程,讲究实际又实用。为此,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建设有特色、功能性的学科建设体系。所以要在有效的时间里,选择最能有效掌握的音乐基础理论和知识、(转第45页)(接第39页)最能提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来布局。中小学音乐教学法、教材分析与教案写作、论文写作、教学实习、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是音乐教育学中对学生最关键、最实用的课程。要贯穿音乐教育专业的三年教学之中,给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学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保障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不要再让它在夹缝中生存,给人们无足轻重的感觉。
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音乐教学法。技术课声乐、钢琴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音乐教学法,教学生将来如何去教授音乐而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这也是长期困扰师范类院校的一个问题。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跟着其教学模式走,这是师范类院校必须要扭转的观念。多年来,笔者观察并了解到师范院校的一些毕业生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岗位,不会歌曲钢琴伴奏、不会说课、不会分析教材,甚至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诸多尴尬状况,以致于不能全面、轻松地驾驭课堂。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钢琴底子薄弱,练习起来很困难。所以,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用性,钢琴课要偏重歌曲伴奏的训练,少一些钢琴作品的练习,或者减少钢琴作品的比例和难度,给学生充分的练习钢琴即兴伴奏的时间。
2.构建强有力的学术氛围和教师队伍
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就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建设。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来研究,有些课程还没有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人能胜任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课程,这也是制约音乐教育学基础理论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与要求的教师还不够,所以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迫在眉睫。要谋求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知己知彼,了解国内外同类院校、不同类院校,同层次、不同层次的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趋势,寻找差距,谋求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对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他们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决定学科的发展方向,可以带动年轻教师投入学科研究的热情之中。争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项目。项目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通过争取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建设经费支持。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拉动高水平、大规模的科研建设,提高学科建设的内涵。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离不开课程建设,把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成学校的重点专业,把音乐教育学和教学实践建设成优势学科,都需要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育理念就会更加明确,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科学,教材建设更加完备,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2007年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被评为笔者所在院校的精品课程,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一批音乐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合理的课程设置,高质量的课程群,必定让学科建设生机勃勃,富有战斗力。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共识的达成,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二、主要工作
1.固根本
严肃执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安排一节课外活动课并列入课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并向社会公布。区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督查,随时进行抽查,对于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的学校,限期整改,若该校是“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的,将予以摘牌。
学校在严格课程设置、统筹活动时间的基础上,要不断促进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活动的丰富性和机制的长效性,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要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有申报程序、有技能目标、有指导教师、有测评认定、有活动记载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继续完善方法、强化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稳中有升。
2.强基础
各中小学必须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和《中小学艺术器材目录》要求,配足配齐体育、艺术器材,建好各类场馆、专用教室,满足体育艺术教学及活动需要。
优化音体美学科教师结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专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依托健美操比赛、文体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活动平台,“以活动促培训”、“以活动促教研”,使活动、培训、教研有共同的主题,形成研、训、赛一体化模式。举行小学音乐、美术学科优质课评比、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拔优秀成果参加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科研专项成果奖、市第五届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比,组织优秀艺术干部、教师参加中小学“体艺2+1项目”实践讲座和先进学校考察,努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特长明显、专业精通、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
3.铸品牌
各学校要按照“共同发展,校本为主”的要求,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办出特色、培育文化、打造品牌。2014年校校都要有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和艺术特色项目各一项(包括省体育特色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特色学校、学校特色、特色项目中的体育艺术项目,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中小学生艺术团分团等),学校要有常年训练的田径队、合唱队等体育艺术团体。
区域优势品牌更加卓著。以区学生艺术团各项分团为依托,有效整合我区教育系统的艺术资源,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活动和品牌团队,合唱、舞蹈、器乐、书画等项目进一步做强。体育方面,乒乓球、田径、游泳、网球等项目形成新的优势。
二、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音舞结合教学资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中外优秀音乐、舞蹈作品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将音乐与舞蹈教学充分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营造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充分结合小学生好动、热情的天性,弥补传统音乐教学中单纯进行音乐教学而限制小学生伴随着节奏自然舞动的不足。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在融入音乐节奏时,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容易随着音乐自觉打拍子、摆动肢体等。此时积极利用音舞结合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学生同时享受音乐与舞蹈的需求,如果科学、合理地对舞蹈进行设计,结合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能够得到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性地开发音舞结合教学资源:
(一)根据音乐作品创编舞蹈,突出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在生理上仍无法达到高难度舞蹈动作的要求,在心理上则对内涵深刻的音乐、舞蹈无法充分理解,多依赖主观认知作为其发展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在音舞结合教学下,应注重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避免过于死板以至于约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学生动作与神情的协调进行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果园中摘水果的情景,教师可根据这一过程配合一段生动活泼的音乐并设计舞蹈,使学生能够基于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舞蹈,既满足了小学生对音乐、舞蹈乐趣的追求,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围绕小学生特征,合理改编国标舞
国标舞作为音舞结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塑造学生仪容仪态、提升艺术素养以及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国标舞以国际规范为基准对舞姿、舞步要求十分严格,完全遵循国标舞的要求进行教学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与小学生的舞蹈基础相脱离,因此,教师应对其进行相对灵活地调整与改编,从而适应小学生的舞蹈学习特点。另外,音乐教师可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游戏性,促进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团队意识,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游戏化的比赛规则,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歌曲与动作,完成音舞结合教学。
(三)充分挖掘民族舞资源,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均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风格与表现方式,如乐器、舞姿、音乐及舞蹈风格、服装等均展现出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与人文风俗。这为小学音乐音舞结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将各民族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将区域性的艺术风格深刻地呈现出来,更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其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以蒙古舞蹈配合《草原就是我的家》进行教学。当然,由于小学生在音乐、舞蹈两方面积累的学习基础十分有限,对艺术内涵的领悟能力也处于初期阶段,因此教师应合理取材,灵活进行改编,选择一种舞蹈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几个动作结合小学生的动作能力进行创作,如蒙古舞中典型的甩肩、仰头、骑马步等动作,既能够将蒙古舞的特点突显出来,也符合小学生的动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中感受各民族舞蹈的魅力。
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促进了贯彻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并带动了周边学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勐海分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两年来,形成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学教研联合体,开展了“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说课、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活动)。在这个联合体里,课题组逐渐形成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到几次主题联合教研活动的惯例。每次教研活动都由第一小学牵头,然后由课题组四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聚在一起把分头收集到的民间音乐素材摆出来,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如,怎么消化采集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素材?老师怎么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怎么操作?学生该怎么学习和领悟?他们集体讨论,集体研究,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教研难题。在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总课题组“唱起家乡的歌,跳起家乡的舞,奏起家乡的乐”的倡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
1.民歌进课堂。
在民歌引进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如,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布朗族歌曲《爱花的布朗人》;下册是哈尼族歌曲《迎宾曲》等。义务教育阶段共安排18个单元,36个课时。
2.自制民族打击乐器。
结合学校乐器相对不足的现状,教师通过自制简易乐器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认识打击乐器的时候可用竹板取代打击乐器,用铁丝串起酒瓶盖子做串铃,用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做沙锤,用竹子做双响筒等等,所有这些自制的乐器都能用在歌舞表演的前奏与伴奏上。这些乐器虽然简陋,但却弥补了乐器不足的现状,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
3.民族特色音乐的开发研究。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在课题开始阶段,我们就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村寨,走进家庭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力求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例如,勐混镇中心小学组织音乐教师到打别村收集民间音乐时,发现了一首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山歌。这首歌是哈尼族的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或迎接远方的客人时唱的山歌。音乐组全体教师通过整理,把它改编为歌曲——《咚叭嚓》。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把一首哈尼人民采茶时唱的山歌通过整理,改编为歌曲——《采茶歌》。另外,学校又组织退休音乐教师康忠明作词,年青音乐教师作曲,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勐章巴》。勐海县第一小学还要求教师挖掘学生家长方面的音乐资源,通过自荐或举荐有音乐素养的“老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表演,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该校还制定“民族节日表”,号召教师和学生在民族节日的当天带着问题去歌舞,去学习,然后再由教师把采集到的民族特色音乐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师生对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爱。
二、融合民族音乐和舞蹈,改革大课间操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操、手操舞等艺术活动项目,使每天的课间操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好地弘扬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自2002年开始,勐海县第一小学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的课间操,把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融入到课间操中,每天换一种形式将大课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100%的师生都会唱、会跳和会弹奏简单器乐,让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老师到对口支援学校和乡镇小学送教下乡、上研讨课、研究教法,对他们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很快,勐混镇中心小学、曼赛小学也都开展了以民族歌舞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在勐海县一小的带动下,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也开始了舞蹈创编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创编了适合初一和初二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大课间舞蹈,并组建了傣族“和尚生”傣拳表演队,成为西双版纳中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音乐课外活动
在“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倡议下,简单实用的手操舞在勐海一小遍地生根。手操舞借鉴并吸收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民族音乐为伴奏音乐,以传唱童谣的方式来表现的具有不同形式的班级特色文化。手操舞遍及勐海一小的每一个教室,并在表演中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作为伴奏音乐,虽因陋就简,很多道具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手工制作,但简朴实用的道具如手铃、小竹板、花巾、烟盒、扇子、圆舞板、纸星星、树叶环等却丰富了手操舞的表演内容。手操舞很快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实现了由县向乡镇和村的辐射与拓展,从2005年开始,勐海县勐混镇中心小学、勐混镇曼赛完小、勐海三中也相继开展了教室手操舞和富有民族音乐和舞蹈特色的大课间活动。目前,包括勐海县和黎明农场在内的全县近十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这些活动,当地的民族歌舞正通过此项活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勐海县第一小学还组建了“红领巾艺术团”、“民族器乐演奏小组”和“少儿合唱团”。这些小团队在每年的红领巾艺术节、家长开放日和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傣家小龙宰》、《山里的布朗娃》、《上学路上》、《敲起我的小木鼓》、《快乐的小仆少》、《金孔雀飞来了》、《傣家娃娃数星星》、《银铃舞》、《美丽的姑娘》、《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系列舞蹈,多次在舞台上得以展示。《我的家乡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橄榄坝》、《金风吹来的时候》、《竹林深处》、《竹楼情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醉在版纳》以及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经常活跃在各种演出中。其中,舞蹈《傣家小龙宰》和《万事如意》分别获西双版纳州首届文艺调演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获小学团体第一名。不定期的“集体舞比赛”、“卡拉OK比赛”和“歌咏比赛”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勐海县第一小学的影响下,勐混镇中心小学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民族器乐小组等。每逢节庆日,小组成员就施展各自的特长为全校献上一场民族歌舞晚会,小演员们也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其中,《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爱我中华》、《赶摆场上》、《采茶舞曲》、《竹筒舞》、《三跺脚》和《太阳照亮布朗山》成为最抢眼的节目。勐海三中也组织学生组建了课外民族舞蹈兴趣小组,编排了《银铃声声》、《雨林》、《水之女》、《小仆少》等适合初中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89-03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聚集的地区,历史上曾是亚欧大陆交通与文明的通道,是东西方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共生活着55个民族。2008年,新疆总人口为2130.8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1294.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0.8%。由于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的聚集,使新疆有着多民族融合与多种文化并存的特征,并形成世界三大音乐体系构成了新疆最具特色与意义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为使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协调发展,实现跨民族文化的交流,需要学习跨民族文化的语言。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是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确切了解新疆各地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2011年8月,委托新疆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就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特别是教学现状情况,分别对新疆14个地州市直属中小学校和94个县市区中小学校采用书面调查问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经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我区许多中小学除母语课外,音乐等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基本上达到真正的双语教学模式。然而,双语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双语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加,对双语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光靠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音乐教师,已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音乐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可以说是造成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益长期偏低的根本原因。因此,结合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对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现状、教材使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此对新疆地区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音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从108份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图1-1),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75.00%;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13.89%。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从几年级到几年级开设音乐课(请选一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开设”,占48.15%;排在第二位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开设”,占29.63%。这表明,新疆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能开设音乐课,而且大部分城区在高中阶段仍然坚持开设音乐课。总体而言,新疆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情况较好,城区在高中阶段音乐课开设情况好于农村。
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图1-2),16.67%的被访者认为“很好”;28.70%的被访者认为“好”;34.26%的被访者认为“较好”;17.59%的被访者认为“一般”。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79.63%。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怎样?(请选一项)”时,7.40%的被访者认为“很好”;16.67%的被访者认为“好”;33.33%的被访者认为“较好”;29.63%的被访者认为“一般”;3.70%的被访者认为“差”。认为“很好”、“好”、“较好”的共占57.40%。这表明,新疆城区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总体上较好,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的效果比较一般,亟待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二、音乐教材使用情况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一套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问卷汇总得出,当问及“本地城区(含县城)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图2-1),99.0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当问及“本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使用的教材是:(请选一项)”时,91.67%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0.93%的被访者认为“使用学校老师编写的教材”。这表明,新疆中小学校开设音乐课时绝大多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目前,音乐课主要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是主要为汉族学生编写的,用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并不合适,目前的问题是缺乏适合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材。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2004年以来,新疆一直坚持推动“双语”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等政策。实行“双语”教育,需要大量的双语教师,为此新疆实施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于2004年8月颁布《“双语”教师培训规划》,并对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受训教师要求具有一定汉语听课、备课水平的普通中小学现任教师,参加培训的小学音乐教师需中专学历、初中音乐教师需大专以上学历;同时,有3年以上教龄,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小学音乐教师3级以上,初中音乐教师4级以上;少数有培养价值、自身素质较好,能够达到HSK相应水平的教师,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40岁。
为保证经过两年培训之后能在“双语”教学岗位发挥骨干作用,推动当地“双语”音乐教育发展,根据各地州市现有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数量分配培训名额,通过笔试、面试和公示三个环节,在新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进行培训。2007年至2010年,举办小学、中学“双语”音乐教师培训班各8个,培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323名、中学207名,培训人数呈逐年递减态势。
从汉语水平、音乐教学水平和音乐专业知识水平三个方面来看,“双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确实偏低。
一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严重匮乏。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汉语水平偏低,有些教师仅会母语,只能用最简单的汉语进行交流,更不用说用汉语授课了。
二是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较弱,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导致部分学校只能选择一些汉语相对较好、或稍懂汉语、或稍懂一些音乐的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培训。
三是一些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后期才学习的音乐,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弱。还有一些毕业于师范院校、接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教师,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声乐、键盘和舞蹈等西方音乐,很难体现新疆地方特色。
四是一些少数民族教师音乐技能达到较高水平,教学中可以示范,但无法用汉语进行准确表述。比如,音乐课程中的节奏、节拍;音程、调式等概念混淆,语义表述不清,致使他们成了教学的“失语者”。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如不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对开展“双语”音乐教学的积极性,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还会进一步影响到新疆“双语”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相关解决对策
当前,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尽管面临着双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偏低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明,新疆的“双语”音乐教育工作正在向前发展。今后,新疆对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学的科学研究
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
1、着力解决现有“双语”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非常之策办非常之事,在各级财政设立“双语”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建立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机制,将专项资金切块用于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彻底改变“学历低、能力低”状况,把现有人员的素质提升起来。同时,采取互帮互助、结对共建等方式,整体提升城乡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素质。
2、从源头上解决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短缺问题
要采取解决编制、住房,提高工资收入和津补贴标准等综合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汉兼通的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从实际出发,放宽准入条件,不具一格选人才,认真解决好非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认证问题,把合格的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总量增加起来。
3、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的双重乐感
民族音乐学家胡德最早提出双重乐感,他所谓的“双重乐感能力”即一个人完全参与两种音乐体系,即研究一种文化,需学习其语言,以此训练民族音乐学的工作者,要求他们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作为自己研究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他的音乐文化基础后,才能用更好的语言加以描述,这对“双语”音乐教师也是适用的。要把新课程理念与双重乐感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推动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双语”音乐知识结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学的创新之路。
4、积极探索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要遵循国家规定的评定标准,更要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对那些把论文写在课堂上、把成果和贡献体现在工作和事业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特殊褒奖。比如,对长期在中小学工作的“双语”音乐教师,可直接认定中、高级职称,把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师生需求的汉语教材
教材在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教育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高效的教材编写队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教材的研讨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模式编写不同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汉语水平、不同教学模式群体的需要。另外,教材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发展的形势不断对教材进行科学修订,制定具有我区音乐教学特色的教材,以适应各地双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自治区各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汉语环境和教学水平差异较大,在教学模式上不宜采取相同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各地不同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具体对策上应采用适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区的双语音乐教育稳步有序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文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
[2]王生耀.对新疆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5.
[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段凤琴.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展望[J].乐府心声,1999.9.
[5]付东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视野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D].新疆师范大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