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省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湘北门户”的**市,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边界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笔者于近期对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这些县市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我省同处边界地区的县市相比存在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借鉴外地经验,发挥边区优势,推动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总结,我发现鄂赣边界地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状况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地方财政收入相比较富。XX年,**市和修水县分别实现财政收入8.2亿**5.5亿元,并且,主要是来自于地方的工业税收。而**市同期财政收入仅为2.96亿元。二是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快。XX年,**市和**市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38亿**56亿元,上缴税费分别为4.35亿**1亿元,上交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分别达到8家和3家。而**市仅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5亿元,上缴税费只有0.4亿元,上交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也只有1家。三是企业信贷投入相比较大。**市和修水县XX年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39亿**28.2亿元,当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2亿**10亿元,其中9成以上都投放到了中小企业。而**市XX年各项贷款余额仅为2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为8.6亿元(XX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3.3亿元,新增贷款为零),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仅有1.4亿元。四是经济发展环境相比较优。**市自XX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县实行了全县中小企业“一卡制”收费,修水县对中小企业的证照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而**市虽然大力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但由于历史原因年度考评一直位居**市的中等。
笔者认为,我省边界地区在金融经济发展环境上与邻省边界地区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四个方面:在发展理念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都十分重视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均由省社科院或综合性大学负责编制,还聘请第三方专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善于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园区错位发展,做好支柱产业发展文章。比如,**的旅游业、**的水产品养殖和加工业、修水的钨矿产业等都成为了全国很有影响的产业。在行政效能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在实行“县财省管”的同时,均实行“乡财县管”,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性支出。同时,这些县市早在3年前就实行了县(市)委书记由省委直接任命。特别是**市委书记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修水县委书记还进入了**市委常委班子,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在优惠政策方面。邻省对其边界地区县市的政策支持都相当明显。比如,**省在XX年和XX年连续两年下发了支持省际边界县市优先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税收、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其省际边界城市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市、县也有较多的资金配套,这一扶持政策使不少中小企业受益,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融资平台方面。邻省边界地区县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各种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也较为健全。比如,**市有花旗银行,**市有商业银行,修水县早在XX年就组建了村镇银行,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研究,结合**实际,要实现边界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着力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在实现县财省管的情况下,边界地区县市要稳步推进“乡财县管”,加快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要理顺工业企业管理机制,整合工业管理行政资源,形成由主管(县)市长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工业管理新格局。二是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省际边界地区县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财政、税务、土地、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要予以政策倾斜。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发展的奖励力度,着力完善涉农贷款奖励制度,促进代币信贷合理投放。三是要大力构筑企业融资平台。边界地区县市要尽快组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从源头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快组建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外资商业银行或组建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是要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大力整治社会信用,加大金融生态城市和信用乡镇、村(社区)创建力度。要尽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信用社贷款清收、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以及金融胜诉案件集中执行等工作,促进社会信用环境根本性好转。要规范融资评估和中介行为,降低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成本,扩大信贷需求。要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坚持科学招商引资,大力倡导“回归经济”,促进边界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对于其他历史学科,世界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较短。解放前中国只有“西洋史”和“东方史”,主要做的是翻译和引进工作。解放后中国学习苏联,设立了和中国史并列的世界史学科,世界史开始了它的初期发展。但不久就因而止步。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世界史学科也迅速成长,其理论构建、基础资料、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都有了较快发展。世界史各级招生体系的完善、各类学会的创建、组织机构的设立等都推动了世界史学科的繁荣。期间虽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的影响,重点大学的世界史在国家“211”、“985”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坚持了下来,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从全局看,世界史仍然需要加大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地方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项目、经费和人员等的支持,其发展尤为迟缓。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世界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由重点高校和世界史专家的多方努力和吁求,教育部在调研的基础上,终于在2012年把世界史学科重新列为一级学科。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必将是其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时期。以河南大学为主的世界史团队成员力图对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升级后全省世界史学科的状况、优势和差距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改进的基本思路、政策原则、方法措施等,为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管见和帮助。
一、河南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现状
本团队对省内有历史学专业的各院校近5年来的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海外交流、教改、科研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的世界史学科分析报告,总结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团队成员还利用网络搜集了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世界史教学科研的相关信息,并实地走访了省内外知名高校。我们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世界史专业设置情况:河南有历史学专业的共有11所本科院校,有世界史专业的共有三家:郑州大学(以下简称郑大)、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河师大),其它院校没有设立单独的世界史专业,但在历史学学科下开设世界史课程。由此可见,河南世界史专业设置数量只占高校历史学总数的3/11,常年不间断保持招生的只有河师大1家1,全省招生人数10――30人2。
师资队伍组成:从调研材料中可以得出: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专兼职教师总人数都在13名及以上,没有世界史专业的其他8所院校,其总人数在10名及以下。从年龄结构上看,各校教师年龄在两头(51-60岁、30岁及以下)的人数较少,而中青年教师(31-50岁)人数较多,所占比例也较高。从职称角度来分析,拥有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河大第一,郑大第二。可以得出,河南高校世界史团队高级职称人数多少不一,占世界史教师总人数的比例高低不等,但总体上高级职称人数偏少,且集中在郑大、河大两家。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河南世界史学科特聘专家1人,在省内外较有名望和地位的教师有阎照祥、张倩红两位教授,他们担任全国性史学会和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其他高层次人才,如长江学者、黄河学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严重缺乏,这种情况影响了河南世界史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声望。博硕导师方面,大多集中在郑大、河大两校,全省导师人数少且分布不均,大大影响和限制了河南世界史后备人才的招生和培养,不利于世界史学科的后续发展。
培养学生情况:从我们搜集的资料来看,博士生、硕士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郑大和河大。近5年来郑大培养博士9人、硕士60人,河大培养博士(在读)5人、硕士80人,河师大学培养硕士50人。河南是高考大省,也是考研大省,但却流失了大量人才,成了中东部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处于人才培养链条的低端。
海外交流情况:有海外交流经历的集中在郑大和河大两家。近5年来,郑大对外界交流 8人次,河大对外交流7人次,其他学校则完全没有。国际交流情况不容乐观。
科研情况:项目方面,河南高校世界史科研项目分布大体匀称,占一半的高校获得过从国家级到校级各类项目资助,而高级别项目(国家级和省部级)集中在有世界史专业的3所院校。论文、论著方面,从数量上看,近5年来各高校都发表(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论著,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比例也较高。说明河南世界史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果,但不平衡状况比较严重。获奖方面,数量最多的是许昌学院,依次为河大、郑大和河师大等。总之,在科研方面,河南世界史学科有一定基础和成效,但各方面差异较大,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国家级科研奖项几乎没有,表明河南世界史学科和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影响到河南高校在全国的学科排名。
教学情况:项目方面:高级别的项目方面,最突出的是许昌学院和新乡学院,都有省部级项目,其他院校只有厅级和校级项目。总的数量方面,新乡学院最多,其次为河大和许昌学院。和科研项目相比,世界史学科在教改项目方面明显数量少,级别低,这种状况也许与河南多数院校没有世界史专业,教师们对世界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较大关联。从、教材出版方面看,同样是总体数量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世界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有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获奖方面,世界史学科的获奖项目级别较低,数量较少。国家级奖项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奖项河大有3项,其次为安阳师院和洛阳师院。奖项数量少,高级别奖项更少,说明河南高校世界史学科对教学成果重视不够。
课程设置:从课时量上进行分析,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开设、学分要求以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没有世界史专业的本科院校。从课程设置内容来看,基础课程方面,河南各院校都能在基础平台课中开全、开足世界通史各段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多学校还开设了世界历史文选课,也有的学校把专业英语放在基础平台课中。这说明,在河南世界史教学中,基础的、通史的课程、历史文献研读课程受到了较高重视,基本教学任务能够胜任和完成,也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选修课方面各校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的分配等方面很不统一。但大国史、重要地区和重要内容的世界史各校都能开设,它们还根据自身的师资条件、教师的专业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开设了数量不等、内容不一的选修课程。表明河南世界史选修课的开设各具特色,在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能力上起到了较好作用。但选修课过于分散,只及世界史的某些少数内容和领域,难以构建学生宏观、广阔、联系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知识体系。
教学改革新举措: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院校都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世界史教改的探索和努力。河大实行了一系列本科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如:在世界史专业培养中推行导师制;创办和坚持近30年之久的历史专业刊物――《历史文化论坛》,为学生提供了发表学术论文、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平台;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连续承办多期的暑期研讨班、优秀论文评选;联合社科院共同培养硕士;选拨优秀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到海外进行短、中期(半年)和长期(一年)的学术交流等。河师大针对自身的情况,提供了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等不同模块的限选课,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专业基础和未来设计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学生创造多元、自主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安阳师院推行学分制,打通专业壁垒,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信阳师院进行了地文世界史教材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二、河南省世界史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在全国世界史同仁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力争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背景下,河南也应该针对世界史学科的现状和基础,确定目标,紧抓机遇,扎实努力,共谋发展,开创河南世界史学科美好的明天。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规范和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层面的引导、规范。省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明晰河南世界史学科的优势和不足,针对相关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和办法来引导、规范、支持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如,扩大高校世界史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规模,提高世界史科研项目的数量和份量,增加对世界史学科经费的投入,促进高校世界史博士点、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各院校重视和加快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引导和推动高校世界史教师更多地注重世界史科学和教学研究,鼓励高校加大对外交流和人才双向流动工作,吸引世界史高级人才来我省施展才华,营造重视世界史地位和作用的良好氛围等。
重视学科的理论、范式、体系等“宏观工程”的构建。作为一级学科,世界史不仅应有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更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学术体系,建立符合世界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范式,也应该对世界史学科学术史的发展演变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规范学科。这也要求世界史工作者不单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学术研究,更要高屋建瓴,确立学科发展的方向标和星盘仪,建立世界史学科在国内的独立地位。
重视和加强学科队伍发展。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这要求我们要加大世界史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规模,从人才上保证世界史学科的基础和后劲。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放在人才缺乏的专业和领域,放在引进科研实力强、在学界有较高威望和地位的领军人物上,讲究引进人才的适应性、引领性和效能,同时,不能忽视世界史学科后续人才的补充,力图达到世界史团队规模适度,人员配置合理。
深入扎实进行科学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多出“高精尖”研究成果。河南世界史学科已经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却不多。为此,要求河南世界史专业人员能沉得下心、吃得了苦,选定领域,深入、扎实地研究相关问题,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将学术研究全面深化。另外,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也要注意打破专业限制,实行多领域、多学科的通力合作,甚至要和自然科学交叉汇通,才能开创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重视教改研究和项目提升,实现“国字头”教改成果的突破。河南世界史学科要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并及时总结教改经验,形成理论,加以推广。我们认为,如果能够突破传统学科的壁垒,破除陈旧的教学框架束缚,在全校乃至全省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流动,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经验方式的更新和分享等,都会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在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的申报上,要整合资源,冲刺高层次、高水平教学成果,实现国家级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注重区域差别,突出各自特色,为我省经济和文化发展献智献策。河南高校世界史研究都有自己的侧重和特色,但各校世界史团队优势不明显,科研成果不集中,集合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校要特别注意优势专业的构建,在人才引进、项目资助、经费支持等方面重点扶持有基础、有潜力、有前途的团队或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色领域。同时加大各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利用政策引导和师生流动等多种形式,形成几个省级的特色专业和研究领域。同时,世界史学科也要注重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外交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和优化自己。
扩大各级招生规模,为我省培养世界史专业人才。我们认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制定政策和措施,扩大招生,增加博士、硕士招生资格单位,对世界史学科进行政策扶持,留住河南世界史专业人才。各高校也应在学生培养上下大功夫,不但培训其语言能力,教授其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努力提高其专业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为河南培养出量多质优的各级专业人才。
扩大对外交流的规模和深度。河南世界史学科的对外交流和沟通规模微小,数量有限,方式单一。我们不但要在传统的领域、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还要在新兴的领域进一步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也要用新兴的方式方法进行对外宣传、沟通和交往。省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世界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数量和规模,加大对外交往的力度。各院校也要积极寻求资源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交往的平台和渠道,也要广开路径,加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特别是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国内进行学习和交流。
加强学科平台、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的建设和积累。 在学科平台方面,河南要积极申报国家级各类平台、研究机构、学科建设等项目和经费支持,并加大省级学科平台、科研机构、学术刊物的建设步伐,为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要加强图书资料室、微机网络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世界史发展提供较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投入资金和经费,购置世界史学科必须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保证世界史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料基础。在上述这些方面,都亟需得到省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资助,才能在较短时间为世界史学科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和外部基础。
1河南大学世界史专业2011年暂停招生。郑州大学世界史已经获批,但还没有招生。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降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就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符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要与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统一。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成分。虽然说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弊端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在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量大幅度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量。因此,如何改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保证一定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量,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发展的影响因素
(1)农产品需求量降低
我国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个阶段内取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在农产品这一部分的空缺较大。但随着农产品出口量的逐渐增多,已经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降低。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普遍降低,从而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
(2)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大
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已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来,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我国就必须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统筹各类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3)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我国就必须要及时的做好经济转型,调整国家市场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国际市场的发展活力。比如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从出口量高于进口量向进口量高于出口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逆差发展的趋势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1.推动农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推动农业发展,不仅是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要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高效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带动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以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规范化与高效化;其次,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性。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发展策略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向。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大都较低,即以农产品为主,而忽视了对海鲜产品、果蔬类产品等出口贸易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所以,调整农产品市场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保证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语
重视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难题,但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虽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经济发展中的内外经济失衡,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必然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我国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想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必须正确认识内外经济失衡,分析失衡原因,对内外经济结构做出优化,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成因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现状来看,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内部经济失衡表现为:投资过热、消费不足、贫富差异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部经济失衡表现为:进出口不平衡、进出口收支不平衡、国际贸易不平衡等。想要治理内外经济失衡,必须探寻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成因:
(一)内部经济失衡成因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投资过热。消费的大小和收入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对我国资金流量表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居民收入普遍低下,城乡贫富差异明显,收入分配仍停留在生活自足阶段。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配分现状来看,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上涨三个百分点,再分配中上升四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却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再分配降低了七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增长,这也是造成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消费率的下降直接造成了内部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除了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外,我国劳动者报酬的降低也是造成国内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劳动者报酬下降主要是由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下降所引起,报酬的降低也制约了消费率增长。
(二)外国经济失衡成因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产品加工地和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造成了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第三次产业革命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现今美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最强大,是高新技术聚集地,已基本完成产业调整,经济已迈向知识经济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滞后,融入世界经济较晚,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世界经济中只能发挥自身劳动力成本低优势,这使中国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主要加工国,产品加工后则多出口发达国家,这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
二、实现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具有一定复杂性,想要短期内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很难实现。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从根本上治理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预防性储蓄,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导致我国产业不合理,出现外部经济失衡与我国经济发展中过于追求增长速度有直接关系,虽然在这过程中我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高速增长,却也造成了内外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想要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环境,将出口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协调经济模式,改变我国加工国家的定位,加强与其他国家多层面合作,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知识经济阶段。
(二)扩大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对于海峡两岸的贸易发展实际而言,从法律法规的层面颁布相应的刺激和鼓励政策十分必要:这不仅是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本身的推动,同时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在趋势。具体而言:
(一)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全体民众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体制落后、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大陆地区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传统行业整体发展前景不明朗。尤其是近年来房产经济发展泡沫的负面作用逐渐爆发出来,内陆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且出现较大规模的股价暴跌等不正常金融现象。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台湾地区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因,其十分重视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导致过早将传统工业及制造业转移,但是由于后续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及时,导致了其在后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洞期”的产生。因此,鼓励两岸贸易发展,不仅是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是台湾地区发展经济,安全渡过经济发展空窗期的必然举措。
(二)更好地实现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顺应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去一体化的趋势,并且借助世界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而逐渐扩展至世界各国。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自然无法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大趋势之外。而台湾地区作为我国固有领土,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大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之中,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腾飞,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必须从经济立法的层面上为我国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更好地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区域间经济发展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应对一体化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和对策。从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盟“10+3”、“10+1”成为当前主流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由于地缘政治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愈演愈烈,而台湾由于历史原因在国际舞台上十分受限,这对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言十分不利,而这种原本就处于的劣势地位最终会冬至台湾地区在所在地域内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位。因此,我国大陆颁布的鼓励政策,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更加是对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和鼓励,也是我国长久以来坚持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方向。
二、合同法中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原则的体现
所谓的鼓励原则是指在不违反宪法及基本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经济交易行为提供方便和自由。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化,这种鼓励原则所代表的方便和自由,往往正是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合同法为了确保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昌盛,增加贸易交易总量,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了经济贸易的方便和自由。
(一)细化无效合同的相关规定
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多种行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行为从我国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来看,最初的无效合同是指那些“违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这种定义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并且内涵模糊,容易出现多种可能性情况的延伸,造成经济贸易行为中合同签订工作的不通畅。但是颁布新的合同法之后,关于无效合同的认定更加细致,更加明晰,有效防止了其他模糊性情况的出现。合同法则在原先法律条纹的基础上,将无效合同的范围扩展到了签订形式、签订目的、签订主体人等弍层面。表面上看,对于无效合同的规定范围的扩展增加了无效合同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但实际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合同签订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旦无效合同的定义条款变得清晰明确,那么只要在上述规定的五种情况之外的情形下所签订的合同就是有效合同。因为经济传统、法律法规以及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合同订立过程往往耗时较长且容易出现法律层面的模糊问题,而合同法的颁布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混乱现象的出现和产生。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对于合同形式的规定更加自由和宽松
合同法为了充分促进和鼓励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在合同形式的规定方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两岸业务往来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更加大量、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比如资本原作、股份投资等经济活动中,常常商机转瞬即逝,并且对于贸易行为所耗时间有着更加细致和短暂的客观要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使得合同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放款了对合同形式的相关要求。一方面,合同法认为经济活动中各项因素变换激烈,因此在合同制定形式上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必仅仅局限于书面合同,其他形式的合同也可以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使用。并且明确规定,只有在当事人约定签订书面合同以及我国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才必须签订书面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就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合同签订的便利。另一方面,我国合同法还对合同的批量使用和标准化制定提供了使用和推广的空间。对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而言,相同领域内的经济贸易活动往往在签订合同的内容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正是模式合同的产生和应用的基础。之前处于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严格管控的考量,模式合同的使用范围和签订条件都有较为明确和细致的限定。而合同法认为,规定模式的合同的应用与传统其他书面合同的使用并不冲突,这为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一些重复的经济贸易行为得以借助规定模式的合同的签订迅速完成,提高了两岸经济贸易行为的效率。
(三)对主体不合格合同的独特看待和处理
我国合同法对于签订合同两个不同主体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人超越权限签订的合同无效”。尤其是对于法律意义上的不合格主体所签订的合同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基本的立法精神认为,法律行为和法律问题应该尽可能全面地、真实地考量各个相关因素。因此,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中,对签订合同的两个主体的考察应实事求是,这也是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如果某一个合同的签订主体存在不合格问题,那么具体该合同是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还需要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评估。这对于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而言,充分兼顾了两者之间的易变性因素,保证贸易合同的签订是有效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合同法对于主体不合格合同效力的特殊规定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法律精神,同时也是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一种不违法法律基本原则的兼顾,是合同法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
三、海峡两岸如何充分利用法律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一是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注重海峡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的贸易行为常常集中在旅游、中药材进出口、茶叶进出口等固定的领域内。因此,分析两岸经济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标准化合同制定,能够为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提供基础和前提。二是遵循新合同的相关固定,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往来的过程中,忠实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合同订立的主体资格进行仔细审定是签订合同的必要准备工作。为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以及合法利益的保障,应尽量避免与不合格法律主体之间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虽然不等于是无效合同,但最起码是带有经济风险的。三是积极扩展两岸经济贸易发展领域,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合同形式,一切为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便利。合同法对于合同形式和签订程度有着更加自由和宽泛的规定,因此海峡两岸在进行贸易行为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由和空间,尽可能提升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
二、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目前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的科学技术体系作为坚强的支持后盾,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发展指导因素。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跟随国际经济周期改革而变化,在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中,产生了对当下经济的巨大影响,根据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以此来了解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的特征,这是非常有利于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有力依据。根据当下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本文理顺出当下的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1.全球的经济互动增强,统一发展形势加快。伴随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被传递在各个国家和城市之间。因为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很轻松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海外的商品,在商品交换获得价值中,无形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互通和发展,有效的增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严格执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努力的发展个国家之间经济的交流和沟通,是势在必行的时代要求。在不稳定的经济周期因素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交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但是最根本的都是体现了国际经济周期对全球经济互动的巨大影响,让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一次统一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
2.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增强。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摸索发展的途径,但是避免不了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出现的不能预料和估测的事件,都会导致经济收益的波动,然而这样的浮动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触动。在偶然性的波动发生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了政治措施实施而产生的影响,或者是有自然环境因素的触及,再者就是出现了一些经济政策上的调动,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是整个世界经济受到的最有影响力的偶然性因素,是导致国际经济周期受到牵制的外力因素。
3.国家政策引导国际经济周期的提升意义。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要遵循国家和社会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适应自己本身的国情发展要求,在以国家政策为主要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世界贸易交流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国家政策的规定范围之内,满足国民需求,进行自身的经济措施调节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经济的自主调节需要和国际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相互结合,这样的融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的经济收益和发展。为了进行经济的持续收益发展目标,必须恶业结合国家政策提出的发展要求,进行整体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控,能够有效的组织在国际经济周期影响下出现的经济发展波动,对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往来的势态都很有带动作用。
三、国际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
在传统国际经济周期的分析方向上进行初步理顺,针对国际经济周期中存在的三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首先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同时效性,因为全球经济贸易的有效往来促进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有效发展的同时,国际经济周期也跟随这样的现状出现了广泛的深入影响,不再单一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中,增添了同时效的预测能力,虽然同时效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力还存在浮动的可能,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全球经济的互动形式正在悄然袭来。其次就是会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在世界经济交易过程中,各界的学术研究者针对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通过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能够引起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对世界经济交流有巨大影响的。新型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还有商品制造者对国际市场的期待,因为市场需求的影响力能够强烈的刺激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国际经济周期在传递的过程中,导致了世界市场经济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也让市场和生产厂家也非常的注重经济发展的传递结果,传递结果很到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变换和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58-02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开始逐渐步入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世界各国都深深地卷入了世界市场,各国在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走向一体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世界资源的争夺和矛盾日益突出和激烈,包括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格局不断变化,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加剧了这种动荡。中国虽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间不长,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明确很多意识和思想,因此普及相关的知识是尤为重要的。
《世界经济概论》是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作为经济学门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框架,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知悉各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为以后其他各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应当对教学的形式进行改革。传统地按照教材从理论观点到数据图表演示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了。比如在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时,如果仅是单纯从观点上去说教,学生是很难深刻领会的。所以一般要把历史的一些经典情况进行还原和说明,再结合有关国家的发展史来说明每一个历史阶段上所发生的事件。有时许多经济事件的发生与政治、军事行为密不可分,这时也要简要地向学生介绍相关国家当时的状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这部分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石油危机一共有几次,每次的起因,持续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认知,也才能更好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这种改革还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应该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终极目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喜欢这门课,并通过这门课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能力。
二、《世界经济概论》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开设虽然在国内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例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仰恩大学都比较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做了不少有效的改革和尝试,使得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了。如仰恩大学的刘政永主张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还重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改革和探索。武汉大学已经将本门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多以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为主;二是授课以多媒体方式进行,以便对资料和数据进行演示;三是考核方式摆脱了以考定成绩的做法,选择能考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如通过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给出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三、《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一)课程内容体系扩展动态化
《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大跨度时间段内的问题,所以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涉及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前沿性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以及相关的争论。又由于世界经济涵盖了众多的领域,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事情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因此只讲历史是不完整的,只讲问题也是不全面的,只有三者都结合了才是完美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池元吉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为蓝本,协调其他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教学内容。不断地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介绍前沿问题时,博采众长,不只讲一家之言,应该让同学能了解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自己进行评判。允许解放思想,各持己见。
对于某些课堂上涉猎而不能一一介绍的内容给学生列明书目或是直接提供电子版的阅读、视听材料,提倡学生自己赏析。
(二)教学方法灵活化,手段多样化
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就会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教师的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给出知识点,学生先记笔记后背诵。这样老师讲授,学生听受,不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应“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要经过“深思熟虑,融会贯通”,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好的教学方法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教学气氛轻松;二是知识掌握牢固;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
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教学核心以引发思考,培养思想为重。丁学良教授在北大的《何谓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思想家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到大学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更智慧和更会思想的头脑。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不能重演,我们只能从过去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养成思考的习惯和爱好,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
2.授课方式的选择应视授课内容而定。《世界经济概论》的授课内容有这样三部分构成:对历史的评述,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探讨。由于历史上东西现在的人基本已经有定论了,所以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辅之以数据和视频材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对于现在出现的问题就应在介绍和了解时事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讨论,甚至是争论来得出结论,主要是分析这种局势的影响,然后找到对策。对于学术前沿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应介绍学术大家的经典文章或是组织同学们收听、收看其学术讲座来掌握学术动态,之后可以用提交论文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并拿出个人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世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貌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又可以充分关注和参与具体问题,对其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适当填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经济学的许多问题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因素在教材或是学术文章中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述,无法详细说明当时的实际背景。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可以通过填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国崛起》、《货币战争》、凤凰卫视的《经济制高点》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可以提供给学生供其在课后观看。对于比较热点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专家学者们的讲座或是演讲视频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4.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交流学习互动平台。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下学习和复习,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公共资源,通过下载可以使用,例如课件、资料、电子书籍等。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生上网的便利性增加,在课下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看到上课用的课件和其他辅材料,将极大地提高授课效果。上课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扩展知识储备,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可以设定题目,让学生通过留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思考成熟的观点提交上去,没有课堂上面对面讨论的拘谨,可以畅所欲言,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考评能力化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成绩考评如果采用传统做法是很难考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对此也有一些成熟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务管理部门的要求,我们将考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布置作业作为期末成绩的10%;布置一次学习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10%;平时签到作为期末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利地增强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习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世界经济概论》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点讲透并结合实际进行有力地分析。再进一步结合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喻教于乐,从喜欢学到乐于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 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 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 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
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 结 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自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是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注意区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有利有弊,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表现: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影响。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国际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风暴四起,使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从而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四)影响政府收入与政府借贷。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政府关税减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阶段,其影响可能是中性的,甚至会增加额外收入,但最终会减少政府总收入水平。同样,任何税收减免或对外国投资者、出口生产商的税收抵免措施都将减少税收收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展观
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知识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才、创新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发展应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互适与协调,这种互适与协调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而是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现代新路,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同志申明,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大国的重要作用和影。
(四)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世界性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被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如有步骤、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获益者,能否消除贫富差距,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力状况和选择正确应对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综合能力。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经济呈现着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区域贸易出现在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各个贸易区之间并没有联系,一直到航海技术以及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和规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也不断增加。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加快。受到投资本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其波动与跨国公司数量的关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整体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比国际贸易要快,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现阶段,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提升,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可以说,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吸引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这使得对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要素流动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观的应用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为经济体的想差异性和真实收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广大经济研究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机理会随着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成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动力则来自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人的反复操作,提升了物品的产量。在不同的工艺制造中,进行有效的劳动分工,能够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同理,在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使得国际分工产生。不同的国家专门进行某一种专长的业务操作,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指出,资本与劳动可以互相替代、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技术的进步是外生的。结合道格拉斯函数能够得出:第一,经济最终总会趋向均衡增长。第二,短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储蓄率变动的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技术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第三,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趋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该理论中假设了人力的投资、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推动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相比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要素的量变,还要求着要素的质变。
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人均实际产出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在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以及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为:要素流动有效提升了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多种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包含着技术、资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统称为资本K。所以,要素流动的过程可以由资本流动的过程进行直接的体现。为了分析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只包含着资本K以及劳动力(可以用字母L进行代替)。这就意味着,资本K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就是要素的流动。对于资本K的流入国来说,新流入的资本结合学习效应,能够完成对L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资本K与新的L相结合,在保证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边际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资本K的流出国来说,剩余K的边际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渐转移到资本部门,有利于新的资本K的生成。由此能够得出,要素流动对于两个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分析
有一个好消息:商品的价格会下降。因为经济增长慢下来,尤其工业方面的增长速度的放慢,使得商品价格不会存在像过去那么大的增长压力。另一方面,劳动价格值得引起注意,比如说工资上涨的压力会增加。很多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工资的增长趋势平均5年要增长1倍,而且中国的企业发展需要更高的技术、高层的管理人员,工资、劳务费上涨的压力要增加。人民币跟美元有着直接的关系,人民币的汇率会不会升上去,对中资企业的发展趋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大的国际环境中,世界银行利率会逐渐提高,这将给中国国内的企业带来压力,同时,也会导致企业新业务更加紧张。在前两、三年贷款高增长的环境中,企业比较容易拿到贷款,未来几年贷款会变冷,所以企业在这方面会发展会面临不一样的困难。
美国的经济和世界的经济同样是有快速增长、快速下降的周期,中国也是,而且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说法,经济增长周期可看作心跳的心脉,现在全球经济进入缓慢的增长期。有人只看到经济中工业增长的情况,但这不是整个经济的反应,虽说工业领域对整个经济增长产生最主要的影响。工业生产的情况可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经济发展下坡的时候,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话,全球的经济也会缓慢下来,它可能下滑的比整个GDP下滑的更快。可能有一些人认为,在中国的环境里面不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比全球增长率要快得多,但要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虽说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但还是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因素的影响。2004年年初,我对中国经济做了一个2004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当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会增长10%。原因是全世界的经济都在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在世界大的经济环境里,经济的增长速度很难能够慢下来,结果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依旧很快。预计,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会非常强劲,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会高于一些决策者看到的增长速度。下半年经济增长会受到全球的影响,或者政府会采取宏观经济控制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对减慢。
投资危机依然存在
现在中国的投资很多,但是没有足够的消费来支持。这里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调问题,经济的增长过多依靠的是投资来拉动。长期如此下去,恐怕会造成经济结构的恶化、经济结构的失常。
全球的经济环境是逐渐增长而且速度缓慢。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存在反弹现象,而中国经济保持迅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面临一个变化,原来世界经济增长给中国一个外界的需求增长和一些直接的投资的环境,现在这个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正在缓慢下来,尤其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亚洲很多国家是以出口为主的经济体,而且这些国家非常依赖美国的经济增长,依赖美国的直接投资。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大部分因为有大量的投资,但是,这些投资缺乏消费者的消费来支持这么大的投资,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这是值得中国经济投资热警惕的现象。
中国企业会有行业投资的压力。中国企业外界的竞争的压力是什么?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企业不受世界竞争环境或者是世界企业的竞争环境压力。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制造行业就业量都在下降,但是中国制造业正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益和生产率的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很大的因素是因为投资比较高。分析这些投资是否有足够的回报,是否有足够的利润,得到的结果是,现在中国的这些行业在世界已经很拥挤的领域里正在大量增加生产能力,这对中国企业将来的利润或者是效益将带来很大的风险。这里有个企业生产率比较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世界的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2年平均增长是1.8%。亚洲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3%,中国是6%。但是在工业领域里,中国的劳动生产增长率是17%。按照年度的增长率来看,每5年中国的生产率会更翻倍地增长。分行业统计,电子、通讯行业生产率,年度增长24%,运输设备年度增长19%,纺织是12%,服装业是8%。这个反映中国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在大大提高,而且这些领域是在全世界上处于供大于求的领域,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还不断的往这些全世界已经饱和的行业保持较高的投入,其结果可想而知。
比较美国和中国在不同行业的就业增长或减少会发现,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就业下降了450万人,美国就业降了200万人。中国在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的就业是上升的,而美国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是下降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就业是增加的,投资也是增加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率。在经济环境快速增长的环境中,中国的利率较低,贷款也比较容易拿到手,而且生产力资源相当丰富等,这样的优越环境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可能被人忽略。但是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如果企业资金会变得紧张,竞争者会低价甩卖产品,这样导致企业产品的利润会降下来,也会导致其它竞争者的利润也会降下来,从而影响其它行业的发展。
环境改变使竞争加剧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低物价容易得到贷款的环境会逐步地恶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政策的一些不足,造成了经济过热的增长。特别是某些部门的过热,也造成了银行盲目放贷款,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在某些领域的投资不平衡的局面的产生。这些问题从短期来看可能都有它有利的方面,特别是对企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但是长期来讲这样的局面必然会逐步消失,这样会给我国企业下一步走出去,带来更多的挑战。
中国的企业去世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谨慎。中国企业的生产率、生产效益,甚至在企业文化方面,还是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现在有一些人认为,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的情况会代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但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能力,如通信设备和信息设备,不代表某一个国家经济方面的优越性。比较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新兴的国家,比较它们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GDP的百分值,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企业的优势不在于生产信息产业和通信产品的优势,而是使用这些信息产业和产品的能力。企业要能够利用信息产业的产品为自己带来实惠,但是,这些利用这些资源的实用基础需要一个大环境和企业本身的环境。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和现状
(1)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已经开始产生并快速发展,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预料到我们的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1998年,美国的惠普公司和IBM公司宣布该年为“电子商务年”,开启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纪元。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全球经济的促进不亚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2)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在发展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扩大对外贸易的交流是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跨国交易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期待着更有利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到了2012年,进入了快速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以阿里巴巴,腾讯,当当网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规模不断壮大,更好地诠释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海关、商检、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已经实现计算机的联网,从合同签约、备货、领证、报关、报检、装船、投保、结汇等各个环节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管理。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商务的操作是从获得贸易信息开始,双方进行磋商,签订合同到履行合同的过程。合同的履行中主要包括备货、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检报关、装船和制单结汇等一系列的环节,业务活动繁杂而难以提高效率。国际贸易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拓展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
(1)国际市场统一。互联网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市场成为全球统一的虚拟化交易市场。该虚拟化交易市场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务等有关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准确、公开、完整的流动,减少了贸易双方的不对称性,避免了市场信息不完全而导致同等质量的商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降低了采购和人工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下,作为媒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供需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一笔进出口业务的处理要多达几百份单据,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电子商务媒介将多种传统的贸易方式融为一体,把全部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流程引用到计算机中,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贸易商和采购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解决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时空限制。同时,电子数据的传递打破了原有的纸质化办公带来的开销和误差,数据传递准确、实时,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3)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各个企业不断地推出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开展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不仅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而且能节约大量的跨国营销费用,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消除经营规模的限制。
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的应用
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方式的国际信用证交单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发生了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贸易双方以及船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网络平台传递单据在逐年增加。国际上大宗商品的提供商一般是电子交单业务的推动者,同时由于客户的需求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此项业务中来。信用证业务下传统的纸质单据处理也正在由新兴的电子提示和电子签章所冲击。
(1)电子交单与传统的纸质单据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银行从开证申请,开证和信用证的传递,到通知行通知受益人实现了电子化,即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实现了直接的沟通,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促进了企业对贸易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电子提供商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处理和交货与贸易有关的信息,确保实现电子提单等物权凭证的逐级转让,使贸易结算建立在真实的物权基础上,降低了贸易欺诈的风险
(2)国际惯例为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提供支持。为了适应新的贸易模式,规范电子信用证的交易,防范业务风险,国际商会于2001年底在UCP 500的基础上,制定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提示补充规则》并于UCP600实施后,修改了版本,以满足电子交单的国际潮流。
(3)电商服务公司为电子商务提供平台。BOLERO作为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是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多式联运互保协会(简称TTC)共同组织并运营的电子交易平台。为了防范电子交单方式下,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容易发生丢失、变化甚至篡改的风险,BOLERO公司对入会的会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构架了一套适用于全球18个主要司法领域的法律框架协议,参与到该公司电子交易平台的各方均受其约束,保障交易过程的安全性,防范结算风险。
五、电子商务的未来前景和制约因素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安全性的问题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电子技术层面,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进行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安全认识,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技术规范和国际商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促进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进行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