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经济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乡村旅游一开始就与振兴乡村经济密不可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就业、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在一些乡村旅游先发地区,乡村旅游能较大程度地增加乡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并促进乡村经济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创造不少就业机会,扩大乡村居民的就业途径。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地经济贡献的分析
(一)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与适用条件
乡村旅游的初次消费,实现GDP与消费同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随着消费向下一个企业的流入,在乘数效应作用下,GDP还将成倍增长,与此同时还将带动就业、税收乃至投资,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的测算
2007年当涂县园艺村全村农家乐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2007年园艺村有50户农家乐,2007年马鞍山市共有农家乐100户,对于刚刚起步的马鞍山乡村旅游来说,可以初略估算2007年马鞍山市农家乐旅游收入至少600万。即乡村旅游收入至少600万。为计算方便,以下以600万元计算。
基于第一部分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在本节以2007年为例,测算以下经济值。
(一)2007年马鞍山乡村旅游对GDP贡献的测算
(5)税收效益终值。考虑到乡村旅游的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消费,因此,还应对税收效益值进行相应调整。实际纳税值要小于337.6万元。
三.总结
由于数据获得有困难,只能进行初步估算得到如下结论:20O7年马鞍山乡村旅游才刚刚起步,2007年乡村旅游收入至少使GDP增长了1621.6万元,带动的GDP增长率为0.038%;对社会增加了48个宝贵的就业机会;为马鞍山增加了略小于337.6万元的税收。
参考文献:
[1] 顾筱和,黄郁成.试论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6,(2):53.
[2] 季俊杰,沈红.国家助学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69-70.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城市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开始怀旧,追求自然和心绪的宁静。如今,寻求安静祥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向往、需求和趋向。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样,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亦即乡村旅游不等于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辅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模式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但各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点都在农村,内容则大不相同,因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而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以高度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积极奋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4,11(12):62-64.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经济年鉴[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7,(1):42-44.
[4] 白洁.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C].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作品选登,2006.
[5] 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无疑是其中一匹黑马,其在旅游业当中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江西虽然经济比不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但其在地理区上位却是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西乡村众多,且大都依山傍水,森林资源也极其丰富,极大地减少了工业发展给其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极具风情的乡村风光给江西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
1生态文明与江西乡村旅游经济
1.1生态文明为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各种旅游资源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生态文明。各种风光秀丽的大山以及江河,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 水体景观等无一不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而存在。目前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必将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特色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顾及可持续发展就极大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来发展江西的乡村旅游经济势在必行。
1.2生态文明扩宽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空间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田园生活的需求,江西依托其丰富的乡村旅游济源以及多样的旅游模式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这给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带来了盲目开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虽然短时期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制约和缩短了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生态规划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名胜景区旅游发展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过短,缺少整体有效的生态规划,导致在开发过程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二是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和规划出现超容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三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和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2.2生态文明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乡村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放松脚步、回顾自然的需求,他们多选择周末自驾游到江西各城市周边的乡村进行体验。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过程中大多数是没有一定组织和计划的,也就是缺乏一定引导的,因此,加强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必不可少。可实际上,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缺乏相关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引导。
2.3与生态文明结合度不够高,文化内涵不深
江西从古自今,都是人杰地灵的宝地。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先辈留下积淀许久的精神遗产是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除了有风光秀美的庐山,更有道家文化胜地三清山与龙虎山,但遗憾的是开发过程中并没有着重于道家文化的宣扬,而是基于经济效益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游乐项目的开发,并且由于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导致多处景观已面貌全非,与讲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完全背道而驰。
3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3.1加强生态文明格局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进行规划
首先,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当地旅游特色以及明确当地旅游资源,以此为主线进行特色发展;其次,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资源能源情况,合理限制使用土地、树木、地下水等资源;第三,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当地旅游经营者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避免过快过急,应稳妥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杜绝单纯追求利益化、规模化效应。
3.2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的乡村旅游经营者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户,虽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但生态意识非常淡薄,因此提高其生态意思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不断地教育和学习,加强农业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的培训,使之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二者的关系,提升其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有的管理者水平,真正认识到只有节能环保才能长期稳定健康去发展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因此,提升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者管理水平刻不容缓。
3.3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江西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时,不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更不该遗忘乡村传统文化。应当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避免盲目、重复地进行乡村旅游经济建设,同时应当加强生态观念培养。面对日益热火朝天的新兴乡村旅游产业,江西旅游经济发展时必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克服盲目追求利益和规模的发展思想。在加强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 可以通过各种警示牌、 宣传栏、 微博、微信、QQ群等进行宣传。对乡村旅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勘测,尽可能地把旅游活动控制在其范围下,以此实现江西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慧芳,李朝阳,路艳杰.新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