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49-04

【作者简介】1.杨建华,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213147)土木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研究和专业教学管理;2.童世虎,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土木系施工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特色纷呈的阶段,通过构建并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可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从传统的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一)教学大纲从教的角度,规定了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一线教师都非常熟悉教学大纲,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具体规定了日常教学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内容,具体的要求和课时数是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教学和考试都不能超纲。

课程标准是从学的角度,规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的目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课程标准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教学大纲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某项技能是否形成、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二、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思路与制定过程

(一)以“房屋构造与识图”为例,该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帮助学生形成与本课程相对应的、相关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从而保证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三个方面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突出对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以及绘图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任务单元,确定本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整体考虑教学单元间的层次梯度、逻辑结构。以典型工程项目的建筑构造组成以及施工图的识读过程为路径,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到学习任务中。

(二)以“建筑力学与结构”为例,该课程组5人开发团队,来自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岗位的有3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1人来自高校(东南大学),1人来自企业(南通二建集团中润公司),人员组成结构合理。整个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历时大半年,修改有数十遍之多。在课程标准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整个团队成员讨论时间最长、意见分歧和思想碰撞最多的部分。团队中,职业院校成员依据省颁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能力分析表,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的需要确定内容,施工企业成员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施工员、安全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框架设计,本科院校成员对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把关。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目标

“房屋构造与识图”: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图示内容与识读方法,熟悉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和构造做法,具备较强的绘制和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相关工作的能力。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1.掌握建筑制图国家标准、建筑形体和建筑构件的绘图方法,能识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2.掌握民用建筑中,房屋各构造组成及其作用、常用的建筑构造做法和构造要求;3.对民用建筑房屋构造的认知能力,具有研究各个与之相关的构造知识点在工程图样和实际建筑中不同体现形式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构造详图的表达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房屋构造与识图”:

课程分为三个项目实施,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任务完成。

(三)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房屋构造与识图”:

(1)教学中应引入具体的项目作为案例,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以典型工程的构造做法为例,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构造的规律和原理。(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述为主,配以模型、施工图纸,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构造与识图理论部分,使学生达到“重实用”目的。(3)教学过程中,应把建筑装饰新材料、新工艺的教学融入相应的教学任务中实施,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产业文化的精神和要求,关心行业发展。

“建筑力学与结构”: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本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难点问题,可以通过施工现场的参观、实习以积累感性知识,增加工程经验,帮助学生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力学、结构布置、配筋构造、施工工艺等问题。(3)教学过程中应将建筑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融入教学任务中,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会主动查找各种建筑构造图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教学过程中还应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2.评价建议

“房屋构造与识图”:

(1)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此反映课堂教学状况,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改进课堂教学实践。(2)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理解、掌握、会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方式除书面测试外,还可采用实践活动评价、现场操作评价等方式。(3)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

“建筑力学与结构”: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评价可以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考核应包括构件的验算与设计能力、工程识图能力、施工结构问题认知与处理能力等。(3)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元性评价。

要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房屋构造与识图”:

(1)教材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宜选择典型的一般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将建筑构造、识读施工图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各教学项目中。(2)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还要体现中高职衔接。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纳入教材,涵盖绿色环保建筑理念,使教材更贴近行业发展和实际需要。

“建筑力学与结构”:

(1)教材内容包括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大部分,在必需、够用、有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难度。(2)教材编写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收集实际工程案例,将较难理解的抽象的力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教材呈现形式上应图文并茂,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阅读心理与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其自主学习。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篇2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料员) 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 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 工作室,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17-02

中职校对口单招班参加高考,建筑力学这门课是建筑专业班的专业基础课,并且是最能拉开分值的专业课。但是单招班建筑专业考取本科的越来越少,大多数能考取专科,还有一部分是落榜的,同学们辛苦三年没有得到他们希望中的回报,并且对中职学校而言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变差,对学校的招生率会有一定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专业的中专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没有兴趣,学不好呢?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考虑原因。

1 教师方面

上学期间,学生一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才会有好老师带出好学生,坏老师迫害学生的说法。小学生将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初中生开始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而职校老师会有被学生欺负到哭的例子,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变了,所以每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会不一样。老师的鼓励和老师为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在乎,这样学生做任何决定前都会考虑一下老师的感受;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有“既然老师不在乎我嘛要在乎“这样的想法,在乎都是相对的,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真的是不可缺少且无法代替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很重要。

2 学生方面

学生进职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没有考取普通高校,在家没事干在外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进了职校,所以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义就是在学校里面混混日子。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如果开始没有学习好的话会越听越难,然后越难就越不想听,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加上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没有听懂的学生就会大声指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更加不想听课了,觉得这门课的老师是针对自己的,更严重的还会在这门课上和老师对着干,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还有的学生对建筑专业本来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长选了这个专业,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提不起兴趣,并且觉得只是帮家长念书的。

3 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庭给孩子选择建筑专业都是因为觉得建筑专业毕业后方便找工作,或者家族中有做建筑这一行的,所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本来就对建筑专业没有兴趣再加上家长的做主使得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家长的放纵不管或者是管得过严也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学生心中没有魄力,学生就会有反抗的情绪,而这个情绪就会引起学生厌学。

知道学生不愿学习的因素,那么就可以从那几方面来制定改变计划,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建筑力学这门课专业性比较强,光用文字或者口头解释无法让学生们很好地接受并理解的。普通的教学不能帮助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不同的教学法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以下讲两种教学法及其对于建筑力学这门课的讲解所能达到的帮助。

(1)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工作任务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情境来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处理来进行学习。布置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活动,使得新知识、新能力的习得成为可能。老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很重要,因为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脱离学习,学生将会无法完成,导致教学又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一个模式。因此为了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老师在布置学任务的时候必须符合问题性、动机、情境、开放性、复杂度、意义这6个维度的特点。任务引领法的重点就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相对接,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情境的。

平面汇交力系所涉及到的物体平衡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会有好奇心。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就感、胜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的自我感受能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2)角色扮演法。设计特定的情境;扮演者在模拟的、真实的情境中,从所扮演角色的视角出发,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老师确定学习目标和领域,向学生阐明角色扮演类型,对整体过程进行安排和分配,计划和组织扮演过程等。学生必须熟悉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目标,查找相关资料。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内,与其他角色协同尝试着承担并实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才是主角,需要自己写剧本,老师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写的剧本内容。角色扮演法比较有新意,在学生看来像是演戏,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回答问题、不是考试,自己可以展示一下,只要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想法,班级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轴线拉伸和压缩杆件这一章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法,让学生安装老师布置的任务,扮演其中角色,自己感受拉杆和压杆,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再好都需要老师恰当运用,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老师要多看到学生们优秀的一面、闪光的一面,谁都希望被表扬被鼓励,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蠢的,鼓励赞美可以使差学生变好学生,谩骂瞧不起会使好学生变差学生。

除此之外,家是学生一个坚强的后盾,家长的理解和表扬对学生也会重要,“干得漂亮”“你真棒”“我爱你”这样的话如此简单,家长却吝啬得不愿说出来。当家长和老师在指着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通过镜子看看自己的表情,有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表情让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对中职专业课――《建筑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研究,不管是建筑专业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和老师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希望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点重视。

篇4

二、调研方式及对象

1.企业和施工现场调研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一线施工企业现场和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员进行调研。

2.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调查问卷或电话沟通对本专业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调研。

3.网上调研和资料调研

收集网上和行业部门的公开资料进行比对和调研。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急需大批建筑技术人才

1.建筑业的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已达55131亿元,较之2010年增长了1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要由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完成。近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4%,增加值年均增长7.29%,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6.98%的增长速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4.25%的速度不断增加,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递增。

2.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采掘业。建筑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上的严重短缺,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建筑业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按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18%计算,需要700.74万人,目前仅有349.20万人,总量缺口为351.54万人。

2.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以能力为本位还有很大差距。建筑类职业教育离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成型,尤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

(三)本专业职业分析和教学配置表(见P16)

四、调研建议

(一)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型”教学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教材编写工作。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投入力量编写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2.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技术类专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在真实工程项目中的现场实践,毕业即能顶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使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依照“订单”方式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校企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

3.切实有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目前我省各成员学校的实训基地及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形成体系;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起开放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形成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5)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篇5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掌握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中职建筑专业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中职建筑类专业在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上与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在要求的难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可以借鉴2004 年 10 月 28 日, 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制定, 就是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契机, 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推动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培养方案》相适应, 教学过程应建立起与企业需要密切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高度统一的、按照工作过程的综合性、模块化教学的训练项目,《培养方案》要求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

这种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 课程学习中保存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即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2) 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 关注学生在行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3)通过合作式学习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 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5) 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按照《培养方案》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建筑工业出版社都出版了相应的关于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新教材。这就为在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提供了可能。建筑类的项目划分可大可小, 比如,在进行施工组织总设计时, 可采用整个小区的所有施工项目作为一个大项目, 而进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即把某个单位工程作为一个项目。也可以把单位工程的每个分部工程作为一个项目。从《培养方案》建立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 它就是把单位工程的每个分部工程作为一个项目, 每个项目作为一门课程, 其突出优点是, 每一项目都对应于一项职业工作, 做到学和用统一, 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即可做一项职业工作, 无需再进行知识、技能的重组和融通。在教学内容方面,《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以满足职业工作———建筑施工需要为度, 摒弃了超越这一要求的教学内容, 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 同时加强了与职业工作有关的技能训练。

2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1 选择合适的项目

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的工程实际情况;既可以是直接采用专业性项目, 又可以是经过精心设计、整合成形的项目。项目的选取应符合以下特征: 首先是实践性, 应符合当前行业的实际, 引进真实项目, 不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策划与设计, 否则会与现实脱节, 学生不感兴趣, 对学生将来工作帮助也不大。其次是启发性, 项目的选择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蕴涵一定深度的问题, 能启发思考。问题越能诱人深入, 越能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教学效果就越好。第三是典型性, 所选项目要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 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第四是目的性, 项目选取要适应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于混凝土结构施工,通常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三部分, 而钢筋工程对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 又内容丰富, 知识点多, 因此, 选择钢筋工程作为首要项目。另外, 我们选择了实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工程实例, 依据工程分部的特点, 将其分解为“梁板式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筋工程”、“梁板式筏形基础钢筋工程”、“框架柱钢筋工程三个项目”, 作为具体实训课题。通过实训可促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识读施工图以及钢筋绑扎和质量检测的技能,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实训, 完成多个方案, 通过该项目的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学过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2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角色

由于《培养方案》按项目教学法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每门课程的横向跨度较大, 如《建筑工程基础》, 包含了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包含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工种训练等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有关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任课老师, 不仅应有较宽的知识面, 具备综合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2.3 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相互交叉的知识点

《培养方案》按项目教学法建立的全新课程体系, 把完成一个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作为一个项目, 把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 而完成各个分部工程施工所需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如在“基础工程施工”和“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中都存在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和混凝土工程质量要求的内容, 为避免重复, 在采用新教材进行项目法教学时, 应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进行统筹考虑。

2.4 做好实训的评估总结

实训的评估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操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 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 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实训,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评估的过程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在具体的项目评估时, 教师要详细分析全班各套方案的各自特点, 指出哪些是可取的, 哪些是不可取的,最后总结出一套合理的、可行的、实用的方案供大家实施。评估的过程也是实训项目成果展示的过程, 将各个成果摆在大家面前, 由学生介绍项目实施的具体任务、目标、方法、手段以及体会、收获,可以使师生了解其操作的方方面面, 看到其独到之处, 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合理化建议,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通过评估, 选出优劣, 可以鞭策学生做好下一个项目, 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实践、勇于实践的兴趣。所以, 实训的评估总结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

3 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3.1 教材

传统教材单体知识性强、理论性强、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融少,这与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能性强的特点不符。目前我校正在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用书。

3.2 课时安排

项目教学法每周都要留一定的课堂时间用于汇报和交流各小组的工作, 必然会占用原来课堂授课的时间, 教师要压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时间。

3.3 教师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因此, 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随机处理, 胜任此教学法。

3.4 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往往是容易忽视的环节。由于采用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所以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成员的数量、工作的分工都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 5 人左右的人数可以避免意见不统一, 互补的搭配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分工要明确, 避免产生依赖。

3.5 学生个体

由于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要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后进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 无所事事。要采用“一帮一”的措施, 让先进生帮助后进生。

3.6 考评

项目教学法对每个组成绩的考评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必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 甚至有失公平。所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考试成绩一般要结合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评定。

篇6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着,出现了更多的、更新的、更先进环保的建筑施工材料与施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科技与新材料在给建筑工程事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施工各个专业的协调配合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各个专业协调配合工作的重视。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工程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施工上,其技术含量都在不断地提高,所应用的知识也越来越高深,涉及到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等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的专业参与到工程施工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共同为促进建筑工程保质、按时、顺利完工而努力。但是,一旦这些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度不高,专业交叉部分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出现施工漏洞或者误差问题,则很可能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性,进而影响建筑工程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建筑工程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受损的情况。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配合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中常见的问题

各个专业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工作,但是有时候也需要相互协调配合工作,以完成专业交叉部分的工作,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常常会出现各个专业不能协调配合工作的情况,造成安全隐患,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此,笔者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土木工程专业与电气工程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现代化的建筑中,电气设施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对建筑功能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电气管线等的安排与安装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配合。如果这两个专业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则很容易引起电气管线与建筑结构相冲突,电气管线被堵塞的问题,不仅影响电气设施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影响建筑结构的布置与优化。

第二,土木工程专业与给排水工程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与电气工程建设施工问题相似,都存在管线与建筑结构相互冲突的问题。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必须要考虑给排水管道的预留孔洞的位置等问题,如果没有与土木工程专业人员相互协调配合,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建筑给排水管道安装受阻,管道预留孔洞与设计位置不符等情况,影响相关卫生设施的安放。

第三,土木工程专业与暖通工程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建筑的取暖问题也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详细考察工程实际情况,以设计出适宜的工程图纸;在施工过程中,两个专业的人员也必须积极协调配合,这样才不会出现暖通管道与建筑结构相冲突的问题。一旦两个专业协调不好,在建筑使用中则需要破换墙体改造暖通管道以提高暖通管道的供暖性能,这样的改造工程会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第四,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除了以上四个主要专业之外,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还会涉及到工程施工(造价)管理、消防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之间也需要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如果协调配合不好,那么,也会造成建筑工程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工作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以上问题,多是由于施工管理不严、施工技术不适宜、施工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造成的。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各个专业协调配合工作重要性的人员,进而详细分析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类型与性质,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专业施工顺序与人员,从而达到协调工作、最大化各专业优势、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第一,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严格的、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管理人员必须建立严格的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在实际施工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建筑工程管理高层人员必须了解施工设计图纸、工序、工艺技术等,能够进行合理的施工指导,与各个专业的人员有效沟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各个专业人员能够将企业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另外,还应该加大岗位责任制与薪酬激励制度等的实施力度,以督促各个专业人员协调配合工作。

第二,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技术。适宜的施工工艺、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还可以有效促进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工作。另外,建筑工程设计图纸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与依据,各个专业人员对其的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各专业的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对图纸的不足进行弥补与改正,并深入了解建筑工程设计的施工工序,有利于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建设交叉环节的失误,提高协调配合的效率。

第三,提高各个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在这里,不仅是要提高各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培养各个专业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使其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能够积极地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地协调配合,最大化地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常见问题;另外,还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人员的特长进行了解,以安排施工人员到合理的工作岗位,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为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专业,必须是协调配合工作的,良好的协调性与配合性将有效地调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建筑工程保质、按时完工,有效地降低工程的成本。因此,建筑工程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个专业协调配合工作的管理,对常见的协调配合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尤其是对一些交叉细节问题,更是要提高重视,提出严肃的、合理的、有效的管理策略,以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进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建筑工程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伟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J].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11,(08).

[2]魏东.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篇7

一、当前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实习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3个环节组成,实习环节培养方案一般为9周,新形势下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以下诸多困境:

1.土建项目工程量大、工序多、周期比较长,短时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只能看到某个分部工程或某个工序,很难真正看到工程的全过程。

2.受时间和经费限制,一次实习不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

3.扩招后学生多、且实习类型多,而老师一般比较少,教学资源有限。

4.考虑到安全、食宿等方面的困难,施工单位通常不太愿意接待实习,即使少数学生联系找到实习单位,动手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不太多,对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很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5.毕业设计内容由建筑、结构与施工3个部分组成,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施工部分投入不够,导致社会核心需要的施工部分论文质量普遍偏低。

二、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1.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中,我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与省建筑三公司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以及学院土木学科专业优势,校企互动,着力加强与公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基础牢固。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有近15年的时间,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等领域,合作范围广泛而深入。15年来,湖南科技大学为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培养和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00余名,大多已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同时在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技术、大跨度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技术、深基坑开挖与边坡施工控制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排水及废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鉴于多年来在人才方面的合作,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第一批评为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实习基地。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土木工程专业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立1个本科生实习基地,涵盖了学院所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有利地保证了实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基地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学基地建设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基地建设成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习教学的质量。为此学校应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开拓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规范和完善基地的建设,制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保证教学实习基地的遴选质量,开拓和维护好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本着教学相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与教学基地签订相关协议,使互惠互利原则能够有计划性、双向性和连续性;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巩固发展的基地建设原则,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使教学基地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索质,实习单位通过学生实习寻求单位的人才储备,增强彼此间的互动和相互间的默契,巩固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学校各专业有完善和质量较高的实习教学基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设立课外创新的学分,鼓励建工专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提早进人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师相关科研项目锻炼。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许多同学经常跟随教师到省建三公司企业科研调研,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实习期间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极强针对性,并迎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教育应与校外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内容相结合,校企合作是前述结合的具体表现,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是立足于时代经济结构和企业资源优势,找准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的需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教育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三、结论

推进校企产学研长期合作,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质量,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充分利用我院“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示范基地,优化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进程和监管行为,改革建筑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合作培养新模式”,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与大纲,加强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毕业环节与企业联合指导,实现实践环境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篇8

一、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建筑CAD课程教学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现场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但是,现行中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引导的模式。在建筑CAD课程中传统的教材偏重于命令的讲解和使用,虽然知识体系完整,但知识点分散,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行业中的实际工程需求。教师按原有的课程标准按部就班,虽然面面俱到,却很难发挥每个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教学的案例服务于对应章节较单一的命令功能,使其不能直接运用在具体的工程中,而使学生产生“所学非所需”的感受。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专业中运用日益广泛。而在教学中使用的CAD技术通常较为滞后。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一些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从业人员所使用。因此,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使学生适应建筑CAD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我们在对传统教学经验去芜存菁的基础上要对不适合教学需求的落后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让教学内容与现行工程技术相统一。让课堂和产业得到有效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工作中找到用武之地,让学生在学校就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以完整的一个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在建筑CAD课程中的项目就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程案例,而课堂教学就是围绕完成这一案例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注重基本命令的讲解和操作的方式,而是随着项目进行,提供需要的绘图或修改命令来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建立建筑CAD课程项目教学体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谨慎选择项目任务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工程信息化协同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工程中对各工种之间的图纸规范性和共享性要求也不断提高。选择作为建筑施工专业教学中运用的项目任务需要具有工程实用性的同时做到规范性和具有代表性。

现在,编制一本符合项目教学的建筑CAD教材迫在眉睫。同时,要求教师要对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通常,在建筑施工专业中适合以建筑施工图的内容作为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任务间的联系和衔接。例如,以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详图分别作为项目任务内容,既要对各种图纸的特点进行筛选,也要使其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相互之间具有对应性,让学生知道各图形之间的关系,如在完成立体图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平面图进行对应。这样既能在知识体系上达到新的连贯,也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CAD软件在工程应用中的便利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订完善实施方案

建筑CAD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实施适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各个任务目标需要严谨和易懂的实施步骤作为引导。但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演示时间,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实践操作。例如,教材中对建筑平面图的轴网绘制任务进行实施方案描述时要说明图层的使用、线性的选择、直线命令的到定位尺寸的标注等知识点。知识点可以用知识链接或知识回顾的形式出现在任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部分,让学生可以根据步骤引导完成规定的任务目标。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技术支持。

除了教学过程的改变,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的考核实施也需要以注重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作为考核依据,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让考核多元化。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CAD竞赛,如由教育部主办的中职类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ITAT二维CAD建筑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大赛中其他选手和学校的交流得到技能的提高并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技能合格证书。考核形式也可以是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在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自信心。

3.总结拓展项目内容

教学选用的项目相对是工程中较为简单和具有代表性的。而针对更为复杂的项目,在教学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一方面,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能力基础。项目拓展可以是每个任务对应知识点的拓展练习,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的方式。例如,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后,以课程设计的方式分小组对某一教学楼进行实地测量后绘制成CAD图形。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的制图知识与实际建筑联系起来,也可以增强建筑CAD辅助设计的多人协同工作能力。

4.引入视频教学手段

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中职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实践证明因为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而在建筑CAD教学中,以项目为基础,配以多媒体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效率。

因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别。而视频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统一的或是个性化的教学视频使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过程,避免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集众专家的智慧于其中,从而避免因教师水平差异而引起的教学质量差别。

推而广之,依靠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优势,可以将具有针对性的项目过程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对在校生或实习生进行教学。在时间上和地点上摆脱学的约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满足实习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师重复的演示动作,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生指导。让学生和老师在轻松、自主、快乐和交流气氛浓郁的课堂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建筑CAD教学改革展望

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相反它需要经过一个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过程。本文是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应用所形成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但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例如教师本身的创新实践力,教材的更新,教学制度本身的改革等问题。不过,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一线工程实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建筑CAD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和建筑行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48-0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市级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之一,其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建筑施工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的培养定位是施工员,施工生产管理是施工员的主要职责,其中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制定施工生产计划、落实施工生产任务是施工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施工员职业标准是我们建立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构建以建筑工程施工员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依据施工员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

1.确定专业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施工员全程负责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指挥,对于施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和施工作法,相比其他专业人员要求更高。我们根据职业标准中的能力要求拟出学习领域,再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出专业课程。见表1。

2.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我们根据施工员职业标准中的工作职责、知识要求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拟出施工员专业核心能力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熟练准确识读施工图;二是能够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能实施施工技术交底;三是能够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和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四是能够计算工程量和初步计价。根据以上四点专业核心能力,最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五门: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二、突出职业性和高教性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我们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内容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建筑企业、以往的毕业生就课程内容和学时数展开调研。

1.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更加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将《工程力学》和《建筑结构》整合为《建筑力学与结构》。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项目部施工员很少涉及到力学和结构计算的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知识以够用为度,所以减少了部分计算内容,降低了难度,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了。其总学时为120学时。将《建筑制图》、《建筑CAD》整合为《建筑制图与施工图识读》。教学内容我们全部使用了2010年最新颁布的规范要求,改革了过去重绘图轻读图的做法,大量增加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内容的读图识图,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识图实训周,强化识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准确识读施工图。《工程地质》、《土力学》整合为《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房屋建筑学》调整内容后更名为《建筑构造分析》;按照房屋建造过程开设了《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鉴于石砌体施工在重庆地区现在已基本没有使用,主要是因为石砌体施工成本较高,可行性低。结合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的意见,我们坚持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整合成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总学时90学时,开设学期第四学期,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45,开设一周的工种实训周。通过调研大多数企业认为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没有必要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因为现在防水工程施工是专业分包,施工过程程序化,根据西南地区的图集进行施工,从重庆地区防水施工的特点来看,知识点较少,学生容易接受,不需要作为专业核心课。并且30的总学时能满足施工员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比较程序化,相对容易掌握。相对而言质量管理更符合施工员的岗位能力。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将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课程调整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钢结构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根据企业调研,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的商品房均需要精装修,即使清水房也需要简装,包括外装,因此装饰装修施工的知识是施工员必不可少的,我们开设为专业必修课。

2.拟定集中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除了平时的课中实训外,我们还开设了集中实训课。如毕业综合实训(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工程测量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施工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三、按照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形成“三递进”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构建了按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递进”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领域包括建制图与施工图识读、土石方工程施工等;综合技能课程领域主要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

四、结语

本课程体系从2010级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双证率都逐年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

篇10

本工程是武汉市xxxx国企投资公司开发的公寓楼,承建单位是武汉第xxx建筑公司,分别是五号和六号楼,及高尔夫球健身楼,地基由xxx第四桩基公司承建。由北京xxxx设计院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柱子为异性柱。面积为13000平方米,由3栋楼组成的商住楼,现浇钢筋混泥土六层框剪结构。

二实习内容

1:木工

1)模板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2)各种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3)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质量标准;

4)现浇结构模板拆除的时间和顺序;

5)模板拆除的注意事项;

6)模板的清理,堆放和维修的方法及要求;

2:钢筋工

1)钢筋的种类及外形特征;

2)钢筋的焊接方法及质量要求;

3)钢筋冷加工的方法及工艺;

4)钢筋的绑扎的方法及质量要求;

5)钢筋绑扎的搭接长度要求;

6)各种构件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方法;

7)掌握隐蔽工程记录方法及主要内容;

3:混泥土工

1)搅拌机的种类,规格,拌和的原理;

2)震动器的种类,适用范围;

3)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及标志牌的内容;

4)施工缝的留设及其处理方法;

5)混泥土的养护方法及要求;

6)混泥土表面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

7)混泥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内容;

篇11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②课程教学目标。③课程教学内容。④考核方式与标准。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2.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内容

2.2.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中层分立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能胜任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还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

2.2.2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设置1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五个不同项目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方案、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保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回填、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目标如下:①能力目标:a能识读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记录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方面资料;c能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验收并将部分材料送到测试中心检测;d能计算施工现场土方工程量,要能进行典型大梁钢筋翻样;e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检查验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指导、检查;f能根据施工文件与国家施工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制施工技术方案;g能组织整个项目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②知识目标(部分内容):a了解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立项、规划、征地拆迁、斟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及施工工地周围环境。b针对基坑开挖项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稳定边坡的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c掌握地基处理方法,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储运和吊装流程,以及锤击法、砌砖等技术要领。d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点和施工要领;熟悉先张法、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和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熟知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和放张标准;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机械;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和储运程序及其安装工艺。f了解常用脚手架的构造和设计方法;了解脚手架使用安全技术。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和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领;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屋面的构造、性能和做法;了解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h了解抹灰的分类、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点;了解幕墙及金属饰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中部分的英文专业词汇。③素质目标:a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b具备与人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备对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应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d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e具备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2.2.3考核方式与标准。

①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改进考评标准,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实践项目。②评定成绩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日常抽查结果、汇报、答辩和考试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判断。③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④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⑤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练习)、成果考核,分别占有60%、40%,其中综合考核包含上课纪律、考勤、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

2.2.4课程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实现岗位资格证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运用专业群资源库中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企业案例资源、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资料。①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拓展教学资源。②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发电子教案,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过程,使得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建议,应该将常用课程内容纳入电子教案开发范畴,构建多媒体信息资源库,促进多媒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积极推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论坛、教学网站、电子期刊等主流平台,全方位开发网络课程,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改变“教与学”单一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双向传递,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⑤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2.2.5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①教学建议。主讲教师应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在课前应对教授的学生做提前调研分析,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和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与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以行动导向方式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的目标,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流程,通过采用案例、项目任务等方式,提高职业关键能力。

篇12

关键词: 建筑施工;协作

一、建筑工程施工各专业协调存在的问题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如人意。到了工程施工后期,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和产生这样问题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消防、煤气安装等,由于是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施工队,与土建及其他专业队之间的配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工程主体完工被发现时已很难处理。不得已只好改线路、打楼板,把一栋好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并因此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二、出现和产生问}的原因

1、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到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水电、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雷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2、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施工单位的分包现象普遍存在,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就是本专业的问题,也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三、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很伤脑筋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中各专业的交叉部位多数都是一些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对工作影响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让我们很难补救,甚至无法挽救。即便是这些小的问题,如果事先不设法考虑解决,事后处理起来也很麻烦,有时甚至要花几倍的代价,而且还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经济损失。

2、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施工管理,更多的趋于表面形式。工地办公室的各种图表,给人的感觉是管理得井井有条,而实际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要打个问号。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对施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这些,势必有纸上谈兵之嫌,反而束缚了施工管理人员的手脚,无益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这里所强调的加强管理,是指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上、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审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审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

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2)管理协调:

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惩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对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并设立相关的奖惩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4、借鉴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施工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协调管理也不例外,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前人的或者是以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篇13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

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应用为主,区别于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它是以应用性专业,它是建筑工程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从高职院校毕业办公室了解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从而一线的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而工作在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行政管理方面的学生较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多数从事于一线工作,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应用性,突出建筑工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主旨是为社会培养现场技术人员,即具备扎实的建筑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强、适应性强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员,这是现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主旨。

2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宗旨进行制定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了促进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确保管理工作和组织领导到位。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教学为例,学校需要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配合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分实习小组,从而实现从院校领导、实习指导老师、小组长等完善的实习管理,并在实习过程中,不同职位管理人员负责不同的分工:院系领导主要负责实习学生在试下单位工作阶段的安全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阶段的技术方面的解答、指导,规范学生基本操作;组长主要负责改组成员的日常工作。二是实践教学核心是优选实践教学内容。并严格按照“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的挑选过程中,需要依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选择原则,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等基本原则。在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需要由简单的理论课程逐渐向多门课程的综合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递进式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经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现场实习,在新生刚入学的阶段,通过让学生现场实习、工程制图体验,初步认识施工环境、业务流程,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专业的认知力;第二阶段,技能实训,开展建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计量计价等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编制建筑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能力;第三阶段,综合模拟训练,给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训练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研究发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人员数量较少,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并增加了实际教师的工作量,阻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降低了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应对实践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国家注重实践教师的培养,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在教师考取实践教师资格证后,才可以从事相应教学工作,针对脱产的实践教师应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给与一定的奖励,并提供正常的工作待遇,从而有效地确保实践教师的队伍的良性发展。二是严格控制管理实践教师的队伍,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例如,可以从施工单位选择优秀的技术人员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现场技术等培训;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从而快速积累丰富的现场技能,为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提高高职学校建筑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根据建筑技术课程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并设立相应的试验实训课程,并模拟与技术现场相一致的条件,从而实现学生动态示范教学及操作实训的需求。例如,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让教师可以结合建筑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实操演示等现场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在强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需逐渐完善校企合作,在校外进行培训、学习,逐渐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且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需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实训技能、工作素质等全面发展。

作者:闫俊玲 单位:梧州职业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