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1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篇2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篇3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林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城市的发展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生活在城市中,深刻的意识到绿植的重要。林业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将森林栽植到城市,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现有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在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下,加快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改善环境,更是现代生态化城市的标志。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

二、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林业的建设起步稍晚,但是对于城市林业的建设,政府部门十分的关注,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在城市林业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改革开放后,使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新阶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林业建设也跟着同步进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

5、在城市的发展中,林业也跟着大面积的建设,但是由于盲目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使林业在建设上结构不合理,在技术与知识上的滞后性,使我国林业的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的和谐与城市的发展并未达到合理的发挥。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误把绿化手段当目的,一味的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林木的栽植中,由于树种的单一化,造成多街一树的现象,使美化效果差,在生态效益上,也未充分发挥其效应。在这多种情况的结合下。难以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城市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

三、对策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四、总结

篇4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建盖和改进厩舍,实行科学饲养,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年内肉类产量达191吨,其中:猪肉146吨,牛肉23吨,羊肉7吨,禽类15吨,蛋类1吨,鱼类4吨,养殖业总产值达55万元。

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边贸进出口势头良好。

目前,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75户,其中:批发零售业145户,饮食服务业37户,服务业42户,工业(加工业)40户,汽车运输业5户,从业人员620人。营业总收入966万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38万元,饮食服务业208万元,服务业193万元,工业(加工业)165万元,汽车运输业48万元。

篇5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9月底,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单位数量达到39.74万家,同比增长1.27%;从业人员达到1 149.96万人,同比增长2.01%;完成增加值12 522.85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总产出39 573.36亿元,同比增长12.28%;实现营业收入38 286.15亿元,同比增长 11.48%;实交税金993.66亿元,同比增长9.89%;实现利润总额3 820.05亿元,同比增长11.18%;资产总额24 804.94亿元,同比增长9.55%;完成出货值858.26亿元,同比下降4.75%”。[1]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中小企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

1.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中小企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技术水平较低,利用率不高。从总体情况看,其主要设备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产品或者是二手设备,90年代的设备拥有量比较少,企业基本上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品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没有竞争力[2]。

2.职工素质差,技术人才缺乏

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与大型企业相比,河南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职工素质低、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职工学历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总职工总数不足10%,高中或中专占30%,而初中以下占60%左右。从技术人员比重看,80%以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不足10%,拥有中、高职称的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7%左右。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高级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流失的现象。

3.企业管理水平低,决策不科学

管理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核心。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起步低,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决策水平低。受小生产的局限,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信息反应机制和科学的决策体制,往往是厂长、老总一个人说了算,决策不科学,也不民主。而且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与培训,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与方式。根据调查,中小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仅有1%的企业进行过专家咨询。第二,现代管理手段应用较少。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保障体系,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了解不多。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

1.观念与认识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还存在许多偏见。有很多地方政府将中小企业的作用定位为解决就业或只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即使近几年一些地区相继制定了一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存在贯彻力度不够、执行不够严格、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认识和观念上的障碍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不宽松。

2.融资难

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据初步统计,河南省省中小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高达67%,其中,城镇个体经济自筹高达90%以上,联营经济达55%,股份制经济达54%。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行金融体系结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形成的主要原因。四大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中小企业不是他们服务的重点。其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其融资难形成的另外一个原因。中小企业大都成立时间短,缺乏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资信等级普遍不高。而且中小企业虽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因其数量多、规模小,每笔金额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近年来,中央和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很多政策尚需要进一步落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报告中说:“河南省法规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除了郑州等少数几个市,大部分市县均没有做到。”河南省工商局在报告中说:“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后,一些部门出台的政策,有的是进一步推进,有的只是把国家政策具体化,还有的竟用部门规定变相‘克扣’政策,在具体条件和资质上设置门槛。因此,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要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对政策贯彻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要追究责任并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3]

(二)解决融资难问题

针对融资难问题,应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对企业的评价体系,不断拓展金融业务。同时,政府必须设立区域性、股份制的民营小银行。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加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支持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金。四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要给以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五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主动接受审计,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三)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构建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第一,要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政府不要直接插手和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来。要履行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功能,把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产业规制和政策协调,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减少并科学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完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第三,要改进和创新具体的工作办事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决杜绝“三乱”现象和“寻租”行为。

(四)加强各种中介组织建设

篇6

中图分类号:S71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象科技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在整个发展中不仅带了极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而且逐步上升为气象事业改革发展中的支柱,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了极大的动力。但是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的能力不强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后劲,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寻其中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投入不足对气象科技服务能力提高的制约性

长期以来,虽然气象科技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由于规划理念上的缺乏,往往注重眼前利益的获取,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利益,致使有限的资金被迫上缴,没有充裕的资金进行扩大再发展,更有甚者为了追逐一时的效益而破坏性的使用现有资源,造成了资源使用价值的丧失,失去了长远发展的能力。

对资金的投入不足是发展气象科技服务最大的障碍,资金的欠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投入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气象部门没有专门的资金用于科技服务发展,再加上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扶持,致使其在发展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实际积累来解决实际情况。然而,气象部门的上级领导不追求其他方面的完善和发展,而仅仅将上缴的资金作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企业为讨好上级部门而交付更多的资金,最终导致自身积累的不足。此外,资金投入的降低也限制了技术的创新,影响到了整个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1.2 市场机制尚未健全

不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制约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又一大原因。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主要表现为气象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与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具体来说:

1.2.1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形成一套整体发展的规模,欠缺一些龙头企业以及一些主打产品的统领;

1.2.2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形成一个竞争和发展的环境,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1.2.3气象科技服务欠缺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投入机制。

1.3 气象科技服务从业队伍的组建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分流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较低,专业结构不合理,许多都是兼职或者外聘的人员。此外,气象部门的用人制度也有一些与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格格不入的地方,人员流动性的欠缺以及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等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流人才的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同时,因为一些相关配套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新兴人才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其中,这从一定层面上讲也阻碍了整个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

2.1 强化气象科技服务的行业管理

2.1.1 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行业管理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要不断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不断加强各种气象科技服务资源的配置,不断融合行业的相关机构,最终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尽最大的努力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气象科技服务的基础资源,不断进行创新,包括用人机制以及项目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创新等,最终建立起一套各部门、各行业协调配合的高效运转体制。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关于气象科技服务及其实施效果的外部评价体系,对各种项目的实施进行合理的评价,不断引导科技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气象科技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

2.1.2 依法发展与科学管理并进

按照法律的规定不断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气象科学服务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气象部门应将依法发展摆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坚持依法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加强行业内法律法规的建立,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关气象科技服务方面的法规政策以及标准化体系,通过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气象科技服务的整体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对其予以规制或者引导,从而给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2.2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2.2.1 制定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

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层次不齐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引入,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队伍要求就更高了,它不仅仅限于专业领域的知识,还需要其他知识的融合,这就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入。因此,气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的调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大力引进一些高层次、高水准的综合人才,不断推进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完善[1]。

2.2.2 引进必要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的创新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兼职等非专业人员占据绝大多数比例,缺乏一些高层级的带头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要建立一整套引进领军人物的配套机制,通过其带头作用,不断提升整个队伍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气象科技服务的大力发展。

3 结语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制定相应的配套机制以引进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断提升整体的服务能力,都是重要的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促进我国气象科技服务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篇8

中图分类号 S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37-02

2015年1月17日,中国天气网发表了2015年十大气象科技畅想,提出了大数据、3D打印、云平台等新技术,在量身定制天气服务方面,大数据、云平台以及随时互联沟通的智能设备都已为有针对性、互动性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打好了基础。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而言,这也将是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

1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985年,在改革开放有序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的通知》,正式批准气象部门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和综合经营。1992年,在社会市场经济确立的大背景下,中国气象局提出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初步定义,即“公益气象服务以外的,依托基本气象系统的专业气象有偿服务和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1994年中国气象局进行了机构改革,正式提出“气象科技产业”的概念。1999年中国气象局将气象工作分为三部分,即气象行政管理、基本气象系统、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概念正式形成,科技服务与产业总收入达8亿元,而到了2008年发展到近50亿元[1]。

安阳市气象局成立于1950年,设直属单位4个:安阳市气象台、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安阳市防雷中心、安阳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是“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国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示范单位”“全国气象部门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建立了河南省首个气象科技公园,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市民的气象科普教育以及为气象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气象科技服务方面,虽然安阳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一直在探索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脉络,但工作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在专业气象服务方面,目前安阳全市专业专项服务用户不足10家,服务年收入不足10万元,以前一些固定的老客户安钢集团、安化集团等也因企业效益下滑、服务形式单一而停止使用专业服务。在气象信息服务方面,近几年,气象影视和12121气象语音信箱一直保持平稳不增长势头。安阳电视台仍以每年20万元的费用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通信运营商由于气象短信订制率明显下降,目前安阳短信定制用户只有十多万户,和安阳二三百万的手机用户相比,比例太低,需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

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市场化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部门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不断增多,给气象服务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基层的气象部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思维的樊笼,认为气象部门是政府部门,经费不足总会得到弥补,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化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深入地了解市场及客户的需求,不主动宣传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重要性,不想方设法提高气象信息的经济效益,既影响了气象现代化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2.2 气象预报技术差

气象科技服务要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体现出有别于公众气象信息产品的服务,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目前,很多国家都研发了专门进行1 h内分钟级降水预报的软件,其中一些30 min内降水预报准确率可达80%左右,6 min内准确率可以达90%。但该技术在基层的气象部门应用中还存在着时间、空间难以精细化的问题。另外,预报的准确率同样影响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基层的气象部门受地方条件和人员编制的限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较少,中、高级工程师相对缺乏,对一些较为困难的数值分析能力还不够,很难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再加上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员工知识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2]。

2.3 互联网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于气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更加的明显,人们获得气象信息已经不再单纯依靠广播电视、语言信箱、手机短信,而是通过更加方便、快捷、丰富的互联网软件获得天气信息。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的问题,首先是气象影视广告业务的下滑。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视台的观众量下滑,气象信息的获取也不再单纯靠电视台的气象播报,电视台也不再重视。其次是12121气象语言信箱拨打率的下滑。一方面是12121气象语音信箱的服务产品单一,查询相对麻烦,另一方面是宣传的不到位,许多人并不知道12121气象声讯电话号码。再次是气象短信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文字短信的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人们更加倾向于收看页面更加华丽、内容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运营商必须重视这个问题[3-4]。

3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措施

3.1 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

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市场意识。2014年安阳市气象局根据河南省气象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安阳市气象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气象科技服务收费审核管理办法》。这表明了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性,未来要进一步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收费”的原则,“告知、协议、服务、收费”工作程序,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气象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加强技术研发,培养技术人才

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专业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提供精细化、准确率高的气象信息产品。目前,安阳局正在和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移动终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投入运营后,我们准备依托该系统,采用新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专业用户。而现阶段要积极引进、培养人才,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引入人才发展战略当中;二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以及培养技术强、懂市场、会研发的新型技术人才,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

3.3 优化传统媒体渠道,发展新媒体业务

首先,要加强和电视台的联系沟通,提高气象节目的制作质量,提高天气预报的收视率和经济收益。其次,要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宣传,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语音信箱,如设置农业气象服务信箱,提高拨打率。上年安阳市气象局通过和广告公司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制作了近万平方米的墙体宣传公告宣传12121,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拨打率有明显的提高。再次,要实现气象短信产品多样化,加强和三大运营商的沟通,开发研制彩信动漫天气预报短信来发展新用户。最后,要探索新媒体业务,利用互联网及移动网络这个巨大的新型平台,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摆脱了程式化的刻板描述和无趣说教,通过幽默有趣、轻松欢乐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产品,切实提升科技服务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新形势下,作为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服务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必须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深入研究,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实现气象事业的现代化目标[5-6]。

5 参考文献

[1] 汪文理,刘衡军,陈世文.新形势下加强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对策[J].农业与科技,2013(7):197.

[2] 陆桂荣,伍湘渭,滕丽峰,等.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浅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5):53-55.

[3] 张武龙.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2-13.

篇9

一、引言

我国气象部门对社会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业务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科技产业,服务内容涵盖专业气象服务、“12121”气象信息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电视天气预报、防雷技术服务与工程及与有关传媒合作传播气象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全方位辐射气象信息,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气象保障。气象科技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气象部门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二、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发展了主导性项目,逐渐形成了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多种服务并存的新格局。目前的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开拓服务领域,以气象信息为主服务项目得到较快发展。利用气象科技服务这一孵化器,逐步把专业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12121气象信息电话、气象短信、防雷检测与工程等项目,培育成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柱项目,取得了市场优势和发展的主动权,为气象科技服务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气象科技服务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气象基础业务,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气象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目前气象科技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定位存在误区。

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程度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认识仍然仅仅停留在弥补事业经费不足上,缺乏长期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规范。

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运行机制缺乏新的突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够,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落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政企界面不清,政事职责不分,事企工作交叉,执法、管理和服务的主体不清楚、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3.气象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对于气象基本业务体系,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展仍然缓慢,认识仍需统一,不少规律仍在摸索,不适应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不适应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4.人才匮乏问题制约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水平高、力强、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匮乏,人才匮乏问题已成为制约气象科技服务新一轮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5.气象科技服务总体科技含量低

科研开发机构不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开发的针对性不强等,气象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偏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理念,加快发展

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提出公共气象新理念,并将科技服务纳入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基本业务的范畴,为科技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新形势下要改变以往“纯创收”的观念,把科技服务当作气象基本业务的一部分,象抓基础业务一样抓好科技服务。将科技服务发展理念由原来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转变到“依法、规范提高科技服务内涵、科技含量和队伍素质,从而建立和谐目标体系,用‘好’统领‘快’”上来。

2.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要继续加大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让社会公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查处社会上擅自转播转发气象信息、违法开展庆典和防雷工作的行为。在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门行政管理职责的同时,也为科技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强化内部规范化管理

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科技服务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尤其是要加强科技服务收入、支出、成本核算、国有资产、合同(协议)和印章等的规范化运作和管理。

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气象科技服务也不例外。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一是将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全局实施人才战略的范畴;二是在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选拔和培养好懂气象、会经营、善管理、廉洁奉公的气象科技服务带头人,懂市场、会开拓的经营人才,以及懂气象、知市场、会研发的专门技术人才;三是要研究制定符合气象科技服务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四是要重视和关心编外聘用人员。科技服务岗位上聘用人员较多,应逐步消除身份障碍,缩小待遇差距,解决好这部分人员的“五金”及职称评聘等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涿州市 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这也意味着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农村是核心,农民是最主要的受惠群体。

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五个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此次调查共涉及涿州市11个乡镇,34个村,其中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5个,新民居工程示范村3个。调查对象涉及种植户、养殖户、个体经营户、村镇干部等不同类型的农户。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33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调查问卷中部分属于单项选择,但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在回答时,采取了多项选择方式,为尊重被调查者的意愿,在统计分析时,对每一项的选择均进行了加总,然后按加总的绝对数计算所占比例,比例数越高,说明该选项越重要。

在所调查的130个农户中,每户平均人口为4.27人,劳动力人数为2.58人;从农户所处的地理位置看,98.27%的农户位于平原地区,1.73%的农户位于山区;从每户的家庭年收入情况看,9.16%的农户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28.24%的农户家庭年收入为5000-10000元,38.93%的农户家庭年收入为10000-20000元,23.66%的农户家庭年收入为20000元以上。

在调查对象中,男性7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7.58%,女性56人,占42.42%,均为劳动力人口。而且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4.0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3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61%,而只有1人没上过学。此外,在被调查者中,14.50%的人担任过村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比较了解。由此可见,此次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信息接受能力较强,因而对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较好的理解和认知。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土地流转成为农村规划与布局的核心问题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城乡对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城乡的空间结构,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规划,统筹建设,实现空间一体化。然而,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空间布局散乱,居民住房缺乏合理规划,滥占耕地以及私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空间规划与布局困难重重。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当前您村的宅基地规划是否合理”时,49.24%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61.07%的农民表示本村没有整体建设规划,而且即使本村有整体建设规划,71.76%的农民对本村的建设规划不满意。同时,在那些要进行规划的村庄中,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里或地里盖上建筑物或种上树,看上去极不协调也不利于生产和生活,大多数村民表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安置补偿金额。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租金水平和宅基地补偿金额与当地城镇商品房价差距较大,农民得到的补偿款无法保障其日后的生活,因此只能通过增加地面附着物的办法增加补偿金额,弥补失去土地的心理落差。因此,要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就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农民宅基地拆迁补偿安置机制,消除拆迁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好处。

(二)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提高且更加注重精神享受

大多数农民都对本村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满意。有65.41%的农民对“村道路硬化情况”满意,69.17%的农民对“村对外交通便利情况”满意,59.40%的农民对“村生活用水水质情况”满意。然而,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在调查中,有56.06%的村民对“村文化娱乐设施”不满意,54.06%的农民对“村网络普及程度不满意”,52.27%的农民对“村公共卫生设施”不满意,67.42%的农民对“沼气等新能源的使用”不满意。在调查中,56.39%的农村没有文化活动中心,而当问及“您认为建设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有无必要性”时,84.85%的农民认为“非常有必要,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哪些是最急需解决的,选出前三位”时,结果显示,“及时处理垃圾”排在第一位,“化肥农药等有害废弃物的处理”排在第二位,“取缔污染工厂,净化空气”排在第三位。这说明当前生活垃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而化肥农药等有害废弃物和工厂排放的废气不仅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也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在调查中,有67.42%的农民对“本村的环境清洁程度”不满意。而且当前涿州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仍然处于粗放状态。在调查中,81.68%的农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当问及“您是如何处理污水”时,50.39%的农民选择“随处排放”,而且当问及“您是如何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时,99.42%的农民选择“随意乱扔”,由此可见,尽管当前农村地区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但是农村的环境清洁程度仍然较差。但在调查中,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没有垃圾处理设施,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村,都“有固定倒放垃圾的集中地点”,而且据了解,本村垃圾处理非常及时,效果很好。因此,试点村也为非试点村在环境清洁方面提供了参照。在调查中,当问及“在垃圾、污水处理过程中,您最希望政府做什么”时,36.97%的农民选择“建立集中垃圾收集池或垃圾箱”,而且49.58%的农民希望“派人定时清理”。

(四)多数农民期望城市企业进入农村以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涿州市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产品技术含量低”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勉强度日的状态,使得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降低,导致农村地区的工人工资偏低。因此,大部门农民都期望城市企业进入农村,获得稳定的收入。在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赞成城市企业进入您村”时,74.45%的被调查者表示赞成,并希望能够进入该企业务工。同时55.56%的被调查者期望进入企业的月工资为1000-2000元,30.16%的被调查者期望进入企业的月工资为2000-3000元,而当前涿州市农村地区企业务工人员的月工资平均为1200元左右。由此可见,大多数涿州农民都期望企业进入本村,从而获得稳定、较高的工资。但是也有一部分农民不赞成城市企业进入农村,主要是担心企业会乱占耕地和污染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进入农村的企业监管,防止企业污染环境,保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医疗卫生成为农民需求程度最强的公共服务

在调查中,当要求被调查者“选出三项需求程度最强的公共服务,并按照需求程度强弱排序”时,结果显示当前农民需求程度最强的是“医疗卫生”,其次是“垃圾处理”,处于第三位需求的是“交通”,这说明当前尽管已经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仍然存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而且医疗费用支出仍是农民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因此,农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程度最强。“垃圾处理”成为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第二位需求。而对于“交通”,大多数被调查着反映,尽管村村通工程已经有效改善当前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情况,但离县城较远的农民出行仍然不太方便。大部分农民期望政府能够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方便农民出行。

(六)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农民落户城镇最担心的问题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想不想将户口落户在城市或县城”时,53.45%的农民认为“无所谓”,且15.52%的农民“不想”落户城镇,而只有31.03%的农民“想”落户城镇。这说明当前涿州地区的农民还不太想落户城镇。究其原因,当问及“若不想落户城镇,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并要求被调查者按照重要程度对选项进行排序。结果表明,“住房”成为农民落户城镇的最担心的问题,其次是“收入”、“工作”、“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这些都是农民落户城镇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当前基本生活保障成为涿州农民落户城镇最担心的问题。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并加强集约利用

针对当前农村地区空间布局散乱的现状,相关部门应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居民点用地应继续推进中心村扩大工作,尽可能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少占或不占好地,节约用地;工业用地应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保护环境,注意布局的社会效果,重污染型企业严禁布局在城镇的上风、上游和生活区内。此外,在统筹城乡农村规划与空间布局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督导部门,对试点乡镇和试点村的农村规划与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促进农民就业

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涿州市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北京、天津和保定市为依托,在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发展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于第二、三产业发展,涿州市在积极构筑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体系的同时,要加快高开区和松林店工业区的园区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使得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此外,要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生活待遇;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宽服务的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清理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

(三)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宅基地转换机制尚未完善,农村土地租金普遍偏低,失去土地或宅基地的农民日后的生活保障仍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好农村土地、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和无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首先要健全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增加农村保险种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规范性,使农民能够公平合理地享受更多的公共产品。涿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成都市温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多形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集区集中,促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做法,推行“两权换社保”路线,即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换取社会保障,鼓励农民进入城镇社保体系,解决他们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问题,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从而给农民带来长效的增收机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魏,刘锦,胡宏伟.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的补偿与保障[J].科技创业月刊,2006.1

2.费利群,滕翠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篇12

Summary : Under the foundation that the present social development is perfected day by day , the material life is improving constantly, people have strong need for spiritual culture grain day by day too. After national young singers match , have lifted a whiff of hot singing in the whole country, especially national winner of group gold medal Wang Hongwei is it cause the the masses of friends interest in nationality tenor to show ones talent in the match, but everybody has some drawbacks to restrict thei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singing, bring a great deal of adverse effects on the whol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al vocal music in the future too.

Keyword: National tenor , drawback , development

篇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酒店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不仅面临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也面临着全球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现代酒店财务管理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从采购到加工、销售、资金回笼,都渗透着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但酒店结构本身比较复杂,财务管理又是酒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对现代酒店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现代酒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

酒店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酒店的兴衰与发展。酒店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主要取决于科学的资本经营。伴随着现代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对酒店财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酒店资金的筹集、周转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酒店财务管理为酒店的经济活动计划拟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酒店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必要的有利的基础。因此,酒店的财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提高酒店的财务管理效率,以保证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

二、现代酒店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存在弊端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现代酒店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水平。目前,许多酒店企业己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相应的实施举措,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比较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及监督机制缺乏。

(二)投资行为缺乏理性

酒店的设计费用较高,许多酒店的投资者缺乏对当地市场需求的调查分析而是单纯的为了节省费用,造成了我国多数酒店风格雷同、布局不够合理。在对酒店业的发展动态不够了解、市场定位不够清楚以及可行性投资分析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匆匆执行,进而造成投资失败。

(三)专业财务人才的缺乏

在如今经济时代,财会人员在每个企业的地位和作用都显得至关重要,专业的财务人员则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素养,还应具有较高的人品道德素质修养。如今,我国现代酒店业通常比较注重营销推广、服务质量等,往往忽略了对财务专业人才的系统培训和职业规划。

(四)预算管理落后

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和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是酒店实现目标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为制定经营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酒店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预算管理体系不完整、预算目标不够准确。

三、提高酒店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财务管理是酒店管理的核心环节,对酒店业绩的好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融合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形成更具创新、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完善内控体系

规范酒店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提升酒店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酒店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意识,保证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使酒店得以长远发展。要建立严密有效的内控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倡导诚信和强调道德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核算体系;改善预算管理,建立并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非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随着酒店的发展而更全面、更完善。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酒店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酒店的兴衰,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对增强企业的理财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酒店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身具备以下几点要求;应具备良好战略决策的能力,要有开阔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策略;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财务人文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及很好的法律意识。同时,酒店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并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财会人员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理财效率。

(三)合理控制成本

加强成本的科学管理与控制是酒店财务管理的关键,把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是增加酒店效益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控制采购的成本,采购作为企业运行的首个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采购制度十分重要。然后,要加强对餐饮成本的控制,对其进行科学的核算、有力的监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落实项目责任制,精打细算,努力优化各项经济指标,降低酒店的总成本。

四、现代酒店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际化竞争是酒店行业面临的必然趋势。现代酒店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酒店走向国际化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抓住机遇,更关键的是要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局面。伴随着现代酒店的国际化,酒店财务管理也必然不断改革与创新,并与国际接轨。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酒店财务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酒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适应国内外竞争,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以及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中,进一步规范酒店财务管理体系无疑将影响和制约着酒店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酒店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为我国酒店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国外酒店加大中国市场进入的步伐也增加了酒店行业的竞争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酒店管理者必须立足于世界,树立全球化财务管理观念。首先,必须立足于酒店长远利益,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要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的、适应本酒店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价值规律和市场为导向,调节酒店发展中人、财、物各方面的需求和供给,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酒店财务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新知识、新思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在传统酒店企业基础上的以财务资本运营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的客观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无形的知识资产成为酒店财务管理的核心,结合酒店特色,虽然在其所经营的产品是以有形的产品为主,但是,品牌、声誉、社会评价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酒店的影响不容小视,无形资产管理必成为酒店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

五、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现代酒店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酒店业必须强化自己的优势,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好可持续的战略发展规划。对酒店财务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酒店的财务管理只有不断加强酒店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新管理理念、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标准,实现酒店的长远发展 。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