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德育基本规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基本规律

篇1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oirs on the rivers, the cement flowing into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speed and the human library runoff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bank, the reservoir and in a way, the reservoir type and other factors. Usually located in the more serious soil erosion area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capacity shout small, the adjustment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 also will call small. Siltation of the reservoir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the use of life of the reservoir, but also upstream of the reservoir flooded and a Kuang large range of cross-strait water levels caused by land Yanhua, swamps, while destruction of the reservoir downstream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balance promote downstream fluvial process intensified.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 the basic law of sedi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库泥沙冲淤的基本规律

水库积的主要形式是壅水淤积。通时淤积对河床组成,河床比降和床断面形态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达到新的输沙平衡。同样,冲剧也是通过对河槽的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水沙条件。冲淤的结果都是达到不冲不淤的平衡状态。只就是淤发展的第一个基本规律——冲淤平衡嶜向性规律。

水库泥沙冲淤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淤积一大片,冲剧一条带”。由于挟带泥沙的浑水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淤积,而淤积横断面上往往是平行淤高的,这就是“淤积一大片”的特点。当库水位下降,水库泄流能力又足够大时,水流归槽、冲剧主要集中在河槽内。就能将库区拉出一条深槽、形成滩槽分明的横断面形态,这就是“冲剧一条带”的特点。

水库泥沙冲淤的在一条规律就是“死难活”。即由于冲剧主要发生在主槽以内,所以主槽能冲淤交替。而滩地除只能随主槽冲刷在临槽附近发生坍塌外,一般不能通过冲刷来降低滩面,所以滩地只淤高。这一规律可形象地称为“死滩活槽”。它说明,水库在合理的控制运用下,是可以通过冲刷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深槽的。

了解上述规律,对于采用恰当的水库控制运用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为保持有效库容,在水库运用管理中应力求避免滩地库容的失。汛期要控制减少中小洪水漫滩的机会,持别是含水量高的洪水要尽量不漫滩。另一方面,要力求恢复和矿大主槽库容,创造泄空冲刷的有利条件,并采用必要措施使主槽冲的深,拉的宽。

二、水库排沙措施

水库的排沙方式,可分为水力排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水流本身的输沙能力来排沙,后者是机戒或人工来排沙,包括水力吸泥,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和高渠冲滩法等。由于水流输沙能力与水流流太有关,而水流流态又与水库运用方式有关,因此,水力排沙与水库运用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水力排沙可分为滞洪排沙,导重流排沙等九种。

1. 水力排沙:

(1)滞洪排沙。蓄清排浑运用的水库,在空库迎洪或降低水位运用时,若人库洪水流量大于泄水流量,便会产生滞洪壅水。但由于库区水流流态是明流壅水,直到坝前仍有一定的行近流速,故细颗粒泥沙可被水流带至坝前而排出库外。洪运用的水库,在洪水人库时若水位较低,或人库洪水较大时,水流流态属明流,此时水库泄洪能将细颗粒泥沙排出库外。这两种利用明流壅水情况下的水库排沙都称为滞洪排沙。

(2)导重流排沙。水库导重流一旦产生以后,与明梁流一样,维持前进的动力也是重力。但由于深水重度与库水相差较小,挾带泥沙的导重流受库水的浮力作用,使导重流的重力作用喊小,这是水库导重流最重要的特性。在水库蓄水期间,具有一定数量细颗粒泥沙的浑水,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能形成导重流向坝前运动特别是中小水库,导重流多能到达坝前,如果能正确判断导重流低达坝前的时刻。及时打开底孔闸门,就能形成导重流排沙,将一部分人库泥沙排出库外。这种利用导重流的特性进行的水库排沙,由于初开始排出的水流含沙量大,因而排沙效率高。随着洪峰的降落和出库水流的喊小,排沙效率也随之降低。

导重流排沙是水库在蓄水情况下的排沙喊淤措施。我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量缺乏,水库排沙与蓄水兴利的矛盾相当突出。这些地方的水库,因导重流排沙弃水量小,不影响水库蓄水,且能结合灌溉,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利用。

2. 动力排沙:

(1)人工排沙法。在水库泄洪区间,可用人工将主槽量侧的淤泥推向主槽,或将水流导人在滩地上先开好的新主槽内,依靠清水基流或洪水的冲刷作用,将泥沙排至库外。

(2)机械清淤法。是利用挖泥般,吸泥泵等设备来清淤,特点是费用比较高。

(3)水利吸泥法(又称虹吸淤法)。利用水库上下淤存在的水头差产生虹吸作用用沉人水下的吸头将淤泥吸人输沙管中,排至下游。

三.引洪淤 ,处理好处库泥沙

篇2

职业教育规律问题不只是哲学范畴的关注对象,也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它更是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关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关系到每位受教育者能否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规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仍然较少,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正如有学者指出,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然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因此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1]

一、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内涵解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基本关系,与之相联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相互规约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发展亦如此。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及实践规律的过程中,对教育问题作了科学论述,全面阐释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乃至自然地理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正因此教育与社会关系原理又被称之为教育学第一原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产生,与伴随历史进程出现的社会分工及职业的诞生密切相关。[2]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无论古代亦或是近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总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3]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或重要历史事件,总会带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同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伊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人清醒地认识到积贫积弱的民族无法将侵略者拒于国门之外。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虽说最终成为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但却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由此促使了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而职业教育的兴起又为培养了人才,为近代工业大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政治方面,军阀林立战乱不断;经济方面,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农村经济更是濒于崩溃,加之天灾不断,可谓民不聊生;同时,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文化失调现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人开始逐渐实现文化自觉。中国人的基础是农民,农民生活的基础在乡村,于是也就被逼上了乡村建设这条路。[5]乡村建设需要开民智、化民风,于是乡村职业教育伴随乡村建设运动而生。乡村职业教育被看作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或者说重要内容,其以乡村建设为目标,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梁簌溟的邹平模式、晏阳初的定县模式等都是乡村建设的典型,也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早期探索。与乡村职业教育相关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更为直观、典型和更具说服力的史证。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实用型、专业型人才,但当时的教育状况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正所谓,实业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但却无才可用。[6]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实业家正是看到这一巨大矛盾,于1917年5月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探索,诸如在江苏徐公桥筹办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应时代和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而生,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交互影响过程的必然结果。[7]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随相生、不可分割,概言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规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又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则关注更为具体的人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关涉人的职业生活,是因为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主要行为,人若没有职业,其他各种行为都必受影响,所以以职业生活为目标之一,是极有道理的。[8]正因此,职业教育也被称作适应生产劳动或职业生活的需要,主要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以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的教育。[9]人的职业需求促使了职业教育的产生,并不断赋予职业教育新的使命,推动职业教育逐渐向前发展。人类最早的教育正是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的教育从未间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是从中演化而来。可见教育自从开始就带有了很强的职业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将人类最早的教育称之为职业教育。[10]从古至今,人类的生计问题直接为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让人类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进步。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但当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也不可否认地带来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新的生产力对工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熟练的生产技能成为人们必备的谋生手段。而职业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生存危机的必须途径,现代职业教育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职业教育是改善个体生存状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生计问题的解决,是职业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不同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相同使命。借用贤者的话则为“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而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则在于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1]。此外,职业教育也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主要路径。马克思从人的终极关怀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异化,脑体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后果。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了物的附庸,成为了物的牺牲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用教劳结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已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皆可享受,此不仅为增加社会生产的方法,且为生产健全人类的惟一方法”。[12]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人的职业密切结合起来,是实现教劳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育形式,或者说职业教育本身就在践行着教劳结合。

二、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认知偏差

人们大多可以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很多仅浮于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突出表现在对其特殊性、时代性和间接性等特性的错误认知。

(一)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

所谓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概言之,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明确的职业指向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规约,无论职业教育亦或普通教育都是如此,但是职业教育却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多的区别。职业指向性使职业教育在与社会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直接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接关系个体的职业生活和职业发展,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需求能否很好地实现。因此,必须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明确职业教育与各社会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像对大教育规律认识那样面面俱到,也无需面面俱到,只有必要的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特殊性。笼统地谈教育的规律是无益的,没有可信度,更不具有指导意义。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大教育的层面。到时无法认清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不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和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二)忽略了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

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包含着一种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时代性体现着事物的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13]职业教育也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历史规约性和人类发展的时代性,决定了教育规律发生的时代性。职业教育规律的时代性简单来说,即某一历史时期的指向性。职业教育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规约的关系,在某一特定时期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而在另外一个阶段又集中表现在职业教育与政治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手工劳作、机器化大生产和知识经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均会有不同的具体呈现方式。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等,亦会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就当今中国而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更是交织着复杂的文化融合。这些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认识很多时候依然固着在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有的时代性,依然在笼统的谈职业教育规律,没有认识到其具体的时代特征。当然职业教育规律的历史指向性,并非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机械地割裂为若干时间单元,其历史指向性并非碎片化地存在,而是贯穿在人类社会更迭的始终,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进程。(三)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职业教育,其规律的发生机制与自然规律有较大的不同,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不是凭空、自然发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即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第二,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以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自觉意识为基础。职业教育规律孕于职业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作用。诸如,大到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小到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等等,都是职业教育规律发挥作用的载体,缺少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职业教育规律将不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规律的发生,离不开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相关利益主体的主体自觉性,相关利益主体主动的用职业教育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我们的认识层面,似乎总在有意无意地漠视职业教育规律的间接性。人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要按职业教育规律办事,但对于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如何使其具体发挥作用的认识则不够深入。

三、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鉴于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重要性及其认知偏差,应从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操作等多层面探求职业教育规律发生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认知偏差,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人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行为选择,认知的偏差会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限制着其发生的程度,甚至会因违背规律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违背规律而导致系列后果产生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规律的特殊性、时代性以及其发生的间接性,尤其要对职业教育规律的作用机制有更为清晰的认知。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通俗来说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系列中介环节,转化为可以具体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改造教育实践的过程。[14]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过程,是客观机制和主观机制相关作用的结果。所谓客观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要体现为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客观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但仅仅具备了相应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更需各客观条件之间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方能实现其基础性作用。当形成了必要的客观机制,职业教育规律的实现就具有了相应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还需必要的主观机制,主观机制通俗来讲,就是相关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职业教育规律实现的过程。主观机制的实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论化认识与职业教育实践不断作用的结果。

(二)多主体共同参与,完善与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决定》的及《规划》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平衡相关主体利益,形成发展合力职业教育相关主体,概言之包括个体主体、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三个层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国家等。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正是上述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上述主体的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恰恰也正是因为受益性才驱动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然而,各主体的利益需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总是存在一定形式的冲突,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内这种冲突还是比较激烈的。因此,如何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使其能够形成发展合力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满足不同主体的教育需求。

2.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实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企业发展一方面规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撑,所以职业教育始终无法脱离社会企业而获得独立发展。那么,如何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能够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了达到这一共赢的效果,职业教育需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共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3.满足个体多元需求,改善弱势群体民生职业教育仅仅关注社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满足学生个体的多元需求。职业教育是促进个体职业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了为了个体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彰显对人的终极关怀,努力满足不同个体的多元教育需求。目前,社会公平问题可以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由社会公平延伸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复杂的原因致使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这本身就是教育非公平发展的体现,若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不能关注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则会造成更大的非公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还应更多地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着力促进弱势群体的民生改善。

参考文献:

[1]翟海魂.要重视对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4,(19):1.

[2]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王清连,张社字,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

[4]唐燕.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J].职教论坛,2006,(9):58-61.

[5]晏阳初,赛珍珠.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5.

[6][7]钱景舫,刘桂林.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89-96.

[8]清儒.职业教育与人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3,(9):679.

[9]元三.职业教育概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

[10]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1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3-59.

[12](德)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43.

篇3

我国外语电化教学从起步至今已经历24年。24年来,外语电教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总结,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笔者就上述主题谈些看法。

外语电化教学本身包含着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两大部分。因此,它首先涉及到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我们知道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完全符合这一认识规律。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原理,通过电教媒体来沟通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创造最佳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电教手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抽象的材料形象化,利用声、色、形、景来强化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并建立起信息联系,从而诱发大脑迅速反应,加速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率,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增大教学信息容量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有关教学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和特点,把设备的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过程。因此它展示了电教媒体与外语教学之间业已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得以巩固和完善,并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篇4

网络对物理空间的突破,来自不同地域、各个阶层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先前几乎没有任何规范维系相互关系,且他们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所以这个群体的异质性较大,对事物认知具有广泛性和敏感性,因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涉“官”与涉“腐”内容;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民族主义以及、中外关系;涉及伦理道德;涉及民生的内容;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以上八个方面可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于这一时期,网络这一匿名平台正好给予了各种意见与价值观加以表达与展现的平台,从而使得网络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集散地与放大器。各种价值观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观隐藏地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网络热点事件。

网民个性化自我表达是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关键因素

网民由于可以隐匿身份,自恃是“无名的大多数”,结成的暂时性群体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由于彼此不相识,人数众多,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传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

这种非理性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网民们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参与事件传播的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甚至可能在言论和行为上走向极端化,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于是,越是消极性、越有攻击噱头的事件和人物越能得到一部分网友的响应。不少网络事件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存在矛盾,网民们就会尽力找出突破口,挖掘到事件深处,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这当然与人的本性有关,“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渴望挣脱和释放,一旦条件成熟人们总乐于表达”。

非理性状态还体现在对虚假的、夸张的、不确定真实的事件不容易在短时间被鉴别,常常会延续一定时间的错误继续进行传播,使得事件的后续影响较久。

网络公关大行其道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考察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发现样本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事件牵涉到国家、政府、企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并最终都引起各主体采取公关措施。以企业为例,市场上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背后都有明显的网络推动的痕迹,众多的网民在有意或无意间扮演了企业的“杀手”――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危机风波、“艳照门”对洁尔阴等企业的危机风波、万科“捐款门”事件引发的危机风波、抵制家乐福事件、三鹿产品信任危机等,无一不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理应得到行为主体的关注和警惕,网络公关成为各行为主体必须面对的工作。

据网络业内人士称,中国现在的网络推手至少有数万人。著名的网络推手阿任说:“现在是网络推手的春秋战国时代。”透过很多的网络事件和网络红人,人们渐渐发现,“红人”并非偶然成名,他们的背后是网络推手。“天仙妹妹”的背后是推手浪兄,“芙蓉姐姐”的背后是网络推手陈墨。 “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经过网络传播后,让王老吉销量大涨。其背后也是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的兴起是利益驱动使然,把普通人、普通事在网络上炒红,再利用事件和人的热门效应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其主要工作还是对企业和产品的推广,这些网络营销策划师很善于把握网友的喜好,网友们则不知不觉跟随推手们一起转帖、讨论,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

传统媒体的不断加入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真正动力

互联网由于具备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互动性和快捷性,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和互联网结合,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互联网又因其言论的平民性,需要传统媒体权威的声音,以及一些社会舆论的延续,深受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可以延续传统大众媒介创造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能制造网络环境里的新舆论。

对于热点网络事件,有的源于传统媒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现实社会中算不上热事,而透过网络的扩大,强化了影响。

我们处于一个被媒体全包围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构成了触角无处不在的传播网。

“人肉搜索”是网络热点网络事件吸引网民的黄金法则

网络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一切都是已知的,缺乏未知数,那么网民很快便会失去热情。但是当事件和人物引起足够关注而却保持匿名之时,它便挑战了网民们的好奇等心理,此时“人肉搜索”便以一种“活动”加“游戏”与“完形”的方式吸引着人们参加。在网友的合力搜索下,网络上演了多次的“人肉搜索”及追杀令,对现实中的个人和群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篇5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可见,学好语文会使每一个人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学好初中语文呢?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义务教育阶段,应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以重视,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后续的学习、终身的发展。我市山区、农村中学居多,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学习条件都较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更应从基础抓起,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因此,对于一直忌讳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在指导教学中始终坚持:识字、学词、造句、语法、修辞、篇章知识、文学知识均加以落实。改变以往死记概念的做法,注意无形习得,教学生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的关系。

文本的解读是拓展延伸的基础,拓展延伸是对文本解读的提高。课文是个“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认真地学好这个“本”,方能在长期的感受领悟中形成语文能力。而过分地拓展延伸,将淡化文本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传授就肤浅有限。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及人生的阅历等的限制,过分的拓展延伸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教师们努力做到立足文本,注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注意文本语言的挖掘,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理解、赏析进而吸取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的、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适时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运用语文的方法。

四、正确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语文教育除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但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突出文章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忽视语文对人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渐染,那么,语文教育的性质就被改变。因此,教师们努力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随意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牵强附会,而是在读写听说等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五、培养初中生语文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其自学能力的结构,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其较完善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其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其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其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而会用。最终使其具有较健全的较主动的语文的自学能力。

具体做法有:

1.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

2.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较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

3.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4.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学生有了自学语文的能力,离开教师也能自学,这就实现了都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六、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教育。”诚然语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如下学习习惯:

1.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

2.不动笔墨不读书。

3.怀疑善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