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市场经济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场经济的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

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

近年来,我国走私、投机倒把、贪污、受贿、偷税、盗窃公共财产、诈骗等经济犯罪相当猖獗,出现了严重化、复杂化的趋势,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

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

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它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同其他现代市场经济一样,实质是法制经济,这是因为它有如下特征:

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保障权利,以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

2、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交换活动乃至分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本身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需法律确认和保障。

3、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或是私有制企业,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有享有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并享有按照自身利益做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同时,对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来维护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的独立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的职责只能由法律来担当。

4、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开放方式,而且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加强涉外经济立法。

5、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市场经济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这些规则就是法律。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但是,即便确立了完备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法律,仍会出现不遵守法律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就是经济犯罪行为。

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按照我们对经济犯罪所概括的定义,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了经济犯罪,主要是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其中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和管理秩序罪等和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和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所有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对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济犯罪对其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而且侵害了生产、销售合格商品和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金融诈骗罪同时侵害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金融机构和提供资金的公众的合法权益;侵犯财产罪,则是规定了侵犯公司财产的犯罪构成。所有的这几类犯罪都使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不同环节受到了这些经济犯罪行为不同方式的侵害。

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规定了扰乱市场秩序罪,这些犯罪是直接地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严重扰乱着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另外,走私罪作为一类犯罪,其所走私货物进入市场后,势必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作,甚至还会给市场经济带来较长时期的负面影响。

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妨碍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规定了一系列妨碍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的犯罪,这些犯罪都直接地妨碍了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管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规定了一系列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税收征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危害税收征管罪的行为同样地妨碍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我国刑法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其中规定了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单位等十二种犯罪。这些犯罪不一定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但是它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概括的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分析的,事实上一个或者一类经济犯罪行为对市场经济危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了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就必须运用刑罚对经济犯罪给予惩罚。

四、对经济犯罪的抑制措施

既然经济犯罪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抑制这种危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国刑法对如何惩治经济犯罪,规定了相应的刑罚,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规定就能够自动适用或者是很准确地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款,怎样才能够减少、缩小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呢?

1、必须切实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严格执法。司法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门业务素质,是加强刑事司法工作的必要条件。经济犯罪的新特点,新情况对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执法清廉,不为不义钱财所动,对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其次,必须注意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经济管理法规和经济政策,并注意它们的变化发展。还要注意熟悉和精通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以便掌握经济犯罪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篇2

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现实价值

1.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企业发展契合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形势

为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企业的管理方式需要改变同时管理水平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经济发展需要。近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了经济管理方式革新的进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推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提高能够短时高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的效率,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远稳健的发展。

2.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我国企业及时完整的实现预期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经营能力是完成我国预计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短时间内承办两次亚太经合会议,这些发展国家经济的契机都必须有强有力的生产企业作为后盾。我国各大中小型企业数量繁多,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力进行了革新实现了部分工作机械化运作。我们具有了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欠缺的是管理。如何有效的将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配置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实现企业完善预计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方法。良好的经济管理方式,能够在原有企业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保证其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发展程度非常深,进出口贸易依赖于企业的生产水平,在劳动力资源和生产物资一定的前提下,优化管理模式,对两者进行优化配置是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率以完成预计经济计划的重要举措。

3.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有效确保我国企业朝向知识型经济发展轨道迈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能够提高效率。要通过经济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和技术知识化进程。提高企业文化危机意识,加强各个阶层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以实现生产力的深度革新。工业3.0时代,基本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因此电子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是现阶段劳动者的从业基础。我国与德国建立了中德实验室,生产正在向这工业4.0时代迈进,其数字化生产流程更需要科技知识为基础,因此,必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将科学文化知识纳入到管理的重要内容行列,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型经济发展大环境。

二、强化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建议

1.形成完备系统经济管理体系

要有优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针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制定子目标,,来确保经济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明确并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能,避免出现多个部门职能交叉或冲突的局面,从而为经济管理赢得时间和效率。

2.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保护企业发展的智力能量光有完善的管理系统还不够,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各种制度的贯彻,国家政策的落实,管理工作的动态运行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参与。因此,企业应格外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毕竟,人力资源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智能团。人力资源建设稳固,企业的执行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工作才不会有去无回,企业预期的管理效果才能呈现。

3.管理实现原则性与变通性的平衡

管理的有效性主要是有制度的实施程度来决定的,但是制度的制定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情况综合考虑确立的。但是事情是在发展变化的,制度却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现实的管理中,时常会出现既有制度和现实的矛盾,这对管理是个挑战,既不能愚守制度失了人心,也不能放弃原则降低管理效力。所以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条件就是遵守原则规则,杜绝违法违纪犯罪现象。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要学会在不违法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变通。

4.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中,员工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的保障。与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比,现在的企业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保证生产效果的不仅仅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愿意为企业贡献所有力量,而是劳动者需要德技双馨,其技能水平对于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质量,其培训要有相关的技术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业务素质,还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培训,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信息企业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资供应大体相同,竞争的核心是管理水平;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企业经营面临着人才多样化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区域合作生生产问题,这就使得企业成为世界生产中的某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因此,当下企业管理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所以,明确经济管理的管理要点和意义以及作用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上文所述,仅供交流参考。

篇3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决定的经济形式。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和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普遍性;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体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我国目前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自己的特点:公有制是占主导地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直接反映了社会生产中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伦理道德

特定的伦理道德只是某个时代基于特定民族精神的一种有关人与人关系的一种规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伦理道德。不同民族伦理道德可能某种程度上不尽相同,并且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特定的伦理道德只能对应于特定的民族来解释,这有一种内在的民族的独特的个体性的自在价值。柏拉图主义倾向者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绝对理念,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客观的一种绝对的善,一种人类行为,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必须遵守的唯一的善的标准,方式是比较唯一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哲学和政治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儒家伦理在中国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孔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也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也承认后天学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虽然孟子也谈到“天命”,但他认为道德的起源主要是人性本善,试图从人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找到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荀子拒绝“天命”的作用,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并将道德视为人性邪恶的结果。人们认为,礼义道德是“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并将道德与人们的物质需求联系起来。后来,中庸将命运理论与孟和荀的抽象人性进行了融合,并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代以后,儒家继承人对道德本质和起源的讨论基本围绕着这些命题。重义轻利。儒家思想一直把“利益”视为个人的自身利益,与义相对立,强调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作用。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孟子更是只谈仁义,不谈利益。即使认为义与利是“人之两有”的荀子,也是强调义,认为“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强调正义才能使双方都受益,如果他们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失去双方。儒家主张“孔曰成仁”和“孟曰取义”,倡导奋斗精神和道德奉献精神。孔子仁爱的伦理体系包括孝道,忠诚和信仰等道德。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以使人们理解羞耻,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孟轲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1]在他看来,道德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和基础。

三、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

(一)伦理道德在中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儒家伦理经过时代的演化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乏以儒学为范例的古代经济人的形象,其中以徽商为代表,以“贾而好儒”为主张,以“业儒入仕”为最终理想,以儒学的处世之道为其经营从商之道,体现出不为世俗、蝇头小利所困扰的价值追求。荀子提出“先义后利”为儒家经济活动的核心精神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儒家对道德的基本要求都得以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道”为精髓之所在,其道也就是“义”,“义”在精神层次比“诚”更具有道德要求,要想经济活动有效运转,对“义”的追求就是商业经济活动中运转的关键所在。义与诚相辅相成,使平等互利充分体现在经济商业活动中,经济人在进行经济活动中,都互相承担起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儒家伦理在推动经济文明进步发展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体现出了儒家伦理在现实时代经济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2]比较抽象地说,经济学是产生于人类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稀缺性物品的选择所产生的学说,是以稀缺性和资产概念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伦理学是以善、正义、义务等人性道德概念为基础的研究,其实这两大学科是同源相通的。在现代经济《国富论》创立之前,经济中的伦理道德思考在一些西方哲学家以及神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开始萌芽了。亚当斯密作为一名伦理学集大成者,他率先从哲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两个方向开始探究经济学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在他看来,六种自然动机产生的自爱、对自由的追求、正义感、劳动习惯以及交换倾向所推动的。[3]社会机制各方面的调试使利益相关系的双方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不至于出现明显的对立,从而在产生追求自身利益行为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伦理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关系来看,伦理道德可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伦理道德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又使得使公众在心态上得以平衡。当政府将市场经济发展定为快速发展目标时,就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以及社会团体的理解,使参与市场经济的每一个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以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任何一个社会集体选择的经济制度,都需要伦理道德对其进行支撑,以理论作为基础,对当时的市场经济情况进行调试以及说明。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理论基础对其市场经济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建设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4]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是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内部要求,也就是说市场经济需要道德伦理为其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证明,这是以理性道德引导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放弃,同时我们也就要以科学的伦理道德思想理论作为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基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需要与其相符的机制进行调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际内容来看基本依靠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政府进行辅助调节。在这种调节机制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机制也能起到调节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习惯或道义调节,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伦理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发力点来给予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支撑,即习惯来自于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的基础是群体道义,而这种道义又为习惯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诺斯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指出,即使是在最成熟的经济体中我们也能看到经济个体在其体系中运动时,多数情况是按照体系内部的不成文的习惯在走,而不是已经规定好的文字章程。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还有许多地方和层面是市场和政府调节覆盖不到的。比如说目前处于国民经济发展边缘地带的广大乡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仍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仍然未有充足长效的发展,因此政府的控制力不是那么强健,这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原本就已经存在且极为根深蒂固的伦理关系来进行调节。不仅如此,即便是城市里面的经济活动也存在着大量伦理调节的空间,比如亲属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这些个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经济交易关系,自然也就不受市场和政府调节的影响。再者纯粹的市场经济会导致贫富差距极化,这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可以借助道德的力量对人们的收入进行调节。

四、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是自然趋势

篇4

文化本身是文化的内部构成部分,文化环境则成为文化的外在环境。这种文化“内”与“外”之分的着力点在于“人”,内涵于人的就是文化,外在于人但仍然与人发生紧密联系,构成文化成长、变革条件的就是文化环境。此外,两者的特性更能够将二者加以区分,有学者这样分析道:“文化环境是具体的、当下的,是现实性概念;而文化是具体与抽象、历时和共时、结果和过程的统一。”这样看来,文化环境必定是某一阶段的文化环境,它一旦与历史时期相联系,就会呈现出固定性、常态性。文化则不同,它时刻处于变动过程中,其变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文化。文化和文化环境的相互结合也体现在对于文化和文化环境特性的理解中。就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文化环境的当下性包含具体的文化环境,如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机制、文化体制、文化方式,这些文化环境因素通过“人”这个发力点,作用于其内部观念、认识等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化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客观条件,最终培育出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文化内容。

文化环境的作用力并不能影响文化影响力的发挥。文化环境是历史和现实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的历史支撑和岁月积淀是文化环境产生、发展和求变的首要前提条件,现阶段文化环境的特质是历史文化因素累积的结果,文化的内需力支撑文化环境的作用力。“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都会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反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4〕。文化环境的每一阶段都汲取、扬弃历史赋予的条件,历史的文化有可能在改变后成为现实的直接文化环境,也有可能为时代抛弃,为人们所遗忘。传统民间习俗、精神内涵、民艺民粹,在与现代化的对抗中,直接被重建到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必须重视的重要关系,在现实文化体系的建构中,认真研究文化发展的现状,深刻理解现实文化的逻辑内涵,建构与文化良性互动的文化环境体系,是现阶段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内涵

第一,从经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倡导“义利共生”。在中国传统封建小农经济文化中“义”是内涵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文讨论的“义”是作为传统社会中评价社会成员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价值取向,“义不容辞”、“见义勇为”、“舍身取义”反映了人们追求义的不同层次实践活动,他们为了取义,用行动代替言语,甚至以不惜放弃自我生命为代价,提倡对义的绝对追求。对于“利”的价值取向,人们普遍表示否定。对于“义”的无底线价值追求和对于“利”的全面否定的现状,在社会道德的弘扬过程中,虽然倡导了道德的纯粹性,无疑也忽视了人的合理性需求,遮蔽了人的现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倡导“义利共生”,对利和义作出了层次性划分,使之成为层次分明的极具现实基础的概念。学者光将道德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既不损人也不利人,是不妨碍他人的自私自利,这是最低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即‘伦理底线’;第二层次是为己利人或利己利人的互利行为,这是最普遍的道德要求;第三层次是为人利人、无私奉献的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倡导社会道德风尚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了绝对化的取“义”和舍“利”的行为,等级化的取“利”原则在守住道德底线、弘扬社会风尚的同时,也保证现实社会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诉求,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倡导的经济价值取向。

第二,就伦理价值取向的立场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谋求“文理并存”。所谓“文理并存”,就是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应该适度权衡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赋予科学理性以人文精神,形精神和理性精神紧密结合的局面。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阶段,科学与技术结合使人类社会推动经济生产发展、社会生活充实、人类素质提高。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过度迷信和绝对推崇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割裂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产生了“异化”问题。人类被自己所生产出的成果所控制,逐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意识,成为科技的衍生物,对自然的绝对破坏危及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所倡导的伦理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出路就在于“科学建制”和“科学气质”,“科学建制”既是推动和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也是发现和消除谬误的严格程序。“科学气质”,按默顿的说法包括“普遍性”、“社团性”、“不谋私利”以及“有组织的怀疑”四方面要素,这是创新精神与求实精神、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6〕。因此,应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宣传科学气质和精神,系统建立科学机制和组织,预设性防止人类异化,避免科学技术凌驾于人之上产生的恶果,保证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

第三,从作用机制建构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崇“法德并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倡导法律规范力和契约的执行力,也注重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和外在法律规范并驱的方式在经济活动中倡导公平竞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化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作用机制是法律和道德并驱的机制建构。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两者对于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效应,也存在自身的缺陷。法律制定和运行主体的人为性,并不能保证法律本身的纯粹理性化,人类的非理性总会作用于法律,影响法律的公平性;就法律的效力而言,针对某个领域发挥作用的法律手段,着力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单纯依靠法制建设也会加重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德治的非强制性特点会减弱自身的效力,无法实现道德的作用,其本身的多元化也会混淆视听,加大执行难度,单纯依赖道德力量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同志指出,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涵起源于“义利共生”的经济价值追求,它合理地提出了解决道德和利益关系的措施,成为市场经济文化内涵的逻辑起点。“文理并存”的伦理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理念保证,不断调解异化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是市场经济文化内涵的着力点。“法德并驱”的制度建构,在人与物之间建构起合理的桥梁,合理作用方式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是市场经济文化内涵的必备条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环境的建构

良性运转的文化环境是保证文化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新自觉要求准确定位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合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主要从文化理想、文化制度、文化方式方面出发,全面地建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内涵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理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目标。

文化理想孕育着文化最深层的底蕴,是建筑文化长城的基石,是体现文化灵魂的关键。“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表现在其特有的文化理想之中”〔7〕。文化理想的建构也不是脱离社会实践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空洞的文化发展目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说提出“天下大同”社会理想基础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在革命年代“翻身求解放”社会理想下,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的文化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传统观念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道德和文化面临重塑的境遇,社会的紊乱连带促动个体道德的倒塌、文化的徘徊及心理的迷惑。参透中国当代市场经济文化深层的意蕴,必须首先领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理想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理想应该是“共同富裕”社会理想下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终极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文化理想,脱离共同富裕基础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缺乏凝聚力的空洞口号。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处理好多元文化的关系,用文化引领众多社会思潮,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平衡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用文化产业带动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共享的新局面。

(二)文化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文化制度的引导,逻辑顺畅、组织紧凑的文化体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文化环境,文化体制是建立在文化制度方向性把控基础上的体制机理:“一般说来,制度比较原则,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体制比较具体,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存在形式,制度是体制的原则的或本质的规定。”〔8〕保障市场经济正确运行应该从文化制度入手。文化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必须反映出社会制度的特色,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文化制度的首要原则就是保障文化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避免形成脱离社会制度的文化制度。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文化制度理应保障人民群众公平、自由进出市场经济,维护其合法权益,避免不合法权益对其的侵害。建设先进文化的社会呼吁,暗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赋予文化制度的先进性特质。文化制度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其努力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文化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和动力。

篇5

一、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术界对“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讨论尤其激烈。一些人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进民退”的趋势正在加剧,“国进民退”是政府主导下的新一轮国有经济大举扩张,是改革的倒退。典型的案例有中粮入驻蒙牛、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山西煤炭的重组事件、央企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政府四万亿注资大部分被国企分享。针对这些案例,有些人对“国进民退”目前的发展趋势表示担忧,认为当前国有企业不仅仅在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正在挤出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

这次“国进民退”争论背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如何定义的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继续对国有经济改革做出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三、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优势

理论上,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国有经济只能存在于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行业,而不能够在竞争性领域有所发展。事实上,国有经济除了在石油石化、铁路交通运输、电网电力以及公共服务等行业具有垄断优势以外,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如汽车、金融业、装备制造业、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国有企业同样具有竞争力。2009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6家增加到30家。

四、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竞争地位现状考察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在大规模经营领域,无论是创新激励机制还是资源配置,国有经济都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与非公有制经济实力大体相当。因此,国有经济完全有资格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但是,由于采取了公有资本的实现形式,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公有制在收入分配中的自由度缩小,导致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不合理的税收负担,造成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义务上的不平等。

(一)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根据国资委的《2009年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定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履行国家责任,切实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维护国家利益是国有企业的内生目标。

(二)国有经济要比非公经济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现代经济庞大的公共开支是由财政预算支付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国有经济是国家税收的纳税大户,国有企业交纳的税款在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全国国有经济上缴税金突破2万亿大关。其中2002~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国有企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国有企业的税负却比非公有制经济重很多。

第一,国有经济与其他非公经济相比税负是不公平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根据历年《中国税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研究国有企业税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2003~2008年,国有企业的税负大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国有企业税负6年均值达到27.7%,是私有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5.16%)的5.29倍,是其他企业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税负平均值的2倍。因此,我国还需要深化财税改革,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第二,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纳税管理也有显著差别。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上缴税赋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国有企业偷税漏税的动机较小,并且国有企业核算正规,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工作一般比较容易执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则比较普遍。民营企业的私有性质决定了这些企业主观上存在偷税漏税的动机,并且由于我国的民营经济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核算不正规,客观上存在征收管理上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税收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也给了民营企业可乘之机。

五、国有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仍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国有经济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承担了不对等的社会责任和税收负担,竞争力受到限制。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努力消除这种不对等竞争现状。

第一,建立垄断国企与竞争国企分开管理的监管模式。国有资本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决定了对国有企业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必须分开管理。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脉的公用事业和军事工业等自然垄断领域行业,国有资本在这类企业中不具备完整的资本性质,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政府参股或者相对控股的国有股份形式。这类企业满足《公司法》规定的企业独立法人性质,政府应该放手,按市场规律办事,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第二,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和法律建设。制定垄断领域和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标准。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因为其自身兼备社会公共服务性质,因而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它必须在可承受的亏损范围内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对于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想保持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样的竞争实力,就不应当年复一年的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它应当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履行同样标准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修改所得税法来进一步充实和扩大其享有税负减免的实体权利,还要通过修改税收征管法、信贷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来为这些企业享受权利提供程序上的方便。对于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主要采取宣传教育手段使这些企业认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倡导企业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但如果企业有诸如越轨运作、违规违法、拖欠工资、偷工减料、欺骗顾客、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则需要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第三,完善税收征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深化财税改革,完善我国税法建设。首先,加快“费改税”的改革进程。将国有企业的一些强制性收费项目转化为特殊的税种,如环境税、资源税、社会保障税等,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范税外负担;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职责,切实为国有企业减负;再次,政府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减轻国有企业的“暗负”问题;最后,税收征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管理,加大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加强纳税知识宣传,提高民营企业纳税意识。

第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诚信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诚信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市场体系的正常秩序和运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50-03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伦理学说,尽管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英国,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有其局限性,但它并不是西方伦理学的专利,“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都是贯穿着某种功利主义原则的,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功利主义所包含的正确的合理的因素,也可以借鉴使用,只不过各自的功利有着不同的历史内容以及阶级内容和表达方式。

一、功利主义的发展

功利主义又为最大幸福主义,《辞海》之“功利主义”的解释为:“主张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功利主义,亦译‘功用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的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当时存在的经济状况产物,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或者伦理学流派,它根源于人们的生存欲望和趋乐避苦、趋利避害(霍布斯)的感官满足,是将功利当作道德标准,是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观点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他认为人们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国家的目的是为个人提供保障保证个人的幸福生活。功利主义集大成者杰罗米・边沁强调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number,the greatest happiness),即“最大幸福”原则,所关心的是“利益攸关的人们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是人类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人类行为,特别是执行政府职权的一个或一批官员的行为)的正确适当的目标,并且是唯一适当并为人们普遍欲求的目标”。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开篇阐述:“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至上的主人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有其定夺。”快乐和痛苦是决定人们行为应该如何的标准,那些人应该做的或值得去做的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而那些人不应该去做的,或是不值得去做的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事情。边沁认为快乐和幸福只有量的大小而没有质的不同,比如在学校获得奖励得到的快乐和朋友聚餐得到的快乐是等价的。针对快乐的计算问题,边沁提出了他的“快乐计算法”,即苦乐价值的大小由以下七个因素决定:快乐强度大小、快乐持久性、确定性的程度、迫近性、继生性、纯度和范围,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道德温度计”。边沁虽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思想,但他的伦理学体系是粗糙的,对快乐论原则、最大幸福主义等都未做充分论证。因此,他的功利主义学说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攻击。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修正并发展了边沁的学说,并把它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边沁不同的是,密尔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大小,而且有质的不同,“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要强。”某些种类的快乐内在地比其它种类快乐优越,但其依靠主观经验区别快乐的质和量是有局限性的。密尔认为凡是能够为别人的幸福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都是功利主义道德观所赞美的。可见,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不仅主张追求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甚至把牺牲自己的福利而获得的高尚道德看作最高的幸福。

功利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大工业化和产业革命,是生产关系剧烈变动的历史时代,新生和保守两种社会力量尖锐对立,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说为其提供理论知识作为其思想武器,其政治条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和自由主义精神,其文化背景是以社会公正、民主和自由秩序为理想的个人主义道德精神。功利主义“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文化背景’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自由辩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提供思想武器,这种新的伦理关系突出了利益关系,用利益关系替代了旧的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性关系,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性关系让位于经济利益关系。

针对功利主义是否适合我国现状的伦理观,学术理论界有的采取批判态度,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一种理论引起学者讨论毫无疑问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功利主义是当时存在的社会经济的产物,强调了人的基本需要,是有进步意义的,任何一种理论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绝对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所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功利主义的扬弃

功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其是否适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我们要确实对其做到扬弃。

(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合法取利

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都是以实现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也为功利主义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功利主义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性。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后果论的经济形态,强调收获、利益,它是围绕利益的生产、分配的经济活动。“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建设方面向美丽中国前进。而功利主义是一种效果论,是一种快乐主义,它直接根源于人们对“后果、效用、收获、事实”的自身利益的追求,把对快乐、幸福的追求与道德联系起来,有鲜明的利益倾向。

(二)理性追求个人利益关系

自然条件下,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性,财产所有权归社会共同体所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人从人伦上下依附关系、家族、血缘的从属关系下解放出来,个人获得了独立支配自己财产和独立自由、自主参加市场经济活动的权利。市场经济是蕴含利己性、为他性、服务性的双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个体的一切需要和利益只能通过市场的劳动交换才能实现。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利益而与市场上的其他个体合作,并且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总是谋求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与此同时,也调动了人们人性深处的欲望,使义利关系常常处于博弈的状态之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积极引导人们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求利与取义有机结合起来。当义利关系平衡时,获利是正当合法的行为,而当“只要有钱可赚,其他一切不管”、“只有损人才能利己”的思想占上风时,就会出现“毒豆芽”、“地沟油”、“注水肉”、“三聚氰胺”、“避孕药养黄鳝”、“毒生姜”等见利忘义的违法行为。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促使我们反思:应当怎样理性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义利博弈中要固守和坚持什么样的基本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将义与利统一,认为个体不是仅仅以合法的手段获利就是义,在合法取得的同时,还要合道德,不仅要取之合法,还要取之有道。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个体道德境界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道德境界的提高反作用于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使人们不陷入当下社会过分的功利和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内容应包含理性原则,墨子的“志功合一”也告诉我们要义利并重、以利进义、以义促利。

(三)功利主义离不开“看得见的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个体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并遵循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必须规范自己的求利行为,以保证市场的有序化进行,如果主体违规和失范,就会使市场运行偏离轨道,造成市场的混乱。

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我国是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法规等手段做到合理调控。边沁也接受自由主义思想,他发现每个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隐晦地提出市场失灵的观点,因此边沁在相当程度上认可“看得见的手”――政府活动的合理性。

市场有其自由平等性,由“看不见的手”掌控,失灵的时候可以由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但有时政府进入的幅度大容易打消个体的积极性。前段时间针对微信是否要收费引发的争议,涉及3亿多用户,包括4000万海外用户的利益。三大运营商主张收费,理由是微信分流了语音、短信业务,占据信令资源,影响了收入;腾讯方面则强调微信增加了运营商的流量,否认将要收费传闻;而工信部则抛出“有可能收费”的说法。“微信收费”之争的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博弈。对微信用户来说,运营商已经收取流量费,凭什么重复收费?中国内地电信运营商虽三分天下,但仍处于垄断地位。三家之中以中国移动最为积极,其余两家态度暧昧,这是竞争格局使然。表面上微信收费之争是单纯的市场竞争,面对的是新经济浪潮下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成本分摊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在中国国情之下,又涉及垄断与创新、政府与市场等关系问题。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有形之手”企图进行宏观调控,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言,会考虑运营商的合理要求,但严禁利用垄断地位遏制微信等增值服务,微信不会大幅收费。监管者变成了决策者,竞争中的所有各方都成了被调控的弱者,表面上看垄断似乎被遏制了,但是,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在内的中国电信行业的自由竞争与创新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集体利益的价值导向的同时,肯定功利主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某些契合点是必要的。功利主义的核心是为人们追求利益和幸福的目的,他强调效果论,要求人们合理追求利义,并增加“最大幸福”的生活要求,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将功利原则的合理性和公正原则统一,利与义协调好,使之与我们追求集体主义的主导向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动力,使市场经济公平、合理、高效率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篇7

《易经》原名《易》、《周易》。《易经》是汉代称的称谓。汉代所说的《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有六十四卦,“中孚”卦是其第六十一卦。笔者所说的“中孚”,既指“中孚”这一具体的卦,也指贯穿于整部《易经》之中的“中孚”思想。本文通过对“中孚”卦和相关问题的解析,试将透视“均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谈到“交换”和“商品”这些特定的词,必然要涉及到成就这二者的媒介“钱”这一等价物。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是“特权”社会。笔者在《〈易经〉的商旅卦之德与市场经济的“自利”》的论文中已明确,所谓“特权”,不指某一个人,更不指某一个群体或阶层,而专指一种意念、一种思想,一种思维,一种定式。因传统的商品经济社会默许“特权”左右交换,虽然人们在心理上,极其希望据有比别人更多的钱,但总是以不齿于钱的表象伪装自己。无论如何掩饰,钱这种东西总会令人表现出亢奋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钱基本上可以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凭借钱财的犯罪;其二,钱是流动的,在承载着财富的流动中,更多的时候被特权扭曲、劫持。因此,“钱”的积极作用被吞噬了,被冠名为肮脏的万恶之源。但由于“钱”与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又被人们掩耳盗铃地奉为致宝。有没有一条令钱的“罪恶”衰减之路呢?自钱这种特殊的东西问世以来,人们求索了几千年。钱的流动,是人在起作用,从整体上调整人的欲望,恢复钱这一“信物”的本性,可能是解决“二难”问题的途径。群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孚”等卦中,对解决“二难”的问题,表现出古人卓绝的智慧。

在对“中孚”进行具体的解析之前,须明确两个阅读《易经》时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即对“爻”的排序、性质的称谓。爻的排序由下而上,即从一数到六,但称第一爻为“初”爻,称第六爻为“上”爻。同时,称阴爻为“六”,称阳爻为“九”。理由何在?这是历代统一下来的“规定”。扫除了阅读障碍之后,乃回到以上的话题。

“中孚”卦的六爻是由四个阳爻和两个阴爻构成,由下而上的爻序是,初、二、五、上为阳爻,三、四为阴爻。从而形成了八卦的上卦和下卦两个中爻(二、五爻)的实而刚,全卦中虚(三、四爻)而柔的格局。

《易经》将六爻分为天、地、人“三才”,并将之并列起来,把“人”放在了天与地之间的中心位置,人的重要意义在于顶天立地。本卦的“中虚”两爻,均在“人位”,似瞻前顾后,中而不倚。卦象预示,人之为人,必须得内心诚实,而又能虚己容物。按八经卦分,“中孚”卦的上卦是巽卦,为风为木,下卦是兑卦,为泽。我们看到的卦像是,泽受风吹,风施泽爱,上风下降,风行泽上而感于水。按序上下重合便是泽风“中孚”卦。

“中孚”卦的卦辞是,“豚(tun)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也就是说,中孚卦象征心中诚信。信及于豚鱼,是吉利的。利于涉越江河巨流和坚守正道。古人认为,豚鱼生于大泽之中,能生风,孚信自然而拜之,所以将此作为卦象。《象辞》说,泽上有风,就是中孚的象征。《卦序》对“中孚”卦的解释是,“节而信之。”有节制的人,言行就会有信用。这一解释,是与“节卦”重合,并非重复,卦义特别强调了节制这一显著特征。“中孚”卦除诚信守中,还要守“节”,“节”是“信”的基础,没有建立在守中基础之上的节制,不可能有确实的诚信。一个失信的人巨富了,谁能保证他占有的钱不作恶?看似与“钱”不相干的“诚信”,其实就是钱性善与钱性恶的根子,或者说是分水岭。

《彖辞》说,孚信于中,能教化万邦。豚鱼吉,是说信及万物,能感受孚信的感召。利涉大川,巽为木,坎为水,是中孚的卦象,外实内虚,是乘舟渡川的卦象。中孚有利于守持正道,能应合上天之道,而享有长久的福祉。通过这一解释,我们看到,“中孚”的卦辞所强调的是,这一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或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若想达到趋利避害,长久享有福祉的目标,唯一的途径是合于“天道”。《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道说是仁义。简而言之,天道的内容是“节制”、“守中”、“诚信”。“天”是赋予人类仁、义、礼、智、信等本性的存在,亦是赋予人类吉凶祸福的存在。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钱”这一种特定的信物,不可否认的是权力、财富、利益、欲望的载体,但也同时是公平、平等、诚信、福祉的载体。“中孚”卦辞从宏观上阐述了实现钱性善的路径。

如果说“中孚”卦卦辞宏观的阐述还嫌粗放,那么我们即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赏析“中孚”卦的爻辞,这更有助于全面的理解整个卦的寓意。“中孚”卦初爻的爻辞是,“虞(yu)吉,有它不燕。”杨万里认为“虞”是“度”、“防”的意思。按孔颖达的解释,“燕”是“安”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孚信的初始,安逸而吉利,如果不守信,产生了意外之患,就不安宁了。若将整个意思加以提炼,可以表达为,若想获得吉祥,必须臆度权衡,择善而从。在事物的初始阶段,就得竖立这一思想,以播下善良的种子。

九二的爻辞是,“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乐靡之。”鹤在荫蔽的地方鸣叫,它的孩子能够循声应合。我有美酒,与你同杯共享。后一句又可以理解为,我有好的爵位,与你共治。前一句以“和鸣”为像,后一句以“共享”为像,着重强调,至诚相交,同类相召,信守中道,近和远应的和谐效应。播下善良的种子是第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三的爻辞是,“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遭遇敌人,有时鸣鼓前进,有时止而不前,有的泪泣声悲,有的歌乐欢唱。《象辞》对该爻的解释是,“或鼓或罢,位不当也。”六三以阴爻占据阳位,位就不当了,所以没有“和鸣”之声,动摇不定,喜怒无常,导致缺乏发自内心的诚信,自然不能取信于人,表现出举止失措,难以合和,一旦遭遇重大变故,不知所措是当然的,乱自己的方寸是必然结果。有善良的开端和必备的条件,还需要摆正位置。

的爻辞是,“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月儿即将圆满,良马走失原配,没有过错。《象辞》说,“马匹亡,绝类上也。”诚信既是个体行为,又是整体行为,个体行为整合成整体行为,绕不开选择对象的步骤。爻辞以马匹走失这一“象”,说明经选择,断绝与同类交往的归宿。居阳爻九五和阴爻六三之间,柔而守正,顺阳而弃阴,恰如满月顺了太阳的光辉。有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和中孚的位置,还须慎重的选择同类,弃恶从善,以消灾免难。

九五的爻辞是,“有孚孪如,无咎。”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没有过错。《象辞》说,“有孚孪如,位正当也。”心存诚信并牵系天下,才是位居中正妥当的归宿。九五爻以阳刚居阳位,尊位得中且正,孚信于天下,人皆来服,这是没有过错的。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的牵系天下,便深得中道,可以坚定不移了。

上九的爻辞是,“翰音登于天,贞凶。”鸡鸣的音声,高升到天上,正当有凶。具备了善良的开端,必备的条件,正确的位置,慎重的选择,心存诚信牵系天下的中道,还要杜绝翰音登于天的凶相。《象辞》说,“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不脚踏实地,欺世盗名,曲高和寡,是不可长久的。

爻辞从不同的层面,推论出“中孚”状态是使人、人类社会、事和物达到和谐的模式。“节制”、“守中”、“诚信”的“中孚”内涵,亦即是经济活动和政治举措的底限。一旦突破,必然走向反面。比如,“中孚”卦的错卦,是“小过”卦,交互卦是“颐”卦。“小过”卦强调,小事可以有小的过度,大事不可以有小的过度。“颐”卦言明必须坚持正道,福祉才会与你同行。

我们将“中孚”卦的卦辞和爻辞的阐述略加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守中”“诚信”,避讳孤高自赏的自信,“节制”“诚信”杜绝狂妄的轻信,“中孚”“诚信”感召天下贤士有信。当“钱”从宏观到微观都被赋予了“中孚”之德,钱的流动便合和了,社会和谐稳定便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智慧的古人对理顺传统商品经济秩序的理想。

“乾”“坤”二卦是《易经》的根本意符,亦是先民的图腾符号,其所生的“六子”兑、离、震、巽、坎、艮基本符号,是血缘社会组织架构和系统的写照,也是氏族联盟的象征。纵观六十四卦,层层累叠,错综交织的格局,记载了渐次累递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社会政治、商品经济组织结构的模拟。方东美先生启示是,中国历史从远古到秦汉时期的发展经历了:图腾社会(原始社会)——血缘社会——氏族联盟社会(部落社会)——分封制的统一王国——王国渐失其统社会(春秋时期)——王国中央解体社会(战国时代)——统一帝国(秦之后)。《易经》卦形符号系统的推衍,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恰恰相应,并且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易理”显示,人类社会的进化,分工和交换的发生,家庭与家庭的差异亦即随之产生,“职业”便应运而生。社会形成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一个家庭乃至个人的生产,会影响到不确定的人群。

钱的善恶性与人的诚信密不可分,是各类经济社会的共同点。只是在市场经济社会,“商业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它能使一切从事交换的人得益”。[1]在这种道德建立的过程中,需要每一分子的积极参与,并从始至终亦强制每一分子对其珍视和维护。追根索源,建立商业道德,政府得带头不说假话,持之以恒的作表率,诚实守信,严禁滥用权力,恪守利民的宗旨。这与“中孚”之德是一致的。历史证明,“从来没有一个腐败的政府能够带出一个有牢固商业道德的社会。”[2]“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领导出规范的市场。”[3]

从表现形式看,市场是一群追逐私利的人,为获得物质利益而交易。但市场经济的“交易有其特定的规范,其基础是人权和市场规则。”[4]交换本身不可否认的受自利动机的驱动,做生意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公理,但“做生意必须遵守市场规则,这是受道德约束限制的,它是反自利的。”[5]“市场以交换活动为其核心,抽去了交换就不再有市场。交换是双方出于自利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不需要任何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6]法定的自利与道德的契合点即是“守中”、“均衡”。“自利动机和道德约束协同作用。”[7]强迫每一分子在公共秩序方面遵守规则,他本人最终也能享受到他人和全社会为其提供的道德服务。这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最具特征的表现。这一前提下的“钱”,将表现为性善。

在市场制度的建设中,必然出现两种障碍。第一点是人与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权势的不平等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胁迫,阻碍了平等自愿的交换。”[8]一个人可以凭借权势,任意侵占他人的财富,于是交换的积极性被扼杀。倘若权势可以致富,争夺权势必然形成趋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将会被鄙视。“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的几千年内,争权势成为社会骚动的主要根源。”[9]第二点是市场规则难以确立。主要是来自特权对规则的肆无忌惮的破坏。特权否认别人追求自利的合法性,而自己的物欲则无限制地膨胀,钱性恶是特权的产物。导致交换失衡,诱发社会动荡。

“在交换深入到包括商品和劳务的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中去时,需要建立越来越复杂的商业和信用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却不是浅近的自利目标能保证的。”[10]一方面需要政府公正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人可以置法律之外。另一方面,它需要道德的自我约束。市场经济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在于旗帜鲜明地否定特权的合法性。

当市场经济规则匡正下的“钱”与传统商品社会下的特权相遇时,喜剧出现了。特权所表现的颠无不破的垄断性和胁迫交易性遭到了挑战;与之相反,财富的获取机会则不具备垄断性。虽说钱的流动会造成穷人和富人的不平等,但人人都有获得财富的机会,是一种共识的理论。在传统商品社会,有权的人往往同时有钱,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有钱的人未必有权。无权的人当成为有钱人后,便进入了特权阶层的消费领域,“钱”作为硬通的信物冲击着特权。这时的“钱”的性善上升为常数,此刻的市场和交换呈均衡状态。每个人可凭自己的体力、智力、天赋、兴趣及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交换,而不是权势。“经济学理论证明市场是最有效的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组织形式”,[11]信任和普遍存在的市场经济商业道德条件下所建立的规则,能够把特权关进笼子,为“钱”戴上笼头。市场经济的良性状态是,“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势的人以权弄钱。而不应该不让大家发财。”[12]这就是“中孚”和“均衡”最切实际的注释。

篇8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现代民法当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为对人类理性的人文精神的一种集成及矫正,随着民法的发展而发展。民法的人文精神通过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以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为着眼点。民法中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私法自治,更体现了私权神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中的人文精神重视对人性的关怀及自由、平等的价值,这点同市场经济核心要求具有很大的契合点。

一、概论人文精神

(一)简单分析人文精神的主要思想

人文精神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潮,发起于对宗教及神学的反抗,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人的需要,弘扬人的理性。倡导人文精神的人通常都会站在俗世追求精神,反对相应宗教利用美好而虚幻的天国生活对世俗中的人们进行限制和压抑。人文精神具有多层次思想内涵,首先就体现在对人性的关怀上。人文精神倡导者相信人们具有人格尊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体现了广义范围上的人道主义,对人所为人的价值追求,核心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间的相互包容,对人性关怀的重点体现为人自身的全面价值。其次体现为对真理的思考。人们时时都在追求真理,这是一种广义上的科学态度及精神。最后,体现为超越性,人们重视在追寻生存意义,寻觅生存的含义。

(二)人文精神的内容

1.人本观念。人类的存在是对社会选择进行衡量的一把尺度。从传统的“君本位”转为“人本位”,历史文明实现了巨大的进步,这是一种飞跃。从洛克学说体系方面可以看出,“人本位”是洛克所发现的人类社会规律的一个重要成果。一方面,科学为人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性武器;另一方面,人文又指导科学应恩泽人类。

2.从个人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这个内容体现了对个人思维理念的尊重及认可,它的靶标是君本位。纵观国际古今历史,所有的君主都凭借国家和天下的名义进行专制的,而专制的反面就是个人观念。个人观念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具有反对所有形式的专制主义的行为及倾向。在这种背景下,个人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政府的权利则是后来人民所赋予的。从实质上看,个人观念体现了民本思想,个人的自由权、财产权、生命权是否会受到合法保护则曾为衡量社会、资质、政府等行为的一把标尺。

3.自由的观念。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选民的承认和认可的基础上,它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就是保护公民个人的自由。如果政府没有能力保护人民的自由,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政府。在所有的人权当中,自由是最高贵的,因而只有进行民主管理的政府才可能对人民的自由进行保护,才是人民需要的政府。每个公民都有服从法律的义务,可是如果相应的法律存在优点或者缺点,公民必须有权发表自己见解。

对社会的治理依靠的是政府和人民可以进行相互制约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离不开人类的理性。人们通过理性创造了相应的规则,也创造出了各种法律,所有规则的标尺都是保护人类自由,这是现代法治及法制中必须坚持的理念,相应规则的作用就是保护人民的自由。规则意识则成为当代各国公民的一种基础素质。真正的自由主义并不是配出人们之间所有关系的独立,不是恣意妄为、无法无天的。

二、民法中的人文精神和市场经济

(一)什么是民法当中的人文精神

所谓的民法精神指民法文明深层、内在的一种内核和精髓,是相应民法文明的终极关怀及价值追求,是民法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个人本位是公民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想在相应民法方面的充分体现。因为有了个人本位思想作为支撑,民法才因为独有的个人性、私人性被称作“权利法”,通过明发,公民具有同国家抗衡的能力,从而可以享受个人自由,追求个人财富。民法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层面就是自治。民法或者司法实现的过程就是对人文精神慢慢实现并进行矫正和发展的一个过程。

1.私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所谓的私权神圣主要指民事权利系统具有开放性、民事权利为公民一项当然及自然的权利、私权神圣的关键是人格权的神圣性及所有权的神圣性。我国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通过在法律上确认这种利益,那么就是所谓的权利。民法的目标则是为公民确定缔结公民的社会财产的关系同人身权利的一种权利预期,利用设置并保护权利实现维护公民的社会关系的顺畅及有序目的。因而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出初衷及目的都是权利。从这点来看,民法对相应权利的认可,体现的是民法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认可,对市场制度的一种信念,更包含了对于特权、权利的理性界定及警惕的内涵。正像之前所说的,人文精神最关心的就是自由观念及个人观念,因而民法的核心概念就是权利概念及权利意识,这正是民法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权利体系的根本原因,充分体现了古代先哲们的权利本位的意识。

2.司法自治的内容。所谓的私法自治就是“各个主体根据其意志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原则”。现代的民法体系当中,私法自治已经是一种不可撼动的基础及准则。该观念充分保障并支持了个人根据自身意愿去参与相应的市场交易,从而促使当事人可以在相应的交易当中形成比较合理的预期,尊重任何人的自由选择,该点充分体现了契约精神。

可就是如果相应的私法自治原则在行使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正义,国家及政府就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则的干预。法律则逐渐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经济保护任务。上个世纪,法律理论界把社会控制这项理论引进到民法体系当中,对私法自治进行了较好的约束及矫正。不可否认,现代民法重视的是在社会控制下的他律同自律的有机结合形势的私法自治。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比较理性的认识应该是更注意传统模式的私法自治同中国民法中自愿原则的共性的法律底蕴,而不是纠结于二者在历史上具有的法学语言或者观念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我国民法和民法文化的逐步成熟及进步。

(二)人文精神同市场经济的契合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就是进行等价交换,尊重市场参与人员间经过平等协商所形成的一直,重视对私法的维护。市场把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个细胞所要求的都是权利、公平、自由。所有详实的专权或者高压,都缺乏可行基础,民主是唯一的选择,所以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民主化,市场化运作促使了民主及私法自治的落实,从而让各个主体都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本质上看,市场经济也是一种权利经济。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的人非常多,因而各个“私权”就必须牺牲掉自己的部分权利一构成公共的权利,这是个体进行生存的一种必然手段,因而市场经济需要严格规范各个市场参与人员的行为,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各个组织管理制度,都必须细致、可行。

市场经济优势一种法制经济,充分尊重权利本文、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个人的尊严等等人文精神。而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或者谁要求则是人们开始自觉并积极的利用相应的“物”证明自身的存在、体现自己的价值。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看就是解放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尊重私权,民法通过相应系统制度体系进行确认,让市场主体成为真正的经济运行主体,实现了私权的自治。实现了人们关系的“物化”之后,就实现了商品所有人的尊严及自由,因而法制社会当中必须将人当成核心,处处渗透人文关怀。

三、结论

法制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阶段,通过法制可以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行及发展。人文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影响更是深刻而广泛。民法中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对公民人格、尊严、权利、自由等方面的尊重,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法,则更需处处体现人文精神,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磊.近现代民法理念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伦略[J].法制与社会,2012(18).

[2]孟庆吉.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J].前沿,2012(01).

[3]刘.探析我国民法模式确立的进路——以近现代法模式为基础[J].知识经济,2011(14).

[4]庞洁.论拆迁中的“房票”赠与——从拆迁问题中看我国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对比[J].知识经济,2011(14).

[5]蒋赛静.从契约到身份——论现代民法中身份的复归[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6]陈景.我国近现代民法发展道路启示[J].魅力中国,2011(14).

篇9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二课之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有那四大特征。在明确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后,重点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并肯定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市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框内容也为下一框国家宏观调控作出了依据。

三、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才从初中进入高,还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思维和方法,需要一个过程。

开学第一堂课,我问学生:你喜欢上政治课吗?为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因为它枯燥无味。高一学生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高一的经济常识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般的具体经济专业课。因此从学生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入手,并用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从具体到抽象。让他们发现原来所学知识并不只是一堆大道理,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当中彼彼皆是的现象中蕴含着这么多的经济学道理,从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真正地进行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地完成经济常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方面

(1)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2)理解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

(1)通过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举例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2)根据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说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之一,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对市场活动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3.情感方面

(1)增强学生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并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意识;(2)通过对竞争与平等、法制、开放三者关系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而奠定以后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法治意识。

五、课前准备

录像机、录像资料、投影仪、投影资料、教学方法设计。

(1)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2)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感体验,加深对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理解。

六、教法学法分析

启发式教学、讲解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总结,最后老师点评,总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导入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或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对于市场,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市场的了解仅限于那些有固定场所的有形市场,即经济学中的陕义市场。基于学生懂得市场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因此从这点入手,播放一组录像镜头: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人来人往的庙会、宾客盈门的商业大厦,电话订货、网上购物、邮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进行买卖或交换。进而指出只要存在着商品交换关系,就存在着市场;市场不仅有有形市场,还有无形市场。并让学生分辨出上面六个镜头中,哪些是有形市场,哪些是无形市场,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概念,并对认识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导入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设计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很多人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根本原因是,在目前,市场经济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这一优势的具备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模拟活动、资料对比、录像、漫画赏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1.平等性

由学生和老师配合,表演小品《如此买卖》,模拟市场活动。大意如下:一工商人员到某处购物,老板点头哈腰,明卖暗送;一年轻学生前去购物,老板满脸不屑,漫天要价。引起学生思考:如此买卖合理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很自然地归纳出:市场交换的当事人身份是平等的,在交易过程中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2.竞争性

播放录像:火车上,人满为患,坐着的、站着的、蹲着的,挤成一团;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吵骂声,乱作一团。车厢里是肮脏的,茶桶里是空空的,工作人员的脸是冷冷的……

投影材料:(1)铁路局提出“随到随上,车上买票”;(2)京沪、京哈、京广三大铁路干线提出多发以“夕发朝至”列车为基本框架的列车运行方案;(3)某地区准高速铁路在加大发车密度的同时,票价下调10.6%~12.2%;(4)《铁老大有动作》――明年推出28条精品旅游线路……各铁路局还将对团体旅行进行价格优惠。

通过资料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铁路为何会呈现出前后如此大的变化?学生联系近年来航空、公路、水运事业迅猛发展的社会实际,不难得出结论:变化的原因在于竞争。并进而认识到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竞争性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确立竞争意识。

3.法制性

播放录像(边讲解):这是一场精彩的角逐。穿红色运动服的是武汉红桃K队,穿蓝色运动服的是上海申花队,双方争夺很激烈。请看这个镜头,红桃K队的队员将申花队的队员绊倒了,裁判判申花队发任意球。

引导学生思考:裁判为什么要判申花队发任意球?足球比赛还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足球比赛将会怎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入手,再引入市场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认识到:市场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规则,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就不能公平地展开竞争,就体现不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这样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水到渠成之效。

4.开放性欣赏漫画《谁也别想发财》,并思考“想一想”

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达成这样的共识:地方保护就其表面效果而言,是保护了地方利益、当前利益,但实际上排除了竞争者,保护了落后,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不能自我封闭、排斥竞争,必须开放市场、迎接竞争。

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其内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各个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联系:(1)没有平等性,竞争就不能展开;不开展竞争,就无公平可言。(2)法制性是平等性、竞争性的保证,也是平等性的体现。(3)开放性是平等性、竞争性充分展开的前提,是法制性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八、本课小结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 市场经济 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现代有效的管理运营手段,对调控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自由经济体系,在该经济体系下,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与销售,所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很大差异,对销售价格与产品质量进行管理显得及其重要。此外,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一、工商管理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依据工商企业管理标准对市场经济结构水平和市场经济私有制等方面予以分析,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可控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市场整体予以研究,能够达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与决策,确保市场工商管结构更加专业化。通常情况下,以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为基础,就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予以分析的效果,使得市场受到工商管理的影响,工商管理能够对提升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并保证二者能够协调统一。

二、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

我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商品生产和营销等产生的,国家为了对社会中商品经营体制予以监督,成立了工商管理部门,从而实现维护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其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有关管理人员会结合工商管理规定对维护其秩序,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效益有@著提高。由此表明,不同商品的生产、交易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管理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为增强工商管理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提高生产能力,使得商品的生产和营销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利益主体矛盾有所增多,对发展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其正确引导,只是在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是难以达到管理的目标的,应当确保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互相协作。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因而极大的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工商管理力度,进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改善市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工商管理有利于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范。在工商管理期间,必须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法与合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予以深入研究,可以对市场经济主体加以规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工商管理时,制定了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制度,借助于制度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助于对市场监督。在工商管理时,需要保证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工作能够平衡发展。通过强化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加大对市场经济中的违法状况予以监督,进而为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对如上问题予以监督和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3]。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时,常常存在着虚假广告问题,工商管理对其予以严肃处理,对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工商管理对健全市场社会经济体系有很的的帮助。在借助于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予以监督期间,需要建立社会经济体系,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工商管理发挥其职能,对市场予以监督和管理,实现对市场的规范,使得社会上的资源予以整合,正确引导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和相互监督等特点,通过协调统一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明确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对明晰工商管理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篇11

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研究还隐含着另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般,而是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一般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理论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论,那实际上就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虚置、否定。必须指出,随着西方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苗头已经显示出来。

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方法论为基本的理论工具。长期以来,流行于经济理论界的基本方法论是兼容论,即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为前提,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兼容论有它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弄清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待于转变。兼容论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方法论,与这种情形相适应,得出的结论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理论思维方面看,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先研究其中的个体和细节。要把它们从与整体的历史的自然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逐个地加以研究。这正是兼容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兼容论终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市场机制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外生因素,在此前提下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这一方法论存在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它把整个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人为地划分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两个板块,割裂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它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具体方式方面没有提供客观根据,因而理论界涌现出众多的解释理论和设计方案,理论纷争极大,被形象地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第三,它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列的经济形态,从而产生了市场经济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兼容论的历史局限性就显示出来,并逐渐失去了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唯一适用的方法就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方法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的有机整体,它的运行、变化和发展就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这就决定了研究的方法论只能是唯物主义的历史的整体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就是关于整体的方法论。但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唯心的。因此,必须把它颠倒过来。合理的辩证法应该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即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科学的研究过程,即在充分地占有研究材料的前提下,分析各个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科学的理论综合过程,即在前一过程的基础上,从抽象的规定出发,在逻辑推演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但这时的具体已经不是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作为研究对象的整体就如同一个先验的结构展示在我们面前,而这就是思维掌握整体世界的特有的方式。

这样一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历史的方法,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用方法论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就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作为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这个整体运行、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逻辑地把握和在思维中再现这个整体,就是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我们就不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不能把它们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不能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结合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有机整体的两种内在规定性。在这个有机体内部,并没有一个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的抽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没有一个独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外的抽象的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含着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样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因而市场经济内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两者相互决定、互为前提,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每个环节、每个范畴上都表现出来。

篇12

引言

房地产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如火如荼,开发商具有非常可观的盈利。但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房地产经济自身发育较晚而且市场也不是很健全,失衡的供求关系成为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主要矛盾,出现了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应该对各种潜在风险努力规避,不仅能实现科学稳健的发展,还能更好地为经济的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1.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长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多方面有所体现:①十几年的房地产繁荣历程在国内收入的创造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国内收入的递增,这是其他的经济领域很难与之相比的。丰富的房地产商品不到那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②房地产经济在就业岗位的提供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它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高达数百万,而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农民工更有数千万位之多。③从最初阶段开始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在不断成熟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过高的银行信贷风险、不合理的征地、过高的价格等等,而且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面对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政府应该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科学的的引导,使其尽快的迈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上来[1]。

2.当前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房地产经纪的作用来看,对之进行因势利导,使其优势效应增强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在实践领域的不协调问题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2.1价格和价值背离引发市场波动

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就是遵循市场规律。在创造国内收入的同时,房地产经济还出现了价格和价值相背离的情况。正常的价格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如果价格对于价值的偏离过高,就会出现波动的购买行为。“一路攀升”的走势正是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特征,如果是市场本身的供不应求,这就是正常的。但是造成价格增速过快的原因却是受到炒房团以及非法占地的开放商的影响,这就偏离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2.2泡沫经济引起市场波动

在持续创造收入的同时,房地产经济还存在着泡沫经济的问题。增长越快的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就越多,就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泡沫的风险。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房地产信贷占据较高的比例,行业经济一旦出现资金链严重断裂的情况,毫无疑问的,银行会受到损失,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他行业,要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就变得相当困难[2]。

2.3没有贯彻实施节能环保的战略

低碳经济和房地产经济建设的关联比较紧密。在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的情况下,房地产如果不能回报以低碳住宅和环保住宅,不仅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且很明显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调,而我国目前房地产开发的状况就是低碳环保住宅开发数量仍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高,所以要想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实施节能环保的方针。

3.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既然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退,促进两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3.1合理规制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合理的价格规制并非一定要降下住宅价格,而是要使房地产的价格与其价值实现更好地结合,以避免出现价格与价值之间背离过高的情况。在我国,房地产的价格过高正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很多房地产产业在金融危机时期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价格过高对企业的影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部门,必须评估房地产在各个时期的经济行为,从而完成对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程度的判断。作为房地产经济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价格对行业内的其他因素有着无法割裂的影响,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稳定的过程中,价格规划的运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让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实现合理的回归,并使行业和市场秩序得以维护,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是非常重要的[3]。

3.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

在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下,政府应该严格的监管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全面深入的监督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进程、偿还能力以及贷款规模等,对在房地产领域中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加以控制,并对银行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一些朝阳产业[4]。针对上述的目标,政府应该大规模的改革创新与银行有关的各项业务,不仅要把银行传统的存贷模式打破,还要吸引优质资产,减少房地产经济中高风险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服务,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促进优质业务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最终使房地产市场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降低。

3.3促进房地产经济转型

政府在政策上必须要支持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目标向市场经济靠拢 ,以市场经济低碳环保的目标作为其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对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的发挥具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杠杆具有两方面的特性:①对投资建设低碳环保住宅的开放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房地产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其中,使得开发新型低碳环保住宅的力度大大增加。②对购买低碳环保住宅的人也实行贷款利率的优惠,使得新购房群体对低碳住宅房的关注度提高,增强他们购买的决心。以长远规划作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房地产经济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必然可以实现经济转型。

4.结语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房地产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其自身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具有广阔前景的房地产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保证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性,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出有利于房地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通过协调房地产市场规模与供求的关系,实现房地产产业的进一步转型,优化房地产经济结构,最终会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玲,张逸帆.低碳经济与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J],改革与战略,2010(12).

篇13

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在法学界和经济学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都将研究方向转向法律经济学领域。其中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占领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波斯纳主张法律应当寻求效率,即正确的法律应当是有效率的法律。因此效率和传统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正义之间的冲突就成为了法律和市场经济的首要紧张状态。美国法学家罗宾・保罗・马洛伊在《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Law and Market Economy)一书中对传统法律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真正的冲突存在于效率和创造力之间。创造力是一个发现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通过社会责任的道德环境而得到增强。它是前摄性的、不断进化的。财富形成和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力,因此效率不是研究的重点。

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既是利己主义的又是定位于社会的。它不仅是研究的对象或一套简单的制度,而是一种基于人类交换实践的联系,因此它包含一个意义和价值形成的持续过程。马洛伊用一种超越传统法律经济学范围的方法探究这些意义和价值,并将自己的新方法命名为"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运用一种符号解释理论来揭示创造力和可持续的财富形成的动态过程,而传统法律经济学关注的是效率的静态分析和文本概念上的计算。法律和市场经济是一种解释方法,它不像传统的法律经济学那样追求交换的结果,而是更多的理解交换的过程--社会交互作用的网络和模式。它研究在市场背景下的问题,思考特殊行为、不作为或思想的关联意义、价值和结果。

马洛伊针对传统法律经济学提出了三个挑战。第一,真正的冲突存在于效率和创造力之间,而非效率与公平之间。第二,财富形成和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力,因此在法律和市场理论的研究中,效率分析不应该放在首位,而是应当更细致地研究关于社会交换和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网络和模式的创造性过程。第三,市场选择不是成本效率分析的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结果,而是对鼓励和抑制解释的结果。这种解释依赖于我们作为社会交往动态网络和模式的参与者的经验,建立于我们的价值系统之上,由于没有两个人具有绝对相同的经验或参照点,所以这种解释是主观的和非理性的。

马洛伊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来分析法律和市场的关系。

第一,市场过程是一个符号系统,而各种研究市场的理论便成了中介性的诠释建构。市场过程本身在一方面影响意义与价值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会不断地被他们所影响。法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信念是,市场是一种交换,而交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对象亦是人。所以,它的重点是社会交换过程,而不是纯粹基于效率的最佳理性选择。首先,市场作为构成意义与价值的空间,本质上是一种社团,人们在其中追逐社会化的个人利益。所谓社会化的个人利益是指直接与社会经验相关的个人利益的认识,这种认识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其次,市场是一种作为符号的意义形成过程,而法律则为其形成过程提供基本平台和框架。市场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受到社会习俗的支配,新的团体规范不断形成,新观念和新意义也会不断出现。不同的法律理论都试图影响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而影响社会权利和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同的理论会孕育不同的解释,从而影响交易的网络和模式,进而影响意义和价值的形成,不同的理论都试图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二,财富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能动的。在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看来,财富的产生是同发现过程不可分割的,财富建立在创造、实验和发现的基础上。传统法律经济学所运用的效率理论模型中标准的均衡模型,研究的财富是被动的财富,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关注的是如何配置特定的、确定的环境中的有限资源。而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着眼于价值和意义的创造,关注市场环境中对财富形成有意义的各种可能性,即能动的财富。因此创造力就比效率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由于市场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观念,同样市场要遵循一个特定的法律体系以达到协调,而遵循着不同的社会法律安排下运作的不同群体有可能会有不同的市场结构,因此,研究的中心就转向了哪种社会组织形式是最有利于促进实验、创造和发现的。马洛伊提出权力的运作是市场交换的本质,并且社会中权力因素越是分散可行性越高,社会繁荣的潜力就越大。换言之,社会交换过程越是可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过程就将越是公开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并且就越有可能使积极财富形成增长。因此,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小的并且有凝聚力的团体与大的但凝聚力较弱的团体相比创造性和发明性更强。这是因为一个群体内的权力参与通常取决于具有独立性标志的权力和对现状挑战的空间。只有在法律权利得到扩展,在所谓的私有财产权、契约权利以及人权得到细化时,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个体创造活动。

在此基础上马洛伊提出了一种与财富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社会责任伦理。这种社会责任伦理的基础由三个标准组成--谦卑、多样和互惠。谦卑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如何深信自己是正确的,他都不能确信无疑,因此,他无权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我们必须进行劝说并使人们相信,这就意味着权力的行使应该是有限度的、公开化的,并且具有可行性。当我们可能是错误的时候,意味着他人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必须为他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提供空间。为相互冲突和竞争的观点提供这样一种空间必然要求一种权力的分散。权力的分散,意味着涉及市场交换过程中社会多样性的需要。通过买卖双方的多样和在交换体统内发生作用的竞争性个体偏好,市场创造性得到提升。互惠同谦卑一样,包含自我利益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互惠意味着交换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平等交换深蕴于社会关系中,因此只有存在有责任感、义务感和团体意识,才有益于创造发现过程。如果一个人要分享权力的运用以及因此产生利益,他必须对自己负责,给予其他人同样的谦卑感和包容性如同别人给他的一样。互惠包括对分享权力和责任的认可。

综上所述,马洛伊提出了一种重新解释传统法律经济学和展望新研究领域价值的方法,并对传统法律经济学的许多假设进行修正,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意蕴在于:首先,作为传统法律经济学的标准,追求效率不会使持续财富形成产生最大化,因为它不能充分处理创造力的过程,因为它依赖于所处的背景。其次,稀缺资源的分配本质和范围以及政治权威实践的使用影响着可持续财富形成的过程。交换网络和模式越广泛,财富形成和创造性发现的潜力越大。最后,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法律理论,通过对市场交换过程中网络系统和社会互动模式的影响来角逐处于主宰地位的理论策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