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的意义

生物科学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科学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科学的意义

篇1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自主学习”板块包括:(1)积极思维栏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解决问题,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2)边做边学栏目,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一般通过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3)课题研究。这一栏目主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4)放眼社会。这一栏目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5)回眸历史。主要是让学生回眸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科学家的丰功伟绩和艰辛工作。(6)评价指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自我发展”板块包括:(1)历史长河。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2)知识海洋。主要介绍某些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状况。(3)继续探究。主要是强化探究能力,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实际,为希望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机会。(4)走进职业。主要是进行一定的职业指导,包括进行创业指导。(5)拓展视野。主要是介绍生物科学的热点进展,以及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6)研究性学习。主要提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供教师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体性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人的能力方面,也包括人的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而其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学生的主体性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创立的诱思探究教学科学论认为: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这里所说的认知结构,不仅仅是指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而且指头脑中完整的“知识——认知——情意结构”,因为三者往往形影相随,难以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具备四种主要特征:

第一,能动性。是指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积极能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特性,学生的认识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

第二,独立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学活动中凡属在教师科学组织下,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

第三,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设置激思的疑问,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切切实实地开展创造性教学。

第四,发展性。是指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都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以便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来服务学生

教师“闻道在先”,教师的经验更成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知识权威”在传统教学中的影子时时浮现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教师的职责已不再局限于传承知识,而是在于为学生主动寻求知识、获得信息、整合信息提供帮助、创设情景;在于判断学生有哪些需要,从而正面引导,成功激励;在于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善学生认知。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关系,创造平等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的学友,教师要从人的认识过程规律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新课标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教材虽然是对课标的具体阐释,但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却是内隐的,需要教师很好地领会、开发和创新。只有把握并处理好课标、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依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整理出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点。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组织好知识点间的呈现次序及呈现方式,同时设计好学生探究各个知识点的素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智力的契机,巧妙搭桥,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究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篇2

为了尽快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实施的新教材、新标准的需要,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兵团教委统一安排下,全兵团生物教师于10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生命学院多功能学术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新教材教学、教法培训。来自广东的几位名师教师倾囊相授,把各自在新教材教学中的经验和创新教法毫不吝惜的与全兵团生物教师分享。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如下:在培训中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主,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氛围","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等主题,各教研组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受益匪浅。接合培训学习笔者谈谈对所任生物学科的几点体会。

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递性知识为主的价值取向,改变以现成结论和多次反复训练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不大关心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忽视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关心知识对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和作用,降低了学科应有的价值,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发掘学科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进行汇报交流。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要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

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不够重视,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学科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四、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与原大纲相比,新标准开始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不再一味注重理论的教授,更注重实效,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认识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作出相关的决策,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好准备,这些都是旧课程中所没有的。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这一次的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和认识到的东西很多,为将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3

一、科学素质培养的迫切性

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应用技术方面,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强烈挑战。中国若要在竞争中不被击败,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并且必须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具有高质量科学素质的科技后备人才。

2.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过去的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诸如资源的枯竭和浪费,环境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生态平衡失调、人口的剧增和物种的绝灭等等,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大批高科学素质的科技人才。

二、科学素质培养的学科性

生物教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其教材编排体系中,无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生物可结合教材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充分的发挥,更由于生物学科的自然学属性,所以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训。

1.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生科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和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对于他们将来成长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十分重要

生物教学应促使初步构建生物科学的知识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将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在向学生介绍诸如细胞的发现、遗传规律的发现等重大科学成果时,应注意从科学研究的观察、发现、研究、结论和验证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而简明的介绍,使学生对该项成果的产生具有较为完整的了解,逐步构建他们的生物科学知识结构,并促使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生物实验教学应注意学生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是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基础。初、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编入了许多实验内容,老师正确地处理这些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很有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实现现象和结果的观察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只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与实验能力。

3.生物课外活动应注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途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大都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种课外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目的、有选择地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开设不同的课外活动课题,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科学观察、科学思维能力。

篇4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针对高中生物实验课的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能力

对老师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于德高望重、业务精湛、学识渊博的老师,学生自然会表露出敬仰之情,学习主观性强,愿意接纳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完成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平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学生中形成了晕轮效应,学生的认可度增加,对于老师更加信服。教师的个人魅力,带来的便是对学生的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良好的课堂秩序,为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时都没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多个实验要用到洋葱根,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教材上的方法培养外,也可尝试其他的培养方法,如“沙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可提出这样的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可不可以改用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30%KCl溶液)来替代?④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解答。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用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比较两种溶液浓度的大小,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测定种子的含水量,等等。通过这一探索过程,学生一方面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能培养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学生可以逐步提高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四、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课堂评价要细化、要具体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测试评价应灵活,我尝试建立了同学间自评与互评、教师的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得到巩固和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新知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一章节的知识测试中,我就没有以书本上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测试对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象,表现心脏的外部结构和形状,提出“直接出入心脏的血管有几根?”,“哪几根?”“它们里边分别流动着动脉血还是静脉血?”“其生理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课本内容思考,结合人体生理发挥想象,收效非常明显。

五、明确学科知识,让生物学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教学中,我适当增加生物技术讲授。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的用途,在工业方面,人们试图模拟生物膜的选择透过,设计出—种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膜结构,滤去海水中的盐分,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或者在处理污水时,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在农业方面,人们正在从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角度研究农作物抗寒、抗旱、耐盐的机理,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在医学方面,人们尝试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人体的病变器官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代谢废物。当肾脏功能发生障碍时,由于代谢废物不能排出,患者会出现尿毒症、水肿等中毒症状。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透析刑人工肾,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血液透析膜,当病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能把病人的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然后让干净的血液返问病人体内。在讲DNA的结构利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和分离技术;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当今社会的生物科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讲生物进化学说时,我及时介绍了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让学生懂得,现在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补充和完善;同时,介绍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也让学生了解到在当今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生物科学已成为一门带头学科,生物技术也是带头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好生物学的积极性。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进行一点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一路实践一路总结,深深体会到课改带来的春风。

参考文献:

篇6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只有心里感到最安全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上课发言,教师一定要听听不同的声音,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营造出一种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真正达到口动、身动、神动的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加强对新课导入的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愿学、乐学后他们才愿意走近知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学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在新课导入时能做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时,先让学生欣赏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影片,再让学生了解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以及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启示。"鸟语花香的世界"和"寂静的春天描述的世界"两相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在世界范围内呼吁人们关注野生动物的、唤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各种行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并促使学生产生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兴趣。

三、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求知的需要,合理诱导,才能培养起学习兴趣,形成原始的学习内驱力,当这种兴趣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会变为可能。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后,能缩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的预习作业中的"问题1、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课本章节大小标题和段落标题看起,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形成知识框架。"问题2、什么是生态平衡?""问题3、动物怎样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则引导学生细读课本的知识点,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

四、以知识目标为基础,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自主创新性学习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目标的培养,更要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使命感。

五、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表现欲是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才会使学生充分展露和锻炼自己,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内容简单通俗易懂。于是我就采用"表功赛"的角色扮演方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学生自学后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述一下自己为维护人体健康所做的巨大贡献。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热情高涨,各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竞争,最后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当代表,6位同学拿着自制的道具上台表演。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他们争执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我这个"裁判"也无计可施,只好顺势叫停:"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吧。"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6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六、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动手实验,既可以增加感性认识,又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实自己亲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对于贯彻新的教学改革精神中提出的重视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性和自主个性的人。在学生的各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真正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基地,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学教育的质量。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纵观新课程方案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我们认为,高等师范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等方面有针对性做出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①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均作了很大程度的改革。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生物专业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的需要往往脱节, 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所以,高师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根据中学生物学教育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素质。

1 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提高专业教学素养

(1)高师生物专业课程的内容上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体现拓宽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②。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入,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涵盖量大之外,不仅涉及原来已有的各门基础课程,其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新的前沿性学科,如: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许多反映世纪生命科学进展的新内容。据我们对12所院校高师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在总课程方案中占40%~49%,在专业课程中基础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等)占有大部分的比例,例如,植物学开设课时大部分学校在120-160之间,而分子生物学仅仅开设34~51课时。显然这种课程设置与中学生物课程要求不相吻合。因此,生物专业课程在保持传统内容的基础上,须加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及现代生物学的相关应用知识。这就需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拓宽知识结构、精化基础课程、扩充现代生物学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增加生物学前沿内容。如分子生物学进展、基因工程进展等,同时要注重开设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总之,要以生物新课程需要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可以说高师院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远远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这一点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例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积极地运用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可是,在高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学,一言堂教学,学生对什么是探究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了。众所周知,在高师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技巧、教育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师范作用。这就要求高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学生单一学习方式为合作学习方式,改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开设探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等。运用探究式、发现式、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

(3)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指出:“生物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生物新课程改革重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③。尽管各个高等师范院校在实验教学中都进行了不少的改革,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以后,实验教学改革更是不断深入。但就目前而言,高师院校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形式单一,主要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很少有探究性实验;二是内容陈旧,大多是过去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很少有现代的,反应科学进展的实验内容;三是实验开出率不够,不能满足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由此,我们认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要适应新课程,就要相应的改革实验教学。在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上,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究型实验的比例;减少传统经典实验比例,增加现代生物学实验比例;建立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和设计实验相互协调、相互照应的实验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理念和STS教育的要求,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在实验课程设计时还需要在原来学术性较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要掌握实验教学能力,不只是会做实验,还要准备实验。所以,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活动,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全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每个实验的原理、仪器和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建立开放管理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自行设计实验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验以及与中学生物学相关联的实验。

2 改革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10%~15%。大多数学校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生物教学法三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是:涉及面宽而内容广泛,理论基础薄弱,脱离教育实际,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感;三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量大,导致课时浪费,教学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课时比例和教学内容的协调,注重强调学科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衔接性和三门课程的独立性,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教育信息。注重教育理论的新发展,不断渗透新课程方案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加反映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信息、新经验、新技能的内容,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生物教师打下理论基础。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增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使学生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本领。开设教育教学研究课程,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具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为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技能素养

高师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内化为从事教育教学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所以,高师课程方案中均把教学技能课堂训练和教育实习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来要求。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所以高师院校也必须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作出相应的改革。我们认为,要想适应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首先要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调研,了解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师的新要求。目前,在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形式化,强调了过程而没注重质量;二是形式单一,仅仅按照教学大纲的时间安排指定学生到某一个学校渡过某一段时间而已;三是时间分配少。我们认为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提高应该注重以下改革。教学技能的培养要课堂教学与说课训练两手抓。课堂教学技能要渗透在教学理论课程中,在进行某一教学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说课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意义在于要说明怎么样教好这节课。通过说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新课程背景下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对教法的构想。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实习方面主要是改革教育实习方式 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改革。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均安排在8周左右,实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下期。我们建议:一是增加实习的时间,可以由现在的8周延长至半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教育实习与见习的比重,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登台表演的机会;三是改变教育实践方式,加强和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尽早让学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和参与教学实践,采用顶岗支教既能帮助解决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切实的锻炼了学生。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式教育实习相结合,课程安排实习与顶岗式教育实习相结合;个别指导实习与全程跟进式教育实习相结合。在这种实习模式中,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转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意识、职业情感。

基金资助: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编号:皖高教20100680

注释

篇8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断运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应注意不能一味地不加思考地运用科学探究这种方式,对于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科学探究不一定要遵循完整的探究过程

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和领会探究所具有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并将所学的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上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只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管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是某一个或多个环节都是可以的。

我们教师应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后,学生仍有疑惑也没有关系,因为对某一知识的形成是常常需要日后回过头来反复验证的,因此不必强求一次探究透,探究完。比如,中学阶段的许多学生知道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他们往往不认为生命体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因为学生往往把分子与非生命物质联系起来。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如他们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只有通过进一步在教师引导下的亲身探究,让他们自己亲自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此外,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获得的新知识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比如光合作用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心肌的收缩是不受神经控制的等等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可能了解教师在说什么内容,也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并在考试时能正确作出回答。但对于上述学到的知识,学生常常是半信半疑,很可能想不通,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则仍旧会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或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要正确处理这种情况,唯一的途径就是给他们更多的亲历的不断的探究。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注意要体现一定的能力梯度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还有专门文字说明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方案的设计。另外,更有许多阅读材料详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如光合作用的实验等等,较为详细地展示了这些经典探究所经历的典型过程和运用的主要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启发和想象。这些启发我们在探究过程中,一般要沿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定梯度来设计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地掌握怎样确定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以及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

三、科学探究式学习注意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

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并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而是更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更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方式展开,使每个小组成员能为本组的探究成果做出贡献,使合作能力充分得以体现。应该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科学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比较内向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注意引导他们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开展生物课外兴趣活动,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四、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在小组中,学生共享专业知识。在小组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共同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除了个人的一展所长外,还应该多倾听其他人的思路与建议,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观点,激发彼此的灵感并深化各自的认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总之,在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加以运用,注意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从发端于我国的“甲型H1N1流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凸显出了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因为有关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中学生物学科来承担的。那么,我国中学生物学科落实相关教育内容的情况到底如何呢?甲型H1N1流感事件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又带来何种启示呢?作为长期处于弱势的生物教师们如何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具备新理念,驾御新课程,借此特殊契机脱颖而出,展示自身的职业价值,体现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关注课程标准,体现崭新理念

生物课程的教育和改革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服务”。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生物课在具体的教学中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包括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中学生物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地生活,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包括如何健康的生活。

在我国中学生物课程很早就开始关注“传染病”这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将“传染病”作为教学内容纳入中学课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初级中学生理卫生暂行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明确地写入了“传染病和预防”、“疾病的管理和看护”、“社会的卫生设备”、“卫生机关的效用”等内容。此后的教科书中更是进一步的加强有关内容。生物教师面对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是如何去实施的呢?

2.处理教材,侧重学习过程

生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注意做到: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观察教材,跳出教材的直接视面,突破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做到用好教材又能够熟练的驾御教材的同时,解决课堂“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能为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

例如在有关传染病的教学环节中,“传染病和免疫”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十大主题之一,是“健康地生活”中的二级主题。关于“传染病和免疫”,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同时还提出了以下的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这些内容在我国已经开始试用的几套实验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在这些教学中,教师及时结合历史上的sars事件和当今 “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实际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生物在美国素有“皇后学科”之称,在英国生物(科学)被列为“核心课程”。在美、英、日等国家,生物在初中主要以科学课程(综合理科)的形式出现,生物科学的内容在其中占的比重最大,选修生物的学生也最多。在他们看来,对初中阶段甚至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东西比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学术化的知识更重要,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地生活,以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况且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和人类健康等问题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生物科学的教育关系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它在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改变初中生物课程备受冷落的窘迫局面。发挥生物教育的重要作用。

借此甲流预防的教育,对学生进行隐含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惯的系列教育。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理应成为学校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长久以来,我们生物的教育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致“非典”疫情爆发之后,曾有外国的媒体很快将“非典”与中国人的卫生习惯挂上勾来,甚至还有人用漫画来讽刺中国人是如何的邋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85-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要通过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入剖析等诸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我将自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索贯彻素质教育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教学,培养科研能力

教材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中是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这一历时200多年的科学探索发现史,充分揭示了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学时,我用精美的多媒体动画、简明的图表式板书及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而教学的重点是经典实验中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恩格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学生们马上就联系先前所学的对照实验设计原则等知识,指出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的意图,但却忽略了“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继续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思考,学生马上考虑到:水绵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发现史中诸位科学家成功的实验探究过程,也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学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感悟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科学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体验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二、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和同位素标记法,培养多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中,充分体现出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化学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例如,早在英格豪斯实验中就揭示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但是光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后,到哪里去了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们。直到1845年,物理学上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被揭示之后,德国的科学家梅耶才帮助人们解开这个谜团,原来光能是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了。而核素的研究和发展也为生物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手段――同位素标记法,例如,光合作用产生的O2究竟来自H2O还是CO2,以及暗反应中C的转移途径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确定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也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发散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三、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我在教学中发现:虽然教材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但是学生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通过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探讨原因,作出改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实验。如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滤纸条要减去两角,为什么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这样是为了保证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以及色素能在层析液经过的时候能溶解并在滤纸上分离。还有很多小组在操作时用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我就鼓励学生自主改进。而巧妙的是有学生想到用头发丝沾上滤液直接印在滤纸条上,这样的滤液细线非常的细、直、匀,而且色素带分离效果特别明显。通过实验,学生不仅直观地了解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11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如何根据其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它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它需要学生参与设计、策划,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行为,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在“用中学”、“做中学”,使知识巩固、运用、发展相结合,学会看书,学会思维,学会获取新知识、新事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知识迁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可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

从探究式教学的纵向展开来看,在生物学科大体有六个步骤:(1)分析现象,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1.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

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过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上的某些事件。

2.把探究的方法教给学生

实践出真知,学生主体自主参与,经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美国的“动手做”实验指出: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记住了;亲自做过经验了,明白了。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则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坚持老师指导与学生主体参与相结合;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坚持培养实践能力与培养兴趣、志向、意识、创新精神相结合,并按照主体性、实践性、科学性、主导性、过程性的原则,指导学生参与全过程活动。

3.把交流合作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个人完成。因此,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交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不同。如: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及角色转换,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中的相互补充。在教学中还应当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不但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如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等,而且要重视口头表达,学会用科学的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或分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三、对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建议

广大生物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体现的是素质教育,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高中生物教师较快地熟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俞肖燕.渐进式探究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0(7).

篇12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里,教师结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及特点对其进行引导,把教育内容通过情境、物品或其它方式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加深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它是一种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在把握学生整体性的同时又能够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增强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2 高中生物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很多教师都明白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优点,但是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将其运用于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中。据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运用,另一种是因为看到某些教师运用后的没有得到预期结果,降低了运用此方式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想要运用好体验式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2.1 体验教学,应用于基本理论理解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知识大多源自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将实际的生活同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让学生们更加容易去理解掌握。例如在讲到遗传及变异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入实际情况:“XX家的大儿子同他父亲都长得很高,而二儿子却长得不高也不漂亮,不像他父母。”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去分析造成此两个结果的原因所在,因此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2.2 科学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大学生学生对于这些陌生的历史人物都没有兴趣,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去记忆。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改善。

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视频录像或者是实践的方式将科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展示给同学们看,引导学生们带入到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或者让同学们自己去以小品的形式展现此过程,这样能否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

高中生物中会有很多的实验,很多生物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实验的辅助。而生物实验、科技活动等都是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过程。在生物实验中,学生通过规范的操作、细心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具体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课堂生物学习中。在这里,教师就应该先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创设好情境以后,让学生们根据情境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得出他们的预想结果。之后就是最关键的地方——操作方面了。对于高中生而言,眼高手低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尽管对操作方法和过程等都记得滚瓜烂熟,但是在真正操作的时候往往都不会特别的顺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实验完成后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然后进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虽然不能避免,但是需要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下一次实验时重点注意不再犯同样错误,而对于成功的实验更应该总结经验与他人分享。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总结分析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3 体验式教学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1 巧用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在在当今时代的教学中。而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的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促进作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同其它教学方法并不是相隔离的,通过几种方式的结合运用,能够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有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

3.2 学习资源应尽可能取材于生活

生活是多样的,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探索。而生物的内容大多都源自于生活,因此生物教学的案例也应到尽量的到生活中去取材。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选取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接受度,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的去接受去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将课堂同生活紧密的联系了起来,既能够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有能够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3 鼓励学生善于体验,自我发展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学会通过生活获取知识,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探索知识,实现自发自主的学习。

3.4 生活就是课堂,从生活中学习

篇13

黄方及其领导的实验室以蛋白质研究为切入点,在生物医学和生物能源两大领域展开攻关。生物医学方面侧重蛋白质折叠机理和膜蛋白功能的研究;生物能源方面主要从事生物制氢以及海洋微藻制生物柴油的研究。两大领域皆为国际领先和热门科研方向,一旦获得突破,将对生命科学、节能减排产生重大影响。

生物医学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大热点之一,关系到疾病治疗、寿命延长和人类对生命的探索,黄方所从事的蛋白质折叠是生命科学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中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已表明蛋白质的空间构型是由蛋白质序列决定的,但蛋白质的序列如何决定其构型,即蛋白质如何折叠仍然是世界难题。当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会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如疯牛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以及许多癌症,蛋白质折叠机理研究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将产生重要影响。

黄方能在如此尖端的科研领域有所建树与他的教育经历有关。本科与硕士在山东大学化学学院学习荧光技术,2000年留学巴塞尔大学转向生物领域后,他的化学基础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应用――将具有超长荧光寿命的有机荧光探针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用于蛋白质折叠速率极限和多肽链柔软性研究,前者是蛋白质折叠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后者可为蛋白的设计及蛋白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学科交叉为黄方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剑桥期间,黄方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单分子荧光技术引入蛋白质折叠课题,取得一系列突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