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信息分类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071-03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研制和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标准做支撑,就不能实现系统的安全可信,只有从系统的视角全面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起合理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保证各信息系统和平台的安全可控和高效运行,也只有建立起涵盖系统安全结构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才能促进安全组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关联操作,实现系统安全性的最大化。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分类现状
1.1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现状及分类体系
1.1.1美国国防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美国国防部(DoD)将美军信息安全标准按安全部件与安全功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其标准体系见图1,其中安全部件以信息流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为信息处理安全标准、信息传输安全标准、信息理解表示安全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安全环境标准五类。安全功能从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来进行划分,分为鉴别安全服务标准、访问控制安全服务标准、保密性安全服务标准、完整性安全服务标准、抗抵赖性安全服务标准和可用性安全服务标准六类。DoD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虽然覆盖全面,但安全部件和安全功能之间的标准交叉重复比较多,层次不够清晰。
1.1.2联合技术参考模型(JTA 6.0)
JTA 6.0中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实现对国防部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支撑,包括(本地)计算环境、飞地边界、网络和基础设施、支撑性基础设施和安全评估五类标准。这种分类比较合理,但分类下面对应的标准大部分是国际标准和美国国家标准,因此,应在借鉴该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建立起合理的标准体系。
ISO信息安全工作组分类如图3所示。目前,ISO制定的信息安全标准按照工作组的分类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标准、密码和安全机制、安全评价准则、安全控制与服务和身份管理与隐私技术五类。该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对于建立安全运行的信息系统,针对性不太强。
1.1.4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
ITU-T SG17组负责研究网络安全标准,包括通信安全项目、安全架构和框架、计算安全、安全管理、用于安全的生物测定、安全通信服务,如图4所示该分类方法对信息安全技术分类比较粗糙,信息安全技术也只侧重于通信安全。
ITU-T颁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标准主要有:消息处理系统(X.400系列)、目录系统(X.500系列)、安全框架和模型(X.800系列)等,其中的X.509标准是PKI的重要基础标准,X.805是端到端通信安全的重要标准。
目前,ITU-T在安全标准化方面主要关注NGN安全、IPTV安全、身份管理(IDM)、数字版权管理(DRM)、生物认证、反垃圾信息等热点问题。
1.2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标准自1995年开始制定,至2002年共制定标准19项,全部由国际标准直接转化而来,主要是有关密码和评估的标准。在这19项中,2004年后已有12项进行了修订。自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成立以来至目前我国实际现存正式信息安全标准87项,这些标准中,既包括技术标准,如产品和系统(网络)标准,亦包括管理标准,如风险管理标准等,覆盖了当前信息安全主要需求领域。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着“科学、合理、系统、适用”的原则,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成果和认真梳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工作组的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分类相对合理、全面,涵盖了体系结构、安全保密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测评等方面的标准,但庞大繁杂的标准体系常常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无法选取需要遵循的标准。因此,针对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精简标准体系,突出重点,尤其是影响系统集成方面的安全接口标准,进而增强各个安全组件之间的互操作和安全技术间的协作,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支撑性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到实现通信与网络、应用环境和数据安全所应用的支撑性技术,包括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公钥基础设施(PKI)和密码管理基础设施(KMI)。
通信与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与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的手段、网络设施防病毒等。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应用环境安全主要包括终端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其中:
终端安全主要包括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安全。其中服务器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终端,防火墙、IDS、服务器存储备份等技术可以为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网络内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系统漏洞等;(2)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形成的威胁。数据库系统的威胁主要来自:非法访问数据库信息;恶意破坏数据库或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受到各种攻击,如搭线窃听等。
系统中的数据是系统运行的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障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和服务。数据安全通过数据容灾备份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和加密技术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不受损坏、不被窃取。数据容灾备份主要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等进行快速、完整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支持快速恢复的机制。网络隔离技术主要通过隔离网络攻击来确保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数据加密主要通过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来确保数据不被截获。
安全运维管理是在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安全系统建设之后的工作,其目的是保证所应有的安全产品和技术能够真正、充分发挥其预期应有的效果和效率。安全运维管理包括安全设备的策略配置、安全测评、安全监控和审计、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主要完成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问题的处理等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信息安全标准分类体系
信息安全技术参考模型是建立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面,分类合理的标准体系,才能科学地预见需要制/修订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标准化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支撑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确保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形成安全可信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在前面提出的技术参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进行了划分。
参考文献:
[1]Joint Technical Architecture Version 6.0.Department of Defense.2003.
[2]林宁,吴志刚.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概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08).
[3]吴志刚,罗锋盈.ISO/IEC JTC1/SC27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新动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05).
日本的食品添加剂可分为“指定的食品添加剂(Designated Additives)”,“现存的食品添加剂(Existing Food Additives)”,“天然调味剂原料(Plant or Animal Sources of Natural Flavorings)”和“通常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Substances which are generally provided for Eating or Drinking as Foods and which are used as Food Additives)”。
1 指定的食品添加剂。1947年日本食品卫生法对添加剂实施主动列表制度,即只允许在食品中使用日本厚生省指定的认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在1995年之前,主动列表系统仅适用于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在1995年,日本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修订,使该系统涵盖除个别豁免外的所有合成及非合成添加剂。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可分为有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及无使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两类。
2 不受主动列表系统约束的添加剂种类,包括:(1)现存的食品添加剂。1995年法规修订之前,已经在市场上销售或使用的不受主动列表系统约束的食品添加剂,均为非化学合成添加剂。1996年4月16日,日本厚生省公布了现存食品添加剂清单。(2)天然调味剂原料。(3)通常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
二、详情
日本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标准经常进行修订和更新,对各种食品添加剂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具体添加剂限量都进行详细规定。近日,日本厚生省最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1年9月1日起生效)和指定食品添加剂名单(List of Designated Additives)(2011年9月5日起生效)。
指定食品添加剂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被指定为安全的添加剂。指定添加剂是由厚生劳动省经过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和分析等一系列程序后,才可审批为指定添加剂。截止到2011年9月1日,日本共有421种指定添加剂。
现存的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历史长,被认为是安全的天然添加剂。截至2011年5月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对现存的添加剂进行修订,从原来名单中减少了55种添加剂,确定365种现用添加剂。
目前,日本规定天然香精共612种。这612种天然香精是由日本环境健康局第56号公告中列出,由厚生劳动省1996年5月进行公布。
一般添加剂是指既可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目前日本规定106种一般食品添加剂。这106种是由日本环境健康局第56号公告中列出,由厚生劳动省1996年5月进行公布。
三、与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比较
我国卫生部今年刚了新版的《GB 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中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精等2314种,涉及16大类食品、23个功能类别。新标准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新标准还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用香料的分类;增加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
与日本食品添加剂标准相比,我国食品添加剂种类比日本(1504种)多810种。另外GB2760规定了带入原则。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
新的日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通用使用标准(Standards Applying Generally to Food Additives)和具体使用标准(Standards Applying Specifically to Individual Additives)。通用使用标准,规定了复合食品添加剂中如含有已建立使用标准的添加剂成分,则该复合添加剂按该成分的既有标准执行。由含某些特定添加剂的食品配料或食品加工而成的某些特定食品,视为该添加剂应用于此类特定食品。而日本食品添加剂具体使用标准,其内容覆盖全面且种类划分详细,几乎覆盖到所有食品,并且针对不同食品种类,具体设定有不同的添加剂使用标准。
由于日本国内食品供应的60%需要进口解决,而我国是日本最大的食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详细了解并把握日本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变动情况,指导出口型企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根据日本法规标准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稳定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聊天室游戏同学录人物明星下载专区招聘彩票动漫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娱乐与休闲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交通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哲学与宗教政治与法律军事与战争经济与金融教育与就业人文与艺术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医疗与卫生农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技术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参考资料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2郑福根.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4(6)
3张林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情报杂志,2003(10)
4刘延章,余义芳.近五年来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情报学报,2004(4)
5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6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7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4)
8王本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4(5).
9宋剑祥.从国外分类法看《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与情报,2004(2)
A new Method for Classific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bstract:Aiming at the need of "open and transparent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Sichuan Platform Project"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 standard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me and matched classification with Chain table. This method is a four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me classification;Matched classification;Chain Mosaic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3-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怎样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利呢?根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权利的公开透明[1]。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经历了一个先慢后快的过程,尤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而政务信息分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对政务信息分类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应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2] 。本文将简述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对世界上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省级政务信息公开的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此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于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
一、现有的一些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目前,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四种, 即主题分类、机构分类、体裁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主题分类反映了政府公开信息在内容方面的属性或特征;机构分类则体现了政府部门机构与职能的特点;体裁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表现形式与体裁上的不同;服务对象分类体现了政府公开信息在适用对象和受众上的不同。这四种分类相互独立,当政府公开信息的某个维度的属性发生了变化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维度的属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目录体系的稳定性[3],同时这些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国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采用主题分类方式, 这些方式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
二、美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根据美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将美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的内容标识和政务信息资源查询。这一阶段解决人查找信息的问题,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政务信息指引服务。 第二个阶段中,信息资源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即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这里“共享”一词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仅是解决人对信息的查找,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应用程序对数据语义的共同解释。第二阶段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思想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跨部门协调委员会研究报告和美国联邦组织架构中的业务参考模型[3]。
近年来,美国将联邦企业架构(FEA)分类方法中的业务参考模型(BRM)运用于政务信息分类中,形成了面向服务对象的分类方式。BRM采用三级类目的形式, 其一级类目由四个业务区组成,即: 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服务提供方式、提供服务所需支撑条件、政务资源的管理。一级类目下设有二级类目, 被称为业务线, 包括面向内部的业务线和面向外部的业务线, 共有39个业务线, 即39个二级类目。 每个业务线下设置了子功能, 即为三级类目, 共153个子功能。 在BRM分类体系中, 对每个三级类目都进行详细的说明[4-6],我国的北京市就采用这种政务信息分类方式[7]。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标准以及其应用
1.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分类国家标准
我国在政务分类方面先后颁布一些国家标准:分别是GB/T10113-2003《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与GB/T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 19486 - 2004《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21063.4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其中,GB/T 2106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于2007年9 月,于2008年3月正式实行,它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在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应采用主题分类,也可根据具体应用情况选择其他的分类方法与主题分类共同进行类,如部门分类、服务分类、资源形态分类等。它提出了一个基本的主题分类类目表,共21个一级类目(见表1)和133个二级类目[8]但它并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所有的政务信息分类情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
表1 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国家标准(一级类目)
2.我国政务信息分类标准的应用
我国各省市、各部门根据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例如,浙江省政务信息主要是按照主题进行分类, 有12个一级类目(见表2) , 376个二级类目[2]。
表2 浙江省政务信息公开目录(一级类目)
四、一种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1.为什么要提出新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
在四川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平台的建设中,项目团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将四川省各个市区,各政府部门之间不同政务目录整合在一起,面对庞大、繁杂的政务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又不完全适应四川省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项目组提出一种可行的政务信息分类方法。在这种背景下项目组提出了一种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2.主题与组配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题分类方法与组配分类方法相结合的链式嵌合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法,就是将主题分类和组配分类体系进行新的组合和溶嵌,确定了四级分类体系。一二级类目采用主题分类,参考国家主题分类类目表分类, 其中一级类目按照经济社会管理中的主题词进行分类, 如交通、金融、教育等, 二级类目是对一级类目的细化分类,如文秘工作、应急管理、物价等, 行政机关选定一级类目后进行二次选择。 三、四级类目则按照生命周期, 采用组配分类, 三级类目分为概况信息、政府文件、动态信息、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信息、重大项目、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和其他共九类, 四级类目是对三级类目的进一步细分, 如机构职能、通告、应急预案等。一二级类目和三四级类目之间采用溶嵌结构(见图1)。
3.独特的编码技术
开发的政府信息分类编码的自动生成器, 是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组件, 它的功能是将政务信息的类目自动转换为相应的唯一编码, 以便对海量政府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本编码生成器,依赖于溶嵌规则构成的四级信息类目体系和编码结构构成的信息组码规则, 采用信息属性描述的方式, 来自动生成政府信息类目的唯一编码。一、二级编码和三、四级编码之间采用平行结构,相互不存在隶属关系, 对编码及体系进行溶嵌, 将政府信息按照要求进行了更全面、更科学、更细致的划分,不仅能兼顾国家和我省的政府信息资源不同的分类要求, 并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拓展性。 编码生成器的结构见图2, 它由分类规则、编码规则、信息属性描述、编码生成器和数据库五大模块组成。其中,编码规则模块引入了元数据索引号的方法, 目的是能够以流水号方式进行数字编码链接。元数据索引号采用“前段码/后段码”格式, 前段码为信息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它由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编制;后段码为4位年份数与5位流水号组成,索引号由计算机按信息的日期自动生成,以此达到唯一和不可更改的目的。
4.新方法的成功运用
该方法成功运用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该系统结构框架如图3),并有效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图3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框架
五、结论
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也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借鉴已有的电子政务信息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电子政务信息分类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运用与四川省电子政务系统,且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这种方法是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中的一种,反过来它也将推动政务信息分类方法的前进。
参考文献
[1]耿瑞利.中美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对比研究.情报杂志,2010(11):174-177
[2]张新民.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及其分类系统的几点思考.2009(5):78-84
[3]冯璐,陈琳.对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编制建议.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33-136
[4]朱礼军,赵新力,孙钦山.美国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探析文.电子政务,2007(1):142-146
[5]王鹏.美国联邦政府信息系统分类分级初探.保密科学技术,2012(12):34-36
[6]龚立群,李文生,张亚军.FEA-BRM及其对构建我国政务信息分类体系的启示,2011(8):144-148
[7]高文飞,赵新力.我国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分类研究,2008(29)
[8] GB/T 21063.4-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金刚,男,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琳,女,四川省政府办公厅电子政务处处长。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信息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大爆炸的问题,如何合理有效组织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是互联网行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基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将择其代表性成果概括如下:
一、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由于网络信息随意,自由度大,新旧信息变换交替周期短,欠缺必要的质量审核、监督、过滤和质量控制,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无序性、分布不均衡性、分布非对称性、分布动态性几个主要特点①。基于此,学界尝试过很多分类方法去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如尚克聪认为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有信息的序化方法和信息的优化方法,可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划分为不同层次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②。张俊认为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有四种: 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主题树方式和超媒体方式③。
由于划分角度导致划分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种方法,即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延续使用和新型网络分类法。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传统文献分类法应用于浏览器机构基础的例子, 如Traugott、UDC 、LCC 、NLM、DOC等④。李宏轩指出传统文献信息组织方法把信息片段视为一个孤立的计量单位,属于微观层面,而网络信息是自组织的,属于宏观范畴;信息组织与信息自组织对于信息有序化都是必要的,两者之间应具有功能的互补⑤。在具体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中,有学者提出了自动方式和人工方式的区分,杨丹指出目前大多数搜索引擎采是采用自动方式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分类,即由计算机专家设计开发的搜索软件自动对网络信息进行搜索、加工;但缺点是未经人工编排,信息质量不高。而人工方式则是搜索引擎数据库的建立依靠人工编辑加工数据,缺点是费时费力,建议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网络信息,能充分利用自动分类的高速度,又可发挥人工处理的专指性⑥。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当前网络信息基本根据自身用途和特点进行信息分类,可按照关注点不同进行检索,查准率高,适合不确定检索,基本符合网络信息特征进行分类,但其中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知识领域不全和知识体系不严密、覆盖面太广,专指性差、类目划分逻辑混乱、类目设置随意、类目划分缺少规范、类名概念选用不科学等⑦。因此,在选用合理信息组织方法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类目,是此方面研究的又一重点,我国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
(一)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适应性和可行性是目前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如贺定安认为由于《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界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综合性分类法,为了保持一致,应当在《中图法》的基础上,编制《中图法・网络信息分类表》⑧。王忠红认为应当以传统文献分类法为基础,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其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不适应网络信息环境,应当重建信息分类体系。并提出除采用目前在《中图法》中广泛使用的“硬分类”方法之外,还应采用交叉学科单独列类的“软分类”方法来重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⑨。郑庆胜等认为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的分类对象与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分类对象不同,但两者都是对知识、信息的组织,这一共性决定了网络信息分类能借鉴文献信息分类法的原理和方法来建立分类体系⑩。邓香莲则从网络信息自身及需求特点角度分析了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不适应性,提出应当编制一部网络信息分类法 。史学斌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建立有别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非常有必要性 。
综合而言,争论主要集中于传统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分类中的适应程度上,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能基本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可做适当修改加以延用。二是认为传统文献分类法无法适应网络信息分类,应当完全摒弃,制定全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二)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目录是否应当建立统一标准。
当前各主流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大都有类目设置逻辑性差,类名概念不科学、措词随意、分类体系各不相同、无统一标准的弊病。基于此,学界也提出了应对办法,如周淑云指出现有网络信息分类类目不统一,造成资源浪费,应当集中力量由情报语言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标准化专家共同研究建立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李曙光等认为应当借鉴传统分类法,规范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构建制定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和分类法 。刘颖认为应该遵循“面向网络信息资源、面向网络技术环境、面向网络用户”的原则,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法 。陈树年指出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认为在大陆地区建立统一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是可行的。一旦大陆主体中文网络信息采取统一的分类类目,港台及国外的其它中文搜索引擎也必然会采用相同的规范 。
但也有反对的观点,如侯汉清等认为,现有的所有搜索引擎应抛弃自己原有的分类体系,统一这条路对于个性化强烈的网络信息分类是走不通的。但可以设计一个具有元搜索引擎功能的对各类搜索引擎能兼容互换的工具进行信息组织 。
虽然传统文献分类法的利弊各有体现,但在没有能完全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的分类体系出现之前,传统文献分类法必然是网络信息分类法的重要基础,强自立统计了目前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的传统文献信息分类法,大致有如下8种:主题分类法、学科分类法、分面组配法、体系分类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DDC)、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主流网站Yahoo和sohu的网络类目设置中,也大量应用了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思想,如Yahoo共分 14个一级类目、403个二级类目,采用的重复反映符号共98 个;利用宽泛的主题领域,建立结构化的分类目录体系,Sohu也采用相同方法,并将每个网址做一个摘要信息,作为对该网站的概括介绍,同时支持关键词检索方式 。
总的来说,目前传统文献分类法已经在网络信息分类中得到应用,且体现了传统文献分类法完整性、科学性、逻辑性等优点,目前网络信息分类法的主要不足体现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类目排列缺乏系统性、类名缺乏科学性、编制方法成本较高、效率受到限制几个方面;因此,基于网路信息资源特点,研究制定统一、完整、科学、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是当前领域研究的重点。
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新趋势
网络信息组织分类方法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是该领域又一重点关注焦点,王平认为知识网格技术可以很好的适应网络信息动态性强的特点,知识网格将分散在网络各个独立自治站点上的“信息孤岛”集成起来,对用户提供统一访问接口,屏蔽底层信息分布、异构带来的技术复杂性。利用知识网进行信息资源组织,可以使用户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知识网格将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新趋势 。另外,强自立介绍了采用自动分类技术进行网络信息分类,分为两种方法:一是以抽词标引、词频统计、自动聚类为基础的方式;二是以赋词标引为基础,事先确定分类体系,确定各类目的关键词,并用这些词标引网页内容,进行自动归类 。陈旭认为可将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中的复分技术、仿分技术、组配技术、分面技术等应用到网络信息分类系统中。在综合性的搜索引擎分类体系中,可采用部分分面分类的思想,而在专业性强的搜索引擎中,可采用分面分类的用户界面,提高检索可视化水平 。邓均华指出有必要编制一部能被计算机识别的适于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标引的数字化分类法,从而将信息管理纳入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去,将是网络信息分类工具发展的趋势 。苏广利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网络分类方法的趋势,认为内容范围专业化、编制机构协作化、内容范围专业化、类目体系多维化、类目显示直观化、类目层次缩简化、同位类排列规范化,类名语言自然化、标引技术自动化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趋势 。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复杂、动态的特点,不能盲目的从某一个侧面去制定和衡量网络信息分类方法,除上述有突出代表性的观点,学界还有“分类主题一体化、分类工具标准化、搜索规则智能化 等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趋势观点,网络信息分类到底何去何从,我们将期待它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涛,云南大学2010级情报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高乐,云南大学2010级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宋晓娅,云南大学2010级档案学专业硕士)
注释:
①罗庭芝.网络信息分类法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12 第27 卷第6 期.
②尚克聪.信息组织论要.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③张俊.网络计算环境及其信息组织技术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99(10).
④胡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法综述. 情报科学.2003/4 第23卷第4期.
⑤李宏轩.混乱中的秩序:Internet信息自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11期.
⑥杨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分类.江西社会科学.2004/7.
⑦刘鹏飞.近年来中文网络信息分类研究综述.图书馆学研究.2004/10.
⑧贺定安.关于编制《中图法・网络信息分类表》的构想.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
⑨王忠红.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传统分类法.图书情报工作.1999(2):37~39.
⑩郑庆胜,易晓阳.从新浪等网站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图书馆建设.2003 (1).
邓香莲.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之比较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2(6).
史学斌.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图书馆.2002(2).
周淑云.分类主题一体化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现代情报.2003(4).
李曙光,尹爱蓝.浅谈文献信息分类与网络信息分类.图书情报论坛.2003(2).
刘颖.试论网络信息分类的现状与未来.晋图学刊.2003(1).
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侯汉清,薛春香.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兼容互换工具的设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 (1):85~89.
强自立.网络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杨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分类.江西社会科学.2004/7.
王平.知识网格技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现代情报 .2006(7).
强自立.网络分类目录及其分类法.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陈旭.分面分类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2(1).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75-0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协作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信息系统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编码标准,信息就不能实现共享,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在工业社会中,信息分类和编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美国新兴管理学的开创者莫里斯L・ 库克(Morris L・Cooker)说:“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分类和编码,做好简化和标准化工作,才会出现任何真正的科学的管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越来越重要,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最基础的标准。
几年来,我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在厂、矿、队各层次间,生产管理、地下分析、地面工艺配套各系统间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应用了很多编码,各专业间重复编码,同一信息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编码歧义,跨专业交换信息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数据库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油田公司在2003年颁布的信息编码标准,同样未在油藏、工艺、地面工程信息交换上进行充分考虑,面对现场复杂,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等实际情况估计不足,作为宏观指导标准缺乏针对性。因此建立统一、协调的、站在全厂油田开发全局高度的、完整的信息编码体系,实现信息的横向、纵向充分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1 信息编码数据库化管理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
进行信息编码数据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就是要从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入手,修订、完善、统一采油厂油藏、采油、地面工程等各专业信息编码标准;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标准的信息编码字典库;提供分布式的信息编码维护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厂内各层次、各应用系统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标准的统一。
2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制定的原则
2.1 科学性
分类编码的科学性是分类编码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保证分类结果的科学性和持久性,不能把非本质的和不稳定的特征作为分类编码的依据。为此在制定分类编码标准时必须对油田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2 惟一性
信息分类编码必须惟一表示它所表示的对象或对象集合。无论一个还是一组客体,在标准化代码中都应该有且仅有一个确定的代码与其对应。如果一个客体有两个以上的代码就会在信息的表达与交换工作中引起混乱。某些特殊情况必须用两个以上编码表示同一客体时,要加以特殊的标志与说明。
2.3 可扩展性
分类编码应满足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不应出现无法使用该编码系统完整地处理信息的现象。通常要在相应位置设置一个其他类别的特殊编码,当客观事物没有对应的编码时,可以将其归于其他类编码。同时要考虑新出现的编码对象与已编码的对象之间的顺序关系。
2.4 稳定性
分类编码一旦确定下来形成标准,将会在实践中推广运用。分类编码的变动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分类编码时,应考虑最少变化的可能性,尽可能保持分类编码系统的相对稳定。
2.5 合理性
信息编码是在信息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代码的结构应与分类体系相适应。如采用线分类法分类形成的树型结构,进行编码时也应通过代码体现出同样的层次关系。
2.6 简短性
信息分类编码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这样既便于手工处理,减少出错率,又可节省机器存储空间,保证分类编码的可扩展性。
3 建立长效机制管理维护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任何一个标准的制定都不会一劳永逸,标准需要不断地维护才能满足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信息分类编码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也应随之更新完善。因此,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开发及发展完善是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工作组织体系,才能保持标准体系及分类编码标准的实用性。同时应当制定出一套包括意见收集、编码起草、修订维护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能够持续扩充、补充完善、保持实用。
3.1 组织评审,批准下发执行
代码编制完成后,一定要形成规范的文档资料,由信息中心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评议,最后形成一个切合实际便于应用的代码表,由有关职能部门作为企业标准正式下文执行,一旦下文认定后,相关的应用应严格照此执行。
3.2 代码维护管理是信息编码标准化的重要环节
标准制定、贯彻实施、维护管理构成了标准化活动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信息编码维护软件的开发,为编码的维护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
0 引言
工程规模庞大和项目参与者众多是现代工程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是项目信息量的巨大和信息交界面、信息传递界面的大幅增多和日趋复杂化。信息交界面和传递界面的问题多发生在分属不同组织的项目干系人之间。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采用统一的项目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时,信息传递畅通;而不同组织之间常常因为信息分类体系和传递标准的不同,产生界面障碍,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进而影响项目目标实现。工程项目中编制WBS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采用同一个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使项目各干系方都理解这个WBS并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下消除界面障碍,保持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1]。
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1.1 项目信息编码的原则[2]
编码体系与数据处理方式相联系,也反映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因而在编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与项目分解的原则和体系相一致。在范围上,要包括所有的项目内容;在深度上,要达到项目分解的最低层次,必要时还要考虑预留1~2个层次,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分解进一步加深时扩充编码。②便于查询、检索和总汇。编码体系应尽可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各种需要,并尽可能做到便于使用者识别和记忆项目编码所对应的项目内容。③反映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不同的建设项目在规模、功能、项目构成、项目特征、费用组成等方面往往有较大的差别,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编码体系能够反映具体项目的特点,充分体现编码体系对管理工作的作用。
1.2 编码的方法 编码的方法主要有:
(1)顺序编码,即从01(或001等)开始依次排下去,直到最后的编码方法。该法简单,代码较短。但这种代码缺乏逻辑基础,本身不说明事物的任何特征。
(2)多面码。一个事物可能具有多个属性,如果在编码中能为这些属性各自规定一个位置,就形成了多面码。该法的优点是逻辑性能好,便于扩充。但这种代码位数较长,会有较多的空码。
(3)十进制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先把对象分成十大类,编以0~9的号码,每类中再分成十小类,编以第二个0~9的号码,依次下去。这种方法可以无限扩充下去,直观性也较好。
(4)文字数字码。这种方法是用文字表明对象的属性。这种编码的直观性较好,记忆、使用也都方便。但数据过多时,很容易使含义模糊,造成错误的理解。
2 研究现状分析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最早的研究尝试可追溯至19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制定的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分类的标准化文件系统和字母表索引(Standard Filling System and Alphabetical Index)。经过几十年发展,工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点信息走向面信息,成为了当今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联系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这三大目标的纽带,成为工程项目干系方进行沟通的桥梁,成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建筑规范学会的CSI体系 这是在北美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是由美国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Institute,CSI)和加拿大的建筑规范学会(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Canada,CSC)在1963年颁布,又被称为MasterFormat体系[2]。它的信息分类的主要对象是建筑产品信息,其信息分类的第一层由16个类目构成
2.1.2 美国的Uniformat体系 该体系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制定,用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分类标准。它按项目构成和部位对项目信息进行分解和编码,如表2所示。该分解体系的第一层由12个类目构成。目前,在国际上许多针对过程项目进行的信息分类标准,往往是在设计的前期应用Uniformat标准作为建立项目信息分类体系的标准[2]。
除以上常见的信息分解编码体系外,国际上可用与项目信息分类的标准还有很多,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体系、欧洲的SFB体系、CI/SFB体系等。
2.1.3 两种体系的比较分析 MasterFormat和Uniformat分类与编码体系对建设项目管理控制的各大方面来说,其性质和应用不同。例如从投资静态核算和管理来讲,基于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和工种工程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比较适用;而从投资及进度管理的角度来说,面向构成部位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在动态控制方面比较有优势。通过比较分析可知,片面强调工种工程或者单独面向项目元素的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都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需要。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学者提出了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2.2 我国学者提出的相关体系
2.2.1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 我国学者提出在建设项目综合分解体系中同时引进工种体系和元素体系,实现实施阶段全过程的项目规划和控制。编码体系共设置4层,最大允许总长度为9位,依次为单位工程、工作段、元素码和工种码
2.2.2 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
编码基于工程量清单,借助于工程量清单完备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结合项目分解结构PBS和工作分解结构WBS。编码共设置7个层次供使用者选用,对应8个分类表,最大容许16位编码,如图4所示。其中,设施层按照主要用途进行划分,如工厂、医院、道路等,设2位编码,从01~99;单位工程编码跟设施编码一样,也为2位编码,从01~99;其他工程分类层、专业工程层、分部工程层、分项工程层和项目特征层自动套用《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要求。
2.2.3 存在的不足 建设项目综合分解编码体系能够从投资和进度方面同时满足工程项目需要,但相对来说分类和编码系统结构又比较复杂。而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是一种树状结构编码,有利于项目信息的逐级汇总,但也存在下列问题:①编码位数长,冗余大;②进行进度、投资和质量集成管理需要造价人员、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需要精确的项目进度计划,需要变革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方式,使之与进度、质量相适应。
3 结语
建设项目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它还是建筑企业积累历史数据,企业项目信息化管理以及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基础。我国当前单一的概预算分解体系与国际工程惯例存在较大差异,要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够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项目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森.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20-21.
2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分类体系
2.1分类体系框架在制定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分类体系框架的过程中,既要结合铁路现行的标准规范,也要充分借鉴和参考国际、国内建筑领域的相关标准规范,还要满足铁路工程建设需要、适合铁路发展要求、遵循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由于铁路工程建设大多是线性项目,和建筑领域的点状项目不同,铁路工程的隧道、桥梁、路基、站场、四电等专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建筑领域的信息分类难以直接采用。以ISO12006—2框架为基础,参照Uniclass和OmniClass的分类思想和方法,根据铁路工程建设的需要,结合铁路特点,把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分为14个分类表,在划分分类表时,主要参考ISO12006、Uniclass、OmniClass的分类方法,在分类表的具体包含内容设计过程中,参考了铁路线路设计规范、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铁路科学技术档案分类与代码、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丛书、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路物资目录、铁路建设项目资料管理规程等规范标准和书籍文件。
2.2分类表关联关系ISO12006—2根据简单的建设模型,即在建设过程中应用建设资源,形成建设成果,把建设对象划分为建设成果、建设过程、建设资源和属性特征。参照ISO12006—2的建议,对铁路工程建设信息的14个分类表按照建设对象进行组织和划分。铁路工程建设成果分类包含项目、实体、空间、构件、工项分类表,项目由实体组成,实体包含构件和空间,构件由工项组成,建设过程包含阶段分类表,建设资源包含组织、角色、专业、工具、产品、材料、资料分类表。各个分类表所具有的描述性信息由属性分类表定义,例如,隧道洞门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如外径、壁厚、层数、外插角、环向施作范围、环向间距、每环根数、纵向间距、长度等信息,可以定义在属性分类表中。
3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分类
示例铁路工程建设信息的分类是为建设管理服务的,随着IT技术的发展,建设管理逐渐电子化和集成化,铁路工程建设信息的统一分类和编码,有利于计算机的识别和操作,能够提升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建设管理的效率。
3.1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分类铁路项目分为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基建工程和其他项目,新建项目包括新线普速铁路、客运专线、新线高速铁路、新建站、枢纽、客货共线、检修基地工程,改扩建项目包括增建二线工程、扩能改造工程、站改工程、电化改造工程。
3.2铁路工程建设隧道构件、工项分类铁路隧道构件由洞门、明洞、暗洞、辅助坑道、附属洞室等主要结构部件构成,各部件又由若干分部件组成。铁路隧道工项包括边仰坡开挖与防护、洞身开挖、基底处理、超前支护、初期支护、衬砌、防排水、附属设施、沟槽、箱变基础、回填、后墙、门框墙、顶冒、端墙、挡墙,各工项又由子工项组成。铁路工程构件、工项的分类可以为铁路验工计价、施工组织、进度管理、工程验收等提供统一的结构分解和定义,有了统一的分类标准后,通过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汇总、分析等处理后,可以掌握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进度等重要信息,提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3.3铁路工程建设阶段分类铁路工程建设阶段包括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维阶段,勘察阶段包括初测、定测、补定测,设计阶段包括预可研阶段、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3.4铁路工程建设专业分类铁路工程建设专业的分类主要参考OmniClass,结合铁路特点,可分为规划、设计、管理、施工和支持,每个专业有可以分子专业。
3.5铁路工程建设资料分类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技术文档和管理资料是铁路建设依据,也是建设中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忠实记录。参考铁路建设项目资料管理规程,铁路工程建设资料可分为项目资料和参考资料,项目资料包括建设管理资料、勘察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和竣工验收资料。工程建设资料的统一分类为铁路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和质量责任追溯奠定了基础,对工程建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期运维过程中的资料查阅、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基本框架
2.1基于六大理论的旅游信息提取
根据以上六大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法,深入分析其理论思想、内容体系,提取旅游信息。其中,旅游三体理论以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依据,旅游活动是旅游者通过旅游中介到达旅游目的地获得一定享受体验的过程;六要素理论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方面来概括旅游活动的特征,是旅游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旅游信息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六类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从五种需求层面对旅游信息进行归类,分别为景点游览线路信息需求、旅游产品与服务旅游企业信息需求、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感知和反馈信息需求、旅游安全、旅游预警、旅游管理和旅游设施信息需求、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和旅游用品信息需求等;协同理论将旅游信息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支持保障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客源地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等四个信息子系统,各子系统自成一体且联系紧密,使系统的整体和局部达到高度的有序化;信息组织理论采用等级分类法进行旅游信息分类,使得无序化的旅游信息有序化;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旅游信息健康持续的发展,谋求发展旅游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协调旅游环境。
2.2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基本框架
基于六大理论,借鉴其他学科信息分类最新研究成果,在提取旅游信息属性维度的基础上,结合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构建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其基本框架见图2所示。
3旅游信息具体分类
将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分为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3个维度,在深度分析旅游信息分类层次、类目粒度、排列、命名等具体结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旅游信息三维五级分类体系。
3.1空间维信息
空间信息是表征旅游实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及与其他空间实体拓扑关系的信息,属于定位信息,用以确定旅游实体的空间关系和所处地理位置,反映旅游实体的空间分布状况[18]。空间信息主要包括旅游事物的空间定位信息及其图形图像信息资料,空间定位信息主要是各种图形图像资料、旅游统计年鉴和公报等;图形图像信息是空间信息的定位基础,主要有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和元数据。本文将旅游空间信息分为五个层级,见表1。根据GIS的理论和技术,地理定位信息表达了旅游信息的空间位置,也间接地表达了旅游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具体定位采用平面地理坐标来表达几何位置;图形图像数据包括纸质地图、遥感影像、电子地图3类,这些图像数据按照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3种类型[19],各种比例尺地图根据所表达专题要素分为旅游地图、景区(点)分布图、导游图、资源分布图、旅游交通图等类型,图形图像根据左下角经纬度坐标确定图幅信息。
3.2时间维信息
时间信息体现旅游事件的发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公众假日和旅游节庆活动等引发的短期旅游流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由此产生了旅游淡季和旺季。旅游人数、收入支出、旅游活动等旅游信息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旅游时间信息对旅游管理机构把握旅游旺季、淡季极为关键。旅游旺季各种旅游信息需求量大,淡季则相对较弱。时间维度按自然时间尺度分为年、月和日,按旅游季节差异分为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其中,旅游旺季信息包括黄金周和节假日信息,旅游淡季信息为普通的周信息,分类结果见表1。
3.3属性维信息
根据旅游信息分类体系基本框架,旅游信息属性维包括四个部分:旅游客源信息、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产业信息和旅游管理科研信息,各类旅游信息按照具体内容向下细分形成四级分类体系。(1)旅游客源信息旅游客源信息其本质是与旅游者紧密相关的信息,通过对旅游客源地信息的研究,旅游企业及其管理机构能够全面地了解客源市场和旅游者需求。将旅游客源信息分为客源地信息和旅游者个人信息。(2)旅游目的地信息旅游目的地其本质是供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旅游景区(点)以及各类旅游服务场所。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活动也是围绕这些要素展开的[21]。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包含要素类型的基础上,将旅游目的地信息分为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产品信息、旅游设施信息与目的地基础信息四类。(3)旅游产业信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和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也日渐成熟,其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属性与其他为旅游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形成大产业,大旅游格局也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是旅游业和多个相关部门相联系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各个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面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按照与旅游业的关系分为旅游核心产业和旅游支撑产业[23],具体见表1。(4)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从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旅游地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管理绩效也千差万别[24]。近年来,围绕旅游业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成果显著,旅游科研信息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此,旅游管理科研信息主要包括旅游管理信息和科研教育信息。
4旅游信息编码
旅游信息编码的目的是方便计算机存储和数据库管理,使得旅游信息的检索有统一的执行标准,便于信息用户对旅游信息的搜索查询。目前国内还没有旅游信息编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唯一性、系统性、扩延性、直接明了性、便捷性等编码原则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相关行业、企业编码标准和规范,进行旅游信息分类编码。如:农业信息编码采用多维编码的混合编码方式[19],企业信息采用按层级编码的分类标识码编码方式[25]等。
4.1编码方法
在旅游信息三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编码结构以及编码方法,从计算机管理角度出发,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对旅游信息进行编码。最终确定旅游信息编码结构为:“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
4.2空间维编码
为了将旅游要素准确的匹配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以便查询及确定图形图像信息,参考地理坐标来实现地址匹配[26]。空间维逐级细分为5个层级:第一级为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均为2位数字码;第五级为9位数字码。旅游信息空间维度码共由5级16位数字码组成。
4.3时间维编码
为了对旅游信息进行时间定位,时间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方式表达,由4级9位数字码组成。第一级用四位数字表示,表示年份信息;第二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月份信息;第三级用两位数字表示,表示日期信息;第四级用一位数字表示,表示旅游淡季、旺季信息。
4.4属性维编码
为了表达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旅游属性信息,属性维度码采用十进制数字对各分类层级进行表达。第一级是1位数字码,第二、三、四级是2位数字码。为了保证旅游信息编码的唯一性,旅游信息属性维编码增加了具有唯一标示的标识码,用5位数字码表示。
4.5旅游信息编码
综合以上空间维、时间维和属性维的具体编码,得到旅游信息分类最终编码结构由空间维编码、时间维编码、属性维编码组成,共3段37位。第一码段为空间维度码,5级分类代码共由16位数字构成;第二码段为时间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由年份代码、月份代码、日期代码、淡旺季代码共9位数字码构成;第三码段为属性维度码,4级分类代码共由12位数字构成。旅游信息数据庞杂,在具体编码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对于编码结构中某些维度缺失、不存在或者没有意义的旅游信息,则用0补齐该段代码。具体编码结构见图3。例如:“1610100109003398200110011201010100001”表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信息编码。其中:第一码段第1位码表示空间定位信息,第2、第3位码的61表示陕西省,第4、第5位码01表示西安市,第6、第7位码00表示不表达此项,第8~12位码代表经度为109.00,第13~16位码代表纬度为33.98;第二码段第1~4位码表示年份为2001年,第5、第6位码表示月份为10月,第7、第8位码表示日期为1号,第9位码1表示旅游旺季;第三码段第1位码代表属性维一级分类代码,第2、第3位码01代表旅游资源信息,第4、第5位码01表示自然类景观信息,第6、第7位码01表示地质类自然景观信息,第8~12位码00001为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的标识码。
4.6编码验证
为了验证旅游信息分类及编码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应用数据库软件工具———SQLServer,建立了陕西省旅游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部分旅游信息编码见表2。通过数据应用,结果显示信息编码科学合理,系统性和完整性高,直接明了,使用便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物流标准化相关介绍
(一)物流标准化的概念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常常提到物流标准化这样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这是我们讨论物流标准化问题的前提。所谓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和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从微观层面上来说,物流标准化就是物流企业和其他组织普遍采用各种标准(可能是物流标准,也可能是其他标准)来组织物流运作和规范服务行为的过程。物流标准化应该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这样一种状态:物流服务过程依据客户的货物特性和服务要求,普遍采用标准的设备、标准的工具、标准的流程、标准的技能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的差别化的服务。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普遍对采用各种标准来组织物流服务运作和规范物流服务行为达成共识。
(二)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物流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和一般标准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对象也不象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而是包括了机电、建筑、工具、工作方法等许多种类。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但缺乏共性,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标准内容复杂,也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困难。
(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这是由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诞生较晚,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过去在没有归人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并且经多年的应用,不断发展和巩固,已很难改变。在推行物流标准化时,必须以此为依据,个别情况固然可将有关旧标准化体系,按物流系统所提出的要求重建新的标准化体系,但通常还是在各个分系统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物流标准化系统。这就必然从适应及协调角度建立新的物流标准化系统,而不可能全部创新。
(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是标准的“三性”,由于物流标准化的特殊性,必须非常突出地体现这三性,才能搞好这一标准化。科学性的要求,是要体现现代科技成果,以科学试验为基础,在物流中,则还要求与物流的现代化(包括现代技术及管理)相适应,要求能将现代科技成果联结成物流大系统。否则,尽管各种具体的硬技术标准化水要求颇高,十分先进,但如果不能与系统协调,单项技术再高也是空的。甚至还起相反作用。所以,这种科学性不但反映本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表现在协调与适应的能力方面,使综合的科技水平最优。
民主性指标准的制订,采用协商一致的办法,广泛考虑各种现实条件,广泛听取意见,而不能过分偏重某一个国家,使标准更具权威、减少阻力,易于贯彻执行。物流标准化由于涉及面广,要想达到协调和适应,民主决定问题,不过份偏向某个方面意见,使各分系统都能采纳接受,就更具有重要性。
经济性是标准化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标准化生命力如何的决定因素,物流过程不象深加工那样引起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即使通过流通加工等方式,增值也是有限的。所以,物流费用多开支一分,就要影响到一分效益,但是,物流过程又必须大量投入消耗,如不注重标准的经济性,片面强调反映现代科学水平,片面顺从物流习惯及现状,引起物流成本的增加,自然会使标准失去生命力。
(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带来的国际交往大幅度增加,而所有的国际贸易又最终靠国际物流来完成。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衔接,在本国物流管理发展初期就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一致,若不如此,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因此,物流标准化的国际性也是其不同于一般产品标准的重要特点。
(5)贯彻安全与保险的原则。物流安全问题也是近些年来非常突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安全事故会将一个公司损失殆尽,几十万吨的超级油轮、货轮遭受灭顶损失的事例也并不乏见。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损失外,人身伤害也是物流中经常出现的,如交通事故的伤害,物品对人的碰、撞伤害,危险品的爆炸、腐蚀、毒害的伤害等。所以,物流标准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物流标准中对物流安全性、可靠性的规走和为安全性、可靠性统一技术标准、工作标准。
物流保险的规定也是与安全性、可靠性标准有关的标准化内容。在物流中,尤其在国际物流中,都有世界公认的保险险别与保险条款,虽然许多规走并不是以标准化形式出现的,而是以立法形式出现的,但是,其共同约定、共同尊循的性质,是通用的,是具有标准化内含的,其中不少手续、申报、文件等都有具体的标准化规定,保险费用等的计算也受标准规定的约束,因而物流保险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也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三)物流标准化内容
(1)物流设施标准。物流设施设备基础标准(原则、主要术语、分类、图示符号)。物流设施:物流中心、仓库、货运站场。
(2)物流信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旨在汇集与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的现有国家标准,提出待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一方面明确标准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现有标准化状况,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为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它促进了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信息分类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和分支,其核心是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技术应用到现代物流系统中,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自动数据采集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促进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现代化和合理化,在实践中做到’货畅其流’。
所谓信息分类编码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然后用代码加以表示。将信息分类编码以标准的形式,就构成了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或称标准信息分类代码。人们通常借助代码进行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查询,特别是在用计算机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显得尤为重要。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美国从1945年起就开始研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问题,1952年起正式着手物资编码标准化工作,经过6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物资分类编码。中国从1979年起着手制定有关标准,到现在已经了几十个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特别是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基本做到了数据元与分类代码齐备,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代码体系。
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总表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门类,第二层次为类别,第三层次为项目。整个标准体系分为三个门类。第一门类为基础标准,这些标准是制定标准时所必须遵循的、全国统一的标准,是全国所有标准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指南,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和指导性;第二门类为业务标准,它是针对物流活动(装卸、搬运、仓储、运输、包装和流通加工)的技术标准,对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门类为相关标准,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门领域标准,其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应用与商业贸易和政府审批(如报关等),它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而GPS(全球定位系统)则是提供对运输工具(含运输物品)的动态实时跟踪和导航的工具系统,也与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四)物流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一致性和协调性原则、科学发展原则、推进企业创新原则。
(五)物流标准化的方法
物流标准化的形式:标准化的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形态。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简化。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统一化。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系列化。系列化是对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通用化。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者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组合化。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出若干组合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拼合的标准化形式。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其一,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在物流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对物流的许多概念、甚至基本概念,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对“物流”的内涵与外延,都缺乏明确的认识。其二,物流标准化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实施。
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尽管我国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条例,但在实施过程中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如有些企业生产部门库存管理不严,原材料积压严重;运输部门运送不及时,使物流受阻;流通部门仓库管理不善,造成货物残损,损失严重;装卸部门的装卸不当,造成的损失等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低的表现。
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物流各环节标准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方面和装备条件落后,与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其次,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其中以托盘标准的问题最典型。最后,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所以导致了物流无效作业增多,物流成本上升,物流服务质量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三、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物流标准化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标准认知程度普遍偏低,还有很多物流操作人员根本不知道有相关物流标准的相关内容。而且,目前物流仍然采用传统的经销渠道,企业对物流的运作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普遍缺乏全面了解,先进的技术装备使用率很低,公司还是以传统的手段服务于客户,所以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阻碍物流标准实施的直接原因。
物流市场发育程度低。目前,物流市场上存在着现实需求不足与潜在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自理物流能力较强,多数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自理物流成本过高,希望物流服务社会化。同时在完善服务功能、降低货损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企业的微观层面有着巨大的潜在物流服务需求。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部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从整体来看,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而且物流专业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具备综合物流知识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外部条件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信息化,而现在企业的网络平台建设等都还刚刚起步,实际应用有限。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缺乏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规定,还没能形成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及信息共享协议,阻碍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四、提高物流标准化的措施
政府应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物流标准化建设。政府部门是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者和推广者,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企业是标准的最终执行者,物流标准的推广必须有企业的配合。企业是务实的,利益是它们平衡取舍的关键。政府可以在推广标准化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制约。
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协调作用。行业协会应鼓励催促行业中各企业参照国际先进物流标准,努力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统筹规划,整合物流资源,从整个经贸发展的需要来规划物流产业的网络布局,加大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引导作用,同时通过行业协会中间联络作用,使行业内各个企业在物资流通活动中得到统一与协调。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应用ERP系统,是一种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信息系统的跨越,而且是经营管理的跨越。许多企业ERP系统应用失败的根源,可归结为没有遵循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则”。企业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进步,而对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是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而作为系统环境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无随之转变。这打破了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原有的协同性,因而产生了先进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结果是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带来企业经营管理“紊乱”。
提升ERP系统应用绩效根本策略,在于依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以ERP为主体的先进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实现新的协同。
一、提高信息质量,需要强化基础管理
信息在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协同关系中具有“纽带”作用。信息质量的高低,一方面与信息系统有关,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管理水平上的体现。如果企业本身管理的基础薄弱,甚至管理混乱,ERP系统下的信息质量就难以提高。我国的多数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严重制约了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除信息管理工作外,主要涉及:标准化管理工作、定额管理工作、计量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等等。
强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标准化是对事物所作的应该达到的统一尺度和必须遵循的规定。企业管理中,如果这种“尺度”和“规则”不完备或者缺乏“刚性”,则,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就会受到挑战。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在标准化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具有制约性的管理手段,从事标准化的机构和人员减少,甚至个别企业抓标准化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应付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在阻碍信息质量的提高。
完善定额管理工作。该项工作涉及企业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如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成本费用定额、人员定额等。定额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定先进企业的定额标准。目前企业,有的企业认为定额管理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过时,忽视定额标准建设和维护,疏于定额执行的控制和检查等等,对信息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加强计量工作。指测试、检查、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术管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是更优、更新、更高,然而不少企业却没有把计量工作视作经营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忽视企业计量工作,从而使之成为信息失真的重要有素。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企业经济活动,保证信息真实性具有重要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属于初级的、粗放式的水平上。企业“控制目标”并非强调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而是把效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在控制环节上,不是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结合的系统控制,而仅只是重视事后的考核。这种现象妨碍信息质量提高。
二、挖掘信息的价值,需要变革管理方法,
基于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使用价值的目标,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管理方法转变。
1.计量方法变革。有关反应企业经营活动的计量方法,对相应的信息的全面性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应积极采用新的研究成果,变革计量方法,提高信息的“完整、全面性”。新兴的网络会计理论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以“事项会计”取代现有“价值会计”。“事项会计”的基础,就是计量方法的变革。它整合并扩展了现有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和计量手段,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即“事项”,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反映,实现信息“全面、完整性”;使决策者通过信息系统,既能获取财务信息,也能获取非财务信息,既能获得定量信息,也能获得定性信息。
2.信息分类方法变革。信息分类方法,在企业管理中构成一个体系,贯穿于企业的销、产、供各环节,体现于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它视为一种管理方式。信息分类有“详细”和“粗略”之分。“详细”的信息分类管理伴随着准确的信息,“粗略”分类只能得到“大概”准确的信息。企业在决定信息分类管理的“粗略”或“详细”程度时,需要在管理效率和信息处理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使用成本较高情况下,通常选取相对“粗略”的信息分类。而一个企业信息分类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或者是难以改变性。企业实施ERP系统后,应正视信息分类的这种特性,及时调整信息分类方法,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这是提供信息质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管理方法变革。变革管理方法的目标之一,是依据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改善信息系统和经营管理的协同程度,充分挖掘信息的使用价值。管理方法,就企业的高层管理而言,重点是决策方法;就中层管理而言,重点是业务管理方法。两者在信息化的环境中都会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使有些原来认为是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中成为增大企业绩效障碍。如,在存货管理中,传统物资采购的“经济批量法”与信息化环境中“零库存”管理,两者之间就存在着冲突。
三、信息化过程中经营管理变革深入思考
企业应用ERP系统的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提高信息质量和挖掘信息的价值,而是要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强化竞争优势,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加强基础管理和变革经营管理方法,仅仅是促进ERP系统和企业管理协同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有关ERP系统应用与企业管理变革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其中多数把相关的管理变革,集中于: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机构变革、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转化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于推动ERP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加速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的意义不容置疑,但是,如果从我国ERP应用的现实角度思考,从出现众多ERP应用失败案例的事实来分析,则表明这些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还需要进行反思。
针对ERP应用,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机构变革、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转化等管理变革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至少有:第一,管理变革的持续性。企业在ERP系统应用中,相应的管理变革提升是一个相对较长进程。期望在ERP系统建设阶段,所有管理变革一步到位并不现实。换而言之,许多管理变革需要在ERP系统运行期间逐步实现。第二,管理变革中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业务流程再造,会对组织机构、员工素质、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进步产生影响;而其他要素的变化同样也为止对业务流程再造产生影响。第三,ERP系统应用中,管理变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这里“一般性”指,企业管理变革的共性,“特殊性”指某企业管理变革的具体情况。这种冲突也体现为管理变革中理论和现实对立。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伍德.ERP实施流程----企业如何实施ER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26-57.
[案例1]
201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英语试卷第六项(B部分),要求阅读下列短文后完成表格中的信息。短文节选如下:
The stressful school life and unhealthy lifestyles cause some problems to students.Here are some key mistakes and some tips.
■Sitting too long
So much homework and many computer games make students sit for several hours without standing or walking around.Because of long time sitting,some students have got diabetes(糖尿病)and heart diseases(疾病).
Tips:·Get up and out of your chair for about five minutes every hour
·Walk to a person instead of sending E-mails or text message.
■Eating regularly
要求学生阅读以上信息,完成每空一词。
Key mistakes:Sitting too long
Some students suffer from 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
Tips:Get up and out of your chair often.
Walk to a person instead.
从文章语篇的整体结构看,本文主要传递三个方面的信息:主要错误、带来的问题、建议。但是在表格中只分了两类信息,用“Key mistakes”来涵盖“主要错误、带来的问题”,明显曲解了原文语篇。修改成如下图式,更能够忠实于原文语篇:
Key mistakes:Sitting too long.
Problems:Some students suffer from diabetes and heart disease.
Tips:Get up and out of your chair often.
Walk to a person instead.
二、 信息分类失范
[案例2]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卷第五项。
短文主要介绍了Fennec Foxes的生活地区、外貌、能力、习惯、饮食等。文后表格把短文的信息归纳、整合为(画线部分为要求考生所填单词):
Fennec Foxes
Living areas
Deserts of north Africa and Saudi Arabia.
Appearance
...
Ability
...
Character
They live in small communities.
They sleep in their dens most of the day.
At night they become active and come out in search of food.
Food
...
Danger
They are hunted by caracals,jackals,eagle owls,hyenas and humans.
按照信息分类的要求,表格中的关键词“Living areas,Appearance,Ability,Character,Food,Danger”应该是并列关系。但是,我们稍作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Character(特征)应该包含外貌(Appearance)特征和饮食(Food)特征等,因此出现了信息交叉混杂现象,这是信息分类中不规范的体现。应该把表格中的Character改为Living Habits。另外,最后一个类型归纳为“Danger”也显得牵强,“Danger”和其他几个分类从概念的范畴上看,不属于同类,改为“Enemies”更合乎分类要求,因为此项涵盖的是捕猎Fennec Foxes的敌对。
三、原文改编失范
有的英语原文生词量大,细节信息多,需要命题人进行改编,用浅显的语言化难为易,符合初中毕业学生的实际。但是命题人在改编的时候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衍生出不地道的表达形式。
[案例3]
201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试卷第五项。短文的最后一段为:
All these national types can be true for some people,but very wrong for others. For example, you might meet a German who is a confident singer with a great sense of humor, or an Australian who is shy and quiet.
该段首句中的“very wrong”是一种Chinglish。汉语可以说“非常错误”,对应的英语不是“very wrong”,而是“quite wrong”,因为wrong是一个非等级形容词,它不可以和very搭配使用。所谓非等级形容词,即指其含义不可划分等级的形容词,通常不与程度副词连用,而且通常也不用于比较级和最高级。非等级形容词可以和quite(完全),completely(完全),absolutely(绝对),altogether(完全),entirely(完全),totally(完全)等连用表示极限意义。如:汉语可以说“非常正确”,英语不可以表达成“very right”,而是“quite right”。
四、 标准答案失范
答案既要源自原文,和文章信息匹配,又要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不能顾此失彼。有时提供的参考答案虽然能够独立表情达意,但是不符合习惯搭配。
[案例4]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试卷第四项。文后的表格截选如下:
Time:In the past
Causes:Smog from coal fires and factories.
Results:Over 4,000 people died in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