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计的主要方法

审计的主要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审计的主要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审计的主要方法

篇1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计商业银行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而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则审计中执行的审计程序和获取的审计证据可以随之减少,但却可能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审计人员要执行详细审计程序和获取过多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效率。在随后的分析性复核和实质性测试中确定抽样规模时,都会用到重要性水平,如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货币精确度(MP),根据货币精确度来确定可接受偏差和抽样间距等。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审计重要性水平一般以税后利润的5—10%确定,当税后利润很小或为负数时,则以净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二、审计程序

将商业银行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阶段。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非常详细,主要包括根据业务特点评价审计项目风险,选调人员组成审计组。调查的内容包括:被审计银行的经营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面临的风险及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措施、法人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银行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活动及内部审计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程序。获取财务信息和业务经营数据后,执行初步分析性复核,通过初步分析性复核,找出异常变动的区域,作为审计的重点。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业务循环确定关键的内控活动以及与通用计算机控制有关的内控活动,制定内部控制轮流测试计划和实质性测试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评价。由于银行电子化程度非常高,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测试中,通常由熟悉财务和精通计算机的专家对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处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作出评价。执行实质性的分析性复核,执行重大项目详细检查和细节测试,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

3.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期后事项检查、获取管理人员陈述函、汇总审计结果和编制审计报告。

篇2

一、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程序

(一)调查了解

在环境管理控制审计中,审计人员为了确认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考虑这一风险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影响,应当设计适当的审计程序,关注环境管理控制与具体环境管理事项相关的政策和程序,把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了解同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风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初步测评

审计人员在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了解之后,应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管理控制在防止环境事故、发现和纠正环境管理重大错误中的可信性。

初步评价环境管理控制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主要环境管理活动的内容来进行,即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经营管理特点,对相关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分类,针对各类环境管理活动分别评估相关的控制状况,以此来对环境管理控制进行整体评价。

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风险进行初步测评时,主要针对环境管理控制的两个方面进行,即环境管理控制的健全性与合理性。审计人员对健全性的评价主要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是否建立了强有力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对合理性评价时,要分析环境管理控制的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或不必要的控制,是否区别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是否划分了控制职能,人员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等。

(三)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是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对环境管理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控制测试关注三点:第一,该项控制是否切实应用;第二,该项控制是否在被审计期间一贯地应用;第三,该项控制是由谁来应用。如果某项控制测试在被审计期间是由被授权的人员适当且一贯应用的,那该项控制政策或措施就得到了有效的运行。相反,如果未能适当和一贯地应用或由未被授权人来应用,则说明控制执行失效。

控制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业务测试两种方式:第一,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的测试,也是审计人员针对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关键控制点,选择若干时期的同类环境管理活动处理程序进行测试,检查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第二,活动测试,即审计人员选择若干典型的环境管理活动,根据环境管理的处理过程检查处理程序中所规定的控制点是否得到执行,以判断控制措施遵循情况。

二、环境管理审计中运用的主要审计方法

(一)一般审计方法

无论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审计,在此,我们把一般的审计方法在环境管理审计中的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1.检查记录或文件

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其环境管理相关文件,获取环境管理信息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当检查相关的文件或记录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部门组织文件、会议记录、环境事故紧急预防措施、环境事项处理记录、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相关记录、环境管理审批文件、环境专家报告、环境事项公开信息文件、内部审计报告、环境事项相关往来函件等,通过检查这些文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事项进行验证。

2.检查有形资产

对有形资产的检查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污染处理设施、排废装置、环境监测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音控制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对这些环境管理相关设备的性能、运行状况进行评价。与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有关的设备是被审计单位进行环境管理的关键,是判断环境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指标,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资产时审计人员可以借助于环境专家对相关资产的性能进行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3.观察

通过观察环境管理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正在进行的环境管理工作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运作,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做出初步的判断。审计人员在运用观察程序获取相关证据时,应当注意事件发生的时点,因为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相关人员从事活动或执行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真实情况的了解。

4.重新执行

针对环境管理活动,审计人员以人工的方式,重新独立地执行相关的环境管理程序,比如,被审计单位生产过程中出现废水、废气、废渣时,审计人员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程序,逐步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考察每一步的处理环节,并最终对排放物进行测试,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记录进行比较,判别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

5.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财务审计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可以利用分析程序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研究不同时期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相关记录、排污处理记录、污染治理记录等数据,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地方给子特别的关注,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状况对数据出现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波动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特殊审计方法

环境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在进行取证和搜集资料时除了采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环境管理审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以满足环境管理审计的需要。

1.调查表法

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可以采用调查表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简便易行,调杳范围明确,可以通过列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企业在环境管理控制方而的情况。审计人员可按照调杳表中所列问题,逐一对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据以评价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参与式”审计法

“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保持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当管理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在环境管理审计中采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第一,审计时即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相关审计程序,争取工作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第二,鼓励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审计过程;第三,对审计初步认定的事项和拟做出的结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其合作。“参与式”审计法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状况,管理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

3.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对一些基本化学物质的污染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主要对象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各种排放物。在环境管理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之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企业的排放物进行不连续采样,在现场或实验室测定分析样。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对前后期数据的比较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在审计时做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前述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有效应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项目组成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安排实施可胜任的审计程序;第二,确保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正确理解即将采用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第三,审计人员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状况的了解考虑采纳不同的审计方法;第四,项目组负责人应通过亲临外勤现场、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复核工作底稿等方式,了解各审计程序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子以解决;第五,对审计程序及审计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咨询的事项建立适当的咨询程序,以使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得到恰当应用,顺利完成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呢。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投资管理和工程造价方面的事宜。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知晓了工程预结算的内容、工作涉及范围、工作原则和工作的使用方法的前提下,对应的提出几点可以提高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的方法,希望能对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意义

1、有利于控制投资规模

通过工程预算造价审核杜绝计划外项目,高套定额、重计、多算工程价款,制止高标准取费,同时可以有效控制建设规模。使所有计划项目不超概算指标,实现最终的建筑综合投资目标。

2、有利于控制工程成本

建立二算对比审核,施工单位编制降低成本计划措施。加强工程造价审核,必须做好事前成本控制,避免扩大成本开支,必须节约物耗,这样就可以控制施工成本。

3、有利于完善招标承包制

编制预算是招投标工作的前提,也是工程计算标的底价基础。审核工作可以控制招标单位故意压低标的价,同时控制投标单位抬高工程造价。完善招投标承发包制,利用行政手段管理建筑市场秩序。因此,必须促进建筑业招标承包健康发展。

4、有利于加强事前监督

在工程建设前,编制预算文件并通过审查,这是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加强工程建设事前审核,积极发挥监督作用。

5、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编制预算后必须通过严格审核,不断发现和纠正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使预算编制准确,保证编制质量。

二、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审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存在比较严重的偷工减料的现象

现代建筑工程中,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减少,工程的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减少。在建筑工程中,材料的价格是在定额中拟定的,但是在实际的建设施工中,材料价格也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得到相应调整,所以说材料差也属于工程造价和审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但是一些单位对于已经取消的项目没有进行及时上报,使工程的造价增加了不少。

2、造价变更比较随意

一些施工单位,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提高建筑工程的造价,现如今,很多施工单位在对工程的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为了赶进度,可以提前交工的情况下也要为了赶进度而收取赶工费,还有在施工的进行过程中,如果项目设计发生了变化,施工的一方,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所要更改费,但是如果减少了变更的项目,在费用上却并没有相应减少。而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没有真实积极有效地记录现场的签证。

3、在预算的审核上没有进行动态的管理

首先,在预算的编制方法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预算管理系统的建立上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也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地对预算信息进行获取,在预算的方法上也是比较落后的。其次,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一般准确度都不高,会因为地域的偏差,导致在编制规定、收费的标准和基础、预算定额上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最后就是在材料的价格上没有进行严格地管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预算编制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够高,专业的技能比较差,造成在价格的管理上比较混乱;另一个方面主要是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是比较大的,这样就会导致在工程竣工结算的时候会与预算产生较大的差距。

三、工程造价审核的方法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计的办法就是依照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现有的配额、建筑设计、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计算工程和全面审计费用的文件规定等,对固定价格和成本计算进行审核。这种办法在实际上和建设预算编制的方法以及它的基本过程是相同的。这种方法通常对初学审核的人非常适用;对投资较小的项目也非常的适合,如维修工程以及工作原理相对简单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预算施工单位要进行单位的审核。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全面、细致、审查效果好,缺点就是工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审核时间长,有重复劳动。如果遇到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审计时间紧,这种费时费力的审计方法就不适合了。

2、重点审核法

这里所说的重点审核是指在对预算进行审查时,审计人员要对项目施工的重点进行重点审查。这里说的重点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较大的工程量、高成本和高预算的分项目和工程。第一,工程造价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工程的单价造价,同时这是预算和审计点的重点。对于大型项目,以及花费多的项目,要审查的就是建筑的实图与设计的图纸是不是一致,他是否对内容已经进行过换算,进行的换算有没有错误的出现,是否存在低或高套的情况,对单件的预算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或者其它的问题。其次,每一个项目重要的因素就是该项目的质量,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的情况都不会一样,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项目还用一样的审核办法,严格来说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也就意味着不同的项目要有不同的审计方式。比如,对于高层建筑物,审计主要在结构工程、基础工程、工程内外装饰上面;一般的土建工程,则要将审查的重点投入到成本较高的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等方面。

3、对比审核法

如果说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地区相似,工程项目的结构和建筑标准相同,则它们的造价也会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造价预结算的审核工作,就需要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同类工程造价的规律性,并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如结构形式或者是工程单方造价指标等因素的不同,采用比较的手段继续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这一方法能够准确的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提升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审核工作的常见的审核措施

1、要对工程量进行认真核对

建筑工程量是工程资源投入的量化性指标,也是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核心。在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的过程中,如果对工程量的核对不准确,将会影响到分部分项工程量的增加,同时也会加大分部分项工程的费用,引起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所以说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核对。具体说来,第一需要分清楚计算的范围,如建筑工程项目中梁和柱的划分、混凝土工程中柱高的划分等;第二则需要分清楚限制的范围,且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例如如果建筑物的层高大于3.6米的时候,顶棚就需要进行装饰施工才能够计取满堂脚手架的费用;第三,在核对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的核对计算尺寸和图标尺寸是否吻合,避免出现误差而影响到施工的质量,或者是加大成本的投入。

2、强化施工图预算复核工作

在工程预算编制完成或主项目计算完毕后,必须由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复核。对所编制预算内容进行细致计算、检查、核对,发现编制漏洞,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施工图预算准确性,复核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审核方法。要设置专门预算编制机构,由业务熟练、经验丰富造价管理人员负责预算复核工作。重点审核有无国家政策性调整工程量、套用定额和材料费用等是否正确。

3、需要对建筑材料的价格进行审核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较多,由于施工工期较长,材料市场会存在着一定的变动,这样将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工程预算审核中一定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规格、型号和数量满足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动要符合市场的行情,材料的预算价格需要按照规定计取等,这些工作都要做好,避免因为疏漏而增加工程项目的造价。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恰当精准的工程造价所必须的程序和其的关键环节。在对建筑工程进行预结算的审核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务必要抓住重点且要以不同的地域、对象、形式为依据来采取最合理高效的措施。

篇4

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法主要有:废物利用、废物回收、废物制造、工艺品加工、出售储存等方法。

垃圾是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是不被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常见的做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区进行填埋处理,或是用焚化炉焚化。但两者均会制造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终止过度消费可进一步减轻堆填区饱和程度。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但会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积已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体。多数的城市都在研究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和鼓励资源回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发展也随之加速。但是,渗漏的问题会对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管道的安全性都形成了一定的破坏,已经成为了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大力度增强工程建设的防渗漏的整体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我国的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的时候,使用科学化的防渗漏的技术,可以避免建筑的质量问题,可以防止建筑因为渗漏水的原因而造成的质量状况,能够使建筑物的寿命得到延长,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让人们能够放心地工作和生活。建筑的屋面、幕墙以及外墙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渗漏的主要地方,如果想科学地预防建筑的这些部分发生渗漏的状况,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就一定要认真地管理和控制建筑工程在这些容易产生渗漏的部分的施工中的重要地方和程序的质量,应用有效的防渗漏技术,达到建筑物的高质量的标准。

建筑工程中的屋面的防渗漏的施工技术

(一)确保屋面材料的质量

在进行屋面的施工的时候应该留出适当的空间来进行屋面板的保护的建设,在实施浇筑振捣的过程中,需要先使用科学的防止问题的对策,来预防钢筋被挤压而产生的变形。而且,对混凝土的浇筑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连续性并且进行紧密的振捣,确保建筑工程中的屋面板不会出现蜂窝、漏筋等质量问题,还需要重视混凝土在浇筑之后的养护的工作,等到混凝土的硬度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够实施下一个步骤。

确保找平层的质量

在建筑工程中的屋面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重视找平层的质量问题,确保找平层要拥有符合要求的刚度与比较好的整体性的结构。所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之前,就应该对屋面的现场进行认真地打扫,保证施工现场的清洁,并且科学地明确分格缝的准确位置,之间的距离要维持在六米之内的范围,而且需要严格地遵循设计方案,明确找平层的高度和坡度,在进行浇筑的工作之后,需要进行二十四个小时的常温养护。

确保屋面的保温层的质量

在进行建筑工程中的屋面的保温层的建设的时候,需要预防水的含量太大而造成的保温层的裂开,最后失去了它的防水的作用。所以,屋面的保温层的里面应该准确地设计分仓缝,而且让它和透气的管道相接通,就出现了使空气能够通过的体系,保温层的水是一定要适量的。另外,屋面的保温层的制作材料也应该选择吸水程度比较不好的泡沫材料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建筑我的屋面的保温和预防漏水的能力。

建筑的墙壁窗口的预防渗漏的技术

建筑工程的预防渗漏的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筑的墙壁的施工过程,所以,在进行建筑的墙壁窗口的施工的时候,应该合理地根据所要求的技术工艺的程序来开展,并且需要控制好窗口的大小和窗体的大小出现的误差,从而确保建筑的墙壁窗口的工程质量。

墙壁的窗体预防渗漏的对策

墙壁的窗口和窗口边框的渗漏问题是墙壁渗漏中经常会发生的问题,所以,在进行铝合金的窗体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

在窗体的位置应该设计钢筋的混凝土的现浇带。如果设计了现浇带的出现,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窗体和窗间墙壁的连接的地方由于一些堆砌的收缩的关系发生的墙壁的裂痕。要将窗台设计成顺水的坡度,并且外面的要高出里面的至少二十毫米。给窗楣设计滴水槽,并且宽和珅都不能够比十毫米还小。外面的窗台在进行抹灰之前需要完全地将基层润湿,而且需要刷泥浆,在刷的时候要均匀。

建筑的墙壁的窗体需要留出来二十毫米的泛水,而且需要在窗台下面的设计一个圆档,在进行窗框的零件的安装的时候,需要把每个零件的距离保持在五百毫米的范围里,还要求均匀,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在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时,能够让雨水顺利地排出屋内,降低建筑墙壁的窗口的渗漏率。

还有重视窗框的平稳性与垂直度的检查。在进行窗框的安装的时候,需要时时地关注它的平稳和垂直效果,并且,窗框和墙壁之间还应该留出来至少五毫米的位置,并把施工的缝隙里的垃圾处理干净,用胶带进行密封。在窗扇关闭之后,会实现没有缝隙、而且不透气、不漏水。

(二)确保窗框和窗体的连接的封闭

保证墙壁的窗口无渗漏的现象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确保窗框和窗体之间的相连的地方的封闭性。在进行密封的时候,使用发泡剂不但要仔细地打到位,还不能够全部打满。等到墙壁的窗体都安装好后,还要继续所检查,如果发生了渗漏水的情况,还需要及时地补救。

建筑的外墙体的预防渗漏水的技术要点

造成建筑工程的外墙体的渗漏水的因素一般包含了外墙体在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状况与墙体粉刷的顺序的管理不够严格。

进行建筑工程的外墙体的施工的时候,第一需要确保外部墙体的施工的时候应用的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因为所有材料对水的吸收性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确保在施工的时候应用的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是比较不容易变动的,以避免使用之后,出现外部墙体出现裂缝的状况。另外,为了确保建筑的外部的墙体不因为下雨而渗水,应该采用比较有效的防潮的对策。在进行浇筑的工序之前不可以对墙体的材料进行润湿,以避免在受潮之后材料发生膨胀的问题,而且在江浙的施工中会发生干缩,造成墙面的裂开并且使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根据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方案来进行砂浆的调配,和水泥的施工程序,将材料的自身的质量提升上去,同时也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外部墙体的施工的质量,防止墙体出现渗漏的状况。还需要控制好墙体的砌筑的速度和高度,从而控制墙体出现裂痕的机率。

总结: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的时候,需要科学地选择使用适当的预防渗漏的技术,可以合理地增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将建筑物的寿命在一定的程度上延长,确保建筑物的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能够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在多数的建筑工程中都会出现渗漏的质量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质量问题,所以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周川.张雪.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探析[J].理论研究,2012(3)

[2]于政涛.李芝光.防止建筑外墙装饰抹灰裂缝产生的施工技术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

篇6

一、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审计制度20多年来,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仍是财务收支审计。虽在效益审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大多数审计机关并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而是在财务收支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审计报告中顺带提及效益评价和管理建议。(2)效益审计开展范围小,层次低,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3)效益审计随意性大,并没有把审计效益作为法定审计任务,从而使《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效益的要求成为空话。(4)目前在各个地方普遍开展效益审计,但全国范围内尚无经济效益审计的专项准则或指南,使效益审计无规范性和先进性可言,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造成效益审计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期望的是先解决财务合规性问题,再解决效益审计问题;(2) 财务合规性审计任务过分繁重,使各级审计机构难以顾及效益审计工作;(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4)政治体制尚不够完善,反映到审计工作中,从而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当然也存在认识方面的原因。改进我国各级审计部门重视财务合规性审计,轻效益审计的现状,已成为历史必然。在搞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大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三、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即系统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均值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种: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四、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篇7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赵卫中钱红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__年第5期。

篇8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

(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篇9

财务审计是过程和问题的导向性审计,它通过对违纪违规现象的纠正和查处,来保证既定制度的正常运行,以此来达到提高绩效的目地。绩效审计是通过对预测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来发现在管理上或制度上的不足,通过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和完善相关制度来达到高绩效的目地。财务审计侧重于评价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在财务审计中,如果审计对象被发现有违规违纪的行为,将会受到法纪的制裁。而绩效审计侧重于对审计项目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在绩效审计中,审查对象即使存在违规行为,但只要效益增加了,该行为不会受到惩罚,相反,会视为一种突破和创新。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而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发展,只有有机的将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审计工作更高效更真实。

二、审计要素差异的比较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在审计目的、主体、职能、技术、方法、程序、标准、时间导向和审计对象上均存在差异。二者在产生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私有制的产生、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分离,导致了人们迫切想要了解政府资金公共支出的流向;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公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则由关注政府支出的合法性逐渐转变到关注政府支出的经济效益性。二者在审计目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侧重于审计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允性;绩效审计更侧重于审计项目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者在审计职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检查、评价已成事实的财务收支活动,行使防护权、监督权和鉴证权;绩效审计主要关心的是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的效益,主要职能为创新性和建设性。二者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方法一般有审阅法、查询法、复算法、核对法、函证法、调解法和盘点法,专门技术方法包括抽样审计方法、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测评方法;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有调查法、分析法、采访法和统计法。二者在审计程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程序为准备――实施――报告;绩效审计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后续审计这一过程。二者在审计主体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只要求审计主体掌握会计和审计的专业知识技能;绩效审计对审计主体的知识面要求更为广泛,特别是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二者在审计标准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标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为有关法律法规、公认管理实务和相关规章制度。二者在时间导向上的差异表现为财务审计注重历史经历活动;绩效审计更看重未来的经济活动。二者在审计对象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相关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对象是政府及其公营项目的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审计的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在切入点和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绩效审计主要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执行的决策是否正确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目的是解决其在领导、决策及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而财务审计则是以资金流为切入点,通过资金流向来判断其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财务审计主要注重于审计对象的会计资料,而绩效审计则侧重于系统的审查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决策等方面。

四、审计对审计人员要求有所区别

篇10

    (一)宏观方面从宏观上讲,水利工程的造价审计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批文方面,主要审计建设项目是否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其建设程序是否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符合;

    (2)在工程设计文件方面,主要审计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竣工图设计等文件在内的工程设计文件是否齐全;

    (3)在招投标方面,主要审计建设项目的招标和投标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合法,是否存在虚假行为;

    (4)在单位资质方面,主要审计相关单位(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的资质是否健全合适,是否具有承担相应工程的能力;

    (5)在资金方面,主要审计工程的建设资金在来源上是否合法,有无截留、挪用、浪费等现象,有无私设小金库的行为,有无公款消费、公款旅游的行为,等等。另外还需审计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建设进度相一致;

    (6)在工程建设项目的类型、规模和标准方面,主要审计是否存在与批文不相一致的情况,如工程类型被改变、工程规模被扩大或缩小、工程建设标准被降低等;

    (7)在合同执行方面,主要审计工程的施工承包合同的合法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违规分包问题。

    (二)微观方面从微观方面讲,水利工程造价主要包括量、价、费,这也是水利工程造价审计的微观着眼点。

    (1)在工程量的审计方面。由于工程量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工程量的审计主要是相关资料(包括工程施工图纸、工程竣工图纸、隐蔽工程的记录资料、变更修改的通知书以及监理现场的签证等)和合同文件中关于计算工程量大小的规定条款,以及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计算规则和方法。通过计算要验证工程量计算的正确与否、合规与否。

    (2)在单价审计方面。由于单价审计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比较强。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在结合施工图纸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各种规章制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计算出工程单价。

    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项目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水利工程在资金使用上的不规范,审计工作不到位,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是当前水利工程审计中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对涉及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计量方法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甚至有的审计人员对这类知识一无所知,以至于他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只能进行账面审查,而不能针对工程的实质进行深入的审查,导致审计结果失真。

    (二)审计体系不健全审计体系(AuditSystem)是指由若干审计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水利工程审计过程中,一般都是在工程初步验收后,竣工验收以前进行审计工作的,这明显带有事后监督的性质,缺乏有效的事中监督,这是当前水利工程省级体系不健全的主要体现。

    (三)审计方法落后当前,水利工程审计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水利部或相关部门颁发的建安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展开的,这种方法其实是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进行的重复性劳动,显得过于陈旧和落后,效率低下。(四)审计层次模糊目前在水利工程审计中,存在审计层次模糊、主次不分、重点不明确的问题,比如在审计时,没有着重审计工程项目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甚至是忽略对这些内容的审计而把重点放在了影响较小的内容上,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

    三、完善水利工程审计工作的对策

篇11

目前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较少,在《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了“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笔者认为此审计方法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收集审计证据的技术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依据资源环境标准,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做出资源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常规审计方法,主要是审计人员长期使用的传统的审阅、核对、抽查法、分析性复核、查询法等方法,审计人员多年实践证明并大量运用这些方法。资源环境审计其实是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当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传统审计方法也就同样适用于资源环境审计的需要,或者说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

(二)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适应性

1.专家法。由怎样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资源环境审计,关系到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为弥补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方面专家而非资源环境方面专家,甚至是资源环境零基础的门外汉,资源环境审计必须要聘请资源环境专家,以解决审计主体的问题。南通市审计局在审计小组中聘请专家,全程参与审计,这避免了“行外审计行内”的尴尬和底气不足,又可以借助资源环境专家的实践、理论经验以及业内信息资源关系,让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资源环境审计还可能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检测设备,国家政府审计机关自身基本是没有配置这类仪器设备的,聘请了资源环境业内专家,也可以间接得到这些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由此看来,聘请资源环境专家的专家法在当前是非常有效且相适应的审计方法。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专家法面临着如何界定专家、从哪里请专家、如何支付专家的酬金、如何管理专家、如何划分审计责任等的问题,从一定角度上看资源环境审计也受制于这些外请的专家,对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审计的长期科学发展未必是“一劳永逸”的,其有暂时性的特点。专家法,虽可以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却并不是长久之策,政府审计也不能过多过度的依赖外部专家,另一方面尚需要及时引进专门的资源环境人才,培养自身的资源环境专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在知识机构上的多元化培训,并能配备基本的资源环境仪器及检测设备,做到既借助外部专家力量,又培养自身的审计专业队伍,这才是使用专家法的最佳考虑。

2.审计调查法。审计调查法是审计人员运用调查询问的方式进行的一种传统常规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对象采取查询、函询等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种审计当中,其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适应性如何?如何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创新的运用?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总结全国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节能减排资金和钢铁、水泥、电力行业连续开展的节能减排审计中,比较突出的是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审计局2009年对2002年至2008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所采用的联网追踪核查、SQL语句查询等先进的技术方法。联网核查是将财政以及国土部门是否按要求按进度追踪核查资金使用的方法,资源环境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审计取证的复杂性,因此,在审计调查中进行联网核查跟踪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不可缺少的方法。SQL语句查询法主要是对青苗补偿的补偿标准及补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在传统的审计调查法当中结合新技术,较为适应审计目标的需要,审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篇12

绩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均为审计的两种业务类型,虽然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与其他审计是相同的,但其差别是明显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审计目标不同

一般来说,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而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二)审计方向不同

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而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

(三)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四)审计方法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二、如何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绩效审计的过程主要包括审计立项、审计准备、设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跟踪四个阶段。鉴于绩效审计目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其审计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与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一)预计的审计效果

这个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开展该绩效审计项目的收益。这些预计的可能的审计效果包括:是否促进审计事项提高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是否改进了被审计单位的或项目的服务质量;是否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更有效地计划、控制和管理;是否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提高了绩效信息的透明性、准确性;等等。预计的审计效果越大,越应被选择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二)资金规模

这里的资金规模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的规模,比如资产数额、总收入或总支出、投资额等。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越大,财务的重要性越大,越应被选择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三)管理风险

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风险。有下列现象时,表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存在的管理风险较大:管理部门没有针对以往审计后提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公众或媒体的批评意见;预计的目标没有实现,包括未实现预计的收益,没有满足需求等;频繁的人动;大量的资金不足或亏空;项目的变更,比如更改投资规模,变更经营的目标等;单位或项目经营人员责任重叠或职责分工不清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单位或项目本身的高度复杂性或不稳定性,比如管理工作分散,多元化的利害关系方,所用的技术尖端、变化快,经营环境竞争激烈;社会各界对单位或项目的某些看法不一;一段时间没有接受过监督检查。管理风险越大,开展绩效审计后能够给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带来的改进越大,则应优先选择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四)影响力

主要是指体现它所具有的重大组织影响,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公众关注的程度。如果审计事项对所在的行业或组织具有典型意义,波及面广,或着对组织或单位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则该审计项目影响力很大。审计组织对于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容易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因此,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应优先考虑作为绩效审计项目。

(五)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

篇13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