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教学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教学建议

篇1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内容和体系方面更能体现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方向明确,思路清晰,虽然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没有减轻。

一、地理学科不参加中考,学生缺乏对本科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应试教育这根无形“指挥棒”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想法,甚至一部分学生一踏入初中,就把地理拒之千里之外:“地理嘛,不参加中考,它与我无关。”他们没有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当然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其实,地理学科不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还具有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对学生今后的作用也是颇具影响的。教师在教学中可就此进行生动的讲解强调,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应把握好切入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地理新教材更注重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比较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地理教材表面内容浅,知识点少,但并不代表难度低、地理好教,它需要教师把更多的知识外延补充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初中地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单调,知识的趣味性不够,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会乏味。就此,教师教学中或借助参考书和工具书,或借助现代化的电影和幻灯片,或借助照片、图片等等,从而丰富课程资源。

三、教学中要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1.教育要“回归生活”

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寓于经验之内,与生活过程同一的,经验在学到的知识与人生历程真正联系起来。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经验和观点。地理教学“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这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外活动。

例1:我们在上天气一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气候分布的基本情况(如一个城市同一天为什么东边下雨,而西边却阳光朗照),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外生活中去观察、去查找资料得出答案,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

例2: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徒步环城的一条路线,让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使用地图,等等。如此教学中,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不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地理意识得以树立,而且对以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等也终身受益。

篇2

地理教师都有同感,不少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动力,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初中生还没具备;另一方面,也许是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有关,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教师方面来讲,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素质与新课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一是专职教师较少,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被边缘化,地理课往往用来照顾老教师,或者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缺乏钻研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上课时将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反复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教师思想观念和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学的进行。第二是其他教师挤占地理课,为迎合应试教育追求升学要求,提高主要学科的应试成绩,教师们纷纷向地理教师要课,地理教师也乐于或者被迫让道。地理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好。学生们觉得地理教师都不重视,他们有何必认真?

其次是由于教师的态度而引发的课堂教学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八股式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一些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地理教学内容应密切实际,注重实践活动,可我校地理教师可能是无力组织,更可能是学校怕出安全事故,或许是其他原因,本校学生没有上过地理实践活动课。无一例外他们的地理课都在教室度过。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就学生来说,语数外等主要科目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老师过于严格。学习时间长,超过7小时,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时间需要1.5小时以上,许多学生无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在本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时,选择放弃地理等学科容易理解。首先,考试是指挥棒,中考不考地理。其次多年以来,地理作为副科,早已深入人心。最后,学校,家长,地理教师轻视地理教学。受其影响,学生当然不太愿意学习地理。

二、搞好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些建议

1.灵活的上课技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新课导入的用语,知识点之间过渡的用语,都离不开教师细心地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以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比如说,课堂活动题的探究、思考,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给以一定的指导,通过艺术化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积极思维,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要能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练习的评析等方面,教师要动足脑筋,从而把复杂问题以最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使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因为感觉“自己行”而变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欢地理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效果营造环境创新能力兴趣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心中愿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收效甚微。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个人教学实际,本人认为只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说:“创新是掌握民族发展命运的关键之举,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教师在指导各种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习的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能力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凡是情商低的学生,主要表现出缺乏理性认识,意志不坚强,难以控制情感,常常容易冲动、悲观、孤僻,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等。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其次要开发学生无限创新的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凡被压抑的个性,不能表现出创造性自我,在不同场合下,教师的暗示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优势,增强信心,打开心灵大脑的“活阀”,引导潜能在动机上产生行为,形成高效的催化剂。

最后,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增强了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地理图像可以放大、缩小的互动性,在直观性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处理筛选,开展社会调研,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教学直观形象。地理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时空广远,内容广博,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较难掌握,必须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景观图片等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方能缘情引趣。

1、充分发挥地图册、课本插图和教学挂图的作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充分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仅靠语言讲述、挂图、板图无法跳出静的框框,多媒体将静态的图、物变成动态的过程,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便于学生形象的感知内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如大气循环、昼夜交替、气候成因等,都是一些难于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用口诀,激情引趣。广义的口诀,包括民谣、谚语、古诗词、歌诀、对联、顺口溜、打油诗在内的知识性强、趣味性浓、概括性强又简单易记的句子。有形象性、概括性、韵律性等特征。巧用口诀是教师充分运用各种语言,形象地概括各种地理现象、地理数据、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中学生机械记忆为主的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单位时间的知识摄入量。

1、利用民谣、顺口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我国地理歌谣非常广泛,有许多专门的书籍,只要平时注意搜集,合理应用,对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大有益处。

2、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的美景,可吟诵《白早发帝城 》。短短几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韵律和谐,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思维,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 “江淮河汉”——四川;“红色之路”——赤道;“孔子墓”——丘陵。

4、口诀教学法可以活跃丰富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在教学中适当引用文学作品,不仅能揭示地理现象和特征,还有陶冶性情的艺术感染效果。口诀概括性强,韵律悠长、简单易记,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年龄特征,能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定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程资源库.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陈龙飞.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学地理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篇4

1.1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教学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老师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等要求和目标,但是受传统初中地理应试教育和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仅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等观念摒弃。例如:在“全球气候带划分”知识学习过程中,课堂讲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有学生问:为何如此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老师就用这是某著名地理学家经验总结而来的予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并牢记于心以备应试之用,在本应紧张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学生的思考慢慢转化为记住老师的话语。

1.2老师教学目标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板,学生是老师的模仿者,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关乎课程进度,还与学生学习效率息息相关。现今中国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需要教学结果,学生需要学习成绩,老师在无形的压力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只看重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慢慢使初中地理教育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堂教育提问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发起的提问大多是教材原文中可以找寻的知识,学生每当遇到提问环节首先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翻找教科书,同时提问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将教材上的语句论述出来,不掺和任何个人思考,老师听到答案的时候为了赶课程进度,经常会中途阻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1.3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只要专心听老师讲解,牢记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疑问、观点等一带而过。部分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后,尝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时间浏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而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的好,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学生把这段时间作为课堂休息时间,有发呆看小说的,也有与邻桌窃窃私语的,真正看老师要求的内容的同学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中的合作学习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毫无兴趣,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现部分同学组聊天,部分同学围绕并非重点问题的“重点”展开讨论和争执,慢慢出现极端化,对地理这门科目相对喜爱,平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的学生经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地理相关知识有所忽视的同学则把合作学习时间当成课堂休息时间,默默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2.针对上述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1针对教育方式的解决措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了提供高质量教学,应摒弃传统教育中自己是“主宰者”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培养。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经典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并结合自身经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知识点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从主观和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目标解决措施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短期内无法根除,因此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为了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优异的成绩,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课程导入点上,短时间内有效使学生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设置,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后重拾自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讲解“局部气候”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解途中设置类似“中国气候类型分布与局部气候类型的相关性”等问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可以加强新知识点记忆。

篇5

0 引言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大,而且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教学难度较大。在现代高中教育中,由于地理教学侧重于解决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倡导通过探究地理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学好高中地理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素质的重要手段。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教学应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新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1 突出学科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讲究区域性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课程属系统地理,体现综合性也至关重要。必须使学生掌握从哪些联系上加以综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2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能够合拍;教师要能够使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尽量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画面,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再现地理环境本身和人地关系的种种特征。利用投影仪、多媒体、录音机、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地理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

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其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接受记忆、掌握、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多方面开展师生互动。一方面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与议论,对重点、疑难处做详细讲解,最后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方式。

5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一环。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会有收获,合作会有好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密切联系与统一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如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酸雨观测和野外地质地貌、河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考察等研究,这些活动都经历了明察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种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搞好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以帮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地理学科的学习意义得到体现。

篇6

    教育观念的创新源于提高国民素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可能程度。传统的地理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偏重知识传授,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能力,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建构自身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

    习活动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

    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发挥着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协商进行的过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它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观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是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基本观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地理教育创新的指导。这些新的理念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提倡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双主体教学”、“以学论教”、“以爱育爱”等教育观念。

    2,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创新

    学习环境是指在具体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间、空间和各种教学传播媒体与教师、学生行为的配合和支持。学习资源是指有关地理的基础教育理论、地理专业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各种地理文献资料、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初中地理学习中课本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野外考察(如对野外褶皱与断层的考察)、科技活动、参观天文台、开发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参加社会活动(如环境保护活动)等。传统的教学媒体比如地理课本、地图册、地理模型、仪器和地理挂图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无疑丰富了地理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硬件和软件平台配置,新教学媒体不断进入现代教学过程后,从本质上依赖于直观材料的初中地理教学在学习资源的展示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上已具有根本性的突破。现以中学地理中关于“长江”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资源是“中国地形图”教学挂图、地理教材和地理填充图,学习资源以视觉材料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在提供文本、图片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投影提供音、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现长江从发源地到人海口、长江上主要水电站、长江中下游历史上大洪灾等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登录计算机网络方式提供有关长江的“海量信息”等。

    3,学习过程的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一般而言,初中阶段是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和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有了明显发展,但有时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辩证思维有待发展。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发展学生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趋向。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的技巧是评价一节课

    成败的关键。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线性的,是在教师精心指导和设计下进行的,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的机会很少,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同小异,这不利于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与传统教学或学习理论比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无数的方法和途径,但教师首要选择的是最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的,教师必须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起点能力进行分析,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过程,动态、主动地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使学习过程具有个别化、多样化和弹性的特点。例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地理,有关知识的储备有限,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由一首歌引入,歌中唱到:“只要你爱想爱问爱动脑,天地间所有的秘密你全明了。”为学生营造敢于质疑,大担探索的情境;再通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找到学生认知的切入点;然后通过一系列动画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再从魏格纳的偶尔发现到大陆漂移的猜想,从板块运动学说的提出到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一系列素材中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讨论和再认识。这样,在这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成了科学问题的探究者,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认知元,准确把握学生学力特征,帮助其形成主动建构的内驱力,探索出赋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行有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四种学习模式可在初中教学中供选择,现以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为例来说明。在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二章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任务:收集身边的地图、了解所收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绘一幅教室平面图和一幅校园平面图。分组:分组的方法有两种,即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这要视具体内容要求而定。在这里,最好采用异质小组,全班分成5个组,每组7—8个人;时间:半天。检验与评定:每小组派一个人讲解组内成员所选择地图中三幅图中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表现方式,地图上方向三种形式及判认,图例和注记。办一个专栏,展示小组成员所制校园平面图。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同时认识主体在合作互动中思维明朗化,更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思维过程;此外合作互动还有利于认识主体达成共识,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

    5,学习评价的创新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几乎完全凭借考试及对考试结果的定量分析,这种单一的评价

    无疑是片面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的评价包括评价目标的多元性,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度、注意力持久性、小组分工状况、最终成果等对学生作出积极地评价。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初中学生在围绕问题所开展的合作互动学习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超常规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外的看法或结论,这些都是应该给予鼓励的,这些对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流星·流星雨”这课时,老师设计一个评估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准则,这个评估内容包括①学生收集内容量;②收集信息的质量;③通过什么样的媒体收集的;④ 要求学生做一个口头演讲,把收集到的信息演讲出来。每个类别中设计有不同的分值,给学生打分,评估前老师把评估标准提前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培养其创新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评价还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即教师、同伴、自我、家长、社会都可以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加丰富和真实。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育创新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会不断地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策三着,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世界地理部分,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将遥远的地理事物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节时,学生对于我们生活的星球为什么还转、不但绕着地轴转而且还绕着太阳转等问题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利用Flash制作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来演示这一现象。学生通过观看演示的情况,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等知识。教师利用这生动的画面,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着手解决难点问题。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耗费太多口舌,都非常清楚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

三、化远为近,生动逼真,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地理教学中跨时空的内容很多,学生也难理解,如果运用软件制成课件把远方的、过去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展示出来,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从而加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分析综合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这一内容时,因其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地球之“动感”,因此给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假如在讲解这一节内容的课件里制作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大西洋的形成”、“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软件的动态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进而开展小组活动是现代教学的模式,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利用课件中文字的移动、大小变化和闪烁等方式展示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利于开展小组活动。而不是学生对问题含糊不清,没记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读上两、三遍,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板书的缺陷,为课堂赢得了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

利用软件在静态的政区图上,把某地区或国家的轮廓及表示该地区或国家名称的文字等设置成动画方式,使地图“活”起来,再把图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准确记住其名称,进而描述其地理位置,学会描述某地区或国家位置的方法。

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俄罗斯的地形和河流时,可以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俄罗斯的东部是东西伯利亚山地,中部是中西伯利亚高原,西部是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通过闪烁来突出乌拉尔山、鄂毕河、叶尼塞河、贝加尔湖、勒拿河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课程目标中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要求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要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多媒体课件能够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集和编辑录像、VCD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播放,能够配以文字、旁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我国的旅游资源”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西安的兵马俑,桂林山水,黄山“四绝”的奇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怪石、云海、温泉,井冈山等革命纪念地,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傣族的泼水节等)……不知不觉当中,学生已被祖国锦绣的大好河山所吸引,脸上洋溢着向往、陶醉、自豪的神情,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紧接着出现一组漫画镜头:在旅游区乱扔废弃物;某人在文物古迹刻上:×××到此一游!配上小丑的画外音……学生们看了,无不表示愤怒、指责、痛恨的心情。从反面材料中,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正反材料的对比增强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要改变过去备课时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讲生动,让学生听明白、能理解;课堂上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讲教材,详细地讲解、分析,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让学生被动、压抑地学习的现象。我们要明确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要发挥主体的积极能动性。教师要确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心让他们自己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我们初中地理教师要尽量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学地理。在地理课堂中我们可以引入竞争体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把全班分成4个组,每一组给他们一个名字,每节课的练习、复习等环节都穿插一些竞赛。由整个小组或派个别学生参加,先回答出教师的问题者取胜,并得到一个笑脸。竞争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优秀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给学困生铺垫了台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利用游戏,歌曲等手段调整、稳定、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教地理歌曲,融音乐教学与地理教学为一体。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创造生动的课堂气氛,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如有些名称又长又难读,学生却能利用唱歌轻松掌握。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法

无数的初中地理教学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每节初中地理课的内容都是在前面基础上合乎逻辑地递进,学生应该对新的内容大部分可以接受,而有不懂的地方那是应该的 ,学生通过预习明白自己已经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老师上课是也明白自己要讲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少讲不讲,哪些内容不能不讲必须多讲。由于初中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学能力有限,要想让学生的课前预习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课前随机抽同学做题目等方法。为促进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确立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内容或实验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教师如何检测等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样练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思考必须是独立进行等等,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先行尝试,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我们要加强自学方法指导向学生说明自学的目标 重难点,自学的内容从哪些角度去分析 思考书本知识会以哪些形式或题型去考学生等方面,让学生边自习边把书中重点知识划出来将其整合、提炼成问题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以便在同学教育和教师教育时解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严格教学常规,提升教学效果

篇9

1.《世界的气候》“同课异构”案例分析

复习课与新授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复习课更加重视知识广度的扩展与延伸,知识深度的透视与掘进以及地理学科能力的拔高,地理技能的娴熟等。两位教师都把“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归纳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总结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作为教学过程和方法目标,实现了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以及地理学科能力的提高。两位老师都将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及特征,归纳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及气候特点的描述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把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步骤,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两位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基本是一致的。

2.《地形和地势》“同课异构”案例分析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靠经验来设计的,而现代的教学设计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的。这样就促进教师学习各种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目标的设计技术,提高教师分析学生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深入浅出,学会教学设计。本案例的B1、B2教学设计就是现代教学设计,这两个教学设计案例都从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进行了分析、计划并做出了具体的安排过程。经过对B1、B2两个教学设计的分析,笔者认为,分别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同样的教学内容,想要教出特色,各执教老师必须全力以赴,拿出看家本领,各出奇招。对于组织者与听课者,他们需要的就是从不同的执教者中感受、分析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在相同的知识点来看,教者对于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同一个知识点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因为有对比,容易看出当中的差异,吸取到最优的教学方法或技巧的选择。

(2)对于执教者,可以看出执教者对本学科了解和个人教学智慧的积累,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展示平台,有幸亲自参与一次,同样能因为有对比,看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促进其提高。对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同伴互助精神。

3.“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活动中,教师带着问题备课,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反思,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打开了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想要研究不同地区教研水平,以及发展情况的教学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机会,可以让研究者真实地抓住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与水平,从而产生指导性的意见。

二、初中地理“同课异构”的策略

1.“同课异构”的指导思想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借鉴“同课异构”的形式,加强地理学科组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在《世界的气候》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明显不同。这是因为两位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同。A1年轻活泼,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亲和力,语言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组织能力强,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一节课能让学生跟着她的思路走。所以,A1这节课的节奏紧凑、效率非常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而A2是一位老教师,他很沉稳、严谨,说话慢条斯理,但是A2的讲授特别清晰,因为说话慢,所以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2.“同课异构”的原则

篇10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能源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能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能源问题尤为突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我们的学生每一天都会使用到各种能源资源,教会了我们的学生,他们再去影响他们的家长、亲戚、朋友,将来影响他们的孩子,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切身体验法

可以在不经意间做些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能源、资源的重要性。比如:在一学期里最热的时段,一进教室就把电风扇关掉,用很严肃的语调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平时浪费能源,现在能源短缺,今天拉闸限电,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请大家克服困难,坚持上课。”学生肯定马上会抱怨,会特别难受,教师不为所动,坚持5分钟,再打开风扇,说:“如果人类继续肆无忌惮的浪费资源,终有一天我们将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学生一定能对节约能源有更真切的

理解。

还可以再给学生讲一些水资源短缺的生动案例,比如:一位父亲早上起来,用一口水漱口,再对着四个孩子的脸一喷,一家人的洗漱问题全解决了。一位村长听说乡长要来,洗了一次脸,结果乡长有事没来,村长为此懊悔了好几天,早知道不来就不要洗那次脸了。以此为例,让学生试着一天内吃、喝、用只用一脸盆半的水,让学生体验缺水地区的生活。

二、头脑风暴法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中间画一个圆,写上“资源、能源浪费”,再画出很多的分支,每个分支上写出他想得出来的能源、资源浪费的情况,每个学生穷尽其所能,把各种能想到的情况都写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由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大家的想法写出来,可以一起分类,再按类别整理出来。

这还不够,这些还只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覆盖的面还比较小,不全面,节能减排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下一步就要让学生去自学,去搜集资料,自己总结出一套可以供大家借鉴的方法,并推而广之。

三、搜集归纳法

学生还是分组进行,每个组一种资源或能源,通过各种资

料、媒体去搜集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节约、保护该资源的方法,并归纳成大家容易理解和记住的内容,用多种多样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中、社会上进行表演、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各种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动手实验法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不能让学生轻信网上找到的信息,要亲自去验证,这时候就要让学生设计实验去证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设计实验、不断尝试、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的可能比在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多得多。

五、身体力行法

关键还是要身体力行,班上的学生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人人爱环保、人人做环保的氛围,并不断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校园里、在家里、在亲戚朋友中、在社会上,宣传环保,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做环保,真正成为环保卫士,让节能减排的意识深入到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

六、鼓励指导法

当学生对节能减排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让学生形成为人类的发展而学习的思想。学生如果在某些方面有哪怕是一丁点想法,教师也要很热情的支持,给予知识、信息上的帮助,使其有信心、有机会再深入研究,说不定将来真的成了这方面的

专家。

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做出的一点小结,有些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不断完善。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新、更大的思维的空间和更多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某一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发

展和延伸,同时又 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就课本上新知识点来说,一般包含着许多旧有

知识。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 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如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 整数的意义没有变,仍是求几

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教学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学生是容易理解的 。在讲例

1前我们可以提出:4个2是多少?用加法如何计算?用乘法如何计算?此时我们可以提问:

整数乘法的 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4个2/9是多少?用加法如何列

式?用乘法又如何列式?学生列出(2/9)+(2/9)+(2/9)+(2/9),(2/9)×4。因为做分数加法时是以

原来的分母做分母,分子部分是相同加数求和, 所以(2/9)×4=(2×4)/9=8/9;引导学生观

察算式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 作分子,分母不变。本

册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引 入,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2.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

学具进行教学, 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 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

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分为以下三 步:一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

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 感性认识。

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如取一个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个

平面, 切两刀出来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出来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切六刀就

成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 个顶点的长方体(注意面与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长方体的框

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

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 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

方体的概念。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知识学扎实

    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是教学重点。每单元、每小

节、每课时也都有 各自的重点。只有把重点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才

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单元分数 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怎样突出重点,引导

学生把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扎实呢?关键要使学生弄清算 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例1: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1小时做几个零件?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可以边

讲解边画图,说明“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就是1小时的3/4做6个零件,也就是1小

时做的零件个数 的3/4是6个。所以可列出乘法算式:1小时做的零件个数×3/4=6(个)。

根据除法的意义,要求1小时做的零 件个数,可列成除法算式6÷(3/4)。6÷(3/4)怎么计算

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难点。教师要充分运用图形的直观性 ,说明3/4小时做6个,就是3个

1/4小时做6个。所以1/4小时做2个,即"6÷3"个,也就是6/3个。要求1小时做多少个,

就是求4个1/4小时做多少个,列成算式是(6/3)×4。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6/3)×4=

(6×4)/3= 6×(4/3)。比较上面讲的6÷(3/4)和6×(4/3)这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

出4/3就是3/4的倒数。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总结出:6除以3/4等于6乘以3/4的倒数。

然后安排学生自学课本,讨论:为什么6÷(3/4)= 6×(4/3)?让他们明确“一个数除以分数,

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的算理。

    二、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1.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

    法则和算理是计算的根据,掌握法则和算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

计算教学时要让学 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

法则。

    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

3/4小时耕地多少 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

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 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

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 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 则,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

    (附图 {图})

    2.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概念的形成

    百分数是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数,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实例 从中抽象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个

概念并不困难。但是,学生掌握了概 念并不意味着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达到理解的程度。

要使学生对百分数这一概念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必须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概念形成的过

程。教学时教师可做以下实验:在两只干净的烧杯中分别倒入温水160克和440 克,再在

两杯水中分别加入40克和60克糖。接着问:你知道哪杯水含糖的比率高一点?也就是哪一

杯水更甜一 点?要想知道答案,必须通过计算。

    (1)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每一杯糖水中糖是糖水重量

的几分之几。

    第一杯:40÷(160+40)=40/200=20/100

    第二杯:60÷(440+60)=60/500=12/100

    由于20/100>12/100,所以第一杯糖水甜一点。

    (2)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一种比较关系,

这种关系必须用分 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百分数只能表示这种比较关系,不能表示一个

数量,故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认识百分数,并学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4)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写出百分数,并指出谁与谁比,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如体积的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教师先做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盛

满有颜色的水,取 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现

象。

    根据上面的实验,学生发现水溢出杯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因为石头放入水中,

占有一定的空间 ,把水挤出来)?把两个杯中的石头分别取出来,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杯中所剩余的水多少不一样),引 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杯中所剩余的水多少不一样(因

为两块石头的大小不同,那么所占空间大小也不同,排 挤出来的水多少也不同,所以剩下

的水多少也不同。剩下水多的说明石头体积小,剩下的水少的说明石头的体 积大)。然后再

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

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3.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应用题例1: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1)教师出示线段图,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附图 {图})

    (2)教师将上图中“用去了?吨”擦去,换一个新问题:还剩多少吨?

    (附图 {图})

    让学生想一想,上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说一说,已知的是哪一部分,

要求的是哪一部 分,应该怎样解答。

    (3)让学生尝试解题,并要求他们讲思维过程。学生会说出先求用去多少吨,再用原来

的总吨数减去用去的 吨数,就可以求得还剩多少吨,即2500-(2500×(3/5))。

    (4)再启发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教师可提示:把总的吨数看作"1",先

求出剩下的占总数 的分率。由此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直接计算出还剩多

少吨。

    4.几何教学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记住这个公式并不难,但是要理

解为什么计算长方 体的体积要这样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公式的

推导过程。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把一个土豆(或萝卜及其他容易切开的物体)切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

厘米的长方体,引导学 生观察后指导学生把这个长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让

学生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切成了多少个1立方厘 米的小正方体,并说明小正方体的总和就是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每个小正方体都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单位。然 后组织学生讨论:是怎

么切的,长方体的体积应如何计算?

    (2)让学生把24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进行操作

实验,然后整理出如下 的摆法: 每排块数 排数 层数 总块数(体积) 4 3 224 6 4 1 24 6 2

2 24 8 3 1 24 12 2 1 24

    引导学生从上面实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

篇12

2初中地理教育对初中教育的重要作用

初中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其与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部。其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初中教育必须被我国教育界及相关政府部门提升日程,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人生阶段,决定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拥有更加灵活的思维,拥有更加易于接受思想的头脑。这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必须对其进行适当与科学的教育,从而促使其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应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价值取向,使其在今后的继续学习、工作成长当中受益终身。初中地理是当代我国初中院校当中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其贯穿于初中三年的整个学习阶段。这门课程隶属于自然科学学科领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实现理性认识事物思维、了解自然现象原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发现,初中地理是初中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对处于青少年的初中生而言,其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岁月,也没有行走过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其不会对某些将要发生,或者是不可能发生事物(理想层次)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切身的体会。如果不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当这些事物发生,或者是被某些群体说教时,将会直观烙印在初中生的思维当中,并相伴终身。那么,只有重视初中地理教育,不断完善初中地理教育学科体系,使学生对书本及课外知识进行充分的理念与正确的审视将十分的必要。

3信息环境对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影响

3.1信息环境对初中教育的影响

21世纪的到来与发展使当今世界面临了一个又一个的变革,其根本原因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市场开放化程度的提升、世界化经济的发展,都是21世纪标志性的产物。而21世纪最为关键的与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其管理水平提升与业务领域的拓展。对当代我国居民的生活同样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了当代我国居民生活习惯、方式与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信息化的环境也对当代我国教育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①积极影响。信息环境给予了当代我国教育界不断开发新型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契机,并且利用信息环境能够极大的提升当前课堂授课内容的含量,并且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课下提升自身的素质等方面;②消极影响。信息环境不仅给我国教育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加之相关管理规范与制度的不完善,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互联网管制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信息更加易于被青少年所获取,从而根植于其思维的深处,对今后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

3.2信息环境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上文所提到的网络环境给我国教育界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为了不断适应当前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克服现有网络环境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利用网络环境给当代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因素,充分把握时代契机,提升当代教育的整体质量。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其也应当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变革,其在变革过程当中应当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坚持开放性。互联网技术对人们提出了开放性思维的要求,为了适应环境就必须在当前我国地理教学当中融入开放性的思维;②坚持灵活性。互联网要求人们具有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人们能够接受大量、不同领域信息的冲击;③开发引导机制。网络环境给地理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授课内容,从而教师应当转变其填鸭式教学方式,开发引导学生自学的有效机制。

4基于信息环境,对当代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

在以上的研究当中,作者给出了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坚持上述方向,加速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作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强化初中院校基础多媒体设施的建设。地理教学是属于自然学科体系当中的,其需要进行大量的图片展示、内容讲解,以便于同学们了解那些很难发生,但是却具有巨大威力,或者是处于人类不可企及方位的地理特征等。而这些内容及知识却是能够通过多媒体设施进行展示的;第二,调整当前授课的中心。对于信息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学生应当成为课堂主角,课程讲解的重心、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课堂节奏的安排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锻炼其判断能力以便适应错综复杂网络环境中的隐藏障碍。为此,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应当针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努力,来更好的适应网络化对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要求。

篇13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

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来的,它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来说的。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的培养,活动教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抽象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课本增设了“活动内容”,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后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提供了建议,这些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操作性,这无疑是新课改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经验不够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和老师对地理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才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和家长也往往只在语数外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地理课的学习,尤其是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开放性的考试科目。对于老师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其重要程度当然比不过语数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师们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地理学习知识,很多老师也不会再地理课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们也往往忽视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给初中地理采取活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活动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地理课本中,但凡要求实施活动教学的部分都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往往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来启发学生,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要么过于简单,对于理解课堂知识来说未免显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教学活动达不到所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活动教学的教学经验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让课堂的教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地理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水资源、我们每天都会关注的天气、我们生活的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地理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课堂实质上就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因此地理教学中更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所在的家乡的地形、气候、水文等做一个调查,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与课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联系。在学习方向与风级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的红旗和小树飘动的方向,以此来教授判断风向的方法,并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小树摇动的情况,来判断风级,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教学当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地理只是不仅包含着比较容易理解的风土民情、水文景观等等,而且还有较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经线和纬线,公转和自转,这些知识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大脑想象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些还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以课本中讲述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这一知识点,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配合,其中一个学生拿着一块橡皮作为太阳,另一个学生拿起一支笔作为地球,这位同学在转动笔的同时,还要绕着那块橡皮进行旋转,如此关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公转这一超出我们视觉范围的自然现象便可一目了然。这种形式的活动教学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识最好的方法,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丰富课堂活动教学的形式

初中地理课堂中采取活动教学应该因地制宜,而不应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气温、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采用观察观测型的活动,可以连续观测也可以不连续。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那些三维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动手开展制作型的活动,将立体的东西转化为平面的东西,或者是制作立体的模型,将书本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操作型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课堂的活动教学中,语言类的活动也很有意义,辩论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成辩论小组,围绕着论题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区好还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好”为辩题展开辩论,在双方的辩论中,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便不知不觉的被记住在脑海里。

结语:活动教学是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宜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由于它的时新性,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把活动教学应用到实处,在课堂上积极联系生活,使课堂“活”起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丰富课堂的活动教学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