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

篇1

P2P行业目前的规模相对整体金融业来说很小,监管机构也还未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但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类金融服务行业,其业务规模今年有望超过1800亿元,增幅同比预计超过600%。此外,金融大腕银行也试图来P2P行业分得一杯羹,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不可小觑。

赢得客户者赢天下,投资者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给予客户足够的安全感。作为投资者,我们不能被蓬勃发展的行业现状冲昏头脑,每一位投资者都应明白这样的道理:你的钱到底投资到了哪里?P2P平台所提供的交易服务,交易的是信贷资产,也就是债权。既然是债权,就一定会有风险存在,放眼全球也没听说哪里有零坏账率的银行。所以投资者更应该关注风险的发生率是多少、是否可控、是否可承受?

我们的国外同行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鉴。在英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不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也不保证出借人的收益或本金安全,坏账交给催收公司。但随着竞争的加大,英国三大平台Zopa、RateSetter和Funding Circle近期陆续出台了一些补偿投资者坏账的措施。2005年成立的Zopa是P2P的鼻祖,RateSetter和Funding Circle则在2010年年中创立。

RateSetter为了降低坏账率,成立了“预备基金”,该措施规定,借款人必须向平台额外缴纳一定额度的费用,万一逾期不还,便从“预备基金”中支出,补偿给投资人。正因为这一措施,RateSetter的坏账率只有0.69%。Zopa今年也效仿了这一做法,成立了“守护者基金”,目前该基金已达到78.4450万英镑的规模,足以应对51.1664万英镑的坏账。

一家P2P借贷平台的风险大小,是由该平台对借款人的审核是否严格决定的。如果平台放松对借款人的信用评审,那么坏账率将会上升,投资人也将面临重大损失。为了分散风险,Zopa和RateSetter都规定,投资人不能将全部资金借给一个对象,必须在超过50人的借款人之间分配。上述两家平台会自动将出借人的资金分割为10英镑的小包,投资人再选择对每个借款人如何分配。Funding Circle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但由于该网站主要是借钱给中小企业,所以也允许投资人自由选择是否要分散投资,并且投资人要对借钱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篇2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三部分。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改革,农村金融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业依然存在着许多亟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一、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和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表现出贷款投向单一。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例,农业发展银行最初的政策性业务涵盖范围甚广,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副产品收购、农业技术改造等多项贷款。自1998年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管理,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和开发性贷款先后从农业发展银行中划出,重点放在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截至2007年,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结构中,粮棉油收购贷款总额占比99%,其他贷款不足1%。

(二)员工业务水平低

从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员工主动服务的意识欠缺,为数不少的员工认为所谓的服务就是“办业务”,没有达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的服务标准,员工安于现状,精神面貌不佳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员工服务意识极差,对客户缺乏应有的热情,与客户发生正面冲突的报道也经常可见,极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形象。

(三)服务效率低

虽然各银行内部也在积极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但没有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种类增多,业务更为复杂,每个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也更加漫长。金融服务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员工的操作技能不熟练,技术不过硬而导致的。

(四)金融信息宣传工作不到位

金融信息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并了解落实情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验交流,加强各级银行联系,确保行业内部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但是,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常常忽视了金融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信息队伍,信息收集与传播不及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信息工作制度,信息工作缺乏制度保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信息实用性不强,不能反应基层实情等等。

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全方位支持“三农”发展

一是积极改善农村贷款管理,引导贷款投放,并在适当范围内将再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增加跨年度贷款权限和产业调整贷款权限。二是农村信用社要保证完成基本业务前提下,加大对农业产业支柱的支持力度,为农粮生产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农业银行要加大对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或项目要加以重点支持。

(二)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明确的行业服务准则和统一、规范的服务礼仪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人员招聘科学化

若想保证农村金融服务人员选聘的科学性,就要保证评价技术的先进性,要将品德素质测评加入到原有的测评中去,不仅要考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充分考虑品德素质。

2、培训规范化

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强调金融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强调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要按照培训大纲进行,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核;培训及考核形式上,要采用标准化的操作手段、工具、程序,以先进的服务技术武装服务人员队伍,保证培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思想培训方面,要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政治意识、道德水平、思想能力等等,使其能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3、管理严格化

要想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保证金融机构每个服务人员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其自身素质及服务效果与职务升降、奖金福利等相挂钩,对于有损于金融行业整体形象的个别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从每个工作人员着手,坚决执行每一项政策法规。

(三)提高服务效率

1、全面提高网点业务办理效率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适当采用弹性工作制,允许基层机构在完成固定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灵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对于特别繁忙的网点,可以适当增加网点人员配备,在保证每个人应有工作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在一些办理业务客户特别多,临柜服务压力过大的业务办理高峰阶段,争取做到网点柜面100%的开工率,这样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有效提高服务效率。

2、有效增加自助设备的使用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当积极发展离柜业务,更多引导客户通过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办理部分业务。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网络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自助设备的便捷性与安全性进行积极宣传,扩大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的影响力,同时应当对如何防止网络诈骗等技巧进行宣传,使群众能够安心使用。二是通过加强对自助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24小时实时监控,进一步减少故障发生率,使自助设备的完好率控制在98%以上。三是按照网点服务区域布局,适当增加自助设备的投放数量,并将自助设备投放重点分布在商业贸易区、居民社区等地方。此外,应当将自助服务范围逐渐扩展到水、电、有线电视非代收业务上,减少临柜业务压力。

3、合理配置银行资源

银行应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业务操作流程加以规划,采取业务分类处理的方法,针对不同业务而开辟不同营业柜台,实现网点柜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多种措施而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四)完善监督机制

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服务监督组,对各网点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抽调监控录像,对存在服务问题的单位、个体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依据相关规定进行适当的经济与行政处罚。各地区应当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办法,开设统一投诉电话并长期公示,为客户投诉提供途径。此外,各地方报纸、电视台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督宣传,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五)抓好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在以往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常常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金融服务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使服务双方能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必须要以现代化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一个能够整合相关服务信息并及时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个信息服务平台不仅要包括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还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手段,充分发挥报纸、书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

在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平台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畅通信息,确保快速收集、传递和有关信息。二是做好动态信息的交流,及时对各种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信息、客户需求等进行公布。三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信息平台将先进事迹进行及时推广。四是要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提高信息平台服务效能。五是加强对服务信息公布的监控。

参考文献:

①徐驰良,王蕴慧.增强金融服务意识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2005(2)

②徐芳芳.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完善.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3

1.总体思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特点和服务业发展现状,围绕打造浙东商贸强市、浙东优秀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和谐发展、产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大力提升消费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全面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市化进程相配套,与城乡居民要求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体系,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税收入比重达55%以上。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以“一心(中心城区)两翼(以甘霖镇、黄泽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三足(以崇仁镇、长乐镇、三界镇为中心的辐射区域)”为重点的服务业区域格局。

二、发展重点

紧紧围绕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战略重点,对全市服务业实行分类指导,今后全市拟重点发展以下十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

1.做强商贸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世贸广场建设,打造城南新区商务商业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领带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改造提升浙东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滨市场等农贸市场,构筑便利实惠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老城区文化广场商圈,加快鹿山路商贸步行街区建设;实施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大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

2.做特旅游业。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市人文、山水、生态、产业等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山水越剧、温泉休闲”的旅游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着力推进唐诗文化、越剧文化、书圣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整合及培育。加快推进浙江崇仁温泉湖国际度假区等旅游业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旅游业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基础投入,加强旅游营销,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的完善配套。

3.做优金融业。强化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加大对一、二、三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形成“机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运行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框架。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运行机制。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业。

4.做大物流业。坚持“开放带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特点和物流发展现状,鼓励以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区域分拨配送物流和市场配套服务型物流,着力构筑以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为主,城西物流中心、禹溪长运物流中心和*港物流中心为副,多个乡镇物流场站结点为补充的“一主三副多结点”的物流框架布局。

(二)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教服务、社区服务三大产业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提升电信增值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与网络增值、电信与广电运营等服务,加快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社区、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切实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和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再利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工作,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基本建成为各产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2.扶持发展科教文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科技交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发展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市科创中心以及现有行业科技中心的创新与服务功能。改造提升艺术村,推进文化创意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文化商品连锁经营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充分利用职高、技校等职业培训资源,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方式,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3.引导发展社区服务业。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的民营化、市场化,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对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的,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全面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三)积极发展房地产、商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大产业

1.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发挥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合理配置各类地产资源,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和品牌项目,形成住宅地产、商务地产、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等多元化的房地产发展格局。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优化和保障供给,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指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提升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规范发展环境,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会展服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行业。加快城南新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4.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卫生、城乡公交等公共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和有效利用重要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等产业,使市场成为公共服务资源分工的主导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业产业化。

三、政策措施

1.实施集聚发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新型专业市场、现代商务产业布局要求,加快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世贸广场、总部经济等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制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速集聚政策措施,做大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配套、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格局。同时,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培育市场主体。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减少服务业企业审批环节。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落实主辅分离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推进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国际贸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行业自律。

3.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充分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根据财政状况和服务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带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引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和集聚区建设,新型业态的推广运用,新兴现代服务业与公共业发展以及年度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各类服务企业,以奖励、项目资金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增加透明度。改善服务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和重点项目信贷需求。

4.增强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向服务业倾斜与集聚。物流企业用地可以享受工业用地价格政策。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年底前完成服务业收费清理,取消和制止不合理收费项目,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所有检查、罚款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对从事农村客运服务、经营等方便农民出行的运输行业给予支持。

5.强化招商引资。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企业投资现代物流、文教卫设施、旅游景区、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吸引境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同时,加大对我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其与境内外的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开拓国内外服务业市场。

6.突出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原则,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完善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要抓紧实施一批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转型升级作用大的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要继续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乡镇(街道)部门两级重点项目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推进的全程服务。

7.落实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好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有关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规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信息、中介等服务业企业快速发展。对主辅分离后企业,税负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生产经营用房三年内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起三年内给予减免;所购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原因,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对服务业集聚区的项目和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和投资贴息补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集聚区企业若纳税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税费减免优惠。对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8.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联合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争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服务企业的标准化培训,推动企业开展服务质量等体系认证,评选各服务行业信用企业并予以大力宣传。

9.加强人才建设。特别要吸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软件服务、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智力和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励优秀人才投身于现代服务业,为优秀人才创业、生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工作要求

篇4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已经席卷各行各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其中,为我国经济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在2015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除了提出“双创”外,还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其中,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已经成为当下“互联网+”的典型。互联网金融不仅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还能够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双创”活动的开展。

我国的金融环境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与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融合,规模已近10万亿。从业务性质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开展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腾讯的微信理财通等都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负债业务,据2016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余额宝用户已达2.95亿人;2015年初,微信理财通的资金规模也超千亿。在资产业务上,主要是以P2P融资、电商小贷和众筹等为代表。当前我国活跃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50家,累积交易金额超600亿。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云计算、金融信息服务等是互联网金融中间业务的代表。易观智库2015年1月的调查统计显示,支付宝的活跃用户目前已超6亿,未来10年随着更多海外用户的加入更有望突破20亿。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极为迅猛,并快速进入传统银行业的业务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与我国的金融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首先,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我国也在不断开放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以及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已经与市场化利率较为接近,但我国在存款利率方面始终处于管制状态,并未完全开放,加上通货膨胀,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常常出现负值。此外,银行的其他理财金融产品往往购买门槛较高,这让一般仅拥有小额存款的人难以购买银行金融产品。但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丰富、起购金额低,也并没有过多的门槛,这就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吸引了大批普通金融消费者。

其次,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投资渠道狭窄,而互联网理财满足了普通大众低风险投资需求。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推出了保险、股票、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都具较高投资风险,不符合普通投资者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所推出的金融产品,不仅收益数倍高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产品,而且能够持续稳定带来收益,适用保守型的普通投资者,这也让互联网金融受到大众追捧。

最后,我国传统金融业对中小微企业支持不足。我国银行大都青睐具备周期长、企业规模大、房地产领域、政府项目等元素的贷款项目,而并不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而且大多数银行贷款的审批流程复杂、人力资源投入较高,也不符合小微企业灵活的融资需求。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贷款业务的开展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的不足,这也促使我国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项目迅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助力“双创”战略的实施

首先,互联网金融为“双创”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趋势下,传统金融机构也不断将业务互联网化,积极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使金融消费者通过电脑、手机等联网设备就能完成金融活动,极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而且,互联网金融还为“双创”项目进行融资提供了多种可能。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也促进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为双创参与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

其次,大数据能够为双创参与者提供信用服务。“双创”项目面临融资难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中小微企业缺乏能够担保抵押的资产,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并不了解双创参与企业的信用状况。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为成本问题很难对全部企业进行信用记录,但互联网金融可以根据“双创”企业在电商等网络平台的订单、销售额等经营状况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从而为企业提供授信服务。据此,金融机构可凭借企业信用状况提供融资服务,为双创提供金融支持。

最后,互联网金融能够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促进“双创”战略发展。互联网金融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能够精准了解“双创”参与者的金融需求,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这既发展了互联网金融,也能够满足“双创”参与者的金融需求,降低双方的运营成本。在具体的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设置条件,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双创”企业,并在线完成授信评价,这既提升了互联网金融的效率,也有利于双创企业快速获得融资。

“双创”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理性发展的对策

在“双创”背景下,尽管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了“双创”事业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过热的互联网金融回归理性。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打击互联网金融中不规范经营行为,引导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稳健安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秩序。

第一,我国应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在互联网金融规范上仅出台了一些办法、规定,但其法律效力不高,也没有相关的专门法律。因此,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态势,我国应尽快填补这一领域的法律空白,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约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我国相关部门的互联网金融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也能为“双创”活动的投融资双方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第二,我国应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信用是金融活动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而言,缺乏信用评估,可能会对整个系统带来风险。小微企业是我国“双创”开展的主力军,而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使它们较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尽管互联网金融简化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程序,为其创业、创新提供了便利,但要想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对“双创”产生最大化效应,还是应该严格把控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可利用大稻荨⒃萍扑愕燃际豕菇ㄊ字化的信用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应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成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为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个行业提供征信服务。

第三,要加大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力度。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覆盖了计算机、网络、金融、管理等专业,而且还需要大批熟悉金融产业政策的人才。人才是一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服务于“双创”,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应及时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传统的数学、统计学、金融风险评估等课程学习,也要开设网络安全、大数据技术等新课程,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第四,要完善互联网金融网络管理体系。面对种类日益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我国需要建立分类监管体系,但传统的监管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监管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为此,我国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上也可以顺应时展潮流,建立网络监管体系,将金融监管虚拟化,而且通过建设网络监管系统,还能够共享监管信息,降低金融监管成本,提升效率,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在网络监管体系建设上,我国工信部应重视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建设,对网络金融交易中涉及到的交易记录、网络身份认证、加密信息、电子签名等进行有效保护,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避免因安全措施不足给互联网金融交易者带来财产损失。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32-02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整体处于低谷时期,我国的出口型经济受到影响,沿海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订单减少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被迫提前、集中返乡,出现了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现象。在我国经济由出口拉动的外向型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初期,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问题,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转型的成败。

1 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对中部地区的返乡农民工调查显示,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小型企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行业进行创业就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从总体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在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布情况: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到28.3%,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占30.7%,第三产业占32.1%,其他8.9%。经营形式中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其次是合伙企业,部分采用股份制和承包形式,主要属于商品农业的开发行业。

回乡农民工大多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小城镇创业和居住。选择在乡村创业的占46%,其他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已经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来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三分之一希望取得城镇户口。总体来看,回乡创业者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回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是仍然没有实现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1.2 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分析

首先,出口受阻导致大批沿海外贸型企业停产、倒闭,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东南沿海不少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加工企业在出口减少和自身经营周期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因订单不足、出口受阻等原因,出现停产、关闭、破产等情况,导致部分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或歇岗、失业。中部地区诸如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等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在东南沿海与家乡之间迁徙,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使得他们的就业问题变得严峻起来。

其次,沿海发达省份许多企业尤其是建筑和服务行业,对劳动者都有许多技术和年龄方面的严格要求,由于很多农民工因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年龄偏大而造成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迫使他们失业返乡。

最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地方一系列“扩内需,促增长”的出台,吸引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如国家的粮食收购和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地方的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等措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 中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问题分析

针对中部地区的调查显示,当前返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融资难、用地难和政府服务不到位。近八成返乡农民工在创办企业时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70%的受调查者认为资金筹集困难。创业初期主要务工积攒的有限资金购买设备和租地建厂,开业后流动资金比较缺乏。部分企业的产品有市场,但因融资困难,无力扩大规模,甚至部分企业在开业不久后就因筹集不到更多的资金而濒临破产。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融资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融资困难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而农民工的自身因素是造成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

2.1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创办企业时缺乏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不利于信贷人员对企业市场前景的预测。一方面,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和生活,当地金融机构对其不太了解;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对金融信息关注不多,不了解国家出台的关于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等金融政策,错过贷款机会。同时,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金融机构了解和获取农民工的信用、收入等具体情况比较困难,很难对其展开信用评级。因此,农民工很难符合金融机构的授信评级要求。其次是条件不具备。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从而难以获取贷款。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竞争激烈,稳定性差,淘汰率高。再加上企业资信状况不佳,大部分未建立正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家族化粗放式经营管理普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六成以上的企业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财务报表不规范使得银行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前景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2.2 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总体资金紧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资金总体表现为供不应求。而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向大中城市及重点优势产业集中,对县域企业的金融支持逐渐弱化。农村信用社由于底子薄,资金不足,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目前的金融体制使农民工无法像城市创业者那样便捷的完成创业融资。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减少。目前,县域金融机构的吞并,乡镇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减少,造成农民工创业融资的来源减少,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大型地方性银行中,除农业银行有乡镇机构和涉农贷款余额外.均无乡镇金融服务,无法完成对农民工的资金支持。最后是部分银行重利避险,对农民工创业信心不足。农民工融资困难,根本原因是银行对农民工创业没有信心。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大多是种植、养殖业,与市场供求不能有效对接,是“二级市场”,弄不好就“打水漂”了。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基本上对农民工不发放信用贷款,仅仅发放抵押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规模偏小,没有足够的实物资产用来抵押贷款,加之担保条件也很难合格,因此银行信心不足。

一般来讲,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不仅要拥有比较成熟的项目,更需要有一个能高点起步的服务平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的落后,也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制约了返乡农民工的创业。

3 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3.1 设立地方农民创业基金

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和企业出资设立农民工创业基金,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基金的投放和披露工作。创业基金重

点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创业农民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提出申请并满足条件的农民工提供创业基金支持,更能培养一种感恩回报的风气,扩大基金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3.2 鼓励合伙创业

通过合伙创业,企业自身的资金总量和资产规模得到增加.竞争实力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信用评价等级,扩大贷款融资平台。返乡农民工合伙创业还能分散创业风险,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工加入到创业大军中,此外,还有利于彼此的经验交流共同为企业出谋划策,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得到有效整合,使得企业更能做强做大。

3.3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这是运用保险分散的原理,在农民工和金融机构之间引入保险公司这一“桥梁”,由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当投保人的债务不能偿还时,由保险公司就支付的保险金代为偿还。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不仅能提高农民工的贷款成功率,同时也保证了银行的利益,实现了借款返乡农民工、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共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属于典型的保障类金融产品,保费低廉尤其适合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农民工。

3.4 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

由于返乡农民工多是第一次创业,经验不足,政府要加大免费创业培训的投入。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政府预算。在创业培训的内容上,要将技能培训与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结合起来。举办重点行业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辅导和指导,邀请创业明星、企业家、专家学者向返乡创业者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以及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在政府主导原则下,引入多方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农业协会、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村龙头企业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科学的创业浪潮中。

3.5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

要保证农民工的创业成功,必须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乃至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不断进行创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创业环境。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放宽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对象和地区范围,加大对农民工创业贷款的支持。二是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农民工创业的特点,有效满足贷款需要。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位农民工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三是放宽贷款抵押物的范围.允许返乡创业农民工房屋产权、机械设备和注册商标、发明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品。四是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积极发展服务于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五是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担保的作用,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担保基金”;通过担保风险的补偿和担保机构的激励,提高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积极性,为农民工回乡创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

4 结论

通过对上述政策的综合运用,有效解决中部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融资问题。此外,还要解决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的用地难和政府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切实保障中部地区返乡农民工中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率先创业。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促进中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广大中部地区的农村社会繁荣和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蕾.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和策略选择[J].当代财经,2001,03

[2]陈宏辉,贾生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1.09

[3]李勇霞、晓霞,程智军.等.走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窘境――关于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报告[J].财政研究.2004,03

[4]贾丽君.关注金融危机中的返乡农民工[J]。中国合作经济。2009。(1)

篇6

摘要: 常州地处长三角沪宁线中心地带,生产业的培育升级对常州经济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从常州产业背景出发,通过对实地调研对常州地区生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从市场环境、竞争优势、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等三大维度,提出常州生产业培育发展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 : 常州;生产业;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8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刘伯超(1980-),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生产业、二三产业互动研究。

0 引言

生产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集合,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加快发展生产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也为未来的常州生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1 常州生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差距有所拉大 从省内与周边城市情况看,2012年,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2位,较2011年下滑3位。2013年,常州市服务业经济总量虽然保持原有位次,但有发展速度被赶超、所占比重被逼近之窘迫:常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7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速为11.2%。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南通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7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增幅超过常州1.7个百分点,总量领先优势由上年的82.8亿元扩大至98.0亿元;徐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8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增幅高出常州1.6个百分点。

1.2 新兴生产业占比有待提高 从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3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达43.1%,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绝对主导,与南京、苏州等城市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业、其他营利业等生产业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2.6%和17.9%,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3 企业规模偏小,开放程度不高 常州全市服务业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尚未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从第三次经济普查单位核查数量分析,截至2013年底常州全市拥有法人单位93825家,其中服务业法人单位51814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虽高达55.2%,但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据常州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全市纳入统计的126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148家,仅占调查总数的10.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仅25家,占调查总数的比重不足0.1%,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实体经济困难有所增加 近年来,受外部市场需求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的压力,经营业绩有所下滑,资金拖欠情况有所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上升。截至2012年11月份,全市纳入统计的148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除批零住餐、金融业及房地产业之外)中有395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由上年的22.4%上升到26.7%,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15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1.5 标杆型企业数量还较少 近年来,在政府各项转型升级的政策推动下,常州生产业企业取得了量质齐升的发展效果,对地区经济发展正进一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但从企业单体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总体规模实力相对较小,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还不多,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动力,对地区服务业产业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不太明显。

1.6 盈利能力有待加强 2014年以来,常州全市生产业企业克服各种自身发展瓶颈和外在挑战,努力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到企业所处发展阶段、运营方式、市场环境和容量等影响,不少企业在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营业利润被不断增长的原材料、融资、人工等生产经营成本摊薄。从全市60家服务业监测企业分析,总体营业利润率约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出现不同程度亏损,总体盈利水平不高。

2 常州生产业发展培育发展路径

2.1 培育适宜生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①放宽社会资本进入生产业准入领域,实行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生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准入门槛较高、管制较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急需加快对垄断性生产行业的改革步伐,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领域,建立公平透明的准入制度,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业的有效供给。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在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完善行业协会的运行、监管机制,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推进生产业领域中行业协会的社会化进程。

②调整对生产业的税收政策,实现税负公平。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具有低固定资产投入、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投入等特征,税负成本高、抵扣渠道少。常州应以“营改增”等政策为契机,逐步实现低税率政策,制定力度较大的税收抵免、扣除政策,使之达到和第二产业相当的水平,以支持生产业的发展。

③加大对生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生产业的力度,确保扶持、引导资金的规模。通过项目补助、贴息贷款、政府奖励等方式,支持生产业重点领域、项目的建设。调整完善生产业价格政策。

④完善生产业用地政策,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生产业用地政策,降低用地成本,将其用地价格与工业用地并轨。在编制、实施土地供应计划时,增加生产业用地比例。根据生产业的特点,对生产业强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利建设。明确支持物流、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的重点区域、项目、集聚区的建设,对相关企业优先保障土地供应。

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创新制度环境。生产业最主要的价值增值源泉与最重要的投入就是知识与智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是发展生产业的客观要求。常州应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庭的财政投入,增加对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财政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援助,降低维权成本。

2.2 培育常州高端生产业竞争优势

①扩展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国外优质生产业企业移入常州。目前,常州甚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外资引入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生产业对外资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有序、稳妥地扩大开放生产业的是必然趋势。加大开放程度,引进优质国际生产企业,吸收先进管理理念与经验、市场运作模式、技术手段。提高常州生产业整体水平,也为常州装备制造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②引才与育才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和用人体系。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人才高地,成为区域人力资源集聚中心,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人才特长的发挥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加快增设、完善生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着重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专业人才,力争改变常州生产业人才紧缺的窘境。鼓励高校等人才培育机构推行与生产业企业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提高现有生产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与管理能力。

③构建常州人才集聚优势,实行生态位分化,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构建常州人才集聚优势、口岸优势、大力发展以创新服务、金融信息服务、供应链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业。加强对生产业的统筹规划,明确支持生产业的重点产业、领域、项目。注意强化不同区域生产业体系的特色,优化常州的生产业布局。政府应当通过政策聚焦,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降低生产业的发展风险和运营成本。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联盟研究开发服务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④促进常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扩大常州生产业产业辐射半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推动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进程,与省市进行区域联动与合作;探索生产业跨区共享的发展模式,引导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分工,扩大常州生产产业辐射半径。

2.3 培育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路径

①促进常州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得知识溢出。鼓励外资生产业企业与中资生产业企业、者制造业企业成立合资、合作的联合研发中心,鼓励中资企业通过借力实现产业转型。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生产业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形成有竞争力的外包产业基地;建立支持生产业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利用本地机构对国内市场认知度的优势,与国外企业合作,进一步“引进来”。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建议对重大“联盟式”生产业外贸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

②支持第二三产业分离,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按照“选择试点、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原则,多渠道鼓励基本具备生产玻璃条件的制造企业先行先试,在挑战重组、改革改制中,剥离企业原来的内部服务功能,在税收、统计、土地、行政审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将发展已初具规模大服务剥离,并给与绿色通道,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③鼓励本土生产也做强做大,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鼓励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本土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鼓励生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不断进行挂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鼓励生产企业争创服务品牌,培育本土生产业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品牌。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④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水平。为提高制造业和生产业协同水平,使生产业高效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中,需要满足产品创新研究服务、创新成果交易、供应链前置管理、网上交易、现代物流应用集成的需求。通过建立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技术信息、交易信息、物流信息、支付信息、认证信息交换与集成,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相关服务系统与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与业务协同,为电子商务交易、现代物流过程优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提供支持。

⑤推动生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根据国家《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2013年发展规划》,对常州现代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软件与服务外包、互联网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通过照例推动重点发展领域的行业标准化进程,率先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体的生产业标准体系,并在整个生产业产业进程中不断实践并完善这些行业标准。

3 结束语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常州生产业保持了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效果,生产需求平稳增长,为全市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但无论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作为投资环境,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生产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常州生产业发展滞后于常州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产业发展的“瓶颈”,对常州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因此,调研常州生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问题,探索升级路径,对于加速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缩小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推进常州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84

营口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与北京、天津等同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哈大经济带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背靠东北腹地。是“辽宁五点一线”及“沈阳综合改革实验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近年来,营口紧抓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党的十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多项科技创新鼓励政策的出台,科技企业趁势而上,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口高新区、营口国家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区、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涉及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产业。2013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0.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324.8亿元,同比增长29%。全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市级高科技企业101家。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1.2 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取得突破

2013年,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7个,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20个,省级科技计划37个,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8131万元,支持额度创历史新高,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863”计划项目“特种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电化学海水淡化(5万吨/日)成套技术设备及城市饮用水示范工程”、国际合作项目“连铸结晶器喂钢带技术”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得到攻关。全年专利申请101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3件,同比增长39.5%;授权专利641件,增长16.8%。

1.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9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74万人,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0.57万人。重点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已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大石桥市政府与中科院青海盐湖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辽宁丰华实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签署共建镁质材料研发中心,辽宁卓异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先进无机泡沫材料重点实验室签署联合组建营口研发中心。辽宁卓异科技集团、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盼盼集团三家单位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了营口历史上零的突破。营口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营口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营口汽保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已初具规模,通过共享科学数据,提供专业技术、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拥有自主创新的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产业的扩散和辐射作用不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地区14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情况调查中,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不足7%,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已成为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2 高层次人才缺乏

近年来,我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之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制约,人才交流和引进的渠道相对偏窄,对于掌握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此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人才流失严重。

2.3 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市在增强科技意识和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2013年占比为1.53%。面向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创业中心、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科技金融服务还处在启动阶段,对外引资、引智、引商的吸引力不强。

3 推动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镁质材料、装备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紧紧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综合改革实验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吸纳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活动,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组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专利技术。

3.2 加快高新技术人才培育

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和启用更多的一流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政策,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有机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与互动,弥补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对科技领军人才、新兴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作为资源与市场的纽带、买方与卖方的桥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政府与科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之间,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发挥着纽带、桥梁、传递者的作用,不仅推动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远不能支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快培育和建立包括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势在必行。

3.4 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每年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地方财政中用于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构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于高新技术项目,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针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多的特点,应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财政补偿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

支持。

参考文献

[1] 营口市统计局.营口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

篇8

生产业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而对能矿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低于制造业,并能为制造业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促进制造业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效率与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以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的生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工业,支撑现代工业,促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生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二)发展目标

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类似的阶段。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党的“十七”报告提出,要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根据上述目标和要求,结合国际经验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趋势,未来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到2020年,我国生产业占服务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超过50%和25%。

二、战略重点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认为以下行业应是我国未来投资战略的重点:

(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科学技术是生产要素体系中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但我国目前科研和技术服务现状却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许多科研成果走不出实验室,而制造业和企业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又一时得不到满足,导致我国的制造业和经济竞争力难以提升,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其经济增长中有60%已上来自于技术进步,而我国经济增长中仅15%左右依赖技术进步。当今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制造企业都在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有些甚至逐渐放弃其原有的部分制造业环节,集中资源和优势于研发、技术环节。如著名的IBM放弃了Pc硬件制造环节,将这部分业务转让出售给联想公司生产,而IBM自己却集中精力投入科研、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及技术维护。

现实国情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业,以迅速赶上世界科技产业发展的步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明确了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并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这意味着到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18000亿元。从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看,基本上维持在17%左右,按这一比例推算,到2020年时这一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未来投资的重点是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手段,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关键研究实验设备的投资力度,通过加大对企业研发投资的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研发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

(二)金融业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国民经济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掌握了金融控制权,谁就掌握了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权,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金融体系掌握着国际资源的价格及其在全球的配置。目前我国金融业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影响力弱、覆盖面不够以及较大的脆弱性和风险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外资在金融领域的过度进入对未来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未来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并不是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而是金融体系的健全、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提高。而在未来投资战略选择上,应重点加大中小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开放金融投资市场,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投资金融服务业。

(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尽管是相对传统的生产业,但在我国仍然是需要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生产业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重点是加大铁路、中西部地区公路干道、农村公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交通建设和投资市场对民间资本的开放步伐,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建立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路建设的财政补贴和政府投资倾斜力度。

(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信息经济时代的代表性支柱产业,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尽管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在产业起步上抓住了难得的机遇、落后并不太多,发展相当快。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674.2亿元,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而在第三产业14个行业中居第二位。在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

我国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历史机遇,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的重点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抓住契机,集中力量支持关键软件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能力,加大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型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未来投资重点应是继续强化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一代移动通讯与互联网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投资力度。

(五)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会计与审计服务、市场调研、广告与营销策划、评估咨询、会展服务等,专业技术性强,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商务服务业是增长快、就业广、生产率高的行业之一,体现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强积聚性与辐射性。从现代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看,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三个环节中,生产制造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而研发、销售及服务环节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贴牌代工的加工制造产品,其总价值中加工制造环节的价值只有大约一成左右。在香港,专业服务的平均附加价值占到产业产值的66%,一般工业附加价值占产业比重却只是30%左右。我国目前的商务服务业从整体和分行业来讲都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在许多领域无法与外资机构进行竞争,难以对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但是,近年来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很快,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按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我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482.7亿元,超过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居第三位。

对于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除会展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外,其他行业主要是以人力和知识资本的投入为主,因而未来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培育市场主体尤其是本土民营企业,通过对内开放市场、通过消除政策歧视、政府采购、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措施,扶持国内商务服务企业成长、壮大;通过培育市场品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制度,以及加快市场信用建设,以提高商务服务的产品质量、扩大商务服务的市场需求。

三、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投资保障措施

(一)转变对生产业的认识观念

生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并且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促进其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突破口。长久以来,消费需求以物质需求满足为主,在政策设计和思想观念上都对制造业生产部门非常重视,对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服务业以及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会挤占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有对服务业的歧视政策。近些年虽然对服务业的重要性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更多地关注于消费业和部分传统的生产业,如餐饮娱乐、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商贸服务等,认为这些服务业能极大的增加就业,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见效快,有利于短期的GDP增长。从而造成对这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投资忽视、发展滞后,没能充分发挥这些产业对经济的巨大作用。为此,必须从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和促进制造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角度,认识现代生产业发展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发展生产业。

(二)大力发展民营生产业

一是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歧视,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资本平等的市场经营权,积极吸引民营企业投资生产业,实现生产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加快对交通、电信、金融等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生产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通过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生产的供给成本,扩大市场供给,满足经济对生产业的需求;三是在不影响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条件下,以促进生产业的技术引进、管理创新为目标,鼓励生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面提升与外商投资的合资合作水平;四是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开展海外并购,加强战略联盟,提升与国外高端生产供应商的合作水平。

(三)协调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键

从发展时顺看,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生产业的发展,而生产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应从政策上鼓励制造业企业之间及与生产企业间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对生产环节和业务重新进行分工、组合,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逐步将企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利用外包、模块化生产等方式主动承接生产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进行外包以促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四)优化生产布局

从国际上看,生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及我国北京和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北京金融街金融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业集群等。因此,应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对生产业布局进行区域规划,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政策,以加强对生产业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依托制造业集聚区、高等院校集聚区等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通过对生产业集聚区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引导生产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生产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安排财政预算资金,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建立促进生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扩大创业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生产业的投入。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重点加强产业集群或产业园区的生产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倾斜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建立科技创业基金的退出机制。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保护自主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