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课标下阅读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

篇1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构建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一点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阅读材料、阅读文本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浅近、有趣的作品,如童话、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还可以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读懂的作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敢于对文本作大胆的、灵活的裁剪,适当的调整、删减教学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可多讲;而远离学生生活、枯燥乏味的、玄虚空幻的内容则要少讲,甚至不讲。

其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调、呆板。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多运用赞赏教学,多运用表扬性言辞,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给学生一点个性的感悟和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这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陈旧的课程观。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就是要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要强调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

首先,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策略及其重要的一步。

其次,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是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倡导学生探究并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同行,与作者同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感起所感,悟其所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建构独特的文本和独特的自我,为生活而读,为个体而读,这是新课标指导下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情境帮学生鉴赏。”

三、创设一些对话交流的互动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倡导、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等互动的机会,由此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正如教育专家余映潮所说的:“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阅读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要多让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同时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才能无拘无束地谈话。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对话、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对话真正有益的动起来。重启发不包办,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重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对话交流可分三个主要阶段:(1)启发引导阶段;(2)师生互动阶段 ;(3)学生自动阶段。

四、制造几个兴奋点

阅读教学本应是富于激情,很有享受的一种创造过程,但在教学中,往往看到万马齐喑、昏昏欲睡的场面。这是为什么呢?

市场营销上有这么一句话:“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我们也可以套用一下:“只有疲软的设计,没有疲软的课堂。”可以在课堂上精心制造几个兴奋点。而制造兴奋点,可从文本内容和课堂形式两方面考虑。

文本内容上的选择要注意:第一,教师有真知灼见的地方;第二,文本中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第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第四,与以往阅读积累可以碰撞的地方;第五,能激起学生智慧辩论火花的地方;第六,能挖掘审美情操的地方。

课堂形式上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辩论、表演、竞赛、朗读、讨论交流、角色塑造、发散想象等。这些多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当然兴奋点贵在出新、出奇,程序化、模式化只能恢复到原路上去。

笔者构建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也只是一管之见。投身课改,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又要实践的探索,只有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的课改才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篇2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是一味地重视基础教育而忽略了对文学鉴赏的深入研究,再加上教师在进行文本钻研的时候为了将文章的内容透彻地传授给学生而过于侧重对文本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实践有限,并且学生的课程繁多,若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就需要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主要从讨论、朗读或反思等方面切入。

1.讨论: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在进行讨论的情境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文章中写闰土着重用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作品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从而促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的美。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之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朗读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台词。

3.反思:反思是以讨论为基础而展开的,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课堂收获,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也便于教师予以及时纠正。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改进。

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以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的动机有以下两个基本成分:学习期待与学习需求,在二者互动的情况下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系统。形成学习的需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直接发生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满足其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各个问题,并且还要精心组织教学,从而营造出和谐、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第二,间接转化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促使学生的需求与爱好得到满足。有些学生可能本身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但是若将活动融入教学中来,符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明确学习目标,能使学生将学习的过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在阅读过程中弘扬自我个性。

篇3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民主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的平等。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意见及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包括不盲从老师,也不迁就学生,彻底打破师传生受的旧观念的框框。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学业上要宽容,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老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二、落实阅读的具体任务

有的学生阅读文章容易流于形式,收获甚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每次对学生都作具体要求,布置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做好记录,老师定期检查。如在每周的晨读课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在课堂笔记上做好记载,老师抽查。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生字新词;再让学生自由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最后同桌一起研究文章中写景的层次和结构。每一遍阅读都规定具体的阅读任务,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深入细致地完成阅读任务,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规定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八年级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等;九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中外名著。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落实了具体任务,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三、激发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应引起重视。课堂上,老师不能只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后进生的能力更需要提请高,因此地,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了,阅读教学才会体现出其革命性的意义。如在阅读文言短文《两小儿辨日》时,我分别提出要求:A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写出寓意,结合实际谈出感受,并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B组学生借助工具书意译全文,说出寓意,说出自己的体会。C组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原文大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理解寓意。结果,B、C两组的学生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争着完成其他组的作业。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活动开展起来也生动有趣,学生在活动中阅读能力也得到解决了提高,使阅读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另外,老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来,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寓阅读教学于活动中,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定期组织的名著阅读交流“读书会”、“古诗吟诵”表演、“古诗词背诵擂台赛”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篇4

教学方案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反思教学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研究是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能力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价值在于促进教师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教学方案的研究使教师处于一种反思状态,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行动,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看课、评课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效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总之,教学方案研究是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方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对具体教学方案中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深刻反思和客观评价。本文首先论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说明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相应策略,为中学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下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应该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特别要努力做到把以教为主的过程变成以学为主的过程。

二、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点

1.师生角色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将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使得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从而做好课堂交流。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逐个环节进行集体交流,教师总结时点出需要识记和重点掌握的知识,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信任学生,让学生搜集资料、竞赛研讨,又应不放弃指导的职责,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时效性强。

2.现代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一是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要立足于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本,如搜集作家作品、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等的相关资料,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二是指教学形式开放性。学生分组竞赛与教师参与归纳总结相结合,既不按部就班,又不放任自流,课堂充满生机。三是指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查找资料、分组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辩论,无疑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特征

在教学中采用自学、竞赛加老师点播、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所得,学生有思考的权利和精神自由。师生的学习和思考成果就会成为课堂上宝贵的学习资源,而不是将教师的观点或者教师用书上的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方案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张扬师生的自主与创造精神。阅读教学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行动策略,这是新课标的精神,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方案研究中重视以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策略为参照研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研训练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课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方案应采取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问题法、讨论法等,在方案制订时,应做到:(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提出并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发展各种学习和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2)教师认真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范围,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3)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充分的阅读、思考。

2.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案设计应做到:(1)以问题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要解决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又成为要解决的新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3)有多维交流的空间。

3.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4.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诱发他们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前提下,涵泳、体味思考作品,读出自己或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及结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教师激励并促成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与学生自己、与他人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汲取作品营养,提高语文素质的教学活动。

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方案之中是教改的当务之急,应加速这种落实与转化。只有不断探索语文教学方案的研究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树林.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与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121.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1 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篇6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阅读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进行过多的干涉"。在这样的形式之下,老师就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提不上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缺乏质疑意识,同时提问题的意识也相对较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比较重,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地实现平等,阅读教学就很容易变成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其主导地位。

第二,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停地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概述,虽然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的学习,但是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主,使课堂教学慢慢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感和恐惧感。

第三,对于阅读教学的不重视,实行阅读教学的方式比较机械,缺乏一定的情感熏陶,失去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措施

(一)自我设问,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性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老师仅仅是一个朋友、一个指导者,学生可以不在老师提问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的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的情境进行问题的研究。中国有句古话"学贵有疑",这句话的潜在意思就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运用疑问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并在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对文章的讲述进行问题的提出。在这时,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与研究。

如:在教学《卡夫》一文时,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爷爷最后会将卡夫带回家吗?文章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呢?在这时,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卡夫童年的悲惨生活,在痛恨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对底层的劳动人民予以同情怜惜。当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之后,融合自己的思想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述,增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

(二)独立思考,引导求索思维

在语文的教学中,若老师一直采用讨论式和集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能得以锻炼,难以得到新的见解和经验。探究式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语文的阅读,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因此,在对小学语文进行教育时,必须要营造一个开放独立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自主的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自主学习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不仅仅要讲解课文中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如:诸葛亮足智多谋、并且对待每个人都拥有广阔的胸襟;而周瑜就是一个与诸葛亮相反的人,他心胸狭窄,并且对有才能有胆量的人持以嫉妒的心态;鲁肃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曹操是一个非常狡诈、非常固执的一个人。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对老师做出的评价产生了怀疑,有个同学认为鲁肃不是老实本分的人,它不仅仅对他的上司周瑜进行了欺骗,还对诸葛亮撒谎,。作为诸葛亮的朋友,鲁肃明知道周瑜要谋害诸葛亮却没有将此事告知诸葛亮,这是一个诚实的人吗?若不是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用草船借到了箭枝,那么火烧赤壁这个历史就会被撰改。若不是学生与文章有进一步的接触,谁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呢。

(三)阅读实践,拓展创作空间

语文的教学源于现实生活,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行传授。丰富教学的内容,开发课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阅读探究的空间。在对《火烧云》一课进行教学之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日落,并根据《火烧云》的描写,将自己看到的日落进行讲述,让学生的阅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阅读成为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不再是令人望而却步的苦差事,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

总结: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应该将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推动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形成。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阅读的内容,在此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48-01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1.教师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示范朗读。则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示范朗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一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2.以读为本,讲究策略

2.1.以读代解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

2.2.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他让学生朗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语句写的?”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是无言以对。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学生不是电子计算机,不是一读便知。如果是这样,那学生还用得着来上学吗?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摆个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那样会很难使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及读出韵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2.3.以读悟“情”

小学的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九色鹿》这一课时,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特别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责调达的一段话。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愤慨在朗读中得以体现,九色鹿的机智勇敢也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替国王写皇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

3.培养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总之,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38-01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营造情境,提高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真正了解课文“写什么”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的关键。比如设计《乌鸦喝水》一课的教案时,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员参与,实现主体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鼓励提问,发展思维

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不能完全自学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主要又是靠提问来体现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思维过程,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篇9

对于低段教学,我们一课的内容通常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第一课时“撑破肚皮”第二课时“忍饥挨饿”的情况。那么究竟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高大的进步呢?

我们要明确每一课时的基本任务,目的和程度是不同的。第一课时我们的任务是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读文,书写部分生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通过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或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书写余下的生字,这一阶段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要读出感情,有层次地读,通过有感情的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要贯穿整节课,两课时中的读的作用都很重要。

新课标下我们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通过以上分析,谈谈我的做法:

一、温故而知新

上课伊始,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一课时,先出示玲玲的图片,问这是我们上节课中学到的小主人公玲玲,同学们分自然段朗读,回顾课文内容,指名读词语,在所读词中引出这节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狗”和“肯”,这样又把会写的字进行了分散教学。

而在《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刚开始,我出示了北京夜晚灯火辉煌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我顺势引导他们谈自己看到图片的感受,学生答出“明亮”“辉煌”等字眼,我随机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一个词语“辉煌”,这样教学生字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充分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如何使朗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首先,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普遍都会的问题就不用再提出来了。比如,在《三个儿子》这一课中,我提出“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来引导学生读书,并启迪他们要懂得孝顺的做人道理。又如,在《玲玲的画》这一课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引导他们感悟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变成好事,而实现的秘诀就是要肯动脑筋。

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例如,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我出示了旧日王府井照片与今日王府井照片,没有过多语言,用照片加上学生的朗读感知,使学生对“焕然一新”这一词语心领神会,词语的意思也不用老师去解释了。在提到“犹如”这一词时,我让学生用“犹如”说一句话,学生对比喻句加深了印象。

在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教师要鼓励他们进行评价,可以生生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及时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让他们越读越有兴趣,越读感情越到位。对于读得有问题的学生,要先肯定优点,然后再鼓励他继续努力,让他们拥有信心和勇气。

在朗读过程中,要不断变换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自由读、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师生合作读、想象情境读、模仿表情读,表演读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而且乐在其中。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课文中的生字分散在各个环节,要让学生随时动笔。例如,《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时随机指导书写“玲”字,在学到脏处改画小狗时书写“狗”,等学到爸爸的话时学写“脑筋”一词,让学生先观察,后书写,注意两个字中月的写法不同。

四、巩固拓展,由内到外

在课的最后可将所学生字融入新的语言环境中去,去巩固识记,也可以推荐一些课外书籍来丰富学生的课上所学知识,也可以应用一些儿歌等来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的时候,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首儿歌《我的好妈妈》,在动听的音乐中,我还出示了孩子们为妈妈倒水、洗脚、捶背等等的画面,学生对于孝敬这一做人道理有了自己更加深刻的体会,相信在他们的心中也产生了共鸣。我想,学了这一课,孩子们一定会为自己的父母长辈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孝顺。

篇10

一、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以传统的“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传统的“教”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力图在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更好地为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服务。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性的英文报纸,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能读懂各种商品的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的资料;能根据情境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

三、传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过去大多数教师在上阅读课时都逐字逐句解释,指出重要的短语、语法知识点,再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就算完事,或者先预习,再讲解、口笔训练、背诵,等等,这种教法固然能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及语法,也能基本应付考试,但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方法过于呆板、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不能引导学生探讨全文的主题,思想含义等深层次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一般采用提问的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设问、解答和指导等教学环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但是,问答式教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1)控制性教学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2)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对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上,而且经常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捧着课本念,这样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良习惯,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无法真正开口说英语。捧着课本回答问题,看似在答题,答案也基本正确,但只能说是朗读。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回答问题时不会看着书本念。另一方面,学生尽管花了一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但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而常常是把包含答案的整个句子或段落念出来。这种回答并不完全符合问题的要求。在公开课上,一些授课老师为了赶时间,不耽误上课进度,越俎代庖。(3)参与问答活动的人数少,只有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4)我从平常相互听课及教研交流中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绝大部分教师是把语法和词汇同课文分离讲授。

四、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我见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的强调如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任务,以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多种形式,达到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据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

1.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对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学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从而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3)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4)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5)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挂图、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5.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1)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深入了解,并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五、结语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学生应该形成的英语共同基础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由此,新课标的真正意义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版).

篇1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以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时,针对“皮埃尔是救妻子克勒松还是救一船人,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面对这种两难的选择,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皮埃尔我就先救妻子,因为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则说:“如果我是皮埃尔我会放弃妻子救一船人,因为我如果选择了救妻子,就意味着一船人将会失去亲人。”……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就“动”了起来。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任意驰骋,融入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心理学认为感情在心理活动中有动力的性质。讲读课文时,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一种意境,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件,努力再现当时的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再造的情境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和作者两者之间产生感情共鸣,学生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引导学生“创”出来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文中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苏轼,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我会和苏轼一样思念自己的亲人”“看不到亲人我会哭。”……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注意多给学生留几扇自主选择的“门”,多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表达、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情感在表达中升华、思想在交流中生成,真正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篇12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也不断缩小,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比城镇小学差。而即使现状如此,很多农村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和城乡之间小学生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农村小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并不注意对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培养,即使小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也被家长们认为是“看无用的书”而加以责备;二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国古语也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小学生都不喜欢阅读,即使有一些小学生喜欢阅读,也只是在阅读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故事读本。三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普遍存在着一节课四十分钟下来,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而学生在被动的听。无论老师在讲什么,学生都完全不用思考,这个过程完全是简单的知识迁移。

三、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家校联动。由于家庭教育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努力克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孩子们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小学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作用,使其主动参与到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另外,学校也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区别地对待课内和课外,目前教育部对农村小学的建设也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小学都建立了丰富的图书阅览室,这也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这些都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挖掘。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课内阅读中所遇到问题的点拨和引导,有充足时间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让他们能够充分掌握。

2.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思维。兴趣是小学生阅读的前提,而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需要教师、家长、学校都应该重视起来的问题,而阅读教学也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的更好。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开展竞赛以及课外阅读等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的进行阅读,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也使他们理解总理在群众心里的至深地位。作为教师来说,也可以每周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图书,以培养他们的多方向、多层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此外,还可以在课后安排阅读成果展示的环节,比如,采用黑板报、定期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等等。

3.调整课堂策略,鼓励学生质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的40分钟是一个常数,如果教师讲的多,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应的就比较少。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类型和结构,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避免出现以“听讲”为主的现象。而且还要强化教师在关键问题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由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质疑的过程,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质疑,可以按照疑问设计成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合作学习中获得答案,这样的话,就从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变成为了“授人以渔”,能够取得明显的阅读效果。

4.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获益终身。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的开展,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取更多知识的目的,以提升自行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增强阅读水平。阅读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欣赏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指导课、读书汇报课以及读物推荐课等等。在开展阅读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步骤和方法,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在教师内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定能够让他们终生受益。

篇13

一、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感悟和品位为主

现代阅读观认为,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注重“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的经验性和情趣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逻辑判断水平都较低,有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因此古代诗歌的启蒙也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古代诗歌离现实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消失了,诗人的写作线索模糊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与现代人有许多差别,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继而“品味”、并逐步实现“有个性和情感的解读”,使学生缩短欣赏古诗时的心理距离。感悟是第一、二学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感性、直接、初步。从现代阅读理论观点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局限,感悟是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这一环节的初级阶段,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话、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的第一步,其特点是整体感知。“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由整体到局部;然后,按照语言单位的扩展,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循环往复,达到全部掌握全文。”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主要是抒情的,但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采用融情于境、借景抒情的方式,直接扑入读者眼帘的是“景”,读者通过对景的感受和体味才会进一步感受和体味诗歌的情;诗歌也是说理的,但纯概念的说理是枯燥乏味的,“理”是被包容在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来表现。这个形象在诗歌理论上被称为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色彩。”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一、二学段特别强调整体感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及兴趣,才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表现出感性的特点。以讲授孟浩然《春晓》一课为例,在进入课文学习时,老师引导学生“你在早上是怎样醒来的?是妈妈叫醒的还是别的?”转入对词语“不觉”、“晓”、“处处”等的理解以及对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后两句类似,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你看到过春天花落的情景吗?你有什么感受?与你的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一样?诗人的感受是什么?”把握语调的升降所表达的惋惜无奈之情。教学中,老师没有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从感受形象出发,去体会去感悟诗歌形象中所蕴涵的隐微情感,激发起珍惜时光的感情,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课标要求第三学段“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其特点是:理性色彩更浓,结合诗歌选篇对声调节奏有所了解,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应该深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发展提高,第三学段的古代诗歌启蒙教育应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到诗歌的字词句的理解并获得整体的情感态度的较理性的认识,有时还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袁雪菲老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诗人描写的美景,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进行朗读的理论指导。最后老师说:“下边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更快地转变为小李白。把你欣赏到的庐山瀑布的美景用你喜欢的方式,比如唱歌、跳舞、吟诗、画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告诉你的小伙伴。”“让孩子主动去思考、探究,发现古诗不仅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而且读诗犹如赏画,往往几行诗几十个字,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为优美的意境。心灵的东西,联想的东西很多,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孩子们自然对文字运用的精巧之处、对炼字遣词的技巧有所领悟,进而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

二、初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为主

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初高中学生社会阅历逐渐增加,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情感世界不断丰富,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五学段还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初、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富有个性和独特情感。这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密苏里州的《语文教育课程草案》的九项原则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语言学习是个人化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提出“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他们的语言技巧就能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开发”;在“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中“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机智的反映”,“对文学作品作出个人的反映”,“理解文章含义,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和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些论述都表达了同样的道理。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古代诗歌自身的特点。从文学的共同本质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角度看,古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情达义的丰富性、含蓄性,古诗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际上,诗人在用词语表达情感时,不仅要用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语义学上的词的概念意义,为社会所公认的)来写景状物,而且要用语言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联想和想象,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感彩。因而当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以及呈现在头脑中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不同,于是就有著名的论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可见,诗歌的欣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诗无达诂”就是这个道理。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古代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它的形成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诗经》开始到屈原建立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后世诗人用自然意象和男女爱情关系的描写曲折寄托隐微情感,或在政治上全身远祸的工具和手段,也形成了人们在欣赏评论古代诗歌时总要探究诗人在自然意象和男女关系的描写中的微妙情感或政治关系的审美心理。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有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两个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也造成了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由于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及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第四、五学段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欣赏时体现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陈凤娟老师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试用教材)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发现诗歌单元中至少有一半是送别诗,于是围绕送别诗开展了“诗路花雨——古代送别诗品读”主题教学活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收集、汇总并分类送别诗;第二阶段分阅读层面、情感层面和艺术鉴赏层面来展开。阅读层面的教学由每位同学精选自己喜爱的送别诗10首左右,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读出送别诗的内在感情。情感层面的教学要求对送别诗“传于乐”、“显于画”、“表于行”、“诉于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总之,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可以诉诸不同的形式。老师在同学们对同一首诗的感悟出现不同时,如《别董大》有的学生读得昂扬,也有学生读得忧伤,都认为这是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给予肯定。最后是上升到艺术鉴赏的层面。老师导入意象、意境、空白艺术等术语,让学生从艺术层面上领会诗歌遣词的千锤百炼,表现手法的千变万化,意境的优美深远。还可向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书目,如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宗白华的《美学漫步》等,甚至还可建议学生去浏览中国诗词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写诗歌鉴赏的小论文。经过长时间的对送别诗的浸染下,在对一个诗群的整体把握和比较鉴赏中,学生满载丰收的喜悦,学习时间的长度,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变得“刻骨铭心”。这些课例都深刻贯彻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语文学科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最终目标是为新的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使我们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作者:谢峰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