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篇1

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均对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下会计信息化特点和原则,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加以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希望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概括的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会计信息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会计信息化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促使会计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共享高度化,而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核算内容有所丰富

受信息化影响,会计核算的科目编码级别不断增多,故会计核算内容不仅随之丰富,而且有所深入,同时信息化还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升级为了多维结构,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棋盘式体系快速完成报表填制,相应的会计指标自然更加全面而深入。

2.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与以往相比,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会计信息既可用账簿反映,也可以报表形式出现,而且总账、明细及其子核算模式应运而生。如在总账核算中,便有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汇总记账、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账、科目汇总等多种核算模式可供使用[1]。

3.核算范围有所延伸

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核算标准和会计指标的选择,但在渗透信息化后,其核算范围有所拓展和延伸,如多种数据库、人力资源信息、实物量尺度等非货币数据表均被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中,而且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的综合运用,还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遵循原则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已势不可挡,但在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准确性,即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过程、精确的结果和繁多的核算量,而应注重会计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可靠度;规范性,受信息化影响,会计信息实时、智能、开放特征日益显现,此时只有确保核算方法规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可比性,推动系统软件的开发,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性,即当下环境变幻莫测,只有加以及时应对方可规避风险,故在考虑动态处理会计数据时,应将及时性列入基本原则中[2];此外所选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即使其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以此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2.方法选择

首先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凭证获取和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填制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其准确度、真实性直接关乎后续的核算质量,因此原始凭证收集、填制新方法也属于会计核算新方法的选择范畴。

具体而言,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网逐步形成,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均被纳入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大的便捷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即其收集过程具有集成化特点,同时信息化促使企业办公逐步转向无纸化,因此原始凭证也以电子化的形式被录入至数据库中,且随着四库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ERP系统功能模块,记账凭证实现了自动生成,加之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日趋精细,不仅改善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部门沟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属性计量;所谓的就当下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操作既是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研究重点。毕竟在信息化未到来之前,只能采用历史成本法用于计量属性。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促使对资产进行公允计价变为可能,这样不仅合乎会计配比要求和资产负债的定义,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利于会计信息关联性的提高,故新形势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与公允价值法相互适应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审计准则吻合的新会计准则,并积极培育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强化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此推动计量属性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法,进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

再者是基于移动加权的存货计价核算方法;以往,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是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但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此法被取消,此外还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法、全月一次加权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也均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相比之下,移动加权法更为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存货计价。

因为全月一次加权法的及时性明显缺失,显然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实时性、动态化要求严重不符;先进先出法会受网络实时监控造成企业库存急剧减少而失去核算意义,加之存货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多次调用数据库并对比日期,故耗时费力,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多见于利润调节,但若业绩不佳,利润预测不高,管理者便会为了提高利润高价售出低成本商品,反之亦然,故也不算存货计价的最佳方法;而移动加权法可基于动态的会计信息及时获取存货数据,并将其快速输入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处理,然后经计算机自动而迅速的检索存货数量和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3]。相对来说,该种核算方法不仅较为可靠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均衡特点。

最后是基于账龄分析的坏账准备计提核算;坏账准备计提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中销货百分比、余额百分比、账龄分析等是较为常用的核算方法,在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先选择后者,原因如下:虽然销货和余额百分比计提方法简便易行,但其在应收账款拖欠时间与坏账概率关系分析方面考虑不周,毕竟随着拖欠时间的不断延长,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便会随之降低,此时坏账风险则会升高。若在计提坏账时采用账龄分析方法,即根据应收账款拖延时间的长短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其既满足了应收款项的主要管理要求,也能够较为简便的对不能变现的应收账款数额作出科学估计,因此值得推广[4]。虽然以往其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信息化条件下,工作量也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进一步细化其核算要求即可。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助代数分配法用于弥补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用于合理辅助分配生产成本,而且其不受产品数目、类别以及未知因素的干扰,均可简洁、精确的实现分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已经开始应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必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对会计核算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及时、准确、规范、开拓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会计实务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波.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2(09).

篇2

1、对登记账簿的影响。

在传统会计业务流程中,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及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然后采用一定的记账程序来登记账簿。账簿作为存放输入会计数据并经分类汇总的载体,承担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它既作为第一次会计确认正式加以记录的书面记载,又作为第二次会计确认在报表上正式披露的信息提供直接的数据源。因此,登记账簿在传统会计核算中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后,登记账簿就变成了多余的活动,因为ERP等会计专业软件可以直接从凭证中提取信息生成报表,而且数据传递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概率低,传统的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账簿的设置已不是会计信息化核算中不可或缺的步骤,登记账簿已经其失去存在的意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平行登记、过账、结账等传统技术方法也失去其应有的效用。

2、对其他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在核算过程中除了省去登记账簿步骤,还对其他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设置和填制凭证环节,原始凭证的收集朝着集成化发展,原始凭证的形式朝着无纸化发展,记账凭证的生成朝着智能化发展,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内部网系统,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提高;在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环节,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手工做账的空间限制,能够依据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扩大并细化会计科目的结构、内容,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尽可能详尽的核算信息;在财务报告环节,传统的财务报表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通用的、标准化的财务信息,用以满足外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而现代信息技术使个性化财务报表的提供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要求从数据库中筛选有用信息,编制个性化财务报表。此外,复式记账和财产清查也面临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计量属性的新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一经提出便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今后公允价值计量将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有的学者不以为然。不可否认,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好地反应了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目前,我国核算主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部分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传统的手工做账环境下,公允价值无法及时取得并计量入账,往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能够从交易平台获取最新的资产或负债或与其类似的项目成交价格数据,用以计量该项目的公允价值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

篇3

企业所得税是对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即对企业一定时期内利润额征收的税种。从会计角度讲,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支出,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切身利益。

一、会计核算方法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会计核算方法又称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确认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税务筹划是指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在税法许可范围内,为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中进行筹划与安排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外在表现是使纳税人纳税最少,纳税最晚,即实现“经济纳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税收体制日趋完善,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为合理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方法等都可以进行筹划、安排,通过控制纳税时间、数额多少来实现税收筹划。

二、会计核算方法在企业所得税收筹划中的应用策略

在实际经营中影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效果比较大的会计核算方法有销售收入确认、转让定价、存货计价法、固定资产折旧法。以下探讨如何运用这几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一)利用收入确认不同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销售方式不同,决定销售收入结算方式不同,每种结算方式对销售收入确认条件有对应要求,每种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影响了收入确认时间。例如采取现销方式的,结算方式是直接收款,收入确认时间是销货款或拿到相关凭据并把提货单交给客户的当天;而赊销方式收入确认时间为合同约定收款时间;订货方式收入确认时间是货物交付完毕当天。在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可通过对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特别是通过控制临近年终时所发生的销售收入确认时间来进行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比如采用现销时,可以通过推迟收款时间或提货单的交付时间,将销售输入确认延迟至下一年度,从而实现了当年度纳税额降低。

(二)销售产品转让定价在所得税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销售产品转让定价,是指在关联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实现均摊利润或者利润转移,从而实现合理纳税。

例1:天华汽车零部件集团公司总部生产销售一种汽车配件生产模具,主要销往国内各省市,每件产品市场售价为20000元,生产成本8000元,销售费用2000元,管理费、财务成本等综合费用暂不考虑,所得税率为25%。问如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筹划前:天华公司每个模具应交所得税额为(20000-8000-2000)×25%=2500元

显然,企业交所得税较高。为此,该公司决定在重庆设一家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对公司产品的销售,子公司所得税率15%。总公司给销售子公司每件产品价格为15000元。则总公司应交所得税为(15000-8000)×25%=1750元

销售公司应交所得税为(20000-15000-2000)×15%=450元

两公司共计纳税为1750+450=2200元,比未设销售公司单件产品少交税500-2200=300元。

现在,该集团经进一步筹划分析,只要在税法准许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同行业一般生产型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就可以将部分利润转让给重庆销售公司,故将销售给重庆公司的售价降到12000元/件,则

集团公司应交所得税为(12000-8000)×25%=1000元

销售公司应交所得税为(20000-12000-2000)×15%=900元

两公司共计纳所得税为1000+900=1900元

由此可见,单件产品价格转让后比价格转让前少交所得税2200-1900=300元。

比未设立销售公司时少交所得税2500-1900=600元。

此外,有的关联企业通过在产品交易时抬高定价的方式转移收入,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三)运用存货计价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存货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影响期末存货计价高低,从而影响当期利润,最终影响所得税缴纳的多少。企业在存货用尽期间中的总利润数额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不同的计价方法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延期纳税达到所得税税收筹划目的。企业应根据各种存货核算方法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的方法,达到所得税税收筹划目的。

举例而言,当国内通货紧缩时,即物价呈下降趋势或者物价水平较低时,期末存货应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核算,这样可以增加当期成本,减少当期所得税税额。金融危机后时代,流程资金普遍紧张,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运用存货计价法延迟纳税相当于无形中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提高企业的可利用资金,让资金产生更大效益。当然,企业存货计价法一旦选择很难变更,即使变更也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会计报表中注明变更内容,最终实现合法合理税收筹划。

(四)固定资产折旧法在所得税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折旧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费用或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合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运用不同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当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其大小直接关系到当期损益,进而影响到当期所得税税额。很多企业常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以下为实操方法与注意事项。

1、 折旧年限可选择但并非任意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决定其折旧年限,因为使用年限是一个经验值,所以折旧年限是可选择的。对于有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可以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优惠期内的成本从而降低所得税;对于不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企业,可以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企业后期的成本,最终实现延期缴税。这一观点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忽略了企业是否享有税收优惠是一个动态,选定的折旧年限是一个固态,且折旧年限是不可以任意选定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20年;②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③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④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⑤电子设备,为3年。

从上可以看出,企业确定折旧年限必须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企业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必须在此范围内选择。

2、 折旧方法可以选择,但不能随意更改

理论上,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前期利润少,缴税少,因而在适当比例税率的条件下首选加速折旧法。然而《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要求企业所得税计缴时,除税法另有规定外,在税前扣除时只能按照直线法提取折旧。对于加速折旧方法的选用,《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一个企业处于税收减免期,若采用加速折旧,反而会因成本降低而多缴税。

会计、税法制度赋予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权是有限的,且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除非在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调整,其他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改。

总之,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仅有上述几种,还有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等。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守法意识,合理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着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篇5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篇6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篇7

一、对会计核算的认识

会计核算是指记录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就是会计核算的方法,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是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餐饮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餐饮企业的特殊性

现代餐饮企业,是集住宿、饮食、商品零售、娱乐、旅游以及交通票务等为一体的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变现在:(1)功能的综合性:集生产、销售、消费多种功能为一身,要满足不同客人的各种消费需求,有着兼据商务活动中心及社交中心等功能;(2)劳动密集性产业:餐饮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较多,对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日益提高;(4)经营方式灵活: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区位优势,发展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4)服务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统一:餐饮企业的服务过程也是顾客的消费过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二)餐饮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餐饮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在会计核算时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修正性原则,与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相比,其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

1.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复杂性

现代餐饮企业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经营项目,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就具有多样性,包括的内容包括原材料、服务设施、餐具、配料、饮料等,加上餐饮企业存货种类多,进出频繁的特点,甚至有些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经营场所较多,也就增加了管理控制和会计核算的难度。

由于餐饮业在经营过程中,集生产、零售和服务三种职能于一身,其会计核算上也无法像其他工业企业那样,按照产品逐次逐件进行完整的成本计算,一般只能对经营单位或经营种类耗用原材料的总成本,以及营业收入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也就造成了核算方法的复杂性。

2.营业收入与费用分布结构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服务业由专门从业人员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设备和工具为顾客提供带有技艺性的劳动。在会计核算时,需反映出按规定收费标准所得的营业收入,服务过程中开支的各项费用以及加工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成本。餐饮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其营业收入是企业经营取得的总成果,由于餐饮企业功能的综合性,其经营项目较多,收入结算方法也比较复杂,会计核算必须要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劳务收入按时入账。对于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会计核算时要按实际价款记入“营业收入”科目。其核算内容包括宾馆收入、餐馆收入、商品部收入、冷热饮收入、服务收入等以及各类企业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收入。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3.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不同

根据费用要素,一般将服务业的成本和费用项目划分为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辅助营业支出及财务费用五个科目。辅助营业支出在期末要分配摊入各项营业费用中,“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两个科目被用来核算企业各营业部门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费用是核算公司管理机构的和非营业性的费用开支。财务费用则是核算企业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和金融机构手续等费用开支。餐饮企业的营业成本明细项目应该包括:餐厅在经营中耗用的各种食品原材料、饮料、调料、配料等的实际成本,零售部门的商品销售成本,票务部门的票务费等。费用的明细项目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作餐费、物料消耗、制服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展览费、折旧费等,与其他企业相比,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项目较多。

4.现金流量结算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综合性

餐饮企业的货币结算是以货币资金为主,并且具有收款点多、进货渠道品种及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在会计核算时,要确保出纳和会计各司其职,明确分工,钱财分离,防止舞弊行为;同时还有较多的使用营业状况表、楼层房间动态表以及现金单等财务单据和表格,确保报现金结算的准确性。另外,由于目前银行卡、信用卡等结算方式的多样性,会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

5.涉外性质的餐饮企业

一些餐饮企业具有涉外性质的业务活动,在会计核算中,要按照外汇管理条例和外汇兑换券管理办法,办理外汇存入、转出和结算的业务,涉及外汇业务,应采用复币记账,反映原币和本币,计算汇兑损益和换汇成本。

三、总结

总体来讲,餐饮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复杂性,营业收入与费用分布结构不同,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不同,现金流量结算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综合性以及涉外性质的餐饮企业要按照外汇管理条例和外汇兑换券管理办法等特点。

篇8

2整合教学内容,重视教材的选择

为满足非会计类专业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调整“基础会计”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鼓励编写结合各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减少会计理论教学,增加会计业务知识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会计基础知识

1)会计核算原则

此部分介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的基础,是会计的语言一定要掌握,才能理解和学会使用会计的思维去理解会计。

2)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有两个基本等式,由其根据权责发生制引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原理,区别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表的理解。

3)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科目、帐户和帐簿。在此不需要介绍很详细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只是介绍其基本使用方法就可以了。第二:银行支付结算方法重点介绍同城的支票、银行本票的结算方式。一般介绍异地的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的结算方法,以及票据的认知和使用。任何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与银行打交道,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各种票据在企业与银行间的流动和使用方法。第三:税收筹划着重介绍三大流转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筹划与交纳。特别要介绍营改增的内容。一般介绍所得税和其他的常用税种。第四:会计报表分析

1)会计报表结构

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要报表的结构和侧重点。强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下如何理解这三大报表。

2)会计报表常用分析方法

那就是比较分析方法和主要比率法。从而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等指标。

3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如果教师对会计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不同的专业采用同一个教案,放一放同一个PPT,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内容,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不同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就难以把握会计对于各种专业的作用,只能就会计论会计,直接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除了必要的课堂讲授外,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培养途径开放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本文以银行支付结算方法为例,谈谈这个章节的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

了解银行七种支付方法的使用和异同

2)同城使用的支付方法

支票、银行本票异地使用的支付方法:银行汇票、托收承付、汇兑同城异地均可使用的方法:商业汇票、委托收款通过演示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课件,讲述银行支付结算方法,注意事项。

3)分组实训

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种银行结算票据,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交流总结

每组成员将每个结算票据的结算方法进行演示和介绍,教师需要点评学生的实训情况,指出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归纳正确的结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由小组成员分享,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篇9

1.1 账户设置方面的对比

通过研究发现,会计科目核算的实际方法就是账户,结合会计科目名称来设置账户,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账户和会计科目之间。会计科目主要是从更深的层次来划分会计要素,结合会计科目来设置账目,以便有效地管理所有会计对象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重要。在电算化环境下进行,已经淘汰掉了传统的会计核算途径,如建立账套等,进而发展了会计科目设置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会计科目的形式、内容等,建立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

1.2 复式记账方面的对比

会计电算化实现之后,人们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保持复式记账,很多工作人员借助于记账凭证,通过数据文件记录在电脑中展示记账,记账工作可以通过单式记账的方式来完成。但在数据库文件中,通过记录来记载记账凭证中的借贷双方,这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借贷双方来展示所有业务的详细情况。从本质上来讲,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1.3 凭证编写与通过的对比

会计凭证作为一种重要的书面约束文件,主要记载经济业务和职责划分等相关内容,在开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有机构都需要编写和获得会计凭证。因此,需将会计凭证的编写和通过作为会计核算活动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可以直接输入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凭证,也可以利用系统来完成。

1.4 账簿登记方面的对比

以传统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首次会计确认指的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会计核算形式。因此,在会计中,书面记载也属于账簿,但在手工会计中,账簿没有存在,因而无法制定有效的会计报表。

2 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2.1 电算化会计中的建立账套的途径

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在营造企业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会计软件实现于会计数据体系中。会计主体有着不同的核算方式,主要是结合软件来划分会计对象所采取的会计途径。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就需要将真实的系统核算信息给输入进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促使企业的核算标准得到实现。

2.2 电算化会计中的初始设置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中,完成了建立账套之后,就需要将核算筹划活动给开展下去。在这方面分为三个任务:设置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在系统中输入初始余额。结合实际途径来开展三个任务,会计核算会受到这三个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开展初始设置工作,才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 电算化会计中设置账户的方法

会计科目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的划分会计要素,通过会计科目来开设会计账目,来有效管理会计对象中的所有环节。通过会计科目,可以得到很多会计资料,借助于本种方式,来营造系统核算体系。

2.4 电算化会计中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的方法

在电算化环境中的,会有很多资料产生,如账簿、凭证报表等。在开展电算化会计体系工作时,关键是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电算化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档案途径,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过程中,需要恰当调整工作对象的属性。

2.5 电算化会计中的自动转账方法

具体来讲,自动转账指的是结合用户定义,系统对转账凭证自动生成。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动转账,它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结合相应的函数进行预算,方可以对凭证中需求的数值进行获取;另一种是直接从账簿的数据中获得相关数值,这样记账凭证就可以被直接生成出来。

篇10

Abstract: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of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it is able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scientific advance planning, help enterprise reasonable planning daily cost management, and to ensure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 for the long term, so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e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work is very important. Her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introduce several relatively common cost accounting methods.

Key words: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concept importance metho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各项开支和经营效益的问题,因此说为了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管理者需要加强对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实力度,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本文就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核算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浅析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指的是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财务工作的时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相关费用进行调整,并且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或者是统计的过程。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制约并影响着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并且对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以及发展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对企业的预算以及成本的规划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并能够对成本的运行机制进行考核,显示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成本管理水平,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事前的规划。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即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补偿。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会计成本核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直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都是按照企业现有的生产工序以及程序进行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以及分配和管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中还处在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一直是处于事中和事后控制的状态下,这种被动的控制模式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正常运行。

而实行企业成本的补偿则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另一个关键的目标。企业在进行最初的成本核算时,主要就是以实现成本的补偿为目的,企业在进行成本的补偿时需要有两个计算的对象,即生产企业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企业的成本计算程序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因素展开的,这两个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所以在进行成本补偿时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二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上文中简单的介绍了企业成本合算的相关概念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通过科学的模式将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其次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分配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成本费用两部分组成的,由于企业的成本计算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进行计算,这就会造成计算结果的差异,加之成本的变化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加强成本的核算,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最后,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有效的企业成本核算机制和模式之下,企业能够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并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同时能够对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

恰当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能够促进企业会计财务的各个方面顺利进行,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其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保证经济效益。良好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核算方法,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相关的管理要求,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分为四类,即分步法、分批发、品种法以及分类法,下面本文就对这四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分步法

分步法,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步骤和产品品种在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的费用,也就是将产品的步骤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归集起来,采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分步法在一些大批量生产的大型企业中经常用到,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在实行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由于不同的企业每一个生产步骤各不相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人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说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的核算,需要采用分步法进行计算,将分步法转换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以及逐步结转分步法,以保证在实际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不会出现问题。综上所述,在企业大批量多步骤且多阶段生产中,一般采用分步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

(二)分批法

分批法主要的会计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批别或者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定单。该方法主要就是将企业的生产产品的定单或者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批别多需要的费用归集起来进行管理,采用企业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批法又可以称作是定单法,一般情况下,一些小型的企业或者是生产产品步骤较多的企业经常会在会计成本核算中使用该方法,例如一些精密仪器生产企业或者是重型的机械企业,较长用的都是分批法进行会计成本的核算。由于该方法具有程序分明的优点,且在计算时准确度较高,因此说在较为复杂的多步骤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较多的应用到这种方法,以减少会计成本核算的错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品种法

我国大型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一般较为常用的是品种法,该方法主要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在用该方法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需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费用归集起来,进行成本计算。品种法的成本计算以月为单位进行,并且在每月末实行产品费用的处理,且在进行成本核算中,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因此说基于该方法的特点,一些大型的供水供电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较多的运用这种方法。在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使用品种法能够有效的进行成本计算,并且能够根据成本计算的结果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营以及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分类法

分类法主要是在企业产品品种的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用的,分类法就是以产品的类别作为成本核算的单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以及自然类别,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一定要分清成本的类别之后再进行核算。该方法在成本计算上和品种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有独特之处,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需要在类别中选中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依据,并且能够制定出和其他产品之间的换算标准,再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具体的品种中去。

以上四种方法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较为常用的集中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避免因为方法选用不当而影响到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如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合法性原则、成本分期核算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目的。

结束语: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企业要想获得发展,除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之外,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也十分必要,这样能够保证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加强成本核算,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四种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使企业将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成本核算方法有机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波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浅谈 科技信息,2012年第21期

[2] 李华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9年第9期

[3] 田立新 浅析现代会计准则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第2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1-03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以及使用为核心,主要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有机联系的专门方法与技术所组成,其目的是为了收集、整理、加工、汇总和提供会计信息。物流企业会计是用来管理物流活动的一种专业会计[1]。物流企业会计和其他专业会计一样,要运用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一般方法,要遵循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

1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及特点

按照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物流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体现为经济活动,所有经济活动必然要求进行经济核算、成本计算、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这些工作都需要由物流企业会计工作来完成,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企业的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因此决定了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部分要按照各环节来进行[2]。

1.1 运输环节的核算运输是物流企业的主体

在现行物流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运输环节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各种运输方式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值作用,即保护货物的存在价值,使货物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缩短距离、提高效率;加快商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运输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运输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运输费用的计算和确定;运输成本的汇集、分配和结转;运输营运收入应交税费的结算和缴纳,以及运输利润的计算等内容。

1.2 仓储环节的核算

仓储是指利用仓库等保护、管理、储藏物品的物流活动。仓储是物流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物资保护、调节供需、调配运能、实现配送、节约物资等功能。仓储活动是衔接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和消费的必需环节,为客户的货物创造了时间效用,同时它以其储存、分类和整合等功能为后续环节做准备和铺陈,为后续环节效率的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没有合理、有序、规范的仓储,装卸、运输等活动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3]。仓储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仓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仓储成本和费用的汇集和结转;仓储物资损耗的处理与分摊以及仓储业务利润的计算。

1.3 装卸搬运环节的核算

装卸是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的活动。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对物品进行以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在实际操作中,装卸和搬运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伴随在一起发生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不断出现和反复进行的,它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项物流活动,每次装卸活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往往成为决定物流速度的关键。装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也很多,所以装卸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高。所以说,从降低物流费用考虑,装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因此,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损失的主要环节。虽然装卸搬运是一种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4]。它对整个物流活动具有支持性和保障性的作用。装卸搬运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该环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装卸搬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结转;相关税金的计算以及该环节营业利润的计算。

1.4 包装环节的核算

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包装的目的,即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因此,包转的结实程度、标准化程度和美观与否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产品能否顺利、高效地到达客户手中,并使客户满意。包装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包装工作的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以及该环节的营业利润和相关的税金计算。

1.5 流通加工环节的核算

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切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卷标、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可以弥补生产过程中的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客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产品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做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扩大。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流通加工则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流通加工环节的会计核算包括确认和记录流通加工中的业务收入,归集、计算和结转加工成本,计算和缴纳相关税金,核算加工环节的营业利润。

1.6 配送环节的核算

配送是指物流企业按照用户订单或配送协议进行配货,通过科学统筹规划,选择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在使用者指定的时间内,将符合要求的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方式。从物流角度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管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以加工活动为支撑,包括的方面更广泛。

2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既然通过外部会计学可以确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并且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涉及的内容基本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学习内部会计呢?第一,外部会计的规定是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的,还要求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虽然有些规定不尽合理,但还是必须执行。第二,也是更加重要的理由:企业在公开数据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按照不同对象分别提供对于企业有利的数据。例如,对于税务局,企业会把利润尽可能降低。从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5]。

2.1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

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导致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对物流成本核算的需求。虽然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管理关心开始的,但实际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都没有统一标准,得到的也都是模糊数据。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尤其是对其结构的把握,就很难去讨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说去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现实中,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2.2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

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或是有的几个项目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首先,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在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6]。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其次,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2.3 在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会计制度在对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处理上存在着问题。①关于运输费用。在许多情况下,传统会计的做法是将运费作为货物成本的一部分从总销售额中扣除,从而取得一个总的利润数字。也就是说,运费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成本进入报告。例如,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费、装卸费等被计入材料采购成本,并随着材料被消耗而计入产品成本(直接或间接)或期间费用;材料的存储费用、物流信息处理费用等则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过程的物流费用则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分配计入产品成本;销售环节的物流费用与推销费用一起被计入了营业费用。由于许多产品是在发送价格的基础上被购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运输成本。②关于库存成本。传统会计实践不能特别指明和分配库存成本,具体表现在它不能确认及分配有关库存维持的全部成本。这些成本包括[7]:存货的保险费用,与存货有关的税收,由于储存中的产品耗损并且又得不到保险的补偿造成的折旧,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资本成本等。存货的资本成本、税金、保险、报废、储存等构成了存货的库存成本。其他的物流成本要素,如运输或仓储,通常都包括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存货库存成本并不明显。在典型的制造商或经销商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虽然存货本身作为一种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它们不会相应地计入存货库存成本。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了物流费用中库存成本的低估或模糊。财务报表中出现的储囤成本不像其他的物流成本(如运输成本)那样显而易见。上面的讨论中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传统会计制度对库存成本的统计缺陷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从现代库存费用的构成来看,如今的在库费用已不仅指商品在库委托保管等直接经济费用,还包括很多因为不能顺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同样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作用,但在报表中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输和库存是物流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物流中两笔最大的单项费用。对典型的厂商来说,这两个因素包括了物流费用的80%~90%。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对于这两者的统计通常不完全[8]。

2.4 物流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

掌握全部的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部门开展物流管理,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基础。但是,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等,都增加了物流成本的管理难度。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同在一起的。

2.5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

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无法适应物流活动,导致无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现行的会计方法是沿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传统的成本核算,是以产品作为计算对象,直接归集分配各种资源的,对于分散在各经营环节的运输、装卸、包装、搬运、仓储、订货处理、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的整体费用的多少,则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3 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途径

物流成本的构成包括了物流战略成本、物流经营成本和物流作业成本。企业的物流战略成本就是发生在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的起源。企业的物流经营成本是指在物流经营层面上发生的成本,物流经营成本根据物流战略目标和规划制订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并控制着物流作业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物流作业成本是指物流作业实际发生过程中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项物流作业,是物流成本的最终凝结和转化。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通过不同层次物流成本—价值分析,建立起基于企业外部扩展物流供应链或内部物流流程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和横向成本控制体系。

3.1 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纵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一体化通贯式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的成本控制是导向,它决定了以下两个层次物流成本发生与控制的方向和空间。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的成本控制是核心,它是连接物流战略资源层次和物流产品作业层次的关键点,一方面,物流经营管理层次要将企业的物流战略具体化,可操作化;另一方面,它又对物流产品作业层次起着指导和控制的作用。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是重点,它决定着企业的最终物流成本发生状况,对企业的物流战略和物流经营层次的决策和实施计划起着评价的作用,并直接与客户价值相联结。作业层次的物流价值链分析包括:客户的价值动因与企业利润,如客户价值取向及其与企业利润的相容性,客户价值实现的成本动因分析,物流成本投入分析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如在确保客户价值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新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与客户需求、客户价值以及客户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成本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等;客户价值需求变化预测,如客户需求的价值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方向,变化特点及其可引导性等[9]。

3.2 物流成本的横向控制体系

物流成本的横向成本控制体系是指贯穿于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向客户提供价值的全过程之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按照传统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可以将其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前馈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分析法,并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分析手段设计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竞争优势有时在战略、经营或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不可忽视。过程控制主要的手段是目标成本控制法、项目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控制法。通过一系列的物流成本信息、物流价值信息和物流作业信息,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最佳方式,即对各个阶段物流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合理分配物流成本,确保物流成本投入与物流价值创造的匹配。目标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法、定额控制法等,建立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定额成本制度,并确保成本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总之,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的现实基础,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永久话题。通过建立基于物流“成本—价值”分析,以物流战略成本为导向、以物流经营成本为核心和以物流作业成本为重点的三维层次性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企业能够将物流战略资源层次、物流经营管理层次、物流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控制框架之下。这样能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环环相扣,避免相互脱节,也能使企业从“成本投入—客户价值”,“宏观产业—中观经营—微观生产”的角度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企业独特的物流系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企业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地位。

4 结 论

会计学术界关于如何核算物流企业成本以满足财务会计需要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还很缺乏,物流学术界热衷的物流管理方向也只是零星涉及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并且仅局限于如何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的研究层面,尚不能为物流企业对外进行财务报告的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由于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使物流企业所核算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鉴于目前物流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适合性,对成本核算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建立适应我国物流企业统一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促进物流会计与物流产业相匹配且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29).

[2]吴彩凤.会计核算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及物流成本控制[J].江苏商论,2011(10).

[3]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1).

[4]陶燕.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2(2).

[5]温彩明.物流成本会计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6]刘颖.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简析[J].现代商业,2012(6).

篇12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16-0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可靠、迅速、全面;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主要是围绕企业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这些相同点,是企业内部实行会统核算一体化的基础。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别有:核算对象、目的不同。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一定的资金运动。它是以个体为核算对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体,仅仅考察个体的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而统计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立足于宏观来考察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不仅对个体的资金运动进行考察,而且还对总体的资金运动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考察,其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核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要经过数据搜集、加工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信息等过程,但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有差别。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帐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随意更改;企业统计核算则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念;统计核算也采用复式记账法,但在描述各交易主体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是从交易的双方分别描述的。而会计核算只是从交易的一方描述企业对外界的交易。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形成企业数据中心,做到数出一门,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出,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体制和模式构想。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复合性人才。企业应提供会计和统核算人员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使企业能多出些精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复合性人才。是他们在相同方面多结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企业的材料核算工作,一般程序是月末由材料物资部门人员,按各自管辖的库名分类整理统计出当月消耗的数据、然后再将此转入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按下属的二级单位部门整理分类归集费用,转入企业的二级财务部门后,二级部门财务人员再按下属的车间整理分类归集费用,在这种工作程序中由于重复性工作多,出财务报表的时间拖长,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如能将最初的物资统计部门人员进行简单的财务培训,使费用的分类、整理、进费用工作能在最初一次完成,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企业现行的会计工作隶属财务部门管理,而统计工作隶属统计部门管理。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增加了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难度,建议企业建立一个经济核算协调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从而保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就相融的地方化二为一,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核算标准。统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必须根据原始的基础数据整理出各自所需的指标数值,在指标口径、概念、分类方法等都要统一。同时必须与现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费用消耗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对同一种费用消耗,统计部门使用“吨”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公斤”为核算单位;对于某些常用布类,统计部门按“块”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平米”为核算单位等。这些不统一现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造成时间上人为耽误,人力劳动大量浪费。由此应在事先由经济协调部门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出现重复转换劳动,也可使报表的可比性增强。

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核算机构统一合作,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能使企业会计核算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及时报出各种会计信息,避免节假日大量财务人员加班加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表,及时将编制出财务会计报表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篇13

1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1 变动成本法是指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计算法。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成本计算是以成本形态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产品成本的构成只有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计算是采用贡献式的方法来确定的。管理科学化要求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以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计划控制。

1.2 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那么在产品、库存和销售产品的成本构成都只有变动成本而没有固定成本,因此在期末存货成本里面是没有固定成本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是需要参与期末的成本分配的,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模式,最后的存货计价是明显高过变动成本法下的模式。

1.3 导致损益不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的差别。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在产销平衡的理想状态下,则这两种计算方法下的息税前利润是相同的,如果不能达到产销平衡,那么就会导致每期的损益产生差别。

2 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存在的影响和局限

2.1 产量和销量的均衡程度决定了损益的影响程度。在产量和销量达到平衡的状态下,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净收益是相同的。若销量小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大于采用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若销量大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净收益。这是因为采用变动成本法,当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的。这就意味着在产量大于销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产品销售成本,同时还吸收了上一期存货成本里面包括的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导致损益的减少。

2.2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和目的有区别。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是不需要划分变动和固定成本的,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利于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如果是在变动成本法下,那么则要把成本一分为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所以,可以利用二者的不同成本形态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对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可以建立在产品的消耗额上对变动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对于固定性成本,可以根据费用的归类和划分进行控制,符合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

正常来说,变动成本是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部门应协同负责,而不是某一单个部门的责任。总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变动成本法对于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是更为有利和具体清晰的,相反,完全成本法在这一点上却有明显的局限性。

2.3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计税基础和财务报告基础。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计价,那么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是不完全的,不符合产品的定价要求。因此,它的存货的价值和损益,也是不符合对外送会计报告的要求和税法对于计算应交税所得额的要求。因此,如果企业要采用变动成本法,就不能够在账内进行核算,同时也不可以在账内根据变动成本法来计算营业利润、编制对外财务报告,那么就必须在财务会计账外进行成本和会计核算,这样就不需要对采用变动成本法的账内成本进行调整。

2.4 成本性态划分不同影响决策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决策一般分为短期和长期决策。对于短期决策来说,企业现有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在短期决策下,与现有生产能力相联系的固定成本是属于沉没成本。但是,变动成本受短期决策的影响很大,所以短期的生产经营决策更多的依赖于创利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企业的产品创利额意味着它们的盈利能力。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更好地提供创利信息,揭示销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长期决策来说,生产能力是会发生增减变化的,所以固定成本也会随着生产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长期决策是必须建立在补偿所有的成本的基础上。

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一账户的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对于直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同时计入产品的成本中,而对于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进行处理。可知: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尽管对于成本的划分、存货的计价及损益表的编制上存在着不同,但对大部分的成本项目处理还是相同的。这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个账簿上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