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理论心得

劳动教育理论心得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教育理论心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理论心得

篇1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篇2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制度只能管人的行为,并不能管人的思想。因此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使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每周周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做到每次教研有主题,有理论,有发言,有讨论,有记录,教研后由中心发言人汇总大家的意见总结成文。通过教研,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不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人才观,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教学观念转变了,我们还因势利导,要求全体教师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标考评奖励的依据。

三,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3

1.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1.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1.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1.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2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2.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3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3.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3.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3.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62

普遍来讲,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处于叛逆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在急速地发生变化,此阶段很多初中生都会出现不愿与他人交流,在与外界的交流上处于一个半封闭状态。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也在进行初步塑造,这也是相当关键的阶段。德育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全新且艰巨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应的引导,还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积极地与每个学生交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真正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在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需要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就此工作的开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讲心得,与学生做真正的良师益友

初中生是极具活力的新生代,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与常人相比较,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不仅局限于学习上,更多的疑惑和困难是来源于生活中。而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作为班主任不应该一味地批评,要懂得换位思考,及时与学生沟通,清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想法,关注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趋势,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疑难杂症,教师及时的开导是纠正偏差和避免偏差的安全带,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而不知所措时,教师的悉心讲解与批评相比较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坎坷与挫折,教师的换位思考更能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彼此之间变得更加有信任度。沟通,架起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任的砥柱。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主动施以援手,并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彼此之间就会从陌生变得无话不谈,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人生导师。然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德育教育的先导,使学生取得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进步。

二、论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育人,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教育出有先进思想、良好德行、健全人格的学生。古人有言:“有才有德者,重用;有才无德者,慎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无德无才者,不用。”可见,德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好的德行会让我们一生受用。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它渗透于智力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观教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教育不仅局限于文化程度的教育,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多方位的发展,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栋梁,班主任在教育青少年学生时要注重方式方法,关注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的变化与成长,避免出现偏差,从一开始就把糟粕革除,在专注于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携差异,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群体,他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他们由不同的个体组成,其间的差异可想而知,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在班管理中,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当问题出现时,班主任才能对症下药。在班级中,学生成绩的好坏不能列入教学管理的重点,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不应该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问题,让所有性格各异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具慧眼,让学生的自尊心得以保全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希望教师能够赞赏和认可自己,都渴望得到表扬,而初中生更是如此,在此过程中,他们渴望自己的优点被发掘,希望教师能看到自己的优秀品质,对于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不应该表现得太过挑剔,要努力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改正他们的不足,让他们把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及时加以改正。确切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掌握个体差异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我们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人施教。学生的气质形态各异,因此他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而对于缺乏学习动力或是对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班主任更应该多鼓励,对这类学生要更加有耐心,要不断发现他们的优势,并进行相应的鼓励,当他们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对生活充满自信。

五、集关爱,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一个班级没有凝聚力,那就像一个人失去灵魂,做什么都是一盘散沙,所以班主任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就要做到大力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懂得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在锻炼自身才能的同时也能做到相互学习,在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要敞开心扉和大家交流,让大家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对班级的重视度。在开展班级活动的同时,让大家体会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感受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开始,只有让大家懂得同生死共患难,饭要一起吃,劲往一处使,既把工作开展好,又能度过轻松愉快的时光。

六、结语

篇5

一、活动案例:在角色体验中成长

(一)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直抵学生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以“社会角色体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角色体验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摸索。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获得不同的社会经历,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协作精神等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约请家长等行业精英对学生进行岗位职责培训。

第二阶段:利用家长资源,寻找到7个实践地点:饼干铺、服装厂、银行、面店、灯具店、汽配厂、电脑城,学生自由组队,分配角色赴店,进行第一次角色体验。活动后各小队汇报交流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鉴于第一次体验的经验,将“饼干店”的体验还原至校内,在校内开设饼干小铺,现场体验真正的社会角色。活动后各小队结算赢利额,商讨自己赚取的“第一桶金”如何花费更有意义并实施。

第四阶段:7个小队对两次体验进行分析,梳理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自身的进步之处,通过两次体验的对比,认识到角色体验活动的真正价值,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活动分析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是当今社会许多人的期待。“逼”着学生“走”吧,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但我们也要给他们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而学生在参与此次活动过程中的改变与成长,确实让我们体会到了社会角色体验的真正意义。

1.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一次次地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炼,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

此次体验活动,全班人人参与,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对象及实践方式,人人都走向社会,寻找一个社会岗位。在前期的岗位培训及自身的了解学习下明确自己所担任岗位的职责,将自己融入社会中,在岗位中感受自身肩负的职责,在与人交流、共处中体验他人的感受。面店的“小服务员”不得不忍受着饥饿劳动,到下午才可以吃午餐;饼干批发小铺的“小搬运工”不得不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一箱又一箱的饼干……这一份份真实的体验,已深深记录在了他们的人生日记里,相信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最朴素、最真挚、最难忘!

2.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在跟随各个岗位教师实践学习的同时,学生明白了要想做好自己的岗位不仅只需要勤奋劳动,运用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培养往往都是相辅相成的。在大人看来简单的操作中,孩子的能力往往能得到极大地提高。“汽配厂”小队的成员们在制作模具的时候一直不合格,失败了若干次,但在工作人员的多次示范和讲解下,他们终于摸索出了正确的方法,并一次又一次地改良,最后所有人都制作成功了合格的产品!所以,在他们的日记中有着“这一刻才真正享受到了成功的滋味!”的话语。体验不仅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并且促进其知识技能的发展。

3.加强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站在德育高度,组织学生体验社会角色,是使学生将单纯的理论教育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意识的有利途径。此次体验活动让队员在不留痕迹的教育氛围中,产生了心灵的感悟,将说教与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学生的良好的心态、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等良好品质都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面店小队的小涵同学在店里当了半天的“小小迎宾员”,在笑脸相迎每位顾客,为顾客递茶送水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与人沟通的技巧,更促进了他言行举止的文明礼貌。饼干铺的小洁同学是个非常内向、害羞的女孩,但她在第一次的角色体验活动中体会了活动的乐趣,在校园内的“饼干小铺”第二次角色体验活动中,她成为了一名热情的“小销售员”,叫卖、推荐商品,忙得不亦乐乎,这不仅是自信,更是成长!

学生在第二次统一内容的“饼干小铺”售卖体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在是令人惊叹,从海报设计、人员分工、营销策略,到之后的理财分配,处处都有精心设计。他们不仅从中感受了劳动的艰辛,收获了努力奋斗后的成功,还自发提倡用这赚来的“第一桶金”给福利院的孩子送去温暖。这群可爱的学生向我们展现的是整体素养的成长!

三、引发的思考: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

篇6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1本学期,根据学期初德育工作计划,我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小学生守则》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队伍。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抓好班主任队伍管理

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并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树先的重要依据。

3、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同步教育网络

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为此学校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通过家长会,及时传达学校中心工作,各项主要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等等。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4、加强后进生管理

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本学期,各班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德育处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排队摸底,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二、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2、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量化措施。

本学期,对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措施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重新制定校值日检查内容和标准,重新设计较合理、较规范的评比版面。对卫生、眼保健操、课间操、自行车排放、标志佩戴情况、文明礼仪、违纪情况的检查评比落实到位。对文明礼仪、校内纪律、课前准备、清洁卫生等采取天天检查的方式,对佩戴情况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班级墙报、班级布置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

3、充分发挥值周生、班级干部的监督作用。

一学期来,各部门认真负责,检查公平公正,值周工作到位。

4、继续对各班行为规范进行检查、评比,每周评出流动红旗及每月评出行为规范示范班,起到表扬一批、激励一批的作用。

评比总分与班主任期末的量化考核直接挂钩,有力地调动了班主任工作。

5、学校新出台了学生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常规,并把礼仪常规的评价细化。

家庭礼仪由学生的家长负责;学校礼仪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并将两项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考试成绩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

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养成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等。通过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形成班级竞争,促进了全校的行为规范。

三、交通安全教育

同学们在本学期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上学能够自然成排走进校园,放学后各班能够由小组长负责有组织的离校。同学们能够按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人行横道,不横穿马路。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再次获得“平安校园”的光荣称号。

四、继续深化健康教育

5月份,面对日益蔓延的手足口病,学校推出多项举措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动员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这项工作。向师生们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症状、危害、加强监测、发现病例的处理,如何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和防治工作指导等;校长利用晨会从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治要点等集对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宣传教育;各班主任利用夕会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直观地了解了这一传染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学校对各班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清洁消毒处理等等。使学校的广大师生加深了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科学、有序地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了校园卫生安全。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我校着力修筑学校、家庭间沟通的桥梁,开辟多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和咨询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特色工作

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本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

1、开设体育活动周,相应阳光体育。

针对学校操场小,学生多的特点,我们组织小型体育单项赛,举办了跳绳比赛,并响应市局提出的阳光体育一歌一舞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还组织了阳光体育之歌的合唱比赛,通过比赛让歌曲广泛传唱,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积极参加市运会

经过精心选拔,积极筹备,我们参加了市春运会,整体水平与兄弟学校还有差距,但是通过参赛,达到了锻炼队伍,提高声誉的目的。

3、以校报为窗口,多做自我宣传,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努力办好校报,继续提高水平和质量。

做好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并积极向市级宣传媒体投稿,实现宣传工作的突破。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使我们中心小学在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进步。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2本学期我担任四年(二)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勤恳,兢兢业业,努力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以德育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以常规教育为中心,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安全教育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二、教育培养班干部。

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其四、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教给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需要老师耐心的教给他们具体的处理班级事物的方法。其五、我不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团结友爱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教育需要爱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吐露心中的积怨与秘密,解除其心理负担。我认为建立融洽的师生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首先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人。学生需要学习也需要休息和欢乐,需要受教育也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其次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内化过程的千差万别,因此,在学生中会出现极其丰富而有差异纷呈的个性。第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四是重视学生的"潜在性",既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不歧视后进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四、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事事落实到个人,建立起"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如高闯、李爽等)明确每位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种广泛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觉察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二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五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

在班级管理中我还注意以赏识教育的思想为核心,树立自尊和自信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尽量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解决问题;当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如个人卫生还要下大力气,课堂纪律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文明礼貌方面都有待今后继续努力。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3时间如流水,转眼又是一年。回首__年,对自己一年的工作做了回顾与梳理,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在老师们的理解与支持,在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完善自我。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学校品牌的打造,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如果管理者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不广博,工作的成效就不会太高,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反思。

1、不断学习,提高素养。

一年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认真参加区中心组的学习,校内外的各项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教育管理书籍,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做为一名党员,做为一名行政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在群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体现“向我看,跟,我的岗位是模范”的党员誓言。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思想和政治修养都得到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同伴,以身作则。

教师是个清贫的职业,待遇、地位都不高,付出的心血是超量的,但老师们敬业爱生、求真务实的奉献精神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时刻告诫自己是队伍中的一员。我觉得中年教师的班级管理与协调能力、青年教师的热情与虚心好学、党员的高风亮节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从合作伙伴中我感受到互助、高效,鞭策我在这样的群体中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廉洁自律,为人师表。

对待学生是否关心?对待学校是否公心?对待工作是否尽心?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称,都会给予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多年来,无论作为教师、党员还是管理者,我都力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

1、严于律己,为人正直。

平时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为人师表。做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遵守各项教育教学常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师表形象。能服从组织安排,吃苦在前,廉洁自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努力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主人翁的态度塑造学校形象。

作为管理者更多代表的是学校形象。学校是个大家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很多,对于学生安全事故,家长与老师发生矛盾,只要是关系到学校荣誉的,都耐心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多宣传学校的亮点,多解释老师的做法,在沟通中取得双方的信任与理解,达成共同的目标。组织召开后进生交流会,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思想上的情况,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提高成绩。作为支部委员与支部一起做好教师谈心、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对老教师进行慰问等工作,形成良好的人文管理。

三、尽心尽责,努力工作。

做为校行政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所能完成分管工作,与老师们团结协作,为提升海小的办学品位而努力。

本学年我主要分管德育工作、教育科研和综艺学科。做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我深知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育工程。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我经常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件,参加德育干部培训活动,和学校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在一起共同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力争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时代性、实效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本学年的德育工作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精致化的班级管理,二是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三是特色化的综艺活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在上学年的基础上,针对班主任积分制,下半年将积分制改为文明班级的评比,不仅调动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以主人翁的精神,为创建文明班级而努力,促进了班集体的形成。

每学期开学初依据区教委、学校工作要求,制定校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周工作安排。力求以国防教育为主线,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做到每月有教育重点,每周有具体安排,开展一些有主题、有特色的活动。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每月军训制度,聘请海院教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事知识讲座,“文明伴我行”主题会,“改革开放30年”主题队会,科技作品大赛,南京市科技宣传片展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积累,每月有班主任例会,学期结束组织班主任进行专题总结,促进德育管理。

本学年和综艺组的老师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还组织老师们成立了美术、书法、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定时定点有计划的开展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综艺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我还负责学校管乐队的管理工作,对于管乐队授课、训练、演出等各项工作均有效开展,秩序井然。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而努力。

为了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的层次,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我承担了学校市级课题《运用军校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工作,两年来注意学习收集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研究,今年顺利地接受区教科所对此课题的阶段小结。本学年我还负责学校月底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汇总工作,能细心核算,对每位教师负责。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我都尽量去做,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管理的质量。

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效得益于教师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在我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德育管理上要多与班主任沟通,采取有效的方法,缩短班级之间的差异,全校提高全校学生的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改己不足,提高工作质量,为海小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4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我就本学期的德育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一、认真学习重要思想。

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政治学习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优秀师德传统,促进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勤恳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

作为教师,必须勤恳钻研业务,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能力、学科德育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教育对象,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道环节,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真心热爱学生。

作为教师,想要教育好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通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认识到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用鼓励表扬方法来做他们的工作,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事事关怀、体贴,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讲课生动活泼,注重学法指导;布置作业恰当合理,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兴趣,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在社会、在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情况,互相沟通,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对教育的建议。

我深深地懂得:一名人民教师要重视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努力培养人才,注重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工作更加勤恳,更好。

教师德育心得总结5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时序更替,社会嬗变。面对新时代、新一代、新情况,我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上做了一点思考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自身教育与学生教育相结合

加里宁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学校历来重视对教师自身的师德教育,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德育先锋骨干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模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亲情化、个性化为载体的“德育导师制”,提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希望改变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德育中我们从不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1、自我认识,利用成长记录袋、周记、教师谈心等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

2、自我激励,这是行为的内化过程,它是有目的自我约束、自我体现和自我完善。

(1)目标激励,目标是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一开学,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各班级实际情况,要求各班采取民主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班级奋斗的目标,因为目标来自学生,所以充分得到了他们的认同,都能为实现目标积极努力工作。(2)活动激励,学生身处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的好时机。举行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活动,如上学期,我进行了《我为班级改缺点》、《我为子中添光彩》等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真实地反映了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是非,受到了触动、启发和教育,从而促使他们自我激励去改正缺点。

篇7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通过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应该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一些朝代,背下一些都城,了解一些屈辱,知道一些探索吗?我认为问题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为政治性的国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响和人格教育。

2、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导致教法实施以灌输、说教和画重点最为普遍;教师包办垄断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也导致学生和社会对历史课程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历史的学习方法无非是死记硬背而已。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界定历史学科的性质为人文学科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所以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呢?

有一次,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让我们感到尴尬的是站着一千多名学生的大操场,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场面,我做了这样的工作:固然是日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也正是由于国家放弃了人民,将军放弃了士兵,军队放弃了百姓,男人放弃了女人,儿女放弃了父母,大人放弃了孩子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束手

待毙的情形。而在一个公民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能想到我就是国威,就是国仪,就是国家的尊严与安全,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独自一人长国歌升国旗,而那一个人的力量将胜过千百个不负责任的匹夫。这里面没有一句直接的说教,没有一句直接的批评,但我想每一名学生都会被震撼,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思。这件事告诉我们,历史教育无处不在,历史教育大有作为,历史教育责任重大,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兴衰。

着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人各个发展侧面的教育也应该是最全面最具体的,所以历史教育应当具有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诵了《天才还是魔鬼》一文,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也因发明大量化学武器并用于战争,使无数人伤残致死;他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战争魔鬼遭人唾骂。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说发表议论:你认为应该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哈伯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执己见。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做了恰当的引导:哈伯为了国家赢得这场战争而制造毒气,那么他的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该怎样面对战争?怎样面对科学发明?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是学生认识到科学发明既可以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科学发明既可以用于正义的事业,也可以助长邪恶的势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生动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语言去打动感染学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恶的;哪些是应该学习、发扬的,哪些是应该批评、斗争的,更让我们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必然性,改造社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通过学习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 曲折和艰难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范文2 拿到《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后,本人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一名历史教师,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让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

《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指导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名优秀的教师!变成一名出色的教师。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范文3 《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中的建议,来源于作者对日常教学实践的感悟,从最常见的、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中引出的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用生动的实例、质朴的语言以及巧妙的处理办法,深入浅出地加以思考、剖析和理解,以提高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注重历史认知方法的培养、在乡土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做文章、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注重历史学习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言沟通等等。本书就广大历史老师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展开研究、讨论,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课程资源、教学评价等等,并提出了新的时代目标和要求 。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基本都有简明而不失具体的事例、情景,每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使得本书的内容体系、编排体例、写作风格、研究思维都显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它从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出发,对中学历史教学种面临的课程、方法、形式、手段、评价,以及师生关系、教师修养等提出了101条有启发的、有针对性的,或有真情实感的建议。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

在文中每一个建议的开头都有一句来自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让我受益很深。如在一个学会忽略的建议中,说到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确实如此,这对我们有时面对调皮的孩子时,常常觉得他们好不乖,越想越恼火,但是看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确实,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所以我在教学中大多都是鼓励孩子们,他们犯错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学得兴趣也就越高了,学进去的也越多了。

本书提供了一些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例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掌控课堂纪律;如何与刺头学生相对;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安排时间。书中的方法简单易学,并且作者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加以辅证。原来我在上课时课堂纪律一直不太好,一部分同学总是在窃窃私语,于是我冲着学生大骂,换来三分钟的安静,然后课堂又变成吵吵嚷嚷的,我心里一直疑惑: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听话,这么不守纪律?后来阅读了此书,才知道我在课堂管理上有所欠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实践了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不在课堂上大骂学生了,而是找了几个上课经常讲话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导说教,在以后的课堂上因为他们几个纪律有所好转,我在课堂上大加表扬他们。于是其他爱讲话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而我也及时进行了表扬。从此我的课堂纪律改善了许多。

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关于课程指导,本人从书中了解到作为教师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的确,我曾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看了此书后,我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把自己所教科目当成最爱。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另外,本书还向读者传递了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

篇8

【关键词】卢梭;儿童健康;遵循自然;天性;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日兴社会,生命教育日益备受关注。生命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理由,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是教育方法实施的依据。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关爱儿童健康、注重提升儿童生命质量成为目前各国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世界教育史上,一些中外著名教育家们都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思考。十八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1712—1778)在《爱弥儿》一书中,就曾用较多的篇幅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刻论述了幼儿健康养护及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卢梭关于遵循自然与关爱儿童健康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生命健康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探究。

一、遵循自然、顺性发展是关爱儿童健康的基础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归于自然,他认为人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有三种:自然的教育,是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人的教育,是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而教育的目标是在后两种教育圆满的配合下,或多或少地接近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的目标。而儿童的健康养护则是这一良好教育目标的开端。“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⑴,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

二、关于在具体的养育实践中如何关爱儿童健康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通过对爱弥儿的健康教育实践,卢梭指导人们怎样去做到真正关爱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了培养“自然人”的具体方式方法。

1、婴儿期:生命的第一期

首先,挑选最好的保姆。作为孩子的最初教育者,如果因母亲不愿尽她的养育责任等原因,那么精心挑选保姆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卢梭提出了挑选保姆的原则:“身心两健,即健壮的身体、好的品格和好的性情”。“放纵的感情会败坏奶汁的质量,品行不端、性情急躁的保姆会使不能言说的幼儿吃尽苦头。而且保姆最好是素食养生法。”卢梭从当时的社会经验中得出,通过吃植物性奶水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患腹痛和生肠虫,他甚至从新生婴儿的年龄变化、身体结构发展方面论述了母乳由稀变薄的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其次,父母应当承担起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孩子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二者在尽责任的先后和采取的做法方面要配合一致。母亲亲自授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因为一些母亲们把婴儿交给保姆,便失去了和孩子培养感情的机会;一个做父亲的,生养孩子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社会还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他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这种神圣的责任。⑶

(2)儿童期:

经过了幼儿期自然危险的考验和锻炼,儿童获得了生命的力量,拥有了健壮的身体。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遵循自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关爱儿童,使其健康的身体得以持续和发展,使健康的精神得以熏陶和完善。

首先,不娇生惯养、溺爱放纵,这是关爱儿童健康的真正体现。在卢梭看来,孩子的性情如水一样柔和易导,一出生他在身体上就要开始承受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考验和痛苦,以便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磨砺出好的性情。卢梭认为“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⑷,我们决不能违反。卢梭认为过于溺爱的做法的确是非常危险和残酷。事实证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不要让他的不良欲望成为支配他人的命令。婴儿经常用啼哭声来命令和支配别人,而人们经常会因怜悯和同情他的不会说话而顺从他,这样,孩子幼小的心灵最早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天性此时已经背离自然受到扭曲。若任其发展,孩子将最终会成为教导者和他自己乖僻任性的牺牲品。

其次,把儿童看作儿童。“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望”⑸。卢梭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对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总是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他主张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要设身处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对其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和惩罚”,⑹因为他们还没有任何善恶的观念和判断的能力。孩子应该有自由活动和亲手做事的权利,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对与错,从而培养判断力。

再次,节制和劳动是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医生。“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它贪食过度。”。劳动教育使儿童从自然的田间劳动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在节制的培养中儿童可以减少不正当欲望,同时学会谋生的手段,从而达到理想教育的目标:“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

三、卢梭儿童健康教育思想对生命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卢梭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幼儿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然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这一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的本质及阶段方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提倡生命教育,关注和解决当前家庭幼儿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及现代社会特有的留守儿童心理等问题无不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一,生命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关系问题。

进行生命教育是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否则是失败的甚至危险的教育。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在六岁以前可能就决定了。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方式中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做法:溺爱放纵、娇生惯养,如众星捧月般地呵护着,孩子完全丧失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自由,成了经不起任何摔打的“玻璃人”。

通过探析卢梭的健康教育思想,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应当形成新的认识: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并贯穿全部教育的始终,父母的育儿观和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起着促进、加强或者削弱的作用。只有做到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生命中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生命教育与教育目的、内容的关系问题。

教育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虽然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的现象仍普遍可见,各种各样的少年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地兴办,无数正常的儿童被催化成超常儿童。传统的应试教育稳扎稳打,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着教育领域。体劳教育处于被忽略地位,儿童玩耍的天性被逐渐销蚀掉。这与卢梭所批判的压制人性的欧洲封建教育可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用同样的手段“造就出了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饱受各种选拔摧残之后的少年大学生们,作为早熟的果实高挂枝头,是否丰满和甜美,生命质量如何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通过解读卢梭幼儿健康教育思想,我们应当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认识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体劳教育应当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而道德等精神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核心。一切的知识和各种美德都可在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中获得;智育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进行心灵陶冶的手段,知识能推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使这种追求不断提高,但绝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

第三,生命教育与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日益下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都源于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隔代养育或无人管教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情之爱。缺乏关爱的早期幼儿家庭教育、情感教育所导致的心理情感差异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卢梭指出,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不会有家庭的亲情,只有被歪曲的天性和道德,只有对谁都不爱的灵魂。造成社会中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是那些做父母的人担负起最初哺育孩子的首要责任,改变恶习,遵循自然,“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药”。⑻

总之,要使各种教育改革问题真正取得成效,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透视教育,服从自然法则,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把提升人的生命初始质量作为教育研究的起点,让教育在关注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二者的协调统一。虽然卢梭的这一教育思想带有时代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空想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仍然是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注释】

[1]「法卢梭.爱弥尔(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23页.

[2]同上,第13页.

[3]同上,第27页.

[4]同上,第83页.

[5]同上,第74页.

篇9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篇10

目前,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的要求,又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一改过去那种只要学生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就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的片面认识,而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只上语文、数学两个主科,而忽视学生们德育、美育、体育的状况,按成绩排队,编座次,踢皮球,加班加点等“拔苗助长”的蠢事再也没人干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教育规律和儿童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从小培养学生“会自我学习,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发展并作出贡献”的良好习惯已成为教师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核心思想,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1]: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实质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归根结底又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和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品格。小学,孩子学习的是知识,但更多的学习的是老师,只有素质高的老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不愿或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

大部分小学的条件一般都比较艰苦,这就更需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的模式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和研究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师德修养

要坚持师德为首的观念,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创设一定的时间保障,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弘扬奉献精神,努力使教师积极参与素质教育。

2.提高业务水平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备“T”字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对教师强化技能训练,提倡一专多能。学校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一是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工程”,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二是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程”,通过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学习,或说课、上课、评课,或基本功比武,培养一批学校在各学科的带头人;三是启动“学校名师工程”,选拔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深造,参与校内外有关的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在市级、乃至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

3.提高研究能力

开展素质教育要改变小学教师教书匠的形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品位,使他们向学者型和科研型转变。具体做法可以不断组织理论学习,开展一些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从带着课题进课堂。建立学校科研网络,积极撰写理论文章,评比各种教科研先进等。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他们都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各抒己见,一定会有意外收获,取得最佳效果。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只有想象丰富,才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大胆、敢于打破常规、发展学习的想象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途经,才能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目的。加强发散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突出发散和逆向这两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题多解的发散,一因多果的发散,一题多法的发散等。而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获得新的认识。

三、加强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在加强人文精神时,要做到人文环境和信息一起抓,使学校管理整体化、系统化。

首先,要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校园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教育作用。

其次,要创建校园教育科研特色。加强教育科研,提供场所设备条件,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如开设教师阅览室、开办校刊天地,出版教师论文和教案集、举办各种教学成果专栏、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展示活动,激励和引导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知识技能[3]。

再次,创建校园文化特色,重视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如组织教师球队、乐队、合唱队,开设教师之家,开展球赛,举办美术书法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人的情感在良好的环境和有益的活动中得到熏陶、激励、升华,使人们的工作得到协调,使学校整体素质得到优化,综合实力得到提高,从而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学校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发挥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坚持以德育人,突出以生为本,以爱育人,启迪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学会自律,学当主人。

四、家庭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贴近、更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这就使家庭教育能比较方便地把握、深入和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办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必须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观念,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责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4]。同时,家长不仅应对学校施行素质教育的计划、措施给予支持和配合,而且要积极参与,要与教师要尽可能地经常接触,互通情报,沟通思想,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共商措施,形成合力,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衡量,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全面观察和衡量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参加学校班组或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取得的成绩应予以全面评价,给予孩子表扬或奖励。

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力度是大的,但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而家长的素质更要提高,家庭教育已到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时候了。

总之,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脚踏实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力量为素质教育的大厦添砖加瓦,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齐努力,小学的素质教育之花也必将越开越鲜艳。

[参考文献]

[1]严建文.农村小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5):8.

[2]吴秋君.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0(3):72~73.

[3]曹龙启,李秀永.注重农村初级小学的管理[J].中国农业

篇11

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篇12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1年4月,查德博士曾来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受到普遍关注。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学校进行了大量教研工作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适合我校的教学改革,故大力在学校内组织学习研究。我们实践教学科在项目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这方面走的更深一步也有了一些感悟。下面我就《电气控制实训》项目教学中的1+1方式进行一下简要的阐述。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一、学习和工作1+1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老师讲,学生听。在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重于实践操作,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轻能力,在交流方式上教师学生交流单一且缺少师生间互动及相互合作,在参与程度上学生不够积极。

传统教学主要是针对知识目标的强化训练,教学内容也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电气控制实训》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后首先确立了两个直接面向的工作岗位“低压电气装配工”及“低压电气销售”。根据其岗位需求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实际工作的演练。将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工作中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后,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贴近学生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本意。

二、理论与实践1+1

《电气控制实训》这门课的先导课程主要有《电工学》和《电拖动控制电路》。这两门课程相比,《电工学》缺少低压电器结构及工作原理这一部分内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在学习和讨论线路时,大部分都会感觉比较抽象,比较吃力,若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演绎出来,那么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我的做法是在进行理论课教学之前,准备大量的实物及其部件,利用学生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先吸引学生注意。在实际内容之前先发放“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第二食堂杂货梯”电气控制线路装调任务单,以一个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引导,提出任务要求及验收规范标准,让学生查阅资料并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及所需设备和材料。理论上以提供参考资料、规范标准、典型案例为主,实践上以实际完成整个电气控制线路安装及调试为主,通过这种方法用实际项目贯穿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三、电器元件知识及应用1+1

在电气控制这门课程中,电器元件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器元件的学习传统上主要是学习电器元件的外形结构、符号用途、安装和使用。若采用项目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要补充这些常用电气元件的检测和选用。尤其是电气元件的选用,在整个项目教学中非常重要,同时电器元件的选用也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并能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和实习课上我们经常直接给学生准备好各种设备和元件并告诉学生这些元件是什么、干什么用以及怎么用。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关于电器元件的选用学生首先要根据项目要求选择所需元件,这样就学习和巩固了电器元件的用途,然后要通过计算得出所需电器元件的参数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后选择合适的电器元件训练了学生查阅产品资料识读设备铭牌的能力。

四、电器原理图的1+1教学法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第二食堂杂货梯”电气控制线路装调项目的电气原理图基于电气控制课程中比较简单的“接触器连锁正反转电路”。而在这个电路的教学中传统的是先讲授点动控制和单相连续运行控制然后再介绍正反转控制,相互间没有明确的联系,如果照本宣科的进行解说授课,学生会感到枯燥和烦冗。

我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不采用挂图或者投影,而是采用“1+1”的教学法,即在最简单、最基础的点动控制线路上进行添加相应若干元件、电器,边教边画,由简到繁,将一种控制线路与另一种控制线路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的显现出来,如下图1是最简单的点动控制线路的控制部分,这一电路相对比较简单,在学生弄懂该电路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电动机工作后如果我们操作工人放手从事其他工作,要求电动机必须持续工作时,这时该怎么办?利用电器自身的条件,是否能完成上述的要求?如何完成?这时在启发和引导学生下,我补充画上适当的元件,就得到了图2电路,即单相连续运行控制线路,它是在点动控制电路的基础上添画了操作按钮SB2、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辅助触点和热继电器。

交流接触器启动按钮SB1并联接触器常开辅助触点,当按下启动按钮SB1时接触器KM线圈得电,KM常开辅助触点闭合,电流通过KM常开辅助触点形成回路这个结构成为自锁,电动机启动后实现连续运转。这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需要长期的连续运转及频繁的启动的电动机,如何防止因过载电流过大而引起的电动机的过热和电动机的烧毁呢?这个问题是加入热继电器解决的。如前一问,我们如果加入了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辅助触点和热继电器但电路缺少一个控制环节,即电动机会永转不停,想要停止电动机的运转,必须切断电路的总电源,如何实现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及各种引导,学生最终会在电路上添加上SB2停止按钮,使电路达到完美,完善。

图1 点动控制电路 图2 连续运行控制电路

我们的教学任务是杂货梯的电气控制,若想控制电梯的上下运行,就要控制曳引电动机的正转和反转。那么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则是怎么实现的呢?先利用电机课的基础知识,对调电机任意两相电源线的位置便可实现电机的反转,如图3所示。

图3 电机的反转

图4(a)主电路,当接触器KM1主触点闭合时,电机向一个方向转动,当接触器KM2主触点闭合时,L1与L2两相互换了位置,电动机向另一方向转动。由此将控制电机正反转的问题转变为控制两个接触器主触点闭合和断开的问题。

怎么控制接触器主触点的通断并使其保持这个状态?这要用到前面所讲的连续运行控制电路,但我们要控制两接触器的主触点所以要用到两个连续运行控制电路如图4(b)所示。

我们再把两个连续运行控制电路的重复元件及线路简化便成了图4(c)的电路,这样便可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了。

但图4(c)的电路并不安全。当接触器KM1主触点闭合电机运行转动时,如果没有先按停止按钮SB3而直接按下了反转按钮SB2,这时KM1与 KM2两个接触器主触点同时闭合,电源L1与L2两相直接接在一起,便发生了相间短路故障,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绝对不允许发生。

为了避免两接触器同时得电而造成电源相间短路,在控制电路中,分别将两个接触器 KM1与 KM2的辅助常闭触点串接在对方的线圈回路里,如右图4(d)所示。

这种利用两个接触器(或继电器)的动断触点互相制约的控制方法叫做互锁(也称联锁),而这两对起互锁作用的触点称为互锁触点。

五、电气安装软件与硬件1+1

在电气控制电路安装中,以前的教学方法是用已经安装好的配电盘作为实例,教师讲解和演示。这种方法有一定优点,但在实际授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调的电器配电盘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复杂电路学生看不到细节处理,场地所限不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

为此在《电气控制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后,我们用Unigraphics NX软件对配电线路进行1:1建模如图5所示,在教学中用模拟软件进行演示讲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以前很难做到的局部细节讲解和配线步骤讲解得以轻松的实现。

项目化教学改革在我校已经实行一年有余,总体效果令人满意。以上所述的《电气控制实训》项目教学中的1+1,只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在进一步掌握教学方法及规律的同时,也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注意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教与学有机结合,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图4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变化过程

图5 Unigraphics NX软件在《电控实训》课程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13

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将其理解为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结合当前社会状况,音乐本科专业应当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多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情况。所谓“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实际上就是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当然这里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是广义性和普遍性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教”,也应当是“复合型”的“高素质”教育者,这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也关乎国民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当然,“复合型人才”的提法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求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在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复合,深度和广度的复合。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系根据《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分设了四类课程:音乐学必修、音乐学选修、公共必修、跨专业选修。其中,前两类是指音乐学科的相关课程,后两类是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专业技能,也能熟知专业理论,不仅通晓音乐学科,也能粗通其他学科。以此实现《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

《课程方案》没有明确“跨专业课程”的设置,这方面,我系充分发挥了长治学院做为综合性师范高校的优势,结合教育部对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要求,同时根据音乐专业的需求,积极与相关专业教师沟通,从而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赏析、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朗诵与正音、戏剧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大学语文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将来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做法,必然带来与《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尤其是学时和学分上的出入:

从课程设置结构比例来看:总学时2537学时,比《课程方案》要求的最低限度2600学时还要少63个学时;而相关的公共课程1048(808+240)学时又明显高于《课程方案》要求的720学时。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首先,总课时的减,少除了长治学院对各系整体规划要求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时间。笔者认为,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一位音乐学生,都必须以实践做为基础,而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在于课堂演唱(奏),更应该是舞台、实地教学的实践,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面进行了加强,详见后述。

第二,以上四类课程设置与《课程方案》提出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跨专业课程在《课程方案》被列在“专业课程”>“选修课”>“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类下(约216学时)。笔者认为:此类课程不是音乐学的专业课程,而是跨学科性质的公共课程,所以应当划归“公共课程”类下,与“公共必修”同级。这个看似无关宏旨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于学科概念、内容,以及“复合型”、“高素质”概念如何认识的问题。做为一个音乐教育者,多元视角尤为重要,将“跨专业”提升到与专业课同级的高度,是强调人文素养、强调多元视角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力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比《课程方案》216学时,跨专业240学时也明显高出不少,这同样是出于对学生多元视野培养层面的考虑。而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到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反而使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触类旁通。尤其是在对音乐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就毕业生论文来看,写作能力和研究角度也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与公共课程的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课程方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中,强调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恰恰是在音乐本专业上强调甚多。而在“较高的文化素养”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长期的“不够”,也使得学生难以更进一步地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由此,“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强调,是十分必要和紧要的。

《课程方案》“实践环节”实施应结合社会需求

“综合实践能力”是一名音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方案》除了对课程设置加以细化之外,还专列“实践环节”以强调其重要性。具体为: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艺术实践(6周,第二至七学期集中进行,第七学期安排1周时间作毕业汇报);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4周)。其中,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科研实践,都应当以艺术实践为根本,毕竟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只有专业技能上过硬,才有可能谈得上其他的实践,否则都只能是或为空谈,或流于形式。而强

调艺术实践,培养技能技艺,又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是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种理念,关键点是,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演唱(奏),等同于舞台上的演唱(奏)实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课堂学习与舞台汇报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而舞台表演也有差别,在学校音乐厅的汇报演出。还不能等同于诸如下乡、比赛、庆典等场合的文艺演出,二者对于表演者而言,区别在于心理状态――这对于表演者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观众的欣赏口味、评判体系,不同性质演出对于演员的不同要求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演员的现场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组织校园内部的舞台汇报,还组织多种性质的音乐演出活动。例如,参加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幕式文艺盛典(2007)、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8、2009)、文化部“唱响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贺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文艺盛典演出(2009)等,做为地方院校,这种机会并不常有,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学生们在国内知名导演、专家的亲自指导下,从根本上提高了师生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学生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的这种做法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实践,也不是单纯为艺术实践而实践。笔者认为,《课程方案》中提到的四种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补充的。因此,在强调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环节上,我们首先做的事情是充分考虑和观照社会需求。自2008年3月开始,我系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调查基础音乐教学现状,了解其实际需要及对我们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邀请中小学校长和音乐教师座谈。共同分析和研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文化活动;同时,长期关注各种用人单位、用人渠道的用人动向等等。以这些做为重要参考,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计划,并在恰当的时机,强化或侧重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及更长远的就业发展机会。

既然《课程方案》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在教学目标上,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体现。音乐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既有的技巧、知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创造。《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我系每个学期定期举行学生汇报演出,鼓励学生演唱(奏)原创作品,哪怕是一首普通短小的歌曲,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建立自信开始,转而成为兴趣化的关注,进而系统化地学习创作,从而增强了能动性。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论在专业,还是在音乐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学习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观。很多学生自发地写了心得体会,还有些学生根据当地曲艺、戏曲、器乐曲进行改编,这些都令我们教师颇感欣慰。

依托“非遗”保护项目拓展教学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问题,《课程方案》也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在“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中一级分类(选修课一级)中专设“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定以“约180学时,10学分”为参照系,“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内容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长治学院地处山西东南部地区,这里有大量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不仅有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潞安鼓书、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襄垣秧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国家级传承人,还有迎神赛社、庙会等多种民俗活动;不仅有大量神话传说,还有大量文物古迹。这些为我们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

由此,我们增设了晋东南说唱音乐赏析、上党戏曲剧种名段赏析、上党八音会以及民间音乐采风等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的课程,并根据课程需要编写了《上党地区传统音乐概论》(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整理拓展出《资料汇编》和“系列丛书”。同时,根据本科设置特点,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托论文写作课程,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同时,将当地知名艺人请人校园做专题讲座,并教授学生唱(奏)民间音乐。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学空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这种做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感知并热爱传统,学习并传承传统;第二,学生以此为契机,可以采集汇报演出的创作素材,也可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而由此带来的深层影响是,使学生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过程,锻炼了“科研”思维,从而真正具备《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所讲的“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关于《课程方案》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每年对各试点学校下达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确定每年工作的任务与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异,制订相应的指标,对各个区域的试点单位进行教学量化考核。

2,教育部体卫艺司应当将各试点学校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教材统一审核后纳入国家统编教材范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