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管理主要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管理主要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2-02

很多师范类院校教育管理专业(又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面临着诸多尴尬,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时缺乏实际的经验,而从事教学工作,在实际备课、上课等具体环节上又不能从容应对。本文将从教育管理专业的现状出发,对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使教育管理专业具备自身的专业性。

一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为了整合统一本科专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在新颁布的目录中,把原有教育学门类下二级学科――教育管理专业归属到管理学门类,和公共事业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保险五个专业方向共享一个三级专业代码110302,成为一个三级专业方向。教育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及实践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和管理学科的教学,并能从事其他部门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才。并且,把公共管理学和教育学规定为主干课程,使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接受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并初步具备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素养。

二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专业所属学科和专业名称的变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随之发生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1.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与培养目标脱节

课程体系由一定的教育目的决定,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决定性手段。它的编订既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又要符合我国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大部分高师院校中的管理学科特别是核心课程――教育管理类的课程比重较少,而教育学课程比重过大。甚至有些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与教育学课程设置差别甚微,体现不出一门学科鲜明的专业性。这些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培养目标不相符。

2.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的统筹安排

教育管理专业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类、教育类和心理类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之间应该统筹安排,但课程安排中仍存在一些弊端:(1)课程设置的顺序倒置,缺乏连贯性。很难建立承前启后的知识体系,既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2)三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由于该专业的课程有教育、心理、管理三类课程,又缺乏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教师,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大多是由这三类学科的教师分工完成,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知识之间的整合。

3.课程实施形式过于传统,很难与时俱进

教育管理专业中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的本身授课形式较为传统,甚至最应与时俱进的管理学科,也多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最后以考试或论文的形式结束。教学手段也大多是课件教学模式,对其他授课形式较少采用,且授课多局限于课堂,较少将地点延伸至课外实际。

4.实践课程缺乏,且过于集中,缺少连续性

教育管理专业是一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方向的课程。但各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普遍较为薄弱,有的实践课程甚至流于形式,未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课程大多被安排在大三下半年或是大四上半年集中完成,缺乏连续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了问题,之后面临的就是毕业,对问题进行思考后无法再进行连续的实践,收到的效果甚微。这样的实践课程体系成为了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急需优化。

三 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传统的课程体系很难继续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的要求,必须调整教育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才能体现高师院校教育管理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目标。

1.整体上加强课程的专业方向性,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教育管理专业应该把握住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师范教育类课程为依托,突出管理学科特色方向,辅之以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为必要的补充,建立起有自身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均体现实际应用的特点,增加实务性内容。对于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人员去开设的教育管理细节方面的课程,可采用“引进来”的方法,聘请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内以讲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抓住核心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新课程

管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与心理学课程比例要适当。对于教育管理专业来说,应注重三种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确立“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定位。强调以管理学科作为学科基础,按照实践管理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构建,侧重于实践型管理者的塑造。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拓宽、创新,紧密关注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与研究成果。自主开发或者和其他院校教育管理专业联合开发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例如:案例教学、教育管理调查与研究、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名著选读、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决策科学、班主任工作艺术、教育管理专题讲座等。这些新课程的出现定会为教育管理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采取多种新型教学方式

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前沿的教学方式,例如实习作业法、演示法、课外实践法等,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服务。同时应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还要拓展网络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学手段。

4.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种实习方式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管理专业的特点,应建起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大学一、二年级)。教师在此阶段应指导学生,通过去各个小学、中学等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部门进行调研,了解学习的领域、社会对此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能力、认同能力,从而给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

第二阶段(大学三年级)。开设几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案例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辅之以短期的课外实习。主要为到各类学校或实习基地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初步运用。

第三阶段(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课,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末或下半学期初。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给他们提供实习场所选择。在实习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具体的计划与规定,有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考核,从而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为以后独立开展工作、扮演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以及就业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求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原则,开设与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专业课程,并力求学分、课时的合理分配。坚持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统筹专业课程体系,改进和完善新的教学方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种实习方式。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建设来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0-001

在现有的教育目标下,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一些资深的高校来说,其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将艺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点课程全面推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难免走上老路,大多数高校片面追求教育的进度和速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1.1机械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以至于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比如通过事前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来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一种机械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音乐教育上形式僵化,难以取得实际性的突破。

1.2管理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习惯了“由上而下”的统一调配方法,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管理内容高度统一,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大多数高校要求老师和学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过分追求教学的效率,下放权力不足,致使老师和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

2.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1课程结构不合理。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课程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仍然有不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

篇3

近年来,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不断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将教育质量放于首位,此举的确振奋人心。而在实践中,新型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像学风、课程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暴露无疑。当然,要想根治这些顽疾,只有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因为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之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本科教育管理的种种弊端

1.1学生学风方面

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来说,学风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像毕业论文危机与考试严重作弊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奢好”,而对整个教育管理却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关于毕业论文危机方面。目前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不感兴趣,一味赶“时髦”,跟别人学着东拼西凑,甚至全篇抄袭混学位,应付考试而临时凑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误以为上大学为的只是一张文凭,只要过关领证就是目的,由此而不择手段,自欺欺人又影响学风。当然,这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诚信问题,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主要作弊之一。再次,关于考试严重作弊方面。作弊不光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目前大学生却引以为荣,作弊能助其过关就是“本事”。虽然全国各地高校均制定了考度管理制度,但仍有学生视若无睹,不认真学习只指望作弊。比如:无学习纪律意识,睡懒觉、迟到、旷课、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顽敌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最终严重影响学风。

1.2课程设置方面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是大学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大学本科课程变成了“3年课程”加“1年休息”,结果使学生在大四忘记所有内容而学不到东西,学校只为提高本校毕业就业率、考研率而不惜打破教育惯例,危害社会稳定。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注“大四现象”,即“放羊”,此比喻相当形象。苛刻地说,这种现象使教育方向偏失,背离了教育本质及其目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也非常艰难,它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提升的“绊脚石”。其实,它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厌学风”、“经商风 ” 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本科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应卓尔不群,以身作则,其管理下的学生素质也应符合大学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关于当前教育管理的不当现象,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不合理,它与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相背离,时代性与实效性不强;其次表现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丧失,缺乏育人责任;最后,由现代不良之风影响下的学生自身因素决定,而且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不难想象,这些因素的结合共同酿成了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匮乏。

二、本科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风校纪

所谓“以人为本”,指学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即增强管理效能,完善校风校纪。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理解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纯粹的管理模式,大学本科教育要以服务意识管理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温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体系,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打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大学本科教育管理新格局。

2.2 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风气和高等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要及时纠正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荒谬性,坚决杜绝“大四放羊”风气的蔓延,使各科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实施,深度融合,合理整顿原有工作班子,科学规范本科课程设置。此外,针对经常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整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多种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格局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3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学生的不良之风蔓延的同时,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也随之而起,实际上,大学生学风不正恰恰是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治理高校教师之风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管理首先明确学术规范,建立一套关于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例如: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其次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为高校教育管理创建良好环境。

此外,重视本科教育管理中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可以不断约束触犯法律的“学术先生”。因此,强列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定期开展高等院校检查工作,问题必究,严格规范领导责任,并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存在问题严加防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总之,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集思想、知识、实践于一体,正确得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目标。在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完善中不断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创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校管理队伍。

篇4

1.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模式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很多学生的管理工作都统一由学生处负责。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一些专门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每日工作都比较繁忙,缺乏对学生最基本指导和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没有能够起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起到的作用。另外,由于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岗位的编制比较少,因此也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业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目前,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同时,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也正在迅速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十分关键。然而,高职院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由于缺少和外界的沟通,没有比较多的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因此,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目前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性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较好的系统性,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宿舍非常凌乱。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从提高学生素质上来执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和任务,较大的精力多消耗在单项问题的解决上,甚至一些工作仅仅是应对上级的检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不强,无法和素质教育相适应。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体现服务意识,如果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会破坏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环境。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仍然采取了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从而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整日忙于繁忙的管理事务之中,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因此,为了能够开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切实地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策略,从而能够打破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国外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特色

1.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专注于服务。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管理中心来管理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采取兼职教师负责,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日常事务的帮助。高等职业院校通常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完成各种日常事务,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上消耗更少的精力,主要注重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努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同时在高职院校中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如聘请杰出校友或在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来学院讲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不断进取。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学校的氛围和专业指导课程。按照政府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宣传促进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创新进取、积极进取的思想。例如,国民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通过教育,加强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吃苦、拼搏工作的精神,能够使学生的信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2.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完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和严格的法制一样,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理、情”的原则,一些高职院校采取如果学生考试作弊一次,就会将该学生本学期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取消。高职院校的植被、花草、池塘非常美观,由后勤集团外包,都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在校园里看不到任何废弃物,如果学生的行为破坏了环境,违反了公共道德,该学生就会被学校像社会处罚一样进行严厉的处罚。高职院校的教育制度也非常严格,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考试、由于各种原因使学业耽误了,就会被退学。学校的补考、重修的次数比较严格,没有任何余地,因此,这种学籍制度不会涵盖人为因素。这正好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籍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做法是,学生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一次没有通过,还会有很多次重新考试的机会,一直处于一种难进易出的状态。

3.课外活动的条件和设施都非常完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领导能力、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职业技能等。高职院校设立了许多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并有专门教师管理社团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与这些社团的一个或两个的各种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技能,丰富课外生活。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技能大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风建设,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根据国外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地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和方法。

1.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地更新管理观念。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每一项工作应该把学生排在首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创造力。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想学生之所想,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遵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不断提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不仅会决定他们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属于人心工程,有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付出爱心,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学生有爱心、责任心,应该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加强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管理为主要目标,应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水平的评价体系。我国应借鉴一些好的管理方法,细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可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大型历史展览,举行模范人物报告会,进行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种活动,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得本身素质的提高。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技能大赛、科技作品竞赛、创业竞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借鉴国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做法,为学生提供项目开发的机会,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进行实际的项目研发,进行产品设计、试验,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优秀人才。

5.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严格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制度。我国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应该制定严格的评价制度。比如,学生上课应该建立严格考勤制度,通过考勤统计及时地考察学生上课的出席情况,并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当一个学生的缺席率达到了10%,就应该给予这个学生严重警告,班主任要及时和该学生进行沟通;当一个学生在某课程上缺席率达到了15%,那么就取消该学生参加该课程的考试机会。

篇5

地方电大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人才,而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建设终身型学习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继续教育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对管理功能拓展和资源优化也有了更实际的需求。电大继续教育建设进程中存在有不同层面的问题,在管理制度方面,继续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划与标准。继续教育机构相对而言维护管理人员过多,专业教育、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构建与设置不够及时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等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缺少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制约了新时代继续教育做为终身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电大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一定规模,但由于办学理念不尽相同,存在轻视教学质量、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硬件建设和长远发展的现象,导致继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教育建设项目由于没有良好的评估机制,对项目的投入不能得到很好的效益回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的进程。发展继续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从人的一出生到终老的各个成长周期、从农村到城市各个层面、从实用人才到精英人才、从学历教育向补充型教育、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从创收到长远服务方面转变。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继续教育是未来教育主要趋势,众多名校已率先推出一系列的免费的继续教育课程。面对终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继续教育地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行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形成规范有效的发展举措。完善的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现代项目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负责制,对项目的开发、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实施方案的制订、培训的教案设计、培训形式、培训达到的目标、授课计划进行总体规划和管控。通过建立流程管控,对每个节点进行检查和一系列的跟进管理和测评,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进行,同时逐步提升电大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设专门项目测评和考核人员进行随时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估,确保原定目标不走样。有了制度加上项目组人员的高度执行,这样的重重措施才能最终保障电大继续教育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继续教育提升管理水平,电大还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而不是找几个学校老师就能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这支队伍要了解教育,了解人性,了解市场,是有教学、有营销、懂财务、能宣传、有网络技术的一支团队。团队运作好还需要有好的机制,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共同为其出谋划策。还要配备最好的环境和硬件,运用现代科技,将流程制度化、无纸化,高效化。保证服务水平不走样,教学水平有高要求,教学过程标准化,继续教育才有生命力,保障继续教育走向深入,走向市场,走向社区。电大继续教育深入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工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信息及时传播与沟通和服务高效、快捷、优化。通过加强网络技术硬件投入与软件、课程资源等购入,构建自己的业务宣传网站、业务咨询平台,有学生报名咨询、交费、成绩查询、课程查询、课程选择服务平台,有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互动的信息平台,还有网络课程、远程视频资源平台等。对不同平台如各地区电大、省市级电大的培训、自考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拓宽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控制过程达到资源的合理与优化利用。

二、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为了与时俱进,使电大继续教育跟上时展脉搏,必须大力开发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教育管理系统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学籍管理模式改革并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满足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需求,并不断拓展教育功能和持续优化教育资源。现代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开发教学资源的主体,在多元的教学资源开发中确定开发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面对传统的教学资源一般建有:试题库、电子媒体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等,还有配套的常见教育资源索引和常见问题解答等;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建有:网络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搜索引擎、问题解答、信息交互等,还有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查询和评估的报名库、成绩库。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适合我国继续教育实际的功能、资源或技术手段,及时纳入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和视野提升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

三、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建立与主要功能研究

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以继续教育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为核心,以此来组织、继承、提供服务和应用。主要包括流程管理、学生服务管理、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效能评估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系统环境和软件界面,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采用跨系统控制流程,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通过采集、转译各子系统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服务应用,接受网络上授权用户的服务请求,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对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功能进行整合分析,将系统划分成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流程管理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效能评估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六个部分,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建设的四个方面:课程资源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员工管理建设和系统维护建设的功能。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审核、课程入库、课程出库和课程撤销等;政策法规包括检索服务和法规库维护等;员工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管理、授课统计信息和薪酬管理等;系统维护是与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相关的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五项:继续教育研究、系统应用管理、系统功能扩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升级维护等。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处理对象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资源库。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区分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相关差异,需要基于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实现,以满足管理与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对继续教育理念的持续研究、系统管理流程和功能的不断改善,保持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引入是维护系统本身的重要措施,也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平台优势。

2.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

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面向教育受众的管理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交互服务、结果管理和公告等功能。其中信息管理服务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身份管理和统计分析服务等;交互服务包括应用反馈、潜在需求、相关建议和改善措施处理等。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继续教育服务行为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服务的体现。对于不同的继续教育实施环境和实施方法,对于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服务过程或功能将不尽相同,因此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在统一和规范的平台框架下,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特定管理或服务的功能需求,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业务实现,完成系统实现平台升级情况下,现有业务实现的无缝过渡,这同时也是其它子系统的共性要求。

3.效能评估子系统

效能评估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对继续教育行为、项目启动或阶段性工作、最后目标效果的效能评估功能,包括建立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专项评估模型、采集项目各阶段的数据、过程的效能评估、结果反馈及模型库管理等功能。效能评估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系统设计的核心,继续教育的目标效果的达成,依赖效能评估子系统提供的客观评估服务。由于效能评估过程的模糊性、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因素与判断因子的主观性,效能评估模型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客观,这需要对效能评估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约束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因此评估算法直接影响效能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也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效率的关键。

4.信息服务子系统

信息服务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据备份、移动系统服务、信息共享和信息维护等功能。信息服务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各功能实现的物理层基础,也是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快捷和安全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的保障。

5.流程管理子系统

流程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流程管理与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产品计划、计划审定、课程发送和结果反馈等功能。流程管理子系统针对继续教育提供的课程或项目等对象,对其流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是继续教育行为实施过程科学性和规范性达成的保障。

篇6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而兴起。两种理论关注教育管理中的知识问题、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围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就高校教育管理而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显然是普遍追求和采纳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也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实在教育管理领域对实证主义科学管理观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观。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不重视组织及其结构,而是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不关注人的理性因素而是关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理性关注的不是认知理性,而是价值和伦理理性。概括来讲,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以人的主观价值为基础。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纯客观的,研究者的主观价值不可避免地渗透于研究的全过程。同样,人的主观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教育管理过程。第二,教育管理组织不是一个纯自然的客观实体,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社会实体。组织结构并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对人的管理才是核心。因此,只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是对教育管理组织不全面的认识。第三,管理和决策不仅涉及人的认知理性因素,还涉及到人的非理性因素,如主观价值、伦理、情感、意志等。人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两方面,而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教育管理者应具有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论。技术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管理中复杂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有时候仅凭技术型的解决是不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仅要为他们的理负责,还要我他们的主观价值、伦理行为和非理负责。因此,应该对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以价值为导向的技术培训。

二、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但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方面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误区,亟待进一步讨论和厘清。高校教育管理中人们习惯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似乎两者是水火不容的。然而从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发展史看来,这两方面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两种教育管理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混沌同意、并肩战斗、针锋相对、渐趋融合的发展过程。落实到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逐渐融合的过程。科学管理体现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的科学精神,人文管理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的重视。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另一问题是,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并非对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整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对立的情况。这种片面和曲解不仅反映了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理论知识学习,更应该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运行的统一。

三、高校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的实践意义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耳熟能详,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鲜有用到好处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同样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处于尴尬境地。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人文管理的实践意义,采取相应措施在实践中落实贯彻。教师既是管理学生的主体,又是学校管理的客体。教师的双重身份要求高校管理者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管理者要相信教师既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课堂管理。对教师的管理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在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学生是一个有个性、有尊严、有主动性、有发展潜能的个体,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贯彻人文关怀。要坚决反对强制式教育、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感受,甚至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的不人道行为,应该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得到情感的鼓舞,实现知识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管理者应该在制度制定和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第三方面要注意的就是课程管理的人文化。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授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生应该对这些问题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课程内容还应该坚持通识教育的原则。人才的全面发展应该接受科学、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应该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知识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加以整合,把知识结构加以综合。既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有考虑到社会需要和课程本身的逻辑统一,从而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实现自我。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理想模式,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作者:王勇 张楠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一、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一)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1.机械化管理。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导致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例如在上学前就已经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用来安排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种机械化管理模式,破使高校在艺术教育模式上出现形式僵化,致使教育管理模式上有实际性的突破。

2.管理内容相同,缺乏自主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早就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支配方法,因此导致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在内容相同,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

(二)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1.课程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影响大多数高校对课程选修从而来达到教学的目的。选修课程的设置不利于全部学生对其学习,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学习和对艺术的熏陶。

2.课程内容单一。很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几乎是一样的,都是艺术基础知识和中外艺术鉴赏等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教学内容非常单一,大多数都是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

二、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1.根据现状来看,缺乏自主创新是高校艺术教育理念的主要问题,教师队伍的充实也是重点。在我国高校的教育艺术中,艺术教师年龄差距悬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导致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老教师固然有深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优秀的个人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运用相对古老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也比较落后,与快速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

2.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艺术实践类课程比例较小。高校设置艺术课程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艺术素质,因此高校艺术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艺术实践的运用。但在课程设置中,对艺术实践课的设置较少,对于这种现象原因是因为很多高校只重视传授艺术理论知识传授,对艺术实践的结果不重视,因此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中存在,而不是固定存在特定的一个高校中。

3.缺乏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国内高校的一致问题,在国内教育模式经历数年改革后,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高校艺术教育仍有欠缺,教学方法改进甚微。4.由于艺术教育资源稀缺,致使国内高校艺术教育模式改革不能顺利进行。虽然国内高校艺术教育很普遍,但艺术资源依旧缺乏,近而导致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阻碍。

三、高校艺术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模式

(一)实行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去激发学生积极、创造的态度,促使学生发扬积极学习的优良作风,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应该以公平作为前提。在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的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管理,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考核与评估

在教学工作的管理中,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估工作更应该重视。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估的完善能够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的,有效的提高。教学检查和监督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使教学管理工作完成。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更好的向前发展。

(三)深入研究管理技巧

对于国内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是国内教育者目前的思考。本文对艺术教育管理进行概括和总结。各类高校艺术教育督查委员会和民间艺术机构进行设立,来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在艺术教育管理中,要采用和借鉴各类学科的管理模式与想法,在不同的政策和体制中要进行比较。吸取各学科的精华进行综合。

四、总结

创造国内艺术教育和谐有序环境,对教育管理体系科学性由极高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为我国人才素质提高打下基础。目前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管理还存在部分缺陷。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目前社会对艺术教育逐步重视,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也在不断进化和完善,使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实现高度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篇8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起点与基石,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就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协调组织教育队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每个教育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浅析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在教育方面,目前好多学校都选用来了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然而在教育管理这方面却没有拿出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教育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其次,存在个别小学,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小学,将行政管理工作与教育管理工作混为一谈,遏制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最后,部分学校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专业与岗位不符的现象。

(2)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过分的依赖既定制度,教师与学生均不能突出个性。教育管理观念对学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小学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然而我国大部分小学却没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仍然继续沿用陈旧的教育管理经验。例如,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其教学过程中航不能与这一原则出现一点的偏差,教师的独树一帜会被领导谴责和压力,学生的离经叛道会被教师制止,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任何教学创新。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有利改进工作无法进行。

(3)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小学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仅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仍没有完全抛弃应试教育观念。小学教育时期作为一个小孩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完成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蜕变,衡量一所小学提供的小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保证每一个小孩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过分的重视文化课培养。

2. 改善目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建议。

(1)重视对人的管理,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是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以客观的、长远的、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的发展,不能将教师看做简单的教学工具和管理对象,而要将其看做有发展需求的人,所以应该定期对教师、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学校应该设法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效率,多招收一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断完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2)转变陈旧观念,开放管理模式,树立新型的教育管理意识。开放管理模式的理念在于将原本以管理为主的管理方法转化为不断解放和发展思想,尊重和鼓励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侧面促进型管理方式。改变单一的监督方式,将民主化、自主化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改革相应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工作评价体系,促进校方和教师的沟通,协调学校和老师的关系,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促进教师的能力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小学时期作为一个人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课程教育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设置小学课程。因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创造性和多元性,所以学校应该抛弃传统过分重视文化课的观念,根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管理要求,从儿童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学校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通过亲自去教室听课,管理者通过听课、评课可以挖掘其背后潜在的管理问题,可以发现人才,优化教室队伍。例如,学校教育管理者只有通过走进课堂才能清楚的看到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兴趣小组的活动、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年级的教学、哪些教师适合哪些科目的教学,进而分析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调整工作岗位。因此,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去听课,并设立相应的听课评课制度,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关系到我国启蒙教育的最终成败,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积极探讨改革的新途径,摒弃原有错误的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力争早日建立完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振国.探析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教育与管理,2000(3).

篇9

在现代社会中,为适应工作需求、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人都选择继续教育方式来充实自己,促进了成人教育的进步,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比重不断增加。管理者作为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专业化水平高低对成人教育效果起着极大影响,是当前成人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围绕此展开研究。

一、成人教育管理者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在实际的成人教育管理者队伍中,我们可以发现,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质量与水平。例如,成人教育工作者队伍层次较低,很多低学历的教育工作者进入到教育工作行列中,由于他们水平低教育质量差,也影响到成人教育工作质量,影响到成人教育接受程度与水平提升。

二、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成人教育管理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在传统思想观念中,大多数管理者观念较为粗放,缺少专业化理念,因此,必须对此加以改变,树立专业化发展观念,具体措施有:第一,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使其认识到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改变自身传统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培训中,强化专业化发展观念,为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思想基础。第二,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积累,成人教育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这点,建立良好的自我学习理念与习惯,将被动地接受专业培训变为主动参加,并不断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取专业技能和知识,增加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1]。

(二)加强理论研究积累

成人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管理方面大多借鉴的是其他方面管理经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给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带来一定妨碍。因此,应当加强在成人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根据成人教育学的特点,将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纳入到理论体系中,同时,借鉴、吸取外国的先进理念、知识,不断积累,形成符合我国成人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体系,为成人教育管理者学习、培训提高可靠指导和环境,从而促进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进步。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

在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中,除了要依赖管理者自身的学习、积累之外,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培训,这是管理者提升知识积累最为主要的途径,所以,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成人管理者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给予的培训,学校应当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利用各种合理时间,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开设课题交流等方式,增加接触各种管理知识的机会,提高知识积累水平,向着专业化方向不断进步。二是其他机构进行的培训,仅仅学校自身的培训效果是十分有限的,积极建设、联系其他各种培训机构至关重要,比如高校成人教育学专业设置专门的课程,培训高级管理人才。

(四)完善培训方法课程

在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培训中,培训方法、课程会对专业化发展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完善培训方法、课程也十分关键。第一,在培训方法方面,不能一味地只采用传统讲授法,还需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先进教学方式来进行改进,实施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等科学培训手段,增加成人教育管理者对培训内容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以便于提高培训效率,将专业知识有效传达给成人教育管理者,促进其在专业化方面的发展。第二,在培训课程方面,应当先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管理者本身情况,明确其在专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避免重复培训、不对口培训等造成的效果不理想情况;

(五)做好经费方面工作

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需要经过长久培训、学习来实现,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离不开经费支持的,所以,需要做好此方面工作,具体措施为:第一,在投入方面,在学校自身投入之外,还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相关方面的经费,增加经费投入;第二,在分配方面,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合理分配计划并加强监督,通过上级定期检查、下级及时举报等措施,减少非必要的培训项目,提高分配合理性;

三、社区与街道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居民为对象,根据社区居民的利益与需要,以及社区发展的利益与需要贰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组织、调动社区各种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教育服务活动。笔者认为,做好社区与街道教育,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第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有力的社区与街道教育领导机构是做好社区与街道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完善的领导小组,以社区党员骨干、居民骨干、退休老师为主要成员进行领导班子建设。第二,加强宣传工作。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普文化为基础,强化社区与街道教育中居民的素质提升。提高全体居民的基本素养和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各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对于成人教育管理者而言,为更好地服务于成人教育、促进成人教育水平提升,自然也需要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研究,通过各种合理措施来起到促进作用,是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10

1引言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应用变得广泛起来,这使得我国学校教育呈现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管理领域,可以帮助各个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使相互能够紧密配合,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各部门需要对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有较强的能力和对它的充分了解。因此本文主要会介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进而引出电子信息技术如何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

2教育管理信息化概述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院管理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并且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对学院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这样的话,学院在制定一些政策和计划的时候就能得到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从而促进学院教育质量的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倡重视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院是教育的主阵地,是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的重要场所,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出现很多弊端,不能紧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解决教育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效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规范教育管理的工作;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和高效地利用。对于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非常丰富的,不但包括教师、学生这些实在的群体,还涉及诸如排课、选课、考试、整理学生成绩等一些复杂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如初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可能会对他们今后产生影响,所以虽然按照课程的性质对这些课程进行了分类,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其对学生重要性的大小。

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而工科类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对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3.1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是进行该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当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毕以后,才能为师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构建实验平台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重点,深化授课教师的教学责任,让教师能够承担起教育学生、监督管理学生的责任,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同时也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做出努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25

一、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没有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教学要求和管理理念,虽然已经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但是教师还是缺少有力的执行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多数教师没有将教学理念进行全新的转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等方面略有不足,过多的重视考试成绩,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的评测考核内容,造成了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现象。

2.管理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中提出的教学要求,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顺应新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优化。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或者是一些小学会让代课教师兼职教学管理职务,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管理经验,导致教学管理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

3.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新课改对广大教学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现阶段的教学管理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制定教学管理目标时存在不明确、目的性弱的现象,这就造成小学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在实际应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进而导致教学管理的难度一再增加。

二、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采取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学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缺少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下,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还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教师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并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制定合适的管理措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增强教师的教育管理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对于教育理念也有了全新的标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育管理者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应用。其次,教师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使自己能够适应当前先进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应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教学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教育目标

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首先需要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对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进行优化,改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的管理者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教师的立场上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计划的制定,使教师能够适应新型的管理模式,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作为教师来说,需要在制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一步步实现,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更加完善化。

篇1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顺应时展需求,根据教育发展标准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在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根据教育大纲要求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计划、健全校园教育管理系统、落实相关管理责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

一、小学教育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1.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过于传统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小学加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纵观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依然比较传统,这也是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水平。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上,一是管理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其中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强制性,使得学生在校园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根据学生的内心要求和学生特点开展校园管理工作;二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缺乏这关怀,也就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在传统小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无法受到全面性的尊重,校领导依然是学校的绝对管理者,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按照校园规章制度进行,无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该教育模式中,学校依然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为基准,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是为了学生升学,但从本质上说,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使得“机械式”学习依然是教育的主流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育发展都存在负面影响,俗话说“细水长流”,如果小学教育管理过于传统,给学生施加较大的学习压力,就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团队问题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未来学生还要经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可见加强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团队来说,相比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无论在学历、经验、福利等方面都存在劣势,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小学师资队伍,著名的小学通常都集中著名的教师,而一些落后小学,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漏洞。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多教师学历比较低。小学教师团队素质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并且教师的观念也相对传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使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思路也更加僵化,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1.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首先需要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也就是针对新课程理念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中,制度需要具备全面性、开放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有着绝对发言权。因此,在构建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通过教师提出学生的内心需求,校领导需要加强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参与到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从而形成“学生—教师—校领导”的制度建立模式,让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能立足于学生与教师,从而保障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教育管理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2.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针对当今小学教育管理过于僵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构建现代化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通过改善现有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一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小学教育管理改革需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校长需要做出表率,也就是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贯彻并落实“以人为本”“以生文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学生的学习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教师的理解深度,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提供方向。校领导作为学校的总管理者、策划者,校长肩负的责任最大,因此,校长需要不断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掌控能力,加强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充分利用师生的作用,从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成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一分子,构建“全员改革”的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需要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传统学校不关注的科目,如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这些与素质教育相关科目的完整性,实现一视同仁,加强素质教育力度,通过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一是在小学教育现有师资团队基础上强化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师范学院学生培养能力,政府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师范大学生能下乡支教,从而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与此同时,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能保障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改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创新改革奠定基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桂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6):111-112.

篇13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提升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现代高校对于管理机构和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专业化素质高、现代管理技能强、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管理方法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作为重要的支撑。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影响到了教学的具体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主要是表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特征不够明显、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掌握的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等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考试安排、课时安排等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设置工作,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提升工作效率,促进人文关怀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方式和手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涵养。

3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方面。随着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这就对于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同时能够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和各项办公软件,能拥有一定的专业心理知识,掌握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将能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3.1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当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主要因为很多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相对于普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在职教师来说,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并且相应的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不够信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情况来说,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意识,没有掌握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无法全面满足相关岗位的需求,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自我价值感。3.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够高。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来说,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基本的素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阶段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能够熟练的使用电脑,很多办公软件的应用不够流畅;第二,管理人员对于学生们的态度较为冷漠,无法积极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第三,管理人员不熟悉具体的管理工作流程,容易在工作进行当中出现一些错误或失误,影响到具体工作效果;第四,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着消极怠工的现象,难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3.3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个人修养方面有待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执行学校各项事务和工作的主要人员,将会针对学校的内外关系和上下关系,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会体现出高校自身的外在形象。大学生处在了人生较为成熟的阶段中,更加期望受到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存在着高高在上的情况,不能够及时为学生处理相应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人性化,学生们的满意度较低。对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

4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高校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工作,这需要有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参与,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态度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情况、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效果。在培养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4.1提升人才选拔过程的严格性。在开展人才选拔工作的过程中,高校人事部门需要保证该项工作的严格性,从招聘公告的、人员资格审查、人才笔试、面试以及体检等多方面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保证选拔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都是能够有效胜任高校管理工作的。通常情况下,在开展管理人员招聘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针对个人知识能力、教育经历和行政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保证这些方面都能够符合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其次,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一定的测试,保证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和相应岗位保持良好一致性。再者,当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选拔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工作,针对各个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人员,才能够正式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之中,为高校管理工作贡献力量。最后,高校还需要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制定,保证其能够真切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渐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准入门槛。4.2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不断完善。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是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由此,就需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作为支撑。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提升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可行性。首先,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职能部门培训工作,主要是从学校自身的部门需求出发,给不同岗位设置出不同的岗位培训方案,以学校培训为主,院系培训为辅[1]。其次,高校需要确立好自身的培训特色和原则,可以从国家、地方的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积极确立好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方案。通常情况下,高校可以从自身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联系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确立好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再者,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从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在设置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的时候,主要是需要针对专业课程、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和心理课程等方面进行安排的。高校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给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指导[2]。4.3设置完善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立良好的综合培养计划,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之中,需要积极加强专业性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培养计划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比如说学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管理人员需要能熟练操作各项办公软件,积极使用办公软件针对学生们的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和输入,同时还能够及时更新学生的学籍情况等方面[3]。4.4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服务。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工作,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侧重于自身不足和缺陷,加以有效的弥补。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修养,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们的满意程度。比如说,高校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是和学生们接触较多的,管理人员需要保持着良好的亲和力、细心和耐心,积极开展相应的工作,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这样能够促进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4]。4.5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动态监控工作。积极采用良好的考评制度,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细致的监察和管理,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情况,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考评制度之中,需要全面涵盖到管理人员的工作项目、目标和具体要求。积极采用良好的评分工作,可以由学生们进行评分,帮助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积极改进自身的工作情况。针对表现优秀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开展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工作,促进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5]。

5结束语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工作现状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够高,以及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个人修养方面还有待提升方面。针对这些情况,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果。提升人才选拔过程的严格性,针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设置完善合理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培养计划,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以及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动态监控工作,对于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李根珍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洁.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97-98.

[2]曹成刚,贺伟婕,向晋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优化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03-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