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24-02

1.问题的提出

自从教以来,我任教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已有十多年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教学现象。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模糊思路、突然发问、错误回答等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时,有的教师能够机智筛选、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使课堂教学妙处横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甚至是粗暴的打断、生硬的批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想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准备是不是很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二是教师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要精心预设,在课堂上要有效引导动态生成,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2.准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生成’是课堂最为宝贵的资源。它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但在关注‘生成’的同时,千万不能轻视‘预设’,更不能忽视‘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精巧的预设,不可能有高层次的生成;即使偶然有'始料未及'的生成,教师也很难把握,让她悄然而去。”[1]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成”与“预设”像是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两者同等重要!

3.精心设计预设,关注动态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案。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3.1 理性思考、认识生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生成。可以说教学和预设是矛盾的统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但是,课堂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堂与教学目标”来生成。否则课堂生成就很容易导致盲目生成。这即不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有损于学生的最终发展。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教师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头、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到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步步为营,逐步完善。

3.2 提高素养,厚积薄发。曾看过一则案例,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老师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又一学生提出异议:“不,知识是曲线,因为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老师小结道:“对,知识是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3.3 积极的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促进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有激起无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后的成功体验。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持续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或许这句话令那位学生终生受益。因此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象“老师看到你的进步,真高兴。”“你更加勇敢,更加有主见了。”“虽然因病你休息了几天,但你的表现依然很出色,已经接近完美了。”要经常说。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身来看儿童世界,才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或许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许一个会意的动作(竖大拇指、摸摸头、一个眼神),学生便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的感受,同样也体现在教师那里。在这种互动状态下生成出精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精彩会无法错过的。

4.预设与生成并举,构建和谐课堂

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精心预设,但我们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提出他们心中的疑惑。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是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学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篇2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教育地过程中,如何通过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把小学数学小

班化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传统的大班化数学课堂教学总是预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流程,然后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无视教学活动

中的变化因素,使教学过程走向静止和封闭,使得教学效率低下,课堂

了无生气,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在模式化的课堂中一步步走向枯萎。新的

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课堂教学应在真实具体的教

学情境中动态生成。无疑,没有设计的教学如无的放矢,容易混乱而难

以实现预期的目的;但死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情境的动态变化,

又会见书不见人,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在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今天,

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灵活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用

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完美。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

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

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

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

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

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

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

题。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需要”和

“差异”往往并不仅限于知识水平,还有求知欲望,因此,教师既要考虑

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探索这些有热情和欲

望,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堂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

兼顾。

二、精心设计问题,巧妙预设。

1、抓“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它

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

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

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很容易混淆,我就这样设计:游戏:请男女生上来排

队,五个男生,四个女生,先排成一排,再逐步演变成一个圆形,问;是男

生多还是女生多?为什么?要使男生和女生同样多,怎么办?这样,学生

更容易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

2、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

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

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

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三、利用意外,把握生成。

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并针

对意外有效提问,这样便能有效的化解意外。

如在教学画圆时,准备画一个圆。当教师把一个脚尖固定在黑板上

时,刚画了一半,圆规便从黑板上滑下去了。发生这样的事,底下听课的

教师和学生都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汗。谁知,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

的问题说:“刚才老师画圆失败了。你们能帮老师总结一下我失败的原

因吗?”一学生说:“因为老师圆规的一个脚尖没有固定住。”教师说:“那

说明,我们画圆时首先要固定一个脚尖,也就是要定点。这样很好的启

发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问题。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

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

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

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

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富有智慧。

四、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

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巧妙地运用生成。

例如: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我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自

己喜欢的两道题进行验算。

①864+4 ②5580+9 ③6054+6 ④7200+3 ⑤3018+6的结果

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与思考之后,将这8道算式分类。学

生们⑥1464+8 ⑦7503+3 ⑧708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同桌互查,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

们根据试商的过程和计算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多样的,有的是按商的

位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余数来分类的;有的是按商有没有0

来分类的……

由此可见,当学生互查矫正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比一比、看一看、想

一想,然后根据试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这些算式

进行分类。这当中教师关注了学生思

五、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

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

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

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如,制定“长方形面积”一课教

学计划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起

码要预先设计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

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

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

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

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

大乱。

小班化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

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预设,而且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树立“生本

篇4

对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能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在生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显而易见预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兼顾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一个整体,并非是存在矛盾的独立个体,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由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预设,反而忽略了生成,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前的预设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生成课堂的有效形成,而生成的发生与完成更是预设的体现,也就是说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转化关系,明确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促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的指南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预设,课堂留白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尤其是在教学准备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梳理好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还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的疑问等等,以便为课堂生成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的高效率数学学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从而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数学教师就要做好留白,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于思考,鼓励学生去自主猜想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进行验证,交流展示。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周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一名学生说:“用直尺分别测量四条边,把这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另一名学生说:“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边与宽边长度,用长×2+宽×2的和就是其周长”;此时,课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名学生说道:“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将其相加再×2就是周长。”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但第三名学生提出的方法更加简便,而这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并且根据课堂生成的結果,鼓励学生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公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进程,调整预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成的途径。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个性差异较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知识讲解时,学生会产生的不同意见。而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无论是多么充足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教师也不能掌握课堂的一切动态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调整预设,以此来促进“意外”的生成。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校园导游的角色扮演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际,为家长介绍学校的各个建筑与方向,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方向感,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去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准确运用词语正确的描述行走路线。其中一名学生说道:“在学校中教学楼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国旗杆的正西方向,而操场在国旗杆的正南方向。”当学生描述后教师给予表扬与掌声鼓励,让全班学生明白介绍一个物体时需要寻找一个中心点,这名学生的中心点就是“国旗杆”。此时,又一名“导游”进行介绍,他以大门为中心点,介绍学校的图书馆在大门的东南方向,而这名学生的介绍完全在教师的意料之外,本以为会模仿前一名学生的思路去介绍其他建筑的正北、正东等方向,完全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名学生的思路进行方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及时调整预设,去构建出全新的生成性课堂。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能了解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方向,最终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创造条件。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小学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奇思妙想,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适当的放弃预设,为学生去创造生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有舍才有得,当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与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后,就需要果断的放弃课前预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成开展教学,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这样一来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5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成学生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在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后,及时把此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会什么是“平均数”及其有什么特征”板书在黑板上,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才不至于像没长眼睛的苍蝇乱撞。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实践活动,明白了平均数就是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分后合,使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它的特征是比那一组的几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这样不仅本节课的目标达到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探索中创新。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为活动而活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的过程,并能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三、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见形式是小组讨论,它最有助于使学生处于“放松的警觉状态”,对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所以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就等于无源之水。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从而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这样的合作其实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相反,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到的才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教学中我们较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从实践效果来看,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四、因人施教,发展个性人人参与

篇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和谐、安全的前提下,潜能可挖掘出85%以上。民主、和谐是要求,自由、安全是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建立起与学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对于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思考,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当学生的见解错误时,可找其他同学予以帮助,不要批评、责怪,要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他们才敢于发言,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乐学的状态。只有创造这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达到有效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它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考、巧妙方法、悠久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今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可见,兴趣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的巨大动力,结合实际教材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实验、观察等栏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1. 融会贯通,引申推广,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当引申。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起探索其他问题的兴趣。

2.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介绍历史,探索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用智慧建造了数学的宫殿,教材上的内容只是数学辉煌成就的一个断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思想方法,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些,都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参与的切入点

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达到有效参与,主要看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如何。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是学生熟知的实例或现象,而且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梯度。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定准本节教学目标,尽量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其次,还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能力、心理特点;再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为:

1. 学生面临的现象或实际,需加以理论解释的问题。如,怎样测量某学生跳远成绩,为什么?从王庄到河边饮水怎样开渠最省工,为什么?

2. 让学生完成实践性操作,产生问题情绪。如测量农安古塔一角的度数,测算问题?

3. 让学生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对结论加以验证。如,平行四边形的要领学过后,猜想其对边、对角、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文字语言概括出来。你能验证其结论吗?

篇7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应将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而造成学生失去应有的自信。评价就是要不断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桃子”,点燃他们的信心之火,勇攀高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种艺术,同一个内容,换一个说法其作用就有所不同。学生正处在敏感易于被打动的年龄,喜欢张扬,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好胜心强,他们总是想急于证明自身的能力,所以,他们需要表扬,喜欢鼓励。精心选择的评价用语,会抓住他们的心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和位置,会增强他们的活力,给他们创新的勇气,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功的激励不一定就是肯定的话语,许多肢体语言,于无声处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最好的鼓励。如用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等等。

二、评价突出个体差异,突出每个学生的进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突出个体的差异,就是要从根本上放弃统一的标准,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对他们做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在评价中放弃整齐划一,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变化,肯定学生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会在正确积极的评价中改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独有的一面。这样,他们就能够在自我发现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心,然后自我提高,最后达到自我完善。例如,在学习《望月》一文时,我让学生以月亮为本体说出一个比喻句,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出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弯弯的月亮像小桥。”

“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月亮像一个大圆盘。”

“月亮像一个圆圆的大苹果,让人眼馋。”

“月亮像一颗珍珠,高高地挂在天空。”

“月亮像小孩子的脸,娇艳可爱。”

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要给予他们燃烧绽放的机会,这很可能就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我对这些句子给予高度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老师再提出问题时,他们的小手又举得高高的,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体会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世界更为强烈。”我们知道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评价者变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员,而评价就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思维、见解,有着富有情趣的专属于儿童的评价语言。学生之间的评价,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欲望。评价让学生参与,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氛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好学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应尽量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运用课本上的语言、或者加上自己以往所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学生们在参与评价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的脚介绍得很详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有的学生说:“课文采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来介绍爬山虎的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小的脚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还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对爬山虎脚的作用描述得很具体,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参加评价,都必须经过“仔细想――大胆评”的过程。“想”是根据别人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组织好评价的语言;“评”也就是以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8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把课堂则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

3.课堂内容要贴近生活。例如角的认识一课,不少学生对角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桌、练习册等小物品角度的感性认识上,对于比较抽象的角的度数和直角锐角等进一步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结合高楼大厦的特点,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廓清了对建筑物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并且还通过考察让学生对矩形、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环节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较少,学生学习后普遍出现了对数字缺乏敏感热情的情况。为此,本人合理拆分了该课时中的知识点,并针对相关的知识点布置了合理数量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该知识内容的亲切感。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除法心算小竞赛,把学生分为三组,各组报出除数、被除数和结果,各组之间轮换角色,都有报除数、被除数和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加强练习密度,牢固掌握知识。

3.坚持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如“乘法”一课,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第二天回学校孩子们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去超市购物,帮家里算水电费等经历,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三、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的时空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篇9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促进经验学习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儿童的自我指向学习。”因此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幽默课堂气氛,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没有外界压力下,寻求多元学习目标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问题引导,指明方向,激起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

在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一方面“创设问题情景”能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引发学生提出更多的相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第三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内容的侧重点和方向,以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有意义的。

三、个性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自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学生选择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选择学习材料,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中出现关系并列、主次分明的材料进行朗读或理解;选择练习能照顾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选择学法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进行自学的过程,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选择伙伴能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熟练的合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其次,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补充和改进班级教学。合作讨论可以给他们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合作评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过程,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就课堂上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组合作评议,也可以就各小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议,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发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1、比较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既可以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不同点,也可在不同中发现相同点,从而形成问题,促使学生去研究。

2、批判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针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适当采用批评性思维,通过诱导争论、引导辨析等手段,在批判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多次进行,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变通学习。这实际上就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它要求学生的思维能针对原有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及较多的渠道和较大范围去灵活地思考。变通的结果是会从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4、转换学习。我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把抽象性思维转换成形象性思维,把集中性思维转换成发散性思维,或把发散性思维转换成集中性思维。在转换过程中,出现许多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5、创想学习。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把单一的、静态的内容想象成多元的、动态的情境,多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句段的省略处可以采用补充想象,结尾处可以进行延续想象,寓意深刻处可以引导进行想象深化,能引起学生共鸣处可以运用再造想象,文章的空白处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

五、开展活动,变式手段,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可以让学生和教材中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根据语文课本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绘画帮助理解。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善于研究探索,还能勇于实践,在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篇10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情绪,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叶奕乾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需要为中介的。黄希庭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识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简言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不仅包括人内心的主观体验,还伴随与之相一致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来考量他们内心的主观体验,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情绪与客观事物间存在一个中介,这就是“事物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教师是完全可以制造或去除这个“中介”的,这为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情绪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情绪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我们发现,学生间的矛盾往往由一些小事引起。而好的素养则可以避免这种矛盾的发生。比如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化解交往中的尴尬。

其次,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使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脑思维活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兴的时候思维一般很敏捷,这对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思维过程影响极大。而自卑、恐惧、焦虑、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人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反应呆滞,心神不安,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第三,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关报道称,据科学家推算,人类自然寿命可达160岁。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享年其半呢?究其原因,除了坎坷劳累之外,折寿的主要因素当首推感情损伤。由此可见,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是多么重要。愉快的情绪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恐惧则起到相反作用。

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较差,家庭经济拮据,缺乏进取心,所以,一些同学都与自卑、恐惧、焦急、抑郁、愤怒、嫉妒为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是中职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任务。下面,就以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为例,解读中学生消极情绪的消除。

(1)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带有自我否定倾向的情绪体验。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长久的失败体验,如对自己学习能力或品行评价过低,或认为自己的相貌不出彩,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从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切忌赶进度。问题答得好,自然受表扬,就算回答错了也要表扬学生的学习态度,要遵循“只要开心就好”的原则。要知道,此时的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另外,让学生分组表演英语情景剧等,也是克服自卑的好方法。在表演中,让英语基础差的同学的台词简单一点,少一点,确保他们完成角色任务。要知道,成功是克服自卑的最好办法。

(2)消除恐惧心理。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恐惧心理首先来自于单词记忆。这就要求老师在单词教学上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应避免整节课教单词的枯燥乏味的做法,尽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3)走出焦虑阴霾。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过度的焦虑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在英语课上产生的焦虑,往往是由于担心不会回答问题等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问题的难度不应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问一些是非题,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问一些问答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过度焦虑,让他们热爱英语而不是害怕。

第四,消除愤怒。这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学生对老师的正确批评教育往往由于认知错误而愤怒,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会影响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多采用欣赏教育的方法,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气质、性格,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杜绝学生愤怒情绪的发生。一旦发现学生有愤怒情绪,应暂停自己的教学、教育活动,并可以用更换主题的方法,消除引起愤怒的“中介”,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

总之,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更会影响我们的做人。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消除消极情绪,是中职老师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11

《普通高中英语教程标准》中认为学习策略应该包含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调控策略以及交际策略。教学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受到某种如考试、家长压力而尝试进行的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却没有收获良好效果去状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好英语学习的策略,以下将结合教学实践,就课堂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生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学习策略生成的主要内容

《普通高中英语教程标准》指出认知策略是学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些步骤和方法。以下对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进行分析

1.1词汇策略的生成分析

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数量掌握的词汇量难以支撑英语学习,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词汇不重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直接影响到了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且还影响到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比如老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类来记忆单词,将高中所学的英语单词按照词性、词义以及主题来等进行分类。也可以通过联想来进行单词的记忆,通过反义联想、近义联想等帮助学生进行单词的记忆,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比较容易遗忘的一些词汇。映像方法同样是词汇学习的重要方法。

1.2阅读策略的生成分析

阅读策略是学生为了解决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或者所采取的具体的行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将学习策略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好课本的资源,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应该生成如下的阅读策略。

略读。略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题目和段落的首尾主题句快速的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获取文章大意。

查读。查读主要是学生通过有目的性的阅读从大量的文字中获取所需要的关键细节,比如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名、地名、时间等等。

猜词。猜词主要是通过文章上下文的结构,所猜测词语之间的搭配等形式来获取生词的大意。

文章结构。高中生对阅读的考察时,文章结构也是考察的重点知识,要特别的引起老师的注意,重点应该包括段落之间以及段落内部之间句子的关系等等。

二、调控策略的生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描述了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调控策略,现将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英语调控能力分析如下。

2.1制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来指定一些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且关注学生对于计划的完成情况。

2.2创造更多的英语学习渠道

课堂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但英语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更多的环境和渠道,比如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电影欣赏等活动。通过这些课内外的英语学习渠道,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应用的策略。资源策略对学生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利用资源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一旦掌握这种能力,学生将会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使用工具书,英语学习的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英语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讲,使用词典能够加深对于英语单词的印象和理解。高中生比较常用的英汉双解词典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工具书,学生在查单词的中文意思的时候,可以看到单词的英语解释,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获取英语的理解,且能够增强英语学习的语感。

四、结束语

篇12

一、教学者通过正确的引导,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

正确的引导就是教学者在对知识进行重点总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启发,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更好的拓展,在做题方面灵活多变,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这其中多创造展现自身的机会,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和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例如,在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桂林山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怎么样的一幅图画,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下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这样教学者就可以根据所展示的图片提出一个问题,如,假如你身在其中,你会怎么样?让学生发挥无尽的想象,而教学者也参与到互动当中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这就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有明显的差别,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教学者可以根据教材中文章的需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者可以创设一些带有感彩的场景并且参与到活动中去,来活跃课堂的氛围和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是教学者在讲课的时候,问问学生对这个方面是怎么样看的。例如,在讲授《一个中国孩子呼声》的时候,教学者可以要求学生对这篇课文有充分的理解,再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总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仅满足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为课堂氛围创造了条件,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光.中美大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1).

篇13

小学生的性格、个性尚未定型,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体现其丰富的个性,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展露教师个性

教师要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是思想素质,而且特别要提高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风直接影响学风,身教往往重于言教,如果说,学校是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课教师的个性。老师的个性素质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投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则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一旦老师独特的个性形成,那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学的模仿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1]。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身健康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个性。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个性才能培养性格。”教师以自身鲜明、良好的个性为他们提供示范,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有效途径。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2]因此,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课与数学课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如在讲授《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曾看过的,或感兴趣的马戏节目,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篇文章,还主动地由文章展开联想,有个学生讲到黑熊踩木球,也有别的同学见过不同的黑熊踩球,不同的场地,马戏的精彩程度及观众的不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都会有自己的个人体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尽情地表现个性、展示个性。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在,在传统的教学中虽然也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很多情况下强调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和主创学习实践能力。语文学科独具文学性,富有形象感染力。小学生阅读的许多课文是古今中外多种体裁的文学精品,语言精美,形象鲜明,而且风格各异。这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会诱发学生不同的审美取向,品尝风格各异的艺术趣味。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易于激发学生或怜或哀或憎或爱强烈的情感反应,增强他们辨识善恶美丑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其情操,锻铸其性灵,促使他们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3]。

四、鼓励学生质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多思、善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出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下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无论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是否适当,都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老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产生疑问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质疑提供机会,同时教师的提问形式也需要技巧,除了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外,还可以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中心问题:只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而田忌不能?然后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多样化的课后作业

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变消遣性活动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识字这块内容中,教师可让学生专门用一本本子摘录广告、商场、书籍中的字词,并请教家长或老师,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展示,进一步强化对获取信息的自觉性[5]。另外,在课后作业方面也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如口语交际课《我们的画》,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具体地说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幅画;而基础差的则要求只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个别学生有能力写,那就更好了,这样各种程度的学生都会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观,注重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想方设法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小学生个性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仁增.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J] .福建教育.200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