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天事业的重要性

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航天事业的重要性

篇1

一、我国航天产品质量检验人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也有着突破性进展,全世界对于我国的航天事业都有着高度的关注,而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质量检验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通俗的解释质量检验作用的就是把关、预防、报告、改进。现有从事航天产品质量控制的质量检验人员队伍,两级分化(年老和年轻)严重,年纪大的对新产品不熟悉,凭借经验在工作;年纪轻的缺乏对工作的掌控,使得质量检验在航天系统中的地位不高,有的甚至不被重视。

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的关系

航天产品设计周期长,生产制造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硬件繁多,软件复杂,是国内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其涉及到多种生产工艺,并且由无数个子系统、分系统组成。元器件、零部件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结构和接口,都需要精密的处理。目前,我国的航天产品生产,是生产和研制一体化模式,导致管理航天产品质量还无法做到完美。但是这种生产模式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来控制航天产品质量,就需要高水平的质量检验。航天产品质量检验是航天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核心,其作用主要是为产品质量把关,预防和避免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并且能够保证航天产品持续性改进。过程就是按照产品的规范和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然后对不合格产品和残次品筛选出来,将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投入到接下来的生产环节或者是使用中。通常状况下,航天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建立ISO9001或者GJB9001B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需要生产企业建立好完整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且能够保证很好的运行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因此,质量检验已经成为航天产品质量的保障,也造就质量检验和航天产品质量控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质量检验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质量控制?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即是细节控制,除加强生产现场的6S管理外,质量检验应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它们是:1)设计控制;2)工艺控制;3)技术状态更改控制;4)人员控制;5)仪器、设备控制;6)生产环境控制;7)材料(原材料、元器件、外协件、外购件)控制;8)调试、测试和试验控制;9)关重件控制;10)不合格品(含废品)控制。实现精准有效的质量控制,除对上述十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外,还需要执行以下八个要点:

(一)对精准控制人员的要求

直接从事过程控制的人需要具备:熟悉质量管理程序文件、检验管理规章制度;熟悉主管产品,学习与其相关的技术文件、工艺文件等等,掌握产品性能指标及其重要性能参数;熟悉产品设计生产试验流程、掌握产品检测要求和试验方法。质量检验人员只有充分熟悉所要控制的产品,方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有效监督、纠错。

(二)重视产品防护

防护,是为防止产品在加工、装配、测试、试验、贮存、周转和运输等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而采用的保护措施。近年来发生的低层次质量问题中,总会有因产品防护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在赶进度的时候,最易忙中出错。航天产品质量要求高,坚决避免低级的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需高度重视产品防护,严格监控生产过程中的防静电损伤、防多余物、防潮、防尘、防跌落等安全防护问题。

(三)重视测试覆盖性

质量控制中经常发现有“文文不一致”或“遗漏项目”问题,“遗漏测试项目”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表格化———列表梳理比对,列表后遗漏的测试项目一目了然。实施表格化预防控制,能做到全面、准确,无遗漏,避免过程中因文文不一致或测试覆盖性存在问题而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四)重视数据比对航天产品需性能稳定可靠,质量过硬,产品的性能稳定与否备受关注。一个产品从装配合格调试完成后,经各种试验考核,试验前后均有常规测试。根据经验,产品出现超差情况前,有的会渐露端倪。若对同一产品的多次测试结果进行比对,通常会有所斩获。当出现数据波动大、变化趋势大、处于临界值或处于极限值的情况时,务必请相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后果风险分析或验证,排除产品隐患,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五)重视对各类原始记录的管控

航天产品试验繁多,各阶段测试比比皆是,因此对各类原始记录的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形成各类相关质量原始记录,并确保其完整、准确,具有可追溯性,为后续各阶段需求提供第一手可靠的原始积累数据。

篇2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20年间,他先后负责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项工作,涉及了运载火箭研制管理的许多重要环节。航天技术特有的严密性、精确性让这些工作在旁人眼里都十分艰苦,但李洪认为,这些工作就像一趟神奇的旅行,让他享受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但更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只要投入到火箭的研制发射中我就信心十足,就精神百倍。”在这片诞生光荣与梦想的土壤,每一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能让他兴奋不已。

遨游太空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也是几代航天人的心血结晶。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时,李洪就在发射现场,他知道此次发射任务的重要性,毕竟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命关天啊”,李洪的脑海里不时闪过这句话,兴奋而紧张。当发射成功的消息被大声宣布出来,李洪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与身边每一个人紧紧拥抱,满眶热泪痛快地潸然落下。

“神舟五号”的发射,是李洪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之一,他坦言,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想到这一幕,他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更上层楼”的责任心

在享受工作带给他快乐的同时,李洪也在运载火箭事业上领受过悲痛的回忆。1996年,中国一枚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出现意外,李洪的两名同事还因此殉职。

火箭发射失败让李洪震惊并痛心,而同事的殉职更是让他伤心不已。此后发生的事情则更让人忧心,在这次事故之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上口碑良好,价格较低,在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市场上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原本已经签下了不少发射合同,但随着发射的失败,客户对中国运载火箭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没有再拿到一份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订单。

正因如此,李洪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时,坚持实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严格对待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原本随和、幽默的李洪异乎寻常的严厉,他表示,航天企业是特殊的“三高”行业: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更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在于其产品一般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转。因此,指挥员按下发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既宣告了对产品的正式使用,又检验着无数航天人的责任心。

即使在“神七”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的今天,李洪在谈到运载火箭的质量问题时仍显得严肃而谨慎:“中国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航天型号产品都是由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的整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了问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将导致整个型号任务的失败。细微程度比蚁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试验费用价值不菲,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一旦发射失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特殊的风险决定了特殊的质量,特殊的质量要求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心。航天高科技企业的质量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利益层面,上升到“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高度。这种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地位和形象,关系着国防建设大局,关系着民族尊严,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势必要求更为过硬的技术,更为严丝合缝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采取的质量管理体系时,李洪说:“我们在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在产品出现问题前就做出了有效地预防,比如,谨慎、细致地制定设计试验发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开始正式生产的过程中,都加以严格的监控,找到问题后迅速将其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模式,不给问题的产生留下任何接口。”担任研究院院长后,他依然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二号F遥七火箭质量评审会上,李洪严肃地要求:“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以最严最慎最细最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载人航天的工程质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严格质量管理,使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捷报频传,自1996年以来,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69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已经连续49次成功发射,中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口碑重新铸就。2008年,在成功将一颗尼日利亚卫星运送进太空后,又成功发射委内瑞拉卫星,火箭重新回到了国际市场中。

“新时期”有“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狠抓运载火箭质量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李洪认为,发展军工产品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对实现研究院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经历了一个发展中的动荡时期,当时,政府放开了对研究院经营权的管理,研究院的很多员工开始三五成群地组织民用产品的生产,但产品都不具备过硬的市场竞争力,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另外一些员工选择了跳槽,李洪介绍,当时的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以至于一些知名企业都直接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停到了研究院门口。

这段经历让李洪痛心不已,不少当时的同事、战友都在那个时候分道扬镳。他暗下决心,再也不能让“班车停到大门口”的事情发生,而要想彻底杜绝这个现象,一是要实现内部职工的个人价值,二是要军品民品两手抓。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李洪接任院长后,把打造职业化团队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干部员工量化考核标准、职位晋升标准和任职资格体系,实现岗位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原本酷爱篮球的李洪这样向我们解释了他关于职业化团队的理解:“搞火箭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个人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一枚火箭的研究开发,我们需要有一个团队。这就像组织一支球队一样,要万无一失地打好比赛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把球队状态调整到最好,把这支队伍各个环节可能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找出来。怎么找?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需要每一道程序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整个队伍才能被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而事实证明,这种向心力远比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近年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十一五”规划中,280亿的经济指标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占有180亿的份额,已成为研究院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谈到最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上取得的成绩时,李洪笑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近些年来确实有了不小的突破,航天煤气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的开发,以及碳纤维、缝编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为我们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曾经落后,是因为起步晚,市场的规律还没摸透,然而我们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前进,毕竟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航天人特有的迎难而上的精神作为后盾”。

在最后谈到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展望时,李洪足足沉默了一分钟之久,当他开口时已明显有了一些激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展示大国地位和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说,确保型号研制生产任务按期完成,确保型号任务发射成功,不仅是研究院发展的需要,更是富国强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对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转变为责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对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转变为对成功十足的把握,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为能力的成长期,始终坚持遵循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型号质量管理,有效控制技术状态,提前认识并控制或消除型号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始终坚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质量,从源头抓起;从严控制、关注细节;坚决落实“零缺陷”质量管理,以更加求实的精神钻研技术,以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确保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这是一名“航天老兵”的心声。

《经济》:在今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以怎样的理念来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

李洪:以前我院在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时走过弯路,就是因为没有从航天技术特点出发。当前,我院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大力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在做大做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辐射其他的中小项目,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经济》:如今,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开始回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洪: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院拥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勇于攻坚的人才队伍。正是因为他们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系列火箭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成功发射,在国际上打响了火箭的品牌。同时,我院把运载火箭的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每一枚火箭的设计、试验、生产、发射的过程中,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在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下功夫,对火箭性能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我院火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而我院也会不断的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济》:您觉得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潜力还有多大?

篇3

全球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搜集、情报的获取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作为这些资源 信息的重要提供者, 将在助推伟大中国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图书馆员的管理就是对当前的知识经济的管理,是各门学科知识在经济学科中的实际应用。

当前,全球的经济都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无论是文化教育,科技创新,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还是我们“今天”的七千余米深海的海底探究,或者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天宫一号站的建站与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航天员的飞天梦的实现。我们亲眼目睹的航天员在天上自动、手动、对接。航天员手上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爬出窗外,标志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王亚平的空中教学与地面对话等,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知识与经济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与体现。说明了人们把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了国防交通运输等各行业中去了,并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绩。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做为一名贵州财经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经济面前,一定作好为各分院的教师教学研究提供实用的知识服务与管理,满足人尽所需。必须广泛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在经济信息中的运用。我们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馆领导也在紧跟时代的潮流,抓着财经知识管理的契机,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强抓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要求人人达标,检查过关。非常严格的执行目标考核任务。我在这里借鉴孙兵的观点,把知识管理看做事图书馆服务方与读者间的互动过程。把知识分为三大类别:1、读者需要的知识来自读者的知识和关于读者的知识。2、管理知识的目的就是要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各自所需要的服务。3、提供知识服务的核心价值就是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要。我们应该把知识创新看作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为那些获取知识的师生、教工等提供多方面的快捷情报检索服务。而知识创新,它又是读者和师生、教工的行为目标,并非馆员的行为目标,是知识生产者和学习者需要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并非是图书馆员需要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任何一个图书馆向师生提供满意的知识服务都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首要任务。知识不同于信息,知识管理的真正难点是图书馆员并非学科专业化知识的生产者,怎样来提供学科专业化知识服务,图书馆员是学科化专业化知识生产的外行。如何有效的搜集、分类、整理、加工各门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呢?我们图书馆领导聘任了一批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进入图书馆参与相关工作,这些学生是贫困勤奋学习的优秀孩子,是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同时还聘任了会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统计学院、金融学院等部分学科专家以及图书馆内的馆领导、博士、研究生、教师、年轻的图书馆员共同参与知识管理和服务工作。

上述这些工作的参与者,他们就是该学科专业知识的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重要性人才。这些工作打破了我们过去工作中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单纯的管理转向专业化知识结构的管理。把文献、信息、知识与经济四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轨道上。由学院分管院长以及四位馆领导,学科专家以及馆内年轻馆长同志等经常出差参观学习,回馆来将学习内容,参观结果在每周五下午学习时间,向全体馆员汇报,分享知识,管理共同学习。

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全体馆员同志紧密的团结在馆领导的身边,一切听从党指挥,共同构建了一支和谐、协调与读者“双赢”的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的平台。

篇4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源于航天型号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质量管理是航天型号成功的生命线。航天型号的典型流程可以分为设计、生产、测试、运行和结束,而调度和质量管理贯穿其中。质量管理是保证型号成功最重要程序,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服从质量管理,同时质量管理也为各项工作明确要求和方向。下面对设计、生产、测试、运行、结束和调度这6个方面与质量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

1设计中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源头。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设计中的质量管理可以分为: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设计后的复查改进制度。

设计中的会签评审制度需要对设计的会签、评审有明确要求,通过制度保证设计的产生历经层层审查,确保设计的相对正确。所谓相对正确就是在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下我们的设计能达到最佳状态。

设计后的状态管理制度包括设计状态固化和设计状态更改。设计状态固化就是要求设计状态的正确、唯一,严禁设计状态随意更改和设计版本的不统一,保证设计状态受控。当设计需要更改时,有对应的审查制度,更改时的签审人员必须覆盖原状态签审人员,更改的合理性分析和落实情况检查必须完备,确保更改到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工程经验的丰富,设计再复查制度也是必须的。设计的再复查包括识别旧状态未发现的风险点,和对新技术更新的风险评估。前者是为了纠错,后者是为了创新进步。

2 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生产是过程环节,生产决定了设计效果的实现,生产的质量控制决定了产品生产的质量。航天产品的生产除了单机的生产,还包括了装配、总装、转运等各个操作环节。生产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生产工序的控制。生产工序是从设计、工艺文件变更而来,是对生产操作的直接指导,反应了对设计要求的执行情况。

(2)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过程中需规定对防静电、洁净度、多余物防治等控制环境进行要求;生产器具的标准也归为生产环境的要求范畴,如定力扳手、恒温加热台等等。

(3)生产人员的控制。生产人员需进行岗位培训,必要的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部分关键工作甚至需要定岗定人,岗位人员的设置还需考虑双岗多岗制度。

2.1测试中的质量管理

航天测试包括了在型号运行前的所有测试项目,包括了各种环境试验下的测试。测试的质量管理从3个方面进行:测试方法的管理、测试仪表系统管理和测试的环境管理。

测试前需明确测试的方法,操作流程,测试的数据判读以及测试故障后的处理。没有规定测试方法的测试是无效的,测试方法是测试的指南也决定了测试的意义。

测试的仪表系统须有明确的计量要求,保证仪表系统的正确性。

测试的环境系统须有明确的环境指标要求,明确环境指标正负公差,环境指标值必须量化。

2.2运行中的质量管理

型号在测试完成正确后,按照总体计划,进入运行阶段。航天型号的运行阶段一般包括发射段、飞行段、寿命完成后处理或返回段。运行中的质量管理主要从流程安排和人员安排两方面进行。

运行的流程设计需规范,流程设计需考虑到正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流程设计。

人员安排需从人员培训、人员定岗两方面考虑,同时人员的安排也需考虑正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以及异常情况下的人员安排。

2.3结束段的质量管理

型号的结束代表了型号完成告一段落,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去梳理总结。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将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成功型号任务留给我们的财富。

结束段的质量管理需明确设计生产图纸的归档及封存,许多国外优秀的型号任务所产生的文件资料重量往往超过型号产品本身重量的数十倍,可见型号产品资料的重要性。

型号所产生的专利、论文必须及时收集存档,成果申报也是反应型号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2.4调度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型号调度负责型号的计划进度,型号质量管理负责型号的质量优劣。调度与质量管理相互配合,当调度与质量管理遇到冲突是,调度需无条件服从质量管理。型号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型号任务过程,并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

俄罗斯最新运载火箭――“安加拉”原定于2014年6月27日当天发射,后该火箭发射因技术原因被宣布取消,其发射时间被推迟一昼夜。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向总统普京汇报时,普京是这样说的:“请不急不躁的工作,认真分析一切,一小时后报告。”普京的话也体现了调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中国航天如今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辉煌成就,航天技术为推动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目前我国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以及卫星运用方面和美、俄两国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国航天"十二五"以及后续发展规划中,只要持续不断努力,坚持质量管理,未来中国航天一定能赶超美俄!

参考文献:

[1]周辉著.产品研发管理: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周黎明著.质量控制技术[M].广东经济出版社.

篇5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这段话早已广为流传,而如今“少年强则国强”的论断再次得到了验证。

2011年9月29日晚,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它将在太空中静候“神八”飞船的到来,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的“初吻”。这次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初吻”已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全程控制和监控下完成,不仅如此,它也是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天宫一号”和“神八”与地面沟通的惟一纽带。

很多人不知道,承担如此重大任务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中是最年轻的。同样的,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挑大梁的大多都是“80后”,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也是世界上最为年轻的一群航天人。

青年挑大梁 勇于承担

从发射进入准备状态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就显得格外安静。年轻的工程师刘世勇目不转睛地监视着显示屏上的各种数据,了解和掌握运载火箭、天宫一号和发射场区设备的技术状态,判断着火箭飞行轨迹的状况。

30岁出头的刘世勇是载人航天工程轨道专家组较年轻的专家之一,也是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总体技术协调人之一。尽管刘世勇并不直接承担具体的计算和控制任务,但他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对各过程的计算分析能力,以保障与各相关单位顺利开展测控通信总体技术协调工作。

“10、9、8……点火!起飞!”21时16分,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喷发,伴随着摧枯拉朽的轰鸣声,“天宫一号”刺破苍穹扶摇直上……

“天宫一号”升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管室从发射那一刻起,就开始承担起严密监视、精确控制的重任。作为飞管室一员,泰兴籍小伙儿徐红兵已经在这一重要岗位上连续工作了数十个小时,接下来将是更多的不眠之夜。

徐红兵是从泰兴市分界镇开绿村走出去的年轻人,今年33岁,大学毕业当年就被北京航天指挥中心选中,很快成为一名业务骨干,并于去年起担任飞管室副主任。在“天宫一号”起航任务中,徐红兵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守在飞控中心。

于天一,飞控中心软件室工程师,1980年生;乔宗涛,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总调度,1982年生;张宇,飞控中心轨道室工程师,1979年生……与刘世勇和徐红兵一样,在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一线操作岗位几乎都是“80后”挑大梁,和欧美同行相比年轻了15岁左右。

对此,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说:“目前国际上能够对载人航天器进行飞行控制的航天中心,只有美国休斯敦航天飞控中心、俄罗斯莫斯科飞控中心以及北京飞控中心。1996年组建的北京飞控中心,在世界三大飞控中心中是最年轻的。”

严师出高徒 身经百战

曾经有人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到在一线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充满青春朝气的“80后”时,充满疑虑地询问前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这么重要的工程,由这些年轻人“挑大梁”,你放心吗?

戚发轫嘿嘿一笑:“我当然放心了。因为‘领头雁’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有他们把关,让我们对他们充满信心。”

袁家军、尚志、张柏楠、杨宏、刘宇、荆木春、查学雷…・目前,执掌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很多都是从“神舟一号”干到“神舟七号”,他们戏称自己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骨灰级”人物。丰富的型号管理经验,不仅练就了他们灵敏的大脑、心细如发的思维,更是结下了浓厚的“载人航天情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曾介绍说,中国用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们这十几年里一直在一线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现在都能够挑大梁了。

此次一院、五院、八院参与“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试验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岁、34岁、36岁,他们中的80%以上的人员都是第一次来发射场执行任务。能够一工作就能直接接受“载人航天工程”的历练,很多年轻人坦言这是自己“航天职业生涯的幸运”。

“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们”的严厉甚至是苛刻让手下的“80后”很快就成长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来到试验队后,看到许多陌生的年轻面庞时,不禁感慨:“现在属于他们(‘80后’)的时代到来了。”

年轻有经验羡煞旁国

9月29日随着舱门的关闭,也预示着张伟和同事们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张伟说,关门的一瞬间,他有一点小激动,等于之前所有的工作、心血都在这一刻封存了。“在我们这个团队里面,我算是最年轻的。”作为天宫一号总体部的主管设计师,张伟从2004年就投身于了天宫一号的总体设计,而到今年,他才只有26岁。

在“天宫一号”的研究团队中,和张伟一样的年轻人利用已有的资料刻苦自学钻研,与老同志交流切磋、共同努力,紧张地进行着研制、测试和试验工作……他们集智攻关,做出了各种应对风险的预案,让“天官一号”尽情在太空中邀游。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必须完成大量技术突破。从“神舟五号”首次实现载人太空飞行到“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漫步,飞船进行了200多项改进。而“天宫一号”发射也是如此。仅拿此次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的二号F运载火箭来说,虽然外观上看起来和原先的运载火箭差别不大,但在内容有了很大变化。该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为满会对接任务要求,二号F运载火箭共进行了近170项技术状态更改,其中有5项新技术首次使用。

有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数量众多的技术突破过程中,一群非常年轻的科研人员发挥了骨干作用。据统计,“天宫一号”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样年轻队伍甚至引发了外国同行的羡慕,因为他们无论在年龄上,还是结构上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篇6

我国航天军工事业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具备相对较为完备的质量精细化管理体系。面对当前航天军工质量管理趋向于精细化管理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立科学体制化的企业制度,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水平。在现阶段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虽然质量管理分化越来越精细,但在质量管理上仍然有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且对军工生产及应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从本质上增强航天军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一、航天军工执行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提及执行力,就是将所制定的体系方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之更好的促进方案的实施。航天军工企业全体人员的执行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在航天军工事业的发展上能否抓住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为我所用,促进我国航天军工事业的综合性发展。在我国较为先进的航天军工企业都展现出较强的管理和执行力,但个别航天军工企业的人员仍存在着执行力较为低下的问题,导致军工企业所制定的规范化制度和流程无法有效实施,从而阻碍航天军工事业的发展。在现阶段我国航天军工质量管理在执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理解制度体系和规范化流程方面有偏差;执行过程中出现形式化主义,执行态度不够认真严谨;部分人员在执行中常常出现机械性工作,按照常规套路生搬硬套,独立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执行中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面对质量问题时出现责任推诿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航天军工企业的管理发展中十分常见。因此,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强化对航天军工事业的管理执行力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

二、增强航天军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途径

建设标准化科学发展的航天军工管理体系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人员的执行力问题。增强航天军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就是要让执行者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将质量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规范化流程认真贯彻落实,做到“以学为基,实践为主”。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直接反应在航天军工事业的发展上,高效地落实质量管理将有力地推动航天军工事业的发展。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可行性

加强质量管理执行力的建设,就要强化制度的可行性,使得设计流程和制度更为规范化,管理人员在执行时可以依据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化要求进行实施操作。在航天军工企业制定具体管理方案时,可以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思维方式,将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精细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将各项内容具体细节分配到各个单位的下属人员,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定时、保质保量。以提高个人责任意识为主,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考核方案。预防工作中出现推诿责任、消极低效和质量较低等问题,切实加强工作可执行性。按照定时、定量、定责、定人来做出量化性考核标准,从制度完善角度解决具体实施措施,规范考核范围和时间,做到精细化标准绩效考核管理。不同职能部门按照相应的责任分工强化自身执行力。从制度角度来考虑工作的出发点,确定工作解决方式,确定谁来完成工作,工作完成的时间点和具体分段时间设置,准确安排工作完成量。在考核问题上,确定具体考核人员,考核标准和考核时间段。量化业绩考核标准,做到绩效型考核方案实施。

(二)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在加强航天军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完善基础上,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是解决执行力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搭建航天军工研究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增强执行力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平台上及时公布工作信息,实时公开真实有效的执行信息,其展示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就是最佳的工作监督方式。在航天军工企业设置明确化的管理信息动态公布栏,加强硬性考核划分。航天军工企业领导决策层应该充分转变思维方式,加快推进考核机制和监管维护的体系建设,达成维护航天军工行业的决心和信心。

(三)有意识培养有效执行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航天军工企业内部、车间及领导层面都应该有意识培养有效执行的思维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实战执行理念,树立良好的执行意识。即领导班子的创新表率意识;团体的一致性和团结协作性;管理的效率性和责任量化意识;工作中的开拓创新和时间管理观念。各级管理阶层都应该本着“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共创共赢”。要想让航天军工事业发展的更为高效和有序,就必须建立高度统一的科学系统化思维方式,工作中时刻站在更高一层的出发点来判断问题,建立量化衡量评比体系。根据制定的流程和相应的计划来完善自身的执行力,所分管的工作要做到细节最优化,确保成为称职的管理人员。员工应该树立工作执行观念,确保自身适应本职工作的节奏和岗位特点,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总结语

我国航天军工事业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加强完善航天军工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将有利于我国航天军工事业的飞跃性发展,促进体制变革和制度完善,创建科学的执行力发展流程。

参考文献

[1]沈勇辉,乔汝旺.强化航天军工质量精细化管理执行力的思考[J].上海质量,2013,02:57-60.

[2]沈汝源.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篇7

杨利伟是我国乘坐“神五”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是怎么在14选1中脱颖而出的呢?航天局的领导说了三个原因,其中之一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杨利伟认为航天无小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学技术、学政治是如此,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也是如此。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备充分发言积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再加上不慌不忙,故而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还要进行巡回演讲时,才最后定下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口才也能决定命运!所以说不仅航天事业无小事,职场也是无小事的。笔者建议职场的你经常阅读口才方面的报刊书籍,努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汇报、演讲、发言的多个场合着力表现自己,这样也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引来成功的机会。

向费俊龙聂海胜学合作

“神六”飞行前,就被确定为两人飞行。因此,航天局在选拔航天员时,除了成绩优异外,配合默契、善于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经过一系列艰苦的训练和选拔,综合成绩前六名的航天员最终确定。由于此次“神六”飞行任务必须由两人配合完成,从成绩排名和个人意愿两方面考虑,六名航天员两两配对,形成三个飞行乘组。在“个人意愿选择”这个环节中,费俊龙选择了聂海胜,聂海胜同样选择了费俊龙!两人互相欣赏。费俊龙对聂海胜的评价是“首先海胜的性格比较稳;第二比较善于待人、善于合作,和他在一起工作觉得很愉快;第三就是“实”他不管是训练也好,学理论也好,都比较扎实……研究得比较透,基础打得牢。”聂海胜对费俊龙的评价是“俊龙首先比较严谨,特别是工作作风比较严谨,无论做事还是做工作,事先都想得比较细,比较周到;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预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任务。

费俊龙聂海胜的成功又一次向人们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的职场,大多数职场人更善于单枪匹马、我行我素,而对合作、协作、团体作业感到头痛,认为会束缚自己的个性,影响个人水平的发挥。殊不知,公司是一个整体,集体作业的时候更多。如果不善于与人共事,就会阻碍公司的发展,自己被炒鱿鱼就是最终的结果。

向翟志刚学坚持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我国三次发射载人航天,翟志刚三次进入梯队!2003年“神五”共有三名候选太空人,分别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2005年“神六”共有三组共六名候选太空人,分别为第一组费俊龙、聂海胜,第二组刘伯明、景海鹏,第三组翟志刚、吴杰。其中翟志刚三次入围,却也两度落选,此前不少媒体都为训练成绩优秀却无缘升空的他感到惋惜。翟志刚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而两次落选的经历,也让他更成熟:“我三次进入梯队,非常自豪。前两次虽然都没有上天,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去执行任务,与我自己执行任务是一样的。从主观上来讲,谁都想飞,但客观条件只允许上几个人,人的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翟志刚坦然面对落选的结果,表示14位航天员人人都很优秀,他们之间不存在谁失败、谁获胜,只是谁先飞一步而已。中国的航天事业任重道远,他说“神六”之后还有“神七”“神八”,还有空间站。他和战友们将一如既往,刻苦训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国家培养了多年的航天员,谁都想早一步进入太空,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但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翟志刚三次入选梯队,两次落选,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这次神七飞行,领导委以他重任:担任“神七”飞行指令长。执行太空行走,就是对翟志刚坚持的最好肯定。

我们的一些职场人士,刚进公司的时候也会努力一阵子,一年半载没有升职,就会泄气抱怨怀才不遇,故而选择跳槽,最终陷入“进入公司……努力一阵……垂头丧气炒鱿鱼跳槽”的怪圈。职场的人士要警惕之。

向刘伯明学动手

在父亲的眼里,刘伯明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但他爱钻研,脑子灵。上中学的时候,刘伯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拆东西,经常把家里贵的收音机拆了再装上,有时自己还能琢磨安个小风扇什么的。而在同事们眼里,刘伯明被称作“小诸葛”,除了学习好,凡是动脑筋的事他都爱掺和。无论当飞行员还是航天员,每回智力竞赛他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钻问题著称的教官在连续“考问”刘伯明十多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后,也被他的对答如流所“震慑”,从此对他实行“免提”政策。刘伯明的钻研好学是出了名的,落选“神五”飞行梯队之后,他基本上每天都在看书,写笔记,而且包括每天安排两小时学习英语。他的心得是,学知识不能只学表面,一般都得往“根”上追。他在飞船上,一般不记什么开关,而是记管线,通过分析线路,一旦发生故障,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加以排除。这次“神七”飞行,技术跨度大、任务风险高、航天员自主工作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刘伯明顺利入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刘伯明勤于动手也能比其他航天员早一步进太空,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的职场,会干活、比别人干得好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光说不练是职场之大忌。

篇8

关键链项目计划模型是在“遵循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优化”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项目时间,做到有效地控制工期,确保任务完成。关键链模型把资源冲突作为重点考虑,综合资源冲突、任务间逻辑前后关系以及人为因素提出的新型计划管理模型。

一、航天某单机配套企业情况

航天K公司自2001年成立,先后参与了国家宇航、运载、航空、导弹武器、舰船等50余个重点型号的产品研制,为各个总体项目提供配套单机产品。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多个重点型号先后上线,需求进度快、研发时间要求紧、量产规模大,K公司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二、关键链项目计划管理模型应用

(一)原管理结构模式介绍

W产品为航天K公司研制的某单机产品,为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配套,在公司多个型号并行研制过程中,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K公司成立之初实行“指令式”计划,项目计划常常会被上级“指令”所打乱,“计划赶不上变化”成为项目管理的最大困惑,这种变化影响项目顺利进行,也严重影响了项目组的积极性。

(二)关键链计划模型的建立

(1)关键链识别。在关键链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已经不再把项目本身的瓶颈作为关键路径,而是同时考虑了资源约束和工序逻辑的约束的关键链。因此,关键链的识别应该首先在CPM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时间参数的基础上,找出瓶颈资源,并对争夺该资源的工序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出关键链。具体实施如下:1)识别关键路径。在网络计划中,一般把时差最小的工序看成是关键工序,当网络计划工期等于计算机的工期时,总时差为零的工序就是关键工序。主要参数如下:第一,节点参数:节点最早时间的计算时从网络计划的起始节点开始,节点最迟时间的计算时从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开始计算的。第二,工序时间参数:工序的总时差等于工序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差,具体表示为:TFi-j=LSi-j-ESi-j=LFi-j-EFi-j。式中:ESi-j表示工序最早开始时间;EFi-j表示最早完成时间;LFi-j表示最迟完成时间;LSi-j表示工序最迟开始时间。在计算相关的时间参数后,将总时差为零的工序按其逻辑关系连接起来所形成的路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路径。2)资源冲突的解决。在整个工程中,为了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必然会存在着许多并行的工序,也必然会造成在一定的时间内并行工序争夺资源的现象。所以,首先要找出瓶颈资源,错开利用瓶颈资源的工序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平行法和序列法。3)确定关键链。在解决资源冲突中,对并行的工序根据优先权进行了排序,而重新得到的工序链即为关键链。

(2)缓冲区的确定。引入缓冲区是关键链管理的创新之处,可以在不增加项目总体完工风险的情况下,缩短工序的持续时间,达到缩短计划工期的目的。利用项目缓冲(PB)、资源缓冲(RB)和汇入缓冲(FB)来消除其它不确定因素对整体项目进度计划的影响。目前,常见的设置缓冲区的方法有:Goldratt法、剪切法、根方差法。

(三)关键链计划模型的应用

W产品具体工序及资源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W产品各工序时间参数及资源约束表(单位:天)

工序名称 紧前工序 最乐观值a 最可能值m 最悲观值b 期望值

A 20 22 22 22

B 18 20 20 20

C A 20 24 24 24

D B,C 14 18 18 18

E D 32 36 36 36

F C 24 28 28 28

G E,F 8 10 10 10

H G 36 40 40 40

I H 22 24 24 24

J I 18 24 24 23

K I,J 18 24 24 23

(注:期望值:t=(a+4m+b)/6)

(1)识别关键路径。根据最乐观值计算时间参数,经计算,产品的关键线路为ACDEGHIK,项目周期分别为197天。

(2)设置并计算缓冲区。1)插入缓冲区。在任务K的末端插入项目缓冲区PB,吸收整个任务项目的风险;在任务J将汇入关键的任务I时,设置汇入缓冲区FB。2)计算缓冲区大小。根据各工序重要性系数表及求解方程的计算步骤和相关缓冲区大小的设置方法,获取相关公式的参数和缓冲能力,计算后得出结论,PB=29天,FB=12天。3)使用缓冲区控制项目进度。在具体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缓冲区的消耗情况监控,来实现对项目的进展的控制,上述缓冲区结果为29天,根据缓冲区突破原则,如果缓冲区消耗能小于10天,则结果是项目进展还算顺利;如果消耗在10~20天之间,任务完成在33%~66%,应该对项目任务链进行改进;而如果消耗量超过了20天,而且任务完成率达不到33%,表示任务链已经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三、关键链计划管理模型应用评价

基于关键链方法,K公司的计划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具体表现在:

其一,在进行计划编制时考虑了成员的心理因素,试图消除“学生综合症”、“帕金森定律”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删除每个流程的安全时间,优先安排关键链计划,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其二,FB、PB的添加缓冲区有效地保护了关键链的工序,减少工期进度延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一个缓冲区的存在不仅解决隐含风险,同时为管理者提供更直接的信息来帮助控制工作的优化。

通过对K公司W产品基于关键链技术的计划管理方法应用,对于产品单一但型号项目众多、工艺流程相对简单的单机产品配套企业,“关键链”技术确实是一种较为适用的计划管理方法。基于该方法,W公司的计划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四、总结

关键链计划模型是一种科学、合理、灵活的多项目组织机构管理模型,正确地使用并不断改进,将助力航天企业生产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快速进步!

篇9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乎国防安全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航空先进技术的C9飞机的立项研制,载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对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培养航空航天情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长线工作。如何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航空类院校学生工作者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对于航空类高校来说,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特色教育活动。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以航空航天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弘扬航空航天精神为导向,采取集中观看、主题座谈、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科普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它是情境教育中的一种方式,航空类院校学生活动中较为常见。旨在使大学生在以航空航天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荡涤心灵,建立以情境为导向的感性认识,以此内化为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达到引领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

二、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生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大学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就是从教、学、管三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等为切入点,在外在教育和内在激励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和改进学风的系列举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风建设旨在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的是成才意识。学风建设同样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这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基本相同。

三、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作为一种主题活动方式,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营造有利氛围,发挥情境育人的内化作用。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主题也能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原始动力源泉。作为航空类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风建设将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对于航空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必然有利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环境条件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一种方式,必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内化人的心灵,达到认同教育效果的最终目的。比如开展集中观看神舟九号发射等活动,基于发射活动本身再加上活动氛围的营造,势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氛围营造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深感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来源于祖国科技的强大,对学习、对理想、对成才的追求也就更加地强烈,这就是情境育人的作用所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必然为学风建设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2】”中, 以此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动力

对专业的认同是提升学风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航空院校的学生来讲,有些学生所录取的专业并非是第一志愿专业,有的甚至是参考专业。其中一部分学生为调剂录取。这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强的,或多或少的对专业认识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上述缘由使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谈不上具有成长成才意识。主题教育必须与群体特征相互适应【3】,对航空类院校的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激发出原始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航空类高校可根据学生工作现状,适时组建航空航天科普宣传团队和未来飞行器设计团队。前一团队是面向中小学生源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到学校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动力。后一团队是组队参加校级或省部级以上的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类似于上述活动的开展势必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切身行动投入到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3.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奠定思想保障

对于初到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身虽已到大学,但心却还在高中,思想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上的差别,是刚入学的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也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对于刚入学学生的学风建设来讲,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让学生主动去接触新生事物,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问题解决了,态度端正了,学习也就主动了。其实对于学风建设整个工作,思想认识应该是根本问题。误区的纠正为自主学习清除了不利障碍,也为学生培养综合素养及航空航天情结提供了思想准备。打消了思想顾虑,学生也就愿意去思考自己的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也更愿意投入到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中去。

4.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主题教育、结对对接、兴趣引领、动力激发等。如此的策略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主题教育,为之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主题教育是航空航天教育的常用方式,结对对接可以用在开展学生科研实习活动中,兴趣引领和动力激发是学风建设和航空航天教育的通用策略。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风建设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辩证关系,发挥彼此的促进作用,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理顺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如何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并实现两者有效嫁接是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贵锋、徐忠杰、胡国庆.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及其品牌化研究》.《职教探索》,2012.11.

2.白义香.《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模式的探讨》.《湘潮》,2007.9.

篇10

课堂导入都一定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为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服务。比如要能够关注学生感受,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再生过程,并着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当然也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本节知识能力目标的教学任务。课堂导入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情境导入法,热点导入法,问题导入法,任务导入法等,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这些方法加以诠释。

1、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是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种种情景,在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深入角色,认真思考,挖掘潜力,启迪智慧,体验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再生过程,从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情境导入可通过多媒体声、像、图、文,构架生动形象的情景,展示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经典图片,放经典视频,及经典音乐、幽默、故事、漫画等手段实现。通过感官刺激,可以提高学生关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乙醇》这一节内容时,先放一段经典动画:酒香不怕巷子深,牧童指向杏花村;然后几个酗酒者左摇右摆从杏花村出来,撞电线杆后的醉话连篇;酒后驾驶造成人员伤亡车祸现场悲惨而又滑稽的场面;交通警察如何进行酒后驾驶检测等场景,让同学们对乙醇的有关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总之针对情境不同,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事例创设情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进入情境。本节教学任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

2、热点导入法:热点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当下社会非常关注而学生也非常熟悉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的课堂导入方法。由于该热点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就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兴趣。处于既能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能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就会特别热心、投入、热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更容易实现,学生既能体验知识再生的过程,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化学课堂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内容时,课前先放一段神六、神七的视频,再放一段嫦娥一号奔月的视频,激发同学们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迅速的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极大影响,认识"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分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再比如讲授《蛋白质》内容时,先放一段深受含三聚氰氨奶粉毒害的儿童的悲惨画面,再分析三聚氰氨和蛋白质的关系,讲述奶粉中含三聚氰氨的危害,引起同学们对不法商人的愤怒、谴责和对蛋白质有关知识的好奇及急于探索的热情,对蛋白质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贴于

篇11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和时展证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国家兴旺之本.尽管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1]在科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展物理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學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些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事实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真实的科学探究,虽然二者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面向人类已知的知识,强调的是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界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而真正的科学探究是面向未知的知识,它更重视结果,即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科技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探究习惯,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所形成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探究问题:根据给足的电源、两个小灯泡、一只开关、若干导线等器材,请画出尽可能多的电路.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自发地将所画的电路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要求1:把黑板上错误的电路图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因学生展示的电路设计有可能存在短路、断路等情况)

要求2:把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电路合并后保留一个电路.

要求3:把余下的电路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活动结束时,笔者当堂进行检测,掌握串并联电路特点并能正确识别电路的串联、并联的学生达到86%.[2]

2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只是实验(试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实验(试验)的观点、方法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物理课本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是按单一方法进行,只达到会做的层面.由于学科教学的时间、任务的限制,往往也只能如此.科技活动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广阔空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针对一个主题,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揣摩、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以探究,最后选出你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匀变直线速运动》这个实验在课本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充当频闪照相机来研究的方案.本校实验室没有配备频闪照相机,访谈中得知,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频闪照相机,他仅凭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和打点计时器都具有等时记录的特点想到这个方法,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学生创造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同学想到在路径后面上放上刻度尺就很容易解决了距离测量的问题.随后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在小车顶上靠刻度尺一侧固定一个指针,就可以减小因拍摄时视角引起的长度测量误差.

3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做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大量的“科学足迹”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学史资源.此外,在科技活动中,开设了《“偶然”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讲座,让学生感悟到灵感的美和科学探究中美的灵感来源于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擦肩而过的发现》让学生为科学家痛失重大成果而惋惜,同时也为他们的不懈追求精神而感动,理解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失败”的价值.在教学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后,介绍物理史上“十大最美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的魅力.《量子力学的“英雄时代”——一张震撼的合影照》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井喷”时代科学巨匠们的卓越贡献……让学生在科学史的海洋中,感悟科学的美,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价值追求.

4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活动课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活动,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每年的全国、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开展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机器人、航模,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都是科技活动非常有效的活动方式.

科技发明小组的潘胜勇同学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拔取移动插线板上的插头时,往往要用双手,有时很不方便,经过仔细琢磨发明了“可单手拔取插头的插线板”,此项发明荣获重庆市少年儿童发明金奖,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5通过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本身是以科学素养为出发点,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和谐,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和价值判断.所以,在物理科技活动中,开展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STS教育.让学生理解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物理学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必修2第6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将这样的观点渗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没有望远镜的发明与改造,人类就无法观看到遥远的天体,将大大限制物理学家对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引力常数的测定,使得人们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去感知科学和科技的互相推动的关系.在第5节《宇宙航行》后,教材给出了《航天事业改变人类的生活》材料.这份材料重点介绍了航天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广播给人类带来的改变,航天育种对农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在材料的最后,编者介绍了近年来,有的国家试图在大气层外部署武器,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政府的立场,写出综述,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投身航天事业的激情.

开展物理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方面.

参考文献: 

篇12

玫瑰虽然艳丽,但少不了青蛙的帮助;青蛙虽然丑陋,但可以让玫瑰展现无穷的美丽与风采。是的,任何成功的背后总会有许多“支持者”,这些“支持者”看似无关紧要,但它们都为最后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这些“支持者”,任何成功都是虚伪的,都是靠不住的。

我不禁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正如诗中提到的,花的成功引来了人们惊羡的目光,却忘记了花的艳丽是因为它的芽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芽的牺牲就换不来花儿的美丽。

篇13

一、挖掘教材,适时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很多,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养蚕》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学习养蚕知识的同时,还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指导学生研究《磁铁》、《纸》等教学内容时,向学生讲述指南针、造纸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如在教学《登月之旅》一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我国古代航天的梦想、以及近年来我国“神五”“神六”的相继升空和“嫦娥”月球卫星计划以及未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充满信心。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我在引导学生学科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臆想和虚假。在指导学生研究《热水变凉》一课时,学生在连续测量杯中热水的温度时,要求是每两分钟记录一次。有个别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的问题,发现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在听取其他小组汇报时修改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并来进行汇报,这样汇报出来的数据对于这个小组来说必然是假的。还有个别小组,由于自己的疏漏导致了某一时刻的数据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为了能够完成实验记录就依据其他小组的数据编造一个数据进行填写。当我发现这些问题后,首先引导学生说实话,表示能够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心情及动机,同时说明这样做的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危害性,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要养成尊重事实的好习惯,并帮助他们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让他们重新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明白了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有的小组没能将实验数据完整记录下来,但在汇报的过程中却能实事求是,对于这样的小组,我充分地肯定了他们实事求是的做法,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好的品质,并帮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失去的是一个数据,但获取的却是影响自己一生成长的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

1.依据兴趣爱好和内容选择合作探究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动物怎样生活》时针对同学们对图中的动物的兴趣不同,在教学中,就大胆放手,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然后根据探究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做好探究记载。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的团队中。

2.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馒头发霉了》一课时,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物品才会发霉?什么条件下物品不会发霉?我让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计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么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小组成员又分工合作,有的实验用的材料,(下转55页)(上接59页)有的记录,有的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失败时,他们互相讨论,找出改进意见,再实验,直到成功为止。在合作探究中,他们不仅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大,集体的智慧是多么重要,还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创造合作平台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在指导学生对《电磁铁》一课时进行研究时,学生根据兴趣重点选择合作研究内容后,我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怎样改变电磁铁的两极,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汇报时,各小组的交流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积累并与同学分享,在交流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在交流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