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

篇1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得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1)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包含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2)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错误。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的考查方向。

二、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要用的重点。当然,有时关键信息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是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只是为最后的解答做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能否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与能否做到“六个注意”有关。

1.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对起点设问的错认,将会误导后面的答案。

2.注意审准设问。在很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3.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不能置分值于不顾,自己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小却大肆铺张,不熟悉的问题虽分值大却片言只语。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得分情况。

篇2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图表材料,要详尽阅读图表标题、图表内容及图表注释,尤其注意图表中数据或图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图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政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篇3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进行课改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而通过自主探究教学来提高教学成果成为众多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新尝试。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历史课堂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如何落实自主探究教学的规划以及通过何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为此我们考虑针对历史课程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具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放松课堂气氛与规范限制,提高课堂互动

所谓自主探究教学,其中对探究的主动性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其实就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的一个过程。和以往的历史课程相比,这种新方法新尝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在于打破了老师单方面向学生进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课程中的问题,来了解和深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件等。

既然要打破常规,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放宽课堂气氛,让学生固化的学习模式和思维习惯能够得到宽松延续,得到自由呼吸的机会。传统的高中课堂较为严格、死板,对课堂规范有较强的约束性,学生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轻易打断老师的讲课,不许互相谈论,不许针对非重点内容或方面进行思考,这些都需要在新课改中加以改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来达到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的目标。

为了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观念,需要老师们在执行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通过更为频繁的活动和引导来让学生发言、发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找到对历史问题、历史内容的兴趣点,让学生得到暗示,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模式改进

鼓励以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实现自主探究教学,这是顺应国家关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号召,也是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来考虑的。和过往的高中课堂相比,现在的高中生渐渐向00后的主体靠拢。这一代学生普遍较早接触电脑、接触网络、接触手机等信息化的设备。在高中课堂上既然已经建立了多媒体系统,不妨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架构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对历史故事、视频、图片的播放投影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事件。

这种方式最大程度的迎合了00后学生群体的猎奇心理和对信息化设备的依赖心理。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考当中。不过光依靠多媒体教学系统还是不够的,应该注意对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进行规划,选择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精彩内容,注意课下搜集资料,以供课上进行讨论。切忌只是播放一些画面而不做深入的诱导探讨,这样就起不到自主探究的作用了,教师要善于在多媒体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善于留下一些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找资料、去查课本,这才是多媒体教学发挥效果的关键环节。

三、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和话题的设计

为了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需要对历史课本的内容和话题进行重新的编排设置,这个需要历史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编排,一方面结合历史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结合在高考中的一些考题评估、走向预测,通过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方法上,要善于总结一些善于记背的短句、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来进行融合。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几次著名的战役,几场丧权辱国的条约发生的时间和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内容等,通过表格、顺口溜等很多形式来强化记忆。这样将关联性的课本内容和关联性的记忆方法进行综合灌输,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并形成链式记忆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历史课堂知识的过目不忘。

四、探究教学成果的课堂笔记和总结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对老师或学生来说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了解。那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课堂成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堂笔记整理系统。一方面要敦促学生认真的领会探究教学过程中的新发现、新知识、新经验,一方面要监督学生做好笔记。对于学生自主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做出的尝试等进行记录。而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具体的课程规划,探究教学的落实效果,学生的反应等问题进行记录,找到教学成果不理想的方面进行改进。

可以说,课堂笔记是老师和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依靠总结来发现探究教学落实中的难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才能在逐步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有更多新的发现。

五、总结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是一个新的尝试,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只有突破常规教学理念和方式,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氛围才能确保自主探究的效果落到实处。出于规避风险调控效果的考虑,制定课程规划并总结课堂笔记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坚持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充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最大范畴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相信对教学成果的改进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亚利. 让历史课趣意盎然――以人民版必修Ⅱ“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为例[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01)

[2] 高文. 以认知学徒模式改造现行学校教育――迎接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教育革命[J]. 外国教育资料. 2000(06)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62-01

对于历史教育,革命先辈曾有言:“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历史教学的一个主要意义就是丰富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理性思考的能力。要想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 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让高中生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体来讲,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法能够很好地满足历史教学需要

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这是由该学科的社会功能及内容所决定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基础性知识,自身发展为一种客观过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可能重演、再现。历史有着较强的抽象性、间接性、不可再现性,从而加大了历史教学难度。通过阅读法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学会在对历史的观察及思考中,在历史经验的教训当中,找到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阅读法符合高中学习阶段的特征

高中生的学业比较繁重,中小学阶段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根本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引导其进行广泛的阅读并掌握阅读规律,逐渐养成积累学习资料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法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高中生的思维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运用相应的理论指导其分析综合材料。阅读是高中生把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

二 阅读法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

我国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及处理相应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及合作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作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单一的情境教学法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例如学生缺乏历史常识、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等,阅读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保证教学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2)加强师生的互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总之,高中历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有意识地营造出历史学科独有的氛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实际价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进行学习

在激发了学生们的历史兴趣之后,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进行学习,积极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及阅读技巧。历史学习绝不是对历史信息进行简单接受,还必须在接受相应信息的时候分析信息、理解阅读材料,最终形成独立阅读及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利用阅读法来学习:(1)编写相应的历史知识提纲,要求学生们按照提纲进行阅读,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提纲进行阅读,可以将知识要点用问题的形式列成相应的表格,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识记、理解及运用,从而让学生们带着目的去阅读,提高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要求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在历史教材上做上相应的记号,深化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提升阅读效率。(3)引导学生将阅读分为粗读、选读及精读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三 结论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从而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高中历史不仅能让学生们了解人类历史,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法进行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高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使用,就展现了微课与传统教学结合的优势和优越性。虽然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手段,但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不但满足了老师教学的需求,更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越来越成为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那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的呢?本文给出了应用的策略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应用分析

1.传授学习方法微课作为新的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手段,微课主要的应用特点是怎样的呢?根据应用的实践和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知,在我们应用微课前,一定要先理解和掌握微课的概念和本质。每节微课就是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微课的价值所在,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老师的授课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但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效率,就是学习其他学科也会把这种能力迁移过去,并能掌握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思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各科的学习成绩。2.分享与传授经验高中的历史老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优势和特色,归纳和总结出了宝贵和有效的教学经验。而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经验的谈论与交流,是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促进历史教学高效的有效和必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手段、高中老师的教学交流平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产生了。老师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公共微课平台,随着各个老师录制的微课增多和上传到微课平台上的微课的增加,更多的老师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教学特色的微课,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高中老师的教学效率,特别是能够很快提高新历史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中历史老师可以把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录制好后可以上传到学校的微课平台。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且有针对性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对于自己的薄弱历史知识可以反复的多看几遍,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没有微课辅助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的在课堂上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在,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的解决,久而久之不理解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就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但没有了空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了,只要学生有需要就会得到满足。

二、微课的应用策略探索

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的教学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但却能得到快速地发展,并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说明微课是非常适合应用于中学教学的。经过微课的录制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微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更能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其应用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微课与教材内容结合高中历史老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录制微课,微课录制的内容仅仅和教材相符合,学生看到微课的内容就能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录制一些与教材不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历史老师可去互联网上收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素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学生看过微课后就能大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如果能把教材中提到的战争场面再现,就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战,理解战争的本质。2.利用微课构设教学情景微课是被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视频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历史老师都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和课堂的需要录制成微课。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可事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而微课的内容可构设出一定的教学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的内容就能了解课堂将要讲授什么,从而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3.强化微课的方法教学传统教学中历史的学习紧靠死记硬背,学生对此确实不感兴趣。因此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多利用微课讲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可把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制作成微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看,学生掌握了这个解题方法后,经过解题实践,就能很快地提高这类题的得分率。总之,微课是新兴起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老师应把微课应用到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要以学生的方便使用和有效使用为前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并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这样的微课应用必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年16期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篇7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课题组多次对此进行研讨,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教师要认真地对照这两个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就成为可能。

二是抓好教材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可以各不相同。河南省同时选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选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出于同一家出版社――我们南阳一带初中普遍选用中华书局等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初中教材基本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编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高中教材则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为必修教材,另外六册书为选修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例如,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篇8

高中历史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学,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多数以高考为风向标,针对高考历史知识考点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解答方法的训练,而且实行反复的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比较强,同时比较喜欢探索,面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一种探索的欲望。问题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钻研的动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首先会引起学生的个体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钻研。因此,通过提出一个个历史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参考资料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的方式,将总结的知识中最精华的要点传达给学生,使之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加强知识的记忆,掌握解题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想问题的方法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个人知识储备和灵感来源也不同,这种方式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实施的要点

1.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感觉一切都懂,但是遇到教师提问时却回答不上来,这说明阅读方法不正确。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从基础中发现问题。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在基础阅读中带着问题去阅读,遇到不解之处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第二,精读教材,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目录能够使学生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从而从横向和纵向上比较、发现问题;第三,深读教材,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纵横、注释中都隐藏着许多知识,必须认真阅读才能总结出来。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必须建立在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时候学生对教师比较敬畏,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同时,教师提问题的方式和表达观点的方式可以民主一些。

三、结语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师生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不足日渐突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促使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高质量完成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特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了每个高中历史老师面对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1.角色体现

角色体现是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身假设处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典型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让他们结合当时的历史各种因素和条件,会有什么的思维方式,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形。如在讲述必修1的第一单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利用角色体现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扮演当时的秦始皇,李斯等人的角色,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秦始皇面对当时的历史形式会做出怎么样的政治决策,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从而理解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前因后果。在必修2,3中的经济,文化主题中再回顾相应时期的政治体制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将同一时期的三个主题能整体把握。通过角色的扮演的体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及时给予客观、全面、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让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改变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提高学生历史的学习兴趣。

2.小组探究讨论

学生共同在课堂探究讨论是现今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主流,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同学们能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合作、团结的精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是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的,这要求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探究讨论不能简单地针对本节课堂内容进行的。老师设定讨论的主题,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罗列重点、难点,同学们通过网络,图书馆,参考书等各方面的途径查阅、了解相关历史的知识,每一小组负责好一部分内容,将整个主题都能很好地分析出重点、难点。选修4,5,6的很多内容,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接触到,加上获取有关的信息渠道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搜索相关的资料、历史背景,从而很好地掌握课本的重点、难点。

篇10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利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历史教师要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本篇文章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不足进行分析,就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加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给予相关的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析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来举办相关的活动,或是模拟相关的场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要坚持师生互动和轻松快乐的原则。师生互动原则是指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开展相关的活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要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快乐原则是指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乐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缺乏课堂的主体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讲话,有什么问题也要留到课下单独问教师,很多学生因为胆怯或是嫌麻烦不去问教师,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根据教材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2.没有创新教学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历史教师在上课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开始讲解,不管学生是否能够听懂,只要到下课时间教师就走,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不高。很多教师只根据高考的重点讲解相关的历史内容,忽略了很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上课时所强调重点内容,学生习惯性的死记硬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效果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导致历史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认识不足,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在考试时的分数,那么历史教学的任务就算成功完成了,所以历史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历史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历史试卷的答题技巧上,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上的培养,阻碍了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1

传统教学方式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会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授知识的技巧、方法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互动。本文就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旨在构建教育教学更有效的模式。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技巧

中国有几句古话:“无巧不成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以及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标背景下,人们指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这些技巧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以往简单的课堂笔记教学方法相比,教师在新时期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法、问题导入法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透彻、更清晰地了解高中历史。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禁止学生发问,在教师看来,学生莫名的发问会打断教师的思路,此外,还会干扰课堂秩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严谨连贯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的,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听、想、说,还要学会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意识。

篇12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在我省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高中历史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内容,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新教材的改革使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成为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前,已经在初中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假如高中历史教师能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那不仅能省却高中历史教师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但初高中教材的深度、广度不同,编排的体例、方法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不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如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不着痕迹地过渡,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哪些值得注重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

从新课标设计的教科书编排结构来看,初中为通史框架,高中开专题课提高。高中新教材采用“模块十专题”编排方式,这种以专题为主的形式,会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况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此外,与老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阶段的新课标已经将教学难度大大降低,高中阶段的新课标不再要求学两门通史,相比之下,高中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比过去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因而,在学生的初中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形成比较高的门槛。这除了最初阶段造成困难外,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教科书,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高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加之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尤其凸显出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体系的欠缺和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来自几个非常现实的考虑。第一,新课程对初中世界历史课程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第二,高中模块结构中的中外合编专题体例,各模块中基本上是中国、外国专题各占一半,由于它们之间基本上没有时序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可比性,对世界通史的基本了解就愈显重要;第三,课程改革前历史课程的两段式设计,由于初中世界历史基础相对完整,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相对集中,还是选修课,因此那时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未能清楚地显现。第四,现在高中三个必修模块中涉及从世界古代到当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都将成为高考的内容,这无疑提高了世界历史的地位,对高中世界历史教学的要求就变得更高。

二、学生对待历史课程的态度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在许多学校,初中历史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被称为“副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的分值较低,而在我们省中考又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因此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甚至有些学校的历史课经常被语、数、外这样的“主科”所挤占。由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不到位,因此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欠缺,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时间、朝代概念都没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历史是‘副科’”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认为“历史学习完全没有用”,因此,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了,甚至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高二分科以后就放弃历史的预备。抱着这种想法,从初中进入到高中的历史学习,假如教师不加正确引导,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历史教师不想看到的。

三、关于初高中历史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首先,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是生活的镜子”。唐太宗就有这样的千年古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这个学科是最贴近人的精神世界的。它不仅包括了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还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挖掘教材的细微处,让学生从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与教育,从而熟悉:历史并不是死的过时的东西,它与生活、学习、以后的工作,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有用的精神营养,让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在他们今后的成才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历史教学对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作用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这不是说你某一门功课学得好就是合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型的人才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丧失在社会中的较强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就要求你有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真正使学生认识了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就会逐渐成为他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从而较好地改变学生在初高中课程衔接过程中对待历史的轻视态度。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我认为,首先可以从历史教师的个人魅力入手,先让学生喜欢你,然后喜爱你的历史课。我始终相信: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最后才会喜欢你所教授的这门科目。因此,高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最后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历史的爱好,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伴以适当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学,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教学效果更佳。

总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程改革,改革就是创新,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尝试开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的教学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参.

篇13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教学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这种转变还很不完善,还处在一种探索过程中,比如高中历史教育,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也进行了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却在许多学校很难实施下去。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这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

1对新教材的分析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各学科大部分教材都进行了重新编写,很多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变动很大。其中,高中历史教材就变动得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这样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教材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体现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华,将人类文明中最灿烂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

2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学策略

2.1新课改之后,大部分中学都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索,很多学校与专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第二,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一味提倡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式学习,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它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其实忽略了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客观,忽略了学生需要有一个接受真理,积累知识,增长才能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所谓探究式学习,重心应该落在“学习”上,而不是落在“探究”上,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是手段、是途径,而不是目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要把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解决科研课题的探索过程,去理解概念,形成认识,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探究教学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3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3更新评价方式

由于高考等客观原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

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当时,高中历史教学被固定在一个模式下,不得不这样做,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也禁锢了教师的思维,使学生只能学到知识,不能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之后,这样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果再这样做的活,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就是一场形式,所以要更新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三个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结果与过程的结合、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结合。可见,如何“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