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流专业特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的培养未能满足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培养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离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与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有学者认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对,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是指组织独特内质文化的发展能力,它是经过组织长期培植,蕴涵于高职院校组织内部所形成的支撑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进而内化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即核心发展力,而且这种优势其他组织(行业、企业)不可替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硬实力差距,而是核心发展力的差距;其核心发展力相对于规模发展而言是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相对于资源发展而言是特色发展,聚焦品牌资源,提升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的实力。
(二)强化办学特色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髙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于上世纪末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经验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特色化成为髙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的、公认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征,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管理水平等。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阶段,社会生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高职院校承担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正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质量为主,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能否形成办学特色已成为髙校兴衰存亡的关键,高职院校特色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培育办学特色成为髙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战略抉择。
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找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培育核心发展力,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强化办学特色,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出其他髙校没有的东西,既要考虑办学特色的可行性,也应使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发展性,源于现实又髙于现实。
下文主要是从专业群特色方面进行探讨。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可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内部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髙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有利于整合并发挥师资团队优势,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41〇
专业群建设需要有效实施资源整合,以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专业群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明确专业群发展策略;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专业群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在紧跟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髙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加强重点专业特色凝练,进一步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髙职院校要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彰显办学特色。
(一)物流产业与物流管理人才需求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兼具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流贯穿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配送等所有环节,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面临着物流流程再造,而物流教育滞后和物流人才匮乏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物流技术进步是物流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物流技术产业化的深化不仅从量上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从质上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髙职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熟悉物流法规、政策,具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资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物流信息管理等专业能力和相应外语水平,能从事包装、配送、仓储、多式联运、采购、货代、信息处理等具体业务操作及管理。训练学生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策划、设计、组织、运作物流活动[51。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物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是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更需要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可以胜任多个岗位、能对作业过程全程监控、优化和提升的髙素质人才物流管理人才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在熟练掌握物流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能应对变化,不断创新。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要体现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适应性原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开放'(2)坚持科学性原则,明确建设方向和办学特色。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首先要结合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评估自身的教学资源,对专业内外部调査结果深人分析,分析评价现有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评价外界环境中对专业群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制定专业群的发展策略;在专业群建设中尽可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三、强化特色,构建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准确定位,挖掘特色,建立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区域经济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髙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逬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珠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蕴藏着巨大的物流商机。珠三角地理条件优越,集中了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群,中国交通大动脉的“五纵七横”有三纵(京广、京九、京珠)经过珠三角,珠三角内部高速交通网络覆盖面广,形成了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立体化交通格局[8],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珠三角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曰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各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本院实际办学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脱节。笔者在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发现,近十年来,物流社会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突出,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对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物流技术及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而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这种高技能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个契机。当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内部培训结构都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比较,实践能力较强;与培训机构相比,理论基础更扎实,且适应面更广,更有上升的空间。但由于当前有的高职院校是从普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转型,从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并没有完全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反而处于劣势。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是当务之急,只有让毕业生在社会上站住脚,才能谈发展。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关键在于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高职的特色在于其高技能、实践能力强,而物流行业尤其重视实践性。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仅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角度来做出探索。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比普通院校,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需要突出高职的特色,突出其针对性、实践性。经调查20余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数据来源:大部分来自各院校网站物流专业的教学计划,部分来自于笔者的调查),其核心专业课程如:物流基础(或称物流学等)、供应链管理、仓储与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基本一致,而以下课程则只有少数院校开设:
(一)国际物流、国际货运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对外业务不断增加,物流业务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物流企业多,对国际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大。这也就给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大多高职院校却没有开设面向这类企业的课程,主要是因为缺少师资。市场需求变化很快,而学校的教学体制、师资队伍等都具有一定的惯性,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需求来做出反应。另外,对毕业生的定位也未瞄准这类外向型物流企业,从而忽略这类课程的设置。
(二)物流实训课程
有的院校建设了校内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物流的一些硬件设施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这只能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有很肤浅的感性认识,在提高技能方面的收效甚微。有的仅仅是模拟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有的甚至没有专门开设实训课程,只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联系单位实习,以此代替实训课程,这种“放羊式”的实训使得学校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实训教学质量。
实训课程是学生提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而上述院校的实训与企业现实岗位的作业相去甚远,对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尽快适应工作的作用不大,从而使得作为高职院校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色不突出,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究其原因,最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双师型”师资,大多专业课程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企业联系太少,教学内容只是重在理论,实践方面极其欠缺。其次,学校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机构(如校级实训中心、教研室等)负责管理物流专业实训的设计与管理。第三,教师缺乏与外校的联系,也缺乏与企业的联系,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
二、校企合作的“双赢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分析的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办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企业的介入,仅仅是在校内“纸上谈兵”,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在应有的实践能力方面突出优势。因此,要改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突出高职特色,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关于校企合作的课题已有诸多专家学者作了研究,本文仅仅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这一角度,从操作层面来提出建议。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到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尤其是要找到企业的利益点所在,根据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可借助与某院校合作,从而接触更多同类院校,寻求与更多院校的合作,在院校推广其品牌、技术及产品。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先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验室,并与该校合作培养学生,然后借助该校取得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又如,企业可利用学生的实习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日后录用该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则减少培训成本以及适应工作的时间。安徽芜湖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排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到宾馆和旅游公司实习,由企业支付学生工资,但这工资低于其正式员工的工资,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教学实训软件
笔者在近年的实训软件教学以及在与20多家物流软件开发商的接触中发现,物流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实训平台的原型大多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进行一定的修改。这种软件有利于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不适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软件开发商不能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设计管理员(或教师)的角色,实训软件不能使教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于这方面功能的提高最好是由软件公司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实际所需来设计。
第二,目前市面流通的物流实训软件从内容上看,大多只是描述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一些基本概念与操作。其现实“仿真”程度太低,远远达不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有部分教学软件配有企业工作实景的录像,但缺乏系统性,也没有相应的解说,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由校企双方紧密合作进行。教师通过对物流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应按照什么规律来组织这些教学内容。软件开发商则可以为教师提供调研的对象,软件设计人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实现。例如,软件开发商选择几个典型的物流企业作为调研的对象,教师深入这些企业进行调研,与软件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如何用软件模拟其业务。并且将其业务流程分解为一些标准化的作业,针对每一作业作出详细的分析及说明,并可以用实景录像或动画效果来表现。
第三,现行物流教学实训软件在表达形式上大多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软件开发商可以在整个软件中嵌入一些图片、音乐与动画,提高软件的趣味性。例如,在运输路线的选择决策中,可以嵌入地图,在地图上标示各种方案,让学生对决策有形象的认识。在仓储作业中,可以出现立体仓库的画面,并插入一些动画来形象表示货物的上下架、进出库作业。做到图文、动画并茂,让学生饶有趣味的学习每一作业流程,而不是光看枯燥的表单。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学生的特色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适合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提供的实践环境。一些院校现行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物流仓储配送企业的缩小模型,在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放置几排货架,其间穿梭着几辆叉车、自动搬运小车、巷道起重机等,配套的条形码系统、RF系统等。这样的投资动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不是每个院校都有实力购置,也不是每个院校都能把物流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来投资。而且这样的实训基地过于单一,学生所学习到的技术也很单一、简单,不能适应企业复杂工作所需。如果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则可解决投资问题以及学生实践问题,同时也可为物流企业提供员工技术培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采取下述形式: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并定期派培训师给教师和学生作短期培训(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唯康通信公司);学生到企业接收统一的岗前培训,并在实际岗位上实习,由老员工带新徒弟,学生在“干”中“学”(如安徽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泰物流公司);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形式。
有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可以使得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实践,提高技能,充分认识到所学与所需的差距,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在就业竞争中突出实践性优势,从而取得成功。另外,对于院校的师资培养也大有裨益,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密切联系企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三) “双师型”师资培养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高职教育需要有密切联系企业、实践性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阶段,更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任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每年应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任职,扩大“双师型”教师成分。可派教师在企业一些岗位上从事实际工作,并进行职位轮岗,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咨询顾问。
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由于院校通常都缺乏实践型教师,尤其是能够进行实训教学的教师。这仅仅依靠院校来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各方面的力量。可以从企业、研究所或培训机构寻找合适的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兼职教师加强教学方法、技巧的培训,对专职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院校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如地处珠三角,或长三角等区域,位于物流企业集中的地区,可以积极与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张宏伟.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4月.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曰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观、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夕卜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7iC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1#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无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月艮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撕涉及的知识嫩连面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人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 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 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 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 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 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尭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 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推动港航物流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港航物流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培养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具备行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本文立足天津区域经济发展,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首先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与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培养环节体现互动和培养方案系统完整的特点,为港航类物流职业教育立足区域,服务产业,加速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1 区域经济发展对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天津市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
随着国务院确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后,为港口和航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港口与航运相关专业的学生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面对物流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却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1.2 天津市物流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专业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特点
天津多数物流企业的现有从业人员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学历水平偏低,物流专业人员占总体数量比例低,从事综合业务的能力差的现象。
1.3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对港航类物流人才体现三个层次的需求
战略型物流人才。战略型人才必须对企业的为了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研究,熟练把控物流业务全局,具备从战略上分析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管理型物流人才。管理型人才要对物流管理、进出口贸易等知识熟练掌握,熟练制订有针对性科学的企业物流活动方案。
技能型物流人才。技能型港航物流人才则是指具有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件杂货码头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码头调度、堆场计划、泊位计划、船舶配载计划、港口仓库管理、外轮理货业务、船舶港口、码头安全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基层管理实用型人才。
在以上人才需求层次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人才需求的重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点与能力素质标准
2.1 港航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普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之处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港航物流管理专业是以港航商务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外轮业务、集装箱多式联运、租船实务等为专业骨干课程;以港航法规、物流管理基础、国贸实务与单证、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航运管理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专业课程都有“涉海”背景,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别的要求。港航物流管理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要求熟练掌握港口、海洋运输等业务专业知识与技能。
2.2 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行业核心能力标准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及时更新业务中遇到的专业知识,进而逐步培养和具备行业要求的核心素能:高水平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满足因为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协作部门多、流程环节多,必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商务处理和运输港口调度是港口和航运行业的核心业务岗位职能,对于这种需要多方协调、不可预测突发性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情况,应当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对国际商品贸易进出口流程、各环节的业务单证处理操作、港口内各类型船舶的进出港作业管理能力和港口仓储与配送运输操作能力。
3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有条件及存在的不足
在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形成了以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双向交流,提升现有教师企业实战经验,采用外引内培等方式提高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学实力。港口航运实践实训教学资源在国内高职院校处于领先水平, 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件杂货散货码头可视化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实训室、典型港口机械仿真训练实训室等先进实训设备和软件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具体港航业务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面对成绩,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物流行业、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在其他高职院校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格外关注。
(1)往届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毕业生工资收入水平不高、职位提升速度缓慢等。分析原因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创新性不足,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面前,很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工作创新能力欠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虽然初具规模、正常开展,但是由于校企双方利益互补上没有做到互利平等,所以在校企合作上呈现学校积极性远高于企业,因此,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学生实习环节、教师顶岗实践、横向科研课题的合作开发等资源相对较少,学校也不能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发展、新信息。
(3)人才培养的管理运作机制阻碍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
现有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的最终评价标准,对于过程性评价没有给予足够大比例的侧重,考试方式还是以理论试卷考试为主,对于动手实践操作型考试方式的应用较少,尽管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但远没有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学与评价体系,这种现状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 高等职业教育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以上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在考虑专业的现实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针对存在的不足和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港航物流管理“工学交替、四段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双向交互,企业学校双向交互,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组成环节紧密连续性的互动。即企业与学校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互动、授课讲师与学生互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互动、知识学习与校外实习锻炼互动。同时设计了四个层段的工学交替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及实习企业紧密合作,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建设、科研课题共同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等方面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人才培养过程由四个层段构成,各阶段互相衔接,通过校内港航物流课程的管理理论学习、校外港航实习实训基地的实操实习、校内工学交替的港航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训练、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层段,逐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岗位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体实施包括:
第一层段:首先学生在入学后,主要安排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人文、价值观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层段:为学生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近年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在与天津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天津大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通远洋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物流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尝试了吸纳企业优秀专业技师补充到教学一线和开发横向科研项目资源,创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现学校与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在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环节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分析整理出如下经验与启示:
(1)创建平稳运行的实习实践平台,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物流管理本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在高职港航物流专业的办学建设中,通过校企对接,建设足够数量、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平台。
(2)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广泛采纳来自港航物流企业的专家的建议,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尝试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将核心课程课堂搬到企业作业现场,实施校企两地授课的教学组织方式,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完本课程后,使学生在专业岗位操作能力、事务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多次聘请物流企业经理来学校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组织学生来到企业生产工作现场参观,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学生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的锻炼与企业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实践中对港航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港航物流企业运作管理以及港口、航运的业务操作岗位所要求具备的技能。
第三层段:教学组织以考取相关的职业岗位从业资格证书为重点,让学生在校内利用仿真实训,例如企业货代管理系统实训室、内陆堆场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CFS货运站营运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营运管理系统实训室等,学习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课程设置以“港口生产岗位和港航服务岗位”为主线,围绕船、港、货、线四个方面,进一步体现港航物流特色,以专业就业为导向,提升专业对口就业。通过将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分类分层,使学生能清晰每一岗位对应的课程及技能要求达到的标准。该体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四层段:到企业实战练习。学院通过组织企业招聘双选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成功应聘,进入签约企业完成带薪顶岗实习,未能应聘成功的学生学院安排其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答辩同步进行,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学习掌握的工作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针对港航物流企业的具体业务岗位对相关技能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对港口与航运物流服务业总体服务质量需求,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四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港口与航运物流业“职业岗位能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工作创新能力、个人综合素养”五位合一作为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持续深化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校企密切合作,同时校企在科研项目上进行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最终通过深入推进实施校企融合、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采用先进人才培养方式等提升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经辉,张晓萍,等. 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模型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1):106-110.
[2] 郑丽娟,胥洪娥.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4):121
2 精准定位专业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建设比较成功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定位。精准定位专业特色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差异性。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有不相同的地方。这种不相同可以是知识基础的不相同、能力要求的不相同、市场面向的不相同、培养目标的不相同,等等。只有具有不相同,才能说有“特”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二是价值性。价值性是指“特”的价值性,是指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差异化的地方是一种新的价值增长源泉,带来的或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或者是人才培养成本的降低,是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的。特色专业建设不是“为特而特”,特色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需要所为。三是可行性。学校或者学校所在的地方具有或者有能力提供建设这种特色专业的相应资源,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撑,特色建设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只能是空中楼阁。
基于对特色专业建设有关影响定位问题的全面考量,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定位于:着力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和较强创业能力,在地方物流、商贸等相关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式就业和创业人才(以下简称“两栖型”人才)。这种专业特色定位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能力为本。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背反现象: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供给急剧膨胀,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接受物流教育的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岗位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供求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才供求发生结构性偏差,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理论知识型,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有必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二,坚持“两手抓”。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重视就业型人才培养,而且要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因为: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既是高校社会责任,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是一项提高物流产业企业家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振兴物流产业的客观需要;此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无论是从教学资源保障来说还是从创业壁垒跨越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
第三,坚持服务地方。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发展中如果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可能失去存在的社会土壤,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庆市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以及安徽物流产业发展的整体落后,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在庞大的地方人才市场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广阔前途的事业。
3 科学谋划建设思路
围绕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我校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基本建设思路: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通识并重,强化实践实训,深化校地合作。
3.1 学科交叉融合
物流管理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做好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而培养富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两栖型”专业人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
信息学、社会学和创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我校把这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2 专业通识并重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要同步发展,在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要重视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道德和创业道德。
3.3 强化实践实训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绝对不能忽视知识传授。但能力又不等同于知识,它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实训,完成一定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纸上谈兵。坚持能力为本,要求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实训。
3.4 深化校地合作
要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要让学生接近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地方社会的合作,不断丰富、拓展合作形式。在专业建设各个方面引入企业资源、地方资源,构筑学生和教师进企业、进社区和企业家、管理专家进课堂的宽广渠道。
4 系统部署建设举措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模块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就业型”向“两栖型”转变,我校重视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在理论研究、市场调查、校企互动、精心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培养“两栖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市场化。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一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专业方向进行了细分,重点开设商贸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和制造物流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为之配置可选修的课程模块,形成更精准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二是改变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结构。将《创业导论》、《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中,同时将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非核心必修课调整到专业选修课当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创业管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三是增加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在选修课程中增加创业知识拓展课程和物流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模块,如《风险投资管理》、《物流行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综合实验》等;四是本着理论管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课程中实验与实训课时,特别是增加就业模拟和创业模拟实战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和素质;五是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习时间原则上要求不少于半年。
4.2 聚集力量,加强能力培养导向的教材与课程建设
一是认真修订由我校主编的安徽省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系列教材》,广泛吸收物流管理专家和物流行业企业家的意见,增加有助于“两栖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二是致力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国际商务谈判与实务》等学校能力型课程创建为学校精品能力型课程,致力将《物流管理导论》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三是积极邀请物流行业知名管理专家、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根据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动态修订。
4.3 内培外聘,建设高素质的知识与能力合一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养“两栖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内部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遣教师到高校、科研机构、物流企业接受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教师走向物流行业第一线,到企业挂职,做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或工程单位参加实践训练;鼓励教师结合物流行业管理和发展实践问题做科研,把论文写在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上。另一手抓“外才内引”。引进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的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聘请一些具有饱满创业精神、扎实创业知识、过硬创业能力、良好创业道德、对物流行业创业问题有着深度思考的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育导师,常态化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创业教育和辅导。
4.4 瞄准“两栖型”人才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积极采用课堂讨论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尝试建立导师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学生个性思考的机制,使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战略性、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际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4.5 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24-07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高职办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专业建设。近年来,为更好地对接产业,很多地区和高职院校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建设专业群来对接产业办学。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来研究区域某个专业的布局是高职办学策略研究的关键,需要根据产业布局和专业布局的现状来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现状
本文中所述专业类是指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大类和二级类;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因此,专业群往往由专业类中的几个专业或跨专业类的几个专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专业,服务于1~2个产业,通常有一个产业作为主要服务的产业。“高职专业布局”可以是一个专业中多个方向的布局,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类中多个专业的布局。
已有不少学者在高职专业(或专业群)与产业经济对接的理论上作出研究,认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在专业(或专业群)的布局上应服务于产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设置专业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1]。张舸认为我国高职普遍存在专业布局滞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问题[2]。高小泉认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3]。杨振军认为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的标准是区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人才培养规模是否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否基本匹配[4]。桑雷、尹玉珍、马蕾认为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5]。杨善江认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走专业“群”发展的道路,应当建立起专业群与产业群“双向协调机制”[6]。吴岳军认为,应通过本土化的专业、专业群来服务地方产业[7]。邓鹏、赵晓琴、许健通过对新疆2007-2012年的经济数据和高职教育数据分析,得出了农学专业对产业的正向促进使用关系[8]。张苗、赵静、张尹莉对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序列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及关联度排序,得出高职专业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9]。赵昕、张峰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区域高职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10]。
从省市地理范围、跨地理范围的协同发展等不同视角,有学者在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和高职专业的布局对比后进行了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王玉婷分析了广东省及广东省内的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11]。章建新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应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来进行专业布局和功能提升,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分析[12]。杜怡萍对广东省的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严重等问题[13]。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以苏中为例重点分析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提出了通过重点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专业、增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等建议[14]。柳燕君、吕良燕在文献[15]中,以及杨振军在文献[16]中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提出了调整建议。孙莹、闫丹在文献[17]中,张艳、孙婉、张默等在文献[18]中均针对辽宁省高职专业布局存的问题,建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围绕不同的产业群建立相对应的专业群,并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张菊霞、任君庆认为宁波市高职已基本形成了与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布局,但存在专业重复率高、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19]。李真真、陈庆合、孙芳芳等建议山东省高职院校应当按山东省的区域行业设置特色专业[20]。唐继红通过对重庆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高职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调整和优化高职专业布局的建议[21]。
可见,有关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的关系、内容、问题、对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前的研究作定性分析的较多,产业结构用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与专业点在所有专I点中的占比作比较分析的较多,做一、二、三产业这些大产业宏观层面研究的较多。但是,目前尚未见有专门针对省级区域内某个高职专业(或专业类)布局开展研究工作,亦未见有量化的评价研究出现。
二、研究思路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思路:提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研究步骤,提出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契合度的量化评价量表;以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作为案例剖析;通过分析湖南省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现代物流业的专项规划,得出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统计分析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现状,与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作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的定性评价;针对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用量化的评价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找出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
三、区域高职专业布局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
(一)产业规划、专业布局现状分析
高职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就要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但学历教育的培养时间较长,高职专业的布局和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得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好的参考素材就是区域产业有关的规划;再结合区域专业布局的现状来对比分析。
(二)产业与专业布局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要将产业经济布局情况与专业布局情况进行定性的对比分析,见图2。
从产业有关的规划可以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集聚的区域、要打造的产业特色、会出现的产业新兴业态。
从专业布局的现状可以得到专业与专业群设置的情况、专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域分布情况,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重点与特色专业的情况,专业与专业群重大的产学研一体化布局举措;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与创新情况等。
将产业与专业布局对比,可以定性分析发展方向的趋同性、地理布局合理性、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三)量化的契合度评价
下面提出一个简单的量化衡量产业经济布局与专业布局契合度评价的量表,指标主要根据图2所示的定性对比分析的5个方面进行设定,见表1。
有了量表后,根据定性分析可进一步得出评分结果。可认为80分以上为优秀,专业布局只需少量调整;70~79分为良好,专业布局需要做一些优化和调整;60~69分为一般,需要对专业布局做较多的改进;60分以下表示专业布局与产业经济布局不相适应,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大量的变革、改进。
(四)专业布局问题的查找
可将问题的查找范围放在评价指标的5个方面。
(五)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分析
有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总体的评价,接下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下面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作为案例研究。
四、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
(二)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情况
高职专业在2015年经过了一次专业目录调整,在这次调整中物流成为一个二级类。物流类中有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供应管理7个专业。还有一些与物流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如港口物流管理、铁路物流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接下来的专业布局分析中,将这4个专业作为物流类专业分析,共计11个专业。2016年,湖南省65所高职院校中一共有27所高职院校办有物流类专业;共开办有物流类专业点39个,分布情况见表3。近年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情况见表4,其中,毕业生人数为0的表示是新增专业,暂无毕业生。
于湖南省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大多从物流管理专业变化而来,专业开设的课程带有浓重的物流管理专业色彩。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非物流管理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的偏向性设置一些方向性课程,如物流工程技术(制冷方向)开设有食品冷冻学、冷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航空物流专业开设有航空港物流运营、飞机载重与平衡等课程。
在专业群建设上,湖南高职院校大多将物流类专业作为某个专业群的非核心专业来建设。仅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有产学研合作上,湖南的物流类专业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合作,如湖南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公共信息平台――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顺丰快递开办了“顺丰班”。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教师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大量科研服务,部分学校还承担了编制物流规划项目、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任务,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物流实训中心等。
(三)布局对比分析
1.发展方向的趋同性
从湖南现代物流业的布局可知,总体上“十三五”期间是“一核三区多园六通道”“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促进物流业集约发展”“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下面做出“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的定性分析,如表5所示。
2.地理布局的合理性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地理布局合理性的对比分析,在湖南省现代物流集聚的“一核三区”中,分布不均衡,专业点的布局长株潭核心区27个,大湘西地区1个,洞庭湖地区4个,湘南地区6个,湘中地区1个;且39个专业点中仅物流管理专业就占到25个;目前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管理4个专业有毕业生,其他7个专业暂无毕业生。因此,总体上的定性评价是“集聚区域都有专业提供人才培B服务,部分带动相关专业以群方式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3.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
在对“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的支撑上,尚不够有力,一些方面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如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因此,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撑”。
4.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
对现代物流业的一些新兴业态,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两业联动、物流物联网、物流云计算、物流大数据等的支持上,已经开始有一些专业出现,如物流金融管理;已经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出现并已经运营多年,如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有一些新技术课程被开发出来,如RFID技术、条码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然而,这些课程对新兴业态的支持还不够全面,许多方面还没有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如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大数据等。因此,对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持”。
5.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大部分重点业态、新兴业态可以找到专业、专业方向或课程进行支撑,但有少部分找不到支撑,如保税物流没有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支撑,港口物流管理暂时还没有毕业生,说明专业结构尚需向现代物流业结构靠拢和改善。此外,已有专业结构和毕业生人数中,物流管理专业占比最高,2016年专业点占比和2013-2015年毕业生人数占比分别为64%和95%,见图3。许多体现地方现代物流产业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没有专业点进行支撑,也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
通过前文所述的分析,可以归结出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落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两业联动、多式联运暂无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支撑;港口物流专业刚刚新增,无毕业生;无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快递物流没有专业进行支撑;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二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地理布局不合理。物流类专业点大多数分布在省会长沙,其他区域很少;物流管理R刀来螅其他专业布点很少;大湘西地区布点过少,仅1个专业点;在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湘南地区没有以物流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大湘西地区缺乏布局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有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洞庭湖地区缺乏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湘南地区缺乏布局无水港、农产品物流及快递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是对湖南的特色物流支撑能力不足。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优势产业物流、快递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在先进物流技术上(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尚无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四是现代物流业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技术课程开发太少,很少有开设新技术课程;现代物流业的新型业务课程开发较少,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两业联动、多式联运等。
五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离现代物流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快递运营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暂没有专业点布局;物流管理专业布点相对过多,特色物流及本地化物流所需的专业布点过少。
(五)对策
1.改善高职物流类专业设置,新开发非物流管理专业
如表7所示,可在大湘西地区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农业物流方向)、物流管理专业(边贸物流方向),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大湘西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洞庭湖地区可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用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洞庭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湘南地区新开发港口物流管理(无水港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农业物流方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用铁路物流管理、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增专业构建一个与湘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
长株潭核心地区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可新开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增加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工程技术、工程物流管理、物流金融、航空物流、铁路物流管理等非物流管理专业的布点,增设物流金融管理(保税物流方向)、物流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方向),除已有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可新构建现代物流金融专业群,这样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上均有现代物流专业群进行覆盖。
此外,结合湖南本土产业特色新开发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已办的和新增的物流类专业上,结合特色产业开发专业方向,如物流类专业的工程机械物流方向、轨道交通物流方向等,将这些专业方向纳入到学校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建设范围中,在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产学研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上,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来进行打造。
2.推动产学研格局形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出台政策或办法,在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一致、服务特色产业经济的物流类专业、专业群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联合研发岗位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等。如在长株潭核心地区校企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股份制或董事会制快递物流学院,共同培养快递专业人才;在洞庭湖地区与企业合作建设港口物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共同培养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联合科技攻关。
3.加大物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力度,对新兴业态及特色物流形成支撑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中国较早开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发挥特长,确立竞争优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由于各高校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各高校在专业特色的建设过程中重宣传、轻建设,或者只是简单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专业特色,到目前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办学特色的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认为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涵盖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各学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为专业特色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特有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有一定稳定性,并被社会认可。
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谢朝阳等(2009)、马晶(2008)等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专业特色等同于人才培养特色,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区域经济优势对本校的特色专业进行规划建设,本文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结合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着手培育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特色。
一、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专业特色
1.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河南省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力求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从普通农产品到优质农产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增值,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农业产业演绎着深刻的嬗变,向农业强省进一步迈进。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工业行业首位,居全国食品工业第二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全国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一个标志性变化,这种源自农业的经济增长,为向经济强省跨越,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将食品工业列为省战略支撑产业加以支持。规划明确指出,以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为契机,极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实现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设郑州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一直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物流园区,《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为中心,在郑汴路、金水东路(郑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并逐步向开封方向展开,规划建设集市域、区域和国际物流于一体,具有多式联运、集装箱中转、货运、保税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成为郑州中心物流枢纽主要的功能载体、中西部地区优势突出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河南省必须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契机,抓住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机遇,以及河南省开放带动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必须考虑我省新时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实现新跨跃、新崛起的“动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背景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专业凸显了河南工业大学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新型工业道路、粮食核心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国际物流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人才的需求,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紧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河南省贸易的区域性贸易特点,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以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为导向,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及实务知识,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物流管理、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贸易运作能力、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专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访谈等途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进行调研,进而对该专业特色培育开展规划等工作,围绕该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我们主要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特色培育,并将教改成果体现在最新版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期待落实到教学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评价,不断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1.师资队伍:企业家进课堂。河南省独特的区域优势造就了一大批国际物流、粮食期货贸易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专家和企业家,企业家在多年的创业与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企业家进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无法学到或体会的知识,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实践型”教师缺乏的现状。具体做法是,由专业教师牵头规划,开设专业选修课,邀请企业家通过专题讲座方式给学生讲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专业不仅已邀请多位外向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讲学,而且还与他们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是许多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如何体现“典型性、时代性、贴近性、借鉴性”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贴近性往往是一些国内外经典案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河南省企业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和国际物流等典型案例引进课堂,不仅增加贴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鉴性。通过实地调研、高层访谈或当地商业媒体等多种渠道挖掘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并按不同课程汇编成分册,现已有“实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国际物流教学案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等,将案例实实在在地融入理论教学,很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
3.专业课程:地方课程。专业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特质课程。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建设和郑州市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按照我校在国际物流和粮食产业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课题组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就地取材,已经先后开设《粮食期货贸易》、《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经济》、《国际物流》、《国际采购》等课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本专业教师(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专业教师与校外专家、企业家共同对中小企业创业及经营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课程教学体系,组织自编讲义,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4.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利用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平台、国际物流运行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软件,形成高度模拟的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实验环境。
医药物流,作为物流领域的一个特殊分支,在当今中国的物流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国家对医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均制定了严格的药事法规,决定了医药物流在管理和操作的层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需对医药商品的生产、流通乃至使用等相关知识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由于医药物流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的跨度很大,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位。医药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深谙医药行业特点并具有开办管理类专业的经验。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医药院校须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院校的办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框架和核心课程,开辟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基于此我们结合物流和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物流管理尚属新专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物流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能“盲目跟风”地生搬硬套。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出清晰的办学定位。在保证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专业特长。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以下原则。
2.1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应在考虑一般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围绕培养目标合理恰当地安排医药管理类课程和医学、药学类课程,注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由一般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向“医药管理”与“物流管理”相交叉的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向转变。
2.2保证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各专业课程顺序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注重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医学、药学类课程和管理基础类课程应安排在一、二年级,各门专业课程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
2.3合理处理“专”和“宽”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熟悉医药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既有专业特色,又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处理好“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关系。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聘请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充分论证专业课程体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围绕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原则,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医药类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以及实训类课程群。医药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对医药理论有初步了解,总体上的认识,因此我们充分整合医学、药学理论,开设概论性的课程,如中医药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管理类课程群:通过大量调研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物流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专业课有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与配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企业战略管理和商务谈判。卫生管理交叉类特色课程群:医药商品学、药事管理学和医院管理。实训类课程群: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课间实训。我们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设医药商品识别和物流沙盘实战对抗课程。
4专业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特色农产品物流水平基本还处于原始阶段,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由于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特色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现代特色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还能降低特色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一、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定义
特色农产品物流是指特色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体和信息流动,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过程,它包括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藏、配送、装卸、信息等环节,并将各个环节做到有效整合,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
二、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产业及其特点
一般情况下,具有以下特点的农产品都可以称之为特色农产品:一是具有一定的品质特色,具体说来就是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认知度;二是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具体说来就是产业可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三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具体来讲就是目标市场相对明确,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如黄冈麻城的福白菊、罗田的板栗、红安的花生等,都是具有湖北黄冈特色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物流由于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也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农产品物流周期性、季节性的特征明显。特色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表现为:在农产品成熟时,出现短时、较大的物流量;而季节过后,物流量迅速减小,呈现较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2)特色农产品物流具有点多、面广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基本是分散的农户,没有成规模;如目前,湖北省黄冈市的特色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和干货销售形式为主,生产经营者大都在大别山区和湖区的农户,特色农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各地的市区,在分散的产销之间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使得农产品物流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特色农产品不仅有食用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大量用于轻工、纺织和化工等方面的工业所用原料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流向,不光在黄冈市本地,很多都是销往省内、国内,还有部分进入了国际市场。(3)特色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特色农产品所具有鲜活、易腐等生化特性,所以要求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物流环节,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为使特色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保证,在特色农产品储运过程中,需采取防潮、低温、冷藏、烘干、防虫害等一系列流通加工的技术处理措施。特色农产品物流要求有配套的硬件设施,有专门的物流技术人员;其中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的冷藏库库、恒温库,输送分拣的专用设备、专用农产品码头、专用恒温车、冷藏车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等。专业的物流技术人员,可以保证特色农产品在各个环节衔接非常好,从而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产品质量。
三、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意义
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已影响了黄冈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业必将对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会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1)有利于提高黄冈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研究特色农产品物流将会进一步促进黄冈市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在原有的特色农产品稀缺性和差异性基础上降低流通损耗和交易成本,使黄冈市特色农产品在产业链环节形成竞争优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提高黄冈市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黄冈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份额。(2)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向前延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新的空间;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将促进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成为新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还将会打破城乡分割状态,把工农商贸连为一体,加快城镇资金、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物流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血液和活力,促进和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3)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近几年明显减缓,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黄冈市不但是湖北省粮棉油主要产区,黄冈市的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等特色农产品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大多数特色农产品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果能够把这些特色特色农产品,通过现代物流手段带到市场,展现特色农产品的独有特征,就能够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效用。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业,利用现代物流手段,采用统一采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提高流通加工和包装等的标准化程度,既有利于将特色农产品及时送往城市,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又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生产机具等)等工业品下乡,降低经营成本,带动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链上相应的储藏、运输、生产、加工、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借助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将本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也可以将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引入本地区,从而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切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4)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特色农产品消费安全问题。传统农产品营销体制下,经营者小规模购销、分散运输,生产流通环节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物流业,主要是通过构建大型的农产品物流的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自身的拼搏形成企业的品牌号召力,由若干龙头企业分工协作承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采取封闭型流通通道,以确保产品从生产、收购、运输、库存、加工、配送诸环节的产品安全质量,这就从经营体制上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流通通道,为居民食品的安全消费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综上所述,黄冈市特色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同时特色农产品物流发展对黄冈市农业的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三农问题”的缓和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