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管护协议

高标准农田管护协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标准农田管护协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管护协议

篇1

昌邑市农开办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全面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并采取措施,全力推进财政系统开展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将这一系列活动深入化、具体化,进一步扩大活动成果,强素质、树形象、创业绩,从2010年10月份,开展争创“三优”活动。

一、争创“三优”活动内容

“三优”是指本部门在三个工作层面上成为三个优秀,总体是三句话,即做全局最优秀科室;创全市最有成就部门;争农业综合开发系统先进标兵。这三句话既是活动内容,又是工作目标,也是团队精神。总体要求是:

1.综合素质强,整体形象好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各项政策规定和规章制度,自觉服从局党组的工作安排,秉公守法,政令畅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勤政廉政好,有浓厚的作风建设氛围,具有良好的声誉。

2.业务能力强,服务工作好

严格按照各项业务管理规定和工作要求,为企业、基层、群众服务意识强,文明办公、行为规范,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

3.大局意识强,团结协作好

工作人员全局观念强,自觉维护内部团结和集体荣誉,部门之间团结合作,主动协调,互相补台,工作中不推诿扯皮,合力作用发挥明显。

4.工作责任强,深入基层好

注重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和工作第一线掌握工作实情,努力帮助基层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基层单位和群众的好评。

5.创一流意识强,工作业绩好

部门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局里组织的一切活动。

创全市最有成就部门核心要求是: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十二五”期间,全市拟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主要在饮马、石埠、围子三处乡镇,以下小路为中心轴,向两边辐射,分期开发,成方连片。二是建设一批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争取农业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项目,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不同形势的连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工作措施

1.建立学习日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适应现代效能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一、三晚上7:30-9:00点和每周五下午组织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定决议及工作部署,财政局党组对全局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农业综合开发知识等。

2.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3.加大群众监督力度

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4.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选择有资质、信誉好、实力强的优秀施工队伍承建。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农开办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5.强化责任意识,推进项目管理分工负责制

农开办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将重点项目分工到人。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责任范围,督促项目建设,跟踪了解项目的建设进度、工作质量等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

6.完善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

篇2

二、建设标准

高速公路两侧各栽植意杨和银杏,株行距为3×4m。居住线、鱼塘、单位及农民住宅前后以经济树种和花灌木为主。

三、建设要求

本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按照市规划设计的统一要求,做到建设范围内应栽尽栽,高标准实施,并切实落实好长效管护措施,以确保树木成活、成材,取得应有的绿化成效。

1.苗木品种和规格。高速公路两侧意杨选用I-69杨、I-72杨或351杨,规格要求米径2cm以上,苗高2.5米以上;银杏米径5cm以上,苗高3米以上;桃花米径3cm米以上,苗高2米以上;球类篷径0.5cm以上。

2.栽植要求。高速公路意杨挖塘80×80×80cm,深栽60cm以上;银杏挖塘60×60×60cm。

3.树木配置。

(1)农田部分

在隔离网各向外30米处开挖隔水沟(界沟位于30米范围之内),隔水沟开挖标准为口宽1米、深0.8米、底宽0.5米,同时在隔水沟与农田之间利用开挖隔水沟的泥土整出一个宽度0.5米的土岸。在公路隔离网和隔水沟之间栽植意杨,但在靠近隔水沟的一侧栽植2行银杏,株行距均为3×4米。

(2)鱼塘部分

公路两侧的鱼塘,在离隔离网向外各30米范围内的岸边间隔栽植球类和灌木,以黄杨球、龙柏球等为主,间隔栽植花桃、夹竹桃等灌木,株距均为2米。

(3)居住线部分

位于公路隔离网30米范围的居住线,动员广大农户自行栽植以经济林为主的果树,主要为银杏、桃、梨、柿、葡萄、枇杷等。

四、职责分工

1.各沿线镇人民政府负责土地流转、界沟开挖、工程招标、工程实施、管护责任落实等工作。

2.农工办、国土局负责协调指导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工作,依法落实用地(土地流转的考核验收由农工办负责)。

3.农林局负责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程监理、造林进度推进、造林工程验收等工作。

4.财政局负责土地流转市付部分所需资金的筹措及拨付。

5.监察部门负责效能考核,对土地流转、造林工程招标及实施、资金拨付等进行跟踪督查,并及时通报。

五、时间部署

1.造林规划设计:年12月10日前完成。

2.造林土地流转:年12月31日前完成。

3.造林工程招标:年1月10日前完成。

4.造林工程施工:年3月20日前完成。

5.造林工程验收:年3月底前完成初验。

六、具体工作

1.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采取长久租赁方式,租赁协议由市农办统一拟定,租赁费按400公斤大米∕亩·年的标准(大米价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为依据)支付。

2.租地费用。租地费市财政承担80%、镇财政承担20%。首期(第一年)租地费在各镇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后即以镇为单位支付给农户,以后每年须于12月底前与农户结清下一年的租地费。各镇今年年初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流转的5米范围内的土地统一纳入这一次流转的范围,各镇要做好年初所签租赁协议的衔接工作,土地租金和管护费用待市统一验收后按实拨付。

篇3

今春我县植树总任务:新造林6000亩、义务植树55万株。其中:大广高速公路及白洋淀支线绿色廊道,需绿化总里程50.08公里,新造林3757亩、植树20.66万株;营造“两沿”(沿高速、高铁)村环村林带1490亩、植树8.22万株;构筑白洋淀边村水土保持景观林753亩、植树4.12万株;农田林网及村庄四旁义务植树22万株。

(一)绿色廊道。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宽建设绿化带,采取反租倒包、工程造林模式,推行苗木、密度、营造和管护四统一,努力打造出大广高速绿色靓丽的生态林风景线和白洋淀支线花果飘香的经济林产业带,为推进全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其中:

1.大广高速两侧绿化建设。需绿化总长度30.34公里,造林2276亩、植树12.52万株。其中:龙湾镇需绿化5.012公里,新造林376亩、植树2.068万株,涉及葛各庄村、高铺村;张岗乡需绿化11.64公里,新造林873亩、植树4.802万株,涉及张庄村、方庄村、韩庄村、张二村、张四村;昝岗镇需绿化3.455公里,新造林259亩、植树1.425万株,涉及程岗村;双堂乡需绿化7.635公里,新造林573亩、植树3.152万株,涉及杜庄村、徐庄村、大魏庄村、祁岗村;米家务镇需绿化2.6公里,新造林195亩、植树1.073万株,涉及上岔河村。

2.白洋淀支线两侧绿化建设。需绿化总长度19.74公里,造林1481亩、植树8.146万株。其中:龙湾镇需绿化10.599公里,新造林795亩、植树4.373万株,涉及袁家园村、龙东村、龙西村、龙南村、龙北村、道一村、道二村、道三村、道四村;____州镇需绿化9.135公里,新造林686亩、植树3.773万株,涉及北马庄村、北菜园村、黄湾村、大阴村、一铺南村、一铺西村、董庄村、坛台村。

3.保津高速公路绿化带补植。需绿化总长度4.2公里,补植0.88万株。其中:双堂乡需绿化3030米,补植0.63万株,路南侧1670米,路北侧1360米,涉及杜庄村、大魏庄村;米家务镇需绿化____米,补植500株,涉及北庄村。朱各庄镇需绿化970米,补植0.2万株。

(二)环村林带。充分利用村庄周边的闲散地、坑塘、闲置宅基地和街道两侧等空闲地方,对沿保津、大广及白洋淀高速、保津高铁,以及国省道路的40个“两沿”重点村营造高标准环村林带,特别是进村主干道路两侧要创建绿化景观廊道,坚持经济效益和绿化美化并重,多林种配置、花草木结合,打造出靓丽的绿色景观,要求每村造林50亩以上、植树3000株以上;同时,紧密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百村栽万树、户均十棵树”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街道、庭院绿化,营造环村林、护路林、护渠林,创建绿色家园。需新造林1490亩、植树8.22万株。

(三)经济林带。围绕白洋淀水系,坚持依水建林、以林涵水原则,在马蹄湾、南辛立庄、黄湾、南董庄、古庄头五个村积极营造净水护堤林、生态景观林,以经济林树种为主、实行多树种混交,实现“以绿美村、以果富村”的目标。需新造林753亩、植树4.12万株。

(四)村庄四旁和林网植树。各乡镇要积极组织群众在村外废弃地、闲散地以及路边、堤岸、村边、房边、坑塘等可利用地造林绿化,结合高产高效农田、农业开发及水利兴修等基本设施建设,以____-300亩为一方,着力提高以路、沟、渠、地埂为骨架的农田林网建设标准,增加排树、完善网络,形成完整的防护林体系,构建农田整体绿化新格局。同时,建立县直机关义务植树基地,广泛掀起绿化“五进”(绿化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户)活动,营造出全社会绿化的大氛围。需植树22万株。

今春植树造林从3月5日发动,到5月20日结束,分四个阶段。

(一)落实地块阶段(3月5日-12日)

各乡镇要将植树绿化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地块,农业局负责组织登统绘图,作为施工和验收的依据。高速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所需地块,由乡镇统一组织各村或造林大户从农户手中返租回来,再由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委托村委会统一发包,与造林大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租金要结合本地农户流转市场价格,转包年限要求在土地二轮延包期内,《流转协议》、《合同书》分别报乡镇土地流转中心、农业局备案;地块落实并核定无误后,由县财政实施补贴,按800元/亩的标准拨付乡镇高速公路廊道绿化补贴款,造林完成并验收后再拨付____元/亩的苗木及管护补贴款;以后每年验收合格后,给予造林户800元/亩的绿化补贴款,连补10年。环村林带、农田林网

植树所需地块由各村委会组织,实行“户栽户有户管护”办法。(二)苗木准备阶段(3月10日-15日)

各乡镇要根据任务量选定优质合格苗木。绿色廊道生态林带要求选择胸径3厘米以上、木质化充分的速生杨、柳树种;经济林带宜选用市场效益好、株高1.6米以上优质苗木,所需苗木由乡镇统一采购,农业局负责质量把关;环村林带、农田林网要求选择胸径2厘米以上速生杨、毛白杨树种。

(三)绿化造林阶段(____年3月12日-4月12日)

各乡镇抓住墒情适宜的时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植树绿化工作,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大户承包造林机制,特别是绿色廊道建设一定要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工程发包造林的办法,以村为单位进行发包,统一招标造林大户,按设计标准施工、按技术要求管护;环村林带、农田林网及四旁植树也要明确时限、标准和责任人,确保任务完成。

(四)督导验收阶段(____年3月12日-5月20日)

届时,县政府督查室将会同监察、财政、农业等部门组成督导组,按地块、苗木、施工和管护责任分项督查,实行日报进度、周调度评比制度;县绿化委会成员单位分包到绿色廊道和环村林带建设村,具体负责指导服务和督导进度;林业工程技术人员要分包到路段到地块,推广抗旱栽植和病虫防治技术,确保苗木成活,保存。5月上旬,县政府抽调绿委会成员单位组成验收小组,逐乡镇、村和路段、地块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兑现绿色廊道、环村林带补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顺利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县政府决定实行县绿委会成员单位包乡镇、包高速两侧绿化村段责任制。各乡镇、相关各部门也要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造林绿化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指挥协调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今春造林绿化任务完成。

(二)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充分调动农民植绿、护绿积极性,加大投入和增大补贴十分关键。特别是绿色廊道、环村林带建设,要对造林户按面积每年进行占地补助,并给予苗木补贴;同时落实“树随地走、谁有谁管”责任制,乡镇、村、逐户签订合同,明确利益分配、成活管护、更新采伐及地邻调解等内容。

(三)科学实施,确保成果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81-01

自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凤县开展大规模高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并把巩固退耕成果与推进退耕规模并重,边推进边开发边巩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558万hm2,工程建设已涉及全县9个镇100个行政村18 700户农户,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45亿元,兑现资金1.31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8%。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何巩固好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推进和谐生态建设,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林业工作者一度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走出了一条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发展之路。

1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苗木成活生长

根据不同流域、海拔、地理、气候条件,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林灌结合”,合理规划林种树种布局。高山区以乔木用材林为主,低山沟谷突出地域以花椒、核桃为主,交通沿线及城镇四周以常青树种为主的造林模式;荒山造林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树木郁闭成林;选择Ⅰ、Ⅱ级合格苗木,尽量减少运输时间,做到随运随栽,荒山造林以针叶容器苗为主,裸根苗采用生根粉蘸浆并浇足定根水,然后采用覆膜或截干、培土堆等抗旱措施[1]。

2 落实抚育措施,提高农户抚育管理积极性

退耕户要负责做好造林地的浇水、施肥、松土、除草、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采取林—草、林—药、林—大豆等间作方式,促进农民种草养畜,发展壮大畜牧业,积极发展药材、野生菌类养殖基地,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抚育积极性;对于群众选择的不适应高海拔栽植的树种,逐步进行改造,尽量栽植乔木生态林达到成活郁闭[2]。

3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采取4种管护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有资金和私营能力的承包大户与农户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来明确利益分配形式,完成退耕还林任务;二是户退户还。农户既有坡耕地可退又有荒山荒地可还林,责、权、利都在自己,不易发生纠纷;三是自退他还。有坡耕地而没有荒山配套和有荒山荒地却没有坡耕地可退的农户,由退耕户让出部分钱粮补助给还林户,通过协议确定利益分享关系,共同完成退耕还林;四是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合作造林,达成利益分配关系。在上述4种管护模式,还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基础上护好林,县、镇间签订管护责任合同,镇政府和退耕农户再签订管护合同,制定镇规民约和管护制度,将管护责任纳入村级天保管护队;二是封好山。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2 257户9 837人,投入资金9 574.4万元进行全面封禁。对人为破坏、牲畜吃啃、践踏幼苗现象严重的,在重要路段沟口埋设醒目牌,采取生物和铁丝围网围栏措施;三是育好林。出台了符合实际的荒山造林管理八条规定,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政策,鼓励社会各届搞好造林和育林;对征占用的退耕还林地依法履行各项审批程序,做到占一补一,按程序报批设计变更手续,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积极探索管护补助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将管护成效与生活补助费兑现挂钩,确保退耕还林成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依法查处、及时解决群访案件,严厉打击损害林木的行为,确保退耕还林秩序和成果[3]。

4 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好退耕农户的生计问题,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根据退耕后基本农田面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的实际,大力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新增经济林3 146.67 hm2,年产花椒2 750 t,产值1.1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广大退耕户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现有大棚38座(1.73 hm2),实现增收33.8万元。转移劳动就业25 841人,产业收入达到2.48亿元;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养鸡大户1万余户,林下养殖土鸡总量达224万只。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23户,牲畜存栏9.48万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养殖林麝1 300头,产值1 950万元;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凤县现有农家乐和家庭宾馆138家,年收入276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全县生态环境、城乡经济现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实现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仅退耕还林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 545元。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养殖,配套沼气建设,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迈进[4]。

5 参考文献

[1] 孟全省,谭鹏,靳爱仙.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81-185.

篇5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发展梨乡水城•魏都建设成果、创建“森林魏州”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坚持绿化和林业亮点相结合、林果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面貌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整合全县的林业优势资源,使林业亮点更加突出,把我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生态家园。

目标内容

2012年林果生产总体目标为:突出一个重点、打造三大亮点、抓好六项工作,完成造林1万亩。

一个重点:即林业“266”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环城区38平方公里规划区、环县界2圈防护林带建设,6大干线绿色长廊建设,全县600个片林建设。2012年,在现有绿化的基础上,完成环县界林带建设2万米,植树18万株;在85个村庄完成116个百亩小片林建设,植树70万株。

“三大亮点”:即以城控区绿化、绿色通道绿化、鸭梨出口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亮点工程建设。

(一)城控区绿化。按照“城区绿化提质量、增绿量”的要求,搞好城控区内主干线及主要河道两侧绿色长廊建设(具体按照《2011-2012年冬春城区主干线及主要河道两侧绿色长廊建设实施方案》<〔2011〕94号>文件要求实施)。

(二)绿色通道绿化。完成新定魏线及大广高速连接线绿色通道绿化。其中,新定魏线(不含城控区段)西侧50米、东侧至兴源河,大广高速连接线两侧各50米,栽植以薄皮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带,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切实打造绿化亮点。

(三)鸭梨出口基地建设。培育鸭梨出口基地2100亩,力争年内完成出口基地认证;同时,引进建设一个果品出口加工企业,签订出口协议。年内,力争使鸭梨打入国外市场。

六项工作:

(一)抓好8万亩无公害精品鸭梨园区建设工作。结合省政府“一县一业一园”鸭梨科技示范工程及全国鸭梨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程的实施,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联系,寻求技术依托,增加果品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二)抓好以薄皮核桃为主体的经济林基地建设。依托绿色通道和小片林建设,2012年,集中发展薄皮核桃、石榴、苹果、梨、桃等经济林基地建设,今春发展3000亩以上,要抓好典型,搞好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县经济林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林木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森防基础设施建设,以美国白蛾、春尺蠖、草履蚧为重点防治对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病虫灾害。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保持常年高压态势,对偷毁、私采、滥伐及私自收购、运输树木的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四)抓好育苗工作。致力于打造苗木专业村、专业乡,实现绿化苗木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造林绿化提供充足、稳定的苗木资源。今春,全县完成新育苗面积3500亩。

(五)抓好“幸福乡村”示范村绿化。要求村内休闲广场、公共绿地、庭院,街、路、沟、渠,农田、闲散地、坑塘地、次耕地等全部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米以上。

(六)抓好果品安全工作。加强果园用药流通环节监管,严禁销售、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等生产投入品,杜绝不符合标准的果品生产投入品上市流通。加大对滥用国家禁用农药、生产经营不安全果品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使用禁用农药的果园和农户,一经发现,立即吊销无公害认定证书,列入“黑名单”,通报全县,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对情节严重、造成果品安全事故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宣传,加大对果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意识。

资金筹措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造林资金支持。县住建局、规划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水利局、农牧局、农开办、国土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跑部进厅,全力争取项目资金。

(二)建立固定的财政投入体系。县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造林绿化资金,专门用于林业重点绿化工程建设。

(三)征收绿化费。根据《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2012年对全县每位在职干部职工征收绿化费30元。征收办法:县财政开支单位由县财政直接从在职干部职工工资中扣除;对非财政开支单位,由县人社局统计出人数上报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由县绿化办统一征收,县财政局代管。往年未上缴或上缴不到位的单位,今年一并征收;拒不交纳的,从财政往来资金中扣除。绿化费专项用于重点绿化工程建设。

(四)实行工程造林。要对重点绿化工程实施公开招标,承包给专业绿化公司。为增强造林公司的责任,造林工程款可实行分期兑付,确保造林质量。

(五)解决好绿色通道占地补偿问题。对新定魏线(不含城控区段)、大广高速连接线绿色通道建设,积极鼓励农户种植经济林,主要栽植薄皮核桃、石榴、柿子、山楂、梨、苹果、桃等,实行统一栽植、树随地走、个户管理、产权归户。要严格按照树木成活保存率兑现补贴,树木成活后,每年年底经验收合格,每亩由县财政补助管护费500元,连补3年。

保障措施

篇6

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为载体,以发展壮大林木产业、创建优美环境为目标,以文明生态村绿化为抓手,以河渠弃土、非基本农田地和各级道路两侧为造林重点区域,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扩大废弃地造林面积,搞好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为全面建设生态禹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区完成成片造林400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5公里;森林抚育2000亩;育苗600亩;义务植树6万株;四旁植树2万株(详见附件)。

三、工作重点

(一)高标准完成400亩成片造林任务。严格按照目标任务要求,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具体到每一个地块,按时按要求完成成片林规划、设计、造林任务。

(二)抓好城镇(郊)道路绿化建设。按照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国省道公路沿线乡镇文明创建工作的意见》(蚌办发〔2011〕28号)要求,做好城镇(郊)公路两侧沿线绿化林带建设,每侧林带不少于2行,行距小于4米;国道、省道每侧林带要达到3行以上。

(三)加快城郊林苗工程建设。以浙江森禾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满足花卉园林育苗专业基地、绿化公司育苗基地等多种形式的育苗用地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林苗一体化”花卉基地,完成我区今冬明春600亩育苗任务。

四、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10月15日-11月20日)

主要任务是: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规划设计等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1.召开全区今冬明春植树造林专题会议,安排部署2012年度造林绿化工作。

2.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召开领导班子、重点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会,层层进行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分解任务目标,研究落实措施,制定方案,并实地规划设计,落实具体小班,确定栽植树木,落实苗木,并将造林规划、方案,栽植苗木及小班表上报区绿化委员会。

3.区财政及乡镇结合任务筹措资金,确保苗木供应。

(二)整地、定苗阶段(2011年11月21日—2012年1月10日)

1.各乡镇及相关单位,按照本单位的前期规划认真开展整地挖穴工作,每周上报一次整地进度。

2.区绿化委派出技术指导组和督查组对造林整地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和督查,并对已完成整地的单位进行查验,初验合格后报请市绿会委员会督查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造林绿化下一段工作。

3.落实苗木,确保苗木及时调运到位,并确保苗木的质量、数量。树苗选择应适地适树,采购苗木产区不宜太远。

4.12月底,参加市组织的造林整地现场观摩会。

(三)植树施工阶段(2月1日-3月20日)

主要任务是:以专业队伍为主实施工程造林,全面发动群众推进民营造林,集中攻坚,完成植树造林全部任务。

1.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机关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各乡镇安排相应活动。

2.召开植树造林推进会,重点督促行动迟缓、进度落后的乡镇村。

3.由区绿化委、农林水利委、宣传部组织、监察局联合组成督查组,深入乡村一线全力督促检查,公开评比曝光。

4.适时组织区领导班子、乡镇主要领导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区植树造林观摩评比。

(四)扫尾管护阶段(3月21—4月10日)

主要任务是:一是全面完成植树和浇水任务;二是与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落实管护责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大力推进春季植树造林工作,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今冬明春植树造林指挥部,区有关领导为副指挥长,政府办、财政局、住建委、国土局、监察局、农林水利委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领导、指挥、组织、协调造林绿化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都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强化领导,把植树造林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放在重中之重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到位,务求实效。

2.深入宣传,典型引导。植树造林既是一项季节性、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经济工作,必须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坚持典型引导,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会议、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国家支持林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宣传靠林业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宣传林木产业的发展前景,增强群众依靠林业增收的致富意识,提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3.创新机制,多方筹资。各乡镇村要对沙荒地、闲散地、废弃地、路渠、河堤、坑塘等宜林地,宜包则包、宜租出租、宜卖则卖,坚持集体、个人、联户、公司、企业等一起上,调动广大群众投资绿化的积极性。

篇7

一、搞好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1.土地整理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协调,对于土地资源来讲,就是要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经济越发展,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越要稳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要求不构成威胁。而农业问题说到底是个土地问题、耕地问题;如果我们保不住“吃饭”必需的耕地,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饭碗田”,必将严重影响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土地整理不仅能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而且有效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因而是缓解“吃饭”与“建设”矛盾的根本所在。

2.土地整理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城镇化。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80%,数亿农民将进入城镇生活。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土地空间的扩张,而我国实行全世界最严厉的“占一补一”耕地保护政策,即占用多少耕地,必须补回多少耕地,这一对矛盾是今后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分散无序,粗放利用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才能化解城镇化进程中“双重或多重占地”的矛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才能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后劲。

3.土地整理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土地整理,填平荒废地、废坑塘,整理复耕农村工矿企业闲置土地,复垦废弃的砖瓦窑厂及公共设施,搬迁零星企业、居民点、墓穴,推高就低,进行土地平整,改造老化的排灌设施,进行格田成方、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沿田间道、沟坡等植树造林,使林网覆盖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提高,改善田间小气候,抗御风沙灾害能力增强,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土地整理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

据调查,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近100%,土地产出率提高20%以上,新增耕地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产增收,造福子孙,惠及后代,为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了土地保障。

二、搞好土地整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如何把土地整理工作搞好,积极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土地整理应加强宣传,规划引导,严格管理,财力保证。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共识

2004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把土地整理写入法律,把土地整理工作纳人了法制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以实施国家、省投资项目为契机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通过召开项目区群众大会,将土地整理的有关政策、形势、意义和重要成果等摘编写宣讲材料,进行宣讲,营造好的宣传氛围。在选项、评估、论证、实施、验收各环节中,吸纳公众参与,将重大事项实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避免盲目铺张、不切实际的工程,尊重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通过项目实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之中,让项目区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农民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高起点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好项目的科学评估论证,规划要切实可行,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切实做到四个结合。

(1)与建设高产基本农田相结合,这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和设计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来选取,要做到路、桥、涵、闸、站配套完善,能灌、能排、能降、能挡,建成田成方、路成行、地平整,水系畅、林成行的新型农业示范区。

(2)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路则路,宜水则水。

(3)与农田水利建设和河道清淤疏浚相结合。通过疏浚河道,水中“找”泥,河中取土,既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提高了河流水质,整治了农村环境,又解决了土源,增加了耕地。

(4)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这是整理的难点。通过认真调研,立足于构建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型村镇空间结构。按照“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类村镇建设规划。依据村镇布局规划,通过大力开展农村零散村庄撤并整理,促进农村集中居住,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将农村建设用地腾出来的土地,通过挂钩的办法安排用于城镇建设,有效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3.严格实施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土地整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奖惩力度。二是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管理。严格执行专家论证、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公告、合同等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和施工,强化工程实施监管,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执行多时段、多层次验收的制度,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三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的规定;严格按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分次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国家资金投入安全、可靠。四是制定后期管护措施,建立责任制。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国土资源部门落实资产归属,与乡镇人民政府层层签订资产移交协议书,并监督其与水利站或者农经办以及村组签订资产管护责任书。

4.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资金集中投入机制

资金保障是土地整理成功的关键。目前,政府投资项目是当前的主要方式,另外,社会力量如农民参股投资形式的土地整理项目也在进行中,显然这些资金的注入无疑大大推动了土地整理工作。但是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资金量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归并整理工作,资金需求方面较多,随着新农建设的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全面展开。因此,广开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议国家设立村庄整理专项资金,形成长效扶持机制。

篇8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本刊特刊登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会长刘新民的署名文章,从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深入推进的建议与对策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与分析,以期与读者共享。

2016年8月,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科技、产业、市场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当务之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且任务艰巨,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中央部署,提出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加快推动河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会为服务河南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和省委改革决策,在2016年用了半年的时间,围绕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总结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前瞻性探讨,提出了河南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为助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河南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省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河南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瞄准市场需求,立足生产供给,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作引领,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全省农业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多管齐下“去库存”

2015年,河南粮食产量达到1213.4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在连年丰收增产的同时,也面临国内市场粮价下跌、国际粮食市场冲击、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等困境,对此河南积极采取多项措施,着力降低粮食特别是玉米库存量。一是粮食产销合作得到强化。2016年5月,河南省粮食局和重庆市商委(粮食局)签订产销合作协议,重庆成为又一个与河南建立长期稳定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的省份。此外,河南还通过全国粮食产销协作洽谈会等形式,鼓励省内企业在其他省份开展储加销一体化经营,进行粮食直销,同时支持其他省份粮食企业在河南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收购。二是农产品对外出口有所加强。围绕“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河南大力建设粮食、棉花、油料、畜牧等11大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提升河南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农产品出口。到2015年底,河南实现食品农产品年出口总额153.5亿元,逆势增长20.2%。2016年3月,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河南首批200吨玉米从太康搭乘郑欧班列出口中亚塔吉克斯坦,为玉米去库存,也为今后河南更多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有较大提升。2012年3月,河南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河南由“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着力发展河南粮食主食加工,推动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到2015年,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81.5%,主食产业化率超过32%。2016年5月,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针对当前存在的“麦强面弱”问题,在永城市开展促进面粉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作为河南消化粮食库存、促进面粉等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转变方式“降成本”

为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河南积极转变方式,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直接及间接成本。一是精细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河南创新农企合作,深入推进“百县千乡万村”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推行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化使用,带来了生产成本的直接下降。从2005年河南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到2014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过8.3亿亩。截至2015年7月,全省以低压管灌、喷灌、微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260.8万亩。二是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作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河南多年来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集约化生产。2015年,河南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省份,全省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快速推进并将于2016年底完成,为推动全省农村土地加快流转,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了基础。2016年1月,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计划到2020年全省60%以上耕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截至2015年6月,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83万亩。三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河南坚持以简政放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能力,全面清理并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资质资格认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有效减少了涉农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2016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降本;鼓励中小型企业合理用电,降低生产能源成本;强化“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同时,省政府下发的《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专项行动方案》,在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社会保险成本、行政费用成本、企业通关成本、检验检测成本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三)固本强根“补短板”

一是现代农业的战略固本。河南始终肩负着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责任与重担,从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到“两不三新”发展道路的全面实践,从“四大工程”的强力推进到“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战略定位,历届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担负起“三农”“重中之重”的河南使命,践行着补齐农业这一“四化同步”短腿的河南责任。二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强本。河南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引领,整合涉农资金,全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5026万亩。同时,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943.8万亩以上。农田林网建设效果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省农田林网、农林间作面积8500万亩,控制率达90%以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农村公路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全覆盖,农业生产运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为农业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力度逐步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菜篮子”基地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三是现代农业的集群支撑。河南在全国首创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创新,是全省农业“补短板”的重要举措。目前,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40个,分布全省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9579亿元,带动全省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800多万吨,实现就业农民人数140.5万人,新增农民就业24万人,户均增收2180元。

(四)立足优势“创品牌”

一是畜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以雏鹰集团、牧原集团、双汇集团、众品集团等为代表的生猪饲养加工企业,以花花牛公司、蒙牛集团(焦作)、伊利集团(平顶山)、科迪集团、三色鸽公司等为代表的现代乳品企业,以永达集团、大用集团、华英集团等为代表的肉鸡肉鸭制品企业,以南阳科尔沁、开封皓月、焦作伊赛等为代表的肉牛饲养加工企业,立足河南畜产品原料基础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创新生产模式、调整供给方向,不仅使拳头产品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也使企业品牌深入人心,推动河南畜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优势逐步形成。近年来,河南农产品加工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之也成长起一批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改造升级的领军品牌企业。其中,在主食加工方面,思念、三全、白象、多福多、、兴泰等一批品牌企业成为其中的骨干;在农特产品加工方面,文新茶叶、天豫薯业、好想你、三利食品等知名企业不断用品牌产品推升品牌产业;在粮食加工方面,家家宜米业、天源面业、一加一天然面粉、远征面粉、雪健食品等一批粮食加工企业通过产品做品牌,通过品牌育市场,深得消费者认可。截至“十二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315家,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700多亿元。三是农产品种植业品牌正在兴起。为进一步提升河南农产品品牌优势,河南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二仙坡苹果、开封西瓜、原阳大米、中牟大蒜、永城辣椒、信阳毛尖、西峡猕猴桃、新郑红枣、河阴石榴等一大批名优农产品,已经成为河南的名片。

(五)创新驱动“作引领”

前瞻国际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的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在组织结构、生产动力、科技支撑、市场格局、融合发展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巨大空间。河南紧随趋势、紧抓机遇,创新推动全省农业发展。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日益强化。在国家和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河南农业发展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2016年,仅河南省科技厅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攻关计划立项项目就达172项。2016年河南10项重大科技专项中,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独占三成;34个重点项目中,现代农业项目占到14.7%,食品加工项目占到11.8%。主要农作物的突破性品种选育及产业化、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面向中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省重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为河南农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也为河南涉农企业“专、新、特、精”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二是“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河南“万村千乡”网络信息化建设、农超对接、“互联网+”行动等一批电子商务服务项目的实施,培育了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营销及零售企业,促进河南“农业4.0”的发展。雏鹰集团、永达集团、家家宜米业、手拉手集团、封丘树莓合作社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电商平台,助推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实效。截至2015年底,阿里村淘项目在全省22个县落地,1100多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电商企业现已超过20万家,农村网店突破3万家。三是农业产业金融作用渐显。2016年4月,河南永达集团与海尔金控成功签约10亿元战略投资,为产业金融强力助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拉开序幕。同时,海尔还计划通过金融支持、融资租赁等方式,3年内向河南农业投资近百亿元,推动河南农业的产融一体与资源共享,为破解河南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拓了新模式,对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融合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2016年4月成立的河南首家农业融资租赁公司,集多个产业的资本融合,致力于全省农业的投融资发展,代表着河南农业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的支撑体系建设已初露端倪。农业产业金融现已成为推动河南农业加速发展的新生力量。四是都市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势头强劲。农业与旅游业的加速融合让河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河南农业和旅游业新的产业形态及消费业态。河南近年来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以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农事参与、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景点和项目加速推进,一些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陆续建成。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766个,各类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达773个。

二、当前河南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四高、四不高”。即:粗放低端的种植业供给比重偏高,造成农业土地利用率不够高;传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比重偏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够高;附加值较少的初级加工比重偏高,导致农业资源转化率不够高;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导致农业综合效益不够高。同时,还存在着新型经营主体增长快但适应市场能力偏低,产业聚集发展快但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等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必须认真面对上述问题,化解以下困难和挑战。

1.大宗农产品数量型供给与质量型需求不相适应

河南粮食虽然产量大,但优质率远远满足不了新兴需求下的农产品多样化、高标准、高品质要求。以河南的优势主导农产品小麦为例,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但加工适应性差、品质不协调、用途受限的品种占比过高,而且混收混储的收储方式也制约着优质粮品质作用的发挥。虽然河南也在豫北、豫中、豫南大力发展强筋、中筋、弱筋等小麦产业集群,但相对于市场对优质品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农产品加工初级型供给与中高端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高。全省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初级加工产品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的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原料产品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河南虽然是全国面粉加工第一大省,但产品中80%是产能过剩的普通粉,而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的专用粉的供给量不足10%。畜牧加工业中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偏低,有的龙头企业的熟食产品比重仅为20%左右,而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比率超过80%,差距较大。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许多加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科技人才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还比较普遍。三是经营主体的现代经营理念不强。部分企业的创新驱动意识、品牌战略意识、人力资源意识不强,产品研发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工匠精神还比较淡薄。

3.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相适应

一是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河南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偏小。尽管近年来河南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成本偏高等问题导致真正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比重较低。从河南目前的农业生产整体状况来看,集约化生产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低水平阶段。二是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程度不高。受长期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的影响,河南农业资源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已进入到硬约束时期,面临着局域性土壤退化、耕层变浅、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传统的“大水大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粗放型农业生产到绿色农业生产的转变亟须加快。三是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尽管河南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已有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但还有一些农产品或没有标准,或标准陈旧,或只有区域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急待进一步健全、更新和完善。四是农业生产者的职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从业者“兼职化、副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还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职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4.农业经营效益不高与改革所需内生动力不相适应

改革的目的是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然而在农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中,相对不高的农业经营效益时至今日依然在较大范围存在。一是农民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农业生产资料费用、生产支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带动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抬升,加之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导致农民粮食生产的收益不高。二是农业企业经营成本高、盈利少。涉农企业的生产原料、能源、人工和物流等价格上涨快、融资贷款费用高。据统计,河南劳动力成本近6年上涨一倍左右,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上涨仅为20%~60%。各项成本支出的居高不下,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篇9

今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发展大局,立足打基础、利长远,从解决既关系当前发展,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了实施全县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和林业绿色通道工程这一重大决策。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县水资源有效保护与优化利用的重要措施,是我县城市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涉及县境内大小河流15条和马踏湖湖区,河流总长度214.84公里,总投资8.5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6亿元开工建设大寨沟河道、邢家镇锦秋湖人工湿地和引黄供水工程。林业绿色通道工程完成县城东南外环路、张田路、寿济路、唐华路以及大寨沟总计45.6公里长的高标准林带建设,林带宽30米;同时,还实施了新建2万亩和补植完善4.5万亩农田林网、新建和更新0.65万亩速生丰产林、村镇绿化、林木种苗、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由县林业局统一组织施工和管护。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和林业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合力扶工,建设工业强县,我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在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同时,我县境内水资源和水环境也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用水面临较大的压力,由于水资源供给不足,马踏湖湿地面临萎缩、水质恶化的危机。因此,以水为核心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从今年开始对城乡水系进行综合整治,为城乡群众提供健康、安全、宜居的水生态环境。这项工程是县委、县政府从打基础、利长远高度为*向更高层次发展而做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世的民生工程,全民拥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是能全面提升*的生态功能。对城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通过疏通全县河网水系、加大治污力度、引黄补源、恢复湿地功能、提高中水利用等措施,把城乡水系建设成河网密布,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北水乡。林业绿色通道工程在*主要骨干道路建设起高标准大型防护林带。这两项工程能全面提升*的生态功能,为城乡群众提供充满健康活力的生态环境。

三是能提升*的城市品位,提高对外开放能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县城城区"一环、一河、一带、多水面"的水系生态景观规划建设和绿色通道建设,把县城建设成城中有水、城中有绿、水绿环抱、景色宜人的人水、人树和谐的生态发展区,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县城南部和西部的开发,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拉动全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加快城市化进程。

四是能提高*的森林覆盖率,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生态保证。结合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对水系进行综合绿化和林业绿色通道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形式,是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基础。通过植树造林提高*的森林覆盖率,把绿色留在身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和林业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特点

通过对城乡水系综合整治的首期工程--大寨沟治理工程和林业绿色通道工程施工现场的调研视察,让人们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提出的认真、专业、务实工作作风上,决策超前、举措有力,是站在历史、现实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来作决策、定目标。

(一)规划科学完备,准备工作充分

县委、县政府从全县生态水系建设的全局着眼,坚持规划和设计两个超前。为全面做好城乡水系的综合整治,去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对*的水系生态进行了科学规划并召开了论证会,制定了"治污与治河同步、水系与绿化景观同建"的原则,规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对全县河道和马踏湖区进行综合整治,逐步使县境内的主要河流和马踏湖湿地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达到"安全整洁、水清岸绿"的生态效果,将*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江北水乡。规划的制定为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今年工程的顺利开工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部门积极努力,工程标准高、要求严、重点突出

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由县水务局牵头具体实施,林业绿色通道等六大生态工程建设由县林业局牵头具体实施。今年以来,县水务局和县林业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措施得力,以认真专业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工作项目精心研究,分解落实,责任到位,机关从领导到职工,全身心的铺在项目建设上,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开展。县水务局在施工中认真负责、敢抓、敢管,从严、从细严把工程质量关。尤其是河流水系综合整治的一号工程--大寨沟综合整治工程,工程量大,施工任务重,县水务局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的要求,严抓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县林业局及早行动,找准绿化工作的薄弱环节,选准工作的切入点,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了春季林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和工作项目的有效落实。同时,财政、公安等部门及果里、唐山两镇党委、政府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认真扎实,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占地镇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及时解决土地征迁中出现的问题,工程占地村顾全大局,牺牲局部利益,及时签订占地协议、拆迁各种地上设施,不给工程出难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开工。总之,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和绿色通道等生态工程建设开局良好。

三、对全县生态人文和谐建设的建议

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以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和林业绿色通道工程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目标宏伟,事关长远发展大计,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全县政协委员和政协组织倍受鼓舞、倍受振奋。通过调研视察,感受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脚步,更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

全县生态水利和生态林业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为此,县政协建议:

(一)按照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工程的连续性

各有关部门、镇要按照规划,分步实施,保证工程的连续性,使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既要开好头、起好步,特别是要按照施工要求和县委确定的完工时间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大寨沟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速度;也要做到早订计划,早定措施,做好其他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全县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环环相扣,及早实现生态人文*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工程

篇10

按照会议安排,我重点就第一季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和后三季度的重点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请各乡镇和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一、一季度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努力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县委工作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咬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动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一业一长廊”为突破口,加强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一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完成计划的,同比增长。一是以茶业为主的产业建设稳步推进。春季完成茶园规范化管理万亩,完成茶叶建园亩,其中新建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亩,绞股蓝亩;以禽流感、口蹄疫、猪瘟为重点的动物春防工作全面启动;完成桑园施肥管理亩,低改桑园亩;春蚕喂养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烤烟育苗工作已完成,与农户签订协议种植面积亩。二是粮食生产工作有条不紊。截止月底,全县完成洋芋播种万亩,玉米育苗可栽万亩,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以城关、广佛、洛河、大贵水毁水利设施修复为重点,投资万元,恢复水毁河堤处千米、渠道处千米、供水工程处,县城东区防洪堤建设形象进度达,为防汛抗旱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保障城区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投资万元的城区备用水源建设基本完成;正阳电站、渡船口电站建设进展顺利,预计渡船口电站今年月可运营发电;普及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扫尾工作已完成,长安镇张店、枣园、千佛洞、中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进入内业设计阶段,预计月中旬可正式开工建设。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止月底,县上布点的“两镇七村”共完成茶、桑、绞股蓝为主的产业建园亩,产业园管理亩,启动徽派居民改造户,普通旧改户,完成迁移式扶贫户人,开工建设村组道路公里,硬化公里,修建便民桥座、人饮工程处,庭院绿化和行道树栽植初步到位。五是春季绿化工作基本完成。以两镇七村、琵琶岛和平镇二级路为重点,春季共投资万元,植树万株,县城南北两山绿化点管护施肥公斤。六是积极开展了科技“三下乡”、“科技之春”活动。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加大了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全县累计召开培训会场,培训群众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余份。七是农村维稳工作扎实有效。森林防火、困难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等工作落实有力,元至月,累计下拨救灾款万元,有效解决户余人的生活困难问题,继续保持了全县农村社会稳定有序、篷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乡镇各部门的努力工作,密切配合,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局良好,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不稳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土地流转纠纷等一些热点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干部群众素质有待提高,群众的等靠要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干部的创新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工作落实力度不够,进展不平衡,被动完成任务、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后三季度的工作中予以克服、改进。

二、紧咬目标任务,坚定发展信心,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首先,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以强村大户和小型名优茶加工企业为突破口,加大《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绞股蓝标准综合体》的推广普及应用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改善茶类结构,在抓好名优茶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乌龙茶、袋泡茶、绞股蓝养生酒、绞股蓝浓缩汁等新品种,突出抓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平利炒青等适销对路的大众茶生产。加快女娲茶业公司和农盛绞股蓝公司的产权置换、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在月底前将其组建成以营销为主的茶饮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县城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干部通过各种渠道在县外大中城市设立平利茶叶营销专柜,努力提高平利茶的外销率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务茶效益。加快机械采制茶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努力解决采制茶的劳力不足问题。今年,要继续在茶业基地乡镇完成茶业建园万亩,其中月底前要完成绞股蓝建园亩,通过努力,力争全年完成绿茶和绞股蓝茶总产吨,实现茶饮产值亿元。二是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蚕桑、畜牧等后续产业建设。以茧丝价格上扬为契机,进一步抓好低产桑园改造和密植高效桑园建设,稳步扩张基地规模,以西河为重点,突出抓好大棚养蚕示范点建设,力争在春季完成个标准大棚的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蚕桑协会的作用,加强科技服务,普及先进适用新优养蚕技术,提高养蚕水平和效益,喂足养好万张蚕,其中春季要保证完成万张的发种任务。这里我强调一点,因去年国际丝绸市价的大幅上涨,势必引起今年春季蚕种抢购热潮,将会导致春季蚕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县供销社要尽快与市蚕种场联系,签订订购合同,使其优先保证我县的蚕种供应,坚决不得出现蚕农买不到蚕种的现象。今年市上下达给我县的蚕桑产业任务是:养蚕万张,低产桑园改造亩,新建桑园亩。特别是建园问题,春季已完成了一部分,请供销社及早着手与乡镇搞好规划,力争秋季栽植到位。以强村大户与千家万户喂养并举的发展思路,积极稳妥地发展畜牧产业,力争全年养猪万头,出栏万头;养羊万只,出栏万只;饲养家禽万羽,实现畜牧总产值亿元。当前是发展畜牧生产的关键时期,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种畜引调、“正大”模式圈舍建设、示范村建设、饲草生产和防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在手上,特别是禽流感防控工作,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夯实各项防控措施,力争疫情不传入。县农业局、畜牧中心要重点抓好个良种繁育中心、个良种仔猪繁育点和五个县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各乡镇要切实抓好各自的两个示范村建设,在两个示范村中必须培育户以上规范的“正大”模式养猪大户,且饲养规模在头以上。同时,农业、招商部门要广开渠道,积极引进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年底前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一个集畜禽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个“龙头”来带动全县的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以药源基地建设为契机,提高务药水平,因地制宜发展适生中药材万亩。以市场为导向,巩固现有烤烟种植基地乡镇,重点发展大村、大组、大户,加强烟叶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烤烟栽植亩,实现产量担。以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为重点,提高良种覆盖面,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万亩,实现粮食总产万吨,油料种植面积万亩,实现总产吨。当前重点要抓好春播和油料作物的大田管理等工作。以城郊为重点,努力抓好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水利、信合、城关镇要密切配合,着重在标准化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集中精力抓好亩大棚蔬菜示范园建设,以此带动常规商品菜生产,保障城乡蔬菜供应。三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春播过后农村富余劳力有所增加,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要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加经济收入。各乡镇要帮扶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做好春播、夏收等工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创收。

第二,全力抓好农业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入,农村的投入必须靠项目来支撑。我们必须把争取项目投入作为××年的工作重点来抓,要深入研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关注国家投资信息,精心筛选、编制、包装一批具有平利特色的项目充实项目库,加大赴省进京争取项目的力度,确保××年中省市对我县的农业投资取得新的突破。一要努力抓好水利项目建设。围绕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改造、安全饮水、防洪保安和小水电站五大项目建设,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乡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重点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防涝抗旱能力,打牢农业增产增效基础。今年要完成小流域治理平方公里,水土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亩,力争今年解决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要对已投入使用的集雨水窖及其他水利设施进行修整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水毁的农田、堤坝、堰渠要抓紧修复,保证不误春播,对一时难以修复的,要积极做好规划设计和申报立项,要扎实做好古仙洞上游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二是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抓好林业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以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和两镇七村为重点,扎实抓好庭院绿化美化、行道树栽植,完成琵琶岛的绿化和平镇二级路沿线直观坡面的绿化治理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县城南北两山领导绿化治理示范点建设,认真做好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加强对已退耕地块的抚育管护,真正做到以兑促管,使其尽快成林见效。林业部门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今年再完成退耕还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以开展林业执法检查为重点,加大林政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积极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前,天气逐渐转暧,又值清明节和春播高峰,上坟烧纸和野外生产用火增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各乡镇和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警钟长鸣,落实好组织指挥、人员调配、扑救装备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要严格实行小时值班制度、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分级负责制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火源管理和巡查力度,严防死守,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三是要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进度。县农发办扶贫办要加紧完成长安张店、中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力争月中旬全面启动,并在年内完成形象进度的,完成个扶贫重点村的年度建设任务;四是要大力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农业局、计划局要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衔接,争取今年的沼气项目计划早日下达,在搞好规划项目区实施的同时,要灵活运用政策,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沼气项目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布点适度倾斜,各乡镇政府要加大实施力度,按时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国土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用地问题。项目主管部门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确保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

第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资金捆绑、整村推进、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实施”的思路,突出长廊沿线,主干道两边和城镇周围,抓好农村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民居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五大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增收、村容村貌、生活质量和群众素质四个方面的问题。今年县上确定重点抓好长安、老县、冲河、太平寨等“两镇七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各点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召开了专题会议,明确了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限,各有关乡镇要严格按照所规划的内容,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建设之中,确保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各包建部门也要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包建户完成建设项目。县新村办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今年启动建设的个新农村规划设计。同时,要加强技术的把关指导,积极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格执行统一的检查验收标准,确保建设不走样。各乡镇抓的新农村示范点也要尽快启动,今年要完成至项实实在在的建设任务。县供销社要结合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布点,以集镇为中心,迅速启动“万村千乡”工程,不断健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版权所有

第四、切实抓好“防汛、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吸取去年的防汛工作教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对今年的防汛、防灾工作要早安排、早部署,防患于未然。对重点集镇、水库、危房校舍和滑坡险段及四大河流沿线要在汛期来临之前,制定完善防汛救灾预案,落实好监管责任,确保安全度汛。

第五、切实抓好民政、老龄和残联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民政部门要组织人员,深入一线排查了解受灾户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妥善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要继续采取党员干部包帮到户的办法,逐户逐人安排好灾民、特困户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们顺利度过春荒。二是要搞好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抓好村务、政务公开,搞好民族宗教、社团管理和优抚安置工作。要摸清底子,核准对象,透明政策,全面推进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力实现应保尽保,确保社会稳定。三要加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点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力争月底前全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以上。四要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五要努力抓好残疾人的康复、扶贫等工作,依法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帮残济困,为残疾人搞好服务。版权所有

三、加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给我们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增添了动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县的农业发展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需要各级各部门以更强的责任心,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更上新台阶。

一要加强学习。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各乡镇政府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是影响全局的基础产业,我们要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县委工作会、人代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使每个干部切实加深对农民群众的感情,能站在农民群众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能自觉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准则,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要创新工作方法。改革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进工作方法。要积极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学习,勇于实践,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注意研究农业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更好地为农服务。要“告诉农民做什么、教会农民怎么干、引导农民怎么卖”,善于发现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加以总结推广。要坚持“一线工作法”,农口部门的领导和农业技术干部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出样子,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技术干部包项目、联大户、入股经营的模式,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推广机制。

三要强化服务。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同时,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技术、基础设施、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各相关部门要解决好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中关于项目审批、工商登记、征用土地、产品购销等方面的问题;金融部门要积极搞好到期贷款的清收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收储回笼工作,进一步加大支农信贷资金的投入,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农业和科技部门要进一步搞好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收集、专利申报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立足本职认真搞好天气测报,为农业生产、防汛防灾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05-03

1 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为促进宿州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建立现代粮食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等方式,对以宿州市桥区灰古镇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以灰古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基地人口5.84万人,耕地约0.8万hm2。具体包括宿州市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曹庙和碾盘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顺河乡万桥村,耕地0.05万hm2;宿州市桥区永安镇南部王垅、永安、大许、股河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朱仙庄镇境内洪河路两侧新河、塔桥、朱庙3村约0.21万hm2。

1.1 土地流转情况 目前示范基地土地流转面积约为0.21万hm2,占土地总数的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1)从流转意向看,80%以上的农民支持土地及时流转;约15%目前不愿意流转,但认为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3-5a后可考虑流转;仍有5%人口表示,无论给怎样的优惠条件,也坚决不流转。

(2)从流转形式看,租赁流转方式占总数的90%以上;托管不到10%;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入股方式尚没有.朱仙庄镇塔桥村负责人表示,今年秋季或明年将在本村133.33hm2公摊土地实施股份制,成熟后,将逐步扩展到全村所有耕地。其原因在于,土地租赁最为简单现实,且土地流出方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土地租赁之后,农民就可以与土地脱离。土地托管只能满足了部分农民“惜地”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阶段仍有着发展空间,但由于托管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且农民仍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符合。对于土地入股,农民普遍认为现阶段不可行,其原因在于农民认为入股后,与农业企业的种田大户相比,信息不对称,没有话语权。

(3)从流转价格看,桥区朱仙庄镇帝元公司租赁的土地价格最高,为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5万元);其余基本保持在6 000~6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3 800~16 200元)。远高于桥区符离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9 000元/hm2/a和合肥、六安等地流转价格37 500kg稻谷/hm2/a(折合人民币9 000元)。目前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心理价格应不低于67 500小麦/hm2/a。

从土地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基本上以经济作物和良种繁育为主,种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过高的流转价格让种植大田作物基本无利可图。

1.2 经营主体情况 基地内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偏低,且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内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的数量分别为4家、30家、1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15家,但拥有大型机械50台以上的上规模的仅有2家;4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为皖王面业、皖神面业、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除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外,还有8%~10%的农户通过口头协议形式流转亲朋好友土地种植,但规模较小,平均只有1.33~3.33万hm2,流转价格一般在4 500~7 500元/hm2。

1.3 土地治理情况 除桥区顺河乡的万桥村、王垄村2个村治理面积比例较高外,桥区永安镇的永安村、大许村、股河村、双兴村4个村治理程度较低,基础较差,比例只有20%左右。

1.4 外出展で榭 根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占基地内总人口比例较高,总体接近30%。

1.5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在全市首批123个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中,只有桥区永安镇永安村位列其中;2013年全市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无一布点在基地内。随后,2014年永安镇大许行政村大许中心村、灰古镇付湖行政村付湖中心村作为全省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

2 宿州市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群众对土地流转有广泛共识,群众基础较好,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经营主体等利好条件,但推进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2.1 土地流转面临问题 从目前调研的掌握情况来看,示范基地近年来土地流转总体形势不错,80%以上的农户和经营主体都支持土地流转,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及时解决。

(1)从被流转主体来看,尚有20%的4类农民不支持土地流转:一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留守在家的农户,没有能力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能在家守地自己种,养家糊口。二是自家本身已拥有部分农机具且又搞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认为自己耕种便利,种植效益更高,机器闲置反而造成浪费。三是承包地地块太小又过于分散,由于无法一次性全部流转致使其无法完全脱离土地劳作的农户。据统计,目前示范基地平均每户承包地都在5~8块左右。四是极个别对土地怀有强烈情结的“钉子户”,或是对土地流转有顾虑、担心将来经营权发生变化的农户,不支持土地流转。

(2)从承租主体来看,数量明显偏少,积极性不高。综合分析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目前平均67 500kg小麦/hm2/a的土地流转费用已经偏高,已达到成本控制临界点,盈利空间微乎其微,如再继续推高,2 250元/hm2的微利都将难以保证。二是投入成本大,融资渠道少,大部分承包主体难以承受。土地种植管护、农资成本、承包租金等1hm2每年的各种成本需2.55万元左右,流转33.33hm2就需要85万元的周转资金。而普通的承包户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如此大笔资金投入是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种植自然风险难以预测,且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偏弱。对于大部分承包户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元农业保险1hm2地理赔的上限也只是4 000元,一旦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承包户根本无法承受。据统计,去年,示范基地近1/5面积的小麦因不抽穗预计1hm2将减产2 250kg左右,承包户都受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土地确权工作难度较大 从调研情况看,土地确权虽然是大势所趋,示范基地内70%以上的农户表示支持,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吃个“定心丸”,便于土地流转,而且可以为下一步探索用于银行质押解决融资问题提供很好的路径。但从目前调研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涉及人口众多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基地内土地确权依然会有较大阻力,而且极有可能激发大量潜在的社会矛盾。农民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平均大于承包面积的30%左右,农民要求按照实际种植面积予以确权。特别是另外30%的农户通过个人垦荒等形式,现在实有地亩比承包地亩面积大,将成为土地确权的最大阻力之一。村干部对此也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2.3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基地内农机配套服务力量,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管理有些松散。据调研中发现,规范管理、合作紧密的农机合作社较少,平均仅仅只有不到基地内拥有量的10%,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松散型服务力量。示范基地内技术全面的农机手屈指可数,大部分局限于耕种收割环节,至于土地的弹压、深耕、植保等技术掌握的较少。此外,由于解决基地内晾晒场地的土地指标问题没有可能性,投资较大的烘干设备几乎没有,导致基地内粮食收获后仓储晾晒难问题十分明显,比如,帝元农业等曾出现玉米霉烂问题再次凸显农机设备供求不对等这一矛盾。

2.4 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统计表明,示范基地内0.8万hm2土地目前进行土地整理的只有0.13万hm2左右。示范区基地内桥、涵闸、路等各种水利配套设施不健全,土地整理率过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难以以适应大型农业机械化和田间作业要求。不能发挥集约经营的应有效益,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成本。据测算,在示范基地内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成本hm2需3万元,整个基地共需投入资金约2亿元。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明显 一是示范基地内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家庭农场一次性投入较大,启动资金缺乏。二是对示范区基地内当前粮食生产亟需的大型机械、烘干设备补贴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补贴上限只有30%。三是农业保险保额偏低,赔付上限只有270元,风险防控能力太弱。

3 加强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建议

3.1 抓好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抓好规划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摸清情况基础上,在桥区4个乡镇的12个村确定建设粮食示范基地。但是,对于初步选定的示范区基地内有一部分村的农民没有土地流转意愿、村两委班子较弱的,不应纳入示范基地范围。建议在保证0.67万hm2总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皖王面粉、皖神面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的生产基地,在桥区北部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土地流转基础较好的地方,按照0.2~0.33万hm2为单元,分片布局。二是抓好基地内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充分整合示范区基地内涉农方面资金,加大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土地整理力度,应做到3个方面优先:整个村整个村民组能够推进土地流转的优先、现有家庭农场已经成规模流转的优先、示范基地内能够成引进龙头企业的优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内种植规划。在示范基地内,结合地区实际,以种植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良种繁育为主,在确保宿州市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优质品牌要效益,向优势品种要效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四是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未涉及的朱仙庄镇、顺河乡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至少选择1个领导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行政村,将其纳入省级或市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同时,结合示范基地内实际,与有实力的工业园区接对开展土地置换流转,整合示范基地内项目资金,筹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资金。

3.2 推进土地有序合理流转 根据调研掌握情况,土地流转规模以63.33~33.33hm2为规模效益,太小造成资源浪费,规模偏大又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由于现有基地范围内的土地租金比较高,租赁土地收益已经接近土地收益的最高点,以土地方式入股,不能增加收入,以土地入股的流转形式在示范基地内没有条件,所以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主体,要以示范基地内农民家庭为主,这样有利于抑制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价格上q。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扶持政策引导为主,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不宜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整村或者整组土地流转推进中,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他乡镇各选择一个村民组作为试点开展整组推进。

3.3 土地确权工作应慎重稳妥推进 在土地确权上,可以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山东沂南县的做法,聘请相对专业的土地测量机构或者队伍,对示范基地内农民承包地原先登记的面积和与专业实际测量的面积进行“双重确权”。对于示范基地内农户通过平整废弃沟渠田垄等获得的30%的耕地,可作为村级集体用地。由目前正在耕作的种植户继续耕种,下一步由示范基地内的村集体集中调配使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4-0038-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未利用地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日益得到重视,生态价值日益显现。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于2011年2月纳入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的《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体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2011年9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确定在东营和滨州两市开展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工作,经过三年试点现已初见成效。但是,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开发,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不断与发展的新要求相适应。当前,从生态角度审视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正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开发试点的利与弊,论证未利用地的多元价值,旨在探索更加科学的开发模式,实现生态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一、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特征及价值

(一)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概念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001年8月21日国土资源部印发试行的《土地分类》将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未利用土地又分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主要是受黄河淤积、海水东退、地下水位上升等多方作用而形成的未利用地,主要包括:一是黄河淤积成陆较晚的草地和沼泽地,主要位于黄河入海口地区;二是黄河高悬带动地下水位上升形成的盐碱地,以及早期退海之地;三是泥质平缓海岸的浅海滩涂;四是因农业价值低而先垦后荒的撂荒地,主要是原胜利油田农垦点和原国营农场垦区。黄河三角洲现有未利用地总面积792万亩,主要位于东营、滨州两市,按土地权属分,国有549万亩,村集体所有243万亩。按土地类型划分,水域72万亩,滩涂沼泽295万亩,荒草地151万亩,盐碱地248万亩,其他未利用地26万亩。

(二)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特征

从其形成与现状来分析,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盐碱化程度高。成方连片的未利用地主要集中在地势低于25米的沿海地区,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高,特别是在近海的沼泽地和滩涂,土壤含盐量大于2g/L。[1]二是地下水埋藏浅。地下水埋藏约为0~5米,滨海及河间洼地为地下水浅埋区。[2]浅层地下水以咸水为主,加之气候变化呈干旱趋势,蒸降比高达35∶1,土壤极易返盐。三是草甸形成时间短。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植被与土地形成相伴而生,多则百余年,少则十几年。自然植被多为耐盐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尤其是滨海盐生或耐盐生草甸植被占显著地位,占天然植被的565%。受气候和盐碱影响,自然植被多为一年一生的草本植被,而柽柳等耐盐灌木生长则极其缓慢。四是土壤沙性化严重。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由泥沙淤积而成,成陆时间短,土地仍以沙性为主,再受黄河水量减少、气候干旱、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荒漠化趋势愈加明显。

(三)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价值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价值自建国初期就得以显现,当时主要以垦荒兴农为主,建设国营农牧场。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山东北部滨海荒地开垦,后来的开发也多以农业垦殖为主。而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不断深入,未利用地的价值日益多元化。

一是经济价值。这主要体现为未利用地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转换。采用“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酸碱度、地下水埋深”等四项主要因素并赋予相应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适宜开发为农用地208万亩(其中耕地145万亩);采用“交通通达度、供水能力、产业集聚度、地基承载力、距离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的远近”等五项主要因素并赋予相应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274万亩。

二是社会价值。这主要强调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功能。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无法复制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3]既可以给人们以体验和享受自然的乐趣,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是度假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同时也具有海陆演变、土质改良、治水治沙等研究价值。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种效博: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三是文化价值。这主要指对文化的培育和承载能力。黄河三角洲不仅有长河落日、草原秋色、芦花飞雪、天鹅起舞等独有的自然景观,更因黄河入海口的地域特性,象征着黄河文化的归结,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家”、“祖”、“根”,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明。

四是生态价值。黄河三角洲是新生的陆地,未利用地具有保持原生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的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江豚和野大豆等众多濒危动植物的繁衍基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4]黄河流路和海岸防护林是重要的生态用地,对防护河水泛滥和海潮侵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一些较大的湿地区域在洪水调蓄、保护水土资源、调节区域气候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5]

二、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山东省开展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管理试点工作以来,东营市启动实施未利用地开发项目7个,总规模27万亩,新增耕地103万亩,改造提升耕地10万亩,总投资15亿元,项目区主要位于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市农高区、河口区新户镇等辖区范围内;滨州市启动实施未利用地开发项目4个,总规模 2054万亩,新增耕地364万亩,改造提升耕地1758万亩,总投资443亿元,项目区主要位于无棣县、沾化县辖区范围内。

(一)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和经验

东营和滨州两市按照省部合作协议和省政府《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稳步推进、高效开发未利用地”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创新,确定了新的开发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政府成立未利用地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未利用地开发的政策措施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协调解决区域内未利用地开发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确保共同开发、互利共赢;专门成立土地综合整治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开发计划制订、项目申报、指标交易等工作。二是市场运作。组建国有性质的未利用地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实施工作。严格按照先调研、后评估、再预算的程序确定开发项目,对确定的开发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施工招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项目合同管理制、项目监督公告制、项目管护责任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实现预期效益。三是资源整合。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涉农涉地资金用于未利用地开发,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建设项目区的水源干渠及水库,使用交通建设资金建设项目区部分高标准田间路,通过各项资金的有效整合,弥补投资范围限制带来的缺陷,确保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四是综合利用。按照未利用地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统筹发展农林牧草渔游等生态产业。对宜农开发用地,实行土地综合整治,将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为占补平衡提供保障;划定建设用地备用区,实行规划指标“先行使用,年底核销”,引导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未利用地。五是服务全省。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平台,实行占补平衡指标省内市场化交易,突破用地指标制约,促进全省协调发展。2011年以来,东营和滨州两市已向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交易耕地指标323万亩,总交易额103亿元。

东营和滨州两市在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经验和做法。一是规划先行,为科学开发提供了保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区域功能、产业布局进行了明确界定划分,合理确定了用地规模和开发时序。在具体实施中,东营市还制定了《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了《2011―2013年未利用地开发计划》和《全市未利用地重点开发区域详细规划》,以保障未利用地开发科学有序地进行。二是科技支撑,奠定了高效开发的基础。东营市历时三年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暗管改碱工程技术提升与示范”,开发方式由原来的简单整理复垦转变为暗管改碱与大型水利设施和灌排沟相配套。目前,东营市实施的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全部采用暗管改碱技术,配套完善沟、渠、路、林、桥、涵、闸等农田水利设施,亩均投资都高于5000元。项目区内沟、渠、路、林、村标准化统筹开发,较传统模式土壤脱盐改良周期、节地率、节水率分别提高50%、12%和30%。三是利益统筹,凝聚了实施开发的合力。对农民,分类实行对外承包、地块转包、地块互换、土地入股等模式,引导村民“离农务工”, 实现了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化开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项目责任单位,纳入收益分配范围,负责项目区迁占、地上附着物补偿等工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引进企业,合理确定用地限期和价格,合理划分水利设施养护责任,提前规划配套设施,支持其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四是机制创新,抓住了推进开发的关键。创新了经营管理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工程化管理,确保实现预期效益;创新了土地流转机制,由村委会与村民先行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委托书,然后由村委会与企业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最终将土地交付企业运营,既消除了村民顾虑,又化解了企业协调难度;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经营主体的农业经营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和资信评估,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创建了未利用地统筹利用机制,通过跨区使用、差别管理、易地交易等,实现了省、市统筹和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二)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试点情况看,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主要是通过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缓解山东省用地供需矛盾。而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审视,未利用地开发已经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1.配套措施缺失,难免退化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已开发的部分地块地势较低,属地下水埋藏浅、土壤盐渍化严重区块,需要足量的黄河水浇灌才能保持土壤改良效果。但多数开发地块处于引黄灌溉的最下端,黄河水供给缺乏制度性保障,土壤再盐碱化难以根绝。盐碱化湿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湿地类型。[6]再者,配套的水利设施产权不清,难以避免流转企业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重用轻管的现象,水利设施一旦破损,修复不及时,就难免造成土地退化。未利用地开发对黄河水的依赖性较强,项目区外缺乏淡水输送、排涝、防潮等骨干水利工程的有力支撑,如果黄河水量出现异常,开发成果将难以保障。

2.新增耕地减少,效益降低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已完成或正在开发的地块多是成方连片,基础条件好,开发难度小,新增耕地多;而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难度将逐步增加,效益将逐步降低。如东营市已启动实施的7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亩均投资5760元,增地率为369%。而正在规划的开发地块,有的增地率仅为222%,呈逐步降低趋势。开发未利用地发展园区经济,不仅受建设用地指标限制,且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成本更高。如何保持未利用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拓展空间,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3.土地流转困难,制约经营

黄河三角洲先期开发的地块以国有土地为主,多为原国有农场的闲置和撂荒地,权属统一,便于流转;而后期开发地块,转向农村集体土地,既有村与村之间的权属争议,又有村民承包地流转的协调困难,面临确权难、迁占难、流转难等问题,增加了开发难度。未利用地开发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保证水利设施的统一管理使用,而农民浓重的土地情结和失地后的生活担忧,都会制约土地的顺畅流转,特别是年迈的农村老人是土地流转的最大阻力,使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有合作意向的农业龙头企业也会因面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望而却步。

4.生态环境脆弱,风险增加

农业开垦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规律遭到破坏。[7]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多是临河近海的盐碱地、荒草地,本为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不适宜的开发一旦对区域环境和生态链造成破坏,在短时间内就难以恢复。未利用地开发逐步向近海推移,由撂荒地转向盐碱地甚至滩涂湿地,生态风险必将加大。如果开发后维护不力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生态恢复将异常困难。由黄河於积而成的沙性土地,一旦失去植被保护,表层,荒漠化趋势就将难以遏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5.资源用途管制,约束强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或因其较高的生态价值而严格保护,这必然对其开发利用形成刚性约束。在用途管制前提下的未利用地开发,必须重新确定其开发方向,由以利用为主转向以保护为主,探索创建新的开发利用模式。

三、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的应然路径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优势将长期存在,且因黄河淤积新生土地而有不断扩大之势,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其开发利用应当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把着眼点放在筑牢生态防线和奠定生态基础上,探索创建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未利用地开发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黄蓝经济区建设。就当前而言,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未利用地开发应充分考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因素,把实现和增加生态价值贯穿于开发全过程,以开发促保护,使其价值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一)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未利用地用途管制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河口湿地,兼受海洋、陆地和河流的多重影响,湿地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特殊,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8]未利用地的开发必须符合用途管制,而用途管制的基础应当是生态价值的评估。黄河三角洲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尤为重要。未利用地不仅仅可以通过开发转化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其“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的生态功能更不可忽视。未利用地必须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定其用途,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荒则荒,明确开发和保护方向,实现未利用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要按照海陆统筹、城乡协调、水土平衡、对接重大设施的要求,整体规划未利用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二)把生态保护作为未利用地开发的主攻方向

要把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的着力点从满足耕地占补平衡转变为全方位的开发保护,从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因未利用地开发新增耕地异地交易获得的利润,应主要用于其他未利用地的生态保护,实现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补。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应把着力点从增加耕地转到水土保持和防止退化上来,其他未利用地开发应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以产业多元化、经营市场化、评估社会化提高综合利用效益。从先期开发收益中按比例提取资金,设立未利用地开发保护专项基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9]加大对重要水利设施管护、耕地退化修复、湿地修复等的投入,保障开发效益和生态安全。

(三)探索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有成方连片的未利用地,而且传统农业区内零星的未利用地也较多,如东营市约有这类土地6万公顷,占全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25%。这些未利用地因受土地流转的制约实施开发难度较大,但由于多数可以直接开发为耕地,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破解土地流转难题,就要把未利用地开发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起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把土地整理与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结合起来,与土地规模经营结合起来,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结合起来,政府要指标,农民得实惠。土地整理项目可以直接委托村集体或合作社实施,与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结合起来。要以未利用地的置换流转促进村庄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聚。要有条件、按比例地开发未利用地,适度控制,集约利用,为农村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空间。

(四)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和保护

要探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保障未利用地的高效开发和科学保护。一要用活市场机制,推进监管和开发相分离。国土资源部门定规划、管用途、列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主体,政府设立的未利用地开发有限公司应以独立法人身份参与竞标,委托社会中介评估验收开发项目,形成制约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交易制度。要建立交易平台,在年度计划内推行自主交易,鼓励实行协议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解决开发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三要建立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制度。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所列涉农资金要由财政部门统筹,与未利用地开发专项资金配套使用,完善骨干水利设施和交通框架。四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以承包地入股、经营权转让、合作化生产等方式,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为未利用地开发创造条件。五要坚持权责利相统一,推进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养护责任,提高使用效益。

(五)以黄河水的高效利用保障开发成果

黄河水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的淡水来源,对未利用地开发和保护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黄河水量减少与用水量增长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必须把黄河水的开发利用与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统一起来,增强水资源的保障功能。要遵循黄河口淤积演变规律,适度保持黄河尾闾摆动的频率和幅度,以多口或宽幅入海维持入海口的湿地生态。要在近海区域规划建设农田灌溉、生态保障、淤海造地等各功能相统一的大型水利设施,增强蓄水能力,以应对黄河水量突变的风险。要适当增加黄河取水总量中生态环境取水的比重,并向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点倾斜,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用水蓄水。要改变基本农田大灌大排的灌溉模式,把土壤改良与以灌压碱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防止耕地退化,又要厉行节约用水。

总之,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主线,突出生态价值,严格用途管制,集约开发,重在保护,以强大的生态保障功能拓展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空间,从而实现生态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韦仕川,吴次芳.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资源开发模式――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1):57.

[2] 荣丽杉,刘高焕,束龙仓,等.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6):92.

[3] 江华.现代旅游视域下东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5.

[4] 张晓龙,李萍,刘乐军,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海岸工程,2009(3):35.

[5] 韦仕川,刘勇,栾乔林,等.基于生态安全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垦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2):245.

[6] 李新华,王素娟,飞,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272.

[7] 杨利琼,韩广轩,于君宝,等.开垦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3(6):504.

[8] 李琳,张杰,马毅.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J].城市勘测,2013(4):98.

[9] 刘清志.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9.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Unused Lan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ONG Xiaobo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Teaching,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Dongying Municipal Committee,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China)

篇13

一、真抓实干,塑造亮点,近几年来我市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过去的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得到持续增长,森林资源质量得到逐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总结近几年的林业工作,我想这样表达,不一定准确,就是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合力,走出了一条路子,呈现出了五大亮点,积累了四条基本经验。

一种合力:

就是在创新机制上动脑筋,在增加效益上做文章,在强化管护上想办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上下通心协力,齐抓共建,大搞生态建设的合力。

这一强大合力得益于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暨森林消防支队成立大会、全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和全市城乡绿化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大型而重要的林业会议,得益于各级领导对林业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对林业的关注,从而保持了林业工作的强力推动。

一条路子:

就是我市林业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线,以实施生态建设为主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把林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五大亮点:

亮点一: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方面,以工程造林为带动,圆满完成了各项营造林任务。近五年来(不包括20__年),全市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工程造林25.2万亩,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3.42万亩,开展并完成防沙治沙工程造林1.2万亩,完成沿线村庄绿化4500亩,营造农田林网6750亩。如果从人工造林完成的面积上讲,同以往相比,毫无疑问这五年是最大的。另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农村道路绿化取得突破。特别是20__年农村道路绿化,完成了高标准绿化(含“四门”及乡镇2公里)454.7公里,市财政共拨付奖励补助资金343.4万元。无论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还是社会各界的影响广度,在我市造林绿化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亮点二:林业产业和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全市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培育各类林业产业基地。近五年来累计营造湿地松、杨树等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12.5万亩,营造优质油茶林4.6万亩,营建林果、林药基地4.9万亩;新增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近4万亩。通过走“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龙头联市场”的林业产业发展路子,加快了森林绿色食品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木竹制品交易产业和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我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1.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6倍多。

亮点三:森林资源管护力度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了《公益林保护条例》和《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51.3万亩,争取到省级地方公益林项目20万亩,今年又新增了1万亩,启动了市级地方公益林保护项目;严格执行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救护各类国家、省级保护野生动物2300余只;通过实施《__森林防火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我市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控制在0.5‰以下;进一步加强了对有害生物的除治工作,有效防止了有害生物对我市森林资源的侵害,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连续控制在0.5‰以下,防治率和灾害测报率分别提高到65%和70%以上。同时,__*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有力推进,全市还新增了二个省级森林公园----__县香炉峰省级森林公园和__县__沙漠生态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240万余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5%,远远超过全省6%的比例。

亮点四:林业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三级森林消防队,成立了__市森林消防支队,建立森林消防中队14个400余人;森林消防突击队和义务扑火队177支1.2万余人;建有市森林公安局、(县、区)分局6个,林业工作站20个(__、__还按照省、市要求理顺了工作站的管理关系),木材检查管理站和基层站11个,林业科技推广站7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7个,森林病虫害测报点91个;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乡镇建立野保机构3个,基本形成了全市性林业工作体系和网络,为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亮点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我市从20__年5月份启动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

、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覆盖我市4县5区64个乡镇、699个行政村、3669个村小组、19.32万农户、98.37万农村人口,涉及林地总面积183.73万亩,其中国有林地23.34万亩,集体所有林地160.39万亩。到目前为止,我市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为我市下一步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条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职责分明,保证了政策措施落实有力。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市、县(区)、乡镇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和推行了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技术承包责任制、工程建设管理合同制、种苗供应责任制、林木管护责任制、检查验收责任制和督查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实行了领导干部挂点包片、技术干部包乡、包村、包工程的工作机制,落实了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和质量责任,确保了林业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几年来,我们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块突破”的治理要求,坚持把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治沙造林、荒山造林以及绿色通道建设、城乡道路绿化等工程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牢牢把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全局性,做到早谋划、早动手,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以林养农,以农促林,长短结合,加快了名、特、优、新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

三是坚持结构调整,拓宽了林业发展空间。我们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近几年来切实加大了对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大力栽植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实施林业复合经营,基本做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绿起来”与“富起来”、“被子”与“票子”的有机结合,初步实现了以项目建设支撑林业产业规模开发,在规模开发中调整结构,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有效增长,以经济有效增长率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

四是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全市各地始终坚持科教兴林的方针,发挥“政策引动、部门推动、市场带动”的联动机制,加强了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技与林业建设相结合,增加了造林育林的科技含量。1、我市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当前林业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各级领导对林业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增强。尤其是4.20-21日温总理视察江西林改工作后,省委__*书记专门听取了省林业厅汇报,并与林业厅*厅长一同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我省林改工作,多次对林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__*省长上任不久就专门听取林业工作汇报,并亲自来到省厅调研林业工作。4月1日,书记、省长参加了全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动员大会,并对全省林业工作及其配套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__*书记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推进包括植树造林在内的“六大工程”,把村旁绿化列入了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建设内容,对我们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省林业厅表示将全力支持南昌林业的建设与发展。新一届市、县区领导对林业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按照今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__省森林条例》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这为强力推进林业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市财政对林业建设逐年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这几年市财政对林业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倾斜,特别是在实施耐水湿项目、地方公益林保护、南矶山保护区建设、森林防火、乡村道路绿化、外来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加大的资金投入。三是林业对国民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明显增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__”的目标,这些战略和目标都赋予了林业建设新的含义和更高的定位。为提高全市对林业的认识参与程度,市委市政府目前已连续两年正月初八组织全市机关干部于参加义务植树,将植树造林列入了全市机关干部新春佳节后的头件大事。四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回归自然、保护森林、呵护生态等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林业具有维系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这已逐步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赞同,参与林业建设的激情也空前高涨。

2、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发展基本思路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按照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园林__”和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森林资源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和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落实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全面提高林业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3、“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工作主要目标

(1)在造林速度上体现一个“快”字,以加快发展为主线,继续保持营造林的高速度、快增长。

计划实施营造林面积4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义务植树3980万株,绿色通道建设2397公里。确保20__年实现森林覆盖率比“十五”期末增长4.05%,达到20.1%。

(2)在森林经营上突出一个“质”字,以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全面提高森林质量。

计划实施中幼林抚育30万亩,低产林改造30万亩,加强对商品林的经营指导,林分每亩均生长量提高到0.4立方米以上,为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优质的林业产业体系提供资源保障。

(3)在商品林基地建设上坚持一个“强”字,大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和商品林基地,壮大林业产业。

全市新建工业原料林基地12万亩,名特优新果木经济林基地6万亩,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60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全面推进林产品加工业、苗木花卉业、野生动植物驯养(化)繁殖业和森林旅游等“四大产业”发展和工业原料林基地、毛竹丰产林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名特优新果木经济林基地、油茶丰

产林基地和野生动植物驯养(化)繁育保护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4)在森林资源保护上落实一个“严”字,以林地和公益林保护为重点,做到“管”、“防”并举。

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地保护工作,加强林地监督管理;在逐步增加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基础上,把生态公益林管严、管好;进一步加强木材市场监管,规范木材经营加工行为;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完善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积极做好萧氏松茎象、松材线虫病、北美一枝黄花等监测防范工作;以__*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5)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注重一个“实”字,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着力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抓好我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要素市场)建设,为林改后林地林权的规范化管理和森林资源流转搭建一个高效服务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重点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六大体系”,即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完备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开放的林业投融资体系、高效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布局和结构合理的新型林业产业体系、强有力的林业保障体系。

在依法治林工作中,各地严厉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林业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努力实现我市林业建设的新跨越。

过去的几年可以讲,是我市林业建设史上任务最重、发展速度最快、保护力度最强、资金投入最多的几年。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__林业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林业生产力仍处于相当低下的层次,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分质量不高;城乡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林业产业规模小,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滞后;林业基础建设薄弱,支撑林业快速发展的行业活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经营方式仍然简单粗放;一些地方对贯彻林业工作部署落实不力,“等、靠、要”的思想比较重,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好现象等,对此,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来加以克服和解决。

4、打造林业工作品牌,努力争取更大作为。

要实现我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艰辛与希望并存。立足新起点,面对新形势,要实现__林业发展的新跨越,如果穿新鞋走老路行不通,刻舟求剑、固步自封则更不行,我们一定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一定要有有的放矢、紧跟形势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一定要有敢为人先、敢与争先的品牌理念和特色意识,多出精品、多出亮点。“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除了要在森林防火、苗木花卉产业、湿地保护和农村道路绿化等方面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外,还要力争在以下六个方面争取有更大作为。

一是在发挥生态建设主体作用上要有更大作为。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市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加快林业发展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和生态园林__的主导作用,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更大改善,为人与自然和谐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更大作为。

林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将日益扩大,林业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我们要有“没有产业的林业,是没有活力的林业”危机感,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林业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打造出我市林业的新亮点,通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苗木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拓展农民新的增收渠道,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通过加强乡镇、村组和道路的绿化美化,充分发挥林业在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在有效巩固造林成果上要有更大作为。

我市今后大规模在山上人工造林不现实,但保护好、巩固好往年的造林成果,是我市林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再走边造林、边破坏,重造轻管的老路,那么林业效益的发挥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切实做到不但要造好林、而且要护好林,使“幼林”变“成林”,让“成林”出效益。要在不违背国家大的政策的前提下,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合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有利于整体林业发展的机制活、效益好,群众愿意、政府满意的现代林业发展新路子。就拿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来说,别开粮款兑现和政策执行情况不说,各县(区)在工程建设上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采取了措施,做了工作,而有些地方这方面的工作经不住时间考验。只是泛泛的造林,不注重对中幼林管护,林地内杂草纵生,致使林地保存率低下,经不起检查。随着国家造管并重,加大保护投入的工作和导向的变化,我们必须尽快把这一课补齐补好。否则将在今后陷入被动。现在可以讲,我们在造林上有成功经验,但在管护上还缺乏好的点子、好的谋略、好的措施,从总体上来看造林后的管护形象不佳。

四是在平原林业建设上要有更大作为。

平原林业我们也叫了很多年,但目前抓出的成效其实并不尽如人意。我市有岗地平原面积约636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7.2%,除少量片林外,有四旁树1478.87万株、活立木蓄积54.3万方,按亩110株推算仅占森林覆盖率1.21个百分点,单株立木平均0.0367方。__*市有国土面积1688.7万亩,除丘陵山地9.4%外有岗地平原面积约1530万亩,占90.4%,全市除片林外有四旁树1.5亿株,活立木蓄积950万方,按亩110株推算占森林覆盖率8.08个百分点,是我市的6.67倍;单株立木平均0.0633方,是我市的1.726倍。相比之下,我市的平原林业差距明显,换句话说,我们平原林业可谓是大有作为,发展空间相当的大。按徐州平原林业建设水准,在现有基础上可直接提高我市森林覆盖率3.89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平原林业,不仅是实现__*林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我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高森林覆盖率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变思路,见锋插绿。荒滩荒地、农田埂地、村旁闲地等宜林地要全部绿化。并根据各造林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杨树、江南桤木、湿地松和赤桉等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树种,合理营林模式,定向培育出各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二要给政策,规划扶持。将平原林业造林绿化纳入到年度造林规划重点,列入血防林、新农村绿化等项目予以资金扶助。明年想在__、__*两个垦殖场进行平原林业试点。三要活机制,激发活力。全市要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保证收益权”的思路,创新林木产权机制,将林木所有权落实到群众;创新土地资源有偿流转机制,鼓励通过拍卖买断、协议承包、合同租赁等方式出售闲散荒地使用权,实现宜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盘活宜林地资源;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机制,调动千家万户的造林积极性。四要强服务,跟踪指导。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上户,对平原林业培育进行信息、技术和政策服务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和成效。

五是在抓好林业项目建设上要有更大作为。

林业项目是聚集生产要素、增强发展后劲、形成新型生产能力的平台,是林业发展的载体。在目前我市财力和农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的着力点还是要依靠项目来支撑;而且解决林业内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靠项目来保证。各县区要立足长远,积极争取林业项目,想方设法抓好林业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好项目就是促进发展”,“不抓项目就是失职,抓不好项目就是不称职”的思想,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把握林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和方向,积极探索抓项目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真正用政策指导我们的项目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争取林业建设的投资领域不仅仅是退耕

还林、长防林、公益林补偿等几项,平原绿化工程(包括农村道路绿化)、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森林公园建设、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__植物园建设等林业项目同样值得我们去做工作、去争取。我们要不等不靠,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信息,把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市林业局在人手紧的情况下,派出局班子成员__*同志到国家林业局去学习锻炼,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加强与国家林业局的勾通与联系,多争取一些国家林业项目。除了林业这一条主渠道外,还要有跳出林业行业抓林业的思想,只要有利于我市林业的发展空间,水保、扶贫、世行等方面都可以争取项目,手可以伸长一点,面可以拓宽一点,千方百计将林业事业做活、做大、做强。六是在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要有更大作为。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我们要在继续完成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扫尾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市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会的部署与要求,深化六项改革:一是抓好规范森林资源流转改革,通过成立林权交易中心,初步形成合理规范的森林资源流转市场,有效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有序流转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二是抓好林业投融资改革,在资金投入的原则、方向、结构和方式上开展相应调整。在投资上,生态林以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以社会为主;在融资上,加强与财政、农信社的联合,探索林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组建林业担保公司,开展林权证抵押、林地储备制度的试点工作。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制定林业小额贴息、抵押贷款等操作办法,进一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重点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难问题,为我市林改后的林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三是抓好林业经营方式改革,根据林改后经营单位变小的实际,合理引导以亲情、友情、资金、技术为纽带,组建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林业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并在资金、贷款、采伐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鼓励市内林业原料企业通过租赁、合作、联办、委托等多种形式,与林农合作建工业原料林基地,实行林企一体化经营。四是抓好资源保护体系改革,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创新森林资源保护“三防”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盗、防火和防病虫害的组织,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生态公益林以政府为主、商品林以业主为主的群防群治的森林“三防”体系。五是抓好林业科技支撑改革,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和生产技术培训,定期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科技人员结对子帮扶活动。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六是抓好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落实商品林的林木采伐自,确保广大林农能够公平、公正拿到采伐指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保护、服务、科技、管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体系,强化支撑,保证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立足实际,攻克难点,全力抓好20__年各项林业工作。

20__年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第一年,对完成我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全力推进20__年林业各项工作。

(一)上半年,我市各项林业工作进展顺利。

通过大家的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林业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有些工作完成得还非常出色:全市去冬今春完成人工造林18.12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计划任务;今年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市、县、乡三级党政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的植树活动和一年一度的省市领导义务植树活动都举办得非常成功,反响非常好;全市农村道路绿化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再传佳绩,共完成农村道路绿化702公里(其中,高标准道路绿化316公里);4月份全国血防林工程建设现场工作会在__召开,因为参观现场和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得到了一致好评;苗木花卉产业继续壮大,在能源树种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__省花木交易大市场筹建工作也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扎实、成效突出;全市“绿色旋风二号”行动初战告捷,严厉打击了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__*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公益林和采伐限额等各项迎检工作忙而不乱;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知难而进,无论是在进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新的起色,等等。当然,还有些工作不尽人意,有的工作还有些欠帐,如,各县区营造林质量参差不齐,森林资源保护还存在薄弱环节,林改工作进展不平衡等,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希望大家在抓下半年工作时注意一并落实到位。

(二)下半年,要以全市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力争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要贯彻一个文件。

就是要落实好即将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通过落实文件中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我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另一方面,解决制约我市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于生态公益林逐步建立市、县(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问题,将林业专业“三防”体系建设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问题,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成立市、县(区)两级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问题,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妥善解决编制和人员经费问题等。

二要紧抓一条主线。

就是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这是下半年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落实好省、市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当前特别要在提高以下“三项指标”上下功夫:一要提高分山到户率。以村组为单位,以户均山林面积在5亩以上分股不分山为重点,充分了解群众对分股不分山这一林改形的真实意愿,凡群众强烈要求分山到户的,必须尽快实行分户经营,对原属集体的山林没有分山到户的情况,都要核实其是否有合理原因。二要提高纠纷调处率。当前要以排查跨设区市和跨县(区)之间山林纠纷为重点,切实加大调处力度,确保7月底前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96%以上。三要提高确权发证率。坚持户均山林面积在10亩以上的争取一户一证,户均5亩以上的联户构图联户发证的,要尽量分户发证;同时,认真核实、校对图、表、机、地、证是否相符,把已打印好的林权证及时发放到村组和老百姓手中。

三要做好三项工作。

1、抓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贯彻标本兼治、纠建并举方针,体现群众参与、民主监督原则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纠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厅将对全省林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排在前3名的设区市林业局予以表彰,对排在最后一位的设区市林业局予以通报批评。按照省林业厅的部署,局党委已成立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综合组、评议组、宣传组等三个工作组。各县(区)林业局也要及时成立相应机构。同时,认真制定本单位的具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