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

篇1

教材从广义上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学习的、负载着知识和信息的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能够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师和学生用书。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2007年至2011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科书”“教材”“课本”“小学语文”等,逐篇阅读共筛选得到有效篇名55篇,其中硕博论文共6篇。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从整体评析和教材知识内容两个角度作一综述。

一、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评析角度分析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文本上,争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即真实性、儿童性,经典性。教材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教材改革也最容易牵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1.教材真实性的争议

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如,郭初阳老师曾认真考证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名为《探母》的文章,被证实是虚构情节。二是对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在我看来,对教材真实性的争议意义并不大,这些课文被选入教材中,都经过了专家们的斟酌,有其自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对教材的文本求全责备,而应该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去寻找解决办法。

2.教材儿童性的争议

现行的语文教材缺少儿童性,用成人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有研究者在对《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分析后,认为文章可以用“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课文呈现出来的是成人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儿童的天性。也有的一线教师指出,目前教材比较规范,不仅教会孩子日常用字,也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品德。

3.教材的经典性争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例如,当代散文《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改后的文章似乎“简明”了,但是其丰富性与情感性却荡然无存了。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论述

1.教材中有关“人物”类的评析

人物是语文教材的重要要素,是教科书编写者借以传递知识、呈现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人物性别形象比较研究是许多人关注的。

现今小学语文课本中,男性人物在人物数量、职业、能力及知识上都高于女性。马开剑、马琳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对所选教材人物性别进行统计,得出男性人物形象占总人物的75.0%,而女性仅占25.0%。有名有姓的男性人物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8倍。苏丹在《语文教材中女性精英人物的社会学分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年)中也指出女性在教材中的角色中家庭角色占到67.7%,社会角色仅占30.2%。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增强对女性的关注。

2.知识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方面的研究复杂多样,包括识字、阅读、成语、诗歌教学等。语文教材涵盖知识量大,每一项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现仅从识字、阅读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1)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汉字的研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论是识字量,识写比例、编排顺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性,如,胡根林、陶本一在《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中指出从教学大纲的规定看,识字的总量差异较大,从2500、3000到3500,差额为1000字。各年级的识字量差别较大。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曹建召、陶本一的《三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用字研究》;王艳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拼、识交叉》等。汉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任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待汉字的学习量、质、方法等的规定要明确,不能一味追求识字量的多,而忽视了对汉字文化的教学。

(2)阅读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自我建构。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围绕考试进行,很多情况扼杀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琦在《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的指导方略》中为语文教材的阅读提出了指导,他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建立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他提出要从唤醒自我、深入感悟、构连生活、丰富表象四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出建议。刘荣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外书屋”的教学建议》(《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年)对课外阅读提出教学建议,从认识其价值到为开展其教学创设条件,提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3.插图研究

教材的插图除了有利于教学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是人们认识教材的重要媒介。所以,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插图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教育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如,朱瑛在《用好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江西教育》2010年)指出课本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领悟和把握教材插图的意图,对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理解南辕北辙;李祖祥、陈元元《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教材研究,2008年)中通过对插图的类型和分布的统计,得出描绘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实物图和漫画图,插图整体显得单一。他对有的插图与内容、插图与主题不切合等方面都举例进行了说明。

4.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如,朱家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中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语文教科书中文化世界的构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以“整体影响”的方式完成的,希望教科书中的文化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达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李芳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分析》中从隐性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从教学内容的价值、教科书选文价值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可见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引发这些争议和问题的原因

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上引发的广泛争议,还是从内容的知识透出来的问题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张俊列在《语文教材争议评析》中指出语文教材引发广泛的争议,其原因,一是多元价值观的诉求;二是教材管理体制的变革;三是教材编制水平不足。现行的教材编写通常以一些专家、学者、出版社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教材内容某些主观意识过浓的现象。除以上原因,我认为在社会历史问题、国情问题、学科理论问题、利益问题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很大影响。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和批判,很多时候只是“举例说明”,很少对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去纠错去较真,对文本求全责备,而很少从实际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和批判中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吸收、改进和完善。我个人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怎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怎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而非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叶开.语文教材存在的两大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3]张俊列.语文教材争议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徐冬梅.小学语文教学批判:不可毕其功于一役[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3).

篇2

2.课程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九年义务制小学,各类民办辅导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等相关岗位。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具备准确使用口语与文字表达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具备现代科学手段呈现与适度选用的技能;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对其产生良好影响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标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的硬件基础,在具体建设中,以“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职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企业化;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3〕为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则。教师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建立能满足全部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的多媒体实训室,并配备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软件配套设施。在校外积极寻找并建立实践基地,以一线教学现场为教学依托,发挥其教学实践训练场,教学科研调研场的重要作用。

篇3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国外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珍惜自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爱国理念和荣誉感。

2.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家长、学生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部分学校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把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

3.有助于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随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选编的古诗词暴露出的典范意义缺乏、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必要的注释以及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所占比例小等突出问题,同时,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思想观念保守以及老师忽略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致使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低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二、研究角度及创新论点

1.心理学角度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2.艺术角度分析

将美学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动画呈现等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前提下,通过诵读过程中发现美,全面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让枯燥无味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角度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务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也是学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晶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在苏教版小学古诗文研究中,对于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理念的研究比较零碎。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古词、儿歌以及儿童诗。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中,古诗成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全部,在小学语文教材文体选择上,务必考虑到古诗文题材的复杂性,全面满足儿童的生长状态、情感萌动以及心灵世界。“以诗解诗”是古诗文研究的趋势。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诗句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深刻领会诗人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灵性的美妙古诗意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小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以诗解诗”的教学形式,既能很好的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实现,又能充分体现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诗句时,即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诗中的“孤帆”、“唯见”等词深刻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但对于缺乏情感经历的小学生在理解该句诗句时,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如在《别董大》中,以物送别;在《赠汪伦》中,以歌送别;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送别,通过这样的“以诗解诗”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以景送别的写作手法,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不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以及两人友谊天长地久的祝愿。

篇4

2010年8月23——24日,我们寒亭区小学语文教师在寒亭外国语学校参加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听了各位老师的讲座后感觉收获颇丰。首先,这样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我们来说,太有用了,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说实话,听了各个老师的教材教法分析后,我茅塞顿开。我现在意识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我们没有必要怕学生记不住生字而惆怅、不必要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只要我们解开以往的束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想办法,多研究教材。这样,教学一定能成功!

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培训时,我们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由潍坊市教学科学研究所的薛主任和各个学校的名师分别就课堂教法、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的基本框架体例和内容以及课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使我们对教材有了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和方向。

一、培训体会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拼音与识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4、朗读教学。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语文教学多安排时间读书,这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课堂上除了老师的范读和引读外,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学生默读、齐声朗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提问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还要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课文的字、词、句说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5、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听了薛主任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感受到了“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所做的示范课例。几位教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一定会珍惜本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利用时间给自己“充电”,为将来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此一规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指明了方向。近三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级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各类高校排名榜也突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这一评价标准。此种做法本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管理上的一刀切,致使一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被忽视。这一现象,在本科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专业上尤为突出。而作为传统专业的语文教育,以及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文学,这一问题最为明显。本文即以本科院校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为参照,探讨其课程教学与改革,以期对高等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精神的落实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教学内容向作品选读倾斜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文学史和作品选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文学史讲述的基础上,引入作品赏析,以印证文学史的某些结论,加深理解。故而两大板块的比重一般为6:4,这一比例在现有本科院校的语教专业上基本保持下来。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语文教育专业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其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时比重应该倒过来,按照4:6或者3:7分配。

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以培养作品的综合赏析能力为核心,将文学作品赏析与文史知识拓展、古为今用转换结合起来,实现作品的多角度、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解读。就教学过程而言,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比较迫切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新选篇目和已学篇目的关系。目前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大多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两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卷)。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作品、注释、提示三个环节组成,在知识处理上非常适合语教专业。但这个教材有个问题,即元代以前部分,约85%的篇目已在中学教材上出现过。对于熟悉的篇目,除复习外,应该增加新信息,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重新感知、体验作品。这些新信息应涉及多方面,如:字词解释、版本差异、意象分析、题材渊源、作者评价、观点争鸣,有些信息甚至可能要颠覆以前的认识,有些可能要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陌生作品,尽可能多选,且作为教学之重点展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新篇较少,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该教材之外的篇目。作品选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中学已学作品教学与未学作品教学的关系。否则,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就变成了中学语文的复习。

教学内容偏向作品选读的同时,对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文学史的教学,应减少过于学术化的个案、专题探讨,突出宏观性、整体感、线索功能,实现帮助学生构架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目的。这一知识体系,不仅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线索,更应该有演变规律以及重要作家与此一规律的关联。一般来说,一流作家、主要文体、突出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流派,都应该介绍到。文学史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复习旧知识和增加信息的关系。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已有知识的复习置于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中。大学教育,要适当注意知识和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种拓展既需要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贯穿和介绍,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会、选修课等途径来完成。

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

由于招教考试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为了拓宽就业口径,有些高校则提倡语教专业的“大语文”教学。此一做法,以内蒙古河套大学“大语文,多证书”培养机制最具特色。即,将语文教育专业与文秘、新闻、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就业目标等进行交融渗透,引导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1]。此种做法,表面看来最有成效显著:三年完成4个学科的教学,考取多个证书。但是,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教学,似乎过于短视。笔者认为,语教专业的教学与大学教育目的一致,实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证书。因此,语教专业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应以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核心。

语教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作品赏析能力是重中之重。赏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教学要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过程。古诗文教学,必然要经过字词的诠释、内容的描述、意境的拓展性想象、思想与价值的概括提炼、知识与价值的延伸等几个层次。但每个层次的赏析因文而异。切忌如同鉴赏辞典一样面面俱到,更忌讳层次之间没有联系,不知所云。第二,要有情境。所谓情境,一是诗文本身所展现的情境,这要依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能力完成;二是教学展示的诗文情境,这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具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情感的参与完成。第二种情境创设的能力,需要学生反复感受、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总体而言,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两种能力。第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之知识、能力转化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前一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后一种能力,由于没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且又没有与此相关的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多数教师没有培养意识。这就要求语教专业的教师主动接触小学语文的现场教学,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教学过程凸显综合性能力训练

古代文学是语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必须服从于整个专业的总体规划。同时,也应该与相邻的课程之间共同协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以下几门课程有所交叉。

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课程。许多院校的语教专业,安排的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这种定位与语教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偏差,应该选择面向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课程的教材。古代文学与教材教法课程结合,一则可以熟悉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二则可以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分类,以古代文学为个案,掌握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些特点;三则可以适时适地选择一些诗词篇目,运用教材教法课程的原理,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第二,书法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过硬的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能力。古代文学与书法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书写训练,品味作品内容,将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在两种艺术的结合中实现审美再体验。“两字”训练还可以与古典诗词的背诵结合,进行训练、检查,分别计入平时成绩,纳入各自课程的考核之中。为了避免学生以急救式完成,可以按期分次收交,比如一周交一次,每周进行部分批改、评析。

第三,现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的语音训练,可以纠正方言语音;诵读训练,更有利于古代诗文朗诵。可以针对训练内容,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训练文字读音,最好选择先秦作品,因为先秦文学作品的单音节词、较现在更为陌生的语法,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而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最好选择唐诗宋词,《长恨歌》就特别适合朗诵。这两门课程的结合,古典诗文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题材,普通话训练又可以促进古典诗文的背诵、体会。

古代文学课程借助其他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跨越课程界线却保持各自特色的做法,对于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立体教学非常有利。

篇6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4、 教材有比较重的城市化倾向

我们现用的这套小学语文教材,对学习时间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讲,学习内容依然偏多。每册教材的课文都在30篇以上,还有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词语盘点,加上必要的复习、检测,教学时间一般都很紧。一线教师普遍反映: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册内容特别多,时间特别紧。对学前教育薄弱的农村儿童来讲,启蒙学习的门槛仍然过高,难度仍然偏大。

对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较窄、社会实践活动少的农村小学生来说,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设计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不便操作,即使进行了训练,效果也不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落实的地方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任务。

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

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3、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二、“断层”产生的原因

通过多次追踪调查发现,从小学进入中学,对于我校学生来说,还是在同一学校读书,但实际却变化很大。老师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作息时间更加紧凑,学习方式不同,老师的管理方式不同。这些变化让部分孩子无所适从。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1.课堂模式不同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一直追求精彩、灵动。小学语文教材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小学语文课堂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比较感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深奥,趣味性明显减弱,中学语文课堂注重理解,比较理性。教师的语言也鲜有激情,中小学课堂模式明显不同。

2.学习要求不同

首先,作息时间有明显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到校时间早,放学时间晚,作业时间也比小学多得多。其次,小学阶段课时多,内容少,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复习巩固。而中学阶段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但课时有限,每节课教学任务重,学生作业的难度相应增大,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许多。再次,中学学习过程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知识的整理归纳,而小学生则注重按要求学习。

3.中小学“不相往来”

虽然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中小学师生同校相处,但一直以来,由于中小学管理观念、要求的差异,彼此在教学上的联系很少。基本没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方面的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共同切磋教学问题的次数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中学语文教师不了解小学生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关心初中的语文教学,或者说,关心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天长日久,中小学语文“断层”越来越大。

三、消除“断层”的紧迫性

在教学活动中,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和起点。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小学毕业生快速融入中学生活,必须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彻底打破中小学“不相往来”的局面,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四、有效衔接,“断层”变通途

1.通读课标,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明确中小学衔接方向,小学高年级老师要学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与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议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领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等与小学比较,确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增强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在开学初期,中学语文教师不要急于对新课文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该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特点,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学三个年级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对中学的语文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更快地掌握中学语文知识。同时,中小学教师定期相互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是做好磨合、衔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夯实基础,注意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

小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要教会学生有疑而思,思而发问,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得才轻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升入中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节奏快、任务重的学习生活。

3.架设桥梁,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升入中学后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学会自学,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过渡期”内,中学教师要适当降低学习难度,采取半扶半帮方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4.平稳过渡,构建自主有效的学习模式

篇9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到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全面性人才的社会,如果你只懂得书写,不懂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也是不行的,所以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语阶段。因此,本人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出现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语文课轻了“语”,不恰当地弱化知识教育;课堂上出现空洞的热闹,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课堂教学“虚化”;多媒体使用不当,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存在的几个误区表现在:(1)“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活动过程;(2)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脱离语文生活和实践(3)模式化的语文教材无法把着眼点放在增强言语实践活动上。

前国家教委负责人曾对我国的语文教材作了如下描绘:“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本、语文知识、练习几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就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原有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范文讲读的教学方式相匹配的,而范文讲读的具体表现形式常常为“满堂灌”或“满堂问”,学生无法为听说读写的主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观念有失偏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属性,否定和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人文属性,用无休止的做题、训练来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实际上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误解。二是在语文课程目标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关系上存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地忽视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认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语文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实施忽视了语文实践。

二、探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赏析观摩法

在“诗意早点”活动之初,老师先给学生开设了一场《扣敲诗门聆听诗声》的现代诗歌讲座,向学生推荐著名的朗诵家和诗,比如一起欣赏乔榛朗诵的《雨巷》、丁建华朗诵的《一棵开花的树》等,激发他们对诗歌和朗诵的兴趣。平时也经常组织和鼓励学生去收集、聆听,并模仿名家的朗诵。

在辩手训练营,老师定期地给学员观看经典的辩论赛的视频,其中选取的场次有:初中生的、高中生的、还有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生辩论赛等等。主要把握的原则是:

(1)对抗要激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所观摩视频的辩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以身示范法

示范法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少的教法之一。作为一名优秀的口头表达指导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体态语、眼神、气息和发音的过程中,老师总能随时亲身上阵,用自己专业的技巧、大方的风度、满腔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大的,只有教师放开了,学生才会放得开。在全段朗诵比赛活动的尾声,主持人章淑苹老师就为孩子们传授朗诵的技巧,并现场做了示范。她激情四射、声情并茂的展示掀起了活动的,让同学们在震撼的同时获益匪浅。

(三)师生互动法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一般是靠言语交流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征必须着眼交往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坚持互动原则,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辩论赛学生主持,学生点评:演讲比赛,来自全段的30多位小评委人,个个正襟危坐,像模像样:演讲口才训练场首开靶子场,众说纷纭;学生说的不行老师上,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群体之间那份和谐的互动。

在演讲与口才班互动的形式就更有趣了。采用大小课相结合,将七十来位学生分成红、黄、蓝、绿小组,四位老师轮流上课,四种风格兼容并蓄。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有借鉴有锻炼:更好地认识了解了演讲,习得更多的演讲技艺。

三、结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而且我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策略,而且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论文、案例、调查报告和总结,希望通过它能对口头表达语文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中小学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的有利改革。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发现和接受。这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是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感悟语言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这一过程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需要教师讲解的情况也很多,这时就需要适当灌输,提供背景知识、讲解言语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另一方面对接受学习也不要完全摒弃。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质疑和发现解决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大加赞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尽量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活,就会逐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三、在阅读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释放生命活力。这是阅读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价值所在。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把课真正上成了美的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她是这么组织的:

在学生初步诵读之后,引导学生诗意作画,问学生该画些什么?1生答:要画篱笆。师追问:篱笆要画成什么样的,密还是稀?生答:要稀一点。因为“篱落疏疏”。2生答:还要画小路。师追问:怎样的小路?3生: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4生:还要画树,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有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5生:还要画蝴蝶,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6生说:“不能要蝴蝶,蝴蝶已经“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李老师提示一句:“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7生得到启发,说:“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但还是要画黄蝶的,要画在花丛中。”8生补充:“最好是被菜花遮住,只露一点翅膀,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诗意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体验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自由舒展,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发展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综合了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样的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构建知识、塑造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考察、动手做的形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是开放的,课堂上、校园中、学校外都可进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能抓住现场生成的良好契机,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

篇11

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学习和实践研究,谈谈如何利用资源进入课堂,服务教学,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转变。

一、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理性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深系的学科,在“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进程中,特别是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1] 然而当前在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中存在着认识误区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学内容泛化。一是教材受到了忽视或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二是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三是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主义。老师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为了收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2]

(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符号暴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中符号暴力的提法,笔者认同《课程教材教法》中《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一文的观点:……这些资源虽然可以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同时它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种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区分框架,对自身所原本具有的课程资源本体或课程资源意识构成一种压制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被意识所感知,也有可能处于潜意识中,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课程资源的地位、影响与形成,最严重的状态会导致教师的去技术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暴力。[3]

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行动策略

针对当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现状,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精神,提出以下四点行动策略:

(一)发掘教材资源,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4]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如此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引导:读书更要会表达,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徐霞客就是一个独行者,而通过阅读,此刻你们已经能读懂他的心了。还记得《过分水岭》这首诗吗?“溪水无情似有情” 诗人一路无依无伴,溪水是没有感情的,但他却化无情为有情,与水为友,自有一番欣喜一份情趣。徐霞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追求梦想而苦中作乐。面对他,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跟他说的吗?

(二)遴选课程资源,凸显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与语文教材编写者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三)联系学科资源,彰显语文教学的多元性。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的《画里少了什么》(北师大三年级),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学文明白了要画好“海洋世界”需要分工、合作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了两个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相关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分工合作创作“海洋世界张贴画”,让学生可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并体验合作分工的成果和乐趣。

通过实践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进一步知道了:生活、学习中处处离不开分工、合作,凸显本单元主题文化,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艺术能力综合、全面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四)巧用创生资源,尊重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语文新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要求将这种体验与他人分享就是开发潜在资源。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等,这些体验性的隐性课程资源不是前置于教学活动的,而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5]也就是最鲜活的课程创生资源。

课堂上的生成是动态的、发展的、多变的,往往超出预设之外的。利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调控、驾驭课堂,会使教学精彩纷呈,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5]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3、215-216.

篇12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

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改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在许多学生心里都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学生也都不敢与教师交流,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其实教师和学生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通过彼此的交流互相启发,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教师,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教师的课。学生才能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多年,它要求我们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懂得观察学生,并发现他们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它将我国语文教育与国外外语教育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并不完善,时代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具有创新精神,也具有时代精神,它深刻地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解决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公布了许多改革的新标准。它明确了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它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住它的精要,完成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牢固教学新理念

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一名教师如何教学取决于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好坏。好的教学理念教出的学生素质高,学习效率也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总指导思想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阐述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想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些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牢固教学理念,让教师都能把握住这些基本理念,各个学校都必须组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深入学习。

二、新教材,新教法

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紧跟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该发生变化,根据教材的不同,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最适合的新方法。

(一)新教材的新特点

新课标改革之后,随之诞生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方面更全面、更准确。它尽可能地遵循小学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在这基础上它改变了教学方法,它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它在课本内容方面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增加了新课文的数量,大多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减少了课后的习题数量,倡导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感悟等。这些并不是全部的改革,总体来说新的教材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思维结构、新的教学风格。我们要想学好新教材,就必须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二)新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要突出“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和兴趣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字词解释、段落讲解、总结大意等。教材改革之后我们要简化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的鼓励和培养。提倡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抓住重点,大胆改革

我认为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就要经历改革。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机械的、被动的灌输,现在,新课标改革后,“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找到适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要想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就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基础,改变教师的定位,积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当时候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让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另外,探究学习也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对学生的探究有所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以上所说的,一个方法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就要求我们细心研读《新课程标准》,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206-0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