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废气处理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酶法合成是医药行业传统的合成方法,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迄今已发展了50余年,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出了酶缩合反应技术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对配套技术也进行了完善,这位大规模药物工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酶法合成头孢氨苄、阿莫西林有了突破性进展。我国在酶法合成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虽然与国外先进单位有着一定差距,但是也研究出了很多有效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对酶法合成7-ACA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简单介绍。
1 酶法合成7-ACA的酶法合成
7-ACA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母核,头孢菌素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可以抑制肽转肽酶催化产生的转肽反应,从而保证线性高聚物无法交联形成网状结构,阻止了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大量的细胞死亡。
7-ACA即7-氨基头孢烷酸,采用化学法进行工业生产时,多采用的是头孢菌素C钠盐进行生产,由于这种方法的工艺比较复杂,而且生产的成本也比较高,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会选用酶法裂解简化生产过程,在优化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回收率,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减少了成本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1 酶法合成7-ACA
在工业生产中,7-ACA多采用的是两步酶法制备法,头孢菌素C会在通氧的环境下与D-氨基酸氧化酶反应,发生催化反应,生成了一种具有酮基的中间体以及H2O2,由于中间体并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氧化从而出现脱羧,生成戊二酰基-7-氨基头孢烷酸,在酰化酶的作用下,还会脱去侧链,最终生成7-ACA。
1.2 一步酶法制备7-ACA
上述两步酶法制备有效降低了生成成本,而且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在转化率方面却存在一定劣势,在DAAO催化反应中也存在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一步酶法制备7-ACA是利用头孢菌素C酰基转移酶,在不经过GL-7-ACA的情况下直接将头孢菌素C转化为7-ACA,有效提高了转化率,也提高了7-ACA的制备质量。采用一步酶法,需要利用CPCacylase,其具有化学法的优势,提高了转化的纯度,并且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这一方法也在研究中不断的改良与进步,有国家在研究出开发出了高质量的CPC acylase。
2 酶法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医药市场比较常见,其主要是由7-ACA、7-ADCA等原料制成的,其母核上有两个侧链,可以与适当的酰基侧链链接,从而形成半合成头孢菌素。在当前医药行业,多采用的是酶法合成技术,其中头孢克洛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都是采用酶法合成得到的。在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采用的酶主要是青霉素酰化酶,下面笔者对头孢菌素抗生素酶法合成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2.1 “一锅法”酶法制备头孢唑林
采用酶法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时,一般一步反应会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随着科技与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几步酶法反应都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而且不需要分离中间体,这样有效简化了反应过程,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也实现了酶法合成的优化。在制备头孢唑林时,需要用到D-氨基酸氧化酶、戊二酰化酶以及青霉素G酰化酶进行催化反应,通过生物转化形成头孢唑林。以头孢菌素为原料,采用三步酶法以及一步滑雪法合成头孢唑林,这种方法得到的每步酶法收率都比较接近100%,所以纯度比较高,得到产品的质量也比较高。
2.2 酶法制备头孢氨苄
在头孢氯苄酶法缩合反应中,所使用的酶基本上是采用固定化技术处理得到的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而早期使用的固定化细胞(细菌)等形态的酶,因其形态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缺陷,已逐步被淘汰。目前所使用的固定化酶,在生物工程菌的选育发酵、酶的提取、固定化载件的选择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头孢氨苄的酶催化缩合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水平已相当令人满意。其中侧链与母核7ADCA的投料比例已经降低到1:1~2:1(分子比)之间;反应底物的浓度可以达到300~600mmo・L-1;反应温度控制在5~35℃,7-ADCA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3%以上。
2.3 酶法制备头孢拉定
头孢拉定(cephadine),化学名为(6R,7R)-7-[(2R)-氨基-2-(1,4-环己二烯-1-基)乙酰胺基]-3-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二环[4.2.0]辛-2-烯-2-羧酸,是美国Squibb公司开发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977年首次在日本上市,临床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染、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等。目前可用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7-ADCA)和2,5-二氢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DHME)为原料,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经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PGA)催化合成头孢拉定。见图4。
结束语
在合成7-ACA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法,另一种是酶法,前者采用的是半合成技术,常用的方法有酰氯法、混酐法等,其具有合成过程繁琐、步骤多的特点,而且会产生大量的三废;后者采用的合成技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三废排放稍等优点,反应条件温和,pH也比较接近中性,所以在工业大规模生产中,多应用了酶法合成技术。
参考文献
[1]刘福强,李盛华.酶法转化头孢菌素C成为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进展[J].山东食品发酵,2009(1).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加快,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医药化工企业的生产产能和制造效率日益增加,在此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废气污染问题,尤其是医疗、石油化工等产业中排出的有机废气,其数量极大,且长期无法降解,这也是目前医药化工领域对于有机废气处理的一大难问题。由于化学和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物有着不易分解,污染物范围广,废气排放量大等特征[1]。因此,有机废气不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医药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有机废气进行有效处理。
1医药化工企业的有机废气污染概况、组成以及关键技术
1.1医药化工企业有机废气的排放概况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医药化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导致有机废气的排放量急剧增加,且对有机废气的处理难度也相应加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第一,传统医药及化工行业的废物排出方法为间歇性排出,因此,排出的大量高浓度的工业废水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例如,医药化工企业的周围往往会有强烈的臭味产生,虽然这种臭味刺激性很强,但一旦进入了空气中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挥发掉,这也是空气污染治理非常困难的原因;第二,医药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气成分主要取决于其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所以,医药化学工业的废气排放也会因生产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主要和化学产品中的基本物质相关,其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排放量大,污染点多,且会产生无规则的溶剂废气污染。而医药和化工废气污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排出过程无规律,时间间隔不稳定,且停留时间随意变化,给废气管理造成了阻碍,并影响了后期处理工作的开展[2]。
1.2医药和化学工业有机废气组成分析
在医药工业的生产加工等环节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溶剂,受药品特性的影响,在制造环节中很多溶剂极易通过空气挥发出去,进而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会严重污染环境。这些废气的主要成分包括甲苯、二氯甲烷以及丙酮等。试验结果证实,排出的废气含量与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成正比,一旦有机废气和空气接触,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恶臭等气味;当人们闻到这种臭味时,身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有机废气的扩散速度和挥发速率都特别快,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时,就会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
1.3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的关键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研发出多种有机废气的处理技术,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技术包括冷凝法、吸附法、焚烧法和生物处理法[3]。①冷凝方法是一项废气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在处理含有水蒸气较多的废气时,有较大的优越性,且能高效地利用废气中的有用溶剂,进而使废气中的废水也能够得到相应处理。但该工艺技术极易受废气冷却水温的影响,当废气含量较低时,再使用该工艺技术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耗费。②吸附法是一种利用吸收塔对有机废气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该技术在处理溶水更高的废气时有较大的技术优越性,其处理过程也比较安全,是一项应用广泛的废气处理技术。③化学焚烧法是对有机废气进行焚烧处理,该方法在处理可燃废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同时,它还能利用化学催化剂使废气中的有机气体迅速溶解,因此,可获得较好的处理效率。然而,该法不适用于处理含硫元素、溴元素等高毒性化合物的汽车废气。④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进行化学处理,然后采用生物吸收、溶解等方式,使污染物逐步转变为安全、无毒的物质。该方法的优点是所需资源较少,但用到的设备较多,占用土地面积较大,所以不适合所有的医药化工企业[4]。
2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
2.1废气处理措施的效率不高
目前,处理有机废气的主要方式包括冷凝法和吸附法。从工艺上讲,这种两方式在工艺技术上都相当成熟,对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也较高,但从实际的工作状况来看,由于冷凝法冷却效果改变幅度过大,导致冷却成本较高,而吸附法投入较大,相应增加了整个医疗成本,因此,这两种废气处理的效益都不高,且也不利于医疗领域化工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2缺乏相应的管控措施
当前,政府部门对有机废气的管控与处理逐渐重视起来,但其管控措施只在大中型医药化工企业中十分突出。而对于很多小企业虽然在环境保护和废气管理方面作了部分调整,但因公司实力有限,政策调整力度又不大,导致对于有机废气的处理问题不能获得完全缓解。在现实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控措施,导致部分监理人员对废气污染问题没有按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且还有一些医药化工企业不顾社会效益,只在有关环保部门突击检查时调整排污条件,降低废气排放量,而在相关部门检测后仍然按以前方式排污[5],导致有机废气的污染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3缺乏先进的处理技术
在医药化工行业中,所形成的有机废气存在着容易扩散、高浓度、不易降解等特性,因此,有机废气的处理工作困难很多,由于对其的处理技术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各公司在处理工艺上投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目前,国内废气处理技术水平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公司在进行废气治理时,仍应用传统的冷却技术和冲洗技术,导致废气治理效率较低。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废气处理时,一般都使用传统的吸附工艺。因为传统活性炭、滤棉等材质的吸附法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但如果废气中的污染物超标,会导致滤芯等材料的处理能力随着吸附率的增大而产生饱和效应,就可能产生效率迅速降低的现象。因大部分吸附剂都是无法再生的,且在使用吸附法处理化学废气的过程中,作业人员也非常容易中毒,所以该办法的使用效益并不理想。而且,对于非水溶性溶剂废气的处理设备构造较为简单,具有明显弊端,很难长时间应用。此外,大部分情况下,企业都是在面对环境检测时才使用设备,更多的情况是用环保设备应对环保检查,而后续的处理却不能保证同样的标准,从而造成严重污染环境[6]。
2.4环境监管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我国医药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工产品的更换越来越频繁,导致医药化学工业出现了小、多、散乱的特征。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布局的特殊性,产业内部结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两面性,且对于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是这样。所以,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难度较大,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对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的进行管理和监察。
3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治理的对策分析
3.1要采用更科学的排放标准
当前,要解决好在医药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废气的问题,需要全面掌握其特性,并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对策,要建立合理的污染准则,限制有机废气的排放量,以此降低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在这一阶段,限制有机废气的污染与释放时间是制药化学工业中最关键的任务之一。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治理有机废气的污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污染规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3.2推广并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针对医药与化学工业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除了要建立适当的规范之外,还应合理使用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如热破坏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处理部分含量较少的有机废气,其效果较好,在其应用过程中主要用到催化氧化焚烧和直接火焰焚烧。催化法燃烧是利用空气与催化剂的反应来减小有机废气的起燃程度,然后再通过对空气加热使有机废气进行化学反应,最后成功地消除废气中的污染。而直接燃烧法的处理效果也比较彻底,该方法的优点是投入小、使用时间长,在短时间和高温的条件下,其处理效果就可达到99%。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运用微生物技术对废气中的生物进行重组,同时也利用生物进行代谢降解的处理,使处理后的产物对水、生物等污染较少,或以零污染的形式存在。其主要装置包括气体洗涤器、滤池处理等。而该方式和热破坏法一样,在低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中效能很高,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所以使用范围十分广阔。有机废气的处理方法若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就会不利于医药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所以,应加强对传统废气的处理方法进行技术革新。当前,已经有不少以生物治理为主的净化方案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与实验中,通过利用生物菌株净化废气,在节省处理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和传统的活性炭吸附法比较,该技术在废气处理中更具生物活性,且处理效果也更高效,在其在末端处理方面也经常使用此类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处理方式,因为该方式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发展、研究新型科学技术,坚持创新的思路,以及大力推广并使用先进的处理技术。
3.3提高国家药品化工行业市场的准入门槛
对于提升中国医药化工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以往医药化工企业有机废气治理和控制经验,再根据目前有机废气的产生和治理过程的具体特征,积极、合理地运用最先进的有机废气处理技术,并提出更有效的治理办法。要制定和贯彻科学、有效的作业标准,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企业要明确内部的质量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要对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作出严格规范,并确保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管理上均能达到合格规范;同时,政府还要规范在制药化学品领域的生产人员技术水平,以保证生产者能够运用符合标准的工艺生产流程。
3.4建立严格的控制机制
长期以来,有机废气的污染问题一直制约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若要更好地解决将这一问题,应从政府各部门在废气污染管控与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发现,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医药化工企业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导致各地政府部门对环保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现象视而不见。这些举措在短时间内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从长期考虑,废气污染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久的、难以恢复的,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改变思维,对环保违法者加强查处力度,严格控制有机废气的排放量。
4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医药化工是化工行业中非常关键的分支,关乎着人类的生活健康,所以要避免有机废气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针对我国医药及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污染的实际情况,要运用先进的处理方式,再依据科学合理的排放规范进行有机废气的治理。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企业现行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由于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的危险性很大,不仅处理过程繁琐,其处理难度也较大,所以需要选用最合理的方式加以处理,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有机废气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志刚,史为臣.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分析[J].化工管理,2019(25):49-50.
[2]李春静.医药化工行业有机废气处理的探究[J].化工管理,2019(4):40-41.
[3]唐碧银,王义飞.浅议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9):205.
[4]林洁.浅析医药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气处理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5):71-72.
一、概述
杭州某三甲医院新建病房楼的医用气体工程,充分结合了目前国内外医用气体系统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国内知名医院的设计模式。大楼内重要病区(手术室、ICU层)的主要气体管道采用独立管道设计,气体减压系统采用一用一备,确保住院楼检修时不影响主要病区使用,提高气体使用的安全性,并在严格按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0186-0187-94《医用中心吸引、中心供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前提下,参照了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用气体篇》要求,同时借鉴德国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遵循国际ISO7396-1:2002标准。为保证系统今后的扩展性,主要气体(氧气、吸引、空气)机房总管出口处留有阀门,可作为今后其它大楼的用气连接之用。
医用供气系统的设计要点:
(一)解决全系统的最佳气体流量及压力分配问题
1.根据整幢大楼的总用气点流量,对主管、横管、支管进行一系列的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计算,确定最佳管径保证用气点的气体流量。
2.为保证压力符合使用要求,氧气系统中从站房设备经过机房二级减压,以安全的低压气体输送到病区,经过区域报警阀门箱统一管理,可随时监控该区域的气体压力和故障报警。
(二)解决全系统的密封性问题
为了提高系统密封性,从工程设计到施工、材料选购、检验均严格按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YY/T0186-0187-94《医用中心吸引、中心供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及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三)解决全系统的寿命及安全性问题
1.为了保证系统整体寿命,除所选用的设备产品均是国际知名产品外,紫铜管的连接采用金属管件密封,系统中无非金属密封材料,避免了系统的老化,从而保证整套管路系统使用寿命超过50年。
2.供氧系统中氧气、空气部分的所有减压装置均双路设计,一路使用,一路备用。所有减压系统均采用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机房统一经过二级减压后以低压气体输送到各楼层。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杭州市某三甲医院新建病房楼医用气体工程。该病房楼建筑面积90000㎡,主楼地上22层。其中9~22层为病房,开放床位650张;六层为手术部,设洁净手术室13间,另设12张ICU病床和7张术后苏醒及术前准备病床;五层为分娩洁净手术室和68床的NICU病房;四层东侧为5间门诊手术及人流病房,西侧为生殖中心实验室。
工程范围包括:所有医用气体的站房设计、大楼内除洁净区域外的所有医用气体管道、病房床头终端设备以及ICU和手术室内气体终端设备(备注:四~五层洁净区域内气体管道由净化公司负责,我方只负责设计到管井出口处,加装截止阀)。
三、医用供氧系统设计
该院医用中心供氧系统由中心供氧站、减压装置、管道、阀门及氧气终端等组成。中心供氧站是医用中心供氧系统的核心,站内的氧气通过管道和减压装置输送到各个病区、各病房的快速插座终端处,然后通过湿化器供患者吸氧。它使用起来安全、快捷、方便,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本工程采用以液氧站为主、氧气汇流排为备用的制氧系统供氧方式。
(一)医用供氧站设计
1.设计依据
医院新大楼设计床位650张,满足手术室、ICU、普通病房的供氧量,根据供氧规模要求采用液氧供氧站作为大楼的主供氧源、瓶氧站作为备用氧源。本工程液氧站设在大楼内,同时考虑充液方便。
2.液氧供氧站
①液氧站配置设备:3m3液氧罐两只,100m3/h汽化器两只,调压装置一套,管道阀门系统一套。
②液氧站主要技术参数:液氧站最大出口流量100m3/h×2;液氧站最高工作压力2.0MPa;液氧站输出压力1.35MPa。
3.备用瓶氧站
此备用站只在液氧罐检修或保养时代替供氧,保证系统不断气。
瓶氧站设在大楼一层,采用双排气瓶,每排20瓶,双路控制系统,一路工作、一路备用,具有全自动控制功能。
氧站内配置:二级自动切换装置GCS1200C 两只,汇流排2×20瓶组,4组。(本工程提供的汇流排获CE认证,符合德国EN737-3标准)
(二)医用氧气管道设计
按国家医药行业标准要求,本工程氧气管道采用TP2脱脂紫铜管;铜管应符合YS/T650《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和GB/T1527-200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1.管道管径设计计算
按YY/T0187-94《医用中心氧气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规定:手术室、ICU、抢救室的氧气终端同时使用率按100%计算,普通病房的氧气终端同时使用率按20%计算。根据医院一般用气量要求:手术室使用医疗设备(麻醉机、呼吸机)终端流量按100L/min,ICU、抢救室等由于要使用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等)终端流量按100L/min,普通病房终端流量按10L/min,具体参数,见表1。
计算管道规格如下——
氧站至病房大楼的主管分四路。
病房楼氧气总管:氧站至病房楼一至四层为φ35×1.5紫铜管;氧站至病房楼五层ICU为φ35×1.5紫铜管;氧站至病房楼六层手术室为φ35×1.5紫铜管;氧站至病房楼十至二十二层为φ35×1.5紫铜管;氧气病区横管:普通病区采用φ22×1.5紫铜管;五层新生儿区预留为φ35×1.5,六层ICU、手术室预留为φ35×1.5。
氧气病房支管: 普通病房采用φ12×1紫铜管;重症病房采用φ12×1紫铜管。
2.压力减压装置及区域控制阀箱
为保证病房终端的压力稳定流量充足,氧气经机房压力减压装置通过二级减压,统一由分配器以低压气体的方式输送到每个楼层,然后再经过楼层合理的设计,由每个区域的区域报警阀门箱进行控制和报警。压力减压装置采用一用一备,当一路减压阀故障时,打开备用减压阀即可供气,保证病区氧气不停气。
3.氧气总计量装置
自动控制汇流排GCS1200C是全自动液晶屏显示,可适时检测气体流量计总用气量,无需额外的氧气计量装置,同时气体流量将保存在内存中,可瞬时、累计计量,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可接入AMS系统。
4.气体终端装置
设备带上气体终端采用国际领先的德式气体插座,可插入(或连接)氧气湿化瓶、麻醉机和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气体插头。氧气终端可区分其它气体终端,且插拔方便、密封可靠,使用寿命大于20000次,无插头时能自动密封。
四、医用负压吸引系统设计
医用中心吸引系统适用于医院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它是专为各类医院的手术室、抢救室、病房等吸出患者体内的污物、痰液而设计建造的。医用中心吸引系统克服了电动吸引机随用随搬、不能多人共用、消毒不便等缺点,而且不占用病房空间,无噪声,是现代化医院理想的吸引系统设备。
吸引系统的负压源是中心吸引站的真空泵组,通过真空泵机组抽吸使吸引系统管路达到所需负压值,在手术室、抢救室和各个病房终端处产生吸力,供医疗使用。
(一)负压吸引站
负压吸引站设在大楼七层,配置如下:
进口油润式真空机组3台(提供符合EN ISO 7396-1的医用真空管全自动系统,采用一用两备共3台真空泵,独立底座);8L污物收集罐两只;90m3/h细菌过滤器两套,过滤容量99.97%;2m3真空罐一只;真空泵面板(符合EN 60204)一套。
吸引电控柜采用PLC控制,当真空负压超上下限值时有声光报警信号,中央控制系统能保证每个真空泵都有单独的控制电路,以便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整个电气系统可确保其他真空泵正常运转。
(二)吸引管道系统设计
按国家医药行业标准要求,吸引管道大楼总管、病区横管均设计为TP2脱脂紫铜管,进入病房内支管设计为TP2紫铜管,铜管应符合YS/T650《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和GB/T1527-200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按YY/T0186-94《医用中心吸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规定:手术室、ICU的吸引终端同时使用率按100%计算;普通病房的负压吸引终端同时使用率按20%计算。根据医院一般用气量要求:吸引终端流量按40L/min,计算管道规格如下——
吸引站至病房大楼的主管分四路:
吸引站至大楼九层到二十二层管道井为φ54×2紫铜管;吸引站至大楼六层手术区管道为φ54×2紫铜管;吸引站至大楼五层管道为φ54×2紫铜管;另一路吸引站到一层~四层手术室为φ54×2紫铜管;吸引病区横管:9层~22层普通病区采用φ28×1.5紫铜管;五层、六层重症病区采用φ54×2紫铜管。
吸引病房支管:普通病房支管为 φ15×1紫铜管;重症病房支管为φ22×1紫铜管。
五、医用压缩空气系统设计
医用中心压缩系统专为各类医院的手术室、ICU室等提供医疗用气,作为推动医疗设备工作的气源。
空气系统的动力源是中心压缩站的空压机组,通过空气压缩机组排气使空气系统管路达到所需压力值和流量,在手术室、ICU等重病室终端处产生医用空气,供医疗设备使用。
(一)压缩空气站
压缩空气站设在大楼地下一层,配置如下:
设3台进口四级无油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可集成控制;1只380V三相50Hz系统控制柜;两只压缩气体缓冲罐(3000L);两套EcoPharm Tower MA DME 080S吸附式干燥机;两套五级细菌过滤器(含一氧化碳过滤装置);两套进口自动排水装置Bekomat 12;1套压缩空气(带二级减压)压力减压站(一备一用)。
(二)压缩空气管道设计
按国家医药行业标准要求,本工程压缩空气管道采用TP2脱脂紫铜管;铜管应符合YS/T650《医用气体和真空用无缝铜管》和GB/T1527-200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1.管道管径设计
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标准规定:手术室、ICU室、抢救室的空气终端同时使用率按100%计算;根据医院一般用气量要求,手术室、ICU、抢救室由于要使用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等)终端流量按60L/min。
空气站至大楼的主管分四路:
空气站至大楼九层~二十二层的主管为φ35×1.5紫铜管;空气站至大楼六层手术净化区域的主管为φ35×1.5紫铜管;空气站至大楼五层的主管为φ35×1.5紫铜管;空气站至大楼一层~四层的主管为φ35×1.5紫铜管;空气病区横管为φ22×1紫铜管;五层、六层预留为φ35×1.5;空气病房支管为 φ12×1紫铜管。
2. 气体减压装置设计
为保证病房终端的压力稳定流量充足,在压缩空气机房出口端设二级减压装置,通过二级减压将压缩空气的气体压力由1.6MPa减至0.5MPa,由气体输送管道将低压力的安全气体送至每个楼层,每个楼层均按欧洲标准及设计要求配置有区域报警阀箱,在压力故障时可声光报警。减压箱内减压装置必须一用一备,当一路减压阀故障时,打开备用减压阀即可供气,保证病区压缩空气不停气。
六、笑气、二氧化碳系统设计
为操作管理方便,笑气、二氧化碳汇流排气源站设在七层同一房间。另外在大楼四楼另外单独配置一套二氧化碳汇流排,供应生殖中心。
(一)笑气、二氧化碳站房设计
笑气和二氧化碳主要供给大楼四层、五层、六层的生殖中心、分娩室和手术室使用,根据规模气源站设计如下——
笑气站:4瓶×2组自动控制汇流排;
生殖中心二氧化碳站:4瓶×2组自动控制汇流排;
二氧化碳站:4瓶×2组自动控制汇流排和一套2瓶×1组自动控制紧急汇流排。
全自动控制汇流排特性:
全自动切换并带停电保护装置,系统断电后不会影响正常使用,采用机械式压力控制装置,确保断电不断气。所有汇流排均能提供日后升级,无需另外购买。
(二)笑气、二氧化碳管道设计
1.管道管径设计
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标准规定:笑气和二氧化碳主要应用于手术室、分娩室、生殖中心实验室,并根据《国家医用气体规范》的要求,对笑气和二氧化碳的终端出气流量有相应的要求(表2)。
笑气和二氧化碳的使用率按100%计算;根据医院一般用气量要求,手术室、抢救室由于要使用医疗设备(如呼吸机等)终端流量,笑气按15L/min;二氧化碳终端流量按20L/min计算。笑气、二氧化碳系统管道采用TP2紫铜管,具体管径要求如下——
笑气管道:φ15×1.5 紫铜管;管道井出口预留φ15×1.5紫铜管;
二氧化碳管道:φ15×1.5 紫铜管;管道井出口预留φ15×1.5紫铜管;
生殖中心二氧化碳管道:φ15×1.5 紫铜管;管道井出口预留φ15×1.5紫铜管。
2.气体减压装置设计
为保证手术室、分娩室及生殖中心实验室终端的压力稳定流量充足,在笑气、二氧化碳站房的汇流排上设计有二级减压装置,通过二级减压将压缩空气的气体压力由1.6MPa减至0.5MPa,由气体输送管道将低压力的安全气体送至每个楼层,汇流排内减压装置设计为一用一备。
七、麻醉废气排放系统
采用先进的文丘里式设计原理,利用压缩空气进行废气排放,无需日常保养,并且不会产生震动,流量可根据手术需要随时调节流量,以满足不同手术类型的需要。
八、医用气体区域报警阀箱
(一)区域报警阀箱的应用
区域阀箱安装于每个手术室、病房、ICU/NICU等区域,五气区域阀应用于手术室区域,三气区域阀应用于普通病房、ICU/NICU、抢救室等区域,区域阀门应设有压力显示,两侧设有短管,便于现场焊接(现场不允许酸洗处理)。
区域阀箱安装在房间外面以确保气体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NIST紧急接口接入钢瓶,进行不间断供气。
区域报警阀箱应用场合:
当需要关闭某一区域;由于终端气口或管道损坏而引起病房严重漏气;气体供应压力不稳;气源受污染;病房着火。
(二)区域报警阀箱的功能及特点
1.区域报警阀箱功能
该区域报警阀箱整合了气体切断阀门、压力报警、紧急接口等功能,主要是对医院一定数量病床区域进行气体的管理和监控,以保障该区域气体的正常使用。
2.区域报警阀箱的特点
声光报警遵从EN 737-3 & ISO7396-1;复位按钮可以消除报警声;完善的监测显示单元;压力传感器测量实时通过的气体压力;压力计显示实时压力;内部的监测功能通过报警系统模块传输。
九、医用气体中央报警系统
(一)气源报警器
气源报警器适用于监控各种气源设备,如压缩系统、真空吸引系统、汇流排等运转状况,气源控报警器具备控制功能可以实现紧急处理能力,气源报警器也适用于中央监控。可以用于监控每个区域报警器的信号是否正常,更为客户提供了便于管理、低成本的监控方式。
(二)区域报警器
医用区域报警器适用于监控医院楼层、护士站、手术室等区域供气状况,实时数显气体压力,可设定报警点并实施超限报警,确保医院供气的安全正常。
(三)AMS(Alarm Management System)中央监控
系统监控主机采用Monitor LL/MonitorLLT液晶显示屏对故障单元进行文字显示,同时提供声光报警信号,该中央报警器可提供随时查阅历史维修记录、故障清单、数据趋势等,满足智能监控各种需求。显示屏通过LED灯显示,报警监视器上会显示两行文字。可随意设定信息在显示屏上显示的顺序和报警优先级。
十、结束语
医用供气系统的设计,应遵循GB 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新标准,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用气体设计理念,将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从整个系统气源的产生到气体输送,区域报警系统及中央报警系统,床头病房终端系统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所有设备从设计到出厂都经过严格检验,并遵循ISO7396-1标准,从而带给客户一个安全、合理、规范的医用供气系统,同时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气体。
参考文献
[1]GB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 TQ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66-1
0引言
重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中化工行业发展的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生产的工艺技术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业生产材料本身的性质,使得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污染物质,为保护环境增加了困难[1]。而煤化工行业,则是以煤炭为原料的,经过化学工业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物质以及副产品的工业,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态的、固态的以及液态的产品或半产品都是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来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加工,进一步转换成化工产品以及能源等。煤化工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燃气、液化气等等很多都是煤化工的产出物。
1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行业是煤炭产业链中的一环,是承接着煤炭和化工生产的中间环节,也是我国现今市场中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1传统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传统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一直以来,我国在合成氨、焦炭等传统化工产业产品的生产中都为世界产量最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钢铁锻造和建筑建材以及轻工业等。但是金融危机以后,对传统煤化工产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结构落后的传统煤化工面临巨大的挑战。
1.2新型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我国新型煤化工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只建设了一些示范单位。新型煤化工的内容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乙二醇等,其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空分技术、气化技术、合成技术等[2]。新型煤化工产业虽然是个年轻的产业,但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基于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资源和经验的支持,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世界范围的煤化工领域内的突破,首次实现了煤基路线烯烃生产,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在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会有更高层次的突破。
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主题,保证煤化工行业健康、无污染、可持续的发展是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企业是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实现煤化工企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
2煤化工行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煤炭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共同构成的,在煤化工生产的焦化、气化、液化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的废气物对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有较大的污染。而煤化工工业的流程复杂,设备相对石化也并不甚完善,在回收环节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环境问题。
在焦化时,装煤和运送环节产生粉尘,因为在户外作业,较难实现收集和除尘,直接飘散在空气中,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带来很大的损伤,而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废水,经过澄清和分离后排放依旧有残留,因为成分复杂,工艺繁复,投入资金多,很多煤化工企业的投入也不到位。
气化主要是将固体的燃料和液态的燃料在气化剂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过程,气化后的煤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相对来说,液化的过程产生的废气物较少[3]。这些生产过程中,产业链上出现的问题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也是煤化工企业保护环境头痛的环节,至今尚未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策
保护环境归根结底是治理污染,只有从源头上切断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斩草除根”方能一劳永逸,永绝后患。因此,除却在煤化工的废物排放上下功夫之外,最主要的是在各个环节上,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从循环利用的观念出发,变废为宝,一方面有效减缓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煤化工行业增加效益。
循环利用,创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分为五个阶段,即源头预防阶段,过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循环利用阶段,环境管理阶段。
源头预防即是保证煤化工生产时要达到一定的清洁标准,从源头开始防治污染。而过程控制阶段则是根据相关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半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进行实时监测,一方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需要排放的废气物符合清洁和环境承受力的排放标准。污染治理阶段是关键的一环,在此过程中,要求煤化工产业排放的废物在国家规定指标之内,方便后期的环境管理环节,也为后面的循环利用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循环利用阶段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水流、能流进行整合,经过处理后得到合理的利用,合理资源的配置,形成整个生产环节的循环,做到即节约成本又能实现环境保护[4]。最后的环境管理,除却对排放物和产品以及流程的管理,还有对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
4结语
综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业,但是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煤炭化工行业在生产出大量产品的前提下,也产生了很多污染物,对越来越脆弱的环境增加了负担,与生态环保的时代主题不相符合,所以,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如何解决污染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全的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适度地发展煤化工行业,促进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两型”煤化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国恩.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破产保护与利用,2009,100(5):4-6.
一、氧气作为医院医疗使用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在医疗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其制取方法一直延用着传统的低冷空气分离法,使用该方法制氧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操作及维修维护费用多,因此不便在医院推广使用。
1998年4月国家医药局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1999年山西埃尔气体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分子筛氧气发生装置,取代了医疗行业传统的制取方法和氧气瓶供氧方式,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使用。
二、制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制氧分子筛,分子筛(简称ZMS)是一种以沸石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白色颗粒,是一种半永久性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防水,否则将失去吸附作用。
分子筛对氧气和氮气的分离作用主要在于这两种气体在分子筛表面上的扩散时间不同,较小极性的气体分子扩散较慢,很少一部分进入分子筛微孔,较大极性气体分子扩散较快,进入分子筛微孔也较多,氧气的临界直径为2.8A(1A=10-8cm),而氮的临界直径为3A,这样在气相中可得到氧的富集成分,通过PSA变压吸附双塔流程,就可以从空气中将氧气分离出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以空气为原料,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工艺产生的氧气,这种氧气的氧浓度范围为90%—96%(v/v)之间,剩余的部分气体主要是氩和氮,随着吸附塔自动排气阀的作用,将少部分氩和氮以及其它废气排除掉,氧气进入贮氧罐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临床科室。
三、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如今是全军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军队卫生医疗机构,为首批三等甲级医院,重庆市首批涉外定点医院。
特别是医院新病房大楼的落成使用,使大坪医院的发展融入了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病床数量达2000余张,收治率100%,医院各项建设指标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美丽舒适的庭院式医院实现了大坪医院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迎来了全国、全军、同行的参观学习和赞美。大楼配备自动化监控系统、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等六大系统;全部采用数字化办公,设有校园网、远程电视电话会议、数字化教学、医疗巡诊等系统;病房设变频式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真空镀膜玻璃外墙、智能分箱补偿器、直接数字控制器、平衡阀、智能温控二通阀等措施;具有完备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酸化水消毒系统、自平衡通风系统,各种装饰材料都通过环保认证;楼内布置绿色植物230多处,顶楼做了绿化处理,周边环境整体美化,形成独特山水、园林景观;公共区域标志鲜明:花店、超市、茶座、餐厅、自主银行等项服务应有尽有,病房配置电话、网络系统、液晶电视、医患对话系统、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手术进展。
重构价值链,进行成本控制
首先对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TZ公司AC主要竞争对手为WH公司,TZ公司对比了WH公司内部价值链上每吨AC的成本差异。从表1中看出,TZ公司较WH公司在AC上成本要高出5000元,具体在原料采购及生产加工的价值链中分别多出5000元和3000元,而在研发和销售价值链分别少1000元和2000元。以下分别就各价值链进行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作业,重构价值链,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以期最终取得成本领先优势。
1.研发环节
WH公司虽然在AC的直接研发成本上高出了TZ公司一倍,但由于其不断进行原材料投入的优化,工艺路线的改进,使原材料消耗和生产加工成本大大低于TZ公司。鉴于此,TZ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组织研发人员进行AC成本攻关,制定目标激励,并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同时对AC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缩短反应路线。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和改进,发现投入纯度不同的主原料AC1,AC的收率(化学反应产出物质的数量/化学反应投入的主原料的数量)差异明显,同样投入1吨AC1,含量为99%时AC的收率比含量为96%时AC的收率提高了5%,即增加AC产出0.05吨,增加收益3000元(每吨AC价格按6万元计),也就是使原材料成本下降了3000元。
又由于对工艺进行了改进,减少了溶剂的投入,并延长化学反应保温时间,每吨AC较原来又节约1000元。研发改进给每吨AC带来了4000元的成本降低。另外,TZ公司研发部门改进AC的工艺,优化投料配比,一方面节约了原材料,另一方面减少了废气排放量,直接减少了环保处理成本,此项降低成本800元。综上,研发改进给每吨AC共带来了4800元的成本降低,当然,因加大研发投入,分摊到每吨AC的研发成本也较原来增加了1000元,扣除这部分金额,研发改进共带来每吨AC成本净降低3800元。
2.原料采购环节
TZ公司分析了其现有供应链的结构,对现有供应商进行梳理,对供应商进行资质评审,根据各项指标标准设定分值,从而筛选合格分供方,并根据所供应产品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维护模式。另外,在每一类供应商中排出优先采购顺序,做到科学采购,最大效应提炼供应商对公司的价值,促进AC及其他产品采购成本的持续下降。在供应商产品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时,预付货款以帮助其以低价锁定主原料的价格,并对供应商生产的过程定期审计,以确保所采购主原料的质量。TZ公司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尽量集中在有优势的供应商中长期采购上,与有限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先发货后付款,给公司节约了现金流和资金成本。此外,每种原材料都有两家以上供应商备选,给公司议价和应急采购预案的实施提供可能。通过上述一系列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每吨AC可降低原材料成本约2000元。
3.生产加工环节
AC的成品分为半成品、粗品、精品及精烘包(精制、烘干、包装)四步工序,AC的另一种原材料AC2单耗(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产量)为0.8,一直以来TZ公司都是自行生产,生产成本在每吨14000元。在对AC半成品的价值链进行重构时,抓住控股股东ZH公司是其中一个AC2产品厂家的大客户这一机遇,通过ZH公司的协调沟通,使每吨AC2的价格优惠至12000元,每吨成品AC可降低原材料成本1600元。TZ公司对生产流程价值链进行重构,上述加工工序中,第二、三步出现局部停工待料现象,而第三步加工出来的精品又受制于第四步烘干能力的影响不能及时进行烘干包装,第一步和第四步成为了整个加工工序的瓶颈。TZ公司将2000立升的反应釜全部换成5000立升的反应釜,同时在第四步增加一台烘箱,设备调整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在产品库存周转速度也加快了一倍。
4.销售环节
TZ公司的AC主要销售给ZH公司,再由ZH公司销往国外的三家客户(分别为TV、VS、SF公司),为稳定销售渠道,TZ公司与ZH公司寻求战略合作,向ZH公司定向增资扩股51%,使之成为TZ公司控股股东,不但在销售上形成了强有力的战略联盟,统一销售计划和市场定价,稳定了市场价格,还增加了资金保障,另外,ZH公司具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可以为TZ公司提供很多新产品的机会可供选择。
TZ公司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积极寻求与国外客户VS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由VS公司出资16%,持有TZ公司股份,这极大地稳固了TZ公司国外市场的销售,另外,VS公司还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TZ公司降低AC的成本。综上,TZ公司通过对价值链重构,使每吨AC至少降低了7400元(参见表3),已经低于竞争对手WH公司2400元(原来TZ公司高出WH公司5000元)。TZ公司通过重构价值链,在上游积极寻求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保证企业以最优的质量取得最低的供应成本;下游通过与客户建立合资合作联盟,得到客户更大规模的订单;内部进行流程重组和再造,取消不合理成本消耗的环节和部门,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对生产工艺持续改进,选择最优化学反应路线等,TZ公司应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重构价值链的方法,取得了成本竞争优势。
2食品药品人才培养的新时代要求
2.1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药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全面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目前,食品药品行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是多方位涉及、专领域精攻。为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学校要区分轻重缓急,首先要侧重专领域的攻克,其次才是多方位的学习与掌握。而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方案则应符合教育目的,以合理的顺序优化课程设置。作为学生,所学知识则以侧重点作为选择依据,并以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学习所用的相关书籍。尤其是医药专业,知识的更新步伐快,涉及的内容广,为此,学校要时时刻刻关注该产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填充新知识,使侧重点方面的知识覆盖更为全面、准确、科学。而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要求他们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各门学科间有着相互联系,结合各科的特色共同学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帮助人才进行更多综合知识的储备,使所学内容得到更为极致的展现。如食品可以注入艺术气息,以特色吸引客源;药品可以幻化成美食,独特的口味不仅解决了药品难以服用的问题,尤其是儿童,同时也是打开市场大门的一个突破口。
2.2不断强化师资队伍
食品药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实践性教学,如食品药品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为了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以及人才对操作过程的掌握,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专兼职教师创造培训、培养的机会,加强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加强骨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使其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能力。通过下企业锻炼、培训学习等,积极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还是要能文能武,既能“舞文弄墨”,又可“舞刀弄枪”。同时,建立专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学培训、学术讲座及技术交流服务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通过“搭平台,给机会,加任务”加强专兼职教师培养。此外,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通过与全国兄弟院校、校内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交流学习,重点提高自身教学及业务能力。从而,建设一支集教育教研和为行业及社会提供食品药品服务双重功能的创新团队。
2.3严格落实考核制度
食品药品专业知识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表现出懒懒散散、随随便便,但食品药品产业又有着它的特殊性———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规范、落实考核制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食品药品专业知识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考试检验该产业人才培养成效,掌握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以及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的考核制度并不是简单的纸质书写,它的内容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各科考核成绩分值比例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调整;或将各块考试内容分为更为详细的小模块。对于食品药品专业而言,教师应严格、灵活、适当运用考核制度,适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巩固,这样才能发挥考核制度的真正作用,引导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知识有进一步深层次的理解,融会贯通,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3]。
2.4合理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地前行,食品药品的产业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对新时期的食品药品产业发展要求把握不够透彻,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够很好的融合。同时,对学校里所学知识往往不能进行自我的进一步更新和升华,无法满足食品药品的产业发展需求。因此,一个明智的食品药品企业会毫不犹豫的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注重岗前培训,促进知识技能相融合;注重全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注重培训考核,激发人员潜能[4],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个人潜在力,为人才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提供契机与空间。此外,食品药品产业要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无论是食品药品相关的学校还是相关的企业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与自己的兄弟学校、企业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一方面,可以帮助食品药品相关的学校根据企业与专业要求注重平时的技能操作,培养出更合理的人才,并且解决了人才培养因资金而受到的影响,真正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与培训机构签订相关协议的食品药品企业,则帮助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受教育的食品药品相关人才在授课期间安心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不错的生源;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便于企业对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了解。同时,学校也相当于是企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按照食品药品产业的发展要求培养人才,为食品药品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1遵循企业理念,诚信发展产业
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追逐,诚信则是食品药品行业永远的信念。食品药品产业要做大做好,除了人才、技术,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引领企业坚守以人为本的信念,诚信经营,脚踏实地,向前发展,这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在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应该贯彻落实食品药品GMP、GSP[6]。现阶段,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产品质量的下滑。这对于食品药品行业是一个致命性打击。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直接击垮了三鹿集团,还有“毒胶囊事件”导致原本是胶囊之乡的小镇进入持续的经济发展低潮。所以,诚信作为食品药品产业的理念灵魂,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时代的要求。
3.2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任何事物的进步发展源于内在矛盾的妥善解决。食品药品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破坏环境,污染源材料,同时,药品生产又要求选材纯天然、无污染,生产过程洁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这一矛盾不仅影响产品的质量,还阻碍着产业的发展,解决方法迫在眉睫。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条例已不再虚设,导致传统产业发展道路逐渐被时代所鄙弃。传统的发展道路是先发展后治理,使得随后环境的污染阻碍了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环保意识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在新时代共同要遵循的原则。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7]。所以,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环保、可持续,治理发展一把抓。食品药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从选材、原料开始,选取绿色环保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依靠科技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成本,做好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污处理,减少其排放量与污染量,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良好的环境可保证食品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加快产业科学的发展。销售过程中,尤其是食品产业,应遵循节能环保原则,避免出现包装的价值量远远高于食品的含金量,杜绝盲目跟随奢靡风潮。
雾霾,是特定的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会排放出大量的细颗粒物(PM2.5),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受力,细颗粒物浓度会持续集聚,若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就很容易出现大范围雾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
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加剧雾霾现象
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大气中的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因素,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可生长颗粒等也是PM2.5的主要来源。如今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空气质量在扩散条件较好时能达标,一旦遭遇不利扩散的天气条件,空气质量会立刻下滑。
我国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比重过高,冶金建材火力发电厂、石油炼化厂、化工厂、重型装备制造厂数量的迅猛增加导致工厂污染物排放量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但使城市人口数量猛增,同时机动车数量、工矿企业数量和城市基础设施数量大幅增加,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张。由此而带来的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不仅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还导致并不断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产业迅猛发展,工矿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加剧。雾霾,是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环境保护而产生的恶果。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大气污染问题,是经济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累积结果,因此大气污染的治理势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实上,我们的经济结构与模式造就并加剧了雾霾,而雾霾已反过来开始严重拖累经济发展。整体来看,中国因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初期透支了许多资源,虽然收获不小成果,但环境污染问题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二、雾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旅游业的影响
雾霾重灾区在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受创,多种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交通的安全与正常运营均受到负面影响,游客数量明显下降。雾霾严重影响出游决策,游客主动逃离雾霾天气多发地,“避霾游”受欢迎,这又何尝不是对旅游环境的一种反讽。“避霾游”等旅游产品受追捧,一定程度上带旺了旅游市场,但我国在海外旅游推介中宣扬的“美丽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却会因一场大范围的雾霾而遭受沉痛打击。自2012年,我国境外游客却逐年下降,雾霾便是重大影响因素之一。环境污染对旅游业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二)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雾霾,使得航空、铁路、公路运输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雾霾天气下,能见度低,航班停运、铁路延误、高速公路封闭的现象屡见不鲜,车辆限行更是趋于常态化,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同时雾霾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运输时限要求较高的行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重度雾霾下难以确保运输的时效性。因雾霾天气影响而滞留的大量旅客,也给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人流疏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影响其正常秩序。因此,如何降低雾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确保交通运输安全,需拿出可靠可行的运输方案,减少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对工业的影响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促使政府加强对实体工业的监督管理,雾霾重灾区大量工厂企业被勒令停顿整改,尤其是化工行业,甚至会造成企业的亏损破产。雾霾治理在短期内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例如钢铁行业、水泥焦炭行业、铜矿石行业等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
雾霾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雾霾频发,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传统能源的弊端,加强对新能源的研发,电能、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空调等开始兴起。对于医药行业,口罩、空气净化器、PM2.5监测设备的销量都有明显提升,清肺食品受到热捧,海南等地旅游大热。雾霾天气频现,催生 “雾霾经济”。然而,即便雾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这种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染拉动经济的畸形模式是不可取的,从长远来看雾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弊大于利。
三、在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间寻求平衡
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道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求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把握双重机遇。
(一)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发展虽带来短期的效益,却埋下长期的隐患。我们要逐步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从高耗能、高污染转变为高效益、低耗能的发展模式。取缔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产业的技术投入与支持力度,提倡技术创新,实现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改变传统的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轻工业,努力发展低碳环保的高科技企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生产效益与环境保护。对工业生产中的污染环节进行技术革新和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企业应当加快向新型能源的转变,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提升空气污染的处理水平和处理技术。
(三)加强相关部门监管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监测,对工业生产环节进行评估。企业建立自我监测的环节,有关部门加强督促管理工作。完善空庵柿勘曜枷喙氐姆律法规,将PM2.5排放总量纳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出台PM2.5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重点细化法规,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防治雾霾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鼓励民众力量参与监督。
(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对社会经济整体性的转型。提高废气、废热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推行机制,对于达不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提高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提倡民众坐公交车,使用电能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步行。
要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经济发展与雾霾治理的动态平衡,在保证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陈开琦,杨红梅.发展经济与雾霾治理的平衡机制[J].社会科学研究,2015(06).
生物医药行业被誉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医药科学和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从事基础研究和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目标的应用研究的高素质药学创新型人才。药学是一门学科范围广、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的应用型学科。实验课在药学课程中占有较大比例,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实验室管理是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人才为出发点和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实验室管理工作应以营造一个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科研探索精神,实现创新思维的良好环境为中心而展开。
一、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确保人身安全”是一切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任务。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药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学院三级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找出隐患,及时整改,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人是实验室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对学生实验前的安全培训教育,是有效规避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培训内容包括: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安全操作细节;核实实验室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存放位置,并熟悉使用方法;学习紧急情况下的自护、自救常识,告知发生意外的逃生通道等安全信息。
实验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药学专业实验室充分考虑实验涉及的不安全因素,配备了完善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洗眼器,护目镜,丁腈手套,一次性口罩,急救箱等。实验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有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毒性试剂参加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个人防护要到位;实验室内严禁喝水、吃食物,学生所携带水瓶、食物等放在实验室外的衣物架上,在实验室外取用;不用戴防护手套的手触碰日常用品(如:笔、门把手、手机),以防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扩散等。药学合成实验通常反应成分复杂、时间很长,实验室内会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在课前打开通风换气系统和门窗,将实验室内置换成新鲜空气,使学生能够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工作。
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
创新源于实践,良好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开发[5]。药学专业综合实验是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实验技术,以小分子药物为主线串联起来的贯穿药物研发全过程的系列实验;实验过程涵盖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药物合成及分离纯化实验技术,脂质体制备及评价实验技术、药效活体评价实验技术(抗栓、溶栓、血管条张力实验),合成产物的理化常数测定技术和结构鉴定的紫外、红外、核磁和质谱等四大波谱分析技术等。实验过程涉及仪器设备、化学药品数量多、种类杂;因此,对各实验内容所需仪器设备、化学药品等实验用品提前做好细致、充分的协调、准备;及时、准确、到位的切换,创造一种科学严谨、规范、整洁的实验环境;学生置身其中更有益于全身心地投入实验过程,激发创新思维。
科学研究需要准确的实验数据指标的支撑,获得具有专业学术意义的实验结果是实验教学的关键。药学专业综合实验技术含量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实验教学条件,是获得更加可信实验结果的保障。
三、精细化仪器设备管理
专业药学实验对于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精细化仪器设备管理,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安全、正常的运转是实验教学顺畅进行的必要保障。实验设备的日常管理包括:做好使用记录,定期检查、维护,及时维修并做维修记录;编写简洁明了的仪器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对于使用时容易出现不当操作的仪器,在醒目的位置贴出正确操作提示,避免因错误操作造成故障发生。
为满足综合性药学实验的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验中心近年新购进了高速冷冻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纳米粒度仪、红外光谱仪、自动旋光仪、显微熔点仪等实验仪器设备。新购进仪器在开箱验收后立即组织培训,对工程师培训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保存培训视频、仪器附件清单、验收单、说明书等全套档案资料。
四、规范化学危险品管理
药学专业实验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其中包含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化学危险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对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细致的监管,能有效规避其安全风险。教学实验用试剂均在学校供应平台购买学校指定有资质厂家的产品。实验中心设有配备了排风系统、消防设施和铁质防燃药品柜的专用药品库,并定期检查、记录温湿度,定期排风改善药品库空气质量。实验中对有些有机溶剂需要量很大,为避免大量储存造成的安全隐患,建立了药品库试剂清单并定期更新,随时掌握库存情况,随用随买,也减少了重复购置造成的浪费。实验室内仅放置实验使用量的化学药品,随取随用;危险化学品放入实验室的通风橱内。需低温保存的化学品储存在爆型冰箱中,避免在低温环境下仍具挥发性试剂造成的安全隐患。
药学专业实验过程中大量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如果不进行规范化处理,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对于使用易燃、易爆、毒性和有刺激性气味的试剂或生成有毒和有刺激性气味产品的实验,严格要求在通风橱内完成,同时打开实验室排风罩,可降低废气对实验室的污染。实验中产生的大量废液按无机类废液和有机类废液(组成比较复杂,一般分为含卤素和不含卤素两种)分类收集,由学校统一处理。实验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未污染废弃物(如:生活垃圾)、污染废弃物(如:枪头、离心管、防护手套、滤纸、纱布、橡皮塞、变性乳胶管等)和玻璃利器(如:破碎或破裂的玻璃器皿、针头、注射器等),分类收集,由学校统一回收。实验动物在实验完成后立即送至动物尸体房冷冻处理,辅料等其它实验废弃物随之送到指定地点。
五、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室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实验室的开放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实验室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能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专设了“药学创新实验室”作为主要开放实验室,面向本科生,主要针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导师制、课内社会实践等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实验课程之外多层次的科研创新、新药研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融入教师的科研实践,接触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实验室为学生准备清单所开出的实验用品,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操作。开放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如:实验室使用登记制度,仪器设备使用预约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实验室部分日常管理事务,则交给经常在实验室的学生来完成。由于开放实验室所涉及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增加,仪器设备也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实验教师、实验员会定期巡视,对学生给予及时指导。实验室的开放无疑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科学实验舞台。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实验室管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将会使其实现适应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运行机制,以营造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实验环境,满足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彦坤,陆涛,廖俊.高校药学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33-237
[2]刘李,缪明星,刘晓东,尤启冬.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研究[J].药学教育,2014,30(6):62-65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56-0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经济已经展示出了不可估量的前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的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科技革命和生物产业革命。2000年6月27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人类科技历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因而,生物技术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
1.大机会。生物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因其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国家扶持,所以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利润丰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2002年,世界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在1 000亿美元以上。据资料显示,全球每10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中就有4个与生物技术有关。
2.大市场。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发以及各种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染性疾病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全球人口大,而且不断增长,使生物技术产业拥有了长期永久性的市场;众多投资者之所以对生物医药行业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看中其高回报特点。如在财富500强企业中,虽然制药公司在销售规模等方面无法与汽车、电子等行业相提并论,但是在盈利能力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的评比中却名列前茅。
3.高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其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可以使原先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
4.高投入。生物技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投资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厂房的建设和设备仪器的配置方面。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技术项目的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并随项目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
5.长周期。生物技术项目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生物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产品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5年,甚至15年以上的时间。
6.高风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新产品的投资从项目筛选、临床前实验、稳定性实验等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时间却需要8―15年,投资1亿~3亿美元。
7.高收益。生物技术产业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生物技术产业的作用
1.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健康是人类永远关心的问题,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今后医疗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更加注意预防医学和日常保健,使重大疾病的突发率大大减少,疫苗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大幅度提高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能力。疾病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和治疗,不仅可对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进行预测性治疗,还可以治疗多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另外,随着干细胞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器官移植将更加便利,价格将更加低廉,从而为器官需求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再生物医学开拓日益广阔的前景。
2.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全球人口在2000年超过了6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近90亿,与此同时,世界的人均耕地却正在减少。在人口和需求增长的压力下,在耕地不断削减的形势下,解决食物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生物技术的应能够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食品的营养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产量增加5%―15%,而且还可以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使它变得更为丰富和适合人体需要。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还能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能抵御各种虫害、抗疾病和抗逆境的优化改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另外,通过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拓展家畜的新用途,为发展高效益畜牧业提供技术力量。还将推动农业经历新一次的“绿色革命”。
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作物与畜禽品质的改良,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巨大变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
3.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由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工业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才能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纺织工业以发酵工艺取代化学工艺,可降低用水量18%;塑料工业以碳水化合物取代石油作原料,可降低石油用量80%;造纸工业以植物取代化工原料可降低能耗40%;以生物技术工艺取代传统工艺,加工抗生素中间体(一种药物原料),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50%,电耗可降低20%,用水量可减少18%。同时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从而增加世界能源的供给。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工具。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技术还可以推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将使化工、造纸、防治、食品、发酵等传统工业领域地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改变,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4.加快改变能源格局。生物能源将会使作物秸秆等废弃的有机物成为能源,缓解化石能源不足的危机,为石油短缺国家解决能源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经济的途径。全球生物质能量的储存为18 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的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代替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因此,生物技术将有效地帮助世界各国突破资源瓶颈。
我们要着力提高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大做强中国生物产业。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一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积极承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转移,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兴办企业,增强产品国际注册意识,做好产品营销工作。加大生物产业发展的力度,对于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YANG Dong-hui
【关键词】药品质量,影响因素,管理,措施
药品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只有使用质量合格的药品,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才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高质量的产品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最有力支柱,生产质量管理工作应是企业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一 人员
人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主体,人员的素质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制药企业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对药品质量的优劣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这包括对药品质量的重视程度、责任心的强弱、研究改进和提高药品质量的积极性、技术熟练的程度以及身体条件、精神状态的好坏等等。人的因素,既影响着药品质量,也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因此,人员管理要做到以下三点:
1 管理是遏制人员惰性、发挥人员能动性的重要措施,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有力保障。因此,为做好人员的管理,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制度以及考核奖惩机制,并严格实施和考核,做好人员的管理工作。
2 企业应配备有足够数量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生产管理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在制药工艺过程一线操作的生产人员保持身体健康。
3 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是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技术知识、法律意识等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增强遵守各项规程的自觉性,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将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人员向有利的一面发展,让人员全面熟悉、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更好、更自觉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相关法规法律政策、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管理制度、标准操作程序、生产工艺规程等,培训的方式可采取内培、外训、岗位练兵等形式。
二 设备
设备即机器、装备、容器等的总称。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精确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原有的优越性。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防止或减少污染。否则,不能确保药品质量达到合格的标准。我国医药行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偏低,尤其是在中成药加工方面,这些因素有时会影响药品质量。因此,设备管理要做到以下三点:
1 设备选型要符合生产要求,设备要易于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安装要便于操作、维修和保养,设备选择要有利于防止差错和减少污染。
2 要正确使用。首先要选配合格的操作员,操作员不仅要对设备的结构、性能、维护知识等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要遵循“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原则。保证设备在安全的运行条件下运行。每一台设备都有其安全的运行参数,如果超出参数范围,不仅容易发生事故,而且会导致设备运行精度下降,影响产品质量。
3 要勤维护,勤检修。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程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巡视检查,判断设备运行是否存在事故隐患。另外,每一台设备都有各自的安全运行周期,管理部门要严格控制和掌握,对于达到安全运行周期的设备要及时下达停机检修指令,维修部门要按时对设备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和维护,发现磨损配件要及时更换,以消除事故隐患。要求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静密封点泄漏率不超过2%。
三 物料
物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影响着收率、消耗、成本,也影响着药品的疗效,物料管理是GMP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中成药,所谓“中成药的原材料要精选地道药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物料管理要做到以下二点。
1 精确投料。药品的生产具有特殊性,它是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质量、数量来投料生产的,稍有不慎产品就会发生质量问题,轻者患者服用后无效,重者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因此,精确投料是物料管理的关键。投料时,车间配料员、质监员、工艺员、工段长、操作工一定要严格检查复核,一旦发现投料差错要及时报告和处理,确保生产出的药品安全有效。
2 节约降耗。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物料的消耗,一种是有效消耗,在生产投入总量固定的情况下,有效消耗量越大产品的产出率就越高;一种是工艺性消耗,这是由生产工艺水平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逐渐降低到最低限度;一种是非工艺性消耗,这是由于管理不善、操作不当造成的非正常消耗,其理想状态是零消耗。为此,企业要建立合理的物料消耗定额指标并严格进行考核;要严格工艺技术控制,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要加强生产调度管理,制定合理的生产周期,按规定储存物料和中间产品,防止物料受潮、霉变、泄漏等。
四 工艺
生产工艺是指导药品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如果不能正确地执行,就不能生产出合格的药品。生产工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严格工艺制度、工艺检查和工艺监督。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二点:
1 药品必须严格按照经批准的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对投料比例和数量、提取时间和次数、生产温度和压力等一切工艺参数必须严格执行,车间工段长、工艺员、质监员必须确保各项工艺参数在生产过程中得到落实,并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各项工艺参数的指示或计量仪表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
2 工艺管理的另一内容是对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虽经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必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以研究、验证和完善。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工艺也要不断提高,达到更加先进、更加稳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水平。
五 环境
药品生产环境分室外环境和洁净生产区,室外环境只要是做到周围无尘土、无不良气味,就基本能保证洁净生产区不受影响,因此,洁净生产区应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1 室外环境即厂区内外周边环境,应无污染源,空气、场地、水质应符合药品生产的要求。厂区内应绿化,应天或尽量减少露土面积,路面应硬化,不起尘,交通方便。
2 生产车间内必须按生产工艺和药品质量要求划分为一般生产区、控制区和清净区。洁净等级相同的区域应相对集中,形成小区。生产人员须更衣,经缓冲间,方能进入控制区;之后须更衣、淋浴、更换无菌衣、风林后,方能进入洁净区。洁净区的温度和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相适应。生产时要保持空气净化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的静压差大于5帕,室内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大于10帕;要定期监测生产区的尘埃粒子数和微生物数,达到GMP的要求。人员和物料必须按规定的路线、方法和要求进出生产区;物料进入生产区时要对外包装进行清洁消毒或脱去外包装,避免对生产区造成污染。生产区的地漏必须有液封装置,且液封的水位压力要足以阻止废气、废水的倒灌;每天生产结束后,操作人员必须对地漏进行清洗,并用消毒液进行密封。对生产区的厂房内表面、地面、设备、工具、平台及护栏等要定期清洗和消毒,室内空气也要定期消毒,以确保环境洁净。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3-0109-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生态文明,西方民众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带有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原罪”。它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它们拥有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它们拥有了健康和生活质量,却牺牲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它们在国内开始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却在国外大肆掠夺物质资源。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一、西方资本主义掠夺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源,换取自身的生态平衡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其基本经济规律,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为驱动力。在此情形下,这个社会必然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不断追求更高的利润。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要消耗极大的物质资源,这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生态文明的诉求形成明显的矛盾。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们“幸运”地找到了既可不断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又可保护本国生态环境,既可追求生态文明、又不愁物质满足的办法。他们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靠消耗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源助推本国经济发展,进而解决了本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靠“巧取”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源,支持西方民众的物质满足,进而为他们追求生活质量和“时尚”的生态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样做的结果是将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留给发展中国家,而换来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态文明毫无后顾之忧的追求。正如美国学者威廉・格雷德所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靠疯狂掠夺资源的‘错误’使欧美国家富裕起来,‘文明’起来。”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凭借自身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优先开发、大肆购进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而保护本国的矿产资源。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所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经济的繁荣就要不断进行经济扩张,所需矿物的消耗量也不断上升,这使它们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有数据显示,美国、欧盟、日本对发展中国家拥有的13种重要原材料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60%、90%和92%。1988年,发达国家进口的矿物燃料和有关材料54%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美国和日本的比率分别为67%和85%。美国80年代主要工业原料进口对穷国的依赖程度超过70%的达10种:锶100%,锡97.3%,钶91.7%,石墨88,6%,铬83,9%,锑83.9%,铝土矿82%,石油85.3%,锰76.7%,钨70.7%。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别国的“生态掠夺”有增无减,其重要的稀有矿产几乎全靠进口(见表1),而本国矿产资源却被严格保护起来。通过消耗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来奠定本国的物质基础,维持本国的经济繁荣,这是西方国家“发达”起来的基本条件。
其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大肆购进发展中国家的木材、谷物等初级产品,以此维护本国的植被和土地的肥沃。1989年,欧共体、日本和北美共进口了价值为1360亿美元的“初级产品”。其中,日本70%的谷物、小麦和大麦,95%的大豆,50%以上的木材都需要进口。其绝大多数都来自拉美正在迅速消失的热带雨林。荷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三倍于它的土地面积的农产品。以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肥力递减和植被不断被破坏为代价,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满足。
如果说发达国家大量进口谷物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破坏力还不是十分严重的话,那么,木材的进口则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采伐1370万公顷森林,发展中国家每年消失极其珍贵的1290万公顷热带林。虽然毁林行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但一半以上的木材和近乎3/4的纸张都被运往工业化国家。日本森林覆盖率为70%,被誉为世界上的“绿色王国”。但自1962年以来,日本就不曾砍过一棵树,所需木材全部从国外进口。20世纪90年代,日本木材消耗量占世界第六位,是热带木材最大的购买国。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2003年统计,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消耗量约为25亿双,人均200双左右,但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依靠进口,仅从中国进口的就占96%,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8%。
再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手中的技术和金钱,大量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稀有野生植物,以满足其优裕的物质享受。在自然界中,有许多颇有经济价值的、稀有珍贵的野生植物。这些植物一旦被开采,便会造成对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科技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深知其中利害。因此,它们不许人们开采本国的稀有植物,却利用其技术优势和金钱诱惑,大量开采发展中国家的稀有植物。中国云南生长一种植物――红豆衫,从中可提取贵重的抗癌物质――紫杉醇。美国研制成功紫杉醇针剂后,严禁任何人开采美国的红豆衫,却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受利益驱使,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商人也想尽各种办法,低价、大量收购中国的红豆衫。中国红豆衫的过量开采,满足了美国对抗癌药物的需求,却给我国红豆衫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美国还从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中发现一种名叫“长春花”的植物是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特效药――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的主要原料。于是,这种植物被大量开采,源源不断地成为美国的制药原料,而马达加斯加的热带雨林则为美国医药行业的繁荣作出了牺牲。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制药工业每年从发展中国家的植物资源中获利300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的植物资源则遭到过度采伐,自然植被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产生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
其一,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发展中国家源源不断的、极其廉价的自然资源,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这些国家顺利进入“丰裕社会”。同时,依靠发展中国家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也实现了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连年大量进口木材的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0%;连年大量进口石
油的美国,国内石油储量极其丰富,只是不予开采;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德国,每年竟有50%的用水是进口的。西方发达国家靠对穷国的“生态掠夺”换来了本国的“生态文明”,靠牺牲穷国的资源换来了自身的生活质量。
其二,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低价掠夺,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降低,人们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据统计,非洲开采的钻石、黄金、铀等矿产比例分别为世界总产量的98%、46%和21%。二战后,南非、津巴布韦成了黄金生产国,扎伊尔成了金刚石生产国,赞比亚成了铜的生产国。这些矿产资源的出口占到国家出口总值的90%以上,主要提供给发达国家消费。经过半个世纪的过量开采,这些非洲国家资源日益匮乏,几近枯竭。更为不幸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些国家主要在为发达国家开采自然资源,几乎没有发展现代工业体系。在资源日益匮乏、几近枯竭的今天,这些非洲国家如何发展,如何走向现代文明,实在令人堪忧。在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地区,不要说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二、西方资本主义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废弃物,换取自身的良好环境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的增多与倾倒会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耕地和牧场,污染整个人居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最为强大,其所产生的各种工业垃圾或废弃物最多。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工业发达国家生产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产量的95%。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致使西方社会陷入两难境地:要经济的发达和优裕的生活,就要有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的发展,这就免不了要产生工业垃圾;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就要解决工业垃圾问题,而这极有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面对两难,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这对于解决强大的现代工业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来说,作用十分有限。另一种办法就是将大量的工业垃圾或废弃物倾倒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这是解决两难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此种处理工业垃圾的方式既保证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又保证了环境、健康和生活质量。可悲的是,发展中国家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成了西方民众追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牺牲品。对此,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圭亚那前外长拉夫尔爵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富国给地球带来的污染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他们对清除工业化过程产生的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运用两种方式将生态垃圾倾倒到发展中国家。
其一,将工业垃圾直接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财富和权力、用“蝇头小利”的利诱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的“权力”高压,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倾卸场。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处理一吨有害废物的平均费用约为2000美元,而将工业废弃物扔到穷国,每吨只需支付40-100美元不等的价格,于是,穷国成了发达国家“处理”有害废弃物的最佳场所。对穷国而言,因为有“可观”的收入,再加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压迫”,它们只能十分无奈地“同意”充当发达国家的废弃物堆放场。据统计,自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已向发展中国家输送了1.63亿吨有害垃圾。美国每年要向境外倾倒200万吨左右的有毒废料,主要倾倒到发展中国家。除美国外,欧盟每年向亚非拉68个国家出口有毒垃圾。2006年,荷兰一家公司向科特迪瓦倾倒垃圾500吨,不经任何处理就堆放到18处废物场中,造成17人死亡,数十人病情严重。据埃及《金字塔报》估计,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每年约有8000万吨毒垃圾被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仅日本一国在2006年就向印度尼西亚出口毒垃圾3100万吨。
西方发达国家还将8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了亚洲。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从1997年到2004年,有超过3.15亿台电脑报废,而在美国西部地区回收的“电子垃圾”中,有50%到80%被运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享受了现代科技成果,却由发展中国家承担环境污染的恶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倒生态垃圾的过程中,中国也未能幸免。据统计,发达国家进入我国境内的废物1990年为99万吨,1993年为828,5万吨,1997年为1078万吨。从1997年到2005年,仅英国运往中国的垃圾数量就增长了8倍,2005年该国向中国运送的垃圾达到190万吨。
实际上,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们坚持的是双重价值标准。在国内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而对待发展中国家,则坚持生态殖民主义和反生态主义的价值观。由此可以认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内的“生态文明”图景中已明显打上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反文明”行径的底色。对此,美国学者威廉・格雷德公正地指出:“当美国公司仍自由地把来自它自己国家的有毒废物倒进贫困国家的领土时,美国人却在责备贫困国家破坏自然,这种做法是十分伪善的。如果要改造这个世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必须先整理好自己混乱的内务。”。
其二,西方发达国家将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从本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每年产生的有害废弃物的数量是惊人的。虽然有发展中国家做“垃圾场”,但这只能解决固体废弃物问题,废水和废气是无法向别国“出口”的。为了彻底解决有害废弃物(尤其是废水、废气)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还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实施战略性的国际转移,转移的目的地就是发展中国家。
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及国际资本全球流动的有利时机,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的心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完善,打着对外援助的旗号,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大量的高污染产业(如塑料、橡胶、造纸等),在本国被禁止、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产业、产品、工艺和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这里建立生产企业或生产基地。西方发达国家的此种做法收到了一石二鸟的“理想”效果:既在发展中国家赚取了巨额利润,又把难以治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物留在了发展中国家。据统计,为了避免本国受到环境污染,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化工部门中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所占的比重居各部门之首;在马来西亚,跨国公司占农药零售额的75%;在菲律宾的258家跨国公司中,60%涉及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日本“最肮脏”生产部门的国外投资中,2/3-3/4是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在将“肮脏”生产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也是受害者。据《中国
经济时报》报道,1991年外商在中国设立生产企业11515家,其中污染密集产业达到3353家,占企业总数的29.12%。污染密集产业在引进外资中所占比例为34%。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又出现“去工业化”趋势。他们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的人居环境,开始将工业生产部门逐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就可以将现代工业产生的污染和生态垃圾问题全部甩给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则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技术研发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以及将“肮脏”的生产部门投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带来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损害。许多国家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水污染严重,土地肥力锐减。有的地区传染病横行,有的地区民众饮用水常年达不到卫生标准,有的地区因空气质量影响,癌病高发。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区,几乎不适合人居。美国的联合碳化公司将高污染的化肥厂设在印度的波霸罗。1984年12月3日,该公司设在印度波霸罗的化肥厂发生甲基异氰酸脂毒气泄露,造成2000多人直接死亡,10万人致残,当地环境被严重污染。欧洲国家将各种危险的农药、医药及有害制品放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和销售,其中一家石棉公司在印度投资办厂,使7000工人中60%的人身体受到伤害。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反生态主义”的做法表面上是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实质上是损害了全人类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环境。
三、西方资本主义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换取自身的愉悦生活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念是追求人的健康、生活质量、生态文明和人的自我实现。然而,与上述理念形成悖论的是:主导当今世界发展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并不是健康、生活质量、生态文明,而是贫困、疾病和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形成这种悖论的原因很容易理解。
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让国内民众过上优裕的生活,利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购进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时压低价格,出口本国的高附加值产品时抬高价格,通过这种不平等交换盘剥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众多民众陷于贫困为代价,保证了西方民众的优裕生活。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将生态垃圾及有害废弃物倾卸到发展中国家,将高污染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逐步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降低。西方国家以发展中国家逐步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此,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作了正确的分析:“大多数人,主要但也不完全是生活在低收入国家,他们生活水平从凄惨到无法忍受,使用的地球资源远远少于按计算所应得到的那部分,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患有贫困病。”与此相反,“少数人,大多数但也不完全在高收入国家,享受着很高的生活标准,消费与其应占有的能源、食品、水、矿产和其他资源分量不成比例的那部分,并且染上富裕病(主要与过量消费有关)。”虽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贫穷原因复杂,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巧妙”盘剥肯定是其贫穷的重要原因。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优结构,转方式,增实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增加有效投入,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坚持节约环保优先战略,狠抓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家团队建设;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2、发展思路。我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为,坚持一个主题,争取两个增加,发展三大产业,推进四个协调,实现五个突破。
一个主题:量质并举,又好又快,跨越发展。
两个增加: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职工就业。
三大产业: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电子信息三大千亿产业。
四个协调:市、县、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新兴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协调,工业发展与节约环保相协调,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协调。
五个突破:到2010年,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要实现“五个新突破”:
——工业总量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其中,列统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递增18%以上,列统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
——工业投入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总额力争超过2000亿元;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项,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0项,力争突破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
——产业集中度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形成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三大千亿产业。到2010年,三大千亿产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500-2000亿元;打造2个销售超400亿元的经济开发区,6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区经济开发区,10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乡镇工业集中区,5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户以上,超10亿元企业20户,超50亿元企业3户,力争超100亿元以上企业3户,其中超300亿元企业2户。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发展贡献份额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列统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5%;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800项,其中重点新产品200项。全市专利申请量以每年20%增幅递增,力争累计达到8000件,发明专利占申请量的20%。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有信息系统,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本世纪初的国际水平。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十一五”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市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比例达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工业企业COD减排总量11.1%,二氧化硫减排总量16.1%。主城区基本实施集中供热,同时关闭主城区95%以上的小锅炉,县(区)开发区逐步实施集中供热。
二、实施大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1、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
每年实施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项。建立健全“六项制度”,即市领导挂钩制、项目督查制、项目会办制、银企对接制、绿卡制、重大项目奖励制。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由市重点项目督查考核办公室牵头,组成10个督查组对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进行逐项督查,做到一月一督查、一月一会办、一月一通报,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2、突出大项目招商。
要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注重外资的引进,提高外资占引资额的比重,提升项目层次。注重大项目招商。将投资10亿元以上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对一些有意向的特大型项目,建库跟踪,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包装策划,推进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的突破。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引。大力开展企业招商,把招商引资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争取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抓住国际、国内结构调整的机遇,跟踪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的投资战略,全力跟进,争取实现大重组的新突破。
3、提高项目有效投入。
切实把握好投向,所上项目要符合高技术含量、高加工深度、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要求。新建化工、制革、印染、电镀、酿造类项目必须进入相应园区。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化工、制革、印染、电镀、酿造类项目,不允许在乡镇建设化工项目。要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各县区工业园区单亩土地的投资收益(税收)不能低于5万元,市开发区要力争达到10万元以上。要加大对大项目的考核。市政府出台《重大项目突破年考核奖励办法》,突出大项目的考核,加大大项目的加分力度,加大投资超亿元的竣工项目加分力度,加大当年投资超亿元项目的加分力度,以大项目,促大投入,出大效益。
三、培育大企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1、全力提升企业规模。
将发展大企业作为提升我市工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抓手,重点培育市百强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积极扩大主导产品的规模,在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将其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得到新提升,增强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与带动作用。
2、集聚企业发展能力。
现有骨干企业,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运营模式,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运行质量,提升经济效益。要通过加速折旧、企业营利、银行贷款等多渠道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积极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每个行业都要形成几家龙头型的大企业、大集团。
3、大力推进企业上市。
加快企业资本运营和上市步伐。在全市重点企业中选择10-20户企业进行重点突破。目前尚未进行股改的企业要加快吸纳社会法人股,争取在今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已经设立的股份制公司要做好券商的选择工作,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目前上市条件基本完备的企业要加快推进速度,争取年内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十一五”末,我市上市企业力争达到3-4家。
4、加快企业规划研究。
100户重点企业都要制定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研究企业发展重点,排出加快发展的增长点,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的结合点。百强企业要成为大项目的重要载体,企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重点企业每年都要实施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每年都要开发一个有较大市场容量的新产品,企业“十一五”的年均增幅要达到25%以上。
四、发展大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培育三个千亿产业。
立足淮安实际,加快化工新材料、特钢及延伸加工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力争2010年三大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500-2000亿元,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壮大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橡胶制品业经济规模。重点是迅速壮大制盐、两碱产品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盐及两碱产品生产基地;以安邦电化环氧氯丙烷项目的实施为基础,大力发展环氧树脂等产品链,同时拓展氯碱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联接度,发展聚氯乙烯、聚氯丙烯等产品;发展清江石化低硫低芳烃特种溶剂油系列产品;充分利用硝基甲苯和氢气的产品优势,拓宽催化加氢产品领域,发展硝基甲苯产品链。要发挥光气产品的优势,积极寻求MDI、TDI等化工新材料的发展机遇。特钢及延伸加工产业。重点以淮钢集团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年内形成300万吨特钢的生产规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建设200万吨熔融直接还原项目,创造条件建设300万吨薄板生产线。同时利用特钢棒型材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油井管、大无缝钢管、紧固件、精锻等产品。以瑞时特钢科技公司不锈钢带钢为基础,提高规模,提升档次,积极向后道产品延伸,发展不锈钢厨具、餐具等金属制品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康为龙头,加快项目的建设进度,扩大企业的带动效应,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年内富士康模具、电路板、电子接插件项目、苏杭电子印刷电路板、振维电子电子接插件等项目竣工投产,到“十一五”末,形成1400万平方米高密度多层电路板、2亿件电子接插件、1亿件线缆组件、200万件计算机外壳组件的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引进明基电脑等知名企业,将我市发展成为新兴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
2、提升六个传统骨干产业。
继续发挥投入的拉动作用,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壮大烟草、机械、纺织、食品、医药、建材六大产业的规模。烟草产业:抓住行业改革的机遇,加快企业的升级改造,采用分组加工和高速卷接等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将“一品梅”发展成为全国名牌卷烟,增加产销规模。机械产业:重点提高电机、齿轮泵、轴承等基础件产品档次,加快发展专用汽车、拖拉机、石油机械、建筑机械、数控机床、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逐步发展环保机械、数控设备、电力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纺织产业:重点发展具有环保色纺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复制、服装五大板块。大力发展新型纺织技术,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10万纱锭以上的纺织企业,同时做好产业配套,逐步形成纺织、印染、面料、服装一条龙生产格局。食品产业:发展粮油加工、肉禽加工业、蔬菜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饮料等行业。开发方便食品,做大做强品牌,走多样化、精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医药产业:重点开发应用化学合成药新技术、中药材提取分离技术,研制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消化系统类及精神系统类新药,大力发展“野马追”产业,提高中药产品的规模、品种和档次。建材产业:主攻新型建材、装修装饰材料、化学建材、建筑节能产品,稳步发展水泥和水泥制品行业,积极推进商品砼、商品砂浆的应用。
3、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根据目前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推进盐化工产业链、特钢产品产业链、轮胎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纤产业集群、轴承产业集群、凹土加工产业集群、针纺织产业集群、石油机械产业集群、教具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项目。
4、协调发展生产业。
新型工业化要立足生产业的支撑与推动,要把发展生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积极培育重点物流基地、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科技服务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专业性技术服务业。金融业鼓励股份制银行在淮建立分支机构,有序发展资本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市场和会展业,加快市会展中心的建设步伐。
五、建设大载体,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1、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和淮安工业园建设。
强力推动以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四区联动”战略,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调整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园区。“十一五”末,市经济开发区和淮安工业园列统工业销售收入双双突破400亿元。要加快专业园区的建设。推进盐化工工业园的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块操作,分步实施的运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化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禁止在园区外新建化工企业。启动建设特钢产业园,完善规划,科学论证,为特钢产业的大发展提供载体。
2、提升县区经济开发区层次。
全力推动六个新批省级开发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增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各县区工业园区要根据发展需要,重新进行产业定位。要促进园区资源优化整合,推进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要提高县区工业园区项目的准入门槛,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投资密度和投资效益。6个县区经济开发区列统工业销售突破100亿元。全力推动南北共建开发区。淮阴、涟水开发区与江宁、南京两开发区的共建合作要加快推进,力争使共建开发区走在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其它开发区与苏南开发区的挂钩共建,积极承接南北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3、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
要结合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要本着“科学规划、集聚发展、主业突出、良好环境”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改善集中区投资环境,吸纳中小优质项目进区发展,逐步壮大工业集中区的规模,
六,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品牌建设。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重点实施化学药及中间体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性能钢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凹土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新型环保技术与产业化、太阳能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引导企业运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工业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各重点企业都要对引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进行技术工艺的创新。有关装备生产企业,要加强对引进设备的研究,将引进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百强企业都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加大新产品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
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产品群,带动各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升级。机电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变频、调速电机、自动化与安全可靠的油气井口装备、大容量变压器、大马力拖拉机等新产品,研究开发环保机械、纺织机械等装备产品。化工行业重点加大加氢、加氯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品种,提高档次。冶金行业重点发展开发特钢大棒材、大无缝钢管、高压特种管材等;医药行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发出1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在淮高校要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攻关项目,要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银行为支撑、社会投资为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在重点行业选择若干关键共性技术组建一批新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中小企业创新基地。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用联合体。鼓励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公司等参与平台投资建设。
4、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围绕企业创新系统集成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传统产品数字化、商务交易网络化等五个方面,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5、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企”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大产品宣传,加强品牌保护,提高企业占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要以技术、质量为基础,以骨干产品为依托,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夯实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力争到“十一五”末,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3件,国家名牌产品达到3-5个;省著名商标达到50件,省级名牌达到40个。
七、注重节约环保,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一是优化工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逐步提高低能耗、高产出行业产品比重。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期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企业,各地、各部门要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关、停、并、转,积极推进火力发电“上大压小”工作,按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优化电源结构,提高机组效率,实现结构节能。二是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组织实施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重点耗能行业,推广应用工业余热、余压和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能源优化利用技术、节能设备、节能材料和节能新技术;以百户重点耗能企业为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一批节能降耗效果明显的技改项目。大力推进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加快能效电厂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建成3万KW以上能效电厂。三是建立有效的节能管理机制。通过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加强节能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使用明令淘汰的工艺、技术和用能设备等违法用能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加强节能考核,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落实节能责任,提高节能主动性。
2、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建设企业间、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行业为重点,按照产业关联度的大小,协调组织好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生产协作,特别是资源利用协作,把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二是加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推进淮钢特钢、洪泽银珠、安邦电化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以点带面,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消耗,达到实现污染物少排放或“零排放”。三是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坚决落实国家、省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扎实开展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抓好盐化工行业的废水、废渣、废气、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轻工行业的废渣、余热以及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材行业的煤渣、粉煤灰、磷石膏、硫酸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突出抓好淮钢特钢年产60万吨高炉渣微细粉综合利用项目、安邦电化的热电灰渣综合利用改造工程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确保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3、强力落实环保措施。
一是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分解减排目标,落实减排责任。对排污总量超过目标要求的县区,要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同时,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超量排放企业,依法严厉处罚。二是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对应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的,认真组织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不属于强制性清洁审核的企业,重点围绕我市100多户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和年耗水5万吨以上的重点用能、用水企业,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确保每年有10户以上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通过环境友好企业以及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典型,通过典型引导,推动清洁生产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加大环保项目投入。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系统工程建设步伐。引导企业加大工业污染点源治理力度,建成一批企业自备废水、废气处理工程,加快淮阴发电有限公司、华能国际淮阴电厂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四是认真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至2007年底全面完成化工生产企业整治工作,通过集中整治,规范或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引导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集中区集中;有效控制和治理污染,全面达到环保标准;认真落实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全面提升化工企业环保、安全和技术装备水平。
八、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
1、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政府成为良好发展环境的创造者。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进行流程再造,推广应用网上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从源头上和机制上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严格控制各类检查活动,少检查,多服务,多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用好用活各类税收减免政策。
进一步落实鼓励类建设项目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和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中的相关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所提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税前扣除;企业建立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科技型企业支付给引进的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的报酬,可计入技术开发费用。
3、加大财源建设扶持力度。
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的研究,帮助企业策划包装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并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国家、省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推进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支持的综合效率,市经贸委、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
(1)出台重大工业项目扶持办法。为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激发各地及重点企业实施大项目的积极性,实现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培植新财源的目标,对能形成重大增长点的工业项目进行专项扶持。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新增入库税收较大的项目给予奖励。按照谁收益,谁扶持的原则,扶持资金由同级财政承担。
(2)对重点产业予以扶持。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引导项目向园区集聚,对新引进的三大千亿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扶持。
(3)继续实行重点项目绿卡制度。对重点技术改造由市委、市政府颁发项目绿卡。按照对绿卡项目减免收费的有关规定,对绿卡项目进行收费减免。
(4)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从今年起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并逐年增加,用于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改造,用于补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以及对在节能和清洁生产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县区、单位和个人的奖励。
(5)建立高成长企业的扶持激励机制。在全市选择10户-15户规模较大,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前景良好的工业企业,作为培育大企业的重中之重,促进做大做强,统筹生产要素,在企业融资、用地、财税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高成长企业进行扶持。每年用于支持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支柱企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苏北领先、省内一流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4、积极营造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舆论氛围。
加大新型工业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开辟专栏,宣传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成就,重大项目的工作动态和主要成效,开展节能、环保专题宣传。加大对工业政策法规、优势企业、名优特新产品的宣传,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大力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和经营团队,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对新增入库税收超1000万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领导,优先推选劳动模范。
九、创新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1、创新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建立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将考核指标分解为导向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将开票销售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将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指标作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将大项目作为目标考核的重点,没有投资超10亿元以上项目的县区不能被评为目标考核一等奖。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
为强化组织领导,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市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成员包括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建立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联席会议工作细则,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管理,做好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问题。
3、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引导企业大上、快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的项目。严禁新建限制类项目,对现有属于限制类生产能力,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企业升级,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淘汰类产品和采用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的企业,限期停产或予以关闭。
4、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研究出台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以“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模式,加快“一个中心,六个平台”的建设。以淮安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核心,推进建立创业辅导、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政策法律服务、信息及咨询等六大服务平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服务;降低创业门槛,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服务;积极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制开发、试制、生产工艺改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扩大担保融资规模;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听取中小企业呼声,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加大信息量,使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打造良好环境,努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创业难、创新难等问题。
5、加强企业家团队与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