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世界经济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世界经济研究

篇1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沿着其一定的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整体上呈现出“高位平缓”的特点,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经济增长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点、分析引起这些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预测今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以及总结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

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和我国学者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通行做法,本文选用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来分析问题。采用“谷D谷”法(从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最低点到另一个最低点)可以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GDP增长率划分为四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一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二个周期;1990-2001年为第三个周期;2002年至今为第四个周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

自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时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大幅波动到高位稳定增长的一个优化过程。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同时也经历了与世界经济相磨合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以及代表世界经济方向的美国欧盟经济的发展的相关性经历了一个从几乎不相关到相关性小,再到相关性大的过程。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分析。

相关系数反映出的我国与世界及主要国家地区经济的相关性正好与第一个模型所显示的趋于一致。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很低,其发展的趋势几乎没有趋同性。而在新千年,即第四个周期开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达到0.7019的水平,欧盟的相关性也达到了0.5772的高位。之所以与美国的相关性没有显示出来,是因为次贷危机给美国造成了最为直接的经济下滑,这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是个特例。经济周期不能全面的反映两国经济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中美两国经济存在高相关性的事实。

在当前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下,这种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度能不能延续下去,能坚持多长时间呢?在我国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因素。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化体制改革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无限的活力,特别是市场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品、技术等)。中国内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内需增长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空间大,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中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达不到的。所有这些因素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国际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200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经济增长屡屡突破历史高位,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美国,通过降低储备率等措施以及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的增长已经填补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第三季度GDP增长3.9%)。日本从“失去的十年”中刚走出来,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资源整合效果凸显,经济增长同样强劲,2006年出现3.2%的高速增长,预计2007年不会低于3%。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砖四国”2006年的增长贡献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东盟经济发展前景明朗,非洲经济也出现的久违的好转。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世界经济只会平缓的波动,预计2007、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5%和4.5%。这给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铂金.宏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篇2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国产业部门也由于其间的供给和使用关系相互链接为复杂的产业链条,这就是所谓的全球价值链。各国产业各自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但是,在全球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各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不相同,对其他国家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关注。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国际影响力”这个概念很少提及。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技术,透过投入产出的视角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国际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产业国际影响力主要是指经济体的产业发展对经济体内部其他产业和其他经济体产业的带动作用的强弱,本文将投入产出技术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加以改进,运用到国际产业关联分析中来,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

二、 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为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提供的包含35个产业部门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笔者将国际投入产出表的40个国家和地区合并为中国、美国、日本、欧盟、Row等5个部分,其中Row为除了中国、美国、日本、欧盟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本文所使用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如表1。

本文基于合并的国际投入产出表,运用改进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区域和区域间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用来度量各经济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强弱,进行比较分析。

三、 产业国际影响力分析

1. 影响力系数分析。影响力又称“带动度”。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各个产业由于其间的相互消耗关系联结在一起,任何一种产业的生产活动都会通过这种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结影响和受影响于其它产业的生产活动。在这里,把一个产业的生产对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叫做影响力,亦即: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对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投入品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影响的能力,不同产业的影响力各不相同。

定义产业影响力系数如下:

产业影响力系数=■

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

其中,brsij为合并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中里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元素。n和m分别表示划分的产业部门个数和区域个数,在本文的研究中,n=35,m=5。区域产业影响力系数表示当某一区域的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各区域所有产业所产生的全部生产需求的影响;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表示当某一区域的某一产业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除本区域以外的其它各区域所有产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的影响。影响力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拉动的其他产业的生产需求越大。根据以上定义,可以计算得到全球五大经济体的区域间的产业影响力系数,计算结果如表2。

由表4可见,35个产业部门中,就区域间影响力系数来看,排名在第一位的产业,中国有10个,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说明中国第三产业部门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强,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第三产业部门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消耗较多、依赖性较强;美国有6个,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居多;日本有7个,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和具有日本地域特色的汽车销售保养和修理及燃料零售、水路运输等服务业,其中采掘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3.14,说明日本的采掘业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欧盟有3个,分别为石油精炼和核燃料、航空运输和金融中介服务,其中石油精炼和核燃料的影响力系数达到3.96。

2. 感应度系数。感应度亦称“感应力”或者“灵敏度”,表示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由于产业间的相互联结作用,某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产业感应力的大小可以用感应度系数来表示。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该经济体的某一部门或其他经济体的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其他部门为该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越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越弱。

定义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如下:

产业感应度系数=■

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

区域产业感应度系数表示当每一经济体的每一产业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所产生的全部需求的影响;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表示当每一经济体的每一产业均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对某一经济体的某一产业所产生的满足其它经济体需求的影响。感应度系数反映某区域某一产业发展对该区域其他产业或其他区域产业的推动力,感应度系数越大,表示该区域其他产业或其它区域产业对该产业的依赖度越大,要求为他们提供的产品越多,一般可以认为是该区域的优质产业。根据以上定义,计算得到全球五大经济体的区域和区域间的产业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如表3。

就区域间产业感应度来看,中、欧排名在前的产业部门有所减少,美、日排名在前的产业部门有所增加,中国排在第一位的产业部门有9个,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产业,其中,仪器仪表的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达到5.48,说明中国的该产业对全球经济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美国有8个,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系数较高的两个产业分别为金融中介服务(3.42)和批发和经纪贸易(2.53);日本有6个,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系数较高的产业有金属制造(5.4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3.53)、化工和炼焦(3.73),这些产业为日本的基础产业;欧盟有8个,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其中租赁的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达5.33。

3. 产业关联交叉分析。以社会平均值1为界,区域间影响力系数为横轴,区域间感应度系数为纵轴,可以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每个象限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将一个经济体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应到直角坐标系的相应位置可以观察产业关联的聚集特征。将各主要经济体的描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如图1所示。

处于第一象限的部门为影响力系数小于社会平均值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社会平均值1的部门,属于具有弱辐射力和强制约性的部门。处于第二象限的部门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平均值1的部门,这些部门具有强制约和强辐射的双重性质。这些部门是其他部门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又大量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处于第三象限的部门为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社会平均值1的部门,这些部门属于具有弱辐射力弱制约性的部门。处于第四象限的部门为影响力系数大于平均值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平均值1的部门,属于具有强辐射力和弱制约力的部门。

中国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有:农林牧渔,采掘,批发和经纪贸易,共计3个;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有:仪器仪表,纺织,化工和炼焦等,共计9个,主要为制造业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有:食品加工,工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汽车销售保养和修理及燃料零售等,共计14个,主要为服务业部门;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有:石油精炼和核燃料,建筑,航空运输等,共计9个。

美国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有:采掘,批发和经纪贸易,金融中介服务等,共计6个;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有:石油精炼和核燃料,化工和炼焦,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共计6个,主要为制造业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有:电力、燃气、水供应,旅店,内陆运输等,共计13个,主要为服务业部门;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有:毛皮和皮革制品,塑料和橡胶制品等,共计10个。

日本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有:批发和经纪贸易,租赁,共计2个;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有:石油精炼和核燃料,化工和炼焦,塑料和橡胶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水路运输,共计8个,主要为制造业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有:农林牧渔,食品加工,毛皮和皮革制品等,共计17个;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有:采掘,电力、燃气、水供应等,共计8个。

欧盟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有:纸、印刷及出版,批发和经纪贸易,其他运输服务,金融中介服务,租赁,共计5个;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有:化工和炼焦,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水路运输,共计6个,主要为制造业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有:农林牧渔,旅店,家庭服务业等,共计17个;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有:石油精炼和核燃料,电力、燃气、水供应,航空运输等,共计7个。

比较可以发现,四个经济体的化工和炼焦,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五个产业均处于第二象限,属于各经济体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由于各经济体支柱产业的相似性,各经济体在这些产业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

四、 主要结论

以上,运用合并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结合相关的研究工具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现将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中国区域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说明中国第三产业部门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强。中国和欧盟影响力较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美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居多,日本比较具有地域特色。

(2)就区域间感应度系数来看,中国和日本区域间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基本涵盖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所有部门,而美国和欧盟区域间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则基本涵盖了第三产业,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制造业部门对全球经济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承担了世界工厂的角色。

(3)从产业关联交叉分析来看,各经济体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具有相似性,说明各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具有较强贡献的支柱产业具有相似性。

参考文献:

1. Chen X.K, Cheng, L. K, Fung K.C, Lau. L.J.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 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Working Paper,2001.

2.陈锡康,杨翠红等.投入产出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张阿玲,黄伟,张晓华.地区经济差距根源的区际产业经贸关系实证研究――从我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联结表试算的视角.财经研究,2005,(3).

4.黄伟,张阿玲,张晓华.从地区间产业经贸关系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上海经济研究,2005,(2).

5.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许宪春,齐舒畅,杨翠红,赵同录.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统计研究,2006,(11).

篇3

(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

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国家的研究视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是持续下降的所谓“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

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

从广义第一种方法出发的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标准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从广义第二种方法出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理论。其中,阿瑟·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模型和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理论最具影响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通过三个基本假定和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研究了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进程和途径。该模型在形式上虽表现为劳动力的流动,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假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因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现实的假设基础上的一种努力。罗斯托则以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试图把握住在经济成长中所依赖的一些特殊部门所起作用的动态力量。为此,不仅按技术标准提出经济成长的六阶段论,而且对推动阶段演进起决定作用的主导部门及其更替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产业间的扩散效应作了规范解释。此外,罗斯托曾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命题。例如,已从另外角度意识到并主张,研究单位应由国家改为相互关联的贸易地区,并放到世界经济整体中去加以考察。(注:G·M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欧美学者提出的两类理论模型,尽管各自理论研究的思路和侧重的角度不同,但他们研究的基本倾向和主线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都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都以若干国家为分析样本,通过国别间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标准形式和共同演化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两类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互补、而非对立物。

(二)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一些日本学者除了对欧美学者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作出修正和补充(盐野谷裕一,1966)以外,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注:例如,佐贯利雄(1981)曾提出“战略产业领先增长论”等,参见:佐贯利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新闻社1981年版,第25页。)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行形态论”。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行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73)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模型1(基本型):后起国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个阶段构成。即:进口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出口(后又扩展为五阶段,加上“成熟”和“返进口”两个阶段);模型2(变型Ⅰ):国内各产业生命周期均经过上述各阶段,但次序由消费资料生产转向生产资料生产,或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进而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模型3(变型Ⅱ):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国际间出现产业转移,东亚的后起国追赶先行国进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但“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该模式也将转换。即这一模式可以说明过去,不一定能说明将来;可以适用于东亚中小国家和地区,但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大国。(注:汪斌:《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与21世纪的新产业发展模式》,《亚太经济》,1998年第7期。)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型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三)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结构关联机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密切,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因此,学术界在对产业结构研究中,也逐步将国际间产业关联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探索。

关于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条线展开。前者从本国和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联系,以及从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动趋向,研究本国应有的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度量,主要可分为两类:1.用贸易结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渡@①利夫1991);2.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例如,依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制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DXT  1975、1985、1990)分析东亚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状况(佐野敬夫等1998)。迄今为止,各种结构联结模型主要通过贸易联接完成的。虽然注意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相互间的关联,但主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性波及由一国向另一国的单向传导。因而仍是立足单一国家视角来考察各国产业结构间关联。

二、立足全球视角研究当代产业结构的思考

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包括近年对产业结构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互动的探讨,反映了学术界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轨迹。但本文认为,这些研究都还没有脱离原有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的视角。

首先,现有的产业结构研究对处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的本质性、飞跃性的变化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本质性变化表现为全球经济的“板块结构”已成为可感知的一个个群体,形成以一定的大致毗邻成片的地域范围为基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一个个巨大的跨国经济实体。因为,世界经济的现实运行主体,在局部区域已是二元的,即民族国家经济体和国际区域经济体并存。整体上由原来倚重自然资源和制造业的国别型世界经济正在向倚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全球和区域型世界经济过渡。这种本质性的变化源于国与国之间产业结构演进中相互联接关系的演变。与历史对比,联接关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联接强度上大大增强和联接形式的多样化,还在于联接拓扑结构的日趋复杂化。联接关系的变化导致作为研究对象的边界不断扩张。因此,单纯从国别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经济系统的时代特征,客观上要求立足全球视角,从新的切入点来研究当代产业结构。

其次,目前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没脱离传统经济学中线性的、平面的思维方式。或是将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直接作为对象,从一开始就研究大系统内各次产业的变化及趋势。由于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因而无法将现实大系统作为一个多元、多层次、多侧面、复杂的立体结构来深入地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或是立足于单个国家层面,考察与周边国家的结构互动关系,但通常将其他国家等同于环境处理,最终停留于浅层次的对策研究,缺少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化分析。此外,部分研究成果虽已触及到国与国产业结构间的联接关系,采用各种定量分析技术进行验证,但在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下往往集中于贸易联接机制的分析。在现实中,除了贸易联接机制外,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经济周期等作为联接机制,各自通过错综复杂的渠道发生着各具特点的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接作用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均已超过贸易的联接作用,成为各国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的核心驱动力量。因此,各国产业结构间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理应纳入研究的视野。

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与域内周边国家的结构变动联为一体、互动演进,而且也和域外各国的产业结构处于相互波及、互动演化中,但由于与全球化并行的区域化浪潮和世界经济结构呈“板块”状格局等,各种联接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部化趋向,因而往往使处在同一区域的各国产业结构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相互依存、互相联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全球视角,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从该切入点入手,概括而言,在一般理论的研究框架上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封闭条件假设下的理论与度量方法研究。确立新的切入点或对象后首先对其定义及特征作出界定,是研究的基础。立足全球视角,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可定义为:地域空间上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国家产业结构体的集合。它既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也是一个集合概念,至少具有相对性或非完整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整体性这四大基本特征。现实中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运用抽象法暂且将其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处理。通过构建封闭式的理论模型来研究国际区域内务国(地区)产业结构相互关联成整体的成长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包括其整体性成长的实质、动因、机制和整体内部的矛盾性等。度量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必须采用新的分析工具,目前,可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或计量经济模型作为分析技术的出发点,但需在贸易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它重要联接机制的度量方法和模型。

2.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关联机制分类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现实中的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是由各个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通过多种形式的关联渠道及其关联机制,在相互波及、互相联接中构成的。因此,理论研究需将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由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对结构关联机制分类及动态变化进行考察,这是立足全球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需要对各种联接机制从国际区域间立体、多向幅射和多边反馈角度,分门别类地研究其各自的联接特点和传导规律,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空间上的变化。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结构间关联强度和关联模式也同样处于动态演变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跳跃式突变状态,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时间上的变化。此外,在现实中,由于形成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联接机制较多,因而渠道复杂,各种联接机制交互作用,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机制体系。鉴于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研究形成国际区域间结构互动关系的各种联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时,需要对其加以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3.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中,存在着各具特征的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作为一个个相对的整体,需分类研究并揭示各自的演化模式。这里的演化模式是指,特定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相互关联中体现的整体演进的形式或表现出具有某种共性的演进方式。鉴于各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演进方式的复杂性,可选择若干典型国际区域(如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静态和动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对某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存在的稳定性特征和变动性特征及变动趋向作出细致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概括。然后把静态和动态分析分别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研究其相互关系,综合归纳出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各自相异的演化模式及其特征。

4.结构变动与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中,某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是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中才相互联接形成整体性演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在整体性演进中表现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各区域分工子体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当代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交叉叠加的复杂的立体结构,需要对此作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往的产业结构研究由于没有深入到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内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因而相联系的国际分工研究缺少系统性和综合性。各种研究往往关注不同的侧面,其成果可以解释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某一层次或侧面,然而适用范围不广,自然也难以真正认识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准确位置。

5.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以往的产业政策一般以本国产业为对象,通常更多地考虑对本国结构调整及预期,而没有顾及国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对本国产业结构运行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反向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政策对内作用弱化,对外作用强化的质变,使产业政策以国际产业政策方式实施,其核心在于协调。事实上,当今某些国际区域经济的整合程度已相当高,因而政策更由本国独立制定,并以本国产业为主要对象,但其政策制定基础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地域空间范围,已超出本国地理边界,外延扩大到与本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区域或周边国家。目前,虽对制定国际产业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齐东平,2000),但对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需深入研究多国、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的特点、规律和动态博弈过程,以及全球化时代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

篇4

(一)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态势

受失业率高企、房地产市场低迷、技术创新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明朗等影响,美国经济近期步入快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美国私人部门仍具有缓慢增长的动力,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保持宽松,美国经济预计保持缓慢复苏态势。首先,美国失业率已降至2009年4月以来最低,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居民名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未来随着美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和私人可支配收入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能力预计得以提升;2011年以来美国居民信贷消费扭转上年下降态势,前三季度持续正增长,未来随着美国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和居民举债能力增强,美国居民信贷消费预计将渐趋活跃。其次,美国公司利润持续增长,一方面为私人投资提供了较充裕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家的乐观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和银行资产负债表逐步改善,也将为美国私人投资创造较好的信贷环境。第三,新兴经济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将为美国扩大出口创造新的机遇。同时,奥巴马政府推出了总额高达4470亿美元的就业刺激计划;美联储在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又宣布延长4000亿美元国债期限,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继续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另外,201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现任执政党预计将力促经济增长以赢得选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预计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为1.8%,略高于2011年的1.5%;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2011年11月初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5%-2.9%,失业率为8.5%-8.7%;费城联储2011年11月中旬进行的经济学家调查预测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4%。

(二)欧元区经济已开始呈现衰退趋势

2011年9月以来,欧元区综合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ompositePMI)一直在基准线(50)以下,11月为47,表明目前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处于萎缩区间。同时,欧债危机已从希腊等国家蔓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并呈现迅速向金融部门蔓延的趋势,欧元区部分金融机构已濒临倒闭。从目前形势看,欧洲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即便欧元区国家能够携手延缓债务违约,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信心不足仍将导致经济活动低迷。特别是一旦意大利出现类似希腊的债务违约,将会导致整个欧元区金融体系的崩溃,欧元区经济将大幅度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2012两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1.1%,并且进一步下行甚至衰退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三)日本经济难以延续三季度增长趋势

尽管灾后重建有助于带动经济缓慢复苏,但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增速放缓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将下降0.5%,但2012年有望实现2.3%的增长。2011年10月日本央行已将2011财年经济增速预测0.4%降为0.3%,2012年从2.9%降为2.2%。

  (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的趋势仍将持续

印度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滑5.1%,为两年多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2月13日《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将本财年(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7.5%下调至7%,低于印度财长最新预测的7.5%,将印度2012-2013财年经济增长预期从8%下调为7.5%。俄罗斯2011年10月工业生产增长3.6%,为2011年以来最低,IMF12月初将俄罗斯2011、2012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由4.3%和4.1%下调至4.1%和3.5%。巴西2011年10月工业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6%,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跌。巴西全国银行联合会最新数据预测显示,2011年巴西GDP将增长3.2%,2012年将增长3.6%,较2011年9月的预测值3.8%有所下降。墨西哥银行近期将2011年经济增长预期值由3.8%-4.8%下调至3.5%-4.0%,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由3.0%-4.5%下调为3.0%-4.0%。南非储备银行货币政策委员已将2011-2013年南非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3.2%、3.6%和4.4%降低到3%、3.2%和4.2%。

二、全球宏观政策趋于宽松,新兴市场政策核心由防通胀向保增长转变

2011年8月之后,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紧缩货币政策开始趋于放松。8月初土耳其央行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于8月和10月两次下调利率,俄罗斯、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都纷纷降息,除了越南和印度等国因持续的高通胀而坚持货币收缩政策之外,其他国家均已停止加息步伐。即使升息最为激进的印度,鉴于11月通胀压力出现缓解,其财长公开宣布政策重心将转向保障经济增长。美联储2011年12月13日宣布,将继续执行包括将零利率维持到2013年中期不变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组合。欧洲央行11月和12月已连续两次降息,将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历史低点1.00%。此外,为应对经济稳定增长面临的严峻挑战,部分国家已经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巴西于2011年12月初公布减免税费金额76亿雷亚尔(约合42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菲律宾也公布了金额为721亿比索(17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预计2012年全球宏观政策将更为宽松,新兴市场注重保增长的政策主调仍将持续。此外,如果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导致欧元区陷入衰退,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停滞,欧洲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降息,美联储也可能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各国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也将纷纷出台。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亦将导致流动性猛增,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被推高,新一轮通货膨胀可能被引发,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

复杂性。 三、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崩溃、欧元区解体和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中长期看危机解决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欧元崩溃的可能性不大。欧央行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可能性较小,IMF估计2012-2016年欧元区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国际社会因欧元区经济陷入长期严重衰退而对欧元失去信心可能性不大。其次,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解体可能性不大。对于希腊等发生债务问题的国家而言,若欧元区解体,将面临极高的货币转换成本、较大的经济衰退风险和沉重的债务融资负担;对于德、法等核心国家而言,欧元区解体将不利于其出口增长,也不利于其有效利用区内其他国家的储蓄。因此,欧元区各国将尽力维持欧元区的存在与延续。最近结束的欧盟峰会23个国家达成新的强化财政约束协议,说明欧盟各国在维护欧元区稳定方面已形成共识并开始付诸实施。第三,欧债危机引发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目前看,欧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有能力扩充欧洲救助资金规模,一定程度上控制欧债危机对欧洲乃至全球银行系统的严重影响。然而,从长期看欧债危机解决前景不容乐观。据IMF估计,受债务危机和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影响,一直到2016年,“欧猪五国”经济都将持续低迷,无法恢复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增速。同时,由于无法大幅提高财政收入,也无法大幅削减财政支出,2016年前五国财政仍将持续处于赤字状态,债务仍将不断累积。

四、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处于高位,震荡幅度进一步上升

篇5

一、世界经济衰退呈现长期化趋势

2011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发达国家债务问题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大幅下降,复苏步伐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渐增大。一是发达国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经济复苏乏力。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虽呈逐季递增态势,但仍远低于去年个季度增速,一些生产和需求指标仍未见起色。西班牙经济停滞,希腊、葡萄牙等国经济则陷入二次衰退。日本经济尽管在灾后重建和供应链恢复的作用下,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除德国就业形势明显改善外,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的紧缩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经济增速普遍回落。巴西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甚至在三季度成为第一个经济增速归零的金砖国家。印度也受国内利率政策和国际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至7%以下。一些国家货币政策被迫转向宽松,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三是全球通胀压力略有回落,但仍存反弹可能。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世界各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基本结束了连续上行的局面。但是由于全球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四是美、欧债务风险短期难以消除。美国在削减财政赤字和控制债务危机正在向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危机加深并拖累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不断上升,其严峻性和挑战性甚至将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五是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降,目前正处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低谷期。各国虽然加大了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不足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总之,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将长期化,可能长期低位徘徊,甚至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

二、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构成严峻的挑战。首先,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而且,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并向WTO提交“汇率倾销”提案,目标直指人民币;阿根廷计划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等。这些措施不仅将使我国出口增长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次,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把握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的判断和影响,我们认为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从国内宏观调控来看,特别是要坚持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从国际来看,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由于欧洲债务问题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欧元和欧元区的命运,并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货币格局的演变。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最大进展之时,通过IMP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家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三是要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由于欧、美债务问题的发展以及美元、欧元的弱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面临极大挑战,急需找到一条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尽管黄金已不再具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重要地位,然而作为最后的信誉凭证和清偿手段,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之时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3.2亿美元外汇储备中仅有1.6%为黄金储备,是美国的1/8,因而建议制定黄金储备增加计划,选择适当时机增加黄金储备,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篇6

0.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形式中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隧道布置形式,并有效的应用到了福建京福高速公路一、二期以及作者本人目前所在的包茂高速平寨1、2号隧道施工工程当中。这一新型的隧道形式即为小净距隧道。随着小净距隧道的日益发展和修建,各个有关的施工、设计和科研企业都开始对小净距隧道的有关技术核心进行比较系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分析,充分的结合施工工程中经验教训,使小净距隧道的理论逐渐的充实起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净距隧道实践高于理论的局面。但是,很多小净距隧道的技术仍处在实践检验和理论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和认识,所以,小净距隧道净距研究及施工技术仍有待于提高。

1.小净距隧道存在的问题

(1)规范规定:所谓小净距隧道就是小于分离式隧道的最小净距要求的隧道。小净距隧道的定义有助于区别分连拱隧道和分离式隧道,并对隧道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但仍为达到实际工程的需求。净间距为20 m和2 m的隧道都属于小净距隧道,但是不同净间距的隧道对中间岩柱的加固和双洞施工的影响程度明显相差较大。因此,必须要细化小净距隧道的研究工作,围绕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技术理论和设计施工的关键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使其达到实际工程的需要。

(2)主要按照分离式隧道的判断标准对小净距隧道的围岩稳定进行判断,通过现场监测在结合工程实际来综合决定小净距隧道是否能够适用,最后针对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2.小净距隧道净距研究

随着小净距隧道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净距下能够达到安全和经济的最优化。进行合理净距研究的实质是解决相近洞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程度问题,其中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有支护因素、围岩级别、地质因素和施工因素等。其中围岩级别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国内外从围岩分级的角度对已有的净距值进行了规定,围岩可以通过支护措施进行加固,从而有利于净距的深度优化,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法的不同对隧道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此外,施工水平对净距取值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所以,根据不同的支护措施、地质条件、埋深、围岩级别、施工方法,必须通过全面的分析之后确定合理净距。就现阶段而言,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净距研究还不够成熟,仍需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讨,根据研究的结果对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净距制定判断的标准,以此为前提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寻求一个最优的净距范围。

3.施工技术应用

尽管小净距隧道还在发展阶段仍不成熟,施工技术和设计理论有待提高。但是把已经成功的工程和国内外的理论相结合,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技术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探讨知道:中间岩柱的稳定性是小净距双洞隧道的施工关键,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施工成败[2];除了考虑到隧道开挖所带来的应力重分布造成的静力影响之外,还要考虑利用钻爆法在岩石中进行施工所导致的振动效应。

3.1 开挖

开挖主要包括开挖的先后次序、开挖的方法以及断面开挖滞后距离等问题。在选择隧道的开挖方法时,必须要保障工程的安全,然后再综合考虑施工能力、围岩情况、工序转换和施工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现有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五种方法:单(双)侧壁导坑法、台阶法、CD法、CRD法、全断面、预留光爆层法。经统计各施工方法的使用情况如图1。

图 1 小净距隧道开挖工法的应用

侧壁导坑法主要适用于围体破碎和节理发育的Ⅳ级、Ⅴ级围岩,将开挖断面分成几个部分,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开挖的跨度,并且对导坑进行先行施工也有助于加固中间岩柱,在小净距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应用较为广范;台阶法因为工序易组织、使用设备简单、费用较低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既可以和侧壁导坑法配合使用,进行Ⅲ级、Ⅳ级围岩先行洞的开挖,还可以和预留光爆层法配合用;CD法和CRD法的中心隔墙能够起到稳定地面支撑的作用,预防地面的沉降。主要应用在Ⅴ级、Ⅵ级的软弱围岩中和需要预防地面发生沉降的城市;全断垣残面法对围岩比较完整、劝较强自稳能力的Ⅰ级、Ⅱ级围岩比较实用,其特点是施工速度较快。

3.2 加固中间岩柱

中间岩柱体受到双向爆破振动的影响较大,受力也比较复杂,并且岩柱体在相邻的隧道进行开挖时,对围岩和掌子面的稳定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时,如何保障中间岩柱保持稳定,是小净距隧道施工和设计的核心技术。加固中间岩柱的措施主要有:长锚杆、注浆预加固和对拉锚杆加固。综合分析岩柱厚度、围岩类别和爆破影响等各影响因素来选择具体的加固办法。注浆预加固是采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不仅能够单独的应用在较大的间距隧道,加固中间岩柱,还能够和对拉锚杆、长锚杆相结合,来加固近距离的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一般情况下,对拉锚杆适用在6m以下厚度的中间岩柱。

3.3 监控量测

因为双洞间相互作用,围岩的受力较为复杂,在小净距隧道的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监控量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检测先行洞结构的安全性,还可以评价加固措施有效性和后行洞施工的妥当性。因此,根据小净距隧道的特点,除了对规范要求的必测项目认真监控量测以外[3],还应监控测量中间岩柱的支护内力、内部位移、、围岩松弛范围和后行洞的爆破振动速度。尤其是在正在运营的隧道周围开挖新的隧道,因为处于运营状态的很多隧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要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必须要采用监控量测手段。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在城市交通中,地下隧道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由此可见,小净距隧道的建设很可能成为我国隧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小净距隧道这一新型的隧道形式在施工方法和设计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也有许多等待攻克困难。只有针对小净距隧道的自身特点,充分的结合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才能逐渐的使我国的公路隧道净距研究和施工技术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贵平.城市轨道交通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2012(06):97-98.

篇7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大影响。银行在任何经济中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们为商业企业提供融资,为公众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为支付系统提供结算服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尤其是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关注。股权结构被视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而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结果,最终体现在银行效率的提高上,因此股权结构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股权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这对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改革及绩效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概述

股权结构及相关问题一直是财务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erle 和Means在1932年的著作《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中提出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观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包括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但至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在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方面,目前大致存在着四种观点:(1)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如Holderness and Sheehan(1998)、著名经济学家Demsetz(1983)、Gedajlovic and Shapiro(1998)均赞成此说法;国内学者朱武祥、张帆(2001)和高明华(2001)的研究也同样支持此结论。(2)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非单一,即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要视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变化区间等因素而定。得出与此类似结论的文献包括Mock,Shleifer and Vishny(1988)、 McConnell and Servaes(1990)、孙永样、黄祖辉(1999)、吴淑琨(2002)等。(3)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Burkartetal(1997)、 Leech and Leahy(1991) 、Mudambi and Nieosia(1998)均得出此相同的结论;国内学者施东晖(2000)也支持此说法。(4)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如Shleifer and Vishny(1986)、Hill and Snell(1988)、Mc Connell and Servaes(1990)、Agrawal and Mande1ker(1990)等通过实证证明了这个观点,另外国内部分学者如张(2000)、奉力成,周吉人(2005)也赞成这一观点。

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且大多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对股权结构指标和测度绩效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国内的研究通常将焦点集中于所有制结构或流通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依据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的结论(赵旭2000,魏煌、王丽2000,秦宛顺、欧阳俊2001等人),很少有学者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此外,国内关于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效率差异的研究很多,且大多认为国有银行效率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关于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等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致力研究的对象。在寻找合理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公司经营绩效可以作为衡量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指标,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才能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首先,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股权集中度通过经营激励、监督机制、收购兼并以及权争夺四个方面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经营激励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股东以各种方法激励高级管理层,尽量使高级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以提高银行的资产赢利能力,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股权集中度高或者拥有大股东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经营激励。监督机制是股东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避免他们的自利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收购兼并对经理人有潜在的压力,一旦被接管之后经理人很可能面对降职甚至失业的情况。在股权集中度高的情况下,由于绝大多数控股股东都会派出自己信任的代表或者由控股股东本人直接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因此几乎不存在权争夺的问题。

其次,从股权构成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股份在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政府(国有股权)、外国投资者、国内一般公司法人等之间是如何分配的,以及由哪种性质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等,这些因素显然会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与假设

1.研究样本

因数据选取的限制,提出资料不完整的样本后,本文以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我国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招商、浦发、兴业、深发展、民生、上海、交通银行)的报表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银行2007年的半年报的数据无法获得,故将这个样本剔除,最终将样本数确定为15个。对于涉及半年时段数据,将其年化;对于涉及到股权分置改革的银行,数据选取改革后的数值。

2.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在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尽完善的条件下,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股权分置的特殊情况,因此难以较好地计量托宾Q值。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也有少量的研究同时采用上述两类指标。本文选用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银行绩效。

(2)解释变量:选取了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等5个指标,采用银行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资产负债率来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和资本结构。

表1 变量定义表

变量名 变量 变量定义

净资产收益率 ROE 银行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国有股比例 PS 国有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法人股比例 PJ 法人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流通股比例 FC 流通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1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占全部股份的比例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 SH5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银行规模 SIZE 银行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本结构 DAR 银行年末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

3. 研究假设

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实际来看,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国家股股东难以真正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法人股股东产权清晰,能够对银行经营者发挥较强的激励监督作用;流通股股东持股极为分散,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利益也经常被非流通股股东侵害。股权的集中程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两者相互抵消、中和,使得股权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不确定性。

本文也考虑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股权结构因素――资产规模和财务杠杆比率的影响。其中,财务杠杆比率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资产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规模高速扩张时期,因此规模经济效应在现阶段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并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股比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法人股比例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通股比例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假设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集中度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假设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产规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五、实证结果

1.相关分析

本文对样本银行的股权结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表2提供了各个解释变量的两两相关系数。从中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规模的相关程度很高(分别为0.742613、0.718290);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相关系数也较高(分别为0.581928、0.562573)。

2.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在建立模型中为了避免PS与PJ,S1与SH5,SH5与SIZE高度相关性,在建立模型时选择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方程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1)

(2)

(3)

(4)

回归结果见表3-表6。

表4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DAR 2.117345 0.929505 2.277927 0.0437

FC -0.049304 0.057925 -0.851172 0.4128

S1 0.132594 0.191523 0.692316 0.5031

C -1.900507 0.892684 -2.128981 0.0567

表5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S -0.110610 0.064865 -1.705226 0.1139

S1 0.134093 0.199568 0.671919 0.5144

C 0.149876 0.037853 3.959389 0.0019

表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SH5 -0.051065 0.159162 -0.320835 0.7543

PJ 0.035804 0.093302 0.383742 0.7085

SIZE -0.017881 0.028750 -0.621949 0.5467

C 0.500886 0.544724 0.919523 0.3775

上述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1)通过以上从股权构成指标和股权集中度指标分别与公司业绩指标 ROE 进行回归分析,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法人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符合假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银行业绩不相关。资产规模与银行业绩不相关,资本结构与银行业绩负相关,模型1中不显著,但模型2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在模型1中流通股比例与银行业绩负相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在模型2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剔除了变量相关性的影响,所以基本符合假设,流通股比例与银行业绩不相关。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了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半年报和年报的数据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有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面影响,法人股股东总体上表现为对银行绩效的正向作用。因此应加快国有股减持和转让的步伐,增加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股(含企业法人股和机构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第二,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流通股仅占总股本的 1/3 左右,频繁买卖的行为令流通股股东的市场监督功能无法实现,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外部市场极不发达。因此,必须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第三,股权高度集中不仅可能损害小股东的权益,同时也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逐步降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例如,加快国有股在有效监督下的适度流动、适当引入非国有股权,大力培养长期投资型法人股东,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和管理层持股计划、培育内部稳定机制等。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本文采用数据的样本空间较小,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很不完整,年报数据并不能真正反映股权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银行的营业范围、董事会规模、法律环境等因素没有纳入模型。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孙永样 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2] 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3] 高明华:《中国企业经营者行为内部制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一以上市公司为例》,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4] 朱武样 张 帆:《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1期;

[5] 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6] 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7] 朱建武:《基于的中小银行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5期;

[8] 奉立成 周吉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的实证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 王丽 章锦涛:《股权结构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0期;

[10] Demsetz H.,“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Firm”,1983,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375一390.

篇8

中图分类号:TB65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生产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以医药卫生事业为代表的洁净实验室紧密关联的行业。于是,洁净空调的设计便开始提上日程,并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当前的洁净空调设计以及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对节能技术的使用少以及业主对节能理念的重视程度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设计开始加强洁净空调的节能功能,确保能源更加有效地使用。下面以洁净实验室空调为例浅谈节能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洁净实验室空调设计的原则

洁净实验室的空调设计原则的提出,是基于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洁净实验室的基础上的,洁净实验室的建设需要选取一个环境清洁,并且周围的绿化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在洁净实验室空调设计过程中,需要我们坚持以下多方面的原则:第一,洁净实验室的洁净度、功能间要求一致的洁净区,尽可能地布置在一起(但这需要建立在不对实验造成影响的情况下)。第二,洁净实验室的室内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以及灰尘,需要局部排风(有害气体吸收、除尘等处理后再排放至室外)。第三,对于同一洁净实验室的洁净工序,尽可能地将工序高的置于洁净气流能够首先到达的地方或位置,以保证洁净室内的洁净质量。第四,将容易产生污染气体或是污染物的洁净工序放在接近回风口或是排风口的位置。第五,洁净实验室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不容易起灰尘的材料,并且表面要是光滑的才可以,这是对洁净室的设备以及家具最基本的要求。

二、洁净实验室空调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在医药、化工中对于洁净空调就有着广泛地使用。目前,许多医药、化工实验室都配备了洁净空调系统,但是,由于这种空调系统比较复杂,因此,运用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调设备得不到有效地维护,使得空调设备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中,并且还依然运行;第二,由于生产空调的厂家的水平与技术落后,导致空调设备的质量低下,空调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第三,在空调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对技术的使用以及节能设备的运用较少;第四,在空调设计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第五,在洁净实验室空调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并且,空调的设备还有风管保温差等问题,对洁净空调系统缺少必要的能量回收等问题。

洁净空调节能措施分析(工程实例改造)

(一)工程概况

石家庄邯郸某检验综合楼建筑面积960.8m2,其中实验室2个,洁净区面积29m2。设计任务书中要求洁净实验室空调单独设计屋顶式净化空调。冬季21℃±2℃,50±5%;夏季24℃±2℃,55±5%。

(二)原设计参数

(三)改造后设计参数

(四)改造前、后方案比较

原设计方案:新风量3020m³/h,排风机P-2-3与排风机P-2-4排风量均为1231m³/h;改造后方案新风量1680m³/h,排风机P-2-3排风量588m³/h,排风机P-2-4排风量均为976m³/h。可见,通过对回风的有效利一则减少了新风量,二则减少了排风量。虽然初期再造会造成一定的风管的费用,但是后期减少的运行费用远远比这初期改造费用大。由此可见节能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结语

通过本文关于实验室洁净空调设计的改造分析,我们了解到实验室洁净空调的节能要从设计开始,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实现节能。当然要达到节能的目的不止有效利用回风一途,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去深究,去实践。从而,在洁净度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考虑的同时再保证设备与安装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空调的节能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晓媚,杨素云,王培财. 洁净实验室空调设计及节能措施探讨[J]. 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05:36-37+20.

篇9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48-01

由于目前水平井解释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用于垂直井的固有的解释技术在水平井的解释中仍然占很大比例,所以说对水平井的解释技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研究。对于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针对水平井测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新的水平井解释技术,并开展复杂条件下各种测井方法的高效数据模拟研究及反演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一套以水平井井眼轨迹与油藏的空间关系为核心的测井解释评价技术。全面解决水平井钻井中的实际技术难题,进一步提高水平井开发效率,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1.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现状

水平井技术自诞生以来就迅速在石油行业得到大规模普及,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水平井的解释技术也相应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各大油田公司的水平井解释技术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一些科研院所也正在进行三维各向异性地层模型中的感应、声波、密度和中子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并且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如储层评价等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随着水平井在油田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数据采集技术水平、发展和完善水平井测井方法及提高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水平是石油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2.水平井测井解释面临的问题分析

水平井不同于直井,水平井近水平穿越地层,且井眼周围的介质不成径向对称,井下流动状态和直井极不相同,这些特点造成了测井仪器在井中的性能指标下降、响应机理发生变化、测井解释模型也随着仪器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些不利因素加大了数据采集及处理的难度,同时给测井解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水平井的测井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平井测井环境与直井之间的差别,充分考虑到井眼附近地层的几何形状、测量方位、重力引起的仪器偏心、井眼底部聚集的岩屑、异常侵入剖面以及地层各向异性的影响,来区别对待对水平井测井分析。

3.水平井测井仪器技术分析

水平井的测井仪器分为两大类:径向平均测量类仪器和定向聚焦类测量仪器。径向平均测量取的是垂直于井眼并从井眼向外呈放射形的平面上的平均读数,用于垂直井中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真实情况,而用于水平井却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特征。例如感应测井、侧向测井、自然伽玛测井、自然电位、电极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等均属于径向平均测井类的仪器。

定向聚焦测量类仪器从特定的一侧井眼读数,比如密度测量仪是从井眼一侧读数。而地层倾角仪则是从井眼的四个不同的方位读数,可以提供井眼上下及两侧的电阻率信息,其探测深度类似于球形聚焦测井仪,用地层倾角仪器很容易识别与井眼相交的地层界线。在对水平井的测井中,定向聚焦测量仪能够比径向测量仪更清楚地识别地层界面。另外,在测井时由于很多仪器是专门为探测垂直井地层设计的,所以在水平井测井解释时必须分析其测井响应与垂直井测井响应的差异性。

4.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水平井测井解释是指综合应用地质、测井、油藏和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及技术解决油田生产实践的过程。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的主要任务包括水平井井简轨迹及地层剖面咨询和地层评价等,其处理原则是先把水平井的测井资料转化为井眼轨迹信息和储层特性参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绘制出井眼轨迹图和垂深的测井组合图,并在此基础上以直井的解释为参考进行地层定量评价。

4.1 水平井咨询

根据测井资料解决水平井钻井、地质及采油工程师等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指导水平井的钻进及检查钻进效果,对地层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对水平井的咨询可以帮助和指导钻井工程师及时修正实际井眼轨迹和设计井眼轨迹,以及在完钻后可检验水平井的实际效果,最终能检验水平井井跟轨迹的地质设计是否正确。

4.2 地层评价

地层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清目的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及其沿井筒的变化。水平井地层评价的工作重点是找到相应的储集层,并分析该储层平面上的展布及物性变化情况,据此绘制出的垂深和斜深的组合成果图能够将斜井跟周围的直井进行对比,以分析出储层层段的垂直厚度和斜厚度,从而对水平井作出更全面及准确的地质评价。

4.3 井眼轨迹与油藏的关系

经上述分析可知,水平井的测井解释技术涉及到了水平井井眼轨迹和油藏的空间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井眼轨迹与以油藏为核心的地层之间的关系、井眼轨迹与储层流体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井眼轨迹与油藏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的关系。

井眼轨迹是利用井径、井斜角和井斜方位数据计算井轴上每一点的相关空间坐标数据,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坐标转换及演算绘制出的井身结构的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图,此图能够反映出井深钻进深度、斜井段、造斜点和水平段的空间方位等。在对水平井的资料解释中,借助实际垂直深度曲线可以方便地对水平井和周围直井进行更准确的评价。

5.水平井解释技术发展的方向

(1)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水平井解释技术。根据中国自身的特点,研发适合中国特色的水平井解释技术。这就要求作业者必须要特别熟悉地质数据体系,也就是说在作业者在进行测井解释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彻底地弄明白,水平井在油藏构造上的位置以及熟悉油藏构造和储层的分布规律。这些规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先充分了解并阅读油藏分布的相关资料;二是在构造的背景上标出来井的位置以及平面投影等书面形式。

(2)不断发现并善于总结,依据水平井解释技术出现的不足,对症下药,让新的水平井解释技术必须跟上时代,与时俱进。

(3)熟悉地质数据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油藏相关资料;在构造背景上标出井口位置及平面投影;选定参考井并在构造图上表明其位置;对参考井进行地层构造倾角处理以备参考。

(4)测井数据校直处理。利用测井资料绘制出井眼轨迹图,同时以计算出的垂直深度作为新的深度系统,对每条曲线进行重新等距采样,利用得出的新的数据文件绘制出测井组合成果图。

(5)加强水平井的地质设计研究。综合利用地质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充分把握油层的空间展布和物性的三维变化情况,使水平井轨迹位于油层的最佳位置,使水平井资料解释转变成近似均质的厚层时的资料处理程度。这样可以极大地简化解释的复杂性及技术上的难度,则目前用于常规直井的解释技术就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水平井。

6.结论与认识

我们必须要积极参与各种复杂状态下,找寻各种测井的方法,比如,高效数值,模拟研究等,然后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总结得失成败,推陈出新。进行综合研究,找到最佳切实可行的方案。把握好中国的水平井解释技术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更上一层楼。

篇10

[DOI]10.13939/ki.zgsc.2017.12.273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购物方式和商业模式,而传统的线下支付方式,如信用证(L/C)、电汇(T/T)或托收等结算方式,由于其结算周期较长、结算手续较为复杂等问题,在线上支付时鲜少使用,因此,各种新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结算方式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

1 跨境电商企业的商业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海关关境的交易商通过电子化方式完成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并通过跨境运输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目前,跨境电商企业在跨境商品交易中主要有五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传统跨境交易资讯平台模式、门户型B2B综合平台模式、综合型自营跨境B2C平台、垂直型自营跨境B2C平台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代运营模式。[1]

在以上商业模式中跨境电商零售企业通过邮政包裹或快递直接将货物邮寄给境内外消费者,没有经过报关、商检等一般贸易流程,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银行无法依据外贸资金管理规定为企业提供资金进出和结售汇服务。因此,跨境市场商业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跨境支付业务的发展。

2 跨境电商的主要支付方式

传统国际贸易的结算主要是通过信用证等方式完成,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手段来进行结算的。跨境电子支付方式主要分为跨境购汇支付方式和跨境收汇支付方式两种方式。

2.1 跨境购汇支付方式简介

(1)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统一购汇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境内持卡人的境外网上消费提供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购汇支付,以支付宝公司的境外收单业务为典型;另一类是线下统一购汇支付,以好易联最为典型。[2]

(2)境外电商平台接受人民币支付。跨境电子支付作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体系的新突破口,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境外一些跨境电子支付公司为了拓展我国巨大的跨境网上支付市场,接受用中国大陆人民币实现境外网上支付币种。

2.2 跨境收汇支付方式

(1)借助第三方支付工具收款结汇。这种支付方式是指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境内电商的外币收入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即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买方支付的外币货款后,由第三方支付企业集中、统一到银行办理结汇,再付款给国内卖家。这种提现服务可以导致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流入,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2)通过汇款到国内银行,以结汇或个人名义拆分结汇流入。此种资金流入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有实力的公司采取在境内外设立分公司,通过两地公司间资金转移,实现资金汇入境内银行,集中结汇后,分别支付给境内各个生产商或供货商;另一类是规模较小的个体老板,通过在境外亲戚或朋友收汇后汇入境内,再以个人经常项下名义结汇。

(3)通过地下钱庄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和结汇。地下钱庄是一种非法金融组织,主要从事外汇买卖、跨境资金转移和资金存贷活动。通过地下钱庄,跨境电商的外币能够按照钱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不仅耗时短,而且汇率高于银行,所以对很多商户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然,这种模式存在着法律风险,而且万一遇到钱庄卷款,货款也无法收回。[3]

3 第三方支付平台

目前,国际网上跨境支付的主体形式为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的清算。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跨境网上支付服务,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付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这种方法是目前比较安全通用的结汇渠道,以下重点介绍PayPal和国际支付宝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

3.1 PayPal

PayPal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全球最安全、接受度最广的支付方式之一,目前是小~跨境贸易工具中最主流的付款方式。PayPal在线资金安全,付款快捷、方便,可以使用各种工具管理交易,买家付款后,立刻显示PayPal余额,另外可以解除买家付款收不到货的担忧。国外买家使用率占80%以上,买家在欧美地区覆盖广,只需要一个邮箱便能注册,开户免费。

3.2 国际支付宝

阿里巴巴国际支付宝是一种第三方支付担保服务,而不是一种支付工具。由阿里巴巴与支付宝联合开发,旨在保护国际在线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交易安全所设。目前国际支付宝支持的支付方式有信用卡、T/T银行汇款。它的风控体系可以防止用户在交易中免受信用卡盗卡的欺骗,而且只有当且仅当国际支付宝收到了客户的货款,才会通知卖家发货,这样可以避免用户在交易中使用其他支付方式导致交易欺诈。

4 跨境电商的国际结算风险

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及其支付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跨境电商支付交易信用风险

跨境支付交易的信用风险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的交易风险。因为,目前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业态,行业的一系列规则和法规还不成熟。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和相关管理的条件下,必然存在诸多经营风险。另一类是支付平台用户遭遇的交易风险。因为,在跨境支付交易过程中平台用户可能会遭遇各类网络支付安全问题,将面对支付信息丢失、个人隐私信息被窃取、银行卡被盗用、账号被盗等风险。还有一类是信用风险。由于跨境支付属于商业信用,对于交易双方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

4.2 跨境电商支付欺诈风险

跨境电商支付欺诈是很多跨境电商都遭遇过的问题。跨境支付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大多数欺诈交易需要经历很长周期,往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判定一笔交易是否属于欺诈交易,并且跨境支付交易的主体遍布全球各地,这些无疑都加大了跨境电商支付欺诈风险。

4.3 跨境电商支付资金风险

很多从事跨境电商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而在跨境支付结算过程中还会存在资金到账时间问题,一般情况下资金不能立即到账,需要经过结算银行购汇或结汇支付,支付平成交易资金清算常常需要7~10天,这些资金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存在问题。

5 跨境电商的国际结算风险应对策略

5.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跨境电商和支付机构都非常重要。面对不断发生的跨境电商欺诈交易,可以建立信用管理系统,将失信的交易方纳入信用黑名单中,限制其跨境交易范围。设置支付平台用户防盗系统,以防账户盗用和信息泄露,并最终借助管控交易数据等手段降低交易风险欺诈的可能性。

5.2 加强部门监管力度

在跨境支付交易的过程中,支付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并遵循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审核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及交易p方的身份。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定期抽查并审核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并对没有严格执行规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处罚。同时应制定科学的监管方案对支付机构进行监管,并促进支付机构联合海关、工商、税务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跨境贸易信息共享平台,使得跨境交易的监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5.3 经营者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跨境电商经营者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该持续学习支付平台的规则和条款,在实际的跨境经营中要善于保护好自己的账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另外,跨境电商支付平台的用户在遇到风险后要善于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积极应诉取得诉讼的主动权,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篇11

前言: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主要通过静电感应原理、以及空气电离原理,对带电体的静电电位进行测量。其中静电感应是指,当测试探头接近带电体时,探头与被测带电体之间能够产生畸变电场,在测试仪表端能够产生电阻分压。该种表的测试结果比较准确,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依然会存在很多误差,为此,在本文中将对这这些误差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校验方法。

一、非接触式静电电压参数分析

直接感应式静电电压表是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的一种,在该电压表中,T为静电电压表测试感应板,CW为被测带电体与测试感应板之间的耦合电容,Rb和Cb分别为电压表的泄露电容、输入电容。在实际的电压测量中,被测带电体对地电压为U,那么T的对地电压为:

从以上公式分析中得出,由于电容随着板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对于同一一起来说,改变感应板与被测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就能够改变耦合电容。进而对实际的电压测试值产生直接影响。在被测物体电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的测量值Ub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指数规律的数值衰减。为了避免数值的衰减,并降低测量误差,需要使得Rb、Cb足够大,但是Cb增大,将会对测试中的灵敏度产生影响[1]。

二、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检验方法

2.1电压表连接

首先将标准电极板与高压源输出端相连,其中标准电极板需要采用刚度好,且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质。然后将待校验的静电电压表安置好,调整其探头,确保标准电极板与其探头之间的距离能够处于比较适合的位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静电电压表需要接地。

在此时标准电极板与静电电压表探头,可以看成是两个平行电极板所组成的电容器。当高压源中出现输出电压时,两个平行板之间就会叉产生电场。电场中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聚集在极板上。在实际电压测量环节中,需要不断提升测量环节中准确度。可以采用分压的形式,将测量中的高压电输出连接至标准电压表中。

对标准电压表中的输出阻抗进行限定,其数值应该大于分压端的输出阻抗值的10/(Kf%)倍,其中Kf是分压器准确度等级[2]。

2.2电极板限定

2.3测量范围限定

不同类型的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的测量范围存在着差异定,如果使用者对表的测量范围不清晰,那么在实际测量中将会出现较大误差。同时不同测量范围的表与标准电极板和静电电压表探头之间距离有关。例如,在CH2290防爆型静电电压表中,当实际的测试距离为3厘米时,则电压表的测量范围需要限定在0-20KV,当测试距离大于3厘米时,其测试范围也应该增加。

当距离为8厘米时,测量范围在0-40KV,电压表中的读数应该在实际数值基础上乘以2倍。另外,在电压表校验环节中,需要注意防触电、防损坏等安全措施,避免电表虚接的现象。高压源应该尽量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约为1米即可[3]。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带电体电压测量环节中,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是测量距离与圆盘之间的直径问题,还与测量仪表口径的大小、电极形状等因素相关。目前,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的校验方法不统一,对影响电压表测量的因素分析,能够规范实际电压表的校验,对静电工程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12

[2] 丁培荣,刘吴.龙岩市产业结构特征与产业政策选择[J].龙岩学院学报,2010(4):33-35.

[3] 廖进.关于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EB/OL].(2014-11-02).http:///content/14/1102/00/20172937_421816181.shtml.

[4] 龙岩市统计局课题组.龙岩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思考[EB/OL].(2013-10-31).http:///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2037.htm.

[5] 龙岩市统计学会课题组.从经济构成分析看龙岩工业发展方向[EB/OL].(2010-12-23)http:///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1997.htm.

[6] 龙岩市统计局.加快龙岩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EB/OL].(2013-10-29)http:///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2032.htm.

[7] 毛高良.加快推进龙岩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发展研究,2007(6):18-20.

[8] 池秋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1-20)http:///srmzf/zfxxgkml/04/01/201503/t20150318_502594.htm.

篇13

【关键词】 兔; 回结肠静脉; 门静脉; 介入放射学; Seldinger技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and operation flowsheet of portal vein catheterization via ileocolic vein in rabbits.Methods After lowerright or median abdominal incision(4 or 10 cm),catheterization of 3F catheter were inserted into hepatic portal vein system via 5F homemade catheter or 5F catheter introducer using Seldinger technique.Results The abdominal incisions were all healed 5 days later except for the first rabbit died 13 hours after underwent 10 cm median abdominal incision.More haemorrhage occurred in rabbits via lowerright abdominal incision,and more time was spent in this way and via 10 cm median abdominal incision.The ileocolic veins were easily uncovered in all 5 rabbits. However, the catheterization in a rabbit via lowerright abdominal incision was failed because the cacumen of 5F homemade catheter pieced blood vessels. Conclusion Under the right management of haemorrhage prevention,the catheterization with 5F catheter introducer via 4 cm median abdominal incision maybe a suitable project for portal ve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research in rabbits.【Key words】 rabbit; ileocolic vein; portal ve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eldinger technique

剖腹经回结肠静脉穿刺插管是门静脉系统相关实验研究的常用技术[13],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4,5]。已有的兔门静脉插管相关文献中,其实验方法介绍简略,无规范化操作参考[68]。为此,我们以健康成年家兔为对象,比较中下腹正中、右下腹(更接近回结肠区域)纵行切口两种剖腹路径和5F导管鞘、10 cm长5F截短导管两种插管器材的实验操作结果,以探索该实验的优化流程及技术要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主要器材GE1250 LCE+ DSA、5F穿刺套装、自制5F10 cm长直头截短导管、自制兔实验台、三通管、5 kg弹簧称、摄子、止血钳、组织剪、手术刀柄及刀片、2 ml及5 ml注射器、7号及4号医用缝合丝线、缝合针、纱布、3%戊巴比妥纳、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产,100 ml/30 g.I)、肝素钠注射液、医用碘酒、酒精、生理盐水等。

1.2 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家兔5只,由成都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雌雄不限,体重1.9~2.3 kg,平均2.12 kg.

1.3 操作方法与步骤

1.3.1 术前准备 禁食12 h,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w),兔活动明显减弱后,用剪刀尽量去除中下腹区长毛。待结膜反射消失后,将兔固定于实验台,局部碘酒与酒精消毒。

1.3.2 剖腹操作 以剪刀沿白线行1只家兔中下腹正中10 cm切口,行2只家兔4 cm长类似切口;以手术刀沿右侧中下腹行2只家兔4 cm纵行切口,丝线结扎出血血管。剪开腹膜,暴露腹腔,外移并纱布保护部分回肠,辨识回结肠血管。

1.3.3 血管穿刺 理顺并尽可能沿回结肠静脉自然行径方向,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由较粗较直的部位直视下穿刺。第1只兔首穿不成功,结扎后近端再穿刺。第2只于穿刺点近端0.5 cm处预留1根丝线以固定导管鞘。后3只兔于穿刺点远端0.5 cm和近端1 cm处各预留1根固定、结扎丝线。

1.3.4 门静脉插管 穿刺成功后,引入5F导丝,再沿导丝送入5F导管鞘或自制10 cm长5F自制导管,建立血管通道。沿上述血管通道,送入3F导管导丝,进入门静脉实施造影操作观察。

1.3.5 拔管与关腹 操作结束后,根据相应方案结扎血管、拔管,而后关腹。全组手术主要步骤由相同人员实施。兔清醒并禁食、禁水12 h后,常规饲养。

2 结果

5只家兔经回结肠静脉穿刺插管的剖腹路径、使用器材、改进经过及操作结果见表1.表1 5只家兔经回结肠静脉穿刺插管实验结果

l2.1 剖腹与关腹右下纵行切口需处理出血血管和渗血,平均耗时8 min.腹正中10 cm切口耗时与4 cm切口平均耗时分别为4.3、4 min.用较钝缝合针缝合,腹正中10 cm切口关腹耗时近7 min,另外两种切口平均耗时均约3.5 mi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