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低碳经济转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低碳经济转型

篇1

当前,“低碳”已成为热门词语。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的降低碳排放量40%的目标,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碳排放的治理力度,人们的生活方式将面临新的选择,企业的排放问题将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碳税”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征,“可交易排放权”将逐步引入环保管理机制中。这一切都会让企业不得不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政策与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要求面前,我国很多污染性企业、高能耗企业、一些经济结构模式还处于低端的地区,将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本,在市场竞争面前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企业向哪里走?如何转变地区的经济结构?本文基于“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积极与消极影响,企业与政府如何适应低碳要求,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低碳”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

1短期内会使一些区域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发展还依靠人力、资源吃饭,一些沿海二线地区的县级企业的重污染、高能耗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整体上还表现为粗放型的特征。东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重庆等很多内陆地区更是以资源消耗为主,在发展水平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产业上,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而这些地区正是碳资源排放治理的重灾区,同时这些能源型企业本来利润就极其微薄,资源的使用成本增加以后,将会更加不堪重负,所以,这些地区的转型成本是非常高的。

由于国家将会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使用,资源将成为更加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所做的一个课题的调查结果(表1),其中列出了征收碳资源税后第一年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0.4%和0.9%;就业下降了0.4%和0.8%,大约为240万和460万失业工人。

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不仅影响这些地区的企业,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在低碳压力下完成转型,相应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会提升,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提高,同时一些能源型企业倒闭,部分企业外迁,从而这些地区的低素质劳动力将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长期看,负面影响应逐步降低。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在初期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转型的成功,经济创伤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得以愈合。一方面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结构会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逐步抵消征收碳税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碳资源的使用成本的上升部分主要是政府调控实现的,这些成本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回流到一些低碳企业以及企业转型期的护持。政府将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的换代升级。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的课题调查还得出一个结论:征税后2020年的GDP仅下降了约0.1%(表2)。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积累逐步抵消了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

二、“低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低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人类生存质量问题,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面前,经济发展要服从低碳的要求是不容商榷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理解低碳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们贯彻低碳理念于我们的行动之中。具体地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于企业及消费者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可以刺激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而提高效率,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说,低碳逼着企业往前走;另一方面,低碳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随着转型期间资源价格的上升,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对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降低,例如对塑料制品、纸制品、燃油等的消费成本提高,将促使消费者寻找替代商品,加大对替代商品的消费,这会从更深的层面转变人们对于高污染、高排放商品的嗜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对于产业投资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低碳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新的选择,短期会导致一些企业减少投资,甚至使一些外资企业撤回在华投资,但是在宏观上,这些企业正是我们需要逐步淘汰的企业类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因为这样可以抑制增长过快的高耗能产业投资,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3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根据2006年底由我国科技部、气象局、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8%,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0.65吨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低碳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任务的准确表达,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着力追求的时代目标,开征碳税,加强治理。减少排放,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4促进技术的更新与提高。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新的节能减排措施,促使企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改造与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走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碳税的压力之下,经济结构的转型显得更加紧迫,置死地而后生将是能源型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也使得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落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使得我们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严重破坏。低碳目标会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低碳时代企业如何从容应对

企业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观望;要提前思考和谋划应对的策略,尽早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为打好科学发展这一仗积极做好准备。

1提前做好战略准备与技术储备。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低碳政策的实施必定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其趋势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前做好企业发展的规划,把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步骤规划好,并按照规划的步骤积极进行设备、人员与技术的储备工作。提前准备就等于为今后的从容应对赢得了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得企业能够平稳地度过挑战期。

2逐步转变生产结构,有步骤地淘汰部分产品。具体来讲,企业要超前谋划,主动转变生产结构,每年预留一部分利润,有步骤地淘汰或替换一些资源能耗性的产品及其设备;同时,规划好企业需要逐步引入的新产品,并使已有产品向低能耗的相关产品延伸,逐步加大这些产品在企业产品结构中的份额,为未来的战略转移踩好“点”,以便适时地替换传统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变。

3逐步加大设备投入,避免陷于被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结构的转变,从能源型企业转型为低碳型企业。而有些企业是无法转变的,如电力、钢铁、造纸、化工行业等等,这些企业无法通过转型摆脱对碳的消耗性质,而且国家的战略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行业。但是,在低碳目标下,政府必将逐步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加减排的压力。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将很有可能在政策正式实施的时候面临被动的局面。所以,企业应该提前主动投入,逐步向国家政策导向方向靠拢,避免被动局面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形势下,一旦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企业的多年投入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4增强“低碳意识”,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些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据预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碳税,虽然征收方式与比例尚未确定,但是一旦实施,对企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政府也在酝酿“可交易排放权”制度,即政府将环境资源排放产权化,向企业出卖排放权,而企业如果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排放,则其排放权可以出卖给排放量大的企业,取得经济收益。而那些靠购买排放权进行排放的企业,负担将加大,必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一新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将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问题,任何企业也无法通过政府的“关照”而继续“蒙混过关”。因此,企业应增强“低碳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四、低碳时代政府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1明确政策导向,促进企业限期转型。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是关键,政府要提前向企业传达低碳经济的要求并出台具体的时间表,让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进行技术改进、经济转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企业无法达到减排的目标,将被兼并或淘汰。地方政府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在招商引资等问题上避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应指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制定企业自身的改革时间表。

2加大对企业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要为企业减负,减轻其压力。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资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鼓励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大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东部地区先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借助外力,加强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与换代升级。

篇2

一、镇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一)经济发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镇江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来,镇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0亿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5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为新一轮现代化低碳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自然禀赋丰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条件著称,长江岸线达270公里,森林、湿地资源丰富。市域范围内丘陵特色明显(仅城区就有26座山体),水库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7%,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约4.2万公顷。镇江自然禀赋丰富,为低碳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碳汇生态基础。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

镇江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赖外地供给,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525万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34%。全市能源消费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末,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1.12%;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全市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应用力度加大。镇江新区法院180千瓦光伏发电是全国法院系统首家,也是江苏首家党政办公楼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镇江新区3.5兆瓦地面薄膜太阳能电站是江苏省首个并网发电的薄膜太阳能电站,年均发电量409万千瓦时。全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900万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3处,总池容量4.1万立方米,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年产沼气615万立方米。江苏华晟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秸秆发电项目配备2台15mw汽轮机组,年消耗秸秆20万吨。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2台12mw汽轮机组,日处理垃圾1000吨。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国内先进地位。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779吨标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镇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镇江低碳发展的氛围浓厚

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低碳发展,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碳排放,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和谐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长朱晓明同志为第一组长的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意见》(镇政发[2012]80号)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镇政办发[2013]12号)。

(二)推进机制逐步健全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将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市级机关党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做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考核,以抓考核来推进工作,考核情况作为年底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评优评先的依据。细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动102项目标任务,实行月报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调度等工作制度,传递压力与责任,努

力做到时间与任务进度同步,确保低碳工作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试点示范工作全面开展

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景区、机关、学校、小区、村庄等碳排放及碳汇建设7大领域选择165家单位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低碳产业、低碳生产模式、碳汇建设、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设等7大领域选择25个典型项目作为低碳示范项目重点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作与项目资金争取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考核直接挂钩。通过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各行各业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低碳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镇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决策思维,以低碳理念促转型

用低碳理念进行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

(二)大力调整优化结构,以发展低碳产业促转型

篇3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发展低碳经济和促进经济转型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的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出现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中,被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2010年,李晓燕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谭晨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分为社会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等四个层次,建立低碳经济评价体系。2008年,邢朝辉利用区位商模型,对平顶山市石龙区经济转型作实证分析。2010年,赵嵘基于浙江省当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情况,从低碳经济角度探讨浙江省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出路。但是,现有研究中评价指标权重的选取方法多为德尔斐法,主观色彩较重,且并未对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间关系进行建模分析。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针对浙江省能源消耗量、第三产业占比等数据,建立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体系。进而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确定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间因果关系。最后,建立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的VAR模型,揭示两者间数量关系。本文数据来源于1991-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

二、构建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

本节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首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因素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准则层与指标层权重。最后,对准则层进行线性加权,得到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

1.构建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

本节选取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4项指标构成准则层。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R&D经费占GDP比重、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每百户拥有汽车数、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耕地面积等21项为基础指标。

首先,对各指标做KMO与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其KMO值均大于0.6,且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故可进行因子分析。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公式(2.1),得到科技发展、社会发展、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4项指标权重,分别为0.305、0.265、0.189、0.241。

,(2.1)

这里为各准则层指标权重,和为各指标在旋转矩阵中成分1和成分2下的数值,和分别为成分1和成分2的因子贡献率,为所提取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最后,基于所得权重对4项准则层进行线性加权,得到1990-2010年浙江省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构建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

与上节所用方法类似,本节选取经济与民生、技术创新、产业能力、经济国际化能力等4项指标构成准则层。选取GDP增长率、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职工人均工资、科技从业人员占比、每1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申请专利数合计、专利授权数合计、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进口依存度、外商投资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对外直接投资占比等16项为基础指标。

由KMO与球形检验可知,各指标KMO值均大于0.6,且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故可做因子分析。进一步,得到经济与民生、技术创新、产业能力、经济国际化能力等4项指标权重,分别为0.306、0.296、0.179、0.219。最后,给出1990-2010年浙江省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关系的研究

本节基于表1和2,利用EG两步法对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LC)和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ET)做协整分析。进而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确定两者间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低碳经济和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建立VAR模型。

1.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首先,利用ADF单位根法对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LC)和经济转型指标(ET)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ADF值分别为-5.20和-2.95,均通过10%下检验,为一阶单整序列。

其次,运用EG两步法对ET和LC进行协整分析,对两者建立OLS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3.1)

公式(3.1)中为0.681,即LC变量可解释68.1%的ET变量,且对ET起促进作用。运用ADF单位根法对公式(3.1)的残差序列e做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序列e平稳,故ET与LC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LC和ET做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期为2时,ET是LC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为4时,ET与LC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故认为ET与LC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的VAR模型

(1)VAR模型的建立

为进一步揭示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间数量特征,本节利用EVIEWS软件对ET和LC建立VAR模型。其中,最大滞后期为4,AIC和SC指标分别为-5.17和-4.29,得到如下模型。

(3.2)

(3.3)

公式(3.2)和(3.3)的调整分别为0.985和0.90,表明此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其中,t值结果显示,除公式(3.2)中、和公式(3.3)中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均显著。

由公式(3.2)可知,虽然和不显著,但对ET有正向影响且系数较大。故LC在短期内对ET促进作用不大,但在长期内对ET促进作用显著。因此,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起促进作用。

由公式(3.3)可见,和对LC起正向作用,但和对LC起负向作用。由于和的系数较小,故认为这两项对LC效用微弱。因此,本文认为从短期来看,经济转型对低碳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2)模型模拟

本节基于公式(3.2)和(3.3),利用EVIEWS对LC和ET进行动态求解,结果显示,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1994-1997年和2005-2006年稍有回落。今后几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仍将持续增长,但速度较平缓。此外,经济转型上升趋势十分显著,在2000-2006年转型增速最快。今后几年经济转型进程仍将继续加快。

四、结论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在长期上两者会互相影响。由协整检验表明,低碳经济对经济转型起正向作用,但低碳经济发展并不是引起经济转型的全部原因。为此,对浙江省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综合评价指标建立VAR模型。模型结果显示,低碳经济发展对经济转型在长期内有促进作用,经济转型对低碳经济发展在短期内推动作用明显。此外,对VAR模型进行动态求解,结果表明今后几年低碳经济发展势头平稳,经济转型进程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1,24(2):24-28.

[2]谭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向导,2011,(14):68-69.

[3]赵嵘.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浙江省经济转型[J].中国市场,2011,45(11):71-72.

篇4

一、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历程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承诺会尽快下降二氧化碳排放比,承诺与2005年相比,2020年会把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到40%~45%,其中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 5%。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十一五”期间制定并实现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后,“十二五”期间又制定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16%、CO2强度下降17%的目标,而到201 5年底,我国实际已分别下降18%和21%,超额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从2005-2015年,单位GDP的C02强度已下降38.3%,“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进一步下降18%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50%左右,将超额完成我国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的下降40%~45%的目标,为全球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196个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在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包括我国在内175个国家现场签署了协定。我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2020年后包括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特别是提出CO2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峰(中国发改委,2015)。这意味着届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将使GDP增长与C02排放增长完全脱钩,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

二、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超效率DEA评价

(一)超效率评价模型(扩展DEA模型):

最早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方法是1978年由Charnes率先提出,让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输入没有变化,通过使用统计数据与数学规划来确定比较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来确定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几许,从而来评价相对效率。其独到之处是评价复杂系统多产出多投入分析。不过也有无法进一步比较和分析的情况,如测定效率结果普遍存在一个以上的有效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时。Gifrord与Banker等人提成的超效率DEA的概念,能很好的解决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问题。

假设共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r种类型的产出,则超效率CCR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x,y分别表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入表示有效决策单元DMU中的组合比例,θ为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值,效率值大于等于1表示DEA有效。Si和Sk为松弛变量,可以反映出各决策单元非DEA有效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向。

(二)变量指标选取

本文主要将研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人员投入三方面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投入指标,而将废水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期望产出指标,所有数据均来自山西省历年统计年鉴。具体指标说明见表1(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知:山西省2009-2013年问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变化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说明山西省在这5年之内研发投入有较大增长。而有效发明专利数最大值为3008,最小值为681,相差较大,说明这几年山西省研发经费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效果表现不错,有效发明@数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差也较大,最大值为11031,最小值为4943,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倍多;从产出来看变化幅度并不算太大。纵观2009-2013年各变量的变动趋势: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增加,节能环保支出增加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8%,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那么,具体山西省在2009-2013年低碳转型效率如何?需要进一步分析。

(四)投入和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3

从投入和产出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发现,Y1分别与X2、X3、X4、X5以及Y5分别与X2、X3、X4、X5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山西省2009-2013年者五年问废水排放总量及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与有效发明专利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环保支出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五)超效率DEA分析

本文采用DEA-EXCEL-SOLV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山西省低碳经济转型效率评价中,只有2009年和2010年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有效状态(θ>1)且2009年超效率评价值大于2010年超效率评价值;其余年份低碳经济转型效率处于DEA非有效状态。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几年煤炭市场疲软,各经济主体以及政府部门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提高低碳转型效率研究。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1、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正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追求质量效益型的新阶段。

房地产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2009年为例,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为4.3万亿,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总额(19.4万亿)的22.2%,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五分之一的是来自于对房地产的投资,并由此牵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材料、家居装饰装潢、五金建材、电器设备以及政府管理和围绕房地产产业服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

2、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2009年末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会前就宣布了“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的宏伟目标。会上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总书记和总理都先后提出过低碳经济的经济方略。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低碳经济”成为国内热门话题,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各种与低碳有关的名词层出不穷,低碳房地产也因此应运而生。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的碳排放量中房地产竟占排放总量的50%。发展低碳房地产对低碳经济可谓影响重大。房地产低碳成为各方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建设低碳建筑、低碳住宅,甚至整个低碳房地产行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二、低碳房地产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低碳房地产是指在房地产的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计、建造、物业管理、拆除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阶段,在保证房地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功能、质量、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谋求房地产产品的“生态溢价”。

2009年11月搜房网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明日之家”系列访谈中首次提出“低碳住宅”概念之后,“低碳”与“房地产”正式结合,“低碳”概念被业内高度关注,如今“低碳住宅”已然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2010年2月1日,搜房网携手全国104个城市分站,联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房地产低碳公益基金筹委会、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以及多家公益组织,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出“中国房地产低碳行”大型公益活动倡议,低碳房地产引起业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则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指出: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将成为未来10年行业最主要的热点及趋势。

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房地产仍将面临很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企业开发低碳建筑动力不足。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的认识上尚存在一定概念滞后,通常开发商会觉得低碳建筑成本较高,在当前价格弹性较大的房地产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实际上,低碳住宅的总成本相较于普通住宅还要更低,开发低碳住宅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诸如水电费、物业费之类的生活成本,因此其比普通住宅的使用费要低很多,从远期看,购买者其实真正节约了住房成本。

2、国家的相关规范与量化标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整个房地产界缺乏权威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认定标准是目前低碳房地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导致开发商缺乏指导,购房者缺乏参考,低碳地产长期停留在概念上,难以评估。

3、消费者对低碳成本的认可度不够。消费者对低碳概念认识不足,使低碳建筑未成为当今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低碳建筑的推广进度。从市场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者住房刚性需求强烈,低价房成为首选,其次是地段、环境、功能,而低碳、节能、环保往往排在最末位,甚至被忽略。而低碳房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故其成本的增加必定会通过提高房屋初始价格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将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4、现有节能设计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当前我国低碳住宅主要集中在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空调、节能墙体、节能门窗等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上,而建筑设计节能的设计水平和相关技术还相对落后。如园区绿化率每增加10%,气温可降低2.5%左右,如何通过科学设置绿化率减少热岛效应;房屋布局及内在结构在设计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风和太阳光问题等。

三、低碳房地产的定位选择

低碳房地产即低碳住宅要求在能源、水环境、声音、光源、热能、绿化、绿色建材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低碳要求,具体说主要表现在:

――能源系统:对住宅护围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节能达50%以上,鼓励采用新能源。

――水环境系统:室外设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供水设施亦是节水接能型;推广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可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接饮用水系统。

――声环境系统:室外声环境设计应使日间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光环境系统: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居室保证日照时间。

――热环境系统:住宅围护结构有一定的热供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以保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达到20--24摄氏度,夏季空调室内适宜温度22―27摄氏度;供暖、空调采用清洁能源。

――绿化系统:区内绿化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

――绿色建材系统:3R材料(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使用量比例达到30%;拆除时材料总回收率达到40%;应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无放射性、无挥发性,有益健康的材料:应采用已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房地产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突出其项目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优势,将是战胜对手,赢得消费者的最有利的武器,因此低碳房地产的定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应该是环保、健康、节能。

(1)环保定位:也就是房地产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建材的循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各方面出类拔萃;

(2)健康定位:即建筑、室内装饰、区内环境、小区周边环境都实现了对业主健康的最佳呵护;

(3)节能定位:建筑材料、建筑设计的优化使电能耗量减少,从而实现节能。

四、我国低碳房地产的投资选择

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同时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另外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而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基于这些不利因素的认识,我国在房地产的低碳化进程的投资选择主要集中在:

1、低碳房地产建筑过程。房地产是以建筑为基础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将是决定低碳与否的第一个环节。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建筑又包括了:

(1)墙体节能技术。墙体是一个建筑物最重要的结构,墙体材料的类型和结构将直接影响屋内空间的环境。使用节能的技术,可以使墙体调节屋内环境,改善空气温度和新鲜度,减少因使用空调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量使用节能墙体技术也是低碳房地产的必然要求。

(2)门窗节能。传统的木材门窗和实心玻璃,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没有丝毫的作用。当前,最先进的门窗节能材料却能够在节省原料的条件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周围环境。如: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以及智能玻璃。

(3)屋顶节能。屋顶的设计与材料的使用与碳的排放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利用好屋顶,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屋顶接受了整个建筑物的大部分阳光,同时,屋顶也隔绝了屋内与外界空气的流通。如何利用好太阳光和如何增加室内的空气流通,都是对新型的屋顶技术的挑战。

(4)采暖、制冷和照明节能。如今普遍的采暖、制冷和照明设施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以至于人们对这种耗能方式越来越感到恐惧。如果把目前的这种耗能方式加以改变,那么,将会节省能源,大大缩减碳的排放量。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等先进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5)新能源技术的采用。传统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它的污染特性,大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逼迫着人们尽快的过度能源的使用类型。尽管还没有得到普遍,但已经寻得的新能源正渐渐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墙等。这些新能源的使用形式将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2、低碳化房地产设计。低碳化房地产设计是低碳房地产投资必须关注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设计将会达到节约材料、循环利用、环境美化以及邻里和谐等功能。低碳设计主要包括户型类型、楼盘间距、管道系统、社区绿化和低碳设施等五个方面。

(1)低碳住宅户型类型。在我国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多采用中小户型的设计既能体现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在房间的设计上采用大开间小进深,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也能得到更好的采光条件,将大大降低空调、电扇、电灯等电器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低碳房地产楼盘间距。拓宽楼盘间距,尽量保证每一户的充足采光,降低电灯的使用率,达到节能节电的效果;超宽的楼盘间距设计将会使通风更加流畅,空气轮换更快,减少空调电扇的使用,也能达到更新生活环境的效果。

(3)低碳房地产管道系统。由于自来水的生产、废水的处理都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循环利用型的管道系统设计将会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4)社区绿化。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来进行美化,如:美人蕉、法国梧桐等。施以错落有致的设计和安排,使环保与美化效果同时达到最佳。

住宅作为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场所更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从健康环保的角度来选择建筑地址、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将低碳理念植入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全流程中,使低碳房地产成为追求生活质量的理想投资选择。

参考文献

[1]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2]刘宝亮.7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N].中国经济导报,2010-10-21.

[3]李智强,吴诗.低碳经济下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研究,2010,3.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1、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正在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追求质量效益型的新阶段。

房地产在我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2009年为例,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为4.3万亿,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总额(19.4万亿)的22.2%,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五分之一的是来自于对房地产的投资,并由此牵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建筑材料、家居装饰装潢、五金建材、电器设备以及政府管理和围绕房地产产业服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

2、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2009年末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

三、低碳房地产的定位选择

低碳房地产即低碳住宅要求在能源、水环境、声音、光源、热能、绿化、绿色建材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低碳要求,具体说主要表现在:

——能源系统:对住宅护围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节能达50%以上,鼓励采用新能源。

——水环境系统:室外设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供水设施亦是节水接能型;推广节水器具;在有需要的地方可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接饮用水系统。

——声环境系统:室外声环境设计应使日间小于50分贝,夜间小于40分贝;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光环境系统: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居室保证日照时间。

——热环境系统:住宅围护结构有一定的热供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以保证冬季供暖室内温度达到20--24摄氏度,夏季空调室内适宜温度22—27摄氏度;供暖、空调采用清洁能源。

——绿化系统:区内绿化应具备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

——绿色建材系统:3r材料(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使用量比例达到30%;拆除时材料总回收率达到40%;应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无放射性、无挥发性,有益健康的材料:应采用已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房地产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突出其项目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优势,将是战胜对手,赢得消费者的最有利的武器,因此低碳房地产的定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应该是环保、健康、节能。

(1)环保定位:也就是房地产在土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建材的循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各方面出类拔萃;

(2)健康定位:即建筑、室内装饰、区内环境、小区周边环境都实现了对业主健康的最佳呵护;

篇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经济发展奇迹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正合乎逻辑地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毫无疑问,这种社会转型推动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然而,社会转型也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革新、利益整合机制和谐、价值行为取向转变的渐进趋势,从而衍生了低碳经济转型这一崭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是英国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率先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其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优。气候条件恶化,危害越加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证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与低碳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狭义的理解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低碳经济从宏观上确立了低碳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结合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利用碳中和技术。

(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实质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驱动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ndra-tieff)经济长波理论或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毋庸置疑,全球经济正处在一场新工业革命的序幕,驱动这种新工业革命的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禀赋不可回收的天然属性、价格与供给的巨大波动性也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经济模式的主流。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中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当中,能源资源的天然不可再生性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1世纪前50年内,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仍将以化石燃料为主。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如图1、图2所示。

显而易见,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基本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然而,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始终是一个焦点话题。国际能源署(1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显示:2005--2030年问,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此同时,粗放式发展长期处于主流的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必须实施低碳经济转型,推广清洁碳排放技术,扩展新能源生产结构,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共赢。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1)法律规范低碳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经济法律和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如制定《低碳转换计划》,并制定出诸如《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对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通过立法、修改法律以及采取实际行动来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在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促进现有风力设备的更新换代,降低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制开发

首先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其次,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分别从资金匹配、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再次,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资发展低碳技术,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极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业能效以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对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61-02

低碳体育旅游不同于以往的观光旅游,是为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在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旅游理念。

一、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体育旅游业社会中经济价值的展现

体育旅游是人们运动休闲和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体育旅游不仅需要体育吸引物的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对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游、吃、住、行、娱、购”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旅游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增长社会就业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旅游为充实、丰富旅游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在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行业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这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怎样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如何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因此,中国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已不可阻挡,那么作为“低碳旅游”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体育旅游”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新生力量。

二、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重要性

(一)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凭借,以体育旅游设施为基础,以低碳节能为前提,通过提供低碳体育旅游服务满足低碳体育旅游和消费等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这些以运营渠道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住宿业、大众娱乐业、商品零售业、联系通讯业等行业均与碳消耗紧密相连,排出大量温室气体,有的行业甚至耗能非常大。这些状况与中国“十二五”规划将“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全社会提倡节能减排,应对全球环境恶化趋势,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背景严重背离。

(二)低碳体育旅游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着重点在“低碳”上,将节能和生态放在体育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前进行详尽的评估和认真的市场调查,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使得达不到“低碳”标准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不允许开发和上市。重节能,重保护,轻开发,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体育旅游资源人为的破坏与浪费。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研究和详尽严谨的评估与规划制度,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很多达不到低碳要求,积极培养和培训低碳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重视对游客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排除障碍,并提供有利条件。

三、发展低碳体育旅游面临的阻碍

(一)人民大众对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低碳生活理念是近几年新提出来的一种生活理念。传统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的最大障碍首先是游客观念的改变,是游客对低碳体育旅游的接受程度。“传统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享受性,而“低碳体育旅游”是锻炼性理念,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认为低碳体育旅游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束缚,感觉太累了,开发商不顾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盲目、急功近利地进行市场开发经营,这明显违背低碳体育旅游的理念,以损害体育旅游的长期效益来获取短期利润。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人民大众对低碳体育旅游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严重不足。

(二)传统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比较困难

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体育旅游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体育旅游的改进和发扬。我们必须构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从单一体育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到整个产业体系联动低碳发展,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并且做好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低碳生态化、节能化路径,从而整体推动低碳体育旅游的实现。

四、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提高公民意识,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

树立低碳经济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保护低碳体育旅游的生态环境是低碳体育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体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抛弃和摆脱工业化时代体育旅游盲目粗放式开发方式,要注重低碳经济体系构建,走后工业化时代的体育旅游发展之路,科学开发资源,保持体育旅游原生态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来发展旅游经济。要做好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工作,低碳体育旅游就要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给予低碳体育旅游以政策支持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已极具活力和发展潜力,而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阻力。游客低碳理念低、发展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政策缺乏等问题,目前我们应抓住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两个政府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组织起草“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三)科学发展,有效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旅游资源及其所在地改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得以发挥、改善和提高的技术经济过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本身的深层次认识和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之上。中国有丰富旅游资源条件,只有反复论证,精心策划,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将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开发低碳体育旅游首先要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旅游产品既具有地方色彩,又具有科学性,才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资源的含金量,提高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科学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转变奢华浪费攀比之风,强化清洁、节约、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低碳体育旅游文化的品牌性,提倡低碳、环保的旅游出行模式,鼓励游客少乘坐或不乘坐碳排放量多的公交车或自驾车出游、多采用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游。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应加大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旅游者文明健康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和修养,倡导游客低碳体育旅游理念,促使体育旅游者将低碳体育旅游视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加强低碳体育旅游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低碳体育旅游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五)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低碳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低碳、便捷的交通、节能、温馨的住宿、可口的膳食、宾至如归的接待等方面的服务,还包括安全、完备的体育设施、丰富的体育用品、特色化的环保旅游纪念品和人性化的体育活动设计,这些共同构成了高质量的低碳体育旅游服务,以满足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前者为低碳旅游的共性所在,后者则是突出体育旅游特色之处,是打造高品质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其产生归属感,从而提高低碳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重视低碳体育旅游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整个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竞争和发展归结于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体育旅游向低碳体育旅游转型过程中,懂得低碳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的人才却极度缺乏。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全国的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实施体育旅游学历教育,并支持旅游企业和体育院校、旅游院校优势互补、合作办学、联合培训等。尽快建立一支有技术、懂经营、懂环保的低碳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七)开展低碳体育旅游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赋予旅游产业一种精神底蕴,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地域色彩。将体育项目与景区的历史典故、人文轶事、民俗风情紧密结合,使游客既愉悦了身心,又增长了知识,才能提高对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满意度。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内涵,使低碳体育旅游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相吻合,才能使低碳旅游产品特色更鲜明,并逐渐发展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低碳体育旅游既丰富了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和经济价值,并且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体育旅游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去融合发展和努力探索,我们应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优质低碳环保企业的发展经验基础上,根据实际、实地情况出发制定和建立低碳体育旅游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为实现低碳体育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在经济转型期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中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J].体育学刊,2007,(14):12-15.

篇9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58-02

从国内环境上来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的内部压力。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世界各国纷纷要求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自2007年以来,我国就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量大国,我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碳减排的压力,经济发展的内外压力已经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的高碳发展模式很难再继续。怎样摆脱资源、环境以及碳排放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低碳经济

即使低碳经济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达到了国际共识,但是现在对于低碳概念的定义却还是没有确定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在其转型的过程中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且与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受资源、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和驱动力的影响。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已经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的前提下而产生的,由于现在气候变暖给全世界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制约,因此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响应,改变了传统的对资源十分依赖的经济模式,在碳排放量减少的情况下依旧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环境与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还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转变产业模式,还要注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注意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在符合现代化进程要求的情况下,注意降低碳的排放量,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首次提出,实际上就是全球正在进行的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为了响应这次“革命”,我国也在APEC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也将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大体方向。目前,我国已经明确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高度重视全球的气候变化,大力削减导致温室效应CO2等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很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方案,制定了长期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大体框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与法律政策,初步建立了法治保障机制。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另外,《清洁生产促进法》也强调指出,高效清洁使用资源实现低碳发展,这些都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证和基础。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即使我国已经在低消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的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低碳发展仍旧是一项传统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还不能完全形成环保和低碳共同发展的协调性的统一,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所走的经济路线是以粗放方式为主的发展方式,十分依赖资源和能源,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依旧没有很大的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经预算,我国在2003―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的情况下,对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分别可以增长3.2%和2.5%。因此,高碳能源依旧作为我国景观及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驱动力,对低碳能源和环境污染仍旧是一个强大的威胁。

2.高碳产业与贸易结构的不协调。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其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相当高,而低耗能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却十分低,由于部分企业的工艺装备还不够先进,出现了对资源利用率十分不高的严重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大量引进外资,对国外一些现代化的技术还是十分依赖,没有形成自我生产、自我销售的产业模式,为了实现自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在开发这些产业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CO2等引起环境污染的气体也不断增多。此外,还接受了许多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项目,将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转交给了中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中国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同时,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旧处于一个低端的位置,很多出口商品仍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密集型商品,但假若提高引进外资的环境质量,势必要减少其数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3.低下的技术水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以及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等是制约经济发展由“高碳”转向“低碳”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节能减排、资源深度开发的技术和设备上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也没有出现很大的发展,这样就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无法在技术上提供保证,多个工业化企业在对CO2等污染性气体的处理、工业废气净化装置和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装置上面也没有高技能高水平的研究,且在对这些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多数的设备还是靠进口。在诸多种情况下,我国的市场技术还是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不但导致在技术方面的花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10

铜川因煤而兴,长期以来依托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走着以煤炭、水泥、铝业为主体,伴随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工业发展道路。严重的水泥粉尘、煤烟污染使铜川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曾被新闻媒体称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老百姓调侃为“进门要洗脸,吃饭要打伞”。近年来,铜川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GDP增速连续5年排在全省前列,但这个发展总体上是建立在资源产业发展上面的。

从2003年开始,铜川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手抓煤炭、水泥、铝业、陶瓷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升级改造,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碳强度;一手抓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非资源性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积极发展果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探索新发展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近两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为目标,利用连通关中陕北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药王”品牌蕴含的医药、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将做大做强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作为促进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实现低碳化发展开拓了新路径。

二、铜川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

过渡依赖资源的开发是铜川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能耗仍处于较高水平。铜川的主导产业水泥、电解铝、火力发电都是能源消耗大户。201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1.641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62%,单位GDP能耗降幅较大,但指标值还远远大于全省、全国0.816吨标煤/万元和0.764吨标煤/万元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升比率一致的情况下,消耗的能耗量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了一倍多。

2、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小,成长不快。2012年新能源产业产值总量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左右,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和名牌、支柱产品几乎没有,总体处在起步阶段,作为替代产业仍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3、金融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很少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实施融资,其信贷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是许多低碳技术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企业积极性有限,金融机构兴趣不浓。2008年以来我市金融单位仅对2户企业发放科技项目贷款9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4、发展低碳经济意识淡薄和人才队伍缺乏阻碍低碳产业发展。一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子孙后代的重要影响,能源危机意识不强,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企业很少投入,多数企业忙于应付企业经营的现实需求,很少考虑在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引进方面投入。三是缺乏科技人才。2012年全市各类单位从业人员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占1.59%,而这些人员很少从事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对我市经济社会低炭发展和城市转型十分不利。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

1、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铜川先后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发展实验区成员,中省政府为铜川发展红色旅游、宗教文化、药王养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可以运用这些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拥有招商引资、引技的较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铜川地处省会城市西安以北一小时经济圈,是陇海铁路、包茂高速及210国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便利,利于外来客商投资发展。铜川有较好的生态环境,由昔日卫星上看不见的“黑色煤城”完成了向“绿色保健城”的华丽转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8天,森林覆盖率超过50%。随着西铜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西安―铜川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更为铜川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低炭经济发展规划。以低碳经济的理念,规划城市和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为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低碳产业项目落地我市,使我市经济发展步入低碳化轨道。

2、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成熟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能源利用效率。

3、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抓住国家出台鼓励十二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全市在中医药、新能源、建材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努力促进产业之间的配套和积聚,形成低炭发展高地。鼓励制造企业向下游服务业扩张,在二、三产业的融合中寻找新的利润空间。

篇11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同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更早地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篇1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低碳转型 实践瓶颈 转型对策

一、引言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于2003年出现在英国,我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即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转型升级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促进社会各方面良性循环。同时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构成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且结构不趋合理,多以高能耗的制造产业为主,所以我国若想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中小型企业为关注重点,同时,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其自身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数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呈高能耗、低产值特点再加上“低碳经济”大幕的拉开使得政府的各方面政策都向低碳产业方面转移,这些因素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加步履维艰,所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在我国的大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站在低碳经济的制高点,抓住时机,加大企业转型力度,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低碳经济下的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影响尚未消弭之际,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又拉开了帷幕,这无疑对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这既是企业内部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

1.从中小企业内部而言,转型升级是提高经营绩效的需要。从我国当前中小型企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二产业,就如宏基创始人施正荣的微笑曲线所描述,中小企业还处在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高、利润空间最狭小的微笑曲线底端,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竞争激烈,这些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换句话说如果中小企业继续这样那就必然会灭亡。在此种情况下,低碳经济下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先之路,因为低碳转型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绿色环保、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两个方向,第一是内部转型,促使企业加大资金投入,重视技术研发,实现低排放、高产出。如果中小企业顺着这一道路前行,就会无形中使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外部升级,这是要求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摒弃现有的高能耗的业务,开拓新兴市场,实现逐步向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转移,所以从企业自身内部持续发展来看,不管是哪条路,低碳转型升级无疑是其必经之路。

2.从中小企业外部而言,转型升级是顺应时代经济的要求。从外部的大经济背景来说,国家的低碳经济战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随着国家对低碳可持续的逐步重视,国家的各方面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等也会向这方面转移,如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销售再生水、翻新轮胎等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同时有媒体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确认,研究所的课题组日前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未来几年之内开征碳税,并提出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等。这就预示着那些不加快转型升级,高能耗、低产值的中小型企业不仅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反倒会因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而被遗弃。所以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转型升级,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顺应时代经济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低碳背景下转型升级实践中的瓶颈

虽然实现低碳转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迫在眉睫,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转型升级并不那么简单,在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面对的困难也因企业而异,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如下瓶颈:

1.受到企业经营理念制约、资金缺乏、积极性普遍不高。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力量薄弱,它就要求其整个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收益来维持其资金链,长期受到这种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就会使企业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资金投入也以短期投入为主。而恰恰与此相反,企业的低碳转型更倾向于一项资本性支出且投入的数额相对较大,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像先前一样立竿见影,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长收益的项目,这就使得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低碳转型望而却步,不愿长期、大笔投资的经营理念使得其转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就是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限制,其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资金来源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主要是以股东的投入为主。但是若想实现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持续、充分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企业转型升级上,资金短缺是其另一块重要短板。

2.低碳转型升级成本过高,多数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企业转型升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是整个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企业员工的置换或再培训,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在设备的置换或升级上,其不仅要满足更高水平生产水平的需要,也要实现低碳排放,要能够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高要求必将伴随着高成本。在企业人员上,同样不仅要使转型后员工适应新的设备或岗位的要求,还要使员工形成环保、低碳意识,这也将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仅就这两方面的转换成本而言,对资金缺乏方的中小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再考虑到如外部的市场转换成本等,中小企业就会更加不堪重负。

3.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低,行业起步较晚。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人才极度匮乏,创新能力弱,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的又一重大因素。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是可以维持发展的,占5%及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开发经费,有的也往往不足销售额的1%,而更不用说专门的研发部门了。这样一来低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无疑成为了中小企业向低碳转型的拦路虎。同时低碳经济主要是注重新能源开发等产业,而就新能源整个行业而言,由于起步较晚,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因素,虽然近年来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但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有限,所以能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的人才、技术支持也受到限制。

四、中小企业低碳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对策

1.改变经营理念,提高积极性,主动向低碳转型出击。中小企业要实现低碳转型,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接受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要加强观念的更新,明确战略目标,明确符合低碳要求的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性,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坚信低碳投资能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同时,中小企业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迎合低碳转型,找准转型目标,并主动出击。

2.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占领市场,搞活金资来源。低碳经济时代是新能源产业等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的天下,中小企业要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先发制人,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占领低碳产品市场。如在当前制造产业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另辟途径,在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方向发展。同时,为保证企业低碳转型、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持续、充足的资金保障,中小企业要搞活资金来源,创新融资方式。比如说可以中通过小企业间的合并来壮大规模,通过发现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做出好的策划方案来提高自身的借债能力等等。

3.掌握好转型步伐、控制好转型成本。转型成本是任何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就要控制好转型步伐,不能操之过急,转型要有计划的分步走,井然有序的进行。如企业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保证一定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分部分转型,在设备更新上,对旧设备进行科学的财务处理,分摊好各期的费用,企业同时可以融资租入新设备,掌握好财务配比原则,缓轻财务压力,控制好转型成本。分步骤、分层次不定期加强对企业人员的技术、观念培训,循序渐进,在为企业提供高技术、高水平员工的同时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好企业转换成本。

4.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技术创新,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人才方面,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加入到企业中,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其技术、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对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对企业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后期培训,使人才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能够提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新创意、新方法、新技术。在技术上更要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发展低碳技术,实现由生产型向技术型转变,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篇13

引言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这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不懈努力。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崛起之路是不可能按照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发展下去,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条必然之路。所以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低碳转型的思考。

1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需要[1]。低碳经济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2]。企业低碳发展就是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1.2世界各国低碳发展的目标

2008年,日本提出将用能源和环境高新技术引领全球,把日本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各国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

2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面对的风险

2.1中国企业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中国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三大挑战:一是我国在低碳领域涉足浅关键技术掌握少;二是我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城市化建设,有限的资金和低碳领域对资金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三是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导致碳排放强度大。我国长期都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来消费。根据预算,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由于煤、石油、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所以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必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加大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3]。除了这三大挑战外,中国还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高耗能产业所占比例大,国外发展低碳经济起步早、技术精湛等。

2.2政策风险

2.2.1节能减排政策

我国是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水平的7.7%和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节约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我国节约减排工作大范围展开,新《节约能源法》使节约资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国事、大事。

2.2.2碳税征收政策

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常被认为是成本有效的减排工具。我国将在2012年或以前开征碳税。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征收“碳税”,但是我国现行税制当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碳税”体系。比如对煤炭、石油、天然气课征的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可看作是严格意义的“碳税”。碳税征收政策可以引导工业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此政策对企业来说是个负担。

2.3国际政策强制减排压力

英国、美国以及丹麦等少数几个国家磋商的一份气候协议日前出炉,该草案被称为“丹麦文本”。草案规定: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均温室气体年排放限制量为1.44吨,而发达国家人均年排放限制量为2.67吨,从而使得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约2倍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排放大国,我们面临着全世界的关注的巨大压力。所以 “碳政治”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这对于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压力。

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的思考

3.1加大研发,开发低碳技术

对我国企业来说,在缺乏能源的背景下要更加重视低碳技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非常适合我国企业。运用这种模式,一是要加大财政节能降耗减排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

3.2加强产业链合作,实现低碳绿色供应链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与供应链是连通全球的动脉,供应链管理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供应链中的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发展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供应链的支撑。

3.3把握消费模式,创造低碳产品

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识到绿色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一种自然、和谐、健康的方式,并且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必然会是未来消费的主流模式,企业只有把握当前的消费模式,创造低碳产品,企业才能真正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利可图,否则企业就会在发展低碳经济这引导下被迫黯然退出市场。

3.4切实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

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但成败的关键在企业。企业既是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努力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