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化技术的优点

篇1

一、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变电站现状。在我国电力网络中,变电站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其主要功能是利用自身的一次设备和电网路线完成输变电操作。不过一次设备并不能自身实施监管和保护工作,所以还需要自动化程度高的二次设备。总的来说,要顺利开展变电站的正常运行管理监督控制工作,就要采用新式改造技术不断提高数字自动化水平,从而能够有效行使二次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化变电站在我国也有了不断的发展,目前水平已经紧追国际先进水平了。对于一些老式的变电站,也已经逐步实行数字化技术改造来实现其自动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新型自动化变电站由于使用了不少市面上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而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电网整体自动化水平,在降低建设变电站投入成本的同时还增强了变电站进行输送配电以及电网调度的基础能力,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电网模式。(2)数字化改造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在自动化变电站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到了计算机网络高新技术,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力领域与数字化技术领域的一次伟大融合。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已经成为了发展电网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3)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必然性。通过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可以有效提高电网输送配电效率,提高电网管控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办公一体化,更能降低变电站系统维护管理成本;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电网系统的互操作性,较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监测和维护成本,节约时间,优化变电站使用功能;在保证了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尽量减少设备数量和投入成本,使整个系统的安装检修维护工作更加方便快捷,非常有利于变电站的系统升级以及长久发展。综合上述这些优点,已经足以证明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改造也是大势所趋,对整个电网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技术措施

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将其一次、二次系统作为对象,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将其内部信息统一建模,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创造出物理设备相应的虚拟设备,通过网络技术来构造一个标准的网络通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完美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建立起稳定可靠、经济高效的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数字化改造的目标要求。IEC61850是目前国际电力行业数字化产品的统一标准,要想开展变电站的数字改造工作,就要从这个标准着手。首先,应该采用一批符合IEC61850标准的新式设备产品参与到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构建工作中,将本身不符合该标准的设备产品逐渐替换掉;其次,在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采用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据对象来构造模型并提供服务,使整个系统都处于该标准指导下,实现数字化改造变电站的技术和硬件基础。不过,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毕竟目前我国高压电器的智能化进程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很好地实现一次性数字化。我们在数字化过程中只对其站控层和间隔层实施改造,暂不对过程层进行过大改动,不会对其现有的格局造成太大影响,保证了该变电站的持续稳定工作。电压等级为110kV以下的变电站,影响力较小,可以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并做出完善性能相关测试实验。通过简化其总体系统来使得变电站更便捷地工作。综合上述技术措施和相关成功先例,我们可以得知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有如下优势:对于一些更换困难成本高的设备可以不用更换也能实行数字化电路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简单省时、节约成本,在现实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根据系统来采取对策,兼顾了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完美地实现了数字化改造的无缝对接,为其开拓了广阔的新局面。

三、结语

合理采用新式技术对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逐步实现我国电网系统的数字自动化,是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经阶段,将会为我国电力事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本文就作者多年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经验分析总结而成,旨在为广大同行在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提供一点指导性意见。

参 考 文 献

[1]鲁国刚,刘骥,张长银.变电站的数字化技术发展[J].电网技术.2008

篇2

Summary: PLC technology to adapt to the emergence of a control system in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in recent year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C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PLC technology in electrical automation, andPLC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Key words: PLC; Electric Automatio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PLC技术概述

1、PLC技术的内涵

PLC技术是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是为适应工业环境而进行设计的一种数字运算操作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可编程的内部存储技术,将运算、控制以及记录功能融为一体,并且还可以将存储内容通过数字或模拟量等的形式进行输入或输出以控制工业生产的全过程。PLC技术解决了传统的电气连接线中出现的线路复杂、可靠性差等的特点,因此,近年来,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PLC技术的特点

PLC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反应快

PLC控制系统内部将传统的机械触电继电器替换为辅助继电器,而且去除了内部的连接导线,因此,这种继电器的节点变位时间可以近似的认为是零,而不需要考虑传统继电器的返回系数,这样使得PLC技术反映很快。

(2)操作简便

该控制技术利用的是简单的指令形式,因此,往往采用直观、形象的简单程序来适应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差异,因此,操作比较简便。

(3)可靠性强

该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很强,因此,可靠性强,适合复杂的工业环境。

(4)功能比较完善

PLC控制系统不仅适应性比较强,而且配套比较齐全,功能完善,这样容易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因此具有很好的控制性。

二、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1、顺序控制

火力发电系统内的辅助系统的工艺流程控制多为顺序控制以及开关量控制两种方式,随着节能要求的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的目标,因此,对车间的自动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的大型火电企业的辅助系统大都采用了PLC控制系统,取代了之前的继电控制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PLC控制系统可以单独控制工艺流程,并且还可以可以通过信息模块与通信总线连接来协调全厂生产工作。

2、输煤系统

输煤系统的优劣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生产环境,因此,输煤系统从产生之日起已经经历了人力控制、强电控制以及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控制等的几个阶段,一般说来,火力发电企业的输煤系统包括上煤、储煤、卸煤、配煤以及其辅助系统,输煤控制系统由主站层、远程IO站、现场传感器等三层的网络结构组成,其中PLC系统以及人机接口构成主站层,这部分一般设置于系统集控室内,主站层通过光纤通讯总线与远程IO站相连接,远程IO站设备与输煤传感器通过二次控制电缆相连接,其集控室内主要以自动控制为主、以带联锁或解除联锁的手动控制为辅,运行人员在控制内可以通过显示屏来实现对系统设备进行监视与控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紧急事故开关以及检修启停按钮来控制系统状态,该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减少了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环境。

3、开关量控制

之前的火电系统内部多是采用电磁型继电器作为主要的控制元件,系统内采用大量的电磁元件,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降低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再加上接线复杂以及维修比较困难的问题,使得PLC的应用不断地增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操作中,运行人员仅仅需要简单的分合闸操作,而操作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运行给出正确的信号,这样可以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分闸。PLC 控制系统可以简化二次接线,并且线路因为存在公共端而不容易出现错误,这样就不需要配备专门的闪光电源,仅仅需要简单的接线即可。为了增强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将PLC作为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到装置中,因此,可以通过编程来使用各种运行方式,鉴于该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以及逻辑判断功能,其不仅可以完成备用电源自投的操作功能,而且还可以考虑系统的运行情况,该系统具有接线简单、可靠性高以及成本低等的优点。

4、调速器控制

调速器经历了机械液压调速器、电气液压调速器以及计算机调速器三个阶段,其中PLC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转速测鼍单元、电子调节单元以及电液执行单元构成,着三个单元控制着词速器的转速测量、调节规律的形成以及驱动导水机构的职能。

5、闭环控制

火电成内泵类启动方式一般有自动启动、机旁屏手动启动与现场控制箱手动启动等几种方式,自动状态下泵的开机时间由PLC内顺控模块根据各个泵的累积运行时间的长短来选择主备用泵,而机旁屏开启方式则是需调节现场开关的方式来启闭泵,。当前,火电厂泵类的控制有PLC控制以及常规控制两种方式,一般说来,常规回路是PLC控制系统的补充,通过泵类控制的回路,可以实现泵类的正常运行。

三、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更加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规格更加齐全,也将更加适应各种场合的需要,PLC将在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更加广泛的作用。下面就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增强可靠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PLC技术一种专业化的自动控制技术,是专门为工业自动化生产而进行设计的,通常说来,PLC技术不需要其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业生产中,但是,如果生产环境比较恶劣,电磁的干扰性很强,或者是使用方式不当,那么就会在生产中书此案运算错误或者是程序错误,进而出现误输入并引发误输出,最终导致PLC设备的失误与失控,这样就不能保证PLC的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增强PLC的可靠性以及抗干扰的能力。想要要提高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首先是要求生产厂家提高PLC的抗干扰能力;其次,还要求在进行设计、使用以及维护的过程中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且各部门要加强配合,这样可以增强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的能力。

2、加强数字化与网络化

当前发电厂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集散型控制系统,该系统经过了3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且有很丰富的经验。但是,当前,DCS的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主要是利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将PLC融入其中。

集散控制系统(DCS)经过了初创期、成熟期以及扩展期后,出现了新一代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该系统是第五代控制系统,主要由PLC与DCS发展而来,因此,该系统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发展与不断地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控制仪表将得到很大的发展,FCS系统必将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得到广发的应用与跨越式的发展。

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科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PLC技术也会去的很大的发展,产品更加丰富,规格也会更加齐全,而且通过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以及成熟的现场总线通信能力将会更加适合工业场合的需求,PLC技术将会在电气自动化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晓晖.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

篇3

一、利用硬盘实现自动播出的优越性

硬盘自动播出系统(HardDisk AutoPLAY System),简称自动播出,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模拟信号采集到计算机硬盘中,或者将DVD,VCD光碟中的内容直接拷贝到硬盘中,然后用自动播出软件编排节目播出表,最终由专业播出卡输出音视频信号。自动播出系统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业界人士一致认为:硬盘播出是大势所趋,是电视播出的最佳方式,也是最终方式。

利用硬盘实现视频播出是建立在上述数字硬盘录像机的高可靠性以及它的广播级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之上的。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如压缩编码、RAID技术、宽带光纤网等的日益成熟,硬盘播出进入视频领域的自动播出系统已成为可能,并有取代传统设备的发展前景。硬盘自动播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台传统的播出方式,与后者相比具有毫无疑问的明显优势,其特点如下:

1.网络强大:可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组建播控系统,可组成1+1、N+1、N+N多种形式的多频道主备播方案。具有多级用户权限管理,有操作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中任何一台工作站完成编排和播控工作。

2技术成熟:采用国际流行的MPEG2格式,支持标准MPEG-I/II CD/DVD和MPG/MPA/M2V/M2P/DAT OB等各种文件无缝播出,各格式间可相互转换和精帧编辑。

3兼容性好:我们采用WindowsXP等主流操作系统,具有复合、Y/C、YUV等多种输入输出接口,可混合播放PAL制和NTSC制节目。支持一机多卡,可实现多频道节目播出和多通道广告截播。

4.编排快捷:播出表可以任意复制、分离和合并,能在一个播出表中编排多天节目。可打印播出表,智能推算播出时间,准确统计广告时段节目总长度,还可对不同节目或不同广告时段进行分类标注。

5功能齐全: 可自动播、定时播、依次播、剧中插播、多级套播、断点续播、循环垫播,也可在播出过程中实时增减节目、修改素材,随改随播。能控制切换台、录像机、光盘机,实现盘带碟混合播出。

6.图文字幕: 播出软件内嵌图文字幕,可实现台标、时钟、挂角、栏标、左飞的同屏显示,字幕层数不受限制、互不影响,字幕可以在播出表的任何位置叠加和消除,挂角字幕可与节目锁定同步播出。支持广告倒计时功能,使你的播出更具人性化。

7.安全稳定: 采用双机热备份,主备机自动切换,对坏碟烂片有超强纠错能力。服务器有详细的操作日志和播出记录,每个用户的操作,每条节目的播出都记录在案,以备检查。

二、硬盘自动播出系统的维护问题

1.维护简单

单机模式只需一台机器即可完成全部播出工作,全中文菜单界面,几分钟就能掌握。无磁带消耗,无磁鼓磨损,无机器维护,无值班支出,播出效率高,维护成本低。

(一)它采用了数字的处理和存储方式,信道传输特性甚优,多次重播的图像质量一致性好;

(二)由于采用了硬盘作为存储媒体,磨损极低,数据可以长期保存和播放而基本不影响质量;

(三)图像和声音作为数码信号存储于硬盘,由于硬盘的存取手段适应于多进程实时访问,多个输入、输出通道可以同时存取同一或不同数据,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用率大大提高;

(四)节目录入、播出节目单设置完成后,一般无需人为干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播出的精度大大提高;

(五)硬盘播出的实现平台为服务器,其通用性较好,可以在开放底层接口的条件下灵活地实现各种应用;

(六)系统的内部扩展能力以及外部扩展能力较好,能够很好地与未来的全数字、网络化、资源共享的节目编播体系相衔接。

2、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维护

(一)硬件系统的维护。(1)保持机房环境清洁、干燥。工作台必须经常清洁,机房应禁止吸烟;(2)保证设备接地可靠。局域网中传输的都是一些弱信号,接地不好会出现干扰信息,从而在联网的过程中产生各种莫名其妙的故障现象;(3)定期打开机箱进行维护。切断电源,将主机与其他外设连线拔掉,拆开机箱,查看里面的设备是否有异常痕迹,及时用柔软的刷子擦除机箱内的灰尘(主板、显卡、声卡、电源风扇等);(4)经常使用专用仪器设备测试视频指标,如黑电平、载噪比等。如指标不符合要求,必须通过软件设置调整播出或采集卡的参数;(5)经常测试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于主要设备如视频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播出控制机一般都采用热备份,必须在检修时手动测试实验,确保自动切换,否则会出现多频道停播的严重事故。

(二)软件系统的维护。(1)经常对系统进行升级,查毒、杀毒。应经常升级补丁包,安装病毒防火墙,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2)经常检测“设备管理器”,检查电脑的硬件设备是否有冲突、设备驱动有无问题;(3)定期利用磁盘清理工具软件如Diskeeper等对磁盘进行清理、维护和碎片整理,彻底删除一些无效文件、垃圾文件和临时文件,使得磁盘空间及时释放;(4)为了防止操作系统遭破坏和预防病毒,用Ghost软件将系统盘的所在分区制作成镜像文件,并制作成自动恢复光盘,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可利用镜像文件在几分钟内将系统恢复。

(三)网络传输系统的维护。(1)合理设置网卡、交换机。网卡速率、双工等参数和交换机应保持一致(一般要求100 M,全双工),设置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使每一台服务器与交换机端口绑定,不用的端口禁止使用,并做详细记录,防止非法计算机接入;(2)详细记录网络日志。网络日志记录了网络日常运营的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显示了网络的动态情况。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查看网络日志,了解故障发生前的一些网络情况,从而推测出故障的原因所在。

(四)存储系统的维护。由于电视播出的数据量大,对安全性要求很高,计算机硬盘播出系统数据存储一般都采用磁盘阵列(RAID)。磁盘阵列分为DAS(直接附加存储)和NAS(网络附加存储)磁盘阵列。以NAS磁盘阵列为例,其维护应做好以下几点:(1)及时备份系统配置参数。及时记录磁盘阵列的逻辑配置、物理配置、状态配置等参数,具体包括使用的每个逻辑盘大小、RAID类型、条带容量、数据写入磁盘方式、由哪些物理磁盘组成,每个物理磁盘的通道号、目标序列号、生产厂家、型号、容量、阵列控制器的型号、固件(Firmware)版本,处于后备待机状态(Hot Spare)还是在线状态(On Line)等。;(2)定期检查数据一致性。数据冗余是磁盘阵列的主要技术之一,一致性检查一般以每周1~2次为宜;(3)建立热备用磁盘。热备用磁盘也是RAID技术的一项安全技术,当磁盘阵列中一个正在使用的物理磁盘发生故障后,一个待机的磁盘会立刻上线,代替此故障盘,阵列控制器根据逻辑驱动器上的冗余数据,通过校验算法把原来存储在故障盘上的数据重建到热备用磁盘上。;(4)定时备份重要数据。配备了磁盘阵列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对于重要数据一定要备份。

三、结语

与传统的自动播出系统相比,硬盘播出系统具有录像机不参与实时播出、同一个节目可重复在不同频道同时或非同时播出、可对播出节目作非线形编辑、无需格式转换、任意插播等优点,因此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播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数字化硬盘播出系统构建经济、安全、可靠且易于维护,便于升级扩容,满足了县级电视台日常播出的实际需求,有较高的性价比。从而为县级电视台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互联网、电信网及有线电视网在实现大统一的前提下,提升广播电视系统的性能势在必行。而有线电视的智能化、多能化、规模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实现三网合一的必经之路,也是电视行业得以发展的生命线。

1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改造技术

1.1网络结构

在进行网络升级改造之前,需要考虑区域地理的实际情况及网络基础,由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并优化网络升级改造方案才能制定一套相对应的方案。在具体的方案实施汇总中,确保网络结构能够满足先进水平的实际要求,并且也可以满足多功能业务的开发和利用。在本次设计中,主要的依据还是设计方案,并且直接将目标放置在网络性能方面,将技术数据作为其支撑,就可以按照地形实际情况和城市规划实际需求等统一规划信息;如果是不同的小区,小区所处地理位置及用户密集程度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所以基于不同的情况,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网络结构,并且对于各项技术也可以做好重新配置。城市在持续发展和进步,以不改变整体的规划发展方案为前提,还需对局部设计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实现对有线电视网络的改进[1]。

1.2设计光纤传输链路

考虑到组网本身的灵活性,在多功能应用开发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就需要确保其能够达到可靠性及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降低维护费用。在具体的操作环节,可以选择波长为1310nm的光发射机,直接调制分布反馈激光器。具体而言,就是科学选择1310nm技术时偏向选择光发射机,它的交互下行宽度和发射机数量成正比,且组网的灵活性也将显著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分析可靠性,综合考虑前端系统设备,有针对性地对设备实施备份处理。由于1310nm单机设备花费的成本较低,因而其实际的资金投入是相当划算的。在设计网络的时候,还应该对成本及其设备可靠性加以分析,了解它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如此才能确定出最优的方案。对于光纤传输而言,传输频带宽的优越性相对明显,所以广电总局直接进行了频带的划分,其正向的传输频带为87~550MHz、反向传输频带为5~64MHz,在进行模拟信号传输的时候,其未来通信为750~1000MHz,而数据业务的传输带宽为550~750MHz。在网络设计工作中,应把它设定成750MHz。从光纤到节点进行设计时,应先划分光节点服务小区,而设计的光节点之下会直接带有用户,但它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带一级的放大器。所以,在小区的划分之中,按照100~300户的规模进行划分,在任何一栋高层住宅上都要设置一个光节点。如此的布局就能完全把光纤传输具备的优势体现出来,避免上行传输噪声所积累而形成的漏斗效应,满足开展双向传输业务的条件,同时也能满足开展交互式业务的条件。对于每一个光节点所设计的4芯光纤,且它也包含了上行与下行信号。另外,也有2芯用作于预留处理。相同方向的光节点,其可以直接选择光纤空间复用,这样才能够实现多纤共缆,也可以节约投资。

1.3选取光缆路由

通过使用光缆,就可以实现前端和服务辖区内每一个小区光节点接收机的链接,只是在选择光纤路由时要遵守基本的原则,即在网络里必须满足均匀分布光节点的要求,且还应该保持较短的光缆路。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重要干线的备用路由。无论是地埋光纤,还是架空光纤,都应该考虑其安全系数,并且还需要确保施工的方便性。对于前端到光节点的实际距离进行测算,还需要考虑尽量少使用光缆野外的接头。如果光缆的目的地有所差异,还需要考虑在局部区域。路由选择应该相同,尽可能做到多纤共缆,如此也有利于节约资金。在选择光缆路由时还要对网络覆盖到的从光纤到楼栋的真实情况,适当增加光节点,最终进一步缩小服务范围。一般情况下,1310nmAM光发射机本身的传输功率偏小,只有10~14dB。在计算光功率及光路损耗的时候,还需要精打细算,在对光链路的设计环节,应该将余量控制在1dB。对于HFC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指标的分配非常关键,在开展施工之前,就应该进行合理分析与统筹,确保设计与分配的科学性。在网络里,光网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其指标不适宜过低,否则无法把光纤传输优越性体现出来;当然,其指标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增加工程资金消耗,最终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满足搭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考虑指标关系,选择造价与设计要求相符的方案,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2]。

2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实例

以某小区的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为例,对主干光网络传输系统的具体情况进行阐述。

2.1前端设备组合

在此次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之前的网络开展施工作业,但因新的区域里并没有住宅用户,且单位数量相对较少,所以新区域就可以考虑住宅楼群建立之后再进行改造,在新网建设的同时,对老网进行改造。在实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改造的环节,可选择频道5套自办数字电视信号传送的做法。播出自办节目的设备能为用户提供视频,且伴音信号直接给MPEG2的视频编码器,促使节目本身就可以设置出6Mnps以上的编码率。编码器可以直接将伴音信号及视频信号转变成为数字电视的TS码,然后直接将其送入复用器中,按照时序统计复用,就可以在64QAM的调制器中送入5套TS码流,之后在载波频道频点上进行TS码流的调制,再配合上蓝波段1310nm就可以实现传输的要求。在有线电视传输中,64QAM调制方式是主要的选择方式。一个载波,其频道宽度占据不会超出8MHz,在设置输出符号的时候控制在6.875MHz。如此,其最大的输出有效码率是38.01Mbps。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在整转完成之后,留下了6套,并且会直接传输到公共场所的大屏幕上[3]。前端传输设备的组成包含了5台编码器、640QAM调制器、光发机、光接机及模拟信号设备等,

2.2主干光网络传输系统

将模拟电视网络改造成为数字电视网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传输网络光纤化的实现。光纤化程度越高,其数字化业务发展的前景就越加广泛,从光纤到楼栋,到每一个单元,再到每一个用户,如何来选择方式,就需要在客观情况合理分析以及正确决定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满足当前业务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满足今后的技术升级,通过具体分析,实现从光纤到单元都能够满足要求。由于其有线数字电视光网传输是无源结构,这与EPON形式是类似的,且有源设备均安装在楼宇里,拆除之前楼外的全部有源设备,外面不能有任何有源设备,如此不但能减少维护人员的作业量,减少维护成本,同时还能够提升网络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在交接箱内,所有的光纤都有接头,所布放的光缆距离不得超过3km。所以,接头衰减也不会影响工程质量,并且跳接也很轻松,维护起来也非常方便。光网络架构体系:前端选择1550nm光发射机以及双输出端口2×7dB/m,1550nm光发射机两路输出各个链接一个二光分路器输入端,其光分路器输出链接2台EDFA光放大器,EDFA放大器一共有4台,3台输出功率达到22dB/m,1台为17dB/m,3台22dB/m光放大器输出端有一个1×2光分路器链接,通过逐步分解,1×8光分路器输出端就会与汇聚点交接箱实现彼此之间的互联[4]。这种网络架构,无论是直接接入市广电网络节目源信号,还是其余的电信网络等一系列的信号源,其本身都非常灵活,这样就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设计选择上,可以考虑到2台光二分路器输出端直接接上3台22dB的EDFA以及1台17dB的EDFA,1550nm光信号直接通过17dB的EDF传输到新区域的20dB的EDFA,两个区域之间的距离为42km。

3结语

对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进行改造,不但可以节约网络建设成本,避免盲目投资以及重复建设情况的出现,同时能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推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玮.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J].西部广播电视,2014(16):191.

[2]温瑞勇.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的升级和改造[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29-130.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日新月异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有线电视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的模拟电视传输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有线电视发展的瓶颈,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

1.1全面数字化。数字化技术不只是运用到电视制作的单一环节中,更重要的是,它参与了从节目的前期准备到完成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出现了数字摄像机、录像机二特技机、切换台等大批运用数字技术的设备,而且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数字电视节目系统也日趋完善,出现了全数字电视演播室、全数字电视转播车、数字压缩的卫星新闻采集转播车(DSNG)、数字地面广播(DVB)、数字卫星直播(DTH)等。

1.2虚拟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相结合,产生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和虚拟演播室系统。虚拟演播室技术,将计算机与电视技术结合起来,能提供逼真的虚拟空间,将计算机制作出来的背景图像与演播室拍摄的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制作出传统设备无法表现的节目,将人物置于千变万化的虚拟三维空间之中,丰富了电视屏幕。

1.3网络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网络化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资源共享,可以将多台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系统、动画工作站、音频工作站等各类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系统组成网络,成为一个小局域网的子系统。实现计算机设备、多媒体设备的互联和信息交流共享,并支持虚拟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

1.4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只是工具,信息化才是目的。信息业务的三大媒体通信、广播和计算机正因广播电视数字化而最终融合,使多种业务能在各种通道中传送。而电视通道有可能成为所有信息业务到达家庭的最佳途径。信息业务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声音、图形、图像,而是多种格式和媒体的组合。加强信息源建设,发挥广播电视在节目方面的优势,建立广播影视音像数据库和视频点播节目库,广泛开拓交通、金融、气象、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源。

2、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容量磁盘存储媒体的出现,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电视节目的制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制作环境是图像、声音及有关信息统一作为数字数据处理,同时一些基本工作如选材、合成和编辑都是以综合方式来完成的。宽带互联网的出现将可以通过互联网采集节目内容。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磁带、磁盘、光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图像、声音直接作为数字数据记录在服务器上;外景素材存储在磁盘存储器中,然后传送到服务器上。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节目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多媒体非线性制作方式的逐步成熟,使得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变得更加多样。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电视的制作的虚拟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高清晰度电视更需要虚拟背景。

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环境对目前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加深了影视艺术和技术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如电脑图像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制作方法上的变革,还有艺术创作领域的创新。对艺术创作人员要求不仅需要具有极高艺术的创作灵感,同时还需要熟知制作的技术手段,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参与到节目制作技术中去。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具备数字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具有足够的技术水平,能随机应变地把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系统上去的系统工程师。节目制作技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对节目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投入,将各种不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能进行各种节目制作的复合型人才。

3、数字化电视制作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都是以计算机平台,配以等高能CPU、视频处理卡、码率压缩卡、数字特技卡、声效卡以及高速数据硬盘,由专用视频编辑软件控制完成电视节目制作任务的。这种多媒体后期制作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计算机硬盘编辑方式取代传统的磁带记录电视信号的编辑方式。首先把所有的素材,包括活动画面、静止画面、声音等全部采集到硬盘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数字化的处理,然后用软件对储存在硬盘中的数字化的信号进行剪辑、编辑、配音、字幕、特技等工作,最后再将完成的节目转录到磁带上。由于硬盘上的信号具有随机存取的特性,节目素材的搜寻可以瞬间完成,也无需按顺序编辑,因此这种编辑方式被称为非线性编辑方式。磁带上原先的信息可能是数字的,也可能是模拟的;信息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处理加工完毕以后,再录制到磁带上时,再记录的信号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数字的。

在进行非线性编辑时,磁盘上的信号不管进行多少次的编辑或做多少遍特技,都只是不断地改变信号的处理顺序表,没有复制任何信号,不存在多版复制问题,也没有反复卷带造成的磨损,所以信号质量不会有任何降低,这是非线性编辑的好处。非线性编辑系统都能在计算机上显示时码、打人点、出点,并控制录像机进行信号采集、线性编辑和线性录制。还有一种所谓的脱机非线性草编、联机线性编辑方式,就是说在采集素材时采用高压缩比,以便用有限的硬盘存储大量的素材,然后照样进行非线性编辑,但最后不是把编辑好的节目直接录制在磁带上,而是输出一份EDL指令清单,控制传统录像机进行线性录制。

尽管多媒体后期制作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它和传统型后期制作系统也会共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有很多编辑和记者对于传统的线性系统还很留恋,而且还有的记者习惯于在线性工作台上创作,反而不适应在计算机面前创作。但是,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模拟向数字转变,这是电视制作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