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一地理课程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From 24 autumn, it is overall to promote new of nation geography course be a foundation education of required course, pass to learn with teach, realize very deep, it make the person fig up.Total of say, it all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content of course, teaching method and way etc. new of request.This kind of change not only give geography the teacher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brought in the meantime rigorous of challenge.
【Key words】New geography course;Teaching;Understanding
1.新课程新在哪里
1.1新课程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在认识区域部分规定,认识国家,提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显然,这里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讲某个国家,必须掌握某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等等。而是要求我们教给学生分析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他会自己独立分析某一个国家的基本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
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要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展开教学。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尽管教材有多个小标题,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依照这些黑标题来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要依照一个主题,展开教学,我们可以以这里的人以什么人种为主?为什么?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出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这就是我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2新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是反思和活动的对象。
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标,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说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获得对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一些观察、观测、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有助于学生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生构建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活动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社区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真正感悟到我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就是环境的一员,自己的行动可以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而这些内容不是能够通过灌输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同时,在调查中养成了与人合作、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分析、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1.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材不再按照系统地理的方式组织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可能的生活最为教材编写的基础。例如对于大洲来说,过去多是每个大洲都要讲一遍,生怕丢掉那一个洲,而新教材只讲一个亚洲,其他各洲,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自学。
过去的地理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的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来说,成了一个权威知识的载体。这种只吸收确定知识的教材编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含。是故,新课程十分重视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十分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地理教材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出那种单纯以学科体系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比如,教材希望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1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
新地理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新课标是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服务,为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人口教育和环境教育服务。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都应能用地理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行动,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2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往往停留在朗读、板书、板图、语言、板画、教案设计等方面。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继承与发扬。但是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增加一些新的技能要求。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仅是学习的材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比如,案例教学教材提供的案例只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新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教师要创造一些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来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课标要求《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课,过去只要学生记住了某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就可以了等,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在要求的是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有关资料,能够说出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来,要求的是这种能力,置于采取什么方法,使用什么素材,是不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得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同是教学习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2.3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探究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经常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有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学习过程要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选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指导,同时要重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家庭中的环境问题为例,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学了地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2.4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评价。
我们过去习惯于只从“知识和能力”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总觉得评价“知识和能力”是“实”的,而评价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是“虚”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成功及时给予赏识,对学生的失败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积极学习情感的支持下学地理,用地理。
新评价理念提出,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如学习“乡土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当地环境状况的调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该调查时,不能只看调查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更应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调查的一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懂得并学会 与他人合作,学习地理的态度有所转变,比以往更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立志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这些都可作为评价的依据。我们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这次调查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地理所运用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体现,这样的观察可以为地理教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时,应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评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发展状况,帮助他们作好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发展。因此,在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2.4.1评价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用简短、恰当的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如“确实有头脑”、“读得真不错”。“你说得有道理”、“你演得真精彩”、“你想得真有意思”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一)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
(二)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三)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
(二)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困惑与问题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二)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三)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四、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即要解放思想,开放课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①目标导学法。②启发教学法。③问题研究法。④课题探究法。⑤考察印证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双基教学在新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中地理教学也应该符合双基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为最新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就体现了以上的教学思路,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明确其教学评价,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概述
新课程高中地理,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包涵的层次为收集、分析以及运用地理信息;发现、探究进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表达、交流及运用地理成果三个方面。而其中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地理基础知识、相关地理规律和实践技能等内容,主要通过图表分析法、地域对比法、地理观察法和实验调查法等方法,最终完成高中地理的学习,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两者紧密相连,相互牵连,不可分割,过程即方法,方法中含有过程,过程中含有方法,“过程”与“方法”如影随形,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目标,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会学习
新课程高中地理,具有较广的覆盖范围、零散的知识点、庞大的知识体系等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就明确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能够及时有效的整理和搜集地理知识,并且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需要教师通过教材、课件、网络媒介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学会思考
在学习中,不但要会学习,还要会思考,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新课程高中地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教学。
(三)学会交流
交流能力也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当代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反思能力,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与交流。
三、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实践
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分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表达和交流三大方面的能力评价;以及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评价这四大要点。
(一)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评价
除了课本教材,学生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网络、电视等途径获取地理信息,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从中提取并且整理有效地理信息,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内容之一。采集到有效的地理信息之后,就需要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和正确的方法进行理性分析,进而揭示地理信息的内在联系以及基本规律。
(二)地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评价
随着世界范围内地理问题不断出现,如全球变暖等,高中地理评价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的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运用正确的科学观,进一步阐述地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在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将是评价学生的更好层次的内容,主要从学生解决的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标准判断。
(三)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评价
有效积极的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和信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而高中地理中关于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质量、情感交流、运用的方法、说服力等方面考察,从而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四)地理基本学习方法评价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需要运用到许多科学合理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地理实验法、空间思维方法等,只要灵活掌握相关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些方法,主要从学生的实行步骤、调查记录、观测工具运用等方面考察分析。
以上评价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将学习过程与结果两方面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结束语:
通过分析内涵、意义价值以及教学评价,将会进一步明确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为新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交流和反思的能力,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金财.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其设计、实施与评价[J].地理教学.2011(11)
一、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
1.教育价值观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是有用的,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极少数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是浪费时间,因为中考地理分数所占比值可以忽略不计。
2.学习态度
通过交谈与观察,我发现过半的学生表示对地理感兴趣,学习的热情较高,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九成以上的学生对待地理上课的态度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也是被迫完成的。
3.学习需求
调查发现七成学生认为地理教学同样需要专业的地理教师,三成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于这一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学校副科教学的尴尬处境,一般有以下一些情况:角色不定,教师客串。不少学校的副科教学没有固定的专职教师,由一些主科教师兼任。一些主科教师不备课,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教材读一遍,对认为有把握的知识点适当展开讲一点,大约十分钟可“讲”一课,甚至几课。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生虽然对地理感兴趣,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喜欢上地理课,更多的是因为它是副科,比较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中考考出好的分数。而对自己的目标,以后的人生没有规划,只是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以及其他同学的行为依葫芦画瓢。
二、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分数决定命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造成很多家长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大多数的家长自己也认为这是副科,他们极少会过问学生关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升学率作为重点的,因此首先从领导到教师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统考或以少量分数计入总成绩的学科,如地理、生物心理上都不重视。对于这些学科,平时完全可以不管,课时的安排也很随意,很多学校一周2节地理都很难保证,初三只在中考前2个月开始一周插入1节复习课。其次,在一些学校,连主科的专业教师都不齐备,更别提副科了。在副科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一些专业教师会选择转教别的学科,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副科师资雪上加霜,这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再次,由于缺少经费,一方面陈旧的教学设备不能得到及时地更新,使得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发挥,另外教研组整个教改、教研的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教师的水平不能在实践中去提高,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填鸭注入式”的满堂灌,能尝试新教学方法、借助新教学手段的教师微乎其微。
3.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首先,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专业思想不够牢固,长时间处于“混沌”状态。多数教师不能及时地获取新的信息,学习能力较差,掌握的现代教育理论极其贫乏,缺少广博的知识等等,结果造成自己组织的课堂缺少应有的学习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极差。其次,少数教师存在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没有额外的补课收入,与主科老师在收入上距离大产生心理不平衡,因此,需要另谋创收之道。在编教师在私立学校兼职的现象不少见,课程安排太满,对学校对学生只能应付了事。再次,有的“主科”教师也把地理当副科看待,期中期末地理成绩不纳入总成绩,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可上可不上,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经常缺课去改“主科”作业。有的班级更是为了抓“主科”进度和成绩,地理课堂常常被“主科”教师占用或借用,有的甚至开学之初就砍掉一半的地理课时,使得本来不多的地理课时越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形成健康的地理学习的对策
1.改革制度,转变观念
要想达成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升学考试制度要改革,只有真正转变“分数第一”、“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地实施,学生的基本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2.端正思想,强化管理。
要从根本上改变地理教学的现状,首先要努力消除学科歧视。其次,从领导到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这样才能以身教学,端正学生的思想。再次,学校要尽可能地组建一支齐备的专职教师队伍。对于专业不完全合格的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学历培训等形式,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学校也要不断引进教师,充实到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去。
3.完善评价,凸显地位。
要从利用地图讲解基础知识转变为以图为信息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占有特殊又重要的地位,需要大量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尤其是初一新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普遍在识图、析图、脑海中有图等学习方面感到有难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不能像以前一样只利用地图来传授基础知识,而是要注重以教学地图为基础,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课过程中,提问学生每拿到一幅地图时,可以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这样学生往往观察得比较仔细,还可以清楚地知道其他同学看出来的信息自己为什么就没发现,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认真读图的习惯很快就会养成,教师此时只需要扮演最后概括补充的角色即可,而读图观察到的都可以由学生来说,把机会留给学生。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后,教师可继续依图设置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无论是平时的讲授环节还是练习环节,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读图、析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同时也可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上的转变
要转变教学方法,就要先转变备课和教学的主体,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可再像以前一样,一节课45分钟都“喋喋不休”,而是要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多写、多说、多画、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并且,在以前的授课过程当中,许多教师使用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偶尔穿插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但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使用多样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1)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讲“大洲分界线”时,可以“精品旅游路线游览”为情景,让学生说出旅游路线也就是大洲分界线,学生既感兴趣也容易识记。(2)在地理教学中,编造一些好背好记的口诀,如在讲“地形图的判读”一节时,区分山脊和山谷是教学的难点,可让学生通过记“高谷低脊”四字强化知识记忆;又如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节时,可将七大洲面积排序概括为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辅助学生记忆。(3)形象记忆,让学生爱上记地图。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记忆大洲轮廓,如北美洲像只展翅飞翔的鸟,南美洲像鸡腿,大洋洲像颗倒着的爱心等。国家轮廓的记忆也可效仿这种方法,学生往往印象比较深刻。
三、知识呈现方式在教学上的转变
以往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主要利用的教学工具就是教学课本和地图册,给学习增添了难度。虽然为了便于教学,有些老师也用到了教学挂图,可位置靠后的同学依然难以看清楚,反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教学效率很低。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本节内容制作出精美课件,还可插入视频、音乐扩充知识,在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用字体变色、放大、声调等来强调重点内容,一节课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还可上讲台利用多媒体来“描一描”“画一画”,还可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也恰好符合了新课程标准要求。
四、教学时间在教学上的转变
以前的一节课40分钟,以教师讲为主,课堂上给学生思考和动笔的时间很少。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学时间的安排也有所转变,变成了现在的“3:5”模式,即一节环节完整的课,教师首先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然后教师主讲15分钟,剩余的25分钟教师可适当给学生布置任务,来消化课堂所讲的知识点,或通过练习环节来夯实基础。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还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度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引入可考虑从旧知识引入,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再改变其中的条件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也可考虑探究式引入,对给定几组图形由学生测量得出各直线与线段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加以证明,较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讲解新课】
在四边形一章里,我们学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平行线平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首先复习一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图:
,且,
由于
问题:如果,那么是否还与相等呢?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11的说明,然后强调: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
因此:对于是任何正实数,当时,都可得到:
由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6个比例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
“”.
另外,根据比例性质,还可得到,即同一比中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这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会看图,达到根据图作出正确的比例即可,可多找几个同学口答练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这个定理的特例.
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写出六个比例,为了便于应用,在以后的论证和计算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任何一个,参见下图.
,
.
其中后两种情况,为下一节学习推论作了准备.
例1已知:如图所示,.
求:BC.
解:让学生来完成.
注: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长时,尽可能将要求的线段写成比例的第一项,以减少错误,如例1可列比例式为:
例2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
有了5.1节例4的教学,学生作此例题不会有困难,建议让学生来完成.
【小结】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正确性的的说明.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二34、35、36及初一48、49共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各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1、初二:本学期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2、初一: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当然,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2、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为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两大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课的教学,本学期本人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未尾又有单元小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通过尝试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能训练。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
六、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力争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1.教师队伍
目前,我县中学共有地理任课教师69名,其中高中任课教师26名,初中任课教师43名。
就教师学历构成而言,高中任课教师中原本科教师25名,占96%,原专科教师1名,占4%;初中教师中原本科教师10名,占23%,原专科教师7名,占16%;初中教师中,有非专业专职教师10名,占23%,兼职教师16名,占38%。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高中教师队伍实力较强,中青结构较为合理。初中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年轻教师多,非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大。
2.教师教学
鉴于我县学科教师构成的参差不齐,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水平相差悬殊,学校间教学质量差异较大。高中教师整体较好,A类课教师10人,B类课教师15人,C类课教师1人;A、B类教师间教学的主要差距在教学经验,个别教师在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比较接近。初中教师整体问题突出,A类课教师10人,占24%;B类课教师23人,占52%;C类课教师10人,占24%,整体教学水平与市区差距较大。
3.学生学业
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水平,高中又与生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高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来讲,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就县内比较来说,城区较好,乡镇较差。城乡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差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关性较大。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各校参差不齐,与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氛围、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态度等相关。总的来讲,专业教师所教学生成绩好于兼职教师,城区校高于山区校。
二、学科教学的基本分析
1.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主要的表现是:
(1)学生活动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新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活动是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都非常重视,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此都花费了较大的精力,总体上说来成效明显。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积极,兴致较高。尤其是初中课,教师对活动形式的追求更加强烈,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多样。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较大的推进: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广大教师竟相通过教学手段的提升,展示自己课改的效果,特别是希望通过音频、视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大量负载地理信息的景观图像、图表和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弥补学校地理教学资料的不足,达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资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和优势教师们认识较深,整合的意识较强,探索的积极性较高。
(3)教师对典型课例和新的教学方式学习、移植的意识较强,探索尝试的积极性较高:
在新教材培训和学科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介绍了不少典型课例,推荐一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观摩了许多反映当前新理念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当前,教师们学习移植、实验实践、模仿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为高涨,这是课改初期必要的作法。也是符合我县教师队伍实际的有效作法。教师们通过实验性的探索和体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并在运用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总结得与失,在学中改,在改中悟,在参与中提高和进步。
(4)学科的教学特色有了较好的突出和体现:
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地图教学,即读图、用图、图像分析,以及通过地理资料分析、
案例分析和联系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目前教师们在地理图像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较强的重视,对教材图像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讲解、分析、挖掘、应用的较为深入,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明显的体现和实施的具体过程,图像教学的质量在逐渐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非专业教师,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材重要的组成,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讲好图、用好图、分析好图。
(5)教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新的地理教材在抑制照本宣科方面起到了很好效果。因此,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必然成为
备课的重要环节和上好课的前提。近年来,教师们在该教学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大,相互间的学习研讨交流也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此所下的功夫,花费的精力还是显而易见的。
2.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课堂教学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就地理学科整体教学水平来说,还处于较低层次,城区、乡校、山区学校间差距悬殊,发展很不平衡,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的方面是:
(1)高中课堂教学在有效组织学生活动方面未有大的突破,教师讲的比例依旧偏大。讲授课的启发、思维训练不突出,教学活动的效益性、体验性较差。初中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效果,活动的目的性、知识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的调控上把握不准,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普遍。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还欠深度,多数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较弱,目前学科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讲教材教教材,至于该教材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关联,理解稍差,钻研不多,缺乏整体教学意识,为考而教的现象较仍较普遍,教学的基本定位较为局限。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尚未融洽整合,在多数课中还只是教具的的代用品,教学课件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教学资料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初中的主要使用形式是景观图象的的展示,高中大多用来呈现资料和案例。比较来说,城近高中应用频繁,整合的效果明显,乡村学校使用率较低。
(4)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调动不够,组织活动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初一年级学生学习状态相对较好,初二年级课堂教学秩序相对较差,乡校高中学生学习动力和精神状态不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
(5)教师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初中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是制约学科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老问题,在当前课改中矛盾更加突显。不少非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底蕴不够,教材中有许多自己搞不懂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没有很好的体验和积累,教起学生来效果自然较差。这些教师尽管在组织活动方面还较擅长,但活动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因此,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真正落实,提高教师是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意见
认真研究教材,要在准确确定教学目标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兼顾、三位一体、统一表述,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教师距此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深入的钻研教材,熟知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有的放矢。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熟悉和了解,熟悉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引发共鸣。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一是要用词准确,二是要把三维目标精练概括,即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达到什么教育目的,体现什么教育观念等,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可体现性和可检测性。因此,加深教材研究的力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深思熟虑认真推敲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认真研究教法,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和多样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与学方式的灵活和多样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涌现出一批教学方式方法
的改革创新成果,需要我们尝试和借鉴。目前较为常用的案例有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讲授法教学等。我们建议学科教师,在理解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实验。特别要提倡同一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切身体验和效果比较,积累教学经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3.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讲求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活动必须是为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即安排什么活动,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体验,活动需要应用那些知识,可以锻炼和训练那些能力,活动将会得出什么结论。只有这样寓意明确的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操作性、实际性、可行性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少组织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大型学生活动,重点在课堂中的短小活动上多做文章。
4.突出学科特色,细化图象教学,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图表的学科技能
地理图象、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地理图象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地图技能的培养讲求方法和程序,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副图象、图表制定相应的读图程序和要求,要让学生明确看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学会和掌握图象中的颜色、线条、符号、数值、示例表示什么意思,反映什么现象或规律,说明什么问题,进而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要着重教会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归纳总结读图用图的技巧。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明确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主线切入和安排,媒体呈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方案中要具体说明呈现的时机、内容、目的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要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替代教学。
6.课堂教学要注意密切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分析实际问题,要重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注意搜集和整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资料,加强专业的知识积淀,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变讲知识为用知识,变分析概念化程式化问题为耳闻目睹的实际性问题。
7.把好阶段质量关,强化单元检测、单元教学信息反馈、阶段查漏补缺,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学习问题的堆积,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找准学习中的薄弱点,并协助学生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尽快解决。
中学地理组
中学地理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中学地理是传授地理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适宜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生活与生产方式合格人才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意义。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初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高中毕业会考说明是高中毕业会考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同时高考大纲也是重要的参考。
二、评价与监控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
2.自主性原则:
评价过程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体验评价意图,约束个人行为。
3.学科性原则
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干知识内容制订评价项目。
4.发展性原则
评价力求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不以考试成绩的数学计量论高低,而以学习的发展进步为追求。
三、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
初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②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③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④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判断。
③常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④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建议:
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由三部分构成:一为地理知识和技能,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定量的评价;二为地理学习的态度、方法,为定性评价;第三部分为学生地理实践活动。
注:
学生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60%+平时课上提问、作业、作品等成绩40%
学生学期成绩100分=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10%+实践活动10%
学生学年成绩100分=上学期50%+下学期50%
附:期末考试说明:
一、考试题型:
①单项选择②填表题③读图解答题④资料分析题.
二、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满分为100分。其中,较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7:2:1。
三、考试内容:
初一年级: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①运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地图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①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③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①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③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①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③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①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②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征。
③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⑤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①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③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④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⑤根据有关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⑥举例说出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⑦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⑧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①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②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③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④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⑤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系。
气候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②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①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居民
1.人口与人种
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
3.聚落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区域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①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②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系。
③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④通过实例说出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⑧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⑨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③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⑥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⑦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⑧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附:学生实践活动:
一、为了推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被确定为地理初中考试的重要部分。
满分100分,按活动评价表项目操作评价。
延庆县地理科学生实践活动成绩评定表
评定项目分值评定标准
1064
参
与
表
现参加态度10积极主动一般被动参加
遵守纪律10自觉遵守一般不太严格
协作精神10团结协作一般融合性差
活动意识10尽心尽责有毅力一般责任心、毅力较差
活
动
能
力工作能力10较好地承担和完成任务一般完成任务费劲
交往能力10善于言谈交往、做事大胆一般做事胆怯、不善表达
思考能力10勤于思考、肯钻研一般不爱动脑
实
践
效
果知识运用10联系并应用知识原理一般联系应用差
方法使用10正确、灵活、熟练一般使用有一定困难
任务完成10圆满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
二、实践活动要求:
⑴学生实践活动考察,由学校负责组织,由学科教研人员审核活动方案。
⑵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应留有相关的活动资料或档案,(如: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学生完成资料或录像等)以备抽查。
高中部分
一、评价与监控的内容及层次要求: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轨道及其地理意义;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第一单元)
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的关系;了解锋面、气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理解主要气候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第二单元)
了解三大岩石和主要造岩矿物;了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第三单元)
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了解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主要保护措施;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意义;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和对环境的知识作用;了解土壤的形成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第四单元)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了解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组成;了解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第四单元)
了解常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及其危害和防御灾害的措施;(第四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读太阳模式图,分析日地关系及对地球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现象,解释和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单元)
绘出二至日示意图,据图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第一单元)
根据日地关系和地球运动现象,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单元)
运用简单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第二单元)
运用类比方法,比较气压带、风带特征;(第二单元)
联系实际问题或现象,说明气候因素对地区气候的影响;(第二单元)
能够在野外观察地貌、简单地质构造、河流水文、植被、土壤;(第三单元)
绘制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三单元)
运用图表说明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变化规律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第三单元)
从气候、交通、通信等主要方面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四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考查为主)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单元)
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第二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观点;(第四单元)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意识;(第四单元)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因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农业主要的地域类型及其特点;(第五单元)
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区位与工业发展的关系;(第五单元)
理解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了解不同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特点;(第五单元)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理解城市化的标志;(第六单元)
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第六单元)
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了解这些方式的作用;(第七单元)
了解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选择及其网的形成和发展;(第七单元)
理解电子通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单元)
理解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主要因素和商业网点的布局;(第七单元)
了解当代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和特点;(第七单元)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特点;了解环境的破坏程度急对人类的危害;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八单元)
理解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八单元)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第八单元)
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途径和措施;(第八单元)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1.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的因素;(第五单元)
2.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分别给予评价;(第五单元)
3.根据图表,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和商业网点的趣味因素;(第七单元)
4.调查本地商业网点分布和商品流通情况;(第七单元)
5.调查本地乡镇、农村的发展状况;(第六单元)
6.运用区位知识,分析当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7.根据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于后果;(第八单元)
8.结合当地环境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第八单元)
9.结合实际问题,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1.认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第五单元)
2.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强化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第八单元)
3.努力规范自己行为培养对环境的负责行为;(第八单元)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1.了解人口发展、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了解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了解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世界主要文化源地及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途径;
4.了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
5.了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理解当前国际冲突的背景;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合作的意义;了解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阅读并分析人口发展模式图;(第一单元)
根据资料绘制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关系图;(第一单元)
从交通、经济、文等方面综合分析本地乡镇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单元)
调查本地城市功能分区状况;绘制本地城市规划图;(第二单元)
阅读文化传播、文化扩散图,分析传播扩散的途径、特点;(第三单元)
联系实际说明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单元)
收集资料,说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五单元)
分析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的案例,探讨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前景;(第六单元)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树立正确的人口数量和素质观念;(第一单元)
正确的认识城市分布间的内在规律性;(第二单元)
认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同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第三单元)
树立正确的旅游审美观,养成良好的旅游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真挚的爱国热情;(第四单元)
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合作竞争观念、和平发展观念;(第五单元)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知识要求(试卷考查)
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和特征;了解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理解我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我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特征;
理解国土整治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了解现代国土整治现代技术的应用;
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山区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新区的开发的原因、条件和措施;了解河流综合治理、农业低产田的改造、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交通运输的建设、海岛海域的开发、条件、意义;
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求(试卷考查为主)
用实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用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调查本地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活动行为考查)
提高对国土整治必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树立积极改造自然的意识,提高对改造自然应以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评价与监控方式
试卷考查方式
1.单元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80%,中20%;
2.学期检测:试题难度分配:易70%,中20%,较难10%;
3.阶段检测:(会考模拟)试题难度分配:易60%,中20%,较难:20%;
活动考查方式